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體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3:49: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誠信體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內保險業誠信體制建立
一、近年來我國保險業誠信體系建設所取得的成績
(一)保險信用法制建設有所加強
一是《保險法》強調了誠實信用原則在保險業發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險法》著重突出了對誠信原則的保護和運用。在總則中增加了一條“保險活動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作為第5條;在分則中也對保險市場的各行為主體圍繞誠信原則進行了規范。二是相關法規充分體現了誠信原則。如《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不得對客戶進行欺騙、誤導和故意隱瞞”;《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規定》中規定,高管人員不得“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投保人、被保險人、損害被保險人利益”等等。保險信用法制建設的加強為我國保險業誠信體系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險誠信體系建設初步展開
作為保險業發展的基石,誠信日益受到保險業內的重視,誠信體系建設也已初步展開。2003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強調,“越是加快發展,越要注重誠信,搞好服務,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全國各地保監辦、保險行業協會圍繞保險誠信體系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保險誠信經營理念得到認同
社會誠信體制建構探究論文
[關鍵詞]社會誠信體系框架政府誠信個人誠信企業誠信
[摘要]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對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艱巨的工程,在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個人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根本,企業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主體。只有切實抓好這三個方面的建設,才能為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搭建好穩固的框架。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央提出“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其著眼點就是“協調”。其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進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因此,研究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對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誠信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從形式上講,包括誠信道德和交易信用;從層次上講,包括基礎保障層、他律控制層及自律屏障層;從內容上講,包括個人誠信和組織誠信。筆者試圖從其內容的角度探討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一、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
政府的誠信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誠信具有基礎性和導向性的作用,直接決定著市場環境的信用狀況。在政府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中,政府德性的好壞,政府是否誠信,對企業、個人乃至整個社會信用的影響巨大。政府是否誠信事關公眾的福社,而只有公眾幸福,才有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人們當然不可想像,一個連誠信都做不到的政府能夠具有勇敢、節制、正義和明智的美德。一個政府內部和諧團結、精簡效率、精誠合作,對社會和公眾言而有信,誠實無欺,那么這個政府必是一個充滿榮譽、自信和責任的政府,在它管理下的公眾也必是安詳、無需戒備、能享受到無限幸福的公眾。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使一個社會的經濟并不發達,公眾并不十分富裕,但在一個心靈安詳幸福的國度里,誠信原則也必將為人民和社會自覺地廣為推崇和奉行。沒有政府的誠信就沒有社會的誠信,一個政府要在全社會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氛圍,它首先必須自己是一個信用的政府。
剖析社會誠信體制構建中政府的功能
摘要:隨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繼續進行,誠信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前進中的關鍵要素之一,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是解決社會誠信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仍不完善的情況下,完全由市場運作一時很難奏效,政府在建構中的作用必不可少。而政府在社會誠信體系建構中發揮應有作用的關鍵在于政府應該首先確定好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能定位,一個功能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才能夠建立起來。
關鍵詞:政府社會誠信體系構建作用
王良在其主編的《社會誠信論》中提出社會誠信體系可分為個人誠信體系、企業誠信體系和政府誠信體系,并指出政府在社會誠信體系中的作用為:“政府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政府自身的誠信建設則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或者說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首要前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極為關鍵,它不僅影響著本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國際認知度,為此,現階段構建更為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義是要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誠信不僅是和諧社會的本義所在,而且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密切相關。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也無法實現。首先,社會主義誠信體系構建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完善的市場經濟是以道德為支撐的信用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客觀上對我國社會誠信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誠信缺失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其次,社會主義誠信體系構建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必要條件。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石。要在全社會進行廣泛的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建構一個促進道德體系建設的社會誠信體系,即借助完善的誠信體系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時通過他律的控制層和自律的屏障層共同促進社會道德的健全完善。
小議傳統社會誠信體制對當代的啟發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就是格守信義、信用和信譽。它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當今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規范??梢哉f,現代社會是誠信經濟的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和要求,也是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如果正視社會現實,就不難發現當今社會存在較為普遍的社會誠信缺失問題。筆者通過借鑒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設想我國當代社會誠信機制建立與完善的途徑。
一、我國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誠信的傳統,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把“信”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靶拧奔仁亲鋈撕徒挥训幕疽?,也是治理國家的倫理手段。上自約束皇帝的“君無戲言”,下至約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這些都是誠信這一要求在當時的具體體現。誠信己經成為傳統社會的一種道德風尚并且代代相傳。
我國傳統社會之所以能夠奠定比較牢固的誠信基礎,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小農經濟造就的“熟人社會”是維護傳統社會誠信規范的物質基礎。傳統社會是小農經濟社會,土地是人們從事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受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固定性的局限,人們總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費孝通先生指出:“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贝ㄕ怯捎谧孀孑呡呍诠潭ǖ耐恋厣闲蒺B生息,傳統社會成為熟悉社會。在熟悉社會里,信息的傳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的言行都在所有社會成員的視野之內,所有熟悉的社會成員都是誠信規范的評判員和監督者。如果有人違背誠信,那就意味著他將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處于無法生存的境地??梢?,小農經濟造就的“熟人社會”是維護傳統社會誠信規范的重要條件。
第二,長期的獨尊儒術的一元文化價值觀是維護社會誠信的重要社會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而產生了眾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朝統一后,采取“焚書坑儒”的極端手段強行解決了人們的思想統一問題,但這一問題的解決并沒有使其長治久安。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接受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推行了“罷黝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逐步確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一元社會文化格局。后經歷代儒學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綱五常”、“五倫十義”等道德規范。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誠信是傳統社會主導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會條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懾力和權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社會規范被人們逐漸內化為自身觀念的一部分,并作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加以遵守。
論市場經濟體制中誠信原則之確立
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道德調整,誠信守法,應成為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條件應當建立嚴格的違反誠信的警示制度和救濟制度,誠信應賦予嶄新的時代內容和鮮明法律意識。
一、當前誠信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面臨缺失危機的現狀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其本質應當屬于法治經濟。誠信是確保有效建立法治經濟的重要因素,是構建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但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建設的初期,由于種種因素,誠信已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之一。不守誠信,在商品生產、流通領域尤為明顯。許多企業不講誠信,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三角債問題突出,等等??梢哉f,這幾年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招數”比申請專利的數量還多。“陳餡月餅”之類畢竟屬于“小兒科”檔次,且已“露餡”,不值一提。如今,用硫磺熏成“老生姜”,用皮革腳料制成“年耳朵”,倒有些“創意”,初步凸現了“科技也是制假第一生產力”的優勢。據報道,因為逃廢債務、合同欺詐、制售偽劣產品等,我國每年要為不守誠信付出近6000億元人民幣的慘痛代價。究竟該由誰來為如此巨大的損失買單付賬呢?如果誠信危機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最終受害的是民族的利益、國家的形象。因此,誠信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內容之一。
二、在市場經濟建設中引起誠信危機的原因
誠信危機雖然客觀存在,且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但解決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在于,要找出不誠信得以存在的原因。導致當前我國社會中產生誠信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⒈我國缺乏一套統一的健全的誠信法律體系。要建立誠信法律體系,創造一種誠信環境,從而讓人們在面臨守信還是失信的選擇時,因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失信使其寸步難行而必然選擇守信,并促使人們根據誠信的原則參與市場競爭和市場交易。我國目前法律中雖然已經將誠信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規定下來,但是還僅僅局限在民法和合同法領域。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出臺在不同程度上帶有“救火隊”的色彩,致使所出臺的法律、法規缺乏體系的完整性、前瞻性和一致性,一些法律條款原則性很強,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使條款流于形式。
論市場經濟體制中誠信原則之確立
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道德調整,誠信守法,應成為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市場經濟條件應當建立嚴格的違反誠信的警示制度和救濟制度,誠信應賦予嶄新的時代內容和鮮明法律意識。
一、當前誠信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面臨缺失危機的現狀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其本質應當屬于法治經濟。誠信是確保有效建立法治經濟的重要因素,是構建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但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建設的初期,由于種種因素,誠信已經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之一。不守誠信,在商品生產、流通領域尤為明顯。許多企業不講誠信,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三角債問題突出,等等。可以說,這幾年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招數”比申請專利的數量還多。“陳餡月餅”之類畢竟屬于“小兒科”檔次,且已“露餡”,不值一提。如今,用硫磺熏成“老生姜”,用皮革腳料制成“年耳朵”,倒有些“創意”,初步凸現了“科技也是制假第一生產力”的優勢。據報道,因為逃廢債務、合同欺詐、制售偽劣產品等,我國每年要為不守誠信付出近6000億元人民幣的慘痛代價。究竟該由誰來為如此巨大的損失買單付賬呢?如果誠信危機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最終受害的是民族的利益、國家的形象。因此,誠信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內容之一。
二、在市場經濟建設中引起誠信危機的原因
誠信危機雖然客觀存在,且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但解決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在于,要找出不誠信得以存在的原因。導致當前我國社會中產生誠信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⒈我國缺乏一套統一的健全的誠信法律體系。要建立誠信法律體系,創造一種誠信環境,從而讓人們在面臨守信還是失信的選擇時,因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失信使其寸步難行而必然選擇守信,并促使人們根據誠信的原則參與市場競爭和市場交易。我國目前法律中雖然已經將誠信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規定下來,但是還僅僅局限在民法和合同法領域。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出臺在不同程度上帶有“救火隊”的色彩,致使所出臺的法律、法規缺乏體系的完整性、前瞻性和一致性,一些法律條款原則性很強,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使條款流于形式。
保險業誠信經營的體制構建論文
摘要:誠信是保險業的立業之本和生存發展的基礎。目前,保險業在誠信方面的主要問題是保險供給者、中介者與消費者的誠信缺失。其癥結在于保險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個人制的銷售誤導、相關法律的不完善及社會誠信系統建設滯后等原因的影響。加強保險業誠信建設要從企業內部著手加強誠信管理,并從企業外部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持。
關鍵詞:保險業;誠信缺失;誠信建設
誠信是保險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保險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保險業發展的基石,誠信日益受到保險業內的重視,誠信體系建設也已初步展開。2003年,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強調:“越是加快發展,越要注重誠信,搞好服務,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2005年以來,中國保監會更是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保險業誠信建設的文件及規定,為我國保險業的誠信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我國現行的誠信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為有些保險企業產生失信行為提供了空間。近年來,一些重大違規經營案件屢有發生,在社會上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也阻礙了保險企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保險業誠信缺失現狀
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兩年國內壽險保單退保金額巨大,甚至逾300億元,其中有兩成理由是因為消費者被騙。而據某網站的“你認為國內的保險公司可信度為多少?”的投票調查顯示:63%的投票者認為國內的保險公司可信度為0%,35%認為可信度為50%,只有1%的人認為可信度為100%。
(一)保險供給者的誠信缺失
會計誠信與企業會計論文
一、企業管理對會計誠信的影響。
企業會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企業管理的折射,企業管理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企業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眾多會計誠信問題出現的原因。作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應將企業管理建設在誠信的基礎之上,營造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員工樹立誠信為本的工作理念,通過有效管理措施加強會計誠信建設。
二、企業會計誠信現狀分析
1.會計人員道德素質低下引發誠信危機。
隨著我國會計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從事會計業務的人員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會計從業人員眾多,但并不是每一個會計人員都有著較強的責任意識與職業操守?,F實情況是,很多會計從業人員道德素質低下,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提供虛假財務信息,并制作虛假財務報告甚至將會計信息作為非法盈利的手段,不僅給企業財務造成巨大損失,更嚴重的是引發了誠信危機,對企業的信譽造成嚴重影響。
2.企業會計工作不規范。
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與企業誠信建設
我國的改革正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改革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諸多深層次問題的解決,諸如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民主政治等等,都越來越迫切。為此,中共十六大明確提出,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中國企業的誠信問題屬于發展中的問題,它與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相伴隨。它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立完善的重要標志,反過來它又成為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就是說,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改革將貫穿企業誠信建設的始終,并將對企業信用環境的完善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企業信用問題與市場化改革的直接聯系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也必然走向信用經濟。市場化改革與企業誠信建設這兩個過程應該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政代企,經濟主體是政府而不是企業,因此以政府的資信代替企業的資信。90年代初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清理"三角債"的工作,表明了政府力圖全面解決企業信用問題的決心。觸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的企業信用問題,但由于當時的市場化改革剛剛起步,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并制度化,在這種情況下,全面解決企業信用問題是非常困難的。正是在這個背景下,90年代初開始的市場化改革把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例如,1993年出臺了《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1994年實施了《公司法》,1995年施行了《商業銀行法》、《擔保法》和《仲裁法》,1999年出臺了《合同法》,由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使市場經濟由無序競爭走向有序競爭有了可能,為信用行為的記錄和失信行為的懲戒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法律規范。同時,也對盡快出臺《物權法》、《破產法》提出了客觀要求。
目前,企業的信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信用中介機構發展總體滯后,部分中介機構誠信缺失等。市場化改革的加快為全面解決企業信用問題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經濟轉軌時期,企業信用建設與市場化改革密不可分。企業信用缺失不但妨礙市場秩序,影響經濟增長,而且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市場經濟采取自愿平等交換方式,是一種形式平等的經濟。要實現平等性,除了法律賦予每個市場主體平等權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市場主體之間能以誠相待,誠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詐都將導致交易關系的最終消亡。同時,市場經濟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信用經濟。信用制度的產生,大大拓展了資本的空間,也加強了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聯系。沒有誠信原則就沒有市場經濟秩序,就沒有市場經濟效率,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生命力。"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既是千古經商法則,更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與誠信的關系是辯證的,市場的自發性和市場主體的趨利性會導致非誠信行為產生,市場運行的平等性要求和信用關系的維護和發展又會抑制非誠信行為的蔓延。無論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或者是象我國這樣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均存在著非誠信的行為,并在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定時期,這種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們必須把企業誠信制度建設作為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加快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建立和完善企業的信用制度。
構建和諧社會的市場經濟思考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講,要構建一個現實的和諧社會,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備道德和諧與制度和諧。
造成中國經濟社會不和諧的市場經濟分析
第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理念與我國傳統的誠信理念的矛盾和沖突是造成誠信缺失狀態的深層次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就是以契約為核心,由此形成法治的基礎。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活動通過“契約”進行,所有市場主體都必須嚴格遵守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契約,從而體現出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諧。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傳統的誠信是以“忠孝”為核心,從而形成人治為基礎的誠信,我國經濟體制根本性改革的巨變過程中,以“忠孝”為核心的誠信與以“契約”為核心的市場經濟的誠信發生了強烈的碰撞,以“忠孝”為基礎的誠信動搖了,而以契約為基礎的誠信尚未建立起來,出現了誠信的混亂狀態,從而表現出的許許多多誠信缺失的現象是一時難以避免的現象,由此導致了道德不和諧的大量存在。
第二,經濟體制改革中新舊制度的碰撞造成的不和諧。如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現代產權制度、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如市場體系中,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等市場的不健全;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的不平等,尤其是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還有在市場準入制度、城市戶籍制度等對非公有制經濟和農民的歧視;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如此等等都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和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同時進行中的兩難,也造成了經濟社會不和諧。我國傳統農業與工業化同時并存,又不得不同時兼顧加快現代化進程。而我們的參照系卻是現代化國家,由此涉及到兩套核心指標。一是工業化核心指標,主要是:增長速度、工業在當中的比重、城鎮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二是現代化的核心指標:污染最小化、資源最優化的消耗、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目前我國總體上是在實現工業化,而評價體系卻是一個現代化的。在這些目標與現實之間沖突的兩難選擇中,較難避免社會經濟、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現象發生。
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和諧社會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誠信教育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