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6 01:1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現(xiàn)狀;策略

教學設計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學設計是否成功也關系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所以,教師必須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地在實踐學習中積累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一、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隨著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語文教學也提出新一輪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而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操作性和指導性

語文教學設計是根據科學合理的構思,并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進行的,它應該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擁有清晰具體的操作標準,并且在應用于實際教學時能夠指導相應的教學實踐,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2.差異性

教師是教學設計的主導者,但是由于每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風格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上也會存在一些差異。同時,又由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能力不盡相同,所以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停留在不同的層次。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及認知方面的差異,設計出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方案,實現(xiàn)教學目標。

3.基礎性與創(chuàng)造性

教學設計要著重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尤其是語言交際能力,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另外,教學設計還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探究和審美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審美和評價

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整體素養(yǎng)的關鍵學科。在教學設計上,要注重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同時,也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態(tài)度等方面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評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對策

1.轉變和提升教師的設計態(tài)度

目前,很多高中語文教師由于種種教學局限,教學設計理論常常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實用性,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依靠借鑒其他教師的成品,也有一部分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較為豐富,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yè)知識,使其教學設計也存在很多不足。導致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根據實際教學要求和情況,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教學特點和能力,一味地采用以往的設計成品,使得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除了要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掌握足夠的教育科學理論,尤其是學習理論,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

2.轉變和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任何一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會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相關的教學行為也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理念去實施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對教學設計有著重要意義。傳統(tǒng)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都會阻礙新課改政策的實施以及高中語文教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要想改善目前這種狀況,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這就要分析學生的差異性,調整教學目標和模式,完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活動安排。

3.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素養(yǎng)

除了教學態(tài)度和理念上的轉變和發(fā)展外,高中語文教師還要加強校本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素養(yǎng)。其研究內容主要是針對教師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進行專題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廣大教師通過課題研究,創(chuàng)新出更多科學有效的設計策略,使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不斷提升。同時也通過參與研究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院校也要多為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使教師能夠不斷接觸到新穎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方法,學習積累到更多優(yōu)質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素養(yǎng),使其創(chuàng)新出更多新穎的教學設計。

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以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夠主動地去表達和探究,從而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田立君.初探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拓展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11(05).

篇2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學手段

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是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語文教育原理為基礎,依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對課堂教學的整個流程、總體結構及其相關層面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預期策劃,達到優(yōu)化教學質量的目的。

1.將新課程改革的四個基本理念融匯于課堂教學當中

第一,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個教育改革為根本出發(fā)點,要求教師從面向少數(shù)尖子生轉變?yōu)槊嫦蛉w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改變普遍存在的厚“優(yōu)等生”薄“后進生”的現(xiàn)象。

第二,重視“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tài)觀”這一重要理念,課堂設計重返生活世界,幫學生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形成全新的課程生態(tài)觀。舍棄那種以升學率為中心,背離了學生生命主體的數(shù)據來衡量教育、評價學校和學生的做法。新的課堂設計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重建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家園,使他們可以自由的沐浴春風,用心感受知識的無限魅力,無拘無束的揮灑青春的熱情。

第三,堅持“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文化觀”,使學生在與文本的互動中,不但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感悟能力,增強評判能力以及閱讀能力,同時實現(xiàn)自我成長,激發(fā)出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陶冶情操,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這個人生的重要轉變階段,升華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四,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三個維度設計課程,力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xiàn)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2.突出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兩大要素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這一特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必須要突出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兩大要素,促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努力鉆研的習慣,增強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所謂思維訓練,大致包括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多種能力的訓練,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從教材和學生本身出發(fā),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各種思維訓練,同時把思維訓練的意識有計劃地滲透到語文教學和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語言訓練是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自主發(fā)展。以教學內容為依托,處理好教與學、訓與練、文與道等諸多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動力、有方法、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逐步養(yǎng)成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夠直接迅速地領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3.明確課堂的價值取向

如果課堂價值取向不明晰,教學目標就會很模糊,寶貴的教學時間就在師生的一問一答的熱鬧中流失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教學目標的制訂是否準確清晰,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很大程度上也牽制了最終的學習效果。我們認為,課堂價值取向應建立在對教材、學生和課程總體目標的準確把握上。一方面,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對教材要有全面和多元理解,有效調控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另一方面,教師對教學目標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課堂教學含金量和價值取向的標準應該是:學生的思維水平發(fā)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華、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以及語文能力的提高等。

4.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注重學習過程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獲得人生經驗和生命體驗的過程,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過程。但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通病是缺少對學生的關注,缺乏學生個性的張揚,沒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此,新課程下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轉換自身角色,優(yōu)化課堂教學。

首先,在課文整體操作上,要把握好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比如,在分析課文時,應該讓學生略讀課文,對文本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然后做內部分析,最后總體概括。其次,在片段處理上,必須把握好語言和思想的關系,學生回答問題就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再次,在課堂進程中,“聽”、“說”、“讀”、“寫”、“思”的活動應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許多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在解讀中“練”出來的,不能脫離課本進行空洞的說教。無論采用哪種教學設計,都應該把握好主次關系,首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二、教學手段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手段的合理運作,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強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1.建立豐富的課堂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其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形式與手段很多,可以運用圖象語言與文字相結合,強化教材內容的真情實感,使知識變抽象為形象,化疑難為淺易,能深化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例如,在講《荷塘月色》一課時,我搜集了很多荷塘的卡片,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同時觀看照片,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馬上課堂氣氛就高漲了起來。總之,視聽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形成深刻的印象。

2.運用課外知識,拓展語文學習視野。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閱讀積累,還要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適當?shù)匾龑W生收集資料,閱讀文章,記錄感悟,以拓展學習內容。《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教材教會學生正確讀書的方法,激勵他們廣泛閱讀課外讀物,以達到拓展閱讀視野、積累語言知識、發(fā)展語文智能的目的。

篇3

一、注重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根本。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夠知道課堂上應該教什么,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教學的真實事例告訴我們,那些教學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正確定位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如果忽略了教學目標,不管教師如何設計課堂,都不會取得期望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方面,主要關系到教材的閱讀和對教材的正確對待。對教材中的內容沒有深入的思考和見解,就無從談起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對教材的深度解讀,要求教師要注重教材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在解讀過程中,切實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課堂內容更加飽滿充實。根據教材各章節(jié)的題材和內容的特點,正確處理教材,理清教學頭緒,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將需要教的內容嵌入到藝術性教學過程中,然后帶領學生在字里行間進行思考。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設計出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設計實例。

二、注重主問題的設計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主問題的設計。主問題能夠對文本內容起到統(tǒng)領作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文本閱讀中,教師要設計主問題,從而牽動學生對整篇文章的閱讀,將課堂上一些零碎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例如,在教學《祝福》一文時,筆者就曾設計一個主問題: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的人生是沒有春天的。然后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舉出證明這個觀點的論證。學生對于這個觀點開始時一定是懷疑和好奇的,帶著這樣的主問題,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對問題感到好奇,就會對課文感興趣,就會在字里行間尋找問題的答案,最終理清祥林嫂悲慘命運的整個過程。此時,“人生沒有春天”的線索就能夠串起整個文章的多個小故事,同時也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在筆者看來,這是一次很成功的課堂教學,激發(fā)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探究意識。在學習《土地的誓言》文本時,筆者指導學生圍繞著“泛濫”一詞進行思考,設計了問題:你們認為作者的情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在閱讀過文本之后,一致認為“泛濫”一詞能夠概括這個問題。接下來的教學內容就圍繞著“泛濫”而展開。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泛濫在本文中是本意嗎?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泛濫”一詞都做了哪些形容?體現(xiàn)作者情感泛濫的具體語句是哪些?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泛濫的情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特點,理解文本的表達方式。

三、注重教學流程的設計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流程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傳統(tǒng)上的教學模式,是以解題開始的,教師介紹文本作者的基本情況和時代背景;然后是學生通讀課文,掌握文章中的生詞;教師帶領學生逐段進行講解,概括每段的大意;最終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這種教學方式是最普遍的教學模式,沒有一點新鮮感。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開始思考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不是可以適當改變,是不是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筆者反復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以此來喚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的期待。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和文章相關的圖片、視頻和音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把課堂上的個人默讀、小組內閱讀、教師領讀、學生有感情朗讀結合起來,將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體現(xiàn)在閱讀上,反復閱讀,以使學生能夠感受作者的真實感情。從通讀到熟讀,再到研讀、品讀的過程能夠讓學生由淺入深,鑒賞詩歌的真實內涵,將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同時把握創(chuàng)新和守正,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目標、教學主問題和教學流程的設計,從而在整體上把握高中語文教學方向,做好高中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守正。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試著將語文與地理、思想政治等學科結合起來設計課堂教學,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在課堂上,不要局限于語文的教學角度,適當?shù)臅r候要跳出語文的思維,像數(shù)學課堂一樣增強教學的屈伸度,使語文課堂具有一定的美學氣息,更好地改善語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學習中為學生制造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文本中的深刻思想,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身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逐步進行探索,在守正的同時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注重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與守正,為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余映潮.對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03).

篇4

關鍵詞:教學設計 整體性 目標性 活動性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關于語文教學,他有兩點基本認識,“第一,我認為每一個做教學工作的人必須首先認清他教的是什么。其次,我認為從事語文教學必須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言的過程。”并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復的實踐養(yǎng)成的。”

教者教什么,怎樣教,語文的習慣又包括哪些?這些問題,我們教者一直在思考探索,高中語文新課標也給了我們一些比較明確的答案:通過使用語文(即語文實踐)獲得各種知識,提高各種能力,表現(xiàn)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習慣。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習慣,教師就要在備課時多作思考,在課前設計好各種教學過程來磨礪學生的習慣。套用呂老的說法,我認為,教者要“以三維目標為基本點,以主題活動為突破口”進行專題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充揮發(fā)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獨特功能,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會,為學生不同的發(fā)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發(fā)展奠定基礎。

下面我以必修二“和平的祈禱”專題教學設計為例,談談我是如何貫徹這一思路的。

一、教學設計前要有必要的整體教學思考――整體性

專題(單元)是―個相對完整獨立的教學單位,所以在專題教學前既要有對整個專題的通盤考慮,又要有具體的基于專題的課時教學設計。

第一,本專題的主題是什么?本專題在模塊中的地位怎樣?祈禱和平是人文素養(yǎng)的―個重要方面,個人在人生與命運、個人與國家、歷史與現(xiàn)實的多重思索中會有屬于自己的那份選擇。

第二,學生希望得到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都渴望和平,但怎樣才能制止戰(zhàn)爭,擁有永久的和平呢?這些問題應該都是學生們所關心的。

第三,能否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上隨時發(fā)生的與之相關的事件引入學習過程中,成為課程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將學習與生活、學習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布置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要求,海因里希?伯爾反復描寫學校的環(huán)境布置是為了什么?

第四,能否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無限廣闊的生活世界,引向無窮的問題情境,去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戰(zhàn)爭的慘劇幾乎每天都會發(fā)生,可讓學生去搜集揭示戰(zhàn)爭慘劇的文字或影像資料,先讓大家交流感悟,再讓學生聯(lián)系總書記提出的“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寫一則隨感,以突出建設和諧世界的必要性。

二、明確專題教學的基本點――三維目標,增強設計的目標性

1.認知目標

(1)學習精巧構思和設置懸念的方法,學習小說人物形象描寫的方法,著重把握《一個人的遭遇(節(jié)選)》《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兩篇小說中的心理描寫。

(2)了解戰(zhàn)爭造成的苦難,了解引起戰(zhàn)爭的人性因素。

(3)學習圖片的鑒賞方法,“畫外音”(解說詞)的寫作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對戰(zhàn)爭與和平進行歷史的、辨證的思考。

(2)體會安妮用生命記錄下的情感和思考,能了解戰(zhàn)爭對少年兒童身心的傷害、摧殘,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3.情感目標

(1)認識法西斯的罪惡。

(2)拒絕戰(zhàn)爭,向往和平。

三、要用以主題為中心的活動作為左右教學決策、提高教學效果的突破口,增強設計的活動性

學生的自主地位如何體現(xiàn)?這一問題的答案在豐富多彩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有了上面的教學思考和三維目標的確立,我作了以下幾點教學決策。

(1)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引入。我們都比較關注戰(zhàn)爭,因為戰(zhàn)爭的勝負對戰(zhàn)爭雙方甚至整個世界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那么遭遇戰(zhàn)爭的人又是怎樣的心態(tài)呢?引起學生思考,喚起學生心中的相關回憶,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

(2)引發(fā)學生討論。戰(zhàn)爭到底帶來什么?

(3)進行專題合作探究。造成戰(zhàn)爭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新知識。閱讀小說和圖片,解決存在的困惑。

(5)自主反思消除戰(zhàn)爭的方法。從問題的解決中反思自己,反思社會,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加深對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認識,加深對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6)互相評價和教者點評。

篇5

 

一、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語文是學生的母語,是最基礎的語言。可是,中文誰都會說、會寫,為什么還要系統(tǒng)地學習語文呢?因為語文是系統(tǒng)化的語言,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繼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語文學習的關鍵不在于學會說中文和寫中文,而是學習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由于高中語文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進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探索語文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由此可見,高中語文學習不是被動的行為,而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奠基石。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重要性

 

一般情況下,無論是中文閱讀,還是英文閱讀,閱讀文章的結尾都會設計幾道課后習題,一方面,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檢測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有時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更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關注度,促使學生認真閱讀、積極思考。反之,如果閱讀的文章沒有設置問題,學生在閱讀時就像走馬觀花,無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以至于難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另外,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有的文章設置了問題框架,很多學生就是根據問題去閱讀,只會重點關注問題涉及的部分,忽視問題沒有涉及的內容。可以說,問題設計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優(yōu)勢是區(qū)分文章的重點與非重點,恰當合理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領悟文章的精髓;它的劣勢在于學生只重視問題涉及的部分,如果問題設計不合理,那么學生就無法領悟文章的深刻含義。因此,問題設計對于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缺陷

 

雖然語文教師已逐漸認識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第一,教師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和重點,很多教學問題設計不合理,沒有理清閱讀的中心思想,造成提問無效。而這個問題也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長期存在的難題。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與專業(yè)技能,才能設計出最有效的教學問題;第二,有些教學問題設計脫離了生活實際,與自然規(guī)律相悖。問題設計只有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能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注意事項

 

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問題設計,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合理設計語文閱讀問題成為教師首要解決的難題。

 

首先,教師要明確問題設計的目的,即問題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學生只要學會做題就行,凡事可以不求甚解。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其次,問題設計是為了輔助學生理解文章,所以教師要提煉出文章的精髓,并以此設計問題,以便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文章的精髓,掌握文章的深刻含義。

 

總而言之,教師不僅要認識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更要合理設計閱讀教學問題,正視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才能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篇6

一、問題要誘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動機產生的,動機激勵人去行動,興趣則支配動機。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在教學中盡可尋找一些與學生的興趣、情感、動機一致的語景、話題或相關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把教與學,聽與說融匯在一起。例如:上《Chaplin》時,我提出一個“topic”:“My favourite film star”。緊接著“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aplin?”,“Have you heard of Chaplin?”,“Can you list some films directed by Chaplin”……這些話題紛紛引起學生的欲望,很順利過渡到課后的閱讀中“Now, please read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haplin.”

二、問題設計要有階梯

對于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包括字、詞、句、段,我盡量設計一些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由淺到深設計問題,從初步讀到讀透文章,進行全體教學,加強學生對單詞、單句的理解,層次結構的理解,中心大意的理解,主題思想的理解……這也是高考閱讀的出題方向,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提高英語閱讀效果。高三冊Unit 16單,我設計以下由淺到深問題來理解文章:

1.What’s your favorite career choice?

2.Do you think football is a good career choice?

3.If not…please give reasons.

4.Why does the writer say“It is not an easy life”?

5.What does the phrase“take off”in the paragraph.1 mean?

6.How to translate the sentence“It is not just what they do with their feet that counts.”

7.What’s the main idea?

這7個問題不但包括了這篇文章的整個中心意思,使學生整體了解整篇文章,而且也對足球這一職業(yè)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問題設計要有“度”

我認為這個“度”必須是廣義的,它應該包括提問設計的難度、深度、跨度、密度等,尤其是提問設計中的難易度的把握。當然提問的難易適度還有兩個標準:一是問題本身,二是學生的素質。在設計問題時能夠想到這兩點,教學雙方必然會呈現(xiàn)如魚得水般的景象。如在高三Unit 16單元Finding jobs,“TOPIC”Jobs and Careers一文中,我從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實際出發(fā),結合實際,引導學生,較好地完成課文的理解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問題設計要有“巧”

在提問設計中,教師對題型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要在“巧”字上下功夫。

1.要采用多種提問方式,如選擇比較式、填充式、檢查式,要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其更加多樣化,易于全面掌握和理解,同時也增加學習興趣。

2.要講究操作調控方式。要注意提問的對象和方式,回答的評價等。

3.要講究提問的邏輯。問題要合理、適度,概念要清楚,表達要明確。“巧”設的問題既能節(jié)省教學時間,又能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高三冊16單元的這7個問題應該是“巧”問題①從現(xiàn)實引起高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順利過渡到問題②,進入課文。問題③與④概括了整個文章的中心思想。問題⑤和⑥處理了課文的語言難點。問題⑦又再次回到標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進行討論,把課文內容自然地與現(xiàn)實的擇業(yè)這個熱門話題結合起來,使課堂氣氛很濃厚,既解了知識問題,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五、注意對學生回答的處理

篇7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為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松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xiàn)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后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zhí)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于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啟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成為精神憩息的家園,那里雖然頹敗卻并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后,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為了讓母親驕傲,為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于自已的路,母親已經成為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獲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jié)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說明,將地壇母親對于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余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jié)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后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復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xiàn)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xiàn)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于,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為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后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蘊文膽、養(yǎng)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后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就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xiàn)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于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余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xiàn)。

如執(zhí)教《品質》一文時,懷著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篇8

關鍵詞: 語文作業(yè) 作業(yè)設計 課堂效果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活動能夠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yōu)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拓展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fā)展獨特個性。作業(yè)的分量、難度適宜,選擇自主,形式多樣,完成的時間靈活,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品嘗到作業(yè)的樂趣,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無疑激發(fā)了學生語文學習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又扎實掌握了知識技能,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一、作業(yè)設計原則

作業(yè)作為一種信息反饋,能讓教師很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教學進程的調整。同時,作業(yè)作為課堂的一種延伸,能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為此,在語文教學中,作業(yè)的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

1.啟迪性原則。傳統(tǒng)的語文作業(yè)基本以“抄寫生字、背誦課文”等形式進行,雖然能起到一定的鞏固作用,但效果不是很顯著。啟迪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能給予學生啟發(fā),讓學生在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的同時,促進技能的培養(yǎng)和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2.人文性原則。傳統(tǒng)語文教學過于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忽視了人文性。因此,作業(yè)的布置大多以識記、背誦為主。其實,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統(tǒng)一的,為此,教師在語文作業(yè)的設計中,要體現(xiàn)人文性,讓學生在做作業(yè)的同時,不但能兼顧知識和能力,而且能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

3.個性化原則。學生個體客觀存在差異,為此,作業(yè)的設計應該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完成不同個性化的作業(yè)。傳統(tǒng)“一刀切”的作業(yè)布置雖然讓完成的作業(yè)看上去規(guī)范統(tǒng)一,但去除個性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個性化的作業(yè)設計是以學生個性為基礎,強調的是讓學生接近最近發(fā)展區(qū),促進學生的不斷發(fā)展。如生詞的記憶,不一定非得抄寫,只要學生能記住,什么方式就行;在量上,基礎差的學生不一定要100%完成,可以規(guī)定當天的量,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進行。

二、重視作業(yè)的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作業(yè),是指作業(yè)向課內外開放,向校內外開放,向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開放,向家長等社會成員開放,向社區(qū)、院校、科研單位等社會機構開放。強調參與人員、探究方法、實踐過程及研究成果的多元、多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開放性的、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能力。發(fā)揮作業(yè)的積極作用,建構課內外、校內外聯(lián)系的橋梁,使作業(yè)成為連接學校與家庭、社會的紐帶。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設計了以下幾個類型的開放性作業(yè):

1.自主選擇作業(yè)。同一層次的作業(yè),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自己程度的自己較薄弱而需要強化訓練的或自己喜歡的作業(yè),可多可少。

2.自主設計作業(yè)。放開作業(yè)設計與布置的權利限制,讓學生根據教材,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體驗設計作業(yè),促進個體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如在預習新知識過程中,開動腦筋,自己設計作業(yè)并解答,然后通過全班交流,比比誰的作業(yè)設計最科學、最新穎。這種學生自己設計的作業(yè),他們完成的主動性極高,體現(xiàn)了“個性”,發(fā)展了“個性”,更有利于優(yōu)生追求較高的學習目標。

3.自主完成想象作業(yè)。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形式的想象訓練,把作者沒有寫出來的內容寫出來。這種憑借課文內容進行的小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豐富內容,還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開發(fā)學生的語文創(chuàng)造潛能。不可否認,學生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yè)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fā)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

三、語文作業(yè)設計的具體策略

1.分層遞進式作業(yè)設計。教師必須深入細致了解并研究每位學生,自愿設計難度迥異的作業(yè)。教師可根據月考或季考測試成績并結合平時具體表現(xiàn)作為分組參照依據。劃分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未能按自己能力選做題的學生,教師在批閱時即可指出,讓學生自行調整。

2.作業(yè)設計生活實踐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掌握語文學科中字、詞、句和篇章的基礎知識,對學語文的欲望轉入到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生活實際問題的嘗試階段。因此,語文作業(yè)的設計應投其所好,通過作業(yè),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作業(yè)”成為豐富生活的向導。

3.趣味化作業(yè)設計。實踐證明,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扎實、活潑、生動,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對作業(yè)的設計,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完成作業(yè),能讓學生喜歡上做作業(yè),并期待下一次作業(yè),這樣的作業(yè)肯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科而言,趣味作業(yè)的設計尤為重要。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探究、創(chuàng)新、團結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培養(yǎng)。教師要牢牢把住作業(yè)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作業(yè)過程中掌握知識,鞏固學法,就有利于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四、重視作業(yè)的實踐性

1.讀寫結合,誘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智能。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利用課文材料,設計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想象訓練。這種憑借課文內容進行的小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豐富內容,還有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誘發(fā)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智能。

篇9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閱讀理論模式。這一理論反對把閱讀看成是對一系列詞句的知覺,認為閱讀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們在文章中挑選和選擇足夠的信息來作出預測,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按這個模式,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對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然而,由于強調整體篇章理解,在閱讀時采取跳躍式搜索、猜測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速度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在速度上與可能達到的指標相比普遍要低幾倍,甚至十幾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急需盡快獲取各種信息資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與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快速閱讀理解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處于陌生狀態(tài)的基礎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采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可采用設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可向學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可采用問答題、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附SEFCBookIALesson26&Lesson27閱讀理解問答題:

1)WhichwastheUSA''''sstrongestearthquakes?

2)Howmanypeoplelosttheirlivesandhowmanypeoplelosttheir

homesinthe1906earthquake?

3)Howmanypeoplelosttheirlivesinthe1989earthquake?

4)Whenthe1906earthquakehappened,howmanymetresdidthePacific

platejumptothenorth?

5)Howmanymeasures(措施)canwetakeinordertodealwith

earthquakes?

6)Whatis"TheBigOne"?

經過一讀課文及完成表層信息捕捉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膚淺的認識,閱讀速度也得到訓練。然而,閱讀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辨認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解內容,吸收信息,創(chuàng)造性思維譯碼的理性認識階段。因此,二讀課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采用交互作用模式,側重培養(yǎng)閱讀理解綜合能力

語言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通過視覺器官接受以文字符號形式輸入的外部代碼,再結合大腦中的內部代碼(即圖式)進行編解碼認知加工,從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過程。根據魯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即是讀者大腦中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認知加工交互作用的過程。相互作用模式(theinteractivemodel)也可稱為圖式理論模式(theschematheorymodel)。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閱讀的關鍵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層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能起關鍵的作用。借助形式圖式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文體思路,了解各種不同體裁的課文的結構特點。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文體思路是accidents---causes---solutions----prediction。借助文章體裁結構幫助理解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下一階段完成重建語篇的表達訓練。借助內容圖式,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尋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線索去激活自己大腦中相應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回憶“板塊學說”(platetectonics)相關內容,將文章內容與大腦中的相關信息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細節(jié)內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語言圖式在閱讀理解中起著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fā)揮不了作用。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提高學生識別文章中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理解“shook”、“jumped”、“stay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這樣做,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下一階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會有基礎。總之,綜合利用形式圖式、內容圖式、語言圖式來指導二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1、細讀課文。可采用全文閱讀,逐段閱讀,合段閱讀等閱讀方式。

2、檢測理解。可采用問答題、判斷題、討論題、選擇題等檢測形式。

3、閱讀析評。可采用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或師生一起討論歸納等雙邊活動形式。

附SEFCBook1ALesson26&Lesson27閱讀理解問答題:

1)Whatdothefirstthreeparagraphstalkabout?

2)WhatdoesthewritertrytoexplaininthelastparagraphofLesson26?

3)WhatdoesthewriterintendtodointhefirstparagraphofLesson27?

4)Whydoesthewritermention"TheBigOne"?

5)Ifwecomparethe1986earthquakewiththe1989earthquake,whatcanwefind?

6)Ifthe1989earthquakehadhappenedinthecentreoftown,whatwouldhavehappened?

7)Whycan''''twestopearthquakes?

8)DoyouthinkthatSanFranciscoisnowindanger?Why?

9)Howdoesthewritermakeeachparagraphofthetwolessonscoherent(連貫的)?

10)Whathaveyoulearnedfromthelessons?

經過二讀課文及完成一些深層閱讀理解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獲得信息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閱讀吸收信息,吸收是為了表達。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不應只停留在輸入的層次上,應該使語言輸入(聽與讀)和語言輸出(說與寫)之間產生一種平衡。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以及題材信息重建語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勢在必行。

三、Post–-reading采用自下而上模式,側重培養(yǎng)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從最小的單位——字母和單詞(從底或下層)識別開始,逐步弄懂(在頂或上層)較大的語言單位——短語、分句、句子和語篇的意義。按照這個模式去理解閱讀過程,教師在教授閱讀課時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解決語言上的障礙,即弄清詞、短語和句子的意義。

由此看來,閱讀課教學既是一門閱讀課,也是一門語言課。隨著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閱讀理解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語言方面的問題。所以,通過閱讀,可以學習語言知識,通過學習語言知識,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與語言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密切關系;另外,中學英語大綱規(guī)定,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并發(fā)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此,在完成二讀課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語言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則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必然要求。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歸納知識。可引導學生按語言單位來分類歸納;也可按段落順序或情節(jié)內容來歸納排列。

2、深化知識。可介紹一詞多義、詞與詞區(qū)別、長句分析和邏輯紐帶等拓展性知識。

3、運用知識。口頭上可采用命題發(fā)言、口述大意、復述課文、話題討論等準交際或交際練習形式;筆頭上可采用改寫、縮寫、書面表達等準交際或交際練習形式。

附SEFCBook1ALesson26&Lesson27讀后重建語篇訓練題:

1)WhydoyouthinkSanFranciscoareeasilyshakenbyearthquakes?

2)Giveaspeechonwhatweshoulddoinordertodealwithearthquakes.

3)Writeapassagetoreportthe1989earthquakeinSanFrancisco.

4)Writeashortarticleonthe1999earthquakeinTaiwan.

實踐證明,把閱讀課教學活動分成三個階段,不同閱讀活動階段采用不同閱讀理論模式以實現(xiàn)閱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當?shù)摹_@種做法有以下主要特點:

1、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訓練。在認知能力方面,快速閱讀理解訓練促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高度集中;深層閱讀理解訓練使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發(fā)展。在語言能力方面,各個階段中閱讀理解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培養(yǎng),尤其是閱讀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學們在老師引導下,在交流與討論中相互合作、相互溝通,最后得出認識比較統(tǒng)一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相互溝通能力、協(xié)調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養(yǎng)。另外,通過重建語篇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將得到培養(yǎng)。

2、它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閱讀理解練習能給不同程度的同學提供體驗成功樂趣的機會,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素質教育的整體性方面,這種教學設計主張適應各類體裁的閱讀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和主旨,使各種有用信息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在素質教育的主體性方面,這種教學設計克服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記的弊病,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表達,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

篇10

語文教材凝聚著眾多教育專家的智慧和汗水,我們不能放棄教材,但也不能只抓教材,否則會帶來以下問題:

首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用高考語文試卷來衡量學生的真實語文水平,未必是最合理的,但如果我們不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死抱教材學語文,會使學生在高考中難以取得好成績。課外閱讀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詞匯,這有利于學生做好基礎題,它還能夠讓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語感等等,這恰恰是寫好作文所必須的。另外,課外閱讀能讓學生思維活躍,理解能力更強,這有利于學生答好閱讀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做好其他科目的試題。語文的世界豐富多彩,課本上所選取的文章只不過是語文大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只讀課本就相當于吃飯只吃上等米飯,更多營養(yǎng)元素我們從何獲取?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貧乏,思想也貧乏,視野狹窄,這樣的學生也就不能在高考中有好的表現(xiàn)。

其次,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發(fā)到教師手上的不但有語文教材還有“語文教師用書”、“語文優(yōu)秀教案”之類的書,教師的教學思路基本按照這些書的編排進行,對課文的解讀也受這些書的束縛。長期僵化而單一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的素養(yǎng)在退化,從而無形中讓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變得死氣沉沉,語文學習變成領會專家和老師的旨意,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被抹殺,學生的思維也變得僵化,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算教師的課堂教學很生動有趣,所講的閱讀方法很完美,如果離開了課外閱讀也就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像要一個人學游泳卻只給人家浴缸試水的機會,這樣是不可能學會游泳的。而學生閱讀能力停滯不前,必然會導致其學習的信心不足,使其失去學習語文的熱情,一旦學生學習的熱情澆滅了,原本生動有趣的語文學習變成了一項應付高考的沉重負擔。

正因為這種“舍本逐末”式的語文教學有如此多的弊端,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更要重視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教材和課外閱讀的關系,切忌本末倒置,對此筆者覺得高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科學合理地發(fā)揮教材的作用

教師首先要意識到學生學習教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學好語文,學習課本上的文章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從而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可以靈活地處理教材,一個月時間就可以領著學生把課本學完,剩下的時間可以用于課外閱讀和寫作;也可以挑選一些文章來講,沒必要每篇都講,但所講的文章一定要能抓住一個新穎的角度,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模式來教學。總之,教師要能用課堂上所講的課文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2.要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

很多學生可能會在課外閱讀中迷失方向,那是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將其和我們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課外閱讀的作用,教師對于閱讀的對象、字數(shù)要確定一個大致的范圍,并且要求學生每周拿出一定時間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并把自己的閱讀收獲寫出來,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辦“小組周報”。這種做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審美情操,收一箭數(shù)雕之功效;還有利于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加以個性化的引導。

3.排除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一系列障礙

學校和家長為了抓學生的成績,往往反對學生課外閱讀,這需要語文教師和家長、學校以及其他任課教師多多交流,以便獲得他們的支持;要發(fā)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不能讓其只是個擺設;要將課外閱讀與語文考試練習起來,通過語文成績的提高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