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04:23: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報紙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報紙產業經營發展走勢
1報業與報業經營
1.1“報業”的含義
“報業”是個縮略詞,將其展開可以獲得三種解釋,其一為“報紙事業”,其二為“報紙行業”,其三為“報紙產業”。這三個概念在外延上基本一致,認為報業是從事報紙編輯出版活動的組織或機構之全體。然而,它們的內涵卻不盡相同。“報紙事業”、“報紙行業”和“報紙產業”是三個互有聯系,但側重點不一樣,是無法相互替代的概念。
1978年以前,“報業”這個詞在新聞理論與新聞業務的論著中很少出現,表達這一意思最常見的是“新聞事業”、“黨的報紙工作”或“報紙事業”;1978年以后,“報業”一詞在論著中使用的頻率漸漸高了起來,兼具“報紙事業”和“報紙行業”的意思;1988年開始,“報業”一詞漸與事業的含義相脫離,而更經常地表達“報紙行業”的意思;1992年至今,“報業”一詞更多地被解釋為“報紙產業”。“不同時期對“報業”一詞使用意義上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報紙工作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辦報這一社會活動中所蘊含經濟特性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而這種認識上的深化,本質上是同我國的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步伐相一致的。”
報業是一個正在朝著產業轉化的壟斷性的宣傳文化行業。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報業已基本走出了傳統意義上的事業單位的行列,但是其精神產品的特殊性又限制了它進一步向產業邁進的步伐,因而尚未成為完全的產業。應該強調的是,報業由“事業”向“產業”的過渡,并不意味著對報紙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的否定。作為精神產品,報紙所具有的政治傾向性任何時候都是不容抹殺的。“產業”說只不過是在承認其意識形態屬性的基礎上揭示了辦報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具有的經濟屬性。
1.2報業經營的變化與發展
我國報紙產業經營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我國報紙產業的經營逐漸成為報社的主要活動,報業作為一種獨立的產業形態一步步走向市場,辦報人的思想觀念也進一步適應市場,報業經營成為保持和壯大報社經濟實力的手段。報業宏觀戰略和報業經營方式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視,其成果指導和推動著報業經營運作。分析目前我國報業市場的現狀以及報業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所出現的新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報紙產業報業經營多元化發展資本運營
1報業與報業經營
1.1“報業”的含義
“報業”是個縮略詞,將其展開可以獲得三種解釋,其一為“報紙事業”,其二為“報紙行業”,其三為“報紙產業”。這三個概念在外延上基本一致,認為報業是從事報紙編輯出版活動的組織或機構之全體。然而,它們的內涵卻不盡相同。“報紙事業”、“報紙行業”和“報紙產業”是三個互有聯系,但側重點不一樣,是無法相互替代的概念。
1978年以前,“報業”這個詞在新聞理論與新聞業務的論著中很少出現,表達這一意思最常見的是“新聞事業”、“黨的報紙工作”或“報紙事業”;1978年以后,“報業”一詞在論著中使用的頻率漸漸高了起來,兼具“報紙事業”和“報紙行業”的意思;1988年開始,“報業”一詞漸與事業的含義相脫離,而更經常地表達“報紙行業”的意思;1992年至今,“報業”一詞更多地被解釋為“報紙產業”。“不同時期對“報業”一詞使用意義上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報紙工作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對辦報這一社會活動中所蘊含的經濟特性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而這種認識上的深化,本質上是同我國的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步伐相一致的。”
我國手機報紙發展前景分析論文
摘要
2004年,我國誕生了第一家手機報紙。在隨后的2005年,手機報紙在中國大地風生水起,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作為一種新生的媒介樣式,手機報紙的出現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本文就從手機報紙發展現狀入手,試圖對其前景進行分析,做出預測。
手機報紙手機廣告3GI-Mode數字出版
2003年9月1日,《揚子晚報手機版》在江蘇移動和聯通兩個平臺同時正式開通。從這一天起,江蘇省內開通GPRS功能的移動手機用戶和聯通CDMA手機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訂制和閱讀揚子晚報當天的新聞了,新聞開始以報紙的方式登陸手機。2004年7月1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實現手機用戶與報紙的互動。此后的一年中,浙江、江西、廣東、四川等地報業集團紛紛試水手機報紙(見附表)。一時間,手機報紙在中國大地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
其實,手機報紙是最新電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產物。由報紙、移動通信商和網絡運營商聯手搭建的信息傳播平臺,用戶以手機為媒介瀏覽的新聞一種傳播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它有其自身獨具的傳播優勢。
一、手機報紙實現形式及傳播優勢
報業衰退原因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報業:放緩:新技術:新媒體:競爭
[論文內容提要]縱觀2006年報業增幅的減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國家相關行政部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報業競爭秩序的回歸,與新技術的融合,與新媒體的合作,都將使人看到報業的又一個“春天”。
慧聰國際咨詢的統計資料表明,2006年中國報刊業經營總額為760億元,其中,報紙總額為691.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9億元,同比增長5.97%,而2005年的增幅為9.97%。面對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現“報業冰河期論”、“拋物線論”、“消亡論”等悲觀論調。實務界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我們沒有理由唱衰紙媒,相反,紙媒將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新興媒體共存共榮,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現任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如是說。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以紙媒體的八大“既存優勢”闡述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紙媒體依然具有著改革與發展的廣闊的、未可限量的空間”的觀點。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從報業總量在不斷增長的事實,以及傳媒功能說、報業的歷史地位說等方面,駁斥“唱衰紙媒”的言論。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程穎剛從紙媒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及“將新媒體新技術為我所用”的理念批駁了“紙媒消亡論”。
報業經營總額增幅放緩的原因
2006年報業增幅較2005年相比呈現放緩趨勢,但其總量在增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報業2006年增幅放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應該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報業增長“放緩”問題。應該說它是我國傳媒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梅寧華認為,“隨著市場競爭逐步規范化,秩序化,報刊市場已經度過了早期較為混亂的跑馬圈地式的高速增長期,開始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發展期。”報業經營總額增長速度的“放緩”,源自于報業多年的增長過快和總量的積淀。1998年全國報紙廣告收入近1101億元,比1978年0.75億元的報紙廣告總額增長了140多倍;報紙發行種類由1978年的186種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種;報紙印量也由1978年的40億對開張增長到現在的540億對開張,增長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報業集團還成立了自己的發行公司,擁有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人的發行隊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國的發行營銷網絡,而如此高速的增長往往會令人忽視隱藏在背后的潛在問題。而網絡廣告的激增,則是由于其剛剛起步以及基礎的“菲薄”,容易以一種強勢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我國手機報紙發展論文
摘要
2004年,我國誕生了第一家手機報紙。在隨后的2005年,手機報紙在中國大地風生水起,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作為一種新生的媒介樣式,手機報紙的出現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本文就從手機報紙發展現狀入手,試圖對其前景進行分析,做出預測。
手機報紙手機廣告3GI-Mode數字出版
2003年9月1日,《揚子晚報手機版》在江蘇移動和聯通兩個平臺同時正式開通。從這一天起,江蘇省內開通GPRS功能的移動手機用戶和聯通CDMA手機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訂制和閱讀揚子晚報當天的新聞了,新聞開始以報紙的方式登陸手機。2004年7月1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實現手機用戶與報紙的互動。此后的一年中,浙江、江西、廣東、四川等地報業集團紛紛試水手機報紙(見附表)。一時間,手機報紙在中國大地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
其實,手機報紙是最新電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產物。由報紙、移動通信商和網絡運營商聯手搭建的信息傳播平臺,用戶以手機為媒介瀏覽的新聞一種傳播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它有其自身獨具的傳播優勢。
一、手機報紙實現形式及傳播優勢
報業產業化經營現狀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報業與報業經營;我國報業經營發展趨勢;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報業”的含義、“報業”是個縮略詞,將其展開可以獲得三種解釋、“不同時期對“報業”一詞使用意義上的不同、報業是一個正在朝著產業轉化的壟斷性的宣傳文化行業、報業經營的變化與發展、我國報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和主要贏利能力集中表現在報業的廣告、發行、印刷經營水平上、改革就是創新,就是探索,就是對舊的否定和對新的找尋、我國報業經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集團化是我國報業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步驟、資本運營將成為未來報業的發展趨勢、新興趨勢——與網絡媒體的“親密接觸”、我國報業的發展歷程充分顯示出產業政策與報業經營實踐活動的相互推動與相互作用的特點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改革開放,我國報紙產業的經營逐漸成為報社的主要活動,報業作為一種獨立的產業形態一步步走向市場,辦報人的思想觀念也進一步適應市場,報業經營成為保持和壯大報社經濟實力的手段。報業宏觀戰略和報業經營方式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視,其成果指導和推動著報業經營運作。分析目前我國報業市場的現狀以及報業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所出現的新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報紙產業報業經營多元化發展資本運營
1報業與報業經營
1.1“報業”的含義
“報業”是個縮略詞,將其展開可以獲得三種解釋,其一為“報紙事業”,其二為“報紙行業”,其三為“報紙產業”。這三個概念在外延上基本一致,認為報業是從事報紙編輯出版活動的組織或機構之全體。然而,它們的內涵卻不盡相同。“報紙事業”、“報紙行業”和“報紙產業”是三個互有聯系,但側重點不一樣,是無法相互替代的概念。
論金融危機報業應變思考
【摘要】時下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各國報業,尤其廣告份額的下滑更是成為不爭的事實。面對嚴峻的金融形勢,世界報業大亨與國內報業集團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或裁員或漲價。從表面上看,這些自救方式的出發點是完全一致的,但不同的措施卻也折射出中外報業不同的依存關系和御險能力。因為與西方報業市場運作及市場資源開發步入成熟期相比,中國報業仍有其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成長空間。于是,如何從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如何從新媒體的夾擊中走出來,重新整合國內報業資源,成為擺在各方面前的新課題。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報業
2008年9月以降,隨著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集團的破產,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恐慌終成現實。而與之聯系密切的傳媒市場也難以獨善其身。與電視和網絡等媒體相比,過分依賴廣告收入的報業更可謂雪上加霜。基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外報業市場應對策略的簡單梳理,分析個中差異,以期尋求中國報業駛出發展堅冰期的可能路徑。
中外報業市場危機應變掃描
從傳媒市場運作角度來看,金融危機之下的報業行業性應變只是一種成本節制行為,即媒介組織希冀通過對自身子系統的局部調整實現對社會環境變化的有效適應。而報業傳媒巨頭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
此外,早在金融危機還沒有成型之前,世界范圍內的小報化風潮已經興起。而金融危機的到來,更是加快了各國報業“小報化”的進程。法國巴黎世界報業協會更是認為到2008年年底,全球范圍40%的報紙將進行“小報”化改革。這大概能為多數報業集團節省上千萬美元的成本。反觀國內,報業廣告“在第三季度出現了很嚴重的下滑。從增幅角度看,同比和環比都是負增長。其中,同比下滑的幅度甚至達到15%~20%”[2]。與此同時,國內的許多報紙不是“裁員”而是“漲價”。2008年3月以后,南京、上海、武漢等近十家報紙提價,漲幅都在30%以上。9月22日北京五家報紙也把零售價上調至一元。當然,除此之外國內報業只能選擇“等待”,面對市場環境的疲態,諸多報業也唯有如此。
我國報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報業:放緩:新技術:新媒體:競爭
[論文內容提要]縱觀2006年報業增幅的減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國家相關行政部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報業競爭秩序的回歸,與新技術的融合,與新媒體的合作,都將使人看到報業的又一個“春天”。
慧聰國際咨詢的統計資料表明,2006年中國報刊業經營總額為760億元,其中,報紙總額為691.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9億元,同比增長5.97%,而2005年的增幅為9.97%。面對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現“報業冰河期論”、“拋物線論”、“消亡論”等悲觀論調。實務界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我們沒有理由唱衰紙媒,相反,紙媒將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新興媒體共存共榮,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現任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如是說。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以紙媒體的八大“既存優勢”闡述了“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紙媒體依然具有著改革與發展的廣闊的、未可限量的空間”的觀點。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社長梅寧華從報業總量在不斷增長的事實,以及傳媒功能說、報業的歷史地位說等方面,駁斥“唱衰紙媒”的言論。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程穎剛從紙媒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及“將新媒體新技術為我所用”的理念批駁了“紙媒消亡論”。
報業經營總額增幅放緩的原因
2006年報業增幅較2005年相比呈現放緩趨勢,但其總量在增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報業2006年增幅放緩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應該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報業增長“放緩”問題。應該說它是我國傳媒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梅寧華認為,“隨著市場競爭逐步規范化,秩序化,報刊市場已經度過了早期較為混亂的跑馬圈地式的高速增長期,開始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平穩發展期。”報業經營總額增長速度的“放緩”,源自于報業多年的增長過快和總量的積淀。1998年全國報紙廣告收入近1101億元,比1978年0.75億元的報紙廣告總額增長了140多倍;報紙發行種類由1978年的186種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種;報紙印量也由1978年的40億對開張增長到現在的540億對開張,增長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報業集團還成立了自己的發行公司,擁有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人的發行隊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國的發行營銷網絡,而如此高速的增長往往會令人忽視隱藏在背后的潛在問題。而網絡廣告的激增,則是由于其剛剛起步以及基礎的“菲薄”,容易以一種強勢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報紙整合營銷發行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整合營銷報紙發行發行模式
論文內容摘要:由于盲目的追求發行量,我國報紙發行開始出現相對過剩的情況。本文認為報紙發行要想擺脫困境,就必須重新定義報紙的屬性,建立以科學營銷理論為基礎、符合市場發展潮流的新型發行營銷模式即整合營銷發行。
從1985年《洛陽日報》首創“自辦發行”開始到現在,我國實行自辦發行的報紙已達800家,占我國報業80%以上;而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下,我國報業逐步形成了以黨報為龍頭,各門類報紙共同發展的局面。但由于發行理論和實踐的欠缺,盲目地追求發行量,我國報紙發行開始出現相對過剩的情況,出現了晚報都市化、都市報多樣化和報紙同質化的特點。
為了擺脫市場的困境,目前有必要重新定義報紙的屬性,把報紙作為商品來看待,從而建立以科學營銷理論為基礎、符合市場發展潮流的新型發行營銷模式即整合營銷發行。
整合營銷發行模式的理論依據
所謂的整合營銷發行是以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為基礎的新型發行模式。美國西北大學唐·E·舒爾茨教授在《整合營銷傳播理論》中對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定義是:“以消費者為核心重組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綜合協調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以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傳播形象,傳遞一致的產品信息,實現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迅速樹立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長期關系,更有效地達到廣告傳播和產品銷售目標”。通俗來說,就是公司所有的部門、所有的活動、所有商品生產和銷售的環節都是為了營銷而服務的。
媒介產業競爭環境管理論文
進入新世紀,傳媒之間的競爭,從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之間的競爭,拓展到多媒體互聯網、廣播、電視和報紙間的競爭。
首先,多媒體互聯網對傳統的大眾傳媒提出了新的挑戰。從1994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計算機網絡與美國Internet聯網以來,現已有7條專線連通Internet(國家教委128K專線、中科院64K專線、郵電部北京64K專線、郵電上海64K專線、北京化工大學64K專線、吉通公司256K專線)。互聯網作為傳媒,從信息遞達容量和傳輸速度兩方面來看,都是傳統傳媒無法比擬的。上網以后,用戶只需通過專用軟件搜索一下所需內容,網絡即會將所有有關內容同時傳到用戶界面。這樣一種傳遞容量是任何傳統傳媒無法企及的。
其次,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一份有關中國受眾與新聞媒介的綜合調查報告指出,在80年代初,人們獲取新聞的主渠道依次為:廣播、報紙和電視,其中聽廣播的占到53%,而看電視的僅占13%;但到了90年代,受眾獲取新聞的主渠道則依次為:電視占51%,報紙占39%,廣播占9%。雖然報紙始終處在中間的位置。但電視對報紙的影響遠遠大于廣播對報紙的影響。也就是說,現在這種態勢,電子媒介對報業的沖擊力更強了。
電視主要是利用聲像的優勢,利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現場直播”這樣一種不受時空影響的手段,對報業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時,《新民晚報》的記者從現場發回了大量報道,由于當時電視的優勢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報紙的零售一下子增加了十幾萬份。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盡管報社派了三位記者前去采訪,零售只增加了四五萬份。
同時,報業內部各種報紙之間的競爭也日漸激烈。從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十年間,我國報紙總數從186種發展到2000余種。幾乎是10倍以上。而且在一定受眾和作者數量的前提下,便存在著新聞資源、受眾以及作者資源再分配的問題。于是便出現了“發行大戰”、“稿酬大戰”和“采訪大戰”。如《浙年報》為了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新聞照片的質量,推出了凡在該報頭版刊發的新聞照片,均可得到一千元的稿酬的措施。另也有多家報紙重酬覓好稿。因為圖文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報紙的銷售。
從上述可見媒介之間的競爭態勢。那么這種競爭態勢對報業的直接影響是什么呢?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報業競爭顯示出哪些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