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改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03:23: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師課改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教師課改論文

教師成長下課改論文

一、多元評價激勵教師成長

教師團隊的打造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競爭激勵機制,通過優(yōu)秀教師的帶動、示范引領作用,充分調動與激發(fā)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其職業(yè)認同和歸宿感,為學校的發(fā)展注入不竭的動力和源泉。推評課改先鋒。以工作一年以上的教師為評價對象,期末召開學校教師大會,從候選人名單中推薦10名教師,學校課改領導小組根據被推薦者的課改研究情況、教學效果等綜合評價,認定其中6名為課改先鋒。星級教師評定。以全體教師為評定對象,根據教師課改常規(guī)工作和教師講壇、主講研究課的考核,教學質量及生評教情況等綜合排名,得分排在前1/2的教師晉升一顆星。名師骨干教師評定。以全體教師為評定對象,對教師講壇、課改課堂、教學質量、個性得分等進行綜合評價,分別評出一、二、三級骨干教師和名師。

二、搭建平臺助推教師成長

教師的成長就像植物的生長,需要肥沃的土壤、溫潤的雨露和豐沛的陽光;學校要為教師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提供充足的能量,輸送精神養(yǎng)料,為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搭建平臺。特別是青年教師初涉教壇,更需扶持和鼓勵。一是相互交流的平臺。學校每周“三個一”的交流活動,即一次集體備課,同年級學科組教師進行交流,實行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督查人),力求實效;一次教研組曬評課活動;一次研究課,定時間、定主題、定對象,一周一次,聽一節(jié)評一節(jié),全體教師參與來解決重點問題。二是反思提升的平臺。通過三個反思(平時反思、周反思和學期反思),總結自己的成績,發(fā)現自己的問題,通過富有實效的反思讓理論與實際操作有機結合,提升了教師的實戰(zhàn)水平。三是展示分享的平臺。教師參加“兩課一壇”(曬課、研究課及教師講壇)展示活動;教師講壇采用講、議、評的形式,教師們分享主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收獲和生活感悟,在互動中拓寬視野、更新觀念,進而提升精神境界。

三、精細管理服務教師成長

一是編寫課改手冊。為深入推進課改工作、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嚴謹、公平民主的管理體制,構建一套循序漸進、高效平等的教師發(fā)展體系。為此,我校成立了三個“中心”,即教學管理中心、學生管理中心和服務宣傳中心;并制定課改制度,采用“教研組質量協作體”評價方式,使教研組從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發(fā)揮教研組教與研的功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和學校的發(fā)展。

查看全文

地理新課改教師教學質量論文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打破傳統單一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評價的弊端,而從地理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與課堂教學過程兩個模塊構建,以促進地理教師成長。對教學設計水平的評價指標應透視對教學設計的四大理論基礎的運用和地理新課程理念的響應;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指標要體現“為學而教”“以學論教”思想。

論文關鍵詞:地理新課改;教師成長;教學質量;指標體系

地理新課改全新定義了課堂教學的教學觀、師生觀,地理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課程理念的刷新,引發(fā)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方向變革。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fā)展。“促進教師成長就必須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分教師教學的評價和對教師素質的評價兩方面。本文主要從地理教師教學質量方面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與構建。

一、地理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模塊的新闡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運行前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準備即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為教學過程制定藍圖,規(guī)定教學方向和大致進程,以解決地理教學問題為宗旨,促成教學目標實現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學可行的教學設計能夠減少和克服地理教學活動的隨意性、盲目性,增強和提高地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達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目的。可見,教學設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是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對地理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應分兩個模塊進行:一是教學設計水平的評價,二是教學過程運行的評價,前者是靜態(tài)的,但規(guī)劃了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后者是動態(tài)的,是對靜態(tài)的教學設計的實施。

二、促進地理教師成長的教學質量評價指導思想

查看全文

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素質要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師素質技能

[論文摘要]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質,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要求作為育人者的教師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自由獨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超的教學技能等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思想觀點。

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就必須在教學和學習上加強提高。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語文教師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從容面對這次嚴峻的考驗。于漪老師說的好“語文教育的質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量,語文教育發(fā)展的如何關鍵在語文教師自我發(fā)展得如何。”也就是說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師素質,教師素質決定教師的職業(yè)命運。我覺得,一個有進取心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四種基本素質:

一、良好的道德素質

關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這樣說: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著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教師是學生閱讀中的第一本道德書籍,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身邊的學生。教師是人才的哺育者。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質,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要求作為育人者的教師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自己會做人、會做事、會合作、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自身榜樣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成為學生的楷模,完成社會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二、自由獨立的人格

查看全文

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素質要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師素質技能

[論文摘要]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質,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要求作為育人者的教師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自由獨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超的教學技能等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思想觀點。

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就必須在教學和學習上加強提高。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語文教師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從容面對這次嚴峻的考驗。于漪老師說的好“語文教育的質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量,語文教育發(fā)展的如何關鍵在語文教師自我發(fā)展得如何。”也就是說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師素質,教師素質決定教師的職業(yè)命運。我覺得,一個有進取心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四種基本素質:

一、良好的道德素質

關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這樣說: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著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教師是學生閱讀中的第一本道德書籍,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身邊的學生。教師是人才的哺育者。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養(yǎng)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質,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要求作為育人者的教師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自己會做人、會做事、會合作、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自身榜樣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成為學生的楷模,完成社會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二、自由獨立的人格

查看全文

新課改對教師要求分析論文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新世紀初我國最大規(guī)模的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工程。新課改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也必將促使我們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扮演進行重新審視,同時在職業(yè)道德方面對教師提出新要求。

【關鍵詞】課改特點教師角色職業(yè)道德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fā)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查看全文

課改特點與教師角色研究論文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fā)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加強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的綜合化,努力克服傳統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傳輸輕人文關懷的弊病。“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這已經成為國民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課改加強了對學生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與文化修養(yǎng),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4.靈活協調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把日常社會生活知識引入教學,使課程更加生活化、社會化。“世界具有整體性,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體性的,文化的不同構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過去的教學卻界限分明,忽視了世界的整體性,把原本內在統一的各個學科割裂開來,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里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查看全文

高職課改對教師勝任能力的影響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高職課程改革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高職課程改革為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實踐人才提供了可能性,也對高職教師的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借助高職教育發(fā)展的東風,依托高職課程改革提高教師勝任能力,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課程改革;教師勝任能力

一、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勝任能力的挑戰(zhàn)

勝任能力一詞來自拉丁語Competere,意思是適當的,通常也稱為勝任特征。哈佛大學Mcclelland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勝任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個人特質與動機等幾種勝任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tài)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qū)分優(yōu)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的特征。在我國,多數學者認為,勝任力是與工作崗位、工作績效緊密相聯,能夠將組織中績效優(yōu)秀者與績效普通者區(qū)別開來的特質、動機、自我概念、社會角色、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技能等個體特征。在教育教學領域,教師的“勝任力”則指教師個體所具備且與實施成功教學有關的一種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價值觀。我國高職教育是一種職業(yè)教育的最高層次,是為了培養(yǎng)出具有扎實專業(yè)知識和一定實踐技能的人才而開展的教育類型。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高職教育圍繞著課程設置、課程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新課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高職教師自身的素質與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高職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高職教師發(fā)展的良好契機,也是高職教師所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

1.1高職教師勝任能力的構成目前,課程改革是高職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主題。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應培養(yǎng)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新課程改革緊緊圍繞著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一中心,其課程設置和課程要求體現了對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技能等雙方面的要求,即學生應在具備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發(fā)展,新時期的高職教師應有別于以往重實踐、輕理論的職業(yè)教師和重理論、輕實踐的普通高校教師。高職教師必須具備更加完備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學操作能力,即教師既要有生產管理第一線的實踐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又要具備寬厚的知識背景,包括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有效的教育教學知識等。

1.2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課程改革對高職教師“勝任力”中的能力,即教學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課程是一個系統性、實踐性的課程體系,是完成任務時所實際用到的、非常必需而有用的知識,主要包括學科知識和技術知識,以及資源、信息、交往技能、系統和技術等其他方面知識,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職課程體系中實踐課的比例相對有所增加。具體來說,高職課程要求教師具備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掌控教學節(jié)奏的能力,實踐指導技能的能力。教師在挖掘學科知識時不但要分析到具體的知識點,從工作任務的角度來闡述學科知識,能充分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善于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強化學生的實訓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查看全文

語文教師課改管理論文

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了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發(fā)展的進代、挑戰(zhàn)的進代、競爭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新進代里,教育將繼續(xù)擔負著振興經濟、振興民族、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

為適應時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一個關鍵。新課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編制的,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都要經受新課程的洗禮。因此,語文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語文教師的素質是否適應課改革的要求,每位語文教師都應在新課程實施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當前課程改革要求。

一、面對課改教師必須更新觀念

當前,面對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沒有必要的觀念更新,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教師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出發(fā)來組織和實施自已的課堂教學。在傳授多種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時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以德治校”。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guī)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改要求新時代的教師應該能教職工各種類型的學生,并使他們各自的特長都充分得到發(fā)揮。這就要求教師需要終生學習。只有這樣才會“與時俱進”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種種新問題材的挑戰(zhàn)。

二、做好課改中教師角色的變化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查看全文

新課改教師合作管理論文

關鍵詞:新課改教師合作

摘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合作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一種共同體驗。新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教師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的課程內容要靠教師去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要靠教師去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和規(guī)律要靠教師去探索,這些都需要教師要具有合作意識才能完成。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沒有合作的教學是難以實施新課程的,也無法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師要在合作中完成從傳統教育教學的孤軍奮戰(zhàn)到新課程理念所要求的集體作戰(zhàn)的角色轉變。新課程的實施,靠的是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新課改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民族的復興,因此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就必須學會合作,就必須科學高效地合作。

一、教師合作的必要性

從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特點來看,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新課程體系,涉及到課程理念、課程結構和課程實踐者的深刻變革,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必須變革。教師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的課程內容要靠教師去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要靠教師去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和規(guī)律要靠教師去探索。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基石。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過于強調的是學生的合作,而忽略了教師的合作。教師被人描述為一種孤獨的職業(yè),因為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形式中,由于我們在課堂里的位置和身份的差異,與學生產生了隔離。我們還經常與學校中的其他老師、我們的同事隔離,在教師休息時,除了寒暄之外很少談及班級的事情,我們不想讓他人知道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害怕他們認為我們是不稱職的老師。互不合作,彼此孤立,這樣只能導致冷漠的競爭,卻不能從彼此身上汲取更多有益的東西。而新課程克服了門類過多、相互獨立的傾向,強調綜合性。從課程綜合的程度看,有交叉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和經驗課程等,課程的綜合化要求教師的工作方式必須與之適應,教師必須從孤立走向合作。

二、教師的合作對象

1、與學生合作

查看全文

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論文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fā)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加強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的綜合化,努力克服傳統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傳輸輕人文關懷的弊病。“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這已經成為國民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課改加強了對學生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與文化修養(yǎng),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4.靈活協調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把日常社會生活知識引入教學,使課程更加生活化、社會化。“世界具有整體性,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體性的,文化的不同構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過去的教學卻界限分明,忽視了世界的整體性,把原本內在統一的各個學科割裂開來,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里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