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訓練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04:1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訓練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放松訓練乳腺癌圍手術期康復心理
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且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它對人類健康的嚴重危害已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和醫療界人士的高度重視。目前,臨床上對乳腺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化療為輔。但因手術治療患者會由于的殘缺、形體的改變,上肢活動受限及化療后脫發等使自尊心嚴重受挫,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回避社交,不愿意或不能正確利用社會支持,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質量。Burish博士在對化療后惡心、嘔吐的研究中指出,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加引導性想像可以減輕化療后72小時內產生的副反應,如惡心、嘔吐,還可減輕患者的呼吸困難、化療前緊張、焦慮和抑郁的感覺,降低患者的生理喚醒水平、脈搏、血壓。本研究采用放松訓練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指數得分、焦慮、抑郁情緒及術后不適、并發癥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家庭和社會負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對象
1.1選擇我院外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的乳腺癌患者60例,年齡28歲—72歲,其中患左乳癌38例,右乳癌21例,雙乳癌1例;行乳腺癌根治術11例,改良根治術41例,乳腺象限切除加腋窩淋巴清掃術8例,切口均甲級愈合。納入標準:(1)全部病例均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均有活體組織診斷依據;(2)患者意識清楚,無精神病史,能理解各量表內容及愿意接受各種量表調查。排除標準:(1)有智力或認知障礙、老年性癡呆;(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頻繁心絞痛、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的病人。
1.2入選病人一般情況入選病人60例,采用隨機化的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30例,年齡45.35±4.71歲;對照組30例,年齡47.52±6.27歲,兩組在病變性質、年齡的比較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2.1調查工具
2.1.1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是匹茲堡大學精神科醫生Buysse博士等人于1989年編制的睡眠質量自評量表,劉賢臣于1996年在國內進行修訂,用于睡眠質量評價的臨床和基礎研究。PSQI用于評定受測者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共18個項目,組成7個成分,分別是: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個成分按0-3計分,累計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2.1.2抑郁自評量表(SDS)是由(WKZung)于1965年編制而成。能全面、準確、迅速地反映被試者抑郁狀態的有關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和變化。該量表由20個問題組成,其中15個為正向評分,依次評為粗分1-4分;5個為反向評分,依次評為粗分4-1分,20個項目所得粗分相加后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即得標準分。
2.1.3焦慮自評量表(SAS)是由(WKZung)于1971年編制的,該量表由20個問題組成,其中15個為正向評分,依次評為粗分1-4分,5個為反向評分,依次評為粗分4-1分,20克么址窒嗉雍蟪艘?.25后取整數部分,即得標準分。
2.2調查方法對符合入選標準的乳腺癌患者分別在入選時、干預2周后發放調查問卷,遵循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則,按統一指導語完成。各種量表在患者充分了解填表的方法后,由患者本人或家屬協助獨立自主地逐項填寫,填表后及時檢查核對,確保資料合格后回收,由同一個評定員評定結果,防止評定人員變動而引起誤差。
2.3護理干預方法
組織康復護理團隊,由護理專家制定護理方案,對團隊的所有成員進行培訓;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放松訓練。兩組患者在入選時、干預2周后分別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測評。
2.3.1建立干預基礎取得病人和家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3.2放松訓練方法入選時即教會患者和家屬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和想像放松法。總計4-8小時的數次集中訓練,再伴每日練習20分鐘。訓練方法:①被試者處于舒適位置。指導者先令其放松,指導其進行深而慢的呼吸,在深吸氣后屏息數秒鐘,然后緩緩呼氣同時放松全身。如此重復幾次,使被試者完全安靜下來。②指導者用緩慢的速度令被試者收緊某一塊肌群,再放松之。然后再轉換到另一塊肌群作同樣的訓練,其次序是前臂、二頭肌、頭頸部、肩部、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小腿、腳部,共16組肌肉。每進行一塊肌群的收緊和放松訓練時,都要體驗緊張和松弛時的感覺差別。③經過反復訓練,當被試者通過對肌群放松感覺的回憶就能自動放松全身時,上述交替收緊與放松訓練即可逐漸停止。此后,被試者可以在任何情況下憑個人對放松的感覺,反射性地使自己放松。④在進行放松訓練的時候,指導患者想像輕松愉快的場景,如置身于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的草地,抑或是海灘、沙地等最向往、最舒適的場景,想像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好、心情越來越輕松、睡眠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強壯、自己的免疫力越來越強大、身體的癌細胞越來越少……注意手術后制動的患肢暫不進行訓練。
2.4統計學方法對回收的每份資料,在檢查完整性和有效性后進行編號,經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
三、結果
3.1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實驗組14.75±3.21天;對照組19.26±1.87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兩組患者指標發生率比較。
3.3兩組患者術后不適及并發癥比較。
3.4兩組患者訓練前后觀察指標評分比較。
四、討論
放松訓練包括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和想像放松法。漸進性肌肉放松是通過有意識地按一定的順序逐步繃緊和放松全身肌肉,同時有意識地感受身體的松緊、輕重和冷暖的程度,使個體掌握主動松弛過程,目的是誘導人體進入松弛狀態,以降低動系統的功能,提高營養性系統的功能,降低應激水平,減輕負性情緒,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想像放松法是以一定的暗示語集中注意,調節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從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方法。這種訓練方法簡單易行、無副作用、不需專門的儀器,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國外已將這一技術應用于多種心身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有效地幫助患者減輕負性情緒,適應治療,改善生理功能。
4.1放松訓練可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改善睡眠質量焦慮是一種不確定的、不舒適的、恐懼的感受,是對壓力的一種主觀情緒反應,也是應激狀態下的一種情緒反應;抑郁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常見類型,主要表現為悲觀失望、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對周圍的人或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哭泣、沮喪,嚴重的出現自殺等癥狀。抑郁不僅可以使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時間延長,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可以使病死率增加,因此應引起高度的重視。焦慮和抑郁都屬于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必須進行有目的的干預。交互抑制理論認為,情緒狀態與肌肉活動之間,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而互相影響。肌肉放松與焦慮情緒是兩個對抗過程,其中一種狀態的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起著抑制作用,即交互抑制。因此繃緊的肌肉會導致情緒緊張,全身肌肉放松能減輕焦慮。從表1中可以看出,乳腺癌手術后部分患者產生睡眠障礙、焦慮、抑郁等情緒,通過放松訓練后,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的PSQI總分、SAS標準分、SDS標準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得到改善,睡眠質量得到提高。
4.2放松訓練可減輕術后不適,降低并發癥乳腺癌術后常出現一些并發癥,皮下積液發生率為4.2%-54%;皮瓣壞死的發生率為6%-29.5%,這些并發癥的發生不僅給患者身體上和精神上造成創傷,而且影響治療效果。放松訓練進入松弛狀態時,全身骨骼肌張力下降、機體耗氧率降低、呼吸頻率和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動脈血中乳酸減少,骨骼肌血流有輕度增加,腦電圖的a波的比例增大,同時伴有心理的變化,表現為四肢溫暖、頭腦清醒、心情輕松愉快、全身舒適。本研究顯示(表2),實驗組患者術后皮下積液、上肢水腫、皮瓣壞死、肩關節運動受限等并發癥的發生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五、小結
綜上所述,乳腺癌圍手術期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礙、焦慮、抑郁、術后不適、并發癥等問題,臨床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實施放松訓練,可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抑郁等多種負性情緒,提高睡眠質量,減輕術后不適,預防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促使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崗位,減輕家庭、社會負擔,最終達到回歸社會、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佳圓,欒榮生,吳得生,等.我國生殖內分泌腫瘤的時間及地理分布研究.中國公共衛生,2003,19(9):1038-1040.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8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4066-02
根據2006年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暨第九界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通過的腦癱定義,腦性癱瘓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癥,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1]。我院在小兒康復中心投入十余萬元引進了德國Motomedgracile12兒童型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結合康復及運動療法治療痙攣性腦癱,效果更加顯著。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8月一2012年3月入我康復中心治療的66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符合2006年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暨第九界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研討制定的診斷標準與分型,分成兩組:治療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歲。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2-5歲,平均年齡3.15歲。兩組臨床癥狀、肢體功能評分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包括Bohath手法、Vojta手法,Rood法和上田法等手法治療;結合針灸、低頻脈沖電治療。手法治療2次/d;針灸以及低頻脈沖電治療每天1次,每周治療5天,共9個月。
1.2.2治療組除綜合康復訓練外還使用德國MotomedGracile運動訓練系統進行治療。每天1次,每次20min,每周5次,共9個月。
1.3療效及評定標準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9個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評定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對下肢股內收肌群肌張力進行評定,徒手肌力評定法(MMT),對臀中肌與股四頭肌進行評定[2]。療效標準:肌張力:有效:肌張力恢復正常或降低1級以上;無效:治療后無肌張力降低16〕。肌力:顯效:治療后肌力恢復正常或增加1級以上,無效:治療后肌力無增加。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
12個月的康復訓練后,治療組的患兒下肢股內收肌群肌張力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德國Motomedgracile12兒童型智能運動訓練系統是一款專門為罹患腦癱及先天性脊柱裂以及各種肌肉疾病的兒童研發的專業康復訓練設備,該訓練系統則可幫助此類患兒(0-2級肌力)做主動訓練,循序漸進,用其特有敏銳的誘導適應性去感知痙攣,一旦主動運動中有痙攣產生,系統可以自動識別,停止運動,方向自行更改,減輕緩解痙攣,隨后運動強度會逐步提高,痙攣狀態下速度絕不會迅速更改,避免國產該類型設備出現患兒二次損傷的致命缺陷,除此之外,該系統還具有以下特點:①系統的高低可控,這樣一來,無論學齡兒童還是幼兒都可以根據身高大小調整高度以適應需要;②兩個腳蹬之間的間距只有區區12公分,而且腳蹬上下高度可控,非常適合各種年齡段的患兒;③系統智能性非常強,在患兒有非常微弱的肌力情況下,系統也可以協助患兒進行助力運動,而且助力運動和主動運動之間都是智能切換,不需要手動干預,主動運動中可以顯示下肢的對稱性分析,一目了然,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強訓練;④德國Motomedgracile12兒童型智能運動訓練系統較之前的型號先進,更可為患兒配備游戲菜單,方向盤,甚至可以外置設備進行游戲自行車賽車比賽,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訓練效果也大為提升;⑤該系統配備了11.5*8.5cm的彩色液晶大屏顯示,不僅可以吸引患兒的注意力,還能給出最后的康復治療結果,供醫生參考。其本質上就是一種帶有電腦芯片智能控制系統的上下肢訓練器,其中具有特色的就是它可以探知痙攣,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治療具有針對性,如果患兒下肢痙攣程度很高,不能自主運動,可以選擇被動訓練模式,可以由工作人員設置訓練時間一般為20分鐘,電腦控制板上可以顯示速度、訓練時間、消耗能量、訓練里程(公里),對稱性以及運動強度,如果出現痙攣,助力運動可以可將電機阻力降為0,幫助0-2級肌力患者做主動訓練,如果患兒下肢痙攣程度較輕,可以有自主運動,我們可以選擇主動運動模式。
腦癱患兒康復的目標就是最大程度地恢復患兒的肢體功能,對于痙攣性腦癱患兒就是緩解痙攣,抑制痙攣與共同模式、誘發分離運動、促進正常模式的形成;促進和改善偏癱肢體運動的獨立性、協調性[3]。最終使患者盡可能的回歸社會。研究中發現德國Motomedgracile12兒童型智能運動訓練系統主要鍛煉下肢的屈伸,重復及協調運動,根據不同損傷程度選擇三種訓練模式,可增強肌力,改善肌張力,增強協調性,改善關節活動度,有效防止痙攣,且可使患者樂于運動,增加了治療的依從性。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訓練方法,使用該系統后,患兒下肢的運動協調性、對稱性、靈活性均有所增加。智能運動訓練系統結合綜合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改善下肢功能有一定的療效,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劉欣,胡香玉,楊威.電針聯合傳統針灸治療小兒腦癱40例的臨床療效觀察[J].柳州醫學,2009,22(2):75-76.
篇3
【關鍵詞】 腦中風后遺癥;肢體功能;康復護理;臨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1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120-02
腦中風患者進行治療以后也會留有后遺癥,比如說肢體障礙,認知障礙,言語障礙,情感障礙等,因此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是很重要的,可以讓患者肢體感覺功能得以恢復,同時減輕殘疾、殘疾帶來的后果。本次研究將選取我院在2009年2月到2011年8月期間所收治的36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對其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護理以后,取得了不錯效果,具體內容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36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在54到77歲之間。患者主要的表現是單側肢體無力、行動不便、腳腿殘疾,還有4例半身不遂患者。18例腦梗死,5例高血壓,2例糖尿病,3例腦出血。
1.2 康復方法
1.2.1 針灸康復 取患者下肢的足三里、環跳、陽陵泉、昆侖,取上肢的外關、曲池、肩骼、手三里、合關,針灸患者患側。
1.2.2 運動康復 根據患者情況,為患者制定訓練計劃,讓患者適當的進行戶外鍛煉,比如說周一讓患者坐在輪椅上進行籃球鍛煉;周二組織臺球比賽等,每次的活動之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每天進行兩次。有規律的運動能夠提高患者康復信心,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體質[1],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
1.2.3 肢體功能鍛煉 為半身不遂患者制定訓練計劃,因為此類患者不可以下床活動,因此只能在床上進行訓練。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站立等基本活動能力的練習,要從簡到繁,每次訓練20分鐘,每天進行2次。
1.3 康復護理方法
1.3.1 心理護理 腦中風過程很迅速,通常患者會從正常人突然變成殘疾人,由于突然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那么患者就會出現沮喪、抑郁、悲觀的心理,情緒也會喜怒無常,還有下患者過于憂慮、擔心后遺癥,因此就不愿與人接觸,怕受到歧視,所以護理人員就要及時疏導患者不良心理,給予患者最大的安慰、鼓勵,從而讓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訓練。
1.3.2 護理 讓患者取健側臥的,不讓患者向后扭轉,然后讓患者嘗試著取仰臥。患側臥位,這樣不斷的變換,可以讓患者肢體得以活動,讓患者伸屈肌張力能夠達到平衡[2],但是不能讓患者長時間的保持一個姿勢。與此同時,囑咐患者和其家屬,不要讓患者取半坐位,防止讓下肢受壓而影響到恢復,患者家屬可以對患者進行關節被動活動,為患者進行按摩,從而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1.3.3 飲食護理 為患者準備健康、營養的飲食方案,多讓患者使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比如說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食鹽,多喝水,不要使用肥甘、油膩、辛辣的食物,不能吸煙飲酒,從而加快患者恢復速度。
1.3.4 康復訓練護理 在患者做站立平衡訓練的時候,患者身體會前后傾斜、左右彎曲,這樣就很容易滑倒,因此護理人員要從旁攙扶、指導,讓患者能漸漸找到平衡感。在患者做邁步練習的時候,不要用力的牽拉患側的上肢,因此恢復上肢要比恢復下肢困難,如果出現了肩關節緊張性肌肉拉傷,那么就會嚴重影響到日后恢復。在患者做登梯練習的時候,要讓患者把住欄桿的一側,避免跌倒[3]。
2 結 果
本次研究的36例患者,20例可從事社會活動,現已回到工作崗位;11例能夠自理,但是還不能繼續工作;5例生活要由他人照料,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3 討 論
腦中風的康復過程比較緩慢,有個別患者可能終身都不會完全恢復。對于腦中風有肢體障礙的患者而言,康復護理是一個很重要、有效的手段,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患者殘疾的程度,讓患者能夠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工作。有研究表示,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有效的改善、提高患者肢體肌力,所以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要盡早的進行康復護理,通常都是在發病前后3個月內進行康復護理,因此在三個月以后,患側關節就會發生攣縮,肢體強直,這是如果建立了錯誤運動模式,那么就很難進行糾正、調整。通過本次研究證明,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盡早肢體功能康復護理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因此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姜曉華.腦中風病人60例的康復護理體會[A].第二十一屆航天醫學年會暨第四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8,14(5):184-187.
篇4
關鍵詞:VR;口吃矯正;言語康復;虛擬現實
口吃矯正屬于康復醫學,因為口吃矯治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康復過程。在康復過程中,口吃者需要不斷提升自我認知,適時地找到自己產生口吃的原因以及自我矯正口吃的方向,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矯正效果。在傳統口吃矯正中多采用教師示范、口吃者模仿,遇到難點以圖例來簡單示意,這種教學方法使很多口吃者難以聽懂、學明白,這種傳統授課方式不直觀、呆板,完全靠“自悟”。
1 VR虛擬現實技術
VR(虛擬現實)又稱“靈境”,它是由三維計算機圖形學技術、在計算機中建立一個模擬真實世界效果的特殊環境,并通過各種傳感器設備,使用戶“沉浸”在這個虛擬環境中并進行操作和控制,以達到特殊的目的。VR具備3個特性即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交互性)和imagination(構想性),它為處在該環境下的用戶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直觀而又自然的實時感知交互。
2 傳統口吃康復治療的局限
傳統口吃康復治療通常是矯正師與患者一對一形式的訓練,存在諸多局限性:第一,教學圖形不直觀,在康復教學訓練中,要經常使用的發聲器官原理圖平面掛圖,由于受二維空間限制表現不直觀、不清楚。第二,石膏模型道具沉重,移動不方便,這些模型大多制作簡陋,靜態呆板。第三,突破環境恐懼訓練中,受時間、人員、場景、資金限制,訓練環境多為學員自我扮演練習,難于達到真實場景訓練效果,降低了康復效率。第四,由于視覺盲點,口吃者在訓練時難于理解呼吸發聲原理與錯誤的呼吸方式,以及錯誤的發聲位置。
3 口吃康復治療結合VR技術的必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把口吃定義為一種言語節律障礙。在說話過程中個體確切知道他希望說什么,但是有時由于不隨意的發音重復、延長或停頓(中斷),而在表達思想時產生困難。口吃者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的發音模式,在大腦皮層中形成病理興奮灶,要消除這個病理興奮灶,就目前醫學水平還不能靠手術和藥物去消除它,只能通過長期的康復訓練,強化口吃者的言語訓練模式,來建立新的興奮灶,從而達到口吃的康復治療的目的。
在口吃康復治療中,是基于不斷通過言語訓練提升口吃者的認知、情緒、言語行為不斷康復的過程。VR口吃康復系統可以打破傳統訓練方式的局限性,它可以針對不同類型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不同的言語虛擬訓練服務平臺,使口吃者以做游戲或完成趣味性任務的方式進行康復訓練,以此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另外,VR康復系統能夠通過數字影像將心理引導與生理治療結合起來,通過音樂、畫面、文字和語音提示等多感官形式給患者以正面的激勵反饋,幫助口吃患者構建一個康復訓練的虛擬平臺。因此,將言語康復訓練與VR技術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4 VR虛擬技術在康復治療中的優勢
VR虛擬技術,在口吃矯正治療中的應用,目前在同行業內尚未發現。它將對未來的口吃矯正方法和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4.1 訓練便利優勢
VR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滿足口吃者足不出戶,完成呼吸發聲訓練。利用互聯網、新數字媒體,如,iPad、手機等移動設備,下載該版APP客戶端,用戶不受時間、空間和教師條件的約束、在任家中接受言語訓練。
4.2 訓練直觀優勢
傳統的口吃矯正訓練多以書籍為主,書中在配以簡單的插圖說明,由于印刷技術及空間維度限制,呼吸發聲口腔結構以及動態表達,都不能及時準確的表現各器官的結構以及直觀的呼吸與發聲的復雜關系。尤其是在口吃用戶的講話時的口吃癥狀的氣息流暢度的表現通過3D動畫仿真模擬出來的真實效果。讓用戶,更加直觀真實的觀察到器官結構與發聲原理,從而使用戶更深刻了解口吃的根源,理解自己在講話時,發生怎樣不該發生的錯誤。
4.3 矯正效果優勢
不僅適合口吃用戶獨立體驗訓練,而且,可以由矯正老師授課時使用,也方便用于當面咨詢時,講解不易表達的訓練內容,通過把難于理解的呼吸發聲原理用3D動畫表現,同時又具備交互式360度角度觀看,寓教于樂,易學、易懂、易會、易喚起口吃用戶訓練的自信心和調整消除口吃者的自卑不良情緒,從而更大幅度提高口吃矯正的效果。
5 基于VR虛擬技術在口吃矯治康復中的應用
5.1 VR技術在認識發聲器官中的應用
在VR三維可視化應用中,可以根據醫用人體發聲器官解剖結構圖,比例關系,模擬出發聲各器官,如,口腔、鼻腔、胸腔等結構相關細節。根據發聲器官的生理結構,采用3D軟件建模技術模擬三維仿真結構,清晰直觀表現發聲各器官結構及關系,通過VR系統,靈活生動的交互形式,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呈現。
5.2 VR技術在呼吸發聲訓練中的應用
在口吃矯正中口吃者難于理解自己的難發、中阻、連發、痙攣原因,很難直觀地看到自己的發音器官運動方式和發聲位置的錯誤,所以可以通過3D虛擬仿真動畫技術模擬口吃者常見的錯誤發聲習慣。
通過三維動畫虛擬表現出口吃者錯誤的呼吸發聲動作,簡單易懂地表現出氣息與發聲的復雜關系。當人不緊張時呼吸與發聲的狀態與流程,當人緊張時聲帶瞬間閉鎖的狀態;首音難發伴隨痙攣的狀態與流程;當順利說話時中途突然卡住受阻的狀態與流程;連發型口吃的狀態與流程。
5.3 VR技術在模擬訓練環境中的應用
通過3D建模,可以模擬出口吃者比較恐懼的講話時的緊張環境,比如當眾講話演講現場、領導辦公室、課堂上的環境等虛擬環境,同時也可以通過設置添加觀眾或者與環境相匹配的人物,如單位領導、警察、老師等虛擬人物。口吃者用戶在進入環境前可以根據自己訓練的目的進行虛擬選擇環境及人物。用戶可以佩戴VR頭盔,沉浸式體驗到現場的演講說話前的緊張氣氛達到訓練講話的克服緊張情緒系統脫敏目的。并且,虛擬環境中的人物或環境氣氛,會通過傳感器,根據用戶的聲音流暢度、肢體語言表現等反饋,三維虛擬環境會出現模擬真實的現場反應,比如,當口吃者言語訓練表達的非常流暢時,在場的觀眾會有熱烈的鼓掌聲。
6 結語
VR技術自身優勢彌補了傳統口吃康復治療的不足與局限。針對口吃矯正中的視覺盲點問題通過三維可視化與虛擬動畫模擬仿真完美體現。通過視覺、聲音等傳感器,將用數字虛擬場景還原講話場景,使口吃者得到虛擬場景突破訓練。VR技術在言語康復領域中結合臨床應用研究能夠在言語康復領域的數字化矯治水平起到推動作用。雖然。目前由于VR技術在語音識別方面還存在一定技術局限,人工智能與情感傳感方面還不能達到完美交互,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口吃患者很有可能所面對是一個接近人的智能機器人來進行口吃康復訓練,讓我們期待這一天盡早到來。
參考文獻:
[1] 盧春明.發展性口吃者言語產生過程中的認知神經機制及學習引起的腦的可塑性變化[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篇5
一、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實施策略
(一)將倫理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體固有的倫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個環節廣泛存在著道德與利益、善與惡、應有與實有、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等矛盾沖突[2],唯有將倫理教育融入特教師資培養的各個環節,才能培養出既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職業情操的新型特教師資。為此,我校特教專業的老師們通過編撰專業倫理教材,進行職業倫理的理論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質和意義,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與偉大之處,提高他們對本專業職業道德規范的認識;通過觀摩特教影片、參觀特教機構、為特殊兒童送教上門、到特殊班級當義工、去偏遠地區的特教學校頂崗支教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獲得的職業幸福感和榮譽感,在陶冶其專業道德情感的同時鍛煉他們的職業道德意志,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
(二)建立康復訓練室、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康復機構和特殊兒童家庭四位一體、統一協調的實踐教學體系。
我校特殊教育專業不僅強調學生專業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而且重視其專業道德的教育與養成;不僅注重發揮傳統的校內康復訓練實訓室和特殊教育學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積極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復機構和特殊兒童家庭這兩大專業實踐基地。這種四位一體、統一協調的實踐方式,為學生創造了更多接觸特殊兒童、了解特殊教育現狀和親自進行相關專業實踐的機會,使他們的專業情感和專業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師資養成性教育的一次嘗試,對于開辦特殊教育專業,但是沒有直屬于自己的臨床教學實驗基地的特教師資培養單位來講,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公益性、經濟性和靈活性,是優質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可采納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務社會。
特殊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縱觀特殊教育的先進國家和地區,個別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質量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國特殊教育也在朝這些方向發展,由于多種原因,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勢下,傳統的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人才培養模式早已不適合特殊教育實踐的需求。因此,臨床操作能力強,能思考和處理多種教學情境,滿足特殊兒童多樣化教育需求,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新型特教師資是特殊教育師資培養追求的必然目標。我校特殊教育專業特別注重發揮各類實踐基地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鼓勵師生大膽地“走出去”,把眾多實踐基地作為平臺,在增強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提升自己專業情感的同時,通過師生雙方的實際行動服務社會、回報社會。
二、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解決實踐教學中,重實踐能力培養、輕職業倫理教育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特教師資培養往往極其倚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除了重慶師范大學、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等極個別學校外,國內高等特殊教育師范生的培養大多采用從理論到理論的模式,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特殊兒童的機會很少,雖然偶爾也會有一些實踐活動,但是這種所謂的專業實踐往往是走馬觀花式的,直接導致特殊教育的臨床教學和管理經驗匱乏。而在比重極其有限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常常存在重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忽視倫理教育的問題。我校特殊教育專業的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為師生雙方創造了廣泛接觸特殊兒童、體會特殊兒童及其家庭種種獨特際遇的機會,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很好地培養專業道德情感,磨煉職業道德意志,最終轉化為積極的專業道德行為。
(二)緩解特教機構師資短缺、專業理論水平不足的問題。
我國現代特殊教育起步晚,發展水平較低,至今不少特教機構(尤其私立的康復機構)仍然面臨著資金不足、師資缺乏、辦學經驗不足、專業技術缺乏等問題,本市的特教機構在這些方面的問題更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我校特殊教育專業從2010年3月起至今,組織、協調本專業骨干教師,為本市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和聾兒康復中心進行教師培訓,共計200余學時,主題涉及“智障兒童的評估及智力品質的培養”、“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干預方法”、“行為矯正的原理與方法”、“手語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游戲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感覺統合訓練”等。這種以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為主體,通過特教師生與基層特教機構的頻繁互動進行學習和研討的方式,不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層特教機構師資不足、理論知識缺乏的弊端,在優勢互補的諸多活動中,開創了良性互動的局面。
(三)緩解特殊兒童家庭的壓力。
家庭是特殊兒童生存和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將極大地影響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臨著或多或少自身很難意識和解決的問題,特殊兒童家長、家庭面對的壓力和挑戰尤為大。目前社會提供給特殊兒童家庭的支持系統還很不完善,社會對于這類兒童的關注程度還不夠高。特殊兒童及其家長在康復治療、教育訓練、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資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會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兒童及其家庭處于被動、回避、等待及無奈的狀態。在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觀的指引下,我校特教專業的師生本著服務社會的原則,免費送教上門,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輔導,為其家長提供教育咨詢和教育技能培訓,緩解特殊兒童家庭的壓力。
(四)解決康復訓練機構、特教學校、校內康復訓練室和特殊兒童家庭很難協調一致的問題。
在我國目前特教實踐中,康復訓練機構、特教學校、校內康復訓練室和特殊兒童家庭幾乎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雖然偶有溝通,但是這種交流缺乏系統性,很難做到圍繞共同關心的特教問題,開展多主體間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在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中,我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師生成為積極的活動者,我們開放校內康復訓練室,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訓練場地,為特殊學校及康復機構提供康復訓練與教學設備,并提供專業訓練技術及教學理論支撐。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與評估,針對評估結果,實施個別輔導教學,并為特殊兒童接洽適合于該兒童的康復機構或特教學校。他們組織策劃家庭學校的聯誼活動,邀請康復訓練機構與特殊教育學校共同參與,相互之間進行專業問題的探討,構建四位一體、統一協調的教育模式,促進特教事業的共同發展。
三、服務型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效果
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通過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倫理教育,各項實用、高效的教師通識性或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師和相關的特教康復及管理人員應具備的各種教學能力和技巧,把所學得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具體的職業行為方式,并使之趨于規范化。
(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明顯提高。
特殊教育學生能夠進行接案,熟練地運用診斷評估工具,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個別與團體教學。學生運用獨特的構思,設計出盲文摸讀輔助教具、自閉癥兒童結構化教學溝通板等一系列教學用具,獲得特殊兒童的喜愛和家長及學校的一致好評。熟悉特殊兒童的各種類型,根據不同障礙類別進行專業護理,并給予特殊兒童家長正確的指導。學生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到理論層面,形成科研論文,并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學生多次參加省級和校級職業技能大賽,屢獲嘉獎。
(二)師生的職業情感明顯提升。
我校特教專業的師生們廣泛參與助殘日活動、自閉癥日宣導活動、殘奧會宣傳活動、特教機構和特殊兒童家庭的個訓等活動。這些專業實踐活動,使師生雙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諸多真實情景,增加了對特殊教育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了發掘特殊兒童潛力,使其平等參與社會的意義。師生們普遍反映,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到了不少書本以外的知識,促進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于特殊教育專業,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轉變為喜歡從事這一職業。在與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的專業情感和專業實踐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篇6
關鍵詞:腹式縮唇呼吸視聽訓練;COPD;生命質量;影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1]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因病程長、易復發、損害不易逆轉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且有逐年增加之勢。COPD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有研究顯示,至2020年,COPD將成為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5位。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內科住院治療COPD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齡66~88歲,平均年齡(72.9±11.2)歲,肺功能測定為2~4級,其中2級44例,3級61例,4級15例;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胸部X線及肺功能測定,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及其穩定期的診斷標準。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有氧康復訓練,其中住院訓練15~30 d,其余時間在家中訓練。
本研究針對老年人特點,制作專門用于COPD患者訓練的《腹式縮唇呼吸視聽教 材》[2],由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面授、講解、操作示范,為其播放腹式縮唇呼吸光碟,發放光碟給其回家訓練使用,由專科護士定期隨訪學習情況,確保其掌握并熟練運用腹式縮唇呼吸,并觀察評價訓練后生命質量有無改善。該研究旨在探索針對COPD患者健康行為訓練的新方法,以便在各級醫療機構及社區推廣使用。
1.2研究內容 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120例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制作腹式縮唇呼吸訓練視聽教材,對觀察組成員進行呼吸訓練,確保其全面掌握;在訓練前后,對觀察組及對照組成員均進行生命質量評定,判斷視聽訓練干預產生的影響。
1.3方法 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運用《腹式縮唇呼吸訓練視聽教材》,對觀察組成員進行呼吸訓練6個月。蔡映云等[3]設計的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質量評分表進行評分,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3項)、社會活動能力(7項)、抑郁癥狀(8項)和焦慮癥狀(7項)四部分。每項按1~4級評分,分值越高提示生存質量越差。在訓練前,觀察組及對照組成員均進行生命質量評定,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因子、社會活動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四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實驗后判斷視聽訓練干預產生的影響。
訓練前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判斷視聽訓練干預產生的影響。將資料錄入數據庫,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主要統計方法包括:統計描述、方差分析、相關分析。
3結果
對照組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縮唇呼吸視聽訓練,訓練6個月觀察兩組日常生活因子、社會活動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四項指標。比較2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4.1課題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本研究為國內首次制作音像資料對COPD患者進行腹式縮唇呼吸訓練,避免了訓練的隨意性;音像資料可復制、可攜帶,保證了訓練的便捷性、可及性和可重復性,有得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創新COPD患者健康行為訓練的新方法,以便在各級醫療機構及社區推廣使用[4]。
近年來,老年慢性患者的生命質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對與生命質量的改進密切相關。老年人動作變緩,記憶力下降,接受能力減退,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針對老年人特點,制作專門用于COPD患者訓練的《腹式縮唇呼吸視聽教材》,由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面授、講解、操作示范,為其播放腹式縮唇呼吸光碟,發放光碟給其回家訓練使用,由專科護士定期隨訪學習情況,確保其掌握并熟練運用腹式縮唇呼吸,并觀察評價訓練后生命質量有無改善。該研究旨在探索創新腹式縮唇呼吸訓練的教學材料。
4.2腹式縮唇呼吸訓練的病理生理依據 COPD的病理生理基礎是呼吸道壁和肺實質的慢性炎癥及結構改變,致呼吸道重塑,最終導致呼吸道管腔狹窄和進展性氣流阻力增加,表現為呼吸淺速,可由于呼吸疲勞而導致胸腔矛盾呼吸,這些異常的呼吸模式又進一步降低了通氣效率。通過人工阻力呼吸訓練可以延緩呼氣,使氣流下降,提高氣管內壓,防止支氣管和小支氣管過早壓癟。腹式縮唇呼吸除具有改善COPD患者肺通氣、換氣功能,緩解氣促、缺氧癥狀,增強呼吸肌肌力和耐力等作用和臨床療效外,還可鍛煉和增強患者的體力及活動能力。
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活動后往往出現或加重氣促癥狀,使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本文生存質量評定結果顯示,COPD患者通過系統的有氧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抑郁癥狀及焦慮癥狀的平均評分均顯著下降,生存質量顯著提高[5]。提示腹式縮唇呼吸視聽訓練對緩解期COPD患者延緩和控制肺功能進一步惡化,改善肺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和生存質量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袁學枝.縮唇呼吸對COPD患者呼吸功能主要指征變化的觀察[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8):87-88.
[2]鄧麗金,陳錦秀."六字訣"呼吸操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預后的干預研究[D].福建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論文,2009.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評估[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4,3(4):225-227.
篇7
關鍵詞:教育康復學 專業建設 課程框架
分類號:G760
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向教育部提出開設教育康復學本科專業的申請,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號文件,決定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教育康復學,即教育康復學作為二級學科與特殊教育學并列。由于教育康復學科屬國內首創,本文擬就教育康復學的建設背景、學科界定及其與相關學科的區分度、專業建設思路和發展前景四個方面進行敘述,以期為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1、建設背景
1.1 特殊兒童自身對教育與康復的雙重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兒童患病的類型也在發生改變,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下降,遺傳性疾病、先天畸形、早產、極低體重等兒童的存活率逐漸上升。這些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礙或缺陷,甚至產生如腦癱、智力障礙、孤獨癥等疾病。由于現有的醫學手段尚無法治愈這些疾病,這些特殊兒童需要接受長期的康復治療。到了受教育的年齡,他們只能帶病接受教育。另外,隨著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推行,與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特殊兒童障礙程度加重,殘障類型增多,多重障礙兒童增多等。面對這些特殊兒童,特殊教育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難以實施,教育康復效果難以提高。針對目前特殊教育對象的現狀,要切實提高我國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改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兒童的需要為本。綜上,特殊兒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復服務的需要。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康復治療服務主要由醫院承擔,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學校提供。近年來,人們開始反思這種康復與教育分離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教授指出這種相互分離的模式有兩個弊端,一是殘疾兒童個體很難同時兼顧學習與康復,二是康復治療與學習完全分離,醫生的康復治療不能有效地為教師的教學服務,因此他認為有必要發展基于學校的康復治療模式,并將其視為教育過程的一個部分。這一構想明確提出特殊教育學校必須承擔起教育與康復的雙重任務,而要實現該目標,必須對現有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機制進行改革,培養大批具有教育與康復雙重知識和技能的師資。
1.2 社會對教育康復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公報顯示,我國0~14歲的殘疾人口為387萬人,在校特殊兒童約39.9萬人。據統計,2011年我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41311人,師生配比為1:9.65,遠低于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學校中能為特殊兒童提供相關康復服務的專業人員更為缺乏。統計表明,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中,能為特殊兒童提供相關康復服務的不足3%。就目前我國學前和學齡特殊兒童數量而言,如以每名專業人員服務40名兒童、每名兒童每周接受1個小時的康復訓練來計算,我國共需要9.7萬名教育康復專業人員。另外,對于絕大部分特殊兒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個小時的訓練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對于許多存在多重障礙的兒童來說,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員為其提供綜合康復服務。再者,由于特殊兒童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往往需要對其實施個別化的教育和康復。因此,目前我國教育康復人員的需求與實際數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據現代康復醫學的理念,特殊兒童所需的相關康復服務包括:聽覺康復、言語語言康復、心理康復、物理康復、作業康復、藝體康復、康復輔具以及社會康復等。近年來,隨著全社會對康復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的康復醫學也隨之發展,國內的一些醫學院校相繼設立了相關專業。據本項目組統計,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康復治療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與健康等專業。但這些專業的內容主要以物理治療為主,培養的康復治療師尚不能滿足目前醫院的實際需要,更不用說滿足目前特殊教育學校對教育康復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從目前國內外康復治療專業所屬學科領域來看,相關康復治療學既可歸屬于醫學類,也可歸屬于教育學領域,例如香港大學的教育學院就下設言語聽覺科學系。因此,本項目組認為大陸地區高等院校的教育學科必須打破專業壁壘,利用已有的專業基礎,大力發展與建設教育康復學專業,培養能在特殊教育學校或康復機構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相關康復服務的專業人才。
1.3 國家支持增設教育康復類專業
黨的“十七大”提出“關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來,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心與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養特殊教育師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2012年4月,發改委、教育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廳了《關于印發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二期實施方案暨編制專項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辦社會[2012]896號),其中明確提出:“擴展特殊師范專業范圍,研究增設教育康復類專業。”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2號),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力度”中提出:“加強特殊教育專業建設,拓寬專業領域,擴大培養規模,滿足特殊教育發展需要。改革培養模式,積極支持高等師范院校與醫學院校合作,促進學科交叉,培養具有復合型知識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師、康復類專業技術人才。”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復學這門新學科,也為這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平臺。
2、學科界定及其專業區分度
2.1 教育康復學的學科界定
對教育康復學可有兩種理解:其一,該學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與手段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的一門學科;其二,教育康復學是整合教育、康復的手段和方法,為兼具教育和康復兩種需求的人提供服務的一門綜合學科,該學科是教育學(包括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簡而言之,前者將教育與康復解釋為偏正關系;后者將教育與康復解釋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關系。這里我們傾向于后者,因為將教育康復學界定為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交叉的邊緣學科更符合“醫教結合”的內涵,符合目前國內特殊教育新形勢下對師資培養的需求,有助于發展基于學校的康復治療模式。
2.2 教育康復學與相關專業的區分
2.2.1 教育康復學與特殊教育學
首先,從歷史發展來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歐洲,至今大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特殊教育的發展又催生并促進了特殊教育學的發展。而教育康復學則是基于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現實需求而設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有助于落實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改革方針,有助于建立基于學校的康復訓練模式。
第二,從學科定義上看,特殊教育學是研究特殊教育現象及規律、原則和方法的科學,一般以學前和學齡特殊兒童的教育為研究重點,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組織形式和設備對特殊兒童(青少年)所進行的達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養目標的教育;教育康復學則是教育學(包括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大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從培養目標上看,特殊教育學專業主要培養在特殊教育學校從事教育、教學的教師;教育康復學專業主要培養既能從事特殊教育集體教學任務,又能承擔各類個別化康復訓練的雙師型人才。
第四,從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上看,特殊教育學專業主要以教育學為基礎,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規、特殊教育學校教材教法等為主要學習內容;而教育康復學專業主要以現代康復醫學與特殊教育學為基礎,以特殊兒童各類功能評估與康復訓練、特殊兒童教育與教學方法為學習內容。
第五,從培養方式上看,國內目前特殊教育學專業的課程內容偏重理論層面,實驗類課程相對較少;而教育康復學專業的課程內容則偏重操作層面,實驗課程占有較大的比例。另外,學生除需要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及康復機構見實習外,還需在醫院康復科臨床實習。
第六,從服務對象上看,特殊教育學以特殊兒童(學前、學齡及青少年)為主;而教育康復學在以特殊兒童為服務主體的基礎上,兼顧有障礙的成人。
總之,傳統的特殊教育學更多的是從哲學或理論層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現象與規律;而新設的教育康復學則更多的是從實證與操作層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現象與規律。兩學科的并列設立,有助于促進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縱深發展。
2.2.2 教育康復學與康復治療學
基于學校的教育康復學與基于醫療系統的康復治療學有明顯的不同,如:從培養方向上講,康復治療學目前培養的專業人員大多在醫院從事相關工作,而教育康復學培養的專業人員則多數將在康復機構、特教學校、兒童福利院等機構從事相關工作。從手段上講,康復治療學以藥物、器械等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復學則將康復訓練和教育方法結合起來。從課程內容上講,康復治療學以物理治療為主,而教育康復學中的康復涉及言語、聽覺、語言、認知、心理、運動等更廣泛的領域。從對象上來看,康復治療學以成人為主,而教育康復學以兒童為主、兼顧成人。
3、專業建設思路
3.1 培養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育康復學的界定,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在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康復中心與民政福利院等機構,既能從事特殊教育教學任務,又能承擔各類康復訓練任務的雙師型人才。
3.2 課程設置
3.2.1 課程框架及主要課程
教育康復學本科課程體系將專業課程分為四個板塊(不包括學校與學院設置的通識課程),即: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程和實踐課程。現介紹依據這四個課程板塊設置的專業課程框架及主要課程,如圖1所示。
3.2.2 課程設置說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復學的界定與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課程板塊之間相互聯系與融合。從整體而言,課程包括了教育與心理、康復訓練兩類課程。教育與心理類課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特殊教育學概論、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與教學等課程;康復訓練類課程主要有:康復聽力學、言語語言障礙的評估與矯治、各類障礙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等。兩類課程及各板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各課程內容之間有機銜接,呈階梯式遞進,前面課程是后面課程的基礎,后面課程是前面課程的延伸與拓展。
(2)理論與實踐結合。該原則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相關理論課程均有配套的實驗課程,如:“言語障礙的評估與矯治”的實驗課時約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強見、實習環節,包括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醫院康復科的見、實習。
(3)先分后總。即遵循綜合康復的理念,先按言語、聽覺、語言、認知、情緒行為、運動、學習能力七大康復板塊no]設立專業核心課程,然后在此基礎上,依兒童障礙類型設置拓展型課程,如:腦癱、智障、自閉癥、聽障、學習困難等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提出先分后總這一課程設置原則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第一,大多數特殊兒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礙,如言語障礙、認知障礙等;第二,無論哪一類特殊兒童均會表現出多種障礙,如腦癱兒童除肢體運動障礙以外,還會有言語、語言、認知、情緒行為、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障礙;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專業課程按特殊兒童障礙類型設置課程,課程內容之間存在大量的交叉與重復。先分后總原則遵循的是先關注與處理各類特殊兒童的共同性問題,再關注與處理各類特殊兒童的特殊性問題,以期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優化課程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3.3 培養形式與途徑
沈曉明教授對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議值得思考。他認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一是倡導師范院校和醫學院校合作培養特殊教育專業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專業中康復類課程的比例;三是通過雙學位、聯合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復的高層次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康復學的設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產物,改革的精神與內容必須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碩士兩個層次探討教育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形式與途徑,并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規劃為例說明。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擬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合作,具體說,本科學生必須修滿“156+60”個學分的課程,前156個學分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承擔,后60個學分(包括臨床康復實習)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承擔,學生畢業時既可獲得教育學(教育康復專業)的學位證書,也可獲得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證書(相當于二專)。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也可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實施7年一貫制本碩連讀的培養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習醫學與康復治療學的課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復學專業學習心理與特殊教育類課程,碩士論文可由兩校教師分別或聯合指導。另外,除了讓學生獲得學位證書外,還將積極支持與鼓勵學生獲取相應的職業證書(例如,取得助聽器驗配師、言語康復師資格證等),提升康復技能,為今后的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4、專業發展前景
篇8
通過培訓使學員掌握療養康復專科理論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科動態,拓寬專業視野,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臨床培養專業素養精深、護理實踐豐富、富有創新能力的實用型專科護士和護理骨干。培訓采取理論與臨床見習(實踐)相結合、基礎知識與專科技能相結合、學科發展與崗位需求相結合的方式。療養骨干培訓班培訓時間為10d,其中理論授課52學時,臨床見習13學時;康復護理培訓時間為2個月,其中理論授課150學時,臨床實踐為160學時。理論授課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方法,授課教員主要安排我院全軍康復醫學中心、信息中心、軟傷組織疾病診療中心、護理培訓中心等專業知識淵博、臨床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同時聘請國內、軍內多名知名專家教授進行前沿知識、學科發展等知識授課;臨床實踐主要以模擬操作和臨床跟班形式進行,安排實踐操作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語言表達清晰、個人作風品質過硬的教員進行帶教[2]。療養機構骨干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療養學與療養事業、特勤療養員心理特點及心理干預對策、療養護理咨詢及心理評估方法與技巧、數字化療養院與護理工作、核武器殺傷因素及防護、部隊官兵常見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干預、潛水減壓病的診治護理與預防、亞健康的評估流程、方法與調理等。康復護理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療養康復醫學概論、康復護理發展現狀、頸椎康復、腦癱康復以及卒中康復訓練與護理等;并結合護理工作需要,安排了共同科目授課,主要包括療養康復心理護理、專科護士綜合素質、護理科研、學術論文寫作、戰傷救治、溝通技巧以及護理質量管理等內容。
培訓效果評估
嚴密的組織管理和嚴格的考核評價是保障培訓成效的關鍵[3]。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我們將考核分為三部分:理論考核、專科技能考核和臨床實踐評估。其中療養骨干培訓只進行理論考試,以筆試形式進行。康復護理培訓除進行理論考核外,還進行專科技能考核及臨床實踐評估。修完規定全部課程并通過考試者,頒發《軍隊療養康復專科護士培訓證書》。培訓后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對授課老師教授內容、對教學計劃安排、對編寫的教材、對教學及生活服務保障的滿意度以及學習收獲等方面的內容。調查顯示,通過培訓,開闊思路(75%)、提高理論水平(95%)、提高科研工作能力(52%)、提高操作能力(85%);同時護士對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人際溝通技巧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需求很高[4]。康復培訓班結束后組織召開學員座談會,讓學員暢所欲言,談體會,講收獲,提建議,對下一步改進培訓方法,調整課程安排,提高組訓能力和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篇9
[關鍵詞]高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多模塊層次化
一、我國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當前我國高等特殊教育學校開設的傳統課程均以理論教學為主,培養的學生雖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是實踐操作能力明顯欠缺,不能完全適應特殊教育教學和康復訓練工作的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越發高度重視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明確地指出了要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殘疾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加強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培養。這些表現在高等特殊教育領域,就是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針對實踐教學,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師范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為了保障實踐教學質量,2012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別指出要強化實踐育人環節,需通過增加實踐教學比重、配齊配強實驗室人員、組織編寫優秀實驗教材、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等措施來提升實驗教學水平。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在實踐教學改革與實驗室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與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對實踐教學重要作用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相適應的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實踐教學體系運行的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要切實提高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殊教育知識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出的學生能夠熟悉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熟練與特殊教育和康復訓練相關的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能夠勝任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需要,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N校的特點,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構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對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為國內其他的高等特殊教育學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一點啟示。
二、我國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一定要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劃進行,這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出發點[2]。該校一直秉承“博愛塑魂、質量為本、特色立業”的辦學理念;圍繞培養具有特殊教育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的目標;輸送為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此該校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注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完善人格的養成和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
(二)構建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四個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3-4]
作為教學型高校,其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為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服務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不僅是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的首要出發點,也是評價實踐教學體系是否科學合理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2.系統化原則
體系是若干有關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因此,需要遵循特殊教育的發展規律和認識規律,結合當前特殊教育和康復治療所涉及的各個專業特點,按照組成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的地位、作用和內在聯系,來形成互相銜接、彼此連續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5]。
3.行業導向性原則
為了構成一個科學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緊跟當前行業的發展形勢及人才需求,即以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需求為導向。(1)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探索復合型和應用型特殊教育師資人才的培養。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規格以及就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在保持傳統特殊教育課程優勢的基礎上,對課程的結構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改革。鞏固和完善各專業復合型和應用型的“彈性化模塊”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上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緊跟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步伐,進一步轉化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學科型課程體系。(2)以個性化培養為主線。緊跟行業發展,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優化實驗實訓模塊和完善實驗課程體系。探索出現代化的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建設,以發展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建立一套標準的實踐教學體系。4.特色原則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為此,確立以具有博愛精神和現代特殊教育理念為核心,以特殊教育和殘疾人需求為導向,以教育康復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關鍵,以教學研結合為途徑的、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該校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中始終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
1.更新實踐教學理念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遵循認識能力的發展規律,設置不同的實驗模塊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構建具有不同功能效果的實驗模塊,構成一個由淺入深和具有內在聯系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體系的目標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由于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同等重要,應做到相對獨立和相互促進,不能厚此薄彼甚至顧此失彼。
2.構建“多模塊”的實驗內容體系和實驗課程體系
[6-7]為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的需要,將實驗內容體系和實驗課程體系分成若干個模塊。在內容上特殊教育實驗分成認識實踐、特殊兒童診斷、特殊兒童評估、輔助技術應用和特殊兒童康復訓練5個模塊,前3個模塊為特殊教育基本模塊,后2個模塊則為擴展模塊。各模塊包含不同的實驗內容,分別針對學生基礎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設計。認識實踐模塊主要包括相關課程的現場參觀和特殊教育基礎認識實踐(包括視障、聽障、言語障礙、智力障礙和肢體障礙相關的儀器設備)。特殊兒童診斷模塊主要包括視功能檢查、聽覺功能檢查、丹佛兒童智力篩查、50項智能篩查、兒童智力篩查量表、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檢查和生長發育及生理功能檢查等。特殊兒童評估模塊主要包括語言、社交、生活自理、運動等功能發展評估。這3個基本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輔助技術應用模塊主要包括盲文打字機的使用、盲文點顯器的使用、定向行走、低視力康復訓練、耳印模制取、聽力檢測和助聽器驗配分析等。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模塊主要包括言語治療、游戲治療、音樂治療、手法治療、多感官訓練、感統訓練、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等。這2個擴展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通過基本技能和應用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做到針對不同特殊兒童所表現的行為和癥狀設計出不同的方案并對其進行較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培養學生能夠真正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按照上述5個模塊,一個針對特殊教育多模塊的實驗課程體系就構建完成(見圖2)。該課程體系相互銜接,彼此連續,形成一個從診斷到評估,從評估到訓練的融會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得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構建“層次化”的實驗項目體系
該校目前依托特殊教育、學前教育以及康復治療學等學科,按照實驗的類型和要求進一步優化了實驗項目,將實驗項目分為基礎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3個層次[8-11]。這3個層次既獨立于理論教學又與其密切結合,形成了從基礎知識能力到應用能力,再到創新能力培養的梯狀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1)基礎型實驗。主要包括演示和驗證性實驗。該實驗項目是以培養學生對基礎認知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實驗課程。指導學生掌握通用或專業基本技能,以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如對和特殊教育相關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手語技能訓練;盲文技能訓練;語言技能訓練;書面技能訓練。此類實驗主要面向一到二年級學生。(2)綜合型實驗。主要包括課程綜合實驗、專業綜合實驗和跨專業綜合實驗。該實驗項目是將相關專業知識聯系起來,對多門專業知識內容的整合,實現知識的延伸與拓寬,形成專業的系統框架。要求學生在全面掌握專業相關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如特殊兒童的診斷、評估和訓練。這里的特殊兒童有可能是單一的殘疾,也有可能是多重殘疾,所以在開展診斷、評估和訓練實驗時要將多門專業知識綜合起來融會貫通,然后應用于實踐。此類實驗主要面向二到三年級學生。(3)研究創新型實驗。主要包括校內(外)畢業論文設計、開放實驗項目、自主實驗項目、科研課題項目、個案研究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該實驗項目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項目的設計、安排和完成全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則從旁加以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科研自主性和學術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加深學生對學科的認識和理解,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此類實驗主要面向三到四年級學生。
(四)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運行的保障措施
1.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
(1)健全實驗室管理體制根據《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規程》,該校制定了《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管理辦法》、《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和《實驗室設置辦法》等一系列相關的管理辦法,目的就是進一步強化校、院和實驗室三級管理體系,層層落實管理職責,形成一個更為完善的實驗室管理體系。(2)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完善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驗室隊伍建設與管理》、《實驗室安全管理》和《儀器設備管理》等四大類規章制度。
2.統籌規劃,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
實驗室是實踐教學的主戰場,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保證。要制定完善的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和年度執行計劃目標,大力整合現有資源,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1)建設學生受益面大的校級、省級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有計劃地建設一定數量的綜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3)逐步建設部分開放實驗室。制定切實可行的開放實驗室管理辦法,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12],為學生自主、獨立實踐提供必要的條件。
3.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實踐教學是特殊教育院校的核心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教學步驟,而高等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包括實踐操作能力,則直接關系著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質量[13]。因此,特殊教育院校有需要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結構合理、業務水準高、奉獻意識強、與學校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和富有團結協作精神的、相對穩定的高素質實驗技術隊伍,為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高做出貢獻[14]。
4.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質量監控管理
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必須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質量監控管理機制,針對實踐教學各環節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評估指標。學校應如考核和評估校內理論教學質量一樣,嚴格要求教師按實踐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和要求,精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實訓。建立師生反饋機制[15],開展學生評教活動,對教師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采用百分制指標進行量化考核,注重實踐教學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學校應成立教學督導組、聽課評課隊伍和教學信息員隊伍。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對實踐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全程質量監控與管理,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三、關于我國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實踐導向的特殊教育教師課程內容改革的重要途徑
特殊教育與醫學相似,具有很強的臨床性,要求教師在大量教育個案的基礎上形成“臨床”經驗。因此,未來的特殊教育教師除了具備一般教師的基礎專業能力以外,還應掌握關于殘疾兒童身體、心理、醫學、康復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對多重殘疾兒童身心缺陷進行診斷、評估、教育和康復等更為綜合化、個性化和精細化的特殊教育能力。該校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有助于貫徹落實以實踐教學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和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特殊教育人才。
(二)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有助于滿足特教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的需求
該校設有江蘇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是全國唯一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特殊教育培訓專業機構,負責全省特殊教育教師及管理干部的培訓工作。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可以使該校目前擁有的優良實驗教學資源充分發揮作用,為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和康復機構康復治療師的培訓提供一流的實驗場所、一流的實驗師資隊伍、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項目體系;為在職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教學反思提供學術支撐。同時,學校通過與基層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建立一種長期有效的聯系,使得學生能夠下基層去實習,了解基層的真正需要。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形成一種“合作、互利、共贏”的局面,從而實現教師職前職后培養的一體化。
(三)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有利于“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的建立
特殊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有利于積極推動校內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按照專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和教學大綱要求,積極由參與共建的行業主導部門、基層特殊教育學校等共同制訂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組織實施實踐教育培養計劃以及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實現校內校外培養、技能訓練和崗位訓練的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時偉.高師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生產與運行[J].教師教育研究,2012(5):1-6.
[2]王志芳,周錦燕.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3):206-208.
[3]聶麗,趙江東,祝家貴.高等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4):126-128.
[4]劉詠梅,祝鈞,戴敏.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12-14.
[5]陶雷,何斌,莫贊.高校經濟管理本科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3):119-121.
[6]葉秉良,戴文戰,楊蔚琪.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6):131-134.
[7]劉文雅.特殊教育專業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9(4):68-71.
[8]付慶玖,韓振.高等教育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14-16.
[9]彭新一.文科綜合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9):1-3.
[10]許家強,周勤,陳步云.構建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5):1-4
[11]潘宏利,盧超.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6):254-257.
[12]何燕春.特殊教育實驗(訓)室儀器設備利用率的探索和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12):225-227.
[13]呂淑惠,曲學利,樸永馨.高等特殊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特殊教育,2006(11):54-57.
[14]何燕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12):260-263.
篇10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059-02
學術期刊編輯對擬刊用論文的修改應該有個“度”。“修”者,校正也,如果失“度”,修改就變成了一定程度的“改寫”,而改寫是作者的權力,而非編輯的義務。況且,編輯并非百分之百地比作者高明。
筆者供職于一家公開發行的高職學報,通過自己的編輯實踐,以及與同行的交流、切磋,通過對相當數量編輯校對稿的審視,通過一些作者的意見反饋,發現在編輯過程中的稿件修改環節,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感到有探討、交流的必要。
由于有些編輯充分尊重作者原作的意識不強,或者唯恐自己的編輯工作不夠周全,以及受自己編輯水平所限(專業知識方面、文字修養方面)和顧慮影響刊物的質量等原因,一些責任編輯在對擬刊用稿的處理,存在過度修改的情況。其中有的情況筆者也曾有過。現選擇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具體表現形式羅列于后,并加以分析,以資共同探討。
一、修改強迫癥
有些期刊編輯習慣性地喜歡無度地修改作者的論文,好像不動一下“刀子”就無從體現自己的水平;好像不在稿件上留下點點“朱批”,稿子就不曾經過校改。于是就喜歡以自己的口味為標準,能不改的也要改,特別是對一些年輕作者的論文,隨意“劃拉”或填充,缺乏應有的尊重和包容之心,連一些可以通融的小地方也不肯放過,看似認真負責,實則呈現出一種“修改強迫癥”的傾向。具體表現由下列例子可見一斑。
比如,有的編輯在編校文稿的過程中,喜歡對一些近義詞作不必要的替換:比如,“調查對象(為)休寧縣農村小學及初中的部分教師……”,有編輯用“是”替代“為”,似多此一舉。再比如,在“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務……”句子中,有編輯用“做”替代“搞”;在“經過醫學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導師(等)層面的革新……”句子中,有編輯用“多”替代“等”,這些修改意義其實都不大。
實在沒有改的了,有些編輯甚至在結構助詞“的”的使用上也喜歡作無謂的修改。在具體行文的過程中,很多時候“的”的使用呈現出一種可以有,也可以無的情況,常常因作者的行文習慣所決定。有些編輯面對稿件時,喜歡刻意糾結:作者論文中有“的”的時候,他就將其去掉;作者論文中沒有“的”的時候,他卻將其添上,這就實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
請看下列句子:
“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壓力日益增加……”“傳統(的)公文寫作……”“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共青團工作不被獨立學院(的)高層領導重視……”“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等。筆者認為,這些句子中的“的”字,無論有與無,都無傷大雅,不必斤斤計較。
二、將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
誠然,“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修改不可無度。比如,“獨立學院共青團近些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行文習慣將其改成:“近些年來,獨立學院共青團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這有多大意義?既不能提升論文的學術性,也未能令文句更通暢。何苦來?
再比如,有這樣一段話:“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結合得日益緊密,學生在工學過程中的針對性寫作較多……”有編輯將其修改為:“隨著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日益緊密結合,學生在工學過程中寫作的針對性較多……”僅僅是將“結合得日益緊密”修改為“日益緊密結合”。這僅僅是一個行文習慣的問題,編輯不應該將自己的習慣強加給作者。
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行文習慣。不能因為是編輯,有修改權,就將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同樣,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有不少時候,對作者論文能做出某種“修改”,并不一定能表明編輯就一定高明;反過來,能理解作者,具有一種包容的心態,能對作者提出具體修改的意見,而不是越俎代庖,對編輯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無事生非”
如果變動幾個詞,換一下表述方式,對論文相關內容的表達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提升,語句的流暢度也無明顯的改善,卻偏要去刪改,其修改的動作,或多或少就呈現出一種“無事生非”的態勢。
比如,“所推薦的書目要易于搜尋,是普及本,而不能是孤本、珍本等。特別是在地方院校里,要注意在所在學校已有的圖書中推薦”。有編輯將“要注意在所”刪去,改為“盡量”,看似語氣通達了,但對內容的表達并無實質上的提升,反而抹去了其中強調的意味。
比如,“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開設主要依據專業要求……”有編輯將其修改為:“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主要依據專業要求……”僅僅是將什么的“開設”前置。完全多此一舉。
比如,“學校雖然開設了藝術實踐課程,但課時基本被語、數課程占用,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則從未開設過”。有編輯的修改就是換了兩個詞序,修改為:“雖然學校開設了藝術實踐課程,但課時基本被語、數課程占用,從未開設過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將“學校雖然”改為“雖然學校”;將“外語和綜合實踐課則從未開設過”改為“從未開設過外語和綜合實踐課”。這種修改,其實并無多少實際意義。
比如,“這里所說的人文環境,……也包含導師對學習者生活、科研、臨床方方面面的人文關懷與人文引導”。有的編輯非要用“等方面”去替代“方方面面”,在筆者看來,確實有點兒“無事生非”了。
四、代替作者作文
對一些年輕作者的論文,編輯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為了扶持年輕作者,既然決定刊用,有些編輯不是明確地給作者提出建議,請作者自己修改,而是為了省去稿件來來往往的麻煩,隨意地將自己的一些泛泛之論填進去充數,或者隨意刪節,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年輕作者的成長,也會給編輯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給期刊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比如,“學歷雖然不是衡量教師能力的唯一標準,但是制約教師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教師的學歷較低、素質不高,在新課程實施中就會出現觀念和行動的落后,成為課程改革的‘抵觸者’或者‘被動執行者’”。經過一位編輯之手,竟然改成“教師的學歷較低、素質不高,教育教學觀念和行動的落后,成為課程改革的‘抵觸者’或者‘被動執行者’”。經編輯如此替作者行文,編輯可能認為行文簡潔了,但原文論述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卻完全失去。
再比如,“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的原因,筆者在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與多名獨立學院共青團干部進行過探討”。這段話被一位編輯修改為:“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筆者在走訪和調研的過程中,與很多獨立學院共青團干部進行過探討。”抹去了“原因”,估計是這位編輯認為,只能針對問題,不能針對問題的原因。可原文探尋的正是原因,問題已經在前文作了羅列。另外,將原文中的“多位”改為“很多”,估計編輯是認為,“很多”才足以說明問題,但事實是否真的“很多”呢?
再如,“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共青團工作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準入門檻低,選拔機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質參差不齊;出路模糊,流動性大等。有的團干部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團情團史,缺乏扎實的團的理論基礎和業務能力……”
平心而論,這段論述,邏輯是成立的,表達是清楚的,但有的編輯卻大動干戈,修改成:“調研發現,獨立學院共青團工作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準入門檻低,選拔機制不合理;力量薄弱,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發展平臺,流動性大等。有的團干部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團情團史,缺乏扎實共青團的組織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如此修改,改得好與不好我們姑且不論,但其中表現出來的代替作者作文的傾向十分明顯。代作者作文,自己辛苦不說,抹殺了作者的行文風格和學術個性,且并不能確保一定正確,作者也未必領情。
五、有違作者意圖的誤改
一個期刊編輯文字水平需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也不可能做到全覆蓋。如果動輒下“刀子”,草草修改之,難免會出現誤改,重則對原作造成破壞,輕則貽笑大方。
比如,“這與用人單位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需求產生了極大的落差,也違背了工學結合的初衷”。有編輯將“初衷”修改為“要求”。“初衷”在這里有“原始要求”的含義,以“要求”替換之,顯然有失偏頗。
比如,“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中對應用文接觸較多,從而形成一種認識,覺得不用系統學習也能使用和規范操作”。有編輯將原句修改成“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中對應用文接觸較多,從而形成一種認識,覺得不用系統學習也能寫作應用文”,將“使用和規范操作”,用“寫作應用文”替代,將原文的兩層意思縮減為一層意思;將原文較嚴密的表達修改成較籠統的表達。
再如,“教育實習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實踐課程,是師范專業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在具體真實的教育情景中感受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逐漸培養教師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技能的過程,是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段話中,編輯將“感受”修改為“實現”是一個錯誤。因為實習生只能是感受,并不能實現。
另外,“高師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就業主要是在特殊教育學校和康復機構等,為不同障礙類型的特殊兒童進行教育或康復訓練”。編輯將“康復機構”修改為“康復醫院”也有誤,因為“康復機構”的內涵大于“康復醫院”。
六、小結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尊重作者、保持原作的原創性和行文風格,以及學術氣質方面,還是從有利于作者和編者的水平共同提高方面,或者避免編輯失誤等多方面看,編輯動筆修改論文都是一件應該慎重對待的事。編輯的“筆鋒”所向,當有規矩,有原則。
筆者認為,對處于擬刊用階段的論文稿件,應盡量尊重作者,能不改的盡量不改。這樣才能在不影響內容表述的同時,保持作者原有的行文風格,論述方式和論述思路。修改是以“修”為主,而不是以“改”為主。編輯對擬刊用論文的修改,主要是糾正字詞句的筆誤,并把不合理的、不合常規的東西轉變為讀者可以理解的東西,而不應該是代作者作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方面,編輯的義務和權力是根據相關編輯要求對論文進行一種在一定范圍內的“修正”,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隨意增添或刪除內容,呈現出一種“越權”的態勢。這樣不僅不尊重作者,也不利于作者的提高,且并不能保證編輯增刪的內容就一定正確。為此,對問題較多的稿件,編輯有權否定稿件,有權力指出稿件存在的問題,要求自己作者修改,但無權力、也無義務根據自己的難免存在偏見的判斷和認識,以及某種需要作過多的修改與增刪。
【參考文獻】
[1]王亞.撰寫科技論文的一般規則[J].焊接學報,2007(10).
[2]吳曉紅.學術論文題名的語法規范性[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040.
[3]張國范,王萍;科技論文中參考文獻的編輯加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
[4]胡昌軍,胡昌標.科技學術論文題名應言簡意賅[J].編輯學報,2005(02).
[5]張品純;科普期刊出版產業化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