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專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21:3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醫學專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直以來,我校動物醫學院院辦與教師對畢業論文環節是非常重視的,組織到位、學時保證、程序完整,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說,科研認識不足、實驗設計不合理、實驗缺乏創新、科研經費不足、專業指導老師缺乏、學生認識不足、論文答辯把關不嚴等。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當今教學改革當中的重要課題。下面就我院本科畢業論文指導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
1.1畢業論文選題不恰當
選題是本科畢業論文的基礎環節,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受實驗條件、指導老師自身能力、學生自身素質限制,選題缺乏創新性、實用性、可行性和范圍和深度不當等問題普遍存在。選題要么過大,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從哪著手。要么過小,研究的范圍過窄,過于深奧,學生理解困難。要么缺乏創新,完成的畢業論文水平一般。要么完全停留在基礎理論知識上面,缺乏實際操作動手能力。
1.2實驗設計不合理
畢業論文設計方面,一些水平較高,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多年的專業老師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不愿意來進行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專業老師指導有限,有的老師缺乏科研和實踐經驗,導致實驗設計不合理,以至于實驗進行到中途開展不下去了,不得不重新再來,既浪費了時間,又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1.3實驗經費不足
動物醫學專業本科論文,整個實驗對經費要求比較高,學院投入的經費緊張或不足,經費按人頭算,分配不公,沒有與論文完成質量掛鉤,挫傷了認真帶學生的教師的積極性,也助長了部分不負責任教師的不正之風。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論文完成的速度和質量。經費不足是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的問題,往往前期一切進展順利,學生在進行一項很有意義的實驗的時候,到了中途或結尾,由于經費預算不足,這樣導致了實驗的質量大打折扣。指導的學生多,指導老師的科研經費緊張,畢竟實驗經費充足的老師不多,大多數老師經費少,對于講師來說更是負擔不起現在高昂的實驗費用。
1.4專業指導老師缺乏
指導畢業論文的師資力量薄弱存在于農科院校的許多專業中,動物醫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是以動物養殖的實驗為主,論文指導所花的精力和時間很多。近年由于擴招,每個老師所帶的學生數量急劇增加,由于許多指導教師同時又要兼顧教學和科研任務,有的在校外任職,或經常出差,作為教授還指導研究生,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其它原因導致專業老師在論文指導上沒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從而影響了畢業論文的質量。有的指導老師不嚴格要求學生,缺乏對學術研究的嚴謹。
1.5學生對畢業論文不重視
畢業論文是大學階段專業學習情況的綜合體現,最能反映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思辯能力、基礎知識和創新精神。但是,現實中許多大學生并不重視做論文,不愿開展科學研究,經常以時間緊為借口參與實驗研究的時間偏少。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的匱乏,使不少人抱著應付的態度,知識缺乏積累,也就難以去完成高質量的論文。同時畢業論文質量把關不嚴,論文答辯及評審走過場,評分標準過低,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上頭把關不嚴,下面敷衍了事,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1.6論文寫作基本功不扎實
本科教學沒有設論文寫作方面的課程,學生對論文寫作的格式,方法及技巧知之甚少,有的時候實驗完成了,論文資料收集整理得差不多了,就是無從下手,不知該如何動筆,最后只好依葫蘆畫瓢,各種投機取巧的心理也滋生了。其實論文寫作是很講究的,這需要我們的專業老師在課堂上一一講解以及實驗論文寫作過程中加以耐心指導。
1.7畢業論文時間安排不合理
現在的畢業論文設計及操作都安排在第七學期末和第八學期初,而這時恰是同學們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務員的時間,與做畢業設計時間沖突,現在的社會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大,尤其是對于農林院校畢業的學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對同學們來到說是最重要的兩件事,且都與畢業論文無太大關系,權衡利弊后,大部分學生必然選擇前者,以至于畢業生都無法安心去認真查閱資料,認真地去做畢業論文設計、實驗操作及后來的論文寫作。從而導致了論文“拼湊”、“摻水”現象嚴重,質量下滑,而且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傾向嚴重。
2提高我校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指導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立足高校,共同探討擴招后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保障措施。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改革對策,在對本科畢業論文的現狀和存在問題調查基礎上通過從時間前移提高認識、加強選題指導、增加經費、嚴把論文答辯關從而有助于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2.1時間前移,提高認識
時間前移、認識到位是做好畢業設計的基礎。為了更好地解決就業與研究生復試對畢業設計質量帶來的沖擊,我們應該在第七學期結束前一兩個月就開始布置畢業設計工作,指導教師下達任務,學生可以利用第七學期以及寒假期間查找資料,爭取讓學生在下學期開學前就對本課題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到下學期時,學生就可以直接進入實質性的研究工作。此外,最好是將畢業論文設計貫穿于整個本科教育過程。組織從事教學、科研方面的骨干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方面,吸收各年級中優秀學生一起參加,導師不定期的向這部分學生提供畢業設計選題,供他們選擇。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提高實驗動手能力,而且有更多的時間來查閱資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在學習之余有充裕的時間去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設計。
2.1.1學生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認識到畢業設計對其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儲備、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有重要意義,他們才會盡可能地排除各種干擾,在時間和精力上有更大的投入。
2.1.2教師方面
指導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認真程度對畢業設計的質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制定對指導教師的監督管理機制來發揮這一作用。
2.2加強選題指導
加大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指導,使選題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為提高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應加大對畢業論文選題的指導力度、控制每位教師指導的畢業生數量。
2.3增加經費
學校在加大本科生畢業論文管理的同時,對本科畢業論文也要有一定的經費支持。不僅要增加投入學生的實驗經費,還要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使他們有動手實踐的空間。
2.4嚴把論文答辯關
現在很多學校都存在畢業論文考核不嚴的情況,或者有監督檢查及考核,但力度不大,流于形式。學校及學院應健全畢業論文管理機制,嚴格審查,加強規范保證論文答辯要嚴肅正規,堅持標準。可采取一些措施如校、系二級答辯,第一次未通過可參加二次答辯等方法保證質量。
篇2
一產學研緊密結合,突出創新能力培養
高等教育以面向市場和產業為特征,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高等教育與產業有機結合,其“結合點”為產學研一體化:“產”為導向,“學”為基礎,“研”為紐帶,動物醫學院在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以產業促教學,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產業,產學研緊密結合、和諧發展的特色。
樹立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科研為先導、產業為基礎”的指導思想,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的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動物醫學教學質量,促進動物醫學的健康發展。
臨床技能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臨床技能和科研培訓密切結合是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臨床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為學生開設數據庫使用課程,讓學生能獨立完成網上資料查閱工作。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布置一些論文寫作方面的作業,還要開設各種科研實驗設計等工作,在具體教學中經常給學生播放臨床病例視頻,并開設臨床病例分析講座等。在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合理的安排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同時也可以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寫作。
建立“產學研”基地,為臨床技能培養創造條件。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科研院所和企業等的經營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飼料廠、獸藥廠、養殖場、動物疫病控制中心、科研院所很少愿意為畢業生提供實習條件,目前又值高校擴招,這就產生學生數量劇增和實習基地不足的矛盾。為此,要建立一整套運行機制為臨床實踐技能培訓服務,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學與科研優勢,與動物醫學相關企業、生產單位、動物疫病控制中心、動物防疫監督所、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基地,讓學生在實施中提高臨床操作技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數量劇增和實習基地不足的矛盾。
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在目前的知識經濟大環境下,迫切需要創新型、應用型和實踐型的人才,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動物醫學專業的發展,動物醫學本科專業越來越需要善思維、創新型、應用型、合作型人才。我國高等院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21世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具備畜牧獸醫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畢業后能在獸醫業務部分、動物生產單位及有關部門從事獸醫、動物防疫檢疫、動物性食品產業、動物產品安全、伴侶及觀賞動物醫療保健行業、環境與動物保護、生物科學、教學、科學研究等工作。實踐教學更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但由于目前動物醫學專業教學經費短缺,實驗課和教學實習課實驗動物少,實習基地少,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尤其是臨床實踐能力偏低。因此,動物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迫切需要進行系統的改革,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
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很多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都是從學校直接進入教學工作崗位,本身實踐能力欠缺,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首先應該注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應該鼓勵年輕教師深入動物醫學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實習,保障動物醫學實踐型教學的順利實施。
加強和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傳統的動物醫學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課、綜合實訓和畢業生產實習,這些實踐教學環節相對獨立,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系統性的訓練。應該在相關理論教學的同時穿插實踐教學,這樣可以使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既加強了理論知識的記憶,又扎實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假期,開展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獸醫實踐、養殖實踐、國家方針政策宣傳、科普宣傳、智力支農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鍛煉。
增加實踐教學經費,改善實踐教學條件。目前動物醫學專業嚴重的存在教學經費不足問題。以前,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以大動物如馬、牛、羊和豬等為主,后來逐漸演變成以小動物如小鼠、家兔、雞等為主。過去每個學生基本都能親自動手,現在很多都是教師示教有些甚至以觀看視頻的方式完成實踐。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突出實踐教學的“611”培養模式
動物醫學專業突出實踐教學“611”模式的含義是動物醫學本科專業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共8個學期,按實踐教學模塊分解成6個學期、1個學期和1個學期共三個階段,整個實踐教學貫穿其中,前6個學期的課程實驗;第7學期的1~7周在校內進行跨學科專業綜合實習,第8~17周在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生產實習;第8學期在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崗位試就業實習。根據不同階段實踐教學要求,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和考核標準。
篇3
關鍵詞: 就業 動物醫學 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畜牧業發展模式的轉變,由于現代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高效化生產特點,市場急需高素質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為了適應動物醫學人才培養的需求及學生就業的需要,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線,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方式及手段,注重實踐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1.當今形勢下,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11年就業形勢發表了我國第一本專門闡述人力資源狀況和政策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發言人尹成基就當前中國就業壓力情況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闡述:2011年中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630萬人,還有初高中畢業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600萬人左右,另外,還有大量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軍隊退伍人員需要安排就業,全年需要就業的人員將達2400萬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萬人就業,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四川省省級“品牌專業”、國家教育部立項建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等,2011年入選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專業,動物醫學專業已成為最受我校學生歡迎的專業之一,多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100%,但隨著近年來動物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
2.現在農林院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就業為導向的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指導思想是:為社會培養既懂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實際動手能力的高素質動物醫學專業人才。根據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及教學指導思想,本專業的教學上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2.1教學形式單一:以理論課程為主,臨床實驗操作為輔。
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既掌握扎實理論基礎知識,又具有從事具體臨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與教學相關的實驗課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實驗室實習,教學與臨床實踐全面結合的渠道較少;受專業特點的制約,不能進行成批量的或長時間的實習而導致學生參與生產實習的力度不夠,使得學生只有理論知識,而實際動手能力相對比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試模式還是傳統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不能體現學生的實際臨床動手能力。沒有實施考教分離。
2.3師資力量不足,科研任務較重。
專業課程都是綜合性學科,它決定了教師不僅要懂理論知識,而且要懂臨床生產實際等知識。目前,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大部分教師專業知識面比較窄,復合型人才較少。而且中國高校教師由于科研任務較重,教學質量得不到足夠的保證,使得本科生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
3.1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狀況,動物醫學的課程大部分是以理論為主導的,與課程相結合的臨床實踐課不多。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上進行改革。
3.1.1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根據農業院校教學的要求,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要、能用為度,關鍵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1.1.1實現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并體現職能技能的培養。單一課程知識講授不夠合理,不僅會造成“過渡學習”的浪費,割斷學科的聯系,而且難以形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造成“學而無用”。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采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方式。根據考試需求和人才市場對動物醫學專業素質的需要、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內容,授課內容緊緊圍繞動物醫學服務社會畜牧業生產的內容展開。
3.1.1.2增加實訓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了增強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按照實踐性環節教學大綱教學的基礎上,加大了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課程實訓教學、校內模擬實訓、校外學年實習、校外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內容。積極推行工作和學習結合,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積極推行校內實訓和畢業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模擬的強化訓練,專業的實訓時間在一年左右,實踐性環節的學時占總學時的40%以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所有專業實訓、實驗課程開出率均達100%,實踐教學滿足了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整個實踐教學效果顯著。
3.1.1.3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實施中以質量保證為宗旨,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大力推廣病例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病例式教學——通過大量的病例導入,引出并掌握各個知識點;主要做法是結合課堂內容,選取相關病例,要求學生圍繞該病例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討論式教學——為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選取一部分知識點讓學生組織討論,提出并闡述自己的防治觀點,學生討論熱烈,運用此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舉辦多次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知識培訓,使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實現PPT教學,教學效果較好,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內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學變得輕松、活潑,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解決黑板板書中不便、費時等問題。利用校園網搞好輔助教學,增加網上課件的數量。讓學生可以在課外隨時上網學習本專業課程。利用學院網絡資源,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延長了學習的時間,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并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2教學模式改革。
采用“課堂+實驗室”、“課堂+實踐基地”、“教學+公司”等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作為高等農業院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加強實訓和實習環節,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利用暑期、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到校內實踐基地、養殖場實踐實習,使其在走出校門之時即能適應社會需要,實現畢業和就業的“零距離”。
3.3考試模式改革。
高等農業院校考試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質教育的方針,通過考試觀念、內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發揮考試的功能,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3.3.1更新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觀念。建立以“生產實踐知識、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綜合于考試”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試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始終堅持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考試觀,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不是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衡量學生,而要把考試真正當作實現教育現在動物醫學本科生過程中的一項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標自身。
3.3.2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考試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考試內容能夠反映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
3.3.3構建多種形式的考試體系,突出高職特色考試方式突出了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是只限于筆試,還采取了臨床實際操作考試、生產場站生產知識考核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評價也是重要方式,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通過面談、正式課堂作業、自立項目調查、書面報告、討論問題和寫論文等方式考察和評價學生。例如在《獸醫產科學》這門課中采用這樣的考試方式,學生自評占5%,實驗室操作占10%,教師平時考評占10%,臨床實際操作占30%,生產場站占20%(校內、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績占25%。全面衡量學生本學科的學習成績。
3.3.4加大考試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
首先,建立了科學的考評體系。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學習和利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成果,研究和規劃考評體系,制定了各種類型考試試題質量的評價標準,為課程考試質量的客觀、科學、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試結果評價和反饋機制。對考試成績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和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建立考試結果分析,總結教學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反饋渠道和溝通機制。
最后,做好考務管理工作。健全了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建設,實行“教考分離”。加大考試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重點抓好命題、制卷、監考、閱卷、評價等工作環節的科學規范管理。理順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嚴肅考風考紀,突出考試的公正性和規范性。
3.4大力提高本專業教師素質。
由于動物醫學專業的大部分年輕教師是畢業后就直接從教,專業知識面比較窄,因此要強化教資隊伍建設,建立專業教師隊伍。
3.4.1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針。對于學歷高、實踐經驗少的教師,建立參加企業實踐鍛煉制度,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提高自身實踐能力;輪流參加實訓基地的教學和建設工作,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拓寬引進人才的渠道,改變單純從高校畢業生中引進教師的做法。增加從企事業單位、國外留學生中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比重;通過有計劃地引進或送出培養的方式,逐步改善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加快教師的培養。
3.4.2堅持專兼職互補的方針。聘請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業專家為本專業的客座教授;聘請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進行“項目指導”,優化教師素質隊伍結構。組織教師參與職業獸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對現有教師的培養,使本專業90%以上的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有一定生產實際操作技能和生產管理經驗。
3.5建設實習、實訓課程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
學校領導決定了實習課程、教學實踐課程和實踐基地建設在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此,本專業重點加強了臨床診斷、臨床技能培訓和競賽等實踐課程的建設,在校內建立了實習農場和校內實踐基地。在校外積極與企事業單位聯系,建立實習基地,滿足學生校內、校外實習生產實踐的需要。
4.教學改革所帶來的成果
4.1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
動物醫學專業通過教學改革和創新,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在校學習了扎實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學生畢業后,就能夠第一時間適應用人單位的崗位。
4.2就業競爭實力增強。
本專業近五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均達到100%,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表現出良好的綜合素質,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4.3社會評價好。
通過對部分07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得出用人單位對07屆畢業生的總體評價。統計顯示,評價“較好以上”為98.5%,“稱職以上”為100%,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程度達99.8%。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來看,他們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畢業之后即能勝任本職崗位工作;他們思想積極向上、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他們團隊合作意識強,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他們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在工作中善于鉆研,能將所學專業知識融入到工作中,動手能力強;他們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較好的人際關系。集體觀念強,誠實可信。
總之,農業院校教育中的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應該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培養出不但能掌握扎實的動物醫學理論基礎,而且具有從事具體動物醫學業務工作的能力,精通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臨床操作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有一定的專業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水平,勇于開拓、善于創新、腳踏實地、精通業務、勤奮向上的高素質動物醫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鐵山.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教改紀實.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6):61-62.
篇4
1培養目標
基礎醫學(Basic Medicine Studies,BMS)是現代醫學的基礎,是醫學教育與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內容為探討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揭示人類個體的結構功能及生命過程;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等。本學科要培養素質全面、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高級科技人才。通過學習及科研訓練,使學生最終成為具有較強事業心及團隊精神、身心健康、博學多才的優秀人才。同時,通過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培養,學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熟悉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學生畢業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機關從事教學、科研或司法鑒定等工作。
2課程設置
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以突出學術和應用兼顧為原則。經過反復探索、嘗試,目前開設了實驗技術、常用儀器和動物實驗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課程。另外,不同的基礎醫學研究生在入學第一年還要學習與自己研究方向和內容密切相關的臨床課程,使自己對所從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層次的認識,這無疑會增強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會于無形中提升基礎醫學研究生對自己未來所從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養模式
當前醫學研究生的培養主要采取單一導師制培養模式,即采取“一帶一”或“一帶多”的方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中,基礎醫學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礎醫學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和論文寫作。這種培養模式適合培養從事基礎醫學教學與研究的人才,顯然已經不能解決現階段我國基礎醫學研究生的就業難問題。為此,對基礎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開始提出基礎與臨床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可以分為3個階段來完成。
3.1理論課學習階段
理論課學習階段的目標是為后續的科研和論文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本階段的學習是在本科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性更強的學習,授課教師均為具有高級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學生在學習更深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增加現代醫學和學科進展方面知識的學習。此階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學科并存、交融的優勢,舉辦各類相關講座,緊跟時展步伐,完善學生知識結構。
3.2臨床見習階段
基礎醫學研究生在進行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穿行臨床見習。臨床見習時要根據不同的導師和學生,安排不同的臨床見習科室。例如:我院基礎醫學專業有4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神經系統疾病、肺纖維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導師共同為每名研究生制訂培養計劃,在基礎醫學導師和臨床醫學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選題、課題設計及實施。同時,必須保證每名研究生進入與研究方向相關的臨床科室調研、見習或實習。如:神經系統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進入臨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肺纖維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進入呼吸內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進入內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進入心內科等。通過研究生前期的臨床實踐,其可以找到更有臨床價值的選題方向,使研究生對自身課題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動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為自己未來工作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3.3課題完成階段
各教學單位嚴格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成立以導師為組長的論證小組,指導研究生結合自身實際,做到興趣和專業要求相結合,完成畢業論文的選題、科研實踐、收集病例、論文撰寫等工作。導師組有責任和義務對每名研究生進行輔導,安排專人就畢業論文的內容、質量等進行指導、審核,確保研究生熟練掌握基本要求,達到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水平。
4結語
篇5
關鍵詞: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整體教學設計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臨床醫學教學體系中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在基礎與臨床之間起到橋梁聯系的作用。教師在生理學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方法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1]。本文將從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方案、考核體系及改革思路五個方面探討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教學設計與實施。
1課程定位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基層醫療崗位任職要求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的需求,培養具備相應基本專業能力及崗位素質的應用型臨床執業助理醫師。因此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能處理基層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及職業病,對重大傳染病、危重急癥能及時診斷并早期處理,能勝任農村衛生宣教、健康指導、預防保健等工作[2]。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知識的經歷是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基礎到臨床的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基于結構決定功能的理念,生理學的基礎是解剖學、組織胚胎學、遺傳學等。而生理學又是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內科學等后續學科的基礎。由此可見,生理學在整個臨床專業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生理學》本身特性,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教學主要需要達成以下課程目標:掌握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熟悉人體生命活動規律及相應機制;靈活運用生理學知識分析正常生命現象;熟練生理學基本實驗技能;形成醫學邏輯思維與職業道德。從心理狀態來看,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從層次能力角度來看,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同樣經歷過高考的洗禮,具有一定學習接受能力。但這些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相對本科生來說,他們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底子相對薄弱,因而分析能力較弱,而且學習的主動性及耐性也較本科生明顯差很多。因此主要的解決方法就是要將生理學當中的抽象知識形象化,使知識點易于理解,并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學內容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緊緊圍繞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需要突出臨床專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塊。通過理論教學,精講經典的原理與概念,系統化知識結構,訓練臨床邏輯思維,滲透醫學人文素養。通過實踐教學,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練使用實驗室常用儀器;更重要的通過實驗驗證,加深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并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嚴謹臨床工作作風。
3實施方案
以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生理學課程72學時為例,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遵循“三基”的原則,各章節課時分配情況為理論62學時,實踐10學時。為了確保各教學環節實施到位,每學期期初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學內容、確定教學模式;期中舉行3~4次教研教改會議,根據學生及督導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期末系統考核,整理數據資料,總結經驗。都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安在得法”,因此教學模式的正確選取非常重要。高職高專臨床生理學理論教學主要使用傳統講授法和案例討論法,實踐教學分為驗證性實驗、虛擬實驗、創新性實驗三種。傳統講授法雖然不是完美的,但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系統講授知識,闡明基本概念與原理,突出重點,解析難點,輔導拓展閱讀,答疑解惑。授課方式以多媒體課件為主要載體,輔以板書,教學法以講授式、提問式、啟發式為主。其教學流程為:課前準備復習舊課提出目標講授新課課堂小結課堂練習評估反饋。為了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升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想方設法處理重點難點的講授。比如:使用動畫說明血型鑒定的原理、牽張反射的反射弧、顯示血壓測定的方法;使用視頻說明心肌的自律性等。這些方式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傳統講授法的有力補充是案例討論法。案例討論法的主要流程為:教師課前發放案例材料,提出問題;學生分組檢索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努力解決問題;課堂討論案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達成共識;課后就案例撰寫總結性論文。這種教學方式將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系,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關于實踐教學,因為高職高專學生學制所限,實踐課時安排較少,考慮到臨床專業學生所需掌握的基本實驗技術和以后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常見疾病,精選三個實驗:動物實驗基本操作;影響呼吸、消化活動的因素;心血管及泌尿活動的調節。實踐課流程為課前預習報告;課堂教師示范,學生分組操作,課堂小結;課后實驗報告。這三個實驗主要為驗證性實驗,學生通過實驗,大致掌握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深刻理解課本上的重點知識。對于部分學習能力富余的學生,一方面可以開放實驗室提供虛擬實驗,比如成都泰盟軟件有限公司的VBL-100虛擬實驗仿真軟件,涵蓋了40多個機能學實驗,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為學校節約了教學成本;另外一方面,可鼓勵學生申請大學生課題,進行創新性實驗,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4考核體系
考核系統分為考核學生“學”和考核教師“教”兩方面。學生學習評價由隨堂提問、實驗考核、平時作業、期末筆試四部分構成。隨堂提問占總成績的10%;實驗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學習態度與實驗報告的書寫,占總成績的20%;平時作業包括預習報告和案例分析總結論文,占總成績的10%;期末筆試由學校組織統考,占總成績的60%。通過這些方式全面合理評價學生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水平。教師教學評價由督導反饋、學生評教構成。根據督導聽課后的反饋意見,可以橫向聯系各個學科,盡量減少知識的重復性教授,并向同行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及教學方法。期中定期召開學習委員座談會,及時取得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期末向學生發放的關于生理學教學的調查問卷,作為對下一階段教學的指導依據。
5改革思路
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教學改革的方向。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應使教學模式多元化;積極完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讓學生課外學習資源的獲取更加自由與豐富;以考促學,以考促教,應細化考核體系,使之標準化,更加有效檢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標,胡方林.菲律賓圣托馬斯大學生理學教學簡介及教學實踐啟示〔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8):733-735.
篇6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7)06-1380-02
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迅猛發展,提高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已成為醫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提高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已成為醫學本科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問題之一[1]。醫學生不僅應具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堅實的醫學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在醫學院校的課程中,缺乏對學生科研能力系統性的開發和培養,即使有一些相關課程也由于缺乏臨床知識而使學生停留于紙上談兵。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科研能力強的高級醫學人才。
1 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途徑
我校充分認識到培養醫學生科研訓練和開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注重發揮綜合實力較強的優勢,確立了培養醫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臨床實踐能力和醫學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方案。而要完成預定的科研任務,至少需要具備以下10種能力:檢索文獻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閱讀文獻資料的能力、鑒別資料的能力、歸納綜述能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2]。
為此我校在長期的醫學教育改革實踐中,把科研能力訓練作為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確規定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實習結束后集中10周進行專題科學研究。要求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學習查閱、分析文獻資料,對科研課題進行周密、科學的設計,處理實驗數據及分析實驗結果,最后寫出論文。科研訓練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收集素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為今后開展臨床或基礎醫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2 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方法
為使醫學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一年級就要有針對性地開設如文獻檢索與利用、如何利用圖書館、中外文工具書及數據庫、醫學信息、醫學情報學等選修課程,為學生查閱科技文獻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識。同時選擇性地開設模糊數學、醫學統計學、科技寫作等課程,使學生具備數據處理、論文撰寫等基本能力。
為確保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從2005年開始由校團委發起倡議,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每年劃撥一定經費作為學生科研專項基金,對學生科研課題進行資助,營造科研氛圍。學生科研課題主要參與對象為大二、三年級的醫學本科生。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自由選擇指導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確立科研方向,完成課題項目的設計。課題立項后,課題組人員在老師的指導下實施課題項目,包括動物實驗、指標檢測、數據分析和整理、社會調查等。在完成以上任務后,指導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以及課題完成的情況要求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和綜述文章,并爭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科研論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從申報課題到實驗操作和論文撰寫,采取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指導教師全程跟蹤指導的教學方式,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效果
目前,2005年度的學生課題已近尾聲,部分學生論文已在省級刊物上發表。該項科研活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廣大學生和老師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3.1 參與科研實踐,促進學生自我發展
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經歷了查閱文獻、科研設計、有關實驗技術的學習,進行了實驗操作(或病例分析總結)、結果分析、統計處理、撰寫和論文答辯等一整套科學研究的訓練,醫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系統的培養。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中,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思考,自學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閱讀中外文獻能力、思維動手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培養和提高。
3.2 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增加信息量
在整個科研過程中,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下,學生們親身體會到科研工作的艱巨性、科學性和群體性,體會到科研工作不僅是一件艱巨而復雜的勞動,更需要有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高尚的醫德和強烈的獻身精神。通過學生的共同協作與積極探索,也培養了學生們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及團結協作的科研精神,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學會用科學、嚴謹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3 促進臨床科研工作的開展
由于臨床醫療工作極其繁忙,致使一些科研項目不易起步,接受科研訓練的學生恰是臨床科研工作的一支有力的生力軍。原來一些缺乏人力而未開展的科研題目,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已逐步開展起來,并獲得成功。
4 加強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體會
4.1 健全制度體系,規范培養工作
完善的制度體系是開展持久有序的培養工作的前提與保障,同時也是培養工作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與整體優化的必然要求。
4.2 建立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嚴格要求學生
本科生科研活動,是相對松散的教學模式,難免有部分學生甚至教師在立項后重視不夠、投入的時間不夠,以致課題不能及時完成或敷衍了事。這就要求挑選一批有學術造詣、作風嚴謹、認真負責的教師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建立一支較為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不但使學生們受到正規的科研訓練,還要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扎實求實的作風,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為,為學生們今后從事科研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
4.3 鼓勵低年級學生參與,擴大覆蓋面
為培養具有較好科研能力的醫學生,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鼓勵低年級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雖然,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基礎較差,但可以通過科研實踐了解專業知識、提高實驗技能,循序漸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
4.4 完善科研獎勵機制,激發師生科研熱情
對學生科研進行考核,項目合格的學生獲得相應的學分,給老師計算一定的教學工作量,成績突出者可申報教學成果獎。在物質上加大對本科生科研論文的獎勵投入,鼓勵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
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研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醫學院校應加大對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力度,以適應未來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靜芳,周光紀.如何加強醫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4):48-49.
篇7
一、臨床療效觀察的實驗設計問題
在各種醫學期刊中,半數以上是療效觀察方面的論著。現擇其較普遍存在的統計學問題,結合實驗設計基本原則加以討論。
(一)對照與均衡性測定
國內醫學期刊有關臨床療效觀察的文章甚多,不少雜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設計對照的文章,其結論難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湯治療上呼吸感染》一文,報道治愈好轉率為97.7%,因無對照,無法斷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轉率中含有假像。
對照的方法雖有多種,但對照的基本原則是與實驗組齊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測定。
(二)安慰劑與盲法試驗
安慰劑與盲法試驗是醫研(主要是比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結果準確、誤差性小。安慰劑在形、量、色、味等要與實驗藥物一樣,不能給受試者和執行者任何暗示。這種試驗就是雙盲法試驗。但近年來,尚有人用改良的雙盲法,此法分兩期:第一期(公開期)試驗有效者留,無效者棄。有效者進入第二期(雙盲試驗),以確定療效是否系安慰劑的作用。在預防效果觀察時可采用該法,臨床上應用諸多困難,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樣本含量與重復原則
沒有足夠樣本的研究結果,是經不起重復試驗的,有的論文憑少數病例觀實的結果下結論,是不慎重的。如《重癥肺炎并發DIC29例》一文,作者觀察腦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腦型病死率高達57%,本組腦型病死率較低,看來及早用肝素阻斷DIC過程,對降低腦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結論。因無對照,結論不可靠。
(四)隨機分組與實驗設計類型
隨機化分組即每個實驗對象有同等機會被抽樣(分配)到各組去,而不受任何系統因素的影響。常用的實驗設計類型有完全隨機設計、自身對照設計、交義設計、配偶設計、隨機區組設計、拉丁方設計、正文(析因)設計、序貫設計、半數效量實驗設計(動物試驗),回顧性與前贍性調查研究設計等。科研設計時應根據研究目的要求選擇不同類型的實驗設計方法,進行相應的統計處理。
(五)診斷與療效標準——指標設計問題
篇8
關鍵詞:“卓越醫師”;創新創業;醫學方法學;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8-0126-02
醫學是處理人體生理機體處于良好狀態(健康定義)相關問題一種科學,預防治療生理疾病和提高人體生理機體健康。
“卓越醫師”培養辦學思路是高起點及厚基礎和強能力,“卓越醫師”培養目標是以寬厚基礎,知識與能力及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臨床能力,采用行政管理和專業指導雙導師相結合制,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卓越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卓越醫師”具有開創性個性人,其中主要包括首創與冒險精神、創業與獨立工作能力、醫學操作及社交和管理技能。
醫學方法學課程是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卓越人才,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工具性基礎學科。隨著“卓越醫師”培養模式的轉變,“卓越醫師”教育課程構建也發生重大變化,醫學方法學課程漸成體系,構建并完善“卓越醫師”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滿足“十三五”規劃發展對“卓越醫師”人才的需求。
一、“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分析
“卓越醫師”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較堅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理論及基本知識和臨床基本技能、較強的實踐能力、積極的創新精神,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初步的醫療服務能力,能夠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科學創新發展需要的高級人才、醫學方法學課程設置(見表1)。
(一)“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
(二)“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夏季學期理論課程安排
三、“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分析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
(一)“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范圍
“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分析及醫學方法學課程范圍包括:醫學信息檢索、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轉化或轉換醫學、流行病學和醫學科學研究導論、臨床科研設計、實驗研究設計、醫學論文寫作、實驗動物學、轉化或轉換醫學、醫學邏輯學和醫學哲學等醫學方法學課程。
(二)“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內涵
1.課程群。把具有相關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課程編組成一個“群”,進行系統的學習和教授,醫學方法學相關課程可以組成一個課程群。
2.醫學方法學課程群。為更好地獲取醫學創新創業能力所需要特有知識基礎,醫學基礎和臨床醫學研究工具性基礎學科編組成一個“醫學方法學課程群”。
(三)“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原則
(1)“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應遵循課程與課程體系間關系;(2)“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為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卓越人才;(3)“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應根據培養教育目標進行醫學方法學課程相關知識內容做重組和整合;(4)“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形成整體性培養,提升醫學方法學課程群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效率。
(四)“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模式
1.“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的構建,有利于提升“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教學質量。
2.“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的教學實踐中,應實現科學化與規范化及多元化,對跨學科與專業醫學方法學課程群加大建設力度。
3.“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的構建,有利于促進教師成長,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打破學科、教研室之間以及它們內部的壁壘,醫學方法學課程相關教師集中起來,圍繞“卓越醫師”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組成團隊,提供良好教學科研交流平臺。
4.“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的構建,應做好課程群教師隊伍梯隊建設,形成年齡、職稱結構等合理搭配,老中青相結合,以促進素質高和有潛力年輕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5.“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有利于培育精品課程。精品課既是授課教師打磨出來的,也是團隊合作出來的。
6.“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構建的過程中,注意營造一種“傳承精品、打造精品”氛圍,努力實現優質醫學方法學課程教學承接和再造。“卓越醫師”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醫學方法學課程群,是指基于“卓越醫師”培養目標,遵循“卓越醫師”培養教育規律,通過對跨學科與專業醫學方法學課程進行設計和整合,以醫學方法學課程間知識、方法、問題等邏輯聯系為結合點,使它們相互照應,滲透互補,體現醫學方法學課程群內一門課程對另一門課程的意義,形成相對獨立課程系統。加強“卓越醫師”課程群建設,是探索“卓越醫師”課程教學改革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提要:通過對我校東莞校區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生理科學實驗課教學的問調查,對如何選擇實驗內容及設置實驗項目;創新實驗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實驗資源,改大班教學為小班教學的必要性等進行了論述,以鰓決生理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提高生理科學實驗教學質量。
為了加強醫學生科學素養和基礎研究能力的培養,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基礎教育內容的結合,我校東莞校區自2003年以來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將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學三門學科的實驗課合并,組建了獨立的生理科學實驗室,開設了新課程——生理科學實驗。5年來,我們緊扣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積極學習國內各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經驗,結合我校的具體實際,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教學要求的生理科學實驗課程體系,該課程已成為我校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為了更好地了解和關注學生對我室教學工作的意見和要求,從中發現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我們對已經完成我科課程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就調查的結果作一分析和思考。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我校東莞校區第二臨床學院05和06級臨床專業學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們同時對05和06級臨床專業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從實驗內容的設置,實驗課時的安排,實驗前準備情況,教師授課,課堂輔導情況,課后批改實驗報告情況等方面,把調查內容設計為6個方面19項,分為好、較好、一般、差、很差5個評價等級,并就以上6個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
2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為89.2%。經統計,涉及調查內容19項中,學生評價好的有6項,評價較好的有10項,評價一般的有3項。
2.1學生對生理科學實驗課教學的評價(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對生理科學實驗教學的總體評價比較好,特別是實驗準備和實驗報告批改兩方面評價好,有200名學生認為教師實驗前準備細致,試劑和器材準備充分,實驗過程中損壞能得到及時更換;189名學生認為課后教師批改實驗報告及時,工作認真細致;有164名學生認為實驗內容設置較好,教師授課水平較高;90%的學生都認為老師在課堂上態度和藹,工作認真,遇到問題愿意詢問老師,與老師溝通;而課堂輔導方面學生的評價相對較差,評價較好的僅占8.1%,評價一般為70.3%,評價差和很差的分別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輔導老師太少,課堂輔導不及時,應加強實驗輔導。
2.2學生對生理科學實驗教學的意見
通過對學生意見的收集,反映我室實驗教學主要集中在以下問題:(1)實驗內容設置沒有突出專業特點;(2)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師授課理論講述時間過長,實驗操作時間不夠;(4)大班教學實驗組人數及實驗組數多,致使實驗資源相對不足,每個學生的操作機會減少,而教師的課堂輔導亦跟不匕。
3討論與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校東莞校區生理科學實驗課教學質量較好,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同。但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帶教老師在課堂輔導方面跟不上,離學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由于實驗場地和實驗資源有限,使東莞校區的生理科學實驗課均采取大班教學,一個實驗室兩個小班同時上課實驗組數及人數均很多,帶教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實驗中很難兼顧到每個組。且東莞校區生理科學實驗課帶教老師以年輕老師為主,年輕老師的帶教經驗不足,部分非生科專職教師對實驗的熟練程度也有待提高,這些都是導致課堂輔導達不到學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們今后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實驗資源和師資力量有限,5年來,不同專業的實驗課內容變化不大,使學生對部分陳舊實驗內容興趣降低,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科研產生濃厚興趣,使他們對實驗課內容的設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合理選擇實驗內容,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及解決的問題。
4建議和措施
4.1結合不同專業特點,精心選擇實驗內容,在實驗項目設置上突出專業特性
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應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設計難度不一的實驗項目。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教師在選擇實驗內容時應突出臨床思維,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利用生理、藥理和病理生理基礎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設置實驗項目時可突出臨床醫學專業特點,聯系臨床醫生的工作,開展職業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訓練,如可在實驗中設置制定用藥方案的教學內容。總之,對不同專業的實驗課程設置要有側重點,實行分類教學。
4.2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
我們在不增加課時,保證生理、藥理、病理生理學所必需的實驗操作技術的情況下,減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如在臨床醫學專業的實驗課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搶救”這類綜合性實驗。它們的特點是內容豐富,操作步驟多,操作時間長。學生可以在實驗中用動物復制臨床上常見病例的相關病理模型,并可運用學過的知識對動物進行搶救和治療,通過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又訓練了他們用基礎理論解決I臨床診療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旨在通過學生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實施實驗方案,驗證實驗結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了解醫學科研實驗的基本原則和一般過程,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以上幾種能力尤為重要,可在教學安排中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實驗準備,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準備包括實驗器材的準備和預實驗。實驗課前技術人員應將設備和儀器調試好,試劑和實驗器材應準備充分,課堂中發生差錯或損壞要及時更換或維護,以保證學生的實驗順利完成。帶教老師和技術人員必須在課前認真完成預實驗,及時發現問題和實驗中的難點,并討論、分析和解決問題,避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同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可給予正確的指導。
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在教學方法上可開展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項的強調外,盡量避免講小課,給予學生足夠多的動手時間。可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網絡上的視頻資源配合實驗教學,可起到指導學生規范操作,提高動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在實驗中教師要加強課堂巡視,多走動,多觀察,及時發現學生在實驗中的錯誤操作,給予正確的指導。對于學生在實驗中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對待,耐心解答。盡量用啟發性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并著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課后討論,利用學生重視實驗結果的心理,以實驗結果為基點加強課后討論,教會學生質疑,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
篇10
關鍵詞: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肝功能;綜合性實驗;急性肝損傷
中圖分類號:G642.0;R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240-02
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biochemical test)是用化學和生物化學技術檢測人體標本,了解人體生理、病理狀態下物質組成和代謝,為臨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提供依據的學科,其核心是向臨床提供準確、有效、及時的檢驗報告[1]。它是生物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同時也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驗診斷學》課程的重要內容。
肝膽疾病的生物化學診斷是醫學檢驗專業《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的主要內容。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功能最多的實質性腺體器官,被喻為人體最大的化工廠。它參與體內消化、代謝、排泄、解毒和免疫等過程,是具有重要而復雜代謝功能的器官。為檢查肝臟功能完整性、有無疾病和損傷,從不同角度設計了許多檢查肝臟的實驗項目,臨床上常將肝臟實驗室檢查統稱為肝功能檢查。肝功能實驗檢查的目的是通過某些生物化學指標檢測,間接評估肝臟功能,為臨床醫生正確地做出肝膽疾病診斷、病程檢測及療效觀察等提供重要參考信息,可選擇的肝功能指標很多,了解每項檢查的臨床價值,對評價肝臟功能非常重要。
急性肝損傷(acute liver injury)一般由短期接觸較大劑量肝毒物或肝臟功能不全時接觸某種肝毒物引起,病理改變常見于肝細胞壞死、脂肪變性、膽汁淤積等。多種因素如化學性肝毒物、病毒感染、免疫性因素、乙醇等均可引起急性肝損傷,甚至肝功能衰竭,其防治研究一直是熱門課題[2-5]。本次綜合性實驗主要在醫學檢驗專業本科學生中開設,其主要內容通過建立急性肝損傷模型,選擇2~3個反映肝細胞損傷狀況的指標進行檢測。
一、實驗目的
主要包括熟悉文獻查閱方法、實驗設計和綜合報告的撰寫格式;熟悉生物材料樣品采集和取樣原則及一般要求;掌握肝功能檢驗項目的選擇原則、肝膽疾病的臨床酶學分類、轉氨酶分類及其檢測意義;掌握ALT、AST主要測定方法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初步掌握檢測數據統計與分析方法。
二、實驗課程基本流程
(一)實驗設計
本階段主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熟悉文獻查閱方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首先了解目前國內外研究中常用的急性肝損傷模型,選擇一種化學物質建立急性肝損傷模型,確定染毒劑量、方式、生物標本的采集時間;確定實驗動物、性別、年齡及組別;列出所需試劑與器材清單;樣品預處理方法;檢測指標、檢測方法的選擇;實驗結果的統計與處理以及論文撰寫。最終以論文開題的形式在班級展示,并由專業課老師給予點評和指導,提交一份開題報告。
(二)課題實施
此部分為本次綜合性實驗的主體部分,包括動物的選擇、染毒、生物樣品的采集、預處理、分析檢測、數據的統計分析、論文撰寫等。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需要熟悉或掌握的知識點較多。比如:理論部分要求掌握:(1)肝功能檢驗項目的選擇原則;(2)肝膽疾病的臨床酶學分類;(3)轉氨酶分類及其檢測意義;(4)ALT、AST主要測定方法;(5)連續監測法及賴氏法測定ALT、AST的原理、注意事項。操作部分:(1)試劑的稱量與配制;(2)實驗動物的抓取方法、編號標記、分組原則;(3)實驗動物的染毒技術、生物樣品的采集、預處理;(4)賴氏法測定ALT、AST的操作步驟;(5)數據的處理、統計分析以及論文撰寫等。
(三)數據分析和撰寫報告
一個完整的臨床生物化學檢驗過程,包括樣品采集、樣品預處理、分析測定、數據處理和撰寫報告五個步驟。在此過程中,每個步驟均可能產生實驗誤差,如所選取的樣品是否具有代表性、樣品預處理方法選擇是否合適、分析方法及儀器和器皿、化學試劑和實驗用水等,還包括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實驗環境。為了保證實驗室提供的分析數據準確可靠,首先必須對上述各方面實施嚴格的質量管理措施,盡量減小和避免實驗誤差;其次要求同學們掌握生化檢測數據(特別是組間數據)的表示方式;在統計分析時,要求掌握兩組或多組間數據的比較方法,正確應用三線表;最后,熟悉科研論文的書寫格式,以小論文的形式把此次綜合性實驗的結果展示出來。
三、考核方式
本實驗采取分組教學,為最大限度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及團隊協作精神,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動手操作,安排2~3人一個小組,各組可選擇不同的急性肝損傷模型。
(一)考核方式及要求
1.開題報告。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背景:急性肝損傷簡介,常見的引起肝損傷的化學物質,目前急性肝損傷常用的動物模型有哪些?可以采用哪些指標來評價急性肝損傷?
(2)實驗設計:根據文獻,選擇一種化學物質建立肝損傷模型,并對相應的檢測指標進行檢測;介紹所選擇的檢測指標、檢驗意義、檢測原理、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3)實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實驗結果的統計與分析、經費預算等。
2.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綜合技能考核。要求標準曲線線性符合要求,成功建立急性肝損傷模型。
3.每組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一份實驗報告。報告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現狀及意義、實驗動物選擇、材料與方法、結果分析、討論、參考文獻等。論文撰寫要求格式準確、條理清晰、內容真實。
(二)成績評定
實驗設計書寫占總成績的20%,實驗操作與技能考核占50%,科研論文占30%。
四、討論
目前醫學院校本科生開設的實驗教學多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只參與完成整個實驗的一小部分,缺乏自主設計的綜合性實驗,不能體現創新性[6]。因而,開設“設計性綜合實驗”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多種實驗技能的掌握,還能夠調動學生的組織協作能力、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包括標本的采集、運送、確認、處理、分析檢測、數據的處理、檢驗結果的審核、檢驗結果報告及結果解釋等[7]。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并聯系臨床應用,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將臨床生化檢測實驗設計成相對連續完整的從肝損傷模型建立到生化指標檢測的綜合設計性實驗,使學生能夠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在實踐中激發對疾病發病機制的思考。
建立疾病動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開展防治研究的常用方法。相對肥胖大鼠血糖血脂的檢測綜合性實驗而言,建立急性肝損傷模型的技術比較成熟、實驗周期短、易操作,并且重復性也較好。本實驗課程從查閱文獻、課題設計、模型建立、取材及檢測再到數據分析及論文撰寫,通過整個流程即強化了學生對臨床生化多種實驗技能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獨立動手能力、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及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我系自在檢驗醫學系本課學生開展急性肝損傷綜合性實驗以來,帶領學生對各種經典的肝損傷模型(比如四氯化碳、對乙酰氨基酚、異煙肼等)進行了驗證,此外,積極開展重金屬導致的急性肝損傷模型研究,并鼓勵其總結部分研究結果寫成科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開展科學研究的思路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后的臨床和科研實踐打下基礎。
如前所述,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應用科學,課程涉及多學科理論,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強,對學生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要求強。因此,在開展實驗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在開始綜合性實驗之前,要求學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數據分析能力。而學生的知識儲備、實驗基礎技能均比較薄弱,在文獻查找、閱讀、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及數據分析與統計上均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實驗不能太復雜,此外要合理安排綜合性實驗教學時間(靈活、機動,不能與考試時間相沖突),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徐克前,王曉春,羅建新,等.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教育史話[J].生命的化學,2014,34(2):225-231.
[2]陶莉,陳熙,張程,等.內質網應激在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損傷中的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3,29(11):1536-1540.
[3]梁英麗,章葉發,張程,等.褪黑素減輕對乙酰氨基酚的急性肝臟毒性[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2):138-141.
[4]劉曉倩,張志輝,張程,等.單次乙醇暴露對小鼠肝臟甘油三酯合成的影響[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3,48(4):372-374.
[5]石嫦娥,陳熙,張程,等.SREBP-1c激活在細菌脂多糖引起小鼠肝臟脂質沉積中的作用[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1,46(12):122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