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8 18:0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用建筑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消防撲救登高設計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高層建筑拔地而起,但就其高層民用建筑撲救登高面的設計來說,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為切實解決好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問題,筆者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建筑實際,就實踐中如何改進和補救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登高面、登高場地消防設計等問題做了一些探討,供大家參考。
一、高層民用建筑消防撲救登高面和登高場地在火災中的作用
高層民用建筑,一般功能復雜,體量較大,但由于高層建筑使用功能、城市規劃、街景及建筑學的需要,往往在高層民用建筑主體附建與高層建筑相連的裙房,用作商場、餐廳、營業廳、會議廳等。這無疑滿足了城市規劃和使用者的要求,但同時也增加了消防工作的難度。尤其對高層建筑的裙房,登高面等諸多問題設計時稍有忽視,及易導致一旦高層建筑火災對人員的搶救,撲滅火災帶來嚴重的影響。高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現有的電梯往往由于停電,不能正常使用,即便是設計有消防電梯或者是消防客運合用電梯,但在實際現實中供電多是來自一個區域變電站,達不到雙電源供電要求,有的由于施工,敷設電纜等滿足不了防火要求,火災時往往也會導致斷電。而多數高層建筑的疏散樓梯或剪刀梯都布置設計在建筑的筒體中部,火災停電時往往無照明,消防電梯、疏散樓梯不能正常使用,給迎救人員、疏散人員帶來困難。二是消防人員難以接近著火層撲救,由于人員在火災時驚慌外逃,順樓梯或下或上,與消防人員逆向行走。極大的導致人員阻設等因素,給搶救和人員疏散帶來混亂。三是火災時往往是煙氣順其樓梯間、電梯間、豎向的管導井、電纜井等上下漫延,由于高層建筑的煙囪效應,煙氣在很短時間內就會迷漫疏散樓梯間、電梯間、煙氣的毒性導致人員難以疏散。許多高層建筑火災事例證明,一旦火災時由于人員的求生欲望,往往會接近建筑的外窗部位以求得新鮮空氣和尋求一線得救的希望。在這時唯一補救的措施就是科學的設計一個讓消防員能撲救火災的登高面。國內外,眾多的火災案例證明,在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登高消防車在實施救人員和滅火中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為了在發生火災時,登高消防車能夠靠近高層主體建筑,迅速搶救人員和撲救火災,設計合理的消防登高立面,確定可靠的登高消防車操作場地,保證在空間有效的操作范圍和核實登高車的最小輕彎半徑是保證消防人員到達目的地救人、滅火的關鍵。因此,高層民用建筑登高面的設計是保障火災時搶救人員生命、逃生和撲滅火災的重要保證。
二、現有標準和實際存在的設計缺陷問題
(一)現有規定。《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自1995年頒布實施以來,歷經了1997年、1999年、2001年幾次局部修訂,對于及時總結防火設計的實踐經驗和火災的經驗教訓,適應現代城市建設和新技術、新工藝的需要,防止和減少高層民用建筑火災危害、減少人員傷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撲救、涉及民生至上的內容上得到充分體現。現有實施的《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4.1.7條要求,“高層建筑的底邊至少有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長度,不應布置高度大于5米、進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圍內必須設有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該條明確了高層建筑消防撲救登高面的基本要求。同時為保證消防車在撲救上能充分發揮作用。規范4.3.1條、4.3.4條、4.3.5條、4.3.6條、4.3.7條要求,高層建筑的周圍應設環形消防車道。消防車道的寬度不應小于4米,消防車道距建筑外墻宜大于5米,消防車道上空4米以下范圍內不應有障礙物。盡頭式消防車道應設有回車道或回車場。消防車道下的管道和暗溝等,應能承受消防車輛的壓力。穿越高層建筑的消防車道其凈寬和凈高均不應小于4米。消防車道與高層建筑之間,不應設置妨礙登高消防車操作的樹木,架空管線等。以上條款,對消防車道要求作了進一步明確,無凝更好地保障了消防車撲救高層建筑火災的基本設計要求。
(二)存在問題。隨城市化建設加快,中心城市土地使用率的不斷提高,給高層民用建筑撲救面設計帶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裙房的設計問題。在城市區域內的高層建筑,多為追求商業價值,建筑裙房設計多在四層左右,由于裙房作商業用途,每層層高凈空多為4-4.5米以上,往往裙房高度超過防火規范5米要求,多數裙房的進深也大于4米。二是幕墻問題。城區內的多數高層建筑,為達到設計美觀,協調繁榮城市的效果,許多高層建筑均設計有幕墻,尤其是設計玻璃幕墻且作為消防登高面考慮。三是登高面一側、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設計問題。臨街高層建筑底層均設計為商鋪。當考慮作為登高面時,而多數設計為追求商業價值而規避設計布置直通室外疏散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往往將疏散樓梯或出口布置在非登高面的另一側。四是消防車道的設計問題。城區內的高層建筑為充分利用當街的立面效果和商鋪的價值,許多建筑將消防登高撲救面布置在建筑的背街一側。然而,對環形消
防車道和回車場的設計更多的是消防車道轉彎半徑不能滿足消防車輛的使用要求。五是地下車庫出入口道與環形消防車道交叉處的設計問題。城區內多數高屋建筑均設計地下車庫,而地下車庫的出入道又多為利用高屋建筑的環形消防車道引入地下,在設計時往使得消防車道與地下車庫的出入口車道連接交叉外出現坡度及傾斜面。許多建筑由于用地的限制,引入車道較短時,在環形消防車道上形成的坡度傾斜面更大,影響或無法滿足消防車輛的行駛。六是幕墻下設計室外消火栓等問題。高層建筑臨街面往往設計有裝飾幕墻,而室外消火栓,水泵結合器及消防水池等也宜臨沿街設置。稍有忽視,很容易將室外消火栓等布置在幕墻之下,一旦火災幕墻坍塌,嚴重影響消防車吸水、供水等撲救。七是登高消防車場地的設計問題。許多高層建筑對登高消防車輛的操作場地考慮不周,多數僅以環形消防車道寬度來考慮。以此寬度作為登高消防車的場地,將遠遠不能滿足登高消防車的操作空間要求。
三、結合實際、科學合理地設計高層民用建筑消防撲救登高面和登高場地
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觀念,以保障民生、保障公共消防安全為發展,以創新思想、合理設計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登高撲救面的問題非常重要。以下為作者結合現有的規范、標準在工作實踐中針對存在問題與讀者作共同探討。
(一)臨街登高面外墻設計。建在市區或商業街的高層建筑,當確定其臨街一面作為消防撲救登高面時,其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臨街一側的道路保障登高消防車的場地需要,但特別要注意,設計時要避免在登高撲救面一側外墻設置玻璃幕墻。由于幕墻的設置增加了建筑外觀美的效果,對裝點城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設計思路上考慮采用較多,但往往一旦火災,會給消防撲救帶來極為不便的后果。火災證實,玻璃幕墻在火的作用下會炸裂和塌落,導致消防人員撲救火災時無法靠近建筑。同時、一旦幕墻下設計有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災時由于幕墻的塌落下掉。這些滅火設施將無法使用,也容易導致撲救人員的傷亡。在臨街登高面乃至最高頂層還應避免設計霓虹燈之類的大型商業廣告和其它影響消防登高撲救的景觀設計。登高面一側還應避免過多的凹凸造型,影響登高消防車登高平臺靠近各層門窗、洞口。
(二)登高邊長、裙房、疏散樓梯與出口設計。《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4.1.7條明確規定:“高層建筑的底邊至少有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長度,不應布置高度大于5米、進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圍內必須設有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我們在進行消防設計時要盡力考慮規范的強制規定。其意義是登高邊不應小于1/4周邊長度且不小于一個長邊的長度。尤其是一些矩形建筑、多邊形平面的建筑應考慮滿足一個長邊的長度作登高撲救邊;其二是在登高撲救面一側必須設置有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這一規定是確保一旦建筑火災時能保證人員及時逃生和便利消防登高車撲救的需要,在實際設計中,城區的高層建筑為節約用地,往往將登高面和登高場地的布置多與商業街、步行街等主要街面一側一同考慮。但是,許多處于繁華的商業區、商業街、步行街的臨街面的商場、門面商業價值又使得房開商或設計時規避在這一側面布置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出口。筆者認為,如果設計直通室外的樓梯確有困難,在考慮消防安全經濟價值的綜合因素上,每棟建筑最基本的設計要滿足有一個直通樓梯間的出口于登高面一側、且設防火挑檐,同時各層宜設外挑陽臺,否則無法滿足規范要求;其三,是對裙房高度和進深的要求,其目的是保證登高消防車曲背靠近高層建筑施救的需要。城區內多數高層建筑裙房都為商業使用。設計都在二到三層不等,有的大型商場一層高度即達5米,因此要求裙房高度小于5米,確有不少困難,因而在登高撲救一面的設計時要盡量滿足規范要求,在高不超過5米的裙房時,可考慮進深在四米范圍內的裙房設計,一旦裙防高度超過5米時,在登高撲救面一側,可不設計凸出裙房,以達到規范要求。
(三)環形消防車道設計。“高層建筑的周圍,應設環形消防車道”。在設計環形消防車道時應注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消防車道的凈寬不應小于4米,同時,消防車道上空4米以下范圍內不應有障礙物,盡可能地考慮消防車道距高層建筑外墻距離大于5米,以保證消防車的順利通暢。二是在消防車道上盡量避免設計地下暗溝、化類池、燃氣管道、電纜溝等,確有困難時,在結構設計上應滿足大型消防車的荷載通行。三是消防車由于運載的多為水,在運行時由于貫性作用,車輛的控制難度較大。因此,在山地或有坡的消防車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0%。防止車輛打滑。四是設計消防車道時應重點考慮消防車的最小通行轉彎半徑要求,在城市密集區的建筑往往容易忽視該問題。所謂消防車的最小轉彎半徑是指消防車回轉時消防車的前輪外側循園曲線行走軌跡的半徑。目前,因內輕系列消防車一般≥7米、中型系列消防車≥9米、重型系列消防車≥12米。因此,要根據城市消防裝備的不同情況設計環形消防車道,最小輕彎半徑不應低于上述標準,高層建筑撲救登高車道應按重型消防車轉彎半徑考慮。五是當設環形消防車道有困難時,可沿高層建筑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如遇有盡頭路,應考慮設計回車場,一般為1.5米×15米,大型消防車回車場不宜小于18×18米。六是由于城市用地的緊缺,許多高層建筑為滿足日益增多的車輛需求,均設計了地下停車庫,而地下停車庫出入口的車道往往也借助于高層建筑的環形消防車道而出入。因此,在設計地下車庫出入車道與地面環形消防車道接壤處必須考慮保證4米寬的消防車道平整性,即地下車庫出入車道的降坡起點不應設在環形消防車道上,保證消防車行駛的4米有效寬度路面不傾斜和平整。
篇2
關鍵詞:學校圖書館;防火設計;安全疏散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1、建筑總平面防火設計
由長安大學渭水校區平面圖(圖1-1)可看出逸夫圖書館門前有個較大的中心廣場,可以作為火災發生時人們疏散的主要場所,逸夫圖書館正對學校南大門,消防車可由明遠路來到圖書館前,而修遠大道,問遠路以及圖書館東側附屬樓之間的廊道都可以做為人群的疏散道路,避免了擁擠。
圖1-1
總平面設計防火主要是按照常年風向設計各個不同功用的建筑物之間不要發生火災蔓延,而火災在相鄰建筑物之間蔓延的主要形式是熱輻射、熱對流、飛火和火焰接觸延燒[1]。由資料查得西安全年盛行風向為東北風,圖書館西側坐落著修遠教學樓,西南側位明遠教學樓。不在常年風向帶上,減少了蔓延的可能性。另外圖書館藏書248.6萬冊,超過100萬冊,耐火等級屬于一級,教學樓的耐火等級不低于三級。根據建筑防火標準:GB 50016―2006的相關規定[2]:
表1 民用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m)
而從圖書館到修遠教學樓和明遠教學樓的距離遠大于防火間距,所以符合防火規范。
2、建筑平面防火設計
在建筑物中合理的設計防火分區,不僅可以把火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限制在最小范圍,同時對保證安全疏散、撲救火災,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防火分區按照其作用,又可分為水平防火分區和豎向防火分區。水平防火分區是用以防止火災在水平方向擴大蔓延,而豎向防火分區主要是防止多層或高層建筑層與層之間的豎向火災蔓延。
2.1 水平分區
根據GB50016―2006的相關規定[3]:防火分區間采用一定耐火等級的墻體、門、窗等水平防火分隔物,按規定的建筑面積標準,將建筑在水平方向上分割成若干個防火區域。水平分區的作用就是防止火災在水平方向蔓延擴大。
圖書館共十三層,南部空間狹長,一到三層南部空間由兩道防火門隔開,將南部空間劃分為三部分。一層到五層北部空間由中庭連通,與中庭四周回廊由防火卷簾隔開,一層的北部與中庭部分又由防火門隔開。 圖書館一至五層分為四個分區六至十三層分為兩個分區。
2.2垂直分區
為了在建筑物發生火災時把火災控制在一定的樓層內,防止火災從起火點向其他樓層垂直蔓延,應沿建筑高度方向劃分防火分區。因為層與層之間樓梯都貫通,五層、七層由玻璃幕墻與外界隔開,六層、八層設置有防火卷簾,所以各層為一個防火分區。
3、安全疏散設計
建筑物發生火災后,保證其中的人員及時疏散到安全地帶具有重要意義。在發生火災事故時,疏散人員會向經常使用的出入口、樓梯口疏散,習慣于向明亮的方向疏散,人員的疏散行動路線,也基本上和煙氣的流動路線相同,即房間一走廊一前室一樓梯間。因此,煙氣的蔓延擴散,將對火災層人員的安全疏散形成很大的威脅。為了保障人員疏散安全,最好能夠使疏散路線上各個空間的防煙、防火性能逐步提高,而樓梯間的安全性能達到最高[4]。
圖書館屬于耐火等級一級的高層民用建筑,根據圖書館的平面設計圖,可以看出借閱室、自習室出來即是安全性稍高的走廊,走廊連接有多個樓梯間。一至五層有七部疏散樓梯,六至十三層有四部疏散樓梯,樓梯靠近防火分區兩端布置,樓梯間與室內走廊均由防火門連接,門均向人流疏散方向開啟。大部分都有防煙前室,防煙前室中設置了送風道(圖1-4)。
圖1-4
圖書館借閱室面積大,且有較多藏書,人員進出頻繁。借閱室設置了兩個凈寬為1.4m的安全出口,未設置門檻,方便疏散。但經觀察發現,東側的安全出口常年處于關閉狀態,且位置相當不顯眼,如此一來,火災發生時,大量的人流涌向西側的安全出口,造成人員驚慌,影響疏散。且其開啟方向與疏散方向相反(圖1-5),一旦發生火災,對于室內人員的逃生有很不好的影響,延長了疏散時間。因此這是不符合防火規范的。
圖1-5 圖1-6
本應打開的安全出口被全部關閉,人流疏散只能依靠樓梯間,先上到二層,再通過主入口進行疏散(圖1-6),效率較低,且圖書館主入口曾經發生過學生把門擠碎的情況,所以對門的安全性應該進行核查,以免會引起慌亂,影響疏散。
圖1-6
根據建筑防火規范GB50016―2006[5]規定可知:
1、一類高層建筑應設防煙樓梯。
2、樓梯應靠近標準層或防火分區兩端布置。
3、疏散樓梯最小凈寬度為1.20m。
4、建筑消防設備
4.1防火卷簾
與中庭相通的過廳、通道等處應設置甲級防火門或防火卷簾。防火卷簾材質選用鋼質,用鋼質材料做簾板、導軌、座板、門楣、箱體等,并配以卷門機和控制箱所組成的能符合耐火完整性要求的卷簾[6],有效地阻止火勢蔓延,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平時卷起在門窗上口的轉軸箱中,起火時將其放下展開,用以阻止火勢從門窗洞口蔓延。(圖1-7)
圖1-7
4.2防火門
我國把防火門按照耐火極限分為甲,乙,丙三級[7]。對于用于疏散樓梯間及消防電梯前室的門洞,應采用乙級防火門,耐火等級不低于O.9h。為了正常通行和便于使用,在一般情況下,防火門是敞開著的。在圖書館中,通往樓梯間的安全出口、連接防火分區、防煙室的門均為防火門,通常情況下均為開啟狀態,能夠滿足疏散和隔離雙重功能。
5、結論
圖書館有著大量期刊、圖書,都是可燃物,且每天要接待眾多的師生,一旦發生火災,不僅珍貴的書籍將化為灰燼,損失不可估計,且師生與工作人員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做好防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圖書館應保持安全出口的暢通,方便疏散
2、圖書館相關電線的老化、防火設施的損壞都應及時維修。
3、應經常組織消防演習,是廣大師生會使用防火器材。
參考文獻
[1]張樹平.建筑防火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1
[2]GBJ 16―87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3]GB 50045―9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4]喬方源.關于太原理工大學教學樓防火設計的調研報告,工程建設與設計,2010,9:76-79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Z].北京:2006
篇3
關鍵詞:“產學”一體化教學;教學模式;畢業設計
1問題的提出
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目標是適應當前社會需求,面向學生畢業后從事建筑設計、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線工作,將“產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模式深入到教學中,培養能勝任中小型民用建筑設計崗位工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建筑設計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各專業間溝通協調能力、嚴謹踏實工作態度、高尚的職業操守以及責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質,為更快進人建筑師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礎。雖然畢業設計在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諸多問題在高職類建筑設計畢業設計教學中曝露出來。
1.1學生態度不夠端正
一些學生把畢業設計當作平時大型作業,敷衍了事,不認真對待。此外,最后一年到相關企業單位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教學模式流于一種表面形式,管理混亂、松散。因為社會就業的壓力,一部分學生不能專注于畢業設計,還有些學生認為畢業設計課程不再有新穎的知識可學,產生了去校外建筑設計院或建筑設計公司學習的念頭,而對畢業設計卻缺乏重視和更深一步的研究與探索,對自身職業規劃、專業技能的提高缺乏更高的追求,等等,所有這些反映在設計成果上與預期教學目標相去甚遠,畢業生專業培養目標打了折扣。
1.2教材滯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筑設計教材,已經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設計原理還是經典的,而對于民用建筑各個專題,近幾年很多建筑設計規范都做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而教材沒有跟上,就顯得落后了。另外,傾向于建筑實踐教育的教材對有關建筑法律、規范的教學內容的明顯欠缺,更談不上更新。
1.3畢業設計選題不合理、老套、一成不變
畢業設計選題老套,一成不變,簡單重復昨天的故事,同時與建筑市場實際脫節、和學生的就業方向脫節,同一個設計選題作幾屆的事情甚有發生,多年一貫制,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未得到重視。這樣造成學生做畢業設計應付了事,積極性受到影響;畢業設計成果徒有其表,追求形式,無實質性內容、無創新之處。
1.4畢業設計成果評價體系不清晰
畢業設計最后考核把關不嚴,未能按標準進行考核,考核的態度不嚴格,甚至偏向寬容,致使畢業設計教學質量達不到預期效果。成績評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觀、合理、科學。對畢業設計成果未按畢業設計任務書要求,或設計質量不達標,或未按時完成的學生開綠燈,降低要求,基本上給予過關、及格。
2“產學”結合模式下的畢業設計教學
在畢業設計中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迫使我們進行畢業設計教學改革,對畢業設計的教學進行探索,提出“產學”一體化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即將畢業設計教學與建筑設計實踐相結合,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建筑設計過程從單一的師生互動轉變為有業主、合作單位、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動態變化發展過程,在具體的建筑設計實踐過程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提高團隊間溝通、協作能力,為畢業生適應當前市場需要,更快地融入到建筑師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1科學、合理、適宜的“真題真做”
我們從畢業設計選題上進行改革,打破原有由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編制好任務書傳統,轉變學生按指定任務書設計的相對靜態的教學模式。畢業設計選題采用“真題真做”方式,與建筑設計實踐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放飛思路,使其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創新意識得到提高,使學生熟悉真實工程的工作步驟,積累較全面的“實戰”經驗。
2.2“雙導師”制教學模式
在教學上,積極推行“雙師制”和“邀約制”教學模式,除了本系教師外,還聘請建筑設計院有經驗的建筑師參與教學,把一線實際工程經驗帶進課堂,提升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同時讓業主參與到畢業設計過程中,將整個畢業設計過程教學由以前簡單、古板的靜態教學過程轉變成有業主、合作單位、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參與的動態發展過程,在真實具體的建筑設計場景中,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1]。
2.3建立完善、合理的畢業設計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以及科研生產實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完善、客觀、公正、合理、具有明確導向性的評價體系,對畢業設計成果采用定性描述與定量測評相結合,使評價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此外,為了使評價具有廣泛性與多元性,將校外專家、用人單位的意見納入評價體系。
3設計教學過程
鑒于我院教學實習基地的建立,我們將畢業設計題目選為學生公寓,這是我院剛好準備新建的實際項目,同時與江西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合作,聯合教學。該用地位于我院現有學生1~10#公寓組團西側,學校運動場南面(如圖1),學生們天天生活于此,對周邊環境較為熟悉。選取這個真實、學生認知場景同時又是學生們熟悉的建筑功能,有利于強化學生對場地的直觀感受,有利于加強對建筑功能、建筑空間的組合能力,有利于創作出一個屬于學生們自己的建筑,有利于加深對設計項目的理解,最終有利于教學。在畢業設計教學中,我們提出“真題真做”要求,通過畢業設計選題、分組現場踏勘社會調查實例調研相關資料搜集獨立建筑設計(包括討論式教學、答疑、各專業溝通等)設計成果表達畢業答辯環節,訓練學生在特定建筑環境中進行建筑設計并滿足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且具有實施深度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設計院實際設計工作的狀態和工作節奏。針對本次畢業設計要求學生會調研,完成調研,分析公寓周邊環境、學生行為流線形式、學生的生活習慣,根據甲方要求制定設計任務書,生成、完善方案,最后用設計成果完整地表達符合甲方要求又具有創意的方案。在整個環節中,側重培養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富有洞察力地分析問題的、最終綜合協調地解決問題,以調研發現的問題開始來研究建筑,通過分析周邊環境以及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流線來設計建筑,設計過程要求學生關注建筑場所、校園文化與學生活動的聯系,讓學生認知到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因素對建筑設計的影響,而非孤立的設計建筑,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
3.1問題提出
本次設計任務是我院新建的學生公寓,與江西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合作教學,沒有設計任務書,甲方即我校只是提了基本要求,希望新建學生公寓能解決3000人居住,同時建筑造型與現有學生公寓協調,另外因處在將來新建的圖文信息大樓東北面,外形要求美觀;此外,用地現狀及紅線沒有明確的界線,沒有細化每項設計內容,對于學生公寓的主要功能空間、用房面積大小等,學校也沒有提具體要求,要求需要學生通過調研分析,根據自己對項目的理解與研究,確定各功能房間面積,編寫、細化完善任務書。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方式就發生轉變,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成為教學主體,主動學習,形成師生互動形式,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僅對學生起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關注建筑所處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以調研的方式,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索建筑,設計建筑,讓建筑更好地為人服務。
3.2現場調研與案例參觀
(1)現場調研、踏勘。設計分組,每個小組首先需要調研新建的學生公寓所在的校園的位置,分析新建學生公寓與已建學生公寓、學生食堂、教學樓、實訓樓、運動場間的聯系,深入解讀周邊環境設施信息對新建建筑的影響。其次,分析新建學生公寓與校園空間結構、道路系統、景觀結構的相互關系,把握建設基地內外道路、景觀、建筑等要素之間的關系,為設計構思做好前期準備。再次,詳細了解學生活動與使用情況。以休息日與正常上課時間作對比,觀察并記錄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各個時段學生人群的主要流線以及活動模式。這一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時段的學生的活動特征、流線方向,并不是學生機械地用數碼相機、手機拍照,記錄數據。此外,在校學生是學生公寓的主人。每個小組應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學生依據學生所關心的問題與興趣,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在校學生進行調查,人數不低于50人,同時鼓勵學生勇敢且多交流,了解被訪者對學生公寓現狀的意見與建議,期望新建的學生公寓提供哪些更好的改善,從而為建筑功能的確定提供第一手資料。調查結束后,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繪制分析圖表,撰寫調研報告,分析現在學生對公寓的想法、建議。(2)建筑實例調研。我們列出南昌市區多個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學生公寓像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學生公寓,讓學生分組自行組織參觀調研,關注建筑間的相互關系、與周圍景觀、道路交通等環境要素的關系、建筑空間與行為、功能空間的組合,重點調研使用者對學生公寓的使用感受與意見,并做好有關文字及圖表記錄。(3)調研總結。此階段成果要求圖文并茂將調研內容、分析結論、解決辦法等采用ppt匯報交流。在匯報時展開討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問題具體化。對匯報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師生展開討論,相互提高。匯報完后,要對調研內容作進一步的補充完善。(4)建筑師分享工作心得。在這個過程里,校外導師根據自己工程實際經驗,將設計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綜合協調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實工程中處理手法、要使用到的規范等等與同學分享,讓學生學到以前課堂上學不到的第一手資料,避免了走彎路,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整個現場調研與案例參觀過程中指導教師不管是本院教師還是設計院建筑師都參與其中,引導學生進行調研和參觀,對學生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要求在擬建建筑與環境場所、物質技術條件相協調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將調研問題詳盡、切合實際。調研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思路寬泛,審視問題角度廣闊,明確設計理念,避免對某一建筑類型設計模式先入為主式的定型化思維,解決問題方法要與從不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才能得以加強,為設計能力及相關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
3.3建筑方案的生成
(1)設計任務書的編制。在完成調研參觀后,學生需要通過廣泛查閱相關圖書文獻資料、各種資料及數據的收集。根據調研成果分析,每個小組確定擬建建筑合理、科學、具體的功能設置,確定建筑規模、建筑經濟指標,編制出完整的設計任務書。(2)方案的生成。方案早期階段要求學生根據調研分析結果,通過對學生人群的行為、流線分析以及建筑功能與環境的關系研究,構思總體布局,確定建筑的出入口位置,思考方案的建筑體量關系、建筑體量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以及大概的平面組合形式,勾畫總平面、平面功能、空間概念草圖并制作概念體量模型,形成設計構思和方向。在此環節,教學特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讓學生從不同解決問題方式的切入點進行多樣性的思考,鼓勵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討論式教學。為了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以及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方案構思的能力,要求每組學生都要對各自的方案構思進行方案邏輯推理形成過程的講解,包括方案的切入點,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方案的特色等。各組同學之間相互探討,互相提出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直接對方案進行好壞評價,而是參與討論,根據不同方案的特點,給予相應的建議與啟示,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對不妥之處予以指出和完善,幫助學生盡早確立方案發展方向與目標。模型、效果圖貫入式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設計過程中,在方案設計初期,將建筑基地及其周邊環境用模型制作出來,讓學生直觀體驗校園建筑空間、尺度、建設場地與周邊建筑、道路、景觀的關系。隨著方案的逐步深入,建筑平面初步確定后,我們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平面設計方案制作建筑的體量模型放入基地模型中,推敲建筑與周邊環境場地關系、空間關系以及建筑體塊間的比例、尺度關系和體塊與體塊間相互關系。在建筑平面與建筑體塊基本確定后,建筑效果圖介入進來,推演建筑的細節、色彩、材料等。
4畢業答辯
由于“雙師制”的新型“產學”結合畢業設計模式的實施,對整個畢業設計過程的監控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學院推行與新教學模式相配套的中期檢查和預答辯制度。畢業設計中期檢查和畢業設計預答辯旨在檢查學生的設計進度和成果,督促學生改進方案,加強表達。為了全面提升畢業設計教學成果質量,督促學生高質量完成畢業設計,在正式答辯的前一星期,安排一次預答辯,檢查學生的畢業設計成果,對畢業設計成果與任務書設計要求不相符的圖紙內容則要求返工或重畫,對設計深度沒有達到畢業設計任務書要求的圖紙一概要求補畫或補做。為了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方案構思的能力以及應試能力,正式答辯時要求每位學生用10~15分鐘的時間清楚、明晰、準確、簡潔地介紹設計方案及各項技術經濟指標,讓答辯評委對整個設計成果有初步印象。整個答辯過程公開、公平、透明,采取由答辯小組組長主持答辯,4個專業教師或建筑設計人員參與點評學生設計成果的答辯形式。外聘專家、有實踐經驗的建筑師擔任答辯小組組長,對畢業設計質量進行全方位的把控,嚴格把關,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5評價體系
以往畢業設計考核評價重結果和建筑表現輕階段設計過程,忽略了設計中各個環節的階段性成果,以最終的畢業設計成果視為主要評價依據。對此,我們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構新的評價標準,關注學生從建筑調研(現場踏勘、建筑實例調研)、調研成果匯報、任務書的制定、方案設計的階段性草圖(一草、二草、三草)與模型、最終設計文本到畢業答辯的全過程設計,并將此作為學生畢業設計成績評價的依據。除此外,將畢業設計過程中的日常考勤管理納入到畢業設計成績考核中。另外,為了鼓勵學生重視設計的全過程,注重設計能力的提高,新的評價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各階段的教學目標、階段性設計成果的要求、評分標準、畢業設計的評分規定與用語,并作了詳細的說明和量化要求。
6結語
總之,通過對以往教學模式的反思與總結,我們在畢業設計教學中實施“產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無論對學生、教師、學校,還是對設計院、社會都是有利的,最終學生是合作教學的主體、受益者,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增長了實踐知識,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提升了社會競爭力。而作為學校,將大學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及建筑實踐相結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學質量,贏得了用人單位普遍的贊譽。對于企業建筑設計院,通過“產學”結合,豐富了建筑師理論的水平,同時為企業尋求、培養專業設計人員搭建平臺,充實了企業的人才庫。
作者:彭敏 萬莉 單位: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系
參考文獻:
篇4
節能環保與城市建設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以來,通過理論學習,對科學發展觀的知識體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通過調研活動,對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結合建委職能與分管工作,應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本人對節能環保與**城市建設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匯報如下。
一、成績與問題
自“六城聯創”開展以來,我市的城市建設與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市區面貌煥然一新。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并駕齊驅,羊山新區的路網、管網、電網已實現全覆蓋,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城市高起點、高節奏發展夯實了基礎。新區的建成為舊城區的改造進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并成功實現了與舊城區的良好對接。舊城區改造以42條道路的集中整治為突破口,探索出市委、政府主管領導為路長的創新管理機制,隨著條條道路的整潔、亮化,整治成果向背街巷、內河、公廁、門店全面延伸。舊城改造的節節勝利又為新區的篷勃發展鋪平了道路,積蓄了能量。新區建設與舊城區改造的聯動迅速改變了**往昔城市規模小,市容臟亂差的形象,城市建設進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城市建設取得的成績也反映出過去工作的不足,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保持清潔的頭腦,繼續加大克難攻堅力度,鞏固并擴大城市建設開發與整治成果。通過調查研究,本人總結出制約城市建設的幾方面不利因素,并擬定了解決措施,努力為實現**城市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到建委人的職責。本人認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現以下幾方面:
1. 基礎設施老化;
2. 城市交通不暢;
3. 社區服務功能不全;
4. 水資源、能源浪費嚴重;
5. 城市缺乏長效保潔機制。
二、 問題根源
基礎設施老化問題主要表現在舊城區的自來水管網、低壓電網方面。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城市的擴容,城市居民數量的增加自然引起水、電需求的增大。目前保障舊城區的部分自來水管網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鋪設,一直未得到及時的改造。受當時城區需水較小的影響,干管直徑一般不超過15厘米,支管不超過8厘米,均為鑄鐵管。經歷半個多世紀的變遷,許多舊城區房地產開發現場挖出的自來水管外層已嚴重腐蝕、剝落,而且水管內徑因水垢的堆積嚴重萎縮。個別地段開挖前舊水管還在不停地滲水,尤其是水管接頭處滲水更嚴重。就此問題,我向長期負責該項工作的同志請教,了解到目前全市自來水的利用率不足70%,其中舊城年久失修的水管滲水量占總滲漏量的90%以上。具體的測算方式是通過對全市自來水管網中各干管閥門處的水壓與水廠出口總閥門的水壓比較,進行換算得出的,數據的可靠性較高。
城市電網的線路、設備老化主要集中在低壓線路與舊式變壓器兩方面,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的工廠及舊城背街巷。近年來,由于國企、集體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下崗職工多,企業負擔過重,根本無力更換已嚴重老化的低壓電線,更無財力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變壓器。背街巷由于地處偏僻,當地辦事處、居委會同樣資金不足,只能看著外皮開裂的電線而嘆氣,同時又為附近居民的安全時刻提心吊膽。據了解,舊式油式變壓器的電損耗是新式干式變壓器電損耗的5倍以上,而且對環境的污染更嚴重。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舊式變壓器滲漏的氯氟烴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是二氧化碳影響的600倍。更新破舊電線,淘汰舊式變壓器已迫在眉睫。
舊城區經過“六城聯創”活動的開展,道路得到綜合整治,市區交通堵塞現象明顯改觀,但仍有部分路口存在交通瓶頸現象。在上下班高峰期及重大節假日,**文化中心路口堵車較嚴重。由于**市區位于**區域的西部,東邊八個縣的車流基本從此處出入,交通繁忙。另外,該處是工區路與東方紅大道的十字交叉口,東方紅大道又是**舊城區一條路段最長,最繁華的主干道。再加上工區路與火車站相連,客流量大,車流量大,因此經常造成車輛擁堵。當時為了緩解交通堵塞,修建了轉盤,但由于受四周建筑物影響,轉盤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發揮。因轉盤自身占據了大量可使用面積,反而影響了車流的暢通。另一處堵塞較嚴重的路口是西關橋頭,西關橋橫跨師河之上,連接舊城與南岸行政區域。通往城內、城外的五條道路在此交匯,可路口面積不足900平方米。長期的車輛堵塞不僅加重了交警的負擔,也積累了市民的埋怨。最近,在橋頭又設置一半徑5米小轉盤,部分車輛被搞得暈頭轉向。規劃車流的前提是使用空間與車流量相協調,路窄車多的情況下,路面交通怎么規劃也解決不了堵塞的根本問題。諸如此類情況舊城區內還有幾處,目前這些路口已經常堵車,今后**發展得更大,交通瓶頸難題如何解決?
社區功能不全問題主要表現在社區居民出行、購物、上學、就醫不便,休閑、健身、環衛設施缺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規劃階段不 合理,在較大規模的居住區內或附近未考慮學校、醫院、菜場等便民設施;另一方面是開發商唯利是圖,不兌現承諾,取消休閑、健身、環衛設施,擅自超建住宅樓,從中非法謀利。形成目前許多小區居民每天必須步行到很遠的菜市場購物,孩子上學每天要乘很遠路程的車,打出租還要先步行一段路,家中有突發疾病的親人因路途過遠而錯過最佳救治時間。社區內不能散步、健身,門前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社區管理雜亂,無人組織社區活動,維護社區衛生與治安,從而埋下許多社會問題隱患。
我國是水資源、礦產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礦產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一半,節水、節能是每位公民的職責。**人均水資源儲量低于全國水平,屬于弱富水區。長期以來受舊生活習慣的影響,市民形成**不缺水意識,養成浪費水的壞習慣。走在街上,時常會發現水管破裂,水流從馬路邊上涌出,一淌就是一天或幾天。如果漏水發生在背街巷或城鄉結合部,那就可能會淌上十幾天無人問津。華豫、平橋兩家火電廠的冷凝水直接向內河排放,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熱能損失。目前全國許多火電廠投入大量資金搞技改,推廣余熱、污水、廢渣的循環利用,已收到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隨便進入機關、賓館、飯店等場所,不論春夏秋冬,空調、照明全天候工作的現象并非偶然,不僅造成大量寶貴能源的嚴重浪費,而且加重了環境污染。另外,建筑節能在我市剛剛起步,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尚未開始。據國外的成功經驗,實施節能的建筑冬暖夏涼,能夠大幅度降低采暖與制冷的電力消耗。經專家測算與統計,目前我國建筑物能耗已占到全社會總能耗的百分之三十,隨著城鄉一體進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勢頭。因此,國家及時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與《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大力倡導節能建筑與綠色建筑。
全市創衛已進入攻堅階段,市民普遍反映城市更亮、更潔、更美了。全市各部門尤其是環衛部門為創衛工作付出了巨大投入,保潔工身穿黃馬甲,晝夜在責任路段不停清掃。垃圾箱基本更換一新,并大量投放。但建筑工地車輪上的泥土,沿街早餐點扔的紙巾,馬路市場的菜葉很快又污染了清潔的街道,隨地吐痰與寵物糞便總是屢掃不絕。靠突擊只能完成階段性目標,要長久保潔,還得靠完善的市場機制,才能逐漸形成全體市民講衛生的良好風氣。
三、 解決方案
針對基礎設施老化方面的問題,建議政府職能部門對全市的自來水管網、低壓電網進行一次普查,登記造冊。對自來水的漏水點用專門設備探測,及時修繕。對老化、破損電線及時更換,落后變壓器進行報廢或淘汰處理。根據調查結果,組織召開供水、供電部門專項會議,對責任單位實施目標管理,將改造任務分解,納入年度考核范疇,并向全市公布,利于社會監督。改造資金可考慮從三方面解決,一是政府財政投入;二是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的營運收益;三是用戶分攤。改造應堅持高標準原則,低標準實際是投資浪費,高標準才是節約投資。總結我國城市建設的教訓,許多城市擴、改建過程中出現部門協調不當,管線配套不全等問題。不僅影響了管網的使用功能,而且增加了工程造價,同時給城市居民帶來諸多不便。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采用綜合管溝解決城市管線安裝與維修的問題最為經濟,僅是一次性投入較大。因此,不管是舊城管網改造或是新區的管網建設,政府要下大決心,建設直徑不小于兩米的綜合管溝,各類管線集中入溝,人可進入管溝內安裝或檢修。如果資金困難,可分區域或分階段實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綜合管溝方案是治理管線干擾與維護困難的最佳選擇,是統籌兼顧,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管網建設與改造中的具體應用。
城市交通不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舊城區的幾個繁華路口,建議政府職能部門結合城市規劃與目前交通流量,組織專家對路通進行綜合評估,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時廣泛征求市民意見,必要時召開聽證會,集眾人智慧解決交通堵塞難題,將便民、利民的好事辦好。真正做到解決城市交通瓶頸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切勿隨意大范圍拆遷或經常改變交通組織形式,防止由此可能引發社會的不穩定與投資的浪費。在城市交通狀況調查中,本人了解到前一段時間,政府已加大投入,將連接師河兩岸彩虹橋與民權大橋與濱河大道實現了互通連接,琵琶橋與濱河路的連接正在緊張施工,年底有望竣工。通過打通橋頭阻塞,引導進舊城區車輛分流來治理東方紅大道、申城大道的擁堵確實起到了藥到病除的功效。東八縣車輛進入舊城區目前已可從羊山新區各條道路分流,文化中心路口的堵塞癥狀已得到明顯改善。但隨著火車站改造工程的實施,該處的交通量將繼續增加,仍然要時刻關注路口的交通狀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城市交通服務城市居民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
解決社區功能不全的問題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對現有社區規模進行調查,對各社區居民數量進行摸底,并對分布社區附近的醫院、學校、菜市場的數量與規模進行了解,對它們容納能力與輻射范圍進行測算。同時可收集社區居民的意見,進行民情調查,及時補充或增設公益事業設施,或擴充功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二是合理布局新社區,在新社區的規劃選址上,注重其配套工程的同步建設,或測算附近公益事業的承受能力,通過外部利用與內部補充的方式保證社區居民乘車、上學、就醫、購物的便捷。以上兩方面措施的有效實施,才能真正體現政府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