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0 17:3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四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中化學;習題課;思考
化學是高中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化學習題課在化學教學中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逐漸地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所以作為化學學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緊跟時代進步的步伐,不斷地深化教學方式和內容,使高中化學習題課的開展卓有成效。
一、高中化學習題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習題課教學目標不明確
無論哪一門學科的開展,首先一點就要明確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會對我們的教學工作起到引導和支持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現在高中的化學習題課中明顯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老師對學生應該注重哪些知識的學習鞏固,學習什么樣的技能,習題教學所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都沒有給出正確的指示以及有效的引導。這樣就導致學生在習題課中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存在極大的盲目性,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更會給學生帶來額外的學習負擔和壓力。所以要想使得化學習題課的開展行之有效,首先就要明確教學目標。
2.習題課內容脫離課本知識
目前,在社會中與高中化學相關的習題集內容豐富、種類多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化學習題課的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涉獵范圍。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非正規的、不夠完善的材料。這樣就導致了老師在選擇這些習題內容時顯得比較盲目,一些習題集涉及的內容更是脫離課本內容,一味地追求高、新的內容,而忽視對基礎化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在練習這些習題時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無法達到實際的效果,這樣就使習題課的教學難以發揮真正的作用和效果。
3.習題課教學忽視了知識實踐性
在一些高中的化學習題課教學中,老師總是習慣性一味地讓學生埋頭于題海當中,逐漸地使學生習慣于在紙面上解決問題,而忽視了對知識學習的實踐方面。而往往我們學習化學知識都是依靠大量的試驗和社會經驗總結而來的結果,所以習題課的開展不應該是大量的題目的堆積,而應該包括足夠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避免使化學學習變得單調而乏味。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方面,我們更要注重其實踐性,讓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對知識的實踐探究中去。
二、化學習題課的改進策略和措施
1.增強習題課的針對性、目的性
所謂加強習題課的針對性、目的性,實際上就是要明確我們的教學目標。我們習題課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符合學生實際的具體情況,不能超越學生的能力范疇,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化學習題課的教學過程中,在加強對知識性內容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專業技能操作的培養,讓學生通過習題學會的不僅僅是對現有結果、結論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逐漸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求知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化學習題課的教學目的。
2.習題課內容的選擇要優化
由于化學知識的特殊性,使得我們的化學學習必須要依靠習題來完成對知識內容的鞏固和加強,所以我們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圍繞著習題為中心來展開。所以說習題的內容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化學教學工作的效果。我們的習題內容的選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題目的立意一定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能脫離課本的知識體系和涵蓋范圍。題目中的信息一定要緊隨科學前沿的內容,并且能夠與社會實踐內容相結合。(2)習題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研究價值,問題的答案要力求準確。通過對這些優化的、精良的習題的學習和練習才能有效地改善化學習題課的教學現狀。
3.習題課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化學習題課的教學中除了要實現對現有知識的鞏固和加強之外,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完善。我們的任教老師可以在習題課的教學中多選擇一些有多種解題思路和方法的題目來讓學生練習。通過這些題目,老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來思考問題,讓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化學習題課更加具有活力,也更將有利于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
篇2
一、研究性學習概念的界定
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對研究性學習作了如下說明: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去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學習是由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選取專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主動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問題的解決,從而了解和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勇于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學力,增長知識和積累情感體驗的學習活動過程。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和問題解決的過程是研究性學習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學習最重要、最突出的屬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還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創造性、專題性、學生自主性和實踐性,等等。
二、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面向21世紀上海市中學化學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指出: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的基礎上,著重在專題性與綜合性的研究或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力,以及實現知識遷移能力和相應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一系列的解釋。在知識觀上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在學生觀上強調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建構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個體學習新知識時,知識的獲得是學習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構的結果而不是被動灌輸的結果。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也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建構主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個體如何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思維,是衡量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研究性學習重視聯系生活實際去尋找學習課題,強調學生通過主體性學習活動獲得體驗,注重思維的開發,注重學生認知的過程而不是行為產品或結果。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意義
20世紀40年代,控制論創始人維納首先給學習下了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即能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完成反饋的特定目的,使個體或系統行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對付其未來環境。他指出:“人種之所以是強有力的,只是因為它利用了天賦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基于這一理念,維納強烈攻擊課堂中扼殺創造性的形式主義教育。貝塔朗非特別警告防止使人成為“博學的”,即在某一狹窄的專業領域中受過高度訓練,而在另一方面人僅僅成為機器的一部分。他大聲呼吁:“教師要致力于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對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對成功的內在愉悅。”他指出:“合格的教育總是并且總將是在揭示人類潛能的意義上進行,純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終與人類的目標背道而馳。”研究性學習就是培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充分挖掘學習個體的內在潛力,從身邊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環境中發現問題、選取專題,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和類型
(一)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應體現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問題性等諸多特點。
1.開放性: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聯系實際、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實際問題,要從學科領域開放輻射到聯系生活中的事件、現象和情境。研究性專題的內容是廣域性的,既可以是單學科,又可以跨學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實踐活動,又可以偏重于思辯性的;既可以是社會的現實問題,又可以是學術前瞻性的問題;既可以是以前沒有結論的,又可以是暫時不作結論的。
2.綜合性:環境系統是復雜的,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涉及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結合。這就要求學生組織多方面的跨學科的知識問題,從而使學生激活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備,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3.社會性:研究性學習內容上注重聯系自然界、社會生活和人自身發展的現實問題,具有現實社會性特點。
4.實踐性: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選取專題內容要著眼于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要提供學生實踐并在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和成功愉悅的途徑與機會。
5.問題性: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活動,選取的研究專題必須具有問題性,一定要體現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研究性學習的類型
研究性學習的類型若根據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文獻研究型、實驗研究型、調查研究型、討論研究型,等等。
1.所謂文獻研究型一般是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或者網上資料,可以是對某一對象的描述、判斷與解釋;有關反應規律的探究;有機反應機理的探究或反應條件的確定研究,等等。
2.所謂實驗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學實驗條件的控制和實現,實驗裝置的設計、制作和改進,實驗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實驗設計方案的研究,等等。
篇3
關鍵詞:高中生 學習倦怠 成因 化解
毫無疑問,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面前,高中生是學習壓力最大,同時也是學習倦怠感最為突出的一個群體,由此導致的很多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高中生正在以其稚嫩的肩膀以及尚不堅強的心智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這種情況下出現一定程度的學習倦怠也是難免的,但是學習倦怠作為一種負面心理情緒,處理不當則會給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筆者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學習倦怠的體會方面比較深刻,本文就結合自身的體會和理解,總結了高中生學習倦怠的化解策略。
一、高中生學習倦怠表現與危害
正確的認識學習倦怠的表現以及危害,可以幫助高中生判定自己是否存在學習倦怠,并以一個更加積極的態度來處理這一問題,減少學習倦怠帶來的危害。
(一)高中生學習倦怠表現
學習倦怠是指由于學習壓力或者心理因素導致的對于學業失去興趣,但是又不得不學習,從而出現的身心俱疲狀態。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倦怠的具體表現就是缺少學習興趣、學習熱忱消失,同時對待教師、朋友疏遠冷漠,個人成就感缺失等等。學習倦怠作為高中生學習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負面心理情緒,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進行化解,避免學習倦怠危害的不斷放大。
(二)高中生學習倦怠危害
學習倦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學習層面、身體層面、心理層面,具體闡述如下:學習層面,學習倦怠會導致高中生學習興趣、積極性下降,學習成就感、自信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學習成績滑坡;身體層面,學習倦怠會導致高中生出現失眠、頭疼、體質下降、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學生身體健康亮紅燈;心理層面,學習倦怠會讓高中生焦躁不安、情緒消極、心情低落等等,負面情緒不斷積累。
二、高中生學習倦怠成因
高中生學習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同時也有來自于學習的壓力,還有自身調節的不力,本文將主要的成因歸納如下:
(一)來自家庭的壓力大
高中生學習倦怠的主要成因就是來自于家庭的過大壓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對于自己孩子的期望,在這種期望的驅使下,家長給高中生施加了太大的壓力,天天叮囑好好學習,學習成績一旦下降就會受到很多的苛責。家L給高中生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學生沒有一點娛樂時間,這種情況下,學生在枯燥的日復一日的學習中,難免會出現學習倦怠。
(二)學習任務過于繁重
高中生的學習任務非常繁重,學習任務的繁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作業多、練習多、考試多,高中生每天都有大量的學習任務,需要熬夜寫作業,正常的休息時間被侵占;另一方面則是學習任務難度大為了能夠讓高中生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績,學校對學習任務的難度會有一個拔高,從而讓不少的高中生都感到學習吃力,學不會成為了很多學生的感慨。從上述分析可知,繁重的學習任務帶來了學生心理壓力的加大,身體精力的透支,很容易使學生出現學習倦怠。
(三)沒有做到勞逸結合、松弛有度
高中生學習倦怠的出現與其在學習中沒有做到勞逸結合、松弛有度也有很大的關系,任何一個人的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定的休閑娛樂來恢復。很多高中生在家庭、老師、高考的壓力下,一刻都不敢放松,精神始終高度緊張,這種長時間的精神高度緊張,學生沒有娛樂休閑來放松一下,極有可能就會導致學生出現學習倦怠。
三、高中生學習倦怠化解方法
高中生學習倦怠的化解方法需要做到多管齊下,針對學習倦怠不同的成因,采取有針對性的化解策略,本文對學習倦怠的化解方法具體論述如下:
(一)家庭給予支持
家庭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愿望可以理解,希望孩子在高考中獲得好的成績,上一個好大學是所有家長的期望,但是家庭不能夠施加過大的壓力給孩子,而是要合理界定期望。家庭要給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壓力以及任務,多多觀察孩子、關心孩子,成為孩子堅強的后盾。
(二)學校減輕學習負擔
學校也需要盡量減輕高中生的學習負擔,在保證教學任務、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完成的情況下,減少作業、考試和輔導,多給高中生一些自由的空間。學校要在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內容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切實提升教學質量,而不是依靠大量練習、考試來讓高中生更好地提升成績。
(三)注重自我調節,做到勞逸結合
對于高中生自己來說,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不能夠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在繁重的學習中努力做到張弛有度,該學習的時候努力學習,學習累了之后也要適度娛樂,這樣才能夠放松自己一直緊張的精神狀態,才能夠通過娛樂積極地排解學習中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實踐證明,這種勞逸結合的學習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減少學習倦怠帶來的危害。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生目前學習倦怠問題比較突出,不同的學生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在學習倦怠表現方面有所差異,這也意味著學習倦怠的解決和疏導,需要根據高中生個體的不同來制定差異化方案。同時考慮到高中生學習倦怠成因的復雜性,需要家庭、學校以及高中生自己在學習倦怠的解決方面共同發揮作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高中生的學習倦怠,幫助高中生在高中階段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維,趙守盈.高中生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6,(02).
[2]李穎.高中生心理韌性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01).
篇4
一、轉變觀念,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練習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新課程的根本宗旨是促進學生發展,練習又具有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教科書中的練習就應該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基本出發點,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但是,這個淺顯的道理卻受到了“應試”的很大沖擊,對新教材的一些憂慮、困惑根源即在于此。其實,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推行,升學考試一定會作出相應的變革,只不過其漸進性特別重要,不能急劇轉型。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探索包括練習改革在內的課程改革之路,不能墨守成規,依舊把練習作為應試、升學的“敲門磚”。以犧牲學生的發展為代價,實在是舍本求末、太可惜了。
二、積極探索,搞好練習系統的設計
就促進學生發展而言,教材中的練習系統比單個的零散的例題、習題更加全面、系統,更加有效,這是不言而喻的。對練習進行科學、系統的設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練習的功能。
在進行練習系統設計和練習教學時需要注意處理好練習與課文、練習與練習間的關系,注意形成練習的系統結構,使練習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
“課文”與練習的關系實質上是“學”和“習”的關系,兩者之間應該密切聯系、相輔相成,而非相互分離;練習是輔助學生理解、鞏固、深化“課文”的工具;“課文”則是練習設計的源頭。對練習提供基礎和指導。在處理“學”和“習”時。要從實際效果出發,可以先“學”后“習”,或者邊“學”邊“習”,或者“學”中有“習”,“習”中有“學”,互相促進。
例題具有很強的示范與引導功能,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參考,是練習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科書中不應當出現例題“缺位”或者“不到位”的情況。
要處理好教科書中練習與配套練習冊中練習之間的關系。教科書中的練習應該注重基礎性,使其成為配套練習冊中練習的基礎。配套練習冊的編制一方面有助于保證教科書的“簡潔性”,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的練習活動提供一個較大的選擇和拓展空間。
傳統練習的結構大多不合理,主要表現在:(1)知識和技能訓練題分量很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練習題太少(有的幾近于沒有),很難適應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2)記憶性的“知道”水平題太多,令學生感到困難、厭煩的計算題太多,而學生比較喜歡的實驗題很少:(3)實踐性的練習題太少,幾乎全部是書面練習,反映化學學科特點不夠;(4)提供生動情境的題目很少,絕大多數是抽象的“純粹化學”問題;(5)綜合性練習題很少,制約學習水平的提高。針對這些問題,一定要重視做好整體的規劃、設計。
三、變“照書教”為“用書教”
要做到變“照書教”為“用書教”,需要以校為本開展研究。練習教學的校本研究可以就下列問題展開:
1 要做到“整體規劃,分步實現”
練習的教學目標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實現的。技能、能力、情感、態度、過程、方法等方面的目標。需要多次練習才能學會或初步形成,需要反復學習才能達到較高的水平。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加強練習的計劃性,做好整體的設計和安排。這里所說的計劃和整體安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加強練習設計的計劃性和整體安排,各章、各節練習各有側重,各種內容、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相互配合;(2)加強練習教學的計劃性和整體安排,逐步提高要求,又能及時地做恰當的機動調整。
2 要做到“既全面,又有重點”,加強練習的針對性
所謂“全面”,就是要全面地理解、落實練習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光注意全面是不行的,還必須把握重點。為此,要深入地學習課程標準,深入地研究教材,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的現狀。要喬清各章、各節練習的主要任務是哪些,學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練習,加強練習的針對性。
教學時間有限,練習一定要少而精,必須選擇覆蓋重點內容、代表各種類型的最典型的練習,通過練習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即便是對于知識技能的練習,也要全面地予以考慮,并且有所側重。
3 要培養、激發、保護、發展學生的練習興趣
練習興趣跟學習興趣、解決問題的興趣等聯系在一起,可以從這些方面展開探索。
篇5
【關鍵詞】新課標;對策;學習方法
新課改后初、高中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層次不同。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初中化W作為學生的啟蒙學科,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生產上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而高中化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趨向系統化、理論化,要求學生對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一、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的現狀
初中化學較好的高一學生也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初中化學考90多分,為什么高中化學學習越來越吃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化學概念模糊和未建立微粒觀
概念教學是很多老師都會采用的教學方式,但是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都不會理解化學的概念。例如化學計量是很多同學在學習高一化學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特別很多學生對“物質的量”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把單位mol和物質的量混淆,不能理解“一定數目粒子集合體”的概念,把其處理為“一堆”,而是認為是“一個一個”。物質的量是高中化學中重要的概念,是聯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作用。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計算這部分,很多同學在初中化學中未形成“微粒觀”,不知道物質微觀下還有哪些粒子,不能準確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離子反應的實質,以至于在后面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出現很大的問題。
2.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差
高一化學經常會有大量綜合性的理解性的考題,不再是初中化學那種更多只要記住就會的題。例如有些的圖示計算題、實驗綜合題中實驗流程圖的考查等,就需要學生不僅要有一定的審題能力,還需要綜合分析能力、快速發現題眼的能力。而初中化學更側重于知識的識記,對解題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見,進入高一化學學習的學生還不具備這樣的解題能力。
二、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的現狀的成因
通過分析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現狀,究其原因很多。比如有的是初中化學只有一年的學習時間,難度不大,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掌握不牢。對于一些經過系統有步驟方法的學習的學生對化學學習還是不適應。其主要原因如下:
1.學生的基礎知識欠缺
初中化學課程主要安排在初三一學年,加上中考,學業緊張,所以很多老師更多的是針對考點進行講解練習,以至于很多學生初三化學沒有入門,更多的是記憶。特別是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更多的是微觀上研究物質,這對于初中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僅僅是宏觀上,不能很好的從微觀上進行理解性的掌握。
2.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夠
高一新生的化學知識零散,沒有系統,表面化,不知道“為什么”,也缺乏學習高中化學知識應具有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較差。這就要求了學生要有課前預習,課后總結歸納知識點和規律的習慣,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化學學習的進度安排不合理
初高中教師因為教學內容的難易和課時安排等各方面的問題,在化學教學上還是存在很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習成績。課時少,內容多,所以教學進度快。這樣很大一部分學生前面知識都沒有弄清楚,再學習新內容,很容易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改善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現狀的策略
高一化學的學習對于以后化學學科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高一學生化學的低效的問題應該結合其綜合特征進行處理。其策略如下:
1.提高教師個人專業素養
由于某些主、客觀原因,大多數學校的教師,彼此對對方教學要求了解甚少,造成初、高中教師各自為政,互不交流的尷尬局面。使得教師在教材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方面先天缺失。這就需要高中化學教師對初中教材進行學習,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上能夠有利于銜接。這樣在后面的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建立相關化學概念。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增強學生解自信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師應該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小結鞏固的習慣,能夠將零碎的、知識量多的知識進行總結。學生認為化學難學的原因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受初中化學學習方法的影響,還是以記背為主,很少去分析思考知識的實質。很多學生還未形成微粒觀,不能去理解物質的量、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的實質。所以教師可以將微粒觀設計在教學中,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加深對微粒觀的理解。化學的實驗是許多學生的興趣所在,可以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在教學中穿插些化學史,激勵學生去探索化學的魅力。
四、結語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其將初中知識更好地過渡到高中知識中,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斷地提高學習水平,并為今后的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有機化學;能力;幫助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3)22-077-1
有機化學學科的特點是: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多樣性,轉化的復雜性,實驗的繁瑣性,應用性強。從具體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從本質到現象、從直觀到理論和規律,需要記憶的東西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多且難,這對學生學好有機化學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針對有機化學系統性很強,知識網絡清晰和靈活性較大等諸多特點,筆者經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認為學生在有機化學模塊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觀察能力、知識建構能力、實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諸多能力,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觀察能力
有機物的結構變化多樣,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再現有機物的豐富的空間結構,出現了大量的有機結構模型,比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等常見有機物的結構模型,學生需要仔細觀察這些模型,從而理解一些特殊的空間構型,再如,在講到立體異構時,需要讓學生親手搭建模型,進而仔細觀察,才能更為深刻地理解立體異構是怎么回事。但是,還有很多有機物的結構式是沒有模型可以參考的,這個時候需要學生能夠對寫出的結構式進行觀察,并想象其應有的空間構型,這就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有機化學的實驗相對比較復雜,這就要求學生對實驗裝置以及不同條件下可能產生的不同實驗結果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才能歸納出準確到位的實驗結論。
在有機化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應該是潛移默化的,要讓學生對被觀察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并要善于觀察,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對于每次觀察的目的要明確,重點突出,盡量能做到觀察敏銳、快速和細致;其次要具備從宏觀觀察折射到到微觀想象的能力,例如要能把擺在面前的“死”的分子立體模型“活”化;再次要能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和比較鑒別,并能對觀察到的宏觀現象進行分析、綜合和概括,并總結出一些相對應的結論,還要會用較為簡煉的語言描述一些記憶方法和規律。
二、實驗能力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由此可見,學生在《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分析教材中實驗的內涵及其操作,當學生看到具體的實驗現象時,對有些知識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生通過實驗的研究,既有利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同時,新教材變演示實驗為“活動與探究”,這相比較過去的教師演示實驗而言,學生的參與性增加了,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對問題進行探究,即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例如有機化學教材中有關醇、酚的性質實驗,原來學生只需“按方抓藥”不用做過多的思考,這樣的結果是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本得不到發揮,因此,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將部分性質實驗改變為探究性實驗。可以說,學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就越廣,思維就越深刻。與此同時,學生經過交流討論,碰撞出許多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不僅給學生增加了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親歷實驗操作的過程,而且還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更能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有機化學實驗的繁瑣性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驗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知識建構能力
有機化合物轉化的復雜性就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建構知識結構的能力。一門學科理想的認知結構理應是一個充滿層次感的金字塔結構,包括范圍最大的那些概念位于金字塔的頂點,它們容納了那些概括性越來越低的一些事實材料。學生自身具備的有關某一學科的認知結構雖然與教材結構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主要是由教材結構轉化而來的。對于高中有機化學來說,學生應該建立的認知結構是以有機物的分類(即官能團)為基本框架,以各種官能團的相互轉化為橫向線索的,同時適當的穿插一些陳述性的材料,比如有機化學的發展史、有機化合物的類型和特性等。教學中有效地進行知識組塊能夠梳理知識,使知識網絡化、系統化,這就是具體的良好認知結構的構建。所謂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即建立知識模塊一知識的組織。
篇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個基本點:1)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2)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
2 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課程整合的積極意義
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課程的整合,是化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由于信息技術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的內在感染力,將在化學實驗和理論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基于此,當前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當積極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課程整合的策略
3.1 明確課程整合的目標
1)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自主地制定、執行學習計劃,學會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并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如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對信息內容的選擇和理解能力等。
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的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整合并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它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學生主體的地位。
3.2 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
整合必須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在此過程中是以建構主義理論作為指導的。之所以強調建構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是因為基礎教育改革提出明確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合作,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育。而建構主義理論是當代一種較新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對我國教育界的現狀特別有針對性,對于我國學校課堂的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是極大的挑戰;它可以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
3.3 整合要考慮課型的差異
1)緒論課。化學課程的緒論課,一般都要介紹學科研究的對象、發展簡史、特點、學習方法及學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學目的:①使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了解;②要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上好緒論課,對于幫助學生確立學習化學課程的良好內部動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過去緒論課,一般由教師滿堂灌,夸夸其談地將自己所教專業作一番描繪,雖然這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終不能改變學生被動狀態。現代信息技術完全可以實現緒論課的直觀化、形象化。
2)實驗課。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來提高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必須針對整合點進行細致分析,診斷出信息技術與各類化學實驗的整合點。
比如,有些化學反應的過程是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理解起來相當困難。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實驗過程以虛擬的方式展現在課堂上,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難于觀察的、抽象的、微觀的化學過程模擬出來,還可以把常規教學手段難以用實驗演示的動態過程展示給學生,使抽象的概念變為具體形象,幫助學生去領會實驗事實和掌握化學反應規律。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模擬實驗,再現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也可以在模擬實驗室里自己動手“做”實驗,既提高課堂容量,還有利于比較、加深理解記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3)復習課。化學復習涉及的內容多、容量大,學生不容易把其知識條理化。如果用信息技術將知識結構化,學生很容易弄清知識的脈絡,便于系統地理解和掌握。復習的時候可以分步顯示,即先顯示提綱,學生回答問題以后再顯示提綱下面的內容,復習串講完以后,將整個內容都顯示在屏幕上,條理清楚,脈絡分明,內容明確,學生就可以加深記憶效果,也達到教學的目的。
3.4 整合應該是雙向互動的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雙向的整合,并不是僅僅把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還要把信息技術的思想應用到教學中,學科本身也應該在某些方面來適應信息技術。
3.5 整合絕不是對網絡資源的單純依賴
在整合的過程中,絕不能過分地追求和依賴網絡資源而忽視其他的教學資源,不能認為信息技術就是網絡技術,只有網絡資源是唯一的資源和最好的資源。其實有好多的方法都可以提供學習資源,在選用教學資源時一定要切合實際和恰到好處。
篇8
關鍵詞: “學講計劃” 高中信息技術 學講模式
當下社會是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技術是一門兼具知識與技能的實用型課程,對于高中生來講掌握這門技能十分必要。為了提高高中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質量,在信息技術實際教學中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利用學講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學講計劃”的概念
“學講計劃”是“學進去講出來教學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課堂內外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充分發揮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學進去,消化吸收,然后以自己的方式講出來[1]。
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學講計劃”的策略
(一)任務驅動,設計合理的任務和問題。
學講計劃看重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必修一《信息技術基礎》中的第二章《信息獲取》為例,這節課主要是理論性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1)找出獲取信息的方法;(2)什么是搜索引擎;(3)如何通過目錄檢索和關鍵詞查詢這兩種基本方法獲取因特網信息。讓學生通過翻閱教材從中尋找答案,從而讓學生熟知如何根據主題活動的要求,選擇正確的搜索方式和查詢檢索資料的技巧,體驗不同信息檢索方式的檢索效果,進而樹立利用合法的手段獲取信息的意識,認識到在數量龐雜的網絡信息資源中,只有充分掌握信息搜索的技巧才能快速地尋找到所需要的答案,否則就如同大海撈針一般不知所措,真正意識到信息搜索的重要性,初步樹立在生活和學習時使用網絡工具的意識。
對于高中學生來講,早已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設計學習任務,以任務為驅動,正確地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完成這節課的知識任務[2]。
(二)巧設問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應該充分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設計問題,通過問題的引導自主學習。
以教科版選修一《算法與程序設計》中的第三章《算法的程序實現》為例,這節課主要是實踐性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特點,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學習和提高。教師先對這節課的重點做簡要的說明,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是程序設計的“靈魂”,算法+數據結構=程序。然后給學生設計問題:(1)分析問題,確定要用計算機做什么;(2)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設計算法);(3)用計算機進行處理(編制和運行程序)。通過三個簡單的、循循善盡的問題,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加以實際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掌握算法及其表達方式的操作步驟。
通過教師設計的具有目的性的問題,培養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借助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實際操作提升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實現算法的程序,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模式和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憧憬。
(三)分組學習,合作交流取長補短。
“學講計劃”是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進行分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自身的動手能力都存在一定差異,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讓學生真正做到,把自己學到知識通過自己的語言講出來,讓生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激發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培養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的意識,做到學有所用,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行培養,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如今的信息時代的大背景[3]。
三、反思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學講計劃”的重要性
學講計劃,是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整體方案,是推動教學方式轉變的行動計劃。信息技術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特別是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指導,而不是代替學生思考和創造。“金字塔”學習理論,向我們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學習分為兩種方式,即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實驗發現學習效果在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而“學講計劃”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其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學講計劃”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如今已是信息時代,學生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相互合作的能力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馬曉蕾.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常用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4(2):39.
篇9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體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122-02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既有完善的理論基礎,又有獨特的方法體系的交叉性學科,其發展有著較強的政策和技術因素,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該課程已經成為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逐漸成為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的選修課。
一、當前高校課程教學體系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合格的管理人才,是高校會計類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學體系設計根本上是圍繞著教學培養目標進行的。從目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
1.實踐主導型。實踐主導型是很多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中采用的基本指導思想,旨在為企業財務核算培養動手性人才。這些高校通常針對會計專業學生只開設一到二門會計電算化課程,課程教學內容基本上以財務軟件的操作為主線,通常在簡要介紹會計電算化的基本原理之后,以會計實務為基礎介紹財務核算軟件的系統功能、操作步驟,以使學生迅速掌握商品化會計軟件的操作與應用,熟悉電算化會計的工作,使學生能較快勝任電算化會計工作。實踐主導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財務軟件的操作,不要求學生懂得過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
2.理論主導型。理論主導型教學通常是高校培養會計電算化專業或計算機信息專業學生中采用的指導思想。理論主導型教學通常以會計電算化的目標為導向,以對外報告的會計信息生成為主線,闡述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目標、特征以及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和維護的方法。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就是理論主導型的典型教學課程。理論主導型教學要求學生不僅熟悉財務軟件的操作,更要求學生擁有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特別是編程能力。
3.交叉綜合型。對電算化人才的綜合性要求決定了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的交叉綜合性。交叉綜合型教學基本目標是使學生理解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特點以及掌握計算機會計應用各系統的操作和日常維護的同時,通過教學提高學生日常工作中信息處理的能力。如高校中開設的VBA技術在財務中的運用等相關課程就是典型的交叉綜合型教學。
二、當前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學體系中的教學內容落后于社會應用水平。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會計電算化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相對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言,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明顯跟不上技術的發展速度,教材的內容落后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又落后于社會應用水平。
2.教學課程體系中計算機學科開設力度不足。在財經類專業中,會計專業和計算機學科的結合相對來說比較緊密,但安排的與計算機相關的課時數卻是有限的,加上師資不夠,因此,很多高校在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中,和電算化相關的課程一般只有計算機文化基礎和一門計算機語言課,學生普遍感到內容太少,對于電算化這樣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來講,計算機學科方面的教學內容還很薄弱,教學體系的設計保證不了培養目標的實現。
3.教學體系中層次不明確,教學內容重合現象多。以某高校《初級會計電算化》教材內容為例,課程教學主要有下面五大部分,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漢字輸入與文字處理、會計電算化基本知識(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內容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會計軟件基本功能與操作。從這些內容來看,課程的內容與計算機一級內容有重合現象大。《中級會計電算化》教材內容中,仍有會計電算化基本知識與操作等,各層級教學內容重合明顯,這種現象本質上講是由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內容不清晰造成的。
三、如何建立規范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體系
如前所述,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思想與社會需要情況密切相關。從社會需要的情況來看,多數單位還是需要熟悉各種流行軟件、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因此在深度和廣度相矛盾的情況下,廣度優先,在師資有保障的條件下,鼓勵深度發展。結合高校電算化人才的培養目標,本人認為,電算化課程體系應明確規范為電算化基礎,高級電算化和中級電算化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電算化基礎,定位為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課程內容包括計算機基礎,其中主要講授計算機硬件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操作系統基礎;另外,未來財務工作的手段主要是財務軟件和辦公自動化軟件,因而在基礎課程上應讓學生掌握辦公軟件的操作;此外,財務系統的維護和進一步開發離不開數據庫知識,為了將來培養綜合交叉型人才,應該讓學生在第一階段了解數據庫的基礎知識,針對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通過學時VisualFoxpro或Access可以讓學生初步學習數據庫基本原理。由于這個層次的教學內容與會計學科關聯度不大,因此這些內容建議在低年級如一年級完成教學。第二個層次是中級電算化,定位為培養滿足決大多數單位要求的實踐型財務人才。該部分主要包括財務軟件操作技術,通過學習滿足企業財務核算需要,教學中通常采用的軟件是用友軟件和金蝶軟件,這兩個軟件設計成熟,市場占有率高;另外,Excel軟件已經是財務工作的日常手段,在我國運用極為普遍,但存在的問題是運用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通過Vba技術的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為培養電算化系統維護和軟件開發的高級人才,進一步學習數據庫知識是有必要的。該部分內容中財務軟件操作技術需要會計知識為基礎,因此該部分內容建議在低年級如三年級完成教學。第三個層次是高級電算化,定位為培養分析綜合交叉型人才,在各專業課中將計算機技術充分引入教學。
四、會計電算化課程體系中各層級教學方法的選擇
篇10
信息技術是新時期開展政治教學的有力工具。它不僅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擴大教學容量,提高學生的分析與判斷能力。這對于優化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政治課程的學習信心無疑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 信息技術在政治課教學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1.1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明顯提高。
思想政治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如果采用理論灌輸方式,長此以往會令學生感到政治課無興趣可言,而“生動活潑”就是對教學形式的要求。多媒體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先進教學手段。在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從中獲得直接、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促使學生始終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提高能力。
例如,在講商品的基本屬性時,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然后播放視頻“三鹿奶粉事件庭審實錄”。使學生通過親眼目睹的真實情景,深刻感受到只有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才能最終實現商品的價值、商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等理念。這就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為具體可視的感性材料,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充分刺激學生們的各種感官,促進思維活躍。使學習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化,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使傳統的教學模式、手段、方法等全方位得到優化和拓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2 極大豐富了課堂內容,擴大練習容量,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在信息技術與政治課教學設計的整合實驗中,教師利用制作的各種課件。具有一般教學工具所達不到的理想的功能,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觀性、優美性、容量大、可反復演示再現情景。現代信息技術與政治課完美的整合,融合它們各自的個性,交互她們優越的特性,讓它們有機的結合,把教學的難點、抽象性形象地展現出來,借以提高學生的興奮點和學習情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思維意識,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產生良好的效應。
1.3 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協商交流的素質。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學生具備了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養,掌握了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這就為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這正好是世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是競爭必勝法寶之一。
1.4 教師的業務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
學校為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業務能力,會加大校本培訓的力度,對全校教師進行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等的培訓。老師在課件制作和使用中遇到的問題也會主動的尋求解決。通過種種方法和手段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在不斷提高。而且有些教師也把自己撰寫的心得體會、論文及課件等發表在一些報紙和雜志上,成果卓然。
2 信息技術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應注意的問題
2.1 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避免追求表面,處處濫用。
進行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來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學手段。我們知道,多媒體功能的發揮是有賴于一定條件的,并不是說在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就一定能改善教學,更不是說多媒體用得越多越好。有些教學內容傳統的樸素的教學方法也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又何必非用課件不可呢!例如,在講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時,課本上有一幅題為相關的的漫畫輔助教學,學生直接看書很好,而有些教師偏要把它弄到電腦中去再放出來,效果又不是很清晰,這種做法效果反而不好。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不要為了趕時髦,一味的使用電腦,而書本上、黑板上不留一點痕跡這種做法將會造成教學的失誤。
2.2 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必須堅持現實性原則。
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性、知識性和時效性是都比較強的,但不論多深的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現實依托。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政治課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選擇的音像、圖片等材料時,要注意兩個因素:一是選擇學生有所見、有所聞的現實的真實材料,要避免人為的編造材料。如有真實圖片,應盡量少使用漫畫,避免華而不實。二選擇是典型的、時效的材料。思想政治課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選擇的材料應該是最近的或是最新的,而不能夠使用那些陳舊而過時的材料,以免影響政治課教學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因此,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必須堅持現實性原則。
2.3 緊扣教材重點,避免嘩眾取寵,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