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4 04:4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國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國學習計劃

篇1

【關鍵詞】趣、實、活,實驗教學,新穎教法,主體作用,實踐活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化學、發展化學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當前,在我們的課堂改革中,仍然存在著“四重”“四輕”現象,即重“教”輕“學”、重“結構”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重“模仿”輕“創造”。這些現象說明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都有待更新和改進。就此,筆者想就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如何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用“趣、實、活”的課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牽住他們的每一根神經

用有趣的課激發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對化學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用化學的眼光去理解外界事物,熱心于解決現實中的化學問題。

課要上得有趣。學生在教學一開始就有了興趣,才有繼續探索下去的欲望。例如:上序言課時,老師用火柴點燃酒精燈,沒有一個學生會對他感興趣,都認為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老師提出:能不能用一根玻璃棒點燃酒精燈呢?學生的興趣就來了。這實在太新鮮了!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課堂嘈雜一片。老師唱一句《霍元甲》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的歌詞“張開眼吧,小心看吧”,課堂“刷”聲停下來。一根玻璃棒(事先蘸上濃硫酸和高錳酸鉀混合物)伸向酒精燈燈芯,一碰上,呼的一聲點燃了,課堂上“哇”的一聲炸開了。

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能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鉆研問題,開闊眼界,它也是一個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種高效能的催化劑。可以說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

通過扎實的課堂,讓學生學到知識,增長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課要上的“實實在在”。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知識點落到實處,這樣學生才有探索創新的基礎。在《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的學習中,老師點燃四支蠟燭,找四個同學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將蠟燭熄滅,然后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把觀察到的現象、分析與推斷的結論記錄在課本的表格內,橫向對比,學生就很容易得出物質燃燒的三個必要條件:有可燃物、跟空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也就總結出滅火的辦法。這樣實在的課能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以及觀察、分析和推斷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體驗探究規律的科學歷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把課上“活”,讓學生躍躍欲試。課要上得“活”。課堂氣氛要活,學生思維也要活。創設一些身邊的化學情景,提出一些學生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如:鐵釘生銹了,在家里,你是如何將銹除去的呢?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各自的方案,他們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人用砂紙擦,有人用煤油泡,也有人用酸醋浸,還有人要把它泡在可口可樂里。把鐵釘泡在可口可樂除銹還真新鮮,有人竊笑,有人搖頭,有人蒙頭轉向,又有人覺得有趣,要試試。結果是,用可口可樂泡還真行。

“趣、實、活”互相聯系,相輔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實在,才能激活思維學生獲得知識,取得成功,反過來又能對學習化學產興趣。

2.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一切的化學結論都要有可以模擬重復的實驗支撐。初中化學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兩部分。

演示實驗真切、生動、鮮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每次演示實驗前都要做好充分準備,努力做到操作規范,速度適中,便于觀察,給學生一個范例。為避免學生只是看實驗,覺得好奇、好玩而忽視學習,學生每次觀察實驗都要有明確具體的觀察提綱和真實詳細的實驗現象記錄,逐步培養觀察能力。另外,有些老師喜歡把演示實驗交給學生,代替老師在講臺上演示,本人不是很贊同。因為學生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展示實驗現象的角度、時間,指導同學觀察等等都遠不如老師來得老到。課本中有些演示實驗,現象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不斷改進實驗方法,使實驗現象鮮明、更生動。在學校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邊講邊實驗,既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又便于更貼近細致地觀察,對座位遠離講臺的學生有更是好處多多。

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些化學概念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設計成一個實驗,讓學生觀察、分析,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可設計下列實驗:在空氣中用酒精燈燒銅絲,紅色銅絲被氧化變黑,然后用氫氣還原,又變為原來的紅色。通過這個實驗事實能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理解氧化還原的基本概念。對于化學反應方程式,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困難,如果把反應具體化,學生親自觀察到這個反應的發生,記憶起來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講氫氧化鈉的性質時,可做下面的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先滴入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紅色褪去后再滴加鹽酸,有氣泡產生。實驗后,再講反應原理,學生就易于掌握。

篇2

關鍵詞 教學策略 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8-0057-02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思維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那么,作為中學的物理教師,怎樣才能把這些有形的知識有效的傳達給學生呢?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策略。

一、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1.體現趣味性

利用演示實驗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由于物理知識抽象,而初中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尚未形成,因此,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較大,心理學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維活動的源泉和依據。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利用實驗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利用故事生趣,引發好奇心

例如在講“靜電的應用與危害”時,可以借鑒這樣一個故事,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1976年,停靠在日本港附近的挪威油輪別爾克伊斯特拉號,聚集起來的高壓靜電迸發火花,點燃彌散在甲板上空的石油蒸汽,使這艘巨輪頃刻間毀于一旦”。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利用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的目的,是一個不錯的教學策略。

3.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依據物理學科特點,優化物理教學過程

1.利用實驗的事例組織教學

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學中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概念、規律的教學,首先必須提供大量的實驗和事例,讓學生具有足夠的感性資料,把學生引入特定的物理場景。例如講壓強時,教師可以讓一學生先雙腳站立,再單腳站立,然后用腳尖站立并說出不同站立方式時的感覺,由此引入與壓力作用效果有關的物理量和壓強的概念。

2.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物理學方法論的滲透

(1)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實踐、理論再實踐的科學研究方法

物理學常遵循著這樣的途徑來研究和解決問題:觀察實驗――假設――通過實驗驗證假設理論――通過更廣泛的實踐驗證理論,即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不斷循環上升,在實驗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這種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斷地通過實驗教學滲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2)在實驗教學中培養科學的觀察方法

觀察在物理學的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觀察物理現象的興趣。堅持在實驗中滲透觀察方法的教育,一定能逐步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觀察素養,并培養學生成為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有心人。

3.加強實驗教學

物理本身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思索得來的,在物理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多動手做實驗,引導學生做一些有趣的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逐步了解科學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與人共事的能力,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中學物理教學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作為中學的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養。不僅要在平時的課堂上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培養學生把這種課堂興趣延續下去,在課下也要有思考物理知識的興趣。同時,優化教學和利用物理史資源要合理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篇3

一條龍服務

為了更好地為來華留學生提供服務,更科學地管理每位來華留學生的情況,學院決定運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留學生管理服務平臺。從2009年開始,翁敬農就開始著手國際學院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從無到有,這一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需要有統領全局的戰略考慮。翁老師首先確定了要用“面向對象的信息化方法”來做此事,“以留學生的三種身份為對象,(即有來華留學意向的預期留學生、在北航國際學院就讀的留學生、已經畢業的往屆留學生),本著以人為本、因時制宜、實施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的原則。”翁老師如是說。根據留學生的狀態將留學生的身份分為三種,針對不同身份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務或是進行管理,確定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建設平臺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對于“預期學生”,也就是未來可能成為北航留學生的潛在留學生,國際學院進行招生簡章制作、招生網站建設,網上申請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利用IT新技術進行宣傳等工作。據翁老師介紹,其中招生簡章包括學校介紹、招生項目、招生專業、特色、聯系方式等;以“留學北航”手冊、項目單頁、招生信息卡等形式呈現。力求形式多樣、滿足不同場合的需要;形成風格,特色鮮明。利用招生網站招生信息、推送招生簡章、介紹校園吃、住、行等各類生活服務設施,展示校內學生的學習、生活風采,回答考生咨詢等。網上申請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可以為預期學生提供申請、遞交材料、審核、錄取、辦理簽證申請表等服務。預期學生登錄網站后可以在招生管理頁面的“網上注冊、網上申請、材料審核、錄取通知、行前咨詢、報到服務”中選擇自己所需的服務,這一過程完全實現了全程在線和狀態管理,可為學生提供全面的一條龍服務。“我們還利用視頻網站、微信、微博等IT新技術,對預期學生進行線上與線下、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宣傳,充分利用新技術,發現新機會,開拓新渠道。”

可持續發展靠三者并重

對于在校學生,國際學校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制作管理和服務手冊、建設在校生綜合信息管理系統、自編期刊和報告。據悉管理和服務手冊涵蓋校園生活服務指南、學習指南、學籍管理手冊、宿舍管理須知、日常管理規定、安全須知等。在翁老師看來,“重要內容文檔化、形成手冊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工作,這也是促進信息化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手段。”

校友數據庫、校友檔案管理與服務系統可以為畢業學生提供甩需服務。其中校友數據庫可與學生離校工作相結合。

翁老師根據北航國際學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實踐,將信息化工作的三大構成總結為:信息化的基本元素、信息化的產品(信息手冊、報告)、信息化的軟硬件系統(支撐平臺)。信息化的產品也就是核心內容建設要形成系列化、專題化、定期化。支撐平臺又分為對外的門戶網站和對內的綜合管理與協同辦公系統。與有的學校重建設輕運行與維護不同的是,北航國際學院在信息化建設中強調三者并重。“建設、運行、維護是信息化的三個階段,建設第一、運行第一、維護第一、三者必須并重,才能有效發揮信息系統的作用,實現信息化建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翁老師深有感觸地說。

“在建設信息化時要做好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由建設單位領導掛帥、專人負責,保障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在建設過程中,規范管理是基礎,梳理業務流程是關鍵。在運行中更新理念勢在必行,以制度做保障,督促、檢查與考核相結合,內容建設方面注重與業務相結合。”在談及北航信息化建設經驗時,翁老師說,“在使用中完善,在使用中發展,讓功能動起來,讓內容活起來。在維護時,要有考核指標保證內容及時更新,采用新技術、給系統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在維護中完善、在維護中創新。”

“信息化建設中要注意數據標準和信息共享。”翁老師特別提到:“我們可以借鑒美國SEVIS系統,這是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后,為了掌握境內外籍學生的狀況而設計的制度,它責成招收外國學生或交換學者的學校,必須代為收集、轉呈每個外籍學生的個人信息及選課、休學、轉學等資料。留學生申請去美簽證前需要支付SIVES網絡費用100美元,這種模式有利于建立數據標準和信息共享。”

數據是無價寶

在問及下一步國際學院的信息化建設時,翁老師說:“留學生教育信息化建設是邊實踐、邊應用、邊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來我們將在平臺上添加預約住宿的服務,這樣學生在來華前申請學校時就能夠直接預定好自己的宿舍甚至床位,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能使學校的舍務管理工作更加規范,促進學校管理信息化邁上新的臺階。”

緊接著,他又信心滿滿地向我描述了北航國際學院信息化愿景:

“要重視數據庫建設,把畢業留學生的資料庫妥善整理并保存,以便日后發揮更大的價值。比如,留學生回國后,很多都成為了本國的精英,當他們又一次代表國家或其所在企業訪華時,作為母校的北航國際學院能從留學生資料庫中提取出相關的數據,為其量身制作‘留學回憶錄’,作為禮物送給他們,這無疑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禮物,更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甚至會加快推動某些重要合作的進程。積累到一定時候,在時機成熟時還可以考慮與有關的機構合作,開展數據挖掘。”

篇4

HIMSS認證與醫院藥學信息化

1. HIMSS認證

國際上認可的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評價方法包括美國醫療信息和管理系統協會(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Society,HIMSS)的電子病歷應用分級評價、美國醫院協會的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情況調查等。其中,影響程度最深、接受程度最廣的是HIMSS的電子病歷應用分級評價系統。HIMSS提倡應用信息技術優化醫療衛生活動,從而達到減少患者治療失誤及提升質量的效果,并通過各種渠道鼓勵醫療衛生行業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HIMSS的評級系統共分為0~7級,達到7級可認為是數字化醫院。

2. 5R藥品閉環管理

醫院質量管理核心是閉環管理,閉環管理需要做到可全員追蹤、可全程追溯、可切實操作、可個體糾正、可科學統計以及可全面分析。傳統的醫院藥房屬于藥品開環管理,即流程中未加入反饋環節,僅存在始端(醫生開具用藥醫囑)對末端(患者用藥)的影響和作用,不存在末端對始端的影響和作用。藥品閉環管理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醫囑開具、處方審核及護士給藥等環節實行全程監控,實現全流程數據跟蹤與整個藥物醫囑的閉環管理,進而有效控制醫療質量,也給患者帶來更安全、便捷、舒適的就診體驗。評級為HIMSS6級或以上的醫院,即必須達到5R要求的閉環藥品管理(5R,即正確的患者、正確的藥物、正確的劑量、正確的給藥和正確的時間),以通過信息化建設消除或減少用藥差錯,提升患者安全和患者及家屬對醫療機構的信心。

通過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可以使在傳統醫院難以實現的藥品閉環管理成為可能,從醫囑開具、轉抄、校對,一直到執行、執行結果實行監控或反饋,整個過程形成一個閉環鏈路,這幫助醫生、護士和藥師把各種可能的差錯率降至最低。藥品閉環管理,標志著醫院藥學管理模式的變革,即從傳統的事后管理,走向過程管理,并最終實現醫院藥房由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

醫院藥學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1. 數字化藥房

在美國,每年因醫療差錯導致的損失接近500萬美元。根據美國醫院協會統計,在導致死亡的醫療差錯中,用藥差錯的比例高達30.5%。在藥品調劑工作中引入新技術和設備,實現自動化和信息化,可持續而穩定地改善藥物治療過程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在歐美國家,自動化調劑設備已漸成規模化醫院的標準配置。憑借著全自動發藥設備、全自動藥品分包機、智能藥柜等硬件設備基礎,實現了與醫院信息系統的嵌合和無縫銜接,并陸續引進信息化新技術應用于藥品管理中,使調劑工作更專注于藥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實現了藥品調劑各環節的質量和安全監控。

醫院藥學信息化系統應包括或具備以下功能:電子病歷系統、住院患者的CPOE(計算機化醫生醫囑錄入系統)、門診患者的CPOE、整合CPOE的臨床決策支持功能、基于藥物治療管理服務所提供的醫囑管理和回顧功能、具有回顧和干預功能的患者實時監控系統、適用于藥物治療管理服務的記錄功能、當血藥濃度或其他重要的實驗室指標不在有效范圍內時系統自動識別并提醒藥師的功能、在藥品貯存、準備、調劑和發放過程中使用條形碼掃描技術、自動藥品分發設備/機器人、患者用藥全程的條形碼使用、5R閉環藥品管理、需要藥師干預信息的自動捕獲等。

2. 數據的分析和利用

數據分析利用是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只有做好數據分析、利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化建設的作用,服務于臨床決策和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物聯網時代將使那些善于利用和管理這些電子信息的醫療機構受益。ASHP的《藥學未來預測2014-2018》中,數據分析和利用是主題之一。未來,在醫療機構的數據管理委員會中,應有代表藥學部的成員。依托數字化的信息網絡平臺,藥師在促進患者合理用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共識。

ASHP預計,未來幾年內,通過醫院藥學信息化平臺的建設:(1)為患者提供自動、實時、連續的藥品使用評價分析報告;(2)藥師可利用電子病例信息,優化患者的治療方案和作為更新治療指南的參考;(3)信息化系統可自動監測藥物不良事件并能及時通知治療團隊進行臨床干預;(4)通過信息化平臺對可量化的藥物相互作用指標(如患者關鍵生命體征、實驗室測定值等)進行實時檢測,用于預測藥物是否發生相互作用;(5)對于未根據藥敏結果的抗菌藥物經驗用藥(例如肺炎和尿路感染),信息化平臺可在全面分析患者患病因素、醫院細菌耐藥監測結果及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史基礎上,為醫生、藥師制定抗菌藥物用藥方案提供有價值的參考;(6)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的自動化識別方法,藥師可發現從以藥學干預手段為基礎的治療中受益的患者,如治療藥物監測;(7)醫療機構及藥學部門責任人,可通過信息化系統評價參與新開展藥學服務項目患者的治療收益。

對我國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1. 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助力實現用藥“零差錯”

2012年3月,經過HIMSS專家組評審,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成為國內第2家通過HIMSS6級評審的醫院。2014年5月,通過國內最高的電子病歷7級認證,基本實現了藥品閉環管理,以口服藥品流程改進為例:醫生開具醫囑護士確認醫囑藥師審核醫囑自動發藥機包藥(二維碼包含藥品信息、信息)藥師核對專業人員配送病房交接交接復核床旁執行核對。

(1)醫生開具醫囑

醫生用移動查房車或PDA,查詢患者的檢驗科信息系統(LIS)、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ACS)和醫院信息系統(HIS),獲得患者相關信息。結合對患者的診斷結果,用移動查房車或桌上的電腦直接開具醫囑。

(2)藥師審核醫囑

擺藥前,藥師進行藥物合理性審核。保存醫囑的同時,問題醫囑將通過提示消息(門診)和手機短信(住院)的方式及時發送給醫生,醫生根據提示修改醫囑。如需進一步溝通,采取電話溝通方式。

(3)護士床旁執行核對

護士通過配備的PDA,實現在病床邊及時執行給藥醫囑,確保病歷上的醫囑執行時間和實際給藥時間一致,使操作過程在醫院信息系統中留下的記錄具有可塑性。

雖然信息化技術、全自動擺藥機等設備的引進使醫院藥房的投入增加,但節約了人力成本,使藥師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可追溯性強,顯著減少用藥差錯,極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性和就醫滿意度,提升醫院的聲譽和品牌效應。

2.亟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醫院藥學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技術,為提升醫院藥學服務質量和水平、提供了技術保障。開展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提升藥師職業的價值,為開展全程化藥學服務、實現合理用藥奠定了基礎。然而,真正實現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仍需要藥師做出更多的努力,對于起步較晚的我國而言,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自動化設備普及率較低 基于醫院藥學信息系統支持的自動化調劑設備的廣泛使用,也日益發揮出其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規范藥品管理的功能。然而,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醫院藥學領域自動化設備僅在發達地區大規模三甲醫院中應用,影響了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亟需醫院藥學信息人才 醫院藥學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專業人才,信息藥師需要具備一定的藥學技能、管理技能和計算機技能。只有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勝任醫院藥學的信息化建設。一些發達國家的醫院藥學部門多已配備信息藥師并制定了詳盡、明確的工作職責-負責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級,輔助開發合理用藥支持軟件等。我國的醫院藥房中,僅有少數醫院設立了兼職的信息藥師,信息藥師工作尚未從制度上得到認可或保障。

篇5

論文摘要:以分析法國社會學象麥埃爾·布迪厄的論文《體育社會學計劃》為切入點,探討法國體育社薈學與法國結構主文盛薈學理論之間的傳承、反思關系以及它對特定的社會狀況的折射和它所提供的薪矯冤妹度。并結合中國體育社會學研究實際,對體育概念的定義、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等進開反思。

1、法國體育社會學與皮埃爾·布迪厄

1.1體育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

    在西方體育社會學理論中呈現出“研究體育與社會關系論”和“作為社會事實存在的體育”兩種研究的取向,亦可以理解為“社會分層視角下的體育”和“體育內部的社會機制和背景”,但是無論何種研究取向,都將體育現象認定為研究對象。同時體育現象又是作為一種文化實踐,所以其中出現的各種定義及分析,都應當在社會情境中通過社會互動來決定,這也就意味著,必須將體育運動作為社會現象進行理解,所以,應用社會學的理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體育現象,進而促進體育社會學的發展。

    大多數體育社會學學者承認體育社會學屬于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它和母學科—社會學一樣,在實踐與理論層面都引發了眾多的爭議。社會學理論的多樣性反映了社會生活本身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社會學理論也為人們觀察社會提供了多維的視角。所以,體育社會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上述特質。

1.2皮埃爾;布迪厄與《體育社會學計劃》

    皮埃爾·布迪厄,20世紀世界著名社會學家。英國衛報評價他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當代知名學者”,一位可與福柯、巴特、拉崗等比眉的思想家。同時他的幾篇論文成為法國體育社會學的奠基之作。《體育社會學計劃》選自布迪厄1987年出版的作品集《說過的話》(《choses dits》),源于198年11月,作為小組研究《身體生活與游戲》的前言,1983年7月;在“體育、社會階層與亞文化”國際社會科學會議(i.c.s.s)上宣講。該論文被看作法國體育社會學的開篇之作,通過引人布迪厄場域論,對體育、運動參與現象進行了分析,并作出了一定的導向性理解,為日后法國乃至世界的體育社會學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礎。

2、《體育社會學計劃》的3個維度評析

2. 1與法國社會學理論間的傳承一反思關系

    1)傳承結構主義理論。從思想淵源出發,布迪厄受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早期的布迪厄將自己的所有著作建立在結構范式之上,這使得他把分析的對象封閉在本質上屬于靜態決定論的系統之內。在《體育社會學計劃》(簡稱《計劃》)中,清晰地體現了布迪厄的這種對思想淵源的傳承與反思。從傳承角度,布迪厄,認為,為了能構建一種體育社會學,首先應做到,不能將某項體育運動從體育運動參與形式的整體中割裂出來進行分析,應當將運動參與空間視為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因素都能獲得相應的價值。再者,從運動參與的方式選擇和欣賞運動參與行為的角度看,都與物質世界和社會關聯,形成決定個人偏好體系的各種因素。由此可以看到,布迪厄所希望構建的體育社會學理論是建立在結構主義的范式之下,傳承了涂爾干所開創的法國結構主義社會學的特質。

    2)反思結構主義理論。由于結構主義存在的化約主義和繼而形成的過度化約性,使布迪厄面臨了結構主義者都面臨的悖論,即主體的缺席。從布迪厄對運動參與的研究角度出發,他首先承認“它陣育運動)的一個特點是構建了運動參與領域的種種結構”,但是立刻,他認為:“體育運動的空間,并木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空間,它被實踐參與和消費的各種領域所接受。”在實踐研究層面上,《計劃》也提出了對結構主又社會學所帶來的某種局限性的批判。如“寧可滿足于僅僅了解那些未知現實的支末,而決不提出問題,這就好像學術理論大師先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草圖,然后從內部詳細地打造理論細部”。但是,“運動參與的歷史不再僅僅是一段模式化的歷史,而是具備一種系統化的變遷”。由于這種研究傾向,會導致理論和現實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在具體的調查分析方式上,布迪厄在《計劃》中也反思了統計學在調查中的作用。他認為統計學的方式“掩蓋了運動參與的一種分散性”,忽視了“在相同的名稱下,不同的參與方式的共同存在”和“參與者的社會多樣性”。

2. 2折射特定的社會狀況

    布迪厄的學術黃金期及提出《計劃》的時間正處于20世紀80年代,是后現代思潮風靡的時代。首先是對社會狀況的一種質疑,如美國高校中,黑人運動員的生活狀況,以及在現實社會中,體育社會學發展中所存在悖論:“一部分相當了解體育的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描述體育,而一些具備描述能力的人卻不了解體育并且還經常蔑視體育,或以錯誤或者偏差的形式來看待體育。”再者,《計劃》也對某些新的運動參與方式加以關注,并以繁盛的體育發展現狀來質疑相對固定的體育概念。如《計劃》中對christian pociello研究的引用,以展現對橄欖球運動定義的歷史變遷。從而得出結論:“體育這一概念下所形成的社會適應性會在社會客觀性中被凸顯出來,它實現的方式是通過一個特性整體來實現,然而這一特性卻不僅僅是由純粹的技術性定義來確定。”

    由此可見,《計劃》所引領的法國體育社會學思想,不僅關注和折射了當代運動參與變遷的過程,同時也對原有的社會學解釋進行了反思與剖析。

2. 3為人類理解社會提供新的視角

    1)場域論在體育社會學中的應用。“場域”概念是由布迪厄提出,并逐漸引人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研究之中。它是一種關系模式,所指的是在這種關系模式中,具有支配和規約功能的權力集合。從布迪厄的分析看,“在一個場域中,各種因素和各種機制是以多種不同的力量的形式,在一個建構性的規則下和一定的游戲空間中,處于相互角力之中,但是,當在這個場域中支配方已經有辦法消除抵抗和對支配權的質疑”。由此,布迪厄引人了場域概念與場域分析的方法,如從社會整體角度出發,對發生在社會某一層次的體育現象進行把握,比如,從參與運動人員的社會地位調查來分析參與者的分布狀況;通過對協會會員的數目、協會經濟實力、協會領導者社會特性等等方面進行調查,來分析不同協會的差異。

    2)身體社會學在體育社會學中的引人與應用。由于體育運動有較多的身體活動的成分,布迪厄在《計劃》中也關注了身體的社會符號意義,以及建構身體社會學研究的目的和發展方向。在《計劃》的開篇中,布迪厄就提及了在體育運動中身體的特殊地位和研究身體的理論意義,并展開了相關的研究維度,具體表現為“人們對他們所欣賞的身體的描述和對個體間身體關系”。這兩種研究的維度同時可以體現在現實社會層面和歷史層面上,前者體現在比較不同運動中,參與者之間身體距離以及之中存在的社會干預問題:“比如他們會采用身體直接接觸的形式,像身體對身體,比如角斗、橄欖球;或與之相反的,對所有身體接觸都有排斥,如高爾夫球,或者用球來作為接觸的中介,比如網球,或以器械作為接觸的中介,如劍術”;而后者,在歷史層面上,布迪厄引人的分析方式對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體育運動中,對人們理解身體的方式進行分析,集中體現在語詞的描述中。

3、結論

    1)作為法國體育社會學的開篇之作,《計劃》形成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傳承又反思了法國社會學的研究理論與成果,又在新的視角下折射了當代運動參與現狀的變遷,并為人們的理智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在當前法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繼承了布迪厄的場域研究的傳統,也拓展了身體社會學的研究。在身體社會學的探討領域,將體育運動的身體符號意義拓展至廣告等大眾傳媒中,與更多的社會學研究成果相互交匯,以獲得更為全面具體的認識。

    2)法國體育社會學對我國相關研究的啟發。

    (1)對概念定義的反思。目前國內體育界對體育概念的定義眾說紛紜,提出了多種有益的研究維度,尤其在體育概念的各種屬性上有較多的描述和爭論,所沿用的主要方法是屬加種差的方式。但是隨著體育運動與其他身體運動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衍生出大量規則性、競技性程度不同的運動參與形式,所以,從體育的歸屬來說,明確的概念形式一直受到挑戰,從種差來說,新的運動形式的產生,以及運動形式之間邊界的模糊,規則在不同場域下的變化,使種差也失去了較大的明確性。布迪厄開創的法國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另辟蹊徑。《計劃》中所提出的從社會客觀性和社會學整體性的角度來凸顯體育概念,承認官方性定義對某些參與形式的排斥和吸納,試圖從社會文化史的維度,去解讀體育概念形成的過程,發現其背后隱含的社會性、歷史性因素。這對我國目前體育概念的診釋,是新的思考方式,即以描述過程來分析背景,繼而凸顯意義。

篇6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任何一個社會里,都實際上進行著從個人的習慣到群體的習俗、從習俗到慣例、從慣例到法律規則這樣一種動態的內在發展歷程。中西方在法律起源上的共性在于其目的都是為了降低社會成本。

英美普通法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從習俗、慣例到先例從而到法律規則這樣一種內在演化機制基礎之上的。歐洲大陸的制定法體系也與社會的習俗有關,習俗與慣例是通過者的意志被認可并通過成文法規則的形式而被確立下來的。概括而言,所有法律作為調節和規范人們社會行為的正式規則體系都有一個現實基礎,即社會習俗和慣例。

二、傳統中國社會無法通過內在社會機制實現法治化

亞里士多德曾給法治明確地下過定義:“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當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法治化,在微觀層面上,是指一個組織機構中的制度化,包括團體、社群與社會內部的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在宏觀層面上,則是指法律規則的體系化,包括各種法律、法規、條例的制定和合法化。就一個社會整體來說,只有當其內部的各種法律規則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進而達到一種“the rule by law”(依法而治)的狀態,并最終進入“the rule of law”(法治)的階段,才能稱為一個憲制化社會。

中國古代的法,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制訂的法,并不能作為“法治”的法。第一,它無法規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第二,中國古代的法僅處于次要的參考地位,司法中重要的不是法而是司法者,他的道德水平、價值取向、認識能力直接關系著、甚至決定審判的公正與否。傳統中國社會基本上體現為一種“人治”,以儒家學說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禮”來治家、治國、治政、治社會,“依禮而治”成為以德為政的歷代統治者的施政方向。

中國法治社會的形成需要市場經濟成為其物質基礎,而中國經濟長期“鎖定”于封建傳統經濟,即缺乏法治社會的物質基礎,這也是傳統中國社會無法衍生為法治化社會的重要原因。

三、我國目前走“政府推進型”法治模式道路的原因及利弊分析

(一)法治化道路的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變遷

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法律制度的變遷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完成,即“政府推進型”和“社會演進型”。“政府推進型”法治化道路的發展模式,是指一國的法治化運動是在國家“上層建筑”的推進下啟動和進行的,政府是法治化運動的主要動力,法治目標主要是在政府目標的指導下設計形成的,法治化進程及其目標任務主要是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政治資源來完成的。“社會演進型”法治化道路的發展模式,是指一國的法治化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演變而來的,是社會自發形成的產物。用制度變遷的理論解釋,“政府推進型”法治化道路屬于強制性變遷,以法律規定強制社會實現變革;“社會演進型”法治化道路屬于誘致性變遷,是一種自發模式。

誘致性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新,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強制推進和實行的。誘致性變遷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盈利性、自發性和漸進性,是一種自下而上、從局部到整體的制度變遷過程。正式的制度變遷需要創新者花時間和精力去組織、談判并得到群體的一致性意見,其突出問題是外部效果和“搭便車”問題。非正式制度變遷是指規則的變動和修改純粹由個人完成,盡管它還有外部效果,但卻沒有“搭便車”問題。而在強制性變遷中,政府承擔了改革成本,制度變遷的效應一般總會覆蓋全社會,因而不存在制度變遷效應的外部性和搭便車問題。

(二)我國選擇“政府推進型”法治模式道路的必然性

中國選擇“政府推進型”法治道路,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面對內部危機與外部壓力時做出的必然選擇。中國之所以走上了政府推進型法治道路,首先是由于時間的因素。中國近代歷史的落后狀態和被動挨打的局面,迫使中國要盡快建立新的社會經濟政治秩序,以實現國家的“趕超”目標。政府推進型的法律制度現代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人為地甚至是強制性地完成社會制度的變遷過程。而社會演進型的轉型模式是一個誘致性制度變遷,需要有一個復雜的談判和創新行為的擴散過程,這需要更多的時間,與中國的“趕超”戰略不符。因此,從時間因素考慮,中國法治化轉型時采用政府主導型有其合理性。

其次,中國不存在社會自然演進的法律制度轉型模式所需要的社會環境。中國長期以來,君權是高于法律的,國家權力不受限制。由此,中國沒能形成西方式的“自治城市”,更沒有享有政治特權和相對自由度的“市民社會”。相對于城市社會,中國廣大農村社會主要是由封閉的家庭組成,處于高度分散狀態,缺乏凝聚成一個社會的綜合能力。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認為,小集團比大集團更容易組織起集體行動;具有有選擇性的激勵機制的集團比沒有這種機制的集團更容易組織起集體行動。中國人口眾多且高度分散的農村社會里,行動需要較高的有關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信息收集成本、度量成本以及獎懲制度的實施成本,組織成本也隨著集團規模的擴張而劇增。所以在中國不具備民間自發的制度創新的土壤和條件。

此外,傳統中國社會的產權不明晰問題也制約了社會自發的制度變遷的實現。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要動力是在產權關系清晰的前提下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只有當制度變遷的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時,有關群體才會推進制度變遷。由私人進行基本制度的變遷存在著創新成本與收益的不一致的情況,即私人進行制度創新的成本高、而收益是全社會性的,即外部性和“搭便車”問題。在中國的禮俗社會中產權是不穩定的,這就造成制度創新的收益不明確,缺乏制度變遷的動力和有選擇性的激勵機制,無論正式制度變遷還是非正式制度變遷都難以實現。

“政府推進型”法治道路是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符合中國的“趕超”戰略,又能克服制度變遷效應的外部性和搭便車問題,以及法治化進程中的缺乏激勵機制問題,因而是近代中國法律制度變遷的必由之路。

(三)我國選擇“政府推進型”法治模式道路的主要困難

現實中,政府推進型法治道路所具有的理論悖論和潛在的矛盾等問題日益顯現,對我國法治化道路的調整逐漸成為現今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政府推進型法治道路的一個可能的后果是“國家悖論”。政府推進型法治化道路是建立在擁有龐大權力的強有力的政府的基礎之上的。在中國法律制度的轉型過程中,國家權力得以極大擴張。然而,法治的精髓則在于對政府權力實現有效制約,中國的法治化離不開對國家權力的制約。諾思認為,人們對國家的期待和對法治的要求中包含了某種矛盾:既要求用法律來限制國家權力,同時又把實現法治的希望寄托在國家身上。這種矛盾就是“國家悖論”。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國家是一種在某個特定地區內對合法使用強制性手段具有壟斷權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國家本質上是追求利益(統治集團的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國家悖論”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國家的目標函數存在著尖銳的內在矛盾。一方面政府要界定產權,保護產權,形成有效率的組織來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從而維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面政府作為經濟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又要追求集團自身的最大利益最大化,這就導致規則的設置會留下缺口,或者需要分別為不同利益集團設置不同的產權,或者受統治集團的政治、軍事、社會、歷史、意識形態等的約束,維護或設置保護低效率的產權制度。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存在著由于法制不健全而以不正當手段發家致富的特殊階層,他們發現保持目前的無法治狀態有利于他們繼續掠奪別人的勞動成果,而且擔心法治社會的建立很可能會導致對他們的清算和財產剝奪,因此會極力阻止法治社會的建立。如果這一特殊階層利用其擁有的經濟地位去阻撓法治建設的深化,更嚴重的是促使法律的制定維護其既得利益,那么我國的法治化建設就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國家悖論”問題。

四、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法律的形成和變遷是符合客觀規律而逐步前進的。從習俗到慣例,從慣例到法律制度,構成了在社會內部的秩序化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恰恰揭示了法律的起源和形成的內在機制。法律轉型也應該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因此中國法治化進程需要結合“政府主導型”和“社會演進型”法治道路兩種模式逐步完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為實踐所證明的成功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相結合的做法:第一、社會自發的誘致性制度創新經過國家認可和接受,通過國家的強制性制度創新行為擴展到其它地區和領域;第二,在國家的事先允許下,由各地各部門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進行誘致性制度創新的試點,由國家比較各地的經驗,從中總結出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改革措施;第三,強制性制度變遷中保留某種靈活余地,中央政府只是負責制定出制度和政策的大致框架,允許各地區各部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和具體操作辦法。

篇7

關鍵詞:新環境 大學 分析化學 教學方法

分析化學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理工科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是一門專門研究物質的化學組成分析方法及其理論的學科。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對于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來說,在培養高校大學生量的概念、科研能力以及專業素養等方面具有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分析化學還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科學,并且為學生今后其他專業基礎課程甚至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說,分析化學學科具備了承前啟后的中介橋梁作用。鑒于高等教育改革繼續深化的新環境,傳統上的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已難以適應于高等素質教育以及滿足大學生就業之需求,所以,改進分析化學學科的教學方法顯得勢在必行。

一、結合實際建立分析化學嚴謹的學科體系

在一個成熟的學科體系之中,往往需要結合學生和當前學科發展的實際,通過對內容進行更新,運用現代概念以取代經典概念。這樣一來,就能讓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內容用更加新穎和靈活的形式進行表達。比如,分析化學學科中的四大滴定內容就可進行重組,從而形成更為統一的理論教學體系,可以適當地精簡關于酸堿、絡合以及氧化一還原滴定等內容,合理地壓縮沉淀滴定部分的內容,同時,合理地增加一些關于儀器分析的內容,特別是要加入一部分目前已經成熟的先進分析技術與儀器,從而讓教學更為貼近企業的生產一線。當然,教師還可把相關新進展巧妙地結合到教材的經典內容之中,從而形成更加科學、系統的學科體系。

二、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大學分析化學課程一般都是面向多個專業學生分別開設的,但是,該學科的大綱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這樣一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學到分析化學內容均完全一樣,這就造成了分析化學教學內容在專業針對性上明顯不足。通過對不同專業分別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制定出多個層次的不同教學計劃,就能讓教學工作更加容易展開。比如,環境工程專業大學生所學內容應當側重于化學和環境保護有關的那部分內容。通過將涉及到不同學科的內容結合分析化學教材的內容分別傳授給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將分析化學原理在不同學科領域當中的運用和交叉融入到教學之中,就能切實提升分析化學學科內容的指向性和針對性。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提升教學的效率

分析化學課程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顯得非常抽象。在分析化學課堂教學中往往要引入大量圖表,開展大容量的公式推導以及曲線繪制工作,這可以說是分析化學學科的重點與難點之所在,同時也是學習該課程一定要掌握的知識點。然而,假如對以上內容只是單一地應用課堂講授的方法,是十分不利于大學生們進行理解的。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并茂,容量十分大,交互非常靈活,圖形形象而且直觀等特征。使用多媒體技術就可應用更少的文字與更多的圖像、動態而直觀地展現出各類比較抽象和難以進行理解的大學分析化學學科理論學習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們的感性認識,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從而活躍分析化學課堂的氣氛,激發出大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的成效。比如,分析化學教師在講解關于酸堿滴定曲線的繪制之時,就可應用動畫,讓學生們更為直觀地觀察到在滴定過程之中溶液pH值所產生的變化狀況,尤其是在化學計量點的附近,滴定劑體積只要有微小的改變,即可導致溶液當中pH值出現顯著的變化,從而深化了大學生們對于滴定突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四、切實規范大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

規范化的基本實驗操作是大學生們在分析化學實驗中得出準確分析結果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名合格的檢驗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同時也是大學生們在分析化學實驗課中一定要掌握的內容。如果只是通過教師在教室中一邊講解一邊進行操作,其手部的一些微笑動作,學生們就不容易看清楚,在聽講時十分容易走神,自然難以給學生們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在操作過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現差錯。為切實解決該問題,分析化學教師在實驗課中應當致力于讓學生們親手進行動手操作。為強化學生們的印象,教師應當在學生們進行實驗的過程中來回不斷地巡視,對于錯誤的操作應進行及時糾正,并且用照相機拍攝學生們操作的視頻,適時地播發給他們觀看,并要求其找出其中的不規范之處,切實進行改正。由于視頻中的形象正是本班級同學甚至是自己,因而大學生們往往興趣高漲,紛紛發表意見,及時糾正錯誤的操作,并通過回憶自身的操作,將其和視頻圖片加以對比,這樣一來就能讓學生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實驗操作的要領。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分析化學這門大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而言,假如不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實施改革,就十分容易讓大學生們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影響到其后續課程的深入學習,效果自然不會理想。為此,大學分析化學教師應當通過改進各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以及大學生們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提高大學生們的自學、創新以及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各類實際問題之能力,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劉瑟容,梁香.藥學大專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7,(1).

[2]王謙.分析化學實驗的教學改革與創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

篇8

    論文關鍵詞:物理化學 雙語教學 課堂教學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和文化等事業日趨全球化,在高校教育中雙語教學的開展越來越受到重視。物理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科學,只有在雙語課堂教學中明確教學目標,遵循教學規律及注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近兩年的物理化學雙語教學實踐,文章就提高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了幾點想法。

      0引言

    目前,我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等事業不斷與國際接軌,日趨全球化,培養一大批視野開闊、善于交流和訓練有素的國際化人才已越來越被重視。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的要求。自此國內高校積極響應,先后開始對部分本科課程試行雙語教學,取得了一些的效果,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自2008年起,我校也開始對部分本科課程試行雙語教學,進一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物理化學專業課教學,經過近兩年的物理化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認識和經驗,在此對提高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出以下幾點想法,以期共同推進物理化學雙語教學。

    1教學模式的選擇和目標定位

    雙語教學作為培養高素質雙語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雙語教學的實行大概有三種模式:①沉浸型教學模式(immersionbilingual education),學校完全使用一種非學生母語的第二語言教學;②保持型教學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母語教學,然后逐漸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有的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③過渡型教學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 ,學生進入學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為只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教學。雙語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用外語上課”,它強調的是在非語言類學科中用外語進行教學,通過非語言類學科知識的學習來促進學生專業外語水平的提高。除了學生聽老師用外語上課外,雙語教學更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用外語進行課堂學習的交流和互動及學生掌握專業外語知識的表達和寫作。通過對本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平時教學效果的觀察,我們以過渡型教學模式為主。對于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學生無法理解的內容,用中英文重復解釋,避免學生因聽不懂而產生厭學情緒。合適的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化學知識的興趣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重視課前預習:遵循教學規律

    由于物理化學學時數有限及其理論性較強,往往需要學生課前先預習,查找相關的英文單詞和了解專業英文的表達習慣。通過對比,雙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先預習和不預習的效果相差甚遠。先預習的學生能理解教師提到的某個專業英語詞匯的含義,并有興趣繼續思考下面的內容;而沒有預習的學生在不清楚教師提到的某些專業詞匯的含義后,失去了聽懂和理解后續知識的耐心和信心,從而課堂效率低下。在我們的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進行課前預習,提前閱讀和查閱相關資料,并對課堂預習筆記實行檢查制度。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英文板書和制作英文多媒體課件,盡量用英文講授。由于學生英文水平及專業領悟能力參差不齊,一些較難專業詞匯及重難點內容的講授采用中、英文并用的方式。雙語課堂教學中,用英語提問,采取一些激勵的措施(如提高平時成績)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每一章學習完畢后,布置英文作業,鼓勵學生用英文解答。遇到內容聽不懂,英文不會表達等問題,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提供相應的英文網址讓學生自己查找相關信息,并鼓勵學生積極與教師進行文流和討論。同時還建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渠道訓練口語。課后,找學習委員及時了解學生的心態與學習情況,并積極尋找與之相應的措施。所有這些嘗試,將為我們逐步完善和實現物理化學課程的雙語教學積累經驗。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

      在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避免“填鴨”和“滿堂灌”式教學。由于物理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理論性科學,再加上英語畢竟不是母語,更會使得物理化學教學過程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這門課敬而遠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表現欲和興趣等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采取“問題一討論”式、啟發式和師生或學生間討論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促使學生用外語來思考、陳述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雙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設計的內容很多,例如結合所學理論分析一個具體的實例;或為一個具體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或根據已學的概念自己演繹、推導新的概念及其特性;或根據多種現象歸納普遍規律等等。

    4注重傳統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

    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手段,它能利用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和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形象生動和顏色鮮艷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等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盡管多媒體教學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但并不適用于任何學科。由于物理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具有理論多、概念多、公式及條件多等特點,學生往往對該課程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隨著高等教育課程結構的改革,各專業的物理化學學時數大大減少,盡管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可以大大節省一些不必要的板書時間,但涉及到一些公式的推導及使用條件,就必須結合板書進行推導和講解,這樣學生在較慢的速度中學習,才會融會貫通。

    5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生活和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通過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千方百計使傳統課堂教學變得形象直觀、妙趣橫生,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物理化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可以通過貼切、簡單易懂的生活實例或從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和問題引入講授的知識內容;適當引入當代科技(前沿研究)簡介學科新成就或把化學史和化學家史料融入課堂來活躍課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通過“提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引入新內容—提出解決問題的原理”這一過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并讓他們思維進行創新活動。在講到稀溶液依數性的時候,可以提問08年南方雪災人們是如何讓大雪融化的,它利用了物理化學中什么原理,然后利用物理化學中相平衡的知識解釋這個問題,這樣學生就饒有興趣地接受新知識。比如2009年干旱,甘肅省進行人工降雨,利用了什么物理化學知識,農藥中為什么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劑,為什么農民要鋤地,僅只為除雜草嗎,二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可用表面化學的知識內容進行圓滿的解釋[8]。像這樣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每一章中都有,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使學生對周圍遇到、看到或聽說過的現象進行思索、尋求答案或提出解決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創造英語氛圍。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空”對“空”的課堂說教,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化學知識的成就感和樂趣,從而提高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的質量。

    6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和科學素質的培養

    在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中,在教會學生基礎理論的同時,更應注重教會他們學習物理化學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他們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獲取知識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物理化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課,它在將經驗事實上升到理論時,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①歸納法,即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結論。②演繹法,即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論證方法。③假設法,即當某一變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種可能時,假設該因素處于某種情況,并以此為條件進行推理的方法。④模型法,即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方法。模型法借助于與原型相似的物質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質的思想模型,間接地研究客體原形的性質和規律。熱力學四大定律是從大量經驗事實中歸納得到的。然后,以這四大定律為基礎,運用嚴密的演繹法,得到許多具有實用價值的方程和結果。所以在熱力學雙語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用演繹法學習基礎知識的培養,而不能靠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那些符號、公式及其使用條件。假設和模型法在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很多。這種方法的實質是緊緊地抓住現象的主要矛盾,暫時撇開次要因素,建立一個能反映現象本質的模型。然后再用數學演繹出基本上符合實驗事實的方程和結果。這種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性,但卻是人們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要加強學生對這種方法和實例的學習,從而培養他們提出和建立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能力。注重傳授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思想,從而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品質。

    在物理化學雙語課堂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科學素質和品質的培養。通過例舉象clausius、nernst}klevin, i,angmiur, gibbs及arrhenius等科學家們在科學上的建樹,點評告訴學生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勤奮和具有百折而不饒的精神;②善于觀察生活;③善于總結、提煉、升華;④尊重實驗事實,不弄虛作假。除此之外,通過介紹一些我國科學家的成就,如黃子卿教授上世紀三十年代作的水的三相點,至今仍在世界通用等等,增強青年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時,在教學中適當介紹本學科的最新成就及發展前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通過一些相關前沿實驗的嘗試,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7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篇9

根據油田公司紀委關于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的通知精神和廠黨委的安排,8月16日廠紀委組織召開專題學習會,對《政務處分法》進行學習宣貫。廠機關科室、直屬、基層單位負責人和關鍵崗位管理人員共計32人參加了學習。

學習會上,參會人員通過觀看專家解讀視頻,對制定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的背景和意義、政務處分與處分的關系、如何落實監察全覆蓋要求、規定應受政務處分的違法行為基于哪些考慮等問題有了清晰的了解;為使參會人員便于掌握《政務處分法》的核心內容,紀委辦公室負責人對《政務處分法》的重點進行了逐一講解。

最后會議就全廠進一步深入學習《政務處分法》提出四點要求: 一是認清形勢,提高站位。《政務處分法》的頒布實施是繼監察法之后,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充分體現了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全面監督,有力釋放了執法無禁區、處分無死角的強烈信號。各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要認清當前形勢,提高認識,規范用權。二是認真學習,領會精神。《政務處分法》的頒布實施與每一名公職人員的利益息息相關,為避免公職人員在行使權力過程中的無意識違法,要加強對《政務處分法》的學習,深刻領會核心要義,做懂法守法的明白人。三是高度重視,全面覆蓋。各單位負責人不僅自己要學法守法,還要負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組織好本單位的全員學習,做到《政務處分法》學習全覆蓋。四是學以致用,貫徹落實。學法的目的是懂法守法,各級管理人員要將學習成果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在強化自我約束,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確保在法律范圍內履職盡責。

廠紀委組織此次專題學習會,是協助廠黨委落實學習宣貫工作的具體行動,也為下一步在全廠范圍內大力開展學習貫徹《政務處分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篇10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296-03

一、市場營銷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內涵解讀

市場營銷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是以一個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教學為典型表現形式的任務引領式的學習領域課程。有著其針對來源與企業實踐、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具有工作過程的整體性;學生在完整、綜合行動中思考和學習,完成從明確任務、制定營銷計劃、實施檢查到評價反饋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關注每個學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職業成長體驗;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在營銷工作過程關鍵(核心)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營銷工作過程是一種智慧性、情感性、充滿人性的工作(交換)活動,而不僅僅是程序化\固定化\沒有情感和溫度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營銷工作過程包含:營銷技能—營銷技術—營銷之道—營銷心理(營銷價值觀)不同層次的東西。營銷工作過程中包含營銷人的智商、情商、財商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不僅僅是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營銷工作過程,完成好營銷工作任務,還要提升,拓展。要引導學生通過做一件事,悟出更多的東西出來。

學生從營銷工作過程中感悟出多少東西、悟到哪個層次,取決于課程設計者及任課教師的設計和引導。學生營銷品格的塑造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等等要“嵌入”、“融合”到工作過程中。其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插柳不讓春知道”。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更高的營銷境界、人生境界,提升學生的人格層次。市場營銷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從特殊中總結出一般規律、形成自己的營銷認知體系、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

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進行市場營銷課程開發是順應當今世界職業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確舉措,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不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不過分追求概念、規律表述的準確性和邏輯關系的嚴密性,而是全面考慮市場營銷課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應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為教學督導提供依據,融入素質教育理念。當然工作過程系統化市場營銷課程體系構建應在開展社會調研、工作任務分析、課程體系優化基礎上,編寫專業教學標準,進而以專業教學標準為指引建立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

二、教學現狀分析

傳統的學科課程模式不能從根本上滿足職業生涯成長、企業發展和產業發展的要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職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問題,沒有突破以學科體系為主導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仍然是在學科體系的框架下尋找與真實工作的聯系,只能提供與職業實踐有限或間接聯系的學習機會,還不能解決職業教育內容脫離真實工作情境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培養學生形成綜合職業能力的問題,無法使學生獲得企業所重點關注的“工作過程知識”、基本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

市場營銷專業屬于應用學科,實踐性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以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構建工作系統化新型市場營銷專業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是必經之路。現階段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狀況總結如下:(1)整體上課程模式的改革在課程實施層面沒有大的突破。(2)教學缺乏體系,教材也不配套。市場營銷專業課程一般都沒有形成工作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穩定,而且由于教材和設備跟不上變化,使校內的實驗室、實訓室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銜接,不配套。(3)教學方式不適于高職教育,多采用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講授式授課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適于能力的培養與訓練。(4)考核方式難以反映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5)實踐教學地位不突出,專業技能培養被忽略。(6)缺乏對工作系統化課程教學的深度探究。目前對工作系統化課程教學的研究,由于受經費少、指導老師少、場地有限等諸多因素影響,大多浮于表面,對工作系統化課程教學的研究深度不夠,還沒有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工作系統化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使市場營銷教學的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三、具體的改革內容

(一)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定位

高等職業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營銷人才,關鍵要考慮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考慮地區行業發展特點,二是考慮高等性、職業性,分析職業崗位以及職業崗位發展要求,三是要考慮學校資源的可整合利用的程度。經過多次調研、討論,結合以上三點,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可以定位為: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本專業實際工作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從事市場調研員、推銷員、銷售服務及售后服務員等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體現

1.課程按照職業成長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從入職到成為專家,職業成長歷程的系統化。

2.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初級到高級,單一到綜合呈系統化。

3.情境內的系統化,明確工作任務\收集相關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

4.工作過程知識的系統化:工作知識—技能—技術—之道—價值觀。

5.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營銷思維能力+營銷價值觀。

6.學習內容的整體分布的系統性。如市場調研分析,重點在市場調研與分析中解決。而在其他如營銷活動方案策劃中的市場信息調研,就只是應用而已。同樣,營銷活動方案策劃內部學習情境的設計中,營銷創意的訓練,隨著學習工作任務難度的增加(促銷活動方案策劃、慶典活動方案策劃、新產品開發與市場推廣活動方案的策劃等),學習者營銷創意能力、方法的訓練也相應逐漸加深。

7.在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公共課)與專業核心課程、專門化方向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之間的系統化。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市場營銷專業的各門課程在教學方法上都進行了適度的改革,轉變了過去單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取啟發式、引導探究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廣泛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多媒體教室,校園網、實踐基地等資源優勢,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組織理論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等多種多樣的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市場營銷課程可以按照市場營銷活動的工作過程,安排教學進度,對于基本理論、流程、方法進行講授(一次課),然后給學生布置相應工作階段的工作任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掌握工作流程方法、強化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構建起自己的知識技能體系。同時,也有利于讓學生接受新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實踐證明,單一的課堂講授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法創新。 現在很多高校都在對于市場營銷的課堂教授方法進行革新,我們也應該積極嘗試。比如說以下方式的教學:

1.啟發式教學。主要是要求學生閱讀不同作者的書籍,特別是國外著作,從而比較不同作者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外,有時也會對社會有關營銷方面的熱點問題要求學生深究其問題實質,了解其營銷含義。

2.案例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某個項目為例,從項目的調查、分析、選址、消費群體的確認,項目的定位到項目的控制、銷售可以全程模擬,也可以某項目為例,局部模擬營銷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如項目的市場細分與定位過程,銷售執行過程等,結合案例中的做法,激發同學們思考,他們為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優點,有什么不足,如果讓我去做會怎樣……根據班級狀況,適當的時候,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3.協作學習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個別章節作為學生自講、自評的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對選取內容進行研討,制作自己的演示課件,并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講授,小組成員以外的同學點評、提問,小組成員都可以回答問題。或組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專題辯論,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思想碰撞,有助于開啟心智,激發創造力。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趣味性。

4.情景模擬式教學。(1)運用小組學習法、角色模擬法進行教學組織和設計。學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組,每個小組4~6人,分別扮演總經理、營銷經理、生產經理和研發經理等角色進行模擬演練;(2)戰略模擬試驗。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是同一行業的不同競爭者,就某一產品進行營銷戰略規劃,在計算機網絡中進行戰略對抗模擬,決出優勝者,類似于軍隊中的網上戰略對抗和軍事演習。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既然本學科的改革更傾向于能力的培養,那么考核的辦法就不同于以往的考試。對于市場營銷這門課,在考核辦法上應采取學科成績與學習成果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即采取老師布置、指導實踐作業,學生上交作業成果,如調查報告、計劃書、促銷活動策劃書等方法,并配合實踐問題答辯式考試,同時考核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能力。

市場營銷課程考核遵循“以能力考評為中心,以過程考評為基礎,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原則。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載體多樣化,評價方式過程化,評價工具綜合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的出勤、學習態度、團隊合作與創新作為考核的第一大項占30%,學習過程課業任務完成(技能)占40%,總共由企業理念設計、經營環境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市場調研、企業經營戰略規劃、產品策劃、定價策劃、分銷策劃、促銷溝通策劃幾個大的任務構成,每一個任務都需要完成相關文案,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最后的理論考核占30%。這樣對學生的考核既科學全面又能夠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四、市場營銷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的意義

1.確定了市場營銷課程標準、設計合理的工作內容標準。在工作過程系統化市場營銷課程設計中,課程標準源自工作標準,但超越工作標準。還有良好營銷人格的塑造、人的全面發展等內容。在教學及課程標準的設計上,同時考慮職教學生的實際、參差不齊,給學生以更大的上升空間。

2.倡導通過行動來學習,在具體實踐中建構知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職業技能。行動導向學習的成效:一是“事非經過不知難”,學生只有實際經歷、做過,才知道做事情的艱難,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形成經驗,經驗多了才能總結出訣竅、形成策略。二是通過符合專業要求的工作行動——專業行為方式,奠定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行為規范。三是初步形成良好的職業工作思維,即營銷職業工作思維。四是初步形成職業價值觀——營銷職業價值觀。

學生親自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

3.多種教學手段綜合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的學生,期望他們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一絲不茍地認真完成工作任務是不現實的。工作過程系統化市場營銷課程就是要增強市場營銷學習的趣味性,寓教于樂。采用多媒體、錄像、游戲、角色扮演、演講比賽、主題辯論、企業調研、“絕對挑戰”、營銷實戰等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吸引力。工作過程系統化市場營銷課程能夠激發學生內心深處追求成功與發展的渴望;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引導學生突破自己的限制想法,將“不可能”一步步化為“可行”;引導學生看清自己的“盲點”,從而作出改變,突破自我;培養學生相互欣賞與信任;完善學生心智模式,建立積極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改變對周圍人和事物的看法,抱著欣賞、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態度;提升學生自我情緒管理能力,使自己時常保持快樂的心情;提高個人責任感,勇于負責、追求自我成長;幫助學生把一個人的潛能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