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餐桌禮儀范文
時間:2023-03-25 23:0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國餐桌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座位預定:座位一定要提前預定,說明人數,時間,還有位置要求(吸煙或非吸煙區)。
2.入座:入座通常由侍應帶領,侍應更會為女士拉椅子。法國人喜歡比預定用餐時間提早到達,先在酒吧吃點小吃如橄欖及來杯開胃酒。
3.開胃酒:侍應在遞上餐牌前,都會先問你要不要來杯開胃酒。
4.點菜:法國菜的菜單很簡單,主萊不過10來種,但都制作精美,點菜的順序是:頭道菜一般是涼萊或湯,盡管菜單上有多個品種的頭道菜供你選擇,但只能選擇一種,在上菜之前會有一道面包上來,吃完了以后服務員幫你撤掉盤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湯,美味的法式湯類,有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和鮮美的海鮮湯。第3道菜是一頓飯中的正菜,這是法式菜中最為發揮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細膩、考究,令食客難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種排一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所謂的排是剔除骨頭和刺的凈肉,再澆上配制獨特的汁,味道鮮美,吃起來也方便。
5.點酒:點菜后,不妨可來杯housewine。
6.面包:上菜前,通常都會先給客人面包,法國長條面包(baguette)是必備的。法國人在早餐時才用牛油涂面包,所以想要牛油便要開口叫。法國菜注重醬汁,不妨以面包把醬汁蘸到碟底干干凈凈,以示對廚師的贊賞。
7.開胃菜:高級餐廳在正式上菜前,還有一道開胃菜,通常是以簡單的蔬菜做的冷盤。上主菜或吃完海鮮后會先給你一杯雪葩,用來清洗口腔殘余的味道,迎接下一道菜的來臨。
8.主菜:開餐時可說BonAppetit(即慢慢吃之意)。
9.芝士:芝士是在上甜品前的一道菜,侍應通常會拿一盤芝士到你跟前任你選擇,而芝士盤通常會給你一些提子或合桃伴吃,紅酒更是最佳拍檔。
10.甜品:法國人習慣了吃完甜品才飲咖啡,而不會邊吃邊飲咖啡。有些人更會點杯餐后酒(pousse-cafe)才算圓滿。
法國餐飲禮儀講究: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附:
多位領導同桌如何敬酒
很多時候,商務飯局中會有多位領導出現,要是個個等級分明也好辦,難就難在一桌有幾個同一級別的,或者級別不同,但沒有按照順序落座的,這個時候依照什么順序敬酒就成了個難題。其實,說難也不難,第一個敬的肯定是最大的領導。這樣就能以大領導為標桿,然后順時針敬酒了,大家也都明白在按照傳統規矩辦事,就將職務之類的外在因素拋開了,誰也不會得罪。當然,為了讓這個行為更加完滿,有幾個小手段要掌握。
1.敬完最高領導之后最好聲明一下,告訴大家自己接下來要順著圈敬酒,讓大家心里有數。
2.要記得每位領導的職務和姓名,敬酒的時候要恭敬地稱呼對方,這樣能讓對方感到你很尊敬他,心情會比較舒暢。
3.干杯要利索,切忌喝一點留一點,以及敬完一個休息一會兒。酒要一口干掉,敬完一個馬上接著敬下一位,別讓下面的領導等你。
4.舉手投足要大方,不要畏畏縮縮的一副小家子氣。下屬小家子氣最不得領導的歡心。
5.如果你覺得自己實在沒有膽量上陣應付這么多領導,可以找一個會說話的同事和你一起敬酒,這樣會比較有底氣。
商務飯局還要注意的細節
篇2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于交際。對于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于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并且準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準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采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于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于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面食,面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于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于、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篇3
儀態禮儀:法國人談吐文雅,熱情幽默,他們有聳肩膀表示高興的習慣。他們在同人交談時,喜歡相互站得近一些,認為這樣顯得親切。談話過程中經常用手勢來表達某種意思,但有的手勢和我們的習慣不同。法國人特別愛侃,并善侃。但從不涉及粗俗話題,對庸俗下流的舉止極為鄙視。
相見禮儀: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大都以握手為禮。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婦女施屈膝禮。當地人還有男性互吻臉頰的習慣。男子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
餐飲禮儀:作為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的法國,在飲食上十分講究。他們的菜肴種類眾多,烹飪方法獨特。人們主人法式菜肴的特點是:選料新鮮,烹調講究,美味可口。宴請客人時,主人總是把最拿手的菜做給客人吃,而且菜肴往往很豐盛。法國盛產名酒,法國人也特別善飲,幾乎餐餐離不開酒。當地人大都愛吃中國菜,僅巴黎就有中餐館3000多家。絕大多數人在餐桌上飲不碰杯,食無聲響。在法國,男女結婚前一般要先訂婚,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友出席。法國節慶日較多,且各有特點。除了國慶節和圣誕節,復活節和狂歡節等外,還有愚人節。
商務禮儀:與法國人會面,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自我介紹應講清姓名,身份或將自己的名片主動送給對方。法國人很重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般情況下,未成朋友前,是不會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國人談生意,一定要守時,否則不會被原諒。和法國人談生意,要避開商業淡季。每年8月份由于天氣較熱,幾乎全國放假。
篇4
每當傭人宣布晚餐將要開始的時候,姐姐和我就必須立刻到餐廳乖乖地坐下來,等著爸媽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這是對父母尊敬的表現;如果我們到餐廳的時間比媽媽晚,一定會被她瞪眼并數落一番,那時唯一被接受的遲到理由就是做功課。
吃飯的時候,我們只能用筷子,絕對不能用手;也只能從放在面前、靠近自己這邊的盤子里取食物。而放得離我們比較遠的盤子,就如同禁地般,只有在得到允許時,才能從那個盤子里夾菜。
就算是從自己面前的盤子里夾菜,也不允許挑來挑去,只能夾走筷子所能夾到的菜。所以,為了避免夾到不想吃的食物,我們都必須先小心地選擇自己想要夾的菜,才用筷子精準地、小心地夾起。那個情景就像練習射箭的時候一樣:瞄準,上弓,然后發射。現在回想起來,要準確地夾到自己想要的食物是一件既有趣又具挑戰性的事。
除了以上規矩外,我家里連怎么吃東西都有規定的方法。我們必須用碗遮住自己的嘴巴,不能讓別人看到我們吃東西的樣子,譬如我們怎么用筷子把食物從盤子里放進嘴巴;嘴巴里有東西的時候,必須把嘴巴緊緊地閉住;吃飯不能講話,更不能發出聲音。媽媽常說吃飯時發出聲音是制造噪音。
每當我對媽媽抗議這些規矩毫無意義時,她總對我說,有一天,我自然會了解其中的道理。
事實證明,她是對的。當好友伊娃告訴我她另一個好朋友約翰的故事后,我終于明白媽媽的良苦用心。
約翰是一個聰明、有能力,各方面都出類拔萃的人。他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升遷得非常快,假若順利升上協理的位置,他將是他們公司里最年輕的協理。為了確認約翰是否能夠勝任協理一職,區域協理決定和他面談一次。
約翰和他的直屬上司飛到新加坡面見了區域協理,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面談過后,區域協理對約翰非常滿意,約翰自己也認為這次升遷是十拿九穩。面談之后,為了慶祝也為了當場宣布約翰的升遷,區域協理特別在一家有名的法國餐廳安排了會餐,除了約翰、約翰的直屬上司和區域協理之外,作陪的還有幾位公司的資深主管。
可惜,在會餐時不幸的事發生了。約翰的餐桌禮儀糟透了:喝湯時發出咕咕咕的聲音,嘴里塞滿食物時還不停地說話,甚至大張著嘴嚼東西。最終,約翰沒有當上協理,因為他的公司無法接受一個餐桌禮儀如此糟糕的主管來作為公司的代表。
媽媽說得好:“要注意餐桌上的禮儀,因為它可以成事,也可以敗事。”
篇5
法國人爽朗、熱情,幽默,喜歡交談,特別愛好音樂、舞蹈。他們即使明天要奔赴戰場,今天還要參加跳舞晚會,大家歡樂一番。而在法國的生意場上,商務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充分體現了法國人的歷史和教養。
熱情的美食文化
法國烹飪譽滿全球,法國人個個都是美食家。就餐是法國人的一大快事,尤其喜歡晚宴的氣氛。到了招待的時候,主人的用心是無微不至的。比如,晚餐的時候,一定會邀請夫婦兩人共同出席。主人不僅會拿出各種各樣的葡萄酒來招待客人,而且還會端出各種各樣的奶酪讓客人品嘗。你若應邀到法國人家里進晚餐,應先叫花店送些花去。進餐時法國人對味道很敏感,所以,每當有客人夸獎菜肴很好吃的時候,就會很高興。因而,當客人把所夸獎的菜肴吃完的時候,一定會再端一盤新的上來。還有一點,除非餐桌上有煙灰缸,否則不要抽煙。
今天,法國的經理層人士已摒棄了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商務午餐上的習慣,但對于這樣一個喜好美食的民族來說,一次給人留下好印象的商務餐仍然是一些非正式商務談判的好辦法。
保守的交易習慣
恰當有禮的信函是法國商務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在EMAIL里還是通過FAX。而在見面的過程當中,對每個人的級別稱謂都要說得準確和得體,而你自己的身份也要清清楚楚的列在名片上。
法國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比如里昂等,你得表現得格外正式。為了確保日程的適宜,事先預約總是十分必要的。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而握手是開始或結束商務談判的必要, 伴以向對方傳達適度的問候,多握幾次更好。但不要詢問對方的家事,“商業機密”就更為敏感。
法國人在貿易談判中被認為有如下一些特點:1.立場極為堅定;2.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3.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也就是說,他們喜歡先為協議勾劃出一個輪廓,然后再達成原則協議,最后確定協議上的各個方面。他們都具有戴高樂式的依靠堅定的“不”字以謀取利益的高超本領。所以,法國人商談時作出決定的速度較慢。
浪漫的生活禮節
法國人喜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特別是探親訪友,應約赴會時,總要帶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人們在拜訪或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送鮮花給主人。切記不要送、牡丹花及紙花、康乃馨。送花通常要逢單數,但不能是13朵,因為法國人忌諱“13”,他們不住13號房間,不在13日這天外出旅行,不坐13號座位,更不準13個人共進晚餐。
篇6
她的寬邊帽檐上有華麗的羽毛裝飾。
陽光遍灑的清晨,她漫步于蒙馬特,跟流浪藝術家親切交談;
下午茶時間,她駐足在盧浮宮內,賞味蒙娜麗莎的微笑;
黃昏時分,她步入街角的一家餐廳,細細品嘗珍饈與美酒;
華燈初上,她用感情充沛的心感受跌宕起伏的歌劇;
……
游覽巴黎,處處能體會到公主的優雅。
跟著我來,你也能成為一名高貴優雅的公主呢!
巴黎,歌劇魅影
一提到巴黎圣母院,你肯定會第一時間聯想到大文豪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同樣,一提到巴黎歌劇院,便不得不說那部根據法國作家勒魯的小說所改編的同名電影《歌劇魅影》。當我置身于故事的發生地,電影中那蕩氣回腸的唱段再次如排山倒海般襲來。
魅影溯源:電影《歌劇魅影》講述了一個因相貌丑陋而終年戴著銀色面具的音樂天才,與劇院合唱團新人克莉斯汀之間如同史詩般壯烈曲折的愛情故事。
時值1870年,傳說在歌劇院的地下室住著一個怪人,多年來神出鬼沒,被眾人稱之為“魅影”。今天,如果你有勇氣走到歌劇院最底層,還能看到一個蓄水池,水面漆黑黏稠,據說是當年修建歌劇院時不小心碰到地下水而形成的,那里正是“魅影”的棲身之所。
每天夜晚,絡繹不絕的觀眾踏過層層溫潤如玉的大理石階梯,來到四壁布滿古典繪畫的劇場,觀看演員們在華美舞臺上引頸高歌。為了趕走自己討厭的歌手,“魅影”常常裝神弄鬼,制造混亂,直到他遇到前來歌劇院受訓的小克莉絲汀。克莉絲汀幼年喪父,當深夜輾轉難眠時,總期盼父親給她許諾過的音樂天使出現。出于同情,“魅影”假扮音樂天使,安慰她,并教她歌唱技巧。九年過去,克莉絲汀出落得貌美可人,她站在舞臺中央,憑借由“魅影”一手調教出來的歌喉征服了兩千多雙挑剔的耳朵,頭頂晶瑩剔透的水晶吊燈營造出一片熠熠生輝的星空,她如同一個名副其實的音樂天使……
歌劇傳統:不少人認為歌劇是極其高雅的藝術,普羅大眾欣賞不來。其實不然,優秀的歌劇作品是極具表現力的,哪怕你聽不懂歌詞,都能被演員們富有戲劇張力的演繹與大氣磅礴的音樂所深深感染。
盧浮宮:蒙娜麗莎的微笑
你的微笑可愛、燦爛、純真……卻不及她的微笑神秘。你駐足凝視她,她也從容不迫地望向你,眼中仿佛沉淀著千言萬語。她的名字叫蒙娜麗莎,她與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像并稱為盧浮宮三寶。坐落于塞納河北岸的盧浮宮,原是始建于十二世紀末的城堡,在法國大革命后改為博物館,擁有藏品達四十萬件,平時展出的僅為總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即使你每分鐘看一件也得花上一個月哦!
蒙馬特:
流浪藝術家的天堂
厭倦了拍照?厭倦了面對鏡頭不停地更換POSE?不要緊,來蒙馬特高地吧,請某位落拓氣質中透出絲絲性感的街頭畫家為你量身作畫。你只需隨性地坐好,聆聽小提琴手如泣如訴的琴聲,眼觀魔術師把無聊的紙牌耍得玄妙無比……在這個流浪藝術家的天堂,你一下子就忘記了時間,等你回過神來,一張風格獨一無二的肖像畫已呈遞到你手中。
蓬皮杜藝術中心:
白日夢工場
蓬皮杜藝術中心又被當地人簡稱為“博堡”,由已故的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提議興建。同樣作為博物館,它可不像盧浮宮那么正統,不僅展出的作品時尚、前衛,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個后現代建筑藝術品,整個建筑由縱橫的玻璃管道、碩大的玻璃墻體和錯綜的鋼架構成。當你站在外觀酷似“煉油廠”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前,抬頭望見那五顏六色的大“輸油管”,請不要猶豫,走進去,放飛你的白日夢吧!
巴黎,
巴黎有“時尚之都”的美譽,LV、香奈兒、愛馬仕、迪奧……細數耳熟能詳的頂級奢侈品廠牌,大多誕生于此。每年的巴黎時裝周,更是從沒讓各路風格至上的時尚人士失望。
法國時裝的前世今生:時尚前沿
法國的時裝產業歷史悠久,早在十六世紀初,法國裁縫便開始拿木偶當模特,展現服飾設計特點,玩偶收藏的風潮也隨之興起。放眼巴黎,如今之所以成為世界頂級時裝定制的大本營,太陽王路易十四功不可沒,他審美情趣高雅,鐘愛紐扣、鉆石、高跟鞋……奠定了歐洲近代男裝的基本造型。十八世紀,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再次推動了凡爾賽宮廷時尚的發展,據說她平均每年光定制的長裙就多達一百五十件。同時,隨著紡織工業極速發展,紡織品的產量大幅提升且更加便宜,時裝不再高不可攀,漸漸走進了平民百姓家中。自十九世紀起,法國時裝邁上從華麗宮廷風向簡約實用風的轉變之路,蕾絲花邊、褶邊、珠寶等裝飾被單一的線條與色彩所取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各大時裝品牌重新煥發活力,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的勢頭,直到今天仍活躍在巴黎時裝周的T臺上,爭奇斗艷。
情迷中世紀:
鏡頭拉回到中世紀,巴黎城中,氣質出眾的貴族淑女們每天要換上好幾套華服,風格典雅精美——比如,下擺寬大的緞面晚禮服上點綴著層層如蝶翼般輕盈的蕾絲,袖口的小褶皺與胸前的手工織紋精致得一絲不茍,白皙的脖頸與柔美的香肩通常在外,腰身緊縮,完美呈現出年輕女孩兒們玲瓏有致的曲線,再根據不同場合,搭配羽毛頭飾、寬檐禮帽、絲絨手套、面紗……想不高貴脫俗都難。正如香奈兒的創始人可可·香奈兒女士所說:“潮流瞬息萬變,唯有風格永存。”——雖然那些華美的宮廷服飾如今已不時興,但那份精致與優雅卻一直保留在了巴黎女孩兒的骨子里。
巴黎女孩兒的
時尚態度:
巴黎女孩兒懂生活、愛生活,這從她們對美麗與時尚的不懈追求中可見一斑。她們一邁入青春期,就開始注重臉部與身材的保養與維持,對15歲的女孩兒來說,去看皮膚科醫生是件很平常的事。在穿衣打扮方面,她們更是講究,細節至上,且堅持個人風格,并不一味渴望名牌,只穿適合自己的時裝。
巴黎,餐桌上的優雅
在法國,廚師擁有與藝術家一樣的地位。法國還特別設有一家為這些“藝術家”及他們的創作場所——餐廳做權威鑒定的機構:米其林。手持一本《米其林紅色指南》,你就可以大膽地在巴黎進行“尋找美食之旅”啦!
在巴黎任何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里,你都能在浪漫情調中,見識到正宗的法式大餐。一般來說,餐前要喝利口酒,接著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然后是冷盤,主菜,最后是甜點,面包隨時取用。餐桌上只能擺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下一道。不同規格、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擺在餐盤兩側。
篇7
西方順序禮儀常識之上菜
1、頭盤
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開胃品的內容一般有冷頭盤或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焗蝸牛等。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較少,質量較高。
2、湯
與中餐有極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周打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局蔥頭湯。冷湯的品種較少,有德式冷湯、俄式冷湯等。
3、副菜
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通常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均稱為副菜。因為魚類等菜肴的肉質鮮嫩,比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類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類菜肴主菜有區別。西餐吃魚菜肴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4、主菜
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豬、小牛仔等各個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為沙朗牛排(也稱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調方法常用烤、煎、鐵扒等。肉類菜肴配用的調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靡菇汁、白尼斯汁等。
食類菜肴的原料取自雞、鴨、鵝,通常將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歸入禽類菜肴禽類菜肴品種最多的是雞,有山雞、火雞、竹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燜,主要的調味汁有黃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類菜肴
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也可以與肉類菜肴同時上桌,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或稱之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服務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紅柿、黃瓜、蘆筍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調味汁有醋油汁、法國汁、干島汁、奶酪沙拉汁等。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
7、咖啡、茶
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相關內容:西方餐桌禮儀
座位安排
女士優先。在排定西餐座次時,主位請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
以右為尊。在排定座次時,以右為尊。
面門為上。面對正門者為上座,背對正門者為下座。
交叉排列。男女交叉排列,生人與熟人交叉排列。
美國餐桌禮儀從入座,拿取餐巾、開動、取用餐具、離席,皆有自成一套的規矩,而其中座次與餐具安排,主人會于餐前準備妥當,無需費心。但應熟悉餐具使用順序及位置功能,以免拿錯。
女主人宣布晚宴就緒后,男主人引領著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則走在最后面。有些細心的主人尚會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表示座次,若沒有此項安排,則其原則如下
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為原則。男主客優先入坐,其位置在女主人右邊,而女主客則在男主人右邊。其他夫婦則以對角方式而坐。男女夫婦分坐顯示出美式宴會之開放與活潑,期望借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增進彼此間之熟稔,并使用餐話題多樣化,氣氛和樂。
入坐原則系客先入坐,長者較年輕者先入坐,已婚較未婚先入坐,陌生人較熟識客人或家人先入坐。
餐具的擺設
大致上,擺在中央的稱為擺飾盤,用來裝一般料理。
餐巾一般是置于裝飾盤的上面或左。
盤子旁邊擺刀、叉、湯匙等。依用餐順序:前菜、湯、料理、魚類、肉類、視所需由外而內取用。
左手邊是面包盤和奶油刀,裝飾盤對面則放咖啡或吃點心所用的小湯匙和刀叉。
餐具之取用系由外而內。但有一例外,即當沙拉與主菜同時上桌時,沙拉所需使用之刀叉乃放在最靠餐盤的位置,即主菜刀叉的內側。沙拉盤則在主菜所用之刀叉之左方。(主菜叉子位置在餐盤左方、餐盤右方為主菜刀子)。
如沒有沙拉盤擺于桌面,則沙拉用之刀叉會隨沙拉上桌一并送上。另一例外,即吃蠔(oyster)所用之叉子在餐盤右方餐具的最外側,湯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者為喝湯用,介于刀及湯匙間之小匙,則為吃甜點(dessert)之用。而甜點叉則在餐盤最左方。但平常為避免混淆,則會將吃甜點所需之餐具置于餐盤上方,以示區別。
坐定后必須注意女主人的暗示。當女主人打開餐巾,放在膝上表示開動,女主人將餐巾取下放在桌上則表示餐宴完畢。即使已填滿肚子,也應繼續進餐,到餐會結束。餐巾正確的位置應放在膝上,而非夾在衣領或衣帶間。用完餐巾應稀松放在餐盤之左方,如餐盤已移走,則放在正中央,切勿將之揉成一團。餐巾的用途乃揩嘴之手,尤其是喝飲料前最好能揩一下嘴,以免杯子盡是油漬。餐巾不可用來當桌布,擦去桌巾的污漬。如不小心弄臟了桌巾,應向主人道歉。
餐具取用由外而內,切用時或以法式之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或為英美式,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改以右手拿叉取用。美國較偏好后者,但法式亦為美國人所接受。談話間有肢體表情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可持刀叉于空中揮動。刀叉用完后應橫放于在餐盤中央,而非盤邊,或餐桌上,放置方式刀口朝己,叉口朝左,以便取走之安全性。餐盤用完后,不應往外推,留在原處即可。
右上角會擺設玻璃杯類的餐具:
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
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
略瘦長的玻璃杯是白葡萄酒所用。
視情況也會擺上香檳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刀叉的使用方法
拿刀叉的手是固定的,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拿刀的手的食指,壓著刀叉的背柄來使用,如此才能使力。
叉子不只用來壓食物和叉東西而已,也可以用來舀豆子和米飯。
如果用左手拿叉不方便,也可以使用右手,但必須先把刀放下。
用餐中,有事而離席時,必須把刀叉擺成八字型放在餐盤上。
用餐結束后,則是平行的斜放在五點鐘位置。
喝湯的禮儀
西式料理用餐時,不能發出聲音為一大原則。如果在喝湯時發出聲音就是違反禮儀。日本人認為湯是飲料,而西式料理則認為湯是食物,是用來食用而非飲用。
食用裝在有雙耳的湯杯中時,為了測試湯的冷熱程度,可以使用附帶的小湯匙先試一口。使用后的小湯匙可以放在靠近身體這一邊的底盤上;不可置于湯杯中。試過湯的溫度后,可以用雙手拿著湯杯耳,把湯杯端到口邊直接飲用。至于湯中的食物則可以用湯匙來舀食。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MeishiGongFang
沒有湯耳的湯盤,要用大湯匙來舀食。拿湯匙的姿勢像握鉛筆一樣,由內經外側舀食。由內經外舀食是屬英國式;反之則是法國式,日本一般采用英國式。把湯倒入口中時,不可發出聲音,然后再用沒有殘留湯的湯匙,由自己的面前往外舀湯進食。
使用完畢后把湯匙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盤上,或是放在盤中。謹要把湯匙的柄放在右邊的原則,而湯匙凹陷的部份必須向上;湯杯與湯盤都是如此。用湯時,不可噘起嘴來用力把湯吹涼。
食用面包的禮儀
放置面包的位置一定是置于主菜的左側。
如果一開始就有面包,要知道在餐具左側的面包是屬于你的。
涂抹奶油時,要使用個人的奶油刀,如果沒有附上奶油刀,則可使用料理用刀。
必須注意不可獨占共用的奶油刀。
如果選擇的如法國面包一般的面包時:
食用時可用左手拿面包,再用右手把面包撕成小塊,然后用左手拿著小面包,而用右手涂抹奶油。要注意的是把面包撕成小塊后再涂奶油。
篇8
意大利作為慢餐的發源地,體現出一種精致、細膩、慢節奏的生活態度。精致的美食、精美的菜單、優美的音樂、優雅的禮儀、溫馨的氣氛和愉悅的會面,這就是慢餐的精髓所在。意大利菜所呈現出的美即是慢餐所秉承的理念。靜坐于精致的餐桌旁品嘗美味大餐,暫時忘卻快節奏的生活,發掘美食背后的自在安適。
走進位于北京金融街的麗思卡爾頓酒店的意味軒餐廳,輕柔的音樂飄入耳中,餐桌前人們靜靜地品嘗著美味佳肴,低聲交談著,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的微笑。在這里,人們可以嘗到地道的意大利北部佳肴cépe(即為法語“牛肝菌”之意),低調時尚的設計反襯出餐廳的華貴風格,吊頂懸掛著的3000枚特制鍍銀蘑菇與餐廳主題相得益彰。精致的藍色水杯、特制鍍銀餐具及各種瓷器用品均出自意大利名家之手。正面墻布采用拉丁仿古設計,紅色的孟買風格窗簾以及名貴的水晶燈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就餐氛圍。
意味軒秉承傳統的意大利北部餐食特色,融合現代的烹飪技藝,來自博洛尼亞的大廚戴維德擅長烹制燴飯,各種手工意面以及牛排、海鮮等傳統美味。經典的“鵝肝批配番茄甜酸醬,意大利甜酒凍和無花果”及甜品“提拉米蘇”均有無數的擁躉。
大師味覺
松露本身吃起來并無特別的味道,但因為散發著特殊的氣味,自古便有許多人為之著迷。
1825年,法國著名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在其著作《味覺生理學》中便盛贊松露為“廚房中的鉆石”。
歐洲人將松露與魚子醬、鵝肝并列“世界三大珍饈”,屬于高貴食材之一,特別是法國產的黑松露與意大利產的白松露評價最高。
意大利名廚Carlo Cracco說,白松露有如烏托邦,“雖然知道卻描摹不出,可以察覺,卻無法咀嚼,雖然靠近,卻抓不住它的精魂”。
法國人用麝香、和經年未洗的床單味來形容松露散發出的復合芬芳,那也是一種誘發人類原始沖動的、的味道。
小貼士
營業時間:
篇9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時間觀念、餐桌禮儀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如今,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及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易產生不解或誤解,使交際失敗。
我覺得現行的九年義務中學英語新教材具有知識性以及趣味性, 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 學會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 可以進行一些“角色扮演”、“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從而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外語的交際氛圍。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達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師應讓學生懂得它們的使用對象, 以及使用時的時空意境。比如, 模擬這樣的情景: 在外地旅游時偶然遇見一位老同學。這時, 打招呼可以用:“Hi, Jane!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學生用:“Nice to meet you!”就不夠得體, 這句打招呼用語是用在初次見面時。
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指導學生注意主要的語用差異。現將教材中常見的有關跨文化交際教學的主要內容列舉如下:
1. 稱呼(Addressing)。稱呼習慣方面中西習慣也不大一樣。英語國家常把男士稱Mr,女士稱為Miss(未婚)或Mrs(已婚)。在國外,小孩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但在中國,小孩直呼父母、師長的名字是沒有禮貌的,是不被允許的。
2. 打電話(Making telephone calls)。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說:"Is that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
3. 初次見面(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在日本和韓國,人們初次見面通常是鞠躬(bow),而在美國、墨西哥則是握手(shake hands),而在巴西,人們初次見面是親吻(kiss).(人教版 《英語(新目標)》九年級下冊 Unit 12)。
4.時間觀念(Sense of time)。在哥倫比亞,人們對時間觀念比較隨意,如果你告訴朋友你要去他們家吃飯,晚一會兒到也沒關系。與家人和朋友相聚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通常人們就是隨意去朋友家串串門,而很少預先約定去見朋友。人們常常只是去市中心逛逛,盡可能多地見些朋友。而在瑞士,守時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瑞士是鐘表之邦。如果有人和你約定4點鐘見面,你就得4點鐘趕到。即使只遲到一刻鐘,對方也會不高興。另外,拜訪朋友,一定要預先電話約定,人們和朋友見面通常是有計劃的,人們總是預先安排好一起娛樂或外出。(《英語(新目標)》九年級 Unit 12)
5.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在美國,不能直接用手吃飯,吃飯時不能發出聲音,否則會被人認為是不合乎禮儀的。在巴西,每次喝東西后要用餐巾揩嘴。在日本,有時吃面條發出聲音時可以的,尤其是當你吃面條時,這表明你喜歡這種食物。把筷子插到食物里是粗魯的,不能用筷子指著別人,在吃飯時,只有父母可以說話,小孩子是不允許在餐桌上邊吃邊說會的。在法國,不能把面包放在盤子里,而應該把它放在桌子上。除了面包可以用手拿以外,其它食物都不能用手拿,哪怕是水果!(必須把水果切開后用叉吃),不能說“吃飽了”,這是不文雅的。如果真的吃飽了,只要說聲“太好吃”就行。另外,把手放在大腿上是不雅觀的,要一直把手而不是肘放在桌子上。(人教版 《英語(新目標)》九年級 Unit 12)。
篇10
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飲食的傳統,把飲食問題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僅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層上。歷史上,銅鼎這種食器曾被作為政治與權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車器、農器、工器眾多,而唯有食器被頻繁作為禮器。這源于食器的獨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飲食的文化慣習。飲食行為與中國古“禮”的形成存在著密切關系,《禮記·禮運》中講“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又說“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御、朝聘”。古人的觀念認為,人要生存就需脫離無序競爭和搶奪資源的狀況,以“貨力辭讓”來安排分配之,此即禮之所由起也。由飲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長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喪;有個人然后才有群體,群體間才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禮以“協于分藝”,才能形成一個彬彬有禮的社會[1]。其實,圍繞飲食與餐桌,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宴飲禮儀。一般認為,筵席的出現與古代的祭祀、禮俗和宮室、起居密切相關。早在商周時期,中國便已出現宴飲禮儀,其時制定有“設宴之法”。
有學者研究發現,殷商時代的祭祀十分頻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禮器,盛放豐盛的祭品,奏樂唱歌,頂禮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將祭品分給大家吃掉,這便是宴飲的雛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變革,把一部分宴飲從祭祀中剝離出來,設宴飲之法,成為人們在一起宴飲所需要遵循的禮儀規范[2]。隨著歷史的綿延,筵席得到長足發展,食禮也幾經變化而趨于豐富完善,但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蘊卻基本未變,體現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風范。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內容與細節令人驚嘆。通過閱讀古籍文獻可以發現,作為漢族傳統的宴飲禮儀,便有如下紛繁復雜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孟子曰“迎之致敬,以有禮”;賓至,互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座次方位同樣大有講究,一般以座北面南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東面西次之;座西面東再次;面北為下首。北為“乾”,為天,是歷代君王面南登基的大位,是至高無上的乾位。東邊是古人崇拜的太陽升起的地方,在北之左,“吉事尚左”(《老子》),僅比上首次。西在北之右,再次之。下首通常為主人座位,最次。至于席間之斟酒上菜的規程,《禮記·曲禮》中記載:“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醯醬處內;蔥渫處末,酒漿處右。”意思是說,帶骨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則放在右邊,調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酒置右邊。“取食皆以右手,其數取者置在右,為便也。而醯醬每食必用,故置在內,俾尤近,以便沾濡”[3]。再如《管子·弟子職》中載:“置醬錯食,陳膳毋悖。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羹中列,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這里也是講上菜次序及位置擺放要求。飲食之禮,《周禮》《儀禮》《禮記》以及尤同人的《真率會約》、沈存西的《殤政》等古籍文獻中均有很多記載,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通過上面談到的中國宴飲古禮的大致內容,可以看出它如下的兩個顯著特點:其一,有序原則。宴飲禮儀講流程、分等級,程序、座次、上菜規程等莫不如此,充分體現時空緯度上的有序性。其二,人文道德原則。宴飲禮儀反映行動者的內心修養和價值觀念,如主人設宴,對賓客要正式邀請,賓客赴宴也要有禮節;席間的上菜次序及位置擺放,賓客間的敬讓,無不體現出宴飲禮儀的人文道德原則。對食色之欲的看法及處理方式,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可能是主要的部分。由于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才形成了各地不同之民族與文化[4]。其實,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正是由于對飲食問題所達成的一致性理解才形成了共同的宴飲文化。它為其持有者提供行動的預設性與合法性,從而產生一種較為穩定的特征與模式,宴飲禮儀才能逐步形成并存續下來。在下面的論述中,筆者將宴飲禮儀視為一套社會秩序,分析這套秩序規范何以形成,如何在人們實踐中發揮作用。
二、宴飲禮儀的社會文化意蘊解讀
1.秩序的形成機理。
(1)共同文化基礎。任何行為的發起者必然是具有相應活動能力的當事人。當這些人擁有共同的文化傳統資料庫時,就有可能對某一事物達成一致性理解,進而形成新的共同文化。在飲食文化方面,中國便存在這樣的分享共同文化人格的群體,他們深諳中國傳統的哲理觀、價值觀、宗法制與倫理觀念,依托設定行動者處境的源泉——共同的“生活世界”,在歷史的綿延進程中,逐步建構起對飲食問題的一致性認識,孕育高度專門化行為的本土理論,引導群體社會行為的類化與標準化,從而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模式化宴飲禮儀。從詞源學入手,通過解析“禮”與“儀”,便可由字的內涵管窺中國人的“共同文化”。“禮”古為“禮”。“豊”本為飲食和行禮之器皿,在字中也兼表字音。于是,此字的本義便涉及通過舉行和飲食有關的活動來展示儀禮,以祭神求福。《說文解字·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禮”古又作“豊”,《六書正偽》解釋說:“豊即古禮字。禮重于祭,故加示以別之。”另外,禮儀之“儀”(儀)在《說文解字》中被注解為:“己之威儀也。從我羊。”禮儀包含著“儀式”,儀式中包含古代祭祀等場合時所進行的活動規范。古語中“儀”又通“羲”,從羊從我,其本義也多被解釋為與飲食和祭祀有關;“羲”也通“宜”和“誼”,故而引伸為合宜的道德和行為,以及情誼和友誼等。這里昭顯了中國古人的文化心理,是這個群體的共同文化和宴飲禮儀形成的基礎。
(2)分類與建序。上文說,宴飲禮儀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有序性,而有序的建立是依賴于分類的。這是區別對待人與食物的前提,人們往往通過分類在環境中創建秩序與身份,使之化為社會文化。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認為:“人們都把他們自己的社會環境看作是由其他參與者與被必須遵守的界限劃分開的人們組成的。”[5]在宴飲禮儀中,座北面南為尊,座南最下;上菜要先菜后羹;置菜要膾炙處外;醯醬處內等等,這些無不涉及諸如尊卑、先后、內外、正誤等的分類。當群體對這些分類方法與內容達成共識,也便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與信條,進而建構為一套秩序規范,經過標準化、社會化,具有了權威性后,便能夠在實踐者經驗間發揮仲裁和調協作用。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布魯默曾將諸如家庭宴會、結婚典禮等集體行式視作“共同行動”。他指出,共同行動是由參與者共同定義的,這些共同定義用于說明在群體生活的廣大的領域內聯合行動的規律性、穩定性和反復性。它們是在文化概念中設想的、既定的、規定的社會行動的來源[6]。因此,我們可以說,宴飲禮儀的形成,就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群體對筵席秩序所達成的共同定義,約定俗成。秩序規范一旦形成,勢必會反過來作用于群體,設若群體能夠積極遵從于規范,與秩序保持平衡關系,那么這種現象也便有了演化為一種習俗傳統的可能。
2.遵從秩序的動因。
(1)禮儀的符號意義。行為主體參與具有某些秩序要求的活動,首先應該源于他們對活動意義的認同。布魯默認為,個人對事物所采取的行動,是以他對事物賦予的意義為基礎的。在無數行動中的任何行動,個人對自身指定了各種不同的對象,賦予它們以意義,通過一個“自我暗示”或者自我交流的過程,判斷它們對自身行為的適應性并根據此種判斷做出決定,塑造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以符號為基礎的解釋或行動所賦予的意義[7]。宴飲禮儀便是具有豐富意蘊的符號體系。符號作為重要的概念,與人類學中的交流、意義等理論密切相關,涉及信息的媒介和信息的組合、傳遞與表達形式。另外,符號還涉及翻譯與闡釋,即轉換與理解不同領域和層次之間的那些不同背景和氛圍下的信息,也涉及在闡釋過程中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同一性”的問題。在人類學中,符號被視作一種交流策略,以及和社會環境一起進行交換的話語方式,正如禮儀的符號表達和意義的傳遞[8]。某種動作或安排,特定的語調與眼神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對外在的象征符號的探測和解釋,也便成為理解一種文化的渠徑。可以說,人們遵循禮儀的規范而采取行動,前提便是對秩序之所以存在的意義的預設,行動者懂得依照此規范行事便可以獲得其意義。具體到宴飲禮儀上便是,在飲食過程中,應依個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與他人,對食品的選擇、食用的量度均應體現出個人的高貴品德,做一個有涵養的人,所謂“于飲食中見人品”。諳知其意義,人們就會自覺而又謹慎地依據他所屬的等級的習尚和“禮”的要求,處理自己的行為,遵從規范,做到彬彬有禮,風度翩翩,彰顯文雅與莊嚴,故而有“禮顯示為美”的說法。餐桌上的種種特別安排也可以視作符號式行為,是有意圖的創造和表演活動。我們可以通過領會行動對于當事人,對于生活世界中的時空坐標所具有的意義,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性意圖。舉行宴飲,人們不僅可以交流情感,或表現他們的作用,追求他們的利益,還可以在這種特定社會結構中彰顯各自的修養、地位與權力,也就是說,意義的背后就是昭示深層的自我。
(2)規訓社會的要求。法國理論家福柯將存在有一系列秩序的社會視作一個規訓的社會。他說,秩序“被用來對個體進行分配、分類,在空間上固定他們,提取他們最大的時間和精力,訓練他們的身體,對他們的連續行為進行編碼,把他們保持在理想的能見度中,用監視機制包圍他們,將他們登記注冊,在他們之中建構一套累積、集中化的知識”[9]。“規訓”包括了對人們的各種行為表現進行監控的監督措施,為獎勵順從、懲罰抗逆而設立的各種考核制度。行為心理學的創設人華生認為,事物的存在只有在能夠觀察和考核的時候才可以被預設,強調考核制度的重要性。可以說,在宴飲活動這種“全景敞視”的場合中,餐桌上的禮儀就是一套對活動參與者進行規訓的秩序,禮儀的內容就是那一套被建構的“累積、集中化的知識”。宴飲禮儀進行規訓的最終目標和結果就是將活動規范化,使其可以被觀察和考核。當然,這套秩序并不像法律那樣具有實施的強制性,它是有著集體基礎的一套道德價值判斷的體系。作為人們獎勵順從、懲罰抗逆的考核制度,它保證并監督著禮儀的實施過程。如果有人做出了與規則不一致的行為,他便有可能被群體成員當作離異分子,從而受到議論和誹謗。用瑪麗·道格拉斯“錯置的事物”的理論來看,這些不按既定規則行動的人還可能是“不潔”的,甚至是“危險”的。適如宴飲時的座次,各個位置所屬雖未言明,但實際都是文化制度、社會規范先前預設好了的,它通過定位來區別對待各個肉體,是身份符號的直接體現。它表現出了很強的等級性與分層結構,可將之視作“互動儀式”中的人際關系實踐。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認為,反映不平等關系的重要方面,就是遵從和舉止。遵從,是指對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種儀式,而舉止就是表示尊重姿勢的實際過程。宴飲禮儀便具有明顯的此類特征。如果有當事者的舉止沒有遵從這種規則,發生了偏離行為,他將至少被視為無知或不禮貌、無教養,所謂“時所忌,犯則不恭”。這是群體對犯禁所做出的威懾,禮儀在這里作為等級制度的外化形式,維護著社會科層結構的存在。人們在這個牢籠里不自由,可是依然需要向禮儀要求的規則靠近,努力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通過一定的自我約束來凈化自身行為,實現自身的相對自由。在中國傳統社會,宴飲禮儀作為禮制的一種,發揮著著禮治的作用,即通過維護和協調人倫、等級關系,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的局面。因此,一定程度上講,遵守規范就成了一個社會集體對其成員的要求和社會成員對生活于其中的社會集體應盡的義務。社會成員只能按照禮儀所規定的規范結構行事,才可以避免“失范”及由此帶來的后果。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