多功能服裝的設計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多功能服裝的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多功能服裝的設計

篇1

【關鍵詞】探究實驗 多功能 實驗裝置 設計制作 方式方法

Women mice, earthworms explore experimental design multifunction device

Xu Yong qiang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women mice, earthworms, experimental multi-function devices to explore the design,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use of steps and advantages.

【Key words】Multi-function test equipment design experiments to explore

“探究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探究蚯蚓運動速率”實驗是北師大版《“新世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八年級上冊)中學生分組探究實驗,由于教材沒有配套統一的教學實驗裝置,各校制作的臨時實驗裝置既不規范使用又不方便,大多數實驗裝置根本不能使用,同時實驗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筆者通過多年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實踐和思考以及對其他兄弟學校實驗教學的考察,根據實驗教學的實際需要,對這兩個實驗設計制作了一個簡單、適用、方便、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實驗裝置,現介紹如下:

1.設計、制作過程

1.1 材料用具的選擇。可選擇家居裝修廢棄的邊角料,如廢棄的小木塊、小木條等。制作需要的工具有卷尺、“七”字尺、2B鉛筆、小鋼鋸、小刀、小鐵錘、小鐵釘、502膠水等。

1.2 裝置規格的設計。裝置設計成長方體型,規格為40cm×30cm×10cm.

1.2.1 裝置前(1/2部分)為工具箱,放置實驗工具,頂部為活動蓋板。

1.2.2 裝置后(1/2部分)為采集箱或飼養箱,頂部為活動蓋板,左、右、后三面內側距底部4cm處設置小木條控制潮濕土壤高度,上方置設置多個直徑為0.3cm的小孔(裝置通氣)。

1.2.3 裝置中央設計兩塊活動插板,一塊規格為29cmx4cm,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時使用,將裝置分為光室(裝置前1/2)和暗室(裝置后1/2),插板底端距土壤控制線1cm;一塊規格為29cmx8cm,探究蚯蚓運動速率實驗時使用,將裝置分為前(工具箱)后(采集箱)兩部分。

1.2.4 裝置頂板設計為兩塊活動蓋板,兼探究蚯蚓運動速率的實驗裝置,正面設計為光滑平面(模擬光滑環境),下表面設計為粗糙平面(模擬粗糙環境)。

1.2.3 制作步驟。裝置制作選用的木板厚度為1cm。

1.3 1 塊40cmx30cm的木板(裝置的底板)。

1.3 2 塊8cmx28cm的木板(裝置的前、后擋板),在后擋板距底板4cm的位置安置小木條,上方制作多個直徑為0.3cm的小孔。

1.3 3 塊38cmx8cm的木板(裝置的左、右擋板),在擋板的上方10cm、30cm處制作一個1cm×1cm的木釘,在擋板中央內側挖一個8cm×1cm×0.5cm的木槽,在擋板后1/2部分的內側距底部4cm處安置小木條,在木條上方制作多個直徑為0.3cm的小孔。

1.3 4 制作2塊30cm×20cm的木板,在左、右側中央處制作一個1cm×1cm的小木槽,上表面制作成光滑平面,下表面制作成粗糙平面。

1.3 5 制作活動插板兩塊:一塊29cm×3cm,一塊29cm×8cm。

1.4 模型組裝。①將前后、左右擋板用小鐵釘固定在底板上;②將活動插板插入左、右擋板的木槽內;③將前、后室活動蓋板分別蓋上。組裝后的結構見下圖:

2.裝置的使用步驟

2.1 裝置工具箱功能的使用步驟。取下頂部活動蓋板,插入29cm×8cm的活動插板,前室為工具箱,放入工具,蓋上活動頂板。

2.2 裝置采集箱(或飼養箱)功能的使用步驟。取下頂部活動蓋板,插入29cm×8cm的活動插板,在裝置采集箱(或飼養箱)放入潮濕土壤至控制線,將采集的鼠婦或蚯蚓放入箱內,蓋上活動蓋板。

2.3 探究蚯蚓運動速率功能的使用步驟。 將裝置放置在實驗桌上(光滑面為正表面),取下采集箱(或飼養箱)活動蓋板,從土壤中選擇出一條蚯蚓放置在工具箱活動蓋板上,然后蓋上活動頂板(粗糙面為正表面)開始實驗。

2.4 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實驗的使用步驟。①打開頂部活動蓋板;②在裝置內裝入潮濕土壤至控制線;③ 在裝置中間插上29cm×3cm的活動插板;④蓋上暗室活動蓋板,開始試驗。

3.裝置的優點

篇2

多任務型創意低碳服裝是指打破人們對服裝常規的理解,以獨特的設計方式展現后現代解構主義思想的表現形式。它不再是單純的服飾品,而是一種集時尚、環保、多功能穿著等任務于一身的藝術品,能滿足人們在服裝消費心理上追求多變化、多樣化、多場合的需求,搭配出風格迥異的造型,適應不同的場合和心理的變化。多任務型創意生態服裝是指通過拆分、重組等后現代解構設計手法,以人體的舒適感為首要原則,在進行結構設計的過程中堅持人體工程學原理。多任務型創意生態服裝在強調外觀造型的時尚、舒適的同時,更注重低碳環保理念在服裝造型上的體現,使單件服裝作品擁有多種穿著功能和穿著方法,為穿著者提供多種穿著選擇,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穿衣樂趣,同時也符合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節能低碳理念,提高服裝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使服裝成為真正的“低碳綠色產品”,受眾多的消費者喜愛,此類設計理念的服裝銷售記錄也正不斷創出新高。

二、后現代解構設計思維與多任務型低碳服裝造型設計

解構主義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德里達于1967年提出并形成一系列的理論體系,

①它的核心內容是突破原有的設計思維模式,在將原有的作品結構進行打散、重構,在分解、重構的偶然過程中,嘗試提煉抽象的新外觀形態,力求在設計中有新的突破,通過對傳統設計思維方式的否定,對設計作品進行大膽的改造。

②設計師在多任務型創意低碳服飾產品中常用此種方法進行大膽的設計創新,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造型設計:

1.屬性再造法

屬性再造指的是根據消費者的自身穿著喜好,改變服裝的原有屬性,使其轉變為另一物品。通過折疊、拼合、翻轉等手法對一件服裝進行再造,以此滿足人們多變的需求。③圖1中服裝的基本型是一條簡約可愛風格的直筒背帶裙,裙裝的背帶與腰帶部位用紐扣連接,裙子的背帶可以拆卸,使裙子變成一條無背帶的短裙。此背帶裙腰部及裙擺部位裝有可拉縮的繩帶,如果想把裙子變成糖果包造型時,只需拆卸掉其中一根背帶,留下另外一根,作為糖果背包的背帶,然后分別將腰部和裙擺部位的繩帶拉緊,便可形成一個時尚小巧的單肩糖果包。此背心短裙改變其屬性可呈現三種不同造型外觀和用途,可以用來搭配不同的上裝,塑造一個活潑可愛的服飾形象,拆掉背帶就是一條迷你可愛風格的短裙,也可變形使短裙變為旅行的背包來搭配衣服,此服飾產品不僅具有簡潔、時尚、靚麗的外觀,也具有兩種功能以上的用途,改變服裝用途單一的屬性,服飾品的使用率也相應提高,實現服裝的低碳化設計。

2.拆分重組法

拆分重組指的是對服裝的組成部分進行拆解,改變了服裝的原有屬性,并進行合理有效的重組,形成新的服裝形態的過程。通過拆分可以使服裝一分為多,使服裝成為上下裝或是可以單穿的單品,為穿著者提供了多種穿著選擇,不僅滿足了人們追求多樣化、多變化的穿衣心理,而且提高了服裝的使用率,實現多任務型低碳服裝設計理念。圖2是一款可以拆分重組、“一衣五穿”的連衣裙。這件連衣裙的基本構造是:在上衣與下裙的連接處裝拉鏈,通過拉鏈可將連衣裙分解為長袖上衣和小短裙。袖子與衣片的連接處同樣裝拉鏈,通過拉鏈可將上衣分解成無袖連衣裙和無袖上衣。這款連衣裙靈活地實現了由一到五的變化,滿足了人們求新求異的穿衣心理,并實現服裝搭配的多種可能性,提高了服裝的利用率,設計獨特靈巧,受大眾喜愛。

3.附加法

篇3

在智能服裝發展的第1個階段[15](1980年—1997年),科技是智能服裝研究的驅動力,然而此時的智能服裝并不具備良好的可穿性,僅是科技價值實現的載體。1998年—2000年的第2個發展階段[15],人們開始意識到將時尚和材料融入到智能服裝設計中的重要性。近年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被廣泛接受,在智能服裝中實現科技與服裝的最佳平衡成為研究者的最終目的。1.1問卷調查法在為老年步行者設計智能服裝時,W.Burns等[16]采用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通過在老年大學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老年人日常用的高科技產品以及他們對這些產品可用性的認識。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回饋,又對年齡在60~75歲之間的潛在用戶進行調查,從而獲得了老年步行者群體對智能服裝功能方面的潛在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建立符合用戶需求的最優科技產品分布圖。B.Ariyatum等[15]運用問卷調查和觀察的方法研究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及需求。針對用戶的喜好,及用戶對科技產品和時尚的標準設置問題,同樣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消費者的日常活動及生活方式。1.2用戶為中心的其他設計方法J.Rantanen等[17]在設計雪地援救智能服裝時,采用座談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極地環境中可能遇到的7個問題:1)走失;2)遭遇事故;3)機動雪車的技術故障;4)惡劣的天氣狀況;5)健康問題;6)重要設備的缺失;7)寒冷導致的問題。根據以上問題來確定服裝設計及系統設計的需求。服裝設計需求包括可以抵抗極地的嚴寒,電子組件可隱藏及具有美學效果。系統需求包括小尺寸、輕質量及低能耗等。J.McCann等[18]運用決策樹,確定了以用戶為中心的需求:1)身體的需求。服裝具有合體性,滿足人體活動的需求,能夠吸濕透氣并具有一定的溫度調節能力,使著裝者能夠感受到整體的舒適性。2)使用的需求。根據穿著者的作業手冊、作業錄像或運用觀察的方法確定其主要活動或作業規律,服裝的穿著場合、頻率等,以此來進行服裝的整體和細節設計,如適當的口袋位置分布等。3)文化的需求。穿著者是否要根據公平競爭或安全的需要遵守著裝規定,以及是在休閑娛樂,還是在旅行運動等情況下穿著都會影響其對服裝的需求。4)美學的需求。服裝的顏色、款式及是否引領潮流并不是智能服裝美學要求的最高標準,創新的科技和符合穿著人群的需求相結合的美學效果才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服裝的需求。

2科技與服裝融合的設計手段

相對于智能服裝,功能服裝的發展相對成熟。B.Ariyatum等[14]的調查結果表明,不少學者認為可以借鑒功能服裝的設計手段和模式,進行智能服裝的設計,二者都屬于生命周期較長的服裝,其中智能服裝中的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測試耗時長。利用軟系統方法[19](SoftSystemMethodology)中的豐富圖片技術(RichPictureTechnique),B.Ariyatum確定了在智能服裝新產品開發時的關鍵問題為電子與服裝技術應用的不平衡性,以及這種不平衡所導致的電子與時尚在智能服裝中不能達到完全的融合。因此,智能服裝設計的關鍵在滿足用戶需求條件下,科技與服裝的有機結合。圖1示出智能服裝的用戶、科技、服裝關系模型。2.1智能服裝的技術設計柔性技術在智能服裝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一個生物醫學智能服裝項目VTAMN[20-21](Vêtementdetéléassistancemédicalenomade)通過在面料中嵌入的不銹鋼絲作為電子系統線路,腰帶上的主板、傳輸模塊和電源通過微型接頭與襯衫相連,心電圖、體溫等生理數據通過接收和發送器傳輸到主機。情境感知的傳感外套[22]是利用定制的運動上衣中的傳感器,探測11個肢體或上身動作角度。科技紡織品在外套中的應用使傳感器結合在面料中并具有可穿性,將傳感器隱藏在服裝中,并可以與可穿戴電腦相連。雪地援救智能服裝[23]通過設置GPS(Global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統)和電子指南針的方法解決可能走失和應急救援的問題,芬蘭的SMS(ShortMessageService,短信服務)氣候服務可以預報極地指定位置的天氣狀況。智能服裝發出的報警信息分為3類:傳感器搜集的信息出現異常或使用者對光線或聲音脈沖無反應時會自動發出報警信息;若報警信息出現錯誤,使用者有1min的時間通過用戶界面取消警報;若信息未被取消,則會通過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向中央處理機發出警報信息。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裝[16]科技設備包括智能手機、Shimmer傳感器和電子顯示器。作為設備通過藍牙存儲或處理數據,并具備GPS定位功能;Shimmer傳感器用來收集數據,包括使用者的心電圖或心率;電子顯示器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連接,顯示數據或觸發手機中的功能等。綜上所述,智能服裝中的技術設計與智能服裝的種類及要解決的問題緊密相關。因此,應該在確定用戶的需求后,了解智能服裝的使用環境,并根據使用環境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來進行技術設計。2.2智能服裝的面料設計智能服裝尚未發展到在保證用戶舒適性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設計的階段,因此,目前其面料的設計方式并不統一。雪地援救智能服裝系統[23]包括內衣、夾克、褲子和輔助背心。其中內衣采用經編針織面料,并且加入相變材料以調節身體溫度,提高熱生理舒適性,包覆有金屬外殼的芳綸紗線用作心律監視器的信號導線。外套材料則選用2層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軋制的錦綸布,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頂破強力等力學性能,并具有吸濕透氣及防水性能。而L.Li等[24]將針織技術應用到智能服裝的面料設計當中。通過不同針織的針法和服裝設計的技術,在不影響智能服裝功能的基礎上改變服裝壓。另外,創造性地將導電紗線與普通紗線混紡,以使產品擁有更符合需求的功能。用這種方法設計的智能服裝可以包覆人體,具備更好的合體性,并可改善智能服裝的美學效果。而在功能防護服領域,面料的設計和配伍已發展的比較成熟。常采用的“面料分層系統”[25]來源于早期空間探索和軍隊用服裝。圖2示出面料分層系統示意圖。該系統分為3層,合理的材料組合可以使功能服裝具備更好的舒適性和功能性。最內層的基層材料也是人體的“第二皮膚”,因此要具備吸濕透氣、導汗快干等性能;第二層為隔熱保溫層,根據需求,該層在厚度和維持靜止空氣的能力上有所不同,所使用的聚酯纖維也可能為空心纖維以防止吸濕;最外層為防護層,面料的選擇要平衡其防風性、防水性及服裝的透氣性,可能由2層或3層材料軋制而成,或進行涂層處理。因此,借鑒功能服裝的經驗,在智能服裝的面料設計中,根據所要達到的效果可適當采用多層面料系統的設計方法,在實現功能技術要求的同時,更多的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實現智能服裝舒適性的最大化。2.3智能服裝的結構造型設計現有的智能服裝研究對結構造型的關注較少。在醫療智能服裝方面,L.Li等[26]基于針織技術的經皮神經電刺激智能服裝采用彈性針織面料,需要解決服裝壓分配問題,醫療智能服裝需緊貼皮膚以達到治療效果,因此,在該研究中選用的服裝號型比正常服裝小,采用香港零售針織衫標準規格的M號。另外,肩線前移3cm,領圍縮小以使電極可以刺激穴位,所有縫合線手工縫制,并保證服裝壓在舒適范圍內(1.96~3.92kPa)。S.F.Rogale等[27]設計的具有主動熱防護功能的智能服裝結構源于男士運動夾克,以此為基礎,加入特定的結構設計完成了智能服裝的樣板,制作出的服裝具有一定的舒適度并可以達到預期的活動性需求。目前,現有智能服裝在結構設計上多依賴于市場上現有的服裝,在已有服裝的基礎上進行細微的變化,并不是完全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結構造型的創新設計。而功能服裝在此方面的發展相對成熟,因此,可以引入功能服裝結構造型的設計方法,使智能服裝具備更優的綜合功能性,同時提高其舒適工效性。文獻[28]進行草地消防服設計時,在確定其安全性、接受度和生產方面的諸多因素后,運用互動矩陣了解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將這些因素中和后確定整體的設計準則。而細節設計則需分別考慮以下因素:1)舒適性、活動性和可用性,如襠部的彈性面料設計;2)扣緊設計,如拉鏈或魔術貼;3)可調節設計,如腰部松緊帶等。Y.B.TAN等[29]在對原有的分體和連體式2套飛行服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同樣利用互動矩陣的方法從熱防護、功能性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產4個維度了解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款式、合體度、領型、扣緊設計和縫型的不同配置設計了8套服裝的結構。文獻[30]根據防護服所要達到的功能,歸納了結構設計的常用手段。表1列出防護服結構設計常用手段。功能服裝在結構設計方面的研究可以為智能服裝的設計提供參考,同時,由于智能服裝的特殊性,在進行結構設計時,仍需要考慮其電子元件等的配置問題。

3效果評價與回收利用

3.1效果評價與一般功能服裝不同,在進行智能服裝的評價時,不僅要考慮每個電子模塊和整體的功能效果,同時還要兼顧其舒適性。鑒于電子技術的特點,洗滌測試必不可少,并且在每個模塊測試完成后,還需進行系統的整體測試。文獻[17]對雪地援救智能服裝進行評價時,不僅進行了洗滌測試、電子技術模塊測試,還在真實的使用環境—北極進行了服裝的整體評價。分別對配備電子模塊和未配備電子模塊的服裝進行了性能測試后,在北極地區運用滑雪、機動雪橇等方式模擬真實使用情況,并設置可能觸發報警系統的場景對雪地援救服裝進行綜合測評。測評結果顯示電池能耗為該智能服裝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繁雜的導線和用戶界面的液晶顯示屏等問題有待優化。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裝[16]是通過用戶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價。問卷分為2個階段:1)問卷預評價。在使用智能服裝前,對所擁有的科技產品核對新開發系統可用性和功能性評價。2)用后評價。在穿著智能服裝室外步行15~20min后,對其喜好程度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用戶對系統不滿意的原因是在測步等方面不夠準確。由于智能服裝功能各異,使用環境和對象也具有分散性,因此評價方法并不統一。目前,國際上對于研發防護服新產品性能評價主要采用5級分析系統[31],而對于智能服裝的評價同樣可以采用分級式測評,分別從基礎物理學分析、電子技術測試、氣候艙受控試驗、服裝系統有限的現場試驗及服裝系統現場試驗5個方面對智能服裝進行全面的評價。圖3示出智能服裝的評價模型。3.2回收利用服裝在制造加工的過程中,如生產化學纖維、染整、后整理及服裝制造時會出現環境污染和浪費的問題[32]。而對于智能服裝,除以上問題以外,廢棄的電子設備,如IT和通信設備、照明設備、監控和控制設備等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并且這些電子設備更難以循環利用。因此在進行智能服裝設計的初期,要盡量使用純天然、易降解的材料,并且在設計和制造的過程中建立廢棄物處理和回收利用的標準,盡量減少新產品的開發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并且更好地對設備進行回收利用。

4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與發展趨勢

4.1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基于對以上案例多維度的分析,結合功能服裝的設計和評價方法,歸納出普遍適用于第2類———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植入型智能服裝的設計流程為:1)遵循以用戶為中心的原則確定需求,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生活模式和使用環境;2)選取可以實現預期功能的技術,以及合適的面料,設計具有美學效果的結構造型;3)在原型開發完成后,進行多方位的性能評價;4)在整個研發過程都要遵循環境保護和滿足用戶需求的原則。圖4示出智能服裝的設計模式。4.2智能服裝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對于智能服裝的研究尚不成熟,但在面向智能服裝的技術方面仍有一定成果,尤其是在2006年之后,相關研究急劇增加[33]。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學和電子工程方面,而電子技術與服裝的交互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智能服裝現有的研究更加注重智能功能的開發和評價,而較少考慮服裝的舒適性、美學效果及可穿戴性。因此,未來將會有更多關于人因要素、消費者需求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它們的協同效應將會令智能服裝更加商業化和大眾化。由于智能服裝是多學科的混合產物,它的特殊性質使其需要突破傳統的制造流程,零售方式和維護技術。這些方面的研究,將會為智能服裝的商業化提供保障,使其能夠適應大眾市場。未來的智能服裝,將會與智能家庭[34]、智能汽車等組成集成智能系統架構,作為個人的生活助手。不但可以提供娛樂服務,如播放電影預告,流行音樂等;而且可以處理生活瑣事,如記錄購物清單,進行垃圾分類等;還可以成為個人保健醫生,監測生命體征,進行健康維護;甚至可以通過探索和感知自然的變化,進行自動調節溫度和自動定位。另外,個人對智能服裝的功能要求存在差異,因此,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智能服裝的功能定制,使其更加符合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時尚觀念。定制化服務能夠令消費者更久地保留服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智能服裝開發時間長和時尚理念變化快的沖突。

5結語

篇4

針織服裝造型廓形風格面料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日益提高,著裝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即人們著裝由最初的注重保暖、實用到崇尚休閑、運動、強調擁有舒適合體、隨意自然又能在時尚感和藝術效果上更為完美、品質超群的服裝,可見服裝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變化多端的服裝中針織服裝尤為引人注目。

針織服裝以其良好的彈性、保暖性能、柔軟可身的穿著感覺、廣泛豐富的材料來源,越來越成為人們喜愛的服裝。在過去幾年里,針織類服裝已經徹底擺脫了作為內衣以及配合氣候變化的單一功能而逐漸發展為服裝行業的重要款項。針織服裝不僅在家居、休閑、運動服裝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隨著針織工業的發展,現代針織面料更加豐富多彩,逐漸進入多功能和高檔化的發展階段。

針織工業的發展與其最終產品針織服裝是密切相關的。雖然目前我國的針織工業發展迅猛,但比起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存在的問題有技術裝備落后或設備先進,但軟硬件不配套,總體不能發揮應有的效能。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目前針織企業難以得到既懂針織生產工藝技術,又懂時尚藝術的服裝設計人才。總之,加速針織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

針織服裝設計與梭織服裝設計雖然在許多發面有異曲同工之處,如關于服裝設計基礎、造型美的原則、形體、色彩等。也就是說針織服裝設計除通常在服裝設計中要考慮到的設計規則內容(服裝的整體造型,款式設計中領、袖、襟、擺、腰、肩、袋等的局部設計),以及設計中構成原理(比例、平衡、強調、旋律、視錯、統一和協調)的運用,服裝流行及服裝的配色規律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針織物與梭織物的構成方式不同,最大的區別是紗線在織物內的形態不同,在組織結構、外觀風格特征、織物性能和服裝的設計、制造等方面有所區別。可以說針織服裝設計是針織專業與服裝專業的交叉學科,目前還缺乏整套的專業理論。但是如果服裝設計人員不進行針織服裝有關內容的研究,在進行針織服裝設計和制作過程中一味按梭織服裝進行,那么不但達不到設計效果還要產生很多問題。

例如,雖然在樣板設計中針織服裝和梭織服裝同樣都應用于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兩種方法,可傳統的梭織服裝從平面的面料到立體的服裝,一般要通過收省道或推歸拔燙等方法來實現。特別在設計合體服裝的時候,由于梭織物在伸縮性上較針織物差很多,必須將平面布料依據人體的體面關系,分割成若干裁片,再通過曲線的連接,構成三維的立體空間造型。如果針織服裝也照搬上面的方法就有可能破壞面料的肌理效果,有些面料還有可能造成線圈脫落,而影響服裝的外觀和牢度,以致形成廢品。針織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應充分考慮其材料中獨特的線圈結構,更多的利用針織物性能上的相對于梭織物具有的獨到之處,而在松量的設計及收省、褶裥、歸拔和襯墊等手段的運用上有所不同,因而它在設計中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針織服裝設計在造型上可以從針織毛衫、針織T恤、針織內衣、休閑運動服這幾個部分入手,來探討針織服裝的造型結構、裝飾手法的構成及變化規律,從而能設計出好的作品,豐富人們的生活。

針織服裝設計不同于梭織服裝設計之處,是光懂針織工藝不懂服裝設計或者光懂服裝設計不懂針織工藝都不容易設計出理想的服裝。只有針織服裝設計人員既懂服裝設計設計又懂針織工藝技術,并且能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設計生產出來符合當代消費需求的高檔次針織服裝。所以培養針織服裝設計人才,要重視針織工藝技術與服裝設計藝術的完美結合。

篇5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服裝;現狀;發展

當前,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成為我們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低碳正在成為社會的焦點詞匯。低碳經濟、低碳消費……已成為各國政府和民眾關心的熱點。我國政府也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45%的目標。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服裝業,如何在當前的低碳經濟背景下實現新的消費及生產模式的轉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什么是“低碳服裝”

低碳服裝是一個寬泛的服裝環保概念,泛指可以讓我們每個人在消耗全部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更低的方法,其中包括選用總碳排放量低的服裝,選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裝,及增加服裝利用率減小服裝消耗總量的方法等。

2.服裝產業如何實現低碳可持續性

對服裝低碳模式的研究,涉及到服裝的設計、生產、消費等各個方面。

2.1堅持綠色創意設計是服裝低碳的根本

綠色創意設計就是指在服裝設計上要突破原來的傳統服裝設計理念,在服裝設計創意上除了要考慮美學特征、藝術情趣、創意理念、時尚潮流等的因素以外,充分考慮服裝碳鏈圖的各個環節,充分考慮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高性能纖維的研究與設計以及高功能性纖維產品的生態性設計。在造型設計上,增加再循環和低耗能無污染材料的使用;在款式構成上,作易于拆卸的多功能型設計與工藝技術處理,在材料選擇上,減少原料和輔料的種類和數量,采用高功能纖維的原料等,產品零部件經過加工和粉碎后可以回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2服裝生產企業是實現服裝低碳的有力保證

作為服裝生產企業,要實現服裝低碳環保與商業的平衡,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能源。通過采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的高碳的石化能源。

二是原材料的使用與循環再生。一方面,積極研發可回收再利用的纖維,開發低碳服裝及舊衣物的循環回收工藝;另一方面,選用天然、可再生且能循環使用的低碳原材料,并改良各種化學染料,將纖維生產、染色等環節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相比于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的化纖,棉、麻等天然植物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污染物要相對較少。

另外,在堅持采用低耗能的生產方式和低污染的生產原料的基礎上,服裝生產企業還可聯合服裝設計師與經銷商等開通各種的服裝增值服務,包括為顧客進行搭配指導,幫助顧客回收舊衣服;組織顧客進行服飾DIY等,以幫助顧客有效地使用服裝,推動服裝的低碳消費。

2.3低碳消費是實現服裝低碳的基礎

低碳消費,主要包括服裝購買和使用保養兩個方面。

消費者在購買服裝時,要做到低碳消費,消費者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盡可能選擇以低碳排放手段生產的服裝。如沒有經過印染的天然纖維織物的服裝,或是用可降解纖維生產的服裝;二是盡可能減少衣服的浪費。許多女性的衣櫥里總是有一些買了卻從來沒穿過的衣服,造成閑置。 “一衣多搭”“,舊衣改造”,提高服裝的利用率,延長服裝的使用時間,是值得提倡的服裝低碳消費方式。三是盡可能就近購買。為減少服裝運輸造成的碳排放,消費者可以購買本地生產的服裝,盡量不選遠離消費地生產的服裝,以就近購買為主。

在服裝的保養方面,盡可能減少洗滌次數。

TESTEX瑞士紡織檢定有限公司的認證工程師李先生表示,一件衣服76%的碳排放來自其使用過程中的洗滌、烘干、熨燙等環節。其洗滌過程不僅耗費大量的水和電,而且洗滌劑和干洗溶劑還會造成環境污染。所以減少洗滌次數也是一種環保行為。同時,根據珍·古道爾-根與芽(北京)環境教育項目機構建議,洗滌過程中要做到低碳,可以從機洗改為手洗。

機洗過程中耗費的電力會導致碳排放,而機洗比手洗用水量大,自來水的生成、運送和污水處理也需要耗費能源,從而導致碳排放。同時,這家機構還建議,洗滌衣服不可避免,而烘干環節則可以避免。降低洗滌溫度,改烘干為自然晾干,可以減少衣物熨燙,降低能耗。

3.低碳服裝市場普及的建議

面對市場中現存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低碳服裝的市場普及,有效促進環境保護。

3.1積極研發低碳環保服裝材料

制約低碳服裝走入尋常百姓家的主要因素是價格,制約價格的瓶頸集中于低碳面料研發和生產成本。如何尋找到適宜大面積種植或開發,產量或儲量豐富,種植或開發過程環保節能的服裝原材料是推廣低碳服裝的難點所在。宏觀層面上,為了保護生存環境,促進低碳服裝于大眾消費市場的普及,建議政府有計劃地投資、建立一批開發和生產嚴格遵循標準的低碳服裝面料高新技術研究基地,加速開發新面料,盡早解決目前高成本、高價位的問題,推動我國低碳面料發展,加速低碳服裝的普及。同時,還可以對低碳服裝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來支持,使其增強競爭力,促進低碳服裝業的發展。

3.2環保材料立法保護

作為法治社會,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都離不開法律的約束、規范和保護。目前,強制性推廣低碳服裝的立法環境顯然遠不成熟,但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立法主旨,提倡生產環節清潔能源的使用和降低污染物排放,低碳服裝的理念恰恰與環境保護這一主旨不謀而合。從這個角度來看,立法層面探討研究低碳服裝的生產與普及,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環保材料立法無疑是更具強制力的推廣手段,也不失為一種未雨綢繆的探索。只有從反層面對低碳服裝無法達到環保標準的產品和高污染企業進行嚴格整治和監督,并依法進行嚴厲的處罰,保證低碳服裝的環保效力,才能從正面加速低碳服裝的普及與應用。

3.3加強低碳服裝宣傳

任何新生事物的快速發展壯大都與其背后宣傳推動作用力密不可分。只有公眾服裝低碳消費意識覺醒,才能在消費中自覺抵制不符合生態標準、對身體或環境有害的服裝,進而促進低碳服裝生產和營銷,因此在全社會進行低碳服裝知識的宣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采用不同方式、利用各種大眾傳媒積極傳播低碳概念,倡導低碳消費觀念,加大對低碳服裝的環保作用宣傳力度,從而一方面激發消費者購買環保服裝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增強企業生產低碳服裝的信心。

4.結論

21世紀是是低碳環保的時代,低碳理念是順應時代所需的產物,低碳服裝的市場普及有寬廣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只要政策引導得當,行業管理規范,低碳服裝必將成為新時期服裝領域研發的重點、設計的熱點、流行的亮點。

【參考文獻】

[1]曾瑩.服裝的低碳風潮[J].中國纖檢,2010,(6):20—21.

篇6

名為“Freeway Jacket”的運動外套隆重登場,為城市戶外運動帶來更高的安全性。“Freeway Jacket”的領口安裝了液晶夜光安全系統,使夜間可視度達到最大化,提高夜間運動的安全性。用透氣性高的防水面料制成的夾克,在防水的同時亦具有恒溫排汗功能。“Freeway Jacket”在摩登設計的基礎上亦十分講究人體工程學原理,在細節處使用皮革與橡膠彈性材料,確保穿著時的舒適性及伸展性。

特別加工的面料配以創新的設計,使Zegna Sport表現出卓越的功能性。正反兩用或單面夾克均使用Aqualite面料,并用一種自動調節溫度的高性能纖維作為襯里。針織衫表面的特富龍涂層帶來夏季運動中實用的防水性能。而在“Solar Jacket”外套中,Zegna Sport使用了其歷史中頗具意義的運動防水面料Microtene。褲裝和針織緊身內衣則使用了質地輕盈、透氣性好的CoolMax彈性面料。總而言之,高度的舒適性和功能性是Zegna Sport服裝的基礎。

2009春夏,城市休閑服無時無刻不被急速運動精神所感染:用Napa皮制成的機車手夾克;蠟光紙手工精整;渲染賽車氛圍的黑色網眼皮包;以絲光卡其布為原料的褲襠及膝蓋加固部位(為騎手特別設計)。而牛仔布服飾則永遠是充滿有機棉、亞麻或絲棉彈性面料的城市衣柜中的主角。

篇7

【關鍵詞】 服裝設計;少即是多;簡約主義

“少即是多”的設計思想是從建筑設計領域產生的,這一思想強調設計應以功能的本質實現自身的價值,不需要別的裝飾和其他的美學上的附加因素。這種思想提出后,在設計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也出現了諸多“少即是多”的設計現象,具體表現為一種簡約風格或是一種極簡主義設計傾向。本文探討少即是多原則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一、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少即是多”原則

現代服裝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少即是多”思想,其特點是簡潔和功能化。由于這種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時裝界掀起一股簡約之風。“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具體而言就是使服裝平面結構極簡化,結構線以及合縫減至最少,用結構的改變來取代花哨的裝飾,使服裝具有簡約優雅之美;在面料的使用上把浪費率降至最低,做到環保節約;在整個服裝制作過程中,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制作工序,簡化服裝的制作過程。整體服裝效果簡簡單單,看似未經修飾的簡約設計能凸顯強烈的個人風格。“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具體而言就是:在制作設計上,通過對服裝空間形式的變化和創新來使服裝更具有層次感,而不是額外的繁瑣設計;在服裝的使用上,做到多樣化,使服裝具有更多功能性;通過對不同的服裝進行組合搭配,設計出能夠滿足不同需要的服裝穿著效果;最重要的是能用簡約的服裝襯托出穿著者的豐富精神內涵。

二、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少即是多”現象

1、服裝廓形與款式設計的“少即是多”

服裝廓形設計的“少即是多”體現為:服裝廓型多以自然舒適為主,多呈H形、A形、筒形等不十分貼體的造型,在簡潔的輪廓下往往隱藏著復雜精巧的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廓形的變化往往是服裝潮流變化最明顯的特征,其以簡潔、直觀、明確的形象特征來反映設計的主題思想。同時,服裝廓型也是流行時尚的縮影,其變化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服裝款式設計的“少即是多”體現為:服裝多以西式套裝、大衣、襯衫、裙、褲等基本款為基礎,通過精心構思進行適當的設計變化,與強調裝飾細節的設計相反,服裝設計師注重服裝的精致意趣和優雅品味,以減法為設計手段,刪除過多繁雜、無關緊要的裝飾細節,用最精煉的設計語言來強調簡約的美感,甚至不允許多一粒紐扣,多一道縫線。整體服裝設計強調“恰如其分”,這種恰如其分不是簡單的減少細節或裝飾元素,而是在不影響服裝功能的前提下運用精巧的手法和巧妙的構思達到一種視覺或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力。達到這種效果,需要設計師具有極強的概括、凝練能力和極高的審美素養,從而使設計作品獨具匠心。

2、服裝面料選擇的“少即是多”

服裝面料選擇的“少即是多”體現為:設計師不輕易采用三種以上不同質地的面料組合設計,并且設計注重面料本身的肌理和質地的運用,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足夠新穎,那就不用再加印花、刺繡等裝飾。上述服裝廓型、款式的簡約設計其實就是強化了對服裝面料的要求,也就是需要從服裝面料的肌理、成分和給人的心理感受中去體現服裝的品質。因此,簡約主義設計師非常注重材料肌理的處理和材料的構成成分。例如:吉爾?桑德自己發明了混合羊毛、天鵝絨和亞麻面料,其作品中90%的面料都是根據設計要求定制的。另外,簡約主義服裝設計往往伴隨著中性成分,所以在經典的“少即是多”服裝設計中,通常完全舍棄代表女性傾向的東西,如刺繡、蕾絲、緞帶等材料通常不采用。

3、服裝色彩與配飾設計的“少即是多”

服裝色彩設計的“少即是多”是指,設計師要高度提煉色彩搭配,較少運用對比色,多運用單色或鄰近色等和諧色。含蓄、清新的色調是簡約主義風格的主要體現,常常以黑、白、灰為主打色。配色時可運用大片的中性色與大膽而強烈的重點色做夸張的對比,達到一種視覺沖擊力,以突出簡單、純粹、優雅、時尚的風格。簡約風格的服裝崇尚一切就簡,服裝無需用額外的配飾進行搭配,甚至連包、帽子等都是多余的,必須搭配的鞋子造型簡潔,色彩素雅,無裝飾。總之,不必要的服裝色彩和配飾要盡量摒棄,以免因喧賓奪主而削弱了著裝者的主體地位。

三、創造“少即是多”服飾現象的設計大師

簡約風格的服飾已成為現代人追求的理想服飾效果之一,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而這種服飾的流行要歸功于喬治?阿瑪尼、吉爾?桑德和唐娜?凱倫等幾位時尚設計大師。優雅大師喬治?阿瑪尼以反裝飾性設計帶動了極簡主義的浪潮,他的服裝設計以簡約、典雅為原則。他的服裝去除多余,強調舒適明朗的流線型設計,達到款式雖簡但裁剪縫制絕對精致的效果。他的設計始終遵循三個黃金原則:一是去掉任何不必要的東西;二是注重舒適;三是最華麗的東西實際上是最簡單的。他認為女裝的簡潔絕不是減去思想,濾去風格,而應該是擺脫一切多余的堆砌,最大限度的展示著裝者的個性與品位。這一設計理念的成功運用使他成為了極簡主義的領軍人物。他的設計既不潮流亦非傳統,而是二者之間很好的結合。在2013秋冬的女裝會上,阿瑪尼以自然過渡的柔和色系使最簡單的服裝增加了迷人的細節,為喜歡穿與眾不同衣裳的女性創造出無可挑剔服裝。吉爾?桑德被稱為時裝界的“極簡女皇”, 她的設計被認為是傳承了德國簡樸主義的理念。在設計思想上,吉爾?桑德用作品來傳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只保留服裝最基本的特質――冷靜、理性和客觀。她摒棄一切的多余細節,如拉鏈和鈕扣被完全摒棄。她慣用褶皺的面料來包裹身體,在適當的地方別一個卡子,采用斜向裁剪來突出線條;服裝顏色多為中性,面料現代但不夸張。她擅長以最精煉的線條與色彩、用純粹的剪裁來表現穿著者的自然感,表達豐富的時代精神和現代女性的復雜性格,吉爾?桑德用她特有的方式恰當的詮釋出“極簡”與“奢華”共生的可能性。唐娜?凱倫被稱為美國當代的夏奈爾,她的設計一向我行我素,其風格低調成熟,裁剪精準流暢,細節元素精致到位。唐娜?凱倫的設計哲學是服裝必須滿足于人們的某種需要,使生活更簡易,應當穿著方便,富有魅力。她把自己的服裝語言概括為:簡化、美化日常生活。她認為今日的服裝最為人們重視的特性美是隨身體的活動而產生的動感,因此現代服裝最重要的是柔和與動感。為此,她的設計多采用柔軟爽滑的上等面料,黑色是她最鐘愛的色彩,唐娜?凱倫的服飾具有可搭配替換性,既適合朝九晚五的職業女性,也受到影視明星、豪門貴婦的追捧,吸引著以紐約為代表的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是全球最成功的簡約主義服裝設計師之一。

四、結語

現代社會快節奏、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和生活情調讓很多都市人感到了疲憊厭倦,在日趨繁忙的生活中人們渴望得到一種解脫,內心渴望回歸自然,向往簡單、安寧的生活狀態。“少即是多”的簡約風格服飾以簡潔明快的形式滿足了人們內心情感的需求,它不僅是一種設計領域的風格類型,更是現代人思想的表達和情感的載體。“少即是多”的服裝設計現象體現了設計價值的回歸――設計應該使生活變得更美好,使人、服裝、環境和自然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篇8

1 電子服裝的概念和特點

科技服裝融合了科學與藝術,電子服裝是科技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服裝的特點,一是通過高科技紡織材料,在完成服裝的傳統功能外,為著裝者提供自行身體監測和控制等功能;二是通過附加、編織等結合方式將電子產品與服裝融合,著裝者可直接享受和實現各種交互,感知外界環境狀況,并根據人的需要調節內建環境。

電子服裝,又叫電子信息智能紡織品,是科技服裝定義中的第二種。運用多媒體技術、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實現人機交互是其最顯著的特點。早期作為可穿戴計算機(Wearable Computer),服裝僅作為連接器的載體應用在醫療、軍事和航空等特殊領域。電子器件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簡單,產品體積龐大且功能單一,在洗滌、零件的頻繁損壞和更換、舒適性等方面存在弊端,應用范圍也因此受到很大局限。如今,各國材料科學家、服裝設計師、計算機專家等共同致力于電子服裝的研究,可洗式計算機(Washable Computer)逐漸成為電子服裝的趨勢。

2 電子服裝的功能

傳感器是電子服裝多功能實現的必要條件,它感知并傳遞外界環境的信號變化,然后通過驅動器調整材料的各種狀態,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電子服裝因此一般應具有傳感、反饋、響應、自診斷、自修復、自調節功能。

傳感功能能夠感知內外環境條件。反饋功能將感受到的各種刺激,比對輸入與輸出信息的結果反饋。響應功能根據外界環境和內部條件變化適時做出反應,例如發光、震動、輸出圖像等。XS實驗室的Joanna等研制的記憶服裝,可感知人體精神狀態。服裝領口集成麥克風可以感知他人對穿著者的訴說,下裝在臀部和大腿設置靈敏的壓力感受器,服裝上的LED燈就會根據聲音或碰觸的強度和時長相應閃爍。與此同時,服裝上的微控制器和計算機會記錄這些親密時刻。

現有電子服裝大多具有傳感、反饋、響應等 3 種基本功能,更進一步的未來電子服裝還將具有自診斷、自修護和自調節功能,通過分析比較系統目前和以前的不同情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人體自我診斷和修復。或者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條件,自動調整服裝自身結構和功能,使服裝系統始終以最優方式對外界變化做出響應。

3 電子服裝結合技術構成特點和發展現狀

電子器件與服裝的結合使服裝具有了各種信息識別、傳遞、存儲和處理的功能。從服裝面料的紗線形式、織造方式到縫紉手法;從電子器件的可洗滌性、耐磨損性到如何將電子器件柔性化、微型化;這都是研究者進行探索的領域。如何將電子器件與服裝結合在一起,是電子服裝設計和研制的難點。電子器件與服裝結合的技術研發趨勢有器件微型化、器件柔性化、連接技術隱蔽化與無線化、能量儲存方式多元化、器件生物電子化。

3.1 器件微型化

電子產品的微型化因其便攜、質輕的特點倍受青睞,電子服裝同樣遵循這個趨勢。微控制器(Basic Stamp)是一種微型的、編程語言簡單的處理器,程序編譯簡單,在包括電子服裝在內的各個領域應用廣泛。加拿大萊恩教授的工作室開發的動畫夾克,即采用微控制器,是一款可顯示滾動文本的電子服裝。當兩位穿著者牽手,后背的LED燈陣列便會顯示一條信息,從一個人后背滾動到另一人后背;穿著者松手后,后背的信息又變回相互獨立的文本。此服裝將傳統的手工黑色亞麻織物與發光二極管、微型控制器組合在一起,增加了服裝的敘事性和趣味性,提供了新型的社交互動和交流模式。

3.2 器件柔性化

電子元件的外層大多有堅硬的保護層或外殼,這與服裝柔軟的特點相悖。兩者結合,使得器件的柔性化頗受關注。軟觸界面、軟鍵盤和柔性開關的電子器件的研發是電子服裝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柔性電子技術近年來的迅猛發展給電子服裝器件的柔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柔性電子技術與傳統電子技術的根本區別,是以柔性基板取代傳統剛性電路基板,為提高延展性和柔韌性創造條件。目前,柔性太陽能電池板已經研發成功并進入市場,集成在衣服上可為小型隨身電器充電,達到環保、方便的目的。Maier Sports公司研發的附著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運動夾克,在充足的陽光下可以提供25 W的電源。

電子器件柔性化的另一種設計方式是將軟鍵盤、柔性開關等安裝在服裝內。找電視機遙控器常要花費很多時間,為此設計師Rebecca等設計的遙控器T恤將電線貫穿服裝,并將遙控器的電子元件從原來的塑料硬殼中解放出來,頻道、音量等軟鍵分布在T恤的前面。

3.3 連接技術隱蔽化與無線化

電子器件和服裝之間需要導線連接,催生了電子連接技術的隱蔽化和無線化。電子芯片可以金屬導線連接、嵌入織物內部或者集成在微小單元中來與服裝結合,也可以采用特種導電纖維或涂層來實現。藍牙、紅外等無線傳輸技術則能更加簡單地解決此類問題。

LilyPad Arduino元件是典型的微電子組合集成元件,它可以快速與其他軟件做出互動作品,連接各種電子元件或者獨立成為軟件溝通平臺。可在直徑 2″、厚度0.8 mm的微型平臺上完成信息處理和轉換。其斷電后可水洗,廣泛應用于科技紡織品。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研發了一款高科技芭蕾舞演出服,不同于傳統隱蔽化理念,它將導線以完美的纏繞形式作為外部裝飾,突出了科技產生美感的設計理念。服裝采用傳感器跟蹤身體運動,舞蹈者的運動信號即可通過lilyPad元件,由藍牙傳到計算機中進行舞蹈混音。

3.4 能量儲存方式多元化

許多電子服裝具有發光、發聲功能,必須依靠能量,而能量的提供和存儲仍是技術難點。加拿大Suzi教授發明的電子皮膚可以感知人的呼吸,將呼吸的強弱、時間等信號轉化為LED燈的閃爍變化。但此服裝必須與交流電源相連,不僅使穿著者強烈不安,電線也制約穿著者的活動。因此,便攜的電池或充電設備,抑或通過人體自身熱能的轉化來獲得能量,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李明輝曾研究了電子服裝中電源的特點、設計要素和實現方法。很多研究闡述了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的可行性和優化方案。威斯康星大學利用人體動能發明“發電鞋”,一改走路時的動能轉化為電能效率太低的弊端,采用逆向電潤濕的能量收集技術,逆向運用電壓改變疏水表面上液滴的外形這一效應,讓微型液滴流動的能量轉化為電能。裝置類似鞋墊,內含數千滴微型液滴,隨著走動發電,功率最大能達到10 W。

3.5 器件生物電子化

器件生物電子化是完成人機互動的有效手段。美國Sensatex公司研制出一款智能襯衫,可以監視心率、呼吸以及消耗的熱量,并能報警和提示,從而降低突發性死亡的概率。酷似普通針織衫的服裝面料由導電纖維與棉纖維交織,它可以從嵌入式傳感器中接收數據,傳輸到腰部的微型接收器中,進而無線傳輸醫療或通訊終端。

艾米麗卡爾研究所將生物信息轉換成顏色、光線、聲音或振動,創造了一系列生物電子化服裝,基于原始宇宙的生命之樹概念,設計的電流夢境概念服飾,將做夢者的夢境和思考轉換成短暫顯示的光線、顏色。腦電波電極攝取的做夢者的腦電波信號被放大并翻譯成電子信號,在頭飾以及服裝中LED光束中變化色彩,同時服裝還能增強身體皮膚的神經系統的傳遞。

4 結論

電子器件與服裝結合的電子服裝,是多學科交叉產品,在服裝面料、服裝款式、結構設計上都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器件微型化、器件柔性化、連接技術隱蔽化與無線化、能量儲存方式多元化、器件生物電子化等為電子產品與服裝之間的結合提供了諸多便利和可能,雖然已經有諸多研究成果和成熟產品,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電子器件與服裝的使用壽命不匹配。電子器件因電路故障引起的損壞多,更換難度大是制約電子服裝使用壽命的主要原因。

由于長期穿著、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電磁輻射及熱量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需要采取的一定防護設施。

篇9

服裝設計中的“以人為本”,就是設計師將人作為設計的核心,進行設計創作。為了人類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必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隨著高科技的飛快發展,服裝在選材上的范圍日漸增多,設計師在服裝設計選材上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環保材料,也可以將廢棄的材料進行再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使得服裝設計原材料能夠可持續發展。服裝設計的主題,可以是利用廢物進行服裝設計,將生活中舊的物品加以利用,展現服裝的獨特魅力。服裝設計源于生活,更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設計師應該學會用發展的眼光找尋創作靈感,設計思維的創新能夠更好地展現服裝作品。文化和服裝是無法分離的,服裝是人類文化進步的一種體現,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中,設計師通過設計的服裝詮釋設計的理念,設計來源于生活,同樣也能改善生活,服裝設計師為人類能夠更好地生活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人類對于服裝的低碳環保的要求,也逐漸被服裝設計師所知曉。如今,環保成為時尚界最時髦的事,人類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保護動物協會倡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人類開始不再穿皮草,而是人造毛,為了表達環保的重要意義,明星們也通過公益活動參與到其中,體現了服裝產業如今的發展趨勢,即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

2“以人為本”可持續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

2.1年輕風暴

具有時代特色的服裝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的束縛,尋求新的設計理念,用特殊的視角打造屬于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年輕風暴”是對傳統服裝設計思維定式的一種創新,展現了年輕人的自由奔放,使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能夠引領潮流。

2.2DIY潮流

DIY可以理解為“自己動手做”,也可以理解為“自己動手設計”。英文全拼為“DoItYourself”或“DesignItYourself”。DIY的設計理念,是通過消費者的親身體驗,將服裝產品賦予新的靈魂與內涵,使設計在環保的前提下能夠“可持續發展”。服裝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由設計師完成一半的設計,根據消費者的個人偏好來完成另一半的設計。

2.3多任務時裝

服裝具有多種穿法成為引領潮流的手段,吸引著大量的年輕人。同樣一件服裝,具有多功能、多變化,能夠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例如,一件衣服兩面穿、一件斗篷變背包等,大大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2.4有機綠色再生設計

用可降解的材料進行服裝設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再生”本著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將廢物進行再利用,舊衣服進行重新改造。服裝再生所運用的原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物品。例如,膠皮手套、撲克牌、手紙等。服裝藝術的體現就是新、特、奇,敢于用創新的思維設計服裝,賦予服裝新的內涵與意義,越是特別的東西,越是能夠吸引人的目光,在國外這種“再生”的服裝店,經營得都非常好,吸引著社會不同層次的人,人們喜歡通過特別的服裝來展現自己獨特魅力。

3服裝設計可持續存在的誤區

3.1配套服務的忽視

由于商家營銷方式的多種多樣,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在不斷增強,在服裝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市場需求,消費者的需求。因此,設計師在設計服裝時會忽略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商家在打廣告時,并沒有注重產品本身的價值和后期服務保障,使得商業運作本身就存在著不可持續的因素。如果服裝企業能夠重視可持續設計理念,并且提倡服裝設計“以人為本”,將可持續的設計理念融入服裝產品本身和配套的服務中,就能促進服裝行業穩定發展。

3.2合理功能的忽視

“可持續設計”講究綠色和環保,這在服裝設計中,是最容易實現的。可持續設計主要應用在服裝生產上,采用可降解的環保材料或者天然的植物作為生產服裝的原材料。例如,被大家熟知的棉麻絲毛,還有正在研發的一些纖維材料,結合衣服的特點,選擇適合的面料,實現服裝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3.3長期影響的忽視

服裝設計師價值的體現在于,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也滿足了商家的需要。商業環境中商家的目的是盈利。因此,需要通過服裝來吸引消費,并引導其進行消費,服裝設計師就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商業主義,早已將設計創造價值這套理念拋諸腦后。商家不應該將環保作為宣傳的手段,而是切實地將可持續的理念灌輸到服裝設計當中,當消費者拿著帶有環保標簽的衣服時,能夠自豪地認可自己的消費行為,從長遠角度來說,這是一種企業文化,也是企業價值的體現。

3.4系統科學的忽視

我國目前的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服裝設計師可持續設計的理念還不夠科學,經常是靠感覺進行創作。消費者對于面料的了解還不夠全面,只是單純地認為純天然的棉麻絲毛就是最環保、最健康的。然而這種純天然制作衣服的原材料,在生長初期都會受到人為的污染,制作服裝的過程中還會被化學物質污染,如果不能妥善地處理衣服的原材料,很可能對人造成傷害,因此建立良好的可持續設計系統很有必要。

4服裝設計可持續提出的解決策略

4.1全新創造

服裝產品的全新創造,對于服裝設計師的技術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其掌握計算機幾何圖案的設計,利用高科技賦予服裝新的生命力,在計算機中實現將平面的圖案立體地呈現出來,需要設計師的智慧與創造力,才能體現服裝的價值。

4.2一衣多穿

“一衣多穿”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現如今最流行的就是圍巾的多種穿法,除了圍巾的多種系法,又能當披肩,還能當裙子等,實現一件衣服能夠在不同的場合穿。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可持續設計的理念,還賦予了服裝生命力。

4.3循環使用

服裝從一開始被消費者挑選,再到使用、消耗,最后被銷毀,在這些環節中服裝被消費者一步步地考察、衡量,在使用的過程中服裝的價值才會被體現出來。設計師在設計之初需要考慮服裝產品的品質和功能,確保服裝有較高的舒適度,并且不易被損毀,避免產品成為“快時尚”。同時,將可持續的消費理念通過服裝產品傳達給消費者,幫助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消費觀念。對于產品功能的開發,要堅持循環性和可持續性,讓服裝產品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充分地發揮它的用途。(1)舊衣改造。大部分人家中都有堆積如山的衣服,覺得丟掉可惜卻也不會再穿,可能并不是壞了,僅僅是衣服過時了。對于這些衣物的處理方法,除了捐贈,還有一個被推崇的方法就是將舊物改造,可以將長褲變短褲,半袖變背心,或者直接將衣物DIY成其他藝術品。網站上對于衣服以舊換新的點子,被大多數人所喜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這點子是可行的,這種服裝設計理念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2)拼布的藝術。拼布藝術越來越被大家所喜愛,將一塊塊的布重新組合,顏色的鮮明對比更能凸顯藝術的氣息,很多經典的圖案都是通過拼布藝術得以傳承的。如今拼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藝術體現形式,裝飾畫就是利用廢棄衣物的布、紐扣、拉鏈等舊物進行的藝術創作,這體現了服裝的可持續性。

4.4創造可持續非物質性產品

如今可持續的概念不僅僅是資源,還包含文化的可持續。因此,服裝設計的可持續,不僅僅是服裝產品本身,還包含用戶體驗、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續。人們對于服裝的消費是持續不斷的,服裝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服裝的選擇上,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一個難題,因為如今服裝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增強,一件純手工的衣服,也可以通過流水線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服裝設計師應該以用戶的體驗為核心進行服裝設計,設計師應該讓消費者明白購買服裝看得不僅僅是價格,而更應該注重每次穿著衣服的成本價格,一件幾百塊錢的衣服,如果質量好能穿幾十次,用價格除以穿著的次數,平均下來也就十幾塊錢,如果是一件質量差的衣服可能穿一次就壓箱底了。因此,想要使服裝能夠物有所值,就要盡可能將著裝次數最大化,這將成為可持續設計的發展趨勢。不難看出“可持續設計”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眾所周知,明星在紅毯上爭奇斗艷都是通過服裝,為了避免紅毯效應產生不良的影響,明星并沒有選擇大牌的服裝贊助商,而是自己找設計師設計低碳環保的禮服。對于可持續設計理念,大多數的設計師的想法是對舊物進行再創造,但消費者并沒有養成這樣的消費習慣,對于設計師的良苦用心根本視而不見,導致設計師為了市場需求不再進行可持續設計。可持續設計理念經常被企業作為一種宣傳手段,而不是一種企業文化。其實一個成功的服裝品牌,應該掌握可持續之道,擁有自己的品牌文化,這也是企業價值的體現。很多企業只顧眼前的利益,其實從長遠利益來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效果遠大于廣告制作,這不僅僅是在做宣傳,而是在培養潛在的用戶,通過服裝設計可持續理念傳遞一種生活理念。

5結束語

篇10

>> 審美文化在古代服飾中的體現與發展 佤族服飾的審美特征與文化意蘊 淺談中西方服飾審美文化與審美意識的差異性 淺析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的審美與文化內涵 《武媚娘傳奇》中武媚娘的服飾與唐代服飾文化傳承 中西方服飾審美文化的差異研究 吉祥紋樣與戲劇服飾的審美統一 淺析《詩經》中的服飾文化 小議拉鏈在服裝中的應用 墾青拉鏈:創造新一代拉鏈超然的精品文化 從唐朝貴族女性服飾特征看唐代審美情趣中的含蓄美與開放美 現代服飾中傳統服飾元素的應用與思考 論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內涵及審美意蘊的現代價值 淺析當今“非主流”現象的服飾文化特征及審美取向 從民族服飾分析漢水流域陜南羌族的審美文化 從寧強羌族服飾分析漢水流域少數民族的審美文化 中國漢服飾的主流思想和審美文化研究 論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對服飾審美傾向的影響 技術美:旗袍服飾文化的一個審美意向 《傲慢與偏見》中的英國服飾文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應用在靴子上,這就是拉鏈的雛形。19世紀末,美國發明家威特科姆伯•朱迪森(Whitcomb Judson)設計出用一個滑動裝置,來嵌合和分開兩排扣子,使長統靴穿脫更為簡便。隨后一個多世紀以來,拉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被發展和豐富,不僅具有愈加完善的功能性,更被賦予了一定的符號化特征,形成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師鐘愛的設計元素之一。

一、獨特的審美功能

一個世紀以來,拉鏈(Zipper)伴隨著工業的發展而逐漸走向成熟。從解決長統靴的繁復冗長的紐扣裝置,到被廣泛應用于軍用防蛀衣櫥、睡袋、軍用腰包以及航空服等,拉鏈的功能性逐步完善,并在各種服裝及生活類產品的應用上大展身手。

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不斷發展變化,設計師利用日新月異的現代材料,設計出極具時代特色的各種形態的拉鏈,如金屬拉鏈、樹脂拉鏈、尼龍拉鏈、針織布帶拉鏈等等。常見的拉鏈形式有單頭閉尾式、雙頭閉尾式和雙頭開尾式等,拉鏈齒牙有大小之分,齒形各有不同,拉鏈頭造型豐富,既滿足拉手的功用性,又可作裝飾表達,其保險裝置還使拉鏈拉合后不會自動滑開。另外不同服裝性能的需求又產生了隱形拉鏈、防水拉鏈和防火拉鏈等等。

拉鏈在豐富其使用功能的同時,構筑了獨特的美學功能。拉鏈形式的產生過程,是一個形式美法則“點動成線,線動成面”規律的表現。眾所周知,“點”在空間中起著標明位置的作用,具有注目、突出誘導視線的性格。不同位置及形態的點以及它們的聚散變化都會引起人的不同視覺感受。而拉鏈是由一個滑動裝置滾動連接雙排交錯的點狀物,其中密集的小點產生了流暢的韻律感,滑動的大點隨著位置的變化吸引著觀者的“眼球”。形成了“線”的軌跡,具有長度、粗細、位置以及方向上的變化。同時,拉鏈流動的線形以及柔韌易變的構成特征使被銜接的界面產生形狀各異的面的造型。“面”本身僅僅具有二維空間的性質,主要有平面和曲面之分,但通過拉鏈的這種特殊元素的介入,使得“面”更具備了形成方形、圓形、三角形、多邊形以及不規則偶然形狀的可能等等。如圖1,是津村更佑(Tsumura)設計的多功能風衣。通過拉鏈在服裝的各個部位結構中的穿插應用,不僅形成許多豐富的線形,同時又是新穎的具有實用功能的口袋,在任何一個口袋里放進自己需要的東西就立即成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衣。如放入報紙,可以御寒;放入軟墊,可以充當座椅;放入生活用品,可以成為外出郊游的旅行包,滿足了現代人的DIY(Do it Yourself)情結。

注:([日]\川雅之《時裝的面貌》,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頁。)

可以說,拉鏈是在功能與審美的互動中形成了今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豐富多姿的形態,已經超出其原有的應用形式和實用功能,而兼具時尚審美作用。在以軟性材料為主體的服裝設計中,拉鏈使服裝增添了現代機械美學的魅力,盡管新材料和技術的創新使拉鏈產生了不同的質感和形態,但它的機械的本質是無法替代的。“機械(machine),源自于希臘語之 mechine及拉丁文 mecina,原指‘巧妙的設計’,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并且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注:(機械.)拉鏈具有機械裝置的全部特征――由零件構成、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等,其并非簡單取代了傳統的紐扣開合服裝的方式,而是為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從根本上建立出一種新的穿戴形式,是一場技術的革新。其形式的多樣化,豐富了服裝設計語言。如隱形拉鏈的出現,是一種含蓄、精致、細膩的美感呈現,不僅賦予拉鏈新的視覺感受,同時擴充了機械美感的應用范疇,

伴隨一百多年的工業文明的進程,拉鏈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不斷創新和完善,它的方便與耐用的特質表現了機械特有的美感:速度、力量、效率、簡潔和直接,延伸了獨特的審美功能。

二、寓意深刻的文化內涵

自1935年,意大利時裝設計大師艾爾薩•西雅帕列利(Elsa Schiaparelli)大膽推出以拉鏈設計為主打特色的系列時裝,揭開了拉鏈作為服裝設計重要手段的帷幕。在現代服裝設計風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拉鏈以“橋梁”和“紐帶”的身份訴說著設計師的概念,闡述著服裝和藝術文化的交融。從“新藝術”富于裝飾的流線形,到“功能主義”摒棄裝飾的幾何形,從對“自然主義”的追求,到鼓勵向視覺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回歸等等,都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國民素質等的發展變化。面對服裝商品化的今天,拉鏈在服裝設計中協調著美用關系,同時滿足著人類對文化的精神需求,表達著機械與人工共同創造的新的文化概念:后現代主義、符號化意想、兩性文化等。

后現代風格的服裝具體表現以“解構主義”在設計中的應用為代表,反對趨于統一的語言和形式,提倡“不確定性、零散性、非原則性、無深度性”等。通過拉鏈的不同形式的運用,不僅僅解構服裝的外部和內部結構,還解構了風格、功能、文化和觀念等的差別,達到一種不確定的美感。如圖2紅色的拉鏈是整套服裝的視覺中心,斜向的分割,不僅滿足了服裝合體性的需求,而且通過拉鏈的開合產生了款式形態的變化。拉鏈的色彩與下擺的紗裙產生呼應,同時也模糊了運動型服裝與傳統晚裝的界線。

維基百科中將符號定義為“在一種認知體系中,符號是指代一定意義的意象,可以是圖形圖像、文字組合,也不妨是聲音信號、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種思想文化、一個時事人物。”注:(文化符號的年代.)

男女兩性文化一直是現代服飾藝術設計推崇的主題,因為它本身就是針對人體進行的一種“包裝”。拉鏈作為一種連接符號,控制著服裝內部與外部空間的開放或閉合,這一基本特征通過認識的主體(即人)的生活經歷、思維模式的凝練而具有了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美籍英國作家A•D•赫胥黎,在其代表作《勇敢的新世界》中提到了用拉鏈做男士“褲門”的構想,由此,拉鏈在1937年有了新的含義――男士的“褲門看守者”。對此,理由倒不全是因為穿脫方便,而是因為身處性感地帶,通過拉鏈頭的滑動牽引著視覺的注意方向,會引領和誘導觀者對內部的窺視心理產生。同樣道理,拉鏈在現代女褲門襟處中的應用,也使觀者對其產生相似性的聯想和想象,被喻為“女性的衛道士”。由此拉鏈的寓意提升了一個新的文化內涵――性。如圖5中,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把西方傳統的撐裙Crinoline,通過拉鏈的銜接,演繹成可以任意打開的口袋,是對傳統性文化的調侃。隨著性文化的不斷發展,拉鏈在服裝中的含義將越加豐富多彩,這也是多元文化發展的趨勢所致。

注:(圖5: Evans, Caroline. Fashion at the edge: spectacle, modernity & deathli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3: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