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6:2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倫理道德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倫理道德論文

篇1

關鍵詞:倫理道德企業文化個體企業法人

企業文化在中國的興起,使東方文明重倫理、講道德的優秀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時,為了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倫理道德的觀點與內涵,又必然會突破歷史的局限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一、企業倫理道德的內容

倫理是指道德關系及其相應的道德規范。企業倫理是倫理的具體表現之一,通過企業道德規范來調節企業和企業員工的行為。所謂企業倫理,是指企業全體員工認同并在實際處理各種關系中體現出來的善惡標準、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倫理道德是一種習俗,是人們自覺自愿追求的,對人們行為活動具有約束力。企業倫理道德屬于企業文化系統中的習俗要素,對企業和企業員工的約束是自然的,對企業和企業員工的影響是長期的。企業倫理道德是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的一種文化,企業倫理道德的優劣對企業的發展又具有深遠的影響。企業倫理道德包括員工個體道德和企業法人道德兩個方面。

1.員工個體道德。員工個體道德的主體是企業單個的員工,員工個人道德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任何人的道德素質的各個方面都有內在的一致性,它們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都統一在人的根本道德價值觀念。人內在的根本的道德價值觀念,控制、導向、左右和調節人在各種場合下的道德行為。事實上,我國古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就是人的道德行為在各種場合的統一性。員工個體道德素質的高低,影響著整個社會風氣,也必然影響整個企業的形象。員工個人道德對整個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員工的職業道德上,加強員工職業道德的教育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內容。

2.企業法人道德。企業法人道德是以善良、正直、公正、誠信等為標準,來評價企業和員工的行為,并調整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顧客、企業與員工等之間的行為規范。企業道德一方面通過輿論和教育來影響員工個體道德,形成員工的愛憎、善惡、是非的觀念,另一方面又通過制度在企業確定下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道德準則,明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成為約束企業和員工行為的原則和規范。企業法人道德素質的優劣,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比員工個體道德的影響更大,并直接決定著整個企業的形象和發展前途。企業道德建設必須從現代市場經濟的實際出發,明確企業法人道德在整個道德體系中的根本或關鍵地位,著眼于用優良的企業法人道德來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優化。企業正而后市場平,市場平而后社會穩,社會穩而后民風純,由此可見,企業法人道德建設的地位重要、作用重大。

二、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是我國古代講的“修己安人”的道理?!案裎?、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已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安人的行為,體現了一種系統的管理哲學,其根本的核心就是“規規矩矩地做事,誠誠懇懇地做人”。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立于不敗地位,全面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強企業倫理道德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企業倫理道德建設有兩個方面的層次,一是員工個體道德的建設,二是企業法人道德的建設。員工個體道德與企業法人道德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兩者之中,企業法人道德處于主導地位,因此,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應重點加強企業法人道德的建設。

1.員工個體道德的建設。員工個體道德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占居重要地位,加強員工個體道德建設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講究修身養性,完美人格,儒家文化對人們修身養性的影響已有幾千年了。仁、義、禮、智、信、溫、良、勤、儉、讓、真、善、美、誠、敏、圣、寬、嚴、勇等,都有著豐富而濃厚的內容,即使在現代高度文明的社會,也有著新的內涵,對人格的完善仍然具有超強的影響力。在我國,企業員工道德建設已有一定的歷史,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如今,面對進一步深化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迎接世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企業員工個體道德建設的核心就是加強職工職業道德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遵守企業行為規范,愛集體,愛崗位,愛勞動,愛他人;講責任,講紀律,計協作,講奉獻,講和諧;忠于職守,勤奮工作,誠實勞動,承認差距;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團結互助,不斷創新,創造價值。

2.企業法人道德的建設。企業法人道德與員工個體道德是有區別的,兩者在層次上是不同的,企業法人道德缺失的危害遠比員工個體道德缺失的危害要大得多。但兩者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企業法人道德的建立,必然會對員工提出相應的要求,必然要部分地體現在每一員工的言行之中,特別會經常性地體現在員工的職業道德之中。在當前,我國企業法人倫理道德的建設,應充分關注企業的社會道德、生態道德、人際道德和行業道德四個方面的建設。

⑴企業社會道德建設。就是要處理好企業、國家、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但必須在法律道德規范的范圍內進行,如果一個企業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損害國家和他人利益,是不道德的,是一種社會病害。一個遵守文明道德行為準則的企業,才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道德。就企業與國家關系來說,毫無疑義,國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企業無論在何時何地的任何行為,都應自覺地維護國家的最高利益。就企業與社會的關系來說,無論企業大小、強弱,都不能靠損害社會求發展,應充分考慮并承擔企業的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如慈善資助等,而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的發展環境。就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來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提倡公平合理的文明競爭,在企業自身求發展的同時,不中傷陷害其他企業。

⑵企業生態道德的建設。就是要處理好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一個企業對它所處的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是有很大影響的。企業不僅改變自然環境中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且還會改變社會環境中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一個能與環境共同優化發展的企業,才具備了良好的生態道德。就企業與自然環境關系來說,企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已是責無旁貸,企業必須采用先進工藝和先進技術,尊重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做到企業發展與自然環境相和諧。就企業與社會環境關系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促進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如交通擁擠、生態環境污染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對社會環境的正面影響,如促進地區的經濟繁榮、參與社會公共事業的建設等。

⑶企業人際道德的建設。就是要處理好企業與人的關系。企業發展的關鍵歸根到底在于人,企業如果只關心生產而不關心人,不僅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是不道德的。一個能全面關心人的企業,才具備了良好的人際道德。企業不僅要關心人,而且還要全面地關心人,要從各方面關心并盡可能地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企業人際道德的建設,要求企業不僅要關心企業內部的員工,而且還要關心全社會各種各樣的人,如客戶、社區居民等。

篇2

當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術等新的生物醫學技術名詞充斥于社會的各個方面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現代醫學科學已經全面跨進了一個嶄新的高速發展的技術時代,涉及人體的醫學研究和臨床試驗也越來越多,切實有效地調和醫學倫理道德與醫學科技發展間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緩。對此,筆者認為,在傳統醫學倫理學四大基本準則即尊重、自主、不傷害與公正的基礎上[2],在醫學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強調這樣一點:醫學倫理學的首要任務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維護人的生命尊嚴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備社會關系能力和信念的實體,醫學研究的發展首先要體現出對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尊重人的自在研究者與受試者以及醫患之間應當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橋梁,承認并尊重受試者、患者的自應當成為展開醫學研究的先決條件。以欺騙、哄騙、誘導等方式進行人體試驗尤其是臨床藥物試驗,或是采用未經倫理審查、科學論證即應用于臨床的治療方法,都是違反醫學倫理和道德原則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倫理堡法典》、《赫爾辛基宣言》中均強調了患者或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權,指出“人類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是絕對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個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前必須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帶來的預期利益、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不適;同意,則是指受試者在充分理解試驗相關信息之后,具有選擇和終止參與的權利,且不會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保護人的不受傷害醫學研究中所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或診療手段,對于受試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綜合體。對此,醫學工作者在臨床試驗設計或藥物試用上,應將保護受試者、患者的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認真權衡利弊,評估風險,力求以最小的損失為代價獲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確處理臨床醫學科研和醫學倫理關系的基本途徑

強化醫學工作者的倫理道德意識醫學科研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事業。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研的主體,保證科研成果造福人類是其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對此,醫學工作者應當強化自身的倫理道德意識,使自身擁有“科學的精神氣質”,在醫學研究中嚴格履行默頓在科學社會學中所提出的“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則,自覺加強自身道德素質修養,遵循倫理價值規范,在臨床醫學科研實踐中尊重受試者的利益,科研選題時盡可能客觀、公正、負責任地揭示醫學科研的潛在風險[4]。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科研技術的發展在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化解醫學發展與醫學倫理問題間的種種沖突。

給予醫學科研寬松的環境醫學工作者是醫學科研的主體,廣大公眾則是醫學科研組織開展的土壤,也是醫學研究成果的最終消費者。在現代醫學高科技技術的雙面性凸現的現實環境下,給予臨床醫學科研以寬松的發展環境,關鍵是要培養社會公眾正確的科學倫理觀和道德觀,醫學技術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適合的社會環境。要在社會公眾中普及推廣倫理道德知識,破舊立新,重新樹立適應于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健康發展的新型倫理道德觀,捍衛科研自由,支持正確的醫學科研活動,也能正確地利用科學的倫理觀捍衛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對醫學工作者的科研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監督,才能真正保障當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5]。

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與規范醫學倫理學是指導醫學的健康發展,監督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防止其誤入背離人道的科學主義歧路的專門學科。要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規范,關鍵是要發揮好倫理委員會、醫學期刊等組織機構在倫理審查中的監督作用。(1)發揮已有倫理審查組織的監督作用。倫理委員會、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等作為具備實體組織形式和建制的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管理機構,要積極借鑒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GCP聯盟等機構關于醫學倫理問題研究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與完善倫理審查工作視察與評價的管理規范,建立起倫理委員會等相關管理機構的標準操作規程,提高倫理檢查的質量。(2)要重視中文醫學期刊在醫學倫理審查中的重要作用。對醫學期刊編輯進行醫學倫理知識的培訓,深入學習《赫爾辛基宣言》、《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操作指南》、《涉及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審查辦法》、《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等國際國內文件,使醫學編輯能夠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能夠清楚、公正地處理好學術論文所涉及的倫理問題,把好醫學論文進入學術傳播領域的最后一道關口[6]。

結語

篇3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研究探討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視的前沿性課題。道德范疇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行為、本文探討了計算機網絡發展對道德的復雜性影響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從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各國正在規劃和實施適應信息時代的全國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相繼建成了國家級的計算機網絡,并相互連成覆蓋全球的國際性學術計算機網絡Tnternet據統計一,到19年1月為止,全球已有194個國家和地區聯人了Tn-ternet。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新的信息網絡革命,它將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帶來的沖擊更為巨大,它將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學習方式

1道德意識方面(領域)

1.1道德相對主義盛行

后現代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你想怎樣就怎樣”或者“怎樣都行”),非中心主義,多元化,表面化,無終極目標等等,直接源于后工業社會生產形式、組織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雛型Tnternet網絡世界中,道德相對主義卻找到了它最適宜生長繁延的領域。這是因為:

(1)Tnternet沒有中心。在科學家們設計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時,軍方就要求這個網絡沒有中心這樣做的理由是.不管網絡的哪一個特定的點受到攻擊,’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夠正常工作。這樣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聯接在一起的網絡,沒有哪片網絡統治哪片網絡,也沒有哪片網絡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個絕對沒有中心的網絡世界

(2)Internet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地理角度講,Internet覆蓋在整個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個球體,在這個覆蓋于球體的網狀物中,既沒有開始的地方也沒有結束,意味著沒有終極。一進人這個由光纖電纜和調制解調器構成的世界,你就變成了電子化的飛速運動的存在。這種狀態,除了使人忘記對終極目標的追求外,也會讓他不想對任何東西負責。因為作為一個個體,陷在無邊無際之中,他無法覺得自己有能力對任何事情負責。也就是說,小小的個人在無邊無際的網中的無能為力,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1.2無政府主義泛濫

Internet當初的設計思想,是讓信息在網絡中能夠自由的傳播,這樣,當網絡的一部分遭到襲擊時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夠正常運轉。當這種思想變成現在的Internet事實之后,使你在網上實施言論控制成了一種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叢生的荒野。在這里,還沒有政府機構誕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領導和主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擁有網絡的一部分。沒有誰獨自擁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沒有一個最終的管理者。美國政府和各個地方以及機構的網絡,再加上外國的網絡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這當中,誰都沒有絕對發言權,沒有誰說了算。但同時,誰又都有發言權。

這樣,Internet成了一個容許真正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個徹底“民主”(或無政府主義)的地方,一個無法無天的地方。在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則(或者不要原則)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個人不需要承擔自己的義務和責母,由此可以濫用自由的權利。

1.3人際情感的疏遠

人際情感是需要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來維持的。而在網上交流時,我們的言談舉止都被轉換成二進制的語言,我們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傳播,我們成了數碼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與人之間的隔離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時空,跨地域的多人參加、多向交流的技術,使人們更容易沉溺于網上交際,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機會減少,人與機器的接觸卻日益頻繁,而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會交往會被削弱,使家庭成員之間,鄰居之間,同事朋友之間的感情聯系淡薄。

2道德規范方面

2.1對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沖擊,其約束力減弱

網絡社會是人類為自己開拓的另一個生存空間,這個嶄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還是沒有法律規范,沒有道德規范的寢化社會,人們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體驗來約束自己。這對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突,使之約束力明顯下降。目前網上的道德規范是非強制性的,只能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這樣網上人是否遵從道德規范,也不易察覺和監督,而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要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三者同時來維持。因此建立在網上的道德規范約束力減弱。

2.2使道德規范在量的規范上不斷擴張

從歷史的運動來看,人類社會規范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這表現為道德規范的適用對象的范圍在總體上趨于提高和擴大。網絡世界的發展對形成和發展道聲德標準,制定新的規范開拓了新領域,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網絡中,同樣需要教養,網絡行為和其它勘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絡行為的方方面面,從電子郵件使用的語言格式,通訊網絡協議,到字母的大小寫,電子郵件簽名等細節都有詳盡的規范。例如美國華盛頓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電腦倫理十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絡倫理聲明中指出的六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等等。所有這些規范都是對原有道德規范的補充和發展,使其在量上不斷積聚和擴大。

2.3網絡道德規范向法制化轉化

具體的道德規范在量上的積聚并不是無止境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向法律法規的轉化。針對網絡社會中的犯罪行為和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道德規范顯得軟弱無力,因此許多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規范,力求規范團體和個體在網上的行為和關系。例如美國通過的“信息凈化法”,“總統反恐怖法”和“隱私權保護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體系”。我國為了促進Internet的健康發展,也于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暫行規定”,并在97年3月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對計算機犯罪的懲罰規定。

3道德行為方面

3.1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產生新特點

Internet直接介人“交際”領域,為人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網上空間,為現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場所:其一,網上空間具有虛擬性,可以“相識不相見”,從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網上空間具有開放性,交互性,且覆蓋廣裹。上網者可以定向抵達一點,也可以同時抵達多點,從而形成頗具規模的“交際圈”,為人們在更大的范圍內交友、擇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網上交友可以“匿名進人”,在“Internet上,沒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談者可以對對方的真實身分一無所知。這也便于人們以平等的身分進行交往,使交際變得更加自由和輕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點,使網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了新特點:既直接又間接。直接:網上提供許多聊天或交談渠道,人們可以借助網絡進行同時性談話。間接:所有談話都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聽不到對方聲音和語氣,看不到表情。Internet為人們“撒謊”和“說真話”同時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3.2出現大量不規范行為

杜爾凱將失范注釋為“一種社會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成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注:「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軌社會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頁。)在網絡發展初期,新舊道德規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規范內容的沖突和銜接的脫鉤,引發了大量的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

(1)失規范的行為。建立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由于不適應網絡運行的新環境,而形同虛設。面對新的網絡領域,又一時沒有形成新的道德規范,從而大量網上行為處于既不受舊規范的制約,又無新法可依的真空狀態。例如:某個人通過某個IsP或B s傳播了侵權或違法的信息,那么IsP業者或BBs站長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是過錯的責任還是無過錯的責任?如是過錯責任,在什么情況下才算有其過錯呢?這引起了多方爭議。至今,法律上還沒有明確的界定。

(2)規定沖突的行為。在網絡世界上,新的道德規范建設過程中,會不斷受到傳統道德規范的抗拒,這種不同規范體系的并存、沖突、必然造成網上行為的兩重性。例如:現實生活中要求人們遵守紀律,承擔責任,而在Internet中,更強調言論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對任何事情負責,兩者并存的結局便導致大量的不負責任的謾罵,虛假信息等等。

篇4

與會的專家學者對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在具體理解上又有不同視角。有學者認為,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把實踐的觀點作為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所理解的實踐是人自身通過對環境的改造和創造來達成與環境統一的活動。因而,實踐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超越的。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養主體性的人。有學者認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并不排斥教育必須從現實規定性出發。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現實的規定性來束縛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樹立發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賦予現實。還有學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調節人際關系的手段有多種,道德是人們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顯然它不能從功利的角度出發,其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滿足特別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協調人際關系。市場經濟要求道德教育必須化外在道德要求為主體內在“自律”的追求,因此,當代道德教育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關于主體人格的培養。

在道德教育本質與現實關系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道德作為人類一種精神活動,是對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并不是人們現實生活的摹寫,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審視,并且用理想的標準對現實行為作出善惡的評價。這種“應是”與“實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的道德活動并且推動人類向至善的方向前進。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現實與超越性本質的立足點是什么的問題。認為,道德的超越性必須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應該使超越性追求與現實性規范辯證統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現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須回答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當前社會轉型道德的“應是”是什么。學者們認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制約是不容置疑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際關系來強化和維持自身模式運行。市場經濟必定要求社會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道德規范體系。因此,當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論困惑正是這種體系改組轉變的陣痛反映。有學者提出,道德問題必須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察,沒有純粹的道德。還有學者提出,德育的內容不是自身規定的,它首先取決于社會規定。當前市場經濟尤其是轉型期環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須加以克服。在當今社會背景中,道德教育必須有自身特有的強有力的適應機制。二、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與繼承

有學者提出,在建立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以民族化為基礎,強調民族性與世界性。道德傳統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其核心是群體價值觀。民族性的道德傳統又是在不斷發展的,只有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不斷更新,才能逐步建立當代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離開了傳統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進行研究,不僅應該重視其內容,更要注意其方法。從總體來看,它與西方的理智主義道德教育傾向有明顯的區別。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與修煉在道德人格形成中既作為中介和動力又作為評價機制起著核心作用。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方法上,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現代轉型的社會價值。如果說跨世紀人才素質培養需要立足于民族和傳統這塊根基上的話,那么,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華為這種外在要求提供了內在的根據。歷史證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視民族文化的根基——道德傳統,那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如果說上述觀點主要是從傳統教育思想中挖掘寶藏的話,那么另一種觀點則側重在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消極的。它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趨于保守和愚昧,壓抑著人的主體精神。盡管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對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建立有一定影響,但其意義究竟有多大令人置疑,而且對傳統的道德教育支離破碎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學者還通過對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分析,認為應該現實地、具體地看待傳統,諸如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與儒家文化并非極度相關。還有學者認為,幾千年來,以儒家為代表的道德體系是依靠政治制度來維持的,與其說是道德毋寧說是一種社會約束機制。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傳統道德教育,決不能在現代道德及其教育體系中簡單位移傳統道德教育。

尚有一種觀點認為,對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全盤否定或接受都是不妥的。在內容的選擇上應考慮現實條件,即便是精華部分尚有現實的可行性以及方式、方法問題。不能因為西方有學者“關注”我國傳統文化而“弊帚自珍”,也不能因為有人“否定”而“全盤拋棄”。應該從現實社會條件出發,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并不完全排斥傳統的道德內容,而且現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會開在由傳統道德教育這棵樹根生長出的枝條上,關鍵是“改良”和“嫁接”。此外,有學者提出應該挖掘革命傳統教育中的道德內容和方法,其中的合理性因素是不能忽視的。

三、對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鑒

大多數學者認為20世紀以來西方道德教育理論及其研究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學者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歷史性概念,作為歷史的是可變與不變的統一。不變的是道德的永恒精神即自律精神,人類自律是超越自然性的自由。而具體的道德原則、規范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是可變的。不同的民族有其不盡相同的道德價值體系。另外,就其可變而言,其變化發展又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定的道德價值、規范體系總是社會條件尤其是生產方式、經濟體制的反映。我國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展國家既不可能跳越西方工業化所走過的道路,又應當避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偏差。有些學者研究并闡發了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過程,認為20世紀以來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論是發展變化的,它與社會背景、歷史條件相對應。60年代以來,道德理論及其教育中的否定極權主義和相對主義與二戰后人們認為道德是相對的有關。而60年代以后的主情道德教育又是與民主化運動、人本主義等密切相關的,出現的反對灌輸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微觀操作模式研究,也是與之一致的。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來西方道德教育理論中反對價值觀念自由,“回歸規范教育”的動向特別值得引起注意。

四、關于德育的現實操作與德育學科的理論建設

關于德育的現實操作,有學者提出建立全息大德育模式。從客體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教育本身和主體的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點以及道德環境,全方位地構建大德育網絡。由于道德教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作為社會巨系統一部分的道德教育與社會各組成部分彼此關聯。有學者借鑒羅爾斯社會正義理論,研究、闡釋了社會至善與個體從善的關系,認為社會至善是個體從善的前提,互為條件。有學者提出建立一種規范教育模式,認為當前最大的失調是規范的失調,應該培養受教育者的規范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還有學者主張建立主體參與式的德育模式以及強調社會性情感發展的道德教育模式等。

篇5

1.1教學目標的不確定性與非預設性

從復雜性科學的視角看大學物理教學過程,我們會發現,物理教學目標具有不確定性與非預設性。教學過程中總會有大量不期而遇的問題,學生的差異和思維是難以預料的,課堂中的“非標準思維”甚至會完全打亂原有的教學設計,使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無法完成。教學中還大量存在著偶發事件,它們是教育過程中的偶然、突境得不到“規律”的支持的結果,集中體現了教育的“復雜性”。教學過程的真正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

1.2教學內容的動態性與生成性

從復雜性科學的視角來看,大學物理教學活動具有動態生成性。教學的動態生成性是指在師生交往互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即時出現的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情境或觀點為契機,善于調整或改變預先的教學設計,挖掘學生的潛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從而達成或拓展教學目標,使教學獲得成功。學生在與環境(包括文本)的教學對話中主動建構教學內容,因而教學必定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生成新知的過程,是一種師生共同建構和創生意義的體驗性過程,是一個師生積極合作和對話交流不斷實現“視界融合”的過程。

1.3教學過程的非線性和突現性

教學系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教學過程中一個偶發事件或對教學目標的微小偏離,都會導致教學系統的巨大變化,這就是非線性系統所特有的初始條件敏感性。教學過程的非線性特征,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初始條件,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及過渡,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案,保證教學總體目標的達成。

2復雜性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嘗試

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物理課是是中學物理的延伸和拓展,是所學專業的基礎課。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顯著不同,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在教育思想、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差別較大。另外,大學學生與中學學生在學習環境、學習心理、理解能力等方面也有明顯差異。因此,筆者建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2.1教育理念的轉變

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的教育理念在實際教學實施中存在著差異,中學物理教學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偏向于解題技能訓練,部分老師甚至以培養解題技能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大學物理教學,沒有了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學中應淡化解題技能訓練,應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系統講解物理學理論知識及不考的甚至課本上尚未出現的物理學前沿發展情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2.2學習方式的引導

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各專業的基礎課,相對于中學物理教學,其課堂教學具有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花時間引導學生盡快由中學細嚼慢咽的學習方式向大學的狼吞虎咽的學習方式轉變,由中學慢條斯理、精耕細作式的學習向大學博覽群書、粗放式的學習轉變,以盡快適應大學學習。

2.3教學進度的安排

考慮到學生中學時慢條斯理、精耕細作式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進度安排上應前慢后快、前松后緊,以使學生逐漸適應大學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高難度的教學。

2.4教學媒體的選用

大學教學應選用適當的教學媒體,既要適應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大學物理課堂教學需要,充分使用多媒體;又要考慮學生們中學時養成的學習心理、聽課習慣,適當使用傳統媒體,適當進行板書、推演。

2.5教學方法的選擇

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地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結語

篇6

1.以人為本的原則

道德激勵工作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一些道德激勵措施以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在到的激勵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2.公正性原則

公正性原則要求教師在進行道德激勵時保證學生對激勵措施的適應性,避免出現不公正的激勵手段,保證學生在道德意識培養過程中的積極性,避免不公正現象對學生心靈的傷害,影響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3.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要求教師在道德激勵工作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激勵措施應當在學生能夠承受范圍之內,過分的道德要求容易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教師應當始終保持寬和、冷靜與平易近人的態度。

4.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原則要求教師在學生道德激勵工作中提高激勵措施的針對性與目的性,并在學生道德實踐期間加強各種監督機制與評價審核機制,既為學生提供道德修養上的輔導,又確保學生真正將道德意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

5.差別對待原則

差別對待原則需要在公正性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性格等基本特點為其制定相應的的道德激勵措施,體現道德激勵工作對學生個性的尊重。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道德激勵的主要措施

1.科學建立道德激勵的教育目標

道德激勵需要設定科學的道德教育目標來指導教育工作。對高校新生一般進行盡快適應高校學生與生活方面的教育,中年級學生道德教育主要以學好專業知識為主,畢業班學生道德教育應當加大職業素養、綜合素質與全面成才方面的思考。

2.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道德溝通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大大提高各種道德激勵措施的效果。在學校日常學生管理工作應當主動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與學生狀況,從多個側面考察學生道德狀況以及道德學習狀況,為道德激勵措施的完善提升提供參考。

3.樹立道德榜樣與行為楷模

教師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善于培養學生干部,并善于發現學生中間的思想品德休養較高的,通過樹立道德榜樣與行為楷模,激發學生們的道德心,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覺模仿道德楷模的意識與習慣。

4.使用道德素質評價機制

道德素質評價機制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激勵措施。通過道德評價機制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進行品行砥礪與自我修養的積極性與認真程度,是提高學生管理效率的有效方式。

5.加強對學生道德素質培養的引導措施

篇7

關鍵詞: 文藝理論 美學 道德引導價值

一切文學藝術只要以真善美作為其反映內容和表現方法,就必然會與道德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必然會體現和張揚道德觀念,而中國文化中“詩言志”、“文以載道”的思想傳統,使得文藝與道德、美學與倫理學的結合更為緊密。由此,借助文學藝術的美來提高個體的人格素質、道德修養是可行的,也就是說道德的本質特點決定了其傳播教育方式與文藝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新時代中,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為目標的素質教育作為知識產業的基礎,已被置于突出的地位,現在重新提出和探討德育問題,應該說也是一件很有必要、很迫切的事。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1]。在道德教育方面,一般不外乎兩種形式,即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沒有專門的道德學科,在我國德育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課來開展的。而這并不意味這就是德育的唯一有效途徑,美國當代德育學家托馬斯·里考納(T.Lickona)認為,各科教學對德育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歷史學科中的歷史偉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學理論中的英雄人物的高貴品格,數學中的嚴謹,美學中的求真、向善、愛美,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某種積極的道德價值觀。古往今來,有效的道德傳播都注意充分發揮文藝作為載體的力量,單純的道德說教往往難以奏效,而實現道德教育與文藝教育的融合,符合道德引導和文藝發展的規律。課程教學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對課程教學特別是文藝理論和美學等學科教學中的道德引導價值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在討論之前,我們先從以下幾點入手。

1.文藝的本質和功能。文藝是美的化身,是依靠典型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和傳播知識的,認識、審美及教育是它的主要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又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寓于生動形象和具體事件之中的思想、精神與道德形態而加以實現的。這也是其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與其他意識形態的不同之處。具體來講,這種區別既表現在反映對象上又表現在目的與成果上。首先,文藝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生活中的美,當然也有丑,而這里丑是在審美的語境中審視;其次,它把全部生活中的美提煉、升華為藝術的美加以表現;最后,這兩者都以美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來完成它自身的任務。這樣看來它除了自己本身的教育學生掌握文藝的知識、原理和技能的任務外,運用它其中蘊含的彌足珍貴的道德養料和資源對道德的引導、培育也是其自身的法則和規律使然,而并不是人為地強加給它的額外負擔。

2.文藝理論和美學類課程教學與道德教育的關系等本源性的問題。從人文學科家族中各個學科的緊密的內部關系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文學藝術自身與道德具有血肉關聯的一體化特征。文藝是人們構筑精神文明的特殊的精神生產。文藝作品一經問世,就凝結著作家、藝術家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是他們思想感情的表達和流露,其中必然凝聚著他們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和感悟。它本身就包含思想、精神和道德,而且是思想與精神的升華,更是美與善的體現,這是因為“文藝主要是寫人,寫人的社會生活,那么,道德情感、道德意識,本身就是文藝所必須反映的重要內容之一”。[2]也就是說,只要是真正的文藝,只要是優秀的作品,就都應當具有促進德性的性質,也就能夠起到強化人的精神的作用。反之,這是真正優秀的作品的基本素養,也只有這樣,文藝作品才會被社會大眾接受和認可,才能在歷史的和時代的藝術畫廊中留下輝煌的成就,否則,面對時代的變遷和新的時代及社會的新的價值觀的形成,它留下的除了思想的囂塵和精神的沉渣外,將一無所有。

3.文藝學科道德引導的優越性。藝術是通過美的中介、美的享受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達到認識、教育的目的,產生情感的共鳴。尤其是美學類課程,借助于美的形態,通過美育來進行道德的輔佐教育,使審美感、藝術感、道德感融為一體,理智、意志和情感共同作用,使人在接受教育時完全消除戒備、乏味、枯燥的學習心理,而借助“以美啟真”、“以美化德”來誘導受眾、感化受眾。這就為文藝課程中開展道德教育創造了條件。首先借助于藝術中情感的因素能增強道德觀念的吸引力,更能喚起主體內在的、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懷,使個體的狹隘的欲念和功利心在瞬間得到凈化。同時,借助審美的因素,還可以消除接受者在以往的以純粹理論灌輸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枯燥、乏味而產生的抵觸心理,而其則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來加以引導和約束來。這一切使得其在道德引導上具有輕松自由自在、潤物無聲、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特征;還有,文藝理論和美學類課程在教學對象上,大多都是一些層次比較高的群體,這類課程也大多在教育教學的中高級階段才真正開設,而這一類人群在接受教育之前,在自己的世界已經形成一套價值觀念,在給他們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就更不能用道德說教的方式。其次,在實現道德教育的途徑中,文藝理論和美學類課程還可以通過情境去實現,而這情景不用精心去創造,因為它們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學科。很簡單地就可以起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的作用,從而為此轉化為道德行為提供前提保證。最后,文藝總是來源于一定時代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文學是寫人、人的心靈和人與人之間關系學科,而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規范體系,故而,道德是文學不可或缺的內部要素。反過來,道德作為文化現象,當然與作為精神文化的藝術的關系更為緊密。

4.文藝理論和美學類課程中道德價值觀的體現。中國文論中講“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講“仁善、信義”,它可以寬泛運用于藝術評論和社會人事評論;在詩歌理論中,有“詩言志”。如《毛詩序》中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辩妿V《詩品序》中有:“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作品作為“物之感人”的產物,既是對“物”德世界的再現,又是對“人”德心靈的表現??鬃拥摹芭d、觀、群、怨”說也是強調《詩》具有使“君子”成人的道德教化功用。在美術理論中講“品行、情操”,在戲曲中的“臉譜”,在音樂和其他中的“人性關愛”、“愛國情懷”等。在古代美學理論中,“美”本身就同“善”有著密切的關聯?!懊郎坪弦弧?。而且在古代美學中,善是比美更高的范疇,善就是倫理學中的道德,從孔子評“《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又說:“《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就可說明問題??鬃釉妼W中“思無邪”,在后來的《毛詩序》中提出的“教以化之”的理論,都認為藝術就具有“經夫婦、成孝敬、明人倫、美教化、移風俗”[3]的道德感染功用。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之所以要將詩人從他的理想國度中驅逐出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詩人“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培養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殘理性的部分”,[4]其實也是倫理批評的表現。道家美學的“天人合一”的環境道德價值觀都是從正面的、積極向上的道德角度著眼的,雖表現方式不同,但最終就是對人性或教育的一種引導價值,目的都是引導人性的向善、藝術的升華、人倫的至善至美。

從以上幾個問題的探討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文藝理論與道德教育之間天然的聯系。現如今,在人類經濟高速發展、科技急速飛躍、價值觀念不斷變化的今天,利用文藝本身的種種特質,對于受眾,無論是處在初級階段的小學生,還是中級階段的中學生或是高級階段的大學生的道德的意識的培養、道德認識提高、道德意志鍛煉及道德信念的堅固、道德行為引導都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所以,正確地把握和應用文藝理論和美學類課程教學過程的這些特性,對教師有效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運用文藝理論和美學類課程進行道德教育打開了新的思維空間。

1.發揮文藝的隱渠道作用,提高學生對社會主導的道德價值的認知。認知是行動的前提,只有從思想上認識,才會在行動上有所表現。道德認知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前期準備,也是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的基礎。學生的道德認知愈深,其道德情感就會愈強烈。而這種情感就會形成其道德行為的內心驅動力,構成道德行為的動機,也是實現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轉化的基礎。文藝是社會的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精神世界的生產力,它其中蘊藏的豐富的、寶貴的文藝理論家對世界、對人生的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挖掘和提煉這些寶貴的精神食糧,把其通過隱性的渠道輸送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藝術確實能為我們提供道德知識,這與它的內在價值密切相關,美學亦如此”[5]。關于這一點上文已做過論述,在此不再贅言。社會主導價值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共同的需要與追求,人的存在不僅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社會的一分子,是一個社會人,那么,他的行為舉止就得符合他人和社會利益的社會屬性。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離不開社會,所以每個人的道德價值觀都應體現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只有充分認識到哪些事該做,對社會有利,哪些事情做了不僅會危害社會還會使自身陷入絕境,才能在社會中找到實現追求和理想的金鑰匙,才能為自身和諧地融入社會提供保證,才能保證個體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就大學生來說,現在的大學生總體的道德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還有一些同學在道德價值判斷上有界限模糊、道德意識淡薄,尤其表現在自視清高,在是非與善惡面前沒有判斷力、原則性匱乏,缺少一定的奉獻精神,誠信度降低,缺乏社會責任感,勤儉節約被視為過時等,這就需要我們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針對此類問題的道德教育。大量的實踐表明,只有將顯性和隱性雙管齊下,才會收到預期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2.發揮文藝的隱渠道作用,有助于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文藝理論課的基本目的是教學生掌握文藝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幫助受教育者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世界,去解讀人生,從中還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培養自身高尚的品德水平,這是文藝教學的三維目標,也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具備的。文藝理論總是以作品呈現的,作為文藝活動的三極之一的文藝作品又必然會通過欣賞者的消費陶冶、豐富、升華、激發、改造和提高欣賞者的審美心理結構與主題精神狀態,從而達到為接受者注入積極思想因素,使之加深道德的體會,鑄就高尚的情操,激揚向上的進取精神。在文藝理論課教學中,本身就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將情感體驗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就拿音樂藝術來說,音樂作為人類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是情感的藝術。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感情的純潔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礎,而這種感情正是音樂和歌曲培養出來的?!币魳返男墒且魳返撵`魂?!读x勇軍進行曲》、《中國軍魂》、《共青團之歌》、《勇敢地心》,都是人們情感表達的真實寫照,當后人們在傳唱這些經典歌曲的時候,當然會被其中隱含的精神實質而感動,這就是藝術中的“情感共鳴”。試回想,“5·12”地震的時候,被埋在廢墟下的孩子齊聲唱著國歌、唱著《團結就是力量》,難道喚不起個體的良知、責任和使命?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人不被感動和震撼,歌曲給廢墟下的孩子們帶來了精神慰藉,帶來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也喚起了全社會的道德情感;又如,北京奧運會升旗儀式那一刻國歌響徹鳥巢時的震撼,奧運健兒奮力拼搏的精神,以此激勵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文藝作品課中塑造的偉人形象、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都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好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用生動、形象、充滿激情的教學方式去打動學生,使教材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產生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感染他們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感內容豐富,有階級情感、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自尊感、羞恥感等。其中,集體主義情感可以緩解個體的集體意識淡薄的弊病,義務感和責任感可以影響責任心欠缺的個體,自尊、羞恥感可以在一定意義上防止個體做出有悖于社會道德的不良行為等。需要補充說明的事,這里的“情感教育”只是作為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的補充作用,僅此而已。

3.發揮文藝的隱渠道作用,有助于引導受教育者對道德行為的實踐。不論什么樣的教育,其目的最終都是指導實踐,只有做到這一點,才算是教育工作發揮了實質性的應有的社會作用。否則,一切前期的教育都可視之為空談,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也不例外。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最終都要在道德行為中體現和檢驗。文藝理論中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文藝作品中的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的典型形象都能起到引導學生有實踐道德行為的作用。這就要求在傳授文藝知識的同時,還要善于組織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課,讓受教育者走進生活,初步體驗和內化道德認知;再進入實訓實習等職業實踐中,進一步體驗,感悟和強化道德認知;最后在職業實踐中將已有的道德認知、信念和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知道自己怎么做,而且準備這樣做,讓受教育者在實際的生活中認識和明白作為一個講道德、講文明的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懂得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道德是光榮的事情、是會得到人們贊揚和褒獎的善舉。這樣也能夠把道德知識真正轉化為道德行為,達到教育的目的要求。當然,道德實踐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不是讓我們也要向文藝作品里描寫和歌頌的英雄人物那樣,非要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要從身邊的小事,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行事中時刻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座右銘提醒自己和鞭笞自己。

綜上所述,由于包括道德和文藝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性質、目標的一致性,在文藝理論和美學等學科教學中自覺進行道德引導,充分發揮藝術美等各種審美形態對道德建設所具有的特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必將對學生乃至于更大范圍的公民素質的提升,對學校和全社會的文化建設,對相關學科的教學和研究等都產生切實而持久的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西來,杜書瀛.新時期文學與道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于民.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篇8

摘要:在食品安全的決策與實踐中,利益主體未受倫理的約束而使食品產生危害社會等倫理負效應,出現食品安全的倫理風險。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是風險分析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食品安全倫理風險評估具有明顯的價值判斷和綜合性,如何進行倫理決策是預防和化解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重要舉措,食品安全倫理決策矩陣和決策方案篩選模式為人們提供了降低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定性分析的輸出機制。

關鍵詞:食品安全;倫理風險;倫理決策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增多,引起廣大消費者和社會各界對生產廠家、衛生監管部門,以及各級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即使有些企業不會以犧牲經濟利益為代價損害社會利益,也應該把未來世代的利益與風險承擔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加以倫理審視,有效降低倫理風險。所以,有必要對食品安全進行價值評估,審視食品安全對社會可能帶來的直接或潛在影響,建立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預防機制與反饋機制,降低食品安全問題對社會所產生的負效應。

一、食品安全風險和風險評估

就風險而言,由于人們關注的視角不同,對其所作的闡釋也不盡相同。Covello和Merkhofer(1994)把風險定義為“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發生的不確定性,時間的先后安排,不良后果的嚴重性”。美國項目管理學會(PMI)對風險的定義是“正面或負面影響項目內容的不確定事件或條件”,選擇性風險被描述成“一個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并對實現目標的不利影響”。食品危害是指食品中可能導致對健康不良影響的生物、化學或者物理因素或狀態,食品安全風險可定義為“對健康的不利影響的概率和這種不利影響的嚴重程度,由此導致的食品危害的一個函數”(EC,1997)。以轉基因食品為例,轉基因食品的風險主要是由于科學認識的局限造成的對技術后果的不可預知性,并不是說它一定會對人體或者環境帶來危害。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是風險分析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通過對影響食品安全質量的各種生物、物理和化學危害進行評估,對風險特征進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在參考各種相關因素后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并對有關情況進行交流的過程,以保證消費者在食品安全風險方面處于可接受的水平。風險分析包括三部分: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風險評估是理解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發生的后果的科學。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分析體系的核心和基礎,也是食品安全今后工作的重點。歐盟委員會確定風險評估由四部分組成:(1)危害識別:識別可能產生對健康不利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種或某類特別食品中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2)危害描述:對與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有關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質的定性和/或定量評價。(3)暴露評估:對于通過食品的可能攝入和其他有關途徑暴露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評價。對于短期急性暴露和長期慢性暴露是不同的。對于急性暴露(如病原菌)引起敏感人群疾病的病原菌水平這一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慢性危害,如可能引起積累損害的,壽命平均暴露是重要的。(4)風險描述:基于上述三個方面和危害有關的風險評估,其中包括伴隨的不確定性。

風險管理是按照風險評估的結果,對被選政策進行權衡,實施適當控制風險的政策選擇機制,必須以科學為基礎,以食品安全目標為決策依據。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通過選擇和實施適當的措施,盡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風險,從而保障公眾健康。Sobyetal(1993)開發了一種風險管理循環模型,通過風險溝通研究其相關關系,主要集中在與食品相關的風險。這個模型認識到對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包括每一階段的風險管理過程中需要被發現和被承認的那些公眾需要。風險管理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風險評價、風險管理選擇評估、執行管理決定、以及監控和審查。風險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標簽標準、實施公眾教育計劃、通過使用其它物質或者改善農業或生產規范以減少某些化學物質的使用等。

風險溝通被定義為“在風險評估人員、風險經理人、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關于風險的信息和觀點的互動交流。風險水平的有效溝通對于食物安全來說至關重要,使食品安全信息通過一定的方式在整個供應鏈中傳遞,尤其是消費者,以便使消費者在購買食物時能做出有效信息的決定(ManningandBaines,2004a)。有效溝通原則既要求能提供清晰的信息又要求與所提供的信息有關的交流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二、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內涵與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科技理性不斷發展的同時,人的自身價值也不斷受到重視,出現了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科技理性與以人的價值和尊嚴維護為核心的價值理性,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都是人類理性的重要內容。在人文主義的視野里,科學知識盡管邏輯嚴密、系統有序,但它并不能給人以思想和價值的判斷,科學只能助長人的趨利性與工具性。過分強調科技理性或價值理性都是有失偏頗的,這種分離不僅會帶來兩種文化主體的知識缺失,還可能產生倫理風險。

倫理風險(也稱道德風險)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倫理范疇的概念,一般是指自利的個人或組織受某種因素的引誘,違反有關誠實、維護公眾利益等一般道德準則所產生的不確定的倫理負效應,諸如倫理關系失調、社會失序、機制失控、人們行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是人類為獲得“道德合法性”或“存在正當性”的不確定性要素和事件的組合。一旦產生上述負效應,將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為環境允許他們這樣做而不會遭受社會懲罰??梢赃@么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倫理風險就不可避免。

食品安全的倫理風險是指在食品安全的決策與運行中,有關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由于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可能使食品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倫理關系方面產生不確定事件或條件,未受倫理的約束而使食品產生危害社會等倫理負效應的可能性。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研究突破了傳統食品安全風險研究的“科學——技術”的研究模式,為處于風險社會的人們提供了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的一個新的視野和決策焦點。2002年在南部非洲發生了轉基因食品援助危機,一些國家出于社會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允許接受轉基因食品援助,世界衛生組織因此建議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全盤評估,并擴大對轉基因食品的評估,使之包括對社會、文化和倫理方面的考慮。這說明國際社會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已注重考慮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

倫理與道德風險評估與以科技為基礎的風險評估是完全不同的活動,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評估以認知為主導,以事實判斷為核心;倫理與道德評估是以價值為基礎的評估,以人的價值為主導。在這種價值理性的思維視角之下,以人的價值完善為向度,給人以思想和價值判斷的尺度,對行為主體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進行成敗得失的判斷。Slovic(2000)認為對風險的感知和接受根源于社會和文化因素,食品安全倫理評估具有明顯的價值判斷和綜合性。Nestle(2003)認為安全食品是“一個不超過可接受風險的水平,并且可以被基于科學或者是基于價值的風險評估的商品?!彼M一步指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不僅僅指健康問題,也可以是“以生理文化和社會因素為基礎的個人信仰和價值觀的立場”。

以科學為基礎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通過計算分析住院治療、死亡等疾病嚴重程度,亦通過成本收益分析來降低風險成本,是一種針對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風險。以價值為基礎的食品安全評估主要評價食品安全風險是自愿的還是強制的,是看得見的還是隱藏的,是熟悉的還是未知的,是常見的還是違背常規的,是自然的還是技術方面的,是可控還是不可控的,是和緩的還是嚴重的,是公平的分配還是不公平的分配。以價值為基礎的食品安全評估是一種針對擔憂和使社會震驚的行為的平衡風險,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模糊性、綜合性和復雜性。

Handler(1979年)認為風險評估是一個科學問題,在某一特定風險的可接受水平是一個在政治領域上確定的政治問題。科學與不確定性及其所帶來的治理與信任的問題在2002年歐洲瘋牛病事件中極大地凸顯出來,許多人對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內的科學領域所帶來的巨大機會深感不安,因為其進展往往遠遠超出人們的意識所及和承受程度。歐洲瘋牛病事件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在如何處理潛在危害的問題結論是:瘋牛病事件的關鍵是如何處理風險的問題:一個對牛而言已知的危險和對人類而言未知的危險,政府的責任是采取措施解決雙方的危險。每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和人文情況不同,人們對食品安全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如經濟的、技術的、政治的、社會的和倫理等方面的因素,其中經濟因素是影響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倫理因素是指食品決策方案在倫理上的是非問題,其判斷的依據是一些基本的倫理準則,包括公正原則、人道原則、安全原則等。組織或個人的風險決策和溝通不僅僅基于風險評估,也需要進行價值判斷。食品企業必須認識到公眾一般都希望食品科學和風險發生的概率,與非理性或感性的價值觀念同等重要,否則就會對政府或食品企業產生猜疑和不信任。因此,對食品安全進行倫理風險評估,首先應該確立一個基本的道德立場。

國家和地區政府在立法時可能被許多利益集團游說,這種游說可能不是基于科學判斷,而是為了促成對自己有利的立法通過。這可能導致政府做出一個“政治”政策的決定,而不是采取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決策目標。因此,一個國家的食品立法是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評估和基于價值的風險評估的綜合平衡。CAC(2003)和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1989)區分了這兩個因素,并指出這兩個因素需要在風險溝通中被考慮進來。也就是說,盡管對風險的科學判斷不會變化,但對風險的感知可能會發生變化,對風險的感知由風險溝通決定。

有很多因素影響以價值觀為準則的風險感知和風險評估(Covello,1998),例如對于潛在災難和風險,在時間和空間上是聚集還是離散的,是確定的還是隨意的,是熟悉的風險還是不熟悉的風險,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披露風險,是科學可控的已知風險還是科學無法控制的未知風險,是缺少理解還是可以理解的機制和程序,對兒童有危險還是沒有危險的風險,風險具有滯后效應還是馬上顯現,風險受害者是可以確認的個人(組織)還是不能夠確認風險受害者,是帶來恐懼的風險還是沒有恐懼的風險,風險造成的損失是可恢復的還是不可恢復的,是缺乏信任的機構還是充滿信任的機構,媒體是大力關注還是很少關注的風險,風險是由于自身活動失誤引起的還是由天災人禍引起的。上述因素都會影響公眾對風險的感知和風險評估,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它是公眾對這些綜合因素的整合反應,并最終影響以價值為基礎的食品安全倫理風險。

三、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

如何進行倫理決策是預防和化解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重要舉措。Bommer等人將倫理決策看作是一個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倫理決策的對象是倫理問題,倫理決策的結果是倫理行為。決策者是具有自主意識的倫理主體,對倫理問題能夠做出判斷和實施行動,決策者可以對決策結果做出“合乎倫理”和“不合倫理”的判定。合乎倫理的決策是指合法的、在道義上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決策,不合倫理的決策是指非法的、在道義上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決策。倫理決策的著眼點在于通過對倫理決策進行全過程的控制,對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道德評價,對于道德沖突中所涉及的各種價值觀進行描述、判斷、推理、以及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商,使行為主體能夠對決策行為可能涉及的倫理問題進行全面思考,解決在決策過程中出現的道德沖突。

(一)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過程

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是根據食品安全倫理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模糊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等特點,依據人們對食品安全道德合法性認可程度的不同,所做出的一系列道德判斷與選擇。西方企業倫理決策的主要模型有倫理檢查模型、遭擅決策樹模型、“九問式”模型等,這些倫理決策模型可分為過程模型和問題模型。過程模型是決策者主要從動機、手段、后果等方面全面地評估一項決策的道德性;問題模型是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通過系統地提出和回答一系列的問題,達到倫理決策的效果。

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機制的實施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倫理風險決策流程,道德沖突是進行倫理決策的原因,決策者有時需要在兩難的價值準則之間做出選擇,倫理決策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遵守法律規范、不同國家的倫理標準、組織文化以及在供應鏈上不同的組織文化的相互影響等因素。經濟因素是產生道德沖突的主要誘因,但不是唯一的誘因,其他非經濟因素如理想、安全、偏愛、恐懼等都可能引起道德沖突。確認一種情況是否屬于道德沖突,取決于角色的道德要求,角色的道德要求又取決于道德判斷,而道德判斷的依據是道德理論,例如義務論、結果論等價值判斷范式。

人們首先要分清道德沖突的內涵以及在何種情況下發生道德沖突。當在同一價值體系范圍內選擇了按照某種道德準則的要求去實現一定的道德價值時,就不得不放棄按照其他道德準則的要求去實現另外的道德價值,由此使決策主體陷入了一種道德選擇上的兩難境地時,就產生了道德沖突。另外,決策方案的道德狀態對決策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瓊斯(Jones)認為行為所產生的危害和利益的結果,社會對行為是好是壞的認同程度,危害和利益實際出現的可能性,行為后果出現之前的時間長短,決策者與行為受益者之間的社會、文化、心理或生理親近程度,受行為影響的人的范圍等因素都會對倫理決策結果產生影響。

(二)倫理決策的價值判斷依據和影響因子

在倫理決策過程中,需要有基本的價值判斷依據和影響因子。一般說來,從操作的角度來看,可從倫理決策的價值判斷標準、決策時個人權益的保護、決策后被影響的對象、決策后的效果等方面來考慮。為了讓倫理因素嵌入食品安全決策中,決策者必須能夠理解和評價道德爭論,考慮到感知到的風險是基于價值判斷還是科學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的倫理決策。為了使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是有效和可持續的,它需要人們在一定的商業環境下評判什么是“好”還是“公平”。

Belmont提出的倫理基本原則包括尊重個人,應將個人看成是能自主的主體,讓行為人自己選擇,對那些自主力受限制的人應加以保護;自主即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愿性即不受他人控制和影響的自由;善行提醒人們要盡量減少傷害,增加利益;公正要求人們應公平、待人??沙掷m發展原則以道德表現為基礎,給企業提供了一套倫理決策的指南,使企業能夠通過有效地應對并滿足由于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英國政府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主要有(Defra,2002):(1)生產健康、安全的食品,以滿足市場需求;(2)支持農村和城市經濟和社區的生存能力和多樣性;(3)通過市場和公共利益補償實施可持續土地管理,確保能養活的生計;(4)在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水和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學限制下運營;(5)通過減少能源消耗,降低資源使用,盡可能使用可再生資源,取得持續的高環境績效標準;(6)確保食品供應鏈中所有員工的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良好的社會福利和培訓;(7)持續獲得高水準的動物健康和福利;(8)為確保需求不斷增長的食品并提供其他公共利益,保持可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可選擇的土地使用是滿足社會其他需求所必須的。上述道德原則有助于指導我們進行恰當的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

食品倫理理事會(2001)通過剖析四個利益相關者的福利、自治和公正的道德原則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倫理決策,這四個利益相關者包括在食品供應鏈上工作的個人和組織(如農民、農業供應商、食品制造商、零售商、貿易人員和餐飲人員);一般公眾和利益相關者(如社會上的消費者和參與者);農場牲畜和環境。“利益相關者”和“道德原則”這兩個維度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倫理決策矩陣,在倫理決策矩陣的12個獨立單元中,福利、自治和公正的原則分別適合農業和食品行業的人員、公眾、農場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利益相關者權益。該倫理決策矩陣提供了在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中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和道德原則之間相互作用的關鍵要素,涉及倫理的基本準則,如動物福利、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該倫理決策矩陣確定了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的問題和爭議的焦點,把倫理決策從問題和人們的感覺中梳理出來,使人們能在更廣的范圍內討論問題,能有效幫助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進行價值判斷并確立影響因子;它提供了一個對食品倫理決策和個人選擇的詳細分析,但沒有對組織倫理決策進行定量分析或組織之間的定量比較。

(三)倫理決策方案篩選機制

食品企業在進行倫理決策時,要根據各種倫理道德原則對企業的重要性對倫理決策方案進行排序。福利、自治和公正這三項原則中的每一項都應具有相等的道德重要性,這意味著在有些情況下這三項原則會互相沖突。某一項原則的重要性不會總是超過另一項原則的重要性。企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權衡后決定什么是合乎所有三項道德原則。可接受的倫理風險標準是以倫理政策、倫理目標和倫理指標為基礎的指南。倫理目標是組織設立的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政策一致;倫理指標是組織詳細的可實施的倫理績效標準,是倫理目標的具體分解。企業通過篩選倫理道德各方面對企業的影響,按照倫理重要性和倫理績效標準就可以進行倫理決策,管理食品安全的倫理風險。世界上許多知名企業已建立了以“道德過濾器”為中心的決策流程,把擬定的行動方案與社會的道德規范和企業的道德原則進行對照,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方案就被剔除。在對食品安全進行倫理風險與收益評估時,必須盡可能優化方案來增加收益、減少危害,必須禁止風險幾率大于收益的方案。

食品安全風險倫理決策矩陣和倫理決策方案篩選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食品安全倫理風險決策過程中,在倫理道德影響方面的優先權排序,對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道德評價,使利潤動機符合倫理的要求,是有效降低食品安全倫理風險的一個定性的輸出機制,幫助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抉擇。

四、結語

道德指南是企業經營的基本倫理原則,也是企業化解倫理風險的基本保障。食品企業應把倫理風險問題納入其高層決策系統和食品安全風險管理中,遵守道德指南,制定食品安全倫理決策的原則,充分考慮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所擁有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問題,從而使倫理風險的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保證社會和倫理的要素不會迷失在企業競爭之中,有效化解食品安全倫理風險。

參考文獻:

[1]閻俊,常亞平.西方商業倫理決策理論及模型[J].企業文明,2005(3).

[2]葛曉春.從三鹿奶粉事件談中國食品危機管理[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2).

[3]賈玉嬌.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透視及反思—風險社會視角下的社會學思考[J].蘭州學刊,2008(4).

[4]鄭銳洪.食品安全危機的倫理分析與解決[J].管理觀察,2008(7).

篇9

企業管理道德,就是以企業為行為主體,以企業管理的道德理念為核心,企業在處理內外關系中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活動的總和。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指企業內部管理,處理內部各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活動;二是指企業對外經營,處理企業內部與外部各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活動;三是指企業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倫理準則。企業管理道德所規范的關系包括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職工與企業、企業與其他企業或非企業個人和組織之間的關系。

任何企業都既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實體,同時又是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倫理實體。一方面,企業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財產權、自主經營權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其從事以盈利為目的任何經營管理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形成具有各特性的倫理理念和道德規范。首先企業在其管理活動中,必然發生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的各種諸如:企業與社會、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市場、企業與顧客、企業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家、企業與國際市場等利益關系,即企業自身權益與社會各方面權益的關系,在這些市場性或非市場性的關系中蘊含著深層的倫理關系;其次,企業在其管理活動中,還必然存在企業內部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各種經濟的和非經濟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也必須把握好其中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另一方面,企業的道德建設對企業的管理活動又有重要的能動作用。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的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只有得到社會、顧客,特別是企業內部員工的認可支持,才能實現企業目標,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倡導高尚的倫理思想,實踐科學的道德規范,可以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競爭力、從而大大降低內部管理成本;可以在企業之間維護正當的財產權力、契約關系和交換活動,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在企業和非企業之間,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鞏固和提高市場地位、競爭力,為實現企業的長遠利益奠定基礎。如果企業在其管理活動中道德淪喪,把企業目標僅僅歸結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員工沒有敬業精神,管理者,對顧客不講誠實服務,交易以次充好、以假劣充真優,對國家偷漏稅,為小利而舍大義,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信息傳遞日益迅速的今天,這樣的企業必然是沒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因為,企業管理失去道德紐帶,必然會損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擾易秩序,使交易難以為繼;必然會破壞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聲譽,毀損自己的企業形象,惡化社會關系;必然導致企業內部責任心,敬業精神喪失,導致員工之間的信任危機,凝聚力減弱,最終使企業自身走向崩潰。

2大力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設

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設,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要堅持企業集體主義。我們所說的“集體”是批能夠體現企業全體成員利益,既維護企業集體又發展職工個性社會主義真實集體。作為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員工具性的道德原則,企業集體主義是指以企業為倫理本位,以兼顧國家、企業、員工三者利益關系為主要內容的處理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員工關系的規范體系。在企業內部,企業集體主義表現為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權力和義務的雙向結構模式。要堅持企業集體主義原則,一方面要求員工必須以企業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爭取和維持正當的個人利益;維護企業的集體權威,對企業忠誠奉獻;樹立企業為我,我為企業,企業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求企業要尊重職工個人的價值,保持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才能的發展;把職工看成企業的真正主人,以主人來尊重和信任他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國家利益、企業集體利益,固然沒有個人利益,但沒有對個人正當利益的保護,沒有個人才能的發揮和價值的實現,同樣也沒有企業集體利益。我們反對那種割裂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錯誤思想和做法,與此同時,努力建立既維護集體、又發展個性的集體主義模式。

2.2要塑造企業員工的角色道德。企業員工的角色道德就是企業員工在各自崗位上從事勞動的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塑造企業員工的角色道德是提高員工素質的靈魂,是企業管理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和突破口。因為,企業員工是企業的行為主體和企業道德的行為載體,能否塑造好員工的角色道德,不僅決定著企業整體道德水準的高低,而且也決定著企業產品、服務質量的優劣和企業形象的好壞。依據企業員工與企業的關系,以及企業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企業員工角色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職業良心;忠于企業、自覺為企業作貢獻的集體主義觀念和責任意識;互尊互愛,維護企業和氣生財的團結精神。職業道德是員工角色道德的集中表現。塑造企業員工角色道德的關鍵是抓好職業道德建設。

2.3倡導企業公正的原則。企業公正主要是指企業內部成員人事任免、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正義的道德原則。我們之所以倡導企業公正原則,是因為只有堅持企業公正,才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發展;才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真正實現企業集體主義和企業人道主義;才能消除企業中的特權干預和平均主義,使企業充滿活力;才能保證勞動者的人格平等和勞動權利平等,強化職工對企業的忠城。企業公正,主要包括人事任免公正和分配公正。企業人事任免公正就是堅持以德、能、勤、績為標準,嚴格考核,公平競爭,能者上,庸者下。堅持人事公正,是每一個企業保持活力、競爭力的前提。要落實人事公正的原則,就要建立起合理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嚴格考核,競爭上崗;破除裙帶意識,堅持任人唯賢;完善人事監督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分配公正,包括起點上的平等和結果上的平等。起點的平等,就是要求職工獲取收入的機會要均等;結果上的平等,就是要求事實上按勞動者的勞動績效實行分配,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要貫徹分配公正的要求,就必須打破平均主義,拉開收入差距;要建立有利于效率提高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機制;要嚴格考核,把每個職工的勞動成果與利益分配緊密結合起來;要把利益分配與效率提高統一起來。[

3大力加強企業對外經營和公共關系中的道德建設

3.1樹立“義利并舉,以義取利”的經營理念?!傲x”是對社會、國家、顧客或他人的利益的尊重;“利”則是企業的利益?!傲x利并舉”就是說既重視社會、國家、顧客利益,也要重視企業自身的利益;“以義取利”就是在為社會、國家、顧客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滿足他們需要的基礎上,謀取企業自身的正當利益。只有講求高尚道德,使贏利與社會道義相協調,才能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企業才能長盛不衰。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企業,其生命力總是短暫的。從經營實踐看,凡經營最成功、效率最高的企業,都不是把贏利作為最終目標的企業,而是以社會服務為已任,把為社會作貢獻放在第一位的企業。日本松下幸之助在談及其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時,強調靠的是“率直的心”,“在義在誠”;中國同仁堂藥店則將“養身濟世”作為經營宗旨。許多百年不衰的大企業的共同點,就是不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標,還有超越利潤的社會目標。當前,我國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許多企業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為贏利甚至不擇手段。這不僅會斷送企業自身發展前途,而且也會危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凡是有抱負、立足于企業長遠發展的企業經營者,都應該樹立“以義取利”的道德觀念。

3.2堅持誠信的原則?!罢\”即誠實,就是真誠待客、貨真價實;“信”即信用,就是恪守信義、履行合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堅持誠信的道德原則,有助于正確履行契約,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實現交易雙方的利益追求;有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增強競爭力。視誠信為企業的生命,是成功企業的共同點之一。如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提倡“一團火”精神,給人以“真、善、美、和、愛”;海爾集團的“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的星級服務目標。正因為如此,王府井百貨大樓的服務和海爾集團的家電在國人心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信譽。企業要做到誠信,就要樹立誠信是企業的生命的倫理意識;在生產和服務中重視質量,不以假充真,不以次充好;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要實事求是;在銷售中要貨真價實,不欺詐,不謀暴利;在售后服務中要真誠履行承諾,甚至為顧客提供出乎意料的良好服務。

3.3堅持“顧客至上”的銷售道德準則?!邦櫩椭辽稀?就是企業要以顧客為服務本位,為顧客著想,以顧客的需要和意志為轉移,讓顧客滿意,使顧客在享用到產品和服務的同時,獲得方便感、滿足感、被尊重感和精神愉悅感。企業之所以要堅持“顧客至上”的道德原則,這是因為,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信賴和消費,沒有廣大消費者的支持,企業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顧客是企業行為的目的,企業必須重視顧客的滿意度;顧客作為市場買方的行為主體,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度量員和裁判員。堅持“顧客至上”的道德原則,要求企業在產品的技術性能上滿足顧客的需要;在產品使用上要具有簡易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廣告要實事求是,符合法規,不誤導消費者,在產品價格上要公平合理,使顧客樂于接受;在交貨期上要信守合約、不誤日期;在售后服務上要熱情周到,給顧客帶來方便等等。

3.4平等競爭,共存共榮。市場經濟就是通過市場機制使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機制。平等競爭,就是要求各個享有獨立法人人格的企業,遵循法律和道德規范,運用正當的手段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的競爭;共存共榮,就是說通過競爭使彼此共同經營發展和共同繁榮。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內在機制,只有企業彼此之間有競爭,才能實現優勝劣汰,推動企業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競爭是必然的,是企業不可回避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充分發揮自己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人才素質、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這是最根本的;要以自己的優質產品、優質服務贏得消費者,擴大市場占有率;要掌握市場信息,做到知已知彼;要在增強競爭實力、提高競爭藝術的同時,采用合法和合義的競爭手段,實行平等競爭;要確認企業“法人人格”獨立性,確認企業包括企業生存權、名稱權、名譽權、經營秘密權、技術秘密權、專利權等在內的“法人人格”;企業還要努力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綜合競爭力。

4塑造企業管理者的人格精神

篇10

由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創辦了“善行河北”官網,將發生在河北省各地的先進人物的善行義舉、典型事跡予以弘揚與宣傳,引領人們見賢思齊,將抽象的道德理論春風化雨潤入人心,把枯燥的宣傳標語形象化、實踐化,煥發人們的道德情感,呼吁社會的文明風尚。這一舉措能無形地提高了民眾道德素質,優化了河北的社會發展環境。能達成如此良好社會效應,分析其成功原因有:第一,利用各級各類宣傳陣地: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文藝宣傳、網絡宣傳。借助新媒體平臺,微博、短信、彩信、圖書、視頻、歌曲、動漫等新穎的宣傳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不間斷的宣傳,具有很好的社會影響力。第二,構建專用網絡平臺:河北好人網、善行河北官方微博等,使“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備受關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道德故事將抽象的理性認識外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繼而將情感認同轉化為自覺踐行。

二、“善行河北”道德實踐活動對社會管理的推進

社會管理是多層面、多因素、多路徑的,從道德建設切入就是其中之一。道德建設作為社會管理的“軟方法”之一,需要我們長期地探索研究,類似“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實現了道德建設的“虛”功實“做”、“文”活“武”練、“軟”實力“硬”打造,為社會道德建設的推進提供多方面的啟示:第一,必須樹立科學實用的道德標準,只有科學實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標準才能獲得廣泛認同,并轉化為普遍的社會行為準則,必須強化實踐理念,化抽象的理論為生動的案例示范,發揮道德應有的社會作用,才能滿足社會管理的現實需要。第二,必須搭建道德互動平臺,為群眾參與提供便利有效的載體,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道德互動平臺,可以做到踐行道德規范、參與道德評價、自我價值體現。第三,道德建設必須形式新穎、體系完善,逐步形成從組織協調、過程推動到督導檢查、激勵約束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體系,尤其要建設一套奉獻與回報一致的機制,馬克思說:“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惟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所以說,道德建設體系必須通過體現“善有善報”合理狀態,才能更好地推進整體社會道德的進步?!吧菩泻颖薄被顒訉ι鐣芾淼耐七M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善行河北”優化了河北的社會發展環境,有效培育和發展了各種社會組織,提升了其社會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國的社會組織發展還較為緩慢,對政府的依賴性也較強,需要政府有效培育和發展各種社會組織,提升其社會管理的能力,從而不斷發揮各種社會組織的功能,有效地充當政府與公民的中介,推進政府的各項社會管理工作。第二,“善行河北”活動培養了公民道德素質,提升了其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善行河北”活動滿足群眾的道德訴求,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吧菩泻颖薄被顒芋w現了民眾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使民眾找到了作為社會主體的價值,使“善行河北”真正成為了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第三、“善行河北”活動維持健康的社會道德秩序,倡導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優良的道德風尚。規范了社會行為。使人們普遍獲得道德認同,接受道德規范,有利于共建良好的社會秩序。

三、關于完善社會管理體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