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概論范文
時間:2023-03-17 21:0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貿易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對外貿易 理論分析 案例討論 專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規模不斷增加,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中國制造在全球的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互聯網+時代,我國應采取措施,努力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亦帶來了挑戰,長期以來,反傾銷、反補貼、知識產權問題、綠色貿易壁壘等是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糾紛的關鍵問題,2016年上半年人民幣不斷貶值,美聯儲不斷加息的預期,英國宣布退出歐盟,面對全球不斷變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我們要采取措施維護我國的對外貿易利益,不斷改善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關系,提高我國的貿易地位。學習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可以有效了解中國對外貿易格局、對外貿易理論、對外貿易戰略等知識,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中國對外貿易概論課程研究
中國對外貿易導論(佟家棟等,2011)將對外貿易分為理論體系及制度與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黃建忠等,2013)主要討論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對外貿易理論依據(上、中、下),對外貿易產業經營、資本經營、對外貿易摩擦、對外貿易宏觀調控等方面。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曲如曉,2016)主要學習中國對外貿易格局、對外貿易理論依據、對外貿易戰略、對外貿易管制制度、對外貿易法律制度、中國的關稅制度、貿易促進制度、海關管理制度、加工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對外貿易關系。這些教材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對外貿易概況,內容豐富,理論深厚,案例清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學方法研究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程理論豐富,實踐性強,學習難度較高,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1)明確學習目標,每部分內容簡明扼要地提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包括學習重點及難點,分配課前學習資料。
(2)小組學習法,選定小組成員,激發成員的學習興趣及求知熱情,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案例討論,課堂演示等。
(3)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中國對外貿易理論依據這部分內容是學習重點及難點,教師根據課時安排講授貿易理論知識,然后選擇相關案例進行演算、實證分析。此部分重點講授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先講解貿易理論提出的背景假設,變量內涵,理論模型,數理模型的應用,再講解理論的經濟學含義,進一步解釋貿易理論的優點及不足,可以采用圖表相結合的方式,注意數據的時效性。然后逐一講述相關理論依據,可以增加案例解釋,此部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提高學生數理模型的計算能力、圖表的繪畫、分析能力及學生對貿易理論的思辨能力。
(4)對外貿易法、貿易促進制度、海關管理制度、關稅制度、對外貿易管制制度等內容,需要學生熟悉相關法律制度,根據已有的法律制度解決對外貿易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要掌握關稅的征收方法、出口退稅的程序等具體問題。
(5)服務貿易在GDP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角度進行講授,先介紹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情況,再選取某一具體行業進行深度分析,比如互聯網銷售,還可以選取特定公司進行分析,比如阿里巴巴、亞馬遜等,然后請小組成員選擇感興趣的行業及公司進行貿易案例研究等。
(6)國際貿易專題研究。本課程可以選取“一帶一路戰略”,“服務貿易”,“對外貿易關系”,“加工貿易”等進行專題研究。首先明確研究主題,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學會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國際貿易問題,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等。
(7)明確考核方式。本課程可以采取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并重的方式,突出課堂演示、專題討論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應用能力等。
3總結
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等,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貿易理論基礎,了解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學習這門課程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國際貿易中的實際操作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研究分析能力等。
參考文獻
[1] 佟家棟,劉程.中國對外貿易導論(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2
關鍵詞:循環經濟 對外貿易 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內涵研究
1、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位于流通環節,它要求一國通過制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
2、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重復利用、循環利用、永續利用為核心,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二、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一致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的可持續性保持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標志,它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而循環經濟是人們在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引導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為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發展空間,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就是實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
2、循環經濟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循環經濟追求的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統一,它強調資源的重復利用、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一方面通過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資源化減輕了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壓力,使得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降低環境的污染程度,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從而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為目標。可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強調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三、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外貿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引導下,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肆意破壞,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
2.低層次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在出口結構方面,我國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近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最大的五大行業分別為:機械、電子、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采掘業,其產品出口額占當年出口總額的2/3以上,這些行業大都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并且,各行業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環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進口結構方面,進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鐵礦石、鋼材等,這些作為投入品的原料型產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更為可怕的是,近年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物的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四、發展循環經濟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
面對我國傳統的外貿增長方式與循環經濟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在循環經濟下我國外貿所面臨的環境,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 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 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也是面臨著國外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外在約束。為此,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協調我國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以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正確認識循環經濟與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關系。這是正確處理對外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 我們應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 把貿易與循環經濟協調發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統籌考慮, 追求貿易、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環境質量, 促進科技進步, 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來看, 要逐步改進大進大出的粗放式貿易戰略, 調整我國外向型經濟政策, 在重視對外貿易工作的同時, 要加快國內貿易和國內市場的建設, 加快培育國內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2、調整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產品結構, 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對出口產品來說, 就是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 對進口方面來講, 就是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減少對石油、鐵礦石等的進口。整體來看,就是要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 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減少對外貿易發展中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 一是要遏制對部分地區和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規劃, 確保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 培育環境保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四是政府要制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資、信貸優惠、稅收優惠、出口退稅、加大研發投入和鼓勵環保科技創新等。
參考文獻:
[1]余敏友,左海聰,黃志雄.WTO 爭端解決機制概論[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我國的策略選擇[J].改革,2003(6)
篇3
關鍵詞:教學改革;對外貿易;必要性;措施
高校中的《中國對外貿易》這門課,是學習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同學們了解我國有關對外貿易相關理論、政策,以及較為前沿的發展動向的一門學科,因此,這門課程是我國各高校課程設置中獨有的,無法從國外的一些教學經驗去借鑒,其教學改革得到了國內許多高校的重視。學生通過對這門課的系統學習,可以在掌握國際貿易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貿易實踐中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系統的學習,可以向學生提供未來的就業方向相關信息,有利于將來在工作中不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進行《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國對外貿易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中國對外貿易》這門課,主要是通過關于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實踐的研究,其特點可概括為三點,分別為:展望性、政策性和宏觀性,其教學內容需要緊密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整體發展情況,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都達到了空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一些難度,就例如,當任課老師若僅僅遵循教材中的相關章節進行教學,教材中的內容有滯后性的話,容易對教學質量造成影響。
此外,講授法,一直以來都作為《中國對外貿易》這門課的教學方法,而通過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如果僅僅通過使用講授法來進行教學,其效果不理想。一方面,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對學生的自學精神培養是不利的,易造成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另一方面,我國的對外貿易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傳統的講授教學方式,授課內容不易與外貿發展節奏相適應,其知識信息內容也相對滯后,當學生畢業從事相關工作后,會發現從前課堂學習的內容已滯后,對現實的貿易世界不知從何入手,因此,《中國對外貿易》的教學方法也必須加以改革。
二、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課程在講授上主要以傳統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為主,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材的順序逐章節的進行介紹,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學生在接受上沒有較大難度,但是往往出現學生接受得快,忘得也快的現象,學生很難參與到實際的教學中來,教師將精心準備的內容能夠深入淺出的講授出來,但是沒有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導致學生出現了理論和實踐難以結合的局面,甚至有的學生認為這種理論課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不大,缺乏應用價值。
(二)教材內容滯后
中國對外貿易課程是針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實踐進行總結和分析,由于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對外貿易發展受國內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這導致最新的教材也難以緊跟當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實際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通過及時搜集最新的資料和數據補充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將最新的內容向學生進行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一方面使學生難以養成自主地去查閱相關資料和數據的習慣;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絕大多數的內容是講述過去時的外貿情況,容易出現學生認為教材的用處不大的現象。
(三)考核方式簡單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考查課是中國對外貿易課程的普遍出場形式,其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比較簡單。而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及學習努力的方向往往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對這一課程的考查方式決定的,因此考核方式必須與現代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采取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因課制宜,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但目前中國對外貿易概論依舊停留在撰寫論文或者開卷考試的傳統考核方式階段上。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難以客觀真實合理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難以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也難以體現出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三、中國對外貿易教學改革措施
(一)拓展學生的課前閱讀
課前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及學習效果,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所要講授的知識點。上課前,老師可根據課上所要講授的知識點,搜集相關文獻和案例,通過電子郵箱或qq等方式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閱讀。但在閱讀過程中,由于學生們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及對新知識點的不熟悉等各種因素,學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問題,因此老師需要針對以上這些因素和問題,合理設計閱讀材料和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做到有的放矢。在課上,可以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分小組對自己的課前閱讀的成果進行分享討論和展示。
(二)系統講解基本知識點
當前,《中國對外貿易》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中國對外貿易的地位,中國對外貿易的理論依據,中國對外貿易戰略,中國對外貿易的管制制度,中國對外貿易的法律制度中國的關稅制度,中國的海關管理制度,中國的對外貿易促進制度及中國的對外貿易關系等。以上是該課程中的基本知識點,教師一定要做到系統講授,但可綜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及對前期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其中的一些章節可以進行合理的擴充和刪減,做到詳略得當。
(三)加入新穎的教學方法
篇4
關鍵詞:貿易經濟專業 學科地位 課程體系
貿易經濟專業學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率先組建貿易經濟系,首創貿易經濟專業。緊接著我國其他高校,特別是財經類院校相繼設立貿易經濟系或商業經濟系,開設貿易經濟專業。
1997年教育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這次專業結構調整取消了貿易經濟專業(被列為目錄外保留專業),全國各高校進行了相應的專業調整,出現以下四種結果:一是本科教育階段保留貿易經濟專業,繼續招收貿易經濟專業學生;二是將貿易經濟專業并入產業經濟專業,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員均保留;三是將貿易專業分解為市場營銷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進一步發展出電子商務專業、物流專業;四是將貿易經濟專業改為商務專業。
對此,曾經開設過貿易經濟專業的高校紛紛表示擔憂,都有恢復貿易經濟專業的打算。未開設過貿易經濟專業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開設這一專業的規劃。以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繼保留或恢復了貿易經濟專業,一些高校也積極培育與引進師資,發展貿易經濟專業。
1998年后,全國高校在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1997版)的指導下,進行專業建設,但是為了順應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據自身辦學條件也自行設立了一些新專業,以專業方向形式招生的現象比較普遍,全國高校專業設置出現了較為混亂的局面。再之,我國經濟經過14年的發展,1997版本科專業目錄已經不能適應我國培養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2010年開始,教育部組織專家著手進行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兩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專業目錄(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專業設置權力,規范專業設置。在2012版本科專業目錄中,貿易經濟專業被列入“基本專業”目錄中,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同屬于“經濟學”學科門類中的“經濟與貿易類”專業類。重歸“正式”專業,貿易經濟專業必定會煥發新的生機,極大地促進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
貿易經濟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狀況
本文以山西財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和江蘇師范大學四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為例,分析目前貿易經濟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一)公共通識課課程設置
公共教育通識課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質和職業道德培養要求,結合專業基礎工具培養要求而設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識課的課程設置比較。四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公共通識課課程設置差異比較大的是大學計算機課程:山西財經大學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選修)、計算機程序設計(ACCESS)(選修)、計算機程序設計(ACCESS)實驗(選修);北京工商大學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和數據庫應用基礎;南京財經大學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經濟統計與分析軟件應用基礎、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用;江蘇師范大學的大學計算機課程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A。由于教育部對大學本科公共通識課(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有統一規定,因此各學校公共通識課課程設置基本相似。
(二)學科共同課課程設置
從學科門類上講,貿易經濟專業屬于“經濟學”學科門類,因此,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科共同課程,應當包含“經濟學”學科所要求的最基礎課程。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1998年7月確定了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國際經濟學共8門課程。表2是四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學科共同課”課程設置比較。由于山西財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和南京財經大學是相對成熟的財經類大學,三所學校都有相對完整的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因此,三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科共同課程除基本包括經濟學學科的學科共同課程外,還吸納了管理學科的學科共同課程,成為經濟管理“大學科”的共同核心課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學和南京財經大學在學科共同課程設置方面就已經分別通過“流通經濟學”體現出了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科特色。江蘇師范大學貿易經濟專業的學科基礎課是經濟學院的幾個經濟類專業一起確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學學科的學科共同課。
(三)專業理論課課程設置
表3是四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專業必修課”課程設置比較,表4是四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比較。要考察專業理論課課程設置,必須將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放在一起分析,因為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有時因為必修課課時的限定,會把一些專業理論課放在選修課里開設。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學校貿易經濟專業專業理論課課程的結構。
山西財經大學:專業理論基礎課(產業經濟學、流通經濟學、消費經濟學、商務談判、商業史、商業倫理學、晉商文化、商務禮儀);對外貿易理論課(國際貿易實務、世界市場行情、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海關通關實務、外貿英文函電、外貿單證與結算);流通業業態理論課(零售學、連鎖經營概論、期貨交易學、批發學、拍賣與典當學);流通業技術理論課(現代流通技術、電子商務、會展學);物流理論課(物流學、供應鏈管理)。
北京工商大學:專業理論基礎課(商業經營策劃、消費經濟學、市場價格學、投資項目評估與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經濟地理、經濟預測、購買者行為分析、采購學、服務管理學、商品學、商事與經濟法概論、合同法、現代廣告學);對外貿易理論課(國際經濟學、國際商務函電、國際經貿英語、國際貿易法);流通業業態理論課(期貨交易實踐、零售學、連鎖經營);流通業技術理論課(電子商務盈利模式實踐);物流理論課(物流管理)。
南京財經大學:專業理論基礎課(產業經濟學、區域市場與區際貿易、貿易史);對外貿易理論課(國際貿易實務、商務英語、國際商務函電、國際投資與跨國經營);流通業業態理論課(零售管理學、批發管理學);流通業技術理論課(電子商務、網絡支付與結算、POS/MIS、互聯網數據庫)、物流理論課(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商業規劃理論課(商業規劃學)。
江蘇師范大學:專業理論基礎課(商業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管理學、經濟法、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學、商品學、商務談判、客戶關系管理、中國商業史、品牌學、市場價格學、消費者行為學、現代服務學、市場調查與預測);對外貿易理論課(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學、商務英語);流通業業態理論課(零售學);流通業技術理論課(電子商務概論);物流理論課(物流經濟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貿易經濟專業的專業理論課的結構可以看出,目前貿易經濟專業課程結構基本上包括專業理論基礎課、對外貿易理論課、流通業業態理論課、流通業技術理論課、物流理論課和商業規劃理論課6個部分。四所學校對各部分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各學校對貿易經濟專業理論基礎課的理解存在差異,專業理論基礎課各學校開設差別也較大。尤其是目前講授的商品流通理論對于解釋現實商業問題有一定的距離。構建貿易經濟專業的基礎(核心)理論,豐富貿易經濟專業基礎理論,形成本學科基礎理論與國際貿易學科基礎理論的充足與充分的差異化,確立貿易經濟專業在經濟與貿易專業類的明確地位。流通技術理論課與流通規劃理論課是近些年大家都認為要加強的課程,但由于缺乏相應師資和教材,開課都很不理想。
(四)專業實踐課課程設置
表5是四所院校貿易經濟專業“專業實踐課”課程設置比較。由表5可以看出,傳統的實踐課程是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專業見習(實習)、社會實踐和課程實驗(實踐、模擬)等課程,新興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科研訓練(科研項目、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學科競賽、學術講座、團學活動、資格認證、文學藝術欣賞、認知性實踐、創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專業實踐課開設的還主要是傳統實踐課程,新興實踐課程的開設有待完善、深化與落實。
貿易經濟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創新設想
(一)依據三個層次構建貿易經濟專業課程體系
貿易經濟專業被確定為“經濟學”學科、“經濟與貿易類”專業類、“貿易經濟”專業,其專業鏈為“經濟學”學科“經濟與貿易類”專業類“貿易經濟”專業。因此,應根據“學科”“專業類”“專業”三個層次構建貿易經濟專業的課程體系。貿易經濟專業課程體系中,“學科共同課”應為“經濟學”學科的學科共同課,“專業類基礎課”應為“經濟與貿易類”專業類的專業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應包括體現貿易經濟專業核心理論(思想)的課程。有些學者認為“貿易經濟專業”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兩個專業的共同理論大約只有20%,因此,“經濟與貿易類”專業類的專業類基礎課,應包括這共同的20%的理論和一些相似理論,比如分工與貿易理論、貿易史理論等。
(二)構建內外貿一體化課程體系
不僅貿易經濟專業要開設對外貿易理論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應當開設貿易經濟理論課。如果內外貿理論兩張皮、內外貿活動平行進行,結果導致做內貿的做不了外貿、做外貿的更做不了內貿。因此,內貿企業不能較好地管控國外產品市場,更好地組織全球產品供應鏈,外貿企業當遇到國際環境惡化、產品出口困難時,也沒有利用國內市場的能力。內外貿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離不開內外貿一體化理論研究與創新,目前我國內外貿一體化理論成果近乎空白,內外貿一體化提法還僅僅是一個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內外貿專家學者從創新的視角與思維思考內外貿一體化的結合點。“全球供應鏈”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和“全球產業鏈”理論,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還需要結合外貿與內貿理論,需要相關理論的融合。
(三)突出貿易經濟專業的內核理論
在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中應突出貿易經濟專業的內核理論,使貿易經濟學專業成為“有骨、有肉、有血”的專業。1997年教育部專業結構調整,使得1998年以來,貿易經濟專業不具備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僅采取了“目錄外專業”的形式,教育部專業目錄中僅設置國際經濟與貿易一個貿易類專業,許多高校紛紛取消了貿易經濟這一專業,用國際貿易取代了這一專業。這一調整使得高校貿易經濟學科領域僅剩下外貿專業,許多研究貿易經濟的教師紛紛轉換研究方向,這對貿易經濟專業來講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專業隊伍流失嚴重,教師隊伍出現結構性調整,許多教師轉行到其他熱門專業進行教學和研究。由于流通體制改革,商業領域對外開放,貿易活動的變化相對較快,而教材建設卻相對滯后,內容陳舊,方法傳統,不能適應變化的形勢,可供教師選擇的較好教材不多。因此,應挖掘貿易經濟專業的內核理論,追溯流通經濟理論的本原,借助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創新貿易經濟理論。創新能夠解釋現實流通現象的理論,縮小流通理論與流通現實的背離。
(四)強化貿易經濟專業人才的技術能力
強化貿易經濟專業人才的技術能力,就是要增加貿易經濟專業的技術要素,這需要開設一些技術性課程來完成。一是要加強流通技術理論課開設,主要開設電子商務、網絡支付與結算、POS/MIS、互聯網數據庫等課程。二是加強物流理論課開設,主要開設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等課程。三是加強商業規劃理論課開設,主要開設商業策劃學、商業規劃學、商業街和商圈規劃學、商業地產管理學等課程。四是要強化教學中的企業實習與社會實踐。企業實習要常態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證足夠的時間安排。要腳踏實地組織和進行實習,不流于形式,使學生能真正接觸和了解流通企業的在用技術,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鄧淑蓉.對于我國高校恢復商業經濟專業的幾點思考[J].江蘇商論,2004(2)
2.呂慶華.貿易經濟學科發展動態淺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業經濟學:回顧、反思與重構[J].商業經濟與管理,1996(6)
4.黃國雄.中國流通業:入世后的挑戰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2(2)
篇5
國際商務專業學什么
國際商務專業旨在培養具有開闊的視野,扎實的國際商務理論、實務和國際商法基礎,能較熟練地應用國際法規、外語開展商務活動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主有課程有專業英語、管理學理論、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國際經濟學、財政管理、國際營銷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法、貨幣銀行學、國際營銷學、中國對外貿易等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有西方經濟史、國際商務英語、國際金融實務、國際貿易實務、發展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務禮儀、外貿管理法、國際稅法、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經濟合作、國際投資法、電子商務、中國對外貿易、WTO專題、證券市場概論、財稅法、國際貿易法、國際金融法、國際信貸與結算、歐洲聯盟法、國際技術轉讓、商業倫理、心理學、社會學、海商法、審計學與審計法、公共關系學、合同法、公司法、組織行為學等。
國際商務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
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具有法商結合的知識結構,理論知識扎實,并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用外語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適于在跨國公司、外向型企業和外資企業等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商務代表、單證員、國際商務師及國際化經營的高級管理人才。或者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及政府機構從事對外經營管理、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以及國際化商務活動策劃的綜合性高級專門人才。
篇6
(一)課程體系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專業課程教學分工的需要,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師一般情況下不講授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世界經濟概論和國際經濟合作,而這幾門課程中恰恰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這幾門課程的教師很難有效的處理好課程間的銜接以及合理的設定相關課程的教學要求[2]。其次,學生在學習國際貿易課程之前應該已經學習了相關經濟學的課程,例如西方經濟學等。但是針對經管類以外的專業來說,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英語學專業、物流工程專業和茶學專業并沒有開設相應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這就為國際貿易的教學設置了很大的障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時的補充基礎課程的知識,給課時分配帶來了難題,很有可能因為課時的限制,導致一些重點和難點內容在課時上得不到完全充分的保證,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內容需調整
首先,國際貿易課程總體而言是偏向于理論和政策的學習,因此對于初次接觸國際貿易相關知識的學生來說往往不容易產生很大的興趣,并且常常會對它的實用性或有效性產生疑問,進而失去了鉆研的動力,也就無法實現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最終目的,這也是目前很多院校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在現有的教學框架體系內,更新或調整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材內容需更新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動態發展的學科,因此它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是與時俱進,順應國際貿易的發展變化。但是,目前由于教材內容更新、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在多數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中,從內容上看,都無法全面的反映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例如,本校采用的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的國際貿易教材,這本教材以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為主線,體系合理,在內容上重點和難點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但是,教材在案例和數據上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有些章節應根據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變化予以加強。
(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學習方法不合理
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很多教師明顯的感覺到現今學生學習的動力明顯下降,這一點在本校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很多學生缺乏主動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不了解當今國際經濟政治的局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相關知識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背景信息的鋪墊,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利用相關知識分析國際貿易實踐的能力。另外,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停留在機械的記憶上,通過簡單的背誦來掌握相關概念和理論,不能有效的利用已學習的專業知識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深層次分析,從而對相關理論結論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文字記憶上,這必然會影響學生們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合理安排課程體系
國際貿易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了解國際貿易的發展,深化對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和理解,也為進一步學習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打下理論基礎。所以在課程安排上應注意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銜接與整合,如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投資學、世界經濟概論和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等。同時也要求這些課程的相關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溝通,找出這些課程中的重疊部分,確定每門課程的具體內容,強調每門課程的重點部分。另外,針對不同專業所開設的國際貿易課程,應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內容及要求,以符合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
(二)完善教學內容
1.更新與補充教學內容
為了體現國際貿易發展的時效性以及教學的系統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一些內容進行加強或補充。例如國際服務貿易的部分,國際貿易的競爭正在逐漸從商品貿易轉化為服務貿易,而在大多數國際貿易的教材中,針對國際服務貿易僅僅是概念性的介紹,點到為止,缺乏深刻的剖析和實時的數據。所以在進行服務貿易這一章節的教學時,不僅僅要求教師清晰明了的講解服務貿易的定義和特點,同時需要教師對當今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狀況多做一些介紹和分析。其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仍在不斷加強,國際貿易的對象已經從單一的國家和地區轉化為區域經濟集團,很多教材對當今主要的經濟貿易集團僅僅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沒有具體的介紹這些經濟貿易集團的貿易現狀和影響,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的關系也沒有細致的分析。基于此種現狀,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課外調查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區域經濟集團的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展示的內容進行補充分析,強化重點內容,這樣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有助于他們全面了解當今國際貿易的態勢。再次,在很多國際貿易的教材中,在國際貿易政策措施這一部分中,非關稅措施的介紹沒有重點突出那些對現今以及未來國際貿易產生重大影響的非關稅壁壘。同時,絕大部分的教材也很少觸及非關稅壁壘對涉及國產生的具體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案例教學法或專題教學法深化非關稅措施的介紹。另外,原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以及歐洲的債務危機致使發達國家對外貿易政策出現向保護主義的大步回退,這種轉變也是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予以傳達的信息,引發學生對于未來國際貿易發展趨勢的思考。
2.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增加教學內容[3]
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源大多來自于本省,本省的學生對于當地的經濟狀況比較熟悉,針對這一情況,在國際貿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相應的增加本省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情況,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曾經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補充了安徽省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例如安徽省的對外貿易情況、支柱產業和工農業的國際市場競爭情況、安徽省的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安徽省特色農產品的出口現狀及所遭受的貿易壁壘,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明確教學重點
因為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在其理論體系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基礎地位,所以針對理論教學部分,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扎實的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如果基本的理論基礎沒有打好,那么就無法透徹的掌握后面當代的國際貿易理論。當然,在理論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能僅僅考慮基礎的重要性,也要體現國際貿易這門學科的前沿性。國際貿易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的,其理論也是隨著人類對外貿易的經濟實踐和認知而不斷發生變化的,所以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不能僅僅做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應該作為一個教學重點,加大這些新貿易理論的講授力度,使學生對于當代國際貿易的現象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認識。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國際貿易課程各個章節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性的來進行教學,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與實際聯系較為緊密的一種教學方法[4],在很多管理學的課程中應用較為廣泛。這種教學方法倡導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以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案例教學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為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真實發生的事件,這種真實的環境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述貿易政策時,如果一味的向學生灌輸各種措施的概念,學生很容易失去聽講的興趣,但是如果引用相關的案例來講述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分類、內容與實施,并且分析案例中的措施對相關國家貿易的影響,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也對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2.提問啟發法
如果完全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一味的在講臺上獨自講解國際貿易的概念和理論,學生通常會在課程還沒有過半就因為覺得乏味而精力不集中,往往造成教師臺上大聲講,學生臺下小聲講的局面。針對這一弊端,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例如,在講述國際分工理論的時候,如果在講解之前向學生提問“你認為一國參與國際分工有什么好處?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時具有哪些優勢?我國與日本和美國比較,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就會引導學生思考國際分工的作用以及每個國家是如何參與國際分工的。
3.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各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但是,在很多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僅僅起到了電子板書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信息量巨大,有些時候學生來不及吸收,反而使其教學效果不如傳統的黑板教學。那么針對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視頻文件等多媒體資料播放給學生觀看,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和總結,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也不會覺得學習過程是枯燥乏味的。例如,在講到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時候,可以采用《大國崛起》紀錄片中的相關視頻;在講到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也可以采用《貿易戰爭》中的相關視頻。這些多樣化的教學資料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不會覺得自己學習的知識距離自己的實際生活太過遙遠。
三、總結
篇7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按商品和勞務流向不同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不同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國內外的客觀環境條件,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手段,特別是對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或鼓勵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訂有各自的戰略規劃,以作為本國對外貿易總的指導思想,即稱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西方經濟學家和一些國際組織,把近幾十年來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采取的對外貿易總體戰略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進口替代型戰略。最早實施這種戰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該戰略主要是高筑貿易壁壘,限制進口,通過建立和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替代工業制品的進口,減少對國外經濟的依賴,保護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業。為了解決本國工業發展進口機械設備所需外匯,也出口一定數量的資源型產品和初級產品。
二是出口導向型戰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實施的是這種戰略。該戰略與進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張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加工業,擴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這些國家把國際市場作為本國經濟的活動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勵出口貿易的同時,也大量引進外資、技術、進口原料,以彌補內資金和原材料的嚴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戰略。該戰略是上述兩種戰略的結合,把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過分限制進口,也不過分鼓勵出口。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一度采取過這種戰略。
以上三種戰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進口替代型把保護、限制進口作為戰略重點,出口導向型把鼓勵出口作為戰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顧,視為同等重要。
我國過去幾十年實行的究竟是何種對外貿易戰略,從來沒有過統一的認識和非常明確的定位。改革開放前談不上貿易戰略這個概念,當時按實際做法是在過分強調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導下,基本上采取了閉關鎖國及幾乎封閉式的進口替代型。至于市場的選擇,更是反復多變、忽而是“東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際間的經貿聯系日益加強,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但外貿戰略仍然搖擺不定。大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實行的是類似進口替代型與出口導向型相結合的混合戰略;1994年以后,由外經貿部提出了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商品、資金、勞務合作與交流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協調發展的“大經貿”戰略。這實際是一種內容復雜、實施困難、含糊不清的戰略。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但究竟應該實行什么樣的總體戰略。最后在爭論無果的情況下,又提出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選擇可持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比較自由的,配以適當保護的綜合戰略”和有管理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這更是一種沒有具體戰略的戰略。
2外貿總體戰略中出口貿易的戰略地位
盡管我國的對外貿易,在過去甚至今后的戰略選擇問題,總是沒有形成過完全統一的認識,但有一點是大家都無可爭辯的,這就是出口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戰略中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關鍵所在,更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的前途問題。實踐證明,正是這些年我國堅持了以出口貿易為先導,才以此帶動了進口貿易,推動了對外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
(1)從外貿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終高于進口依存度。從1990~2005年的16年間,出口貿易依存度有15個年份高于進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為20%以上,最高年超過30%,也就是說我國每年GDP的20%以上來自出口貿易。
(2)從外貿貢獻度方面,出口貿易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根據林毅夫等學者的測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動GDP增長1.0%。而進口貿易,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國內市場一直處于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對經濟增長不僅沒有貢獻,而且體現為漏損,二者呈負相關,進口每增長10.0%GDP增長為負0.56%。由此可知,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貿易的大幅增長功不可沒。出口貿易已成為與投資,消費一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尤其在目前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出口這駕馬車顯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長還會刺激消費增加和投資擴大,對后兩駕馬車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貿易是我國換取外匯的重要來源。從1978~2005年我國年出口貿易額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620億美元,增長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間,除1993年貿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其中2005年順差超千億美元。多年的貿易順差為我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出口的迅速增長,同時也帶動了進口的增長。進口額由1978年的108.8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6601.2億美元,增長了約61倍。
出口貿易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重點,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及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首先,出口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實行對外開放,就要大力發展外經貿事業,就要大規模地引進技術設備、利用外資、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以及多邊、雙邊經濟合作等,所有這一些都需要出口貿易換取的外匯提供資金保證。其次是我國產業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一方面因為發展出口貿易必須積極發展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貿易也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所需資金創造條件。第三,我國具有發展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如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稀有金屬、煤炭等的礦產資源優勢,機電等制成品的工業基礎、生產規模和成熟的國際市場優勢,新開發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優勢等都比較明顯。
3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的戰略選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物質商品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發生了兩個明顯的轉變:一是由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產品、礦物燃料產品等為主,工業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5年初級產品的出口僅占全部出口產品的7.9%,工業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業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為主向精加工型為主的轉變。過去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多屬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近年來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逐漸增多。目前我國出口的幾大類產品中,高科技產品僅次于機電、輕紡排在第三位,而且還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但是目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總體上講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輕紡產品中的絕大部分和機電產品中的相當一部分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上不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我國國內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的上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也正在減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較少,市場競爭力不強。貼牌產品雖然市場看好,但我國付出的成本代價太高。
鑒于目前的現狀,對今后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筆者認為應根據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和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向,堅持走以輕紡類產品為基礎,以機電類產品為重點,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的出口戰略,其內容如下:
3.1以輕紡產品為基礎
輕紡產品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商品,輕紡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是我國發展出口貿易的根本所在,特別是紡織服裝、兒童玩具,國內有龐大的生產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出口大國的地位不易被撼動,是我國出口戰略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輕紡產品一般檔次較低、質量較差、名牌較少,競爭力不強,輕紡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國多為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日趨升溫,對從我國進口的紡織品等歧視性限制逐漸增加,再加上國內成本優勢正在減弱,因此出口形勢依然嚴峻。今后要堅守輕紡產品出口這一根基不被動搖,就必須采取以質取勝、提高質量、提高檔次、創立品牌。
3.2以機電產品為重點
把機電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戰略的重點,不僅這是我國目前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還在于:一是機電產品中的一些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發展機電產品出口,可以改變長期以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二是機電產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生產規模較大,與國民經濟其他許多部門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加機電產業的發展,也可為其他部門提供更多先進的技術設備,進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三是發達國家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國內機電產業出現萎縮,所需機電產品多為進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對機電產品,尤其是對成套設備的需求也明顯增加。因此,機電產品的世界市場容量很大,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50%,出口貿易的空間較大。
3.3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而出現的計算機等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產業,代表著世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些新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本身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同時還通過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從而增強同類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下大力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的出口,不僅是我國出口貿易追求的戰略目標和新的增長點,更可極大改變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接近30%。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今后發展潛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發展新技術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的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戰略目標,是符合我國情況和千變萬化的國際市場需求,是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驅動力。
4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
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確提出實行“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其內容包括:繼續開拓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穩定鞏固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亞洲市場,加快發展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市場,積極開發非洲、拉丁美洲市場。但不同時期,多元化市場戰略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今后這一戰略如何實施,筆者認為,鑒于我國加入WTO后國際經貿環境的新變化及國內“十一五”規劃經濟發展目標的要求,應當在堅持創匯增收、出口與進口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出口產品適銷對路、發展國家間友好合作關系等原則下,把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分為三大不同類型,區別對待。三大類型是: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促進進口、服務于進口貿易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銷售中低檔次產品和發展國家友好關系為主要目標的市場。
(1)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港、澳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市場,當屬于以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容量大、消費水平高、需求穩定,我國產品在這里享有一定信譽。因此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年出口額一般要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5%左右,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外匯收入的搖錢樹,同時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主要來源地。對于這些地區要在堅決鞏固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向縱深發展。
(2)以促進進口,服務進口為主要目標的出口市場。這類市場包括俄羅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西亞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北非的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非的尼日利亞、拉美的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我國不僅是出口大國,同樣也是進口大國,不僅要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還要進口我國儲備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資源性產品,如被稱為我國發展瓶頸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鐵礦石、化肥、銅礦等,上述地區正是這些資源儲量、生產、出口的重要地,同時又不受發達國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國的重要進口基地,鞏固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對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維持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一是要盡量保持貿易平衡,用擴大出口解決進口所需外匯;二是為建立可靠穩定的進口基地,應以提供設備技術、直接投資、勞務輸出等方式與對方建立多種經濟合作關系。總之,把這些地區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不應以換取外匯為目標,而是滿足進口需要。
(3)亞、非、拉其他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工業制成品比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購買力不高,我國出口的中低檔為主的輕紡類產品,價格低廉,非常適合這些國家的消費需求;我國的機械設備、操作技術要求不高,價格合理,與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相配套。因此這些地區理所當然的應是我國,特別是眾多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市場。此外,這些國家長期以來與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在許多國際活動中是我國的忠實朋友與合作伙伴,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系,進一步開拓出口市場既可落實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又可以鞏固國家間的友好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應堅持以出口為主導的戰略方向,在出口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創匯增收,同時通過技術設備引進及自我發展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實施上,根據不同的目的,市場的選擇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林.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轉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曲如曉.中國對外貿易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趙玉閣.中國對外貿易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篇8
[關鍵詞]天津 低碳經濟 新能源產業 服務產業 現狀 影響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1-0118-01
一、低碳經濟的含義
低碳經濟,就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和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使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達到最小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它是人類社會面對全球變暖壓力下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理念。
二、天津外貿發展的現狀
天津作為重要港口,對外貿易的增長成為天津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區域發展的標志之一,不斷吸引外商前來投資。天津港逐漸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集散地,通過國家戰略安排和全面考慮,天津港將重點放在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等業務,以出口導向性為主,同時也配合進口貿易共同發展。同時,濱海新區作為京津冀、環渤海的經濟龍頭,正在掀起新一期的開發狂潮,各項經濟指標全面提升,包括口岸進出口總值三年翻番、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引進外資成就突出、港口吞吐量不斷躍上新臺階。這都要求提升濱海新區的發展速度,實現外貿出口總值較快增長,保持較強的外資吸引能力。
三、低碳經濟對天津外貿發展的影響
(一)低碳經濟對天津外貿發展的積極影響
1.促進跨越式發展和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在低碳經濟這一前提下,天津不僅要致力于改善民眾生活、改進生活品質,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能源和資源短缺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只能選擇跨越式發展,來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實現,不斷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模式發展。
2.有助于天津推進技術創新、突破技術難題。未來低碳技術將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標志。天津企業在新一輪的競爭中,通過激勵低碳經濟實踐,加上長期的研發、積累和沉淀,來推進技術創新,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低碳經濟對天津外貿發展的消極影響
天津市作為北方的老工業基地,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低耗能產業是必由之路。然而在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也有種種因素制約著天津的發展。
1.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框架和規劃體系不完善。目前,天津發展低碳經濟工作仍然是以行政手段為主,缺乏低碳發展的戰略規劃。主要是依靠各部門和企業來實現節能減排指標,環境執法效果一般、而且環保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2.產業結構不合理,尤其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盡管近年來,天津在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但是和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技術問題,目前天津低耗能產業比重相對其他產業來說較低,導致低耗能產業發展受到限制,而高耗能行業在經濟發展中又占有重要位置,致使不利于擴大消費者需求和就業,最終影響到天津市低碳經濟發展。
四、對外貿易向低碳發展模式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著力調整優化結構,推動外貿低碳化轉型
在天津市低碳經濟發展良好、貿易總量持續增長的趨勢下,應以合理調整出口產業結構和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為突破口,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向資源環境要素高效配置和使用的低碳發展模式轉型。如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實施綠色貿易增長戰略。積極開拓海外新興市場,將產品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值,獲得更高的利潤。鼓勵部分外貿企業實行走出去的策略,擴大國外市場占有率,投資境外工業區建設,加入到合作發展之中。逐漸對外轉移產業鏈的制造環節。
(二)深化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促使外貿低碳化轉型
加快推進環境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在天津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將企業排污權有償使用這一點考慮其中,能夠制約一些企業隨意排放污染物的行為,排污量少的企業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來將排污使用權轉售給其他排污量大的企業,促使企業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對于企業有償用水也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實行水權交易制度改革。對于過度排放污水、垃圾的企業征收一定的罰款,從而不斷完善生態環境。
天津要想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就要不斷創新、研發,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多倍的回報,落實到實際行動上。通過政府、企業,乃至個人的努力來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使天津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不斷擴大,成為低碳經濟下的“領頭羊”。
【參考文獻】
[1]李克國.低碳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王國樑.低碳經濟——中國用行動告訴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
[3]雷鵬.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篇9
論文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職業教育 社會需求 職業素質 職業能力
論文摘要:針對我國對外貿易日益頻繁,社會對貿易人才的需求從數量到質量上都有提高的現實,開展社會對國貿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要求的問卷調查,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匯總,提出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國貿專業學生的建設性建議。
1.我國外貿發展趨勢與國貿專業學生培養現狀
1.1我國外貿發展趨勢
自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對外貿易突飛猛進的發展,貿易額逐年上升,2007年底,中國進出口貿易額達21 738億美元,同比增長23.5%我國的對外貿易還將持續保持高速高效的增長勢頭。國際貿易的不斷快速發展,對貿易人才的需求從數量到質量上都有新的要求。
1.2國貿專業學生培養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涵蓋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等范圍,是由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等基本理論及相關實務所組成的學科。培養學生系統掌握國際經濟及貿易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業務知識,深入了解國際市場運行規則及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熟悉我國對外經貿方針、政策。
當前,社會對外貿人才有如此大的需求,已有很多高職院校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然而他們培養的國貿專業學生能否真正滿足社會需求,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的本質應當是“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完成相關職業的職業化基本訓練”。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就要體現出職業化這一特點。目前,很多國貿專業學生不能勝任與專業有關的相關工作,知識結構偏向理論,缺乏實際操作、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向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國貿專業學生提出了不少新挑戰。
2社會對國貿專業學生能力與素質的要求
針對如何培養現代國貿專業學生的問題,2007年,沙洲職業工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進行了社會對國貿專業學生職業素質要求調查問卷活動。調查對象面向江蘇省各個市、地區從事生產加工、制造業,基本要求前三年平均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占企業平均全年總營業額10%以上的中小型企業,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27份,其中有效問卷74份。問卷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重點調查外貿企業用人標準的傾向問題。
我國外貿持續保持快速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社會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外貿專業人員。劉于國貿專業的學生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社會對該專業畢業的學生能力與素質有何要求?以下是對調查問卷整理的結果。
2.1國貿專業學生的社會需求
從調查的結果得知從事外貿出口的企業80%是中小企業,調查顯示,82.19%的企業需要外貿人才,但數量并不多,這跟企業本身的規模有關。近些年來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穩定,但真正有實力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并不多,大部分是加工型的中小企業,因此,這些公司在招聘工作中主要是針對外貿綜合性人才。
2.2國貿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
每個企業的用人標準會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要求應聘者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求員工愛崗敬業、忠誠、有團隊合作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多數企業都更青睞于用得上、留得住、動手能力強、工作有闖勁的員工。作為一個外貿工作人員,出色的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非常重要,2.53%的企業認為應聘者應同時具備專業知識、職業道德、英語水平這3種素質,27.59%的企業最重視專業素質,其次分別是英語水平、道德素質。
2.3國貿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
現代職業教育認為,職業能力不是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遷移和類化,并與相關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根據調查的數據統計,企業要求同時具備外貿知識水平和產品知識的人才,比例占到86.1 %,外貿知識為主而產品知識為輔的人占9.7%,僅有4.2%的企業要求員工是產品知識為主而外貿知識為輔。由此可見,外貿人員必須要有過硬的外貿專業知識。同時,有近71%的外貿企業認為,英語是國貿專業畢業生必須掌握的語言,從事貿易工作對英語掌握的必要性可窺一斑。
再看用人單位對國貿專業學生的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各企業對英語能力要求是較高的,多數企業要求畢業生擁有大學英語六級證書,同時對職業技能也有較高的要求,外銷員、單證員、報關員三種證書位列前茅。
證書要求是基礎,能力要求是核心。有80%的企業要求國貿專業學生應突出英語會話能力(見表1),還應突出市場開拓能力(42.96% )、公關與交際能力(37.14%)及外貿業務管理能力(27.14% )。由此可見,社會對國貿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要求特別高。不僅要求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實務,還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國貿專業學生培養的建設性方案建議
根據調查的結果,高職院校國貿專業應該根據社會對學生的職業化要求,構建特色化專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
3.1國貿專業培養目標要定位準確
國貿專業建設理念應該鮮明、貼近社會實際,應該以外貿職業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建設實用性強,職業氛圍濃厚,校內、校外互補的實踐教學環境;構建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探索教學做一體化、多媒體、案例式等專業教學模式;逐漸培養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操作能力強的職業應用型人才。建設目標應該明確: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以服務地方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圍繞雙證融通、產學結合,完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造就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外貿職業技能型專門人才。國貿專業的設置必須體現其專業特色。
3.2國貿專業學生能力培養
2005年10月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強調職業教育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按素質全面、基礎寬厚、技能多元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按強化素質課、拓寬基礎課、優化專業必修課、加強實踐課的思路設置教學課程。
(1)構建適應社會要求的能力體系
構建理論和實踐交互滲透的課程體系,圍繞理論基本知識點,強化技能訓練,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綜觀國貿專業,主要應該培養語言應用能力、職業基本能力和外貿開拓能力。根據三大能力體系,分別結合專業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設置三個系列課程;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技能方向課程,以適應就業方向的能力要求。
第一大能力是語言應用能力,開設有大學英語、英語口語與聽力等課程,培養學生英語閱讀、寫作和會話技能,外貿英語表達方法和技巧,安排英語聽力與口語綜合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第二大能力為職業基本能力,體現制單、報檢、報關、業務管理能力。學習外貿單證實務、海關報關實務、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概論等知識,進行外貿單證員技能訓練、報關員技能訓練、報檢實務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大能力是外貿開拓能力。學習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與結算、電子商務等課程,進行相應技能訓練,突出學生的外貿開拓能力。
(2)突出具有專業特色的職業能力
篇10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 本科 兩年 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
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
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
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
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
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
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