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11:35: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頂層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頂層設計

社會監管創新需要頂層設計

社會管理創新在理論研究上已經越來越深入,在決策上已經放在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實踐上已經探索和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好經驗。比如,北京市朝陽區全模式服務管理系統建設、山東省泰安市平安協會建設、江蘇省南通市大調解體系建設和淮安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系統建設等等。但是在這些實踐的同時也遇到很多問題,特別是體制、機制上的難點。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點,更需要頂層的制度安排。從頂層設計看社會管理創新,重點要在推進三個方面的結合上下功夫。

一是通過頂層設計,推進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相結合。應當看到,社會流動日益增多,利益主體日益多元,社會矛盾日益復雜,群眾需求日益多樣。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創新社會管理,更需要強化社會服務。在服務中創新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但如何推進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在體制上相結合、在機制上相融合,還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做進一步的探索。也應當看到,政府的社會管控領域不斷擴大,但對新技術、新媒體、新輿論的沖擊卻無所適從;政府的公共服務不斷深化,但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能力與群眾多層次、多樣性、多元化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斷加強,但社會組織的地位和社會自治的功能卻日漸弱化;政府的管理機構不斷擴張,但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卻不斷加大等等,這些問題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社會服務提供了巨大空間,更為推動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頂層設計提出了重大課題。

二是通過頂層設計,推進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社會公正相結合。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是能否形成一種促使社會穩定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包括:一是通暢的社會流動機制,二是合法的利益協調機制,三是有效的民意訴求機制,四是健全的制度保障機制,五是敏捷的安全預警機制。通過這些機制,讓窮人與富人、城里人與鄉下人、當官的與老百姓、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并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2010),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保障社會公正,實現維穩和維權的統一。這種機制,讓老百姓有“民意”可以與政府有效對接,有“民怨”可以與政府平等對話,讓有錢人有事干,讓沒錢人不鬧事,讓富人過得好,讓窮人過得去,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三是通過頂層設計,推進社會公共治理和社會體制改革相結合。社會管理創新的核心是社會公共治理。社會公共治理的關鍵是構建以社會公正為導向的現代社會治理模式,最根本的是推動政府轉型。從發展趨勢看,這種轉型有三個基本導向:一是從“善政”向“善治”轉變,就是從一個好的政府轉變為一個好的治理模式。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良性互動,特別是發揮市場組織的作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二是從“發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就是要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公正上來;三是從“大政府”向“大社會”轉變,依法限制政府權力,不斷擴大公眾參與,加快建設公民社會,實現社會共同治理。這三個轉變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社會體制改革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互動的過程。推進這個過程,頂層設計至關重要。

查看全文

學校德育頂層設計研究

摘要:學校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校長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用頂層設計的思路,整體建構學校德育體系。分解德育目標,組織德育內容,設計德育途徑,運用德育方法,實施德育管理,評價德育過程。學校德育頂層設計要整體考慮德育各層次、各環節和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增強學校德育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學校德育;頂層設計;德育管理

一、問題的提出及意義

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這樣廣大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高,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才能成為當代中國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然而,當我們冷靜審視和思考學校德育工作時,學校德育沒有像智育那樣形成一套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和相對穩定的傳授體系。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長期以來,德育內容沒有完全納入大、中、小學的課程體系。學校的黨團隊工作、班主任工作、課外活動、社會實踐這些德育實踐途徑畢竟不像學科課程那樣有科學的課程標準和教材,有固定的課時,有專門的教師,有一套科學評價的手段。因此,學校德育在時間、人力、物力上得不到保證而成為“軟”任務,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我們還應看到,大、中、小學校的德育內容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節”“倒掛”“簡單重復”“過頻變動”,脫離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實際,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現象。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德育目標“過高”“過大”,教育內容脫離學生實際,“過空”“過遠”,德育可輕可重、可緊可松,德育是務虛工作,存在無法抓、無處抓、抓不著、抓不好等現象。學校德育需要注入育人價值,進行頂層設計。

二、學校德育頂層設計的依據

(一)根據德育內涵要素進行頂層設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法紀規范和心理需求,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教育。[1]德育內涵要素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五個維度。其五個維度的教育既有自己特定內涵、不能互相取代,又相互聯系、相互融合、互為條件,構成了學校德育的統一體。(二)根據德育主體要素進行頂層設計。德育的主體是學生。從系統論的動態原則來看,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及思維方式,良好的道德品質及文明的行為習慣等,是通過學生各個階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學校德育頂層設計要關注德育主體,要遵循系統論中的整體性和有序性原則,從學校德育大系統下設計小系統。考慮各教育階段的德育目標的高低,德育內容的深淺和側重,德育途徑和方法的選擇,德育管理與評價方式的運用,要針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以保證各個教育階段德育工作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查看全文

豪華郵輪上層建筑頂層甲板設計研究

一、引言

大型豪華郵輪的上層建筑的頂層(下稱“上建頂層”)場地設施是集觀景、娛樂、休閑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也是游客選擇郵輪體驗的重要參照因素。此外,它不僅可以影響郵輪上游客的體驗,并且對郵輪外觀造型也有強烈影響。因此,豪華郵輪上建頂層場地設施成為豪華郵輪設計中的重點。筆者搜集大量資料后,分析了現有郵輪上建頂層常見的場地設施造型形式,之后結合建筑空間的幾何構型理論與建筑天際線理論,以景觀布局(同一水平空間)的角度,和天際線形式的角度(同一豎直空間),對各個局部的組成關系進行立體的分析。

二、豪華郵輪上建頂層場地設施種類

豪華郵輪的上建頂層場地設施種類可分為普通設施與特色設施。普通設施指各家公司的豪華郵輪都選配過的設施,如圖1中的露天游泳池、漩渦泳池、日光浴場、運動場、緩跑徑、水上樂園等開放空間設施,以及自助餐廳、SPA館和觀景臺這類室內設施。而特色設施指的是只出現在某些郵輪公司旗下郵輪的、具有創新性的設施,如表1中的諾唯真郵輪公司的永恒號特有的大型郵輪的上層建筑頂層場地設施的種類主要有露天游泳池、漩渦泳池、溫泉池、日光浴場、籃球場、沖浪池、攀巖墻、跳傘機、緩跑徑、露天草坪、水上樂園、高爾夫球場、自助餐廳、Go-KartRacetrack(卡丁車賽道),嘉年華郵輪公司旗下郵輪配備的Sky-Ride(空中騎行)、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旗下郵輪配備的北極星(觀景臺)、Flow-rider(沖浪模擬器)、iFly(跳傘機)等。

三、豪華郵輪上建頂層場地設施造型形式

基于對豪華郵輪在上建頂層場地設施種類的劃分,本節對豪華郵輪上建頂層具有通用性的、出現頻率較高的普通設施的造型展開研究,即露天游泳池、漩渦泳池、日光浴場、運動場、緩跑徑、水上樂園和室內場館。露天游泳池是豪華郵輪重點部分,也是旅客最為聚集的地方。它的營建形式多為下沉式水池,其特征是進行局部構建使甲板下沉,從而獲得蓄容空間,并根據甲板條件和景觀作用,控制其水域。水池駁岸的線條呈規則的幾何形態或有機形態,例如圓形、方形、多邊形或曲線、曲直線結合的幾何形組合形式,又或者是腎形、流云形、彎月形等有機的形式。露天游泳池一般建立在日光甲板的下一層,所以為了應對惡劣氣候環境,與之對應的日光甲板開口處通常會設置一套具有磁懸浮動力的、可收納的遮陽篷。漩渦泳池與溫泉池有時是相互合并的,也存在相互獨立的,它們都屬于臺地式營造方法,臺地式水池與下沉式相反,臺地式水池是構筑于甲板但生長在甲板之上的一種水池形態。其面積一般較小,故其水池駁岸的線條變化也不會過于豐富,常見為圓形或圓角矩形設計。日光浴場是由折疊的休閑躺椅排列組成的區域,這類區域是豪華郵輪在上建頂層上分布最多的區域,一般圍繞著各種場地設施區域的邊界展開,以俯瞰角度,一般以環狀或條狀組合成為一個區域。運動場通常為籃球場、迷你足球場、羽毛球場等運動場地,它的區域形式與尺度多與普通籃球場一致,呈矩形,部分船受甲板寬度,或其他設施布局安排等影響會等比例縮小該區域。運動場也會根據場地規劃選擇橫向、豎向兩種方向進行選擇性擺放。緩跑徑通常也作為普通道路,其特征是在甲板地板上以噴涂或鋪設鮮艷顏色的跑道指示的形式規劃一條跑道區域,這個區域一般環繞著甲板的邊緣,呈跑道圓的環狀,為了規避其他設施場地,跑道圓局部也會有一定的變化。水上樂園作為文化旅游業態當中最受歡迎的娛樂業態之一,被大量豪華郵輪引入布置以吸引游客。水上樂園通常會以游客的年齡階段為參考將游樂設備分為休閑區和成人區。休閑區包含了造浪池、不同難度級別的管狀滑道、兒童戲水區、兒童滑道區等基于水的游樂設備。休閑區的小型滑道及戲水類設備高度設置一般不會超過兩米,且其形態通常比較圓潤。成人區主要設有更加蜿蜒曲折的管狀滑道,一般會利用上方開放空間多重扭轉,增加路徑長度,與休閑區的管狀滑道相比,會給人帶來身體上的更多的失重、旋轉、俯沖等刺激性的感官體驗。豪華郵輪的水上樂園會將各種水上游樂設備緊密布置以用有限的空間使游客體驗更豐富,視覺上以高純度、高明度并且對視覺有強烈刺激的色彩(如紅、橙、黃、綠、藍、紫)搭配為主。但在水上樂園中空間權重最高的還是蜿蜒曲折的管狀滑道,通常水上樂園的其他設施也是圍繞著它進行布置的。自助餐廳、酒吧、SPA館、多功能運動館和觀景臺這類設施都在室內場地,部分郵輪會建造場館安排這類設施,這類設施場館的平面幾何造型多以類橢圓形和圓角矩形為主,結合甲板的外輪廓,布置在郵輪頂層甲板的前端,或穿插結合在桅桿或煙囪外圍。

查看全文

頂層設計高校校園文化論文

一、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要素

(一)應將頂層設計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明確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國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中應切實融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其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靈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使其成為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思想。”因此思想引領應作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頂層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課堂是高校完成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滲透的主要陣地,因此應將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學校的基層團委在進行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應始終堅定為黨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信念,明確活動目的,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盡可能使學生能夠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策劃過程中,首先應準確把握好思想內涵,強調活動的思想性,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實現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應認真分析大學生的實際思想,迎合大學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其次,高校校園文化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組織、籌劃頂層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結合學生的專業建設,形成一種良好的學風。比如在外語學院中,可組織策劃外語文化節,積極開展“英文原著閱讀沙龍”、“學科類競賽”、“英文經典電影原聲模仿大賽”以及極具特色的“外文歌曲十佳歌手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高,參與面較廣,也可將學生的專業技能積極開發拓展到“第二課堂”,使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大大提高。再次,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應注重長遠性、系統性、持續性,在活動實踐設計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將校園文化活動做到常態化,讓學生能夠形成一種自覺長期堅持的思想。比如在“學雷鋒活動”中,應立足長遠目標,將該項活動切實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實際活動中,不能僅僅把每年的“三月五日”作為活動日,應設計“雷鋒三月來四月走”的應景式活動,在學生身邊不斷探索可以作為“學雷鋒活動”的載體,并建立多樣化的學雷鋒奉獻基地,真正讓學生們體會到奉獻的樂趣,找準人生的自我價值和重要意義。

(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組織策劃中心———共青團團中央以及教育部在2005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共青團建設的意見》中指出,“高校團組織應堅持育人的服務宗旨,強化其教育職能,積極開展生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政治理論素質,加強學生的誠實守信觀念以及法律意識。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基本核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強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加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學生的基本道德規范意識,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同時應注意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籌劃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多開展“紅色之旅”、“志愿服務”、“四進社區”、“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建立以“校園文化節”為重要載體,以“挑戰杯”為龍頭的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團組織應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組織、策劃校園文化活動頂層設計,把握校園文化活動中頂層設計各個要素,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教育職能。

二、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頂層設計路徑

(一)加強高校團干部的培訓,加強對頂層設計的認識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進行頂層設計,準確把握頂層設計要素,是確保校園文化活動有序、有效、規范開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團干部作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主體,應加強高校團干部的培訓,不斷提高團干部的實際業務能力、專業能力以及思想政策水平,可以組織團干部向一些權威的教育機構進行學習,或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會等,也可以聘請一些具有權威性的專家組織專題知識講座等,還可以加強內部人員交流等多種形式。讓高校團干部樹立頂層設計的全新工作理念,明確校園文化活動頂層設計的目的、作用,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

查看全文

頂層設計下的法律建設論文

一、頂層設計理念與法律體系建設

(一)頂層設計理念

頂層設計理念的應用于法律建設,有利于法律工作者深化對中國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認識、法制理論的成熟和發展及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1。主要含義有三個:指導方針,明確不斷開拓法律的科學發展之路;基本內容,要堅持服務大局的方向不變,搞好各領域及環節協調工作;實現路徑,抓住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從制度和體制上挖掘并解決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全面推進法律體系的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

(二)法律體系的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理念在法律領域的應用,大到整個法律系統的宏觀規劃和戰略布局,小到一個法律制度的創設,都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國法律建設的戰略規劃及總目標是實現法律建設覆蓋全領域、全行業、全社會,成為法治大國和法治強國。本人認為,對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從整體上說,按照樹形結構進行組織是最科學和有效的。就是要把法律系統建設成根深、干粗、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能夠承載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歷史重托,給經濟發展帶來保障,社會進步帶來和諧,給人民生活帶來福蔭。根有多深,樹有多高,這根就是法律的公平正義,他植根于民心當中;樹干就是法治的理想,如憲法;樹枝就是各個部門法或一般法或特別法,還有數量龐大的法律制度,他們將法律轉換成人們可以參照執行的行為規則,由他們織成了保障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平穩運行的經緯網;樹葉就是法律的執行機構,支持他們的是法律,吸收的是陽光,化解的是矛盾,讓人們感受到法律給經濟社會以護佑,給人民以安全。樹枝和樹葉在樹干的支撐下結成一張巨大的樹冠,讓人們在他的護蔭下享受和煦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2。這種結構看上去顯得繁雜和重疊,但他們各司其職,邊界清晰,雜而不亂,重而不疊。當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經過風雨的考驗,那些機能老化、或被新葉摭蓋而失去活力樹葉被淘汰也正好印證了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法則。本人認為,這種結構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持久的活力,為制度上升為法律,下位法發展為上位法,特別法變成一般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法律的制定,其直接動因都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和社會矛盾的推動,這是社會進步的辯證法。很多法律都是由政策規定演變發展而來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又是為了解決當時涌現的某種突出的社會矛盾。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網絡侵權提供了物質基礎;社會的進步,人們之間相互聯系變得廣泛和頻繁,使連帶責任的產生成為現實;現代工業高速發展,大量小汽車進入家庭,給交通安全提出了嚴峻的課題;另外,還有刑事領域的犯罪新類型出現,如邪教組織犯罪、黑社會組織或涉黑組織等。所有這些,都是經濟社會進步中出現的新情況,需要有新理論來解釋,新方法來規制,維護其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同時這也恰好印證了頂層設計是呼應了來自基層的強大發展沖動的原理。

(三)頂層設計在法律建設中功能實現

查看全文

頂層設計下三農問題改革研究

一、頂層設計視域下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意義

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城市與農村、城市居民與鄉村農民等之間的關系,全面改革收入分配及價格、財稅、金融、戶籍、農村土地等制度,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整套制度機制。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的穩固,直接關系到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更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食品、環境和社會安全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關系到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在這個全新形勢下,從根本上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的國民經濟基礎地位,這需要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層面進行戰略規劃和調整,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首先通過國家的頂層設計是建立一整套促進農業發展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政策支持體系,貫徹落實有關農業保護和發展的政策:包括農業保護體系建設,農業投入,農業市場管理和監控,農業結構調整等,進一步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扶持鄉鎮企業、小農經濟以及多種經營方式的農業的發展,最終促進農業現代化。此外,要監督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央、地方和農民三級的協調配合,最大效應的發揮這些政策的作用。有利于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但在我國目前的城鎮化進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東西部城市發展不平衡、農民工就業難、社會保障,多頭管理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資源、環境和體制等客觀原的約束因,也與主觀的認識不足、管理不當有關。因此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國土資源部、社會保障局等一兩個部門就可以辦到的,它需要國家統籌規劃,全面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機制。頂層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通過國家推動發展理念的改變,使城鎮化不再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而是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且著眼于長遠和大局,協調城鎮與農村之間的發展,加大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強調發展的綜合平衡和可持續性,使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和在農村的農民都能享受到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使廣大人民都能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建立向農民傾斜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城鄉居民整體收入不斷提高,由溫飽型開始逐步向小康型轉換。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如表1所示)。過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將直接影響改革的深入進行、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及社會的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當前的重要問題。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改革開放三十四年來,國家不斷通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通過國家頂層設計來推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向農民傾斜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對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頂層設計視域下解決我國三農問題需要主要考慮的問題

三農問題的頂層設計是在最高戰略層面整體推進三農改革的設計,一定不能面面俱到,羅列三農改革中的各種問題,它所要涉及的內容必須是當今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社會穩定、農業經濟穩定增長中大家普遍認為最難解決的、民怨最大的問題出發,抓住現象背后的主要制度、體制問題,不回避、敢碰硬、去突破。只要做到這一點,才具有“頂層”的含義。依此,筆者認為,頂層設計視域下解決我國三農問題需要主要考慮的問題有:將農業納入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當中。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之所以把農業納入到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過程當中,是基于對我國三農改革發展現實的清醒判斷:目前,我國三農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三農改革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經濟結構不合理,農產品產業結構低端化、區域結構失調化、城鄉結構二元化等,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并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這是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借鑒英國的科技革命立國、美國的自主創新強國都是在經濟發展方式上與時俱進,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因此,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是解決我國三農改革中深層次矛盾的重要內容,是三農頂層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機制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呈不斷擴大的態勢,進入21世紀后,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開始加速擴大,且我國收入差距有將近一半來自于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二,再分配機制“逆向調節”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國有企業經營性資本收益向居民轉移機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環節對居民收入的“逆調節”,從而在總體上擴大了城鄉差距。當前,社會對收入分配制度不公的關注已經或者說遠超出了對收入差距本身的關注度,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增加,已經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當納入三農頂層設計規劃當中。創新機制的建立。創新是國家發展的真正發動機,也是三農改革發展的源泉。但是創新這個問題涉及的面又實在太廣,不但涉及到許多經濟主管部門、企業、更涉及到教育、科技、軍工、又涉及到知識產權管理。只靠相關部門的努力,創新機制難以形成,必須要有中央政府層面的推動和資金的支持。所以,在頂層設計中,創新機制應該作為專門的一項內容,予以格外重視,從多部門、多角度作出布局和制度安排,給予有長期“后勁”的支持。戶籍制度改革。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時期最有代表性質之一的制度縮影,它是造成我國城鄉二元制社會結構的巨大推手。這種造成城鎮居民和農村村民享受待遇差別很大的城鄉二元制社會結構一直被認為是城鎮居民對農村村民歧視性的制度。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過程當中大量農民脫離農業而涌進城鎮,給城市造成各方面的壓力使其無法承擔。此時限制公民自由地從一地流轉向另外一地此時的戶籍制度給整個國家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各方面的社會管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并制約了城鄉二元化的快速協調發展,同時導致了國民待遇和社會權利在某種程度上的不平等,無法真正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因此戶籍制度應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黨中央頂層設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的土地在向城鎮化轉移過程中經過一個低價征用的程序,導致農民利益受到很大傷害。而土地出讓收入又有“第二財政”之稱,與之相關的稅收一直以來都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中國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就是通過廉價土地降低經濟增長成本的。因此,土地城鎮化實際上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并且這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依賴條件。這個問題不僅涉及農民權益保護問題,涉及中國千千萬萬個小城鎮建設中土地的統一規劃、建設用地供應、土地財政問題,土地征收問題已成為城鄉經濟、社會矛盾的焦點,這是三農改革頂層設計中不能回避的問題。

本文作者:帥建祥鄭晶工作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查看全文

質檢信息化建設與頂層設計研究

摘要:分析開展質檢信息化頂層設計的必要性,闡述頂層設計在構筑中國特色的質檢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結合當前質檢事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開展質檢信息化頂層設計的路徑和措施。

關鍵詞:質檢;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

政務信息化頂層設計是一個地區、行業或者部門政務信息化內部各要素之間有效組合運行的動力機制、建設機制和發展機制的模型化設定,其目的在于保證政務系統功能相互協調、結構基本一致、資源互相共享、標準基本統一。政務信息化頂層設計需要從頂層、整體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突破局部環境、局部利益的約束和限制。政務信息化頂層設計是政務業務與信息技術之間全要素、全過程的融合。政務信息化頂層設計的重點在于建立各要素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確保部門間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促進工作流程、信息系統、數據以及相應技術之間深度融合。

1開展質檢信息化頂層設計的必要性、緊迫性

質檢信息化是國家政務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質檢信息化,就沒有質檢現代化,加快質檢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推動質檢事業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為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文件精神,質檢總局應結合《質量監督檢驗檢疫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質檢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文件,做好質檢事業信息化頂層設計,為質檢信息化項目建設做好指導服務。

1.1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

查看全文

強化行政體制改革頂層設計

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是中央對深化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作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體制改革同樣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本文擬就加強行政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的必要性、主要內容、需要解決的難題作初步的分析。

一、加強行政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的意義

1.有助于走出“零打碎敲”式改革的困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領域推出了各種改革舉措,各種行政管理的創新實踐不斷涌現,外國相關理論與實踐也大舉進入。單就改革目標看,就有“有限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潔政府”、“廉價政府”、“高效政府”、“企業型政府”、“整體政府”、“無縫隙政府”、“電子政府”等十多種說法。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在外延、廣度上的拓展,另一方面也說明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部門大多基于特定的需要、特定的角度來理解改革、推動改革,改革的系統性還不夠。從改革自身邏輯看,這種現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為中國行政領域的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在反復的探索中找到出路。但這種“零打碎敲”式的做法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提法多、措施多,易造成盲人摸象感覺,把握不住改革的整體和關鍵;諸多提法、措施在縱向(不同時期)和橫向(不同部門)存在沖突、矛盾,使人們無所適從;許多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使改革進退維谷,無果而終。所有這些問題,只有通過頂層設計,提高改革的系統性、連貫性、前瞻性,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2.有助于破解改革中的“疑難雜癥”。行政管理領域已有的改革有一個特點:改革往往從各個時期最突出的問題人手,選擇容易解決的問題作為突破口和著力點,而對于難度較大的“存量”問題采取了暫時擱置的辦法。如針對機構重疊、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問題,最初的行政體制改革幾乎就等同于機構改革。但筆者的一項研究發現,機構改革盡管進行了30年,但長期存在著的弊病并沒有得到明顯改觀,特別是在省級以下有愈演愈烈之勢。E1]機構改革之所以30年無實質性進展,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存在“軟約束”,法律條文缺失或過于原則,外部監督流于形式。解決機構問題的另一前提條件是政府職能轉變,但30年間政府職能轉變同樣沒有實質性進展,各級各類政府部門過多過細的行政干預屢禁不絕。所以,還需要追問:制約政府職能轉變的因素又是什么?其中有客觀因素,如市場與社會發育程度,但最根本的是部門利益的阻隔。因為職能轉變實際上是行政權力的再分配,而權力背后是利益。因此,不突破那些制約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層次障礙,枝節性、表層的改革就無法實現突破;而突破深層次障礙,單靠地方或某個方面是無能為力的,需要頂層的膽識、勇氣和智慧。

3.有助于克服上位資源缺失帶來的問題。作為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對上位資源的依賴性強。雖然這并不排除地方、基層、具體部門開展各種創新實踐。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創新如果缺乏更高層的支持,往往推行得比較困難,甚至出現“人亡政息”的局面。例如,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在開展績效評估中就出現了類似的問題。績效評估的程序、辦法不失科學,但績效評估的結果使用卻遇到障礙。比如,各級干部的任免權在黨委,黨委在考核、使用干部時不參考或不把績效評估結果作為依據之一,就會在干部中造成一種印象:行政績效好壞與晉升無關,因此繼續配合政府部門做好績效評估的積極性就匱乏,最終導致績效考核流于表面。但如何看待和使用績效評估結果,地方黨委也沒有更多的發言權,又必須根據更高層的意見。這就是頂層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如何加強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在2010年以前中央并非沒有考慮過。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曾提出要“加強行政體制改革的總體研究”。2008年,中央又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總目標。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強調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對于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行政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要有邏輯架構支撐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改革頂層設計思路

一、頂層設計與政府作為

3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由政府推動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實現了規模意義的快速增長,讓我國迅速成為世界人力資源大國;實施人才強國與人才強校戰略,推動一流大學建設,讓部分大學和學科在短期內獲得了相對充裕的資源優勢,學術水平和研究實力迅速提升;通過實施對外開放政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大大提高,如此等等。在短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所取得上述如此顯赫的成就,應該說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政府推動的結果。如果說,頂層設計就意味著存在一個強有力的有為政府,以其所特有的行政強勢和傳統權威,全面發動,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來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這30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成果,或許就足以把“頂層設計”理解為“強勢的政府”的佐證。然而,正如我們在現實中所普遍意識的,強勢的政府推動,也為中國當下高等教育遺留下諸多原本就存在且至今尚未破解的難題以及眾多新出現的問題:譬如,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當前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改變政府對高等學校統得過多的管理體制,在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和計劃的指導下,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強高等學校同生產、科研和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聯系,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綱要》,其中特別提出:“通過立法,確定高等學校的地位和任務、權利和義務、利益和責任。學校在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規和計劃的前提下,享有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自主權,人事調配權,經費、物資的占有和使用權,開展國內外教育與學術的交流、合作權。政府通過法規、計劃、撥款、組織評估等手段和人才勞務市場的調節作用,引導學校建立自我約束機制。”但是,迄至今日,我國高校實質性的自主依舊極為有限,高校對政府還存在高度的依賴性,與早在30年前就倡導的高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預期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在政府主導的資源分配體制與評價制度框架中,高校自身作為獨立辦學主體的活力和主動性遠未得以發揮。盡管政府逐漸改變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剛性管理和“基數+發展”的撥款方式,轉向了注重評估手段、采用仿市場競爭方式旨在增加靈活性的“綜合定額+專項補助”財政分配體制,但是,因為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完全為政府所控制,如此反而進一步強化了高校對政府的依賴性。

在為各種紛雜的“專項”而競逐過程中,為迎合和滿足政府各種專項設計目標的需要,高校的自主權甚至教師學術工作的自由權反而往往受到抑制。我們甚至不妨可以這樣認為,30多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盡管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政府在特定時期和特定領域的強勢推動,也的的確確凸顯出了它的一些優勢。但是,不容否認,政府與高校間關系問題迄今尚未得到根本解決。30多年中,這些改革中有些成就的獲得與其說是來自于政府深謀遠慮、“有心栽花”的“頂層設計”,還不如說是它基于特定時期國家發展的情境順勢而為、“無意插柳”的結果。譬如,“擴招”、“211工程”和“985工程”、“2011計劃”、各種人才計劃項目等等,都帶有濃厚的“事件性”色彩,而并非是既有的相對穩定成熟的制度的自然演繹。換言之,在3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處于頂層的強勢政府,其行為更多地帶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特征,具體表現為:多樣化甚至不乏權宜性和靈活性的政策創新有余,而相對穩定的宏觀法律和制度框架建設明顯不足。正因為對強勢政府的政策存在高度依賴性和受動性,高校層面及其內部反而缺少了“摸著石頭過河”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其實,與經濟領域情形相仿,就長遠而言,一個國家的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持續繁榮取決于政府所訂立的公平市場規則下私人市場活動的自由。在高等教育領域亦然,高等教育的整體效率體現并不在于政府政策本身的效率取向,而在于政府是否能夠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制度結構,為具體的高等教育活動實施主體在提供一定的確定性同時,釋放出足夠的自主空間,一個社會的整體效率往往是源自基層的自主創新和探索而未必是政府過多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因此,在總結30多年我國改革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特別指出:“堅持政府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1]

在此,結合高等教育領域改革,我理解的所謂“頂層設計”,其實并非是進一步凸顯政府自上而下全面介入的強勢地位,而是從宏觀法律和制度層面,進一步厘清政府與高校間的關系,從法理上不僅要清晰界定政府的能為角色,即如何通過宏觀制度的設計和指導,維護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而且還要明確界定在哪些方面政府應該扮演無為角色。正如袁貴仁部長在題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講話中所提出的:“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特別是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2]在此所謂“簡政放權”和“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其實就反映了政府在頂層設計中的角色內涵,即明確政府宏觀指導職能和依法管理責任,逐步建立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相對穩定成熟的制度框架,使其從無限責任的陷阱中解脫出來,淡化其過多過頻政策和項目創新者角色,強化其依法統籌全局和作為戰略管理者的地位。同時,通過建立大學章程,明確高校法人地位,讓高校成為真正的自主辦學實體,在接受國家依法治理的前提下,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和特色,開展豐富多樣的、“摸著石頭過河”意義上的自主創新。簡言之,頂層設計是針對宏觀層面政府而言的,而“摸著石頭過河”更多體現在微觀實踐層面上,宏觀層面力求穩健即“步子要穩”,微觀層面鼓勵多樣化的自主探索與創新,前者為后者提供保障,后者為前者提供經驗和宏觀制度變遷的路徑參考。

二、頂層設計的整體布局

30年多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盡管成就卓著,但是,改革也遺留下眾多難題。譬如高考制度的持續改革雖從未中斷,但是,在如何確立人才評價和選擇標準、正確引導中小學教育和維護教育公平之間,根本性的矛盾依舊存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了高等教育規模增長,但規模擴張難掩質量之闕如;在追求一流大學的水平過程中,注重硬件建設,但是,軟件建設和對人的關注明顯不足,功利化和浮躁化弊病日益凸顯,甚至危及整個學風建設;片面強調與國際接軌,重表面形式而漠視實質內容;普遍追求辦學層次提高,忽略與社會需求、勞動力市場間的銜接,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嚴重;由于政府以及社會資源分配和評價導向存在偏差,導致各類各層次高校內部重量輕質、重科研輕教學現象極為普遍,大學人才培養的本體功能發生了動搖,30多年前就存在的“千校一面”現象在今天依舊普遍甚至更為嚴重,例如在所謂綜合化的改革浪潮中,傳統行業院校的特色反而有被湮沒的趨勢。除此之外,在更為宏觀層面上,原來因為高等教育資源不足而引起的接受高等教育公平問題,在新的社會背景和新的形勢下,又產生許多甚至更引起社會不滿的新的公平問題。所有這些問題表明,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在宏觀層面上可能太多地關注了改革步子的快節奏,以及改革過程中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又往往曇花一現的所謂制度與政策創新,忽視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決策的科學性和廣泛征求民意的民主性。正因為步子太快、節奏失調,各種問題紛至沓來,甚至有些問題經年積累,已經成為“老大難”和“硬骨頭”。針對上述問題,傳統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糾偏和補漏方式顯然難以為繼,在宏觀層面還依靠單純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更難以行得通。正因為如此,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頂層設計和綜合改革成為教育領域的關鍵詞,它們的出現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到一定階段,政府基于形勢的發展和對眾多深層次基礎性問題所做出的戰略性判斷。所謂“綜合改革”其實就代表了當下以及未來高等教育領域改革“頂層設計”的基本思路,其主導思想即為袁貴仁部長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講話中所提出的:“以改革推動發展、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增強活力。”“以改革推動發展”意味著改革是發展的前提,改革要應對的問題不僅是30年來至今未解決的沉疴,而且特別指向了30年改革過程中所產生的積弊以及有關利益格局。而“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增強活力”則回答了如何改革和改革的目的指向和機制問題,這三個主題不僅覆蓋了整個高等教育領域,而且也必須通過整體推進、全面布局和系統綜合的改革才能夠達到目的。在此,結合現實中全局性、關鍵性問題,筆者嘗試著對今后高等教育領域改革整體布局概括以下5個方面:

查看全文

住房城鄉建設信息化頂層設計研究

【摘要】本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為例,分析信息化建設存在的缺乏頂層設計、部分系統陳舊、項目運維和建設后的績效評估管理缺乏、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加強信息化項目建設內控管理、開展四大基礎支撐平臺和六大業務板塊建設、強化項目建設完成后的績效評估等信息化建設總體思路,以期能進一步提高信息化項目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住房城鄉建設;信息化建設;四大基礎支撐平臺;六大業務板塊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政府職能部門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信息化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堅持“融合共享”建設理念,堅持“統籌集成”建設模式,實現“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1];《廣西政務數據資源管理與應用改革實施方案》(廳發〔2019〕141號)[2]、《廣西壯族自治區數字廣西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加快推進廣西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的通知》[3](桂數廣辦發〔2020〕10號)提出以系統整合、信息共享、業務應用為著力點構建“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西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桂政辦發(2021)21號)[4]提出信息化建設管理應當堅持統籌規劃、共建共享、業務協同、安全可靠的原則。現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以下簡稱“廣西住建廳”)信息化管理部門視角,結合廣西住建廳實際,提出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總體思路。

1.廣西住建廳信息化現狀

目前,廣西住建廳已開發建設了60個業務系統,主要根據各業務處室工作需要逐年建成。具體如圖1所示。

2.存在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