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優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2:13: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優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業優化

淺析我國產業優化

(1)內容摘要:本文用博弈論對近幾年我國連續遭受的國際反傾銷事件分析,探討了在全球化競爭中各種利益主體反傾銷博弈的深層次原因,指出了我國產業結構及在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在外向性經濟發展戰略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

關鍵詞:反傾銷博弈產業結構優化

據WTO總部2004年的數據顯示,在世界進出口貿易中,中國已經名列世界第三,這標志著我國企業已經登上世界舞臺與各國企業展開全方位的競爭與合作。在新一輪競爭中,我國要搶占全球競爭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沉著應對反傾銷問題,找出在外向性經濟發展的瓶頸,科學制定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的競爭戰略。

反傾銷的成因及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

傾銷是指某國的制造商或出口商將某種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到另一國的貿易行為。它是一種不公平競爭行為,影響了進口國國內市場價格,破壞了市場規律,給進口國的產業造成損害。反傾銷是進口國主管當局根據受到損害的國內產業的申訴,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對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在進口國進行銷售的、并對進口國生產相似產品的產業造成法定損害的外國產品,進行立案、調查和處理的過程和措施。

根據WTO的反傾銷關稅案件統計,我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反傾銷關稅最大對象國。國外對我國的反傾銷的主要表現為:案件數量迅速增長,涉案商品范圍日益擴大,被征收的反傾銷關稅稅率越來越高,涉案金額不斷提高,實施反傾銷的國家和地區日益增多。由于反傾銷的行業相對集中于我國出口最多、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客觀上大大減少了我國產品的出口,增加了我國下游產業中間投入的成本,對我國出口產業的發展帶來較為嚴重的負面作用。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優化指導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開展縣域經濟發展三年大會戰的決定,打好我縣農業產業化升級戰,著力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效益,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市第三次黨代會和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農業產業化”這個主題,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按照“丘陵散養麻雞、旱地擴種煙葉、荒山開發茶果、水田輪作蔬菜、水面精養魚鴨”的產業發展思路,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文章,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高新加工技術,促進重點產業升級換代,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使我縣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及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和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二、目標任務

通過打好農業產業化升級戰,力爭全縣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4年達到3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1%,到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927元;農業主導產業年均遞增19.1%,到2014年總產值達31.19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年均增長25.5%,到2014年達21.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百分點,到2014年達到58.2%以上;糧食總產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農村建、農業綜合開發、生態和自然災害移民等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1、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積極做好涉農項目“跑項爭資”工作,加快實施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按照水利“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4年,力爭完成已列入國家規劃的沙堤圩堤除險加固工程、孫坊圩堤除險加固工程、縣城防洪工程重要河段治理,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河巴山、左港、下港、樂家洲、許家、曹坊、官山七條千畝圩堤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臨水縣航埠鎮段防洪工程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完成治理虎毛山、寺下2條小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平方公里。完成89座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爭取列入國家小農水重點縣,確保全縣有效灌溉面積33.5萬畝農田旱澇保收,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4.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萬畝,農村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5,治理中低產田面積0.6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8萬畝。抓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2.64萬農村居民和3.25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完成36個山洪災害預警站(點)建設,形成覆蓋全縣的山洪災害預警信息體系。

查看全文

產業服務論文:服務外包對產業優化的啟迪

本文作者:何娣鄒璇工作單位:江蘇大學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及分析

(一)中介變量的穩健性檢驗在做中介效應分析之前,我們首先分析中介變量的穩健性。對此,我們分別對三個中介變量進行基本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對表1中回歸模型的可決系數R2進行分析和比較可以發現,上述3個因素在的回歸中可決系數都比較高,這意味著模型的擬合度非常好,中介變量可以在很高的程度上解釋產業結構的變動。3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t檢驗,并且F統計量的值都很大,回歸模型的效果很好。以上說明,中介變量的穩健性很好,適合做中介效應檢驗。(二)中介效應檢驗模型路徑圖本文利用AMOS對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進行建模,并加入三個中介變量,最后得到模型圖如圖3所示:從模型路徑圖可以看出,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升級有一定的直接效應,但是并非十分顯著。服務外包同時對資本積累,人力資本優化和技術進步三個中介變量具有促進作用,從而最終影響到產業結構升級。(三)中介效應詳細1.資本積累在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影響中的中介效應表2結果表明,資本積累在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水平的影響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應。在模型第一步中原效應系數c為0.338,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回歸系數a和b分別為0.687和0.204,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中介變量lnK起到了明顯的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值為0.14,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1.47%,說明資本積累可以解釋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升級41.47%的作用。2.人力資本優化在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影響中的中介效應表3結果表明,在模型第二步中回歸系數a為0.829,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服務外包對人力資本優化具有明顯的正面促進作用。在第三步的檢驗中,回歸系數b為0.068,在1%水平下不顯著,進而進行Sobel檢驗,得到最終結果為顯著。中介效應為0.056,解釋總效應16.57%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人力資本優化在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水平的影響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應,但是遠小于資本積累的中介效應。這其中有兩個原因:首先,我國服務外包興起比較晚,而人力資本優化的影響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如資本積累的效果直接;其次,在本文中表示人力資本優化的變量選取的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他們主要就業于二三產業。相信隨著我國產業結構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優化的中介作用會越來越明顯。3.技術進步的中介效應表4結果表明,在模型第二步中回歸系數a為0.743,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服務外包對我國技術進步具有明顯的正面促進作用。在第三步的檢驗中,回歸系數b和c’分別為0.134和0.239,均在1%水平下顯著。中介變量技術進步P的中介效應為0.0992,解釋總效應29.32%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技術進步在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水平的影響中同樣具有一定的中介效應。一方面,我國在承接服務外包的同時獲得了發包方的技術轉移,另一方面,我國也大力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創新,加強了技術進步的中介效應。

結論和建議

(一)實證檢驗結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發展服務外包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服務外包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有一定的直接效應,但并不十分顯著,說明我國服務外包的規模和質量有待提高。服務外包同時對資本積累、人力資本優化和技術進步三個中介變量具有促進作用,從而最終影響到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但是這三個變量的中介效應存在著差異,其中資本積累的中介效應最大,技術進步效應次之,而人力資本的中介效應最小。說明目前我國服務外包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是由資本積累推動的,因為服務外包不僅增加了外匯流入,同時也促進了各國在中國的投資力度,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業的資本積累。(二)促進服務外包的發展建議目前我國在服務外包市場中的占有率還比較低,并不能長期有力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所以針對以上所述對我國服務外包發展提出幾點建議:1.優化服務外包環境盡管我國在承接服務外包時具有較明顯優勢,例如勞動力儲備豐富、人力資源成本較低、國家政策扶持等,但是也要看到高端人力資本、語言溝通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等方面的弱勢。要進一步擴大承接服務外包規模,就需要完善外包環境,增強吸引力。優化服務外包環境要從軟、硬兩方面著手。在硬環境方面,要加快我國服務外包的配套產業發展;在軟環境方面,進一步完善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包雙方提供穩定、安全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在軟環境方面,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法律法規制度,解決發包方的后顧之憂。2.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是高端人才比較緊缺,并且與印度相比,我國在語言溝通方面仍存在障礙。除此之外,我國人才結構不合理,很多人無法適應市場需求,這都嚴重影響到我國承接服務外包的能力,不利于產業結構升級。所以,建議政府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對交叉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效掌握技術與管理水平以及外語能力,形成更有針對性的外包人才隊伍。另外,還要對現有的高校教育進行改進,引導學校進行更專業性和實用性的教育,使培養出的人才更接近市場需求。3.加強自主研發,鼓勵技術創新在承接服務外包中,要真正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需要不斷加強自主創新,不斷提高我國在服務外包價值鏈中的位置。一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企業進行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另一方面,可以搭建信息服務平臺,為企業在自主研發過程中提供需要的業務咨詢、技術培訓等相關信息,這會對于企業進行創新研發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還需要重視我國服務外包產業集群現象,發揮城市示范作用。目前來看,我國已經擁有20多個服務外包的示范城市,這些城市在發展服務外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這些城市也為我國其他區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過產業體系擴大、規模擴張來帶動周邊城市,這同樣有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查看全文

論外商投資優化產業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之間經貿聯系日益緊密。我國近年來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外商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外商與我國的目標與價值取向等偏差,加劇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表現為第二產業投資量偏高而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投資量不足,產業內部結構有待優化。本文針對利用外資的現狀和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最終指出結構調整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任務。提出建議要加強利用外資與產業政策的協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產業間的協調均衡發展為目標。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

一、外商投資及產業結構分布狀況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的規模不斷擴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55萬家,合同外資金額約1.2萬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約6000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2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對華投資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總體來看,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經濟中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外商直接對華投資金額呈逐年遞增趨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間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而且投資在各產業內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現在投入在制造業的比重過大,上述情況使結構偏差變得突出起來,并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

二、產業結構出現問題原因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多以小型化、低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進技術和長期競爭力的投資項目,都必須具有較大的項目投資規模。世界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項目平均規模約為600萬美元,而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與之相差甚遠。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對華直接投資70%左右的項目均在100萬美元以下,而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項目僅占投資項目總數的4%-5%。在投資項目中資金密集與技術密集往往是緊密聯系的。外商投資項目規模偏低既不利于規模經濟形成,也制約了投資技術含量的提高,嚴重削弱了外商投資的技術轉移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其突出表現為,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勞動密集型項目居多,技術密集型項目較少。在我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絕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在第二產業中輕紡、加工工業又占很大的比重。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現狀看,90年代以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比重升幅過大,第三產業的實際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結構偏差變得突出起來,并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國的產業結構偏差的加深,與外商投資過多地向工業部門傾斜有一定關系。我國吸收利用外資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查看全文

動漫產業鏈結構優化

1武漢市動漫產業發展概述

八年前,武漢市誕生了湖北省首家動漫企業江通動畫公司,迄今全省動漫產業產值7億元;而僅比湖北起步早兩年的湖南,兩年前動漫產業總產值就已達53.7億元。截止2008年12月19日,國產動畫創作生產數量位居前十的城市是長沙、杭州、廣州、無錫、常州、上海、南京,武漢市榜上無名。

武漢市動漫產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尚未形成一條價值流轉順暢的產業鏈。當前武漢市動畫制作、營銷、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就業人員達2000余人,產業鏈從業人員1萬余人,動畫片年生產能力達5000分鐘以上,年出版發行動漫書報刊約1000余種500萬冊。但是各環節協作較少,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

2武漢市動漫產業面臨著有產無鏈的結構困境

(1)動漫品牌價值沒有獲得充分挖掘。

商品的市場價值可以分解成使用價值和觀念價值,觀念價值在大眾消費取向中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高,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創意。從國際產業鏈的“微笑曲線”中也可以看出,位于曲線兩端、附加值比較高的研發和營銷環節中,很大程度上越來越依靠創新的元素來獲得增值——帶有獨特性的創意可以帶來更高回報和超額利潤。動漫產業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通過動漫品牌來傳遞價值,通過品牌授權給相關產品,從而帶來衍生收益。2007年全球與游戲、動畫產業相關的衍生產品產值超過6000億美元,而中國的動漫產業剛剛興起,市場容量至少有1000億元人民幣。而武漢市由于動漫衍生產業剛剛起步,動漫品牌價值缺少實現的渠道。

查看全文

產業優化升級調查匯報

地處陸路交通末梢,是一個能源和資源以輸入為主的海濱城市。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意識到,發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的產業是沒有出路的,必須自覺主動地轉變發展方式,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2008年,市委、市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以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為方向,更好地發揮開放、生態、海洋優勢,加快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的思路,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連續三年組織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0家,占全省的10%。去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782.2億元,增長19.7%,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4.7%,兩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三角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產技術與設備開發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威高聚烯烴材料的化學與生物改性及其大規模應用、新北洋小型熱轉印打印機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黃海造船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客滾船。新船重工與芬蘭合作成立的德他馬林公司,已經具備設計制造9.25萬噸散貨船的能力。

主要做法是:

一、強化政策引導,著力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相對于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大院大所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不足,要想在自主創新上有所作為,必須有針對性強、吸引力大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市制定了自主創新五年規劃,重新修訂了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出臺了含金量很高的加快“三區”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對引進人才、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等作了具體明確規定。在高層次人才聚集區建設上,市級財政每年設立500萬元的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列入年度預算;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的項目,分別配套獎勵相關人員100萬元、50萬元;對合作承擔科研技術開發項目的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給予3-5萬元的生活補貼,等等。在產學研結合密集區建設上,設立4500萬元的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對新加入產學研合作聯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給予30萬元的工作經費資助,每年安排100萬元作為產學研合作聯盟開展產學研結合的活動經費;對于省級一類以上知名科研院所來威設立分支科研機構的,3年內無償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辦公設施,一次性給予分支科研機構50—100萬元的建設補助費;對新認定為市級中心、省級中心和國家級中心的,分別給予20萬元、40萬元和100萬元的資金扶持;對于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建且有院士實質性參與的市級以上中心,給予增加10萬元的資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建設上,設立50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對于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70%以上的企業后續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給予50-100萬元的經費補助;對于企業購買國內發明專利實施轉化后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一次性給予企業20-40萬元的獎勵,等等。這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廣大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崇尚科學進步、注重自主創新、加快科學發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二、堅持政府搭臺,密切企業與院所間的聯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搞產學研結合,企業是主角,政府的牽線搭橋作用也至關重要。幾年來,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引才借智、聯合共創、資金扶持”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先后以市政府名義與中科院、大學、哈工大等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結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同時采取雙方共建的形式,建立了中科院技術轉化中心中心、哈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山大技術轉移中心等,這些創新平臺建設,在企業與高校院所之間架起了溝通合作的橋梁,促進了一大批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開展。去年,全市共吸收轉化重要科技成果140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的26項、國內領先104項。

三、加強平臺建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創新平臺建設,是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市委、市政府積極引導各企業加大研發機構建設力度。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企業研發平臺10家,分別是等7家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威高醫用植入器械、光威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2家工程實驗室和廣泰空港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以上研發平臺也達到了104家,其中企業技術開發中心4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8家,工程實驗室2家。相關企業還與高校院所共建了46家研發中心、實驗室或檢測中心。現在企業研發機構上檔升級的積極性非常高,三角集團正在積極爭取建立高性能子午胎國家工程實驗室,金猴、藍星、光威等企業正在申報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企業還通過讓股讓利等多種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為我所用。去年全市企業共實施國外引智項目62個,引進各類人才10387名,其中博士38名、碩士402名,有42名院士以不同方式與企業合作。

四、完善投入機制,夯實自主創新的基礎保障。科技創新投入是戰略性投入。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種子資金的作用,市建立了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科技支出增長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增長比例,去年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投入為3.9億元,今年預算內科技投入4.4億元,增長13.6%,其中市級6376萬元,增長34.2%。各企業也自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都按銷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研發經費,實行獨立核算,專款專用,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比例不低于3%,規模以上企業都達到1%以上。新北洋集團這幾年研發投入比例始終保持10%以上,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專門打印機的生產廠家,在國際市場也有很強的競爭力,利稅率達到了40%以上。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先后建立了40家風險投資擔保機構,注冊資本16.7億元,目前在保企業1167家,累計提供擔保貸款額56.3億元。最近,又成立了市創業投資公司,通過參股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支持創業風險資金投資處于種子期和起步期的創新型企業。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

一、大慶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近些年,隨著大慶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兩頭兩尾”工程為突破口,助力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間,大慶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360.5億元增加到390.1億元,增加了8.21%。其中種植業產值增加了15.1億元,達到171億元,增長了9.6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基本維持在43%左右。2018年與2014相比,種植業表現出“三減一增”態勢,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減少4.5萬公頃,其中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減少3.7萬公頃。糧食總產量減少121.2萬噸,油料產量增加1.5萬噸,蔬菜產量減少64.6萬噸,可以看出在減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蔬菜產量的同時種植業效益大幅提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明顯。林業產值增加了3.7億元,達到7.1億元,增長了108.82%,增長最快,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82%。林業完成植樹造林減少5.1萬畝,實現產值確增加3.6億元。漁業產值增加了8.7億元,達到18.6億元,增長了87.8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從2.75%上升到4.77%。其中水產品產量從9.6萬噸增加到11.8萬噸。畜牧業產值僅增加了1.4億元,達到190.3億元,增長最慢,僅增長了0.742%,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從52.4%下降到48.78%。服務業增加0.7億元,增加了29.17%(見表1)。

二、大慶市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困境

(一)種植業結構調整缺乏動力。一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對種植結構調整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種植戶長期耕種玉米,對玉米形成了長期的技術依賴和政策依賴。二是大慶市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研發主要圍繞玉米作物展開的,針對其它農作物的生產配套設施都相對落后,為其它農作物構建的服務體系也不完善,難以支撐大規模大批量的種植業結構轉型。三是種植業結構優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術、肥料、農用機械設備、果蔬大棚、冷庫及改種其它農作物相關顯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變現有生產模式帶來的隱形成本。四是農村金融部門融資門檻較高,農戶很難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二)畜牧業發展受阻于環境制約。近年來,大慶市畜牧業發展較快,初步形成“兩牛一豬一羊三禽”為主導的養殖格局,但仍存在來自環境和技術的制約。一是對空間環境的約束壓力正在逐漸增大。畜禽養殖規模的擴大導致糞便的排放量也隨之增加。按照不超過土地承載糞污能力總量的30%要求,一些地區存在養殖總量與環境容量不合理、農牧結合不充分、糞肥處理技術模式落后等問題。二是水產養殖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養殖戶飼養水平較低、養殖生產成本較高、在不同區域環境下產品的質量也高低不齊、經營效益不佳也是標準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產業化水平不高。現有畜牧企業大多數規模較小,品牌優勢不強,市場份額不高,行業領先的能力較弱。四是龍頭企業與養殖戶之間缺少穩定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難以實現利益最大化。養、加、銷環節不緊湊,全產業鏈項目少,產業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薄弱。(三)農民收入增速明顯放緩。一是近年來大慶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同時,農民收入增速放緩。2013年以前,大慶市農民收入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但近年來增速明顯下降。2018年大慶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達到15,978元,但是僅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城鄉差距依然明顯。二是農民收入結構性矛盾基本沒有變化。農民“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跟隨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發生改變,大部分農民依舊以種養為基本收入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推動農民增收的阻力和成本依然不小,農民增收環境十分惡劣。以2016年為例,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54.3%,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比重接近,均為20%上下,財產性收入比重只有4.8%。三是在國家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后,玉米價格呈明顯下降趨勢,再加上城市居民消費價格連續上漲,以及2017年年初以來生豬、雞蛋等畜產品價格降幅較大,嚴重阻礙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農業穩步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繁榮進程,改變農業生產模式的重要保證。一是大慶市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金額成下降態勢。2014—2018年間,只有2016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有所增加,2018年比2014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下降了64.6%,僅達到34.73億元。所有投資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的比例相對較少。二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力量,而且往往不能充分利用。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存在審批困難、建設困難、管理和維護困難等問題。四是大慶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減少。2018年與2014年相比,大慶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減少了4.5萬公頃,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種植面積下降3.7萬公頃。五是大慶市耕地綜合機械化率為92.63%,與全省平均94%的綜合機械化率相比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加上單位耕地面積較小,生產經營規模受限,一些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推動大慶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路徑。1.橫向融合。農業與相關產業的橫向融合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技術滲透,實現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從而形成生物農業、能源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二是應對消費者需求進步與消費升級,通過產業功能拓展實現農業與教育、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其它行業的交叉融合,從而形成休閑農業、康養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賦予了農業更多的社會屬性。2.縱向融合。產業融合實質上是適應了新形勢要求的更高形態的分工模式。在農業產業分工基礎上,改變農業低附加值、低生產效能的產業屬性,從縱深方向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將工業和服務業融合到農業發展中,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跨產業合作。從實踐意義上看,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農業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加符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的要求。(二)持續推進種植業內部結構優化。一是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穩守耕地紅線,切實保障糧食的基礎生產能力。保障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收益,維護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優勢產區的保供作用。二是加強對農產品種植品種和區域布局的規劃與引導。選育市場需求大的高質量、高營養的玉米品種種植,適當擴大蔬菜、瓜果、雜糧、豆類等農產品的種植規模。三是加大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配套農業機械設備的研發與推廣,通過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支撐,迎合種植業結構優化的需要。四是加大對農業生產的金融支持力度。開發迎合農戶需要的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在農村的便捷性。通過對優質農產品、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的資金政策傾斜,引導農戶開發新產品、擴展新業務、開拓新市場,進而促進種植業結構優化。(三)加快畜牧業發展。一是大力推進大慶市畜牧業標準化養殖進程。提高對標準化養殖戶的補貼數額,加大對大慶市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的政府扶持力度,并且嚴格把握資金流向,確保支持、補貼資金切實到位。二是考慮到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將發展畜牧業和對草原植被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一部署規劃,合理布局,嚴格要求畜牧養殖場的環保能力,進而推進綠色畜牧業發展。三是要大力推廣畜禽糞污凈化處理技術的普及與應用,促進科技對環境凈化設施的改造與升級,加大畜禽糞便、農業污水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保障低污染排放。鼓勵畜牧業重點農區探索種養結合的方式,以種定養,進而實現畜牧業發展良性生態循環。四是立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視角,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銷一體化格局形成,重點培育創新能力強、品牌價值高、市場口碑好的畜牧業龍頭企業,推動畜牧業向優養、優質的方向發展。(四)確保農民持續增收。考慮到農戶種植習慣和其它因素,玉米仍是大慶市重要的經濟農作物。這就需要對玉米種植戶的補貼與幫扶政策能夠持久、穩定落實。在玉米價格出現斷崖式跌落的時期,針對玉米種植的補貼政策較好地維護農民的基本收益,穩定農民收入,保護了農業生產。傳統農業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生產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因此要保證農民持續增收,就需要從促進農業與其它產業融合,將農業植入到其它產業鏈中,使農產品成為全產業鏈有機構成的一部分。縱向來看,加強大慶市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大慶市知名農產品品牌,推進種養業與加工業及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使農民更多地分享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增值收益。橫向來看,大力發展農業與旅游業的產業間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豐富農業產業功能。(五)扶持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不僅包括生產結構優化,還包含農業產業布局以及農業產業鏈優化。在農產品產業鏈構成中,加工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直接決定了農產品的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大慶市對農產品加工開展扶持、補貼還僅僅局限于部分區域,補貼的種類和品種也十分有限,應當拓寬補貼品種,擴大支持范圍,鼓勵閑散農民投身于農產品加工行業中,引導種植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應當將玉米胚芽等玉米加工產品納入農產品初加工目錄,以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提高糧食加工企業從事精深加工的積極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應當以設立基金形式,對農產品深加工重大項目進行資金幫扶,適當放寬對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貸款條件,增加放款額度,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金融保障方面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

查看全文

農墾二次創業的優化產業結構

2011年初,海南橡膠步入資本市場,從這個時候開始海南農墾拉開了二次創業的序幕。當時農墾內部有些同志對二次創業的提法存有異議,覺得不太貼妥。筆者認為,不能說持有不同看法完全沒有道理,但如果支持這種看法,或許很難對海南農墾改革發展的現實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依據是,不管從產業結構現狀和形成這種結構的時間跨度觀察問題,二次創業的提法都是正確和必要的。首先,至2014年底,海南農墾形成的產業結構是包括橡膠在內的傳統農業占據81.6%的比重,這是導致海南農墾長期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主要成因。要扭轉這種極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采取一般性的修修補補措施顯然是不行的,必須下決心通過二次創業,按照海南省政府“要對風、寒、旱等低產膠園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的要求,培育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業態取而代之,讓目前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農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海南農墾花了62年時間,身不由己地打造出34.13萬hm2占據比例高達81.6%的傳統農業,要把傳統變為高底扭轉過來,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用一般的修修補補措施是無法改變的。不管從生存和發展看問題,都必須采取堅決措施改變傳統農業的現狀。基于這樣的認識,提出二次創業的新思維,重新安排河山全面優化產業結構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墾區傳統農業面積達到34.13萬hm2,其中:24.87萬hm2橡膠,占比為73%,橡膠是長期作物,而且保有近6萬hm2尚未開割投產的幼樹,橡膠要完全退出,必須有一個較長過程,這個問題即使十分迫切也得從長計議,或許比過去62年建設橡膠生產基地的難度還要大得多。據此,海南農墾要完成旨在優化產業結構的二次創業,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準備。

筆者粗略計算,至少需要20-25年。不排除使用這樣一個過渡方案,即保留中西部13.33萬hm2橡膠,先騰出11.33萬hm2目前橡膠園占用的土地,發展績效高優的熱帶農業,恐怕也要用10-15年時間。在這個結構調整過程中,對替代橡膠的新產業應該嚴格進行科學篩選,要站在農墾集團化的高度進行資源統一配置,避免盲目跟風導致第三次創業。專家普遍認為,橡膠之所以圈定為傳統農業,是以它的低產出劃定的。例如,海南農墾從1952-2014年平均每公頃橡膠產量只有720kg,即使按橡膠市場開放以來平均銷售價格計算,每公頃均收入只有9675元,只及目前墾區高效農業收入的6%,毫無疑問,這是資源的嚴重浪費,同五中全會的要求格格不入。問題盡管如此,但大面積替代橡膠的新業態選擇仍須十分慎重,要充分估計替代橡膠新業態形成規模的難度和長期效益的科學依據。避免若干年后再來第三次創業。十八屆五中全會對中國農業現代化提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目標要求,海南農墾沒有任何理由固守目前傳統農業占據81.6%的老攤子,繼續承受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煎熬,唯一的出路是通過二次創業優化產業結構,徹底改變橡膠在農業中的主導地位。這個改變過程就是重新安排河山的過程,也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大跨越大變革的過程,稱之為二次創業非常貼切。過去62年,海南農墾是執行國家使命種植橡膠,在海南島建成中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累計為國家生產橡膠621萬t,為中國天然橡膠自給做出了歷史貢獻。執行國家使命是戰略性措施,選定的發展項目效益必須無條件服從國家使命。然而,當前國家對農墾改革的要求是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變身企業的海南農墾理所當然要對目前業已形成的產業結構重新進行評價,采取措施對傳統農業作一個了斷,重新建立“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替代橡膠新業態,徹底改變海南農墾長期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被動局面。基于此,盡管二次創業任重道遠,海南農墾也應該大膽出擊早下決心,完成時代賦予的新的偉大使命。這既符合中央對農墾改革的要求,又是海南農墾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希望所在。過去種橡膠是執行國家使命,盡管長期蒙受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困擾,但那是執行使命身不由己,責任不在農墾。眼下,國家要求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況且建國初期帝國主義利用橡膠對中國進行封鎖的情況己經成為過去,正身企業的海南農墾,就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接受橡膠低產出的困擾。擺在海南農墾面前的一個嚴酷現實是,如果繼續保留橡膠的主導地位,百萬農墾人的基本生存也會出問題。

過去62年,執行國家使命,海南農墾這支經得起考驗的農業國家隊,克服重重困難在海南島種植了26.67萬hm2橡膠,同時示范帶動當地農民種植橡膠,使全省天然橡膠生產基地面積達到54.2萬hm2,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為發展祖國橡膠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今天同樣是執行國家對農墾改革的新的要求和使命,以墾區集團化和農場企業化為主線,相信海南農墾這支久經考驗的農業國家隊,一定能夠在同一塊土地上建立起26.67萬hm2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熱帶農業大基地。實現這個目標,不僅能改變海南農墾背負多年的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面貌,海南農墾的農業總產值至少比2014年增加380億元。海南農墾二次創業的核心是優化產業結構,要把目前占據81.6%主導地位的傳統農業優化,不僅要拿出比建設橡膠生產基地更大的干勁,還要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謀略,同時要爭取國家和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作者:邢民 單位:中橡電子交易市場有限公司

查看全文

林業產業調整與優化思考3篇

第一篇

1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模式

當前林區的發展,需要走向林區產業高度化的產業結構之中,因此需要充分的考慮當前市場的需求和現在資源的基礎上,尋求林業與相關產業、林業各產業、林產品及區間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及優化的過程中,需要在林業分類經營思想指導下進行,對天然林的管理和保護進行強化,而對豐產林進行重點建設,提高林產品的質量,加強林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林業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其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從而提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速度。

1.1林業分類經營理論

林業產業發展模式的確定,是以林業分類經營理論為依據的,這也是當前林區發展的具體要求,因為在當前林業發展過程中,為了增加林業的收益,則需要在天然林資源的基礎上,建設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原料林生產基地,突出樹種的優勢,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帶動本地的林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特殊產業的生產經營提供具有特色和優勢的樹種和材料。

1.2打造核心生產項目和名牌產品

查看全文

產業集群加快工業優化升級意見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落實國家、省“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我市產業集群和工業優化升級,指導“7+1”規劃綱要的實施,即調整和振興電子信息、醫藥與精細化工、船舶與重大裝備、電力能源、精密機械、紡織、電動工具等7個產業,振興臨港產業,走出一條具有江海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特制定本實施意見。本意見實施期限為2009~2011年。

一、形勢、要求和目標

(一)面臨的形勢。近年來,我市通過加快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有效投入、推動園區集群等手段,已經形成了與經濟發展水平較為適應的具有相當規模和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但核心技術不強、品牌效應不大、配套協作不夠、信息化程度不高和增長方式不優仍然制約著我市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尤其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我市的工業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各鎮(鄉、園區)必須進一步突出工業的主體地位,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搶抓機遇,化危為機,積極推進我市工業經濟的產業集群和優化升級,為把我市建設成為工業強市作出貢獻。

(二)總體要求。圍繞國家、省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主線,按照調高調優調強產業結構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效運用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法律規范、行政推動等手段,組織實施好“7+1”規劃綱要,著力促進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技術不斷突破、產業品牌重大提升和產業集群明顯加快,堅持把主導產業做強、新興產業做大、傳統產業做精,促進工業企業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轉變、由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由*制造向*創造轉變,加快構建當前與長遠相結合、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自主創新與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現代化經濟發展格局,為爭當江蘇沿海開發排頭兵夯實基礎。

(三)主要目標。通過增強創新能力、提升產品質量、推進節能減排、提高經濟效益等手段,實現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業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經營為主向集約經營為主轉變,產業組織形態從傳統塊狀經濟為主向現代產業集群為主轉變,力爭產業集群和轉型升級走在江蘇前列,為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到2011年,主要實現以下目標:

1.產業規模。實施“千企千億”規模培育工程,即全市八大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1000家以上,規模工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比重均超過90%。實施“222”培大扶強工程,即全市培育億元以上企業超過200家,1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0家,10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