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6:09: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統美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東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西晉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彼J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民族傳統美德分析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睎|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妒辣尽さ巯稻帯氛f:“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蔽鲿x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贬B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彼J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括地志》、《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優秀傳統美德教育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與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有了文化就有了道德,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靈魂,是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步入新世紀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努力實踐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以德治國”重要治國方略的精神,投身于構建新時期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偉大建設,努力構筑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說:“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鄙鐣庾R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決定,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和以前的社會意識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要以前人積累的思想材料為前提,因而一個時代的社會意識,同以往時代的思想意識具有歷史繼承關系,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文化與道德,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一定的經濟發展影響下形成的,并且受以前歷史時代形成的傳統道德文化的影響。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和誕生,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淀,必須以華夏5000年文明積淀而成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為根基,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同志說:“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教育是人類文化發生、發展的生命機制。加強對21世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生力軍---當代中小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使它為中小學生所認識、理解、接受,并轉化為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生命鏈才能得以世代繼承、延續、光大,才能使這一精神力量變成物質力量,從而對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對當代中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實質就是對中小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它對于抵御資本主義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敵對勢力的“分化”政策的影響、防止和消除中小學生的信仰危機,引導他們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定義、內容與關系
所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內涵包羅極為廣泛。從內容上來概括,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它是一個不斷批判繼承、不斷改造創新的動態的傳統倫理道德體系,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屬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為主干的倫理型文化。從歷史長河流淌的軌跡來看,它不僅包涵5000年古代傳統美德,亦包涵“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美德。關于傳統美德內容結構,國內外學者都按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各有其說,沒有統一的定論和界說,有的學者概括為忠—盡已報國的責任;誠—求真務實的品質;禮—人際文明的規范;廉—清白正氣的根基;孝—生生不息的愛心,信—立身興業的基點;義—人間正道的向導;恥—人之為人的底線。有的學者概括強調整體精神,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推崇仁愛原則,強調“厚德載物”和人際和諧;提倡人倫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視修養踐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等。依據現行中小學德育大綱所提出的德育目標,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筆者比較贊同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分解、提煉為12個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師敬業、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律己寬人、先人后己、整潔健身、勤勞節儉、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學生傳統美德教育感想
童年是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無論是優秀人格的培養,還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無論是面對挫折時應有的勇氣,還是迎接挑戰時應有的信心,都離不開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影響。其中美德教育更是關鍵的一項重要內容。少年時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中華傳統美德就能傳承下去而且能發揚光大,體現出時代進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因此作為一個家長對自己孩子傳統美德的教育負有很大的責任。根據幾年來對孩子的教育談幾點體會:
孩子剛上學對學習各門功課是陌生的,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家長首先要認真給孩子反復講第一要聽老師的話,第二還是要聽老師的話,這樣形成一個概念就是老師說的就是對的,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就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就能有好成績,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孩子思想里老師就有了一個高大的形象,比家長要高大,時間一長尊敬師長的美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當然這當中需要家長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有關老師優秀成績的故事,同時家長要帶頭尊敬老師,保持一定的溝通。
一個孩子上學后學習好壞,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培養一個認真學習的態度。幾年來作為家長深有體會。我的體會是只要是老師和學校要求的就一定要求孩子認真去做決不馬虎,差不多的思想和做法是會害了孩子的,幾年來的體會是深刻的,我的孩子現在學習、辦事都比我認真,這點上我覺得是一個成功的經驗。記得一個名人說過:“一個學習辦事認真的少年長大以后,一定會有所作為的。”
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原則問題決不妥協。記得孩子剛剛上學一個多月,孩子的媽媽中午來看她,孩子竟然提出下午不上學要陪媽媽玩一下午,不同意就又哭又鬧,當時奶奶看到后竟然說給請半天假,我很生氣,不頭疼、不腦熱憑什么這樣慣孩子,我是堅決反對毅然拉著孩子上學了。經過這一次嚴厲的舉動孩子得到深刻的教訓,從此上學比誰都積極,從不耽誤一節課,而且感冒發燒還沒完全好也要趕去上下午的兩節課。記得一個教授說過:“小孩子小時候找準一個錯誤認真教育一次能使他一輩子受益?!?/p>
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理能力差,這就需要家長一步步引導他管理自己。這就要平時多注意放手叫他自己去做一些事,小件衣服要自己洗,平時要幫媽媽做一些家務事,成為一個勤快的好孩子。我發現凡是平時勤快的孩子,學習上、辦事上都認真,成績上也不錯。凡是好吃懶做的孩子,要想學習好挺難的。好學上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著重培養,好的習慣養成了家長就可以放心了。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論文
長期以來,中國倫理學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論述中國原始社會的道德時,都比較空泛,沒有具體的資料,一般都是根據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等著作來論述的。這些著作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中國原始社會具體的倫理道德資料,那么,這種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地、抽象地議論上,不能給人們真正展示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風貌。
那么,在我國有沒有記載中國原始社會及其道德的資料呢?最近,我抱著這一問題,翻閱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農氏的一些資料。我感到,資料是相當多的,遍布于經、史、子、集各類著作當中,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有《逸周書》、《國語》、《周易》、《左傳》、《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世本》、《新語》、《淮南子》、《史記》、《山海經》、《帝王世紀》等50多本。另外,陜西省寶雞、岐山、扶風等地發掘出的仰韶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大都和炎帝的史料有關,把這些資料梳理出來,估計有十多萬字。如果我們從倫理道德的角度整理、研究一下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對認識、填補中國原始社會先民們的道德面貌有很重要的意義,而且對豐富炎黃文化的內容,總結、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早期的傳統美德,搞好當前兩個文明建設,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炎帝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
大約從170萬年以前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廣大土地上勞動、生息、繁殖子孫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謀、陜西的藍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區,都先后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原始人類的遺骸和遺物。這充分說明我國從很早的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在十分漫長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會簡單地用石制工具,考古學上叫做“石器時代”,把只會打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舊石器時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階段叫做“新石器時代”。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經歷了幾十萬年。就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過渡,首先是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達到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無論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婦女為中心進行。再經過3000年左右,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即從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后期向龍山文化時期轉變,炎帝及其后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秶Z·晉語》說:“昔少典娶有@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東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后長于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隨后,不少文獻都有關于炎帝活動在姜水一帶的記載,即今寶雞市轄境內。《世本·帝系編》說:“炎帝即神農氏?!睎|漢宋衷注:“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蔽鲿x皇甫謐撰的《帝王世紀》說:“有@①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我焉。”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說:“歧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他認為,《國語》、《世本》、《帝王世紀》中所說的“炎帝長于姜水”之姜水,正是岐水?!独ǖ刂尽?、《雍錄》等書認為姜姓原始氏族活動地區在古邰國,即今扶風揉谷鄉一帶。上述所有記載都說明,炎帝是出生、活動在今寶雞、岐山、扶風、武功一帶。
節約人類傳統美德
節約
你是否還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華民族節儉的傳統美德已經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取得了輝煌成就。
雖然我國資源總量不少,從資源擁有量來看。但人均資源相對貧乏,資源緊缺狀況將長期存在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來看,走的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存在著高投入、低產出和浪費嚴重的現象。為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資源節約與開發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重大決策。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倡導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逐步形成節約之風深入人心,節約美德蔚藍成風。
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建設高速發展時期,當今。能源和資源總需求日益擴大,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顯突出,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祖國的未來藍圖需要我們團員青年來描繪,民族的希望要靠我們來實現,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更應有我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以實際行動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此,特倡議如下:
一、增強時代責任感,樹立三種意識
歷史傳統美德教學論文
一、讓學生認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內容
中化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些內容大致可歸納如下: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促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造力而著稱于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后,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救命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钡男脑?;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
傳統美德教育管理論文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1.傳統美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愛國歷來被看作是一種“大節”。中國人民歷來崇尚氣節,注重情操。愛國主義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出現過無數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以及愛國詩人陸游等。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這是因為他們具有“舍己為國”的高尚精神。教師應通過謳歌愛國志士和他們感人的業績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2.傳統美德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相結合。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坐標。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歷代所頌揚。我們可以把“先憂后樂”作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準則,并注入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新內容,以此作為激勵中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心扶貧幫困、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3.傳統美德教育與遵法守紀的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早在兩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時古人又倡導“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這都說明古代思想家已經具備了勇于自我批評、加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又如“不貪為寶”、“暮夜卻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視道德品質修養,把不貪作為人生的珍寶,這對教育、引導中學生嚴于律己,加強道德修養,自覺抵制、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4.傳統美德教育與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相結合。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如果學生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師長都不尊敬,又怎么能愛他人、愛社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因此,我們必須以此來教育學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尊重每一位職工;在社會,要敬老愛幼,助人為樂。
5.傳統美德教育與文明禮貌教育相結合。我國人民歷來注重文明和禮貌?!芭c人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語即說明了人要以善良、謙讓、誠懇、寬容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圯上老人”、“舉案齊眉”、“曾子殺彘”、“讓棗推梨”、“賓至如歸”、“千里送鵝毛”等典故,分別說明了長幼、夫妻、父子、兄弟、親友、主賓等各方面的具體禮貌原則。上述成語、典故是我們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師必須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原則,突出文明行為的訓練和養成,如語言文明、禮貌待人、尊敬師長、遵守社會公德等。
小議傳統美德對道德建設的意義
摘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對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有著極大的啟發與促進作用。
關鍵詞:傳統美德和諧精神道德人格道德自律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對于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實際結合為指導方針的中國共產黨而言,要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新風,打牢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基礎,就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本文擬就弘揚傳統美德對加強道德建設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這一問題,進行一些初步的思索和探討。
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言,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它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工夫”。這種道德建設的工夫和方法,值得注意、學習和借鑒的有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強調個人道德人格的全面建設。論文百事通這種全面建設,一方面表現為,在傳統文化看來,道德建設必須從個體到整個社會全體的擴展和擴充,另一方面更表現為,在個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的過程中,從心到意到身的完整要求和從言行視聽的嚴格要求。所以儒家對道德修養,反復強調要正心誠意,反身而誠,時時刻刻拷問自由思想和靈魂?!罢\者天之道也”。也就是說,在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過程中,個人必須在思想上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道德的要求,不能表里不一,思想和行為上都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另外,就是這種道德修養必須時時刻刻全面保持,所以在《論語》里,孔子對學生解釋“仁”的所指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說,要在言行視聽全方面地符合道德規范。同時,還要求在時時刻刻的行動中實踐道德行為,即所謂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思想中。
第二,道德建設必須是自覺自愿的。在古代,人們把道德自覺看作一種傳統美德。個人必須自覺自愿的去實踐道德,而不是因為社會要求被迫適應道德規范。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矣!”孟子更是走向一個極端,把道德品格看作人內在所有的:“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币虼?,人必須去實踐道德,否則就是違背人的天性。孟子的這種認識雖然不夠客觀,但是其中包含的道德自覺的因素,還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如今,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小學生的道德教育,而小學生的道德教育的起點就是家庭。在家庭中,父母應當重視小孩子道德教育的培養,從小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做好榜樣,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并且很容易受到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因此,一個家庭是否具有良好的家風對于小孩子道德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改變觀念,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
小學生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對孩子美德的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師,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場所。孩子從幼稚到成熟,從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如何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觀念保守落后,沒有充分的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他們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認為將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學習,讓老師對孩子加強管教就可以了,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努力的為孩子為家庭掙錢,讓孩子吃好穿暖,僅僅認為自己的任務是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忽視了對孩子傳統美德的教育,沒有及時的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傳統美德的養成,家長把教育培養孩子傳統美德教育的任務交給了學校老師,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我國歷史悠久,一直重視家庭教育,歷史上有很多蒙學教材,以倫理道德為主要的內容。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當營造好良好的家風,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將孩子從小培養成一個擁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人才。
2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還需要將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靈活的。例如:在平時做家務的時候,或者是在吃完飯后,或者是在和親朋好友串門的時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時候,充分的把握好這些時機,然后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浪費米飯或者挑食,這個時候父母就應當教育孩子米飯的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應當學會節約糧食,另外還要告訴孩子挑食的壞處,會導致營養的缺失。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學著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勞動,知道勞動才會有收獲,培養出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每一個動作和語言,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3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