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市場經濟思考

時間:2022-11-22 03:13: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市場經濟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會的市場經濟思考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講,要構建一個現實的和諧社會,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備道德和諧與制度和諧。

造成中國經濟社會不和諧的市場經濟分析

第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理念與我國傳統的誠信理念的矛盾和沖突是造成誠信缺失狀態的深層次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就是以契約為核心,由此形成法治的基礎。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活動通過“契約”進行,所有市場主體都必須嚴格遵守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契約,從而體現出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諧。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傳統的誠信是以“忠孝”為核心,從而形成人治為基礎的誠信,我國經濟體制根本性改革的巨變過程中,以“忠孝”為核心的誠信與以“契約”為核心的市場經濟的誠信發生了強烈的碰撞,以“忠孝”為基礎的誠信動搖了,而以契約為基礎的誠信尚未建立起來,出現了誠信的混亂狀態,從而表現出的許許多多誠信缺失的現象是一時難以避免的現象,由此導致了道德不和諧的大量存在。

第二,經濟體制改革中新舊制度的碰撞造成的不和諧。如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現代產權制度、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如市場體系中,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等市場的不健全;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的不平等,尤其是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還有在市場準入制度、城市戶籍制度等對非公有制經濟和農民的歧視;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如此等等都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

第三,經濟體制改革和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同時進行中的兩難,也造成了經濟社會不和諧。我國傳統農業與工業化同時并存,又不得不同時兼顧加快現代化進程。而我們的參照系卻是現代化國家,由此涉及到兩套核心指標。一是工業化核心指標,主要是:增長速度、工業在當中的比重、城鎮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二是現代化的核心指標:污染最小化、資源最優化的消耗、全面提高人口素質。目前我國總體上是在實現工業化,而評價體系卻是一個現代化的。在這些目標與現實之間沖突的兩難選擇中,較難避免社會經濟、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現象發生。

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和諧社會

第一,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理念。誠信是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黃金規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理念,強化在誠信方面的道德自律意識與法治理念,對構建和諧社會極為重要。要使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法治為基礎的誠信理念,并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發揚。使失約、欺詐等誠信缺失的行為受到應有譴責和制裁。對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來說,應著重樹立對法律價值的真誠信仰,培養學法、守法、用法,積極參加法制建設的主動意識,從而逐步樹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理念。對政府而言,要樹立依法治國的堅定信念,培養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現代法治觀念和法律素質。此外,應引入“誠信”原則的評價和賞罰機制,在政府公務人員的選拔、任免和升降等工作中引入道德評價機制,是“誠信”原則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通過強化內部、外部監督等各種方式,強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誠信”理念,規范政府信用行為,改善干群關系。從而樹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法治為核心誠信理念,促進社會道德和諧。

第二,樹立市場經濟理念,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樹立市場經濟理念,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市場經濟具有自己的內在特點和運行規律,因此我們的人民群眾、黨員、各級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只有主動地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才能了解市場經濟的本質和規律,大膽實踐不斷創新,從而真正樹立市場經濟理念,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盡可能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推進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和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不斷化解實踐中的許多兩難問題,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關鍵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重要職能是明確和保護產權,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政府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是公平的政府。要從制度上保證競爭機會公平,從制度上保證每個人平等競爭的權利,以體現效率優先。盡管存在收入差別,但只要在一定范圍內,就不會影響社會和諧,也正是市場經濟的生機活力之所在。其次,把“為了人”作為最高要求和最終歸宿,建立利益分享機制,保證社會公平。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機會公平體現了效率優先,但不能自動保證社會公平,如果貧富差距超過了一定限度,就必然產生社會不和諧。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就是要更加重視社會公平的問題。為此,需要政府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機制。如政府通過收入再分配政策,調節收入差距,包括累進制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財產稅等,讓富人的一部分收入交給社會,實現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使每一個人的基本人生需求得到保障;此外,還需要一些保護窮人的立法,如最低工資法。目前政府正積極落實對農民的扶持政策,如發放補貼,免去農業稅等,都有利于農民增收狀況的改善,但從長期來看,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的綜合能力,重點增加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只要堅持下去,并不斷加大力度,農民的富裕就不是夢。如果社會公平解決好了,人民群眾就會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