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7:14: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層次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學翻譯層次研究論文
翻譯是人類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文學科。不同語言承載不同民族的文化。通過兩種語言的轉換,一座溝通的橋梁被搭建起來,兩種文化得以交流與融合,碰撞與沖突。翻譯也是一種文化語境下的行為,它受到文化的干預。具體地說,翻譯的主體——翻譯者的文化趨向對于翻譯行為有直接的影響。翻譯者應有何種文化傾向,一直是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焦點。歸化和異化是兩種相異的主張。歸化論認為翻譯應該遵循“何處去”的原則,采取認同目的語文化的策略。異化論強調“何處來”,認為翻譯就是傳播陌生的東西,因此在翻譯的作品中應有原語文化的風味。
一、歸化與異化:一對矛盾
在翻譯理論中,歸化異化是一種理論體系下的兩種傾向,是一對矛盾。伴隨翻譯的文化轉向,歸化異化理論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對于這一矛盾何者為主要方面,何者為次要方面的爭論愈演愈烈。
在翻譯的文化論之中,歸化與異化存在于整個文化系統之中。有歸化就有異化,無歸化就無異化可言。對一個翻譯理論工作者來說,他在提出其中一種翻譯傾向的時候,心中必然明白還有另一傾向的存在。孫致禮在《堅持辯證法,樹立正確的翻譯觀》中提出的12種翻譯矛盾之中就有歸化與異化的辯證統一[1]。
對于歸化與異化,是不是用足夠的論據證明其中一方更合理,更科學或更實用,就可以平息這長久的爭端呢?不然。無數的理論論據和實踐論據都可以說明歸化與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里都具有實用性和合理性。用一種中立的、客觀的學術眼光來審視,我們會意識到歸化與異化是離不開它們的使用環境(即層次)的,離開具體語境談論歸化與異化,它們之間就不是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做對比。因而是沒有意義的對比。
二、歸化與異化探究
國家主權的層次理論
[內容提要]層次分析為國家主權研究提供了獨到的分析方法:國際體系層次上主權平等的同質性和國家層次上主權實踐的差異性;主權的內涵可分解為本質(或核心權力)及其所派生的具體的主權權力。應倡導一種新的國家主權觀。
我在《發展中國家在主權問題上的當代選擇——中國對外戰略問題思考之一》與《國家主權的層次分析》兩篇文章中,對國家主權研究另辟蹊徑,嘗試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較為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以求擺脫主權問題的理論困境。現就上述研究進行綜合,提出國家主權的層次理論,尚祈同行斧正。
國家主權困境的根源
國家主權與民族國家相伴而生,隨著當代世界民族國家體制的形成,主權成為世界各國的本質特征,主權平等原則成為國際關系的基石。但是,迄今為止,在國際關系中主權平等原則屢遭破壞,強國和大國踐踏弱國和小國主權的事端頻頻發生,難以禁絕,其根源何在呢?對國家主權在國際上陷入的這種困境稍加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主權在體系層次上與國家層次上的意義是不一致的。國際體系對主權的規定是抽象的、平等的,任何民族國家都是主權國家,一律平等,因而體系層次上的主權是同質的。如果體系對主權的質的規定性能完全貫徹,那么在國際社會中有關主權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事實上,這種主權在法理上、形式上的平等受到實質上不平等的沖擊。這是因為在國家層次上,主權實現存在著巨大差異。在體系結構和進程中,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地位,它們的主權處于脆弱狀態,而霸權國家利用其力量優勢,奉行擴張性、干涉性對外政策,否定體系對主權的規定。因此,主權在國際上面臨兩股力量的沖撞,一方面國家(在當代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為落實體系對其主權的規定性而努力,這就是國家間的平等、獨立、互不干涉內政;另一方面霸權國家踐踏體系層次上主權規定性的本質。這就是主權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既然主權的困境來源于體系和國家間內在的結構性緊張,而且,從原理上講,這種結構性緊張是現存國際體系所固有的,因而徹底消除是不可能的,我們對此不應抱有幻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無所作為。根據上述對國際關系的層次分析,我們完全可以在體系與國家兩個層次上作出極大努力,以大大緩和這種張力。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體系對主權的質的規定性,通過強化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的基本準則,加強有關的保障機制和制度建設,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反對霸權主義等措施,來進一步落實主權平等的原則;另一方面,在國家層次上,我們寄希望于力量的平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對比趨于平衡,以及發展中國家力量的整合,只有逐步糾正世界力量的失衡狀態,才能使主權的困境不斷得到緩解。此外,在國際關系分析的第三個層次——國內層次上,國家主權也陷入了某種困境,這就是國內民族或地區的分離勢力的挑戰,但這種挑戰不是針對主權本身的,它們或者是為了使自己取得主權地位,或者為了認同于另一個主權實體,它們要否定的是本國的主權實體,并不要否定主權原則。而來自國際上對國家主權的挑戰則不同,它們對上述兩者都構成威脅。總之,國家主權處于內外夾擊之中。
確立剛柔相濟的新主權觀
在我們進一步用層次分析法剖析主權內涵之前,先強調有關主權的幾項原則:(1)主權平等的普遍原則;(2)國家利益決定主權的原則;(3)主權理論必須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的原則;(4)國家在主權問題上的選擇,必須與變動中的國際環境相平衡的原則。總之,民族國家的存在及其利益是它在主權問題作出選擇的內在動力,國際環境嬗變是這種選擇的外在動力。國家在主權問題上的選擇有其時代特征。當代特別是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深刻變革的歷史條件已經形成,一個密切聯動的國際社會呈現在世人面前,世界或區域整體性發展趨勢日益增強,當代世界生產力的空前飛躍,充滿了跨國沖動,擴大了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范圍、深度和合理性,為世界各國編織了一張相互依存的網。全球問題的出現又強化了世界依存網絡。在這種新的國際環境下,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一切要素都在跨國界流動,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與國際社會之間,普遍建立起全面的互動關系。人類發展的局部性與封閉性正在走向終結。封閉型的民族國家形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世界生產力突飛猛進所造成的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形勢,也不能適應在許多方面必須進行全球治理的世界形勢。雖然,迄今為止,這些歷史條件的變化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國家主權的本質和地位,但是,主權國家必須適應新的歷史條件,應當以新的思維,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國際關系,把全人類和地球的命運置于中心位置,洞悉世界各國除了以共同的責任感,明智和建設性的方式,非排他性、獨占性的利益追求,共享整體性與多樣性發展的成果之外,別無選擇。在這種情形之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國家行為也有了新的生長點。國家利益不再單純依靠封閉式的自我努力,而是在開放式的互動性的國際關系中求得實現。國家利益的內涵開始深化,這突出地表現在國家間在不同領域和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日益增多的共同的、普遍的利益,包含著共同受益或共同受害的因素。國際合作甚至國際一體化逐步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采取的生存和發展方式。這種互動關系的實現是以利益和權力的讓與為條件和代價的。例如為了參加某個國際組織而必須接受它的條件和規則,有關國家間領土、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調整,通過國際條約在武器控制、基本人權保障、環境與衛生指標等方面承擔義務,它們往往涉及國家主權。在這些涉及國家主權的問題上,世界各國進行了富有成果的創新實踐,現在必須在理論上作出闡述。因此,在當代歷史條件下確立新的主權觀有其必要性。
論語義驅動的層次化設計
地圖符號設計理念與流程
符號設計理念(1)語義驅動理念本文認為地圖符號設計內容應包含以下3點:一是概念語義模型;二是符號設計賴以構成的物質材料基礎———圖形形式;三是符號的構造生成法則。符號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用于表征空間信息,因而在符號的構成范疇內,語義模型直接描述了空間信息的本質特征,圖形形式是空間信息或語義模型的外在表現形式,構造法則更多的專注于符號的構造程序。因此,以語義關系作為符號圖形構造的基準,通過語義關系控制符號的圖形構成,這種以語義關系為“骨架”來驅動符號圖形構造的符號設計思路,本文稱之為語義驅動的符號設計理念。(2)符號與符號設計語言學中,“語言”和“言語”是兩個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的概念[14]。可以簡單的認為,語言為“話”,言語為“說”,語言和言語共同構成了言語活動,即“說話”。類比語言和言語的概念區分,本文界定了符號、符號設計及符號設計活動這3個基本概念,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符號(類比“語言”)是指面向某一領域的約定的符號標準、規范或體系;符號設計(類比“言語”)是指符號設計者(或使用者)通過自己的構思創造(或使用)符號的一種心理過程,是人駕馭符號語言能力的體現;符號及符號設計構成了符號設計活動的內容。圖1符號、符號設計以及符號設計活動Fig.1Symboldesignactivities明確區分符號及符號設計的概念,才能真正使得地圖符合人類“第二語言”這一稱謂。這是因為:語言最為重要的特征在于交流,交流是一種雙向的信息傳輸過程。作為人類第二語言的地圖,理應具備空間信息雙向傳輸(即交流)的能力,而這一能力體現在符號設計活動之中:符號設計者(或使用者)通過設計(或使用)地圖符號進行空間信息的表達、傳輸和理解,實現空間知識的雙向、互動交流,并最終實現地圖符號語言的地理空間認知。相關概念(1)語義特征———亦稱義素,反映了空間要素和現象的客觀本質,是憑經驗或對客觀事物本質的了解而分析出來的語義成素。語義特征與詞所表達的真實世界的本體有著密切聯系。(2)符素———是借鑒語言學中“語素(mor-pheme)”的概念定義的,即一定圖形形式和概念語義的最小結合單位。區別于符號,其不可以獨立用于符號表達;區別于基本幾何圖元,其具有一定的語義內涵(基本幾何圖元僅是圖形成素)。符素是地圖符號圖形結構中,介于符號和基本幾何圖元層次之間的概念。(3)組合、聚合語義關系———組合語義關系是符號所表達的對象或對象類之間的部分整體關系,具有序列性、整體性和擴展性等特點;聚合語義關系也稱上下義關系,即一個類包含于另一個類,包含其他類的類中的詞稱為上義詞,被其他類包含的類中的詞稱為下義詞,具有類型性、繼承性和置換與推理等特點[15-16]。符號設計流程以地圖符號的語義結構關系為骨架驅動符號圖形的構造,語義結構關系的約束使得所設計的地圖符號具有較為顯著的結構化特征。語義驅動的層次化地圖符號設計流程如圖2所示。①對應用領域的空間對象進行語義成分分析,提取語義特征詞匯。②符素表設計,即合理使用視覺變量,設計步驟①語義特征對應的圖形形式,形成符素;符素表即為一定數量符素的集合。③根據應用領域空間對象的內在結構特征,梳理符號系統語義的聚合關系,構建聚合關系語義結構模型。④單個符號組合關系語義描述,即對聚合關系語義結構中的每一個節點(單個符號),形式化描述為符號語義的組合關系結構;⑤符號圖形構造,即根據符號組合關系語義結構,通過選取特征語義對應的符素圖形形式,組合構造符號,完成符號設計;⑥按照符號設計的一般原則,對符號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美觀等操作;⑦遍歷聚合關系語義結構的每一個節點,設計構造每一個節點對應的符號圖形形式,完成整個應用領域的符號系統設計。圖2語義驅動的層次化地圖符號設計流程Fig.2Thedesignflowofthesemantic-drivenhierarchicalmapsymbols從圖2看出,語義驅動的層次化地圖符號設計方法的4個關鍵步驟是:語義特征提取(①)、符素設計(②)、語義建模(③)和符號構造(④、⑤),下文將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地圖符號設計方法
基于本體層次的語義特征提取在語言學、本體論和地理本體研究中,語義特征的提取尚無有效理論。例如,地理本體研究領域,常見的做法是通過收集和整理文獻資料、領域標準規范,并結合領域專家知識等方法實現領域知識規范化,歸納概念語義[17]。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語義特征提取的主要手段是依靠經驗和內省的方法,如杜清運[15]采用Guarino等的“本體層次”理念對空間信息的語義特征進行了系統歸納,例如:(1)物質(部分-整體層次):水、土、泥、石、沙、植物、人造材料等;(2)形態(形態層次):流動、靜態、自然彎曲、規則形態、維度等;(3)大小(形態層次):大、中、小等;(4)功能(功能層次):交通、阻隔、居住、蓄積、旅游、養殖等;(5)等級(社會層次):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中,部分-整體層次、形態層次、功能層次等即為本體層次。以地圖符號表征的地理要素的語義特征為例,可以進行如下的語義成分分析,進而得到語義特征:(1)河流-[水]+[流動]+[自然彎曲]+[交通]+[現狀];(2)湖泊-[水]+[靜態]+[旅游]+[養殖]+[面狀];(3)公路-[人造材料]+[交通]+[約束彎曲]+[線狀]+[經濟含義];(4)圍墻-[人造材料]+[阻隔]+[規則形態]+[線狀];(5)建筑-[人造材料]+[居住]+[規則形態]+[面狀]+[阻隔]+[政治、經濟含義];符素設計符素是本文符號設計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區別于傳統符號設計方法的重要特征。符素對地圖符號的構成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首先,符素是以基本幾何圖元(可參見文獻[18])和視覺變量構造而成,其自身是數量有限的,但有限數量的符素可組合成無限數量的符號系統。其次,由于符素具有一定的語義概念,基于符素進行符號設計,降低了符號語義形式化描述的難度。最后,符素統一了地圖符號的圖形和語義的組合關系,使得符號更易于識別和解譯,提高了地圖符號的易用性。符素的設計應包含以下3個主要原則,以文獻[19]和[20]為參照原型進行說明:(1)繼承原則現有基本比例尺地圖符號或專題圖符號標準,均已經過了長期的設計實踐積累,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廣泛的認知慣性。符素是構成符號的基礎,因此符素設計可遵從認知的慣性,從已有符號設計成果中汲取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現有的符號規范標準,抽象提取滿足符素條件的基本“圖形-語義”結構作為符素。表1為從文獻[19]、[20]抽取出來的符素,并標注有其表征的特征語義。(2)對立與統一原則統一是指對某一類型語義特征,應使用相同視覺變量的不同值進行表達。例如,在設計有系列關系的符素時,可使用不同顏色或尺寸變量進行表達,而不能部分應用顏色變量而部分應用尺寸變量。對立是指符素設計應能體現顯著的區分特點。對立與統一原則能夠保證符素能夠清晰、易識別且不失系統規律特點。例如,可以使用顏色表示公路等級,但不同等級公路的顏色應當具有顯著的可分辨特點。(3)相似與抽象原則相似是指所設計的符素圖形形式應能夠抓住其所表征的對象的某一特征,體現特征的相似性,以激發人的聯想。抽象是指符素設計應注意符素圖形形式的抽象設計,抓住對象的最主要特征,使得符素簡單、規則。在符素設計過程中應把握這二者之間的平衡,過于抽象則符素難以識別,過于相似則易喪失簡潔特點。聚合關系語義結構建模聚合關系語義結構建模與本體建模具有強烈的類同性。本體建模元語中,具有4類重要的概念之間的關系:part-of,kind-of,instance-of,attrib-ute-of[21]。就本質而言,符號語義的聚合關系即為本體建模元語中的kind-of關系,因此,本文認為聚合關系語義結構建模可視為kind-of這一特殊語義關系的本體建模。當前,關于本體的開發或建立方法,基本上均采用手工方式,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工程方法。歸納起來,比較著名的本體建模方法有MikeUscholdded&King的“骨架法”、Gruninger&Fox的企業建模法、Gomez-Perez等的Meth-ontology方法等[21]。總結這些本體建模方法,其一般步驟是:①明確本體范圍:即梳理所要建模的本體范圍,定義本體的邊界條件;②本體建立階段:即進行領域本體的獲取、概念化、確定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形式化語言描述以及本體集成等;③評價與文檔化:進行已構本體的評估和標準化,并最終形成本體成果并。在這3個步驟中,與聚合關系語義結構建模密切相關的是本體的建立階段,借鑒于上述對本體建立方法的分析,總結了聚合關系語義樹構建的一般步驟,如圖3所示。其中,最為重要的步驟就是對象概念的語義分析,并確定與其他對象語義之間的聚合關系。目前,本體構建方法仍無法實現自動化建模,需要人的參與和領域專家知識的指導,對領域知識越了解,其所構建的語義聚合關系也就越完善和科學。根據聚合語義結構建模的流程,結合文獻[20]可得到以下基礎地理信息符號相關的聚合語義結構,如圖4所示。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符號第一等級可劃分為測量控制點、水系……植被與土質、注記等大類。每一大類均可以繼續按照聚合關系進行細分,例如,測量控制點可分為三角點、埋石點、……等小類;三角點還可以分為(常規)三角點和土堆上的三角點。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將整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符號組織為一個完整的聚合關系樹形結構模型。圖4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符號聚合語義結構Fig.4Associativerelationstructureoffundamentalscalemapsymbols4.4語義驅動的地圖符號生成本節主要討論的是由符素組合為一個完整地圖符號的方法。首先,地圖符號的語義應該包括有以下兩個部分構成:<符號語義>::=<構詞規則語義>|<符素語義>其中,構詞規則語義是指符號不同的空間造型賦予符號的含義;符素是構成符號的基礎材料,因此,符素語義是符號語義的主體構成部分。其次,單個符號組合關系語義形式化描述。組合語義關系亦稱部分整體關系,主要體現在“符素→符號”的構造環節中。以語義“土堆上的三角點”為例,可以將其分解為如圖5(a)所示的組合語義分解結構。其中,“土堆上的三角點”、“三角點”為語義特征的組合結構,其余為獨立語義特征,該符號的語義對應的圖形符號組織方式如圖5(b)所示。最后,根據符號語義的組合關系形式化描述模型,驅動符號構造生成。圖6示例了語義驅動的地圖符號構建流程,符素“測量控制點”和符素“三角測量相關的”可以按照獨立構造規則組合為“三角點”組合結構,該結構可以作為獨立的符號出現,也可以作為組合更高一級符號的符素。符素“土堆”采取了極向旋轉重復構詞規則與符素“三角點”組合成“土堆上的三角點”符號。還可以進一步通過其他構造規則,添加例如高程、比高等語義信息,構建更為復雜、詳細的符號。圖6語義驅動的地圖符號構建流程Fig.6Theconstructionflowofthesemantic-drivenmapsymbols語義驅動的符號生成方法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符號的最終設計樣式取決于語義信息的詳細程度:語義信息越豐富,符號樣式越詳細具體,也更容易認知,反之亦然。第二,符號具有顯著的結構規律可循,亦即符號設計時符素、構造規則是根據符號所蘊含的語義信息進行選取的,語義信息決定了符號的最終樣式。第三,對于每一個符號,均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將其分解為組合語義結構,進而根據該結構組構符號。
地圖符號設計實驗
本文設計了一組認知實驗,用于驗證語義驅動的層次化地圖符號設計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學性。實驗設計與實施(1)實驗素材:素材I為從文獻[19]中選取的部分符號組成;素材II是利用本文符號設計方法,對素材I進行重構改進而成。素材II包含有2個部分:一是符素表部分,將符素顯式地展現給被試人員;二是按照聚合語義層次結構組織的符號系統。(2)實驗人員:被試人員主要為信息工程大學二年級本科學員共計47人,所有人員視力、智力等各方面正常,但不具備地圖符號的學習知識基礎。實驗一:不同符號系統認知效率測試實驗。本實驗通過測量兩套素材在認知效率上的數值指標,數字化測定符號認知效率,以驗證本文符號設計方法能否一定程度上提高符號認知效率。本實驗設計6次“訓練→測試”循環,每次循環均給定訓練時間(3~5min不等)。實驗結果如圖7(a)所示。圖7(a)實驗一認知正確率均值和方差曲線Fig.7(a)MeanandvariancecurveofcorrectratioofthecognitiveexperimentI實驗二:符號信息傳輸過程模擬實驗。本實驗通過模擬自然語言交流過程,驗證本文符號設計方法是否具有“語言交流機制”這一特征。實驗方法是通過給定語義,被試A(或B)設計符號,并交予被試B(或A)識別解譯,并通過相似度判斷信息傳輸效率。實驗共有6次循環,其結果如圖7(b)所示。圖7(b)實驗二相似度比率均值和方差曲線Fig.7(b)MeanandvariancecurveofsimilarityratiooftheexperimentII5.2結果分析由于所有被試人員不具備地圖符號的學習知識基礎,因此,本實驗結果反映了符號系統的學習、掌握和使用的效率。本次實驗不討論被試具備地圖符號學習經驗基礎的情況。實驗一結果表明:①總體趨勢上,兩套素材的識別正確率均隨著學習時間的累積而提高,且標準差隨時間累積而降低,反映了被試學習并掌握符號系統能力的提升;②重構后的素材II正確率均值均高于素材I,反映了本文符號設計方法在符號認知效率方面的高效性;③6次實驗正確率方差曲線表明,重構后的符號系統在統計意義上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因此,可以認為本文符號設計方法在符號認識效率測試方面表現較優。實驗二結果表明:6次實驗中,重構后的符號系統在信息傳輸效率方面均較優,且方差呈現出顯著的下降趨勢,這說明了本文重構的符號系統在模擬信息傳輸過程實驗中體現了較為穩定的高傳輸效率。
層次價值內在邏輯論文
要實現各類價值的統一計算,就必須首先充分了解各類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價值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宏觀上來講,可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兩種基本類型(另有一種過渡性價值類型——勞動潛能),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種類,而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又可分為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四個基本層次。各類價值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關系,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人類主體的有序化進程,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互為前提、共同增值。各類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主要有:
一、各層次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1、食物能量:它是人類最基礎、最原始的價值形態,因而被定義為“標準的有序化能量”,其它所有的價值形態都以它為參照系和基本尺度進行統一度量,食物的使用價值量等于它所等價的標準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學能量。
2、溫飽類價值(包含食物能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維持機體的能量代謝,節約體能,減少體熱散失,在數值上等于它所節約的標準的食物能量。
3、安全與健康類價值:在一般的自然環境和人的生理條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個人的實際勞動潛能,這是由于人的壽命總是有限的,任何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因為內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喪失其勞動能力,即個人所積累的生理化勞動潛能總會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主要通過提高機體的自然有效生命,降低機體的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自然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能量代謝率×效用時間。
4、人尊與自尊類價值:在一般的社會環境下,并不是所有的個體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社會認可的勞動能力,這是由于任何個人都會因為某種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勞動崗位并不能完全與其勞動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釋放勞動能力的勞動崗位,從而造成部分個體化勞動潛能的失效和浪費,即個人所積累的個體化勞動潛能總會因勞動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人尊與自尊類價值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社會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社會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社會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溫飽類與安全與健康類價值的消費率×效用時間。
談論藝術的生成與層次
龐雜繽紛的藝術世界真的是只顯示藝術家的個人意志,并以多樣性為特征嗎?如果是這樣,藝術就應該沒有層次,沒有高低,只有藝術家個人意志所產生的作品差別。但事實上人們總是在一定時期趨同于某些藝術作品,或是在眾多藝術品中,仍然存在被人接受,引起共鳴的作品,也有使人無視或造成不適的作品。很顯然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反應是有層次的,那么反推藝術就一定具備層次問題。
一、知覺與藝術樣態基礎
人們對審美的感知源于環境物象對人生理、心理的影響。又因這種影響產生了精神層面上的表達意愿,其中藝術就是表達這種意愿的途徑之一。但是,同樣的表達卻反映出不同的層次。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的因素。圖1顯示了環境刺激與心理反應的關系。人們從心理層面的感受到外界環境的認識是一個漸進反復的動態意識過程。當知覺表達來自感覺輸入中的信息時,就發生自下而上的加工;當知覺表達受個體的先驗知識、動機、期望及其他高級精神活動的影響時,就發生自上而下的加工。這兩個具有方向性的過程對藝術的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感覺”是把物理能量轉換成大腦能夠識別的神經編碼過程。研究表明“感覺”只能提取視野內的基本事實,但不能把這些信息組織為一個整體。如果停留在感覺階段,那么所看到的就是一些分離的碎片。或者是由于相同的特征,而把一組物體看成是一個,例如同一種顏色或色調等。所以,當藝術家偏向于對感覺的表現時,會對所見物象產生破碎感,或者是一種不符合常規邏輯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特征的抽象。事實上,當大腦受損或是受到干擾時,就會產生這種體驗。所以,當我們回顧繪畫史,就會發現很多畫面有此傾向的藝術家都在精神上受到或多或少的困擾。當然這也許源于藝術家本身對大腦片段感覺的追求。例如抽象主義大師德•庫寧,一位經歷著情感挫折、酒精中毒和生理退化的藝術大師,其作品明顯反映了來自感覺自下而上的信息輸入,而少有心理上以往經驗的介入(如圖2)。畫作更為傾向于對感覺信息的抽象表現。同時,這種對感覺自下而上的表征也可因藝術家主導意愿而形成并強化。達利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著重重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辦法是精神墮落和呆癡”。這種對大腦失常的沖動也引導藝術家做出瘋狂的舉動。其實,這不過是對單純感覺的追求甚至是對錯覺、模糊性的追求。當然,這里并不是否定藝術家自上而下的知覺,而是更傾向于體現感覺本身。另一方向的通道是自上而下,通過心理過程對以往經驗和期望進行主動的辨認識別。這一過程更偏向于理性的邏輯分析,體現了大腦的信息加工與識別功能。知覺反映以心理思考為主導,反映在藝術表現上就是傾向于對外界環境的真實寫照。這一思考過程主導了西方古代繪畫史的整個發展過程,藝術反映了人類對周邊事物的逐步認識和階段性寫實反映。當然,這種寫實所反映的不僅僅包括古典繪畫的寫實主義,也包括對事物印象的寫照,是人們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累積知識的結果。其發展規律與人類認識能力發展同步。畫家作品更傾向于對客觀事物的再現。這兩個方向的力量造成了兩種傾向性藝術形態。這兩種藝術形態在西方藝術發展歷程中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樣態,并且相互對立。但這并非是兩個力量方向產生的終極結果,這兩種藝術樣態反映的始終是方向過程中的產物。而當力量平衡交于知覺并共同作用反映在藝術上時,就產生了東方藝術的樣態。帶有教化作用的寫意精神。事實上,當人類意識活動反應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這兩種軌跡達到平衡點時,那就是所有反映途徑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任何單方向意識活動都是達到終級平衡的過程和片段。同時,單方向的藝術形態由于是矢量狀態,所以不能達到穩定持續,內心與外力不能達到平衡,系統就是自毀的。這也是西方藝術每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有一次藝術革命,革命之后又會復興,兩種力量交替發生的原因。而東方藝術追求的既非純理性邏輯識別事物,亦非純感官再現,始終保持在中庸、平衡、似與不似之間。這種哲學意識形態正是對所有矢量力的平衡、化解。反映在藝術之上,就是力量平衡之后具備穩定、持久、能夠使人疏解的寫意精神。也就是說從生理感覺到心理意識的過程中處于坐標不同的階段,知覺反映出基本的三種藝術趨向:(1)趨向于感覺的抽象;(2)趨向于意識的寫實;(3)趨向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
二、直覺與藝術的生成
從上至下、從下至上,這兩個過程的平衡點反映了自外界刺激到生理的直觀映像,也體現了社會、文化對心理形成的信念和先驗影響,從而形成了對外界環境的重新解讀。現在看起來很完滿了,但是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環境。環境并不因對我們有影響而存在,環境因為存在而存在。當我們只考慮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時,就已經將環境割裂。只考慮我們可以觀察到可預見到的一部分,這不是完整的系統。人不僅是作為人自身而存在的,更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真實的平衡不僅僅是內應力的平衡,而且還包括外界成千上萬矢量力的平衡,所以這種平衡是內因與外因的疊加,而外因的不可控性導致了平衡的階段性與相對性。外力的微變也會導致平衡的消解。因此,對于藝術來說如果這一過程僅僅停留在一維坐標上,只能是永不停息的內力化解,并非能達到藝術的最高層面。這也解釋了多數藝術家內心的爭斗和焦灼與藝術舒解的真諦相違背的問題。所以,在藝術形成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被人忽視的層面,那就是直覺。例如,一件紅山玉器的藝術價值反映了作者的意識,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這些是在人可控范圍內的,也就是說內應力達到完美平衡。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紅山玉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反映在自然力量的不可操控性上,反映了最初石料的偶然發現,石料雕琢時內核紋理的凸現,也反映了時間長河在其表面和內部的隨意侵蝕。而這種不可控性和偶發性才增強了古玉的美學意味,并造就了把玩之間傳遞出的氣息和愉悅感。但是這一系列的偶發,又是被人選擇的,被人雕琢的。人們面對一塊頑石綜合了經驗與感覺,也就是在知覺的基礎上偶發直覺,相信它會成為一件杰作,所以它就生成了。這種直覺是融入了人類生理與心理,融入自然風吹草動的整體系統下的一種自覺反映。直覺可以不面對物象,不面對心理的意識思維;雖然這些都是產生直覺的先期條件,因為首先你要是一個具備完整條件的系統,之后才能在外力的刺激下產生偶發,產生藝術的靈感。但是直覺的發生可以產生在任意階段,在內因矢量力不平衡情況下,外力如果能夠消解不平衡,也會產生直覺下的藝術樣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寫實、抽象過程中,仍然有打動人心的藝術品出現。這些藝術品因自身內力并不平衡,所以面對不停改變的外力,系統是更為脆弱和短暫的。但是,既然發生了直覺的作用,藝術就會產生。這些直覺造就了藝術,所以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經驗條件、不同技術手段下,都形成了完整體系下的直覺和與該時期相匹配的藝術。
三、直覺與藝術的層次
層次化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研究了層次化設計中如何達到時序收斂。從層次化設計的流程分析,介紹如何人為地選擇并且調整一些布局布線方面的問題從而使得設計更能實現時序收斂。最后以圖文及數據相結合的方式舉例說明了層次化設計時序收斂的可行性。
關鍵詞層次化設計;收斂性;模塊布局;時鐘優化;延時分配;大型設計
1引言
如今一般的后端設計是采用把網表打散,把所有的邏輯單元看作是一個層次上,層次關系不用考慮,一起進行設計,優化。這樣設計的好處是邏輯關系比較簡單,在做優化的時候,可以對邏輯單元直接處理,所有的物理單元都是可見的。但是,隨著現在設計越來越復雜,單元越來越多,現在的單層次的EDA工具的承載能力遭到了挑戰。由于設計的龐大,使得后端設計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于是出現了層次化設計流程。
層次化設計流程是指把設計對象分成多個模塊分層次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層次之間的關系,頂層模塊和底層模塊的關系,層次內部的優化等等。最終,在各個模塊達到其各自設計要求的同時,滿足頂層的設計要求。
2層次化設計的背景
管理層次分析論文
企業管理中,特別是大型現代企業的管理中,層次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上沒有層次,必然會打亂仗;管理上層次分明,工作才能有條不紊,事半功倍,游刃有余,舉重若輕。
這里講的"層次",是從辦事和用人兩方面說的。
管理要有層次,首先辦事要有層次。管理者對自己所分管的千頭萬緒的工作,既要統觀全盤,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心中有數,能夠歷歷在目,如數家珍;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理出頭緒來,把握住各件事情之間的聯系,從中抓住主要的工作。重點就是綱,綱舉目張。工作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有時終日奔忙,忙得昏天黑地,但由于沒有解決主要的矛盾,事情似乎越辦越多,甚至越辦越糟;而一旦抓住并妥善地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也就所向披靡了。這時你就會有一種雨后天睛、豁然開朗的感覺。管理者每天都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工作,這些工作有的互相關聯,有的互不相干,卻又都必須做好。作為管理者就必須懂得統籌安排,分清輕重緩急,把大量瑣碎、次要的工作安排給合適的人員或部門去做,并且安排好這些工作、這些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先后次序和相互銜接,不時地注意其進度,監督其質量,檢查其結果。而對那些重大的、可能影響全局的工作,則需親自動手,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地做好。
工作中沒有層次感,就必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力不討好。這樣的管理者往往表現得很矛盾:有時他過于"細心",一頭扎進某件具體工作中不能自拔,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這樣就往往顧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有時他又過于"粗心",粗得做什么都浮皮潦草、漫不經心,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濕。表面上他似乎什么問題都看到了,都談到了,都動手了;然而細究起來,卻幾乎什么也沒完成,什么也沒落實。這樣的管理者若沒有幾個認真負責的助手,恐怕真是很危險,總有一天要出大事的。由于不分主次,不分輕重緩急,這樣的管理者面對紛繁復雜,急速多變的眾多事務,必定手足無措,只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乒乒乓乓亂打一通。打中了算是運氣,打不中就自認倒霉。
事實上,任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誰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憑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好所面臨的全部問題。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做管理者必須舍得放手,善于放手:有些事情放一放再處理,有些事情放給別人去處理(這就要求舍得放權,這一點下面再談),給自己留下幾件非親自處理不可又必須馬上處理的重要工作去做。這樣才能游刃有余,舉重若輕。自古以來,能象諸葛亮、那樣巨細無遺、日理萬機的又有幾人?事實上正是在他們的過分精明的優卓之處,也隱藏了他們的不足。諸葛亮正因為過分精明,信人不過,事事不放手,不讓權,始終未能為蜀國培養出什么象樣的人才,最后落?quot;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蜀國大業后繼無人的悲慘結局。豈不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這方面比諸葛亮高明得多了。他向推薦了鄧小平,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推薦是非常英明的。但他之所以推薦鄧小平,正是因為他贊賞、羨慕鄧小平能夠"舉重若輕",而這正是認為自己所不具備的優點。
管理要有層次,同時要求用人要有層次。我們剛才已經看到,工作上的層次與用人上的層次是緊密相連的。在工作上不分主次,不分輕重緩急,在用人上也必定表現為沒有層次感。在機構設置上求多求全,部門與部門之間沒有主次,沒有從屬,統統都是并列的?quot;在領導眼里一律平等"。這反映了什么都要管,分不清主次的心理。在用人上也一味追求平衡,沒有層次,沒有重點,片面強調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優秀者不敢重賞,不敢重用;庸劣者不敢重罰,不敢重處,結果是前者心懷沮喪,后者無所鞭策,以表面上的平等造成了事實上更大的不平等,以犧牲優良,犧牲效率為代價來迎合庸劣。"撒胡椒面"的效果并不好。
理層次與賞語言分析論文
[內容]
《鳥的天堂》一課,作者用生花之筆描繪了勢態截然不同的兩幅圖畫:夕陽下幽美的榕樹圖;晨光中群鳥奮飛、百鳥爭鳴圖,展示了“鳥的天堂”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賞析美的語言、感知美的形象、培養美的情操。
一、緊扣題眼,通覽全文,理清層次課文以“鳥的天堂”為題、新穎別致,富有詩意。“天堂”一詞道出了鳥兒生活環境的優美與作者對它的贊美。教師在板書課題后,緊扣課題設問:
1.什么是天堂?
2.快速讀文,思考:“鳥的天堂”指什么?課文寫了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
3.聽師讀文,思考:課文哪幾段寫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哪幾段寫他第二次經過?
論需求層次理論行政應用
摘要:激勵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問題,它對于充分調動組織成員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提高個人和組織績效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中國政府行政管理中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結合行政管理的具體特點,完善公務員績效考核和有效激勵體系,是提高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行政效率的科學選擇。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行政管理;激勵;績效
Abstract:Incentiveisthecoreofhumanresourcesmanagement,itcanfullymobilizeitsmembersfortheworkoftheenthusiasmandcreativitytoattractandretainqualifiedpersonnelandtoimprove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areofdecisivesignificance.China''''suseofgovernmentadministrationinthelevelofMaslow''''stheoryneeds.Withtheadministrationofspecificcharacteristics,improvethecivilserviceperformanceappraisalandeffectiveincentivesystem,theworkofthecivilservantsistoraisetheenthusiasm,creativity,andimprovetheadministrativeefficiencyofscientificchoices.
Keywords:TheoreticalLevelofDemand;AdministrationManagement;Incentive;Performance
一、中國行政管理中的激勵問題
1.約束不對稱、重監督而輕激勵
層次理論與和諧社會論文
摘要: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種內容型激勵理論。它把人類紛繁復雜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而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的大同社會,是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關系得以有效協調的社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需求層次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很大的啟示。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能為我們現階段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一個有益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引言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這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的新趨勢、新特點提出來的重大戰略舉措。構建和諧社會關鍵的一點是應該對社會中的各個不同的群體給予不同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主要講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層次的需要[1]。
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對這個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西方各國廣為流傳,近些年來,在我國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國的心理學界和管理論界,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紛繁復雜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又把人的需要層次發展為七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