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2:05: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初高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初高中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對策

摘要: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初高中教學銜接不暢是困擾物理教師的一大難題,且雖然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尋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導致大批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之后,物理成績直線下降。因此,如何在初高中物理教學之間搭建一座銜接的橋梁,讓學生能夠順利從初中物理過渡到高中物理,促進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就成了新課改教學背景下,中學物理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首先對影響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和闡述,然后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核心素養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對策,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希望能夠為中學物理教學的高效開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對策

新課改教學標準中提倡素質教育,要求各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為主要目標。然而在實際的中學物理教學中,由于高中物理教學難度相較于初中物理教學具有明顯的提升,且在教學方法、邏輯思維等方面也都存在明顯的不同,初中物理的學習方法不再適用,學生需要重新積極探索新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學習效率,順利由初中物理教學過渡到高中物理教學,并為自身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那么,具體如何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銜接呢?

一、影響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主要因素

(一)初高中物理在教材編排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初中物理教學作為學生初次接觸物理知識的起始階段,其中涉及的知識點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且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通過實際情境了解一些物理常識,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初中階段物理教學以形象思維為主,比較符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自然現象、物理實驗等方式對物理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升華。高中物理的教學難度明顯有所提升,教材編排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也都有所加強,其中涉及的知識點大多抽象又復雜,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要求較高,然而枯燥又深奧的教學內容卻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很多學生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時候,都會在學習物理方面受到嚴重阻礙,久而久之,就會對物理教學產生畏難的心理,甚至是抵觸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再加上初中物理知識點相對比較零散、獨立,相互之間的聯系性不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算有某一部分內容理解得不是很透徹,也不會影響學生對其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然而,高中物理則剛好相反,在教材上的編排都是一環扣一環的,邏輯非常嚴謹,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非常緊密,整體的綜合性很強,呈現一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其中任何一環沒有學好,都會對今后的物理教學產生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

查看全文

新時期下初高中地理銜接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是基于義務教育設置的更高層次的地理教學。然而受教學體制的影響,我國初、高中地理教學是互為獨立的個體,二者之間的交流甚少,從而導致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問題,對高中地理教學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新教學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勢在必行。對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展開積極探索,以期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一定的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高中地理;銜接;探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順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問題已經受到地理教學領域的高度重視。初中地理知識與高中地理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整體,初中地理教學為高中地理教學夯實基礎,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課程并不是中考科目,從而導致初中地理成為無足輕重的“豆芽菜”,導致初高中地理銜接出現問題,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高效開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時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識與高中地理知識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需要地理教學以新方法、新思維展開研究。

一、新時期下初高中地理的銜接探析

(一)立足學情,科學選取銜接內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教師首先要正確掌握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以免由于主觀判斷錯誤而導致地理知識銜接不當,而造成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困難,影響地理學習興趣。教師要立足地理教學課本,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找準地理教學的價值定位,緊扣地理學科核心概念,根據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學整體脈絡,總結初高中地理教學的聯系點。筆者通過表格對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點進行舉例。(二)初高中地理學習方法與能力的銜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對地理現象的直接描述,學生死記硬背就能夠掌握,而高中地理則更側重于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總結推理能力的培養。[1]與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無論是教學問題設計還是知識的傳授等方面都有諸多不同,例如,關于氣候的知識,初中地理要求學生掌握不同氣候的分布地區,而高中地理要求學生還要在此基礎上了解氣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據地理圖表等資料,進行具體氣候類型的分析、判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識是在初中地理基礎上進行的更深層次的探究。因此,教師在學生初接觸高中地理知識時,要以科學的教學方式對他們加以引導,才能幫助學新時期下初高中地理的銜接探析韓志輝(鹽城市伍佑中學江蘇鹽城224000)生能夠盡快接受高中地理學習。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地理地圖讀圖、用圖能力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圖,讓學生標注重要經緯線,并標明主要的地形區、自然帶等,總結歸納區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環境問題展開探究。(三)實行教學制度的銜接。建議教育主管相關部門將初中地理納入中考科目,端正師生對于初中地理的教學、學習態度,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為高中地理學習夯實基礎,以免高中地理知識與初中地理學習出現斷層。同時,還可在高一開設地理知識銜接課程,根據學生實情與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點編制銜接教材。另外,學校方面還要為高中教師配備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間的聯系,整體協調協調初高中地理教學,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無縫銜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識,構建清晰的地理知識網絡新課程改革后的文科綜合高考試題更加偏向于考察學生對于學科內綜合能力的考察。學生在進入高三階段后,由于地理知識覆蓋范圍廣、知識點零散,需要從整體上對地理知識進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識結構混亂而造成學生混淆、遺忘重點知識。從地理學科結構的角度來看,初高中地理本來就存在交叉重復之處。因此,在復習高中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樹立地理知識脈絡,構建清晰的地理知識網絡。例如在高考文科綜合試題中,往往會出現以初中地理知識為背景的地理試題,然后根據區域地理特征,考查學生對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識的掌握。因此,在復習時,教師要深入研讀地理教學課標與考綱,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點內容,并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效銜接起來,以初中地理知識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識,從而提升復習效率。

二、結束語

查看全文

初高中物理授課銜接剖析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初高中物理教學時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

論文摘要: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學習臺階,是一個需要多方合作、統籌安排的系統工程。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從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加強實驗和模型教學,激發興趣搭建“階梯”;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探討了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有關問題。

盡管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高中物理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設置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必修模塊,但是這并沒有徹底解決這一坡度。高中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以及物理這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數學的解題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學生能否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適應高中的學習,順利地跨過這個學習臺階,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學習臺階,是一個需要多方合作、統籌安排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從高中物理教學方面想辦法;要從初中物理教學方面想辦法;要從教材、學生方面想辦法;也要從教法、教師方面想辦法。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效果顯著。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物理教學銜接的指導意義

皮亞杰認為:“結構是在構建中形成的。”換句話說,任何結構都不能與構建相分離。知識結構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認知結構發展變化的機制主要表現為動態的平衡過程。動態平衡是通過有機體內部兩種相反的自我調節行為——同化與順應來實現的。這兩種相反的自我調節行為是個體認知發展的兩個彼此密切聯系的主要過程。同化是指個體將感受到的刺激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或圖式的過程,也就是使客觀事物適應原有的知識結構。而隨著認知的發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漸復雜。在個體接受新刺激、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新的經驗常常會和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在這種情形下,人的認識就要適應環境和客觀事實。順應就是使人的認識適應環境和客觀事實,通過修改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而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同化與順應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說它對立是因為同化讓事物服從原來的知識結構,順應是人認識適應客觀事實。統一是由于同化和順應都是人們認識周圍世界、學習新的知識、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過程。同化與順應這一對矛盾促使人們學習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并在大腦中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達到知識的遷移。高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明確新舊知識之問的聯系與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查看全文

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探賾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與初中相比,存在教材編寫體例不同、教材內容側重不同、考點不同、學習方法不同等銜接問題。學生可通過端正學習態度、先溫故再知新、調整學習方法等途徑,銜接好初高中歷史學習。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材;歷史教學;教學銜接;溫故知新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剛升入高中,需要做好自我調節,包括學習方法的轉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知識結構的變化等。中學是系統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階段,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順利地過渡到高中歷史的學習。本文立足于高中歷史教學,分析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不同點和做好銜接教學的途徑。

一、初高中歷史教學的不同點

探討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首先要明確初高中歷史教學有許多不同點,從教材編寫和內容側重的不同,到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不同,都要進行比較分析。只有充分了解這些不同之處,才能更好地進行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1.教材編寫體例不同

查看全文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思考

摘要:初中與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設置與知識內容存在斷層,如何有效實現兩個階段的教學銜接具有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背景,提出從地理知識體系完善、區域地理知識建構、地理圖表學習方法指導等方面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教學銜接,以此保證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連續與協調。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中學地理是中學課程中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特性的學科,是各學科中唯一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和人類與環境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學科。中學地理的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地理學習銜接應該是科學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旨在把握地理學習的認識過程,注重知識、能力、情感和行為的融合和地理思維與行為能力的培養、地理思想方法與價值觀的形成,并著眼于培養學生獲取、處理、更新知識與再學習的能力,陶冶學生的地理情懷[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背景

1.課程設置模式使學生知識學習出現斷層。“初二結業,初三暫歇,闊別一年,再學高中地理”,是當前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模式。由此,學生在中學地理學習中出現了斷層現象。當學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學習時,對初中地理知識的遺忘程度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區域地理知識的匱乏深深地困擾著高中地理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和升學,這在鄉村初中畢業生中表現格外明顯。在現行課程設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學與高中地理教學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師及教學內容幾乎沒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師只管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缺少高瞻遠矚的眼光;而許多高中地理教師則沒有建立系統的中學地理知識體系的意識,從而難以建構起清晰明確的地理教學思路。2.學科邊緣化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地理學科在初二下學期以會考的形式結業,以分數段設定等級或按照百分數計分,在高中錄取時參考分值不高。在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實際結果是學校和學生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的漠視。由于評價的偏頗,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深深影響了地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地理教師淺顯單調的講解更使學生失去地理學習熱情,初中地理考試題型單調、題目簡單,多為機械性記憶題目,許多地理教師或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是給學生圈范圍、劃重點,這種“應試”教學模式深刻影響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中學地理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著各自的學習特征。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平穩過渡,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適應高中地理學習的需要是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參照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可從加強系統地理知識教學銜接、強化區域地理教學銜接、加強學習方法教學銜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路徑

查看全文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對策分析

摘要:從初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出發,對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問題提出思考。從高中學生物理素養的培養角度出發,討論了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的教學銜接問題,以期實現初高中物理教學的無縫銜接。

關鍵詞:物理教學;初高中物理;銜接

一、問題的提出

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問題,是初高中物理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對于完全中學的物理教師來說尤甚,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效果直接影響高中階段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質量。初中物理教學注重的是對學生科學興趣的培養、基本概念的理解、與生活相關的實驗探究等方面的培養,但高中物理教學對這培養項目有了更高的要求,歸納而言是對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的培育。四大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較之初中物理,在深度、廣度、難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教學的無縫銜接顯得尤為重要,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教學內容的關聯與差異性從初、高中力學與電學鏈接知識點來看,高中物理包含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識,并進行了拓展與提升,使知識更加完備;從解題上看,初中物理僅僅需要應用物理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高中物理則更多的是要求從復雜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然后利用物理規律解決基本問題,并且對計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從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上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但往往也容易造成學生先入為主的錯覺,在進行高中內容的學習時,很難打破原有的知識壁壘。2.教學方法的差異性初中階段,教學內容要求較低,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師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知識的傳授性,課堂密度小、進度慢、課時量充裕,可以對重點概念、規律反復討論,便于學生掌握重點;習題類型較少,變化少,學生的學法和學習習慣大多為接受性學習。高中階段,教學進度快,課堂教學密度大,對知識的要求也較高,常采用演示或探究實驗引入課題、構建物理概念與規律;注重抽象思維和數學方法相結合,要求學生通過抽象概括、想象假說、邏輯推理來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變化規律。高中物理習題類型更是復雜多變,單靠對概念、規律和公式的死記硬背,解決不了問題。在教學中必須多對比、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對比中掌握同類問題的共性。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學生逐漸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多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也能勾勒出具體的物理情景幫助解決問題。3.學生思維能力要求的差異性初中物理教學,建立在學生的形象思維基礎上,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學的階段性,學生在初中學到的不少知識有局限性與不嚴密性,然而,這些知識有時卻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例如:初中階段學習壓力時,經常遇到的是水平狀態下的情形,結果不少學生形成“壓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維定勢,對他們進一步學習高中物理產生了消極影響。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質點、單擺、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及簡諧運動”等,這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即邏輯思維能力,許多物理過程的變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學生抽象地假設一些中間物理狀態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此外還要有空間想象能力,比如解決帶電粒子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等。

二、銜接問題的對策

物理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即: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筆者就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對策討論。(一)物理觀念的建立。從物理概念與規律的建立來看,初中的要求一般是了解物理學的初步知識,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含義,能夠說出它的要點及了解物理知識的初步應用。高中的掌握要求則明顯要高,如:清楚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理解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理解規律的適用條件、理解概念和規律的應用等。具體而言,進入高中會遇到概念、規律與研究方法上的階梯,現就高中會面臨的幾個代表性問題闡述如下:1.概念性階梯(1)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從標量到矢量的階梯會使教師對物理量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初中學生只會代數運算,僅能從數值上判斷一個量的變化情況。現在要求用矢量的運算法則,即要用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運算,判斷矢量的變化時也不能只看數值上的變化,還要看方向是否變化。(2)速度的概念的階梯。初中定義速度為路程和時間的比值,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而高中定義為位移和時間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學習的速度實際上是平均速率。(3)速度到加速度的階梯。從位移、時間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教師容易跨過這個臺階。從速度到加速度是對運動描述的第二個階梯,面對這一階梯教師必須經歷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首先遇到的困難在于對加速度意義的理解,開始時學生往往認為加速度就是加出來的速度,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變量混淆起來。更困難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變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間關系的梳理,都是一個很陡的階梯。2.規律上的階梯概念上的階梯必然導致規律上的階梯,規律上的階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進入高中后,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增多,理解難度加大,致使有的學生不解其意,遇到問題不知所措。(2)矢量被引入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由于它的全新處理方法使很多學生感到陌生,特別是正、負號和方向間的關系,如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與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解題時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3.研究方法上的階梯(1)從定性到定量。初中物理中的內容基本上是對物理現象的定性說明和簡單的定量描述,進入高中后要對物理現象進行模型化抽象和數學化描述。(2)從一維運動到二維運動。初中只學習勻速直線運動,而在高中不僅要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還要學維的曲線運動,并在研究物理過程時引入坐標法,把平面上的曲線運動(如平拋運動)分解成兩個方向上的直線運動來處理。(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這個方法對于研究非均勻變化的物理量的規律是很重要的科學簡化法,如變速運動的快慢、變力做的功、變力的沖量等。當然,一旦跨越這個臺階就會對很多物理現象的理解帶來很大的好處。由此,在物理概念與規律的教學中,高中教師既要幫助學生排除可能存在的學習障礙,培養學生“學會預習、認真聽課、堅持復習、獨立練習、及時總結”的好習慣;又要引導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認識概念與規律,還要提升到理解與運用的層次,并與生產與生活中的具體物理情境聯系起來,從“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往復循環,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二)科學思維的培養。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過渡,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科學思維的過渡,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學生要學會推導得出物理概念與規律,處理問題時要習慣應用推理和判斷,從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打破思維定勢的不良習慣,理清物理概念與規律的本質,在應用物理規律時,要學會熟練使用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物理常用的思維與研究方法有:觀察與實驗、物理模型法、猜想與控制變量法、類比與等效法、圖像與圖解法、整體與隔離法、極限分析法、轉換法、動態思維法、不變與守恒思想等十種,在初高中都會有所涉獵,但是高中所涉及的會更全面一些,在解決問題時甚至會同時使用到多種方法,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到更高的要求,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大困難。學生在思維與研究方法的選擇與使用時,往往毫無章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能要更加側重研究與思維方法的滲透。筆者認為,從解決具體的形象的問題(例題)出發,將抽象的方法具象化,然后再將研究的思維與方法抽象出來,總結出一般性規律,效果會更佳,這一方面王金戰、付雪平教師在《物理是怎樣學好的》中的經驗可以供學習與參考。(三)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物理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主的學科,從生活與生產中引出材料,通過實驗探究出其中的物理規律和原理,是學習物理學的重要途徑。探究性實驗由于其重視過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和主體性的發揮。強調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已成為當前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從2004年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入了大量探究性實驗,但在探究實驗的教學上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探究性實驗較之初中物理有被弱化的跡象。例如:迫于教學進度緊、課時量不足、實驗器材不足等現實,探究實驗常常被教師的實體演示或視頻演示實驗所取代,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的機會被無形剝奪。因此,在物理教學銜接上,要重申物理實驗探究的重要性,在以下方面可以做努力。1.創設科學探究的學習環境,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平臺從“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思想——“傳道、授業、解惑”,到“啟發式”教學與“以人為本,注重探究”的教學,再到用“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形式,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印證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教師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徹底地轉變思想觀念,在組織教學中要盡可能提供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學案、設施與設備等資源,創設一個科學探究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構建一個師生和諧互動的教學平臺。2.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和習慣要實施探究式教學,要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給學生動力,而動力來源于興趣。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和精神是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轉變學生思想觀念,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導,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應盡量多一些。”這與我國宋代詩人陸游提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謀而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轉變固有觀念,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努力做到“授人以漁”。(2)讓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初中學生的學習多數比較被動,基本是任務驅動式的學習方式,主觀能動性差,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學生內心的潛意識,增強求知欲。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一旦感知到從未見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現象時,一般都會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積極和沖動,希望尋求原因,形成探究行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當學生產生探究欲望又不知如何操作的時候要及時地引導,培養學生習慣性的思維模式,讓學生不斷地從生活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實驗和學習、觀察,探究出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3)培養學生實驗探究過程的能力。實驗探究是科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與交流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要結合實驗的實際有選擇地利用。實驗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是否具備自主探究知識的本領,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生活表象與材料的分析能力、勇于猜想和假設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觀察和數據分析能力、實驗故障判斷能力。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有趣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分析、學習實驗演示,從而獲得實驗探究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對于一些難度較大、較抽象的探究實驗,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演示,例如利用計算機中的Flash、PPT、Photslop等資源制作電腦課件,讓學生直觀、有趣地感受實驗的樂趣,從而掌握探究科學知識的方法,并養成樂于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是當代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需要教師不懈的努力。(四)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育。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教育的任務是塑造人。不論是《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03年版)》要求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還是核心素養“科學態度與責任”,都是教學的教育性目標。該目標是物理教育和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知識與技能后更有價值的東西,它反映了國家多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即課程功能的轉化。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知識的學習可以看成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過程,相對來說較為單純和程序化,而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形成則要求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對輸入信息從情感、態度、價值、行為等諸多方面的心理認同,在此基礎上將其內化為情感素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構成情感等要素在內的完整心理結構。由于這個內化過程的復雜性、個體差異性和長期性,使得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養成為應優先考慮設置的目標。“科學態度與責任”目標歸納起來有以下七條,即:1.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4.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具有判斷大眾傳媒是否符合科學規律的初步意識。5.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和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也敢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6.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對于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貢獻。7.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祖國,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七條目標分別對學習興趣、科學求知欲、科學探究勇氣、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決心、科學態度、合作與交流精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觀念、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培養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價值觀的教育,積少成多,潛移默化地與學生達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共識,并影響學生的行為。

查看全文

初高中銜接階段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摘要:福建省長樂第七中學科核心素養的概括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獲取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在初高中銜接階段的教學中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任務加以落實。本文闡述了這一問題的提出背景,并探討了初高中銜接階段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初高中銜接;物理學科素養

新頒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分為四個方面: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1]。這四個方面有機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與舊課程標準相比,新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著重突出了“學科育人”的價值取向。為此,高中物理教師從高中起始階段就應該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育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踏入高中大門時就要樹立全新的物理學科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一、問題的提出

初高中銜接階段的特殊性體現在:時間節點的特殊性,教材內容和深度的相異性,教學和學習方法的差異性以及對學生思維要求的差異性。(一)初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差異性。高中和初中的物理知識在范圍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高中知識更加系統、嚴密和完備,而初中更多突出的是對具象概念的理解和簡單運用。從解題思路上看,初中物理更側重于利用原理解釋現象和問題,而解答高中物理題往往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復雜認知能力,因為題目情境中蘊藏的抽象概念較多,需要轉化和遷移。再從初高中知識的銜接上看,很多學生初中時由于過度背誦,造成許多概念先入為主,到了高中產生一定的束縛作用。因此,在高中伊始,教師要幫助學生走出固有思維,打破常規,站在更深、更廣的層面展開深度學習。(二)初高中物理教學方法的差異性。初中物理相對簡單,大多和學生的直觀生活有聯結,學生往往興趣較濃。通過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教師對生活現象的“揭密”,很多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十足。作為啟蒙階段的學習,教師在教學方式上以傳授為主,學生也樂于記憶和背誦相關的物理概念。但高中物理的抽象度高,推理、演繹和計算較多,學生需要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并通過復雜的計算得出事物間的內在關系,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等物理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在教學方法上有別于初中。(三)初高中物理對學生思維要求的差異性。初中物理教學建立在形象思維之上,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不高。學生透過具象思維,理論聯系實際就可以得出結論,思維負荷相對不重。但高中物理則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尤其強調通過探究性實驗和推演性計算得出準確結論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物理核心素養。例如,初中物理在講“壓力”這一問題時往往有水平面的大前提,這就讓學生形成了“壓力和重力是一個概念”的思維定式。相比之下,高中物理需要借助一定的參考系數,如質點、單擺、平拋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掌握精準的物理概念,為其物理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初高中銜接階段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查看全文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探析

【摘要】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影響到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及效果,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日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本文從中學地理教學的實踐出發,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成因,提出了解決教學銜接問題的相應對策,期望對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教學銜接;初高中地理;教學對策

“地理教學銜接”指在實際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承上啟下、融會貫通,加強連續性的教學思想。它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方法等的銜接和發展。從知識而言,高中地理學習是初中地理學習的傳承;從學習技能和地理素養而言,高中地理學習又是初中地理學習的遞進和深入。新課標的實施使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變得日益突出,這將直接影響到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為促進學科發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出現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對策,以期對廣大一線教師具有指導意義。

1.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原因

1.1初高中地理學科地位的差異及課程設置的間斷。初高中階段地理學科地位明顯不同,初中地理常被視為副科,而高中地理是文科高考科目之一。地理課程的設置也有差別,初中地理只在7、8年級開設,9年級不開設地理課。初中的地理學科地位及不作為中考科目的客觀現實導致了學校、教師、學生對地理學科不夠重視。學生升入高中時面對知識量大、難度高的地理課程時感到“難學、難懂”;初中生地理基礎知識薄弱成為共性,教師面對高一新生時也覺得高中地理“難教”。這些因素使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失去了連貫性和體系性,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困難的主要原因。1.2高中地理教學缺乏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持體系。高中地理(《地理1》)部分內容涉及到較多的理科知識,尤其以物理和數學知識居多,如“氣壓與風”部分中涉及到氣體的壓強,“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部分中涉及到勻速圓周運動,“太陽高度角分布及計算”部分中涉及到線面夾角、三角函數等。但上述相關數學和物理知識在高一還沒有系統地學習,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客觀的困難,這也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原因。1.3學生學習心理的差異。初高中階段學生在認知、思維及記憶方式的差異,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有效銜接的障礙因素。初中地理多數要求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有直觀了解,而高中地理要求學生對地理現象和事物有深層次的理解。高一學生認知階段正處于從具體向抽象的過渡階段,尚缺乏較高的思維和綜合能力,如空間感知能力、地理圖像觀察能力等,這就加大了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難度,極易產生地理教學銜接的問題。

2.解決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的對策

查看全文

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銜接探討

地理是初高中都要學習的科目。山川面貌、星辰運行、人口、環境等自然社會現象都是地理的重點研究內容。地理的學習貫穿了整個中學階段。不僅能夠了解有趣的地理現象,還能掌握許多現代自然知識。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地理基礎知識,了解自然地理現象,為高中地理知識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初高中老師必須做好地理教學的銜接,為學生高層次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合理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來開展地理教學活動,將有效的促進地理知識的連貫銜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對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銜接的重要性

核心概念是地理課程的知識進行提煉的綜合的概念。地理教學的核心概念能夠充分包含地理章節的重要內容及主要框架。通過核心概念能很好的整體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體現地理學科的內在特征;核心概念具有強大的知識串聯能力,能夠統籌整個學科的基本內容,可以用在初高中教學的任何階段中,實現地理核心內容的不斷重現。地理核心概念還能為地理教學提供科學的指導方法,便于初高中老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同樣能根據地理核心概念抓住教學的重點,為下一階段的地理學習做好知識的基礎準備。同時地理核心概念還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學生能夠通過核心概念來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實現地理知識的生活化應用。學習進階是指把學生初高中所學的地理知識圍繞地理核心概念來進行不同階段學習的過程。隨著學生高中地理的學習,知識的增加使得學生對統一地理知識的看法發生變化,這也是地理知識連貫作用的結果。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中根據學生學習的變化做出改變,有了學習進階的方法理論,老師在地理教學時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情況,對基礎知識可以簡單的闡述,重難點知識就需要詳細的講解。根據學生學習進階情況來開展地理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銜接初高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初高中的地理教學水平。

2現階段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銜接的現狀分析

就現階段的初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初高中的教學大多都是分離的。初中的地理教學沒有起到地理知識啟發作用,也沒有對基礎地理知識,例如大氣運動、全球氣候知識以及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等進行扎實的學習。很多時候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對于一些基礎地理知識缺乏,也不懂得地理學科的意義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感到困難。高中地理在高中知識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是文史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習如果不能很好的延續到高中階段,這將是初中教師資源的浪費,也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缺失。

3利用地理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來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銜接

查看全文

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探討

摘要:許多初中物理成績一直優秀的學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績明顯下降,由此,大部分教師與學生都認為物理是初高中階段難度跨度最大的學科。解決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教學脫節的問題,是廣大師生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定性分析法,在分析問題原因的基礎上,對教材、學生、教師提出建議,幫助降低初高中物理銜接的難度。

關鍵詞: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策略

一、研究的理論依據

(1)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就是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以及研究這一學科的基本態度和方法。學科的基本結構決定了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研究這一學科的基本態度和方法指的是學生將“學習如何學習”。,兩者相較,“學會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布魯納認為,只要方法得當,任何學科的基本結構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學生[1]。(2)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認為學習是通過信息加工活動建構對客體的認識,而客體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建構的,強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建構主義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以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起點來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要極力調動學生的積極狀態,使學生主動的把新知識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2]。

二、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的根源

(一)教材方面。從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知識體系從簡單直觀到復雜抽象,語言表述從粗略淺顯到細致嚴謹;習題類型從直接運算到分析推理花樣多;數學知識從能輕松掌握到滯后脫節;物理實驗從感性認識到要求精準。初高中物理教材跨度如此之大,必然會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更多的困擾,加深學生學習的難度。(二)學生方面。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環境、身心狀況、學習內容及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在很長時間內不適應;在物理實驗的學習中,初中的實驗非常有趣而且簡單,高中的實驗卻要求非常精準的數據和結論,實驗不在是能調動起學生興趣的重要武器,反而成了他們的壓力來源,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手能力非常不利;在思維能力方面,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主要依靠形象思維,而高中物理需要學生具有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高一新生在這方面還沒有進行訓練和挖掘,思維水平未達到高中要求,所以感覺難度大;學生心理方面,剛剛經歷過非常緊張的升學考試,步入高中后距離高考還有三年,不自覺間學習態度就疲軟下來,何況學生在升學前已經從各種渠道聽說了高中物理難學,疲憊加畏難,學習信心不足。(三)教師方面。初中階段,教師重視教學方式趣味性,語言靈活形象,深入淺出,板書重點分明又詳盡有加,常常對重點知識反復強調演練,同時盡可能的創造活躍的物理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高中階段,課堂以講授為主,師生互動減少,教師主導作用加強,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嚴謹簡練,邏輯性強,語速相對較快,板書不夠詳盡。目前初高中階段的教師之間相不了解,各自為戰,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隔斷了初高中物理教學的聯系。尤其不少高一物理教師剛剛帶完高三班,無形之中還會把高考的要求滲入到高一教學中,從而缺少對學生的恰當引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