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藝術的生成與層次

時間:2022-07-04 09:22:12

導語:談論藝術的生成與層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藝術的生成與層次

龐雜繽紛的藝術世界真的是只顯示藝術家的個人意志,并以多樣性為特征嗎?如果是這樣,藝術就應該沒有層次,沒有高低,只有藝術家個人意志所產生的作品差別。但事實上人們總是在一定時期趨同于某些藝術作品,或是在眾多藝術品中,仍然存在被人接受,引起共鳴的作品,也有使人無視或造成不適的作品。很顯然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反應是有層次的,那么反推藝術就一定具備層次問題。

一、知覺與藝術樣態基礎

人們對審美的感知源于環境物象對人生理、心理的影響。又因這種影響產生了精神層面上的表達意愿,其中藝術就是表達這種意愿的途徑之一。但是,同樣的表達卻反映出不同的層次。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的因素。圖1顯示了環境刺激與心理反應的關系。人們從心理層面的感受到外界環境的認識是一個漸進反復的動態意識過程。當知覺表達來自感覺輸入中的信息時,就發生自下而上的加工;當知覺表達受個體的先驗知識、動機、期望及其他高級精神活動的影響時,就發生自上而下的加工。這兩個具有方向性的過程對藝術的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感覺”是把物理能量轉換成大腦能夠識別的神經編碼過程。研究表明“感覺”只能提取視野內的基本事實,但不能把這些信息組織為一個整體。如果停留在感覺階段,那么所看到的就是一些分離的碎片。或者是由于相同的特征,而把一組物體看成是一個,例如同一種顏色或色調等。所以,當藝術家偏向于對感覺的表現時,會對所見物象產生破碎感,或者是一種不符合常規邏輯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特征的抽象。事實上,當大腦受損或是受到干擾時,就會產生這種體驗。所以,當我們回顧繪畫史,就會發現很多畫面有此傾向的藝術家都在精神上受到或多或少的困擾。當然這也許源于藝術家本身對大腦片段感覺的追求。例如抽象主義大師德•庫寧,一位經歷著情感挫折、酒精中毒和生理退化的藝術大師,其作品明顯反映了來自感覺自下而上的信息輸入,而少有心理上以往經驗的介入(如圖2)。畫作更為傾向于對感覺信息的抽象表現。同時,這種對感覺自下而上的表征也可因藝術家主導意愿而形成并強化。達利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著重重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辦法是精神墮落和呆癡”。這種對大腦失常的沖動也引導藝術家做出瘋狂的舉動。其實,這不過是對單純感覺的追求甚至是對錯覺、模糊性的追求。當然,這里并不是否定藝術家自上而下的知覺,而是更傾向于體現感覺本身。另一方向的通道是自上而下,通過心理過程對以往經驗和期望進行主動的辨認識別。這一過程更偏向于理性的邏輯分析,體現了大腦的信息加工與識別功能。知覺反映以心理思考為主導,反映在藝術表現上就是傾向于對外界環境的真實寫照。這一思考過程主導了西方古代繪畫史的整個發展過程,藝術反映了人類對周邊事物的逐步認識和階段性寫實反映。當然,這種寫實所反映的不僅僅包括古典繪畫的寫實主義,也包括對事物印象的寫照,是人們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累積知識的結果。其發展規律與人類認識能力發展同步。畫家作品更傾向于對客觀事物的再現。這兩個方向的力量造成了兩種傾向性藝術形態。這兩種藝術形態在西方藝術發展歷程中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樣態,并且相互對立。但這并非是兩個力量方向產生的終極結果,這兩種藝術樣態反映的始終是方向過程中的產物。而當力量平衡交于知覺并共同作用反映在藝術上時,就產生了東方藝術的樣態。帶有教化作用的寫意精神。事實上,當人類意識活動反應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這兩種軌跡達到平衡點時,那就是所有反映途徑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任何單方向意識活動都是達到終級平衡的過程和片段。同時,單方向的藝術形態由于是矢量狀態,所以不能達到穩定持續,內心與外力不能達到平衡,系統就是自毀的。這也是西方藝術每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有一次藝術革命,革命之后又會復興,兩種力量交替發生的原因。而東方藝術追求的既非純理性邏輯識別事物,亦非純感官再現,始終保持在中庸、平衡、似與不似之間。這種哲學意識形態正是對所有矢量力的平衡、化解。反映在藝術之上,就是力量平衡之后具備穩定、持久、能夠使人疏解的寫意精神。也就是說從生理感覺到心理意識的過程中處于坐標不同的階段,知覺反映出基本的三種藝術趨向:(1)趨向于感覺的抽象;(2)趨向于意識的寫實;(3)趨向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

二、直覺與藝術的生成

從上至下、從下至上,這兩個過程的平衡點反映了自外界刺激到生理的直觀映像,也體現了社會、文化對心理形成的信念和先驗影響,從而形成了對外界環境的重新解讀。現在看起來很完滿了,但是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環境。環境并不因對我們有影響而存在,環境因為存在而存在。當我們只考慮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時,就已經將環境割裂。只考慮我們可以觀察到可預見到的一部分,這不是完整的系統。人不僅是作為人自身而存在的,更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真實的平衡不僅僅是內應力的平衡,而且還包括外界成千上萬矢量力的平衡,所以這種平衡是內因與外因的疊加,而外因的不可控性導致了平衡的階段性與相對性。外力的微變也會導致平衡的消解。因此,對于藝術來說如果這一過程僅僅停留在一維坐標上,只能是永不停息的內力化解,并非能達到藝術的最高層面。這也解釋了多數藝術家內心的爭斗和焦灼與藝術舒解的真諦相違背的問題。所以,在藝術形成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被人忽視的層面,那就是直覺。例如,一件紅山玉器的藝術價值反映了作者的意識,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這些是在人可控范圍內的,也就是說內應力達到完美平衡。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紅山玉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反映在自然力量的不可操控性上,反映了最初石料的偶然發現,石料雕琢時內核紋理的凸現,也反映了時間長河在其表面和內部的隨意侵蝕。而這種不可控性和偶發性才增強了古玉的美學意味,并造就了把玩之間傳遞出的氣息和愉悅感。但是這一系列的偶發,又是被人選擇的,被人雕琢的。人們面對一塊頑石綜合了經驗與感覺,也就是在知覺的基礎上偶發直覺,相信它會成為一件杰作,所以它就生成了。這種直覺是融入了人類生理與心理,融入自然風吹草動的整體系統下的一種自覺反映。直覺可以不面對物象,不面對心理的意識思維;雖然這些都是產生直覺的先期條件,因為首先你要是一個具備完整條件的系統,之后才能在外力的刺激下產生偶發,產生藝術的靈感。但是直覺的發生可以產生在任意階段,在內因矢量力不平衡情況下,外力如果能夠消解不平衡,也會產生直覺下的藝術樣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寫實、抽象過程中,仍然有打動人心的藝術品出現。這些藝術品因自身內力并不平衡,所以面對不停改變的外力,系統是更為脆弱和短暫的。但是,既然發生了直覺的作用,藝術就會產生。這些直覺造就了藝術,所以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經驗條件、不同技術手段下,都形成了完整體系下的直覺和與該時期相匹配的藝術。

三、直覺與藝術的層次

在直覺發生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手段、方法、知識和技藝。直覺發生之后,就產生了相應的寫實藝術、抽象藝術和寫意藝術。當然這三種藝術只是大的范疇,在其下還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形態,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歸根結底,依據其產生的心理位置,所有的藝術都可以歸結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這一軸線上的三種樣態。但是直覺只有出現在兩種內力平衡,同時外力與內力平衡之下,所反映出的藝術力量才是相對永恒持久的,才是能夠與多數人共鳴,并在時間長河中留存的。因為從人類整體發展來看,它同時平衡了精神與生理、自然與自身的綜合因素,是完整、完備的體系。雖然在這個體系中,有復雜的各向應力,但他們達到了相對穩定。所以該體系不是自毀的,而是相對長存的。同時,自身體系的完備才更容易消解外力,才會使觀者也達到舒解的作用。這就是人們長期尋求的藝術,最高層次、最穩定的藝術,也就是寫意的藝術。源于力量的平衡,是必然的也是偶發的。這就像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是非連續性的,量變導致質變,但你無法說清具體多少才能發生質變。你能說清一堆沙子到底是從第幾粒沙子起算做是一堆嘛?因此,通過知覺我們可以接近本源,但只有在特定環境偶發直覺時,我們才能揭示本源。所以“即興性、偶然性、不可預見性是大寫意不可缺少的特點和重要特色”。當然,我認為這種不可預見性相對來說,是可預知的。如果內應力達到平衡,通過外力不斷變化,終有可能與內力消解和諧,這時候就是直覺產生之時,也是藝術發揮之時。就像量子力學中指出我們只能統計概率,但不能達到準確預測。所以,我們只能不斷達到內因的平衡,做好準備。而直覺何時到來,卻不能準確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努力消解自身的應力,直覺產生的幾率是很大的甚至是必然的,這就是寫意精神形成之時。寫意精神是難求的。但環顧四周,這種精神的外在形式卻又是處處可見的。是水墨間的流淌;是清晨露水的光影;是你在冬日的陽光下懶懶地擁在靠枕間飲茶遐想。人們在這種寫意面前是放松的、自然的、美好的。因為這些系統的內力是平衡的,無沖突、無矛盾。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寫意面前,人們更易平和、疏解、向善,而追求寫意的人也更親和、豁達、長壽。因為在追求寫意的同時,必須先消解內力,化解矛盾,達到生理與心理的平衡中庸之態。如上所述,藝術的發生需要內應力的平衡而產生知覺表現,同時要在外力的應激之下產生直覺,才能形成藝術樣態。

據此重新建構藝術的生成圖形(如圖3)。可以看到二維坐標系代表內應力,同時也是藝術產生的內在基礎,即心理意識和生理感覺的共同作用,而這兩種矢量作用成反比關系。圖中曲線正代表了內力呈現的樣態,也就是知覺曲線,可以看到在曲線上p點兩個力的作用是平衡的,同時p點距坐標圓點是最近的,那么坐標圓點代表了什么?你會發現那是你生理、心理的始發,所以它代表了本源。這就說明在內應力平衡點上距本源最近。現在再加上外力的改變,也就是時間軸線(如圖4),曲線隨著外力的變化在每一個激發點上產生了直覺。這些直覺不是連續不斷的正如世界不是連續不斷的一樣,但是它都發生在知覺曲線映射的面上,這就形成了直覺的域面,也就是藝術曲面。可以發現的是,在這個藝術曲面上很好地反映了藝術層次的問題,因為只有在xy線上的藝術距離本源最近,同時在這個曲面上只有拱形xy線上所受外力可以全部傳導,也就是說系統最穩定、最持久、最不易被破壞。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寫意(xy)藝術是最穩定、最持久的藝術,為什么真正從事寫意的藝術家是平和、內斂、常青的。如上體系建構,不僅說明了西方藝術發展動蕩交替變化的原因,也說明了中國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歷經朝代更替始終葆有一致氣息的緣由。中國藝術追求的并非單純視覺享受,亦非客觀事物的形似,而是對于自然本源的追溯和精神再現的形神通匯。《尚書•物之情》有云“詩言志”,這是中國藝術中,情感理論的發端。《淮南子》提出“放意相物”、“謹毛失貌”、“君形說”等概念,都是在說明,藝術中對形的描繪,應臣服在主體精神表現的控制之下。王羲之“意在筆先”;顧愷之“傳神寫照”、“遷想妙得”都印證了藝術產生于直覺、寫意是藝術核心的思想。而謝赫《畫品》更是總結“一、氣韻生動是也;二、古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轉移模寫是也”,不但確立了“氣韻生動”為第一的品評標準,同時兼顧了形、骨、神并重的藝術基礎。另一部中國古代關于文學藝術創作的巨著《文心雕龍》也提出了“神與物游”的觀點,認為神思是心物交融的活動,外求物貌,內求心理。這種觀念也正是本文所要提出的內外“平衡”。與其對應的西方則認為理性與感性是矛盾的,這種二元對立的哲學基礎,在藝術上就是將主體兩個方向的活動映射分裂表現,直接導致了寫實與抽象的矛盾。而這種本質的矛盾,造成了寫實、抽象藝術發展的歷史階段性和局限性。當然文中所論主要針對東西方主流藝術趨向,旨在剝離龐雜次要因素,宏觀分析主體生成原因。所以筆者認為,總體而言,寫意藝術才是能夠全面反映藝術真諦,并能夠持久穩態發展的藝術。

四、結論

綜上所述,知覺綜合生理感覺與心理意識,反映出兩種矢量力的作用,導致了藝術的不同樣態基礎,這些樣態基礎都僅僅是手段、方法、知識、技藝的總體趨勢。在知覺表現基礎之上,外力應激偶發直覺。直覺引發藝術的產生,直覺產生在不同的內因基礎上形成不同的藝術樣態。但只有直覺發生在生理心理的內應力平衡點上,同時外力與內力也達到平衡的基礎上才會引發寫意的藝術。寫意藝術是相對最完備、最穩定、最持久的藝術,所以寫意使人舒解、平和、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