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7 08:3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此次調查問卷主要面向辦事群眾、村干部等,共收集有效問卷400余份,調查以不記名、不計分方式展開,內容涵蓋了對掃黑除惡工作開展情況的了解,對當地“掃黑除惡”相關工作的態度,以及“掃黑除惡”舉報線索知曉率等相關方面內容共計16個問項。現將調查結果反饋如下:
1、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知曉當地正在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人占比97.3%;
2、參加本次問卷調查,了解涉黑惡線索舉報途徑的占比78%,不了解的占比22%。
3、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發現涉黑涉惡線索會選擇舉報的占比86%,不舉報的占14%。
篇2
【關鍵詞】教學改革 統計學 經管類專業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6-0026-02
統計學是一門搜集數據、整理數據、顯示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并在數據基礎上得出結論的方法性科學。它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作為經管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為解決各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統計軟件的開發與應用不僅大大簡化了統計的運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統計方法的應用領域。從市場調查到企業管理再到銀行、保險和證券,各類經營管理活動無不滲透著統計的思想和統計方法的應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在本科階段扎實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夠運用所學幫助其解決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就成為當前高校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為了對目前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教學現狀有一個客觀的了解,為進一步推行統計學教學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參考依據,提高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了向學生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上學期剛學完統計學的國貿、會計、公管、市場營銷、農林經濟管理及物流等6個專業的學生隨機抽取10個班,共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87份,有效率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別是國貿60人,會計85人,公管50人,市營29人,農林28人,物流35人。
2.調查方法和內容
采用課堂發放問卷當場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園網問卷上傳兩種方式進行信息收集。調查項目包括:統計學考試成績、對統計學方法掌握情況的自我認知、課堂授課方式評價、授課內容建議以及考核方式建議等。
3.統計分析
采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雙份錄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定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多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資料的統計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檢驗。
二、結 果
1.教學效果
樣本的統計學考試成績基本呈正態分布(見圖1),平均成績為77.65±8.65分。
在有效樣本數據中,認為自己能夠獨立進行數據資料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的占87.1%,能夠獨立進行列聯分析的占68.8%,能夠獨立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的占64.6%,能夠獨立進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學生認為自己無法獨立完成數據處理。
2.課堂教學
課堂講授是影響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核心因素。為此,我們針對課堂講授的學時設置、選用教材、教學內容、進度安排、教學方法以及課堂管理等進行了專項調查。
學時設置。目前我院經管類各專業統計學的學時數均為72學時,均為理論課。調查結果顯示87.3%的學生認為可以適當減少理論教學的學時數,增加實驗設計的教學環節。
選用教材及教學內容。目前我院經管類各專業統計學選用的教材是中國人民大學賈俊平教授編寫、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統計學(第四版)》,教學內容包括:統計學基本概念、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和顯示、數據的概括性數字度量、參數估計、假設檢驗、列聯分析、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以及指數等。內容涵蓋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大部分方法。調查結果顯示,85.2%的學生對所選教材感到滿意,43.2%的學生感到教學內容較多,36.4%的學生感覺內容適中,2.3%的學生認為還可適度增加一些有關多元統計分析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和進度安排。調查顯示,90.3%的學生更喜歡體驗式教學方法。建議教師的授課方案由“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分析問題,應用統計方法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統計思維的訓練和統計方法的掌握。9.7%的學生表示傳統的授課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學生都表示授課過程應多聯系實際,從應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來介紹統計知識。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深刻了解“統計是一門方法,一種工具”這一重要思想,并擁有掌握數據處理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巨大熱情和迫切希望。有關進度安排,54.3%的學生認為授課進度合理,32%學生認為應該適度縮減描述統計部分的授課時間,而適度增加假設檢驗和方差分析的授課學時。13.7%的學生認為有關統計軟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講解速度也偏快。
課堂管理。調查顯示,57.8%的學生認為授課教師應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23.8%的學生認為課堂紀律主要靠學生自律,授課教師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學生認為授課教師應該嚴格課堂教學秩序,課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導致部分學生缺勤或思想開小差的一個主要誘因。
3.考核方式
考試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統計學的考試方式采用的是閉卷考試,考試題型一般有填空題、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簡答題和計算分析題等6類。調查結果顯示,76.7%的學生認為目前的閉卷考試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實的學習情況,23.3%的學生則認為不能反映。關于考試題型, 34.2%的學生認為可以去除簡答題,而56.4%的學生則認為可以減少簡答題的數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學生認為客觀題容易考查學生對統計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無法測試和體現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7.5%的學生建議考試采用開卷方式,給出幾則案例,寫明分析要求,由學生自由選擇測試題目,以統計分析報告的形式利用各種手段完成測試。87.9%的學生認為開卷考試更能體現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綜合應用水平。
三、討 論
通過問卷調查和以上的調查結果分析,我們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良好,大多數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統計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和社會對于統計方法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統計學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的轉變。為此,我們建議:
1.改革考試方式
對于學生而言,考試就是指揮棒,考試方式和考查內容決定了學生努力的方向。從社會需求和學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應用是根本。就經管類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統計學的第一目的和最終目的都是用其去解決經濟管理和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因而我們的考試方式和考查內容應該著重測試和體現學生對統計知識和統計方法的應用水平。
改革構想如下:將考試成績分為三個部分:課堂表現、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第一,課堂表現占總成績的10%。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與老師互動、思考回答問題的得10分。課堂表現分成五檔,每檔之間的差距為2分。分值檔級按課堂上的精神狀態和發言次數評定。第二,期中考試占40%。期中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主要考查學生對統計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況,一般以客觀題為主。第三,期末考試占50%,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考試時間設定為2~3個小時。由任課教師出4~5個分析案例,要求學生自由抽題并對選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最后撰寫,形成統計分析報告。
2.改革教學內容
本次調查顯示,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整個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較多,同時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應用這些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現出不自信。我們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經管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沒有開設實驗課程,72個學時均為理論講授,雖有多媒體的協助,但學生缺少親身實踐的機會,加上大學教育的松散化,學生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空間不足。第二,目前統計學的整體教學內容較基礎,應用的空間有限。在我們講授的內容中,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和列聯分析的應用面最廣,然而我們的講授也僅限于一個總體參數(均值和比例)的假設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兩個變量之間的列聯分析。這些內容基礎,但在實際場合,往往變量較多,問題較復雜,所以很難直接應用。第三,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統計分析的結果往往要用統計分析報告的方式來呈現,而在我們目前的統計學教學中缺少這部分內容。
為此我們建議:減少理論講授的時長,增加實驗上機的學時;減少描述統計等簡單內容的講授時間,增加統計分析報告撰寫的教學內容;適度介紹多元統計分析的內容。
3.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和簡單的教學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紹每一種方法。該種模式內容完整、邏輯性強,但會造成課堂教學氣氛的沉悶與乏味,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無助于提高學生的統計實踐水平。在社會實踐中往往是由實際需要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得出結論,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理應遵循這樣的程序,從實踐中尋找問題,整理形成案例,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講解應用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讓學生在探求與摸索中體會統計方法的“威力”,自覺地對統計方法進行理解和學習,并將其應用到類似的社會實踐中。
總之,我們希望通過對考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統計方法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生實際處理數據的能力,達到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統計用統計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施紅英、閆洪濤、楊新軍.醫學統計學教學的現況調查與分析[J]. 西北醫學教育,2009(6):1164~1166
篇3
關鍵詞:調查背景;調查目的;問卷分析方法;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209-02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其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的,學習效果也是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智力因素的作用已經被世界所公認。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筆者在研究中將其分為主觀智力因素和非主觀智力因素。主觀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情感特征、意志品質、性格因素五個方面。客觀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任課教師以及學校氛圍三個方面。
本次問卷調查就是把以上主、客觀非智力因素為維度編制的一份調查問卷(《高職學生非智力因素調查問卷》),以期較全面地了解各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并給“高職學習困難學生非智力因素研究”課題研究提供數據和材料的支持。本問卷在全校范圍內選擇了高職不同專業的一到四年級12個班共520名學生做了此次調查問卷,現將此調查問卷作以下具體分析。
一、調查問卷背景
在2011年5月,德育組的課題小組申報了《學習困難學生非智力因素研究》,為了促進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并為本課題提供有力的材料和數據支撐,本課題組制定了《高職學習困難學生非智力因素調查問卷》,在全校范圍內選擇520名學生做了這次調查問卷。
二、調查問卷的目的
為了研究各種非智力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各種非智力因素進行客觀而全面的分析,從而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另外,也想通過本調查問卷的深入分析,提出實際可行的應對方法和合理化建議,減少非智力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干擾,并試圖給老師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建議。
三、調查問卷總體狀況描述
本調查問卷一份,共四頁。內容涉及到非智力因素中的動機、興趣愛好、意志、情感及性格五個主觀方面,還涉及到了外部的一些客觀因素:教師、學校的環境、家庭因素。另外,還將完善非智力因素的調查也涵蓋其中。此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520份,收回506份,回收率較高(達97%),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此次調查問卷涉及的對象是在校的一到四年級,涵蓋了本校五個系的造價、公交、園林、建工、監理、環境、智能化、城規等八個專業。被調查中男生占307名,比例為59%,女生為213名。比例為41%。留下有效電話的有391名同學,占到回收的調查問卷總數目的77.2%,說明參與調查的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認同此次調查問卷。
四、調查問卷分析方法
本調查問卷涉及到非智力因素的八個(主客觀)方面,因此在做分析的時候是將這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問題歸類的,也就是分為幾個維度,針對維度進行具體的分析。此外還用到了樣本對比分析法,即將學習好的學習差的學生的問卷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中的總體作用和影響。
調查結果分析:在回收的506分問卷中,通過進行統計和匯總,對涉及到的主觀非智力因素和客觀非智力因素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一)主觀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
1.學習動機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在本次問卷的動機調查中,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明確指向個人功利需要,占調查者的比重是44%,將近一半。令人遺憾的是在學生學習的目標為了社會服務的需要這方面,只占到調查者比重的5%。說明在學習困難學生中,動機水平相對較低,找不到自己的社會意義和價值。這給我們教育者敲響了警鐘:加強對學生的動機教育,或者說價值觀教育是引領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找到學習動力的重要方向。
2.學習興趣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只有15%的問卷者認為自己對學習有興趣,愿意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學習上。而85%的被調查者明確承認自己對學習沒什么興趣,除了老師指定的作業外不愿花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而愿意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課外讀物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改進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作為這個選題設置了一個相對應的選項:“你進入目前這所就讀的學校的原因”,有85%的學生是由別人推薦或者父母的意愿上的這個學校,只有15%的學生是自己的選擇。這個數據提醒我們:如何加強學生進校后的專業引領和目標定位提出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3.情感特征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情感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之一,本次調查問卷中也將其作為調查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調查發現,情感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有43%的同學認為:在情緒不佳時(是由生活或者學習帶來的),他們無心學習,有12%的同學甚至有絕望感,有24%的同學選擇了將不佳的情緒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以取得的成績來轉移不良情緒。這一方面說明了情感因素對這些學生的影響比較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很多學習困難學生不善于調整或者把控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向被調查者傳遞了一個信息:如何進行不良情緒的轉化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一個問題。
4.意志品質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在這次調查問卷中,這是非常難得的一次具有鼓舞性的調查結果。在面對這樣問題是:你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能克服一切困難嗎?有90%的同學選擇了“能”,只有10%的同學選了“不能”。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了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意志品質不堅定。這個數據和前面的調查結果也是切合的:因為絕大多數學習困難學生不是自己選擇的這個學校和現在所讀專業,因此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導致他們學習困難重要的因素。
5.性格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性格因素在本次調查問卷中不是作為重點內容來突出的,調查得來的數據反映性格在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中比較模糊,調查數據也并不明顯支持不同性格會對學習有顯著影響。這就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假設:性格在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可以部分忽略不計。
(二)客觀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
本次問卷調查的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家庭、任課教師、學校氛圍這三個因素。
1.家庭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在談到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學習是否過問的時候,有75%的問卷同學選擇了經常過問,只有25%的同學選擇的是偶爾過問。而“父母從來不過問”選項竟然沒有一次被選擇。這個數據說明了絕大多數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成績和表現,但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問卷內容卻讓人覺得有點詫異:問卷學生在被問到在學習上有困難時是否希望能得到家長的幫助時,有將近50%的同學選了無所謂,另外50%的同學選了希望能得到家長的幫助。這組數據和前面的那個數據是不對稱的。這說明:一方面是家長很在意孩子在校的表現,另一方面可能是方式方法的問題,學生對家長的過問與否不是特別的在意。這向我們的調查提供了兩方面的信號:家庭在幫助、扭轉學習困難學生的過程中是一個很有利的因素,目前這個因素可能還處在“沉睡”狀態,學校如何利用好這個因素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到這些學習困難學生。同時,也向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任務:應該引導家長尋找有效的幫助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方法和渠道。
2.任課教師因素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在本次的問卷調查中涉及到另外一個重要的客觀性的非智力因素就是任課教師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在問及“你是否會因為喜歡某一任課老師而更認真學習該科目”時,64%的學生做了肯定的回答,這說明了教師對于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但是與此相對應的一個調查數據卻讓人覺得很遺憾:在調查“你的任課老師過問過你的學習情況嗎”這個問題時,有將近80%的學生選了“偶爾過問”,這說明了我們的任課教師對學生的關心程度不夠,任課教師是一個對學習困難學生很有幫助的一個因素,任課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在學習上多關心、多鼓勵學生,在情感上和這些學生搭起溝通的橋梁。
3.學校氛圍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程度。學校氛圍在這次的調查中也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客觀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有:良好的教風、學風和校風。有將近73%的學生認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對他們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學生認為處在一個樂觀向上的、刻苦努力的學習氛圍內會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教師嚴謹的教風也會給他們很大的影響,這與前面的任課教師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的調查是一致的。這個調查的結果也說明了學校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建設,為所有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
五、結束語
篇4
農村與城市中小學比較,其學生素質,師資水平,學校條件,社會教育資源,家庭教育層次等都存在一定差距。農村中小學應立足于農村校本實際,充分挖掘現有教育資源,優化農村中小學學生學習的方式,積極探討農村中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狀況,為農村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學校決策提供參考,為農村中小學教育積累第一手資料。為了提高農村高中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學校管理,本次調查以農安縣12所農村中小學生為樣本進行。此次調查在2018年12月中旬進行,共對12所學校170個班6800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6800份,收回6790份;總聽課1200節,課前測試16000份;期中期末檢測2次,批閱試卷29000份;進行五項綜合素質評價1次,填寫評價表23498份;組織組織各校質量分析報告1次;組織家長會24次。
二、調查對象分析、內容、方法
1、對象分析:農安縣青山中學、龍王中學、楊樹林中學、前崗中學、開安中學、高家店中學50個初三和初二班學習狀況等比分析;青山小學、楊樹林小學、前崗小學、開安小學、龍王小學、高家店小學110個三至六年班質量狀況等比分析(其中10個一年班)。
2、內容:問卷內容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外作業、按時復習、質量檢測、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師生交流、學生交往、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和方法、學習心理特點等項目。
3、方法:采用不記名查、考、評、聽等多種形式相結合。
三、調查結果分析
1、課前預習
課前有學習計劃者占70%,這些數據說明大部分學生明確計劃對學習的重要意義,知道要制訂相關計劃。也有兩成多的同學沒有學習計劃,在學習上盲目進行。但有計劃不等于學習就有保障了,事實上,有學習計劃者68%是沒有完全執行或不執行的;有復習計劃者也有63%是偶爾制訂的,更何況要落實到行動中去。由于沒有學習計劃,只有11%的學生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很少預習或從不預習的學生就占了50%。
2、課堂探究
在課堂上,總體來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還不夠認真的,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生只占35%;在理解的基礎上能有重點地記筆記的占44%;而有35%的學生會經常開小差;4%的學生不記筆記;同時,課堂學習中,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學生的比例也不高,能主動陳述自己的想法的僅占15%;只會照抄板書的占39%;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講出來,與沒有自己的想法,但能認真聽取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觀點的占82%。
3、課外作業
部分學生認真對待作業,41%的學生能獨立按時完成作業;不重視錯題矯正,只有32%的學生能及時訂正錯誤,74%的學生沒有自備的錯題集。但在作業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良現象需引起我們的注意:33%的學生有抄作業的行為;22%的學生有時不能甚至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24%的學生雖有錯題集卻不能認真使用。
4、按時復習
學生不大重視復習,課前長期堅持復習舊知的僅占5%;課后馬上復習的也僅占6%;考試前,75%的學生會進行復習。這說明學生對復習常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篇5
—、結 果
1.醫學發展趨勢
有關醫學發展趨勢調查顯示:中醫采納吸收西醫 的有效理論和方法,中醫理論、優勢特色極大發展,中 醫理論和醫療體系得以完善,成為現代主流醫學。占11. 8%;中醫優勢特色被西醫采納吸收,補充替代西醫 的不足,成為現代主流醫學的一部分,中醫獨立體系被 西醫逐漸吸收取代。占3. 7%;中、西醫始終保持各自 的優勢,以中、西醫藥綜合措施,提高醫療效果和水平。
占48. 0%在保持各自醫療體系的同時,中、西醫逐漸 統一認識,統一方法和標準等,互相融合,最終形成新 的醫學模式和醫學體系。占33. 5%;其它。占1. 0%空表。占2. 0% (詳見圖1)。
圖1分析顯示:認為“中、西醫始終保持各自的優 勢,以中、西醫藥綜合措施,提高醫療效果和水平。”比 較符合未來中國醫學發展趨勢的人員占48 0%,其 次,有33 5%的人贊同“在保持各自醫療體系的同時,中、西醫逐漸統一認識,統一方法和標準等,互相融合,最終形成新的醫學模式和醫學體系。”的觀點。
2.醫學發展前景
圖2分析顯示:認為“中西醫并存”是未來中國的醫學發展前景的占調查人數的72 8%,以“形成新醫 學”是適合未來中國的醫學發展前景觀點的人占22. 7%,
3 醫學發展戰略
圖3分析顯示:符合醫學發展的戰略依次是:“強 調對生命全過程的健康監測”占33. 0% “強調健康維 護,控制疾病”占31.5%, “重視預防保健,治未病”占 29. 8%, “注重疾病自身的診治”占4. 6%。
4醫學發展模式
圖4分析顯示:認為“生物-環境-心理-社會 -工程醫學”模式符合今后的醫學發展的人數占總調 查數的61.4%, “生物-環境-心理-社會”占 32. 3%, “生物-社會-心理,,占2. 4%, “生物醫學,,占0. 8%。“生物-環境-心理-社會-工程醫學”模式 更符合今后的醫學發展。
5 醫學診療康復策略
圖4分析顯示:89. 7%的被調查人認同“在掌握 疾病共性的同時,強調個體化診斷和治療”的醫學診療康復策略符合醫學發展趨勢。
6 臨床應對慢性疾病、老年病
圖6分析顯示:“藥物和非藥物共同防治慢性疾 病、老年病”和“理解和把握疾病慢性長期變化的動態 性和防治生活化”分別以50.4%和44. 7%的比例被認 同為符合臨床應對慢性疾病、老年病的醫學發展方向。
7.醫學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
圖7分析顯示:在醫學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等方 面,有47. 0%的人和42.7%的人分別認為“綜合各學 科的發展,整合產生解決醫學發展問題的新方法”和 “強調綜合,采用系統科學和綜合的方法研究醫學問 題”符合醫學研究發展的趨向。而“注重實證和研究 的重復性,繼續采用分析的研究方法”僅占7. 7%。
8建設醫療衛生保健體系
圖8分析顯示:70.7%的人認為“城鄉社區醫療衛 生保健體系”是醫學發展應注重建設的醫療衛生保健 體系,而13. 0%、10. 2%和3. 3%的人則分別認為醫 學發展應注重建設是“社區醫療衛生保健體系”、“鄉 村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和“城市醫療衛生保健體系”。
從以上“醫學發展趨勢”、“醫學發展前景”、“醫學 發展戰略”、“醫學發展模式”、“醫學診療康復策略”、 “應對慢性疾病、老年病 ' “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等方 面”、“建設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等8項調查的基礎上,針 對中醫、西醫或中西醫結合在各個方面的優勢做問卷調 查,中西醫結合在未來中國醫學發展的各項調查中占絕 對優勢。而且,中醫在“醫學診療康復策略”和“應對慢 性疾病、老年病”方面具有優勢;西醫在“研究思路、內容 與方法等方面”具有優勢。見表1.
三、討論
1.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人民健康的需求是中國未 來醫學發展的基礎在我國,長期以來合用中西兩法治療以求得到既 高于中醫治療也高于西醫治療的效果有著廣泛的社會 基礎,已被人民群眾廣泛認可和接受。中國中西醫結 合學會的國內外結合醫學發展調研分析報告中顯示, 在2004年組織對3747位民眾進行“最喜歡的醫生”的 民意測驗中,最喜歡中醫者有741人,最喜歡西醫者 有426人,最喜歡中西醫結合醫生者有2580人。此 外,對6595位中醫和中西醫醫療機構醫務工作者的調 查結果顯示,80 36%的人認為應該運用現代醫學研究 方法或者現代科學來研究中醫。超過了 71. 2%的患 者選擇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調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西醫結合的社會影響和民眾的客觀要求。
從未來中國醫學發展上,我們課題組對379位主 要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調 查了我國現有的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3支隊伍,結 果顯示中西醫結合在未來中國醫學發展的各項調查中 占絕對優勢。我們的調查從醫學發展趨勢醫學發展前 景、醫學發展戰略、醫學發展模式、醫學診療康復策略、 應對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以及建 設醫療衛生保健體系8個方面表明了中西醫結合符合 我國醫學發展的方向,是中國未來醫學發展的基礎。
2調查的局限性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包括有醫學科研項目的管 理專家、臨床醫生、中西醫研究人員和部分研究生,特 別是有多位院士以及美國諾貝爾獎獲得專家也參與了 調查,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時間和經費等原 因,調查沒有在大范圍展開,調查人群僅限于部分專家 座談會和科學研討會和定點單位的專門調查,也沒能 在國外實施調研。課題設計上存在著一些問題,調查 表的部分條目文字也尚需進一步斟酌修改。因此,取 樣限制會有一定的誤差,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存 在較多值得改進之處。此外,調查表有漏填,調查的依 從性不高,需要提高填表的準確性,增加調查表的的回 收率。
3問題分析從調查結果分析,盡管中醫在“醫學診療康復策 略”和“應對慢性疾病、老年病”方面具有優勢,但在 “研究思路、內容與方法等方面”處于劣勢,反映出當 前中醫現代化發展的瓶頸問題是缺乏有效的研究思路 與方法。而且,認為未來中國的醫學發展前景是中西 醫并存占調查人數的66. 3%,以形成新醫學是適合未 來中國的醫學發展觀點的人占22 7%,提示在現階段 認為未來中國醫學發展的前景是中西醫并存者為主 流,同時也認識到未來中國的醫學發展形成新醫學的 可能性。4對策和建議要解決中醫藥研究缺乏適合自身發展的方法學問 題,就要注重對先進科技的不斷汲取與深化,從既往 注重宏觀、整體轉變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多學科交 叉滲透的基礎上,通過在宏觀、整體指導下的微觀探 索,或者是在微觀、還原的基礎上的宏觀、系統整合,建 立符合中醫藥自身特點的、還原論和整體論相結合、科 學推理下定量分析和哲學思辨中定性判斷相結合的研 究方法,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篇6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教學設計 存在問題 解決方案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是以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為基礎的,簡稱為信息化教學設計。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依據教育教學原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全方位的設計,以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所謂備課就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活動由四個要素組成,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課程內容+環境。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不等于簡單的教學活動+信息技術,而是把信息技術融合于教學活動中。與傳統的教學設計相比,信息化教學設計更加重視學習者的主體作用,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優化組合教學活動中的各個要素,促進教學系統的優化。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為了了解我校各個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基本情況,我們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了解到我校教師的現狀:教師們對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與實踐有所認識,并意識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重要性,也具有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學工作實際的影響、教學素材的缺乏、觀念的落后等原因,教師仍然以傳統教學為主。影響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因素主要有:課前備課量大、缺乏編制教學軟件的能力和缺少相應的教學軟件;大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投入的精力要多;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最關注的是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學生、教學活動,但對教學媒體的運用只有20%;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遇到的困難最多的是教學的整體搭配設計、教學資料的缺乏;通過調查還得知,教師在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最有效的環節集中在導入課題情景、習題講解補充拓展資料、理化生實驗等。
三、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面的調查分析報告,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學形式化。教師雖然在觀念上接受在信息環境下進行教學新設計,但從學科的信息技術整合效果來看,尚存在較大的差距。應用信息技術,應該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學校的現有資源、學生素質等綜合方面,恰當地設計到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最佳效果。多媒體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過于依靠多媒體教學形式,課件中濫用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效果,導致教師和學生都很被動。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時,往往非常重視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使課件圖文并茂,富于變化,一般都會加上動畫、小動物,還有一些優美的圖片,這些東西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多媒體效果有時用得不當或過度,反而會對教學形成干擾,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對信息技術教育這一概念理解得不到位。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含義理解不夠,狹隘地理解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導致教學媒體應用的形式化、簡單化,盲目地將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捆綁在一起,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主要用途是課件制作和課堂演示,而利用網絡開展交互式教學較少。當前,各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是以教師操作、學生觀看大屏幕為主要形式,因而,其強大的網絡功能和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還遠未開發。
3.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技術,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不僅要了解教育技術理論,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如何選取和設計各種教學軟件,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探索和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等。由于缺少培訓的機會,教師間的信息技術水平差距很大,最終造成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難以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而且網絡化的教學資源素材不多,包括優秀教學視頻、案例等,均需建立并豐富。
四、解決方案
1.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培訓主要針對教師在實施信息化教學過程中遇到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設備的使用,等等。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多媒體教學能力。實現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及時、快速地解決設備上出現的小問題,不影響教學的開展。課前使用常用軟件制作內容豐富、多樣的課件,達到優質課堂教學的效果。
2.建設網絡平臺。加強網絡對教師備課、教學和教學評價的幫助作用,提供一些幫助教師收集教學資料的網站或搜索方法。
3.建立校本資源。為教師搭建教學資源管理系統,教師上課可以使用校本資源庫的素材授課。將優秀教師的優質課件隨時傳到服務器端,實現教師教學資源的資源共享,使教師方便地從辦公計算機上網上傳課件或下載課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已成為每個教師思考的問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不等同于簡單的教科書內容的學習和鞏固,而是一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協調,相互合作,借助信息平臺,成為教學的主動參與者,而不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和教科書知識的記憶者。
參考文獻:
[1]王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篇7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9-0123-05
由筆者擔任負責人的課題《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探究》,在2010年4月提出申請,經六盤水市基礎教育教學課題評審委員會的認真評審,2010年5月21日被列為市級課題,課題批準號:LPSY10336。
自批準立項以來,筆者與高中數學組的肖文華、向斌、王莎、岑義其、彭曉瓊等5位教師就積極投身到研究中了。課題組全體成員悉心研究,認真實踐,開展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研究活動,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及音像資料,截止2011年6月底的學期期末共計給新高一年級28個班1860多人發放教師精心編制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各章節87張“主題式”作業(試卷)共計約161820張,并分別編訂成4冊校本教材;編寫作業批改記錄反思表13張,發放收回實驗教師的作業批改反思記錄表78張。發放收集了高一年級10個和高三年級1個共計11個實驗班的“主題式”課外作業(含閱讀與思考讀書筆記、探究與發現、實習報告、數學周記、階段性考試小結)約28400張,并編訂成1冊校本教材。收集的學生參加獲得寫的感悟與體會、觀后感作業等約2000多張,發放調查問卷2924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2679份,問卷調查分析報告24份;數學與創意大賽總結報告6份,中期階段性報告6份,課題終期結題報告66份,活動及數學活動光盤3張、課題會議活動記錄及數學活動圖(照)200多張。可以說課題研究扎扎扎實實,穩步有序,目前已完成全部的研究階段,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2011年8月獲得了六盤水市基礎教育課題一等獎。現將課題研究過程的具體情況及課題成果匯報如下:
1課題研究概述
1.1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高中數學新教材將于2010年9月在貴州省全面實施,高中數學教學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教育理念將在課堂上得到全面的落實,而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它反饋教學信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它鞏固所學知識。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利用新教材設計作業模式,使它既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又能為構建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學習過程的體驗、數學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習方式的完善起促進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生發展尋找一條新路,引發了我們高中數學老師的思考。
1.2選題的緣由: 傳統的高中數學作業模式在培養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基本已形成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操作模式,但這種模式是“高考要求下”應試教育的產物,它已不適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作業應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互動性和差異性,現行的作業模式已很難落實這種理念。而數學作業又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數學的學習既有課內學習也有課外學習,它們互為基礎,互相補充,數學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應該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情感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它不是教學活動的終點,而是學習新內容的出發點。教育要進入創新教育階段,落實新的課程觀念,開展適應時代需要的創造性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改變現有的數學作業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探究》。
1.3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外對數學作業的研究,一般是從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處理、作業評價等方面而進行的研究性論文也散見于各種數學研究雜志、報刊和網絡。新課程下新教材的使用,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作業的模式研究,而以章節、單元、實習報告、閱讀與思考、主題任務型作業為主線的“主題式”作業的研究在國內還不多見。因而我們選擇這一課題進行研究。以期使新課程的新理念,透過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學生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中得到更好的落實,與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作業與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減負增效。我們希望本課題的研究成果能為今后的課改教研做出一點貢獻。
1.4關鍵概念的界定
1、本課題所說的“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作業”主要指以貴州省2010年9月全面實施新課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為內容,在數學課堂教學完成時,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形成技能,體驗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教師指定學生在課外完成的習題。
作業的處理是指教師對學生作業所進行的設計、布置、批改、輔導和講評。
“主題式”作業:在本課題中,是指以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章節、單元為主線命名的“主題式作業”和以教材中拓寬學生知識面和實踐能力為主題的“主題式課外作業”的研究。教師是主題內容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是主題的主動學習者。“主題式”作業可以幫助我們理清課程各章節的組織結構、相關的知識內容,能夠幫助我們聚焦和定義一個學習單元,幫助強化學習者對這個學習主題的理解。
“作業模式”是指編制的各種作業具有具體操作規程、具體方法、穩定的撰寫套路。
1.5研究的理論依據
1.5.1建構主義理論。
1.5.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1.5.3活動建構的理論。
1.5.4《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2研究程序
2.1研究設計
2.1.1研究出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及課外作業的基本流程,從中探索和創新出一套適合我校學生的作業方法,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2.1.2研究出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輔導、講評的組織形式。“主題式作業”選擇權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是設計者、引導與幫助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研究學生對不同問題、不同難度的作業應該采取何種有效手段進行布置、批改和講評。
2.1.3研究出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中學生應獲得的方法與能力。它不只是為了探究結果,主要是通過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實踐精神和思維水平。
2.2研究對象
2.2.12010年9進入我校學習的高一年級新生,重點考察12個實驗班。
2.2.2研究新教材高中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中練習、習題、復習參考題以及相關的優秀題目如何編制成試卷“主題式”作業,創造一種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數學思維模式,作業模式,讓教學的實效性發揮得更好,減輕學生的學習作業的負擔。
2.3研究目標: 通過“主題式”作業模式的探究,以實現“三維目標”為主線,具體如下所述: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的探究,讓學生對教師所講的章節,單元知識有系統的了解,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思維能力目標:通過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的探究,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有不同的發展,充分展示各層次學生的思維過程,不斷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目標:通過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的探究,讓學生體驗做數學作業的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艱辛;使學生自覺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形成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培養他們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獨立質疑、共同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習慣和信心。
應用能力目標:通過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的探究,讓學生成為數學的主人;自己獨立完成編制的作業、并能自制測驗卷以及數學手抄報、定期完成數學周記等活動,學會利用數學的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評價目標:我們在已有的考試等結果評價的基礎上,增加諸如實習作業,拓展訓練,數學作業“診斷”評價卡等多樣化的過程評價方式,使學生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能進一步推動我校校本研究的建設,激發高中數學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向教學的“空白”區域探索,抓住教學實際中存在的不足點和困惑點展開討論與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學生的終生學習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4研究內容: 本課題試圖將新教材中高中數學(必修1、2、3、4)各個章節、單元整合成主題內容與學生的數學作業和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期構建“知識背景作業—數學實踐作業—數學應用作業—數學能力作業”的學習和作業體系。
2.4.1在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作業有哪些新的特點,數學作業對完善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形成和提高有哪些作用。本課題試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對所提問題進行探索,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初步的結論。
2.4.2對高中數學作業進行調整、優化處理。本課題試圖從作業問題的設計與選擇、作業的批改、輔導與講評等方面展開實踐層面上的研究,在實踐研究中形成系統化,建構并優化“主題式”教學模式。
2.4.3以章節、單元為主題作業模式實施鞏固性作業和研究性實習作業兩類,并給予作業評價,通過多樣性的作業留有余地的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索、體驗。
2.4.4通過對本課題的實踐與探索,豐富數學教學的資源,拓展數學教學活動的空間,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改善數學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注重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積極的思考與參與,直接接觸各種事實在心靈上獲得深刻印象,滿足學生動手動腦和求知的需要,為數學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動的基礎,在發展能力的同時,獲取知識。
2.5研究措施
2.5.1加強學習,建立健全學習研究制度。
2.5.2認真做好收集、積累和整理資料工作。
重視日常工作中的資料的搜集和積累,有針對性地搜集和積累;并從教學實驗中進行總結、研究、整理、分析,形成文字書面材料;
2.5.3有針對性研究,做好組員分工
2.5.4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活躍科研氣氛,提高課題研究水平。
2.5.5建立相應的作業評價體系。
改變過去的單一的“學習成績”評價,關注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研究。做到評價目標的導向性與實效性的有機統一。
2.6研究原則
2.6.1全面性原則。研究“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時,要研究教師如何在布置作業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落實課堂教學的各項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2.6.2主體性原則。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如何進行分層布置,有效批改。
2.6.3發展性原則。教師編制的“主題式”作業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2.7研究的方法
2.7.1課題的研究思路
(1)聯合研究:由課題組長負責,課題組總體推進,高一數學備課組全體中青年教師參與,共同參與,共同進步。
(2)應用研究:本研究定位在應用性的研究,有針對性地歸納整理出“主題式”作業編制的基本流程,統一一種模式。
2.7.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態下的行動研究法和實驗研究法。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行動研究路線,同時運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數理統計法等進行研究。 3、技術路線
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 “問卷調查”—“收集相關章節資料—編寫“主題式”作業—作業實施—收集問卷反饋信息—“主題式”作業再完善—作業再實施—收集問卷反饋信息—確定“主題式”作業模式”。總之,堅持實踐探討、經驗交流相結合,以求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以保證課題研究的合理性及實踐效益。
3課題研究主要進程 (略)
4研究發現或結論
4.1在實踐中發現的值得關注的問題
4.1.1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個別不做作業,作業滯后、作業過程偷工減料的學生,沒能及時地進行個案研究。
4.1.2“主題式作業”的內容豐富了,形式多樣了,尤其是階梯式作業的出現,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如何減輕教師的負擔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解決。
4.1.3 只有將具體的研究與我們的教學實踐、培訓、管理整合起來,才會收到實效。
4.1.4 研究中只有關注每個細節的落實,做好監督,檢查,重視課題研究中每一個研究活動的實施、每一個微小成果的積累、每一位教師成功的積淀,才會有課題研究的豐厚成果;
4.1.5有概括才有遷移,提高研究教師的提煉概括能力。
4.2課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績
4.2.1將教師編制的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統一了固定模式。即模式一“課前預習型作業”—“自主學習型作業”—“基礎鞏固型作業”—“能力提升型作業”—“拓展探究性作業”;模式二“主題式”課外作業“閱讀與思考型”運用的統一性、科學性、廣泛性和規范性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4.2.2 構建了“主題式作業”的評價部分,注意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4.2.3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過程中,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工作,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圍。提高實驗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工作能力,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養。首先數據分析能力與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通過問卷調查與分析,教師在“做中學”,提高了數據分析能力與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第二、教學系統設計能力:通過課題研究,每位教師通過設計與編寫“主題式作業”,必須站在系統的角度去設計,這樣,每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有意識的利用系統的觀念去設計自己的教學,進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第三、教學組織能力得到培養:通過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所涉及的一些活動的組織,提高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組織能力,并實施于日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第四、提高了教研素養,通過課題研究,教師們對自己的收獲點滴進行了記錄整理成文,有意識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用研究的觀念去教學,然后在教學之后進行研究,讓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兩者都得到發展,得到提高,提高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4.2.4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合作探究意識有明顯提高。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成為新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中“課前預習型”作業、“自主學習型”作業的設計,就是要求全體學生要自己在課前做好上課前地準備工作,提前1-3天進行預習,預習結束后完成這兩部分的作業,并由實驗教師或課代表進行檢查。通過一個學年的實踐,學生從不預習、不看書到現在的自己主動預習、主動看書,讓我們實驗教師看到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逐步提高。“主題式”作業中的“能力提升”作業和“拓展探究型”作業,教師選編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作業時,一般學生自己選做,先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內討論交流,再看答案,若還是不懂,特別難的則在課堂解決,一方面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還是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實驗初期,學生沒有合作交流意識,缺少合作交流的精神,也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技能。隨著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以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的培養及合作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認識到了團結協作、互幫互助、與人合作的重要,懂得了“齊心協力、合理分工、集思廣益”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保證。經過實驗,現在學生能積極地投身于各種學習實踐活動中去,課前預習已不必教師專門布置,一部分知識上完,學生會主動有預習一部分的新知識,有些學生還超前預習。在學習中主動出主意、想辦法,解決疑難問題。
4.2.5學生對作業的評價意識有了明顯增強。 課題研究的一學年時間,對作業進行評價成了學生每天作業的必修課,自主學習的催化劑。學生自己對做完的作業要進行診斷性的評價、學生對學生做的作業給予評價、教師要對批改后的學生作業進行評價等,這已經成為這一學年每天必做的工作了。作業評價的嘗試,使學生認識了自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樹立了自信,教師在講評“主題式”作業時,學生的積極性都特別高,激活了課堂,激活了學生。同時,我們關注了評價學生的發展趨勢,通過作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發展趨勢,今天和昨天比,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發展,同時明確明天努力的方向,知道該怎樣去做。最后我們構建了自評、互評和師評相結合,建立了自我激勵的評價機制。增強教師和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省能力。通過評價讓學生及時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使學生不斷調整自我、超越自我。
4.2.6從事課題研究的一年多的時間中,教師們的教育教學理念得以更新,教學業務能力得以增強,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課題專題研究更上了一個層次,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4.3結論
4.3.1開展“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探究”的研究是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良好策略
學校的實驗教師都從各所帶實驗班級的實際出發,積極研究,認真學習,確保了課題研究的實際效果,實現了我們預期的假設。
4.3.3課題組構建的有我校特點的作業模式。使全體實驗老師、學生真正學到了知識,受到了益處,各實驗班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圖表略),也為推動我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作出了貢獻。
學生做業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進行不同的調整,教師要做好分層不制止,以達到最好水平為宜,不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5分析和討論
5.1立足新教材,確立“主題式作業”模式: 課題組全體實驗教師在假期2010年的8月在市委黨校進行“高中新教材培訓”期間就開始研究教材的具體內容,根據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確定了“主題式”作業應有學生自主學習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數學的基礎知識部分不可偏廢,所以首要抓基礎知識的鞏固,以點帶面。二數學又是思維的的體操,所以思維能力提升必不可少,對于在數學上特別有感覺的學生,課題組想應該培養一下他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加之我們發現學生對自己做過的題目,在做時錯誤頻率偏高,說明自我診斷能力較弱,所以應該把出錯的原因加上,以提醒學生注意,并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對其不斷的肯定、鼓勵,促進學生的發展。課題組達成共識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習慣的基礎上確定了高中數學的“主題式作業模式”大致編寫的流程“課前預習型作業”——“自主學習型作業”——“基礎鞏固型作業”——“能力提升型作業”——“拓展探究型作業”——“作業多元評價表”。也即模式一,針對新教材必修1——必修4上有很多拓展已學知識知識面的閱讀文章、實習報告等,我們有設置了以讀書筆記、實習報告為主的“閱讀與思考型作業”、“探究與發現型作業”、“實習報告型作業”等,為了及時加強反思,有設置的了“數學活動的感悟與體會作業”、“數學周記”、“階段性考試小結分析報告”的“主題式作業”模式二。
5.2開展具體研究工作,實踐 “主題式作業模式”: 新課標給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識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自主合作與探究評價的學習方式。課題組于2010年9到2011年6月期間,對我校高一年級10個班和高三年級1個班的班級的約737名學生,陸續進行了“2010年9月的第一次作業問卷”、“數學與創意生活大賽活動調查問卷”、“ 2011年3月第二次問卷“主題式作業”調查”、“ 2011年6月第三次問卷改版后“主題式作業”調查”四次大的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共計實際發放2924份,回收有效問卷2679份,有效率達91.62%。
具體數據,圖表略
5.2.1調查的內容、對象與方法: 任何研究都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和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及教師教學的現狀,更加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問卷調查部分:為了消除被調查者的顧慮,提高調查信度,我們要求學生在作答問卷時不寫姓名,讓其自由、客觀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意愿和情況。問卷的具體內容(略) ,學生問卷共計發放732份,回收有效問卷635份,回收率86.7%。為了確保調查質量,本課題組完成問卷初稿后進行了專題研討,全體成員針對所帶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差異提出意見,而后對問卷中的每一小題進行認真地討論和修訂,最后定稿。問卷主要采用單選、多選題、補充題、問答題等形式。在問卷調查過程中,由實驗教師到教室內發放問卷,在發放問卷之前,對問卷作必要的講解,讓被調查者清楚了解調查意圖,減少廢卷,努力使調查結果接近客觀事實。各班級問卷匯總后,課題組要求實驗教師對問卷做了有效性篩選,對有效問卷遺漏值進行了處理,統計過程中發現的選項空缺設定為遺漏值,統計數據以有效數值為準。并要求每位實驗教師寫出問卷調查的分析報告,并將問卷數據信息進行定量地數理統計處理和分析, 各個部分數據以百分比(%)等形式呈現在報告中,以便備案。
5.2.2調查結果及分析
(1)學生使用“主題式作業”前后的調查結果分析
四次調查幾乎涵蓋了高一年級各個層次,各種性質的班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大多數學生的看法。通過調查我們獲得了大量、真實數據,數據的具體內容及圖表(略)。通過數據的對比分析,我們獲得了一些有效信息:
客觀題(1—9題)的總體情況:
概述:53.9%的學生認為改版后的作業實用性“好或更好”;64.2%的學生認為改版后的作業量“還可以或合適”,仍有28.1%的學生認為作業過量,因此我認為還是可以考慮對作業量再進行壓縮;60.3%的學生認為改版后的作業難度“合適”;
學生對改版后第四部分能力提升型作業的看法是:認為“好或很好”與認為“一般”的比例都約是39%,另外,50.3%學生對改版后第五部分拓展探究型作業與改版前相比,認為前后差不多;作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的調查結果說明,這兩部分的改版不夠顯著;25.6%學生認為評價部分改版后“更好”,43.8%的學生認為改版前與改版后“一樣好”,因此,我認為評價部分可以保持現狀;56.2%的學生認為“周記”被刪除是有必要的;40.5%的學生認為基礎鞏固型作業和59.5%的學生認為能力提升型作業對他們的幫助最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與其他同學討論完成這兩類型作業,由此能夠加強學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增加對自己的認可度,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生使用后提出的意見:1、希望作業量還是盡量少些,應該提取精華部分,做到舉一反三;2、部分類型相似的題目可以刪減掉;3、能否增加部分高考題和課外題,增強我們的應考能力與閱歷;4、能否增加一些陷阱題,易錯題;5、能力提升題的題量應加加大,難度可以降低點,基礎鞏固應盡量少點,一種類型的選一種即可;6、對于去實地調查或收集數據的題就不用出了,實在不能做;7、自評互評部分可有可無,同學們沒有真正的去對待,應做相應的調整。8、貼出的參考答案步驟是否可再詳細些,跨步不要太大了,有些時候看不懂;9、訂正區域應再大些,有時不夠些,10、作業有時題目太多,有時太少,應該平衡一下,強烈希望作業量少些,可分時間段完成;11、部分學生希望作業的紙張質量好些避免發出難聞的臭味,影響做題的心情。12、在做卷子中,可以適當創造一些小的欄框,用來放松心情發和緩解疲勞的雙眼。13、應在各小題標上分數,讓學生在做完后可以算算分數,對自己有一定的提醒作用。14、書上的題目沒有必要全放到卷子上,可以適當改動一下,知道類型即可。
主觀題(10題):學生心目中的數學作業的形式基本情況:
1、學生心目中作業形式的總體情況:
題型全面、題量適中、難度適中、現在這種試卷形式的作業就很好,尤其是能力提升作業這部分比較好。
2、學生意見或建議:通過調查幾乎全部的同學都喜歡少而精的數學作業,每天能在40分鐘左右完成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學心目中的數學作業形式都是試卷形式,因為不用抄題,節約時間,他們認為“主題式”作業試卷所包括自主預習,基礎鞏固,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等部分不錯,改版后題目做到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部分學生認為自主預習的部分還可以加一些定義性的問題,因為定義是最重要的。基礎鞏固部分 應少弄些書上的題,找些典型的題就可以了,能力提升部分題量應再多些,還有待加強;拓展探究保持目前的狀態就可以;此外有部分學生希望做一些多樣性,有代表性,貼近生活的題目,多找些課本以外的題目來做。還有的學生希望有那種講解和練習并存,多些方法的總結的作業形式。
5.3貫穿新理念,創設“數學手抄報”、“數學與創意生活大賽”、“自編試卷”課外作業: 為了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改變對數學枯燥無趣、作業形式單一的、除了做題,不知道還有什么也可以叫做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造高中數學作業的多樣化形式。2010年10月我們《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探究》課題組聯合《實踐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課題組舉辦了“數學手抄報”評比;2010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13日期間為了引導學生以數學視角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親身體驗感受生活,學會享受數學;以聰明才智回饋生活,激活學生內在創造熱情;以數學的視野搜索生活;激勵學生傳播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又聯合舉辦《數學與創意生活》比賽活動。活動得到了全校學生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同學們學習數學的熱情空前高漲,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主復習的學習習慣和能力,課題組有設置了“自編試卷活動”、“章節自我總結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改變了對數學作業的原有認識,作業質量有所提高。
5.4創設多元化的作業講評,不斷增強評價意識: 在一年多的研究活動中,我們按照實施方案要求,以“主題式作業”為載體積極行動起來,在各自所教一個或兩個班級中以4人或6人為一個小組,進行獨立作業或集體作業的布置、批改、輔導和講評。當個人力量無法解決時,及使用小組智慧、在使用全班智慧、最后是教師的點撥。這樣每個人的作業情況通過“主題式作業”設置的評價表,就可以反映出來,通過多元化評價達到學生自悟、自我提高的局面。
5.5教師精心設計作業,對學生作業進行“分層” : 課題組教師精心設計的“主題式”作業,也并不是對每個學生都適合,盡管事前做了周密考慮,但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加上高中數學教學的難度,使部分學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加,跟不上的越來越多,因此在布置作業時課題組要求各實驗教師做到“因材施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發展水平的不均衡。課題組要求教師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時,遵循了“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主題式作業”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兩個部分;“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主題式作業”時,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困生及以下的學生有練習機會。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展余地,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不同組別完成不同程度的作業,D組特困生學生完成書上的例題或練習題,C組中等偏下學生完成第一層次的基本題,B組中等及偏上學生完成第二層次的作業,A組優秀學生在B組基礎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維發展,培養能力的提高題。對同一道題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練習中,教師要鼓勵并創造條件讓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突破,體現彈性,激發學生求知欲。在教學中利用分層作業的形式,避免了“吃不飽”或“撐死了”的現象。各實驗老師除按上述原則布置作業外,還進行了創新,如讓學生自編數學測試卷,互相交換測驗,自由交換答案這樣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自己學會了對知識的梳理,掌握了知識的應用過程,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5.6加強實踐、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能力: 在課題準備實施階段中,我們按“學習——實踐——總結——再實踐”的方式開展探索研究的。“學習”,即學習與課題相關理論,如建構主義理論、認知主義學習論、終身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分層教學理論、自主學習理論、小組合作學習理論等,學習他人的經驗。“實踐”,即作業布置與批改,經常進行研討、交流等,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總結”,就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和課題組活動時間,針對課題研究的情況,大家交流成功的體會,談問題和不足,尋求改進的辦法,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完善研究內容。這種“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實踐”的做法,不斷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提高了課題研究的實效,為研究向縱深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使反思教學成為每個教師自覺行動,課題組2010年9月開始印發了必修1到必修4各章的《作業批改反思記錄》(見附錄11-23),來記錄本章作業中學生反映出的問題和改進措施。每位教師要定期、認真填寫,課題組唐莉莉老師隨時抽查。課題組還要求每位老師利用假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把自己在課題研究中的感悟、想法談一談,撰寫至少1-2篇課題研究的論文。
5.7討論
5.7.1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從科學性上看,選擇《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探究》課題是有意義和價值的。研究的問題真實,研究的前提可靠。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適當,利于開展研究工作。撰寫的課題結題報告論證分析嚴密、充分;得出的結論合理可信。
5.7.2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問卷調查方面:我們問卷調查是基于我校、尖子班、重點班、平行慢班等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基礎上,廣泛聽取了學生、老師的意見和建議,由2位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方向先擬出初稿,再由他們整合為第二稿,最后由全體實驗教師召開研討會逐題、逐項進行修訂、刪改最后成稿,發到學生手上進行調查,為使調查更具真實性、有效性我們提前召開會議,要求教師做好指導工作,以無記名方式調查,學生填得都很認真,教師收集的數據真實可靠。
學生成績方面:各層次的實驗班與普通班之間的在使用“主題式作業”改版前和改版后的兩次測驗成績對比都來自高中教務處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可比性,可靠性,真實性。
5.7.3 研究策略的創新性: 從創新性上看,課題組經過研究,創設的“主題式作業”模式一、模式二(見成果5冊書),讓教師較好的把握教材習題的設計特點,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手抄報”、動手制作類活動“創意生活帶賽”、“自編試卷”、“章節小結”課外作業的創設為高中數學作業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我校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并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提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研成果——論文集,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5.7.4研究程序的規范性: 從規范性上看,課題組是嚴格遵照研究的程序和設定的實施方案進行的。從小處入手,利用現有條件開展研究。在研究中采取個人研究與集體研究相結合的形式,注意理論與實踐結合。實驗過程中注意過程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意實驗的總結與反思。課題研究堅持每周的例會制度。
5.7.5課題研究的局限性: 通過1年多的課題研究與實驗,我們在利用“主題式作業”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水平,初步養成了學生良好的自主預習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與困惑,為此,課題組一邊進行實驗,一邊進行總結與反思,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有許多問題仍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研究。
5.7.5.1如何進一步完善作業的設計模式,與課堂教學接軌的更緊密,形成我校數學作業的特色;
5.7.5.2把課題研究不斷深化和總結的同時,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促使實際教學能力進一步提高,
5.7.5.3教師的研究能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開發新課程的能力和進行創新教育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7.5.4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還發現少數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不能認真對待“主題式”作業,如何解決的問題。
5.7.5.5新課程的教學任務比較緊,有時習題來不及處理,如何有效地做完相應章節的“主題式作業”,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探索。
6建議
6.1針對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改進的事項
6.1.1針對學生對自我診斷性評價敷衍了事,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有效地作業反思
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很多學生做完作業就了事對課題組在“主題式作業”中設置的評價表應付了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自己作業的錯誤原因加以認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作業講評時重點解決學生為什么不會做的深層次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6.1.2針對學生自主預習作業部分,有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甚至無自覺性的學生,課題組調整為由原來教師檢查、監督轉為教師、課代表與各學習小組共同檢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得以養成。
6.1.3針對大部分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層次參差不齊,根據新課程理念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實驗教師布置了分層作業,除了完成“主題式作業”的“課前預習作業”、“自主學習作業”,為此我們在構建分層次作業時又補充了一類看書做筆記或抄寫公式、概念等作業,供學習特困生使用,杜絕了抄作業的現象。
6.1.4課時緊與作業無法全部講解完成,課題組在各班設定了郵箱或貼答案對,不會的進行討論交流或問老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2根據研究結論獲得的啟示: 通過1年多來關于《新課程下高中數學‘主題式作業’模式探究》課題的研究,課題組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6.2.1本課題的研究,能提高教師研究、實踐的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6.2.2本課題的研究讓我們看到,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改變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勢在必行。要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活動的機會,讓他們有成就感、認同感,消除對數學學科的一些誤解和偏見,對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有幫助的。只要給學生一個平臺,他們能創造奇跡,課堂教學這塊陣地,既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該學生講的留給他們,該學生做的留給他們,但又不可太過,要充分扮演好教師的引導者、參與者、組織者的角色,讓學生能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合作探究意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培養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無形中也促進了學生學習力的提升和學生的發展。
回首課題研究的歷程,課題的研究已經終結,但這并不代表實驗研究的結束。我們課題組想通過本次的“主題式作業”模式的研究,進一步完善整個高中數學新教材數學作業的構建,做出一套適合我校實際、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行本,供今后的高中數學教師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叢書.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
[2]走進新課程叢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3。
[3]靳玉樂等.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談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
[6]萬偉,秦德林,吳永軍.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篇8
【關鍵詞】區域評價數據 教學管理改進 學生主動學習
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東城中學,生源基礎薄弱。通過學校層面的家庭背景調查和區域層面的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發現,學生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準和城區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家庭教育的影響,在自我期望與自信心方面與城區學生有顯著性差異,尤其缺乏遠大的理想,學生的學習普遍處在被動狀態。2013年始,江干區根據《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施方案》精神,立足區域實際,每學期開展學生學習影響因素現狀調查,通過對我區學生課業負擔、學習習慣、課堂參與等維度的調研,將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各項指標與學生問卷調查數據做相關分析,為學校準確地把握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具體因素、改進教育教學提供重要參考。學校敢于探索和嘗試,依托分析報告,進一步分析現狀,診斷在課業負擔、學習習慣、課堂參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改進學校教學管理,教師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有效發揮教育監測的診斷功能,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本文圍繞2013學年末區域學業調查分析及2014、2015學年學校采取的教學管理改變展開論述。
一、依托區域評價結果,分析本校學習現狀
(一)學生課業負擔方面
1.每天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大約需要的時間:我校學生1~2小時完成的學生比例偏低,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其顯著正相關;2小時以上完成的學生比例偏高,學業水平測試的成績與其顯著負相關。
2.作業量相對比較大的學科中,我校英語學科作業多的學生比例較高,學業水平測試英語的成績與其顯著負相關。
3.學生對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難度的總體感覺,選擇難度適中的學生比例較高,學業測試水平的成績與其正相關。
4.學生每天的作業的來源:學生選擇自己加作業的比例是最低的,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其顯著正相關。
(二)學生學習習慣方面
1.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7小時以上睡眠的比例較高。
2.晚上從完成作業后到準備睡覺前的活動,通常看課外書比例全區最低,通常直接睡覺比例全區最高,而學業水平測試的結果分別與其顯著正相關和負相關。
(三)學生課堂參與方面
1.學生對課堂提問的反應:當老師在課堂提問時通常是盼望老師提問爭取發言的學生比例高,學業成績與其顯著正相關。
2.課堂上小組討論時最喜歡充當的角色:最喜歡代表小組總結發言的學生比例低,學業成績與其現正相關。
二、基于評價反饋現狀,分析診斷問題根源
在區域分析報告的基礎之上,學校在調查的年級中進行進一步診斷,尋找出現這一結果的根源。通過進一步的學生問卷、師生訪談、年級老師分析會、家長調查等形式深入了解,進一步分析現狀。
(一)學生們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難度適中,但作業時間偏長,進一步分析發現并非是老師對作業難度把握得較好,而是老師過多布置一些簡單且重復的作業。
(二)學生的作業量整體偏大。尤其是英語學科,作業量大,老師不能及時批改,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反饋指導學生訂正過關,導致惡性循環,學科的學業水而更低。
(三)學生回家的自主作業嚴重偏少。基本上以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為主,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比較費時,沒有時間再自主完成作業;學有余力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布置作業形式單調,自然也導致了作業的效果不佳。
(四)學生的課外學習習慣很不理想。尤其是晚上作業后沒有任何自主的安排,課外閱讀嚴重缺少,作業完成后直接睡覺。這和老師平時缺乏閱讀的引導有很大的關系,校內沒有閱讀時間,家長對閱讀習慣不夠重視。
(五)學生課堂提問時爭取發言比例偏低,而不敢發言的比例較高。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習慣“演繹法講授”的傳統課堂,課堂上大多數時間是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
三、針對問題產生根源,改進教學管理行動
(一)嚴控課業負擔,創新作業形式
1.全面監控課業負擔,建立有效反饋渠道
(1)全校課業負擔調查。每學期定期開展兩次全校性的課業負擔調查,采用網絡無記名調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各學科的作業種類、作業數量、作業完成所需時間等信息。
(2)教師作業巡查、學生作業上報制度。值周一日常規中增加作業巡查,每天將各班上交的作業記錄匯總上報。各班下發統一記錄表要求每天分學科記錄作業的內容及完成所需時間,上報教導處。
(3)家校聯動、定期訪談。利用每學期三次以上的家長會開展紙質問卷調查,借助QQ、微信等平臺建立即時家校聯動途徑,及時從家長那里了解學生的課業負擔。
(4)建立即時通暢的反饋渠道。學校層面每學期兩次在全校教工會議上進行課業負擔情況反饋;年級組層面每月一次年級教師大會上的課業負擔反饋;教導處、年級組對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等不同層面進行約談、通報。將課業負擔控制好,納入《合格教研組月考核方案》。
2.整合校本教研機制,優化學生課業負擔
(1)依托學校校本教研的優勢,有效避免無效作業。每周五下午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4小時的集體備課。一方面各備課組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要完成一周學情分析,針對一周學情編制15分鐘左右的《周周清》,落實一周的重難點和薄弱點。另一方面備課組老師提前完成下周學生作業的布置,將作業中簡單重復或難度過大的題目刪減;并預判學生在作業中可能會出現的錯誤及難點問題,在教學設計中設置合理的“腳手架”,提高課堂效率。
(2)依據教情、學情,做作業分層要求。學校層面鼓勵并建議老師們在配套作業統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作業完成及訂正基礎上落實分層要求。
(3)以年級組為單位推行“作業免做機制”。教導處制定《學生作業免做規則》,年級組下發學生一定數量的“免做卡”。“作業免做機制”是作業分層要求的有效保障,讓每一個學生都做適合自己的作業。
3.整合學校課程建設,創新豐富作業形式
(1)編制各學科的《校本導學案》。《校本導學案》是學生課堂的助學本,是課堂學習目標當堂評估的重要工具,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并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學校制定了《校本導學案》修訂流程,組織召開教研組為單位的《校本導學案》修訂研討會,請教研員和高校學科專家對《校本導學案》的編制進行指導和評價。建立《校本導學案》質量考核機制,并納入到《優秀教研組考核方案》。
(2)借助信息技術及電子移動終端的發展,創新作業形式,布置基于信息技術的作業。
(3)依托學校主題實踐課程,設計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作業。學期中分學科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學期末進行綜合實踐周活動的各種展示。根據主題設計各種形式作業:專家報告觀點剖析、調查、實驗、徽章設計、手抄報、演講、環保時裝秀、小品、相聲、知識競賽等。
(二)提高思維品質,激發自主學習
1.推進思維課堂改進,滲透思維課堂理念
(1)推進 “思維課堂”課改行動。為更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用問題和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建構知識發現真理,變學生被動接受的“講練課堂”為主動求索的“思維課堂”。學校給出了思維課堂五個操作點的建議;激活舊知、問題驅動、自主發現、自主建構、學以致用。
(2)借思維課堂評比,促進教師觀念更新。每年舉辦思維課堂的評比活動,所有學科集中展示,全體教師參與,推進課堂教學改進,為全校教師跨學科的交流創設了平臺。
(3)開展課例研究。課例研究是教研組層面推進思維課堂改進的重要平臺,學校建議教研組利用周三、周四下午(兩周一次)開展“思維課堂”主題課例研究活動。教研組教師共同探討交流,提出困惑,感受成功,以差異推動進取,分享智慧。教師從自身教學需求出發,圍繞教研組課題,確立微技能研究項目。
2.積極營造研究氛圍,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1)校級小課題研究活動。每學年根據思維課堂建設需要,學校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的小課題研究。如為鼓勵教師轉變學教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的小課題的研究。激發教師教研的氛圍,圍繞學校建議的“思維課堂”操作點,教師將個人在教學中的困惑,備課組在集體備課、先聽后上過程中疑難問題及教研組在課例研究過程中迸發的智慧有意識地融入并轉化為成果。
(2)為給教師間的交流和智慧共享創造平臺,學校開設“無限講堂”。邀請知名學者和專家分享先進理念和教育智慧;組織老師們讀書交流;組織《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小課題研究成果交流等。
(3)開展人格教育研究,舉辦人格教育論壇。組織老師以課題為載體開展研究,每學期組織人格教育論壇,促使老師們在教學中踐行德育滲透的學科目標,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3.嘗試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1)開展全校學生自主學習評比活動。教導處組織、年級組在全校開展了晨間學生自主學習評比。建立學生會、班級學生干部自主管理隊伍,制訂評比細則,從評比啟動、過程指導、階段反饋表彰到管理經驗分享等都給予充足的保障。
(2)以年級為單位開設學科社團,開展“兵教兵”的分層教學。根據能力和知識水平將學生分層,開展各種形式的分層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和能力都得到發展。
(3)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舉辦“智慧分享―提升思維品質”為主題的學生論壇活動。學生自主進行學科學習的主題交流,生生間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4)開展全校性的學生微課制作活動。利用微課,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學科知識技能、語言表達、組織策劃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學校在組織機構、機制創新、交流方面都給予保障。
(5)加強閱讀指導,培養學生習慣。從時間、內容、形式上給予保障。每周各班安排1節閱讀課,文科老師跟進輔導,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分年級錯時安排每周1次利用午間自主學習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開展讀書交流會、讀書體會評比、名著閱讀并記錄體會等活動。為了使閱讀能在校外拓展延伸,文科老師應優化作業,布置課后閱讀作業,加強閱讀習慣指導,積極與家長尋求共識,讓家長體會閱讀的重要性,繼而督促甚至與學生一起開展課外閱讀。
區域層面的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和分析確實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診斷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數據,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學校在區級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進而嘗試一些教學管理的改進,讓區級層面的教育教學檢測為學校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尋找一些切入點,繼而在課改的道路上找到一條真正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美)索耶主編. 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篇9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從國內不斷出現假疫苗、毒膠囊、地溝油、瘦肉精等系列事件,到全國平均霧霾天數2013年創52年之最,達到29.9天,再到企業不負責任直接往江里面倒化學物品,導致癌癥死亡率較30年前增加了80%,觸目驚心的數據反映了我們食品安全危機、生存環境惡化、人們健康風險大大增高的現狀,同時,這些數據的背后也反映了企業社會責任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如何讓企業重視并履行戰略性社會責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2010年五部委聯合印發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指出企業應當重視履行社會責任,切實做到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相互協調,實現企業和員工、企業與社會、企業與環境的健康和諧發展。并強調企業應從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2號――發展戰略》提出企業應當根據發展戰略,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編制全面預算,將年度目標分解、落實;同時,要求戰略委員會加強對發展戰略實施情況的監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對明顯偏離發展戰略的情況,應當及時報告。《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5號――全面預算》中指出為了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企業應當根據發展戰略和年度生產經營計劃,綜合考慮預算期內經濟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編制預算。隨著企業競爭的加劇和所面臨法律規制的強化,企業預算得到廣泛的運用,并逐漸與企業發展戰略結合,成為落實企業戰略的工具。在宏觀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能夠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先行優勢、創新途徑以及資源基礎,王海兵、韓彬(2016)通過對2009~2013年間我國A股主板上市公司進行實證檢驗,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顯著正相關,同時前兩者間良性互動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協同效應[1]。隨著社會各界對社會責任的關注,要求企業站在戰略的高度來實施社會責任的觀念已經得到認可,但目前戰略性社會責任的執行效果差強人意。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方法,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資源分配納入到預算控制框架,能預見性地表述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情況并通過持續控制達成預算控制目標。本文將戰略性社會責任融入企業預算,構建以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為導向、以社會責任預算風險管控為中心的內部控制系統,旨在提升企業聲譽,為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和保障。
二、文獻回顧
現有文獻中直接對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的研究較少,本文擬從預算控制和戰略預算、戰略性社會責任、社會責任與預算控制幾個方面進行回顧。
1.預算控制和戰略預算研究
預算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工具,必須將企業全面預算與內部控制相結合。實際工作中,企業預算與內部控制之間存在各種不協調的現象,引起企業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受損的情況。目前對于預算控制主要集中研究預算控制的模式、預算控制作用以及預算控制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李國忠(2005)指出企業集團預算模式主要有集權預算模式、分權預算模式和折中預算模式,我國企業集團的預算控制模式的基本取向為折中預算模式[2]。預算控制作用方面車培榮等(2005)認為預算控制拓寬了傳統企業內部控制范圍,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提供了一個橋梁,其對保證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經營活動合法合規性及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效果產生積極作用[3]。預算控制存在的問題上李蕊愛(2010)指出目前我??預算控制不注重作為預算動因的非財務指標,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在很多企業預算中沒有體現,亟待建立戰略預算管控模式[4]。此外,基于預算控制環境對預算控制的重要影響,隋敏(2013)從企業文化的新視角探索企業預算控制問題,認為企業預算文化是預算控制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并與預算機制產生協同效應[5]。戰略就是應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威脅(風險)或機會(價值),環境和預算之間的互動關系,為我們將戰略問題納入預算控制框架提供了新思路。
戰略預算主要集中在戰略預算的概念、戰略預算體系的研究和運用、戰略預算模式的探析等。顏賽燕(2013)通過分析“兩型社會”建設中戰略預算的特點,認為企業戰略預算管理目標是培養企業持續競爭力,可以采用經營性和戰略性的綜合評價手段對資源分配和運用效果進行評價[6]。呂鵬(2007)構建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戰略預算體系,把預算作為戰略執行系統,從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形成戰略預算的主體內容,與運營預算共同構成企業新型的全面預算體系[7]。蔣?F(2008)提出修正的平衡計分卡戰略預算體系構建[8]。針對戰略預算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汪家常、韓偉偉(2002)提出將非財務指標放入戰略預算體系框架,如產品質量與服務、職工滿意度等社會責任指標[9]。針對傳統預算和企業戰略的結合度不夠的問題,李文君、王海兵(2014)提出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企業預算管理整合框架[10]。
2.戰略性社會責任研究
目前對于戰略性社會責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戰略性社會責任的概念、價值創造以及如何落實等方面。國外學者對于戰略性社會責任的界定主要基于行為動機、責任性質、行為模式、戰略目標以及與傳統社會責任區別的視角。Baron(2001)認為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戰略性為。Porter和Kramer(2006)把戰略性社會責任分為價值鏈創新和競爭環境投資兩種類型。其中,前者是指企業為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的企業價值鏈創新,后者是指通過投資于競爭環境中某些能夠促進企業競爭力提升的社會項目來創造共享價值,并建立起企業與社會的共生關系,兩種社會責任如果同時履行效果更佳顯著。Jamali(2007)指出戰略性社會責任是兼顧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貢獻的戰略性自愿責任,Fathilatul Zakimi Abdul Hamid,etc.(2014)的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從過去單純的利他行為轉化為當前企業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能力,具備戰略性特征[11]。王水嫩等(2011)認為戰略性社會責任的本質是一種把社會問題納入企業核心價值的內在、主動的戰略,它把承擔社會責任看作是企業創造與社會共享的價值,取得可持續競爭優勢和發揮積極社會影響的戰略機會[12]。戰略性社會責任落實方面,J Yin,D Jamali (2016)探討了駐中國的跨國子公司是否以及如何實踐戰略性社會責任[13]。目前研究關于戰略性社會責任的價值創造途徑主要包括創造新的商業機會、降低企業風險,降低融資成本三方面。王水嫩等(2011)指出企業履行戰略性社會責任的關鍵是選擇并解決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社會問題,企業在履行戰略性社會責任中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可以更好地把握商機[12]。G Boesso,F Favotto,G Michelon(2015)的研究發現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改善財務業績[14]。王海兵、劉莎(2015)將戰略性社會責任引入到內部控制領域,構建了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框架[15],為企業戰略、社會責任、內部控制三者的整合研究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實務指引。
3.社會責任與預算控制的結合研究
社會責任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如何讓企業有效履行社會責任?目前從預算控制角度推進實施社會責任的研究包括社會責任預算的內容、作用和整合研究等方面。陳弘、白曉雨(2011)認為社會責任會計預算大致分為員工責任預算、環境責任預算、產品責任預算和社區責任預算,通過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機構和社會責任管理制度體系促進社會責任預算管理[16]。王海兵、李文君(2016)認為,以戰略導向和社會責任預算風險管控為中心的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體系,能夠推進企業預算控制建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全面預算管理水平[17]。楊弋等(2013)提出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全面預算全過程,在預算的分析過程中能更加準確表達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情況和達成的效應,明晰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18]。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主要為預算控制、戰略預算、戰略性社會責任之間關系的研究,社會責任、戰略、預算的兩兩融合都比較常見,但三者的融合研究不多。企業戰略、社會責任和預算控制兩兩耦合,交互共生,能夠產生1+1+1>3的協同效應。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是預算控制窗口往社會責任領域擴寬、往戰略層次提升所形成的內部控制體系。構建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體系能夠擴展預算控制功能,提升預算系統的系統性、戰略性和人本性。
三、構建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框架
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框架是指以企業戰略為導向的社會責任預算控制系統,功能包括社會責任風險管控、促進企業增值和發展戰略。內部控制是為了實現戰略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動,是一種戰略管理[19](徐虹、林鐘高等,2010),池國華(2009)、劉國強(2013)將企業戰略嵌入內部控制,構建基于戰略導向和系統整合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實施機制和戰略內部控制[20]。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是預算控制窗口往社會責任領域擴寬、往戰略層次提升所形成的內部控制體系,以企業發展戰略為導向、以企業社會責任風險管控為基礎,通過預算控制手段合理分配企業的財務、實物和人力資源,整合企業價值活動,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形成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并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有效的內部控制有利于持續推進戰略性社會責任履行,預算控制作為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和主要手段,通過將企業的戰略社會責任目標轉化為各部門、各崗位以至個人的具體行為目標,從而促進戰略性社會責任從理念層面落實到行動層面。反之,戰略性社會責任履行有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豐富內部控制的維度,將二者結合有利于將社會責任融入預算控制以及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中,不僅增強了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力度,同時提高了企業全面預算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達到提升企業價值的目的。因此,將預算納入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框架,構建以社會責任戰略為導向、以社會責任預算風險管控為中心的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體系(見圖1),可以推進我國企業預算內部控制建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高預算管理水平。
1.企業預算控制和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關系
預算控制在促進預算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受預算控制環境的影響,在社會責任環境下尋求企業與社會共享價值的途徑――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藉此形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預算控制是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重要控制形式。預算控制有效運行有利于戰略性社會責任執行,通過戰略性社會責任的履行轉化為創造價值的異質資源,形成企業的獨特的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后,很多企業以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經濟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目標,忽視了眾多的利益相關者,由此引發了系列社會責任缺失導致的安全事故。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以及2014新版企業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的,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帶來忠實的顧客群和可觀的銷售量,從而提升財務業績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由此可見,社會責任對發展戰略的實現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嵌入了社會責任的發展戰略才是可持續的。
戰略性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涵蓋了發展戰略模塊、社會責任模塊和內部控制模塊。發展戰略是內部控制實施的方向和目標,可以對內部控制實施全方位的影響。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支持和保障企業發展戰略的科學制定、穩步實施和有效地動態調整。
鄧曦東、肖慧蓮(2008)指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應當納入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體系[21]。通過嵌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戰略指導內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有利于企業異質資源的形成,進而改善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促進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不斷完善的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降低經營風險,實現組織目標。預算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企業預算管理普遍存在戰略關聯度低,以及系統性、科學性和人本性亟待加強的問題。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用嵌入了社會責任的發展戰略來引領預算控制,提升內部控制的溫度、高度和效度,推動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風險控制活動的??施,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和發展戰略的實現。
2.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的內容
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是以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目標為導向、以社會責任預算風險管控為中心的內部控制體系,具體內容包括目標控制、程序控制、信息控制和預算監督,通過目標保駕、程序保障、信息保真、監督保健四方面來實現對企業社會預算控制的全方位全過程的控制,事前控制包括對預算目標、預算政策和流程、預算編制、預算審批的風險控制;事中控制包括對預算執行,預算分析報告、預算調整的風險控制;事后控制包括對預算考評的風險控制。此外,信息控制和預算監督貫穿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的始終,能夠對預算系統的全流程和控制點進行全面持續的監督,揭示內部控制的缺陷并提出優化建議。
(1)社會責任預算目標控制。 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控制的目標控制是指在企業戰略驅動下,設定社會責任預算目標,包括對財務預算目標風險的控制和非財務預算目標風險的控制,以保障企業社會責任預算內部控制設置合理、運行有效。 財務預算目標是傳統財務預算的導向,主要考量經濟績效,隨著經營環境的改變,該目標越來越暴露出不足,需要輔之以非財務目標,尤其是社會責任績效目標。比如完達山“刺五加注射液事件”,給予完達山藥業“收回藥品GMP證書”、企業直接責任人10年內不得從事藥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處罰。反之,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的社會認可度、知名度、美譽度,還有助于實現企業的主要經濟目標,實現經營效率和經濟利益,同時也能夠兼顧外部公平和社會價值。丁卓君、王海兵(2016)提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普遍存在缺乏戰略管理的高度、社會責任的溫度和信息化的速度等三個方面的問題[22],因此,將社會責任預算和組織發展戰略、社會責任、信息化相關聯,能夠提高社會責任預算目標控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企業在制定社會責任預算目標時需要綜合考慮包括股東、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客戶和環境等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平衡、維護和提高他們的合法權益,在保證社會績效、環境績效的前提下來提高經濟績效。
(2)社會責任預算程序控制。 社會責任預算程序控制包括預算政策與流程風險控制、預算編制風險控制、預算審批風險控制、預算執行風險控制、預算分析和報告風險控制、預算調險控制、預算考評風險控制等。企業社會責任預算政策與流程風險控制是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減少預算編制、審批、執行、分析和報告、調整和考評過程中的風險,對企業社會責任預算制定政策和預算實施的全流程進行監控。建立預算政策和流程應符合企業經營方向和戰略規劃要求,力求詳細、可行,為預算工作提供依據。企業社會責任預算政策依據國家發展戰略、行業形勢和本企業具體資源配置和營運情況來制定,在供給側改革、綠色制造、互聯網+、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每個行業和企業都應思考新環境下的管理制度改革和經營轉型升級問題,將綠色化、人本化、信息化等政策思想和控制理念嵌入到采購、生產、銷售、投融資等具體業務流程,例如構建基于綠色供應鏈的逆向物流系統、QHSE管理系統、人力資本管理系統、社會資本管理系統等,通過建立不同管理層級和業務模塊的企業社會責任預算政策和流程控制,來推動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風險管控系統,有效控制質量風險、健康與安全風險、環境風險、人力資本風險、環境資本風險、客戶關系風險等社會責任風險。在預算編制環節需要結合預算政策和目標,預算過程根據預算流程結合預算目標嚴格執行,同時做到及時分析和報告。如因外界環境的變化導致的與預期差異,可以根據預算流程申請進行預算調整,并在預算期結束后,結合預算初期制定的財務預算目標和非財務預算目標對預算期的業績進行考核和評價。考核評價結果和職務、薪酬、獎懲掛鉤,提高預算的有效性和權威性。需要明確的是,如果是預算目標和流程存在問題導致預算控制失效,則應該調整或優化社會責任預算控制目標和流程,使之符合制度環境要求并促進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
(3)社會責任預算信息控制。社會責任預算信息控制主要涉及對預算管理信息系統風險和預算檔案管理風險的控制。互聯網+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和控制風險的重要資源,信息系統的作用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有序組合支持企業目標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信息系統風險成為企業經營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戰略性社會責任預算信息控制是為了實現既定目標,需要?欄襝拗圃に閾畔⒌慕喲ズ褪褂茫?保障預算過程信息和結果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預算管理信息系統風險表現為業務風險向信息系統領域的轉化,包括安全性風險、效能風險、效率風險和合規性風險。預算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安全風險是指由于使用不當或者系統故障導致未經授權接觸、變更、存取或使用信息的風險。預算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效能風險是指因系統容量不足、架構不良、網絡不暢等方面存在問題而導致應用程序效能不足,從而降低生產力或價值的風險。預算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效率風險是指由于針對預算項目的規劃不合理等導致投入產出不協調的風險。預算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合規性風險是指社會責任預算信息不符合法律、法規、業務政策或信息系統本身要求的風險。企業應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治理要求和營運特點,建立風險排序和形成關鍵控制點清單,并在系統的設計、開發、實現、測試、試運行、驗收和使用過程中實施風險的防范與控制,保證社會責任預算控制信息系統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正常、安全和可靠地運行,同時注意不斷維護、完善和增強系統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預算檔案包括紙質檔和電子檔兩種形式,統一編碼,分類存檔,電子版和紙質版相互印證。這些電子檔案及其紙質備份可以應對信息系統崩盤、刪除篡改、非法利用等風險,并且可以在不同維度上對檔案進行深度分析和充分利用,預算結構及其變動分析、計劃預算和實際決算對比差異分析、歷史預算序列趨勢分析、預算對戰略的支持度分析等,能夠發揮預算信息的二次作用和長效作用。此外,預算信息還可以和其他經營管理業務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在信息化高速發展帶動下,很多企業的預算檔案管理實現了數字化,檔案管理數字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相應地伴隨了風險,如網絡安全技術落后、信息泄露、管理滯后等。為了提供預算檔案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加強預算檔案信息管理體系的安全性管理,對社會責任預算信息的生成、加工、分析、傳遞和應用各環節進行控制,信息系統設置網絡防火墻和功能安全密匙,并提供數據的應急管理方案和自動備份策略,規范社會責任預算檔案信息的接受、傳遞、和利用制度,建立預算檔案管理的業績考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