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思想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2:0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史學思想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史學思想論文

篇1

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源于史學的“實錄”精神,表現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又因文體不同而有異,散文舉例證實,畫贊返實入虛,詩歌似虛而實。它是對李白浪漫主義文學思想的補充。

【關鍵詞】 李白/實錄

在唐代文學研究中,歷史傳統和唐代文士的關系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有些問題還有深入討論的必要,李白與史學傳統的關系就是一例。不少相關的論文實際上已涉及這一問題,如李白詩歌中的歷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與六朝詩人及其文化傳承等。本文則從李白使用“實錄”一詞的意義,進而探討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及其在創作中的運用。

史學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錄”精神。《漢書·司馬遷傳贊》云:“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對“實錄”最權威的解釋,也成了后世優秀的史學家遵循的修史原則。“實錄”一詞,多出現于史學著作中,初唐人修的幾部史書,都使用過“實錄”二字。如《晉書》卷94《隱逸傳》云陶潛《五柳先生傳》:“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陳書》卷27《江總傳》:“總之自敘,時人謂之實錄。”《南史》卷48《陸慧曉傳》:“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明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王思遠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當時以為實錄。”但“實錄”一詞卻很少出現在初盛唐作家的詩文作品中,人物傳記中偶有出現,如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君故人范陽盧藏用集其遺文為序傳,識者稱其實錄。”而李白在《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中使用了這個詞,這自然引起我們的注意,李白文云:“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賀知章呼余為謫仙人,蓋實錄耳。”[1](卷27,P1263-1264)李白此處“實錄”二字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是真實的記載,并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對酒憶賀監序》也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1](卷23,P1085)二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也是符合事實的,因為李白“素受寶訣”。

劉知幾《史通》多次提到“實錄”,《采撰》云:“至如江東‘五俊’,始自《會稽典錄》,穎川‘八龍’出于《荀氏家傳》,而修晉、漢史者,皆征彼虛譽,定為實錄。茍不別加研核,何以詳其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實錄,不亦難乎!”[2](卷5,P114)《浮詞》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擬非其倫,由來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為實錄,則其所褒貶,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歸,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敘事》、《直書》、《鑒識》、《序傳》都用到“實錄”一詞,大致是真實記載歷史事跡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實錄”正是源于史學的概念,當將之轉化為文學思想的角度來認識,可以理解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創作中表現出一種對真實的自覺追求和技巧的運用,這在同時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見。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李白自覺地運用了舉證的方法。

方法之一引時人語坐實。他在贊美別人時,常引當時人的話來證明一種事實。如《上安州裴長史書》盛贊裴長史高義重諾,云:“故時人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馬埒華軒。’”《與韓荊州書》為說明韓荊州在士人中的聲望,云:“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方法之二引輿論證實。《任城縣廳壁記》,稱贊縣令賀公,“撥煩彌閑,剖劇無滯。鏑百發克破于楊葉,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寬猛相濟,弦韋適中。一之歲肅而教之,二之歲惠而安之,三之歲富而樂之。然后青衿向訓,黃發履禮。耒耜就役,農無游手之夫;杼軸和鳴,機罕嚬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權豪鋤縱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讓于道路,任者并于輕重。扶老攜幼,尊尊親親,千載百年,再復魯道。非神明博遠,孰能契于此乎!”[1](卷28,P1298)此段文字肯定有夸張的地方,但李白為了坐實對賀公的美譽之詞,作了必要的交待,“白探奇東蒙,竊聽輿論,輒記于壁,垂之將來。俾后賢之操刀,知賀公之絕跡者也。”[1](卷28,P1300)李白的才情于此可見,上文表揚賀公,不免有夸大之辭,但“竊聽輿論”一語,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一慰賀公,免去賀公擔心過獎之慮,因為“輿論”如此,古人很重輿論,輿論反映民意,文中果有不符實際之處,因是來自輿論,也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二安民眾,李白文中贊美賀公的地方不免有曲諛之處,但李白指出這是源于輿論,是公眾的意見,并非李白憑空杜撰。

方法之三以細節坐實,《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予拜見預飲林下,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來有成,郁負秀氣。”[1](卷27,P1267)對往事的追記,用了“嬉游在旁”的細節,栩栩如生,非常真切。《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并序》有總的概括,也有細節的記載。“先時邑中有聚黨橫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公訓為純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1](卷29,P1387-1388)四個細節的勾劃,表現了李公四方面的品德:一層是表揚李公教化橫猾;二層是表揚李公正壓鬼怪;三層是表揚李公德變泉水;四層是表揚李公政贏頌聲。

特別是寫自己的行為品德時,李白更是如此,非常講求這種技巧。他明白:一旦重在描述自我言行的文學創作進入流通,真實性成了文學創作的重要價值判斷。下面舉《上安州裴長史書》以作說明。

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作者陳述事實,自舉例證:第一,以散金濟人來證明自己的輕財好施:“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白之輕財好施也。”[1](卷26,P1245)第二,以善理友人后事證明自己存交重義:“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于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1](卷26,P1245-1246)

同樣以別人耳聞目睹之事實證明自己品行才情的不凡:第一,廣漢太守親見其養高忘機之舉——“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1](卷26,P1248)第二,蘇@②贊其文之事,“四海明識,具知此談”——“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僚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不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談。”[1](卷26,P1247)第三,馬公盛贊其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1](卷26,P1247-1248)

李白文章重視引用他人之言證明真實性,這里卻提示我們對李白個性和生存方式的進一步思考,細繹李白引用時人語之處,會隱約感到李白正生活在失去別人信任的危機之中。一般與別人的交流中,只要陳述事實即可,但李白在每陳述一個事實之后,總是心有余悸,擔心別人不相信,故又向對方申述一下,這件事誰也知道,這句話誰也聽說過。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四海明識,具知此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就是如此。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固然有小人的誹謗,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云“謗言忽生,眾口攢毀”。也由于自己言行失檢,他有時行事說話可能略帶夸張,并不考慮其后果和影響,這樣致使和他交往過的人對李白留下一個說大話的印象。他在《上李邕》詩中說:“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這句話很值得體味。

【內容提要】

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源于史學的“實錄”精神,表現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其在作品中的體現又因文體不同而有異,散文舉例證實,畫贊返實入虛,詩歌似虛而實。它是對李白浪漫主義文學思想的補充。

【關鍵詞】 李白/實錄

在唐代文學研究中,歷史傳統和唐代文士的關系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有些問題還有深入討論的必要,李白與史學傳統的關系就是一例。不少相關的論文實際上已涉及這一問題,如李白詩歌中的歷史人物及其人格范式、李白與六朝詩人及其文化傳承等。本文則從李白使用“實錄”一詞的意義,進而探討李白寫實的文學思想及其在創作中的運用。

史學傳統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錄”精神。《漢書·司馬遷傳贊》云:“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對“實錄”最權威的解釋,也成了后世優秀的史學家遵循的修史原則。“實錄”一詞,多出現于史學著作中,初唐人修的幾部史書,都使用過“實錄”二字。如《晉書》卷94《隱逸傳》云陶潛《五柳先生傳》:“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陳書》卷27《江總傳》:“總之自敘,時人謂之實錄。”《南史》卷48《陸慧曉傳》:“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明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王思遠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當時以為實錄。”但“實錄”一詞卻很少出現在初盛唐作家的詩文作品中,人物傳記中偶有出現,如盧藏用《陳子昂別傳》云:“君故人范陽盧藏用集其遺文為序傳,識者稱其實錄。”而李白在《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中使用了這個詞,這自然引起我們的注意,李白文云:“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賀知章呼余為謫仙人,蓋實錄耳。”[1](卷27,P1263-1264)李白此處“實錄”二字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是真實的記載,并不是李白的杜撰,李白《對酒憶賀監序》也說:“太子賓客賀公,于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1](卷23,P1085)二是指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也是符合事實的,因為李白“素受寶訣”。

劉知幾《史通》多次提到“實錄”,《采撰》云:“至如江東‘五俊’,始自《會稽典錄》,穎川‘八龍’出于《荀氏家傳》,而修晉、漢史者,皆征彼虛譽,定為實錄。茍不別加研核,何以詳其是非?”[2](卷5,P117)《邑里》云:“欲求實錄,不亦難乎!”[2](卷5,P114)《浮詞》云:“夫文以害意,自古而然,擬非其倫,由來尚矣。必以庾、周所作,皆為實錄,則其所褒貶,非止一人,咸宜取其指歸,何止采其四句而已?”[2](卷6,P160)《敘事》、《直書》、《鑒識》、《序傳》都用到“實錄”一詞,大致是真實記載歷史事跡和人物的意思。

李白的“實錄”正是源于史學的概念,當將之轉化為文學思想的角度來認識,可以理解為對真實性的追求,對寫實的作風和技巧的追求。在李白的散文創作中表現出一種對真實的自覺追求和技巧的運用,這在同時代的作家中并不多見。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李白自覺地運用了舉證的方法。

方法之一引時人語坐實。他在贊美別人時,常引當時人的話來證明一種事實。如《上安州裴長史書》盛贊裴長史高義重諾,云:“故時人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馬埒華軒。’”《與韓荊州書》為說明韓荊州在士人中的聲望,云:“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方法之二引輿論證實。《任城縣廳壁記》,稱贊縣令賀公,“撥煩彌閑,剖劇無滯。鏑百發克破于楊葉,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寬猛相濟,弦韋適中。一之歲肅而教之,二之歲惠而安之,三之歲富而樂之。然后青衿向訓,黃發履禮。耒耜就役,農無游手之夫;杼軸和鳴,機罕嚬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權豪鋤縱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讓于道路,任者并于輕重。扶老攜幼,尊尊親親,千載百年,再復魯道。非神明博遠,孰能契于此乎!”[1](卷28,P1298)此段文字肯定有夸張的地方,但李白為了坐實對賀公的美譽之詞,作了必要的交待,“白探奇東蒙,竊聽輿論,輒記于壁,垂之將來。俾后賢之操刀,知賀公之絕跡者也。”[1](卷28,P1300)李白的才情于此可見,上文表揚賀公,不免有夸大之辭,但“竊聽輿論”一語,看似平常,卻意味深長,一慰賀公,免去賀公擔心過獎之慮,因為“輿論”如此,古人很重輿論,輿論反映民意,文中果有不符實際之處,因是來自輿論,也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二安民眾,李白文中贊美賀公的地方不免有曲諛之處,但李白指出這是源于輿論,是公眾的意見,并非李白憑空杜撰。

方法之三以細節坐實,《秋于敬亭送從侄端游廬山序》:“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予拜見預飲林下,端乃稚子,嬉游在旁。今來有成,郁負秀氣。”[1](卷27,P1267)對往事的追記,用了“嬉游在旁”的細節,栩栩如生,非常真切。《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并序》有總的概括,也有細節的記載。“先時邑中有聚黨橫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公訓為純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1](卷29,P1387-1388)四個細節的勾劃,表現了李公四方面的品德:一層是表揚李公教化橫猾;二層是表揚李公正壓鬼怪;三層是表揚李公德變泉水;四層是表揚李公政贏頌聲。

特別是寫自己的行為品德時,李白更是如此,非常講求這種技巧。他明白:一旦重在描述自我言行的文學創作進入流通,真實性成了文學創作的重要價值判斷。下面舉《上安州裴長史書》以作說明。

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作者陳述事實,自舉例證:第一,以散金濟人來證明自己的輕財好施:“曩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白之輕財好施也。”[1](卷26,P1245)第二,以善理友人后事證明自己存交重義:“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于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1](卷26,P1245-1246)

同樣以別人耳聞目睹之事實證明自己品行才情的不凡:第一,廣漢太守親見其養高忘機之舉——“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1](卷26,P1248)第二,蘇@②贊其文之事,“四海明識,具知此談”——“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僚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不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談。”[1](卷26,P1247)第三,馬公盛贊其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澈,句句動人。’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1](卷26,P1247-1248)

李白文章重視引用他人之言證明真實性,這里卻提示我們對李白個性和生存方式的進一步思考,細繹李白引用時人語之處,會隱約感到李白正生活在失去別人信任的危機之中。一般與別人的交流中,只要陳述事實即可,但李白在每陳述一個事實之后,總是心有余悸,擔心別人不相信,故又向對方申述一下,這件事誰也知道,這句話誰也聽說過。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四海明識,具知此談”、“此則故交元丹親接斯議”就是如此。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原因,固然有小人的誹謗,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云“謗言忽生,眾口攢毀”。也由于自己言行失檢,他有時行事說話可能略帶夸張,并不考慮其后果和影響,這樣致使和他交往過的人對李白留下一個說大話的印象。他在《上李邕》詩中說:“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這句話很值得體味。

在不同的文體中、在不同的描述對象中,李白的寫實思想所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比如李白筆下有一批間于文與詩之間的韻語——畫贊,分析這類文學品種更利于我們分析李白寫實的觀點。唐代繪畫以及雕塑大致以實為主,從流傳的文人畫看,韓干畫馬、吳道子畫人物,大致上屆于寫實一類,唐人稱為人物造像叫“寫真”;敦煌壁畫屬于民間藝術,由于繪畫的基本功欠缺,寫實也不能逼真,寫意如飛天的形象,除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外,表現出民間藝術的大膽活潑。

既然在“畫贊”中,李白面對的對象是繪畫中接近真實的事物,他在“贊”語中,就不能就實物論實物,而是要盡力表現其神韻,李白的畫贊,正是展示了一種返實為虛的過程:

《壁畫蒼鷹贊》:“突兀枯樹,旁無寸枝。上有蒼鷹獨立,若愁胡之攢眉。凝金天之殺氣,凜粉壁之雄姿。觜铦劍戟,爪握刀錐。群賓失席以愕眙,未悟丹青之所為。吾嘗恐出戶牖以飛去,何意終年而在斯!”這里用了擬人、夸張、襯托的手法,“吾嘗恐出戶牖以飛去”正說明繪畫達到了“逼真”的效果。《方城張少府廳畫師猛贊》:“張公之堂,華壁照雪。師猛在圖,雄姿奮發。森竦眉目,颯灑毛骨。鋸牙銜霜,鉤爪抱月。”《金鄉薛少府廳畫鶴贊》:“高堂閑軒兮,雖聽訟而不擾。圖蓬山之奇禽,想瀛海之縹緲。紫頂煙赩,丹眸星皎。昂昂佇胎,霍若驚矯。形留座隅,勢出天表。謂長鳴于風霄,終寂立于露曉。凝玩益古,俯察愈妍。舞疑傾市,聽似聞弦。儻感至精以神變,可弄影而浮煙。”在畫中物象逼真的基礎上側重展現其神采。

李白一方面贊美繪畫的“真”、“自然”:“粉為造化,筆寫天真。”(《金陵名僧@⑤公粉圖慈親贊》)“愛圖伊人,奪妙真宰。”(《安吉崔少府翰畫贊》)“圖真像賢,傳容寫發。”(《宣城吳錄事畫贊》)“筆鼓元化,形成自然。”(《江寧楊利物畫贊》)另一方面也希望畫能體現出神采和空靈:“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虛空其心,寥廓無主。”(《志公畫贊》)“了身皆空,觀月在水。”(《魯郡葉和尚贊》)“至人之心,如鏡中影。揮斥萬變,動不離靜。”(《李居士贊》)要能“窮神闡化”(《當涂李宰君畫贊》)。附帶提一下,“水月鏡影”比喻虛幻景象或作為藝術境界的形神虛實已包含在李白的畫贊中,“水中月、鏡中影”又作“水中月、鏡中像”,“水中月、鏡中花”,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云:“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李白“水中之月”、“如鏡中影”的比喻本質上就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追求文學創作的“空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文論家一般是在論述司空圖文學批評時提及的,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云:“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有云司空圖的看法可能受到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的啟發。[3](P676)如果從文學思想表述的相似性來說,在戴叔倫、劉禹錫、司空圖之前應當加上李白。

再說詩歌,李白詩歌極富浪漫情調,但仍然能體現其寫實的文學思想。比如李白詩中有一組關于鳥的意象群[4](P148-161),這些鳥類,除來自傳統文學中那些神話、傳說的鳳凰、大鵬、精衛、天雞等外,大部分還是來自于現實中的黃鵠、雁、孔雀、子規、杜鵑、鷹、鷓鴣、白鷴、鵝、鴨、鸛、鸚鵡等。如李白筆下的子規,《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奔亡道中五首》:“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又如鷓鴣,《山鷓鴣詞》:“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鷓鴣飛。”《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秦地見碧草,楚謠對清樽。把酒爾何思,鷓鴣啼南園。”《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客有桂陽至,能吟山鷓鴣。清風動窗竹,越鳥起相呼。”《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醉題王漢陽廳》:“我似鷓鴣鳥,南遷懶北飛。時尋漢陽令,取醉月中歸。”盡管這些鳥類在詩中所起的作用或有不同,但都是生動的現實生活中的意象。

李白詩歌多有寫實佳作,而有些詩歌因對所描述對象多渲染烘托之詞,而疑其為非寫實之作。李白的文學稟賦在于能將別人難以描述的奇特景象描寫出來。比如《蜀道難》就表現出李白的這一才能,南朝陰鏗有《蜀道難》詩一首:“王尊奉漢朝,靈關不憚遙。高岷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比起李白的詩,陰鏗寫蜀道難相當單薄。李白詩中表現蜀道之險,雖有夸張,卻都是實錄,詹鍈先生《李白蜀道難本事說》分析《蜀道難》主題諸種說法,甚有見地,其中匯通《劍閣賦》、《送友人入蜀》、《蜀道難》諸篇說明寫蜀道的情形也是對其險阻艱難的實錄,文云:“按太白有《劍閣賦》,題下自注云:‘送友人王炎入蜀。’賦中寫劍閣之險,與此詩極為近似。如:‘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劍閣崢嶸而崔嵬’,又:‘連峰去天不盈尺。”上則松風蕭然瑟颯’——詩:‘枯松倒掛依絕壁。”有巴猿兮相哀’——詩:‘猿猱欲渡愁攀援。’又:‘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詩:‘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詩:‘問君西游何時還?’‘望夫君兮安極,我沉吟兮嘆息。’——詩:‘側身西望長咨嗟。’”[5](P34)其將《劍閣賦》與《蜀道難》相似或相同句意作了比較,無非使人們知道,他們的共同之處正說明其描寫的真實性。另一首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開始是這樣寫的:“海客談瀛洲,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個開頭不容忽視,盡管李白此詩極想象之妙,但李白充分考慮到詩歌的真實性,瀛洲,是神話中仙山,李白用了“信難求”給以否定,而天姥山是現實存在的山,在今天浙江新昌。盡管此山云霞籠罩,但是可睹的,而且接下去描寫了天姥的高聳。詩是寫夢,夢中神游就不是真實的存在,故作者明晰交待了入夢與出夢的過程,由“我欲因之夢吳越”至“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李白詩名極高而掩蓋了他的文名,應該說李白的文章在初盛唐的散文中是有特點的,當我們一旦注意到李白在文章中的論證方法時,發現李白清楚的思維能力和詩歌的邏輯力量,通脫而不迂執,能選用活生生的事例說明問題。這樣的行文特點在詩歌中也有體現,否則會錯讀了李白的詩歌。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有頭有尾,層次分明。《唐詩別裁》云:“詩境雖奇,脈理極細。”《唐宋詩醇》云:“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若中間夢境迷離,不過詞意偉怪。胡應麟以為‘無首無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說夢也。”這里對胡應麟的批評是正確的。

李白對真與美概念的理解是辨證的,運用也是辨證的,詩中的想象和夸張大多以現實為基礎。《秋浦歌》其五:“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如果說“弄天上月”,肯定不真實,猿不可能達到那個高度,“弄水中月”,就很真實,不過月是水中月,只是真實月亮的影子,這就有了虛中寓實的意味,也表現了詩人觀察自然現象的敏銳。

李白有些詩記實性較強,如《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寫作緣起盡見序文,序云:“王屋山人魏萬,云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游臺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后于廣陵相見。美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因述其行而贈是詩。”詩較長,五言六十句,計六百字。如序所言,詩敘寫了魏萬相訪的過程和行跡,歷歷在目,夾帶詩人的才情和區域山水的高度概括以及對自然景物特點描寫的夸飾,成為獨特的敘事詩。此詩寫實性極強,如王琦注所析,首寫魏萬愛文好古,而隱居王屋之事;次敘其自嵩宋沿吳相訪之事;以下則敘其乘興游臺、越之事和自臺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縉云金華諸名勝之事;最后則敘其自姑蘇至廣陵相見和其還山而相別。如其中敘述魏萬乘興游臺、越之事云:“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靈溪恣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足履半月。”[1](卷16,P748)臺、越之景,一一據實描寫。整首詩歌敘事和序中所記魏萬所到之地和所為之事次序一一對應,詩歌結構正是以事實為基礎而順次展開,其記實的條理性為理解李白詩歌的寫實一面提供了一個證據。

一個作家的文學思想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不僅因為主流和非主流思想的并存,而且還表現為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呈現出異態分布的狀況。我們分析了李白寫實的美學思想和作品中的寫實傾向,但仍然認為李白詩歌以浪漫主義為主流,而本文的寫作只是對李白思想和創作的另一方面的分析,只是對李白主流文學思想和創作的補充,希望能豐富古代作家創作和文學思想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劉知幾.史通通釋[M].浦起龍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篇2

(一)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以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堅持以相應的理論課程為中心,讓青年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指導下組織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

(二)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以實現實踐對理論的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完善,內容廣泛、理論性強,系統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掌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要真正達到讓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學目標,促使青年學生更好地運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需要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同志強調指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為之,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老師的指導下,讓青年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和能動性,投身實踐教學,在現實生活中體會、領悟和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知識。

(三)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教學機制相結合,以體現對教育規律的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教學活動,同樣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教育部袁貴仁部長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理論的教育,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實踐的教育、養成的教育。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系統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是全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關鍵。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實踐基地指導教師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之中,補充實踐教學教師數量。當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隊伍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數量不斷增加,素質能力不斷提高,為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現實來看,如果僅僅依靠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作為實踐教學教師,難以有效組織數量眾多的大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因此需要系統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補充和壯大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為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納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三支隊伍壯大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從不同的層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渠道。一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校內平臺。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自身就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理想場所,因此需要積極挖掘和培育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校內實踐平臺。為之,可以通過建立諸如校史館等具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文化載體;采取措施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與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緊密融合,促使大學生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知識;組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社團,設置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課題項目,組織開展類似于全國大學生科技類的競賽活動等方式建立高校內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二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校外基地。建立校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需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領導高度重視,本著主題吻合度高、地點就近就便的原則統籌規劃,通過制定和建立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指定本省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以便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場地和平臺。同時,高校應主動與城市社區、農村鄉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建立聯系,建立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

三、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領導體制與評價機制

(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領導體制。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領導和管理體制是扎實推進實踐教學的根本保障。國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國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應單獨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政策和制度,統籌規劃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工作,系統設計教學體系、科學制定教學標準。將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執行落實情況和教育質量效果作為評價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策和制度層面要求和指導高校扎實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篇3

1蒙學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1.1重視道德的養成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道德教育,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蒙養之始,以德育為先。”在接受系統教育之前兒童對許多事物都處于探索發現的狀態,啟蒙教育是奠基階段,根基牢固與否直接影響兒童今后的成長,所以古人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在教予兒童知識之前,先對其進行道德教育。蒙學教材中滲透著眾多的德育思想,如《三字經》中就包含了“仁、義、誠、敬、孝”的思想,通過學習這些教材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心態,從而幫助他們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中保持積極向善的本心。

1.2注重朗讀與背誦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主張多讀書,注重讀者的自我體驗。古代蒙學教育也是如此,主張兒童多讀書。與現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重課文分析的教學方法略有不同,蒙學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朗讀與背誦。蒙學教材選文對仗工整、注重押韻、富有節奏感,適合兒童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夫子不但要求學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還要求學生熟讀成誦,從而培養童蒙的語感以及自學能力。音樂性較強的蒙學教材利于兒童的背誦。如:《三字經》、《弟子規》都是整齊劃一的三字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相較于深入分析課文,夫子更加注重童蒙的自我閱讀體驗,往往在對課文進行簡單的講解后,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與背誦,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參悟課文的內涵。

1.3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魯迅認為:“教育是要立人。”立人的事均無小事,萬丈高樓平地起,對童蒙的教育就應從點滴做起,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家洛克認為:“習慣一旦養成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長久積累而成的。一旦養成就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好的習慣能夠促進兒童的成長,是兒童取之不盡的財富,所以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童蒙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就分別從衣服冠履、語言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文、雜細事宜這五個部分對童蒙的生活起居,言談舉止等作了詳細的規定,從生活細節著手,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1.4內容豐富的蒙學教材對于兒童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有著許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們去發現探索,古代蒙學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向兒童展示著大千世界,擴展童蒙見識,培養他們的興趣。除此之外,依照兒童的年齡特征,童蒙教材還引入大量貼近生活的故事,對兒童進行人文思想的熏陶。如:“孔融讓梨、孟母三遷、五子登科”這些故事讓童蒙在寓教于樂中學有所得。

2蒙學教育對現今小學語文教育的啟示

歷史的車轍不斷向前,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回顧過去,吸取蒙學教育的養分能夠更好地滋養小學語文教育的根基。在課程改革不斷前進的浪潮中,各種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層出不窮,紛繁復雜,也給教師帶來怎樣才能教好語文的困惑,對于這個問題,崔巒先生曾說:“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怎樣簡單而又扎實的教語文呢?我想我們可以從蒙學教育精髓中得到一些啟示。

2.1注重讀與寫的訓練何為語文?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言。文本于語,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而語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新生一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行之有效的辦法當為基本功訓練,朗讀與書寫就是語文基本功中必不可少的兩項。通過朗讀能較快的將學生引入教材選文特定的語境中,在這個語境中去積累字詞、感受語言、培養語感。特級名師于永正認為:“沒有朗讀或朗讀不到位的課堂是冷冰冰的課堂,是沒有味道的課堂,是沒有靈性的課堂。要把孩子教聰明,就得好好朗讀,朗讀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聲情并茂。”朗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具體的課文以及教學目標來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如:科技性較強的選文,應注重學生閱讀思維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注重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切忌讓自己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而對于人文性較強的選文,則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對于理解力不足的小學生來說,對于課文中的人文精神、用字藝術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礙,教師過多的分析會讓他們感到云里霧里,蒙頭轉向。這樣的教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對于此類文章應提倡學生多讀,教師進行范讀,通過教師的范讀指導學生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通過模仿教師的范讀還能揣摩教師的朗讀技巧,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除了提倡朗讀教學外,還應要求學生背誦。背誦是學習語文不得不下的苦功夫,教材中不乏優秀的選文,這些優秀的選文無論在語言還是內容上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對于這樣的選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能幫助學生將優秀的語言文字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小學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小學語文教育除了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外,還應該注重書寫訓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腦使用的普及,下筆寫字的機會逐漸減少,人們的書寫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時還會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音形義結合于一身,有著它獨特的魅力。能正確工整的書寫祖國文字是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學教師應遵循書寫規律,選擇科學的訓練方法,對小學生進行書寫訓練,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2.2培養小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增長見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古代蒙學教育主張童蒙多讀書,通過閱讀擴展自己的視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有益的書籍凝聚著作者的智慧,作者對語言文字的把握,思索問題的方式都值得學生學習,學好語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教師與其讓學生在題海中把握語言的運用技巧,不如抽出部分時間,讓學生閱讀優秀的書籍,在語言實踐中去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雖然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閱讀習慣的培養仍然重要。廣泛的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而且在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后,兒童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這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就能在愉悅的心情下形成良性的循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推薦他們閱讀優秀的書籍,在需要的情況下予以指導。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有望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能讓他終生受益。

2.3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多元教材教材的內容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小學語文的教學對象是兒童,雖然兒童的注意品質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注意的穩定性不好。課堂上除了需要教師時常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外,教材的選文也很重要。過于艱深枯燥的內容不易引起兒童的注意,相比貼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選文更易引起兒童的興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啟蒙階段的教育要注意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布盧姆認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材選文與學生的學習動力關系密切。

篇4

一、從語文閱讀教學入手,將德育思想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膾炙人口、文筆優美、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作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精讀、細讀、朗讀和反復閱讀的形式體會作品的思路,在閱讀中品味感悟,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在閱讀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坐井觀天》時,這篇寓言非常生動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對話,給小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歡,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文章的興趣,適時滲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聽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別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師可以讓小學生說一說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將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有的小學生說看到綠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學生說看到滿園的玫瑰,并聞到陣陣花香;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紅彤彤的蘋果;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高樓大廈;有的小學生看到了人類殘忍的獵殺它的同伴;有的小學生說看到了大量樹木被砍伐,鳥兒沒有了家園等等。教師這時就應該適當滲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問小學生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讓小青蛙和我們一起快樂的生活呢?由于受到前面氣氛的感染,小學生都紛紛舉手,躍躍欲試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學生說做個廣告牌,告訴人們動物是我們的朋友,要保護動物;有的小學生說阻止那些亂砍樹、亂捕殺動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報警;有的小學生說要好好保護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亂弄臟。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有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使學生的思想意識得到提高,尤其是環保意識和愛護動物的意識都得到了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隨之提高。

二、創設情景教學,在情境中自熱滲透德育思想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殊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置身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創設情景的方法實際上有很多,比如利用畫面創設情景,利用音樂渲染情景,利用感人的故事創設情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講解《小珊迪》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符合文章內容的音樂,首先在課堂上播放營造出悲切的氣氛,然后教師再導入正課。這樣的教學情景更容易讓學生置身在文章中故事中,喚起小學生對小珊迪的同情之感、美好之感,進而使他們有深入探索課文的興趣。

三、從語文作文教學入手,將德育思想滲透到作文教學中

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手段,小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作文能被反映出來,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要求是讓小學生寫出真情實感,不說空話、大話、假話。在作文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認真仔細觀察身邊事物并積極思考,使小學生的創作積極性調動起來,這樣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看圖寫話作文是小學生經常練習的,給出的是“一位帶著紅領巾的學生扶著一位老奶奶過馬路”,讓學生根據圖意展開聯想寫一段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圖片中的意思,教育他們幫助老年人是一種傳統美德。在高年級作文練習時,教師一定要注意選材,在選材中滲透德育思想,比如讓學生寫“身邊的發生的一件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同學之間的友誼、圖書角的成立、班級干部的評選、小學生助人為樂的事情……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形成團結友愛、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奉獻的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情景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等等。語文教師也應該抓住各種時機積極滲透德育思想,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個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參考文獻:

[1]楊占津.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7).

篇5

一、實踐是一種思維方式

“實踐唯物論”、“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都是以實踐為核心范疇重新理解哲學的哲學理論,但在對實踐范疇的不同理解中卻蘊含著值得深入研究的學理上的區別。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理解為實踐,并以此為基礎來理解以往所有的哲學。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提出了實踐的概念,實踐范疇的提出,標志著哲學天才世界觀的誕生。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公開以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的建構原則和全部哲學變革的出發點。他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納入到實踐的解釋框架中去理解,指出過去舊唯物主義的缺點在于:“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義的缺點則是:“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_2J這段話充分表明了馬克思是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置于實踐這一全新的解釋原則之下,從實踐的觀點出發看待整個西方傳統哲學,去理解傳統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并且從這一角度闡明了自己的哲學與以往哲學的不同。

馬克思不僅從實踐觀點出發去看待整個哲學史,而且還進一步把所有的理論問題都歸結為實踐的問題。所以,馬克思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J緊接著,馬克思又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_4J即便是觀念的東西,包括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也要從物質實踐來予以說明。這樣,實踐范疇便成為哲學的核心范疇,不僅社會物質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且社會精神生活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所以,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樣,實踐不僅成為馬克思理解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而且也成為馬克思理解所有哲學問題的思維方式。與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相比,實踐觀點作為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哲學對待一切問題的思維邏輯。

從實踐的觀點出發去理解人的社會生活,并以人的實踐活動的觀點去批判“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這是“實踐唯物論”、“實踐本體論”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這三種解釋模式的共同之處,但是,“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所理解的實踐和所強調的實踐,是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就是從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諸如實踐活動的客觀性、歷史性、能動性、目的性等出發去解釋各種哲學問題。這就是說,在“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這里,實踐是一個被描述的對象,是一個實體性的哲學范疇,尚未構成一種哲學意義的解釋原則或思維方式。因此,“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既試圖把實踐作為核心范疇而貫穿于各種哲學問題之中,又無法把實踐作為解釋原則而重新解釋全部哲學問題。與“實踐唯物論”和“實踐本體論”不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所理解的實踐和所強調的實踐,是馬克思所說的“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也是把實踐觀點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理解人、理解人與實踐的關系,從而理解和看待一切哲學問題。正因為是把實踐的哲學意義理解為“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所以,這里的實踐既不是一種“實體”范疇,也不是客體意義上的“關系”范疇,而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解釋原則。這種解釋原則,就是從“現實的個人”即“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出發,去理解和解釋全部哲學問題。因此,馬克思的實踐觀點是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哲學解釋原則的創新,這才是實踐觀點的真實意蘊。

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內涵

“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活動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評價客觀對象的基本依據和模式”5J。所以,觀點僅僅屬于哲學理論的個別表現,思維方式才代表哲學家思想的精神實質。理解哲學的思想實質,關鍵就在于理解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內涵。任何一種哲學,都主要是因它的思維方式而與其他哲學相區別的。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是哲學的精神實質,是否貫徹實踐觀點這種思維方式,是判定哲學與非哲學原則界限的基本依據。就哲學傳統而言,馬克思繼承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唯物主義思想傳統,但是他的“新唯物主義”與傳統的唯物主義卻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區別就在于馬克思提出的實踐觀點,而不在于他具有的辯證法思想,這是因為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也是以實踐觀點為理論基礎的。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最根本之處就在于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重新理解,把實踐看作人的存在方式,從而實現了從抽象的、虛幻的人到具體的、現實的人的轉換。所以,哲學的出發點就“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6J。作為哲學出發點的“現實的個人”與西方傳統哲學的“主體”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哲學的“主體”概念是以主客二分為前提的,而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實踐成為人的存在方式,人就不再是一個抽象的主體,而成為“現實的個人”,從而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達到了主客同一。

近代西方哲學自笛卡爾以來,便形成了主體性哲學的傳統。康德在批判地總結傳統主體概念的基礎上,正式確立了哲學的主體性原則,把主體概念改造、規定為先驗主體或主體性。所以,在康德哲學那里,主體就是邏輯主體,是絕對的、先驗的自我或意識,而不是一個實體性的存在者。但是,在康德哲學中,主體概念基本上僅僅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而沒有進入存在論的領域。與康德關于主體的概念不同,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的序言中明確地提出了“實體在本質上即是主體”的思想_7J,并且進一步指出:“活的實體,只當它是建立自身的運動時,或者說,只當它是自身轉化與其自己之間的中介時,它才真正是個現實的存在,或換個說法也一樣,它這個存在才真正是主體。”8j在黑格爾的哲學中,主體已經不再是笛卡爾的“我思”,也不是康德的“先驗主體”,而是絕對的,“絕對即主體的概念”_9J。主體已經不僅僅是指認識論意義上的自我或意識,而且也是一種存在樣式,即一個在對抗過程中實現統一的自我發展過程,可見,黑格爾的主體概念已經真正地進入了存在論的領域。黑格爾堅決反對康德將現象與本體、主體與客體分裂的二元論,在絕對精神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黑格爾實現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但是他卻將這個歷史過程視為精神自我實現的過程。所以,黑格爾的主體是一個最終超越歷史過程的主體,一個“純粹的概念神話”,黑格爾哲學是一種主體性哲學擴張的極致,是一種“理性的放蕩”。

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也曾多次使用主體概念,但是后來他更多使用的是“現實的個人”或者“勞動者”,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徹底地把“現實的個人”作為其理論的出發點,這樣,馬克思就從根本上超越了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革新。這是因為“現實的個人”就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所以,馬克思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只存在于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Ll0l。“現實的個人”是對傳統主體概念的瓦解與顛覆,是主客同一體,這與海德格爾把人稱之為“此在”所具有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與傳統單純的、純粹的主體概念區別開來,無論是“現實的個人”還是“此在”,都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是一種主客同一體,表達了人就在世界之中,人與世界共在的性質。哲學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真實內涵就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現實的個人”就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就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現實的個人”就是一個主客同一體。雖然黑格爾強烈反對康德現象與物自體、主體與客體分裂的二元對立,也在努力地解決兩者的二元分裂,并且在絕對精神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但是主客體的統一也是以主客二元對立為前提的,如果沒有主客二元對立,又怎么會有二者的統一?馬克思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是從“現實的個人”或“實踐活動”出發,而“現實的個人”表明了人與世界的不可分,兩者是同一的,我們不能把人僅僅當作一個純粹的主體去看待。可見,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已經超越了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主客同一的思維模式。

三、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的哲學變革

“思維方式的變化是根本性的變化,每一種代表時代精神的新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出現,都具有某種解放思想的作用。”_l【J哲學的產生之所以能夠引起整個哲學理論觀點的革命性變革,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思維方式發生了轉換。哲學立足于實踐的觀點去理解一切哲學問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就成為哲學看待一切問題的邏輯原則。所以,與傳統哲學相比,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的實質。傳統的哲學爭論集中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上,這被恩格斯稱之為“哲學的基本問題”。由于傳統哲學不了解能夠把思維和存在統一起來的現實中介,所以,近代以來唯物論與唯心論在此問題上爭論不休,陷入了一種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而馬克思提出的實踐觀點,正好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中介問題,由此也就超越了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兩極對立,為哲學的發展開辟了全新的理論視域,并實現了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提出的實踐概念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它不僅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統一的中介問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哲學看待問題的基本觀念,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哲學思維方式”。過去,人們看待哲學問題只是從或者物質或者精神的單一基礎出發,實踐作為人的目的性活動,它的含義則是雙重性的。而從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關系出發,原來哲學中的許多理論觀念便都需要改變。所以,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的實質就是思維方式的轉換,更確切地說,就是馬克思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確立。

由于傳統哲學以主客二元對立為前提,所以,傳統唯物論和唯心論執著于“本原”問題上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也就造成了思維方式上的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黑格爾認為,消解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抽象對立,克服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互不相容,必須訴諸于把它們統一起來的中介環節——概念的世界。雖然黑格爾所找到的中介只是一個抽象的、邏輯的中介環節,并不是一個現實的基礎,但是黑格爾“本體中介化”的道路卻為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整個西方哲學的革命都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馬克思哲學當然也不例外。包括馬克思在內的整個西方哲學都試圖找到某種揚棄自然與精神、客觀與主觀抽象對立的中介環節,并以這個中介環節作為統一性原理實現一種哲學范式的轉換。現代西方哲學找到的中介是“語言”,馬克思找到的是“實踐”,馬克思不僅以實踐范疇去揚棄舊哲學中的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客體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的抽象對立,而且也把實踐活動本身視為人與世界對立統一的根據,用實踐的觀點去解決全部哲學問題,這就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從對立的兩極出發,并以抽象的兩極對立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舊唯物論和唯心論,被“本體中介化”的現代西方哲學所取代。“本體中介化”的現代哲學,站在歷史主義的立場,排斥絕對確定性的追求。傳統哲學從對立的兩極去思考自然界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其實質是把人的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抽象地對立起來,從人的兩極存在去尋求人類本質。包括馬克思在內的現代西方哲學從中介出發去思考自然界和精神的關系問題,其實質則是以人的歷史活動或生存活動為中介把人的感性存在和精神活動具體地統一起來,從人的社會存在去尋求人類的本質。

按其本性說,實踐既是造成人的本質雙重化的根源,又是造成世界雙重化矛盾性質的根源,但是,實踐同時又是解決人和世界雙重化矛盾,并且實現它們統一的基礎。在實踐活動中,既體現著自然物質的本原性作用,又體現著人及其精神的能動創造作用。所以,人的物質本質與精神本質統一為實踐,而自在的自然世界與自為的精神世界則統一為以人類實踐為基礎的“生活世界”。當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實踐,讓哲學回歸生活世界時,就可以大聲宣稱:“思辨終止的地方,即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的科學開始的地方。”lJ所以,“哲學再也不能被容納于傳統的唯物論與唯心論派別抽象對立的模式之中,哲學誕生的秘密、變革的實質,恰恰就在于對抽象的兩極對立模式的超越”LI引。

篇6

(一)對“主題選擇”的解析

這里的主題也可以理解為“專題”,即它與傳統的根據教材體例來進行課堂教學不同,其是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事情,且圍繞著一個主題來進行討論和思想升華。因此,關鍵問題之一便是如何進行主題選擇。筆者認為,主題選擇應有的放矢,即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在遵循主流的同時,讓專題教學作為有益的補充。

(二)對“探究行為”的解析

探究行為是學生學習的高級行為層次,其中包含著兩個環節:(1)問題意識導向;(2)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對于前者而言,我們需要在主題教學中前置性的設計出適當的問題,進而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對后者來說,則要求變“教師主導”為“教師引導”,從而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完成對事件思想性的提煉和升華。

二、主題探究模式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作用分析

通過上述認識,該模式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作用可分析如下。

(一)對實施課堂教學的作用

這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其對實施課堂教學的作用可以借助現階段教學現狀來反映出來。現階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往往依賴于教師的“講”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訴求的關注。通過引入主題探究模式后,在收斂性的主題和問題導向下,便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與自身有關的思想品德問題學習中來。這種參與感將有助于減輕教師搜集案例的負擔,且能使教師在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中獲得彼此情感的增進。

(二)對學生思想提升的作用

不難發現,這是站在學生學習角度來進行分析。初中生的學習規律包括,缺乏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課堂學習集中度不高等。另外,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喜歡熱鬧和爭辯。因此,通過引入主題探究模式來充實思想品德教學,就能在規避他們學習上的軟肋和迎合他們學習中喜好的基礎上,切實提升他們的思想意識水平。

三、分析基礎上的實施對策

構建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礎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對策構建。

(一)明確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目的

以“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為例,該課程教學應引導學生相信自己、不畏困難的意識和情懷。緊緊抓住這兩點,將使課堂教學更為緊湊和實效。那么,主題探究模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很明顯,通過該模式來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的參與到“不自信產生原因”的問題討論中來,從而借助事物參照來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可見,這就明確了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目的,即增強學生的現實感。

(二)確立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邊界

前面已經闡述了筆者的觀點,即主題探究模式應成為思想品德教學有益的補充。因此,這里就需要確立主題探究模式的實施邊界。作為有益的補充一定是起到為常規教學添彩的作用,另外若要較好地激發起學生的主體性和探究意識,首先,需要完成前期的課程內容學習。因此,建議將該模式放在每課教學的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呈現。如通過對“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的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后來實施。

(三)建立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評價

建立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評價實則在于構建起教學控制措施,這里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重點應放在事中控制上來。評價對象不僅涉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應涉及教師在主題選擇和課堂組織教學的績效。因此,在引入這種模式的初期,應組織教研組的同行相互聽課、評教,最終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應用模式來。

四、實證討論

以“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為例:隨著前期教材內容的講授,緊接著可以利用一堂課的時間來實施主體探究模式。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將具有正能量的明星篩選出來,將他們的成長故事設計成一個專題來展現在學生面前。如選擇劉德華的演藝歷程(他被演藝界稱作勞動模范),首先給學生播放劉德華演唱的“十七歲”,歌詞涵蓋了他從藝以來的心路歷程,而這種形式是學生所喜歡的。然后,分組來組織學生來結合自身的體會來提煉出“一個人健康成長所要具備的素養”。最終,教師給予總結指出自信的意義,以及如何向劉德華一樣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五、小結

篇7

第一類是基礎理論教育,主要在政治理論課堂上實施。2011年頒發的《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規定》中指出士官職業技術教育開設的五門政治理論主干課程,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軍人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礎》《士兵心理教育與疏導》、《士官政治工作》。規定也明確指出士官班次,主要學習掌握黨的創新理論基本觀點和軍隊政治工作基本要求。士官學員通過基礎理論的學習,掌握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打牢政治理論根底,提高政治理論素養。第二類是入學教育,是士官學校主要針對剛剛入學的士官學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優良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風教育等內容。第三類是專題教育,“對士官,旅、團級單位政治機關或者營、連級單位還應當根據需要組織對其進行專門教育,著重增強愛崗敬業意識,激勵發揮骨干作用。”除和總部同步的主題教育內容以外,主要是結合士官“服役時間長、崗位責任重、業務要求高、實際困難多等特點圍繞強化崗位認同感、職業光榮感和使命責任感”。第四類是經常性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員實施的第二課堂以及學員隊組織的經常性教育等。此類教育主要包括形勢政策教育、法規條令教育、安全保密教育、人口理論教育、心理疏導等。

2士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2.1教育內容拓展狹窄,缺乏整體性

根據2009年《中國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與現代科技、歷史、經濟、文學藝術、民族宗教、軍事外交和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知識相結合,增加科技和文化知識含量。士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按一定的思想準則、行為規范有機結合形成的整體,其中各方面密切相關、相互作用、彼此制約,共同構成的整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只有熔一切育人的科學知識于一爐,才能發揮整體效應。而目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知識面覆蓋較窄,較少設計相關科學知識,尤其是與科學文化教育相割裂。大部分士官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上,較重視核心內容、導向性內容,例如黨的創新理論的更新,而忽視突出士官全面發展需要的拓展性內容的創新,比如通過基礎理論與倫理學、美學、法學知識的交互、融合,拓展環境倫理、科技倫理、網絡倫理的教育,還有生態意識、創新意識、全球意識培養,真正成為世界觀、政治觀教育的堅實基礎。

2.2話語方式稍顯刻板,缺乏針對性

從當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內容來看,其話語方式仍然以空泛刻板、單向灌輸為主,大量引用理論經典、文件、講話稿等,教育內容的吸引力缺乏,導致學員的反感和質疑。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教育內容偏重理論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表達繁瑣,重難點突出不夠。其次,教育內容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只注重理論的講解和介紹而忽略理論的運用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很多教材從理論到理論,片面用理論論證理論,不能及時更新論點論據,分析不夠透徹。最后,教材內容可讀性不夠強。部分教育內容忽視了士官學員的文化基礎、認知特點,用了過多學術化的語言,讓學員望而生畏。

2.3內在結構存在不協調,缺乏有序性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結構性存在。”它是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整體,各部分具有相互協調,持續發展的性質。在遵循一般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要求,針對學員實際,做到由淺入深、由外到內、主次清晰、重點突出、整體協調,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整體上具有動態調整和整體協調的功能,能夠使其大于各個內容的簡單相加。目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結構存在不協調的因素:第一,政治教育各部分內容的更新、教材編寫等大都各自為陣,各部分之間缺乏銜接配合,這就無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合力。第二,士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區分度不大,針對性不強。士官構成多樣化導致其培訓任務也多樣化。教育對象認知層次、發展需求的差異性決定了教育內容的層次性,士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要和學歷學員有區別,同時不同培訓任務、培訓層次的教育內容也要有區別。然而目前士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士官構成的多樣化,區分度不大,大都有“一鍋煮”、“一刀切”的現象。第三,教育內容缺乏長遠性和預見性。當前的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動推進,被問題牽著鼻子走,出現情況才想對策,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認識和有效預見,也缺乏對于國家和軍隊發展的正確認識,不利于士官堅定理想信念。

3士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

3.1關注當前士官成才發展的內在需求

士官制度改革后,對于士官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都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士官學員的內在需求也發生著變化,在求知上,更加注重復合型知識的攝取;在個人職業發展上,更加注重在部隊的長遠發展,立足軍營建功立業的愿望更加強烈。應該說這些變化給部隊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這些變化無疑給士官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教育要從士官成長進步的實際情況出發,既要做好教育引導工作,不斷提高士官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還要做到尊重士官的合理要求,注重全面系統地培養,在提高士官綜合素質上提供有力的服務保障。要強化全員參與觀念,發揮士官的主觀能動性,注重挖掘和開發他們的潛能,努力使他們成為教育的主體,形成“人人主動參與教育,人人自覺接受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圍。在制定教育目標和內容時,必須緊貼軍事斗爭準備、緊貼“打得贏”、“不變質”這一時代要求,緊密聯系士官進步觀、成才觀。著眼于時展的要求,著眼于部隊的長遠建設,著眼于士官政治上的成長進步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不斷更新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士官進步思想與先進文化知識相統一、相協調,努力在提高士官隊伍的綜合素質上實現政治教育內容的先進性。

3.2制定不同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第十六次全軍院校會議把士官培訓分為士官資格培訓、升級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全程在職教育和新裝備專業培訓五種類型。從目前士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來看,士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班次政治理論教學主要依據《軍隊院校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規定》開設課程,其基礎理論教育內容相對比較穩定,其他類型班次則因為“短期培訓任務時間緊、教員準備時間短”而依然存在“教學計劃隨意性大、教學層次不分明,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等現象。要想達到正面影響學員思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先區分不同教學對象,分析其思想特點,從士官崗位的需求出發,強調能力本位,重視崗位分析,為士官學員制定有層次的目標體系。把教育的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理想目標與現實目標、一般目標與普通目標、總體目標與分類目標結合起來,對不同崗位、不同需求的士官學員區分教育,科學地設定教育的階段、層次、主次等,有針對性地科學地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遞進式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3制定有效的內容體系的評估機制

篇8

有壓力才有動力,相信自己,積極參與,變壓力為動力,從參與中獲得許多新的體驗,新的經驗,促進自己不斷地進步成長。

“劉校長,可以棄權嗎?”“怎么辦呀,我頭都大了,也不知道說什么。”提到教育論壇,我們就唉聲嘆氣,愁眉不展。可細想想,在準備論壇時,我自然地回顧自己的教育經歷,聯系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重新評價了自己的教育過程,審視自己的教育經驗。論壇結束時,又會回顧在整個過程中自己的表現:緊張嗎?觀點闡述清楚了嗎?又豐富一次經歷,積累了一次經驗,獲得了一次提高。反思整個論壇,才真正體會到劉校長“折騰”我們的用心,真正認識到它對自己全面發展的督促、提高。

“上課時集中精力,積極思考,就像考試那樣緊張地學習”,這是永威學習時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永威的課堂,就是考試的課堂,每個學生都在認真積極的學習,每一個學生都在爭分奪秒的努力,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理解記憶的收獲。而我的教學,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可告訴學生如何去做時卻只是干巴巴的強調要求,遠不如“像考試那樣緊張地學習”直觀清晰地指導,因而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二、放下架子,走進學生,感受和諧發展的樂趣

中國有一句俗語:“士為知己者死”。說的是為賞識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賞識,學生更需要得到家長、老師的賞識。只有了解學生的品格修養、文明習慣、勞動態度,才會使賞識不流于表面的夸獎。一位著名教育學家說過:“教師應該向母親對待孩子那樣,用積極愛護態度去了解和教育學生”。所以,老師應放下架子,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主動積極地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真正了解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那次,連續的幾節課,我累,學生也累,拿著試卷走進教室,學生一片唏噓“又考試了”“我們的作業還有一大堆呢”……更有一個聲音憤憤地說:“不做了,煩死了”……正極力想引導他們心甘情愿地去做練習,突然冒出的這句話把我惹火了:“不做算了,想干什么干什么”。說完,我扭頭就走。回到辦公室,我越想越委屈,越想越傷心,“我也知道你們累,可你們就不想想我……”不由地趴到了桌子上。靜靜心,細想想,確確實實,學生的壓力太大了,臨近考試,這科作業,那科作業,學生都忙得是在應付了,在平時不那么嚴厲的政治老師面前發發牢騷也是情有可原的。于是,調整情緒,走上講臺,面對臺下幾十雙不安的眼神,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作了自我檢討,課繼續著,學生的思想也高度集中。課下,不時有學生向我解釋、道歉。

五班學生李向琪,聰明,不努力,是老師們頭疼的學生,對老師非常講禮貌。看到這一點,課余時有意與他拉起了家常,特意表揚了他講禮貌,強調了他的聰明,夸贊了他小學時的“豐功偉績”。虛榮心得到了滿足的他見面時的“老師好”更響亮了,上課聽課的盡頭足了,還時時湊到我面前說點什么,掙點表揚。抓住機會,又與他談了幾次,除了表揚外,適時地提出幾點要求,李向琪同學表現的越來越好,成績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是的,放下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成一個平等的合作者,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學會從他們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學生也會走進老師,從老師的角度看問題,從而達到一種以心換心的交流,形成真正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感受和諧發展的樂趣。

三、關注學生,學會反思,體驗相互促進的快樂

“當你滿懷激情地面對學生時,你馬上會得到學生熱情的回應,情感的交流會使課堂變得輕松而不枯燥。”“用學生感興趣的,如用一兩首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作導語,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同時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適合不同學生回答的問題,安排給他們,使他們通過努力來完成,會讓他們建立起信心,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這些細小課堂環節體驗的反思中,我體會到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教學,師生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享受到教學過程中的樂與美。

曾經有一位學生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師,課堂上,您都是那么親切,有問題我就敢提問;課下,您是那么的和藹,遇到什么事情都想和你聊聊……”我為此沾沾自喜。融入學生,釋放心靈,情思勃發,愉悅學習,我和學生共同成長著,享受著。

篇9

【關鍵詞】美術教學 人文精神 培養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現代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人類的變化、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將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變化…

三、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1.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體驗生活的樂趣。美術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生學習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袋里。

篇10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當代大學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自己的思考,他們在獲取信息之后要經過篩選和過濾等幾個過程才能最終實現教育內容的內化。這種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者來說,就需要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大學生比較適應的方法進行教學,用堅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意志,通過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和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讓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準,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種手段,通過教育形式讓學生形成對正確價值觀念的認同并自覺遵守、內化于心才是最終目的。也只有真正構建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才能讓當代大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遇到不良社會現象時才能敢于面對,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思維和行動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的教學內容上,要保證教學理念的科學性,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邏輯思維的推敲,能夠對問題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反應。在教學方法上,要堅持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真正實現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與學生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維,了解大學生發展動態,為大學生發展構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劃。

2.主體性原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就是要轉變以往教師灌輸教學的模式,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的內因,而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外因,對學生的學習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確引導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客觀性原則。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更不能以簡單的說教作為教學方法,而要客觀的分析當前大學生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積極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做到與時俱進,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深入了解學生,服務學生,解決學生的客觀困難,堅持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培養學生在考慮個人價值的同時不忘自己的社會價值。

4.實踐性原則。當前部分高校忽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育形式,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宣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高校大學生知行脫節的現象。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中,就要在進行傳統理論觀念教育的同時,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對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進行思考和體驗,通過自我教育培養,樹立自己堅強的意志,以此來增強自己社會生存能力,服務他人。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優化構建

要構建并且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就要充分發揮學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主體,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統一思想,創新教育教學機制,并且嚴格按照規定落實。

(一)增強受教育主體學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建立學生參與管理的有效機制。大學生群體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群體,他們具有穩定的思維,希望能夠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可以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到學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參與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到大學生自身觀念中去。同時,要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就要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優勢,發揮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的帶動作用,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密切聯系和團結同學,積極弘揚正能量,將黨和國家正確的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給學生,并且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發動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正確引導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就需要高校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組織,例如通過學生自己的社團開展相關的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內化正確的思想道德修養;通過學生自己建設和創建“科技創新基地”,培養學生自發的科研能力,引導學生對科學實驗產生積極的興趣。同時,學校還要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供經費支持和人力資源支持,結合網絡科技的發展,帶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網絡中開展,大力弘揚優良的學風和校風,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3.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是所有道德觀念形成的基礎,對實踐起著指導作用,指導著思想政治教育思維和行為的方向,對于自律性教育和學習具有導向性作用。理論知識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自身學習能力和自律行為的水平。高校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教育和傳統的灌輸方式上,而應該將理論知識深入到學生內心,真正成為指導學生行為的方針和指南。通過正確的道德規范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熏陶學生,幫助學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貫徹和執行,并用其思維規范自己的言行。

(二)深化教育主體高校和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功能

1.在保證內化模式構建的科學性和方向性基礎上,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式和國際形式,以大學生實際思想變化為依據,結合我國當前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編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傳統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調動起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教學實踐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高校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形式與政策的教學。

2.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環境,營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園氛圍和社會氛圍。全方位培育具有堅定思想政治素質的人才,是當前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去教育學生,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響學生。高校各級管理部門也要從培育大學生堅定的思想政治素質著手,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且堅決貫徹執行。同時,高校教師和各級行政部門也都要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政治素質,加強自身學習,用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去教育學生,用自己優質的服務去培養學生,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條件,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