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理念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1:2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教育理念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園本課程”是指以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自己的環境和條件為基礎,以幼兒的現實需要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開發主體,幼兒園、社區和家長等多方共同參與構建的幼兒園課程。
一、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有了正確的教育理念作指導,我們的園本課程的發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據,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也能取得最好的預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發展。在當今社會,學前教育工作不及義務教育工作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幼兒教師多是技能型人才,總體學歷水平與義務教育的各級教育單位相比相差很多,較低的學歷降低了教師自我學習與提高的能力,幼兒園及社會其他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幼兒教師理論素養的培養和技能教法的訓練,幼兒園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和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
其次就是教師的終身學習問題,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尤其教師這一特殊職業,許多知識也是有時代性的,被不同的時代賦予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傳授給幼兒的知識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幼兒園可以定期地組織教師交流學習,或者組織骨干教師到學前教育工作發展好的幼兒園參加學習,使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得到提高,讓她們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夠真正地撐起學前教育事業的這片天。
二、優化教師工作環境和教師參與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機制
教師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起著無人能及的作用,與此同時,她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很大,社會與幼兒園強加給教師的負擔也很重,教師身心疲憊以致沒有精力去創新,沒有時間去學習、思考更有價值的教育理念,從而也沒有動力去探索與研究更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
幼兒園要實行科學、有序的管理,在正確的辦園思想的指導下,爭取減輕幼兒教師的壓力,為她們創設嚴謹而又寬松、求實又有創新空間的工作環境,給教師足夠的空間和自。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她們的創造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教育的事業中。
三、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
幼兒園、家長和社區要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大力的支持,教育幼兒并不單是幼兒教師的責任,幼兒教師、幼兒、家長和社會都是孩子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家長對幼兒園功能的認識局限于識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長遠發展,這樣會給教師施加很大的壓力,對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幼兒園及幼兒教師應該積極地和家長、社區力量等溝通,讓他們及時了解育兒新動態,及孩子的新發展,共同來促進孩子全面和諧持續發展。
政府和有關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要為幼教工作者解決后顧之憂,使她們能專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時間、有精力去學習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施行它。
四、不斷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單純地依靠家長和社會的支持等外部因素,教師的自身努力同樣不可或缺。除了積極接受園里的培訓和與其他幼兒園的交流等,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利用周圍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努力學習、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能夠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師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膽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幼兒教師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閉,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其他教師交流想法,揚長避短,不斷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強自我反思意識,在教學行動中優化教育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我的對話,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幼兒園在對教師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培養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1],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過程,而是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過程,優秀教學活動的形成也是一個不斷被實踐、反思、改進的過程,教師需要在教學行動中優化教育理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要經受時間和實踐檢驗的。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并在活動中進一步檢驗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實踐、反思、再改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不斷增強自我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進而進行調整與修正,從實踐中上升到理論層面,由理論指導實踐而不斷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進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推進幼教事業的發展。
總之,在發展適合本地區幼兒的園本課程的趨勢下,幼兒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其符合時代的適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進課程改革的進程與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時見,嚴仲連.論幼兒園的園本課程開發[J].學前教育研究.2001.
[2]虞永平.園本課程建設之我見.教育科學研究[J].2004,05.
篇2
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中,應該包括通用外語、通識教育外語、專門用途英語、學術外語等教學內容,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獲取信息、達到交流目的、擁有豐富人文性的特點,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利用英語跨文化交流,讓學生在英語交流中有話可說,在學習英語中不知不覺的忘記英語學習的痛苦。由此,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急需深化改革,轉變教學觀念,不在僅僅重視對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傳授,要重視英語教學課程結構的變化,培養學生思辨性意識,提高學生的全方位素質。目前,我國有些高校英語教學中已經開展了外語通識教育,如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學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了讓廣大高校深層次了解中國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精髓,實現中西文化順利傳播的目標,各大高校都應積極深化英語教學改革,開通外語通識教育。
2.調整大學英語課程結構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中,大一和大二,英語課程還是所有學生學習的必修課,但是到了大三,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純粹靠自覺,不考研的學生基本中斷了對英語的學習,而作為一門外國語言,長期不接觸,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會慢慢退化,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很不利的。筆者認為在大三、大四,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仍舊需要開設英語課程,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主要以拓寬學生眼界和知識面為目的,同時還應該設置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使英語教學逐漸走向實用化、綜合化。例如,中山大學在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建設了十二門雙語或者外語類的通識教育課程,為了落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仍在不斷的優化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結構,其在課程標準與實施方案制定方面,在遵循國際規范的基礎上,參照世界前100所大學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方案;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邀請名校相關專家或者著名的學者參與建設或者參與教學工作;在英語通識教育教材的選擇上,優先選擇國內外一流的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學者研發的教材,并支持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環境進行自主個性化的學習。在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實踐中,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環境自主學生的課時占二分之一,學分占三分之一?,F以中山大學《北美社會與文化》為例,這門課屬于中山大學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之一,這門課程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北美的歷史、社會文化,在課程建設中,邀請了北美高校以及國內重點高校中相關的知名專家或者學者參與建設,其教材屬于國家級規范教材,同時還有相關配套的網絡課程。再如,北京大學大學英語課程也設置了英語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主要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大類平臺課,是指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公共基礎課程。大類平臺課又分為基礎平臺課程和開放性平臺課程,其中的基礎平臺課程主要包括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化兩門課;開放性平臺課程主要包括英語史、英語詞匯、英語結構、英詩選讀、圣經釋讀、短篇小說選讀、大眾文化間接與批評、當代文學批評簡論、莎士比亞與馬洛戲劇、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與文化。二是通選課。北京大學的通選課程設置每一學期都不同,以傳授各國社會與文化知識為主,根據選修課的開設情況,為同一大類學生提供的通選選修課有16門,面向全校所有學生開設的通選選修課程有幾十門,而且每一個學期的通選課重復率極低,學生在大學選修課中選擇機會較多,這樣也有利于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目標選擇自己習慣的選修課,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為了促進學生多方位的選擇,北京大學規定,所有學生畢業后通選課的學分不得少于16個,其中每一個領域的通選課學分不得少于2個,在E領域選修的通選課學分不得少于4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生在A領域選修的通選課學分不得少于4個,通選課的教師基本是由學校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擔任,教學內容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思想,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每一門課每周兩個課時,一個學期內完成。綜上,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在設置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中,都予以了高度重視,積極向學生傳授國外的社會與文化知識,促進跨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這樣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3.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的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來說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統稱為顯性課程,而隱性課程是指在課堂之外進行的英語教學。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通俗教育,可以邀請國外高校相關學科的知名專家或者學者來校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進行短期講學或者開展英語講座,也可以請國內相關著名學者來校教學活動,有的高校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聘請外國各國學者來校開展教學活動,可能難度較大,但是可以在本校定期開展英語和外國文化的交流活動,還可以舉辦英語電影節,組織各種有關英語文化知識方面的娛樂活動,使學生在隱性課程中更多的了解與豐富世界各國的基礎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例如,中山大學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聘請外國相關專家來校開展合作,為學生進行短期的講學。
4.加強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隊伍的配套建設跟不上。即使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好了,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目前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不斷提升,這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滿足學生將網絡與英語文本、課堂的信息化教學相聯系的要求,還要為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推廣通識教育,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水平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需要加強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加強對新進教師與中青年教師的引導教育,使他們轉變教學觀念,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與教育,力求讓他們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法、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多方面都實現轉變,促進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實現與推廣。在具體的實踐中,高校可以先聘請國外相關的知名專家來校授課,并讓本校的英語教師學習,等本校的英語教師已經具備的一定的能力之后,再讓其獨立授課;高校還可以為本校的英語教師提供出國進修的機會,使其在進修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擴寬視野。同時,高校英語教師自身也應該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與主人翁意識,主動的學習外國文化以及跨專業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例如,中山大學,每年7月聘請幾位國內外的相關專家與學者來校合作,進行短期講學,本校的教師在這期間進行跟課學習,并協同一起建設英語通識教育課程。同時,每年7月中山大學還會開展信息化英語通識教育課程需要開發的專門技術培訓,使教師能夠充分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合格的教師,給予相關資格證書。培訓結束后,教師需要建立本人主講課程的網絡支持系統,從而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課程資源,從網絡中學習各種文化知識,豐富教學方法,進而推進英語通識教育的發展。
5.完善考試和評估制度
考試和評估制度在大學課程教學中,發揮著引導性與指導性的作用。現階段,我國高校測試學生英語水平的方式普遍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很多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拿到了四、六級證書,拿到證書之后,就很可能松懈了對英語的學習,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英語水平的監測,完善考試與評估制度,縮小期末考試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將平時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英語口語能力等都納入考評范圍之中,從而督促學生學習英語,豐富學生的外國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而推進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發展。
6.結束語
篇3
1.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基礎
眾所周知,中學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即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又是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大廈的基礎之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重要交際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學生在學習與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而且能夠憑借這門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發掘他們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語文課這種特殊性質,決定了它在加強與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見,在各門學科中,中學語文課尤須重視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構造好堅實的科學文化的基矗。
2.以人為本,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教學方式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同的時代就要不同的對待。從古時候私塾到如今的新式課堂,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觀點進行揚棄的繼承,同時根據新內容新特點創立新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當下的語文教育中,大部分以課本和試卷為主,方式過于單調和死板,偶爾有學生之間的討論,但是由于教師不能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思考方向,因此結果也是事與愿違的,適得其反的。其實對于新的內容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但是由于傳統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難以將這些想法流暢的表達出來,這就限制了學生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聽取學生的一件,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一個平臺,對其正確的方面積極給予鼓勵和表揚。不應該單純的以課本思想為準則,為中心,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教師只是一位引導者,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我們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才真正的做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么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你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為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里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孔乙己》時,你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孔乙己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么學生的表演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孔乙己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例如我在講《公輸》這篇古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讓三個人一組,各扮演一個角色(公輸盤、墨子、楚王)來朗讀對話部分,最后把書合上,用現代漢語來完成對話(不要僅僅把文章翻譯一下)。而且在表演中老師一定要加以引導和示范,讓學生體會每一個角色說話的語氣,揣摩當時人物的心理。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把朗讀,課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很巧妙的融合在表演之中。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于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為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扎扎實實地"雙基"訓練,怎么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回歸本源。
4.提高教師語言藝術
篇4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教師;教學話語設計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轉變教師角色。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課堂活動也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新標準、新要求、新方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對教師話語產生影響。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改進教師話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師話語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師話語(教師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憑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良好的語言應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必備的素質和修養。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成功與否。只有生動感人、通俗易懂的語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啟迪、引導他們掌握知識,從而激感,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和品德。教師的語言修養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敗。一名合格的教師,只有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教師話語,把握教學語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才能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教學質量。
二、中學教師話語普遍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中學教師話語做過長期、大量的觀察與研究,發現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語言不規范。教師的發音不準確,吐字不清晰,普通話不標準。第二,語言不鮮明。一些教師用詞不通俗,長句子太多,條理不清,令人費解等。第三,語言不生動。教師語言空洞、抽象,缺乏語言技巧。語言沒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不能聲情并茂,沒有節奏感。此外。還有語速過快,課堂話語多直白式、命令式、機械式、灌輸式、評判式,評價語單一,缺乏商榷式、引導式、互動式、多元化的語言,提問語封閉、死板不當,話語量過多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不一定同時存在于同一位教師的課堂語言中。一位教師可能會存在上面問題中的一個、兩個或多個。
三、在教學實踐中改進教師話語的措施
針對中學教師話語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進教師話語呢?
(一)加強科學文化知識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文化知識是教師通過教學向學生傳授的主要內容。教師所從事的職業的目的是培養新型的適應社會、生產、科技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發展。因此,教師要博覽群書,具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質。教師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主要包括廣博的普通科學文化知識(如:較為系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等)、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主體知識和專業前沿知識)和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改革及教育科研等)。
(二)加強語言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和表達水平
教師的語言修養直接影響到他對詞句的選擇、語段的構成、語境的適應以及表述時的語音、語調、語氣、語速等,直接關系到教師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表達水平和表達效果,決定著教學語言的質量。葉圣陶強調: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也就是說,教育的成敗,不僅取決于教師知識的多寡,同樣也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師首先必須樹立科學的語言觀,具有較強的語言規范意識,正確規范地使用語言,加強語言學理論修養。
(三)加強語言技能訓練,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語言表達技巧
教學語言技巧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而使用的語言表達手段,是教師教育教學技能體系中首要的基本技能,是衡量教師業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據。教師的教學語言技能訓練包括語音、吐詞、音量、語速、語調、節奏、詞匯和語法訓練等。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語言表達技巧,正確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語言,就必須加強實踐訓練。教師可以通過發音用聲訓練、朗讀訓練、聽說訓練、模仿訓練來提高自身的教學語言表達技巧。
四、教師教學語言設計
基本素養有了,語言表達技巧有了,教師還要對教學語言進行設計。
(一)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輸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詞一定要規范,詞語的選擇和搭配要恰當,平時要注重詞語和課堂用語的積累。教師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詞語、口語化的詞語,將口語和書面語結合起來使用;要盡量使用長短適中的句子,并在課堂上常常變換句式,以免過于單調;避免使用長句或結構復雜的句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學生的理解水平,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輸入。就是說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聽懂教師在課堂上說的話,理解教師的意思。否則,就談不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二)注意把握語速
課堂上教師對語速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語速過快,就不能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輸入,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教師講授的內容作出有效反應。教師語速過慢,上課沒有激情,不能激起學生聽課的興趣。所以,語速過快或過慢都會導致低效或無效課堂教學。當然,在特殊情況下,為了特定的目的或表達的需要,教師會有意加快或放慢語速,使語言抑揚頓挫,更富有節奏性,以渲染語言的表達效果,是完全可以的。
(三)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讓學生在低憂慮的背景下聽課
新課標不僅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而且也更加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在憂慮的狀態下,或者說帶著不愉快的情緒聽課,他們就不愿意聽或很難聽進教師說的話,還能談得上理解教師話語嗎?所以,課堂上必須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濃厚的學習興趣,師生之間才能有良好的交流互動,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注意問題設計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開端和求知的起點,提問是互動語言最為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使用教學語言進行互動就要注意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多提開放式問題、發散式問題,鼓勵學生自己作出回答,有助于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問題要明了、具體,為回答者提供清晰的回答模式;問題能引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課堂對話;有效問題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概括、解釋,給學生提供加深對學習材料理解的機會;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回答的時間。
(五)重視課堂反饋語的設計
教師的反饋用語通常分為肯定的反饋和否定反饋兩大類。教師應該清楚,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掌握在教師手里的一種教育工具。它應當激發兒童的學習愿望,而不能成為對于不愿學習的一種懲罰。因此教師應多給予學生表揚。學生即使回答不對或不完全對,教師也應用婉轉的語氣給予評判。例如:當一個學生問題回答錯了,教師可以這樣說:“不要緊,你能說出錯誤的答案,表明你是有勇氣的。仔細考慮,你會找到正確答案的。”否定的反饋往往使學生感到羞愧而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所以,教師要盡量避免使用否定反饋。
(六)恰當運用幽默的語言
幽默是情感、思想、學識、靈感的結晶,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幽默詼諧、風趣高雅的語言可以密切關系、拉近距離、活躍氣氛、點燃激情、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可以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使教學內容通俗易懂、妙趣橫生。若要言之有趣,教師要樹立和強化幽默意識,善于向書本學習。博覽群書,潛心閱讀,積累幽默的格言、警句;善于在生活中學習,處處留心,時時在意,發現、積累生活中的幽默素材,增加儲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吃透教材,認真準備,根據實際靈活地設計幽默情節,生動地介紹、描述、評論課文內容,機敏地穿插使用幽默的格言、警句、故事等,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飛白等修辭方法,輔以幽默的動作、表情,開發利用好幽默資源,創建和諧課堂,實現師生思維共振。
(七)運用適當的課堂身勢語
課堂身勢語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達意圖、交流感情、闡述觀點、示范操作時所呈現的動作。它包括教師的表情、姿勢和形體動作等。課堂上,教師需要一面講課,一面與學生交流情感,溝通思想。適當的表情動作往往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容易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課堂身勢語和有聲語言相互配合,能使講課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強化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提高上課的效率。所以,教師上課前不僅要設計好有聲的課堂話語,還要為自己設計好一堂課的手勢、動作及表情,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更容易理解上課內容,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富有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課堂身勢語必須適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不能隨心所欲,胡亂表現。教師的身勢語要適度協調,才能產生良好效果。動作過多、表情過于夸張反而使學生眼花繚亂,主次不分,影響效果。
(八)增加學生話語量,減少教師話語量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一直在進行填鴨式教學,大搞一言堂,甚至是一堂課從頭講到底,教師主宰課堂,幾乎“壟斷”課堂語言。新課標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評估者和協調者。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是支配課堂的主人翁,教師就像一個導演。這些理念反映在教師課堂話語上,就迫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減少自己的說話時間,增加學生的說話時間,即:減少教師的話語量,增加學生課堂話語的量。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提問題,多參與討論,多發表自己的見解。:
(九)采用行動研究法,分析教師話語
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解決日常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研究方法。與行動研究密切相關聯的是“教師即研究者”理念。它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采用實踐——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模式,對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同樣可以運用行動研究法,對教師的課堂話語進行分析研究。首先,要制訂計劃,確定行動研究的周期(如:以一周、一個月或一學期為一個周期),列出行動研究的步驟,選擇操作方法。然后,確定研究對象,按計劃實施研究。一開始。教師可以選擇一個課型,不要對自己的課堂話語進行設計,按照自己平時的、一般的語言進行授課,課堂上留意觀察,課后SBT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情緒狀態和反應。隨后,選擇和前面同樣課型的一節課,進行研究。課前對自己的課堂話語精心設計,課堂上邊上課,邊觀察學生的聽課情緒變化。課后,對學生進行訪談、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本堂課教師話語的感覺和看法以及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可以請同行聽自己的課,觀察、記錄自己本堂課的課堂話語及學生的課堂聽課情緒和反應。并請他們對本堂課的教師話語做客觀的分析評價。提出改進意見,以使自己揚長避短。如果要繼續研究,便可進入下一個研究周期重復以上步驟。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一定要貫徹新課標精神,認識到教師話語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加強科學文化知識修養和語言修養,加強語言技能訓練;尤其要認真對待課前的語言設計,在課堂實踐中反復探索并仔細分析自己的課堂語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質和語言表達技巧,逐步改進教師話語,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尊.應重視中小學教師的語言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1-08-23(2).
篇5
關鍵詞:新聞評論;“1+1”教學模式;媒介素養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5-0150-02
一、新聞評論地位之辨
關于新聞評論在媒體上的地位與作用,有諸多爭議。有學者主張“旗幟論”、“靈魂論”,認為新聞評論在媒體上處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勝過新聞報道;也有人提出“眉毛論”,新聞評論無足輕重,在媒體上屬可有可無的“眉毛”。那么,與新聞報道相比,新聞評論是輕是重?
從國內媒體實踐來看,典型如《人民日報》,作為國內第一大報非常重視言論,每天的報紙都有十多篇評論,基本上做到了版版有評論,重要報道篇篇配評論。從電視媒體來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有《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央視論壇》、《新聞1+1》等十多檔評論類節目,都屬于口碑與收視效率俱佳的節目。但是,對照國內的省級機關報、電視臺,以及數量眾多的地市媒體,可以看到其評論欄目/節目很少,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評論欄目/節目就更少。并非這些媒體不重視評論,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這些媒體對評論的重視程度不夠,其次,缺乏評論人才。對此,我們來分析美國著名報紙《紐約時報》的社論運作機制?!都~約時報》被公認為“報紙中的報紙”,擁有極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它的報道可以扭轉一場戰爭;它的評論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政策……《紐約時報》每一位發行人的風格都不同,有的是無為而治,有的積極參與,但對言論都非常重視?!都~約時報》成立社論委員會負責社論版,社論委員向社論版主編負責,其具體業務操作由社論委員完成?!都~約時報》社論委員的出身資質條件有著嚴格要求,社論委員一般有三種來源:第一,資深優秀的新聞特派員,或曾任高級新聞主管,寫作能力強,精通新聞業務并有一些專長;第二,曾在著名學術研究機構擔任高級研究員,或在學術與實務并重的刊物擔任過主編或專門撰述,并有專著;第三,最新卸任的政府高層政策性官員,寫作經歷長,能力強。當前國內主流商業報紙的言論操作,典型如南方報系,大多借鑒《紐約時報》的社論運作模式:成立社論委員會,主要經營兩種類型的言論,一是做社論,社論代表媒體立場;其次,做意見平臺,較多的版面和空間用于為公眾的聲音提供平臺。這些商業報紙的言論版都做得好,很有影響力。
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新聞評論的內容和體裁突破了傳統媒介載體的限制,網絡評論、微博/博客言論、手機話語等新媒介評論對傳統的新聞評論提出了挑戰。對今天的受眾而言,新聞評論已成為社會公眾發表評論、表達意見、參與社會的重要方式。分析《紐約時報》對社論的重視及其成熟的運作模式,結合國內媒體新聞評論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一樣,都是媒體的核心產品;不同之處在于報道提供“客觀性信息”,評論則提供“意見性信息”。由于新聞評論是大眾傳媒上的核心產品,《新聞評論》理所當然成為新聞學科核心課程。但目前高?!缎侣勗u論》課程的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陳述性知識占用較多,而實戰寫作訓練/節目制作的機會則較為缺乏。針對這一現狀,本人在近年的評論教學中,對評論教學的教學理念與課堂操作模式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二、新聞評論教學理念的更新
1.教學方向的創新: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繼新聞采訪、寫作、編輯之后開設的新聞學科核心課,新聞評論教學的目標,不僅要培養實際的評論寫作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即批判性解讀、評價新聞事件,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新聞信息為工作、學習、生活服務的能力。從課程內容看,主要講授有關新聞評論的理論知識及技能訓練,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新聞評論寫作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新聞評論在整個新聞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礎上,掌握不同媒體評論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各種類型評論的分析和解讀能力。而現代社會民主進程的推進,以及新聞評論實踐的發展,對《新聞評論》課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標準: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受眾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受眾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具體到《新聞評論》課程上,有兩方面,一是隨著媒介競爭的加劇和傳播技術的發展,新聞評論已成為各類新聞媒體思想力和影響力大小的重要標志。因此要成為一個稱職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全面掌握這種重要的傳播類型和傳播手段。其二,今天的新聞評論教學,不僅是一種專業或職業的知識傳授或技能訓練,也應該成為一種實現公眾話語權、培養意見表達能力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新聞評論》不僅是一門引導新聞專業學生認識與掌握新聞評論知識與技能的課程,更應作為一門提高新聞專業學生媒介素養,乃至全社會公民媒介素養的公共課程。由此出發,在講授新聞評論的歷史與現狀時,不僅應該關注不同評論體裁的演進,而且應該關注由此帶來的新聞評論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傳播形態、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變化;這實際上是在培養一種針對新聞評論的高層次媒介素養。
2.教學方式的創新:“主持人式”教學。“主持人”式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法。其特點是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為對話式研討性學習。目前的新聞評論課堂上,老師的講授占據了大多數的時間,雖然老師在課堂上把問題都闡述得比較清楚,但是新聞評論的教學目的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際的寫作能力,二要培養針對新聞評論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新聞記者能力。顯然,“滿堂灌”教學方式由于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度不高,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那么培養針對新聞評論的媒介素養等等也無從談起,學習效果難以保證?!爸鞒秩恕笔浇虒W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對評論學習的參與積極性,要讓這一理念為學生所認同、接受并最終深入學生心中?,F代建構主義指出:知識應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獲得的。從這一理論出發,教師應扮演“主持人”角色,努力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幫手”。在研討式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精練”、“精講”,即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現有條件選擇研究內容,應盡量選擇那些學生既感興趣又不明所以,研討方法簡便易行、周期短、可操作性強的內容,這是保證學生完成研討性學習的前提。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從學生這個角度來看,既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新聞評論寫作和分析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在對新聞評論有直觀的認識的基礎上,關注最新新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邏輯思辨能力,培養新型的媒介評論人員和學術分析人員。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也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即通過學生關注的話題抓住當下學術研究的熱點或空白點,并把之貫穿到教學中加以總結提煉,為媒介評論學的學科建設尋找實踐與理論的最佳結合點。
三、新聞評論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學生為主體
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聞評論》課程研討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稱之為“1+1”教學模式。所謂“1+1”,有以下內涵:一是指新聞評論的教學體系設計為兩大部分:教師案例教學+學生實戰演練;二是把學生實戰環節設計為兩大部分:圍繞新聞熱點,分成正反方辯論;評論寫作完成后,兩個小組之間交互批改;三是構建課堂之外的實踐平臺:課堂教學+評論實踐平臺。
1.精心設計課堂切入點。每次課上,都以5~10分鐘的“民大時評”,作為課堂切入點。評論對象是最近的新聞熱點,或是網絡熱點事件。方式靈活,可由教師提出,多數時間布置學生課下準備,有必要的時候設正方和反方辯論,課堂開講,引導學生參與,活躍課堂。這一版塊的設置,其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課程的開始階段,對一周值得評說和存在爭議的話題進行自由評論,節奏和張力可由教師適當調控。既可訓練學生的評論選題,又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強化學生立意的水平。
2.主體部分:案例式教學?!盁嵘怼苯Y束,進入了課堂的主體部分。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提出議題的方式多樣化:(1)通過新聞視頻、圖片提出;(2)結合校園新聞展開簡短討論,提出議題;(3)展示最新的評論范文,提出議題;(4)直接提出議題。課堂實踐證明,多樣化的議題提出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環節中,基本的方法是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進一步提高其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風、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的教學方式。在講授新聞評論的基本理論知識與背景知識的過程中,結合具體作品或案例,包括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和最近刊播的評論,訓練學生對于新聞價值的敏感性與判斷力,培養學生的評論意識與創新思維。
圍繞議題,各抒己見。在老師講授與本議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進入討論環節??捎山處熢O問,或是學生提問,師生共議;也可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問題討論。討論內容主要有三:最新新聞評論分析;學生原創作品比較分析;對學生的寫作指導、修改討論;評論寫作完成后,兩個小組之間學生交互批改。這一環節最重要的是師生互動:一是在課堂上的互動;二是課上與課外的互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課上開展討論與課下進行不同評論體裁的寫作或廣播電視評論節目制作的練習相結合。
實戰環節。首先是結合議題,布置評論作業;其次是學生作品的課堂修改、評價和討論,但是又不可限于“作業批改”。要注意引導學生由鑒賞到分析,由批評到寫作,并提倡同學主動觀察、提出和分析評論寫作中出現的實戰問題,在每一次課上做分析報告。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律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需要做到三點:課前針對議題查閱資料,自覺關注各媒介評論的名牌專欄,思考,提出問題;課中要發表觀點、展開討論,爭取擦出火花;課后認真進行實踐,完成作業,并進行自我總結。以上教學方法,在老師作必要的講述之后,再通過大量、集中的新聞評論的實戰訓練、實戰討論、實戰分析,在現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新聞評論實際寫作能力。
在這種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評論學習的考核模式也相應地進行調整。新聞評論寫作課程需要切實從寫作環節和新聞傳播實踐中進行檢驗。結合課程的專業特質,新聞評論寫作的考核構成中,平時成績占了50%~80%,
3.多方協作,構建評論教學平臺。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媒體實踐機會。在歷年的新聞評論教學中,筆者與校報《西南民族大學報》以及學院報刊《長短鏡》聯手,合辦評論欄目,指導學生從大眾傳媒上選取與大學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征集學生優秀評論作品,至今已有三十多篇評論作品發表,使學生得到了良好的實踐訓練機會。其次,是加強與新聞實驗室的合作。在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這一部分時,在實驗室提供器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選題、策劃、拍攝、后期制作,完成以后進行展播、觀摩,共同探討其中得失。
加強與業界合作。盡可能邀請新聞傳播業界的知名評論員、主持人,或在此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給學生做新聞評論專題講座。在講座中,避免主講人“一講到底”的單向傳播局面,加強主講人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在專題講座中得到最大的收獲。而且注意保持與這些評論員、主持人、專家學者的經常性的聯系,通過他們把業界與學術前沿的最新動態反映到評論的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趙振宇.新聞評論研究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邵光.《紐約時報》怎樣組織社論[J].中國記者,2004,(11).
篇6
關鍵詞 : 小學語文;生本課堂;閱讀教學;基本理念 ;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滿依靠學生?!边@是升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吧尽保褪且詫W生為本,以發展為本,以生命為本!讀著讀著,“生本”二字逐漸放大,一些關鍵詞躍然心上:尊重,理解,信任,依靠,激勵,引導,自主,合作,探究……于是,在內心深處搜羅起過往的點點滴滴閱讀課堂教學印記,突然間,一個詞鉆進了我的腦海——體驗!體驗式閱讀追求一種身心合而為一的閱讀實踐活動,它讓學生從自已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憑借直觀直覺設身處地、入情人境地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它強調參與活動獲得經驗和感受,并和他人共享、交流,最后能加以成功應用。這不正是生本課堂閱讀教學所要追求的理念嗎?
一、“四讀模式”保體驗
(一)體驗在初讀時
生本課堂同樣注重初讀課文時的情感體驗。體驗式生本閱讀課堂,將 “初讀”環節通過“學生自我學習提問”來展開。比如,教學《臺灣蝴蝶甲天下》一文時,可讓學生解題,并根據課題提問,繼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內容,帶著這份情感體驗再到文中尋求答案進行品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體驗在研讀時
所謂“研讀,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地對構成課文若干板塊的問題情境進行研究式的閱讀,這是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體驗式閱讀的主要過程呈現。
(三)體驗在品讀時
課堂教學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語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畫龍點睛的片段,抓環境渲染的語句等,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細細品讀,析品味,從而獲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強化。
(四)體驗在創讀時
即創造性地讀,它是學生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新的知識內容,形成新的語文技能時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的過程,是體驗式閱讀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如教學《丑小鴉》一文時,鼓勵學生說說:你對丑小鴉的悲慘遭遇是怎么看的?對于丑小鴉經歷了重重磨難,最后終于成為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你有什么話想說嗎?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教學情境,讀出了自己對課文的不同理解體會,進行了創造性地朗讀,充分展示了自己創造性學習的成果。
這樣,在初讀中體驗讀通,獲得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的樂趣;在研讀中讀懂,獲得探索、鉆研語言能力的樂趣;在品讀中讀熟讀好,感受積累語言,內化語言的樂趣;在創造性地讀中讀出個性,體驗語言的魅力,進行語言的運用,最終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這“四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聯系整個生本閱讀課堂教學的“讀”的網絡。
二、“三抓基點”爭體驗
(一)一抓文本矛盾生成點
當教師與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出現有“矛盾”的對話時,這也正是學生思維之花最旺盛的時候,更是學生在體驗中落實三維目標的最佳時機。以《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教師在品讀課文時找準其中的一個矛盾生成點:父親連續幾十小時在廢墟上挖掘,尋找他心愛的兒子,人們都以為他失常了。他真的失常了嗎?繼而將學生分成“失?!迸c“不失?!眱蓚€辯論組,學生為此如饑似渴地采擷語言的能量,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讓孩子們在爭辯中提升語言思維,鍛煉語文能力,發揮想像空間,升華情感體驗,落實三維目標于無痕處。
(二)二抓留白遐思點
生本課堂閱讀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求得閱讀體驗。以《舍身炸暗堡》為例,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可以說,在戰爭年代里,保存實力對于一個部隊來說極其重要,犧牲一個人,意味著我們的隊伍將會失去一份戰斗力。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選擇舍身炸暗堡呢?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既能炸毀暗堡,又能保全自己呢?”學生通過融情體驗,辦法層出不窮,教師及時給于肯定,接著說:“你們說的辦法都很好,可是他為什么就沒想到呢?尤其是對于一個經驗豐富的爆破手來說,為什么就不能想到這些辦法呢?”這時,學生利用文本,跨越時空,將當時的情況一一再現體驗,內心升涌的對英雄無畏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取得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學生體驗的過程,也就是在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過程,從而有效地落實情感目標。
(三)三抓情感宣泄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笨梢?,情感的宣泄,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個性思維的張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體驗應該是由教師、學生、文本三個動態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動空間。
三、“三動方式”促體驗
一是主動式體驗。主動學習是體驗式閱讀的首要特征,其保證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活動面擴大和活動量增加所必須的時間和空間,采取學生個別學習、對組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情境表演和師生問答等。形式多樣化可以擴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釋放學生的創造“火花”,使課堂充滿活力。
篇7
關鍵詞: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生態教育;多樣性
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必須堅持多樣化的原則。這種多樣性要求分別體現在內容資源的多元化和課程組織的多樣化。
一、內容資源的多元化
目前,我國比較有影響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上基本都遵循“注意體現時代精神、重視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的指導思想。開發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同樣必須重視這一點,并需要進一步地開闊視野,注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廣泛性、多元性。
1.自然風光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贊美自然風光,描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譴責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但因其數量甚少,批判力度有限。加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沒能將其置于生態學的高度加以講解。在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也應將自然放在與人平等共生的地位。需要注重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環境破壞行為的譴責,充分發掘社區環境乃至校園環境中的自然風光,將它們有效地利用起來,成為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和學生語文生活化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2.文化風俗
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并發揮校本課程資源所具有的傳播優秀文化的功能。傳承歷史積淀下來的經典文化精神,比如“仁者,人也”“人無信而不立”等等。注重發現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比如,精湛獨特的民間手工藝絕活、健康向上的民族傳統習俗等。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要密切關注本土的文化風俗,這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素養最鮮活、最貼身的文化資源。
3.個性體驗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是由許多個體參與形成的整體互動的教育活動,學生的個性體驗是這一教育活動的深層體現。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必須注重對學生個性的重視與研究。應該善于發現和引導每個學生的個性,把握好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并且尊重他們個性的發展。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應該注重激發學生自己的個性化體驗,獲得獨特的知識體驗。
二、課程組織的多樣化
綜合分析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小學語文課本的編寫體系大致分三類:“以閱讀為基礎的”“以作文為中心的”“讀寫結合,嚴格設‘法’布‘點’的?!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學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這點與生態教育者所強調的“教育必須具有愛和親密的精神特質”也是相一致的。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應當有意識地將活動、比賽、特長等適合學生學習天性的內容整合到課程組織中來。
1.活動
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可以組織的活動也是多樣的。比如,圍繞某一話題的小組討論。中國古代書院和歐洲的學術沙龍都有互相討論的傳統,這種討論有助于師生交流思想,利用群體的力量共同探究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師生之間增加彼此的了解,改善和發展人際關系,此外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大的視野、更多的交流和更深入的思考。
2.比賽
生態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中的比賽已不再是傳統理解的那種非得爭出個你輸我贏的比賽,而是你我共存、共生的比賽。此時,比賽的目的不是獲得名次,而是注重大家的參與感,注重比賽中群體的協同和群體能力的提升,培養大家共生的生命意識。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中,可以嘗試開展的比賽有:聽寫我能行、古詩詞背誦比賽、現場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
3.特長展示
當然,有很多教學模式也都注重學生的需要與個性差異,“如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個人生長,特別是情感的發展?!比欢鷳B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更側重把學生的特長引入到課程的組織中來。比如,擅長書法的學生寫下一首古詩詞,擅長繪畫的學生為其配上一副精致的插圖等。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只有在內容和組織方面充分發揮其多樣性特點,才能充分結合學生知識結構、實際狀況、個人興趣愛好等因素,有效地發揮校本課程的補充,從而促進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本站提供論文寫作+發表一條龍服務,具體可以聯系QQ 或者寫信至信箱 咨詢。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
*-*-*-*-*-*-*-*-*-*-*-*-*-*-*-*-*-*-*-*-*-*-*-*-*-*-*-*-*-*-*-*-*-*-*-*-*-*-*-*
【摘要】教育理念, 教育對象、教育手段, 教育過程、教育評估體系, 教育質量監控等。它完全不同于網上學習。也就是說, 把一門課制作成課件放到網上去, 學員上網學習, 不是網絡教育, 只是網絡教育的一個學習行為。網絡教育要做的就是, 為這些處于多重教育生態環境之下的學生提供“最佳的教育生態系統”。
【關鍵詞】教育理念, 教育對象、教育手段, 教育過程、教育評估
【本頁關鍵詞】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表、國家級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正文】
一、什么是網絡教育網絡教育這個理念在上個世紀80 年代就有人提出來。傳統的課堂學習是用指定的課本作為唯一的或主要的學習內容, 到指定的教室聽老師講解課文, 考試內容限于課本范圍之內。而基于資源學習相比之下的顯著特點是沒有指定的教室, 沒有老師逐字逐句講解課文, 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種類、多模態首要學習資源以及助學資源?;谫Y源學習的條件是: 一是資源開發與建設處于首要地位。資源突出多樣性、多模性、技術性、多通道性、隨意性。二是學生首先要學會對資源實行按需分類、篩選和管理。三是學員要學會快捷有效地使用資源。四是資源提供者為學習者提供的多種助學服務體系。五是資源提供者構建一整套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 對資源開發自身和資源實際使用狀況實施過程動態跟蹤。六是建立一套對各類專業人員包括學員的培訓機制。網絡教育不同于網上學習。網絡教育首先是一個系統, 包括教育理念, 教育對象、教育手段, 教育過程、教育評估體系, 教育質量監控等。它完全不同于網上學習。也就是說, 把一門課制作成課件放到網上去, 學員上網學習, 不是網絡教育, 只是網絡教育的一個學習行為。網絡教育要做的就是, 為這些處于多重教育生態環境之下的學生提供“最佳的教育生態系統”。也就是說, 網絡教育就是使學員的學習行為只要調用最小的認知能量就可以獲得預期的學習效果。
二、黨校網絡教育的應用模式探討1、講授型模式講授型模式突破了我們傳統課堂中人數及地點的限制, 其學習人數可以無限多, 學習地域可以無限廣。這種模式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同步式, 通常是教師通過網絡將文本、聲音、動畫、圖形、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教學內容以W eb 頁面同步向學生傳送, 在W eb 頁面中, 內嵌表單等程序, 供學生輸入提問及反饋信息, 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再作進一步的解釋和應答; 另外一種是異步式, 通常是教師事先將教學內容編制成W EB 頁面, 存放在服務器上, 學生通過個人電腦等終端瀏覽這些頁面, 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 便以電子郵件、網絡電話或者是BBS 留言等方式詢問教師, 教師再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對學生的疑難問題給予解答。2、討論學習模式討論學習教學模式通常有兩種實現方式: 一種是利用BBS系統, 由各授課教師在網絡上建立相應講座的主題討論組, 學員登錄網絡, 在特定的主題區內發言或討論; 另一種, 可以利用基于圖形用戶界面、操作簡單、方便, 且具有超媒體特點的WWW網絡, 在WWW 的平臺上實現討論學習。3、探索學習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先在網絡上設置一些適合特定學員對象解決的問題和案例, 然后向學員, 要求學員解答??梢蕴峁┐罅颗c問題和案例相關的資料供學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查閱。另外, 也給學員在工作、學習過程中碰到的疑難問題提供適當的啟發或提示。
【本站說明】職稱網:專業致力于職稱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寫作發表、職稱方面及學術論文的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論文題目
如:《考試周刊》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保證通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篇9
實施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的有效途徑。加強自我反思,提高教師的設計能力;實行集體備課,提高教師的合作能力;開展案例交流,提高教師的辨析能力;深化專題研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撰寫教育日記,提高教師的整合能力。
【關鍵詞】校本培訓 提高素質 教師培訓
為了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谶@種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訓工作以落實教師專業化成長這一培訓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進全體教師實現教育專業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實際培訓中,我們努力做到領導重視,措施有力,對教師的培訓學習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學習提高教學、教育技能。
1.成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
為了使校本培訓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我校成立了繼續教育培訓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擔任組長,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副組長,組員有朱桂芬、姚玉果、黃紹良、覃小川等人。領導小組成員各負其責、各盡職能,認真搞好校本培訓工作。
2.確定培訓目標,制定培訓計劃
為了使校本培訓有條不紊地開展,我校首先根據學校的實際確定培訓目標即: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重點,突出教師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習新課標,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并能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根據培訓目標及學校的具體情況制訂出培訓計劃。(1)抓教師基本功的訓練;(2)抓新課標、新理念的學習、領會和體驗,轉變教師的角色;(3)抓以新理念為指導,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4)抓課堂教學反思,不斷總結教學的得與失,更新教學方法,以“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發展創新”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3.實施校本培訓的措施
為了保證培訓的質量,突出培訓的實效性,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3.1 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自學教育雜志報刊上的教育教學理論及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教學論文。
3.2 集中培訓,通過教研組集體學習和研究教育教學的有關問題及課題研究。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3.3 通過集體備課、集體評課的形式,共同探討適應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強教師的科研能力。
3.4 采取互相聽課、互相交流、互相借鑒、互相促進,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3.5 利用課余時間由本校計算機教師負責培訓全校教師計算機基礎知識及簡單的課件制作,以提高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3.6 通過各種比賽,促進教師自學。如進行三筆字、說課、簡筆畫、教案設計、論文、口算等比賽,從而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3.7 發揮骨干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帶動全體教師積極參加校本培訓。
3.8 認真組織教師填寫報告冊,積累總結學習成果。
4.校本培訓收獲
通過短短一年的培訓,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50位教師參加了培訓,翻開這50份報告冊,50份計劃,50份總結, 800個自評自結,100個案例分析,200個教師互評,凝聚著教師們勤奮學習的心血,充分體現了教師們對校本培訓的高度重視,也標志著每一個教師立場轉變和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的信心和決心,事實告訴我們,校本培訓大大提高了教師們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廣大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撰寫教學論文。本年度我校有12篇教學論文參加全國及自治區論文評比活動,其中朱桂芬教師的《淺談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獲全國一等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獲自治區二等獎;宋仙花等七位教師獲自治區論文評比三等獎。從各教研組的研討課、公開課來看,教師們用新課標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努力構建以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模式。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通過各項基本功的比賽,教師們無論在簡筆畫、三筆字、說課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5.開展現代技術培訓工作
篇10
【關鍵詞】生態性教育理念課改教育創新辦學定位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作者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現代學校制度下的中小學校管理創新研究與實踐”(基金號:FFB108107)和國家教師基金“十二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子課題“生態化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學校創建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NO: CTF120669―Z220)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07-02
新課改要處理好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處理好提高教師魅力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的關系。在這方面,生態性教育理念,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啟發與思考。
一、生態性教育理念概述
生態性教育理念,是一種確保學生、教師和學校三方共贏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不僅重視學生、教師、課程、教育方法與教育環境等教育要素的質量和品質提升,更重視彼此之間的連接與整個教育系統的運作和效能;不僅重視每個教師的作用,更強調教師團隊的整體影響力。此外,生態性教育理念反對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倡導尊重多元存在。生態性教育理念下的學校具體發展目標是“十態平衡”――健全的體態;健康的心態;規范的行態;豐富的個態;民主的教態;自主的學態;科學的神態;人文的情態;共贏的狀態;發展的勢態。生態性學校具有五個基本特質:個性化、和諧、開放、共贏、可持續發展。
二、用生態性教育理念引領學校辦學定位
我校基于生態性教育理念,提出了“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發展個性、奠基人生”的辦學理念?!懊嫦蚴澜?、博采眾長”反映了學校的精神氣度和文化品質;“發展個性、奠基人生”,表達的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體現了培養人、發展人和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學校根據辦學的總體目標,基于現代學校制度要求和學生發展的主體性理念,把校訓“學會生存、學會關心”的內涵具體分解,將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標落實到教育實踐中來。通過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該具備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態度,形成“愛心、責任、合作”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塑造出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中國靈魂的人,一個能走向世界的豪邁的中國人。
三、用生態性教育理念推進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特色的基點是課程特色。學校用生態性教育理念推進課程體系建設:
在課程結構上,課程建設立足師生能力培養與和諧發展,對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構架,形成了學科基礎型課程、拓展豐富型課程、活動實踐型課程的課程結構。
在課程內容上,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本土與國際相結合。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立足學生實際,堅持課程的國際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現代化和個性化。課程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保證使麓山的每個學生“會一門樂器,懂兩國以上語言(漢語、英語及其他外語),擅兩種書法(硬筆書法、軟筆書法),掌握七種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
在課程形式上,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長課時與短課時相結合。在課程實施上,過程與結果、預設與生成相融合。課程實施強調身心的和諧發展。近幾年來,我校的課程改革從課內延伸課外,重建校園生態、關注學生的閑暇狀態、情感體驗、情緒調節、情商成長、情操陶冶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生態教育的“信號”,零盲區,全覆蓋,讓學生享有活動的快樂、發展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課堂創新是教育創新的最主要形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背景下,建立和諧、健康的課堂成了新的研究熱點。課堂的構建重點在于建立和諧的課堂生境。我們堅持生態性教育理念下的現代教育資源觀,努力實現教材、教師、學生、教法各要素的綜合平衡。我們走出去,請進來,學習包括有效教育理論在內的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策略。從課堂教學方式入手,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推進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發生了三個轉變:即教學方法由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師生活動由主導型向互動型轉變,學習方法由聽說式向討論式轉變。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更加自主,教師更加自由,課堂更加充滿生命的活力!近5年來,先后有20多個年級、100多個班級、280多名教師實踐EEPO課堂教學實驗,有近50余名教師正逐步成長為有效教育專家,我校教師在各種課堂教學比武和教學設計大賽中獲特等獎和一等獎近100人次,有多名教師成為名師工作室成員。在去年長沙市“星城杯”教師教學比賽中一鳴驚人,學校憑借4名參賽教師出色的表現贏得比賽團體第一名,3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閃耀“星城杯”。
參考文獻:
[1]范國睿;人民教育出版社[M];教育生態學,2001年12月,P85。
[2]李素潔等;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教育創新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P29。
[3]楊小秋;生態性教育實踐尋繹[J];大學教育科學,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