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12:12: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玻璃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玻璃藝術

燈工玻璃在玻璃藝術創作的作用

[摘要]燈工玻璃的創作方式特別適合理性的形體塑造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對燈工玻璃中的“盤線”工藝做了基本闡釋和分析,從燈工“盤線”的工藝描述、工藝特點、表現題材等方面做了討論,并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來分析“盤線”工藝。

[關鍵詞]燈工玻璃;“盤線”;藝術創作

人類文明的源頭就有“結繩記事”的痕跡,燈工玻璃的“盤線”形式,是在用新的手法和新的材料進行的敘述和藝術創作方式。

一、燈工玻璃中的“盤線”形式

(一)什么是燈工玻璃

燈工玻璃是用火槍對已經成型的玻璃棒或者玻璃管進行局部加熱后,利用其熱塑性和熱熔性進行拉、彎、按、焊、吹等,加工成型為玻璃的藝術。燈工玻璃具有悠久的傳統,最早有依據的燈工玻璃是公元前5世紀古埃及的玻璃珠制作。在現代火槍研發出來之前,使用蠟或是煤油燈對小型的玻璃料進行加熱。現代燈工已經不再使用煤油燈了,幾乎所有燈工藝術家都用火槍進行創作,燃料氣體是煤氣與氧氣的混合氣體。

查看全文

玻璃藝術在室內設計的運用

雖說我國早在封建社會就已經形成制作玻璃的工藝,但是當時室內空間設計中一般不使用玻璃裝飾,玻璃藝術未得到重視,我國的玻璃藝術發展較晚。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常見集透明、明亮為一體的玻璃材料。此外,玻璃材料創造了系列優秀作品,且是現代室內設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室內空間與玻璃的關系

1.1虛實相生。在室內應用中玻璃得以充分發揮裝飾性與實用性的作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易碎。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可使室內外光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分割空間,潛移默化的向空間轉移自身藝術性。玻璃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得到普遍應用,其具有豐富的功能。1.2閃爍斑斕。在現代空間中玻璃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室內陳設作品方面。玻璃陳設品主要可分為燈飾、擺件等各種類型。這些藝術品基于多元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設計,形成畫面唯美、語言簡潔、想象圖豐富能讓人理解的獨特的思維。

2玻璃的分類及其特點

當代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玻璃類型種類繁多。與此同時各種玻璃種類具有各自獨特的特點。了解各種玻璃材料的特性、類型是現代室內設計的重點。玻璃材料可細分為各種類型,其中最為常見的主要有:2.1凈片玻璃。凈片玻璃即平板玻璃,屬于玻璃平板片的范疇,其通常未經過加工,具有采光、隔斷等作用,通常用于門窗之中。一般可直觀的將平板玻璃細分為有色玻璃(如釉面、磨砂、彩色)等玻璃類型及無形玻璃。此類玻璃具有較好的保溫性、隔音效果,透光性能優。2.2熱熔玻璃。熱熔玻璃的底料為平板玻璃,是經二次加工而獲得的玻璃材料。其表面凹凸不平,顏色多樣化,圖案十分美觀,實際應用中往往作為玻璃陳設品、熱熔玻璃磚。2.3安全玻璃。安全玻璃即鋼化玻璃,是熱處理適量玻璃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其較普通玻璃具有更強的抗沖擊性、更強韌的優點。更為重要的是當其發生破碎時,不會形成尖角,一般不會直接損害人體,適宜各領域的普遍應用。此類玻璃不可二次切割、打孔,必須在鋼化前完成表面處理,對施工工藝的要求較高。2.4反射玻璃。反射玻璃即鍍膜玻璃,把非常薄的金屬、化合物薄膜鍍于玻璃表面,賦予玻璃材料各種表現特性。鍍膜玻璃材料在室內設計中得到普遍性應用,比如灰鏡、茶鏡、銀鏡等均屬于此種材料。

3室內空間設計中玻璃設計的原則

查看全文

談論絲綢之路與玻璃藝術

玻璃自誕生之時起就是受歡迎的商品,由于玻璃器華美、昂貴,制造技術相對神秘,因而在歷史上曾與黃金、白銀、寶石一樣,是重要的商品。至今,仍然難以斷定玻璃的起源是公元前20世紀的兩河流域,還是出自同時期的古埃及,這也可以說明早期玻璃貿易非常頻繁,羅馬帝國和伊斯蘭阿拉伯帝國時期的玻璃藝術遠銷到舊大陸的各個角落,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都出土了西亞的玻璃,這些都是貿易交流的證明,而聯系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則是古代玻璃貿易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是由李希霍芬(FerdinardvonRichthofen)在19世紀末首次提出的,它是溝通歐亞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大動脈的代名詞,在古代的中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了絲綢之路的通道包括:(1)北方(草原)絲綢之路;(2)西北(沙漠)絲綢之路;(3)西南(佛教)絲綢之路;(4)南方(海上)絲綢之路。沿絲綢之路出土的文物為我們展現了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在貿易項目中西方向東方輸出了古代玻璃器皿,并最終對中國的玻璃業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古代玻璃藝術的發展始終與世界玻璃業保持聯系,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玻璃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玻璃藝術貿易的萌芽時期

鑲嵌玻璃珠俗稱“蜻蜓眼”,是指在單色玻璃珠母體上嵌進另外一種或幾種不同與母體顏色的玻璃,從而構成美麗的圖案。鑲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鑲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階段是很難達到的。與鑲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亞相比,中國鑲嵌玻璃珠的出現非常突然。在西亞,單色玻璃珠出現約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鑲嵌玻璃珠的出現則還需要幾百年,可以說,單色玻璃珠經過漫長歲月后才發展成鑲嵌玻璃珠。而在中國,鑲嵌玻璃珠和單色玻璃珠同時出現在春秋末期。鑲嵌玻璃珠的復雜工藝決定了它價格不菲,不僅擁有者將它視為稀世珍寶,而且擁有這些玻璃藝術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顯赫的貴族。這樣說來,鑲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進口玻璃藝術,那么,它所依附的貿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國新疆地區位于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交匯點,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躍的地區,北方(草原)絲綢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遷徙無常、行蹤不定,對史前人們的往來起了很大作用。這一地區發現的鑲嵌玻璃珠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早期玻璃貿易的證據,其中一件帶有梅花圖案的鑲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時代。安吉爾(A•Engle)在《中國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國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亞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關,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亞述結束了烏拉爾圖王朝后,有可能到達中國,并帶來了鑲嵌玻璃珠的制造技術。與北方絲綢之路相比,南方的貿易通道與玻璃藝術的傳播更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絲綢之路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即通過云南、兩廣等地或海路,經東南亞、南亞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發現的古代玻璃藝術展現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索,盡管這種交流是輾轉式的,數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與楚國玻璃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希臘等地的玻璃制造開始成倍增長,參與貿易的玻璃藝術品也有相應的增加,絲綢之路南道沿線均有當時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長沙地區不僅是楚國玻璃生產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藝術品最多的地區。楚國在中國玻璃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為了制造出類似玉的材料,創造了我國獨有的鉛鋇玻璃;楚國人還將青銅的鑄造工藝運用到玻璃產業,發明了模壓工藝,生產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劍首等;模壓工藝還為平板玻璃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在西漢早期的廣州南越王墓中發現多塊長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戰國初期到戰國中晚期雖然時代相連,但鑲嵌玻璃珠在圖案紋飾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別。初期,中原地區的鑲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亞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屬于鈉鈣玻璃,戰國中晚期的鑲嵌玻璃珠則屬于鉛鋇玻璃。在紋飾上,戰國中晚期的鑲嵌玻璃珠豐富多彩,不僅有單純的同心圓,還出現了同心圓和幾何紋的組合,弦紋、菱形紋和三角紋作為底紋,同心圓均勻地分布在底紋上,或是用點連成線,形成網紋,將圖案分割成小的單元。伴隨著鑲嵌玻璃珠的演變,一些典型的中國風格的玻璃藝術品也開始出現,如玻璃壁、玻璃劍飾和玻璃印章。鑲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國的出現和演變,不僅證明了絲綢之路上玻璃藝術的貿易交流,而且還刺激了新興的玻璃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經過國產玻璃多年的發展以及對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藝術具備了在中國發展的基礎。

二、玻璃吹制技術的傳入

吹制技術的誕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時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種說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敘利亞誕生,以后在羅馬帝國流傳;另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發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發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義的發明就是吹制技術,這項先進技術使玻璃業發生了重大轉折,吹制技術的采用簡化了生產過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進入一般市場,玻璃藝術也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會的奢侈品。羅馬帝國征服了地中海沿岸,開始了一段和平時期,為玻璃吹制技術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時機。西北(沙漠)絲綢之路是人們所熟知的漢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區域在新疆境內。可分為南、北和新道三條路線,其中的南路是從敦煌經鄯善(今新疆若羌東北)、于闐(今新疆和田)、莎車等地,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內)、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達條支(今波斯灣)、大秦(今地中海東部,即羅馬帝國)等國。沿沙漠絲綢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點是連續的而且分部較密,同時,西方的玻璃制造技術也隨之傳入。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社會處于動蕩時期,戰爭不斷,分裂割據。另一方面,思想活躍,文化碰撞,民族融合,為隋代統一、唐代輝煌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上流社會荒淫奢侈,彼此較量物質生活的高低。伴隨著上流社會對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藝術成為他們彼此“斗富”的寶物,進口的羅馬和薩珊玻璃開始增多。雖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紀即進口到我國,但技術的傳播還有賴于工匠的遷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戰國兩漢時期流行的鉛鋇玻璃由于沒有固定的發展條件而逐漸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術的影響,最晚在北魏時期,中國已經采用玻璃吹制技術。據《魏書•大月氏傳》記載大月氏國人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瑠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世祖時西域商人不僅將玻璃吹制技術引入我國,而且在北魏京師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玻璃吹制工廠。這是中國玻璃藝術史上的重要轉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產,廣泛采用了吹制技術,并開始了玻璃制造的中興。

三、玻璃制造的中興

查看全文

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摘要:玻璃具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是較為久遠的合成材料。本文首先,系統分析玻璃的分類,重點研究飾面玻璃與結構玻璃的種類與應用特點。其次,歸納并總結了,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作為結構材料的使用情況。最后,從藝術表現和使用功能兩個方面,闡述了玻璃藝術的應用價值。從使用功能上看,玻璃的空間限定,縱向空間分區,橫向空間分割,形成視覺焦點,空間延展性等,突出了獨特的優勢。玻璃以其材質本身優勢,再加以藝術的表達,使得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所具有巨大的魅力,進而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

關鍵詞:玻璃藝術;環境設計;表現形式

1玻璃藝術的概念與應用歷史

1.1玻璃藝術

從玻璃悠久的發展歷史看,目前玻璃是一種重要的不可或缺并且廣泛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材料。玻璃藝術是以玻璃材料為載體平臺的一種古老而又具有現代化氣息的藝術門類,在藝術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范圍內都有玻璃藝術發展的歷史痕跡。目前應用于各類設計中的玻璃藝術大體可以分為飾面玻璃、節能玻璃、結構玻璃和其他玻璃制品這四大類。飾面玻璃:指的是以玻璃為設計元素,在空間中進行設計。可以是以玻璃為視覺中心點的藝術形式,在環境空間中的表現。也可以是通過玻璃本身具有的顏色,質感,形狀等因素,所表達出的美感,進而應用于環境空間之中。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彩繪玻璃窗。通過不同顏色的摘要:玻璃具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是較為久遠的合成材料。本文首先,系統分析玻璃的分類,重點研究飾面玻璃與結構玻璃的種類與應用特點。其次,歸納并總結了,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作為結構材料的使用情況。最后,從藝術表現和使用功能兩個方面,闡述了玻璃藝術的應用價值。從使用功能上看,玻璃的空間限定,縱向空間分區,橫向空間分割,形成視覺焦點,空間延展性等,突出了獨特的優勢。玻璃以其材質本身優勢,再加以藝術的表達,使得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所具有巨大的魅力,進而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玻璃進行組合后,形成五彩繽紛的玻璃窗。節能玻璃:指的是以玻璃為節能材料,通過玻璃自身組織結構的改變或外在的加入某種物質,進而達到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損耗。例如:位于沈陽建筑大學的中德被動式節能樓。此節能樓采用真空玻璃,使玻璃的傳熱系數達到或接近各種形式建筑墻體的傳熱系數。結構玻璃:指的是以玻璃材料,作為建筑中某一部分的外圍結構材料出現。(圖1)通過玻璃進而架構整個空間。玻璃材料以其通透性和可塑性,在建筑中作為結構材料的出現,替代了鋼筋混凝土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建筑模式。例如:沈陽中街步行街中的,蘋果大悅城店。其建筑整體外立面采用,整體玻璃結構,玻璃與玻璃之間無任何任何懸掛或支撐物結構進行交接。從整體外觀上看,就像一個巨大的玻璃盒子。玻璃作為結構材料的使用,將建筑風格變得更加簡約,將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風格推向了極致。玻璃制品:指的是各種造型獨特,顏色多變的玻璃材質的藝術品。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劍的劍格處,就鑲嵌玻璃材料。而如今玻璃材料更是應用廣泛。例如喝茶所使用的隔熱杯。其使用玻璃進行藝術的造型,在滿足原來功能的前提下,進行藝術的造型,進而滿足人們對藝術美的追求。

1.2玻璃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歷史

查看全文

工業設計藝術中玻璃的意義

隨著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玻璃藝術作為一種特殊藝術形式,也給人們的生活和工業設計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玻璃是以藝術的載體,在加入藝術元素后就會會創造出的一種新的實用藝術形式。在現代生活中,玻璃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一、玻璃原料概述

(一)玻璃的產生早在37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在火山附近找到由于火山噴發形成的酸性巖固體,這就是玻璃最初的雛形。為了裝飾和盛水的需要,他們制作出了簡單而粗糙的玻璃裝飾品和器皿。到公元12世紀處,社會上就出現了玻璃商品,并開始成為很多產品的工業原料。進入19紀以后,玻璃生產實現了工業化和規模化的生產,進而使玻璃擁有了各種各樣的用途和性能。玻璃藝術在玻璃的逐步發展過程中得到提升和宣揚,使它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須品。

(二)玻璃的分類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由于分類方法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玻璃氛圍多種多樣的形式。按玻璃的用途來分,可以分為平板玻璃和器皿玻璃,前者多用于建筑的隔風透光,后者多用于生活中的裝飾品;按玻璃的成分來分,可以分為有氧和無氧玻璃;按照玻璃的性能來分,可以分為鋼化玻璃、多孔玻璃、導電玻璃、微晶玻璃、乳蝕玻璃和中空玻璃等。隨著現代化學工業和制造工業的發展,玻璃的分類會呈現更加多元化的趨勢。

(三)玻璃的特質玻璃材質的首要特征是它的透明性,這是玻璃在工業設計和人們生活中的直觀表現。玻璃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它強烈的反射性。由于玻璃有堅硬而且光滑的表面,所以它在投射、折射、反射方面表現完美,使它所制造出來的產品能夠散發出光彩奪目的美,給顯現的光與影增添了一種其他任何材料都無法效仿的獨特美。

二、玻璃在工業設計中的一般運用

查看全文

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設計的應用

自上個世紀60年代玻璃工作室運動至今,歷經約七十年的現代玻璃藝術不斷完善發展推陳出新。玻璃作為一種傳統工藝材料有著不同于其他材料所罕有的特性,如:漫射、反射、透明、透光、耐久等,同時玻璃藝術的加工制作種類多樣,在幫助藝術家及手工藝人表達立意、思想、情感時,能更加豐富自然充滿可塑性。

良好的公共空間設計不僅能夠傳達多重的社會文化功能,還能協調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為我們提供正面的引導作用,有利傳達積極的公共空間的精神風貌。各種材質的藝術品在公共空間領域百花齊放,而玻璃相較于其他材質在公共空間中的設計比重還是微乎其微的。玻璃藝術家ColinReid說:“現代玻璃藝術是一種前衛的、時尚的藝術課題,因為它融入了先進的技術、典型的材料、精良的設備、前衛的造型設計,以及所應具備的超前意識。”玻璃可塑性極強,復雜且矛盾,色彩變幻莫測,尤其是在光線的影響下更是給人一種奇妙的難以捉摸的審美情趣,會極大地豐富觀者的視覺體驗和精神感受。公共空間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公眾參與傳達著大眾文化,所以公共空間的設計要體現出對人的意義,要極大程度地去表現文化功能以及社會功能,不能功利不能消費主義,要傳達出對于人、對社會、對自然的永恒性的意義。相較其他藝術媒材而言,玻璃材料所達到的獨有的、交融的、奇妙的藝術效果是其他藝術材料在表現上所欠缺的,玻璃在SHANGMEISHIDIAN這點上獨占鰲頭。但由于玻璃易碎、反射光線等的一些不利于室外表現的特性,在過去,玻璃材料在公共空間中并不常出現在大眾視野。而如今,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從傳統手工藝的技術革新到多種材料的綜合利用,材料和工藝的革新、進步刺激了公共藝術對于新材料的推廣使用,多方面的發展促成了多種新型玻璃被用于雕塑建筑、城市的公共空間領域。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許多為之耳目一新的公共空間玻璃藝術作品。

現代玻璃藝術置于公共空間首先能體現文化價值,滿足大眾審美的特點就是它打破了傳統的空間環境,利用光影創造出一種生動有趣的畫面,同時也增加了公共空間的層次感。這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還提供了獨特的空間意境,極大提升了大眾與公共空間的互動趣味。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有中國臺灣的高雄捷運城鐵。高雄捷運城鐵的美麗島站彩色玻璃的運用,給觀者帶來了一場嘆為觀止的視覺盛宴。彩色玻璃放置于全球最大的圓形地下車站,眾多色彩斑斕的玻璃被拼接鑲嵌在一起做成了直徑高達三十米總面積有六百六十平方米的大型玻璃天幕,每個經過的旅客都不禁會駐足抬頭仰視。這件名為“光之穹頂”的公共藝術是意大利玻璃藝術家NarcissusQuagliata的作品,歷時四年半在美國燒制,共用了一千兩百五十二片窗組裝而成,這樣大型的玻璃公共藝術作品至今全世界罕有。“光之穹頂”結合玻璃、彩繪、燈光,中間兩根柱子,紅色代表陽,藍色代表陰,紅藍結合構成世界,其上穹頂圖案色彩艷麗,情景生動自然,有著挾風火雷霆之氣勢,大膽前衛的玻璃藝術給經過的每一位游客留下了深刻獨特的印象。在制作期間藝術家走訪了高雄本地的風土人情,在作品中運用天、地、人、自然,于每一片玻璃上細致入微地演繹了人生于世的情感畫面并訴說其中的相交織與連接。玻璃通透的特性能夠襯托環境,隱喻的表現引發人們去思考感悟,給予觀者思考想象的空間。藝術家說:“透過這件作品,我想傳達人性的價值,人與人、環境及萬物之間的關系,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人心在仇恨斗爭中失去的部分。”“光之穹頂”這件玻璃藝術作品實現了公共空間設計所要傳達的價值觀,純藝術與純設計相融合應用于公共空間,深入公眾的社會生活與社會互動、交流、傳達真善美,以大眾化、通俗化的方式去講述城市故事與文化,讓公眾體驗愉悅的精神文化,感受人文價值的無限魅力。放眼國外,藝術家們也早已巧妙地利用玻璃在交通樞紐中展示,美國邁阿密國際機場、華盛頓杜勒斯機場、芝加哥奧黑爾機場、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西蒙玻利瓦爾國際機場、冰島國際機場等都有玻璃藝術的身影,屢見不鮮。

克里斯•萊夫斯瑞(C.Leften)在《玻璃》一書中說道:“能夠帶給我們創新、豐富我們的文化或是充實我們自身的,并不是新材料的發現,而是藝術家、設計者、手工匠和建筑師解讀新材料、找到新的加工方法來轉化它們的過程。”前文提到了現代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設計應用中所發揮的人文價值,而當現代玻璃結合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大型公共空間作品也完美地呈現了實用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著名華裔建筑大師貝律銘先生負責了盧浮宮的返修和改建,他利用玻璃這個通體透明的材料實現了自己建筑的結構特色,他所建造的玻璃金字塔塔身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構成,重達兩百噸,總面積達兩千平方米。通透的玻璃金字塔位于廣場中心有著明確的指向性。他利用金字塔盡可能小的體積適應突顯了羅浮宮而不是改變隱沒,以此去襯托盧浮宮的莊重與威嚴,其還與凱旋門和協和廣場的方尖碑連成一體,更為巴黎的中軸線增色。貝律銘將現代科技與歷史建筑巧妙結合,他所建造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如今已經成為巴黎這個城市個性化的象征物。玻璃金字塔自建成起,游客們紛紛在玻璃金字塔前排起長隊而不愿從另外兩個入口進入盧浮宮。他說,無法找到任何一種新建筑,能夠和被歲月磨損得黯淡無光的舊宮殿渾然一體,而通體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為館內提供寶貴的光線,也能夠反射周圍的老建筑,讓它們互相呼應。現代玻璃藝術在這里完美體現了它在公共空間的實用性功能。

當然,現代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的設計應用不只是單單體現一種功能,它們往往是相互交織融合、互相促進。我們不難發現現代玻璃藝術置于公共空間設計中更能夠讓公眾注重本土的文化價值,去聯系溝通大眾和諧社會發展體現人文氛圍,同時也能夠最大程度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以往的玻璃藝術作品多注重的是在藝術表現手法、作品本身特色上加以革新,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等地進行展示。現在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建設,公眾對于人文環境的重視越發凸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發現了玻璃的無限可能性并將其介入公共空間,現代玻璃藝術有著更好的發展前景。他們更強有力地去挖掘玻璃在公共藝術中的表現形式,將其功能無限放大為大眾增添新意,這也在無形中將玻璃藝術的深度與廣度進行延伸拓展,讓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公眾去關注玻璃這一傳統的手工藝材料,更好地去追求、去思考、去創新現代玻璃藝術在公共空間的發展。

作者:袁惠敏

查看全文

玻璃藝術形式語言及發展瓶頸

玻璃藝術在中國藝術史上一直處于非主流地位:在以往的手工時代,它沒能真正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缺乏廣泛發展的社會基礎;在今天,玻璃制品雖然已為人們所熟悉,但多是將其理解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和工藝制品,與主流藝術無關。關于玻璃,中國古代曾使用過多個不同的稱謂,常見的有“玻璃”、“琉璃”、“料器”,這些不同的稱謂有不同的含義,并與不同的時間段相聯系,可以說一物數名、一名數指。[1]這種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情況容易引起概念的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琉璃是貴重的藝術品,跟玻璃沒有關系,事實上中國古代的琉璃就是玻璃。中國的玻璃藝術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明代以后也稱建筑中的鉛釉磚瓦為琉璃。玻璃乃外來詞匯,于唐代開始使用。中國玻璃的成分有別于西方的鈉鈣玻璃,絕非西方傳入,而且在形式語言上也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特征。玻璃璧和玻璃劍飾是中國早期玻璃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造型,在形式語言和制造工藝上有相同之處,二者都凸顯了中國早期玻璃藝術的創作語言和文化內涵,在制造過程中也都采用了模壓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技術角度來說,玻璃藝術在造型和功能方面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內對于玻璃的研究多集中于現代建筑裝飾、工藝制品等方面,本文擬以玻璃璧和玻璃劍飾為例來探討中國早期玻璃藝術的形式語言及制作工藝。

一、中國早期的玻璃璧與玻璃劍飾

1.玻璃璧

璧是一種圓形平板器物,用玉制成。《說文•玉部》中載:“璧,瑞玉,圓器也。”璧的形狀通常呈扁圓形(見圖1),中心有一圓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圓形輪廓外雕有龍形或其他形狀的鈕。璧的用途很廣,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祭器和禮器,《周禮•大宗伯》有“以蒼璧禮天”之說,表明璧是一種禮儀上的器物;二是國事中的禮儀饋贈用品;三是佩系,用作不同身份的標志;四是砝碼用的衡;五是辟邪和防尸腐,常作為古代帝王的隨葬品,例如已發掘的漢代大墓中都有眾多的璧出土,常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湖南出土的戰國墓中的玻璃璧就是作為裝飾品隨葬的。[2]玻璃璧制品始用于戰國早期,盛行于戰國中期,衰落于漢代。用玻璃制造的璧在古代稱為“璧琉璃”,如漢武梁祠畫像石上的璧榜題“璧琉璃”,《漢書》中也有“璧琉璃”的記載。玻璃壁和玉璧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因為玻璃制造工藝復雜,玻璃璧的數量較少,往往比普通的玉璧貴重。[3]目前出土的玻璃璧大部分在湖南,即戰國時的楚地,據此可以推定楚國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玻璃璧產地。楚國因為缺少玉,所以常用玻璃代替以緩解玉料之不足。[4]而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長沙出連、钖”。這里的“連”就是鉛,古代長沙盛產鉛,湘潭、衡陽、新化等地又產重晶石,且今已查明湖南的二氧化硅儲量極為豐富,這些都為制造高鉛鋇玻璃提供了優越條件。

2.玻璃劍飾

我國從商代開始有制劍的記載,春秋戰國時的吳、越等地,因為河流較多,戰爭以水戰為主,故將劍作為主要武器。劍在古人的生活中主要用于殺敵和防身,但在和平年代佩劍則主要是為了顯示身份,所以特別重視劍的裝飾。在古人看來,黃金、白銀、珠寶并非最珍貴的物品,只有玉才是最有價值的,用玉裝飾的劍叫玉具劍,最為貴重。因為玉比較稀有,所以常用玻璃來代替,用仿玉玻璃裝飾的劍叫玻璃具劍。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在劍格兩面的凹槽中分別鑲嵌著綠松石和玻璃。據分析,越王劍出現在楚國墓葬中,應該是作為楚國人的戰利品隨葬的。這把勾踐“自作用劍”的青銅劍,理論上講應主要是用于防身和戰斗,而黏結了裝飾物的青銅劍一般是不會用于實戰的———一方面玻璃遇到較大的震動容易破碎,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黏結劑牢固性差,震動后玻璃也容易脫落。所以,劍格上的玻璃應該是楚國人后來添加上去的。[越王勾踐劍的玻璃裝飾手法并非玻璃劍飾的主流,它僅僅是把玻璃當做附加的裝飾元素,而不是用玻璃來制作劍的主要構件。一般來說,根據玻璃裝飾的位置和目的之不同,玻璃具劍的裝飾部位應包括玻璃劍首、玻璃劍格(見圖2)、玻璃劍珥和玻璃劍珌。劍首安裝在劍手柄的頂端,手柄的頂端呈圓形。考古發現的玻璃劍首均為圓餅形。劍格是手柄與鋒刃之間的隔離裝置,又稱護手,主要是為了防止劍鋒傷到手。劍格有一字形和蝙蝠形兩種形制,玻璃劍格全部采用蝙蝠形。玻璃劍格的出土和傳世并不多見,關善明先生認為其原因可能是劍身因長期侵蝕風化而膨脹,劍格受壓爆破而不存。劍珥從側面看很像耳朵,安裝在劍鞘靠近鞘口的地方,劍珥也稱劍鼻,古人佩劍需要用帶子系在腰上,劍珥就是劍鞘上的扣帶,《楚辭•東皇太一》有“扶長劍兮玉珥”的記載。佩劍者撫摸腰間長劍時,是摸到腰間穿系長劍的玉珥,有了劍珥,劍的重心在下面,系在腰上時下重上輕,劍才不會從鞘中脫出。劍珌是劍鞘末端的裝飾。玻璃劍飾產生于戰國中期,流行400多年后,至東漢時期就消失了。玻璃劍飾的設計完全仿玉劍飾,因而形制和紋飾也與玉劍飾基本相同。

查看全文

運動基本矛盾對玻璃藝術教學的啟示

發軔于1962年的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使玻璃藝術創作擺脫工廠體系束縛,推進玻璃藝術教育進入高等學校培養體系,使之成為許多大學豐富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內容。當今中國高校的玻璃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影響,我們在教育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基本矛盾發展中找到答案。這些基本矛盾貫穿工作室運動全過程,藝術家們解決這些矛盾的態度與方法,豐富了玻璃藝術文化,對于創新高校玻璃藝術教學也有諸多啟示。

一、形式與功能

在5000多年的玻璃歷史長河中,玻璃制品首先是作為功能性產品存在的,致力于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即使是藝術成就頗高的古代羅馬玻璃、近代威尼斯玻璃等,玻璃制品也是與人們的生活需要緊密相連的。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主義運動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形式服從于功能”的理念對現代設計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強化了玻璃制品設計時功能性的一面。因而,在1960年代之前,即使有所謂“玻璃藝術”,其實也更應該稱作“藝術玻璃”:玻璃首先是作為產品,然后才是藝術品。而1962年玻璃工作室運動的出現,則逐漸把人們對玻璃材料的關注點從功能上轉移,更多注重玻璃作品的形式性。以美國藝術家哈維•利特爾頓為代表的玻璃工作室運動發起人,把玻璃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材料、表達藝術觀念的載體,強調自由的、無拘束的形式,作品的實用功能則擺在次要的地位,有些作品甚至可以不用考慮其功能。后來的許多玻璃藝術大師,比如戴爾•切胡利、史蒂文•溫勃格等,都把觀念和情緒的表達、形式的表現作為主要追求,創作了許多形式感很強的作品。玻璃藝術創作從功能到形式的轉變,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舉辦的兩次間隔20年的展覽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在1959年的“玻璃59”當代玻璃制品展中,大多數送展作品還具有器皿等功能性用途。而在1979年舉辦的“當代玻璃的全球眺望”展覽中,許多作品則明顯追求打破傳統規矩的非對稱結構(功能性作品多是對稱的),非功能性作品已占主流。到了1990年代,則出現了一批極具概念化的玻璃造型作品,玻璃藝術創作的形式化進入到一個非常抽象的階段。當前中國高校玻璃藝術教學同樣也存在著形式與功能價值排序問題。一方面,在整個社會幾乎把功利性作為集體無意識的時候,學生學習玻璃藝術、創作玻璃藝術作品,往往會下意識地問:我創作它有什么用?這種實用的功能主義之問,一下子問出玻璃藝術創作的兩種價值取向:創作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還是為了藝術觀念的形式化表達?這一問,也標識了學生玻璃藝術觀念所處的時代:許多學生雖然身體已進入當代玻璃藝術的殿堂,而頭腦卻仍然停留在傳統玻璃藝術觀念中。因此,教師在玻璃藝術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厘清當代玻璃藝術從功能性向形式化的轉型,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忽略作品的功能性,不要因為作品的用途而決定其形式,而要通過自由表達的形態、色彩等形式,向觀眾傳達現代玻璃藝術觀念,與觀眾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要有意識地解構與重構學生的藝術觀念,通過閱讀、觀摩西方玻璃藝術家和其他重要的視覺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過程,在更大文化背景中使學生理解當代美術思潮的發展脈絡,以此強化學生創作的形式性。

二、技術與藝術

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的第一推動力,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哈維•利特爾頓的玻璃藝術創作全新理念與多米尼克•拉賓奧提供475號玻璃球以及小型化窯爐,加上來自歐洲的玻璃吹制技術,成功探索出用低溫燒熔玻璃進行吹制的途徑,有力地推動了玻璃工作室運動的發展。原料生產技術的進步,對豐富玻璃藝術家的創作理論與實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從1962年到1971年的十年間,玻璃藝術家們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單一色彩的475號玻璃珠,這種材料的熔點雖然已經相對較低了,但還是容易變硬,藝術家們必須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迅速的操作,由此也影響了創作的效果。為了進行多色彩的創作,藝術家們只能往這種原料中添加少量的金屬氧化物。后來,玻璃原料生產商Jiggs提供比475號玻璃料熔點更低、且具有兼容性的彩色玻璃料,讓藝術家們興奮不已,極大地推進了玻璃工作室運動。Jiggs因此被玻璃藝術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技術對于玻璃工作運動的推進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哈維•利特爾頓等人看來,比技術更重要的是藝術,包括藝術理念、藝術風格等。哈維•利特爾頓在指導學生時,鼓勵他們大膽用玻璃進行創作,而不是陷入到技術中。他認為:“盡管物理和化學知識應用到玻璃上能擴展藝術家創作中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產生藝術。只有無窮無盡的創作激情讓藝術家逐漸發現玻璃的本質,并從中傳達出藝術家豐富的內心世界。”1他甚至在工作室運動進行十年(1972年)后,明確提出:“Techniqueischeap.”(技術是廉價的)立刻引發了持續的爭論。2001年,利特爾頓專門對此作了一個補充說明:技術本身來說并沒有什么,但如果到了充滿創新思維的人手中則完全不一樣了。玻璃藝術家們通過創作所表達的構成主義、表現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思想,意大利的“技藝派”、美國“現代風格派”、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抽象表現派”和法國的“抒情浪漫派”等派別2(這種派別的區分只是大致的,同一國家的藝術家也可能具有不同的風格),把藝術理念、藝術風格的價值抬到很高的程度。在這方面,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與包豪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包豪斯在1922年主辦的設計展中,就明確提出“藝術與技術:一種新的統一”。雖然在國際玻璃工作室運動之初,玻璃窯的技術改進和玻璃料的選擇曾經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來自歐洲的玻璃藝術技法對于推進玻璃工作室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許多藝術家更加看重的是作品的藝術價值,這一點在玻璃工作室運動進入形式化發展階段后,表現得更加明顯。在當前中國高校玻璃藝術教學中,有一種傾向是學包豪斯,不分條件地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統一。作為一種長遠理想,這是可行的。一個學生如果想長期從事玻璃藝術創作,肯定要堅持藝術品位與工藝技能的統一。但是從現實性上看,堅持藝術高于技術則是比較可行的選擇。學生在校幾年,真正用于玻璃工藝練習的時間是比較少的,要想使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玻璃工廠熟練工人那樣的技能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確立高校玻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要與職業學校玻璃工藝專業明顯區分開來,第一位的培養目標是藝術家,而不是技師。在玻璃藝術課程設置中,要有意識地跳出按照玻璃工藝來設置課程的傳統思路,著眼玻璃藝術類人才能力素質構成,進行模塊化課程設置,大體上包括玻璃藝術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玻璃藝術的形式表達、玻璃藝術的創意實現等。質言之,就是要突出玻璃藝術教學的“藝術性”。至于學生技能水平不夠的問題,則可以借助社會力量來解決。比如,國內一些高校的玻璃藝術專業,探索出“學校+工廠”的教學模式,學生出創意,畫設計圖,然后與工廠的技師一起完成作品創作。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玻璃與跨界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人才跨界培養分析

摘要:當代設計藝術的發展越來越超出慣例與常規,邊界越來越模糊,設計藝術門類之間、審美與消費之間、高雅與通俗之間、功能與形式之間的界限不再徑渭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成為“新常態”。在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陶藝玻璃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自覺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積極運用跨界思維,大力推進“三種跨界”,能夠使人才培養更加貼近設計藝術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跨界;陶藝玻璃;創新能力

一、推進專業跨界

從材料科學的角度來看,陶瓷與玻璃同屬于硅酸鹽專業。而從設計藝術角度看,陶藝專業與玻璃專業卻很少在同一個專業中,個中緣由,一方面是因為陶瓷藝術與玻璃藝術在東西方文化語境中得到了不同的重視與發展,形成了根深蒂固、分離發展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陶瓷藝術與玻璃藝術在藝術語言、表達方式、制作工藝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2009年,南藝設計學院成立陶藝玻璃專業,對學生進行“雙子星”式的專業培養與熏陶,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是極具膽識與眼界的。在十余年的實踐中,陶藝玻璃專業在推進專業跨界上作了以下嘗試:(一)一體化設計陶瓷與玻璃專業課程體系。南藝陶藝玻璃工作室自2006年以來,經歷了三種課程體系,每種體系都堅持陶藝與玻璃的緊密融合。(1)在南藝以完全學分制取代專業教學時期(2002-2008年),設計學院陶瓷和玻璃工作室為獨立的兩個工作室,無常規性設置專業,實行工作室教學體系,課程穿插進行,面向全院各專業開放,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開放設計意識。2009年,南藝對完全學分制改革進行反思與革新,重新開設各專業教學課程。同年,成立現代手工藝系及陶藝玻璃專業,新的陶藝工作室和玻璃工作室投入使用。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陶藝和玻璃專業都把重點從散點式技術性培養轉到培養專業藝術及設計人才上來,開設了“造型基礎”“裝飾基礎”“陶瓷工藝”“玻璃工藝”“陶藝創作”“玻璃藝術創作”等課程。2016年,南藝設計學院再次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突出了創意時代對藝術設計課程的新要求,陶藝玻璃專業開設了“雕塑”“裝置藝術”“數字設計與3D打印”“文創設計”等新課程。數次課程改革,陶藝與玻璃藝術的主干課程都體現了相同的指導思想,并且相互貫通。比如在“雕塑”“裝置藝術”等課程中,陶藝和玻璃藝術的專業區分已經不那么明顯。(二)集成式開展陶藝與玻璃專業畢業設計。對于手工藝學生而言,畢業設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畢業設計時,教師都有意識地啟發學生不要拘泥于專業色彩,大膽使用其他專業的創作手段與材質。玻璃專業蘭祥啟在設計作品《花器》時,多次穿梭于玻璃工作室、玻璃吹制工廠、陶瓷工作室,該作品是玻璃吹制作品與骨質瓷相結合的試驗性作品,主體部分為吹制玻璃,骨質瓷口部分拉坯而成,與玻璃瓶口部分相銜接,別有一番旨趣。該作品獲得首屆“我的手藝”全國大學生設計大賽銀獎。許多南藝陶藝玻璃專業畢業的學生,對于藝術有著廣闊的感知能力,陶藝、玻璃、建筑、服裝、家居等,只要是有美感的設計,都能迅速捕捉到,與在校期間的跨界熏陶有很大關系。

二、推進校企跨界

校企跨界的本質,是藝術化與產品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支撐乃至相互妥協。從歷史淵源上看,陶藝與玻璃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有著濃厚的產品化色彩,特別是在日用品中廣泛使用。但隨著陶藝與玻璃進入象牙塔,其自身的理論化、純藝術化的傾向,使其對產品化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抵觸。因此,推進陶藝與玻璃藝術的校企跨界,既是回歸本原的需要,也是促進二者協作共贏發展的需要。南藝陶藝玻璃專業在推進校企跨界方面主要進行了以下探索:(一)與相關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平臺。南藝設計學院與高淳陶瓷公司達成產學研合作計劃,在日用陶瓷的設計方面有一個良好的產業化合作平臺。陸斌老師及蔣炎老師在高淳陶瓷建有個人工作室,直接把教學科研與企業產品開發緊密聯系在一起。南藝玻璃藝術專業在浙江南潯琉璃莊園建有教學實踐基地,很多學生創作活動直接在該企業完成。筆者長期擔任該企業藝術指導,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此外,陶藝玻璃專業在我國陶瓷與玻璃的主要產業區,如江西景德鎮、江蘇益林、山東博山、河北河間等地,與一些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專業老師到企業指導、企業技工到學校授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與產品研發合作模式。(二)適當引導學生參與陶藝玻璃藝術創作社會實踐。陶藝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主要接受理論性、實驗性陶藝熏陶,而在老師帶領下,他們在景德鎮樂天創意集市及大大小小的陶藝工作室中,與蜚聲中外的陶藝大師深入交流,感受“陶都”里不一樣的文化品味與產品導向。玻璃藝術專業學生則在老師帶領下,到南京吳新安玻璃工作室、上海玻璃博物館、江蘇益林和寶應、河北滄州、天津寶坻等地,實地考察玻璃藝術創作的過程。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接觸到與學院派陶藝玻璃創作大不相同的創作風格與創作導向,而且使他們感受到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成長的艱辛,有利于學生提前謀劃未來的職業生涯。(三)引入企業資源補充和完善陶藝玻璃藝術教學。陶藝和玻璃藝術設計教育是高能耗、高投入的領域,任何一所高校都難以全面建成和使用陶藝及玻璃藝術各個技藝所需的設備、材料。此外,有些專業技能需要十幾年的操練才能達到技藝高超的程度,而學生在短期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度。因此,借用企業資源補充和完善高校教學,就成為一種必然。南藝陶藝玻璃專業的學生到企業上課、借助工人力量完成某些創作已成為一種常態。當然,這一過程對于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是有所幫助的。需要指出的是,對于陶藝玻璃專業的學生來說,若想畢業后在社會上、在本專業領域謀得一個合適的職位,比過去要難得多。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被迫轉行,所以他們在校期間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因而對于及早進入市場有著難以遏制的沖動。但在校期間介入市場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陶藝玻璃行業發展趨勢、市場需求以及產品化相關事項,加快學生畢業后融入社會的進程;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藝術涵養、價值導向還未成熟,對市場的判斷力欠佳,容易導致隨波逐流地接受市場安排,喪失創新精神和專業發展方向。因此,在“校企跨界”中,要以“校”為本,著力提高學生全面的藝術知識儲備水平,站在藝術的角度保持對市場的判斷力。

查看全文

小析室內設計中的裝飾玻璃

一、裝飾玻璃在居家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1.立面使用室內空間是由頂界面、側界面和底界面圍合而成的一個有限的空間,設計師在居住環境中使用裝飾玻璃時,往往會在這三個界面上費盡心思去營造虛實相生的意境。在居家室內空間中合理的使用和選擇裝飾玻璃要考慮很多種因素,比如說室內空間的功能、環境、使用者的舒適性等。由于裝飾玻璃本身是光感性、易碎材料,所以在使用時要注意安全性、空間私密性以及避免光污染。在頂界面使用裝飾玻璃時,一般是與燈光相結合達到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可以選用彩繪玻璃、彩色玻璃等色彩、圖案多樣化的裝飾玻璃來營造個性化、裝飾藝術性極強的氛圍;也可以選擇蒙砂玻璃、壓花玻璃等透光不透明的裝飾玻璃,通過射燈的燈光照射營造一種溫馨、浪漫的氛圍。在客廳的天棚里面布置燈管,下面裝有彩繪玻璃,在玻璃與燈光的作用下會給室內造成一種藍天草地的感覺,給室內帶來了室外的氣息,對室內環境構成了特殊的美化,充滿了自然情趣。而在底界面的使用中就與頂界面有些不同,因為人的心理因素,所以都會想要“腳踏實地”的感覺,而裝飾玻璃其自身有透明性會給人產生一種懸空的感覺,所以在底界面的使用時會謹慎選擇裝飾種類及面積大小。可以選擇在房間的中央挖空一塊地方,上面裝置蒙砂玻璃等透光不透明的裝飾玻璃,通過光和玻璃的作用來營造一種波光粼粼的意境。由于裝飾玻璃材質的特殊性,用于室內側界面可以對空間進行改造,用于隔斷隔而不斷,有種空間連續性,有些還會產生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借景等意境。此外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側界面上安裝裝飾玻璃的裝飾手法,一般選用銀鏡、茶鏡、壓花玻璃等,看似以玻璃代替了墻面,實則因為玻璃的反射而打破了室內的沉悶感同時擴大了空間的層次和視野,形成了視覺上的延續性,有一種虛實相生的意境。

2.獨立使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很多戶型是一進門就能看到餐廳或者是餐廳與客廳連接在一起,所以在兩者之間的隔斷成為了必不可少的裝飾。裝飾玻璃的屏風、隔斷是家居室內設計空間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方便、快捷的方式被很多人所喜愛、接受。其似隔未隔、隔而不斷的靈活改造空間,形成了融會貫通的藝術效果,起到了在室內空間中畫龍點睛的效果。隨著玻璃的發展,透明家具也慢慢的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在室內空間中選擇透明的家具、透明的陳設品,再加上裝飾玻璃的吊燈、藝術品,使家居空間變的透亮化、明亮化。裝飾玻璃在透明家具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以裝飾玻璃作為材料制作的透明家具即有著實用性又有著極強的裝飾性。使居室極具浪漫氣息,與居室氣氛渾然一體,更顯得色彩絢麗,滿室生輝。

二、裝飾玻璃在居家室內設計中的魅力

裝飾玻璃是功能和藝術兼具的材料,在功能方面,裝飾玻璃與藝術玻璃不同,它是按照被裝飾物體的功能來做適當的美化裝飾,同時這些裝飾拿出被裝飾物體后也能獨立的成為一件藝術品,所以裝飾玻璃是在功能的基礎上增加美感。在形式上,由于裝飾玻璃自身材質的特性所以在室內設計中應用會得到別的材料無法達到的美感。

1.功能性裝飾玻璃變化多樣的裝飾形態,其材料的易造型性可以做成不同的形態,用于不同的室內空間;裝飾玻璃的一大特征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裝飾與實用并重。裝飾玻璃在室內空間中可以作為承荷結構,具有隔音、隔斷和隔熱的功能,這是一般的裝飾性材料所不能達到的功能效果。做承荷結構時,由于考慮到玻璃的易碎性所以只能小面積的使用,并且要以一定的工藝技術來加高玻璃的承受度。裝飾玻璃通過加工之后會有一定的吸音功能,達到隔音的效果。在國外的音樂廳等一些需要隔音效果好的公共空間中也會選用裝飾性和功能性并重的裝飾玻璃來作為隔音墻,達到即美觀又實用的效果。同樣的在居家室內設計中有需要做隔音效果的空間,裝飾玻璃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裝飾玻璃與其他不透明的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因此通常可以分隔空間,使設計與空間結構完美結合,可以一目了然的區分不同功能的部分,又可以在區分功能明確的同時讓空間產生連續性。一些特殊的裝飾玻璃可以通過白天吸收的太陽光能來保持室內的溫度,就像玻璃花房一樣可以產生一種恒溫的作用,當然相對的也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玻璃處理阻擋紫外線進入室內產生隔熱的作用。裝飾玻璃是一種綠色、環保的建材,同時由于其自身的裝飾性也具有著一定的藝術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