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思考

時間:2022-03-27 09:25:40

導語: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思考

摘要:初中與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設置與知識內容存在斷層,如何有效實現兩個階段的教學銜接具有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背景,提出從地理知識體系完善、區域地理知識建構、地理圖表學習方法指導等方面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教學銜接,以此保證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連續與協調。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中學地理是中學課程中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特性的學科,是各學科中唯一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和人類與環境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學科。中學地理的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地理學習銜接應該是科學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旨在把握地理學習的認識過程,注重知識、能力、情感和行為的融合和地理思維與行為能力的培養、地理思想方法與價值觀的形成,并著眼于培養學生獲取、處理、更新知識與再學習的能力,陶冶學生的地理情懷[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背景

1.課程設置模式使學生知識學習出現斷層。“初二結業,初三暫歇,闊別一年,再學高中地理”,是當前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模式。由此,學生在中學地理學習中出現了斷層現象。當學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學習時,對初中地理知識的遺忘程度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區域地理知識的匱乏深深地困擾著高中地理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和升學,這在鄉村初中畢業生中表現格外明顯。在現行課程設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學與高中地理教學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師及教學內容幾乎沒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師只管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缺少高瞻遠矚的眼光;而許多高中地理教師則沒有建立系統的中學地理知識體系的意識,從而難以建構起清晰明確的地理教學思路。2.學科邊緣化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地理學科在初二下學期以會考的形式結業,以分數段設定等級或按照百分數計分,在高中錄取時參考分值不高。在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實際結果是學校和學生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的漠視。由于評價的偏頗,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深深影響了地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地理教師淺顯單調的講解更使學生失去地理學習熱情,初中地理考試題型單調、題目簡單,多為機械性記憶題目,許多地理教師或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是給學生圈范圍、劃重點,這種“應試”教學模式深刻影響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中學地理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著各自的學習特征。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平穩過渡,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適應高中地理學習的需要是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參照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可從加強系統地理知識教學銜接、強化區域地理教學銜接、加強學習方法教學銜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路徑

1.加強系統地理知識教學銜接。初中地理知識框架以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的順序建構。高中地理則分成三個模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選修模塊。近年來初中地理知識明顯簡化,而高考地理對學生知識與能力要求則保持在較高的難度。高中地理知識在初中的基礎上梯度增強,角度多維,廣度拓寬,跨度增大,深度深入。因此,教學中加強初高中系統地理知識銜接顯得尤其重要。通過解讀高考地理考試大綱、初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整合人教、湘教、魯教、中圖等版本地理教材,分析近幾年各地高考地理試題等工作,按專題梳理出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點及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補充與深化的部分知識[2-3](表1)。因此,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明確初高中地理課程之間知識、能力要求上的差異,有助于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張弛有度。在初中地理教學階段以更高的目標為導向,適當滲透高中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地理科學的知識框架與思維模型,同時建議學生作學習筆記;在對學有余力且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教學時,可以對高中的知識進行較大幅度的擴展延伸,并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提供相應的指導。2.強化區域地理知識教學銜接。區域地理作為地理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貫穿于地理學習的始終,深刻地反映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既有整體性又有差異性,各地理要素放在一個區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高考試題考查能力的主旨。由于初中地理教學的簡化導致大部分高中學生對于區域地理背景知識了解甚少。在高二階段名義上是“復習”區域地理,實則等同新授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根據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點,在落實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效銜接,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區域地理知識框架,熟悉區域位置,分析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發現區域問題,做出合理分析評價成為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師生齊心協力認真對待的課題。(1)加強分區主題式教學,使學生掌握區域地理分析方法。通過復習區域地理,明確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象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資源、自然災害)與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建構區域地理知識框架。由于區域空間位置不同,影響區域的自然要素存在差異,某些地理要素在一定的空間相對穩定統一,形成該地區的整體特征;而在另一地區則會因為某些要素的變化而形成不同的特征。有時相同的地理事物中會存在差別,而不同的地理事物則可能存在聯系。在分析區域特征的基礎上類比區域差異,設定教學主題,可以使學生深入系統地掌握區域特征,了解區域差異[4]。在分區教學中設定區域特色鮮明的案例情境與探討主題,使“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以世界地理為例,可設置的部分主題如表2所示[5]。根據區域實際差異,探討主題問題的設定視角與維度應有區域特色。初中階段大尺度世界地理的探討問題比較宏觀,而在學生已經具備的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上,高中階段探討問題的設置可以比較微觀,可以是中國四大地區、某一具體省區、某一市縣甚至某一個村落。把區域地理知識當作載體,提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地理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學習與復習中訓練地理思維品質,建構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2)深化區域地理專題教學,為學生建構模塊化知識體系。將宛如涓涓細流的地理知識按照模塊匯聚成專題的海洋,變換角度,以知識的內在聯系類比歸納、圖文轉化、縱向遞進和橫向遷移,調整學生的認知結構,重新編組中學地理知識,建構專題化的地理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地理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在初中地理學習階段,教會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對高中階段的深入學習作用顯著,應適時開展專題性的地理教學,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另一扇窗。如在學習“氣象與氣候”知識模塊時,可以將七年級上冊氣象與氣候、七年級下冊世界各區域的氣候、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象與氣候,以及教材與地圖中出現的氣象氣候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現象的影響提取出來,形成角度多維、內容豐富的專題,再學習有關內容時還可穿插復習與小結。而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可以從更多的視角,以更深的維度開展專題化的地理教學。從知識專題的角度,以區域地理穿插滲透其間,可以劃分為地球的運動、氣象與氣候、河流湖泊與海洋、地質與地貌形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人口與環境、城市與城市化、農業、工業、交通、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界線、自然災害、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模塊;若以題型的角度,可按照空間定位型、提取信息型、推理轉換型、規律提煉型、時間計算型等專題組織復習。在初中地理學科處于邊緣位置和初中區域地理教學被明顯簡化的情況下,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在教學中加強滲透初中區域地理的學習是必須的。在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對部分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在趣味開放的教學中為學生初步建構地理知識體系,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記憶理解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讀圖析圖與圖文轉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為學生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堅實基礎。33.培養地理圖表判讀能力,加強學習方法的教學銜接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均依存于一定的地理空間,有了空間定位才有空間聯系與空間結構等一系列地理效應,而這一切需要通過地理圖表呈現。地理圖表作為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地理科學的學科語言,成為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伙伴。良好的地理圖表素養將使學生終生受用,培養學生的地理圖表能力是地理教師需要長期堅持的職責,也有利于實現初高中地理知識的平穩過渡。地理圖表的信息量大、知識密度高,許多需要瑣碎語言表達的地理知識都可以通過地理圖表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許多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現象、要素以地理圖表呈現,可以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以動態思維解析地理事物。地理圖表能力包括注意、觀察、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多種基礎能力。地理圖表是學生獲取信息的背景,建構地理空間依據和發展想象思維的媒介[6]。學會讀圖對初學地理的初中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戰,對高中文科生難度也不小。學生學會讀圖的前提是掌握地理圖像的基礎知識。在中學地理學習中應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教會學生閱讀地理圖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1)養成地理圖表要素閱讀習慣。對地理圖表上呈現的地理要素進行閱讀是重點。在閱讀時一般先觀其大略,了解所讀圖表包含的地理信息,然后按照主題、題目要求詳細判讀地理事物的分布與變化規律,還可以深入挖掘圖表信息背后的地理元素。對于中學生而言,地理圖表閱讀建議遵循一定的順序:反映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征的(氣溫與降水、氣候類型、洋流、人口、城市、自然資源等的分布)一般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間順序,即自西向東,從北到南,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閱讀;反映地理事物隨時間變化的(如地球公轉與季節更替、人口增長歷程、氣溫與降水的變遷、河流湖泊的演變等)一般按照時間順序閱讀;反映揭示地理事物內部聯系的(區域氣候形成示意圖、區域城市、工農業的區位分析示意等)可按內在因果關系閱讀;從自然地理現象到人文地理現象的一般先閱讀自然現象再閱讀人文現象[7]。(2)布置個性化閱讀地理圖表作業。從初中開始,便應根據知識的特征并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經常性地指導他們閱讀地理圖表。既面向全體學生指導其掌握常規讀圖表的方法,又針對學生實際進行個別指導,使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地理圖表學習方法。在閱讀地理圖表作業的設置上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思維及認知水平的差異,編制不同水平的閱讀地理圖表作業。初中階段的作業設置應側重于現象的描述,以熟悉區域為目標。而高中階段的作業設置應注重現象背后的信息提取與分析思維,以建構地理思維模型,探索各地理要素的聯系為目標(盡量使用貼近高考的黑白地理圖表)。地理圖表教學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和技能訓練,而是培養能力、訓練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感知、豐富想象、活躍思維,改變重文字輕圖表、重結論輕過程、重傳授輕思考、重積累輕運用的做法。(3)指導學生建構心理地圖。地理教學對地圖閱讀、地圖解釋等頗為重視,然而卻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地圖的培養。許多學生到了高中階段,對曾經熟悉的區域地理地圖會感覺很陌生。學生的心理地圖是豐富的學習資源,能夠引導其進行地理思維[8]。

在初中階段擁有豐富心理地圖儲備的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能夠隨時調動心理地圖,游刃有余地學習高中地理。心理地圖如果不注意保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從記憶中逐漸衰退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與訓練,啟發學生經常性地去閱讀地理地圖;當學生在初中階段建構起較為穩定的心理地圖后,到了更高階段的學習會更加自信從容。思想的傳遞仿佛薪火相傳,深入探究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及方法的銜接對學生的學習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今后的教學探索中,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均應緊密結合學生心理與思維特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和行為的融合和地理思維與行為能力的培養、地理思想方法與價值觀的形成,并著眼于培養學生獲取、處理、更新知識與再學習的能力,陶冶學生自然與人文情懷,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樹聲.中學地理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策略探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11):9-10.

[3]相煒地理研究室.2012年高考地理試題統計分析與評價[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07):8-39.

[4]王樹聲.中學地理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蔣程程.區域地理雙軌式教學策略的運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11):12.

[6]王樹聲.教海求索五十年——我的地理教學實踐與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學技能訓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王民.地理比較教育[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徐建亞 單位:武夷山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