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大學生個人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14:0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三大學生個人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三大學生個人總結

篇1

一到葡萄鎮中心小學,校長就很有禮貌的帶著我們來到小學生宿舍樓,宿舍樓雖然看起來矮小而簡陋,但是比起隊友們所說的下鄉生活環境已經算是好很多了.校長很信任我們,所以允許我們帶六個班級,而我和另外一名隊友吳心翔被分配到四年級1班上課.

與此同時,我和心翔都取了一個通俗易記的名字,峰哥和翔哥.這樣子,小學生們就會容易記住我們,并且以稱作哥哥的身份和我們交流不會那么拘謹,師生情如同兄弟兄妹情.我們的學生,毛建明和黃順輝就經常來我們宿舍找我們一起聊天,玩游戲.

當地政府團委也很重視我們這次三下鄉,所以在生活上他們都會提供一些幫助,特別是辦公室主任謝黎大哥,他一開始就帶我們去認識當地的地方和路線,為我們提供走訪家戶的聯系方式……

在此,我對這次三下鄉作個人總結.

一,完善自我管理,提高團隊凝聚力

作為一名大學生,作為華南農業大學三下鄉團隊的一名成員,在外地農村進行三下鄉活動的時候,禮貌和形象都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在別人面前看起來要像個大學生,另一方面就是要傳授一些與我校特色有關的知識內容.在每一次行為當中,我都會謹記這些要求并且時不時的提醒隊友,不做有損形象的事,從而不斷完善自我管理.在團隊成員之間,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很簡單——“調和劑”.

二,增進孩子感情,協助調研工作

如果單純的去講課,我們肯定比不上那些專業的授課老師,因此我和心翔在上課的前一晚一起進行了探討和準備有關課題內容.同時,利用自己在大學學生團體管理和心理委員等多方面的鍛煉(淡定,自信,微笑等),積極探討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例如,我會讓學生以做團體游戲的方式競答問題,也會讓學生嘗試站在講臺上拍拍照做留念,還會教他們一些其他方言的簡單句子,如粵語,潮汕話,客家話.這些措施,調動了課堂氣氛,也無形中增進了師生感情.

和是和諧愉快的意思.團隊的凝聚力需要在和諧和愉快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提高.經過短短十天左右的相處,我們經歷了在烈日當空下的走訪活動,每天晚上的籌劃預備工作,而輕松愉快的交流溝通使我們的團隊變得更加團結更具凝聚力,也為葡萄鎮的支教和調研活動作出自己的貢獻.“一次支教調研行,一生兄弟姐妹情”,這是我最想表達的感情.

除此之外,因為我們不熟悉當地的路線,通過和這些小朋友的認識和交流,可以讓小朋友帶路去走訪小朋友的家庭,協助后來的調研走訪活動.

三,記錄下鄉生活,多渠道宣傳下鄉工作

在每一次走訪調研的活動中,我們都會穿好背面印有學校名字的T-shirt隊服和戴上印有院徽的紅帽子,在與家長交談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小組都要求宣傳學校以及我們的三下鄉工作,并且我們還會和家長們分享我們的生活體會以及在大學里學到的東西.

在下鄉工作比較輕松的時候,我會記錄一下在葡萄鎮生活的點點滴滴.下鄉生活,每天都是精彩;下鄉工作,每天都充實的.除此之外,我還會在自己的QQ空間,微博,新浪博客,搜狐博客,天涯博客等多個平臺發表更新自己的日志.除了記錄的意義之外,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我們在廣西的三下鄉支教調研工作.

走訪活動結束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收集信息.在我們這組走訪過的每一個地方,都明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家里養的豬在六月份的時候都突然死亡了.為了證實這個情況,我們小組還特意去走訪了養殖上百頭豬的黃先生的家,他告訴我們這些情況確實存在,政府也派過專家來調查檢驗,最終還是無頭緒,聽說是什么五號病,豬瘟之類的.這些情況我們也會向學校和當地政府反映,也希望我們的做法能夠給農民帶來幫忙.

四,開展走訪活動,了解農村生活

我們隊伍總共去了12人,在調研走訪的活動中,我們分成3個小組,每個小組4個人,分區域走訪.這種分配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卻是很有效果的.在經過了幾天的不懈努力,我和隊友們,慧敏,心翔和銳榮,走訪了20多戶家庭.例如,去過住在新街的四(1)班學生毛建明一家,住在老街的四(1)班學生賓宇一家,在路口開食店的六(3)班學生賓艷玲一家,還有家離學校較遠的石口寨的六(1)班學生許昌汶一家等.

這次支教調研的時間很短,多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在那里工作多一段時間.忘不了那里的山水,永遠都給人一種清新如繡的感覺;忘不了那里的村民,勤勞而又好客,有好幾次家訪的時候堅持要我們留在他們家里吃飯;忘不了那里的孩子,天真可愛,我一直都想讓這些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就在那一段時間里,孩子們也知道我們的行程不會很久,所以孩子們都在問我“老師,你什么時候回去”,“峰哥,要記得回來看我”或者是“峰哥,我以后要去廣州找你一起玩”……真的不忍心和這些小朋友道別,也真的很遺憾不能看著他們成長.

開展走訪活動,一方面是收集調查問卷中所需要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是讓我們體會葡萄鎮當地的農村生活,最重要的還是通過這次家訪的形式,給孩子們一個鞭策作用,讓大學生直接和小朋友對話,讓他們變得更乖.

五,拓展工作領域,為農村服務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籌劃這次三下鄉之后,我們隊伍已經收集了同學們贈送的200多冊關于農村種植和養殖的書籍以及學校送的100多套資料,還有幾包轉基因大豆種子.在走訪調研的時候,我們也會按情況將有關資料贈送給村民.在做好學校安排的下鄉任務工作后,我們也會抽出時間幫助政府處理一些比較簡單但又繁瑣的事情.

有能力的話,我們還會選擇合適的家庭幫助勞作,而且在我們離開中心小學之前,我們隊伍也贈送了一些體育用品給中心小學,希望在這里的孩子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各種體育運動,也為這些在落后山區生活的人提供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

篇2

在這個激情似火的7月里,為了在社會實踐的大潮中錘煉自己,提升自我,經過報名面試,我光榮成為廣東金融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暑期大學生赴石牌街道社區實踐服務隊的一員。在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的主要的工作有深入社區,宣傳衛生意識;檢查消防安全設施;上門查房,登記流動人口信息;張貼計劃生育宣傳海報,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向市民派發,宣傳計劃生育政策;登記核查流動人口信息;打印復印社區各方面的資料;登記抄寫老人社保信息。為社區工作人員搬各種物品等等。在完成社區各項工作時,我們還進行社會調研,向市民派發問卷,然后回收匯總。通過這次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在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了提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冶煉了情操,加大了我們與社會的接觸面,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們的學習、就業、創業的激情。使我們認識了自我,對生活、對社會,對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次實踐中,對我而言,主要收獲有以下四方面。1)工作要認真負責。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態度決定一切”“細致決定成敗”的道理。一份看似很簡單的工作其實需要經過很多的步驟,而且細心也非常重要。如信息的登記,有時候如果不夠細心,信息登記錯誤,就得重頭再來,,作為一名大學生,只要踏踏實實做事,誠誠懇懇做人,對自己工作的社區負責,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認真完成分配的工作,積極努力,我們才會取得成功。

2)學會堅持。事實上,這次社會調研面對的問題不僅僅是工作上的,生活上給與我的教訓也不少。如何忍受炎熱的天氣、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塞車。這些問題都曾讓我措手不及,雖然每天都要走很多路,走的腳都很疼、很累。然而我也明白,既然自己選擇,就要排除一切困難,自己學會面對。因為我想,在未來工作的日子里,當我再次面臨時,會因為今天所積累下的經驗,而讓我變得從容且坦然。3)懂得溝通技巧。在這次赴石牌潮陽社區實踐,我學會最大的一點就是我學會了與別人溝通,膽子變大了。在潮陽社區我們的主要工作是資料的整理和老人社保的登記、復印打印文件、張貼海報。我們接觸最多的是老人。每次老人進來,不知道為什么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有時候社區***的領導布置的工作完成之后,有老人進來,我便向他們遞過茶水。和他們聊起他們的生活狀況和身體狀況。每當工作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就主動找社區的領導弄清楚。有時候工作忙完了,又主動問社區領導分配新工作。4)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在這次社會調研實踐之前,自己雖然有職業生涯規劃,卻是建立在對自己無比自信的基礎之上的空中樓閣,有一次社區的領導知道我們是廣東金融學院計科系的學生,問了一些關于電腦方面企業管理系統的問題,因為自己很多專業課還沒有學,回答不上,讓自己看到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的不足,從而決定以后更加認真的學習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讓自己更加珍惜校園里的美好學習生活。以上是我在這次暑期實踐活動中所得到的收獲,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實踐成才,刻不容緩的走出去,到農村、工廠、社區去,發揮知識技能優勢,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發展,在活動中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3

  7月10日到16日我所在學校——山西醫科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千里汾河,清水復流——保護母親河行動。口號是:發揚抗震救災精神,投身汾河治理活動。我們這次活動緊緊圍繞主題展開,我們先后進行了清理河道,參觀蒙牛企業、養牛廠、綠色蔬菜基地并參加了收獲大蔥的公文大全歡迎來訪勞動,之后又舉行了義診活動,聽了省水文局李愛民處長關于汾河的講座,最后參觀了汾河二庫。一切行程安排緊湊又充實。

    在這次活動中,我是宣傳組一員,和其它組員合作負責簡報整理。每天的戶外活動通常從早晨一直到下午,而每個人都在外出集體活動中有任務。最多兩個小時以后又要開總結會,然后開始工作直到九、十點。我的工作算輕松的,很多同學還要熬夜才能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所以說,我們的確很累,連考試時都沒這么累,但我的收獲很大。首先,我學會了負責任的態度。我們的工作是責任到人的,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為集體負責,所以要好好完成工作,不能逃避。其次,是對事人真的態度。既然不能逃避,就應該認認真真的工作,那不是為應付誰去做。我不僅為集體,也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心。再次,是對社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許我們并沒有直接面對社會,但通過此次活動以及各個方面對我們活動的支持、協調,我們也間接學到了社會上為人出事的道理。還有就是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都應為社會盡相應的義務。

此次活動對社會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一舉。俗話說的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可見山西在中國的地位,而作為山西的母親河,汾河就更重要了。雖然我們大學生不能做很多,但做到我們所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對社會做的一點貢獻。

    最后,我希望全社會都發動起來保護母親河,為山西能處于清山碧水之中而盡自己一分力。

年月日xx

篇4

大學生團日活動總結怎么寫?近期舉行的大學生團日活動要結束了,對主大學生團日活動來說,現在也是寫大學生團日活動總結的時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大學生團日活動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大學生團日活動總結1

--年--月--日下午4點,我電子--班在--校區籃球場舉辦本學期以“社會主義理論與社會實踐教育——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為主題,以“廣闊天地,秀出自我價值 ”為名稱的團日活動。活動中主要陳述班級里同學的先進事跡,還在操場上擺了班級同學及班集體的光榮榜,看到那么多的獎狀擺在一起,令同學們歡欣鼓舞。此次活動不但緩解同學們大三學期緊張的學習氛圍,并且在歡聲笑語中,重拾屬于我們這個年紀應有的自信與朝氣,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會大有作為。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了解我們所學知識的用途,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更清楚地明白自身的不足,從而明確目標,提升自己。實踐是引導我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培養鍛煉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只學不實踐,那么所學的就等于零,我們當代大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見識世面,施展才華,增長才干,磨練意志。針對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的`現狀,只有讓我們投入到社會中,在社會中鍛煉自己,認識自己,提高自己,才能為將來的更好地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為當代大學生,除了要樹立符合時代需要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外,還應當具有在艱苦環境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的準備和抱負;對于一個立志成才的大學生來說,只有直面困難,才會使自己對客觀現實、人生真諦和自我價值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更切實的體驗,才能磨練自己的意志、挖掘自己的潛能和發揮自己的才智。只有自覺在艱苦中鍛煉,才能變壓力為動力,變困惑為通達,變逆境為順境。社會實踐是鍛造人才的熔爐,大學生在實踐中成才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把自己的擇業和創業定位與于基層去、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切認識都來源于實踐。通過這次團日活動,不但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拓展了知識面,同時在實踐中修身養性,樹立了服務社會的意識,有助于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從而更好地于社會接軌,讓我在深入了解社會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份參與其中的信心和責任心。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我不只要學好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總之,本次團日活動進一步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在引導在校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服務和奉獻社會,積累實踐經驗和增加職場競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我們用心地去發掘、勇敢地去嘗試、虛心地去請教,認真地去領會一定會能得到更大的收獲和啟發的,相信這次團日活動給我帶來的精神財富一定會幫助我走的更好,更快,更遠!

大學生團日活動總結2

為積極響應學校 “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的號召,努力貫徹黨總支關于提高思想建設的理念,深入實施“青年者培養工程”,更好地宣傳優秀大學生典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凝煉和培育大學生精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我們班隆重舉行了以“優秀大學生事跡報告”為主題的團日活動。這次團日活動的旨在讓我們每個同學都能以正確的態度和想法重視并加強優秀學生觀,并擴大優秀典型在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

這次團日活動主要以計算機系09級優秀大學生陳強學姐的演講和同學們與學姐的交流為主,并以板報、海報、節目這三個部分加以輔助。板報的內容是在兩排腳印的彎道上承載出這次的主題,左下角有兩朵微笑的向日葵在握手,四周都有帶擺著幸運和幸福的四葉草點綴著,色彩明麗寓意著積極,整個畫面很清新很和諧。這次,我們不僅準備了幽美的海報向廣大師生宣傳、突出本次團日活動—“優秀大學生事跡報告”,還精心選擇了許多符合主題的節目,表演精彩。板報和氣氛這方面做的比較的好,達到了既有紀律又不缺氣氛的和諧,同時班上做到了不存在玩手機,蹺二郎腿,聽歌,講笑話等違紀現象,整場活動我們都在歡聲笑語和熱情的掌聲中度過。

我認為本次活動的亮點和特色在于陳強學姐的演講。她給我們作了精彩的優秀大學生個人事跡報告。學姐通過:1、正確處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 2、求學道路。3、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4、如何培養自己的交流能力、自學能力、組織能力。這四個方面非常詳細的向我們講述她的大學時光。接下來就是現場提問環節,同學們積極地向學姐請教經驗,交流想法。

當然這次團日活動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紀律有些許松懈。二是講解不夠精煉、詳細。我認為經過我們的認識和見識不斷的加深,我們的紀律會因為我們的強調而得到加強,我們的講解也會隨著我們的熟練得以完善。

這次團日活動對我們的作用和好處是非常明顯的,讓我們在短短的一個小時里流下了集體共同完成一件事的美好記憶,加深了我們彼此的了解,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以及對集體的熱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優良品質,使我們端正的自己的人生觀。

大學生團日活動總結3

7月過去,三大到農村的主要活動已經結束。回顧起初,我充滿了期望去--小學,見面,見面,體驗。最后,我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充分的收獲,結束了對鄉村的難忘的旅行。

在--小學十幾天的時間里,被視為生活中最獨特的體驗。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自己,美好的所有的時間上演。但因為它是一個總結,我認為,它應該是較少描述性的場景,較少的個人感覺。最重要的是留給弟弟的弟弟的參考,讓夏天的三個夏天練習活動越來越好。

首先,對于三個農村活動,在個人意識方面,我們必須首先樹立心態。三個農村地區,顧名思義,就是去更貧窮落后的地區去體驗,去實踐。困難是必要的,是農村的三個主要特點。在心態上,每一刻都要做最艱苦的計劃,在艱難的時候,最好學會冷靜地對待,苦苦的音樂。這有利于我們的鍛煉自我,收獲成長;有利于工作在良好的氛圍中開展;幫助我們處理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二,樹立團隊意識。三個農村活動以團隊為基本單位,決定在團隊中的個人地位:一個不能少。三個農村地區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和問題,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為一個團隊,我們必須有一個統一的行動,而不是自己的方式。最禁忌的是沒有做什么,或點頭沒有一個字。我們的團隊成員必須學會同情,學會妥協。可以說,團隊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共識的結果。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簡單的妥協不能被視為一個團隊意識,我們還需要主動思考和溝通。只是折衷的程序不能是一個好的程序。只有每個人的想法的積極因素,以及在交流和協調的地方,一個接近完美的計劃的可能出生。

再次,必須有自己的人,家園為每個人的精神的犧牲。作為團隊中少數男孩之一,我深深地感到肩膀是負責任的。重工作一定不要說,還要負責外面女孩的安全。我知道,秩序發出的隊伍必須進行,臟,笨重,重,危險的工作應該做到最好。我們必須意識到,球隊選擇了你,是要珍惜你的能力,這是大多數人的團隊。所以,無論什么樣的任務,我們必須允許范圍,不惜一切代價做好。只有每個人都履行自己的職責,奉獻,三個到農村順利進行。

另外,學習了解周圍環境的細節。三個到農村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到鄉村最大的收獲,是體驗當地和不同的民俗風俗。這些風俗無處不在,我們只需要慢慢體驗仔細。

最后,也覺得最深的一點,就是互相幫助對方。這種相互愛情不僅需要在玩家之間存在,并且對待自己的學生,看到每個家長等也應該是這樣。如果困難的環境讓三個農村解釋其本來的意圖,那么無處不在的愛情已經成為三個到農村的榮耀。半個月的集體生活,一直在心中的玩家的團結的鏈接,自然的理解和接近,使我們真正成為一個家庭。更加值得贊揚的小學生的簡單友誼。現代城市社區可以不毗鄰十年。我們和他們,從陌生人熟人,從熟人到熟人,從相互知識到相互友誼,只有短短的十四天。這個短暫而輝煌的友誼,值得我們收藏的生活。

篇5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教育訓練;倦怠情緒

對于高校學生來說,體育課逐漸演變成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大學生對于體育教育訓練存在著嚴重的倦怠情緒,影響著體育課的教學進程,也為大學生帶來了身體健康方面的隱患。大學生之所以會對體育教育訓練產生疲倦與懈怠心理,可以從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三個角度尋找原因。也就是說,造成當前大學生體育訓練參與感極低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大學生需要進行自我反思,社會以及學校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下面,筆者將首先對當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情況進行分析,進而得出造成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希望能為解決大學生的體育課倦怠狀況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一、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情況的比較

通過對年級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情況的調查分析,筆者得到以下結果:大一年級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指數處在中檔,大二年級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指數最高,大三與大四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指數最低。大一學生由于剛剛脫離高中生活,來到大學后,對于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好奇心,且不清楚大學課程的考核績效標準,因此,在對待體育課時心里存在一絲敬畏,倦怠情緒會在此階段得到些許抑制。而且由于大一學生在高中時代學習壓力較大,對于體育課的參與度較低,因此在大一時期參與體育訓練時,內心由于高中時形成的學科印象,對于體育課的重視度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也就是說大多數大學生在接觸大學體育訓練之前,內心的參與期望便處在一個較低的數值區間,最終造成了大一學生的體育訓練倦怠情緒處在中檔位置。大二學生的體育訓練倦怠指數最高,這是因為大二學生經歷了大一時期的懵懂與迷茫后,逐漸熟知了大學體育學科的考核績效標準,因此內心變得十分圓滑,對于體育訓練的重視度急劇下降,因而其倦怠指數達到了年級最高。在筆者進行調查的200個班級中,大一大二年級的體育課多為必修課,帶有強制性意味,因此對于體育訓練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必須參與其中,將倦怠指數持續拉低;而大三大四年級的體育訓練課程多為選修課,是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的課程設置,選擇體育訓練的學生大多是處于自身興趣使然,因此,其參與體育訓練時的倦怠情緒呈現出最低趨勢。

二、男女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情況的比較

在筆者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情況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筆者得出以下結論:女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指數(3.17)高于男性(2.98),但男生與女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指數相差數值較少,且指數分值都高于2.5,男生與女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情緒普遍嚴重,而女生的倦怠情緒高于男生。從上述結論可以總結出,男女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問題呈現出十分嚴重的趨勢,而且女生由于性格特點較為內向以及身體素質較差或者思維敏感等因素,對于體育訓練的好感度較低,參與欲望較低。也說明當前的體育訓練對于大學生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影響力較強的壓力,如果不能及時對體育訓練進行變革,對學生心理進行有效疏導,那么體育訓練之于大學生,將會變成最不甘愿的面對,訓練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的總體狀況的分析

(一)社會原因。受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觀念影響,我國社會大眾普遍接受了“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以及由其引發的各種應試教育心理,“重文輕體”也成為當前社會的普遍認知。社會普遍價值觀對于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作用是深遠而深刻的,為了與社會普遍認知達到思想與行為上的合理銜接,也為了適應在此社會認知影響下形成的社會生存規則,大學生們在中學乃至小學時期便已經形成了只注重文化課成績,忽視體育訓練的習慣,進入大學后,這種長期時間以來形成的慣性心理已經很難被改變。而且,當前社會就業形勢下,對于人才的考核標準并不涵蓋與體育相關的素質考核,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只會按照人才考核標準對自己的各項素質進行培養與提升,因而,大學生在接受體育鍛煉時,不僅不會感受到體育訓練對其身體健康的有利影響,甚至還會抱怨體育訓練占據了他們寶貴的時間。這種深層次的社會方面的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的體育訓練倦怠情緒的養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若不在社會認知源頭作出改變,那么,一切有關提高體育訓練教學效果的改革也無法實現根本的效果轉變。

(二)學校的原因。大學教育的有效推進在很大程度上是倚靠大學生的自覺性以及自我控制力而實現前進性的一種教學,極其考驗學生自我認知的高度與深度,學生如果無法認識到體育訓練為其身體健康帶來的有利影響,自然會降低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參與欲望與熱情,這時,就需要來自學校以及學校老師的教導,讓學生意識到體育訓練的趣味性以及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影響。但是,絕大多數高校在進行體育教育訓練的過程中,卻忽略了體育訓練的趣味性,也忽略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現在,高校體育教育訓練的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經歷過小學、初中與高中單調的體育教育訓練,原本期望能夠在大學得到較為專業性與趣味性的體育教育,但是在進入大學后卻大失所望。大學的體育設施由于更新速度較快,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學生的新奇性訓練需求;學校操場由于近年來大學生擴招的影響,也出現了操場擁擠的現象;大學體育老師對于學生的管理松懈,對于曠課、遲到、早退等行為并沒有做出相應的合理表態,這讓參與體育訓練的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也失去了敬畏感。上述種種現象現在在多數高校依然存在,這種體育教育訓練環境的斷層是大學生倦怠心理產生的主要因素,學校如若不做出相應變革,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心理也會一直存在。

(三)大學生個人原因。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接收到的體育教育通常缺乏一定的專業性,而且由于中學學校對于體育課缺乏一定的重視,使得文化課常常會占據體育課的時間,將學生們獲得體育訓練的機會強行剝奪,從而使得絕大多數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較差,肥胖、耐力不足、爆發力欠缺成為當今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真實寫照。因此,大學生在面對大學的體育教育訓練時,由于自身在體育訓練方面的作為欠缺性,大學生為了不在同學與老師面前出丑,會盡量減少自己參與體育訓練的機會,或者在不得不參與體育訓練的過程中表現出不耐煩或者想盡快結束訓練的情緒,往往對體育訓練潦草了事。大學生自身對于體育訓練不重視以及對自身體育素養欠缺自信心,不僅影響了體育訓練教育的教學效果,長此以往,還會使得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影響的是一個時代的未來。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對體育訓練的認識。為了扭轉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不恰當認知,提高大學生的體育訓練參與度,打消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情緒,學校應該積極加強健康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體育訓練對提升自身身體素質的重要影響,并讓學生進一步意識到身體健康對于自己今后生活與學習的重要意義。因此,學校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通過張貼海報、組織相關體育活動的行為逐漸吸引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參與感。此外,隨著與運動有關的綜藝節目的熱播,學校可以借助綜藝節目的強大影響力,組織學校師生進行當下大熱的“撕名牌”運動,通過全民參與,擴大健康教育的宣傳廣度,并以此加深大學生對于健康教育的認知深度,減輕對體育訓練的倦怠感。

(二)創設優良的體育教學環境,激發大學生體育訓練的學習興趣。學校良好體育訓練環境的營造對于提升大學生的體育訓練參與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學校應該盡力實現體育教育環境的專業化與科學化建設,讓學生在專業化體育訓練環境的刺激下產生強烈的參與欲望。比如,針對學校操場人員擁擠的現象,學校可以進行操場的擴建,為學生建設專業性的塑膠跑道以及綠化草坪,以此提升學生的訓練體驗;針對學校體育設施的老舊現象,可以對老舊體育器材進行拆除,引進新型的體育鍛煉器材,既是為了保護學生體育訓練時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改善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下由于其單一性與單調性的教學劣勢,成為了影響學生體育訓練體驗好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予以大力整頓。首先,老師應該明確學生進行體育教育訓練的責任,讓學生意識到參與體育訓練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讓學生了解不遵循體育訓練規范的相應懲罰,在教學源頭上做到不松懈。其次,老師在體育訓練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一些現代電子產品,來進行課堂教學演示,吸引學生參與興趣。比如,老師可以利用運動手環,讓學生了解到在運動過程中自己身體各項機能的轉變,并借此讓同學們了解與身體機能相關的專業體育知識,這樣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感,相反,學生們由于迫切想要知道自身機能是否正常而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最后,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老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合理準確的判斷,進而為學生提供以激勵性語言為主的教學評判,以此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減少其倦怠情緒。

(四)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大學生體育訓練倦怠情緒的養成是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學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想要減輕大學生的倦怠心理,就需要學校、社會與家庭聯合起來,共同為減輕學生的體育訓練倦怠情緒作出努力。比如,學校可以運用自身的相關資源,舉辦一場大學生及大學生家長共同參加的馬拉松比賽,并邀請社會媒體進行報道。通過大學生及家長的廣泛參與,可以改變大學生極其家長對待體育訓練的負面情緒,通過社會媒體的大量報道,可以在社會上掀起有關大學生體育訓練的相關話題,讓社會大眾意識到身體素質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考核標準,從而推動社會人才招聘在人才考核指標中增加對身體素質的考核指標,由此推動大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熱情。

五、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對待體育教學訓練的倦怠情緒已經成為當前體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嚴峻問題,也知曉了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社會、學校、家庭與大學生自身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想要實現大學生對待體育訓練的態度轉變,就需要從社會、學校、家庭與個人四個方面進行諸如體制、模式以及認知方面的變革,以此來減輕大學生的倦怠情緒。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身體素質狀況影響的不僅是個人的發展進程,還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動態,因此,大學生對于體育訓練的倦怠情緒問題應該被予以高度重視,這是推動時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商偉,薛峰.大學生體育課興趣對體育課投入的影響[J].湖北體育科技.2013(03)

篇6

關鍵詞:學科競賽;就業質量;跟蹤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當代大學生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與挑戰。要想徹底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推動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扶助,更關鍵的是要從大學生自身的能力出發,只有大學生具備了夠硬的專業素質,才能在這社會激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掌握了專業知識的人才,還需要他們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種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時代需求,使得培養具有豐富基礎知識、熟練操作能力、獨特創新能力和良好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各高校紛紛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學科競賽,讓學生們了解到參加學科競賽是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為了實際了解大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就業質量之間的關系,本課題小組發放了200份調查問卷,收回189份,提出無效問卷19份,共有效回收170份;涉及對象為江蘇理工學院2013屆畢業生;通過計量分析擬對常州地區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關聯度進行實證校驗。本研究地域限定在常州,該地域處于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信息交流便捷、人才需求量大的金融貿易繁華區。從而學科競賽對大學生就業發展的影響顯著,研究便于深入,研究對比度大。

一、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現狀分析

所謂學科競賽,是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或新技術應用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完成競賽任務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及研究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動。以下是本課題小組在調查問卷的數據基礎上所進行的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現狀,問卷調查的每個因素從低到高分布在1到3范圍內。

(一)大學生參賽水平及一般特點

通過對樣本大學生總體參賽水平的平均得分和標準差的計算可知,大學生參賽水平的平均得分為1.7,水平中等偏低。在參賽水平的3個緯度中,參賽頻率、獲獎情況、參賽收獲的分值分別是:1.67、1.69、1.73。

在參賽水平的3個緯度中,得分相差不大,其中參賽頻率最低,參賽收獲得分最高,可見大學生在總體上說更看重參與競賽的過程而非結果,即使沒有榮譽,也能在競賽過程中充實自我,但對于學科競賽的關注度、參與度較低,這跟學生學習為主的傳統思想有關,也考驗了競賽舉辦方的宣傳力度。

(二)大學生參賽情況的文理科差異

因調查所涉及專業眾多,我們將樣本分為文理兩科,以觀察不同專業對參賽水平的影響,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樣本數據方差不齊且組間比較的sig.=0.874>0.05,所以文理科大學生參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其均值分別為1.7059、1.6902,可見理工類專業大學生參賽綜合水平略低于文史類,鑒于文科學生在經驗總結和溝通能力上略高于理科學生,理科生在動手能力等方面略勝于文科生,所以不能推論到整體。

(三)大學生參賽情況的男女差異

在對樣本數據中性別差異對大學生參賽水平的影響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中,因F=0.406,sig=0.525>0.05,可以認為兩者方差具備齊性。則假設方差相等,此時sig值為0.025

(四)參加學科競賽的原因分析

在對樣本大學生參賽原因分布的分析中,42.01%的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是期望積累經驗,提高綜合素質,只有23.67%的學生是為了興趣愛好參加競賽,值得注意的是,34.32%的學生參加競賽是為了獲得學分和實習機會,誠然學分和實習機會的獎勵在初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競賽,但長此以往就為學科競賽蒙上了功利化色彩,使得大學生過分看重結果而忽視了競賽過程中對自我能力的評估與鍛煉,挫折承受力減弱。

(五)參加學科競賽類別分析

通過對樣本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類別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43.31%的學生參加過英語類競賽,34.65%的學生參加過創新類競賽,而對于最能鍛煉大學生實踐技能,積累社會經驗的實踐類競賽只有8.66%的大學生參與,可見大學生對不同類別競賽的參與程度差異很大。

二、大學生就業質量調查分析

由于本次研究著重于對2013屆江蘇理工學院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因此我們在初次調查后針對已就業的樣本畢業生于3個月后進行了第二次調查,并對各階段畢業生就業質量特點進行規律探析。

(一)就業質量的一般描述

就業質量的量化主要從客觀指標和主觀滿意度來衡量,對調查的數據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其中,我們將客觀指標按照社會所一般認可進行細分并按等級賦值,主要由工作與專業的對口度、月薪、工作環境、發展空間、保險購置這五個方面組成。等級的安排則是按照弱則少、強則多的原則,程度最弱則等級最低,記為1分,依次遞增。再有研究主觀滿意度,非常滿意為4分,依次遞減。

調查結果顯示,對口度的平均分為2.82,月薪的平均分為2.17,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的平均分都為2.87,保險購置的平均分為3.1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樣本畢業大學生大體的就業情況。從計算數據得知,總的就業質量均值為2.77,其他各項得分也超過了所在項的中位,說明就業的工作質量總體平均超過社會認可的平均水平。

在關于就業質量的評定中,個人的主觀滿意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把滿意度細分到每一個指標上。在對樣本就業質量的主觀滿意度調查結果中,對單位的滿意度均值為2.43,對薪水的滿意度均值為2.06,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均值為2.69,計算得出整體主觀滿意度均值為2.39。我們可以看出對單位、對薪水、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都超過了中分點(2分),其中對薪水的滿意度最低,說明大學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對薪酬的期望值相對其他條件顯得更高。

(二)就業質量的量化統計

我們將對客觀質量和主觀滿意度兩方面的調查結合起來對樣本就業質量進行統計描述,其中客觀和主觀的均值分別為2.77和2.39,計算得出就業質量均值為2.58。從樣本的整體就業質量來看,分數超過了中位點,說明無論是從客觀評價還是主觀滿意度來看,樣本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總體來說中等偏上。

(三)就業質量的性別差異和專業差異

考慮到實際就業過程中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眾多,本文就性別和專業兩個不同因素對就業質量主客觀方面引起的差異進行討論。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性別差異對就業質量、客觀質量和主觀滿意度的t值分別為0.021、-0.371、0.347,但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由此我們可知,性別差異對就業質量及其主客觀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專業差異所對應的t值分別為1.426、1.816、0.81,但只有對就業的客觀質量影響顯著性達到0.075,可見用人單位在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上有一定差異,但整體來說,專業差異對就業質量引起的差異影響并不顯著。

(四)就業質量跟蹤結果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參賽情況與就業質量的關系,我們對畢業時已就業的54名大學生于2013年9月進行了第二次調查,并進行量化統計得到以下結果:沒有參加過競賽的畢業生的客觀質量、主觀滿意度、就業質量的均值分別為2.94、2.28、2.61,參加過競賽的畢業生的對應類別的均值分別為3.19、3.15、3.17。我們可以看出,有過參賽經歷的樣本大學生在三個月的工作后就業質量在主客觀方面均有大幅提高,而沒參加過競賽的樣本較畢業時在客觀方面有小幅提高,主觀滿意度上有所下降。將所有不論在校期間有沒有參加過學科競賽的畢業生作為一個整體來說,三個月后的就業質量均值為2.9846,可見其就業水平仍是處于中等偏上。

三、相關分析

(一)參賽水平與畢業時就業質量的關系

表8是對參賽水平與畢業時就業質量的相關分析,為了研究的深入性,將就業質量分為客觀質量與主觀滿意度,分別進行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參賽水平與客觀質量、主觀滿意度和整體就業質量的皮爾遜(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11、0.008、-0.051,相關系數的顯著性分別為0.431、0.954、0.712,均大于0.01,說明參賽水平與就業質量在主觀客觀兩方面均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再看客觀質量與主觀滿意度,兩者相關系數為0.574,顯著性指數為0.00

(二)專業與參賽水平和畢業時就業質量

表9是專業與參賽水平和畢業時就業質量的spearman相關系數的分析。由表可知專業與參賽水平和就業質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08、-0.206,但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可見專業與參賽水平與就業質量沒有相關性關系。

(三)性別與參賽水平和畢業時就業質量

表10是性別與參賽水平和畢業時就業質量的相關分析,由表可知性別與參賽水平和就業質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73、-0.004,可知性別與參賽水平顯著相關,而性別與就業質量的sig.=0.979>0.05,所以兩者不存在相關性。

(四)參賽情況和就業質量的跟蹤結果

表11是樣本大學生參賽情況和其就業質量跟蹤結果的相關分析,由表可知參賽情況與樣本畢業三個月后的就業質量的相關系數高達0.656,并達到顯著性水平,且樣本畢業三個月后就業與其三個月后主觀滿意度的相關系數0.935高于與其客觀質量的相關系數0.828,說明主觀滿意度對就業質量的影響更大,與上文結論相符。

四、結果說明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大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情況與就業質量的基本情況和其他變量的關系及影響情況。其結果如下:

(一)樣本大學生參賽水平中等偏低,且參與類別差異大

從學生參賽水平分布圖來看,樣本大學生參賽水平均值僅1.7,且參賽頻率與獲獎情況的得分都未超過均值,說明樣本大學生的參賽水平中等偏低。考慮到樣本基數不大,不能推論到全江蘇大學生參賽水平。從我校來看,該結論還是合理的。我校為常州地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在對學科競賽的重視程度和生源水平上都有所欠缺。但仍然可以看出,在對參賽收獲的總結上,樣本均分是高于1.7的,可以說相比獲獎,樣本大學生對參賽過程中的收獲是更重視的。從參賽類別來看,樣本對于比賽類型的選擇差異很大,英語類公共基礎課程的競賽所占比例很高,而相對更能考驗學生能力的專業類競賽卻所占無幾。這和高校的課程安排不無關系,專業課程通常在大三大四扎堆出現,而此時學生往往忙于畢業論文、考研或實習單位的尋找,參加學科競賽自然不是上選。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在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在有關學術和前途的事業上不能輕言失敗,放手一搏也是對自己能力的鍛煉。

(二)性別差異對參賽水平影響頗大,對就業質量無顯著影響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看出性別對參賽水平有顯著影響,男生的參賽水平均值高達1.81,高于樣本整體參賽水平,而女生只有1.59,尚未達到中等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女生參賽水平明顯低于男生,但在參賽收獲與各自參賽頻率和獲獎情況的對比中,女生參賽收獲的均值高于后者,而男生卻與之相反,說明女生總結和省視參賽過程的能力高于男生。因為女性邏輯思維能力較男性差,但直覺能力卻明顯優于男性,且女性思維總是從經驗、印象出發,因而作出分析判斷的速度較快,準確度也較高。從就業質量來看,男女生不存在顯著差異。傳統觀念中不同的角色期待和雙重標準無疑是女性就業上的“攔路虎”,而近年來,男女平等這一話題正不斷得到關注,事實也證明,女性在語言表達能力、形象思維和考慮問題的全面性上比男性更具優勢,所以這樣的結論是合理的。

(三)文理科專業差異對參賽水平和就業質量的影響不大

從樣本數據的均值差異來看,理工科學生在參賽水平和就業質量上都略低于文科學生,但兩者sig.值均超過0.05,專業差異對參賽水平和就業質量的影響不顯著,不能推論到整體。在參賽水平中,文科在參賽頻率和獲獎情況上均高于理科,在參賽收獲上略低于理科。從就業質量來看,文科整體質量也優于理科。一方面,面向理科的競賽往往針對性較強、難度大,相對于文科,參與的門檻也更高;另一方面,理科學生更多研究的是物,較之文科生,他們在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軟實力上比較薄弱;而文科類專業的可替代性也為其就業增添了籌碼。當然,針對不同院校,調研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且因為樣本容量限制,結論不具備普遍性。

(四)從主觀和客觀角度衡量就業質量,樣本畢業時就業質量處于中等水平

“就業質量”不單單指覓得一份待遇優厚、前景樂觀的好工作,更多的是應該立足現實,從個人素質和單位情況綜合考慮。同時,“就業質量”也成為了衡量大學生個人價值和高校辦學水平和就業指導工作的新標準。5從客觀角度說,衡量指標包括起薪、工作環境、單位福利等;從主觀來看,則有對各項指標的滿意度等。根據樣本數據統計結果,大學生就業的客觀質量均分為2.77,主觀滿意度均分為2.39,總就業質量的均分為2.58,整體水平中等偏上,且主觀滿意度與就業質量的相關系數為0.907,相關性高于客觀質量,可見主觀滿意度更能影響就業質量。說明大學應屆畢業生一方面能找到較稱心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生能正確自我定位,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在今年“最難就業季”的浪潮中,國家、政府,社會對就業政策的不斷改善,學校對就業指導力度的加強也與之密不可分。當然,由于樣本容量受限,以上結論只能說明我校2013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五)大學生參賽水平與其畢業時就業質量相關度不大

在對樣本參賽水平和畢業時就業質量的相關分析中可以看出,相關系數為-0.051,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在就業初期用人單位無法從單純的參賽情況看出大學生能力的高低,在用人單位的立場上,一些競賽的知名度、含金量不高,無法得到重視;從應屆畢業生的角度上說,準確的自我定位和良好的心態更能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得到招聘人員的賞識,得到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不能因為看似光彩的獲獎經歷就自詡不凡,眼高手低。這也啟示舉辦方和贊助者對社會和企業要加強競賽宣傳力度,不要讓高校濃厚的學習氛圍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與贊同。

(六)參賽經歷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發展影響很大

從參賽情況和跟蹤結果的相關分析來看,參賽經歷的有無和樣本就業發展顯著相關。根據跟蹤結果的量化統計顯示,有參賽經歷的樣本大學生在參加工作三個月后就業質量均分從2.55上升到3.17,其中主觀滿意度的上升幅度最大。究其原因,在就業初期,樣本大學生可能因為其參賽經歷并未取得相應就業優勢而造成心理落差,但經過三個月的工作,由其參賽經歷帶來的競爭力在工作過程中逐漸體現,使其客觀就業質量得到提升,之前的心理落差也轉而變成主觀滿意度的提升。而沒有參賽經歷的樣本,由于客觀質量的提高沒有達到其心理預計,造成了主觀滿意度的下降。可見參賽經歷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發展影響很大。如今,專業知識面窄、實踐技能缺乏、溝通能力不強已成為當前制約本科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每項學科競賽都能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力。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勞動力供需矛盾突出,大學生因各種原因成了當前形勢下的微妙群體,而學科競賽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與大學生就業質量發展的關系更成了現今應給予高度關注的一個話題。國內外分析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的論文屢見不鮮,筆者在前人的基礎上,通過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學科競賽情況的實證分析來窺測以及論證其對日后就業質量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水平與其后來的就業質量是有一定關聯的,參賽經歷對大學生工作的獲得和發展都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不僅證明了本文的科學性,也為當代大學生找到了一個提升個人職場競爭力的籌碼,更為廣大學者們日后相關的研究工作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亞利.關于大學生情商水平與就業質量的相關研究.

[2]孟大虎,蘇麗峰,李璐.人力資本與大學生的就業實現和就業質量:基于問卷數據的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2(03).

[3]駱建建.略論現代高校就業制度,以常州信息學院跟蹤調查為例.

[4]朱斌.以學科競賽為抓手提升工科大學生工程素質.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07).

[5]樊月珍.提高學科競賽水平的途徑分析.中國林業教育,2009(06).

[6]查貴勇.淺析學科競賽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市場周刊,2012(04).

[7]陳永剛.依托階梯式學科競賽模式培養GIS專業創新人才的實踐與思考.河南農業·綜合版,2010(14).

篇7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戰略抉擇;策略體系

中圖分類號:C961;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9-0001-03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價值旨歸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高等教育也進入到一個以適應新的時代變化(全球化、信息化、后工業化等),著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效益、品質和聲譽,尤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保持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與國家利益、社會需求和民生幸福之間的協調一致的重要時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在全球高度關注人才培養質量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選擇。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涉及到“培養什么樣的人”“依靠什么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這樣三個根本問題。這三個問題與人才培養的目標、內容和方式緊密相連,與人才培養質量息息相關。

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從根本上改變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以及相應的機制條件,根據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特點,在價值取向、目標定位、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積極的、富有實效的探索,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抉擇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抉擇關系到國家利益、社會需求和民生幸福三個基本層面。在國家利益方面,側重點在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社會需求方面,側重點在于培養優質社會公民和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在民生幸福方面,側重點在于開發學生潛能,完善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終生發展。

1. 成才戰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人才發展的總體目標,即“培養和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確立國家人才競爭比較優勢,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人才基礎”。當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擺在我國高校尤其是一大批高水平重點大學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它直接關系到我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以及國家的利益、尊嚴和安全。這一重大使命在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的拷問之下,顯得格外發人深省,且勢在必行。歷史的經驗教訓反復證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一定要有優質的育人環境,要有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體制、機制和路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批重點大學陸續設立新型人才培養組織機構,旨在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路徑。如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學院、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的啟明學院、湖北大學的楚才學院等。

2. 成人戰略:教育奠基社會文明,提高公民整體素質

從高中生到大學生,大多在18歲~19歲的年齡,大學新生在生理上已經是成年人了。但從公民素養、人格精神、社會責任等方面講,大學生、研究生還遠未真正成人。在學習型社會里,成人是一輩子的功課。終身教育的理念不僅指終生學習,還包括終生成人。大學是使人成人、使人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的場所。大學不僅需要塑造人的資質、品牌,還需要健全受教育者的人格,提升其品位。大學不僅有“化知識為智慧”即“轉識成智”的功能,還具有“化知識為德性”即“轉識成人”的功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僅是知識、信息、技術、財富的擁有者,還應該學會過有尊嚴、有教養、有責任感、有社會擔當的生活。大學是使人掌握科學知識、追求客觀真理的搖籃,更是教人如何守望心靈、安頓靈魂的家園。因此,大學生肩負著傳承與發揚人類文明和文化的任務。

3. 成事戰略:培養有尊嚴的勞動者,提升個體職業素質

在高等教育社會化、大眾化的背景下,高等學校不僅要注重培養未來的科學和社會精英,還要為更多的人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有本領、有尊嚴的勞動和生活提供積極有效的專門服務,努力提升個體的職業素質、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個體的職業素質主要是指個體勞動者的專門的、專業的素質。它主要包括:一般體能素質、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素質、職業選擇與流動方面的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等。

當代社會從業者的素質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差異性和可變性。社會分工愈來愈細,愈來愈多樣化,形成了無數種類的職業。同時,每個人的發展又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和可變性,由此形成了個體在職業上的分化與差距。高等教育可以有效地調節、改善這種分化與差距,使其不斷趨于動態、可變、高位的平衡。二是選擇性和流動性。人類歷史進步以社會分工為基礎,但人類的解放卻是以弱化或消除分工為前提的。在當今社會,人們選擇不同職業以及在多種職業之間流動已十分常見,這既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發展的需要。三是能動性和創造性。當代社會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方式為人的自主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與機遇,某些職業可以成為人的自我需要或自主選擇,一部分人也能夠在職業生涯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主動發展、自主創業”的生活方式有可能成為人的“第一需要”。

4. 成己戰略:培養全面發展的個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教育好比“火箭”,受教育者恰似“衛星”,衛星一旦由火箭推動升入太空,便可以在浩瀚無垠的知識海洋和人生宇宙中自由自主地運行。高等學校需要引導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獨特性、完整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讓他們充分意識到獨立自主和自主發展是開發個人潛能、成就完善個性、不斷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人在本質上是一種未完成的、尚待開發的、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可以不斷地獲得自我建構、自主改造、自由生成的生命有機體。從哲學上講,人永遠具有一種“可能生命”“可能生活”的走向。人具有生命的開放性、未完成性、不確定性、可持續發展性等重要特征。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是由被動到主動到能動、由自發到自覺到自由、由接受到感受到享受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認識、自主生成、自覺成長的過程。

5. 成功戰略: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促進學生終生發展

我國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在人才培養方面,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終生發展,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促進每一個學生終生優質發展,不讓一個學生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失敗,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理想追求。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的成功素質教育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校長趙作斌教授提出,成功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大學生的成功為根本目的,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同步推進,通過全面培養學生的五大體系素質和學生個性的充分開發,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消除失敗因子,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功與就業成功,并為其今后的創業成功和事業成功奠定素質基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這一模式在全國同類院校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體系

通常,模式是一套系統、一個體系或有序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主要包括價值取向(為什么)、目標定位(是什么)、教學資源(有什么)、教學方式(怎么做)、教學評價(怎么樣)五個方面的系統組合。

1. 價值取向:堅持育人為本,堅持能力為重

當今時代,高等學校受社會關注程度遠遠高于過去,其格局相比過去顯得更加撲朔迷離、錯綜復雜。面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許多大學難以兼顧,或者無所適從。事實上,在現行管理體制的制約之下,在多種利益博弈尤其是學校發展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許多大學的重心已偏向了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美國前加州大學校長克拉克?克爾指出,1930年美國的大學已經發生了深遠的變化,通常是朝著它們所參與的社會演變方向,這種演變使系科大量出現,并組成大學。大學的出現,不是為了關注學生個體,而是關注社會的需要。大學成為了“社會服務站”“知識工業基地”。在這種價值引導下,大學教師更關心來自政府、基金會、企業、公司的利益訴求,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

大學如何堅守“育人為本”和“能力為重”,是擺在高校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而突出的問題。美國社會對大學生有以下六個方面的能力要求: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學習的熱情和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書面和口頭交流能力;對個人和集體行動的責任感;多元文化和多種語言的能力、專業化能力。培養大學生這六個方面的能力,是大學的主要職責和任務。

2. 目標定位:化知識為智慧,化潛能為才能

筆者主張,化知識為智慧,化潛能為才能,從知識取向轉向智慧取向和能力取向,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和發展方向。一所大學的理想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力量;大學的目標是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為成人的力量。

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標是促進大學生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積極、持久的變化。基于這樣的認識,高等學校不僅要注重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公共性常識,更要注重使學生具有基本思想、活動經驗等個體性見識;不僅要讓學生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認知性能力,還有使他們擁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等探索性能力。

在開放時代和信息社會,大學生們前所未有地需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但許多大學生并非真正尊重知識、熱愛知識,他們對知識缺乏內在的興趣、志趣和激情。許多大學生認為學習是無趣的,同時也是無用的,學了也白學。這顯然與大學的教學制度、教學環境、教學方式、評價標準等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大學生們不能真正認識到知識的智慧價值以及與自我潛能發展的關聯,不能直接感受到今天的學習與明天的工作、生活之間的內在一致性,不能認識到學習的真實意義的時候,學習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問題。

智慧是人的主體性、進取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力量,它更多地指向未知領域、開放領域、靈活領域、沖突領域以及事物的本源、內核。當今中國的素質教育,重心或要害不在知識的掌握,而在知識的活化、人格化和智慧化。高等學校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將知識的獲得轉化為智慧的生成,將潛在的能量轉化為實際的才干,這應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基本使命和內在邏輯。

3. 教學資源:以學定教,按需教學,以用促學

長期以來,“以教定學”“以教促學”“以教評學”的教學制度,單一、狹窄、機械、僵化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方式,是大學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大學教師很少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和需要,特別是如何將知識教學有效地轉化為學生思維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師生之間缺乏以學術為旨趣的真誠、民主與合作,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探索性,尤其是不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教學是一種向生性或對象性的活動,教學即“讓學”。海德格爾指出:“做一名教師仍是很高尚的事”――教比學難得多。我們深知此點,但我們很少思考過此點。為什么教難于學?這并不是因為教師腹笥宏富,常備不懈。教難于學,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讓學。教師必須能夠比他的學生更可教。目前我國高校教學資源與環境建設,尤其是人才培養制度和教學方式改革,迫切需要基于“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學生學”“為學習服務”的理念,引導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變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為主動學習、創新學習,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力和水平。大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尋求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平衡;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情境;關注學生的文化生態,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交流;關注學生的活動狀態,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組織形式。例如復旦大學設置的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批判性思維、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審美體驗6大現代大學人格教育的核心課程模塊。這些改革探索使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學習自、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4. 教學方式: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是影響我國大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需要在如下三方面下大功夫:

第一,注重學思結合。創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大學生不僅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有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大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若要“去中學化”,若要引導學生化公共知識為個人學識,化書本知識為思想智慧,就需要逐漸總結、提煉以問題、主題、專題、課題為抓手的研究性教學方式,尤其是在本科生高年級和研究生教學階段。“一個優秀的大學教授絕不能拘泥于用教科書來教學生。一個教授只會照本宣科是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的,因為教科書基本上把所有問題的漏洞都堵上了,沒有什么創造性。一個學校,老師的研究工作直接關系到培養出來的學生的質量。”

第二,注重知行結合。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總體來講,我國大學一般都開設實驗、實訓課程,并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但對大學生是否有效地掌握了感知學習、操作學習、體驗學習、交往學習等學習方法,實踐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還缺乏科學有效的檢測與評估。因此,建立大學實踐教學的質量評價標準和評估策略,應作為大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大眾化客觀上造成了人才培養的大規模化、模式化、批量化,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導師制(師徒制)很難真正落實。針對這個問題,許多學校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例如華南理工大學為尖子生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因材施教,優才優育。組建各類創新班和教改實驗班25個,吸納10%學生,每屆達到600多人。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研究成果《構建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在世界頂級權威科學雜志《自然》雜志的生物技術分刊發表,第一作者為該校在讀大三學生羅銳邦。該校實施了尖子生培養的優才優育模式、本碩連讀和本碩博連讀等長學制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復合型人才培養試驗班。

5. 教學評價:關注學習過程,著眼長遠發展

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國際上正在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過程為重點、以學習經驗和產出為基準的大學質量評價和監控體系。如英國的全國大學生調查、美國的大學本科生學習性投入調查、澳大利亞本科生學習性投入調查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過程評價研究,強調評價的重點是學習者作為主體的學習態度、學習投入、學習經驗及收獲等。2009年年初,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正式通過進一步加強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為落實“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本科教育教學理念,學校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定期進行學情調查,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作為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教學評價的著力點在于評價教師的教學狀態和教學水平,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業水平和學習能力關注不夠。因此,我國高校教學評價改革的著力點在于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注重學生長遠發展。我國高校教學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分層、分類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多地運用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服務性評價。在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水平的同時,為不斷改善教師的有效教學提供高效、周到和專業化的服務。同時要提升大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教學效能感和工作滿意度,促進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作斌.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04).

篇8

【關鍵詞】生物工程;培養方案;分類;人才培養模式

生物工程專業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專業,包括生物化學工程、微生物制藥、發酵工程、生物化工等專業,并且首次將生物工程列為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學門類中的一種,與化學工程、輕工等并列,對生物技術領域產業化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1,2]。隨著時展生物工程已經逐漸發展成主導性產業,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將成為國家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極大的推動力。生物工程專業發展迅速,但近年大規模擴招和許多學校現有辦學條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專業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資源緊張且師資薄弱,教學質量方面出現較多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辦學力不從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許多高校又增設了生物工程專業,導致畢業生就業出現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專業為一級學科,但卻沒有生物工程碩士和博士點,從而導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現脫勾現象,對于生物工程領域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培養非常不利,為此應加快生物工程碩士和博士點建設,切實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加強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各種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是當務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實行創新型、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同一個專業只實行一種培養模式,一種培養方案,學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去學習,學生卻沒有選擇余地,結果導致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全國差不多[3-5]。而社會同一行業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的學生要求卻不同,即雖然來自同一專業畢業生,其工作崗位性質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學生在學校培養規格基本一樣,這樣的畢業生就不能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性質崗位的需要。比如現行生物工程專業按照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規范要求,生物工程專業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培養,而學生畢業后有的出國、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質的單位、有的到技術崗位、有的到本專業管理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與之配套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培養,這樣的畢業生是無法滿足上述這些不同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說現實社會中,需要各種培養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如研發型人才、技術型人員、專業管理人才、教學型人才等不同規格的各類人才。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和學生本人的需求,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適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為此,我們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工科為背景、以化工學科為優勢、以生物學科為基礎,制定滿足社會需求的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并根據社會需求、生源質量和未來就業方向提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分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在學生個性化下功夫,培養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單位對不同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我院圍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專業建設目標,認真總結專業辦學經驗,深入開展本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和分析,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本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對于創新能力和自身素質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不斷進行優化,突出專業特色。以增強人才創新性、實踐性、前瞻性和適應性作為根本原則,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并做到持續改進,以保證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適應企業、行業、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著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真正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對口人才。

1拓寬專業口徑,制定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1.1準確定位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緊密追隨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按照企業和市場需要不斷調整和重組現有專業,使生物工程專業更好的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另外要不斷拓寬就業基礎,著重增強創新能力和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改變過去專業意識強和“填鴨式”的知識傳授,按照社會發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更加合理。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體系。遵循“橫向拓寬,縱向理順,加強基礎,調整結構,更新內容,精簡學時,突出實踐”的原則,并根據吉林化工學院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原則和意見,重新構建培養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養需要,其主要特點是:(1)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目標更加明確;特別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讀期間,必須修滿4個創新教育學分,否則不能畢業;(2)明確主干課程的同時重點建設實踐教學環節;(3)拓寬專業口徑,把注意力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學年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大四學年重點進行實踐環節教學。新培養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符合新時代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求,對于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由此,我們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扎實的理化知識、社科知識和人文素養;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具有學會學習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掌握生物工程與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從而成為在該領域從事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以及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1.2明確生物工程專業分類人才(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培養要求

以“注重素質、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增強能力、開拓創新”為教學指導思想,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培養素質高、基礎厚、知識寬、能力強和具有創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術人才,并對素質結構、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均做了明確的要求。對于素質結構要求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文化素質、良好的專業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只有具備健全人格、人文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對于能力結構要求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在相關領域進行獨立研發和生產設計,才能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科研開發。對于知識結構要求具備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工具性知識、專業基礎知識、生物工程專業知識、工程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只有掌握這些基本的理論和知識才能熟練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才能成長為社會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注重課程建設,建立科學、可行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修訂與之適應的教學大綱

按照拓寬就業基礎和增強創新能力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思路重新設計教學計劃,綜合考慮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協調發展,改變過去專業意識強和各門課程相互獨立現象,增強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課程體系既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滲透也體現了上下游技術結合。設置的課程選擇性更強,專業任意選修課由原來的14門增加至20門,并且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各專業主干課程綜合大實驗的重要性,設置了《基因工程綜合實驗》、《細胞工程綜合實驗》、《生物分離工程綜合實驗》等綜合大實驗課程,并增加了《發酵工程課程設計》。增設文獻檢索與科技論文寫作、英語聽力課。同時修訂生物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并確定重點建設《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分離工程》等課程,每門課程均設課程負責人,由課程負責人制定本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及組織課堂教學。另外,加強教材建設,制訂“生物工程專業教材選用原則”,優先選用教育部獲獎教材、優秀教材、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引進國外優秀教材的中文譯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學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時學院編寫了生物類優秀教材推薦目錄,供任課教師在征訂教材時參考。

3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構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而生物工程專業是生命科學從實驗室研究通向工業生產的橋梁。所以,我們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充分發揮科研的支撐作用,合理安排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建立一定的研發訓練體系;而全程導師制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的質量,貫徹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證了本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3.1結合生物學科特點,統籌安排實驗教學

生物工程專業原來專業基礎實驗課大多為驗證性實驗,這樣不利于交叉學科、前沿學科內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為此,重新構建了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優化了實驗教學體系內容,增加了綜合和設計性實驗。將所有實驗課分為專業基礎實驗和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兩大類,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組織教學,突出實驗教學的綜合性和創新性。按照新思路,我們將生物學基礎實驗課程內容按基本技術、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個層次重新組合,優化課程體系,打破課程界限,內容合理銜接,由易到難,避免重復;將實驗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和專業綜合實驗三大類,使本專業的實驗教學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先進性。另外重視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并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導師的科研課題以及各種學術講座和Semi-nar形式的學術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前沿,從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強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最終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3.2建立“四個三”實踐教學體系,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實行“四個三”實踐教學體系,即三個實驗層次: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種實驗類型:基本驗證實驗、專業綜合實驗、研究設計實驗;三種教學途徑:必修實驗、開放實驗、創新實驗;三種考核方式:實驗習慣養成和基本儀器使用、實驗報告、實驗操作考核。通過“四個三”實踐教學實施使學生充分認識了各門課程的內在聯系,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了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現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3.3尊重教師科研背景,理論實驗同步建設

我們充分尊重教師的科研背景,使課程或部分教學內容與教師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將科研成果及時融入理論與實驗教學。由主講理論課程的教師總體負責對應實驗課程的建設,使之合理銜接,內容融匯貫通,從而促進了課程的整合和理論、實驗教學內容的更新。3.4技術方法合理綜合,內容與科研、生產有機結合根據實驗內容的內在聯系,科學綜合實驗技術和實驗方法,基本技術不計學時學分,實行實驗室開放性訓練,合格者方可進入實驗環節。結合“本科生創新教育基金項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會應用項目,為學生開出設計創新性實驗。另外導師將個人的科研成果進行重新設計轉化為學生能夠操作的綜合性大實驗,通過學生再現科研成果可使學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須能夠復現并且經得起推敲,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科研興趣。逐步實現了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的基礎實驗技能化、實驗平臺多元化、實驗思維科研化、培養過程個性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4結束語

教育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產品——人才已經成為未來社會的焦點,為此,如何培養出一專多能、幾專多能的高質量的人才來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已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課題。目前部分高校也實行創新型、復合型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同一個專業只實行一種培養模式,一種培養方案,學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去學習,學生卻沒有選擇余地,結果導致同一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規格全國差不多。而社會同一行業用人單位對同一專業的學生要求卻不同,即雖然來自同一專業畢業生,其工作崗位性質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學生在學校培養規格基本一樣,這樣的畢業生就不能滿足社會同一行業不同性質崗位的需要。現實社會中,需要各種培養規格的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如研發型人才、技術型人員、專業管理人才、教學型人才等不同規格的各類人才。因此,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養不同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和學生本人的需求,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進而適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因此生物工程專業建設應抓住機遇創新發展,不斷地探索改革培養方案,最終實現培養生物工程領域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崔鳳杰,孫文敬,黃達明,錢靜亞.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實踐[J].輕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孫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實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268-269.

[3]江成英,劉曉蘭,鄒東恢,等.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J].高師理科學刊,2013,33(6):118-120.

[4]張德華,江瑜,陳存武,等.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框架結構與教改探索[J].皖西學院學報,2011,27(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