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6:30: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得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中國改革得失
“改革到底為的是什么?我們在改革中究竟得到了什么?”
回顧持續了23年的經濟改革后,許多中國人都不由自主地要提出這一問題。盡管在80年代民眾曾因改革而普遍受益,但90年代以來經受種種痛苦的人卻遠多于獲益者。毫無疑問,今后中國需要繼續改革,但“需要什么樣的改革”卻成了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目前這種缺乏政治民主化、日益向個別利益集團傾斜的“改革”只會使中國陷入深刻的社會危機。
一、對中國改革得失的幾種算法
對中國改革的得與失,從不同的立場出發有不同的算法。
中國政府理所當然是只計算“成就”,其標志就是每年的經濟增長率以及幾個亮麗的“現代化櫥窗”(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而與財富的生產同樣重要的財富的分配狀況卻被刻意掩蓋起來。經濟增長現在構成了政府的合法性基礎,也成了不少樂于與中國政府在研究項目上合作的外國學者對中國的發展持樂觀看法的依據。至于中國政府習慣性地對統計數據造假這一特點,卻被這些學者出于種種原因而忽視。于是形成了一種值得注意的“循環”:壟斷了各種信息供給的中國政府是所有研究資料的權威提供者,而一些外國學者根據這些資料所做的研究,不管與中國的現實有多大差距,又被中國政府有選擇地登載在《參考消息》及其它各種介紹國外的中國研究的報導中。中國政府藉此向本國民眾證明: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已為外國學者的學術研究所論證并認可!在表面上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實則在西方文明面前深深自卑的大部份中國公眾當中,外國學者的“科學論證”還是有相當市場的。而中國政府對這些研究結果的“認可”,則成了這些外國學者進入中國訪問考察、并爭取本國研究經費的“條件”。當然,中國政府與這些外國學者在資料與論證上互相賦予“合理性”的利益關系,對學者們來說畢竟不太光彩,因此被深深掩蓋起來。
當局在修改歷史與控制輿論上向來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在虛構“改革成果”與社會現狀方面更是不遺余力。中國的媒體善于制造虛假信息,這只要比較中美兩國最重要的報紙《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就不難看出。讀者若只閱讀這兩家報紙的本國新聞,一定會得出如此印象:美國社會問題叢生,而中國則是一個幾乎沒有社會問題的“美好世界”。而這種“謊話重復1,000遍就成了‘真理’”的“戈培爾定律”所產生的歷史后果已顯現出來:一些國人對“”時期的報紙深信不疑,那些連毛后的政府都承認有不少虛假成份的數據,竟然被個別中國學者用來證明“”時期的偉大經濟成就。[1]如果說,“”及“”前的政府只會愚蠢地使用政治高壓與專政手段強迫人們說謊,那么這些年來政府的政治智慧已有所“提高”,它不但學會用利益手段控制國內傳媒與學術界,還將這一手段用之于控制國際社會欲與之交往者。
股改的得失與成敗透析
可以說從股改的第一天開始,市場上就有了股改成敗的分歧與討論,然而時至今日也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不但是因為股改還在進行中,看成敗也許還為時過早,而且根本的是判斷的標準是由各自立場決定的,不同的人在股改中有各自的得失,得者不會言失敗,失者豈能說成功。
對決策者來說,股改能進行到達底就是成功
為什么要進行股改?最為現實的是十五年的中國股市走到今天這一步,是IPO停了、配股停了、增發停了,而最為關鍵的是曾滿懷希望投身新興的中國資本市場的7000萬投資者,在不但未能分享改革開放成果而是遭受上萬億的財產損失的現實面前終于清醒了,也徹底絕望了并紛紛離去了,融資功能的徹底喪失也就是中國股市股權分置的“圈錢”之路走到了盡頭。盡管近兩年來決策者也絞盡腦汁、力標“創新”、頻頻“救市”,然而一切無濟于事才使逼上了“解決股權分置改革”的路。當人們認識到股權分置是中國股市萬惡之源的時候,股改就成了眾望所歸,只有股改才能“還資本市場本來面目”,而順應“民意”才能留住投資者,也才能恢復IPO、恢復配股、恢復增發。正因為如此,“開弓沒有回頭箭”的股改開始了。早在股改開始不久,證監會的李青原主任不但說了“不以股市漲跌論成敗”,而且還說了“當股改已達到60%市值時即是新老劃斷的時機”,還有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更是直接地說“股改成功的重要指標就是新股恢復發行”。從這些可以看出,對管理層決策者來說,只要能把股改繼續下去,完成了大多數公司的股改,到時候就可以新老劃斷了,就可以恢復再融資了,恢復IPO了,自然也就是大功告成了。
對非流通股來說,實現全流通就是成功
股改對非流通股來說,是要支付對價的,然而還是有那么多的非流通股爭先恐后地股改,并想盡各種辦法支付對價“買”得流通權,其目的應該是很現實的。在市場上誰都不會想做賠本的買賣,不就是許多公司正迫不及待地等著“整體上市”、等著配股、等著增發嗎?而這些只有進行了股改才有可能。如果說股權分置時的高溢價IPO及再融資使發起人股東的資產迅速膨脹,許多“創業者”一夜之間都成了千萬、億萬富翁的話,但那還都只是紙上的富貴,但是股改完成即是全流通的實現,至時即可隨心所欲的減持不就使紙上的富貴變成現實的富貴了嗎?還有象吉林紙業、寧夏恒力這些已走上窮途末路的,不正是股改為他們創造了天賜良機,或金蟬脫殼、或抽身而退,不已經上演了中國股市無不精彩的“魔術”了嗎?股改正是有如此之多的現實動力,對非流通股來說,只要股改實現了全流通也就標致著成功。
對券商來說,股改進行就是成功
現代政黨執政得失綜論
從世界政黨政治的實踐看,執政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有一些共性的東西。雖然各國政黨的執政模式不同,它們的性質、信仰、綱領、執政理念和社會基礎千差萬別,但在執政能力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共同規律。總書記曾經說過,對世界上其他政黨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我們不能照抄照搬。但對于他們在治國理政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要研究和借鑒。
新的一年,我們約請中央編譯局等單位有關專家,在《世界》欄目陸續刊登討論國外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文章,以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更好地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自身建設的規律。
21世紀到來以后,中國共產黨越來越重視黨的建設的戰略性思考,注重從政黨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角度研究黨的建設和發展,先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課題。為了探索執政規律,我黨又提出了研究世界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任務。
理論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對世界政黨執政科學的探索,來為我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服務。
世界政黨失去政權的教訓
20世紀末期,世界政壇出現了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失去政權,其中包括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日本自民黨的執政地位雖然失而復得,但其政治格局已是今非昔比了。如果我們把視角再寬泛一些就會看到,美國的、英國的保守黨、德國的基民盟-社民盟也經受了一次失去執政地位的痛苦。
作風建設之人生之義得失之間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之義得失之間》。
同樣的制度,同樣的環境,在得與失、廉與貪之間,經過一番吹拉彈唱之后,聽到的是風格迥異的曲子。有的人勤字當頭,唱一首《愛拼才會贏》;有的人以奉獻開路,譜一曲《生命在于奉獻》;而有的人卻貪字“掛帥”,奏一段《致命害蟲》。
同樣的八小時之外,有的人選擇騰云駕霧、杯盆狼藉,而有的人選擇潛心學習、加班加點;也有的人選擇文武并舉、張弛有道,而有的人卻選擇出線越位、腐化墮落。
同樣是父母,有的父母帶給子女的是自豪、自信、自尊與自強,而有的父母留給孩子的是迷茫、困惑、排擠、嘲笑與自卑。
人生之義 得失之間(廉政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之義得失之間》
同樣的制度,同樣的環境,在得與失、廉與貪之間,經過一番吹拉彈唱之后,聽到的是風格迥異的曲子。有的人勤字當頭,唱一首《愛拼才會贏》;有的人以奉獻開路,譜一曲《生命在于奉獻》;而有的人卻貪字“掛帥”,奏一段《致命害蟲》。
同樣的八小時之外,有的人選擇騰云駕霧、杯盆狼藉,而有的人選擇潛心學習、加班加點,也有的人選擇文武并舉、張弛有道,而有的人卻選擇出線越位、腐化墮落。
同樣是一名父親,有的人帶給子女的是自豪、自信、自尊與自強,而有的人留給孩子的是迷茫、困惑、排擠、嘲笑與自卑。
廉政建設演講稿-人生之義 得失之間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之義得失之間》
同樣的制度,同樣的環境,在得與失、廉與貪之間,經過一番吹拉彈唱之后,聽到的是風格迥異的曲子。有的人勤字當頭,唱一首《愛拼才會贏》;有的人以奉獻開路,譜一曲《生命在于奉獻》;而有的人卻貪字“掛帥”,奏一段《致命害蟲》。
同樣的八小時之外,有的人選擇騰云駕霧、杯盆狼藉,而有的人選擇潛心學習、加班加點,也有的人選擇文武并舉、張弛有道,而有的人卻選擇出線越位、腐化墮落。
同樣是一名父親,有的人帶給子女的是自豪、自信、自尊與自強,而有的人留給孩子的是迷茫、困惑、排擠、嘲笑與自卑。
詮釋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及其得失
摘要: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經歷。1683年,清政府統一了臺灣,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探析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及得失,對我們和平統一臺灣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鄭氏集團清政府臺灣統一策略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經歷。1662年,鄭成功率眾進軍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被荷蘭人侵占了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
清政府統一臺灣的戰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滿漢軍政大臣們的群體智慧和不懈努力。經過歷史的檢驗,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不乏失敗的教訓,都能為我們最終和平統一臺灣提供有益的啟迪。
一、尋求政治和平解決的策略與得失
1、清政府與臺灣鄭氏集團和談的根本分歧
人生之義得失之間作風建設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之義得失之間》。
同樣的制度,同樣的環境,在得與失、廉與貪之間,經過一番吹拉彈唱之后,聽到的是風格迥異的曲子。有的人勤字當頭,唱一首《愛拼才會贏》;有的人以奉獻開路,譜一曲《生命在于奉獻》;而有的人卻貪字“掛帥”,奏一段《致命害蟲》。
同樣的八小時之外,有的人選擇騰云駕霧、杯盆狼藉,而有的人選擇潛心學習、加班加點;也有的人選擇文武并舉、張弛有道,而有的人卻選擇出線越位、腐化墮落。
同樣是父母,有的父母帶給子女的是自豪、自信、自尊與自強,而有的父母留給孩子的是迷茫、困惑、排擠、嘲笑與自卑。
中蘇農業集體化成敗得失的比較
中共建國后在農村強力推行社會主義改造并實行化,隨后造成了嚴重后果。這種制度實踐是中國自己的創新,還是模仿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模式的結果?中國推行農業集體化時對20年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慘痛教訓一無所知嗎?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中蘇兩國農業集體化的成敗得失應該如何評價呢?這些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經驗教訓
蘇聯十月革命后曾經歷了一個短暫的“戰時共產主義”時期,政府對工業實施監督,實施勞動義務制以及糧食貿易壟斷和余糧收集制,在農村組織“公社”及其他集體農莊。1921年后又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醫治戰爭帶來的創傷;以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同時著手恢復工農業生產。當時有些反對意見認為,這是從戰時共產主義倒退了一步。為此,列寧不久后就聲言“退卻”已經結束,并提出口號要“準備向私人經濟的資本實行進攻”。這表明新經濟政策只是一種暫時過渡,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發動社會主義的“正面進攻”,把“新經濟政策的俄羅斯變成社會主義的俄羅斯”。于是在1929年左右就開始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的全盤集體化。[1]
蘇聯處理農業經濟體制的做法對中共建國后的農村政策選擇確實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下面從幾個方面來介紹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道路,并適當地與中國的情況作某些比較,以分析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經驗教訓對中國的影響。
蘇聯“十月革命”過了11年之后,經濟仍然走不出“恢復時期”,工業剛超過一次大戰前的水平,農業則還低于戰前水平,社會中充滿了各種矛盾,黨內派系斗爭激烈。當時蘇聯的農業總產量雖比布爾什維克建立政權之初有所提高,但商品率即“上市量”卻有所減少,農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戰前的73.7%下降到1928年的46%;在國家進口機械和各種原料主要依賴農產品出口的情況下,工業建設的目標嚴重受阻;在農產品出口減少的同時,城市和工業中心地區糧食供應不足的現象日趨嚴重,這使“五年計劃”的主要支柱有垮臺的危險。[2]斯大林于1928年決定加速農業集體化,其實是力圖從這種經濟困境中解脫出來的手段。但當農業集體化完成后,蘇聯卻把當初的這種真實意圖遮掩起來,而聲稱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做法。后來中共完全接受了這一觀點。
俄共(布爾什維克)是個城市“無產階級”的政黨,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條先占領城市再占領鄉村的道路,俄共向來對農民不信任。在1917年的革命中,沒收了地主及皇室、教會的土地重新分配,并在1918年夏的第二次土地重分中又沒收了舊式富農的多余土地,相當于完成了“”。雖然布爾什維克出于政治考慮,為了爭取農民在內戰中對自己的支持而承認農民的土地私有權,但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即指出,農村在革命后會更加小資產階級化,這種農民“在地主和資本家被擊潰并被放逐以后,是能夠向無產階級的政治上的專政挑戰的唯一殘存的獨立階級”。以下兩段話則更為著名:“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列寧)“能不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把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就是說,建立在最巨大最統一的社會主義工業基礎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農民小商品經濟基礎上呢?不,不能。”(斯大林)[3]顯然,對蘇共而言,農村集體化不僅僅是為了“工業化”,而且也是為了打擊個體農民、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需要。中共與俄共本來有很大不同,與鄉間的農民有密切聯系,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政權的,若效法俄共推行農業集體化,勢必嚴重傷害黨在農村的社會基礎。
小議職業高中農學專業教學得失
隨著農業經濟、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業技術正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中心進行重組和改造,社會和經濟發展對農業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實踐能力提出來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理論課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深入課堂聽不同的專業理論課教師上不同課型的常規課、研究課和優質課。盡管每一次聽課都令人振奮,但每一次聽課也都給我帶來很多的思考,尤其是專業理論課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失誤,我覺得都不同程度地沖淡了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下面就我個人的理解例舉部分,以供大家探討。
一、新課引入缺乏銜接,直奔課題
這是一節畜禽生理學《細胞動作電位》的理論新課教學。教師是這樣引入新課內容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靜息電位的知識。今天我們將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新的一節內容——細胞動作電位。然后開始新內容的講述。很顯然,這位教師是在直接引入課題,其本意是想簡單而直接入題,可是教師后面講的動作電位知識是以前一部分靜息電位為基礎的,由于新課缺乏對舊知識的銜接性復習,我明顯感到學生在聽細胞膜兩側離子移動時,思維遲鈍、表情迷惑,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本節課的內容。雖然教師的開場倒是直奔主題,但學生的學習卻是遠離主題,學生辛辛苦苦一節課,結果知識理解得一塌糊涂。
二、教學內容設計不當
這是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消化生理活動的調節》。教師在講述消化活動的神經調節時,忽視了有關神經生理知識還沒有學習的矛盾,結果教師花了較大篇幅來講述神經調節中有關神經遞質、神經受體這些學生一點都不懂的內容。我覺得教師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過精心的組織、條理清晰的講解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教學內容設計不太符合實際,學生無法產生共鳴。其實教師只要合理調節教學內容的教學順序,這節課的問題是可以在后面得到解決的。
三、教學理念、模式陳舊,教學效果差
- 上一篇: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范文
- 下一篇:的事跡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