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指導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5:1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文指導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文指導論文

篇1

一、可提煉出這些觀點

1.依附別人不如自主獨立;2.放下名利,淡定(或自在)生活;3.甘于平凡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第三句:“我不覺得有什么丟人的,我很喜歡擺攤,在這兒能見到很多的好朋友。”這里,要著重把握關鍵詞“不覺得丟人”“很喜歡”,由此可以提煉出這些觀點:1.靠自己謀生也光彩;2.尊嚴是自己給的,不必在乎他人眼光3.自在生活是一種追求。第四句:川梅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兒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吃她親手做的豆腐。86歲的老母親親手做豆腐,表達的是對兒子的疼愛。兒子“狼吞虎咽吃”是對母愛的感知與領受,而兒子的這一簡單舉動是川梅最高興的事,因為她有一種被需要的幸福感和親情得到回應的滿足感。由此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平凡、簡單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另外,從川立派的角度看,他“狼吞虎咽吃”母親親手做的豆腐,享受著這般溫情的母愛,也就暗示了他認同母親的生活方式,也不覺得母親擺攤是丟人的事。他為什么也會不覺得丟人呢?我們應該想得到這是因為接受了母親平日潛意默化的教育的影響。由此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1.母親是孩子的榜樣(或老師)2.有什么樣的父母就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孩子。第五句:泰國媒體稱贊說:“一個來自平民階層的平凡母親,教育出一名受人尊敬的總理。”這里“來自平民階層”“平凡”這些字眼,是對前文的總結,這兩者指向的是川梅的地位不高、財富不多。而就是這樣平凡普通的母親卻有其不平凡之處——培育出一名總理,而且是受人尊敬的總理(泰國媒體的評價應該是這則材料的核心內容)。

二、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觀點

篇2

一、調查過程

我們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了解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調查結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經常看課外書,43%的同學平均每二周去一次書店,29%的同學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學很少去書店,在被調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說明在當今社會里,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許多學生都積極地從課外書中汲取新知識。但是,有些學生不經常看課外書,認為忙于學業、游戲,沒有時間。

2、現在初中生的課外閱讀面很廣。體裁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小說,因為小說貼近生活,但對詩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閱讀量;內容上,文學、歷史、地理、軍事,包羅萬象。另外,外國名著對農村初中生吸引力較小。對中國名著、名家精品的閱讀還不夠一定的數量。學生接觸名著的機會比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電視劇場,閱讀整部名著的人較少。

3、大部分學生是自己挑選課外書。可見,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讀書比較理解、支持,也不會干涉孩子選書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學生的書是由家長、老師挑選,排除師長“參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些學生對讀書缺乏主動性。學生挑選的課外書主要集中在輔導書上,否則得不到家長的支持。

二、總結原因

首先,大語文教育觀尚未確立。大語文教育觀要求改革單一的語文教學模式,建立一個課堂內外相互結合的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把“小課堂”與“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多渠道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但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和教師未能真正確立這一點,對課外閱讀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重課內灌輸,輕課外閱讀。

其次,有些學生家長往往認為課外書是“閑書”,讀“閑書”是不務正業,會影響考試分數,因而對學生看“閑書”也大多持否定態度(當然,這也有唯恐學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誤入歧途的考慮),也給課外閱讀設置了障礙。即使“通情達理”的家長,這也往往局限于讓學生讀“作文選”之類,豈不知這不僅無益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反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

除此之外,一些學校忽視語文環境建設,沒有一定的圖書配備,加之社會上公共圖書館的開放率低以及影視作品的沖擊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外閱讀的開展。那么,怎樣才能改變目前的現狀,切實開展好課外閱讀呢?

三、解決方案

首先,要充分認識課外閱讀的作用。

1、與課堂教學的互補作用

一方面,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自己的閱讀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發表見解,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內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從而既拓展學習的空間,積累寫作的素材;同時又可以自覺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加以實踐應用--印證、對照、比較、揣摩,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有助于自學能力的形成,達到“不待老師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課外閱讀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學習一些閱讀的方法、技能等,尋求一把開啟閱讀天地的金鑰匙,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強化課堂教學,做到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實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要求

語文課外閱讀以其實踐性、自主性的特點,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帶來的不足,同時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健全的人格,從而使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的目標共同指向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是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因此,應多讀課外書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說:“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記住的多數倍……如果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讀,那么他就連教科書都讀不好。如果學生其他書讀得較多,那么他不僅能學好正課,而且會剩下時間去滿足其他方面的興趣。”而博覽群書也正是一個人汲取文化知識,豐富人生經驗的手段。課外讀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探求。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可以獲得廣闊的生活空間和生活閱歷,還可以被引導著回到生活中去觀察、體會和求證,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和當前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的源泉。其次,要加大考試評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試內容、命題方法對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制約和導向作用。要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必須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工作。這首先應從拓寬考試內容上突破,要對聽說讀寫進行全面考核,將課程標準推薦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經典篇目納入考評內容,以利于課外閱讀的引導;同時要從改革評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識、能力的綜合考評結果取代唯學科分數的結論,可著重考查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為課外閱讀的開展提供正確的導向,從而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最后,要切實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

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既具有內在聯系又各自獨立。因此,必須把課外閱讀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內容,進行認真的組織與科學的指導,從而實現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最優化,促進語文教育教學效率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1、制定計劃,統籌安排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課堂教學,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緊密配合,統籌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包括課外閱讀的目的、要求、步驟、方式、書目等,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這是開展好課外閱讀的前提。

2、加強引導,激發興趣

初中生興趣廣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強,分辨能力較差,課外閱讀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俠、言情小說,或迷戀于情節離奇的卡通讀物,也有一些學生由于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缺乏讀書的興趣。因此,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心理,引導學生多選擇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學生生活的讀物來讀,當然,教師也應通過課堂教學或舉辦講座、專題介紹等形式,對有關的文章、作品等進行精當的點評,留下一些思考的問題,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通過閱讀課外書籍以尋求答案的興趣。同時,對讀過這些作品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促使其他同學產生向往之心,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

3、配合教材,推薦書目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因此,為了提高課外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有關的書目,以解決“讀什么”的問題。學習節選的課文可推薦全文讓學生去閱讀,通過閱讀全文,能加深理解課文,如果是小說,則更能夠完整、深刻地認識人物形象,如學了《分馬》可讀讀《暴風驟雨》,學了《楊修之死》可讀讀《三國演義》等等。這樣配合教材,與課本內容對接,從而帶動學生廣泛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更能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學期或年度書目的推薦,一定要根據課外閱讀計劃,配合教材的學習,認真審慎地選取高品位、高質量的讀物,開列一個比較適量系統的清單,不能僅局限于與課文關系密切的內容,僅局限于書籍、報刊,應注意“雜一點”,廣播、影視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學生全面提高,尤其應引導和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科普讀物。4、指導方法,培養習慣

培根說過,有的書淺嘗即可,有的書可以狼吞虎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課外閱讀的指導很重要。”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效果,瀏覽、精讀、略讀、讀書筆記,必須從實際出發,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切實解決“怎么讀”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而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導既可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也可開設專題閱讀方法指導課。

5、組織交流,檢查督促

篇3

議論文寫作的藝術性首先表現在“破題”上。不同的議論文,觀點解讀的內容與方式不一。議論文講究“破題”,然后再呈現觀點。“破題”一般在作文之首,是最吸引老師的地方。中高考作文中,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要講究藝術性,而最大的藝術便在“破題”上,要把“破題”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把老師的“眼球”給吸引住。對于我們常寫的故事材料來說,論點往往就是起于材料中的一個詞或者感受時想到的一個詞。當我們基于材料生成這個詞語時,一定要非常珍惜。舉例來說:我的外公,從前會偷東西。母親說,“有一天,他去別人菜園偷菜,被菜園主人看見了。可是,那主人看見了,轉身就走。”母親說,外公以為那人要告官,連忙追去。不料那人進了自家的門,還把門關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門。門開了。外公說“:我被你看見了。”那人說“:看見什么?我今天連門都沒出。”外公說“:是被你看見了,偷你的菜。”外公還說“:我現在沒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說什么話。咱們是鄰居,你想知道我的菜為啥長得漂亮,盡管問。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嘗嘗。”說著,真去天井邊的懸籃里抱出兩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來,外公成為鄰里眾譽的人。“外公偷菜”的故事,考生閱讀后生成了這樣一些詞語:寬恕、寬容、自尊、改過、智慧、藝術等。在論點的呈現上,我們怎樣走向藝術性?一位同學這樣起筆“:鄰居真讓人意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恕’———諒解、同情、理解,還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寬’———寬厚、寬懷。那‘兩棵菜’,才真正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寬恕’;外公的變化,才真正讓我明白了‘寬恕’的力量。”顯然,這位同學對“寬恕”的理解,就非常“珍惜”。他不只是從材料中簡單地看到了“寬恕”這個詞,他還看到了其中的“寬”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行文時把“寬恕”拆分為“恕+寬”,然后通過解釋詞語的方式呈現觀點,這就是新穎的、藝術的觀點呈現。議論寫作的藝術性首先表現在這里。再如對于“謙虛”這個詞來說,當我們把“謙虛”拆分為“謙+虛”,那么,我們就會看到“謙”的內涵———謙遜、遜讓、恭順、放低姿態,就會看到“虛”的內涵———虛心、虛懷、空曠、遼闊、恭敬。有了“謙”的態度,有了“虛”的空間,這“謙虛”便是巨大的接納、容納的態度與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謙虛”才會使人充實、飽滿、進步。我在閱卷時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議論文就是詞語解釋與分析的藝術。考生的許多闡述多方論證,目的就是弄清一個詞語的意思,弄清一個詞語的精神內涵。或者反過來說,就是圍繞一個詞語在思考道理、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所以,學生一番努力,就是為了搞懂一個詞語的存在狀態,就像人的存在一樣———或者漂泊,或者停留,或者吶喊,或者靜寂。

論證過程中,觀點的論證是講究領域性的。也就是說,中高考議論文的寫作都是在某個領域中展開論證的,范圍不要太大。一旦大了,審美性、藝術性就下降了。古人講究“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崇尚“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美,更主張“方寸之間自有天地”。因此,讓議論的領域更小一些,讓論證的思路更曲折一些,論證的藝術性就會慢慢地顯現了。從曲折藝術上看,議論文似乎不存在環境、情節藝術,但換一種思路看,議論的領域、思路的設計其實與記敘環境、情節設計藝術一樣。文似看山不喜平,議論領域、議論思路也講究“曲徑通幽”。我們看下面這個材料作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用中了題為“青蒿素:中國傳統醫學獻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在演講的最后,她說:“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首我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含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一位考生的觀點生成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模擬考試中,閱讀這個材料之后,他產生的感受是“謙虛”“進取”“向上“”境界”等。最終,他以“謙虛”為關鍵詞生成這樣的感受:“謙虛使人進步,使人更上一層樓。”當他弄清了“更上一層樓”中的理趣內涵以后,他認為,要“更上一層樓”,謙虛是基礎,而能夠“更上一層樓”的人,多多少少有謙虛的品質。于是,提出自己的觀點———“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當然屠呦呦的這個材料還可以從詞語解釋入手,可以從引用名言入手,可以從引用事例入手,可以從道理分析入手,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出自己的觀點。但關鍵是要看清楚這個材料里的道理。屠呦呦為什么引用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一方面是表達自己要“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也是激勵青年人“更上一層樓”。這樣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含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從這個層面看“,謙虛”就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因子。而“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則是貼切的立意。觀點的提出還是為了更好地展開藝術性的論證。寫作的過程就是從道理與事例上組織證明,讓“讀者信服”———“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但是要放在哪個領域證明?議論文是要講究論證的藝術性,而決定論證藝術恰當與否是由材料說了算的。當“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這個觀點提出以后,這位考生選擇在文學藝術領域開展論證,用文學藝術上的杰出人物的經歷來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事實上,這是聰明的設計,因為即使“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是正確的觀點,也只是在某一領域內可以證明它是對的,而在另一領域這個觀點很有可能就不是十分正確的。因此,所謂的證明,只是在有限的條件下來證明。也就是說,真理是具有相對性的,“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材料選擇領域也是這樣。

論證層次的厚度與方法的豐富,影響著議論藝術的評判。因此,我們追求有層次的論證,我們講究有方法變化的論證。當我們把“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放在文學藝術領域論證,我們可以開展所謂的“死亡論證”,即放眼歷史領域,放眼歷史上的文學人物,來思考“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合理性、普遍性。在“死亡論證”中,我們可以選擇下面的例子:唐代白居易、現代。他們身上都有“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因子———白居易寫詩常問老嫗的事例,可以證明與他的詩歌水平的提升有關聯;寫詞請教柳亞子的事例和他的謙虛名言,也可以建構“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關聯。之后,我們可以用這兩個文學領域中的故去的名人,組織開展正面論證,回答為什么“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為什么要選擇“死亡論證”?因為故去的名人已蓋棺定論了,他們的事跡經過歷史的洗滌,更加經典,更有說服力。當然“社會論證”也非常重要。所謂“社會論證”,就是用當下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例來論證,以增強社會現實性,開闊論證的視野。事實上,對于“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的論證來說,如果只開展“死亡論證”這一層次的論證,還是比較單調的,論證思路沒有什么曲折性、層次性。有時,我們需要“社會論證”,比如從反面思考一下“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尋找一些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反面的事例、教訓來證明“謙虛使人進步”的可信性。這樣的“社會論證”,就使得論證視野更加開闊。比如,我們從當下作家、藝術家的“不謙虛”“太張揚”“太功利“”自我推銷”方面尋找社會材料以反面排比的方式呈現事例,然后緊扣論點分析論證,這樣與“死亡論證”上下對比,視野就比較開闊,論證思路就有了所謂的“縱深”。在開展“社會論證”時要注意材料與中心觀點的相似性。圍繞“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一位同學用“克星”———臺灣歌手黃安的例子論證。他這樣寫道:黃安因多次舉報“”分子而被臺灣音樂工作者楊緬因反質疑為“”分子、“臥底”。楊緬因說《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昨日像那東流水”就是“”思考。而黃安絲毫不謙虛地反駁:那寫過“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李白也是“”分子咯?荒謬!可見,謙虛也要講究場合。這里作者列舉黃安反擊楊緬因的例子來“辯證”論證“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有些“沾不上邊”。“謙虛使人更上一層樓”需要的是如何憑借“謙虛”便“更上一層樓”來論證,而不是僅僅點到了“絲毫不謙虛”這個短語就能論證的。

篇4

探究在課堂教學環節具有重要的作用,將學生組織起來提供思考題,引導他們進行語文自主探究學習,這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較為廣泛的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放手讓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組織方法也大有技巧而言,有的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屬于放任自流的狀態,看似大家都在討論研究,實際上并沒有解決什么實際問題,由此可見探究學習技巧不可或缺。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小組討論時,形成以牽頭學生為主、其他學生討論補充的模式,突出中心、突出重點、突出難點,牽頭的學生帶領大家對照教材進行認真的研究,逐一突破思考題,實現點撥、補充、討論相結合,最大限度集中全組成員的智慧,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研究,這樣的探究方法充分體現了優秀生思維的引領作用,其他學生的參與性也得到了明顯提高,在這樣的熱烈討論氛圍中探究出來的學習成果,可以內化為每一位學生自己的學習所得,將個人融入語文學習探究的集體活動之中,避免了小組合作中各自為戰,或是相互之間缺乏交流通交流的狀態,有效體現了集聚集體智慧、增強重難點突破效果的目標。

二、突出素材積累提煉指導重點,為作文厚積薄發積累素材

眾所周知,初中生寫作素材的匱乏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重要方面,教師要通過夯實基礎的方法,提高學生語文寫作中的素材積累效果。素材積累的指導也大有學問,筆者側重于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拓寬素材的來源,二是精挑細選提煉有價值的重點。在拓寬來源方面,筆者要求學生不僅仔細地觀察生活,從自己的生活圈里面獲得生動的素材信息,而且放眼整個社會,通過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與網絡信息媒體相結合廣泛了解社會上發生的大事,關注群眾的生產生活與熱點新聞,從多種渠道中獲得更多的素材,可以有效彌補初中生生活圈狹窄、接觸面較少、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的篩選提煉,接觸的海量素材不可能都成為寫作的有價值信息,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篩選出能夠體現時代精神風貌的內容,提煉出群眾廣泛關注的內容,提煉出比較有新意的內容,提煉出形成強烈對比的內容,提煉出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可以反映深刻主題的內容,以及選擇那些從小的事情能夠折射出大主題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既保證了素材積累的來源豐富,同時提高了素材積累的質量。

三、突出記憶規律運用指導重點,為形象生動記憶提升效果

篇5

運動技術的學習方法主要有觀察、模仿、體驗、糾錯、遷移來實現的,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二是引導學生認識具體學習方法的適用范圍,使學生能夠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選擇并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所以在實際應用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差異、心理特征、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思維特點、學習環境和條件進行相應的指導。同時,要確立學生是體育教學課堂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中自我明確學習目標、自我激發學習動機、自我保持學習興趣、自我反饋調節學習行為與策略,從而加速學生對學法的內化過程。

2學法指導在小學體育備課環節中的體現

學法指導并不深奧,簡單地說,就是引導觀察、指導體驗、啟發思維、鼓勵實踐,學法和教法是一對孿生姐妹,教法中蘊含著學法,有的教法本身就是學。就一節課的教案而言,學法指導貫穿于技術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融合于各項教學步驟之間。例如,水平一立定跳遠技術的教學,重點是雙腿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躍起,落地時屈膝屈髖緩沖,難點是上下肢協調用力,主要的學法指導是引導學生觀察、體驗、質疑。圍繞學法,在示范講解、組織練習、糾正錯誤等幾個教學環節,重點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體驗。在每一次示范之前,都要說清楚觀察的重點,第一次示范讓學生欣賞老師身輕如燕的技術動作,激發學生學習模仿的欲望,第二次示范要求學生重點觀察蹲下去、跳起來、落地后手臂擺動的路徑,第三次示范讓學生重點觀察雙腿用力蹬地,落地屈膝屈髖緩沖。三次示范幫助學生建立立定跳遠技術的動作表象,再對照圖解講解動作的過程,使之進一步加深印象。還有,在示范時要根據所要示范的內容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點,例如在教授后踢步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正面示范,還要進行側面和背面示范,讓學生全方位的觀察到完整的示范動作,減少錯誤動作的發生。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確定好學法指導的時機和內容是十分必要的。在備課環節中體現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對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爛熟于心,對每項教材內容的縱橫聯系了如指掌,各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征,認知規律,運動素質,興趣愛好都能準確把握。只有這樣,教案才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根據學生的學習調整小學體育學法指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生學的法子,學生怎么學,教師就應該怎么教”。因此,學生“怎么學”,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怎么教”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在進行四年級的前滾翻成蹲立的分組練習時,每一組都有一名學生進行保護與幫助,而且要不斷地輪換,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我進行巡視。在巡視時聽到有學生提示“收腿”,我循聲走去,原來有一個保護的同學在提醒同伴前滾翻過去后要立刻收緊小腿,這樣就能做到團身緊,很利于迅速站起來,練習效果很好。這時我立刻鳴哨,集中全班同學,告訴他們在保護與幫助時,要及時提醒同伴“收腿”。指導結束后繼續分組練習時,聽到每組在保護與幫助的同學都對同伴發出了“收腿”聲,之后還聽到了從蹲立到站起來的提示音——“蹬地”。練習的同學聽到同伴的提示聲,更加強調了動作的關鍵,而且完成動作的質量也有了提高。這樣做,不僅體現出是根據學生的學法改進教法,,而且還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出的學法指導,即要求學生在對同伴進行保護與幫助時,要對動作進行提醒。因此,學法指導要根據教學環節中學生學習的情況及時、準確地進行調整和完善。

4在學生討論交流中善用學法指導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說明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學會思考,不僅重要,而且必要。在教學中,進行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使個體的知識、品德、能力變成群體的,并影響到各個個體,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習中,有的學生學習方法得當,對所學內容理解較快,并善于思考,經常能迸出一些巧妙的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所學內容,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級新授武術操踢腿運動時,發現較多的同學踢出去的腿不會到原來的點就落地屈膝。這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鞏固所學動作,自己則邊看邊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組在某個同學的帶領下進行了口訣創作,練習起來特別方便,而且腿部動作完全正確。他們的口訣是“一出(左腳向左前45°成左弓步)二踢(蹬右腳)三回(右腳后撤成跪步,膝不觸地)四收(左腳并右腳)”。我立即集中全班同學,請這個小組把練習口訣分享給其他同學后,大家邊念口訣邊進行腿部動作的練習,竟然沒有一個同學動作錯誤。正如這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發揮榜樣的力量,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有在進行武術的腿部動作“虛步”的教學時,動作要領是左腳向前伸出,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兩腿屈膝半蹲,稱為左虛步,反之為右虛步。可學生在練習時,總有部分同學虛實不清,因此,在跟這部分同學討論交流后,我總結了這樣一個方法,先兩腿屈膝下蹲,再伸出左腿,腳尖點地,腳跟提起。這樣一來,練習虛步時虛實不清的問題就解決了。

5在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鍛煉中切入學法指導

現代社會培養的人應該是主體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地、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并為社會的進步作貢獻。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明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激發他們的自主性、積極性,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如何學好,使學生從單純、機械地汲取知識技能轉變為學會怎樣汲取知識,從而主動地去掌握知識。例如體育教材中有許多配套的插圖,衛生保健知識圖、動作分解圖、游戲分解圖等,學生對這些插圖雖然很感興趣,但卻不知道如何去看,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指導學生看圖解,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嘗試并練習,教師適時誘導,培養學生成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主地、獨立地、仔細地琢磨動作要領,記住動作的方向、路線、順序,提高學生的自學、自練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6結語

篇6

一、要使學生認識到方法的重要性

1.學習方法是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科學發展史既是記錄成果的歷史,也是研究方法、學習方法的歷史。物理學是一門很成熟的學科,特別是中學生學習的經典物理學部分。它所闡述的概念和規律是完整、深刻、系統的。充分體現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完善與正確。著名科學家們對自己方法論的評價遠比對科學成果的評價高得多。巴甫洛夫認為:“重要的是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的總結,認識一個科學家的方法遠比認識他的成果價值更大。”

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反復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兩重意義:一方面掌握知識本身,這是學習更高深知識的基礎。另一方面是要訓練自己的思考方法,這是繼續探求新知識的能力。在許多重要的概念和規律的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沿著科學家已用過的正確思維方法,自己去思考,得出規律,以加強科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2.科學的方法是科學成果獲得的重要條件。要用實例使學生認識科學成果的獲得常與方法的突破有著密切的關系。著名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發現之前,安培和科拉頓都做了與法拉第相同的實驗。只是科拉頓將電流計放在另一間,結果將磁鐵插入線圈后再去觀察電流計,沒有看到感生電流的產生,錯過了一個重要現象發現的時機。

3.要使學生認識正確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是科學世界觀的體現。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形成過程是辯證唯物世界觀形成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對自己近期學習效果和未來成才都是極為重要的。

二、物理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觀察實驗的方法。要在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中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有意觀察。并養成綜合分析觀察習慣。

在觀察實驗現象時善于根據觀察的目的發現現象的特征,這才是有意觀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有意觀察。測試表明,未經過訓練的學生中能夠有意觀察實驗現象的約占10%—15%。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做了一個試管裝水燒小金魚的實驗,讓同學們觀察,學生們看到水開了,小金魚還活著。然后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只試管,讓學生自己做這個實驗,結果85%—90%的學生將小金魚燒死了。這說明只有少數學生觀察中有意識地發現了現象的特征,火在試管上端燒上端的水開了,試管下端水溫度不高,所以魚才能活。此實驗證明水是熱的不良導體。可見有意觀察是需要培養訓練的。每次觀察實驗現象均要求學生說出看到了什么,說明什么,引導學生逐步養成有意觀察的習慣。同時又要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全過程,不僅看結果,還要注意觀察現象如何隨時間變化,注意現象出現的條件,邊看邊想,養成綜合分析的觀察習慣。

2.掌握實驗方法,提高實驗的技能技巧。

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思路和實驗技能技巧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學物理教材中,實驗可分為物理量測量和規律的探索與驗證兩類。無論對科學家做過的但現在不能再現的探索性實驗,還是現在可做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我在教學中都注意實驗原理的分析和實驗設計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強對學生進行設計思路和方法的訓練。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獨立設計實驗,上好實驗設計方案討論答辯課。在分組實驗中,注意總結有獨到見解和實驗操作巧妙的學生的經驗,用以啟發提高其他學生的實驗技能技巧。

我將設計實驗的基本方法歸納為下面幾種:(1)平衡法。用于設計測量儀器。用已知量去檢驗測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彈簧秤、溫度計、比重計等。(2)轉換法。借助于力、熱、光、電現象的相互轉換實行間接測量,例如打點計時器的設計,電磁儀表、光電管的設計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將微小量放大為可測量,例如游標尺、螺旋測微器、庫侖扭秤、油膜法測分子直徑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將復雜的物理過程、物理現象中最本質具有共性的東西抽象出來,將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條件,研究其基本規律,這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學物理中應用的理想化模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①實體物理模型:質點、系統、理想氣體、點電荷、勻強電場、勻強磁場。

②過程模型:等溫、等容、等壓過程;勻速、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簡諧振動;穩恒電流等等。

③結構模型:分子電流、原子模式結構、磁力線、電力線。

指導學生掌握此研究方法時要特別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實際存在的事物,是有條件、有范圍、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運用時就要十分注意其規律的適用范圍和運用條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學物理教材中體現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幾種: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與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與分解;功與能量變化關系;電阻、電容的串、并聯計算。

②過程等效:將變速直線運動通過平均速度等效為勻速直線運動;將變加速直線運動通過平均加速度等效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交流電有效值的定義;拋體運動等效為兩個直線運動的合成等等

總之,在學生學習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時候,還要將研究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來,以幫助指導學生掌握這些正確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數學方法的應用。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數學工具,數學方法在物理上的應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數方程,三角函數、指數、對數及正、負號,數學歸納法,求極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數圖像在物理上的應用,用圖象描述物理過程和物理規律,在力學中有:S-t圖,V-t圖,振動圖象。熱學中有:P-V圖,P-T圖。電學中有:I-V圖。可以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導出表示物理規律的函數式;可依據物理圖象求解物理量,對物理問題進行判斷論證。

以上所述為研究處理問題的五種基本方法。在平時章節教學中分散訓練,貫徹始終,總復習時可分專題總結歸納,以達到使學生條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方法指導

掌握學習物理的正確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我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單元自學研討式”教學法。力圖使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法的訓練。“單元自學研討式”教學方法在下面四個環節上下功夫,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1.自學質疑課。按照老師下發的單元教學計劃,在指定的課堂時間內進行自學,將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寫在質疑小本上交給老師。初期為了幫助學生質疑,在課堂上專門安排提問題競賽,促進思考。

2.討論研究課。由教師依據學生的疑點及大綱要求確定適當的討論題目,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通過互相爭辯加強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對于可以通過實驗研究的課題,引導學生根據研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選擇、實驗步驟、記錄表格和數據處理方法),經過討論和完善后,學生按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并分析實驗記錄,處理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這不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對學生進行了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

3.教師精講課。此課將引導學生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整理單元知識(其中包括:概念、規律、方法),指導學生理解重點、難點知識,歸納總結掌握規律概念需要注意的問題。

4.習題課。針對分析解答各部分習題的關鍵,精選例題,用小組競賽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訓練。

(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的指導

準確的自我評價,可以不斷增強自我完善的自覺性,對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有明顯作用。

1.促使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組織小型競賽,課堂討論,問題答辯及單元測驗總結等。對學生提出正確了解評價自己的標準和要求。

篇7

語文的學法多種多樣,從大處著眼有“讀什么,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從小處著眼有“怎樣認字、識詞、釋句、析段、統篇”等。針對眾多應知應會的語文知識,面對幾十個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必須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實際,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正確思維包括分類、類比、概括、歸納、分析、綜合、假設、聯想等。反映在語文學習上的正確思維,一般應該是“八善于”:善于比較課文中的異同因素,善于發現課文中彼此矛盾的現象,善于分析課文中事物間的邏輯關系(因果、并列、轉折、總分關系等),善于挖掘課文中語言現象的含義,善于提取課文中的要點或精粹,善于對照課文內容進行假設,善于根椐課文內容展開聯想,善于運用課文中的“已知”去探求“未知”。這些思維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切忌抽象講授、空洞指點,應借助具體的教學內容,預設一些具有探究性、思考性、啟發性的問題,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引發學生的思維撞擊,誘發學生的思維動機,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的思維結論,不可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一定要向學生咨詢是怎樣得到這一結論的,讓學生談談思維過程、說說思維方法。比如,這個詞或這個句子是怎樣理解的?段意是怎樣概括的?中心思想是怎樣歸納的?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怎樣抓住的?這段課文是怎樣又好又快地背誦出來的?通過咨詢,對學生的思維態度、思維過程、思維方法、思維能力有了相應的了解,便能及時總結、評價、指點,讓學生領悟自己的思維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是有缺失的,從而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學法技巧。

二、注重循序漸進,設計學法程序

學生尋求和掌握某種學法,不可能一蹴而蹴,既要經歷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生疏到熟練、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又要經歷認知、應用、鞏固、強化的過程。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循序漸進,張羅學法程序,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把學生領進門、扶上馬、帶上路。指導學生“概括段意”,可按“對號入座———嘗試補充———辨別選擇———自主概括”的程序進行張羅。“對號入座”就是教師備課時,預設好正確的段意,并把次序打亂,讓學生在課堂上按課文內容正確排序。“嘗試補充”就是教師預設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段意,讓學生嘗試補充。“辨別選擇”就是教師對課文的每一段都預設了幾種不同的段意,讓學生選擇最恰當的一種。“自主概括”就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獨立概括段意。以上概括段意的指導,在程序的張羅上,需從小學中年級到小學高年級,拾級而上,逐步提高,最終掌握住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摘取原句、擴展詞句、取主舍次、合并要點等。如此有計劃、有選擇、有步驟地張羅,既能循序漸進,又能抓住關鍵,更能讓學生逐漸步入無師自通的境地。

篇8

一、存在問題

(一)專利意識不強

專利意識包含專利主體意識、專利保護意識和專利成果轉化意識,是以取得專利獨占權,保護自己勞動成果的法律意識[5-6]。大學生特別是理工類學生,在一定專業基礎上創新創造想法很多。例如,本校光電專業學生采用光電傳感知識進行控制檢測裝置的改進,采用光纖傳感知識進行物理量或化學量的檢測裝置設計,基于LED發明各類應用產品,等等,但少有學生通過申請專利保護自己的發明創造。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知道專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即使知道專利可以保護自己的創造成果,但不了解也不清楚專利相關組織機構、撰寫方法、申請流程等。學校宣傳引導不足,社會環境不重視,在課程、考試及各類考證的重壓下,學生無心關心專利相關信息,對專利一無所知或不感興趣,缺乏專利主體意識。

在指導申請專利的學生中,以大三大四學生為主,其中絕大部分學生申請專利是為了就業時引起招聘人員的關注;或者繼續深造時,給導師留下好的印象。大一大二的學生中申請專利較少,而申請專利這部分學生多數是為了加分評獎。整體評價,絕大部分學生申請專利是為了學業方面利益,很少關心專利技術本身的影響和價值,也不關心是否侵權,怎樣保護,缺乏專利保護和專利轉化意識。

(二)缺乏撰寫專利文件基本知識

自1999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和2004年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來,中國逐漸重視高等教育中引入知識產權教育,但在開設知識產權教育相關課程的高校中,多數偏向法學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律教育。針對理工類學生,部分高校以開設校選修課的形式培養學生相關能力,每年涉及學生人數少。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每年選修專利課程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一左右,在選修專利課程的學生中,認真學習專利相關知識,進行專利文件撰寫實踐的學生更少。因此,有意識將自己的創造想法或成果申請專利的學生幾乎只有想法或成果,沒有將其撰寫成專利文件的能力;或者模仿現已公開的專利文件撰寫,很難達到專利審查的要求。

二、對策

(一)宣傳教育引導

隨著全球資源、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竭力將創新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各國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也越來越復雜,挑戰越來越大。為此,各國逐漸重視知識產權人才教育培養。中國先后于1999年制定“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2004年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2008“國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10年“全國專利事業發展戰略(2011-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專利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教育培養。在國家和社會重視的背景下,學校應圍繞國家知識產權人才戰略進行宣傳和教育引導。

在宣傳層面,每年結合國家知識產權周、知識產權月活動開展粘貼宣傳海報、派發宣傳資料,舉辦專利知識問答競賽、專利寫作競賽、專利講座等普及專利知識,提高專利意識。

在政策層面,制定相關獎勵鼓勵政策,對教師,在晉升、評獎、評優方面,適當優先考慮指導學生專利的教師;對于學生,申請專利給予經費支持,適當給予獎勵,鼓勵學生創新實踐并申請專利,提高學生專利意識。

在教學層面,支持以校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更多專利相關課程,如專利法律、專利實務、專利審查等,惠及更多學生。有條件的專業可以專業選修課形式開設,結合專業進行專利文件撰寫與申請實踐,加強學生專利意識及專利實務能力。

在管理與服務層面,可以設專利管理與轉化部門,對教師和學生專利進行分類管理,并且負責專利成果轉化或轉讓,幫助學生實現專利保護和轉讓相關事務。同時,提供專利咨詢服務,解決學生申請專利過程或專利維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專利申請保護和成果轉化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分類教育指導

1.專業年級組織

學校一般以學校-分院-專業-年級班級為構成形式,年級班級是學校教育組織的基本單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知識結構特點和認知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專利教育指導。例如,對機械類高年級專業,可以引入比較有影響的機械相關專利成果實例;對機械低年級專業,可以引入身邊生活中機械相關用品的改進專利成果實例。以專業年級組織分類指導,可以獲得更多學生認可,引起對發明創造的興趣,提高進行發明創造和專利申請的積極性。

2.專利協會、社團組織

協會、社團是高校中比較常見的團體,加入某個協會社團的學生基本是對所選擇協會社團專業感興趣或擅長該專業,一般目的性和針對性比較強。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很多學院都成立了發明協會、發明家協會等專利協會社團,聘有專業指導教師,定期舉辦講座或培訓,有專門的章程及管理,協會學生成員積極性都較高,會員之間相互幫帶,進行專利實踐,專利申請量及質量都較高,學生相關能力提高也快。以專利協會社團組織進行專利普及和專利指導是比較好的選擇方式。

3.競賽團隊組織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國家及省市每年舉辦各類競賽,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這些競賽每年都會產生大量優秀創新實踐作品,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由于這些競賽的重要性,各高校都比較重視,教師、學生參與度高,圍繞某個競賽主題會形成一個或多個競賽團隊。由于競賽作品一般為科技創新實踐成果,具有較高的新穎性,滿足專利要求,以競賽團隊對象開展專利教育,結合競賽團隊性質,進行專利知識普及及專利相關實務能力培養,往往受到團隊的重視和支持,學生的積極性高。利用這個平臺,能較好的提高學生專利意識和專利申請能力,也可以有效保護競賽團隊的科技創新成果。

4.科研團隊組織

科研是高校主要功能之一,國家每年的科研成果多數來自于各高校。科研團隊作為高校科研基本組織單位,每年論文、專利產出數量和質量都較高,且團隊人員基本都有較強的專利意識。在多數高校特別是國內著名高校,優秀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加入學校相關科研團隊進行科學研究。針對高校中不同科研團隊,開展專利系統教育培訓,對團隊中學生進行專利高層次培養教育,可以實現較高專利人才培養目標。

(三)基于學生個人分層指導

每個學生專利意識、興趣、專利學習能力不一樣,在教育與指導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興趣、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分層教育指導。

第一層次,即基本層次。對于具有專利意識,了解專利基本知識的學生,鼓勵其進行發明創造,并指導其掌握基本專利文件撰寫要求和方法。

第二層次。對于具有良好的創造創新思維,具有一定的專利意識和思維,為了創造創新思維的實現申請專利的學生,通過基本培訓提高其專利文件撰寫能力、基本初步審查能力和申請能力。

第三層次。對于發現并優先考慮個別專利,興趣濃厚,專利學習接收能力強,有意從事專利相關工作,具備良好的創造思維并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級學生,按照專利人方向培養模式,使這些學生具備較強的撰寫專利文件、審查專利、修改專利等實務能力。

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形成金字塔形。指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個人情況進行分層指導,并且采用幫帶的方法,第三層次幫帶第二層次,第二層次幫帶第一層次,逐步整體提高學生專利相關實務能力。

三、結語

篇9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學會學習,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數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要有學法指導意識,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學法因素,把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循序漸進地掌握、運用學習方法。

二、學習方法的科學性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即使是同一科目學習方法也是多樣的。但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必須使學習方法與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情境相適應,能為學生所掌握,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此,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的具體知識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學法指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識水平,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指導方法和重點要不同,要指導學生不斷改進和矯正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尤其要特別關注后進生,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幫助每一個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

三、當前需教法與學法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過程。所以,教法必須與學法緊密結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法選擇教法、改革教法,注重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研究教法,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以學法定教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教學中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學法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狀態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預測他們的發展,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是一切學習活動和智力活動的激發劑,是促進學生有效掌握學法的重要保障。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也指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態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進學生智慧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這些方面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熱情和教師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并提出“動機原則”“強化原則”等教學原則來保證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調動和發揮。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還要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從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和動機等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五、當前指導學生掌握初中數學習中讀、說、思、記、寫的方法

1.教導“讀”。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自主讀書,指導學生學會讀的方法,使學生從讀會到會讀。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解數學語言,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讀數學的方法。首先,粗讀。粗讀即先瀏覽整篇的主要內容,然后邊讀邊圈點勾畫,粗略讀懂教材內容,弄清重難點,將不理解的內容做上記號。其次,細讀。細讀即根據章節的學習要求細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后,研讀。研讀即持發展的觀點研究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歸納要點,以形成知識網絡,完善知識結構。

2.指導“聽”。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聽課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專心聽講、學會聽講。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聽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對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過程,對概念要點的剖析和對概念體系的串聯,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對疑難問題的解釋等,從而使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3.引導“思”。數學學習離不開思維活動。教師要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教師首先要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使學生學會思考。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綜合,使學生學會轉化。最后,通過回顧解題分歧過程來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分析錯因,便學生學會反思。

4.指導“記”。教師要注重改進教學方法,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要善于根據教學實際,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比如,教師將知識編成順口溜,使學生學會聯想記憶法;通過繪制直觀圖,使學生學會數形結合記憶法;通過歸納概括所學知識,使學生學會按知識結構來系統記憶。此外,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各種記憶方法的價值、效果、適用范圍,以使他們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記憶方法。

篇10

畢業時我只有美好愿望

回頭看自己剛剛走出學校大門的時候,鞠立像很多畢業生一樣,沒有一個特別清晰的規劃。“我當時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我要做得比別人好,這是我當時一個特別強烈的愿望。但是在什么環境下做,沒有特別的規劃。”

但鞠立認為,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我那個時候沒有一個詳細的規劃是因為我還沒有經驗,沒有很好的良師益友幫我做一些指導。職業規劃非常必要,因為它可以防止你走很多彎路。一個人發展的方向畢竟很多。即使在一個公司里面也有很多方向,比如我在IBM,可以走一條專業的路,也可以走管理的路,里面有很多其他的細分,如果沒有一個有針對性的規劃的話,你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里浪費時間,浪費經歷。”

在IBM除了一些正規的培訓以外,像鞠立這樣的資深員工也會給新員工做一些培訓,“有時間我會跟他們交流一下自己的經驗。比如很多員工剛剛到IBM,接觸到這個公司時,會感覺跟他們以前的想法不太一樣,他有可能困惑,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想不清楚是不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有時候會付出一些代價走下去,是不是值得?有一些問題是由他比較信任的朋友來分享。我的看法和我的經歷會分享給他們。”

關鍵人物指點迷津

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有幾位值得信任的前輩同時也是朋友,他們身上不僅具有榜樣的力量,更會在緊要關頭提出適合的建議,這些建議是他們對自己經歷的總結和提煉,其效用不可小視。

鞠立回憶在她職業生涯中的幾位關鍵人物時,依然認為自己很幸運,他們給她提供了很多幫助,實際上也幫助她完成了職業生涯的成功規劃。“第一位出現在我剛加入公司的時候,她是本地的經理,也是很成功的女性。我當時是把她作為我的榜樣,只想像她一樣成功。所以很多時候我會請教她的意見。她實際上對我的影響就是要非常執著,想要得到收獲你必須要付出。以前,堅持和執著不是我的優點,這些是我從她身上學到的。”

之后有一位香港公司的資深經理和一位在國外做新項目的高級經理也對鞠立有很大幫助,“他們也可能是因為對我抱著有希望吧,所以把很多的經驗與我分享。”

香港公司的經理教會鞠立很多作為管理者所必須的基本工作方法,比如說怎樣管理時間,“因為你做了經理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你怎么樣設計自己的優先級,什么是最重要又很對你的長遠很必要的東西?他教會我計劃我的工作和時間,這些對我后來的發展很重要。因為如果分不清輕重緩急,時間分配不好的話,到頭來你會被累死然后也不會有什么成績。”

第三位高級經理給了鞠立前往美國深造的機會,“他給我了一些很好的指點,比如下一步應該怎么樣規劃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也是他告訴我,‘你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是可以要孩子的’。”之前,鞠立有一個矛盾的心理,就是到底要不要孩子。“我很沒有自信,擔心影響我的發展。但他說完全可以要,他告訴我IBM是一個很好的公司,會給我這個時間。”鞠立微笑著說計劃工作到最后一分鐘,然后休一個比較長的長假,多一點時間跟孩子在一起。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追求

“一個人一生的不同階段會對自己有不同的希望,會追求不同的東西,所以我覺得現在的我和那時候的我真的不一樣,對成功的理解不一樣,更希望是生活工作能平衡。工作可能只占50%,另外50%是家庭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