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范文
時間:2023-03-26 14:2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證券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家好!我競聘的崗位是****。
我叫,從93年開始從事證券業,94年被派往深交所,任場內紅馬甲,當年被評為年度優秀出市代表;96年回來后,就一直在客戶服務部任客戶經理;2001年取得證券經紀從業資格。
這次參加競聘,是對我以往工作的回顧,也是對我今后工作的促進。我有信心,也有決心面對這次挑戰。我覺得自己有以下三方面優勢: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為人忠誠實在,有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良好職業道德。
本人忠于**證券事業,某證券公司曾以優厚的待遇許諾,讓我加入他們的團隊,但我謝絕了,因為十幾年來我與**證券公司、與我們的客戶、與我們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我也堅信**證券公司的明天一定會更好!我熱愛證券事業,勤奮工作,盡心盡責,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項任務。在歷次基金銷售中,共銷售基金五百多萬,名列營業部前茅,特別是**基金的銷售達100萬,受到公司總部的嘉獎,獲得“先進個人”稱號;在理財2號的銷售中,也銷售了110萬。
二、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親和力,服務文明、熱情周到、耐心細致,想客戶之所求,急客戶之所需,排客戶之所憂,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給客戶留下了誠實守信的良好印象,多次受到客戶的好評,客戶滿意度較高。
三、具有證券從業資格、良好的證券業務知識,精通業務,了解各類證券業務的運作模式和操作流程。具有豐富的市場營銷管理經驗,對金融產品的營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經驗。
下面談談我對****職位這一職位的理解
****職位主要是負責柜臺日常事務的具體操作,負責客戶一般問題的解決與處理,做好日常客戶服務工作,認真執行各項業務制度,注意防范風險及對新員工的柜臺業務傳授與指導。
工作設想方面
我認為****職位除了按照其崗位職責認真做好日常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客戶服務工作。
眾所周知,客戶是營業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市場競爭的實質就是爭奪客戶資源。要建立與維持同客戶的良好關系,就必須樹立客戶利益至上的觀念。客戶服務工作的好與壞代表著營業部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素質,與營業部利益直接掛勾。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客戶服務工作:
篇2
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
從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營業算起,我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歷經了10余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奠基階段”、“市場化階段”和“國際化階段”,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第一個10年里,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奠基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以漸進式改革的方式,在中國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經濟體系上構建了一個初具規模的證券市場,并為將來的市場化、國際化打下了基礎。
但在整個“奠基階段”里,由于我們采用的一些方法手段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從而直接導致我國證券市場現行的制度架構中帶有較為濃厚的非市場特征,這與我國證券市場直接脫胎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關。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為了使我國的證券市場更好地符合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的內在規律,提高中國證券市場迎接國際化挑戰的能力,我們需要在“奠基階段”之后的“市場化階段”中通過一系列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工具創新,大力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水平,以消除過去形成的種種非市場化色彩,這一階段大約要持續5年左右時間。
只有在基本完成市場化進程之后,我們的證券市場將步入一條更為健康的發展道路,從而才能更好地進入“國際化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證券市場將與國際資本市場充分接軌。只有完成了這一國際化進程之后,我們的證券市場才真正與世界市場融為一體,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
現在,伴隨中國加入WTO組織法律程序的基本完成,我國證券市場的開放進程將大大提前,這意味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將在市場化尚未完成的情況之下開始,這對我們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挑戰。
回顧中國證券市場的十年奠基階段,我們主要取得了如下成就:
(1)初步構建了以《公司法》、《證券法》
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制度架構。
(2)市場發展初具規模。截至2001年10月,在滬深兩市上市的公司(包括A、B股)達1152家,市價總值為43742.14億元,流通市值為14560.16億元,這一市場規模表示: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3)培育了一支規模較大、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在內的投資者隊伍。截至2001年10月底,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開戶數已經達到6577.05萬戶,有44只規范的證券投資基金,部分商業保險資金可以通過投資于證券投資基金的方式間接投資于股市,開放式基金已經推出。雖然投資者隊伍還需進一步發展,并有待成熟,但是不可否認,整個社會的金融投資意識已經大大加強。
(4)建立起了較為系統、相對獨立的信息披露規則體系。公正、及時、準確的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保護投資者利益、建立公正市場秩序的內在要求。經過十年努力,信息披露規則已經建立。市場參與各方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都能在這個規則框架內及時披露其相關信息,從而使交易市場具有一個基本的規范。
(5)建立了一個科技含量較高、富有效率的證券交易體系。滬、深證券交易所從起步階段就注重發揮后發優勢,整個交易、清算、登記、過戶系統是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交易體系之一。經過10年的不斷改進,我國的證券交易體系運行穩定、效率較高。
(6)證券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對風險的防范、控制水平顯著提高。證券市場的有效監管是市場規范發展、防范風險的前提。只有監管的理念、水平有了切實的提高,創新化的市場行為才不會成為新的“風險源”。
在充分肯定我國證券市場建設成就的同時,也應認識到我國證券市場起步晚、規模小,尚處于不完善階段??偟恼f來,這個市場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市場的結構不完善,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只有主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尚未建立,風險投資制度也不完善。(2)現有的主板市場容量小,投資者結構不盡合理,機構投資者比重小,市場投機氛圍濃厚。(3)市場監管落后,不同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政策配合及開放條件下的市場監管經驗極為缺乏。(4)上市公司質量有待提高,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5)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尚未解決,如國有股、法人股的不可流通問題,A、B市場的分割勢態等,這些遺留問題都為市場的未來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證券市場的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證券市場已成為我國整個金融市場體系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的成熟和發展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證券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我國證券市場的開放進程需要持以高度謹慎態度。
加入WTO對證券市場的挑戰
我國證券市場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我國證券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新興市場,我們剛完成市場的“奠基階段”,正在進行“市場化階段”;二是我國證券市場一直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在這樣的基礎上開放我國的證券市場將使我國有可能面臨巨大的風險。尤其是證券市場開放帶來的數量龐大的國際資本流動,其投機性和迅捷的流動性使整個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嚴重的話還可能干擾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給整個經濟體系帶來不穩定的因素。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更使人們清醒地看清楚了過快開放本國證券市場的風險。雖然我國是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因而享有開放市場的很多緩沖手段,但是隨著緩沖期的結束,國內證券市場必然將更加開放。因而加入WTO將給我國這樣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證券市場帶來巨大的挑戰。
在WTO的22個協定中,涉及金融業開放最主要的是《服務貿易總協定》,該協定共有29個條款和8個附件,其中兩個是關于金融服務的附件,闡明了定義、范圍等,與正文一樣具有法定約束力。此外,1997年12月13日WTO成員國在日內瓦達成了新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并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
《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主要有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參與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逐步自由化原則。其中前三項原則為一般性原則,各締約方在所有服務貿易領域都必須遵守。而市場準入、國民待遇和逐步自由化原則屬于特定義務,需要各締約方經過談判達成具體承諾并加以執行。在三條可協商的原則中,我國政府對證券市場開放所持的立場是:
(1)對于逐步自由化原則,中國堅持金融部門的開放必須循序漸進,在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之前,外資全面進入的可能性不大。但最終會全面開放市場,使得外資能從事中國證券市場中的一切業務。
(2)對于證券市場準入原則,我國所做的承諾主要有:確保在華外資證券服務提供者在取得證券服務方面享有最惠國待遇;允許外國證券服務提供者在華設立機構并有開業權;確保外資證券服務提供者在我境內提供本國暫缺的任何形式的新金融服務。
(3)對于證券市場的國民待遇原則,我國所作的承諾主要有:外國證券服務提供者在取得我境內證券組織成員資格,進入任何形式的證券市場享有與本國證券服務提供者相同的待遇,包括投資品種、投資數量、投資比例等方面。就證券市場的透明度來說,除緊急情況之外,每一締約方必須將其余證券市場有關的法律、法規、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它決定、規定以及習慣做法,最遲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給國內外市場主體有充分的時間予以了解和掌握,盡量使得市場環境變得可以預見,并進而決定自身的行為取向。
新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對證券市場的開放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
(1)對各締約方開放銀行、保險、證券和金融信息市場;
(2)允許締約國在國內建立證券服務公司并按公平競爭原則運行;
(3)締約國公司享受同國內公司同等的進入市場的權利;
(4)取消跨境服務的限制;
(5)允許締約國資本在國內投資項目中的比例超過50%。
上面這些要求,尤其是新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實際上將所有締約國的金融市場都連成一體,伴隨著未來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進程,中國完全開放證券市場是必然趨勢。但我們要注意到中國證券市場開放的現實基礎,不成熟、不完善、在相對封閉環境下發展起來市場的過快開放必將給我國的金融安全和民族證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表現在:
首先,國際資本的流動將給我國這樣一個小規模的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在證券市場完全開放后,如果國內外資產的價格存在明顯的差異,或者本國市場存在明顯的盈利空間,大規模的資本流動將不可避免。頻繁而大量的資本流動將可能嚴重地干擾本國金融市場正常發展,給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如果本國市場的規模本來就不大,市場的流動性也不充分,那么一定規模的外資流入或流出都會十分明顯地影響本國市場的價格走勢,加劇市場的波動。我國證券市場產生的時間短,發展水平低,尤其是市場規模小,很容易被大資金所控制。到2001年10月底我國資本市場流通市值僅14560.16億元,而國外一只大的基金管理的資產即有上千億美元。中國證券市場的個股規模就顯得更為袖珍。從資金量上來說,操縱和控制中國股市易如反掌,這將給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其次,國外金融機構進入與本國金融機構開展全方位的競爭將給我國證券經營機構帶來極大的挑戰。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會有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出現更多的中外合資金融機構甚至外國獨資機構,與國內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市場占有率、技術、金融服務、人才等方面開展激烈的競爭。這些金融機構大多歷史悠久,在長期的、嚴峻的市場競爭中經歷了多次考驗,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非常嚴密、成熟的業務經營管理制度以及風險管理制度,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競爭策略、競爭手段和豐富的市場競爭經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比較高,具有良好的國際信譽,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軟硬件設備先進,資產規模和經營規模都很龐大,資產質量優良,不僅金融技術手段先進、發達,服務品種多樣化,而且創新能力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非常強,產品的科技化程度較高,服務品種多而且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非常高。外資金融機構這種整體上的競爭優勢,將在短期內對國內證券業的業務經營活動形成較大的沖擊,打破我國金融體系原有的均衡,使中資機構的經營環境惡化,生存空間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可能一時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導致其部分業務和客戶的喪失,市場份額的下降,對于那些目前經營狀況已經不佳的機構的沖擊就更大,甚至有可能引起這些機構出現動蕩和危機,以至于危及我國的金融安全。
以資本規模上的比較為例,我國證券經營機構發展的時間都不長,資本積累尚很不充分?!蹲C券法》實施后雖然出現了新一輪增資擴股,但目前最大的證券公司的注冊資本也不過45億元,總資產只有3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客戶賬戶的資金),所有證券公司的總資產加起來還不到2000億人民幣,而目前僅僅一個美林證券的總資產就超過3280億美元,并且其總資產尚不包括客戶賬戶上的資金,就客戶賬戶的資金而言,1997年美林證券客戶賬戶的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兩者相比較,規模與實力相差實在太遠。資本規模太小限制了我國券商擴大規模、發展核心競爭力,使整個行業處在低水平過度競爭狀態,抗風險能力較低,根本無法參與國際競爭。更為重要的是1999年11月美國正式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使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可以更密切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投資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廣泛。
最后,證券市場的開放將給我國的市場監管帶來巨大挑戰。證券市場的開放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本身蘊含著極大的風險,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金融監管無法滿足這種要求,無法對證券市場進行有效監管,那就可能使證券市場的風險越積越多,甚至釀成金融危機。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開放,一方面使得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同時也推動了中國金融機構走向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這就對國際監管提出了要求。但在實際中這種國際性的監管還是十分困難的。一方面本國監管當局無法有效監管外國金融機構在母國的業務,另一方面,監管當局也無法對本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業務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
從現實監管水平來看,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落后于市場發展的需要,監管水平仍不適應資本市場開放的要求。例如,在證券、銀行、保險以及財政、計劃、外匯管理這些與金融運行息息相關的監管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政策協調、溝通機制,容易出現政策、規則不一致的現象。此外,如何對開放條件下的中國證券市場進行有效監管,我們也缺乏經驗和清晰的應對思路。所以我國的金融監管急需進行深刻的變革。
入世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
及外匯管理制度的影響
加入WTO對我國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進程和外匯管理制度看似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將對我國的貨幣自由兌換特別是資本項目下開放的進程以及外匯管理制度產生重要的間接影響。
加入WTO對一國外匯制度的主要影響體現在國際收支和金融服務業業務上?!蛾P稅與貿易總協定》允許締約方為保障本國國際收支的平衡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例如其中第二部分第十五條“外匯安排”中規定,締約方全體應當謀求與IMF的合作,以便使IMF主管的外匯問題與全體締約方在數量限制和貿易政策上相協調。締約方在外匯管理問題上采取的行動是否符合IMF的條款,是否符合締約方之間所簽訂的特別外匯條款,這些問題接受IMF組織的判定,各方不得以外匯方面的行動妨礙IMF意圖的實現。如果全體締約國認為某一締約方有關進口支付和
轉賬方面的外匯限制與某些外貿數量限制的例外條款不符,可以向IMF組織報告以尋求解決方法。
IMF組織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一直致力于推行各國貨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進程,并且進展較為順利。但是由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特別是其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世界各國普遍對于發展中國家過快地開放本國貨幣和金融市場持反思甚至懷疑的態度,加上IMF組織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遭受到普遍的批評和指責,尤其是對馬來西亞貨幣管制的不恰當認識,使得IMF組織今后在這方面的政策將變得更加謹慎。因此外匯管理和匯率的自由化很難像貿易和金融自由化那樣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要求。但是這并非意味著不進行貨幣和匯率的自由化,而是說將更多地由各國自己去決定制度選擇和進程安排。
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沒有直接涉及外匯管理和匯率制度,但是有很多間接涉及到的條款。例如服務貿易中的國民待遇條款和金融服務的附錄,其中所定義的金融服務范圍極其廣泛,其中有些重要的內容是中國境內目前對外資禁止或沒有開展或是剛剛開始的業務,由此引發的本幣和外幣之間的業務關系以及資金的進出,顯然將促進本國貨幣兌換制度和匯率制度的開放進程。以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為例,今后不僅可以經營外匯業務,還可以經營人民幣業務,甚至可能經營衍生金融產品業務,這些銀行本身以境外為背景和支持,資金的流動、進出非常迅速,這將在事實上突破中國目前所允許的人民幣經常項目兌換范圍,出現事實上的某些資本項目貨幣自由兌換。
此外,從產品貿易的角度來看,由于企業進出口經營權從審批制度轉向登記制度,以及中國將在平等貿易條件下與WTO組織各締約方廣泛開展國際貿易,我國的進出口規模將大大增加,外匯流量也將大量增加,外匯供求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增加,這都需要有更靈活的外匯使用和監管制度,適當靈活的貨幣兌換也成為社會的需要。
因此,我國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不受加入WTO的直接影響,相應地說,中國證券市場上證券交易、資本流動的全面開放與加入WTO沒有直接關系,WTO所約束的主要是證券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但是加入WTO對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開放將產生積極的間接推動作用,從而也必然間接推動了中國證券市場上證券交易、資本流動的對外開放進程。
發展我國證券業的政策建議
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的現實要求下,中國證券市場的開放是一種必然趨勢。但與此同時,證券市場開放并非有利無弊,它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世界及開放國帶來財富的同時也使世界經濟、本國經濟潛伏著隨時可能爆發的巨大金融風險。尤其是證券市場開放帶來龐大的國際資本流動,其投機性和迅捷的流動性使整個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積極順應歷史潮流,通過主動性地調整國內的法律制度框架、政策安排,加大力度發展和完善證券市場,來迎接市場開放的挑戰。同時我們也要積極維護我國的金融安全、經濟安全,從整個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來認識證券市場開放可能帶來的沖擊,認識到發展民族金融業的重要性。我們要發展,也要安全,要以發展來求安全。
篇3
當前,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已進入尾聲。券商能否真的“脫胎換骨”、提高自身競爭力以適應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浪潮?
中國證券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資源游戲”、“資金游戲”、“資本游戲”三個階段。資源、資金、資本,雖僅一字之差,卻反映了中國證券業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證券業未來能否實現良性發展,取決于能否正確認識并采取措施防止出現上述三種游戲的循環和反復。能否跳出三種“游戲循環”,走向基于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游戲”和“知識游戲”時代,是中國證券業面臨的現實挑戰。
“資源游戲”是初級產物
上世紀90年代是典型的“資源游戲”時代。這個時代以1992年前后依托國有商業銀行背景成立的華夏、國泰、南方三家大型全國性券商為標志,以券商數量急劇膨脹、依托地方政府和部委背景成立的券商白熱化瓜分市場資源為主線。此后,華夏等幾大券商的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華泰證券、長江證券等一批地方性券商發展壯大,中金、銀河、中信等具有優勢資源背景的券商異軍突起,共同將這場“資源游戲”推向。
“資源游戲”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初期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制度設計中的額度制背離了市場化原則,將券商帶向了以關系為第一生產力的主戰場;另一方面,中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滲透到市場經濟每一個角落,以干部任命機制為紐帶的“企業――金融機構”關系替代了市場化力量。從目前情況看,如果認為隨著資本市場的完善,這種“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紐帶會淡化和松動,是幼稚的。借用馬克思關于貨幣和金銀關系的論述來說就是,“中國市場經濟天然是政府的”。
作為一個由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轉軌之初必然有“各種‘資源’、‘關系’首先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資本重心向市場轉移的同時,必然出現一定的利益回流。但問題是,我們要努力建設的市場經濟,究竟是市場配置資源,還是“資源、關系”配置市場?我們要大力打造的資本市場,究竟要轉軌到何時,才能將支配權真正交給市場?繼續這種“資源游戲”,最終真的會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有利于金融機構競爭力提升?抑或只是吸引了更多的機構參與到瓜分利益、制造泡沫的游戲中來?這不是中國金融中介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資金游戲”的慘痛教訓
1999~2004年,證券市場進入“資金游戲”時代。這個時代以“5?19”行情為發端,以股票市場的暴漲暴跌為主線。1999年前后,隨著股票市場歷史性行情的到來,整個券商隊伍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勇氣沖入了自營和委托理財業務,坐莊炒股成為中國券商的主業。由于中國券商資本金普遍不足,挪用客戶保證金又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高利貸圈錢一時間成為市場熱衷的主題。難以想象的是,券商和資金竟成為互相利用的工具──最初,資金是券商創造利潤,至少是賬面利潤的工具,各大券商委托理財少則一二十億元,多則上百億元;后來,券商反為資金所利用,德隆系為做大資金鏈條,通過控制德恒、恒信、中富等多家券商瘋狂圈錢。當整個市場瘋狂到將新疆德隆和南方證券作為行業標榜對象時,死亡便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冷靜思考,“資金游戲”在中國同樣是一種必然。一方面,投機之風一直是“支撐”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重要基礎,對于證券從業人員,不抓住行情便是失職和無能,能冷靜思考證券行業本質的管理者寥寥;另一方面,股票一級市場資源游戲愈演愈烈,市場交易品種匱乏,券商實在難以找到盈利模式,對國外發展前景廣闊的資產管理業務的憧憬,似乎成為培育利潤增長點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2004年,國務院、證監會果斷治理證券公司,資金游戲以一種最為慘烈的方式宣告終結。當然,也許只是暫時的終結。
其實,資金實力是衡量證券公司整體實力的重要標準。那么,資金實力雄厚的證券公司應將資金用做何處呢?這里要區分兩個問題:第一,哪些資金是屬于證券公司的資金;第二,證券公司怎樣利用好可用資金。在慘痛的教訓后,大家終于認真思考券商自有資金與客戶資金的界限,保證金獨立存管成為行業監管的新目標。證券公司有了資金,不應用于投機,而應通過創新、服務去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通過積極開辟新業務領域,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和科學定價,賺取屬于自己的“新產品收入”。這才是一個金融機構的“生財之道”。
“資本游戲”治標不治本
2004年至今是“資本游戲”時代。幾乎所有券商都不約而同地加入到爭取資本的隊伍中來,大家各顯神通,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爭取中央資金支持成為資本市場一道獨特風景線。中央匯金公司一夜之間成為各大券商的財神和股東,也讓眾多券商轉瞬間披上了“央企”的外衣,中國證券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資本游戲”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近年來證券市場出現的問題很多,在規模上甚至相當于局部金融危機。過去,國家曾不惜重金進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信托行業整頓,十余年來,證券行業畢竟為國有企業上市融資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為證券行業綜合治理撥出部分“救命錢”是合乎邏輯的。另一方面,隨著證券監管水平的提升,我國今后將嚴格遵循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監管體系,資本充足成為券商開展業務的基礎。中信證券的成功上市,吸引券商從幫助其他企業資本運作轉向為自己資本運作??梢灶A見,今后一段時期內,券商IPO或借殼上市將成為證券行業的熱門話題。
目前,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一個問題:那些有幸拿到救命錢,在各種游戲中生存下來的證券公司,接下來的游戲是什么?
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在資本游戲中勝出的券商重復演繹資源和資金游戲似乎是必然的。有兩點可以佐證:一,在近期匯金系與地方系券商注資重組的背后,“人事權”是爭論的焦點,其本質卻是“資源游戲”。換言之,無論是銀行、保險還是證券,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從來都無法走出以“人權”為核心的政府主導模式,只是這種主導由最初的中央單一主導演變為中央、地方、央行、財政、匯金之間的復雜利益博弈。這種“干部任命式”的企業用人機制,一個重要的邏輯基礎便是管理者上任后會通過自上而下的協調能力,為公司發展爭得更多的資源。因此,當前券商重組后新的資源游戲初露端倪。二,在券商綜合治理基本完成的2006年上半年,券商基本上全面盈利,但盈利提高的重要因素是火暴行情帶來的自營業務巨額利潤,尤其是業績排名靠前的券商,決定名次的主要因素仍是自營利潤。因此,我們不能高估證券行業綜合治理的效果,中國證券業仍然沒有走出“靠天吃飯”和“資金游戲”的怪圈。隨著證券市場的歷史性反轉,還有更加倚賴之嫌。
跳出幼稚的游戲循環
中國證券業難道只能在資源游戲、資金游戲和資本游戲中循環往復嗎?這種循環能從根本上提高證券行業的競爭能力嗎?只有放在國際化背景下分析和比較證券市場的競爭力,才能找到中國證券行業的出路和未來。
證券公司不同于銀行。銀行立足于間接融資,所謂“間接”,意味著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離不開銀行這一中介機構。因此,銀行和客戶易于形成長期穩固的關系。而證券公司生長于直接融資市場,所謂“直接”,就是通過資本市場的力量,將投資者和融資者直接聯系起來,證券公司作為市場中介的主要意義在于通過信息、研究、營銷等專業服務,減少信息成本與交易成本,分散投資風險,提高融資效率。因此,直接融資市場對于券商中介的倚賴性,注定沒有間接融資市場對于銀行中介的倚賴性那么大。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學術界爭論中國是應建設“銀行主導”還是“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而不是爭論“銀行主導”還是“券商主導”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證券行業就應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理由,這就是通過提供知識性和專業性的服務,充分發掘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這種專業化服務正是國內券商與國際投資銀行的差距所在。
當前,中國證券行業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這種由通道型、投機型的經營模式向專業型、服務型機構的“全面轉型”。為實現這種轉型,必須從管理入手,轉變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手段,嚴格風險控制,強化制度建設并提高執行力。
篇4
為什么銀行業的創新就不如證券業?原因之一應該是銀行業一直由國有銀行壟斷,受巨額呆帳、呆滯帳之累,已經到了身染沉疴、積重難返的地步。與之相比,證券業簡直是一張白紙,可以寫最美的文字,畫最美的圖畫。當然證券業從一開始就走了彎路:上市公司都必須是國有企業(特權化);股票得分A股和B股(市場分割),或者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等級化);只要有風險,就棄用或者不啟用某項金融工具--比如我們的國庫券回購市場曾經一度關閉,股指期貨遲遲未推出(單方面強調防范風險)。但是,證券業較年輕,病癥相對而言要比銀行業輕了許多,只要藥方對頭,不僅可以痊愈,而且可以輕裝上陣。
銀行業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有銀行內部的調整。從方法論角度看,領導者所遵循的解決問題思路是結構-行為-績效范式(structure-behavior-performanceparadigm):即局限于先從銀行結構看各銀行的現有功能及其行為,然后看其行為所實現的績效。對于銀行改革來說,遵循這種范式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主要著眼于原有結構內部的修修補補、拆拆裝裝,或者把雜牌軍收編到正規軍系列當中,比如把城市信用社改頭換面為城市銀行,把農村信用社看作為準國有銀行。這樣,銀行改革舉措不少,老問題卻還沒有改掉。此外,這種改革思路導致有大一部分需要發揮的功能還沒有銀行或者其他信用機構去發揮。舉一個例子:在我國農村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在從農村收縮業務,農村合作基金會去年已經清理撤并,農村信用合作社是發放三農貸款的最主要機構,但已經基本失去合作金融的性質。根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課題組對全國五個省中五個村的金融服務需求最新調研結果,這些現有正式金融機構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五個村中,唯獨溫州的一個村的金融服務需求滿足得好,其原因是當地的地下錢莊和非正式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得好,盡管它們?quot;非法"的(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輳W罱張逍龐蒙緄母母鋝扇×順廢閂逍龐蒙緄姆ㄈ俗矢?,蕯承县联煽壔级法人重毴次鷴鄢廢惴ㄈ俗矢袷欠窈戲ê瞎嬋杉?,佩旋嬅煽r緣憬峁切龐蒙繢肱┟裨嚼叢皆賭鞘強隙ǖ?。结构试伕[碌囊瀉托龐錳逯聘母錆鍪恿嘶卮鷥母锏哪康氖鞘裁礎⒁瀉托糯底魑桓魷低常ystem)到底應該承擔什么功能(function)這類基本的問題。一種更好的銀行和信用體系改革思路應該是從該系統的功能出發,探究需要什么樣的信用制度、信用機構、規則等等來承擔這些功能。
證券業的改革除了其現有結構內部的改革之外,有更大一塊內容涉及在現有證券業務邊界之外的增量改進,也就是大量的金融創新。開放式投資基金即將出臺,《基金法》即將出臺,私募基金出臺問題也提到了日程上。這種原有證券業務邊界之外的增量改進,從方法論上看,實際上是無意識地遵循功能-結構-范式(functional-structuralapproach)的結果;如果從演化角度看,有些像是無意識地遵循功能-發生學-范式(functional-geneticapproach)的結果。功能-結構-范式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盧曼(NiklasLuhmann)提出來的,功能-發生學-范式的形成也與他的貢獻有關聯(Willke,1993年,第6-7頁)。筆者去年年底曾向德國中國問題專家何夢筆教授探討過這類方法論問題。最近美國著名金融學家博迪在北京作報告,也建議我國金融學家多注意從金融的功能出發去看金融問題(博迪,2000年),這一方面為我國學界開闊了思路,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一直來重視不夠,不能把一些已經規范、成型的東西及早吸收,以至于博迪教授能夠語境四座。看來我國經濟學家應該多從其他學科吸收方法論養分,包括從社會學。
功能-結構-范式的要義在于:在一個系統(system)形成過程中,得關注系統與環境(environment)的功能關系,比如證券業系統與整個金融業系統的功能關系、或者與整個中國經濟乃至與全球經濟的功能關系;從系統的功能出發,我們為實現這些功能而發展一些規則和制度,對系統結構化,這一方面包括對現有系統內部構造進行優化,另一方面在系統中加入一些現有系統中尚未存在的必要因素,這類因素可能是隨后構成一個子系統。實際上,我國考慮開放式投資基金、私募基金和股指期貨出臺,均屬于此意義上的增量改進;如果我們從功能出發來看我國證券業制度、機構和規則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從演化角度看證券業功能的實現過程,那么功能-發生學-范式與上述功能-結構-范式一樣適用。兩者均強調系統形成過程(Systembildung),只不過后者更強調生物學特征,如演化/進化(evolution)和發生學(genetics)的維度。
私募基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它能滿足這樣一種需求:有一部分投資者擁有萬貫家財,看中某一高風險創業投資項目,因而在基金管理人的安排下,共同為該項目籌資,至于它的銷售與贖回(涉及投資者的退出機制)都由基金管理人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包括監管者在內的證券業人士恰恰是因為看到了私募基金的某種功能,從而考慮到?quot;零星構建"(在哈耶克的意義上)這樣一種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終將促成證券業系統中這一"子系統"的形成。
功能視角與一般經濟學中的需求導向(demand-orientation)觀點是一致的:市場上的供給者必須面向需求,類似地,制度供給者必須面向制度需求者的需求。這里,需求的滿足就是實現功能。上述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與下?quot;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是截然不同的,有著質的差別:有些決策者今天認為我要這么來,明天想那么來,干脆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得了,這不也是功能視角的結果嗎?問題沒那么簡單。前一種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面向的是制度需求者/消費者的需求,在其中,消費者發揮了作用;后一種"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所面向的是制度供給者本身的"需求",因為不成其為真正的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而體現一種專斷獨行的自行裁量權,在其中,制度生產者在行使本該由消費者行使的""。
據《中國證券報》最新報道,隨著中國證券市場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思路發生了從控制風險思路轉向揭示風險思路的轉變。這一轉變非同小可!這正是投資者/需求者所需要的。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有些人屬于風險中性型,有些人屬于風險偏好型。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存在對稱關系:低風險,低回報,比如國庫券市場情況;高風險,高回報,比如股市的情況,私募基金的情況,股指期貨的情況。讓不同風險偏好的人都能滿足其需求,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投資工具,包括私募基金、股指期貨等等。
如果銀行主管部門能夠從各種制度安排的功能、需求出發看問題的話,我們的銀行改革可能就會走得快一些,目標取向也會明確一些(那就是金融服務需求取向)。如果銀行主管部門多學一點證券業主管部門,思路也能從控制風險思路到揭示風險思路,那么能夠更多面向民營企業(這就是一種功能?。┑拿駹I銀行就會加入我國的銀行業,溫州的地下錢莊和成會就會正式化和合法化,它們可以通過風險定價來提供金融服務,獲得相應回報。監管部門就可以通過加強風險監測和監管取?quot;不發展"戰略。而恰恰是由于我國銀行主管部門片面重視現有結構/系統的穩定,即片面重視抑制金融風險和保持金融與社會穩定,從而抑制和禁絕這方面的制度創新--于是制度供給者的"需求"(即對穩定和聽話的"需求")替代了制度需求者的需求(即民營銀行這一制度安排的需求),銀行系統本身也因此陷入一種國有銀行壟斷、壞帳率高、效率低的低水平"均衡"當中,而尤其說這是一種"均衡",毋寧說是一種"非均衡"狀態,因為國有商業銀行高額不良貸款問題仍在累積,"火山"仍在冒煙。看來是銀行主管部門學習運用功能論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Willke,Helmut:Systemtheorie:eineEinfuehrungindieGrundproblemederTheoriesozialerSysteme,4.ueberarb.Auflagage,GustavFischerVerlag,Stuttgart/Jena1993
篇5
一、我國網絡證券業的現狀
我國證券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起步晚,網絡技術使用的普及尚未形成相應的規模,投資者中理性投資者的比重仍然較低,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證券業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因此,雖然我們和美國等國家在這一領域起步時間相差不遠,但目前的發展現狀卻有相當的差距。我國現有的網絡交易形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證券營業部直接和互聯網連接起來,客戶從網上直接通過營業部的網站下單及查詢,還可以接收實時的股市行情、成交匯報和信息等等。第二種是證券營業部通過ISP11的網站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這樣,網上客戶的下單請求就需要通過ISP的網站才能到達營業部??蛻魪腎SP的網站獲取實時的股市行情和信息;通過營業部下單、查詢及獲取成交匯報。目前國內開發網絡交易最活躍、最積極的是在證券交易營業部。大多數證券公司在現階段上對其下屬的營業部采用網絡交易持支持態度。但是,我國現有網絡交易并不很活躍。多數營業部的網上用戶都只有幾十個,交易量也比較小,網上交易業績突出的營業部很少。盡管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證券業在我國還是有很大發展潛力的,證券的欣欣向榮,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新一資者素質的不斷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方方面面的發展都將極大地推動和促進網上證券業在我國的發展。
二、我國網絡證券業的發展策略
針對我國網上證券業發展的現狀,在我國網上證券業未來的發展中應注意采取以下策略:
1、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網絡運行速度。當前我國網絡交易運行成本高,這主要包括:通訊費、初始設備投資和網絡運行費。如果再考慮到股票交易本身的印花稅、向券商交納的傭金費用等,在當前股市狀況和國內經濟狀況下,的確制約了不少投資者采用網絡交易方式。而且,我國當前網絡速度跟不上,網上行情與信息的速度和營業部(大多數營業部是用衛星小站接收行情)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線路有故障的話,可以慢到幾分鐘以上。
2、提高網絡安全性。在互聯網上做網絡交易的風險比在營業部做交易風險大,因為客戶不得不通過更多的中間環節,也比較容易產生問題,如:通訊系統線路的穩定性、下單交易傳輸的可靠性和保密性等等。通訊系統線路的穩定性,有電信局的設備和線路問題,ISP的設備和線路問題,以及營業部的設備和線路問題。至于下單交易傳輸的可靠性和保密性,從技術上講,現在國內使用的網上安全技術已經可以基本保證上網營業部的安全,但還不能完全排除某些手段高超的網上“黑客”盜竊交易的情況。這一現象,不僅是我國網上交易系統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3、壯大網上用戶隊伍,提高投資者素質。由于網上交易的客戶數量和互聯網上用戶的數量有很大的關系,電腦及網絡使用的普及程度以及投資者對電腦及網絡的掌握程度也影響著網上交易的擴大。美國網上交易市場比較成熟,它是建立在一個龐大的、有7000多萬名網上用戶的基礎之上的,而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目前全國上網人數僅為110萬,而且網上用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知識分子在所有用戶中占很大比重,這些和發達國家和地區證券營業網點多,網上用戶層次廣泛,并且網民人數巨大是無法相比的?;ヂ摼W進入我國家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要想使我國的網絡證券業有較大的發展,就必須提高我國投資者的素質,壯大我國網上用戶隊伍。
篇6
劉楠
當今世界,全球范圍的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不僅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和快捷的通訊手段,而且還將改變經濟生活的方式。目前全球有國際互聯網網上用戶6000多萬,入網主機大約500萬臺,據估計,國際互聯網用戶到2000年可能會高達3億,發展成為一個“網上社會”。在網上,首先是信息流,其后產生物流,由此而產生資金流。網上有了資金的需求,也就產生了“網上金融業”發展的原動力。在美國,以查爾斯·斯沃伯公司為代表的貼現經紀商于1994年開始了網上證券經紀業務。這種新興業務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業務模式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首先,網絡經紀可以減少固定網點數量,降低經營成本,而用戶卻可以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只要一臺電腦、一根電話線,無論在家里,還是在旅途中都可以與證券商相連,享受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不間斷服務。其次,網絡經濟的客戶端由標準PC機、瀏覽器組成,便于維護。同時,利用網上電子郵件(E-mail)的通訊方式,便于用戶與證券商之間以及證券商內部之間的溝通。因此,網上證券經紀業務是一種前景廣闊的技術和非常有效的服務手段。目前,美國網上交易帳戶已經超過490萬。據美國福雷斯特公司的預測,到2002年,這一數字將增加1440萬,網上交易額將從現在的1200億美元增加到6880億美元?,F在,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巴黎MATLF期貨交易所、倫敦期貨交易所都在積極籌備上網交易。
一、我國網絡證券業的現狀
我國證券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起步晚,網絡技術使用的普及尚未形成相應的規模,投資者中理性投資者的比重仍然較低,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證券業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因此,雖然我們和美國等國家在這一領域起步時間相差不遠,但目前的發展現狀卻有相當的差距。我國現有的網絡交易形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證券營業部直接和互聯網連接起來,客戶從網上直接通過營業部的網站下單及查詢,還可以接收實時的股市行情、成交匯報和信息等等。第二種是證券營業部通過ISP11的網站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這樣,網上客戶的下單請求就需要通過ISP的網站才能到達營業部。客戶從ISP的網站獲取實時的股市行情和信息;通過營業部下單、查詢及獲取成交匯報。目前國內開發網絡交易最活躍、最積極的是在證券交易營業部。大多數證券公司在現階段上對其下屬的營業部采用網絡交易持支持態度。但是,我國現有網絡交易并不很活躍。多數營業部的網上用戶都只有幾十個,交易量也比較小,網上交易業績突出的營業部很少。盡管如此,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證券業在我國還是有很大發展潛力的,證券的欣欣向榮,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新一資者素質的不斷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方方面面的發展都將極大地推動和促進網上證券業在我國的發展。
二、我國網絡證券業的發展策略
針對我國網上證券業發展的現狀,在我國網上證券業未來的發展中應注意采取以下策略:
1、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網絡運行速度。當前我國網絡交易運行成本高,這主要包括:通訊費、初始設備投資和網絡運行費。如果再考慮到股票交易本身的印花稅、向券商交納的傭金費用等,在當前股市狀況和國內經濟狀況下,的確制約了不少投資者采用網絡交易方式。而且,我國當前網絡速度跟不上,網上行情與信息的速度和營業部(大多數營業部是用衛星小站接收行情)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線路有故障的話,可以慢到幾分鐘以上。
2、提高網絡安全性。在互聯網上做網絡交易的風險比在營業部做交易風險大,因為客戶不得不通過更多的中間環節,也比較容易產生問題,如:通訊系統線路的穩定性、下單交易傳輸的可靠性和保密性等等。通訊系統線路的穩定性,有電信局的設備和線路問題,ISP的設備和線路問題,以及營業部的設備和線路問題。至于下單交易傳輸的可靠性和保密性,從技術上講,現在國內使用的網上安全技術已經可以基本保證上網營業部的安全,但還不能完全排除某些手段高超的網上“黑客”盜竊交易的情況。這一現象,不僅是我國網上交易系統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3、壯大網上用戶隊伍,提高投資者素質。由于網上交易的客戶數量和互聯網上用戶的數量有很大的關系,電腦及網絡使用的普及程度以及投資者對電腦及網絡的掌握程度也影響著網上交易的擴大。美國網上交易市場比較成熟,它是建立在一個龐大的、有7000多萬名網上用戶的基礎之上的,而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目前全國上網人數僅為110萬,而且網上用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知識分子在所有用戶中占很大比重,這些和發達國家和地區證券營業網點多,網上用戶層次廣泛,并且網民人數巨大是無法相比的?;ヂ摼W進入我國家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要想使我國的網絡證券業有較大的發展,就必須提高我國投資者的素質,壯大我國網上用戶隊伍。
篇7
關鍵詞:證券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6―0097―02
1引言
截止2013年底,我國得證券公司共有115家,5785家營業部,2002年至2013年,全國共增加2890家營業部,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50%;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萬億元,2013年,115家證券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592.41億元,凈利潤440.21億元。
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證券業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然而,國內證券業在產業組織演進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有必要對證券業的產業組織進行研究。
2中國證券業市場結構分析
市場結構是指構成市場的賣者(企業)相互之間、買者相互之間以及買者和賣者集團之間諸關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是對特定行業中各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的描述,主要通過市場集中度指標來確定市場結構的類型。
2.1市場集中度分析
市場集中度反映了特定產業或市場中賣者或買者對產品的壟斷程度,按計量方法的不同,量度市場集中度的指標分為絕對集中度指標與相對集中度指標,本文采用絕對集中度指標CRn指數來衡量中國證券業市場集中度。
其中,xi是該產業中指定的指標值最大的n家企業中的第i位企業的該指標值,N表示該產業中的企業數量總和,本研究中選取n=5,10,20計算。
日本著名產業組織學者越后賀典教授在貝恩的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亞洲國家產業分類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市場結構判斷標準,見表1。
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證券業凈資產排在前5家的證券公司所占的份額CR5為30.25%,前10家證券公司所占的份額CR10為45.05%。根據越后賀典教授的市場結構判斷標準(見表1),可以看出中國證券業市場結構屬于E型(CR10
2.2產品差異化分析
產品差別化是決定市場結構的一個主要因素。產品差異化是指生產者利用自己本身的優勢和消費者偏好,使顧客能夠把它同其他競爭者提供的相似產品有效區別開來,使產品在目標市場中更具有吸引力,以達到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目的。我國證券公司產品的總體差異化程度不高??陀^差異主要體現在不同證券公司的承銷能力、經紀能力不同,而中國證券公司的承銷、經紀業務服務能力相差甚微。主觀差異方面主要體現在證券公司的商譽,即買者對證券公司的信任程度;買者對證券公司所提供服務的認知程度;證券公司廣告等各種推銷行為產生的差異。證券公司產品差異化指標能反映目前證券業務市場的競爭強度以及市場細分程度。
2.3規模經濟分析
規模經濟是指擴大生產規模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是另一個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證券公司運營也存在規模經濟效益,即隨著證券公司資產規模增加,單位運營成本下降,單位收益上升。
從表3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中國證券公司的凈資產規模在不斷擴大,2013年凈資產達到了7538.55億元,與2009年的凈資產4838.778億元相比增加了1.56倍。但也可以看出除凈資產外,中國證券業總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自2009年開始逐年下滑,行業凈利不斷收窄,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由于券商業務創新水平低,過度依賴傳統業務的經營局面所造成的,也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影響。2012年全行業利潤下降趨勢已經開始放緩,由證券公司創新業務開始全面發力等因素影響,2013年,中國證券業在營業收入與凈利潤規模上增長強勁,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約21%,同時凈資產規模達到7538.55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857%。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業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特征,但明顯沒有達到最優經濟規模。
2.4進入與退出壁壘分析
(1)進入壁壘。從進入壁壘的性質分類,可分為經濟性壁壘和行政性壁壘。行政性壁壘指政策法律制度壁壘,是由于證券產業關系到國家金融與經濟安全,因而證券產業的注冊、核準、業務開展都必須進過監管當局許可,經審查確實符合法定要求的證券公司才能獲批。經濟性壁壘又可細分為差異化進入壁壘、規模經濟壁壘、資本壁壘等。商譽等產品主觀性差異構成主要的差異化堡壘;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了規模經濟壁壘的主要來源,固定成本較大的產業往往具有較高的規模經濟程度。
(2)退出壁壘。由于資本專用性所致的沉淀成本,證券公司主動退出時,沉淀成本壁壘成為主要的退出壁壘。證券業沉淀資本壁壘主要表現在商譽、人力資本和業務合同等無形資產中。
3中國證券業市場行為分析
3.1價格競爭行為
(1)卡特爾(cartel)行為。卡特爾(Cartel)是一種正式的串謀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為牟取超額利潤,以協議等方式,共同商定產品價格,從而限制市場競爭的一種壟斷聯合。證券業的卡特爾行為主要表現為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為達到利潤最大化,同一地區或城市的各證券營業部聯合勾結,通過協議統一口徑。如在2002年,證券當局通知,取消原來3.5%的固定傭金標準后,一些券商聯合起來,公開實行高傭金規則,但這種聯盟沒有持續多久。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由于中國證券公司的之間的產品差異化程度低,證券公司為維護存量客戶的關系通過降低傭金標準來搶占市場,整個證券業的整體傭金迅速降低,甚至出現了低于成本的萬分之二三這樣的傭金水平;最后迫使監管部門設定地區行業自律最低傭金標準,以行政干預動用監管懲罰手段的才勉強制止了行業的傭金價格戰。
(2)掠奪性定價。掠奪性定價是指一個廠商將價格定在犧牲短期利潤以消除競爭對手并在長期獲得高利潤的行為,是一種不公平的歧視性價格競爭。證券業的掠奪性定價行為表現為在有較多新成立的證券營業部的地區,一些實力強勁的證券營業部可能采取低于成本的價格將一些勢單力薄的競爭對手排擠出行業,等占據絕對市場份額后再提高價格以補償掠奪期損失。
3.2創新行為
(1)業務創新。證券公司想要在行業中保持并不斷發展離不開業務的創新。近年來,中國證券業的創新業務不斷涌現,隨著中國證券市場不斷發展,這些創新業務將在證券公司收入中所占比例將迅速增加,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券商融資融券余額高達3434.7億元,這一數據在2012年年底為895.16億元,同比增長2.83倍,在短短幾年內已經成為券商的第三大盈利支柱業務。2013年行業創新動力主要將來源于監管層對證券業務的進一步放松以及自下而上的創新產品,當前券商創新業務的開展主要表現在約定式回購、中小企業私募債、客戶保證金管理、新三板及柜臺交易市場。
(2)管理與交易手段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是在集中式清算模式的基礎上,為了協調各營業部業務,證券公司應在各省市建立中間管理層次。而各營業部內部結構業按照職能劃分為前臺銷售服務,后臺技術維修財務核算等服務。網絡交易模式上的創新加快了證券信息的傳播速度,提高了投資者之間的信息透明度,拓展了金融服務渠道,實現線上和線下雙向布局,同時也降低了證券公司的營業成本。
4中國證券業市場績效分析
經濟績效是反映在特定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下市場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體現了一個市場實現經濟運行目標的程度。衡量市場績效的指標有勒納指數、貝恩指數、托賓Q值、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收益率等。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3年中國115家證券公司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1592.41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440.21億元,115家證券公司中,104家公司實現盈利,占證券公司總數的90.43%。表4是2009年-2013年中國證券業市場績效分布情況,本文用凈資產收益率衡量證券業市場績效。從表4可以看出,中國證券業績效處在一個波動的階段,2010年中國證券業凈資產收益率從2009年的19.28%下降為13.69%,并連續三年下降,這是因為自2008年證監會放開營業部審批后,新設營業部逐步恢復,隨后2009年,證監會出臺新設營業部新規,放寬了設立營業部的資格條件。營業網點的激增,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傭金率的價格大戰,使得2010年開始行業盈利水平開始大幅下降。歸根結底是由于券商缺乏創新,過度依賴傳統業務的經營局面造成的。直到2013年凈資產收益率開始增加,這是因為2013年,證券行業制度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為行業穩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總體上看,中國證券業凈資產收益率水平較低,另外中國證券業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規模經濟,所以我國證券業市場績效總體水平較低,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5結論與對策建議
5.1結論
通過對我國證券業的研究,可出下結論:(1)中國證券公司市場集中度屬于E型(低寡占產業),證券公司的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并且沒有實現真正的規模經濟,政策法律制度森嚴進入壁壘高。(2)由于中國證券公司之間的產品差別化程度比較低,券商之間大多采用價格競爭戰略。(3)中國證券業的績效低下,證券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波動較大,但隨著創新業務的迅速發展,證券公司盈利水平業會得到穩步提升。
5.2對策建議
(1)穩步推進制度建設,優化監管環境。進一步深化制度建設,大力推進證券市場的規范經營,為證券公司的業務擴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完善證券公司的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證券業風險內部控制機制,進一步完善以自律組織為主的監管體系,淡化行政監管適度自律監管,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使得我國證券市場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
(2)鼓勵推動證券業業務創新。應當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機制,鼓勵證券公司開發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對受托投資管理業務進行產品創新,研究開發與股票和債券相關的新品種及其衍生產品,積極開發設計資產證券化品種,以滿足不同類型的籌資者及投資者的不同風險收益偏好的需求。
(3)改變市場結構,提高證券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政府應盡量合理而有序地降低行業管制,推動證券行業的市場化,支持證券公司重組工作,鼓勵績效好的證券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參與并購和重組,實現行業資源整合,提高證券業的市場集中度,發展和培養一批優質證券公司來帶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4)加強證券公司風險管理。制定有效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措施,并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已跟進匹配業務的發展與創新。對風險管理進行有效溝通,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并對信息進行集中整合分析,才可以對公司面臨的風險進行全景式的判斷。
參考文獻
[1]芮明杰.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聰,段西軍.中國證券市場傭金制度研究――關于中國證券市場的SCP分析框架[J].經濟研究,2002,(5):3947+65.
[3]周曉媛,李娟.中國證券業的SCP范式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21):7677.
[4]湯文仙,李娟.我國證券行業的市場結構與證券公司并購[J].管理科學,2003,(6):4045.
篇8
臺灣證券市場的發展始于 20 世紀 50 年代,但是早期沒有集中的交易場所,股票、債券交易主要在店頭市場進行。1962 年臺灣證券交易所成立,標志著臺灣證券業步入正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臺灣證券市場已經相對完善。大陸的證券業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1990 年 12 月 3 日,大陸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隨后1991 年7 月3 日,深圳交易所開始營業。經過20 年的快速發展,大陸的證券業也形成了一定規模。不同的經濟環境、發展歷程使兩岸的證券業具有各自的特點和不同方面的競爭優勢。2009 年 4 月兩岸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同年 11 月 16日簽署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三項金融監理合作諒解備忘錄( 簡稱 MOU) ,標志著兩岸的證券業合作將快速發展。因此,對兩岸證券業競爭力進行深入分析并探討其合作的空間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分析一個產業的競爭力最經常使用的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提出的“鉆石模型”理論。根據“鉆石模型”理論,影響一個產業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條件、需求狀況、關聯和支持性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 另外,機遇和政府也會對產業競爭力產生影響。對證券產業的競爭力國內學者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姚秦[1]運用產業經濟學的市場結構分析方法對大陸證券產業的結構和績效進行實證分析,認為大陸證券業市場集中度過低但是并沒有對績效產生影響,其主要原因是大陸對證券業的管制和保護。熊劍慶[2]從資本規模、業務結構和公司治理三方面對中外證券公司進行了競爭力對比,從而提出構建大陸證券業核心競爭力的建議,但該研究只對證券公司內部情況進行對比,而忽略了整個行業及宏觀環境的差異。張哨軍[3]分別構建了針對綜合類證券公司和經濟類證券公司的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但并沒有考慮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也沒有運用構建的指標體系對任何企業進行競爭力分析。目前對兩岸證券業競爭力對比分析的文章不多,較具代表性的如李蘭冰等[4]運用 Metafrontier方法對比了兩岸證券業的效率,認為臺灣證券業企業間技術水平接近且較為貼近技術前沿; 大陸證券業的技術水平明顯低于臺灣且企業間發展水平相差較大,參差不齊,從時間序列看呈起伏波動交替上升的態勢。本文擬從宏觀環境、產業規模和產業結構方面對兩岸證券業的競爭力進行對比,進而從兩岸證券業的優劣勢出發分析兩岸的合作空間。
二、兩岸證券業競爭力對比分析
任何產業都是在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下發展,從而宏觀經濟環境會影響產業的發展前景和競爭力;產業規模、產業效率等指標能夠反映整個產業的發展情況,不同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產業結構也會對整個產業競爭力產生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從宏觀層面和證券產業層面選取衡量證券業競爭力的指標,并運用歷史數據對兩岸證券業的競爭力進行對比分析。
( 一) 經濟、金融環境對比
20 世紀 70 年代末大陸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主的發展道路。經過 30 多年的建設尤其是 21 世紀以來的高速增長,目前大陸國民經濟持續維持平穩快速發展。由于經濟總量大、增長速度快,國內收入水平增長引致的內需和投資的擴大,在 2008 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期間,大陸經濟整體上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臺灣經濟的快速增長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的工業化,隨后臺灣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帶動臺灣島內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臺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因此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比較大,而且臺灣很多產業已經開始外移,因此有島內產業空洞化的趨勢。由表 1 數據可知,大陸經濟總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臺灣 GDP 增長率較低且不穩定,在國際經濟形勢不好的年份往往會受到影響出現負增長。大陸在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人均 GDP 也在快速增長,在2007 年增速甚至達到 20. 78%,而大陸的儲蓄率水平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可以判斷大陸金融市場資金充裕,對投資產品的需求旺盛。臺灣雖然人均 GDP 增長率較低,但是臺灣的人均收入水平遠高于大陸地區,可見臺灣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大陸。
兩岸經濟發展程度存在較大差距,兩岸金融業的發展階段及金融市場完善程度也有較大的不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2009—2010 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兩岸的金融市場成熟度存在較大的差異。由表2 可以看出,除了銀行穩健程度和法律保護程度這兩項大陸的得分高于臺灣外,其余大部分項目大陸的金融市場都落后于臺灣。臺灣本地股票市場融資的難度和風險資本的可獲得性居世界前列,可見臺灣的金融市場為臺灣實體經濟和高科技新興產業提供了很強的支持作用。在臺灣,獲得貸款的難度低,而且證券轉換的限制也比較少,同時臺灣金融市場的資本流動限制也比較少。因此整體而言,臺灣金融市場扭曲程度低,金融市場的比較成熟和完善,有助于證券業健康、良好地運營。
( 二) 證券產業對比
1. 產業規模對比
大陸的經濟總量與臺灣相差非常大,因此兩地證券業規模有很大的差別。由圖 1 可以看出,大陸的上市公司數量約是臺灣的 2 倍以上,而且進入 21 世紀以來,由于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每年增加的上市公司數也比較多。2001 年至 2004 年,大陸增加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 72、64、63 和 90 家,同期臺灣新增上市公司數目為 53、54、31 和 28 家。2005 年兩岸的股票市場都比較低迷,2006 年以后,兩岸上市公司數量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2006 年臺灣上市公司數量減少了 3 家,而大陸增加了 53 家; 2007年大陸增加的上市公司數量更是達到116 家;2008 年和2009 年大陸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也遠超臺灣。
2005 年以前,雖然大陸的上市公司數量是臺灣的 2 倍以上,但是由于股市低迷,兩岸股票市值的比例低于上市公司數目的比例,而且兩岸市值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2005 年大陸股票市值甚至低于臺灣,只有臺灣股票市值的 81. 5%。2006 年以后,大陸股市大漲帶動股票總市值的飆升,2007 年和2008 年臺灣又遭受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影響股市大跌,此后兩地股票市值的距離不斷拉開。
雖然大陸的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在大部分時間都遠高于臺灣,但是成交量和成交額卻是在 2005至 2006 年實現逆轉超越的。2001 年至 2005 年中國大陸股票市場長時間低迷,交易量很低。2005 年4 月 29 日,證監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股權分置改革大大刺激了大陸股票市場。2006 年大陸股票市場成交量為 16 145 億股,是 2005 年的近 2. 5 倍,首次高于臺灣; 2007 更是漲到 36 404 億股,而臺灣這些年的股票成交量一直保持波動狀態。兩岸成交額的對比與成交量相似,大陸同樣在 2006 年實現了股票成交額超越,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
根據臺灣“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截至 2010 年 10 月,臺灣有 90 家券商,39 家證券投資基金公司,108 家證券投資顧問機構。近些年來,臺灣的證券機構數量不斷下降,2004 年 12 月臺灣還有 216家證券投資顧問機構,但是 2010 年就剩下 108 家,下降了 50%; 券商的數量也只有 20 世紀 90 年代鼎盛時期的 1/4。大陸截至 2010 年 5 月 26 日,有 106 家證券公司,62 家基金管理公司,90 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兩岸證券機構的數量差距遠沒有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成交量和成交額的差距那么大。
對比過兩岸證券業的絕對規模,現在我們通過對比兩岸的證券化率來衡量兩岸證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這一指標也可看出證券業的相對發展規模。從兩岸證券化率對比( 表 3) 可以看出,臺灣證券業發展程度遠高于大陸。2000—2009 年大部分年度,臺灣的證券化率都高于 120%,而且有穩步上升的趨勢。大陸方面,2000—2005 年證券化率逐步下降,2005 年達到最低點 17. 54%,之后又快速上升。2007 年大陸資本價格的上升導致證券化率突然上升到 123. 07%,2008 年又急劇下降為38. 65% ,這個證券化率的猛升猛降不能表示為證券市場的發展,反而表明了大陸證券市場的不成熟,波動幅度巨大。反觀臺灣證券化率,雖然 2008 年受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影響資本價格大幅度下降從而影響證券化率,但是總體波動幅度比較小,說明了證券市場比較成熟穩定。
2. 產業效率對比
首先可用兩岸證券公司的匯總資產收益率來判斷兩岸證券業的績效。根據《中國金融年鑒》2010年的證券公司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算得大陸證券公司 2008 年的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7. 84% 和 19. 29% ,2009 年分別為 2. 38% 和 13. 45%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的數據顯示 2008 年臺灣的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保持率分別為-0. 87%和-1. 89%,2009 年分別為4. 22%和8. 62%。可見大陸證券公司的資產收益率遠高于臺灣。
其次,用兩岸證券市場的換手率衡量證券市場的穩定性。從表 4 可看出,大陸股票換手率遠高于臺灣。股票換手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股票市場活躍,但是過高的換手率則意味著市場投機性強。2000 年大陸兩大證券交易所換手率高達 500% ,但是 2001 年急降一半,隨后直至 2005 年股市一直保持低迷,換手率也在 200% 至 300% 之間波動。2006 年以后,大陸股市又恢復活躍,換手率在 2007 年達到歷史最高,深圳交易所的換手率將近 1000%。臺灣股票市場的換手率則低得多,2002 年以后則一直低于 200%。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大陸股票換手率在市場低迷的時候都遠高于臺灣市場活躍時期,而且換手率波動程度也很大,說明大陸證券市場較為不穩定,投機性也高。
3. 產業結構對比
哈佛大學的麥森和貝恩等人創立了市場結構—企業行為—經濟績效的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認為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績效。分析一個產業的市場結構時通常都使用市場集中度指標,市場集中度是指規模上處于前幾位的企業在生產、銷售、資產、利潤等方面的累計數量占整個行業指標總量的比重,用 CRn 表示( n 表示企業數) 。[5]簡單對比大陸與臺灣證券企業的資產集中度,從表 5 的數據可知,臺灣券商的總資產集中度遠高于大陸證券公司。2009 年大陸前五大證券公司的集中度僅為 25. 15%,而臺灣綜合類券商為41. 46% ,經紀類券商為 53. 88% ; 大陸前十大證券公司的集中度為 43. 88% ,不及臺灣經紀類券商的CR5。臺灣券商的凈資產集中度同樣高于大陸證券公司。對比總資產與凈資產集中度,發現大陸凈資產的集中度高于總資產,說明與總資產相比凈資產更加集中于大型證券公司,即大型證券公司的負債低于小型公司。臺灣綜合類券商的總資產集中度與凈資產集中度相近,經紀類券商的總資產集中度卻遠遠高于凈資產集中度,可見臺灣經紀類券商的運營更加依賴負債,杠桿比率高。
從表 6 數據可知,臺灣交易金額集中度高于大陸,而且其最大的券商所占比重遠遠大于大陸成交規模最大的券商。兩岸證券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集中度差異遠遠大于交易金額的集中度差異( 見表 7) 。在營業收入方面,臺灣經紀類券商的營業收入集中度高于綜合類券商很多,同時兩者都遠遠高于大陸證券公司,而凈利潤的集中度甚至還高于營業收入集中度。2007 年和 2009 年,大陸證券公司營業收入 CR5 分別為24. 64%和23. 95%,而臺灣綜合類券商為 38. 31%、43. 65%,臺灣經紀類券商為 59. 51%、60. 8%; 大陸證券公司凈利潤集中度 CR5 分別為 26. 52% 和 27. 19%,而臺灣綜合類券商為 50. 5%、41. 43%,臺灣經紀類券商為 71. 78%、70. 83%。
從這個簡單的數據對比可以推出兩個結果。首先,臺灣券商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集中度高于大陸,說明在本地區的競爭中,臺灣大型券商比大陸大型券商更加具有競爭優勢。其次,大陸證券公司凈利潤集中度僅略高于營業收入集中度,而臺灣券商凈利潤集中度遠高于營業收入集中度,由此可知大陸主要券商的利潤率只是略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臺灣主要券商尤其是經紀類券商的利潤率是高于行業整體水平的,因此大陸主要券商更加傾向于粗放型的增長和擴大,規模增大的同時效率的提升非常微弱,而臺灣主要券商的經營更加有效率。
2008 年受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沖擊,大陸和臺灣券商的利潤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是影響的分布卻有很大的不同。2008 年大陸證券行業的總利潤下降了 85%,臺灣綜合類券商由 2007 年盈利 479億新臺幣轉為虧損 110 億,臺灣經紀類券商的凈利潤也下降了 50%。2008 年大陸虧損的證券公司數量為12 家,占證券公司總數的11. 2%,而臺灣綜合類券商虧損數為34 家,占總數的68%,經紀類券商虧損數為 18 家,占總數的 46. 2%。與臺灣綜合類券商相比,大陸證券業所受的沖擊小得多,但是與臺灣經紀類券商相比,大陸凈利潤的損失卻更大,然而大陸證券公司虧損的企業比重遠低于以上兩者,這也說明大陸不同證券公司的經營績效差別不大,或是所受政策保護比較大,因此在危機前沒有顯現出優勝劣汰的局面。
三、兩岸證券業合作空間分析
從前述對比研究可以看出,兩岸證券業在不同方面各具優勢。臺灣證券業發展時間較長,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證券交易機制和法律體系,并且具有長期的市場經驗,金融市場成熟度高,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成本和難度低,政府對證券轉換的限制比較少,對投資者的保護也比較完善。許多中小企業都可以通過證券市場獲得融資,并且這些上市的中小企業集中于高科技行業,因此證券市場發揮了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但是臺灣市場的總體規模小,近些年經濟增長緩慢,證券業也陷入低迷狀態。大陸經濟規模宏大,并且高速增長,與之相對應的,證券市場也快速發展,2010 年總市值已列世界第二位,并且交易活躍。得益于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陸有許多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具有優質資產,是潛在的上市資源。但是大陸證券業發展時間短,金融產品單一,許多金融衍生品尚未開發。大陸上市的企業中很大一部分是國有企業,企業的成長性和資產質量并不高,而急需發展資金的中小企業卻很難從證券市場融資。由此可知,兩岸證券業在不同方面的優勢是可以互補的,兩岸證券業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一) 市場的互通
兩岸經貿關系發展歷史已久,都已經成為對方重要的經濟、貿易合作伙伴,但是證券業合作的步伐卻遠遠趕不上經貿合作。隨著大陸整體經濟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選擇到大陸進行投資。截至 2010 年底,在大陸投資的臺灣企業已經超過 8 萬家,總投資額也達到 500 億美元。[7]
隨著制造業的外移,臺灣島內的資金投資渠道大大減少,使得臺灣金融資本去向不足,金融市場活動停滯、金融企業競爭壓力大、回報率低。而與此相反的是,大陸實體經濟迅速增長,但是融資體制滯后,以銀行貸款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是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大陸的金融體系也是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其貸款嚴重偏向于大型的國有企業,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比較大。因此融資難一直是限制大陸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重要因素。近兩年政府為了加強流動性管理、調控貨幣信貸還連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進一步縮小了企業能夠獲得的資金數量。因此兩岸證券市場的互通能夠引導臺灣充裕的資金投入大陸高速增長的企業,從而既提高臺灣資本的收益率又緩解了大陸企業的資金短缺。
兩岸經貿活動還直接影響臺灣股票市場的波動,臺灣股票市場與大陸股票市場之間聯動性也不斷提高,因此臺灣投資者逐漸參考大陸股市進行操作。隨著大陸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儲蓄資金也隨之上升,而現有的投資品種非常有限,大陸投資者亟需有新的投資品種。因此,兩岸證券市場互通、增加大陸和臺灣居民的投資渠道、分散投資風險是兩岸投資者共同的企盼。
( 二) 機構的合作
中國大陸加入 WTO 后金融服務業逐漸開放,雖然兩岸之前的政治原因使得臺灣證券企業進入大陸的步伐落后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是由于兩岸券商具有相同的語言、文化易于溝通,而且臺灣券商實力較弱,與歐美大型金融機構相比能夠更好地與大陸券商進行互補,而不會形成大陸企業單方面依賴的不平衡局面。臺灣證券企業由于資本市場開放度高、市場競爭激烈,在市場經驗、專業人才培養和金融創新等方面具有優勢; 大陸證券企業由于宏觀、金融環境良好,而且很多證券機構都有國有商業銀行或是其他大銀行、集團持股,因此在關系網絡、客戶資源、資本和品牌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隨著 MOU 的簽訂,兩岸金融合作進一步發展,這必然導致證券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為兩岸證券業機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兩岸證券機構首先可進行資訊技術、管理咨詢和人員培訓等技術合作,主要是臺灣機構向大陸機構進行技術指導,這方面的合作政策限制少,門檻低,可以作為兩岸合作的開端。隨著兩岸人員流動限制的進一步放松和對從業人員資格的相互承認,大陸方面可直接聘用臺灣的職業經理人和技術人員,出讓管理權,構建更加適應國際證券業發展趨勢的管理和經營機制。在政策、磨合方面等都較為成熟以后,兩岸證券企業則可以進一步進行股權合作,組建合資證券公司或相互持股。
( 三) 監管的合作
在證券業的監管方面,臺灣較早開放外匯管制并積極推進混業經營和金融機構的兼并重組,因此有豐富的經驗值得大陸監管機構學習; 兩岸不斷促進證券市場的互通和證券業的合作也必然要求兩岸監管機構進行協商并密切合作。兩岸在 2010 年簽訂的 MOU 也表明,兩岸證券及期貨監管機構將在信息交換、機構設立、協助調查以及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方面開展監管合作,共同維護兩岸證券期貨市場的穩定發展。因此,兩岸證券業的監管合作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篇9
辭舊迎新之際,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為去年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歡欣鼓舞。惟一有些愁容的可能就是股民了
2004年最后的一天,滬深兩市雙雙下挫,上證指數與深成指數分別報收于1266.50點和3067.57點。股價跌破面值的兩支“毛股”也在歲尾首度“亮相”:ST達曼跌停于0.91元,ST猴王跌停于0.97元
人們不明白: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引擎,中國的證券業怎么就成了老牛破車?
勿需隱諱,2004年是我國金融,特別是證券市場積累多年的問題和風險全面釋放的一年。證券公司的危機,莊家時代的終結,以及上市公司違規違法現象都集中暴露出來。一次次金融風險的制造者引發的一次次危機,給中央添亂,讓百姓受損,不但國家一回回拿出巨資去“填窟窿”,而且帶來局部的社會動蕩
一些專家、學者分析其原因時指出,我國金融證券市場違規違法成本過低,闖禍者眾,受誅者寡,制度的缺陷有時使膽大妄為者反而得到了實惠。嚴峻的現實告訴人們,這種局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含笑以赴去“觸雷”
國內的上市公司和券商在惹禍,海外上市公司也屢有“麻煩”。創維數碼的董事長黃宏生等人涉嫌侵占公司資產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保釋后今年3月將開庭受審。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炒石油期貨炒出了5.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有“打工皇帝”之稱的陳久霖亦被新加坡當局扣留,要求協助調查。這些事件都為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帶來負面影響。
“棉花棍子”無人懼
專家指出,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制,自律維持公信的時代已不復存在,這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但在中國的金融證券業“公堂”上,獨獨缺少的就是具有震懾力的“殺威棒”!
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消息表明,通常情況下,上交所對違規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作出的嚴厲處分就是公開譴責,雖然近幾年來公開譴責了477人(次)之多,但這種道德層面的懲治卻根本震懾不了不法分子。作為最高監管機構的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層也鮮有有效的懲戒手段。今年下半年因“虛假陳述”和“虛增利潤”而分別受到處罰的ST啤酒花和原民族化工兩位董事長,不過是每人罰款30萬元,這對他們非法獲得的利益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更讓股民難以理解的是,像ST達曼這樣的公司,至今沒有公布2004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報告,在披露自查資產負債情況時竟強調“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營層不能保證財務情況的公允性”。記者真不明白,這樣一個公司為什么不讓它立即退市?假如一個出租車司機告訴警察:我不能保證駕駛證是不是真的,交通警還能讓他繼續開車嗎?
更要命的是,由于體制、機制及其他復雜原因,有時候舉起的“棍子”不知往哪個屁股上打。據央行調查,在國有商業銀行歷史性不良貸款中,由計劃和行政干預造成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占30%,銀行自身管理問題占20%,國家安排的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力的占10%。打誰都屈得慌,最后只能不打了之。證券業人士水皮在媒體上披露,臭名昭著的億安科技操縱股價一案,證監會雖然開出了8.98億元的罰單,但根本找不到執法對象,當事人已逃之夭夭
下決心創建良性金融生態
與這些國家不同的是,為了化解金融風險,我國采取了財政“埋單”的方式。國家曾發行2700億元特種國債,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的不足;國家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曾一次剝離國有銀行1.4萬億元不良資產;國家曾用現存資金進行不良資產的損失類核銷;國家曾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也花費了國家一定的資源。為了彌補不法券商留下的“窟窿”,國家也是一次次當“冤大頭”。很多人質疑:用守法公民納稅的“銀子”替不法券商送葬,合適嗎?反過來,小股民炒股賠得“跳了樓”,又有誰來為他們“買棺材”?況且,這些不法券商都有白骨精的本事,會不會真的壽終正寢,會不會借尸還魂,誰也說不準
總之,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創新、法制不保障,政府的好心未必有好報,弄不好會造成“漠視風險——國家埋單——再生風險”的惡性循環。而且這種政府為不法券商“埋單”的做法也頗遭詬病。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就警告說,為了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國家對每位農民每年補助10元錢,8億農民也就是80億元的實惠。而為了一個券商,動不動就拿出中央基礎貨幣幾十億上百億,這是無法向人民群眾交待的事!
篇10
【關鍵詞】證券公司;業務創新;監管;創新機制
一、我國證券公司創新改革的背景
我國于1987年成立了第一家證券公司到現在,其發展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從小變大由弱變強,發展不可謂不迅速,但是相比較國際化的證券公司來說我國的證券公司還比較弱小。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日漸成熟,市場交易品種日益增多,我國證券公司必須加快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機遇與那些規模比較大的國外的證券公司一較高下。我國證券公司的發展必須走創新發展這條路,我國的監管層也想要打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證券公司,同時也在鼓勵證券公司要大膽嘗試,堅持走創新化改革路程,而相關政策被監管層也提上日程。
2012年5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證券業創新大會閉幕,包括中國證監會、證券行業協會、交易所及相關證券公司領導參與會議,會議就證券公司創新發展思路及改革措施進行討論。這次創新大會仍舊圍繞資本市場建設和業務監管放松兩個方面來展開,并延續了“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關于金融體系建設的相關內容:(1)資本市場建設方面,主要涉及直接融資結構優化中債券市場的大力發展、期貨等衍生品市場發展以及場外市場建設;(2)業務監管放松則主要包含對傳統營業部組織創新及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范圍、投資業務范圍和方式的放寬,創新業務方面包括鼓勵券商理財類產品創新及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逐步過渡至備案制、資產管理投資范圍的放寬、直接投資業務限制放松、融資融券轉常規及約定式回購、以及結合場外市場和中小微企業私募債探索做市商制度等等。
這次創新大會很大程度的放松了對于券商的監管限制,從政策和監管環境上加以鼓勵,使得證券行業進入創新驅動的全新時代。隨著我國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的推出,我國滬深三百股指期貨合約在2010年4月16日正式上市交易,在2011年11月25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正式,并自之日起施行,這意味著亮相內地證券市場一年半的融資融券業務將由“試點”轉為“常規”。我國證券市場也在向更加成熟、更加全面的市場發展,我國證券業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二、我國證券公司發展現狀
從1987年起我國證券業經歷了約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從剛開始證券公司依靠數量的擴張。進行大量的“圈地”,以迅速占領地盤來擴大客戶群,促進利潤增長。到后來伴隨著證券市場的大調整,證券業出現的第一次洗牌,一些地區性證券公司或大證券公司為提高市場占有率,進行了兼并重組。然后是券商紛紛增資擴股、證券公司資本急劇膨脹,聯合與兼并之后,隨著市場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沖擊和加入WTO的腳步漸近,證券公司都意識到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而且一些業務的開展也有資本金的要求和促進的必要性,最基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注冊資本,于是,一輪增資擴股的浪潮成為證券公司發展的新模式。最后就是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階段,在滬深股市機構化、國際化和專業化的背景下,證券全行業在動蕩中尋求突破的階段。總的來看,在我國證券公司現階段的發展模式中,數量擴張仍占據了主要成分。
從盈利上來分析的話,目前其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的收入還是占到了證券公司收入的很大比例。雖然我國證券市場開通了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但是由于業務剛剛起步給證券公司帶來的整體收益還比較小,令我們比較欣慰的是其效應已開始顯現,截至2012年5月31日,融資融券余額達到570億元,較2011年底大幅上升了188億元,月均增長額達到37億元。融資融券業務主體的擴容以及轉融通業務對業務量,尤其是融券業務量的推動,將成為下半年融資融券余額增長的兩大動力。其謹慎預計6-12月融資融券余額月均增長50億元,全年月均融資融券余額有望達到640億元,大大超過其年初的預計,可以看出新業務給證券公司帶來的收益也是漸漸的凸顯出來。
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1年,我國整個證券行業資產管理業務規模為2819億元。其中,集合理財產品規模為1256億元,資管業務收入合計僅為21億元。但是反觀美國,近三年來,美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收入達到300億美元的量級,占到行業總收入的10%以上,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借鑒國際投資銀行的數據,未來該項業務業績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有望由目前的不足2%上升到10%-15%,對我國證券公司來說其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空間相對還很大。
三、我國證券公司改革發展路徑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創新機制以政府為主導,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體現了現階段政府、市場和企業之間的角色定位與職責安排,也反映出目前我們仍然處于以政府為主的決策體制和從嚴的監管環境中。市場化和國際化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其標志之一是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機制。我國資本市場需要轉變現有創新機制,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機制,培育市場創新主體,推動市場競爭的創新過程,營造公平、競爭和有效的創新環境。
1.對現有可供選擇的交易品種加大和深化創新力度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證券投資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