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高中語文教學的區別

篇1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新課程標準 學習現狀 銜接 語法教學

帶著家人的囑托,帶著青春的希冀,又一批初中畢業生走進了高中校園,開始生命中又一段重要的學習旅程。但很多同學在進入高中不久,新鮮勁還沒有完全消退,便陷入了學習的迷茫、困惑中。課聽不大懂了,思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了,作業做起來吃力了……凡此種種,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如果忽視學生的這種心理落差,勢必對學生的學業成長不利。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我覺得語文學科在新課程背景下應著力抓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而這銜接的關鍵點之一,便是漢語語法教學的銜接。

一、高一新生語文學習現狀

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學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學得很吃力,學習語文的興趣日漸減弱。即便是一些在初中語文學得不錯的學生,進入高中后,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現象,個別同學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了畏懼感,動搖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他們說:“高中語文沒邊沒沿,浩如煙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我實在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啊!”“初中的課文我讀得很透徹,但到高中有很多文章讀不懂,只能一知半解”“文言文在初中比重少,而高中內容太多太難了”“初中語文老師的課挺簡單,有意思,但高中語文課容量大,我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還是學不好”。與此同時,老師們也覺得剛升入高中的學生難教:“一些問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學生還是不懂”“初中就應掌握的知識,學生卻一問三不知”。“高中語文教學課堂普遍出現“教師教得累,學生學不會”的現象,結果一到考試,許多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大紅燈籠高高掛”。

二、原因分析

其實,高一新生語文學習出現困難,既不是初中老師沒有完成任務,也不是高中老師沒有全力工作,在我看來,有如下一些原因:

初高中語文教學系統不完全一致。高中和初中是兩個區別比較大的學段,它們幾乎各自成為兩個封閉的系統。現在高中語文教育和初中語文教育之間未能很好地銜接起來。隨著高中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在初中基礎并不是很扎實的學生進入到高中學習就會舉步維艱,給學習造成了許多困難。

新課程標準對初高中學習目標的確定有脫節之處。新課程標準體現了人民意志,規定了國民素養或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國家將高中和初中分為兩個階段,這就決定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會有所不同,會有各自階段性的特點。這也是造成高中語文和初中語文在教學上互不銜接的一個主要原因。整個中學階段無論是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學習習慣還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應該體現著系統化和一致性。因此由于教學目標的不一致,必然導致教學內容、教法學法、教學評價等等方面的區別。而初高中教學要求的脫節在語法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初高中的課程標準:

(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淡化現代漢語語法知識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建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評價建議”:“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3.語法知識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所處的位置:散見于《漢語詞類表》、《句子成分簡表》等附錄部分。

4.教學與評價現狀:因地方考試大綱皆有“語法知識不作為中考內容”的要求,故中考語法知識的考查只能隱性地進行,例如通過仿句、改病句來間接地考查語法。多數老師平時在閱讀教學中雖然都會講授一定的語法知識,但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現象:隨意性大,缺乏系統性;語法專項訓練較少或根本沒有訓練;語法教學的要求尺度不統一。

(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淡化文言詞法與文言句法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評價建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2.教學與評價現狀:因地方考試大綱皆有“古詩文不考查詞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對文言虛詞、詞性活用與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屬隱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譯試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詞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因此,雖然老師們平時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虛詞、詞性活用與文言句式,在總復習時也都會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歸納整理工作,但隨意性仍較大,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老師之間在文言虛詞、詞性活用與文言句式教學上尺度亦不統一。

(三)高中對現代漢語語法、文言詞法、文言句法要求較高

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提出:“(現代文)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2.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篇2

這么簡單的內容,初中怎么就沒學過呢?

真沒學過。

你們語文現在學些什么?怎么連動詞、名詞、形容詞都弄不清呢?

這些現象在高一新生的課堂上屢見不鮮,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那是老師無奈,學生無辜。這其中折射的就是初高中語文教學的不銜接。在此,我就初高中語文銜接問題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幫到初升高的學生。

每每看到新生在語文學習上遇到很多困難,作為老師總是無奈的苦笑,因為很多問題的出現,不是學生的錯,在初高中語文課程的設置、教學要點的設定上,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作為學生作為老師我們只能在現有的狀況下找到更好的契合點,順利完成初高中的過渡,向著高考邁進。

高中和初中是兩個區別比較大的學段,它們幾乎各自成為兩個封閉的系統。現在高中語文教育和初中語文教育之間未能很好地銜接起來,許多在初中基礎并不是很扎實的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就會舉步維艱,給學習造成了許多困難。

首先,由于初中屬義務教育,也受學生年齡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較低。這就決定了初中中考語文試題大部分是知識型的,能力型的較少。雖然考試分數較高,但科學的學習習慣未充分養成,應有的能力沒有完全培養出來。

升入高中后,部分學生仍然延用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定式,過多地依賴老師,掌握知識以機械記憶為主。如:考前才背書,看課文,記解釋等。而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階段,考題圍著高考轉,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學生缺乏靈活的思維遷移能力,考出來的分數當然不會很理想。

其次,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礎知識的考查,還是以課本為依據,這種考查形式使學生把精力多放在對課本的死記硬背,考前的臨時突擊,養成了很不好的學習習慣。而高中學習則對閱讀能力要求明顯增強。

同時,初中的一些教學目標也造成了與高中教學的脫節,如初中的淡化語法,地方考試大綱皆有“語法知識不作為中考內容”“古詩文不考查詞法、句法”的要求,故中考語法知識的考查只能隱性地進行,例如通過仿句、改病句來間接地考查語法;借助句子翻譯試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詞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雖然老師們平時在閱讀教學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語法知識,但存在以下現象:隨意性大,缺乏系統性;語法專項訓練較少或根本沒有訓練;語法教學的要求尺度不統一。致使一些教師和學生的不重視,甚至有些老師根本就不講授這一部分,結果給高中語文學習造成了許多困難。

淡化語法的要求,害苦了學生和老師們,進入高中后,大部分學生根本分不清句子的主謂賓,認不清病句,分析不了句子結構,當然,更是認不出文言句式!似乎對文言句式就認一個――倒裝句!

其實,高中對現代漢語語法、文言詞法、文言句法要求是較高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閱讀與鑒賞)”中提出:“(現代文)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人教版高中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教材共有五個模塊,課文八十篇(課),其中古詩文有三十二篇(課),占40%,且難度較大。

這便要求進入高中后,學生都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補上欠缺的這部分內容,可是這些內容畢竟不是高中的教學內容,老師的講解不會太過詳細具體,導致了很多學生跟不上老師的速度,以至于到了高三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

最后,兩個階段的閱讀能力要求又有差異。

初中語文新課標:“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而高中語文新課標:“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效果。對閱讀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

不難看出,在閱讀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層次由初中的理解層提升到應用、鑒賞的高度,要求“文本對話”深入讀者內心世界。這一心理變化過程,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樣的內容要求便需要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緊緊跟著老師的步伐,不要總是用初中的那套來應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語文學習的要點。

在高一,有一種比較“經典”的理論:“告別初三,進入高一,終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氣了”。初三學生有明確的目標:考上好的高中,在升學的壓力下,他們高負荷地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在目標完成了,考大學是三年后的事。其實,高一是一個不穩定的過程,大多數學生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調整期。在高一如果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正確的學習習慣,一方面,學習會受到影響,會感覺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績卻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樣,成績卻比差多了。另一方面,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會發現對知識的掌握越來越困難,而且越來越不會學習。慢慢地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篇3

【關鍵詞】農村中學 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轉型期,一方面應試教育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學,另一方面素質教育逐步深入人心。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本質區別,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其少一些對立多一些統一。而真正想做好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目前農村高中的語文教學,真可謂難上加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底子薄,基礎差

當今的中學生語文基礎普遍較差,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對語文不夠重視,對老師要求的作業不能認真去做,甚至連一些基本字詞都不能掌握。或者,滿足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不知道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懂得彌補自己知識點的不足。并且,閱讀面窄,閱讀量小,不能達到新課標對中小學生的要求。這些都大大影響了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這樣,語文的學習就缺少基本的積累,更談不上深厚的積淀。

二、學習方法不當,習慣不好

在語文課堂上,我向來采用啟發式教學,但結果是啟而不發,勞而無功。原因是,他們不愛思考,只習慣于記現成的答案。比如,上古文課,他們不愿記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不關心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總是要求老師把文章翻譯抄給他們。如果抄過以后,能夠認真揣摩、領悟倒也不失為一種方法,關鍵是抄完后就扔之腦后,從此不聞不問。像這樣的學習習慣,用這樣的學習方法,怎么可能提高成績?

三、面廣點多,見效慢

語文科目的考試非同一般,它具有面廣點多的特點。就考點方面來說,就有字音、成語、病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語言表達簡明得體連貫、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鑒賞、小說閱讀、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作文等等。單看字音方面就夠麻煩的,雖說考的是常見常用的字詞,但數量之多、易錯易混之復雜、再加上受到方言土語影響的習慣性錯誤,想把它掌握得非常熟練又談何容易?因此,短期的學習未必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這恰恰會給學生造成學也沒用的錯覺,最終采取放棄的態度。

四、初高中之間存在脫節現象

初中階段重視知識的學習,中考涉及課內知識多,因而學生以死記硬背為主要學習方式;而高中階段重視能力的培養,高考涉及課內知識少,檢測能力題居多,死記硬背已經難以奏效。所以,高中的教學與初中的教學因目標不同而存在著差別。很顯然,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不過,這不是大問題,經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指導與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會改變過來。最為麻煩的是初中語文早已淡化語法,教師的課堂教學很少提及語法。那么,學生對這一知識也就知之甚少,甚至一竅不通。而高中語文的語法知識則麻煩得很,教師課堂教學,語法現象出現的頻率較高,幾乎所有的考點都跟語法有關。比如說語言表達題:要求以“罪惡歷史”為主語,重組一個句子。學生如果不懂什么是主語,做這個題目就無法下手。再比如病句題,任何一種病句類型都跟語法密切相關,如:現在,他又看到了那闊別多年的鄉親,那崎嶇的街道,那熟悉的可愛的鄉音。此句中動詞“看到”與賓語“鄉音”不能搭配,而學生根本就不懂動賓搭配的概念。最麻煩的應該是文言文教學,講解倒裝句不僅費勁而且效果差。什么定語后置,什么狀語后置,什么賓語前置,什么主謂倒裝,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稀里糊涂。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

五、高考分值高,考法活

篇4

關鍵詞:困惑 對策 嘗試 探索 創新

高中新課改在河北省已經進行了近五年的時間了。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經歷了一個從陌生、困惑到了解、適應并逐漸把握的過程。面對新課程、新課標、新理念,大膽嘗試和探索是我們的職責和義務。盡管在實踐和探索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但也積累了一些粗淺的經驗和體會。

一、困難和問題

1.學生方面。初中語文由于教師過于側重背誦,導致學生只是為背課文而背課文,不去理解和體會,不深入分析文章的內涵。學生學得粗淺,中考要求也低,導致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嚴重不足的問題,這就與新課程要求學生積極廣泛參與,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相矛盾。語文新課改的力度大,要改變以往幾十年沿用下來的教學體例,要大膽引入了專題和模塊教學,使語文教材的面貌煥然一新,可問題在于專題和模塊教學要建立在初中學生扎實的語文學習基礎之上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學情和目標的差距,這就給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帶來很大困難。

2.教師方面。新課程不僅改變了原有的學科編寫體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以專題為單元的模塊體系所帶來的教學內容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會給人一種支離破碎感。如第一冊的第一單元就是較難的詩歌單元,而第二單元又是學生感覺困難的文言文單元,這讓習慣于舊教材知識結構與體系的教師一下子茫然失措,疲于應付。

3.教材方面。優點突出,比如文章正文與課后補充相補充,資料豐富。缺點同樣明顯,大段的文字表述有時缺乏連貫和統一,或者表述含糊不清;學術化、成人化傾向嚴重,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古詩十九首、古詩體例、古詩與現代詩的區別等概念,教材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使得教師不得不留出大量的時間處理,否則學生很難理解。再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文言句式,內容就會涉及初中語文教學,而初中中考又不考,所以高中教師就得先完成初高中語文知識的銜接問題,課時減少單任務量并沒有減少。講還是不講?講影響教學進度,不講影響學生理解。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感到最普遍的問題就是課時少、內容多、難度大、進度慢。

二、對策與措施

面對問題與困難,一味地抱怨于事無補。我們首先應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即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和準則,在教學過程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膽合理整合教材,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做法如下。

1.加強集體備課,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第一步備課程標準,力圖科學完整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據課程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對于課程標準不作要求的或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不講,或少講;對于教材敘述過于簡單的重要內容,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重點內容要講充分,講透徹。比如剛才提到的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的文言句式問題,教師要先講句子成分,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思考和探索。

2.設計學案。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給學生課前布置探究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調動學僧的積極主動性,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又落實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3.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應力爭做到三個不講: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講;學生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講;講了也不會的問題不講。同時,教師應貫徹三個必講原則,即“核心問題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點問題必講”。

通過改變觀念和制定措施,我們逐步走出困境,課堂教學也會變得越來越流暢。

三、嘗試與探索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重視審視課程資源,要敢于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教教材”的觀念,學會“用教材教”。基于這一認識,我們積極嘗試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革新與探索。我們要大膽取舍,整合教材。

比如,去年在五縣賽課中,我接到任務,準備一節新授課:“一輪復習中的詩歌煉字專題講解”。新授課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學方法,如何體現學生的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是設計這節課的重點突破的地方。最后,我選擇以合作學習作為實現這節課課程標準要求的方式和途徑。然而,合作學習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在短暫的準備時間內,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很多。在我們全體語文組教師的幫助下,我拿出初步的教學設計方案。但在試講時,從課堂看有學生活動、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但實質上,合作學習活動知識流于形式,真正的意義并沒有得以體現,合作學習活動只是形式的、粗淺的、缺乏價值的。究其根源,課本給了大量的信息,內容龐雜,頭緒繁多,學生忙于應付教師提出的一個個問題,缺乏思維的真正激活。于是,我將前面學過的幾個專題進行了整合,引申出煉字題的一般模式,然后結合本節內容,設計出幾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討論分析這樣的設計模式是否可行,允許合理修改。在認可接受的基礎上,學生運用這一模式自行解決問題。通過課后交流,這一思路獲得好評,這一探索也得到其他教師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