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5 13:3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頂層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頂層設計

篇1

頂層設計是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的,一經提出便受到媒體和專家的熱捧,輿論幾乎“談改革必言頂層設計”。但是,社會對于頂層設計在執行層面有何進展,并沒有一個清晰認識。頂層設計討論的泛化,讓一個本來嚴肅的話題,變得浮躁起來。那么,究竟誰來負責頂層設計,做好頂層設計需要處理哪些問題,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應該如何落實好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著眼于國家的長治久安,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遵循增量改革的路徑,著力打破阻礙改革與發展的既有利益格局,構筑公平正義的新利益格局。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既有制度優勢,構建達成共識的渠道與平臺,大力推進集體行動。

“頂層設計”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大背景下,結合中國基本國情,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基礎上,著眼于中國改革發展大局所作出的戰略構想。

改革遭遇挑戰,需要“頂層設計”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黨和政府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中國的改革在總體上表現出淺層次、碎片化和非均衡性的特點。首先,因為沒有先例可循,中國的改革始終遵循先農村后城市、先試點后推廣、先容易后艱巨的路徑。在較為表層的、容易的改革領域與環節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涉及體制機制等深層次改革,以及政府掌握過多資源而抑制市場作用、權力與資本相結合形成固化既得利益等“瓶頸”,對進一步的改革形成了巨大挑戰。其次,因為試驗性的探索,中國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了“今天一個政策、明天一個規定,上面一個發現、下面一個創新”,改革變成了某些領導者個人推動、某些部門單獨熱衷的事情。結果,“碎片化”的改革,帶來了“改革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個人利益合法化”的現象。最后,改革著力于在經濟體制領域實現單兵突破,并期望帶動以及給其他改革提供經驗。但也因此使社會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明顯放緩,或者說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改革開放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效益,但同時也將效益固化并形成阻礙改革的既得利益,誘發和暴露了各種矛盾與沖突。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問題、貧富差距拉大和社會沖突問題、公信力下降和腐敗問題等,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突顯出來。經濟體制改革形成和誘發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深化經濟改革來解決,所有這些挑戰內在地要求進行整體的、綜合的“頂層設計”,從戰略高度規劃改革、推動改革。惟有如此,才能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才能作出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改革舉措。

頂層設計須超越“二元思維”模式

頂層設計的提出,既是對過去改革開放成就、經驗,以及存在不足的分析與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發展方向、路徑、前景的戰略構想。頂層設計基于經驗,但同時也要超越經驗。

頂層設計,必然要求我們要超越“摸著石頭過河”,更加重視“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對改革的目標、路徑、階段、條件、困難和前景等有清醒的認識和總體規劃與設計。改革開放之初,從總體上講,我們對自身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分析還不深入,對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況的了解還不全面,所以,我們在改革策略上,始終堅持實踐的原則,試驗性地不斷探索,承認有限理性,“摸著石頭過河”有其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合理性。而現在,我們完全有條件和能力以戰略的思維設計和規劃未來的改革與發展,系統地明確目標、方向、領域、重點、體制機制等。做好總體設計和規劃,必須堅持:在目標上,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動力上,“繼續將改革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在重點和順序上,必須“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主體方面,必須“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頂層設計,必然要求我們超越“二元思維”模式。在二元思維框架下,人們習慣于非白即黑、非友即敵、非善即惡、非對即錯的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否定了多樣性存在的可能,并容易在實際生活中形成“拒絕”的表達。針對頂層設計的各種爭議,也是如此。當我們習慣了摸著石頭過河,習慣了基層和地方為改革開道,突然聽到“頂層設計”,便覺得一切都要上面說了算,一切都會有現成的方案,自主性沒了,地方和基層只需照著做就好了。于是,便有了對頂層設計的“拒絕”。事實上,頂層設計恰恰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因為地方和基層的創造性改革遭遇制度“瓶頸”,因為改革出現重大分歧、改革動力逐漸弱化,所以,才有頂層設計對改革的堅持,對方向的明確,對改革者的激勵。頂層設計,設計的不是細枝末節,而是方向、決心、勇氣和智慧。簡單地將頂層設計等同于理性建構主義、等同于否定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否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等同于一刀切,等同于一些先知先覺、神通廣大的人給改革一個清晰、完整的路線圖,實際上是簡單的望文生義,簡單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

頂層設計,必然要求我們超越既有利益格局。改革走過三十多年,雖然還存在許多的不如意、不完善,但畢竟我們很好地解決了溫飽問題,寬松多元的社會正在形成,民主和法治也逐步走上正軌。但也正是在取得各種成就的同時,在我們自身都變成了改革受益者之后,我們也自覺不自覺地被編織進了既得利益格局之中。既得利益格局,將收益固化并深刻地影響了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因此,頂層設計,著眼于國家的長治久安,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遵循增量改革的路徑,要著力打破阻礙改革與發展的既有利益格局。頂層設計的本質是改變現狀,而不是維護現狀,就是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構筑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新利益格局。

要更好地使頂層設計運轉起來

頂層設計的提出,表明了我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進一步推動改革發展的決心、勇氣和智慧,但頂層設計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幾個機構的事情,也不是幾個精英的所謂使命感責任感能勝任的。當務之急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既有制度優勢,構建達成共識的渠道與平臺,大力推進集體行動。

頂層設計需要“開動腦筋”。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難度的加大、隨著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很多人開始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有些甚至有點自鳴得意、不思進取了。當改革進入深水區、進入攻堅階段,我們的思想反而變得保守了、觀念也跟不上現實了;人們對于要不要繼續改革、遵循什么樣的路徑進行改革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分歧。某些搖擺、舉棋不定、甚至停滯和后退,不敢大膽出擊、不敢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等似乎變成可以接受和合理的了。借由頂層設計,推動改革發展,需要再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明晰定位等在歷史上發揮解放思想、推動進步的巨大作用,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改革共識,下決心推動改革實現新突破。

頂層設計需要“邁開步子”。頂層設計實際上就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站在國家的層面,對制約中國未來改革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進行科學判斷,提出解決的整體思路和框架,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的阻力,降低改革的風險,確保改革的順利推進。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因此,頂層設計首先要求中央邁出步子,黨和國家應該在認真聽取人民心聲的基礎上,直面挑戰,就改革的方向、原則、階段、路徑等形成總體構想;其次,頂層設計要鼓勵地方和基層也要邁出步子,改革不是“等靠要”,不是“干坐著”。沒有廣大民眾的強烈愿望和思想火花、沒有“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沒有基層創造力的釋放和“先行先試”,就沒有我們改革的偉大成就。

頂層設計需要“動起手來”。頂層設計怎么設計、設計什么,不能總掛在嘴上,而要落到實處,需要有對目標、方向、路徑和框架的總體規范。頂層設計終究是要人來做的。因此,正如改革開放之初有“體制改革委員會”一樣,當前,推動頂層設計同樣需要中央層面的組織協調與總攬的機構,其根本職能是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明確中國改革發展的方向與目標、階段與步驟、條件與重點、挑戰與前景。它在本質上應該超越各種利益,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現代的決策咨詢體系。除了繼續加強黨政機構內部的研究機構、高校、社科院、黨校等機構的作用之外,尤其要鼓勵建立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的現代決策咨詢系統,從而及時反映和匯集社會各種意見和需求,為改革發展提出新的思想觀點、價值目標和決策參考。再次,頂層設計要充分發揮社會自主性,廣泛吸收各黨派、各團體、各階層、各級地方黨政機構,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根據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做出符合公共利益、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科學設計。沒有民眾的參與,頂層設計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篇2

一、改革的深刻性、復雜性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過去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轉型與改革帶有增量的鮮明特征,往往能夠實現“帕累托改進”。今天,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帕累托改進”的空間越來越小,第二次轉型與改革更多涉及包括政府體制在內的存量制度變革,涉及全面的利益關系調整和利益博弈,其深刻性和復雜性遠遠超出第一次轉型與改革。

克服部門利益,對改革頂層設計提出新要求。在政府轉型成為改革關鍵和重點的時候,由部門自行設計方案推進改革,難以保證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十二五”時期加快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改革的“重頭戲”,將涉及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這些改革需要研究如何通過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出臺超越部門利益的改革方案,真正按照“管辦分離、政事分開”的要求推進公益機構改革。

克服地方利益,對改革頂層設計提出新要求。未來5年,改革將更多地觸及地方利益。比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將成為“十二五”時期改革的主攻方向,中央政府要控制過剩產能、調整經濟結構,嚴格限制高污染行業,可能會使得許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這些問題必然涉及中央地方財稅關系的深層次調整,需要在中央統籌規劃、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解決。

克服行業利益,對改革頂層設計提出新要求。在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我們能夠逐步看到民營經濟的重要性,為此國家出臺了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新36條。但其真正落實,涉及打破行政壟斷,涉及包括鐵路、航空、郵政、電信等多個行業的利益調整,涉及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的利益博弈。在發展方式轉變的特定背景下,更多的國有經濟將從與民爭利的領域退出,更多的國有經濟將配置在公益性領域。只有在中央的統一部署、統一規劃下,才能切實推進以民富優先為導向的國企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

二、全面改革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這是中央對新階段改革的總體部署。要推進全面改革,還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選擇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和改革路徑,形成改革的總體規劃。

明確改革的戰略目標和階段性目標。過去三十多年改革的戰略目標相對明確,比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人均國民收入翻番等。新階段的改革不僅僅涉及經濟體制、經濟總量和人均總量的指標,還涉及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這些領域都需要有明確的體制目標和發展的約束性指標。

確定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新階段的改革中,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都相當重要,但卻不能等量齊觀。新階段的改革中,地方的探索仍相當重要,但在改革觸及政府自身轉型的情況下,更需要明確改革的主攻方向。把握全面改革的主要矛盾,可以帶動全局,使改革全盤皆活。

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推進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到底先從哪里破題?后續的改革如何跟進?現在來看,在整個改革設計上有一個抓住時機、確定優先順序的問題;在各領域內部改革上,同樣也有一個抓住時機、確定優先順序的問題。

三、改革的重點突破與改革的頂層設計

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第二次轉型與改革,需要按照公平與可持續科學發展的要求,在重點領域中尋求突破。發展方式和重點領域的改革都帶有結構性改革的鮮明特征,都需要把握改革的關聯性和配套性增強的現實需求,進而加強中央層面的統籌規劃。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涉及國家、企業、居民之間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涉及城鄉、地區、行業之間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涵蓋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整體性建構。這樣的改革,單靠在地方層面的探索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建立就業優先的體制機制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就業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體制問題,既涉及產業結構中扶持服務業發展的問題,也涉及所有制結構的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這樣的改革決定了只進行某一個領域的改革很難奏效。

“讓農民工成為歷史”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如何推進2億多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未來5―10年不可回避的全局性重大課題。農民工市民化涉及現行的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制度。

四、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

“十二五”時期既是改革的歷史轉折期,也是改革的戰略機遇期。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進改革,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也需要制定理性務實的改革路線圖。

篇3

進入4月,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終于拉開了序幕。對于本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市場各方的關注可以說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一方面是近幾年的新股“三高”發行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民憤,市場各方對郭樹清新官上任后所進行的發行制度改革充滿了期待。另一方面,本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甚至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也足見我國政府部門對“健全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工作的高度重視。

不過,從證監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來看,IPO改革征求意見稿甚是令人失望。在中國股市歷年來所進行的IPO改革中,本輪IPO改革堪稱“史上最差”的一次。

IPO改革方向值得商榷

對于本輪IPO改革,市場最關注的莫過于如何遏制“三高”發行問題。但從IPO改革征求意見稿來看,本輪IPO改革與其說是解決“三高”發行問題,不如說是為新股發行的順利推進掃清路障。

對于解決“三高”發行問題,征求意見稿推出的最直接措施就是引入“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規定。根據征求意見稿規定,詢價結果確定的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發行人需在詢價結果確定的兩日內刊登公告,披露詢價對象報價情況,分析并披露該定價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對發行人經營管理和股東長期利益的影響。

而且,發行價格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發行人,上市后實際盈利低于盈利預測的,中國證監會將視情節輕重,對發行人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采取列為重點關注、監管談話、認定為非適當人選等措施,記入誠信檔案;對保薦機構法定代表人、保薦代表人及項目組成員采取監管談話、重點關注、出具警示函、認定為不適當人選等監管措施,記入誠信檔案。

其實,對于目前的中國股市來說,上述規定不過就是紙老虎而已。因為對于發行人來說,刊登公告,對情況作出說明這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而且上市后實際盈利低于預測的情況,也是發行人可以通過“做賬”來調節的。根據目前上市公司的做賬水平,何愁發行人上市后的實際盈利會低于預測水平呢?更何況征求意見稿不是還留有“除因不可抗力外”這一回旋因素嗎?

而且,即便是發行價格市盈率不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25%,這同樣也是推高新股發行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一級市場發行價格對應的市盈率可以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二級市平均市盈率的24.99%,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征求意見稿引入“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規定,對于解決“三高”發行問題意義有限。

如果說IPO改革征求意見稿在解決“三高”發行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的話,那么,在為新股發行順利進行掃清路障方面,征求意見稿卻抓到了“要害”。

妨礙新股發行順利進行的路障是什么?就是詢價機構不參與新股詢價。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持續低迷,新股破發加劇,一些詢價機構紛紛停止詢價,以至出現了朗瑪信息因為詢價機構數量不足20家而被迫中止發行的情況。這對于新股發行的順利推進是一個不祥的信號。

因此,IPO改革征求意見稿對癥下藥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即解除詢價機構網下配售股份三個月的鎖定期,并將新股發行份額的50%向網下配售。如此一來,詢價機構不僅可以通過網下配售拿到大量的新股籌碼,而且還可以在新股上市首日就可以拋售一空,避免股價下跌帶來套牢之苦。

在這種情況下,詢價機構只要在新股上市首日聯手拉高股價,然后順勢派發,就可以快速賺錢了。這樣新股發行就可以成為詢價機構源源不斷的利益來源,詢價機構焉有不積極參與之理?于是,新股發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進行下去了。這實際上也是本輪IPO改革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重塑定位

IPO改革征求意見稿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這種方向性不當之處,顯然與目前中國股市的定位有關。因為在A股市場融資是第一位的。從A股市場的開設,到各項措施的出臺,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上市公司融資的需要。本輪IPO改革再次為IPO保駕護航,并不令人意外。

也正因如此,對于眼下的IPO改革,有必要呼喚“頂層設計”,從全局角度,從整體上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是要全面推進《公司法》、《證券法》、《刑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與完善工作。如果法律的修改工作跟不上去,IPO改革根本就無法推進,所出臺的相關措施也是流于形式。

很明顯的是,這次出臺的IPO改革征求意見稿就涉及到違反《公司法》的問題。根據征求意見稿,為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數量,有效緩解股票供應不足,在首次公開發行新股時,推動部分老股向網下投資者轉讓,持股期滿3年的股東可將部分老股向網下投資者轉讓。

但這種做法,明顯違反《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根據該項規定,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所以,為了完善新股發行制度,有關法律法規的修改與完善工作必須同步推進。

其次,IPO改革必須注重對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必須改變中國股市融資高于一切的定位。由于中國股市重融資而輕回報,因此,A股市場的所有改革幾乎都是為實現更好融資的服務,而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往往都是拿來作為犧牲的對象。直到本次IPO改革,所奉行的仍然還是這樣的做法。為了新股發行能夠源源不斷地進行,IPO征求意見稿給了詢價機構以最大的利益。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最直接的變化是,在50%的新股份額向詢價機構配售后,中小投資者中簽就更難了。

因此,IPO征求意見稿是將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向機構投資者輸送,為的就是讓詢價機構能夠為新股發行的順利進行而沖鋒陷陣。實際上,網下詢價環節不僅淪為了一種利益輸送環節,淪為一種交易,也嚴重地損害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定價權,嚴重違背市場化定價原則,理應予以取消。但管理層之所以抱住這個環節不放,就是為了讓詢價機構來為新股發行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這種不合理的做法,必須通過“頂層設計”來予以糾正。

此外,IPO改革應該是全方位的改革,而不只是局限于詢價環節的改革。正如前款提到的,網下詢價環節理應予以取消,而不是由管理層來一次次地修修補補。所以,IPO改革應大膽取消網下詢價環節,將新股發行份額全部上網發行,由全體投資者競價申購。在有效競價范圍內,出價高的投資者按高價申購,出價低的投資者按低價申購,真正體現出市場化定價的原則。

篇4

組織架構和經營體制的優化;

企業管控和運行機制的建立。

建筑業低速慢行漸成新常態,加之城鎮化、國際化、綠色化建設要求,對建筑企業在投資運作和資源整合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建筑企業必須從“頂層設計”入手,做好總體戰略布局,提升業務層次、創新商業模式、優化資源配置,保障未來發展規劃更加理性、前瞻、整體。

戰略定位和商業模式的選擇

在工程建設行業(勘察設計、工程承包、地產開發)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僅僅能夠在企業集團內部形成多元業務組合,很難形成清晰的商業模式。業主需求應被視為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

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延伸。整體解決方案的本質,是以業主需求為導向,由工程承包商牽頭為其提供基于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實現最終目標為核心的集項目融投資方案、項目開發方案、項目建設方案、供應鏈管理方案、項目運營維護方案為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就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層面而言,要逐步從“實施型”向“服務型”轉型,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以業主需求為中心,重新定義產品與服務,甚至重新定義整個集團公司。大型建筑企業各子企業既可以在各自已有業務領域進行拓展,又能依托集團總部打造的新模式進行業務協同和業務擴張。通過新商業模式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利潤來源,如通過建筑工業化獲取制造環節利潤,通過供應鏈體系獲取采購收益。

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延伸,可供參考的要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成立工程建設產業基金。針對地方政府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通過產業基金進行融資,以產業投資與運營帶動勘察設計、工程承包、工業制造以及地產開發,形成全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優勢。

二是打造咨詢服務,建立新壁壘。圍繞政府(或業主)需求,為其量身定制實施方案,整合資源、重組交易結構,從而獲取諸如保障房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總承包項目。

三是整合優化供應鏈,優化從戰略(集中)采購、甲方供應、施工過程多環節間的流轉流程,建立既高效又經濟的客戶導向型供應鏈管理流程。

四是鎖定工程項目終身價值的一站式服務,通過物業增值服務+維護加固服務+裝飾裝修服務提供物業項目后期服務模式。

大力推進國際化發展。國際業務的健康發展對大型建筑企業的生存發展至為關鍵。這既是實現集團戰略發展目標和經營業績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大型建筑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依托。

大型建筑企業應積極向國際工程公司轉型,成為專營工程建設的專業化組織,在項目管理、設計、施工、采購等方面都具備完全的功能,為業主提供EPC項目總承包服務或單項承包服務。應在拓展國際業務的同時,注意加強風險管控,避免因政經局勢不穩、管理跨度增加及成本債務失控等問題對企業造成損失。

打造產業投資與實業控股集團。改變內生式發展思路,向工程建設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著力打造大型建筑企業資本運營以及以資本工具拓展業務的能力,重點發展城市建設與運營、資源開發與運營、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房地產開發、建筑工業化、設備制造與租賃、國際業務七大板塊,通過整合、并購、參股等方式,發展實業,適時推動業務板塊整體上市以獲取更大的發展契機。

組織架構和經營體制的優化

組織結構扁平化。結合戰略定位與商業模式發展,未來大型建筑企業的組織結構應逐步向扁平式演進。消減中間管理層級、增大橫向管理幅度、簡化縱向管理層次是必然選擇。

從適應市場競爭的角度看,三級法人模式優于兩級法人模式,更有利于擴大市場對接面。但從集約管理的角度看,三級法人模式將導致資源分散、管理鏈條拉長、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二級企業的弱化和虛化。因此,基于市場和企業內外部兩方面的客觀需求,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公司的三級法人模式逐步調整為兩級法人模式將是必然趨勢。

針對不同業務,大型建筑企業可靈活采用“集團總部一子企業一項目部”組織結構模式(適用于工程建設整體解決方案業務、房地產開發業務、設備制造與租賃業務),“集團總部一事業部一項目部”組織結構模式(適用于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業務、國際業務),“總部一指揮部一項目部”組織結構模式(適用于城市建設與運營業務、資源開發與運營業務)以及“總部-項目部”組織結構模式(適用于建筑工業化業務)。

經營體制規范化。大型建筑企業應根據優化的組織架構設計,結合業務、資源、地域和客戶等因素,建立合適的組織經營體制。以目前普遍采用的“集團總部一子企業一項目部”模式為例,其經營體制建設的重點是明確集團總部、子企業、項目部的職能定位、職責權限。在大型建筑企業集團總部層面,以制度、流程管控為主線,監控項目關鍵職能;子企業作為項目管控主體,以項目盈利為導向,重點對工料機、資金、費用控制進行集中管理;項目部作為項目實施主體,以對目標成本、結算效益管理為主,并承擔相應責任。

集團總部、子企業總部對項目部均具有管理、指導、監督、服務的權利和責任,在經營管理上要做到集團總部管理控制重點明確、控制到位,子企業運作順暢、運行效率高,項目部高效執行,各層級在制度框架內行使各自的決策權限。

市場營銷屬地化。大型建筑企業應將營銷中心前移到各項業務的第一線,將優質資源配置到各項業務的前沿陣地,從根本上扭轉營銷履約能力從集團總部到現場層層衰減的局面。應在集團層面進行區域化業務規劃和布局。

針對國內市場,要緊跟全球產業調整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重點開拓大市場、大項目,做好大客戶和綜合性項目營銷,做好重大項目的前期營銷和投標簽約。其中,市政、鐵路、房地產類的大項目一定要以城市屬地化為中心,深耕細作,最終形成以各子企業總部所在地為中心的若干城市圈的“1+X”區域化市場營銷局面。

針對海外市場,要建立集團海外事業部,并明確海外事業部的職能職責,發揮海外事業部對子企業的戰略引領、統籌協調和支持服務作用,提升集團海外經營整體合力與競爭力。在集團海外事業部的基礎上,可以增設海外區域總部作為海外事業部的派出機構,職能定位是海外事業部職能的前移。在區域總部建設上,要對集團已涉足或將進入的國別市場進行梳理甄別,選擇消費需求較多、市場機會較大的戰略性、重要性區域市場建立集團區域總部。

企業管控和運行機制的建立

加強集團總部集權管控。基于戰略定位和商業模式設計,大型建筑企業需要在“充分利用資本手段”“建立良好運營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圍繞工程建設核心主業進行戰略性投資;高效利用市場化機制、資本運作手段打造核心競爭力。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必須構建基于價值創造的“戰略管控模式”疊加“運營管控模式”。集團總部管控定位在政策、制度的制定、實施、監督,如戰略管理、組織管理、全面風險管理、關鍵崗位人才的管理等;子企業定位在業務管理、前期策劃、資源調配與協調,如項目管理、業務運營管理等;項目部定位在成本控制、二次經營以及對各項管控管理要求的具體執行,如項目成本控制管理、項目進度管理、項目質量管理等。

提高供應鏈管理競爭能力。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可以充分挖掘資信資金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與銀行、融資租賃公司及產業投資基金等機構合作,以主業為基礎依托,引導上下游企業以集團公司為核心形成供應鏈聯盟。以供應鏈金融為“振源”,發揮集團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資信、資金優勢,驅動上下游企業產生“諧振”,促進企業間“義利共生”,從而獲取更低的采購成本、更加安全的供應鏈運行機制及財務環境。

同時,應強調信息化手段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的應用,借助信息系統平臺實現“銀行-物流-供應鏈電子商務”流程對接與數據實時交互,并充分利用銀行現有供應鏈金融產品,更好地為業主提供工程建設整體解決方案服務。

推進人才選用與激勵機制創新。在大型建筑企業集團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對各類高端人才的需求將大大增加,其中尤其以熟悉總承包管理和國際項目運作的項目經理,以及精通各類業務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最為明顯。應把培養人才作為集團轉型發展的“一號工程”,要盡快制定計劃,投入資源,力爭在兩到三年內取得明顯成效。短期內可以采用激進的人才引進策略,同時建立市場化人才選聘機制,通過加大外部人才引進力度,并配合內部人才的合理流動,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隊伍管理體系。另外,還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以確保集團戰略實施的成功。

實現運營管理的全面提升。除上述內容以外,大型建筑企業還應著力推進各類管理提升活動,不斷總結經驗、固化成果、持續改進,形成長效機制。管理提升的要點如下。

強化一體化業務運作能力,大力實現企業內部的業務協同,合理化資源分配機制:

強化項目管理,提升實現履約創效目標的能力;

強化財務資金資產管理,有效提升集團資金運用的效率;

強化全面風險管理,構建風險評估機制,使集團業務在穩健中不斷發展;

篇5

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正在推動著現代城市前進的腳步,使城市發展走向新階段——智慧城市。所謂智慧城市是指在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支持下,通過更加廣泛的連接和更加深入的計算,使整個城市管理反應更加快速、運營更加智能化、更加和諧。為實現當代人對城市發展的憧憬,不少城市管理者已經提出了要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并開始著手探索。業內專家提醒,構建智慧城市要先從頂層設計開始。

“在大多數城市,智慧城市還只是一種構想,為了避免產生信息孤島和重復性投資,從一開始就要特別注意搞好頂層設計,這會讓城市建設少走不少彎路。”李存國表示。作為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太極公司)智慧城市創新中心總經理,李存國領導的團隊正在研究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問題,并正在為一些城市的信息化項目進行頂層設計工作。

在李存國看來,智慧城市的快速反應和智能決策是建立在統一管控基礎之上的,統一管控需要一個統一的平臺,而頂層設計就是建立這個統一平臺的關鍵。“如果說沒有統一的頂層設計,那么城市各管理部門就會各自為政,軟件、接口、體系標準都不一樣,會導致互聯互通實現不了,政府辦公效率低下,智能決策和快速反應都將成為一句空話。而對于一般公眾而言,很多事情需要多個單位協同處理,信息難以共享則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其辦事效率。”李存國告訴記者。

以太極公司負責建設的北京市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為例,建成后的北京市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將實現北京市各部門物聯網應用信息的接入、匯聚和整合,為相關應用提供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服務,為北京市應急指揮平臺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并為今后全市開展其他領域政務物聯網應用奠定基礎。在整個項目的規劃中,充分貫徹了李存國所在團隊在頂層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的理念。

“作為北京政務物聯網應用頂層設計的核心環節,這個平臺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感知設備和物聯系統的統籌管理、物聯信息交互共享以及各類信息的整合服務,從而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各自為政、信息孤島林立的局面。”李存國說,“另外,頂層設計還是落實總體規劃的一種有效手段。即使規劃時已經考慮到了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但如果只有總體規劃而缺乏具體的落實手段,還是難以真正避免各自為政、資源難以共享、信息難以互聯互通的。”

篇6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尋找商業機會,構筑自己的商業模式,打造一個基業長青的組織;此間,需要不斷地加油,獲取內外部的資源,尤其是資本的支持。而在與資本共舞――企業股權融資過程中,有基因要素,決定了企業的資本結構和發展空間。

合伙人管理

合伙人是要把自己身家性命都搭進去的,這里講的合伙人,是法律意義上的股東。

創始團隊的構成是后續融資和推動企業不斷成長的基因和原動力,因此創業初始搭建班子至為關鍵。創始班子往往由發小、校友、同學、朋友等構成。這么做有利有弊:利在彼此知根知底、性格能力互補,弊在大家起點類似、眼界類似、資源類似。誰能成為合伙人?不妨從這么幾個方面思量:創業能力+創業心態+創業堅持、資源互補、獨擋一面、和而不同;背靠背;最好都能共同出資。建議搭建班底時,創始人眼界可以進一步拓展一下,積極引進一兩個在商界打拼的企業家做顧問或天使投資人。這樣可以從行業、資源、眼界、資金等方面給予更大的互補,而有商業經驗的創始團隊在后續的融資、規模化的運營管理等層面會持續加分。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人來人去,有些人因業績和能力、責任心會逐步的升遷、納入核心層,一些空降兵如CF0等也會在后續融資和上市過程中給企業資本增值,這些都會逐步地納入股權激勵范疇中,因此要有明確、正向激勵的股權激勵方案。有些則因家庭、能力、學習等原因,會離開或跟不上公司的快節奏發展,則必須有一套明確的股權退出機制來實現吐故納新。尤其牽扯到創始人股權的激勵和退出時更是重中之重,一個操作不慎就是大災難,在創投圈內屢見不鮮。許多同學搭班子、分股權、分工時哥們義氣為先,從不考慮這些,但后果往往是兄弟成仇、夫妻反目,一定要慎之又慎。

企業進一步發展后,合伙人和團隊會逐步實現財務自由,如何搭建更高更廣闊的事業平臺留住更優秀的人才,需要設立特殊的機制,內部孵化器、產業投資平臺、家屬商學院就是比較好的方式,企業的合伙人要根植企業家的火苗,在商場博弈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得失、不斷地復盤,做為帶頭大哥的核心更應該樹立遠大產業抱負和夢想,作為火車頭帶動企業駛向夢想遠方。

商業模式

一家做牛奶瓶的公司發展遇到了瓶頸,公司聘請德魯克擔任管理顧問,雙方寒暄幾句后,德魯克問了一個很“笨”的問題:“貴公司是做什么的?”“我們是做瓶子的。”總裁不以為然。為加深德魯克對公司的印象,帶著德魯克到工廠轉了幾圈,參觀完整個生產流程。回到辦公室后,德魯克又問:“公司是做什么的?”“我們是做瓶子的呀!”總裁顯然有些不高興……“你們不是在賣瓶子,而是在做包裝生意。”德魯克最后的這一句話讓這家公司的總裁像觸了電一樣,“大師!大師!我該付你兩倍的報酬,因為了16年7個月,居然不知道自己做包裝業。”

德魯克如同踢斷了那位總裁座椅的四條腿,讓他重新站起來思考一個極為嚴肅的課題――到底我們的事業是什么?接下來的時間里,這家公司開始重新定義市場,重新定義公司,終于成為了一家全球最大、最具前瞻性的包裝企業――TETRA PAK(利樂包裝)。

這個有趣而深刻的案例,可以將商業模式歸核到一句話來總結:“我要以何種方式檳男突提供什么樣的價值?”這包含四個方面:

我是誰――核心價值觀、使命、社會責任是什么?我想做什么(公司存在的理由)?我在做什么(我在為誰創造財富,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我)?

盈利模式――如何在為客戶創造價值中獲取利潤? 這種方式是最經濟有效的嗎?這種方式是無法替代的嗎?這種方式是可持續發展的嗎……

客戶選擇――誰是我的潛在、目標客戶?他們的喜好、價值觀、行為特征?哪些客戶可以讓我賺錢?他們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消費習慣……

價值獲取――目標客戶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我希望為客戶提供何種產品和服務?為什么客戶要選擇向我購買?

在整個商業模式中,最為關鍵的是選準標靶――客戶需求,并通過持續運營優化來構筑商業模式背后的核心競爭優勢,即建立壁壘、構筑又高又深的“護城河”。

股權結構和期權池

隨著企業業務的擴張和規模的擴大,需要對接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不斷稀釋股權融來資金。一般隨著融資進程的推進,企業往往在上市之前推進3-4輪的融資,也有融資10多輪的,但并不多見。

創始階段不妨按照415規則施行――企業創始階段原則上創始股東不超過4人、1個控股大股東持有50%以上股權。創始股東過多,利益和溝通成本太高,也不利于后續投資資金的進入,1個帶頭大哥,要能在個人利益、股東利益、公司利益間做好平衡和取舍,要能讓大家信服和持續追隨,要打造自己的獨屬人格魅力。過50%的股權保障從法律上對企業所有權和決策權的控制。最差的股權結構是合伙人之間均分股權,絕對不能平均!因為每個合伙人對企業的貢獻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但如果股權均等,就意味著股權與合伙人的貢獻是不對等的。合伙人一起創業,除了情懷,還包括對經濟利益的追求,項目沒做成,還好說,如果賺錢了,心態肯定會變化,這時候,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種子期和天使投資,往往在企業剛剛萌芽階段就投資進來。前期企業估值比較低,融資額不大,但卻可以占比最高,一般在15%-35%之間,但原則上不建議超過40%,否則會極大地降低和減弱創始團隊的創業激情和動力,畢竟后面的幾輪,還要持續稀釋。

業務快速擴張和規模迅速擴大,此時企業可陸續引入風險投資,一般以半年或1年為界限持續推進企業的A輪、B輪、C輪、D輪,融資額度不斷擴大,估值持續攀升,但相應的股權釋放比例逐步降低,一般從20%逐步到5%,畢竟上市后還要向公眾再釋放一次股權。在上市前一般創始團隊的股權比例在50%-60%左右,成為公眾公司后,創始團隊的股權比例要在34%以上。

在引進外部資金時,尤其是機構投資時,往往會要求企業建立期權池,以激勵和招徠優秀人才加盟公司事業,一般由公司創始大股東代持,結合公司業績和上市進程,每年兌現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許多公司在這一塊的操作都比較模糊,股權、期權的激勵模式不清晰和不公開,造成近幾年一些公司的糾紛和摩擦,加劇了內耗。

一致行動人

一致行動指投資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其他投資者共同擴大其所能夠支配的一個上市公司股份表決權數量的行為或者事實。一致行動人狹義上是指,在上市公司收購過程中,聯合起來收購一個目標公司的股份,并就收購事項達成協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也就是聯合收購人;廣義上不僅包括聯合收購人,還包括在證券交易和股東投票權行使過程中采取共同行動的人。

在企業持續發展、多輪融資直至上市中,創始團隊的持股比例會逐步地稀釋下調,如何保障企業能沿著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保持對經營管理的掌控權,成為極大挑戰。近年來,因爭奪控制權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廣泛,國美、雷士照明等紛紛爆發大戰,還沒有被媒體曝光的企業更是不勝枚舉。

在遵守法律法規、公司治理規則前提下,創始團隊保持控制權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通過設立A、B股來提升創始團隊的投票權,有的通過雙GP的產業并購基金來擴大經營影響,還有的不斷擴充“白武士”的拉長名單,更多的則是通過建立一致行動人來保障企業的實際掌控。

一致行動人在企業起步融資階段就可設計和規劃,創始人通過協議、公司章程來約定和聯合創始人、經營團隊、機構投資人的代表權利和權益,從而保持對企業經營的實際掌控。

公司治理

狹義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內部股東、董事、監事及經理層之間的關系,廣義的公司治理還包括與利益相關者(如員工、客戶、存款人和社會公眾等)之間的關系。公司作為法人,也就是作為由法律賦予了人格的團體人、實體人,需要有相適應的組織體制和管理機構,使之具有決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權利,承擔責任,從而使公司法人能有效地活動起來,因而法人治理結構很重要,是公司制度的核心。

法人治理結構,按照《公司法》的規定由四個部分(三會一層)組成: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由公司股東組成,所體現的是所有者對公司的最終所有權,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由公司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對公司的發展目標和重大經營活動作出決策,維護出資人的權益,是公司的決策機構;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對公司的財務和董事、經營者的行為發揮監督作用;經理層,由董事會聘任,是經營者、執行者。是公司的執行機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四個組成部分,都是依法設置的,它們的產生和組成,行使的職權,行事的規則等,在公司法中作了具體規定,所以說,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以法制為基礎,按照公司本質屬性的要求形成的。

公司治理結構要解決涉及公司成敗的三個基本問題。

一是如何保證投資者(股東)的投資回報,即協調股東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由于股權分散,股東有可能失去控制權,企業被內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這時控制了企業的內部人有可能做出違背股東利益的決策,侵犯了股東的利益。這種情況引起投資者不愿投資或股東“表決”的后果,有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公司治理結構正是要從制度上保證所有者(股東)的控制與利益。

二是企業內各利益集團的關系協調。這包括對經理層與其他員工的激勵,以及對高層管理者的制約。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助于處理企業各集團的利益關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三是議事規則的制定和規范。公司的組織章程、管治架構、董事提名的程序、董監高的聘用、獨立董事制度、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的議事規則、內審制度等構成了企業治理的基石和基礎,決定和影響了企業的決策、運營管理風格和企業文化。

企業可在引進投資的過程中,由投資人牽頭來系統構建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而規范高效的治理結構又會成為下輪融資和上市的亮點。

董事會

董事會是由董事組成的、對內掌管公司事務、對外代表公司的經營決策機構。如何構筑決策高效、資源廣泛、能力互補的董事會,規范治理結構,為企業發展提供戰略指導和牽引,成為企業的關鍵命題。建議企業在創始階段可嘗試構建小型董事會:一方面集思廣益,為推進企業發展和運營獻計獻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平衡高效的決策機制,有利于企業的長治久安。。

企業在多輪融資過程中,在董事會中會逐步加入許多投資人代表擔任公司董事,多數為合伙人級別,大多資歷深厚,有創業、投資、高管經驗。當然,這兩年隨著更多早期機構和投資土豪的出現,董事會中也陸續出來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大多有海外留學和金融履歷,但對公司運作和管理不熟悉。

成熟老練的投資機構往往由專業干練的投資團隊、嚴謹的投資管理流程、嚴格的風控體系來保障投資項目的增值,往往在企業融資起步階段就會建議和協助構建董事會――一方面協助企業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和資源,為企業運營提供戰略和指引和運營參謀;另一方面,協助企業建立董事會運轉的議事規則和進退機制。同時,對企業經營的介入程度取決于投資結構的風格:有的早晚一個電話,有的半年難覓蹤影,有的脾氣煩躁,有的不想做副駕駛,直接想開車。

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建議找一個資歷深的投資人或投資機構做領投,代表其他的投資機構,減少過程摩擦和溝通成本。有些沒有投資經驗的機構因為缺乏投管方法論和風控體系,有的投資人情緒波動很大,對企業的參與也隨著企業的好壞而搖擺。創始人要對其進行長期、及時的溝通交流,要讓其了解企業進展,讓其放心。日常的電話、電郵、微信、會議等都要及時與其反饋,有些掌控欲強烈的投資人甚至要求企業事事請示;如果企業發展遇到異常情r,也要及時溝通,以減少溝通帶來的摩擦和沖突成本。

企業起步階段,最好找一個一對一、長期輔導的創業導師,可以從周邊接觸的企業家、校友、投資人中優選一個,讓其擔任企業的顧問或進入董事會,在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管理、融資規劃、上市以及家庭等領域給予資本運營、產業運營和人生經驗的分享和長期輔導。

關鍵資源控制

上市公司爭奪、家族企業內斗的情況不時被媒體曝光,未浮出水面的類似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在資本大棒面前,企業幾乎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可是,也有許多創業企業通過對關鍵資源的控制,取得新的平衡或獲得企業控制權。

在企業的資源要素中有一些是關鍵資源,是戰略的勝負手。比如:技術、知識產權、人力資本、客戶、供應鏈體系,當然如果企業段位高超,資本運營也是其一。

企業一方面要對外建立壁壘,構筑競爭力強的護城河,另一方面要內部構筑對關鍵資源的控制,因為隨著企業股權融資的推進和上市的進程的啟動,許多競爭已經上升到資本運營的層面。

為了捍衛公司的利益,杜絕惡意收購的“黑武士”和別有用心的公司控制,還得在公司章程和實際運作中,設立層層防線,比如出售公司關鍵資產的“毒丸策略”,加大公司被惡意收購成本的“金色降落慵蘋”,還有中國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計劃”(關鍵客戶資源和利益捆綁;人力資本),當然如果企業段位高超,聯合“白武士”發起反向收購也是其一。

這個段位的博弈,需要高超的財技和運營策略,建議企業在公司融資階段聘用有股權融資和并購重組經驗的律師和專業投資顧問,通過一系列的流程、協議、法律文件、章程等構筑企業強有力的基石,迎接資本市場上的縱橫捭闔、大風大浪。

資本地圖

隨著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和早期投資機構的崛起,尤其是金融政策的放開,許多新型的融資渠道和方式不斷涌現。許多創始早期的企業紛紛通過產品眾籌、店面眾籌、股權眾籌解決了起步資金,而天使投資人和早期投資機構的崛起更是加速深化了創投環境。在此情形下,企業在創始階段就應樹立產融結合、互相推動的資本策略。

企業要有系統、有節奏、有計劃地結合自身的業務發展來部署融資進程,匹配不同類型的資本機構:FA、天使投資人、VC、PE、PIPE等。同時,如果企業選擇了股權眾籌等方式,在后續的融資過程中也要考慮股權結構的優化和老股東的退出問題,以降低上市進程中的規范成本和風險。在企業踏入資本市場即啟動股權融資的那一刻,建議企業提前規范(知識產權、保險、財務審計),一份審計的財務報表會讓風險投資人刮目相看,加分不少。

篇7

摘要:學生解答主觀題中存在的問題除與知識基礎有關外,更多的是由于策略性錯誤——習慣于從問題的局部出發,只顧細節,忽視整體。解答主觀題要著眼于問題的整體結構,做好答案的“頂層設計”,復雜問題簡明化,簡明問題框架化,框架問題流程化,流程問題具體化。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頂層設計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主觀題 歸因分析 頂層設計

作者簡介:王實玲,女,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教研室,中學特級教師。

主觀題綜合考查學科主干知識,體現多種能力要求,文字量大,頭緒繁多,分值重,是平時測試和高考的重要題型,學生的失誤也集中在主觀題上。粗粗審題,提筆就寫,或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或漫天撒網,不著邊際;或東拉西扯,邏輯混亂;或推倒重來,難以安放……上述問題除與知識基礎有關外,更多的是由于策略性錯誤:習慣于從問題的局部出發,“化整為零”,只顧細節,忽視整體。我們指導學生在解主觀題時著眼于其整體結構,做好答案的“頂層設計”,大大提高了答案的精準度。

“頂層設計”概念來自工程學,現已成為各行各業廣泛使用的名詞。其原意是指用系統方法,對項目涉及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是理念與實踐間的“藍圖”。我們所實行的主觀題頂層設計,就是用集成的眼光把握試題的設問方向、材料信息、內容結構等,并對其進行簡化、轉化、重組、聯想,在書寫具體內容前先整體構建答案的框架。

一、主觀題頂層設計的實施

主觀題頂層設計的具體操作可概括為:復雜問題簡明化一簡明問題框架化一框架問題流程化一流程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明化”就是通過審題捕捉并圈畫出問題和材料的關鍵信息,把握設問之間、材料之間、設問與材料間的關聯及其隱含的整體結構特征,以此作為思考的邏輯起點和依據。“簡明問題框架化”就是據圈畫出的信息點合理想象,調用知識,構思答案框架。“框架問題流程化”就是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對合理想象出的觀點排序,如從現象到本質,從成績到問題,從局部到整體,從正面到反面,從近的方面到遠的方面等。“流程問題具體化”就是根據問題流程逐一鎖定各答案方向點,規劃用哪幾句話來說明,寫出具體答案要點,側重推理的嚴密性、文字表述的準確性。可見,頂層設計具有對問題的簡化功能、對答案的定向功能、排序功能、構造功能。

【例】(2013年廣東文綜第37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圖1、圖2反映了哪些經濟信息?(6分)

材料三: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會急劇增加。2012年,廣東人均GDP約為8570美元,但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僅占13%,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費潛力未能充分釋放。

(3)結合材料三,運用《文化生活》中的有關知識,就政府如何拉動居民文化消費提出合理意見。

【頂層設計思路】

第(1)問:一審問題標出答題方向(“反映”一是什么,“經濟信息”)和結合的材料(“圖1”“圖2”);二審材料,先看表題標出兩個圖的時間狀語“2008-2012年”(近五年)、主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再看圖形及其數據的變化,相同的看趨勢,不同的找差距,分別得出答案方向點①、②。進一步分析揭示兩個圖表間的因果聯系,得出答案③。

第(2)問:審設問可知調用的知識是“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包括“目的”、“導向”、“動力”、“創造出新的勞動力”四個層次;分析的問題是“消費新趨勢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審材料二可知這種新趨勢是指“低耗油、低排放、一車多能”,即節能、環保和多功能的汽車,按知識層次的邏輯順序排序并把觀點和材料結合進行演繹分析即可(最后一個層次在材料中未體現,刪除)。

第(3)問:審設問可知主體是政府,問題方向是“如何”(怎么做),調用的知識是《文化生活》模塊,分析的問題是“拉動文化消費”,即要求回答政府拉動文化消費的措施。知識范圍較大,材料給出的信息有限,要解決問題須進一步追問出原因再采取相應對策。廣東人均GDP達到8570美元,為何消費支出不高呢?可從三個角度思考:消費的主體居民(經濟水平、消費習慣、道德修養)、消費的對象(文化產品)、消費的環境。政府針對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對策,聯系《文化生活》有關知識組織答案,形成如下思維導圖(見圖1):

可見,答“怎么做”需“對癥下藥”——先從材料中把存在的“癥”提取出來(此例中的“癥”是隱性的,須先從主體、對象、環境等方面思考可能存在的問題),再逐一采取對策。

【答案】(1)①圖1反映近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其實際增長速度曲折上升,增幅緩慢。②圖2反映近五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較快,但增長速度卻逐年下降。③說明收入是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導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但收入的實際增長速度不快也導致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下降。(2)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行為才算真正完成。汽車行業只有關注消費新趨勢,面向市場組織生產,才能被消費者認可,最終實現利潤。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消費新趨勢必將引領汽車行業不斷創新,更多地生產環保、節能和多功能的汽車,從而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升級。③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環保節能的汽車逐步引領汽車消費的新趨勢,從而給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3)①文化與經濟相交融。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要大力發展經濟,從而拉動文化消費。②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多樣文化,提高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吸引力。③教育在傳承人類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過教育,培養居民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習慣。④政府要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正確引導,為居民文化消費創造良好的環境。⑤政府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推動居民文化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

【啟示】

1.頂層設計的邏輯起點——問題和材料信息。政治主觀題大多反映社會熱點,同一話題可能在多套模擬題中反復出現。學生看到類似的圖表,似曾相識的設問,往往憑印象、想當然,生搬硬套。頂層設計一定要以圈畫的信息為邏輯起點,解決給定的“這個問題”。在開始訓練階段,可設計“任務”審題圖表,“強迫”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問題和材料上。如:

2.頂層設計的物質載體——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發明的開發人的思維潛力、提高思維能力的工具,它用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主觀題的頂層設計,就是使用線條、符號、關鍵詞等把問題的界定、聯想的展開、答案的生成等用簡圖來表示,即把解決問題的整個思維軌跡呈現出來。運用思維導圖來做主觀題的頂層設計,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容。常見的是據問題和材料信息直接在試題上生成思維導圖,如上例中的第一問、第二問;也可另外畫張圖,如上例中的第三問。

一、頂層設計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

有教師抱怨:“解題方法我講過多少遍,要全面審題,要抓住關鍵詞整體構想答案,可學生還是看到片言只語就急于動手,亂答一氣!”頂層設計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教師知識教學中的滲透、解題教學中的提煉和學生自己的體驗、感悟,長期積累,才能習慣成自然。

1.在知識教學中滲透。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文本和最佳范例。教材知識本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把它拆分成不同的單元、課、框、目是基于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限。頂層設計思想以內隱的方式溶于知識體系中,教師要通過單元備課,從宏觀上揭示教材文字后面蘊含的分析問題的整體性思想。在知識教學中,要貫徹新課程“基于情境,基于問題,從生活邏輯到理論邏輯”的理念,精選情境,精設問題。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邊講解邊板書,通過“分解動作”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程序:從問題人手,通觀幾個設問;再帶著問題看材料,然后把對問題的界定、材料的解讀、聯想的展開在案例上標注,以保持思維的連續性、完整性;在此基礎上,再對標注的內容整合、排序,作出整個答案的頂層設計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耳聞”又“目睹”教師的頂層設計過程,教師的示范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在解題教學中提煉。無論是新授課對案例的分析,還是專門的主觀題訓練,都要讓學生先試先做,“摸著石頭過河”。學生在對問題的分析中潛藏著方法性知識,衍生出解題經驗。但這些認識畢竟是樸素而零亂的,教師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歸納,提煉解決問題的程序性知識,使學生的認識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膚淺走向深刻,由拘泥于具體的方法走向某類型問題的解題策略。下面是我們在教學中提煉出的文綜主觀題兩大類型——擴展型問題和限定型問題的頂層設計模型。

(1)擴展型問題的頂層設計模型。擴展型問題是指根據設問中的指導語和背景材料,選定答題所用的知識和方向范圍,發揮的自由度大,靈活性、綜合性強,解題方法以歸納法為主。上面例題中第一問(“是什么”)、第三問(“怎么做”)都屬于此類。解答此類問題需要有開放性思維,但開放不是胡思亂想,而是立足于基礎知識以及對問題的多角度界定.提取信息點,合并同類項,再由此及彼展開聯想,按一定的思維順序排序,生成相應的答案要點,形成軸對稱式頂層設計模型(見圖2、圖3)。

(2)限定型問題的頂層設計模型。限定型問題限定了答題的具體知識、思維方式、答題要求,解題方法以演繹法為主。即從一般到特殊,通過組織現成知識,建立科學的推導體系,對問題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說明。解題思路:“找——拆——聯”,即從設問中找出“現成的知識”(總論點),據已有知識儲備,把這個“現成的知識”拆分成若干個子觀點(分論點),再逐一結合材料分析。如上面例題第二問屬于此類。可圍繞知識層次呈現的邏輯順序來做頂層設計,形成以下模型(見圖4):

如限定的知識不是指向某個點,而是知識板塊,如用“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課題)、“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單元)等,則要把材料和知識范圍聯系起來——從材料中歸納提煉出該知識范圍中的若干個知識點,再結合材料進行演繹。

主觀題頂層設計模型是對學生平時大量“底層實踐”所形成的感性經驗的再提煉,它使學生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有一個大致的思維框架,不至束手無策,尤其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頂層設計一定要和差異化的問題條件相結合,否則就會導致機械的教條主義。

篇8

1.頂層設計的概念。

頂層設計源于系統工程學的概念,強調一項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協調的功能、統一的結構和標準化的部件,對項目的各個層次、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十二五”規劃中,該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領域,站在國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點對制約我國未來改革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進行頂層判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再度引發關于諸多領域“頂層設計”的暢想,成為當今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所關注的焦點。凝練地講,頂層設計是從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資源,系統地統籌和規劃某項任務,從任務的各個方面、層次、要素進行全方位、深層次、戰略性設計。

2.校園文化活動頂層思維。

本文論述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指相對于第一課堂教學的狹義概念的行為文化。校園文化活動的激勵引導、規范約束等功能,既體現在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方面,也體現在技能提升、素質拓展等方面。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者,要站在頂層高度,以頂層思維設計校園文化活動,確保每一項校園文化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有方向、有目標、有成效,消除校園文化活動中的自發性、盲目性、隨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長期的文化積淀,成為團結和凝聚廣大青年的重要陣地。

二、威海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校園文化活動現狀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強化思想引領,以主流價值觀樹立學生高遠價值追求。面臨校園內外各種思想文化的激蕩和各種非主流文化的沖擊,我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成長成才。通過開展“我的中國夢”“、與信仰對話”、“三觀三熱愛”、“忠孝雅誠”等教育活動,充分發揮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激勵廣大青年勵志修身,成長成才。二是注重素質培養,以品牌文化活動推動學生綜合發展。我院注重將文化活動和專業特色相結合,積極探索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將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月、資助文化月、公寓文化節等文化科技活動打造成頗具影響力的校園活動品牌。三是重視能力培養,以社會實踐活動促推學生成長成才。我院以大學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和志愿者活動為實踐平臺,引導團員青年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將個人成長與社會擔當有機結合,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提高素質。

2.我院的突出問題。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推了校園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但也存在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對校園文化活動“潤物無聲”的功能重視不足。在院系二級管理模式下,我院團委結合省市和學院黨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園文化活動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實過程中只是單純地為了活動而活動,未將開展活動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導思想乃至學科優勢、媒體支持等元素進行有機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動“潤物無聲”的涵養功能。二是對文化活動整體系統性培育不夠。我院校園文化活動的功能單位設在院團委,從活動的規劃、選拔、培育和實踐等方面均由團委包辦,校園文化活動過多地被視為學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則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將其放置在整體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和培養人才目標的大背景下來實施操作,將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教學科研、后勤服務等校內資源有機整合,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立意的高度,擴大學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動項目培育的質量不高。目前,我院對活動項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較為單一,缺乏戰略規劃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活動較少,品牌活動和精品活動缺乏。四是活動中產生資源浪費、疲于應付現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管理,存在多個部門重復組織一項活動的現象,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也會導致一段時間內活動過于密集,而各系部執行起來疲于應付,影響活動質量。

三、我院校園文化活動頂層設計路徑

1.高度重視,全員參與,明晰校園文化活動定位。

校園文化活動的準確定位,是校園文化活動制定者結合學校的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經過科學調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園文化目標性要求,進而構建校園文化核心競爭力。校園文化活動定位需要學院各部門全員參與,加強優勢項目挖掘,發揮地域、學科專業、傳統積淀等比較優勢,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尤其是高職院校,要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活動,更應緊扣職業素養教育這一目標,爭取學院黨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在經費支持、物質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撐;爭取專業教師的參與、配合與指導,引導更多師生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為擴大校園文化活動的輻射面和影響力創造良好條件。

2.分層設計、分類指導,凸顯校園文化活動特色性。談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會想到武漢大學,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會想到北京大學,說起“清華園”就會想到清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園文化活動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學校應在分層、分類指導的原則下精心設計校園文化活動,堅持多元化與全方位建設相結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園文化特點和學生文化活動規律的文化活動。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以建筑行業“祖師”魯班的歷史淵源為依托,打造以求實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業特色的“魯班文化”。通過研究和挖掘魯班傳統文化,以建筑技能節、“魯班傳人”、“魯班之星”等系列主題活動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艱辛、刻苦學藝、勇于實踐、敬業創新”的時代精神。學院在設計學生活動的內容、形式上也充分考慮到學生在年齡、思想、心理、學習任務、認識水平等方面的明顯差異,不僅根據校級、院級、年級、班級分出層次,還根據不同層次的組織團體整合學生活動,體現出各具特色的階段性,最大程度地鍛煉不同年級、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生活動的能力,發揮校園文化活動覆蓋、影響全體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樹立品牌,擴大校園文化活動影響力。

校園文化活動充分體現著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園文化活動的核心價值,學生在組織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和層次就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和品牌意識,突出特點,彰顯特色,對優勢文化活動項目進行品牌建設和維護。山東建筑大學的黃河源協會成立于2005年。協會的志愿者們連續9年赴黃河源頭,資助沿黃九省的貧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國第一所大學生希望小學———“長燕大學生希望小學”。他們的事跡曾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山東電視臺、齊魯晚報等媒體報道上萬次,黃河源協會曾獲得全國優秀大學生社團、山東省十大新聞人物、全國十大社會責任博客等榮譽,協會發起人王聿珩被評為感動山東優秀人物、山東省道德模范、濟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國大學生優秀人物等。近期,學校又在協會的基礎上創新志愿服務模式,成立全國首個大學生勵志公益社團,建立企業家、大學生、受助對象三位一體的公益平臺,實現大學生助人自助。山東建筑大學的成功經驗在于根據社會實踐活動的不同類型,統籌學年學期不同的階段特點及學科專業的不同特點設計實踐活動項目。要形成完善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致力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態化和品牌化。好的項目堅持做、持續做,在做的過程中總結特點,提煉特色,形成了長效機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要求我們在整體規劃、梳理整合、宣傳推廣上下功夫,使活動品牌在全院師生中產生較強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共同建設和維護品牌的活動中。

4.集中力量、整合資源,推進校園文化活動項目化運作。

項目管理作為一種有效的組織管理方法,在眾多領域內已經有了成功的應用。校園文化活動的項目化運作,其實質就是有限資源約束下的競爭機制。通過招投標形式對項目的申報、審批、運作、檢查和驗收等程序進行有效管理,從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成本、保證工作質量。較優秀的項目在認真審核后脫穎而出,項目執行者在明確的項目目標驅動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各種資源,策劃和組織出新穎而有意義的活動,把活動辦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層團組織創造性的同時,也能較好發揮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育人過程的實踐者和實施者。

四、結語

篇9

“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指出:服務是宗旨,應用是關鍵,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主線,基礎設施是支撐等,指明了網絡的支撐作用。但通常的觀點認為,應當先搞好網絡規劃和建設,就像“要想富,先修路”那樣,要先搞好電子政務“統一網絡平臺”建設。網絡常常被列為獨立的建設項目。五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這種建設思路值得商榷。把網絡比成公路的類比并不科學。不爭的事實是,網絡上沒有應用就不能說網絡建設成功。網絡的唯一作用是支撐應用服務。因此,網絡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對應用的需求做出合理的、可行的、可靠的、可擴展的支撐。

實踐告訴我們,在電子政務網絡建設中以下兩點值得特別關注:

1. 網絡規劃的實質是政務應用規劃

時下眾多網絡建設績效不理想,應用不足是主要原因。

一是必須更加深刻地理解“電子政務”的實質是政務,電子是手段這一重要理念。沒有對政務做出明確的電子化規劃,能稱之為電子政務規劃嗎?政務是具體的,每個政府機構都有其特定職能和特定業務。忽視對具體政務做出盡可能詳盡的應用規劃,往往使規劃失去針對性,似乎可以用到任何政府或機構。

二是忽視政務應用規劃必然導致建成的網絡因缺少應用而無法發揮成效。事實上,網絡建設比政務應用系統建設要容易得多。建設基于工業產品的網絡主要是花錢的問題,錢可以買來網絡。政務應用系統則不然,沒有政府業務與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要得到實用的政務應用系統是不可想像的,沒有真正被公務員接受和長期使用,政務應用系統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只有將政務應用規劃和建設放在首位,網絡才有建設、運行的理由和價值,才有支撐的對象。

2. 政務應用規劃應當作為網絡規劃的制約條件

忽視政務應用規劃的另一個問題是,極易誘發網絡建設的盲目性。一旦在電子政務建設中沒有了明確的、真正準備實施的政務應用規劃,技術先進性往往成為盲目追求的目標,造成建設成本飚升與失控。由此引發兩大惡果,要么由于規劃的投資額巨大使政府財政難于支持,使原本可以開展的建設大大延誤,甚至停滯;要么因為投入巨資建立的網絡應用不足,績效不佳,既影響自身下一步發展,又成為失敗的樣板和反面教材,影響到周邊。

我們看到許多已經建成的政務網絡,技術先進得甚至遠遠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政府網絡,但其上運行的政務應用卻少得可憐,這種情況著實令人汗顏。

不能不說,正是那些缺乏明確的政務應用規劃,以技術驅動,動輒需要數億元、十數億元巨額投資,脫離實際需求的網絡規劃方案,延誤了電子政務網絡的建設進程。

頂層設計為先

建立跨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高法、高檢等大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網絡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明確目標。實踐告訴我們,開展這項建設必須首先做出頂層設計。

對于電子政務網絡規劃,重要的不是網絡的結構和所采用的網絡技術與設備性能。地域差異、經濟發展狀況、信息化發展階段等都要求必須將實用性、可行性、可靠性和可管理性放在首位,而不是將技術的先進性放在首位。所以,對電子政務網絡,特別是跨大系統、跨部門的全國性的網絡建設,在技術細節、產品性能上做出規劃并不重要,不是頂層設計該做的工作。

電子政務網絡頂層設計的首要任務是什么?實踐告訴我們是IP規劃。這是必須由負責組網的政府機構協調各方,共同制定的最重要的頂層規劃,是國家電子政務最重要的頂層設計之一。IP規劃的水準直接決定了共享網絡日后的發展前景。IP規劃解決跨大系統、跨地方、跨部門的那些需要實現信息共享的設備在網絡中的地址的設定規則。據此方可實現這些設備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如果國家電子政務網絡的IP規劃能夠早些出臺,遵照該規劃接入網絡――不論是局域網還是廣域網,亦不論何種網絡結構和設備,都將能夠自動實現互聯互通。更為重要的是,IP規劃的完成,意味著互聯互通接入規范的完成,加上政務應用規劃、安全保密規定與管理規范等,網絡在理論上已經建立。至于網絡的規模和帶寬并不是網絡是否建成的標志。網絡規模的擴展和性能提升必需完全由應用來確定,這只是網絡的發展問題。沒有做出電子政務網絡IP規劃,則意味著這項建設沒有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沒有將注意力鎖定在電子政務網絡最重要的頂層設計,即IP規劃上,是失去完成任務機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建設和管理 分頭實施

在電子政務網絡建設中,建設和管理模式亦極為重要,它直接關乎投資規模、運行成本和管理水平,關系到績效評估和網絡建設的成敗。讓我們對網絡建設現狀仔細加以分析,尋找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建設模式。

(一)電子政務網絡的建、管模式

縱觀這些年的網絡建設,我們可以看到大致如下的幾種建設模式:

1. 徹底自建式:這種建設模式,從挖溝埋光纜、自購網絡設備、運行和管理等全部由政府承擔。

2. 租用光纖式:租用裸光纖是其主要特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只租用裸光纖,網絡設備全部自購自管;另一種則同時租用部分網絡設備。

3.外包式:由政府外包給電信運營商組網和管理,通過付租金償付電信的組網投資,電信運營商進駐政府機關辦公。這種方式的新發展是,政府機關內的局域網也納入外包,由一家電信運營商負責,政府將包括電話在內的所有電信費用全部付給這家電信運營商。

4. 租用帶寬式:租用電信帶寬,自購端接設備,自主網管,電信運營商提供基礎網絡服務。

第一種建設模式完全不可取,已經銷聲匿跡。

第二種模式由于租用裸光纖,造成了網絡建設的高成本。但是,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它還存在致命弱點,即缺少電信級的專業化管理和設備安全可靠運行的環境,由非電信專業人員管理,按非電信標準建設的網絡從理論上講是不可能長期、穩定地履行電子政務網絡的職能的,在突發事件和應急管理中的風險更大。

第三種模式在網絡管理上沒有問題,但往往要求電信運營商建立光纖高速網,仍沒有解決租用費用高昂、成本過大的問題。由于網管也由電信負責,存在信息安全管理,特別是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安全管理是否符合政府管理制度的問題。

第四種模式根據應用需求租用網絡帶寬,自購網絡設備與所租用的帶寬相符,使投資趨向合理。但這種模式的缺點是,當應用需求增加時部分網絡設備需要升級,需要再投資和再培訓,且各地的網管水平不平衡,不可能達到電信級專業化管理水平。

(二)最佳電子政務網絡建、管模式初探

結合第三種和第四種模式,可以看到存在“電信整體外包,按需租用帶寬,自主虛擬網管”的新型建、管模式。電子政務是惠及全民的社會工程。國家電信基礎設施必然是電子政務的基礎設施。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子政務網絡已經就緒。

新型建、管模式是:采用國際上IT服務管理標準(ISO20000),由電信運營商整體外包電子政務網絡,向政府提供滿足需要的、可靠的網絡接入服務;政府只按所使用的網絡帶寬租用服務,對于網絡接入設備,既可以采用單獨租用,也可以納入租用帶寬方式一并按月付費;為了確保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符合政府管理制度要求,政府建立虛擬網管,并與電信運營商協同共管。

此模式的最大好處是,政府機構不再購買和管理網絡設備,而是購買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網絡服務。這將大大降低電子政務網絡建、管的行政成本,網絡運行成本亦完全與政務應用聯系在一起,符合建設節約型政府和高效、低成本電子政務的要求;網絡運行管理完全符合電信級的專業化管理標準,與電子政務的需求相符;網管符合政府信息管理制度的要求,能夠確保信息安全;政府將集中主要精力于服務體系、應用系統及信息資源建設,可大大加速電子政務進程。

陳拂曉

篇10

近日,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中標“智慧營口”頂層設計項目。2013年,營口市年成為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智慧城市試點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營口市城市發展的戰略之選:營口經濟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面臨著擴總量、調結構的問題。智慧城市建設一方面能提升營口城市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IT服務創新集團總經理許詩軍先生表示:智慧城市主要是通過IT手段的介入,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際上這在全球來看也是智慧城市最受關注的點,在這里面基本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是城市的資源,大家都關心如何通過我們智慧化手段、IT手段提升資源的使用率,降低排放。最小限度的資源占用去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第二個是環保。在中國往往是低碳、節能、環保是一個內容,但是在全球角度來看,第一個是資源,第二個叫做環境,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對環境做到有效的感知,對人類生存的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讓環境更美好,更安全,更舒適。這其實還包括人文環境的范疇,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問題。第三個是城市的治理和管理。這在國內的許多城市以前投入是相對比較弱的,每個城市都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我們城市的交通、治安,如何讓這個城市的管理和治理達到更高的水平,保持城市平穩的運轉。第四個方面,是居民的幸福指數或者說居民體驗、感受。市民在這個城市里的生活,從他早晨起床,到他出行、上學、就醫等等,他一天中都能感覺到更便捷、更舒適、安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暢通等等,是作為一個人的越來越完美的體驗。許詩軍認為,如果在這四個方面通過現在的ICT技術能有效地去融入,并和傳統的人類活動和經濟活動產生作用,就帶來了我們真正需要的智慧應用。

太極將以智慧城市公共基礎數據庫指標體系建立為基礎,注重整合全市經濟社會信息資源,實現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綜合應用和數據共享,實現對經濟社會信息的統一和集中存儲,確保數據的唯一性和準確性,滿足政府業務對統一數據資源共享需要,進而提升形勢分析預測水平,對政府在發展規劃、投資布局、資源環境、管理創新、科學決策等業務提供強有力支持,提高政府部門掌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的能力。

太極有信心通過與更多的城市的良好合作,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合縱連橫,創新商業模式與建設理念、融合新技術與新行業,助力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