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范文
時間:2023-03-16 16:59: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上海市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上海市農村經濟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1-6485
國內刊號:31-1224/F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2
市場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農村品的生產與銷售開始逐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發展趨勢。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越高,這種發展趨勢也將越明顯。科技的不斷進步,使現代化技術不斷被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極大的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使農產品的生產實現了規模化。現代科技的引入,使農村企業更加重視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成本控制,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使農產品的銷售更加規模化,更有利于企業在生產與銷售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2培育市場農業經濟實現農村經濟新跨越
2.1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
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的質量與價格都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重點[3]。根據消費者的這一需求,應逐步規劃并建立一系列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在生產基地中,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的培植,建立一個綠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除了培植較為常見的品種之外,還可以在生產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農產品品種。在農產品的招商方面,應給予潛在商家一定的優惠政策,讓商家能夠通過最小化的投入實現最大化的收益。同時,也為無業人員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2.2提高農業人才儲備
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市場上投入更多的復合型人才與高素質人才。只有不斷提高農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農村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的高水平發展。在農業人才的選拔上,應實行競爭上崗制度,避免腐敗問題的發生。對于企業內部的高水平人才,應通過物質獎勵等方式進行激勵,遵循貢獻越高回報越高的原則。同時,對所有人才實行淘汰制,做到獎懲分明。企業內部應定期進行培訓,做到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人才儲備。
2.3建設龍頭企業
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使農村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經營。農村工業化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應按照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在農村企業成員中,著重培養一些龍頭企業,不斷推動農村經濟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不斷將先進的科技與一流的管理模式應用到龍頭企業的建設中,堅持企業自身的特色,提高企業在農業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企業的市場規模,也能獲得較好的市場效益。在龍頭企業的建設過程中,應建立農副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基地,保證農產品與副產品投入市場的品質,使其受到市場的歡迎。
2.4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我國在加入世貿后,市場的規范化使我國的市場農業經濟體系日趨完善。然而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5]。由于我國農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導致我國還沒有完善的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的缺失,使市場無法對農產品進行有效的評級。同時,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農產品的經營與銷售進行規范。為了保證市場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應根據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完善我國市場農業經濟體制的建設,制定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規范農產品的銷售行為。
2.5結合市場需求
在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應圍繞市場,根據市場的需求開展農業生產,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與農村企業的集團化發展。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針對市場需求量比較大的農產品,應按照地域優勢規劃并建立一系列農產品生產基地。對于主導該農產品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建設企業的龍頭,推動企業集團化發展。農村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更有利于農產品資源的集中,實現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同時,也有利于農副產品的開發,實現農產品增值。此外,應不斷轉變思想,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及時對市場的消費能力做出預測。由于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依然受到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導致農產品生產者一味追求產量,而忽視了市場的消費能力。農業市場經濟想要獲得發展,企業就必須按照市場的消費水平來決定產量。
3結語
篇3
相應的經濟統計制度沒有落實到實處。當前很多農村的村干部并未意識到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也沒有對經濟統計人員的相應權利與職責劃分不清,這直接導致經濟統計制度落實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統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使得其在很多工作上都要看領導的臉色開展工作,而將各種經濟統計工作的規章制度丟棄到一旁。當前在農村,村干部經常會對村莊的經濟數據不加重視,從而使得很多的統計活動沒有進行及時的數據審核,導致出現很多的數據根本無法進行查詢。
二、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的改善對策
一是各級領導應當對于農村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加以重視。在具體的施政工作中,各級領導應當將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納入到日常的工作事項當中,通過詳細的工作計劃制定,從政策、方法、資源等多方面給予農村經濟統計工作以大力的支持。除此之外,相應的統計部門也應當為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爭取到足夠的政治資源支持,從而從根本上避免統計工作處于弱勢地位的局面,逐步建立起自身在政治領域的應有地位。這種地位的建立實際上也能夠更好的發揮出自身對于解決政治、經濟難題方面的巨大作用,為各級政府提供大力的幫助。
二是對農村經濟統計工作提供大力的軟硬件資源支持。農村經濟統計工作有必要與各級政府的局域網形成統一的連接,并且各級部門也應當為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計算機軟硬件設施,建構起互聯網絡,從而逐步形成網絡化的辦公條件,提升工作效率。從資金支持來看,有必要設置專門的經費項目來支持農業經濟統計工作,這種經費項目的設置應當充分考慮到統計人員、網絡維護、知識更新、業務培訓等多個方面的需求,為農村經濟統計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是對于農村經濟統計工作的各項制度應當及時有效的加以落實,對出現問題的地方,應及時找出原因,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處罰。為了確保各項制度的落實,各級政府就必須對這一工作加以重視,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的對農村的經濟統計情況舉行聽證會,并抽查相關的統計數據,從而確保經濟統計制度能夠得到科學執行。在抽查過程中,對于發現問題的地方,應當對于相關責任人進行嚴格的懲罰,決不姑息。另一方面,在加大懲罰力度的基礎上,也要對于經濟統計制度執行較好的農村給予物質及精神上的獎勵,并以此作為典型,來加以宣傳。
篇4
首先是要做好農村財務與資產管理工作,一方面應當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符合的監管機制,在做好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審計職能;另一方面要對目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現狀進行革新,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開始電算化試點工作,同時要重點抓好集體資產管理工作,保證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體財產的安全。其次應當盡可能的減輕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達成這一工作目標需要對農民群眾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做好監管工作,現階段農民群眾減負工作的主要內容是避免負擔反彈。在監管工作中,主要是做好資金籌集以及勞動統籌管理,做好農民群眾負擔檢測、負擔和負擔事件的歸責探討,另外還應當組織專門的管理隊伍對農民群眾負擔進行專項整治,確保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最后必須確保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我們應當緊密結合現階段農村地區服務業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實際發展狀況,根據農村經濟市場發展的實際要求促進農民專業合作,開展好專業合作示范與試點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本地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積極總結過去經驗做好推廣工作,提高農民群眾參與農村市場經濟的積極性;另外是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當確保工作機制的創新以及隊伍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應當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制度,探索科學有效的組織形式。
2新時期農村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
(一)提高農經管理重要性認識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確保國家政府方針對農村地區相關優惠政策得以貫徹落實,保證優惠政策的經常化、制度化以及長期執行,這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做好農經管理對于激發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群眾收入和處理農村矛盾等方面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應當強化思想認識,積極做好指導領導工作,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內容來落實,各級鄉鎮政府也應當從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
(二)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首先應當推進農村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調整和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機制,構建產權明確的多元化市場主體制度,支持農村地區積極發展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轉等模式;其次必須要積極樹立農村經濟發展新理念,相關政府部門和農業主管部門應當樹立現代化發展理念,從而有效促進新農村經濟結構轉變,進一步提升現代農產品的附加值,比如說可以推廣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在農民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支持和幫助農民群眾和農村生產企業朝著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的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最后應當健全與農村經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的法律法規,比如說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轉變來制定出相應的法規。
(三)加強經濟管理隊伍建設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必須要依靠管理工作人員來實施,所以我們要做好農經管理,其根本在于加強農經管理隊伍的建設,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專業素質能力以及較高管理水平的經濟管理隊伍。第一應對目前在職的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展開培訓教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提升機會,確保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具備現代經濟管理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第二應當確保基層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出模范帶頭作用,促進政府工作人員積極主動的參與培訓學習;第三應當進一步普及落實大學生村官制度,鼓勵更多的畢業生加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利用他們的知識能力為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我們應當保證農經管理隊伍的穩定性,科學的定編、定崗、定員,保證各個鄉鎮都配備有專門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
(四)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農業現代化程度逐漸提升,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也逐漸突出,我們必須要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管理,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他們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這是農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引進外資,才能夠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價值發揮出來,在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結語
篇5
1.1基于交易效率調節的分工和農村經濟增長對中國而言,農民收入的增加依賴于農業勞動力的有效就業以及農業內部的分工深化[10],如果失去參與分工的自由,農民將會陷入制度性貧困[11].但分工局限于市場化程度[12],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13],而擴大市場范圍的關鍵是交易費用[14].農村市場規模難以擴大,主要是由于其空間上的分散經營決定了農業生產資料獲取和農產品出售的交易成本較高,同時,農產品的低商品化率和小農規模經營特點決定農產品在不同產業之間進行要素配置的機會較少,農業利用市場機制的交易成本較高,容易陷入“分工抑制、增長受阻”的陷阱[15].1.2基于交易效率選擇的農戶創業和分工在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農業的作用怎么強調也不會過分[16].美國農業發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農業實現了專業化[17].農業分工達到一定量變之后,便會帶來專業化經營[18].已有研究發現農村勞動力分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農村個體創業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也在40%以上[19].分工每深化1%,農戶純收入增加0.9964%且交易效率提高1.7332%[20].目前,中國農戶創業多集中在農業領域,且形式多為規模化種養業、農產品加工以及社會化服務領域[21],其實質是橫向的產品分工或縱向的勞動分工,實現了規模收益和分工收益,主要是因為這些環節的交易效率較高,交易效率的提高意味著交易費用的下降,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或者提高了承擔創業失敗風險的能力,農民有動力和能力去嘗試新的創業領域,且越是專業化分工下,農民創業和交易效率越呈正相關[22].因此,交易效率的高低決定了農民創業的廣度和深度.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H1)農戶創業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分工演進.(H2)農村交易效率會促進農村分工演進.(H3)農戶創業能夠促進農村經濟增長.(H4)在農村經濟增長中:(H4A)交易效率正向調節農戶創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H4B)交易效率正向調節農村分工,促進農村經濟增長.
2研究方法、指標辨析與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數據是時間序列,其變量往往是非平穩的,變量間有可能出現偽回歸現象.協整理論是處理非平穩時間序列的一個重要方法,本文將以此理論作為研究基礎.首先根據Dickey和Fuller提出的殘差序列相關的ADF單位根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對于非平穩的變量進行差分處理使之平穩;其次,若變量間是單整的,則利用Johansen提出的協整檢驗(JJ檢驗)來檢驗這些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最后,得出協整檢驗的結果后,將進行方差分解,以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強度.2.2指標辨析和數據來源基于上述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用到的指標主要有:農民創業水平、分工水平、交易效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將1990-2011年作為樣本區間,為消除價格因素和異方差的影響,涉及到的宏觀變量指標均以1978年為基期物價指數進行調整,并對其取對數.1)農民創業水平(X1)根據國外已有的研究,一般用創業率來衡量區域的創業活躍程度.通常有兩種方法:勞動力市場法和生態學研究法.生態學研究法忽略了企業的規模故應用較少,而勞動力市場法應用較多.因此本文采用勞動力市場法的TEA指標,其含義是每100名18~64歲的成年人中參與創業活動的人數.由于農民創業的形式多為在個體企業和私營企業中就業,所以本文選擇《中國統計年鑒》中在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中的就業人員數作為分子,由于《中國統計年鑒》中沒有18~64歲的鄉村從業人員,故選擇與其最為接近的15~64歲的鄉村從業人員數作為分母.X1=(鄉村私營企業數+鄉村個體戶)/15~64歲的鄉村就業人員數(1)2)交易效率(X2)交易效率的高度取決于交易成本.文獻[23]將交易成本分為外生交易成本與內生交易成本,前者主要來自制度、法律、產權等人為的因素,后者主要取決于技術、自然地理與基礎設施等因素[23].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可獲得性,借鑒文獻[24-25]關于農村交易效率的研究范式,本文將與農戶創業相關的交易效率分為以下4個維度,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從原來多個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中提煉出一組較少且相互無關的指標代替原指標,具體見表1.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監測報告》、《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3)農村分工水平(X3)分工水平在統計上沒有對應指標,其度量成為實證中的難點.根據文獻[14]的研究,分工水平越高,則貿易類數額越大,因此本文用農村批發零售額增加值來間接反映分工水平.為避免物價影響,用農村人均真實批發零售額占同期農村GDP的比例來代表分工水平.4)農村經濟發展(Y1,Y2)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的增長和農戶收入增加.采用DEA-malmquist非參數法對我國農業全要素增長率(Y1)進行測算[26],農戶收入采用農村人均真實收入(Y2).
3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3.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利用Eviews6.0軟件,采用ADF方法進行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從表2的檢驗結果可知,總體上,原始變量都是非平穩的,但是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形式均是平穩形式,其中Δ(X1),Δ(X3×X1)在5%的水平上顯著,其余變量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I(1)序列,因而可以檢驗這些變量間的協整關系.3.2協整檢驗由于本文的樣本容量較小,而Johansen(JJ)檢驗具有良好的小樣本性質,因此,本文采用JJ檢驗判斷各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并進一步確定各相關變量間的符號關系.由表2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得知多數變量均含有常數項和趨勢項,相應的協整方程也應該包含常數項和趨勢項,具體檢驗結果見表3~5.式(2)中,X1,X2的系數為正,表明創業和交易效率均正向促進分工演進,但是X1的系數遠大于X2的系數,說明創業促進分工的效應強于交易效率,假說H1,H2均得到驗證.結合式(3)和式(4)分析:式(3)、式(4)中X1的系數分別表明每百名農民中增加1人創業,能夠帶動農業全要素增長率增加0.07單位,帶動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增加5.83%,農戶創業有效促進了農業和農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假說H3得到驗證.X3×X1的系數均比較顯著,說明分工對創業之于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節作用顯著,假說H4A得到驗證;對比之下,X2×X1的系數很小,表明交易效率的調節效應甚微,假說H4B未得到支持.說明農戶創業過程中的交易效率甚低,交易成本過高.可能的原因與交易指標的選擇有關.2012年城鄉收入比雖略有下降,但仍超過3.0.2011年底農村每萬人擁有鄉鎮個數0.62個,城鄉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比約為1.6,農業貸款占金融貸款比重為6%,而農業在GDP的比重約為10.2%.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薄弱、農場土地、人力等生產要素供給不規范等都增加了農戶創業的交易成本.3.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1987)指出,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則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序列X3與X1,X2之間,Y1與X1,X2,X3之間,Y2與X1,X2,X3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所以可進一步研究農戶創業、勞動分工和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由表6可知,第一,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農戶創業水平滯后3期是引起農村分工的單向Granger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交易效率滯后3期是引起農村分工的單向Granger因,但分工并沒有促進交易效率的提升;第二,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農戶創業滯后3期是引起農戶增收的Granger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農戶增收滯后3期是農戶創業的Granger因;第三,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農戶創業滯后2期是農業生產效率的Granger因,由此可以看出,農戶創業水平的前期信息能夠影響農村分工的演進,促進農戶增收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農戶收入的前期信息能夠進一步促進農戶創業.3.4方差分解JJ協整檢驗僅僅能說明這種變量之間的關系,但不能說明這種關系的強度.因此,本文利用前面確定的VAR模型進行方差分解,從而了解各方程信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重要性.三組變量的方差分解結果見表7.分解結果表明:農民創業對農業分工的貢獻率從滯后4期開始穩定在11%,交易效率對分工的影響較小,滯后4期的影響僅有2%;創業對農村人均收入的影響在滯后3期后才有表現,但其后增加迅速,滯后6期時達到14%,最終穩定接近17%,分工與創業的聯合作用更為顯著,滯后3期已經達到15%,最后穩定在40%,創業與交易效率的聯合作用僅有5%~10%;出乎意料的是,創業對農業全要素增長率的影響在滯后2期后到達53%,其后基本穩定在40%,分工和創業的聯合作用,對農業全要素增長率的影響最終在20%左右,而交易效率對其影響很弱,且在不穩定狀態中存在下降趨勢.
4主要結論與政策啟示
篇6
一、20*年全市農村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支農政策效應凸現,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增。隨著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惠農助民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項惠農資金達到4200萬元。
(二)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產值總量增長突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20*年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28016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其中:農業產值186442萬元,同比增長6.2%;林業產值3790萬元,同比增長65.6%;畜牧業產值85870萬元,同比增長30.6%;漁業產值2399萬元,同比增長21.8%;農業服務業產值1667萬元,同比增長58.0%。
(三)農作物播種面積持續平衡,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全年農作物播種面239.3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63.2萬畝。
(四)耕地潛力得到極大釋放,全年農作物總產量增長明顯。夏糧總產量達49.35萬噸,同比增長21.6%。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81.55萬噸,同比增長28.1%;油料產量1.9萬噸;全年蔬菜預計產量88萬噸,同比減少7.0%。
(五)畜牧業生產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態勢平穩。全市農村按照“穩定發展生豬,大力發展家禽,突破性發展草食家畜”的總體思路,大力發展畜牧業。截至20*年8月,全市生豬出欄50.52萬頭,同比增長18.9%;大牲畜出欄2.97萬頭,同比增長10.2%;山羊出欄24.46萬只,同比增長11.1%;家禽出欄268.44萬只,同比增長13.3%;預計肉類總產量55093.1噸,同比增長13.8%;生豬存欄81.54萬頭,同比增長24.5%;大牲畜存欄7.18萬頭,同比增長9.8%;山羊存欄41.17萬只,同比增長13.0%;家禽存欄419.28萬只,同比增長7.3%。
(六)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穩中有增。據全市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今年1—7月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752元,同比增長9.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而打工收入又成為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重要砝碼。今年1—7月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881元,同比增長8.9%。二是家庭經營現金收入增加。家庭經營現金收入人平為496元,同比增長9.3%。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當前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是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仍然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大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將抵消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據1—8月農資市場價格和農村住戶調查資料顯示:1—8月農資價格中化學肥料與去年同期比增幅為8.9%;農用機油比上年同期增幅23.57%。農資價格的上漲,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種糧直接補貼等國家優惠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二是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仍然較低,培訓力度亟需加大。據調查,全市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還沒有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外出務工的難度加大且單位時間勞動報酬較低。
三是留守農民面臨新的問題有待解決。由于外出農民工增多,當前農村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土地的轉讓承包問題,以及科學技術推廣難、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難、抗災救災難等難題。這些新問題的出現,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并及時解決。
四是資金問題仍然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瓶頸。對于新農村建設,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高,配合程度高,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以及環境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資金。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盡管近幾年農村基礎建設不斷加強,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但由于氣候異常,水旱災害時有發生,對抗擊災害的能力仍然很弱。建議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河堤、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增強災害抵御能力,確保有災不減產,旱澇保豐收。
(二)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的途徑,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充分利用國家“陽光工程”政策,加強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能力,大力培養現代專業農民、現代產業工人和第三產業合格勞動者。要把農民培訓與提高主導產業結合起來,與擴大勞動輸出結合起來,與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結合起來。要進一步深化城鄉配套改革,創造農民充分就業的好環境
(三)加強農村科技服務網絡建設。從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給予農民大力支持,早日在全市建立起一套直達鄉村的科技服務網絡,讓廣大農民從生產、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上都能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和服務。有關部門要鼓勵科技人員走出機關,到農業第一線去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并注意利用政策、經濟杠桿引導農民擴大種植優質、高產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引進優質畜牧養殖品種,促進農民轉變觀念,逐步由單一的種植業向養殖業、加工業轉向,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四.20*年農村經濟形勢預計及20*年主要經濟指標
20*年,全市預計完成農業總產值41.6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16.6億元;農業增加值22.67億元;糧食總產量81.55萬噸;油料總產量1.9萬噸;農民人均存收入3350元。20*年,全市計劃農業總產值44.5億元;糧食總產量92.5萬噸;油料總產量2萬噸;農民人均存收入3650元。
五.20*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
20*年將是全市貫徹落實黨的*宏偉目標的第一年,意義非常重大。全市上下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我市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為我市新農村建設提供保證。
(一)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一是進一步加強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繼續搞好中低產田改造,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二是加快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貫徹落實省政府和我市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見,建立動物疫病預測預警、預防控制、檢疫監督以及防疫物質保障系統,形成較為完善的動物防疫體系。
(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一是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讓廣大農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20*年計劃解決兩個鄉鎮500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所有的行政村通油路,鄉鄉建有等級客運站,切實解決好農民的出行難問題。三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布局,改造舊村鎮,引導農村住宅建設適當集中,優化美化村容鎮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四是搞好扶貧開發。繼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建立財政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因地制宜推進扶貧開發。
篇7
近年來,中央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頗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幾個可喜的變化特點:
第一個特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遇到的宏觀環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1978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遇到兩次“黃金時期”,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業、農村通過內部制度創新,實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幾年,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去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同以往比較,最近這幾年各級政府格外關注和重視“三農”,是向“三農”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時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高達262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農業稅,去年農民受益305億元,今年又將獲益210多億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決定徹底放開糧食收購市場,農民可以將手中的糧食按市場價格,賣給收購企業或加工企業;同時,中央還將對糧食流通領域的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四是中央還對農民實行間接補貼,對稻谷、小麥、大豆等良種進行補貼,對農民購買農機具進行補貼,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貼息補助,支持農民調整農業結構。五是全國絕大部分的省市區都對農村信用社進行了改革,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億元的票據和專項再貸款資金,用于置換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增加資本金,以幫助農民解決貸款難的問題。
第二個特點: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系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從目前來看,全年糧食產量有可能突破9380億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麥進口500億斤,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糧食出現恢復性增長以后,仍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國自己要生產多少糧食才不會出現糧食安全問題?二是我國一方面要保證食品安全,一方面要進行城市化,同時還要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對此我國能有多少土地資源用于城市化、工業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三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關鍵是糧食產量還是耕地和資源?筆者認為,從近期看我國糧食安全無憂,但從長期看應注意耕地和水資源短缺問題。
第三個特點: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與勞動就業實現了同步增長,農民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
第四個特點: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
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四個因素
在農業、農村經濟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當前國民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四個制約因素,對今年“三農”產生較大的影響,可能將導致農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國的糧食價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糧食庫存增加,2005年全球糧食有望增產,這將使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呈現下降趨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世界糧食展望報告》,2004年末世界糧食庫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萬噸,增長了14.3%,庫存糧占世界年度消費量的20.2%,高于公認的18%糧食安全線。又據有關資料分析,今年世界幾個糧食主要生產國谷物和大豆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綜合上述兩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價格將會走低。受世界糧食供給增加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國糧食價格也會同期發生順向變動。其次,從國內看,在中央“三農”政策支持下,目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都比較高,他們不但增加種糧的投入,而且還擴大種植面積,如果天氣沒有大的災害,今年糧食還會增產。糧食繼續增產,必然會帶來市場價格的波動,引起糧食價格下降。因此,今年糧食價格下降會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從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看,從來沒有一年的糧食價格達到頂峰以后還會繼續上漲,持續保持兩年的糧食高價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糧食價格就會由高走低,這是糧食市場供求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第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消費品價格同時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并影響農民的收入。盡管政府利用各種手段限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比如給化肥企業補貼,嚴格監督和控制化肥價格上漲。但從目前的農村市場看,化肥、農膜和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還是上漲了。調查發現,由于石油、煤炭價格上漲,引起下游化肥、農膜價格持續上揚。由于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播種面積擴大,玉米、小麥等良種價格也向上漲。石油市場價格上漲后,柴油也明顯漲價了。因此,機耕、機播甚至機收的價格也已經上漲或將要上漲。另外,從消費品價格來看,去年以來農村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鎮1—1.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這種趨勢還在繼續。據計算,農民消費資料價格每上漲一個點,每位農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農民比市民的消費價格指數高出1.5個百分點,農民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費25元。和市民相比農民收入低,但在消費品價格上漲過程中,農民卻要支付較大的漲價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農業的政策空間在變小。去年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農民由此受益305億元,今年27個省取消農業稅也就是210多億元;去年國家對農民直補116億元,今年預計130億元,增量補貼不足20億元。再加上種子和農機具補貼,總額不會超過去年。另外政府對農業的投入,由于特別國債發行減少,今年對農業的投入占國家總投資的比重不會降低,但絕對量難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農民增收的空間有限。這樣,由政策刺激農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間將明顯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國家實行雙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具體內容是減少國債發行,壓縮財政赤字,穩定貨幣供應,繼續控制“銀根”和“地根”。如果這些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或者繼續加強,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對全社會的勞動力需求量將比上年降低。而壓縮投資和降低GDP增長,首先會降低社會對農民工的需求,這樣今年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進城打工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因此,從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農民增收的困難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這樣,今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會再次擴大。
鏈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第一,在糧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進”的調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麥上市以后,國家糧庫一定要增加收購量,將增產的小麥從市場上轉到庫存中,以保持市場上糧食供求平衡,從而保障糧食價格在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進”就是今年盡量少進口小麥,避免因進口小麥沖擊國內市場。同時,今年玉米可以適當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調整國內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國糧食出現供給持續上升的空間里大量進口糧食,這會造成國內供需求失衡,引起糧食價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從源頭上擴大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由此抑制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目前這個階段,核心問題不是對化肥企業補貼,筆者建議要取消這種補貼,把補貼直接給農民,適當擴大化肥、農膜、農藥的進口,增加國內供給總量。只有增加主要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才能從源頭上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版權所有
第三,國家應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國人多地少,農民僅靠種植幾畝地的糧食和其他作物,很難富裕起來,國家應該拿出一些財政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近幾年,國家雖然出臺了一些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農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應加大對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點。
篇8
事實上,這種情況以前一直存在。周小川以農信社為例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說,中國 共有 32000多家農村信用社,它們屬于半商業半政策性的金融機構,資金的價格壓得比較低,行 政干預也比較多。因此,它在混合目標的要求下,很難按照商業化原則經營。最糟糕的時候 ,也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的兩三年,農信社的不良貸款超過了50%,而從整體來講,它 的凈值是個嚴重的“負數”。這樣,農信社必然缺乏可持續性地為農業服務的能力。
除農信社外,朝著商業化經營的中國農業銀行也不斷從農村撤出,因為“農村不賺錢 ”。而郵政儲蓄由于特殊的政策優勢,在吸收存款方面很有競爭力,但這些存款通過其 他渠道流出去了,并沒有為農業和農村所用。
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依靠中央銀行的再貸款,農信社能繼續起到支持農業融資的作用 。“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探索農村金融和 農村經濟共生共存的途徑,其中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辦好農村商業金融’。”周小川說,除 了少數民族地區等特別貧困地區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外,大多數中國農村應該有一個持續的 、健康的、有活力的商業金融機構。
篇9
關鍵詞:金融轉移;非正規金融;農村經濟增長;協整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071-02
引言
金融轉移,屬于金融系統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具體是指金融部門通過調控公共資源實現向特定組織的利益轉移(米運生,2009)[1]。本文論述的金融轉移主要指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配置過程中的轉移。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出于業務發展需要或者對“盈利性”目標的追求,不愿意把有限的信貸資金投向盈利低的農業項目或農村地區,使得農村地區的資金需要得不到滿足,融資缺口不斷擴大。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轉移是不可回避的和客觀存在的。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非正規金融逐漸成為農村融資的主要渠道,并有不斷替代正規金融的趨勢。溫鐵軍(2001)[2]通過調查我國東中西15個省24個縣41個村,發現在所調查地區民間借貸發生率高達 95%。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對農村經濟增長造成了怎么樣的影響?是促進了農村經濟增長還是對農村經濟增長有抑制作用?本文基于此,從金融轉移的視角對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并在實證層面實證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文獻綜述
國外很多學者對非正規金融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Levine(2002)[3]的研究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OECD (2003)組織通過對中國非正規金融調查發現,非正規金融對于不能從正規金融機構得到資金的鄉鎮企業和農戶家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國內從不同的視角對非正規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高艷(2007)[4]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績效進行了評價,研究發現,從增加農民收入效率的角度考慮,非正規金融的效率高于正規金融。
本文主要是在以下方面對以往的研究進行完善或者改進。第一,非正規金融是金融轉移誘致下產生的,基于金融轉移視角能更深入地分析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第二,增大樣本區間,分析時間序列時樣本區間越大,模型回歸的結果越可靠。
二、金融轉移視角下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產生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
農村非正規金融是在金融轉移下的一種制度選擇,是一種誘致性制度供給。金融轉移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缺口不斷擴大,需要資金的農戶從正規金融得不到所需資金,非正規金融在解決農村融資困難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轉移下農村非正規金融產生的原因
農村地區金融轉移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政策性金融中介功能弱化,體現在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來源于財政撥款,資金很多情況下不能按時撥付,嚴重制約了政策性支農的效率,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商業銀行收縮農村信貸規模,商業銀行出于自身經營的考慮,撤銷了大批農村經營網點。第三,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壟斷地位,農村信用合作社基本上成為了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的金融中介。但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務范圍非常有限,而且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利益訴求,使得稀缺的信貸資金向收益相對高的項目或地區流動,這種形式的金融轉移使得農戶得不到應有的資金支持。
(二)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
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自出現以后就對農村經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986年,我國農村地區非正規金融規模為175.963億元;到2009年,這一規模達到了7 252.86億元。與此同時,農村GDP也增長較快,從1986年的3 662.101增長到了2009年的104 440.02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向相關關系,即農村非正規金融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增長。
三、農村非正規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
本文主要采用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從實證層面研究農村非正規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對農村非正規金融規模的估算上,本文依照郭沛(2004)[5]的算法進行估算。數據來源于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如下:本文選取農村生產總值 (rgdp)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農村非正規金融規模作為解釋變量,控制變量是財政支農額。
(三)模型構建及相關檢驗
第一,模型整體通過F檢驗,整體顯著,說明回歸結果是可靠的。第二,lnfzgjr的系數值是0.552 858 7,且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說明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第三,lnczzn的系數值是0.459 592 8,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說明財政支農對農村GDP有正向的影響,財政支農每增加1%,農村GDP大約增加0.46%。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金融轉移視角,在探討了金融轉移下農村非正規金融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通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實證研究了我國1986—2009年期間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財政支農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第二,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方向的因果關系,農村非正規金融是農村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第三,農村非正規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第四,財政支農對農村經濟增長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二)政策建議
本文從實證層面上研究了農村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建議:第一,正確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第二,不斷推進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改革;第三,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參考文獻:
[1] 米運生.金融系統的收入再分配功能:金融轉移的分析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9):23-27.
[2] 溫鐵軍.農戶信用與民間借貸研究:農戶信用與民間信貸課題主報告[R].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01.
[3] Levine,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IMF working paper,1996.
篇10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對策分析
1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農村經濟不同于城市經濟,具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和軌跡,由于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因此對于農村的資金投入存在著投入高、風險大的問題,也就更加需要農村金融來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
1.1農村金融服務的相關內容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通過貨幣等資產向金融活動的主體提供資金融通等相關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則是指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金融機構向農村經濟發展注入資金,提供必要的金融信貸服務。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兩大類,其中正式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有中國農業及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非正式的主要是一些私人錢莊和民間融資機構。這些金融機構共同構成了支撐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限制問題。
1.2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分析
1.2.1農村金融支持仍無法滿足資金需求
為了支持“三農”的發展,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農村金融的當前狀況,但是目前的農村金融仍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資金需求。在同一個區域內,農村的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也是不平衡的,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局限于政策性收購的資金支持而不是農業開發支持,業務主要局限于政策性收購的資金支持。還體現在“三農”信貸支持與“三農”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不對稱,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仍然以大企業和大項目為主,對真正支持農業發展的項目信貸投入比例相對較低,遠遠不能滿足“三農”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制約了農村經濟轉型發展。
1.2.2農村信用社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金融機構,在農村資金交易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隨著鄉(鎮)級農村信用社的撤消,本就不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又缺少了金融機構的支持,此舉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農村小微借貸的路徑將變得更加狹窄。局限于目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能力,加之對盈利的追求,其發展的目標市場將遠遠脫離農村市場,必將會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穩定。
1.2.3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有待健全
目前,農村金融市場由正式的金融機構和非正式的金融機構組成,正式的金融機構作用不強,非正式的金融機構市場有待規范,導致二者共同構成的農村金融市場活力不強。農業發展銀行,不僅在數量上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且在農村的業務重點是糧油收購,而不是真正為農村經濟發展供給資金。農業銀行正在逐漸將信貸業務轉向城市,且貸款門檻高,并且撤銷合并了縣以及縣以下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
2農村金融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1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目前,農村金融體系仍然比較單一,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多層次和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的支持,這個金融體系應當既有大型國有銀行,又有區域和小型商業銀行;既發揮正式金融機構的作用,又要規范民間借貸流程。在這個金融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應該利用農村信用社多年來積累的信用基礎和客戶資源,形成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滿足農村融資需求。推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試點的建立,構建以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為主體,多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村金融市場。
2.2深化農村金融市場改革
農村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必須在今后農村金融發展的推進過程中得到重視和解決。深化農村金融市場改革,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政策性保險,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培育重點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和債券融資,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開辦涉農保險業務等一系列新舉措,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融資能力。
2.3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創新和服務意識
農村金融機構要不斷加深對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市場的了解并開發出適合本區域農業發揮的特色金融產品,切實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基地、信用社和銀行之間相互結合的模式,完善農村擔保體系,減少農村信貸的風險。不斷完善“信貸+保險”的合作模式,把土地、宅基地和林權等等經濟資源的抵押功能發揮出來,增加農村市場的有效信貸供給。
作者:王寧 單位:山東省東阿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1]趙景勝.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