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19:29: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市景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景觀設計
1.景觀設計是城市設計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個城市面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景觀設計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了城市空間的處理,原有場地特點的利用,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廣場、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設施的設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視覺及心理問題。傳統的景觀設計概念以綠化為主,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對景觀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時在美學上也要求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所以城市硬質景觀大量使用,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文章在構成城市硬質景觀的基本要素上,如鋪地、臺階、雕塑小品等,通過理論性的詳細介紹,針對性地說明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構成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形象、生動,富有參考性和啟發性,對如今開展的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2.城市景觀的組成要素
2.1地面鋪裝
區別于自然環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質鋪裝處理。這除了需要滿足高頻率、高強度的使用功能之外,還因為鋪裝是塑造城市景觀的基本元素之一。通過不同鋪裝材料的運用,可以劃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間特征,可以標明前進的方向,暗示游覽的速度和節奏,同時通過鋪裝圖案的變化,還可以創造視覺趣味,構成空間個性。
在做地面鋪裝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下幾因素:首先應當遵循整體統一的原則。無論是鋪裝材料的選擇,還是鋪裝圖案的設計,都應與其他景觀要素同時考慮,以便確保鋪裝地面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功能上都有被統一在整體之中。隨意變化鋪裝材料和圖案,只會增加空間的零亂感,所以在沒有特殊目的的情況下,不能任意變換相鄰近的鋪裝材料及形式顏色。第二是安全性。應當保證鋪裝功能所必需的強度要求,做到鋪面無論在干燥或潮濕的條件下都同樣防滑,避免行人發生危險。第三是外觀,包括色彩、尺度和質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煩悶,又不鮮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質感的變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區別時在可使用。尺度的考慮會影響色彩和質感的選擇以及拼縫的設計。路面砌塊的大小、色彩和質感等,都應與場地的尺度有正確的關系,這點相當重要。
城市景觀藝術重要性
1“公共藝術”的概念
“公共藝術”的概念源于20世紀的美國,是伴隨著美國城市的開發、建設而誕生的。當時,在對城市舊街區進行重新規劃和治理的過程當中,為確保人們應有的生活空間,在這些基礎上突破以往的限制,建筑不斷向前發展,人們有了相應的公共空地。最初美國一批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在藝術支援政策的援助下,以及在州、市、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從美術館走出,被放置到室外,它們由此而得名,被稱為PublicArt——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強調公眾的參與,從字面上理解,它包含公共和藝術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公共(Public)的意思是“共有的、公眾的”,即放置于公共空間當中,可供大眾觀賞、參與和使用的藝術品、藝術活動、藝術行為等,都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另一方面就是藝術(Art),藝術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內涵一直處于變化之中,且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有著不同的要求和表現形式,所以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也呈現出多樣的認知。公共藝術的出現決定了其離不開公共空間和公眾參與兩個必要條件,前者需要公共藝術作品必須設置在公共空間中,在公眾場合中與大眾發生關系,那些只陳列于美術館、博物館當中單獨存在著的藝術品不能稱其為公共藝術品;后者則需要公共藝術必須為大眾服務,并起到提升大眾生活品質的作用,而以自我表現和某一群體間內部的欣賞交流的藝術作品也不能成為公共藝術。所以,公共藝術首先要以大眾的需求為前提,然后在政府有關部門與藝術工作者之間的配合指導下開展大眾文化運動。廣義的公共藝術,主要是指公共空間中的一切藝術創作和環境美化活動;而狹義的公共藝術,則主要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間當中的,注重于大眾審美的,符合大眾心靈需求的藝術創作活動。
2城市景觀中的公共藝術
在國際上,戶外公共藝術通常為景觀藝術,如城市紀念性大型構筑、景觀雕塑等,許多優秀的景觀公共藝術作品成為該地區或國家的標志之一。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景觀中都有屬于自己地域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它們作為承載著地區歷史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和設施,代表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質和人文價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祖國母親》,高102米,是該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為紀念烏克蘭衛國戰爭勝利和戰爭中犧牲的衛國英雄而建。“祖國母親”左手高舉盾牌,右手高舉巨劍,象征著烏克蘭人民保衛祖國的信心和決心。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兒》,是丹麥的標志性景觀雕塑,由丹麥雕刻藝術家艾特瓦•艾力克森根據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雕鑄而成。美人魚斜坐在一塊海邊的巖石上,頭略低,神情寧靜卻略帶幾分憂郁,雙眼凝視著大海,她讓我們看到童話中小美人魚的美麗、善良和對愛情的執著,對人間生活的渴望和傾慕。作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擁有非常美麗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同時其政府對于城市景觀的建設和城市環境保護意識非常重視。因此,澳大利亞城市景觀中的公共藝術作品展現出本土藝術家的多元化表現特色,使城市景觀環境變得更加和諧,人文氣氛更加濃郁,不僅美化了城市環境,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澳大利亞的公園、商業街、人行道、廣場水景,都能夠看到形式多樣的公共藝術作品。這些公共藝術作品或用蔓藤,或用鋼材,或用石材,或用木材,再賦予它們不同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讓整個景觀環境顯得豐富多彩,既滿足了人們的功能需求,又美化了城市的景觀環境。有的本土藝術家還為這些城市景觀設計并制作出各種原始圖騰雕塑,這也為城市景觀增添了不少地域風情。而在國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能夠代表著地域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在現代城市景觀中的重要性。如青島五四廣場上的標志性雕塑《五月風》,高約30米,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城市雕塑。該雕塑采用不銹鋼材噴上紅色漆面,旋轉向上的線條富于變化、靈動,強調造型的空間感,張力十足,與城市景觀環境有機結合,成為五四廣場的靈魂,體現了青島濃厚的歷史意蘊。除此以外,還有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朝鮮平壤的《千里馬》、意大利羅馬的《母狼哺乳嬰兒》、蘭州的《黃河母親》、廣州的《五羊》、深圳的《拓荒牛》、廈門的《鄭成功》、珠海的《明珠姑娘》等,它們都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成為城市的標志和象征。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公共藝術已日益深入到城市景觀的整體規劃和設計當中,并受到廣泛的關注。
3公共藝術的文化性
公共藝術的文化性主要包括本城市景觀中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時代文化等元素。符合該地區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公共藝術作品,是城市景觀環境中必不可少的設施之一。廣西南寧作為一個重要的對外開放的現代化城市,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1986年,南寧市確定朱槿為南寧市市花。在南寧埌東車站的對面,在桂海高速公路的南寧入口處,有一組以南寧市市花朱槿為創作主題形象的公共藝術作品——《朱槿飛花》,它們是由九件形狀如同朱槿花瓣一樣的雕塑組成的標志性建筑,在材料上采用不銹鋼材質,鋼柱間疏密有序。作品是南寧市政府花巨資進行國際競標,最后由中標者——澳大利亞DCM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制作的,是南寧的標志。作品中的每一片花瓣都朝著不同的水平位置來進行設置,并且互相之間安排了一段距離,立于埌東汽車站對面的小山坡上。每當人們駕駛汽車從高速公路開往南寧市區時就會發現這件雕塑就如同一朵盛開著的朱槿花,正歡迎著來自遠方的客人;當汽車自西向東高速行駛,又會看到這朵盛開著的處于不同水平位置的朱槿花的九片花瓣正悄悄地分散開去,一片一片地凋謝,極富雕塑的動感和表現力。《朱槿飛花》是一件極為經典地運用南寧市地域文化特色元素進行主題性公共藝術創作的案例,在富有形象、生動和藝術表現力的同時,還很好地宣傳了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而另一件雕塑《洋關碼頭百年紀念雕塑》,組成作品的五個主題性雕塑,也都是通過南寧歷史文化、時代文化等方面來進行公共藝術創作。作品按照時間順序的劃分,以人物與景觀對情景進行造型表現的樣式,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南寧歷史上的五個大事件。《洋關碼頭百年紀念雕塑》的這種表現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再現南寧歷史,傳播了南寧的文化和提升了南寧城市的精神品位,對塑造南寧城市文明形象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于城市景觀環境中的公共藝術設計,城市的文化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公共藝術與城市景觀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公共藝術的文化性決定了它具有現代城市的時代內涵和民族特質。在城市現代化不斷飛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建設和發展占據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對體現城市公眾文化性和有效傳播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品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公共藝術是城市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豐富公共藝術作品藝術性和表現力的同時,有機地融入該地區文化背景元素,作品就更加貼近城市地域人們的生活空間,親近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聯系,營造和諧的文化生活空間,從而對塑造城市景觀的精神品質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城市景觀構造地域文化運用
伴隨著“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戰略的實施,城市空前發展,然而,中國的城市記憶正在現代化的改造中一天天地褪去。高速的城市建設導致景觀的趨同現象和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現象嚴重,各地原來鮮明的景觀特色正在消失。在這樣的城鎮化沖擊下,城市建設如何保持自己鮮明的特色已經成為不可回避、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從地域文化中提煉發掘有益的“基因”,創造出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城市景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
關于地域文化的界定紛繁不一。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1]。也有人認為,地域文化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指客觀的地理空間單元,具有特定的空間趣味和形態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間又是一種主觀的建構[2]。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和生長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它帶有歷史傳承性,是一種有機融合歷史和現代文明,體現地方人文和自然的文化模式。美國著名城市規劃師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同時隨著本土文化的沉淀,不斷地創造和改變著。發揮地域性景觀文化與生態平衡的適應性是地域文化景觀的重點之一。
2地域文化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
2.1理念篇
2.1.1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的地域景觀特色自然環境是創造地域性景觀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進而產生不同的城市形態特征。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要繼承與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首先應先尊重自然條件:包括尊重地形,尊重當地氣候,尊重當地的植物、動物。風景秀麗的杭州市、桂林市和北戴河市是具有山形水勢和自然環境特色的城市;森林資源豐富的牙克石市、伊春市是具有綠洲特色的城市;熱帶海濱的三亞市是散發濃郁熱帶風情的城市。城市景觀特色正是來源于地域景觀的自然過程和格局,以及人對這些自然過程和格局的適應與改造。設計師要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整合地域自然資源并結合現代手法和材料,才能創造出反映地域特色的景觀、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完美畫卷。構成地域自然環境的要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時,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也應是動態的、發展的、具有前瞻性的,要根據城市自身的自然狀況、氣候條件、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經濟條件等進行創新。不僅要了解場所的自然信息,也要注意地域的自然結構。我們必須展示全球文化整體發展中的中國地域特色特征,揭示中國地域文化的真實根源。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發揮自然、地理風貌優勢,保護和開發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獨具地方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城市景觀。同時,城市景觀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經濟基礎。城市景觀特色的建設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不能過于超前,超越城市的經濟實力。
城市景觀傳播中的“知識溝”
[摘要]以傳播學“知識溝”的理論視角,審視城市景觀傳播中傳播者群體與受眾群體之間“知識溝”存在的必然性、特殊性和矛盾性。在城市景觀傳播中,應把握傳播者群體與受眾群體對于“知識溝”的平衡點,尋求兩者精神的高度共鳴。
[關鍵詞]城市景觀;知識溝;傳播學
傳播學中的“知識溝”假設(KnowledgeGapHypothesis)是在1970年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播學家蒂奇諾、多諾霍和奧里恩三人研究小組在一篇名為《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的論文中提出的(后稱為“明尼蘇達小組”)[1]。他們認為,不同社會階層成員之間的知識差距(gapinknowledge),也稱知識溝,這一現象為知識溝假設。換言之,隨著大眾媒體向社會傳播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在獲取知識和利用信息方面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優越性。“知識溝”主要表現在高學歷和富裕階層與普通大眾之間的鴻溝。體現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就是傳受之間的差異與兩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呈正比。在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中,設計師與普通民眾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理念存在“知識溝”,換言之,景觀設計師和普通受眾對于城市景觀設計的相關專業知識儲備以及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參與角色等多方因素不同造成“知識溝”;城市居民與鄉村民眾之間對于城市景觀信息(城市景觀包括真實的、建成的城市景觀和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媒體報道的擬態城市景觀)的接觸、選擇和信息獲取也存在的差異,例如兩者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興趣、動機等許多方面的差異造成天然的不同等等。可以說,城市景觀傳播中“知識溝”的特殊性就是城市景觀傳播中的“知識溝”的客觀存在。但正因為有了差異才有傳播。彼得斯曾經把沒有通約的傳播稱之為“向空氣中講”,這種既沒有相互通約又沒有實在端口的傳播稱之為“向空氣中講”。“雙向交流”不能成立,“中介空間”無法興起;“內在視野”還未成型,“第三視野”更無從談起。因此,城市景觀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的“知識溝”、差異構成雙方溝通傳播的基礎。其強調尊重差異、尊重他者是對話的核心。他認為,差異性既是對話得以進行的前提又是通過對話所要達到的目的,只有確保他者與“我”之間存在差異并充分尊重這種差異的條件下,真正意義的對話才有實現的條件、保障、內涵和達到延伸的目的。傳受雙方的差異性對話意味著自我對他者的寬容,對他者的理解和責任,在理解、幫助他者的基礎上發展自我,這與中國道家所說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異曲同工之妙。與此同時,城市景觀傳播中“知識溝”也具有矛盾性。即傳播者群體與受眾群體之間差異也是兩者之間的無形障礙,制約著城市景觀的傳播效果。即“知識溝”、差異是城市景觀傳播效果的基礎也是傳播效果的障礙:一方面,傳受之間有差異、有落差、有距離才有雙方的互動和溝通,才能提高受眾和傳播者對城市景觀的認知觀念甚至整體景觀的發展。景觀設計師一方面不斷追求完美的城市景觀設計作品帶給受眾新的觸動,受眾接觸城市景觀其認知逐漸提高,同時景觀設計師也吸取受眾觀點,在城市景觀設計階段的受眾參與就是兩者互為補充。只有差異存在才有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傳受“知識溝”、差異的存在勢必造成城市景觀設計傳播的整體強勢傳播趨勢。那么,要追求和諧的城市景觀設計作品,就需要尋求兩群體之間的互動溝通,尋求城市景觀中傳播者群體和受眾群體之間的“知識溝”的平衡點來化解其中的特殊性和矛盾性。以受眾的期待為例,在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整體階段(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整體階段分為設計前期、中期和后期),在設計前期,受眾接觸、選擇和接受城市景觀信息之后,以城市景觀設計的立項書為媒介的傳播就結束了,但受眾的心理活動依舊沒有結束。受眾在這一階段基礎上,產生了某種期待心理,這些期待影響受眾對城市景觀設計中期以景觀設計方案為媒介的接受態度,同時也是城市景觀設計的傳播過程得以繼續的方向和趨勢。
期待是受眾對接受城市景觀的一種感性定向,產生對其的期待態度,決定了受眾對其的期待和選擇,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傳播的最終效果。期待也是心理的一種預期反應,受眾的期待心理指受眾對傳播媒介持有一種能滿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的一種心理現象。在具體的城市景觀信息接受過程中,對于在城市景觀設計階段參與其中的受眾,在接觸到城市景觀設計信息之后,不同受眾群體對城市景觀設計有不同的期待,具體如表1所示。受眾的期待心理包括期待目標和期待水平。其中期待目標,即受眾期待從傳播所獲得的滿足需要的內容;期待水平,即受眾期待獲得需要滿足的程度。如果城市景觀中傳播者所傳播的內容能滿足受眾需要,而且滿足程度較大,傳播將會取得積極的效果;如果傳播內容不能滿足受眾的期待目標和期待水平,則受眾就會容易產生認知層面的“知識溝”,有可能形成消極的城市景觀傳播效果。同時,當城市景觀傳播中的傳播者與受眾進行活動而相互發生關系時,自身都會依照雙方的角色規則對其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和約束,希望成員遵照角色行事,有社會約定俗成的角色規則和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品評的標準構成一個角色期待[2]。即人們都會對他人有所期待,傳受雙方對對方都有期待。受眾對傳播者有角色期待,即希望傳播者將自己的意愿反映在具體的景觀設計方案并實施。同樣傳播者對受眾也有角色期待。即希望受眾理解、配合,在互動中完成景觀設計階段的任務,追求的景觀設計中傳與受的相互趨近也是一種理想化的雙方互相的角色期待。期待取決于三個因素:社會規范、我們以往對他人的了解和體驗、行為出現的具體情境。朱迪•伯古恩(JudeeBurgoon)認為期待破壞常常得到負面的評價。期待破壞理論的假設是:如果期待得以滿足,那么他人的行為就可以得到正面的評價;反之,如果被破壞,那么其行為就會被判為負面的。如果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有傳播者破壞了受眾的期待,受眾將做出怎樣的回應?或者受眾破壞了傳播者的期待,傳播者做出何種反應?根據受眾的期待視野與接觸的媒介(城市景觀設計方案)之間的關系(如表2所示),也會影響受眾對媒介的最終接受效果。從接受心理角度講,受眾通常會理解并接受熟悉和有所了解的城市景觀而忽略其他。受眾的接受經驗越豐富,對城市景觀知識的儲存越多,接受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得以提升。受眾因自身不同的需要有目的的選擇滿足自己不同層次的需要。傳播者在盡量滿足受眾的多層次需要的基礎上,追求城市景觀和意蘊。我們無法預先選擇歷史,也無從選擇受眾對城市景觀的口味和興趣。從城市景觀經濟意義上講,受眾是不能受到責備的。因為他們是城市景觀的消費者,是城市景觀領域的服務對象,憑個人趣味選擇城市景觀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筆者認為:1.我們不能把某一特定時代的受眾群體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認識能力作為設計師創作的出發點,以此來規范設計師的創作活動,來限定藝術作品的表達方式、形式等。這就等于預先設立一個先驗的接受主體,然后從中抽出一種固定的審美心理定勢,并以此約束設計師的創作方向。等于把具有強烈個性特征的創作行為變為一種適應先驗主體的共性要求為藝術終極目標的消極適應行為。事實上,受眾的審美心理既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又是一個不斷變異、更迭的文化歷史現象、僅滿足以消極方式適應大眾的審美和認知,就是對大眾不斷發展的文化心里的漠視,其最終結果導致受眾審美心理的靜態概括,以此為基點進行設計,必然是作品流于投合受眾一般趣味,滿足受眾一時嗜好的趨時之作。在一定時期受眾喜愛的和真正優秀的景觀作品,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價值尺度和什么法則。前者以特定受眾群體的某種心理滿足為尺度,后者以整個景觀藝術歷史上占獨特地位為標準。在人類藝術發展史有一個普遍事實:要適應、迎合受眾已經定型化了的審美趣味,在某種意義上就必須取消作品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個性化為代價,反之要進行藝術的探討,必然要以暫時犧牲一定受眾為代價。2.我們不能把城市景觀總體特征和普遍功能理解為每一處城市景觀都應有的個性特征和功能。廣義上,城市景觀是一種大眾藝術,但這并非表示每一處城市景觀都一經建成就受到受眾的理解、喜愛。如同我們在整體上強調城市景觀的價值和功能,但并不等于我們要每一處城市景觀都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和教育意義一樣。我們不能以某一門藝術的整體特征為原則取代對其中各個藝術品的具體要求。有些城市景觀一時超越了受眾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和欣賞習慣,并不意味著城市景觀背離了它的本質屬性,而是一種對發展中的受眾的欣賞能力和接受水準在創造意義上的超前反映。3.我們不能把城市景觀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理想、歷史認識、人文精神與大眾的認識水平置于同一層次,同一水準上。城市景觀藝術作品對歷史和現實的超越性,在思想觀念上可能完全超越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人類文明史已經證明確實存在這樣一些具有超意識的偉大哲學家和藝術家,他們對藝術有著比常人更加深刻、透澈的認知能力和更為敏感的體驗。城市景觀設計的深入淺出,即城市景觀設計的普及性需要立意“和普通人發生交涉”,則更須放低身段,寓教于樂,使人在歡喜中領悟至善至美的微妙的城市景觀。這是一個極高的要求,關鍵在于深入才行。有深度才有高度和廣度。雅能通俗,則重點在雅。受眾對城市景觀設計的要求高,傳播者就要拿出高水準的設計精品,如果僅是空泛的廣場、政績綠化等就誤導了受眾,破壞了其對城市景觀的興趣。普及一詞的提及就潛意識認為只是普及一點,水準低下,隨便一些沒有關系。孔子自稱十五歲“有志于學”,到七十歲才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容灑脫的背后是五十年的克己修為。設計也一樣,要做到揮灑自如,須將既存成果融會貫通,學養深邃。其次,當今學界有深度見解的研究增多,能提供給專門普及的人員做參考,普羅大眾的之時興味也能持久不衰。景觀設計師的作品初衷就是設計精品,有深度的景觀才能持久,才能提高受眾的修養,對其才有持久吸引力和興味。不同的人對相同的城市景觀也存在相同的認知,這緣于對美有某種一致的潛在的追求,美是可以跨越邊界和領域達到人類心靈的至高至上至美境界。換言之,總有一種雙方都贊同和欣賞的氣質存在于完美的城市景觀作品之中,城市景觀獨特的氣質沁潤著我們的心靈,溝通著、甚至滲化蔓延到傳播者和受眾的兩極。
城市景觀作品靜靜地矗立在那里,其上面刻上“設計說明”或者通過電子演示標牌來表達景觀設計師想要闡述的思想觀念用以作為溝通傳播者與受眾的方式,亦或作為表述出受眾所理解不了或者不會理解的景觀設計師的觀念而存在。受眾千變萬化,傳播者千方百計地在城市景觀作品完成以后再多做附加說明用以減少傳受之間的落差。我們最終目的并非僅僅局限在傳受之間“知識溝”的趨同,更多是追求一致上的“知識溝”,這種“知識溝”,這種差異是建立在一定的一致基礎上的趨同之上的。有“知識溝”,有差異才能獨特。不論是局限在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還是景觀設計領域的其它方面,甚至是西方與東方國家審美信息的加速流轉和不斷融合與匯聚領域,在追求趨同基礎上差異最大化都是殊途同歸。同時應該認識到,“知識溝”(差異)也是不斷變換不斷呈現增長趨勢的,在某一高度上的“知識溝”(差異)就是另一高度上的一致。城市景觀作品在本質上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一件完美的城市景觀作品本身就很打動人,所產生的效果最終是在受眾心靈深處受到觸動之后的外化反應。不打動人心,沒有給受眾留下強有力的震撼的城市景觀再如何傳播,再附加條件,在外在因素上再做其修飾收效都顯甚微。打動人心的城市景觀,不在于用新奇光亮的外在形式吸引受眾眼球,那種吸引只能起到短暫的受眾注意效果。只有真實的、真誠的全身心為受眾著想的城市景觀,甚至是城市景觀的某一處細節都足以讓我們感受得到景觀設計師樸實的投入。讓人們(包括傳播者和受眾)時刻感受得到景觀設計師的關懷和體貼的城市景觀就可以直指人心,讓人們身心為之感動,為之贊嘆。瞬間體會到的觸動不是暫時的效果,不是過目即忘,不是短暫停留,它是瞬間在我們心靈深處的凝固,是瞬間感動的永恒,是城市景觀精品帶給人們靈魂震顫的效果。
作者:韓凝玉 張 哲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城市景觀元素
1.景觀設計是城市設計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個城市面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景觀設計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了城市空間的處理,原有場地特點的利用,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廣場、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設施的設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視覺及心理問題。傳統的景觀設計概念以綠化為主,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對景觀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時在美學上也要求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所以城市硬質景觀大量使用,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文章在構成城市硬質景觀的基本要素上,如鋪地、臺階、雕塑小品等,通過理論性的詳細介紹,針對性地說明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構成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形象、生動,富有參考性和啟發性,對如今開展的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2.城市景觀的組成要素
2.1地面鋪裝
區別于自然環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質鋪裝處理。這除了需要滿足高頻率、高強度的使用功能之外,還因為鋪裝是塑造城市景觀的基本元素之一。通過不同鋪裝材料的運用,可以劃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間特征,可以標明前進的方向,暗示游覽的速度和節奏,同時通過鋪裝圖案的變化,還可以創造視覺趣味,構成空間個性。
在做地面鋪裝設計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下幾因素:首先應當遵循整體統一的原則。無論是鋪裝材料的選擇,還是鋪裝圖案的設計,都應與其他景觀要素同時考慮,以便確保鋪裝地面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功能上都有被統一在整體之中。隨意變化鋪裝材料和圖案,只會增加空間的零亂感,所以在沒有特殊目的的情況下,不能任意變換相鄰近的鋪裝材料及形式顏色。第二是安全性。應當保證鋪裝功能所必需的強度要求,做到鋪面無論在干燥或潮濕的條件下都同樣防滑,避免行人發生危險。第三是外觀,包括色彩、尺度和質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煩悶,又不鮮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質感的變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區別時在可使用。尺度的考慮會影響色彩和質感的選擇以及拼縫的設計。路面砌塊的大小、色彩和質感等,都應與場地的尺度有正確的關系,這點相當重要。
城市景觀設計分析
摘要:以北京國貿橋設計為例,闡述了交通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以改善城市景觀立體空間問題。
關鍵詞:城市景觀;功能;建筑師1城市景觀
1概述
人們在聽到城市景觀這個詞語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公園、河道、濕地、商業步行街等,似乎只有這樣的公共空間才能算得上是城市景觀。但是景觀也該包含城市內部的所有硬質空間,是我們每天走過的人行道、過街天橋、公交車站等。在實質層面以外,人們在空間中的活動也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當建筑師準備做一個項目的時候會程式化地提出一些問題,如:需要多大的空間,功能是什么,需要容納多少人等等。建筑師要遵循這些設定好的條件進行設計。而進行城市景觀設計的時候沒有人會提出這些指標化的需求。你需要認真地環顧這座城市、這片場地,去體會和觀察這里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再自己去創造功能和需求。比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人會藏在公交車站的后面,那么他們需要的是什么呢?因為陽光實在是太熱了,他們只能躲在車站的陰影里面乘涼,所以很明顯周邊需要遮蔭的設施或者樹木;再比如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有人在路邊歇腳、買東西或者活動,那么這個地方是不是應該增加一個座椅讓人們坐一下呢?這就是城市景觀的根本所在,不僅僅要考慮顏色、材料和美觀,還要想到是什么人在使用它,是如何使用它的,以及我們如何能為使用他的人們創造更好的使用體驗,這才是城市景觀的基本構成要素。
2北京國貿橋的方案分析
2.1不同設計方案解讀在北京國貿橋的設計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設計師對于項目的理解。方案一是迪拜哈里發塔的設計師AdrianSmith和GordonGill,他們提出的方案是在現有國貿橋的上方建造一座五層樓高的環形天橋;方案二是CCTV新大樓的設計師庫哈斯,他建議建造一座大體量的建筑跨于國貿橋之上,將余下的空間散落于CBD的其他空間;第三個方案是馬巖松提出的,建造一個流線型的巨型建筑懸浮于整個CBD之上,并在建筑的上層設計一個空中花園。不得不說他們作為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師,其方案都具有別具一格的風格,特別是AdrianSmith和GordonGill的方案還獲得了2項國際的建筑大獎,但是這3個方案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通過建造更多的建筑來解決問題。顯然這需要一個城市景觀的方案來解決問題。或者有一種人們更樂于看見的解決方案,把路都變成綠地,變成一個漂亮的城市花園。這種對城市景觀簡單的理解已經屢見不鮮,如馬巖松對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的設計方案,就是用綠色植物進行覆蓋,認為城市景觀綠就對了。但城市景觀遠遠不只是綠起來而已,簡單粗暴的綠化只能得到一些綠量,看起來漂亮,但對于城市和使用他的人來說問題依舊存在。2.2存在的問題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確項目內出現了什么問題需要解決。北京國貿是著名的CBD,它高樓林立、高效現代,但事實并非如此,這里的交通雜亂無章、通行困難、沒有組織、缺乏管理,不符合引領世界的商業中心的形象,連最基本的十字路口的交通標準都很難達到。過去的設計只考慮了機動車的通行需要,沒有考慮到今天CBD中人行的需要,發展到了今天,行人才是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和達到方式,而開車則成了到達這里最慢的一種交通方式,尤其是早晚的高峰時段。造成這樣局面正是城市商業發展使得這里一步步地淪為今天的樣子,商人拿地蓋樓出售賺錢,設計師設計自己理想的作品,都是完成一個工作加賺錢的過程,沒有人考慮這塊地方到底需要什么。2.3交通功能解決辦法首先,要從最基本的層面考慮———交通,這里到底有多少道路,有多少道路是相互重疊的,需要將其作為立體化的設計。其次,在解決交通空間以后,還有大量的停車空間、公交站臺、市政設施、綠化植被等,特別是公交站是造成問題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早晚時段上下車人較多,就會從人行道逐漸地向道路延伸,這樣行人、攤販、停靠站的車輛相互擠占對方的空間,隨著人流的加大,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交通的功能性就決定了這個橋的造型。首先它必須是一個高效的環形道路結構,可以承載更多的車輛,提高車輛的行駛速度,并且,環狀結構釋放了更大的空間,可以用來建設公園。并且可以利用公園形成不同的立體空間,來連接區域的地下層。在解決了功能性問題后,可以著手解決公園的景觀性問題了,可以充分發揮設計師的創造力來創造,這里面既可以有活動的廣場和公園,也可以形成一個水面或者一個空中花園,大量的植物可以吸收汽車帶來的尾氣污染。
景觀設計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新媒體技術通過其新的思維方式、操作手段不斷運用于各個行業,在城市景觀設計中也逐漸得到利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以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為主,通過多媒體虛擬技術可以使景觀的四大要素更生動具體,從而使設計出的景觀更貼近實際,更為人性化。
關鍵詞:多媒體;景觀設計;建筑;虛擬技術
通過計算機來對圖形、文本、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綜合處理是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特點;其虛擬技術是集成計算機圖形學、人工智能、網絡、多媒體多種技術手段處理的新成果,通過三維空間來塑造全新、直觀、以及更準確的景觀設計;另外其獨特的設計手段具有強勁的視覺沖擊力,能充分達到景觀的視覺效果。
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目前,隨著經濟增長,人們的審美觀念也不僅僅局限在單一的平面設計上,逐漸趨向于立體、三維、甚至多維立體效果的視覺、聽覺感受。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推廣,設計中各種新材料不斷被引入:金屬、玻璃、橡膠、夜景照明等等,從而整體拓展了景觀的表現方法和理念,使當前景觀作品更新穎,意義更明確。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其中多個場館的建筑都采用了最新的媒體技術,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其獨特的表現手法、新穎的建筑特色等都充分體現了新媒體技術運用的效果。因此,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也更應該向多媒體方向發展,提升景觀表現形式、整體美觀度。
二、城市景觀與多媒體的聯系
城市規劃中城市景觀設計研究論文
城市,作為一種物質的表現,是一種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其目的是通過城市與周圍影響地區的整體研究,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環境。
1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對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對土地的性質研究后對之作出的綜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樣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綠地,哪些應保持其現狀。
城市的美,不僅僅意味著應有一些美麗的公園、優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個環境乃至細部都應是美的。這些內容構成了城市風景的所有東西,都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題材。景觀設計除了必須滿足其適當的功能外,還應符合客觀的美學原則,即形式美原則。
規劃師、建筑師、道路工程師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須表現精巧的美,但又必須組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畫面,即它們聯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觀。例如,上海浦東的陸家嘴上,在南京東路縱軸線延長線上建成的亞洲第一高度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觀,不是簡單的A+B=AB,它等于X,這是一種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間的延伸與定位。
城市的景觀應反映城市的性質與規模。城市規劃工作在確定城市規模與性質后,其景觀設計就應反映城市的性質。如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觀組織中透著濃郁的古都氣息;首都北京的長安街政治氣氛濃重;杭州作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氣脈相聯、自然景物與人文環境融洽。
城市景觀設計對城市品牌的國際化
摘要:本文深度分析了錢江新城在城市景觀上構建起的杭州的城市品牌國際化形象,首先,錢江新城充分打造和利用了濱水空間景觀來構筑杭州的“江南水鄉”的城市意象;其次,錢江新城核心區的建筑群打造了杭州專屬的獨特視覺符號,其中承載“日月同輝”意涵的杭州大劇院和國際會議中心極具辨識度;最后,作為國際大都市標配的繁華夜景也在錢江新城得到了極致的展現,視覺上的氣派和故事性的文化呈現,打開了世界了解杭州的窗口。
關鍵詞: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品牌國際化
一、研究背景和問題提出
杭州自2006年打出“歷史文化名城、創新活力之城、東方品質之城、美麗中國樣板”的世界名城的口號,政府和人民不斷在為杭州城市品牌形象而努力。G20峰會舉辦前的杭州走的是以西湖為中心而建設旅游城市品牌的路線,為了打造旅游和宜居的環境,政府做出了大大小小的投入工作,比如修復雷峰塔和歷史文化景點、建設西湖文化廣場、龍翔橋商業圈的車道改造步行街等。但西湖周邊景區的打造脫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因素,讓杭州城市品牌發展的上限受到了限制,而國際化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主旋律,杭州的城市形象亟待一個新生的載體。隨著錢江新城燈光秀在G20期間的頻頻展出,一張新的城市名片被打出,杭州從“西湖時代”邁入了“錢江時代”,近幾年尤其能顯著發現錢江新城逐漸步入了政府對外宣傳杭州城市形象的范圍。錢江新城的出現讓杭州的國際感跨越式呈現,其中錢江新城的空間規劃、建筑風格、綠地景觀設計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在視覺上凸顯出現代化時尚形象。由此,本論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錢江新城如何構建出杭州城市的國際化形象?錢江新城的城市景觀設計有怎樣的過人之處?錢江新城這一城市景觀為杭州成功構建出國際感的作用,能否為其他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設提供借鑒?
二、城市景觀與城市品牌國際化的構建
城市景觀(UrbanLandscape)是建筑學中一門范圍寬泛、很綜合又難以準確定義的專業。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房屋建筑應當是它構成的主體,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間環境相輔,兩者合起來稱為城市景觀。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建筑是創造為人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間場所,基本要素表現為功能實用,造型美觀和經濟等。[1]1.作為空間生態規劃的城市景觀源自建筑學的城市景觀,最初用于說明城市中由街道、廣場、建筑物、園林綠化等形成的外觀及氣氛。景觀功能在人類聚居環境中固有的和所創造的自然景觀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觀藝術,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適感和愉快感。2.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景觀景觀都市主義理論的誕生源自上世紀80年代,意在解決大量北美城市中心區不斷萎縮的問題。“景觀既是表現城市的透鏡,又是建設城市的載體,景觀取代建筑成為當今城市的基本要素。”[2]查爾斯?瓦爾德海姆(CharlesWaldheim)給出的景觀都市主義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兩層含義:首先,以景觀作為視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當今城市的發展與演變過程,更好地協調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其次,景觀作為載體介入城市的結構,成為重新組織城市形態和空間結構的重要手段。[3](1)城市化是一種時空過程景觀都市主義應用生態學和自然過程的知識來闡述復雜的城市化過程。城市不會定格在某一特定階段,而是存在于全方位的動態過程之中,任何一種空間形態都是暫時的。(2)城市景觀作為城市功能的載體在景觀都市主義的理論中,景觀載體分為加厚的地面、基礎景觀設施和城市發展的戰略框架。景觀都市主義理論更多地賦予了城市形象革新的方法論,“景觀作為一種能容納和安排各種復雜城市活動的組織結構既是自然過程,又是人文過程的載體,并能為兩者提供相互融入和交換的界面”,城市景觀更應關注人在城市里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以此激發城市活力,為協助政府和市民共同打造城市品牌而注入生命力。3.作為媒介空間的城市景觀城市建筑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名片。特別是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中其能指效果異常突出,在視覺表述中不同國別人群習慣將自己所知曉的對方國家建筑體和景觀作為指代物當作城市的表征。媒介對于城市景觀的“仿像”在為我們建構了世界的同時,又消解著我們的世界。人們不可能對所有城市景觀一一親歷,以求得對影像力量的抵抗。通過認知地圖可以獲取城市居民對于城市景觀(包括歷史文化景觀)記憶的結構特征[4]。就如埃菲爾鐵塔能指巴黎、自由女神像能指紐約、紅場能指莫斯科、東方明珠能指上海、悉尼歌劇院能指悉尼……這些能指物都是由媒介賦予給各國的視覺表征符號,在他國民眾看來,這些景觀是對應國家的代表性場所,這一空間就應是他國普通公眾的公共生活地點。與城市掛鉤的代表性建筑在人們心中構筑起認知地圖,在認知地圖中達成共識的人群范圍越多,那么這座城市的品牌標識度和國際化傳播度也就越高。
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分析
1.社會綜合因素
社會綜合因素對城市景觀設計的影響主要包括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規范的政治機制,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并為經濟增長創造了適合的空間。國家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對城市景觀設計也有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經濟方面的因素直接決定了城市建設資金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景觀設計的進程。
2.環境因素
環境條件直接制約了城市景觀設計。事實上,城市景觀設計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之上,設計出合適的人工景觀,將二者有機地融合為一體,給居民以融洽及和諧的感受。一個城市向前發展時,人們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時,還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導致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并且很難彌補。即使人們采取再多的措施彌補,也不能做到自然景觀的重現,而是體現出更多的刻意模仿。所以,城市景觀的設計要立足于整體,充分考慮到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以發展的眼光來進行城市景觀設計。另外,城市綠化面積越大,該城市的空氣質量、生態環境就越好。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提升,城市的可用地面積逐漸減少,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我們雖然不能將城市構建成為原生態的森林城市,但也要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考慮到植物的季節變化,以此來美化城市。所以,自然環境因素對城市景觀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3.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