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教學范文

時間:2023-03-16 13:0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美文學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美文學教學

篇1

1.1教學方法由于傳統教學的影響,以及學習者水平的制約,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能主動采用沿用結合現代網絡技術的新型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接納并采用現代教學手段。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英美文學課上最終成了高級泛讀課。本應作為文本內涵挖掘,人文素質提升,文化溝通對話的課堂卻淪為字詞句段篇的解釋分析,偏離了文學教學的主旨,不可能滿足學生作為主體的需要。洪流(2005)指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1.2教材問題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教材內容及難度成為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目前英美文學課程課時的設置情況,我國現有英美文學教材難以滿足各院校的具體要求:不同層次的院校、不同需求的學生、不同教師的專業興趣及特色,無不對新形勢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提出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的要求。就筆者的調查來看,大多數學校尤其是學生英語水平較差的本科甚至專科類學校,一般都采用一兩套教材,個別輔以教學指南,教學模式固定,內容狹窄,思路缺乏開拓,所謂博采眾長,融匯百家就更是無從談起。

1.3教學評價根據人才培養個性化指向,各院校一方面積極倡導多元、開放、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卻不能擺脫以知識考核為主的閉卷考試形式。在這種應試意味濃烈的教學評估模式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對話性地與同學和教師領會文學魅力,體驗文化精神,暢享人文魅力,而是埋頭苦記筆記,生怕遺漏“考點”。課堂的互動性與開放性被蕩然無存,學生也由積極地吸收知識變為消極地接受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及文學鑒賞力更是成為一種空談。

2.英美文學研究新思維

2.1碎片化教學沖擊模塊化教學由于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課堂教學同樣搭上改革的列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MOOC,微課,公開課,精品課共享,并與實際課堂實現無縫對接。MOOC與微課又是相互聯系的,大數據時代,云計算為它們提供了進入大學真實課堂的可能性,翻轉課堂(flippedclass)則為它們創立了現實的網絡課程范例。2010年8月,比爾•蓋茨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TechonomyConference)上對未來教育模式及發展做了展望,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網絡將成為最好的學校。2012年肇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微課、微課程接踵而來。預言提前成為現實。基于網絡的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借助網絡媒介,打破傳統的固定課時的模塊化教學方式,使得學習者得以更為靈活地選擇學習內容,分配學習時間,完成學習目標,而學習場所也不必局限于教室,這為學習者提供了從未有過的便利。

2.2海量資源沖擊傳統教材按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衡量教學成功的標準,不應當只關注教師教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學生學了什么。教材作為教與學的重要工具,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普遍及個性化需求,成為教育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因此,王云,劉寶泉(2003)指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網上交流及合作能力…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克拉申著名的“i+1”理論揭示了外語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來衡量現行文學教材的難度,那么不少英美文學教材的難度一邊倒地趨于偏難。學生在梳理文字方面已經十分吃力,閱讀興趣便相應收到影響,欣賞一說也無從談起。另外,由于教學內容的設置普遍沿用傳統“時期-作家-作品”的固定模式,使得教學靈活性、選擇性、獨立性大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降。而基于云計算的網絡課程的海量資源,可選擇性與可控性均是模式化課堂無法實現也不可企及的。

2.3原語英美文學沖擊傳統英美文學曹順慶教授談到“比較文學”的時候有過一段話,說中國人講外國文學,本身就自然地在以“他者”的眼光、思想在審視這些舶來品,就是“比較文學”。換言之,盡管我們現在的英美文學教學所用教材是英文版的原著或原著節選,課堂用語可能也是全英文,但是無法避免地,我們的解析、認知、欣賞都難以擺脫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的英美文學課和英美國家的英美文學課不可能等同起來。高玉教授(2001)對此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法國文學或者英國文學等原語言的文學作為“原語外國文學”,其實暗含著兩個基本原則或前提“,那就是:一、對于研究的對象來說,我們是‘它者’,原語種的人不會把我們稱之為‘外國文學’的文學即指稱的對象稱為外國文學,對他們來說,它恰恰是本土文學。反過來,對于研究的主體來說,我們是站在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對象則是‘它者’。這里,‘內’‘外’關系其實已經表明了我們的研究視角、立場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方法論。二‘、原語’一詞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語言的外表形式以及深層的表述、話語方式、思想和思維的特點,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語言的語境以及隱含在語言背后的更為深廣的文化傳統、知識背景和社會基礎,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語言的體系性以及相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性。”如果我們的學生不能親身接觸英美國家專家學者的教學,聆聽他們的觀點,學習他們的方法,接受他們的理論,而只是全封閉地參與本國教師的教學,那么最終便沒法真實感受英美文學作品在原語國家學者專家眼里的地位、影響及其所攜帶的文化符碼。而基于云計算的現代教學手段,直接將世界著名大學里的英美文學專家學者的課程呈現給學習者,使得零距離接觸原語英美文學成為現實,同時也沖擊著我國傳統英美文學教學。

2.4過程性考核沖擊終結性考核與傳統英美文學教學相應的考核手段,也是影響教學的因素之一。局限于知識性、識記性的考核方法,將學習者的課堂注意力,學習興趣壓制在瑣碎的記憶上面,無法領略文學的魅力,文化的異同。改革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方法是改變其終結性考核的現狀,真正實現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性考核為輔的新型考核方式,使得教與學的中心轉移到文學鑒賞與學習本身上來。根據筆者調查及教學實踐,認為基于網絡教學的英美文學考核,應當進行如下改變。第一,盡可能減少采用閉卷考試這一形式。或者說,如果不得不采用閉卷形式,應盡量避免“知識型”的題目,盡可能減少死記硬背的題目,代之以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對文化的理解,采用思辨性、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題目;第二,盡可能增加過程性考核與評價,采用“開放式”的考試模式。如,將期末考試與學期論文和讀書報告,文學作品評論、鑒賞,作品內容解讀,文學意象比較或文學人物評價等考查結合起來,同時加入課堂表現所得的平時成績。這樣評價結果更準確、客觀、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開展“對話式”課堂教學,培養有見解、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生。

3.結語

篇2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文體學;語言應用

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目前仍然延續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閱讀來提高語言的理解與應用,提高學生對文學的解讀與鑒賞水平,使得文學作品的選擇問題成為教學的關鍵,直接與學生的視野與深廣度相關。通常,在教學中常選擇影響力較大的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與闡釋存在一定的難度,給學生的學校帶來較大的困難,但是,卻可從中學到大量的古體詞匯、特殊的語法結構、文學手法。而且在高校的英語文學測試,難度較低,只針對著名學者的觀點,以及解釋進行練習,缺乏相關作品的閱讀積累,評論文章寫的缺乏深度和廣度。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了提高自己對高難度文學作品的理解,掌握更好的技能,必須經過適當的努力和訓練。

一、文體學的概念與發展

文體學主要是對文本體裁的特征、本質、規律進行研究,是一門語言學分支學科,涉及語言學、美學、心理學、文藝學多種學科,是一種綜合性的邊緣學科。英國哈特曼和斯托克這樣表達“Stylistics 是應用語言知識去研究風格(style)的學問”;李龍植這樣表述:“文體就是在特定的交際領域。 通過有目的地選擇所產生的表現手段和表達方式的總體。 它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同時被整個社會所接受的完整體系。文體學就是研究和探討這些體系的科學。它是為了更加有效地表達思想, 對選擇和運用語言材料的原則進行研究的語言學的一獨立分科”;英國的A.布洛克等這樣陳述:“Stylistics 研究在不同語境下使用語言的特點,尤指文學語言,并試圖確立能夠說明個人及社會群體在使用他們的語言時所作的特定選擇的原則”;竹內敏雄這樣描述:“最近出現新動向,即從作品語言結構的興趣出發重視文體問題, 企圖在文體學中探求語言學和文藝學的媒介作用”。有許多不同的表述,觀點也有所區別,文學評論家們始終在努力尋找一種文體學新方法、新手段,讓語言學、文藝學之間溝通更為便利、融洽。文體學在語言文學的長時間的孕育下,逐漸發展成長,是時代文體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種融合、滲透了現代語言學和文藝學的產物。

文體學是一門融合多學科領域的邊緣學科,研究每一門學科都能夠采用不同的科學方法,并能夠有機的相結合,將具有自己特色的內容不斷向外滲透、擴展,將各學科之間的傳統界限打破,形成一種不同于語言學、文藝學的獨特學科。文體學使得各學科、各領域之間逐漸成為一個整體,體現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科學技術的高度綜合與高度分化、科學的整體化與傳統學科的解體、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滲透。文體學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文學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具有文學能力的學生,應該對傳統的體裁、闡釋技巧、修辭手法能夠熟知,并能夠深刻理解其涵義,領會作品的文學意義。

二、熟練掌握語法結構與話語習俗

在英美文學的詩歌體裁中,作者經常持續使用某一種語義領域。文學文本在創作中打破了傳統的規則,具有創造性,這類作者以James Joyce尤為突出,而且有很多作家經常發明某些新的詞語,并將詞語的屬性發生轉變,比如名詞變動詞、不及物動詞變及物動詞等等。

文學作品的啟始句經常出現代詞的變化應用,在教學中,通常老師都能夠注意這一點,并能夠引導學生注意,意識到文本的銜接,作為首語重復法的參照。在非文學文本中仍然沿用傳統的常規,用代詞來代指前面的人、物或事。例如During Wind and Rain這首詩中,在第二段中,我們才明確第一段出現的代詞they,he,she指的都是哪些,Elders and juniors 是指年青人和老年人,而在第三段中Men and maidens 則是指成年新婚夫妻,這時候我們終于明白第一段和第四段的He和she是指男人和女人,整首詩描述了從青少年到成年,再到暮年的經歷,將時間的流逝、生活的風霜體現的淋漓精致,作者的高超技巧在文學中展現無遺,吸引著讀者持續閱讀。相反的,為了突出事件,代詞都都回指文本前兩段提到的人或事件,這在新聞報道中應用廣泛。在教學中,學生要有意識的熟悉文藝散文的特征,注意不同體裁中的詞語結構,技巧等。

在文體學中,要通過對詞匯以及句子的結構分析,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意指實質內容。在對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進行文體學分析,首先是對作品的總體結構和情節進行分析,總結情節從1-3節的膽怯、4-5節的假裝、6-9節的猶疑不定、12-14節的熱望、15節的自我貶抑、16節和19節的空想,最后到20節的幻滅。其次,引導學生理解文中You、I、We這些指示代詞的深層含義。再次,對作品的正式性特色進行分析,詩體形式的變化,應用了押韻句與非押韻句;語言形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句節、句子結構重敘以及提句上。第四,通過分組討論,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 evening as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 streets

-- yellow fog/cat

-- sprawling on a pin (pinned and wriggling on the wall)

-- a pair of ragged claws scutting across the floors of silent seas

-- mermaid

從以上意象我們不難發現,Prufrock 的自我貶抑和分裂。

最后,要引導學生將作品中的隱喻、典故找出,并對作品中的諷刺性獨白與戲劇性獨白的運用-反諷標題與內容產生強烈反差實現反諷效果展開討論:“J. Alfred Prufrock” 是一個沉悶乏味、沒有激情的名字,而“love song” 卻蘊含著浪漫。 “Al-fred”= “All + afraid”是對缺乏勇氣的人的表述,“Prufrock”= “Prud + frock”意指拘守禮儀和教士穿的長袍,喻指沒有付諸行動的能力。 通過這些反諷和典故的運用,將T.S. Eliot 的主題思想“Human Paralysis(人性的癱瘓)”表現無遺。

綜上所述,通過文體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學生可以獲得解讀技巧與更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夠積極主動的閱讀文學文本,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與語言學習分開,在不斷地學習和訓練中,大大提高了學生額英語演講,以及英語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夏萬碧.文體分析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2011,S1:168-169.

[2] 覃承華,郭小娟.當前“英美文學”教學的突出問題及其改革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3):155-156,168.

篇3

【關鍵詞】英語專業 英美文學 文學教學

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對于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培養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和提高自身人文素質修養有著重要作用。但當前高校英語專業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諸多突出問題如教學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缺陷等。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將此類問題解決,文學課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作用。

一、 英美文學教學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

1.學時短、內容多。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內容覆蓋范圍廣,包括英美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文學名家及重要作品。此外文學課教學不單指文學作品的賞析,還涵蓋了文學史和相關文化背景的講解。但是當前英美文學課的教學課時普遍偏短,這往往導致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難以把握龐大的教學內容。如果不能科學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則往往出現教師對文學知識進行面面俱到地講解,占用較多的教學時間,而講解的深度卻有所欠缺,最終教學任務可能無法順利完成。

2.方法單一、教材陳舊。當前英美文學授課所用教材內容大都比較陳舊,主要集中在古典作家及其著作,現當代作家作品偏少。且大部分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不高。此外,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采用系統講授法,將理論知識滿堂灌,使學生被動地接受各種信息,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

3.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目前在英美文學課程考核中,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閉卷考試的方法作為考核手段。學生為了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往往被動地參與到文學課的學習中來。記筆記、做練習仍然是他們的主導學習模式,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較差。單一的考試模式削弱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此外,如果將書面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評價依據,則會忽略對其學習過程的評判。最終的評判結果缺乏全面性。

二、 英美文學教學的對策

1.優化教學內容、促進自主學習。鑒于文學課教學內容多和學時少的矛盾,教師可根據教學重難點,提前給學生劃定學習范圍。針對重點內容布置思考題讓學生自行搜集資料解答,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進行解答,進而再根據教學要點補充講解學生忽略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教師不僅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豐富學習內容、鼓勵學生閱讀原著。針對教材陳舊這一問題,教師可從學生的英語水平入手,選擇與其學習情況相符的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教材了解文學作品,激發其學習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授文學知識外,還要對學生閱讀、分析作品的技巧進行講解,使他們學會自主賞析文學作品。對于英美文學中的名家及經典名作,如詩歌、小說等,則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去閱讀原著,在閱讀中獲得啟發開拓視野,進而提高英語學習水平,提升自身文學素養。

3.強化互動教學、變換教學方式。文學課的性質要求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改變以傳統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從學情分析著手,結合討論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圖像、視頻等將文學內容生動地呈現出來。還可鼓勵學生對經典作品如戲劇、小說等進行情景再現,通過角色表演和情景模擬提高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4.改進考核評價方式。為了在教學中全面、客觀地對學生做出評價,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力求使評價方式多元化。傳統閉卷考試的方法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監測與評價,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例如,圍繞教學重點,教師可布置各類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論文、文學評論、研究報告或者小測驗的方式來完成,并且將這些評價結果歸入到課程的總評成績中去。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增大,激發其學習的熱情。

三、小結

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學生課程學習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起著積極的作用。在英語專業文學教學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渠道,利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改善文學課的教學效果,使它更有力地促進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小迪.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校園英語,2012(11):34.

[2]李春香.英語專業本科英美文學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文學,2013:10.

[3]萬海艷.英美文學教學中引入團隊學習策略(TBL)[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4

篇4

關鍵詞: 英美文學 文化 跨文化交際

引言

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不同國籍、不同地區、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們越來越頻繁地進行著直接和間接的接觸和對話,多種文化相互碰撞,交匯融合。跨文化交際已成為時代的特點,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現代化人才必備的一種素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也清楚表明,文學課程擔負著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跨文化意識的雙重職責。因此,在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關注目標語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文學、文化、交際這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一、文學、文化、交際的關系

文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同時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然而,不論如何界定文化,文學總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學絕不是一個自在自為的封閉系統,不論是文學的內容,還是文學的形式,甚至文學創作的全部過程,都是文化的產物,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曾艷兵,2006)。另外,文學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文化催生和滋養了文學,而文學又在不斷豐富著文化的內涵。因此,文學和文化之間始終是相伴相生、相互依賴和影響的關系。

交際產生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的一種主要生存方式。“因為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所以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一定受到這些文化的情境的影響,有時候甚至會受到它們的制約和指引”(王麗,2016)。也可以說,文化是交際的基礎,任何交際都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單說沒有文化的交際,或者僅僅說沒有交際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取決于交際,沒有人際交際,文化無以延續”(蔣騰蛟,2014)。

因此,文學、文化和交際三者之間互相滲透,相互依存,是一種水融、不可分割的關系。

二、英美文學課程與文化教學

鑒于文學、文化和交際的密切關系,為實現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在外語教學中將文學教學與文化教學緊密結合已經是專家和學者們的共識。英美文學作品鮮明地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和文化的沉淀,是對人類社會自身文化存在的描繪,學習和研究英美文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

然而,在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就文學而傳授文學,已經成為固化的授課習慣。這不利于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也無法更好地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只有突破這種傳統的授課習慣,才能使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實現質的飛躍。把文化教學引入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有機會多角度地獲取文化背景知識,并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引入文化教學,將把文化教學從初級的文化知識層引向更高的文化理解層,其重心在于拓寬學習者的文化視野和思想疆域,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尚云鶴,2013)。

三、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許多學者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具有一定層次性的。如何在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途徑和方法是什么呢?

1.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為了實現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標,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首要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主要指的是學生對于其所學的目的語文化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對不同的文化現象、模式、特征及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理解,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意味著學生能自覺地消除外語學習中碰到的各種障礙,從而為今后的跨文化交際做好準備。

2.重視文學語言的文化內涵。

文學語言是文學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受文化因素的影響,語言被賦予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賞析作品語言的準確、優美,介紹文學作品的作者、內容梗概、背景知識、主題思想、主旨象征、人物分析、作品風格、章節點評等方面的傳統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和引導學生挖掘文學語言承載著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換句話說,教師不能把文學作品僅僅當成單純的語言教材,應在語言教學的同時深入挖掘語言的文化內涵,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和思想疆域,以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比較和對比,正確對待文化沖突。

由于文化的多元和差異,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引入文化教學時,文化沖突必定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研究與解讀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消除文化障礙的過程,從而更能減少文化沖突,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從本質上說,中國人學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范杰,2014)。為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的態度,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營造文化對比、文化碰撞、文化互視的情景。“跨文化外語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較和對比,參與和體驗”(蔣騰蛟,2014)。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對比體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英美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文化現象,努力克服文化偏見和沖突,從而以不同的態度來看待另一種文化,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4.重視母語文化。

跨文化交際是交際雙方進行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的活動,文化的互動是雙向的,文化的交流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際要求交際者具有較好的本族和異文化的背景知識,具有雙重或多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付京香,2011)。在跨文化交際視閾下的英美文學教學中,我們不能將跨文化交際意識等同于目的語文化意識,在注重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不能忽視母文化的表達。掌握好母語及母文化是學好外語和了解異文化的基礎。我國外語界的泰斗季羨林、許淵沖及王佐良等先生,無一不是學貫中西的,可見,傳統文化的素養和對母語的精通,是可以在外語學習中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因此,在英美文學和文化教學中,我們要強調學生掌握母語和母語文化的重要性,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幫助和促進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5.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實踐活動。

學習更多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靈活機動地解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問題。跨文化交際實踐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至關重要,這也是廣大專家和學者們的共識。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各類實踐活動,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與英語國家的留學生進行文學交流,可以舉辦英美文學論壇、沙龍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同時讓中國的文化得到輸出和傳播。也可舉辦一些跨文化交際實踐的比賽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跨語境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總之,跨文化實踐經驗的積淀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及正確評價,并在實踐中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結語

在文化全球化及多元化語境中,跨文化交際活動日益頻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成為英美文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文學、文化、跨文化交際是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要求教師要順應這一時代的潮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英美文學教學與文化教學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認真思考和探索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方法和手段,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范杰.淺議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科教文匯,2014,(5).

[2]付京香.跨文化交際視閾下的外語教學與母文化傳播[J].現代傳播,2011,(10).

[3]侯霞.基于素質教育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

篇5

【論文摘要】鑒于當前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筆者從文史結合、文論結合、講讀結合、中英結合四個角度,闡析了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高校英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展專業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首選。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心態。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生、發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第一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完全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展觀念和整體態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為出發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ii)[j].外語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 [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學是教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英美文學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語言,更重要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對學生整體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英美文學;高中英語;英語教學

引言

我國的英語教學尤其是高中英語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由于評價方式的單一性,使得英語教學過程單一、內容枯燥,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也不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認識并感受英語的魅力。因此,針對高中英語的教學現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英美文學,對學生英語水平和整體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名著或者是通過名著串講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名著并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好奇心。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串講哈姆雷特的生平,讓學生初步走進哈姆雷特,激發學生閱讀作品的欲望。

2.展現教師的魅力

現代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具備良好的人格魅力,還要具備豐富的學識魅力,通過淵博的知識、風趣的講解,讓學生真正走進英語,用藝術化的語言滿足學生求知的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魅力所在,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如,英美文學的經典著作《圣經》在教材中出現的次數很多,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目標靈活地將《圣經》中的小故事滲透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更多的關于《圣經》的小故事,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3.普及文學知識

英美文學作品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學知識,這些文學知識的滲透和掌握有助于普及文學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對英美國家及英美國家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英美文學,有助于普及文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二、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的途徑

1.鼓勵學生多看優質的英文電視劇或電影

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一地口耳相傳式進行英語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一些死板的、難懂的英語單詞制作成相關的視頻或者是音頻,就可以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這樣的教學方法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精心挑選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純正的、有教育價值的影片。在選擇影片的時候,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發音準確清晰的影片,讓學生通過觀看這些影片,更好地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環境和一些生活習慣,拉近與英語的距離,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如可以推薦學生看電影TheFor-restGump,讓學生通過觀看這部影片,領會一些人生的道理。學生通過觀看這些電影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英語聽力,還能夠了解相關的英美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更宏觀的角度學習和了解英語。

2.鼓勵學生引用英語原著進行交流

在現階段的高中英語教學中,評價學生英語學習的手段較單一,就是單純進行考試,這就嚴重背離英語教學的目的。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最主要的是通過學習靈活地運用這門語言進行相關的交際交流。因此,在高中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的閱讀英語原著,更要鼓勵學生用英語原著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實際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是有效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話劇表演,通過話劇這種簡單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學到的英語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還能夠提升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交流的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3.在高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學

口語交際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小說中有大量的人物的對話,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對話,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進去,與同學進行相互的交流對話,感受名著中的情境,提高口語練習的效率。在英美文學中,很多內容都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這些人生的哲理,將這些句子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通過背誦朗讀這些句子,提升口語交際交流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閱讀英美名著,并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自己學習后的心得體會,發揮口語交際教學的真正作用。學校可以舉辦相關的英美詩歌朗或者是演講比賽,以這種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英美名著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的比賽,真正感受英美文學的魅力所在,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所在,進而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的學習,更深刻地理解這門語言。

結語

語言和文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在高中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多閱讀名著,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將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有機地聯系起來,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進而提高學習英語的效率。

作者:張小龍 單位:鎮原縣鎮原中學

參考文獻:

[1]張春開.淺談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英語教師,2012,04:7-12.

[2]梁亞平.高中英語新課標與英美文學名著欣賞課的開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4,06:49-51.

篇7

關鍵詞:美育 英美文學教學 素質教育

英美文學課程作為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主干課程之一,長期以來在各類高校外語院系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近年來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之風的盛行,英語專業的教學越來越注重實用性、工具性而忽視了其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功用。在許多高校外語院系,英美文學的課時和內容大大被壓縮,外語教學的重點已由文學轉為語言技能、翻譯實踐和英美問題等,著重培養學生實用性的語言交流和具體的實踐能力。鑒于此況,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怎樣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加強美育滲透,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品位的審美能力,培養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是一項函待解決的課題。

一.美育概述

1.美育的定義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王一川,2003:150)。從性質上講,美育就是以形象思維為特征的情感教育,從內容上看,美育它不同于普通的知識教授和技能培養,而是一種終身性的素質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美育擺到比智育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和修養。

2.中西方美育觀的歷史演變

不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美育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是西方美育的發展期,出現了富有價值的美育理論探討。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指出:“培養理想國公民早期教育要用音樂陶冶心靈”(毛宜國,2005:120)。柏拉圖把音樂作為教育的基礎。他認識到藝術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將美育視為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亞里士多德也強調音樂美化心靈的作用。在他提出的和諧教育中,與書寫、體育、繪畫教育相比,音樂教育處于最核心的位置。亞里士多德放棄了柏拉圖視理智為人格結構中最高統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兩種心理功能應全面發展,達成和諧的人格。他確立了感性與理性、美與善的協調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在西方,藝術教育和美育思想的歷史悠久,但是“美育”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卻是由近代德國浪漫主義劇作家、詩人、美學家席勒于18世紀末首先提出的(李莉,1997:96)。席勒在西方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美育理論的專著《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游戲說”,強調“只有人在充分的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的感覺與理智的方面才能保持和諧的關系,并且只是通過一種持續美的體驗,政治制度才能將自由與秩序結合起來(Beardsley,2006:203)。席勒的美育觀念的出現,不再僅僅把審美教育當成是塑造國家公民的一種手段,而是把它看作是培養和諧人格、解決人性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建構健全的審美文化所必需的社會力量。

中國美育觀演變的特點是既有悠久的美育傳統,同時到現代又注重借鑒西方美育經驗。先秦時期就有制樂成禮的記載,禮樂成為青年教育的選修課。對禮樂的重視事實上體現了先秦時代人們對建立一種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社會制度的要求。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相似,孔子也非常注重音樂的作用,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人格修養的整個過程都必須貫穿美育(李莉,1997:96)。

盡管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詩教”、“樂教”的文化教育傳統,但作為現代意義“美育”則是20世紀初由王國維等人從西方傳入的。在《論教育之宗旨》中,王國維先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將美育提升到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張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為“完全之人物”,即人的能力和諧發展。人的能力分內外兩者:精神和身體。精神之中又分為知、情、意三個部分。教育也分三個部分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李莉,1997:97)。

二.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在高校實施美育,能夠培養學生具備超越功利的審美態度。在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太多的無奈與缺憾,常常會使人感到苦郁和愁悶,這主要歸因于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功利之境。要改變這種狀態,人必須到沒有利害關系的大自然和藝術殿堂中去。因為只有在這里,主體才會忘卻世俗的需求,功利的追求,并且通過審美實踐和非實用性的自省,使自己最終達到最高的自由境界,保持人性、人心、人生的平衡和諧。其次,在高校實施美育,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完美人格。美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人的情感得到疏導,道德得到升華,精神得到慰藉,從而使感性和理性意識實現和諧交融,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而當審美情感與道德認識相契合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時,審美情感便會內化為一種行為動力,從而驅動道德認識、道德理想向道德行為轉化。在審美教育中,在一定意義上健全了個體的人格心理,實現了人的自我完善。美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直接關系到人、自然、社會三者間的良性和諧循環發展。因此要全面發展教育,培養知識、能力、情感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則美育不容忽視。

三.英美文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英美文學課程內容豐富,其作品凝聚著豐富的自然美、思想美和藝術美,不僅是學生了解認識異域世界的途徑,而且在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道德修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美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鑒賞文學作品的自然美、語言美、思想美、形象美和藝術美時,提高他們發現美、欣賞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英語教師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如何真正做到以美啟真、以美啟智、以美育人呢?筆者將講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1.思想之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凝聚著崇高的思想,不僅可以慰藉人孤寂的心靈,還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與塑造偉大的人格,為人類開拓廣闊的精神空間。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作品中偉大思想的分析,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代表詩人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以戲劇獨白的形式寫成,描寫了從特洛伊戰場上歸來已同妻兒團圓并重新成為Ithaca國王的古希臘神話英雄Ulysses不甘心安逸的生活,不顧年邁體衰,召集舊時的隨從意欲再次出海,探尋未知。在詩中,丁尼生通過Ulysses之口,表達了他自己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斗爭的決心和勇氣,以及他那個時代的不安氣氛和求索渴望。分析完這首詩歌之后, 教師可以提出如下題目供學生討論:你有人生目標嗎?人生的意義何在?Ulysses的生活目標,生活態度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樣在學生經過討論之后, 必定會對人生目的、人生價值、人生態度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又如著名的文學家培根在他的隨筆“論學習”一文里,闡釋了對學習的成熟的看法,其中關于“知識”,“能力”,“智慧”的關系的詮釋發人深省。在這三者中,“知識”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必須獲得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其次,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應該著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把知識轉化成能力,那么知識就是死的知識,并無實際作用。有能力者比有知識者對社會的貢獻更大,他們的知識更具有實際用途。最后,“智慧”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東西,處于由知識、能力等組成的金字塔的頂端,追求“智慧”應該是人的最高追求。因此,大學生不僅應在學習中慢慢積累知識,學會逐漸把知識轉化成應用知識的能力,更應注意不斷提煉知識、綜合各種能力、使之升華到智慧的最高境界(林燕平、董俊峰,2007:122)。學生通過對“論學習”一文的學習,在“知識”、“能力”、“智慧”的金字塔的攀登中定會悟出許多人生道理,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個人素質的提高自不待言。

2.形象之美

在英美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長廊中,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及審美理想。人物形象有的美、有的丑,而那些具有崇高品德和偉大人格的形象往往起著榜樣的作用。

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霍桑,在其表作《紅字》中,塑造的海斯特·白蘭是一位堅強的敢于抗爭命運的女性形象。因為犯下通奸的罪行,加爾文教罰她胸戴紅色A字,忍辱含垢度過殘生。在受到這種奇恥大辱后,她沒有放棄生活,沒有屈服于壓抑人性的宗教道德,而是以種種勇敢的行為向愚昧的傳統挑戰,證明了自身存在的意義,也向人們展示出婦女的強大生命力。也正因為如此,她胸前的紅字的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恥辱火印,而是激勵精神復活的標志,是女性意識覺醒的象征。教師在對海斯特這一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女性應該怎樣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樣通過努力贏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怎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等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和思索。

3.藝術之美

約翰·濟慈是19世紀英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善于在詩歌中創造具有靈性和鮮活生命的“美”,包括語言的美、意蘊的美以及繪畫的美。這一美學追求在《希臘古甕頌》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首詩里,詩人通過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創作了詩畫交融的兩件藝術作品:一首真正的詩歌和一只想象的雕刻藝術品——古甕。詩中,動態的詩與靜止的畫互相融合,詩歌傳達的時間與繪畫展現的空間互相交替。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本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他認為美的境界是理想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詩人可以見到最高的真理,而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濟慈在《希臘古甕頌》中賦予了這句至理名言以嶄新的含義:藝術與現實世界是分不開的,只有真實的才是美的;而所謂“真”就是指現實世界的經驗靠藝術捕捉下來就成了永恒的美。事實上,濟慈是借古甕向我們揭示人不可能脫離“真”去尋找“美”,這一人世的真諦。通過對《希臘古甕頌》一詩的分析與賞讀,從意象、音韻及語言三個方面探討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詩歌的唯美特性,學生自然會對濟慈詩歌中“美”與“真”的內涵形成一定的見解和感悟:只有美的,才是真的;只有審美的經驗,才是真的生活經驗;只有對美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實意義。

4.自然之美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使人類與自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而英美文學作品卻恰到好處地為我們提供了“觀賞”自然風光的絕好機會。

在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作家中,華茲華斯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創作理論深刻影響了他同時代以及后來的詩人們。華茲華斯一生都和大自然聯系在一起,他歌頌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景色,被雪萊譽為“謳歌自然的詩人”。他的名作《獨自云游》堪稱浪漫主義詩歌中的一朵奇葩。華茲華斯認為自然萬物是那么和諧,自然有著與上帝一樣的創造力,人與自然相依相伴,不可分割。自然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仿佛就是能把人類從機械呆板的城市生活中解救出來的“上帝”。人只有回歸自然.感受自然帶來的歡樂,才能避開現代生活的沉悶停滯,才能享受健康快樂。因此,當自然純美的水仙花出現在他的眼前時,他浮想聯翩,感受至深,水仙成了他愉快的旅伴,帶給他寬慰和愉悅,特別是當他孤寂和憂郁之時。通過對此類詩歌的學習討論,學生可以認識到自然給人以力量和愉悅的同時凈化了人的心靈,陶冶了人的情操,從而激發了他們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思想和愿望。

綜上所述,英美文學教學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文學教師應該努力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在文學課中滲透美育,把文學課上所講述的內容與社會和人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我們的學生盡快成熟起來、盡早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Beardsley, Monroe C. 西方美學簡史[M].高建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李莉,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戰略地位[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78期,95—101頁,1997。

【3】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7。

【4】毛宜國,中國美學史學研究[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聶振斌,中國美育思想述要[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

【6】唐靜文,在新形勢下寓美育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J],《新余高專學報》,103—105頁,2005。

【7】席勒, 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8】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王一川,美學與美育[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篇8

    20世紀20~70年代,當時蘇聯的大思想家巴赫金對對話理論進行了獨特的闡釋。巴赫金認為,語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間的對話關系之中,對話才是語言的生命力的真正所在。語言的生命力,無論在哪個領域,都無不滲透著對話的關系。人們通過對話表達意義,從而使談話內容更加多彩。在對話中,人們也取長補短,也從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使人的思想在對話中得到升華。巴赫金認為,生活的本質是對話,思維的本質是對話,語言的本質是對話,藝術的本質是對話。這樣,英語的本質也是對話,英語教學的本質也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運用對話理論構建英美文學對話教學有利于改變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狀況。對話有利于豐富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話教學要求教師要重視自己課前與文本對話,要求學生要重視與文本的對話,要求進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課后學生要進行自我對話。要使對話教學更有成效,還要求教師應經常查閱國內外的相關資料,了解新的文學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掌握大量的資料,而后再進行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體現文學與歷史發展、與社會思潮的演變等的密切關系,應使對話有一定的理論深度。

    二、對話理論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1.在對話教學中設法深化主題

    在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講的內容較多,給學生的信息量較大。這樣,教學中教師就不能面面俱到,就必須通過深化主題的方式來整合教學內容。再說,知識也不能以雜亂無章的形態存儲于人的大腦之中,而必須以圍繞某一主題而形成的相互聯系的知識單元的形態即“圖式”的形式被記憶和存儲。同時,這種“圖式”還是處在變化之中的,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同化”與“順應”,其原有的“圖式”會被重新調整而組合成新的“圖式”。語言學中的“圖式”即文學中的原型或母題。這樣,在對話教學中強調對文學作品中的主題的認知就可以幫助學生從復雜的文學現象中尋找到其中的本質,從而使學生形成在自己頭腦中的有序的知識單元。比如,在講解納撒尼爾?霍桑的小說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突出霍桑作品中的關于人性之惡的這一主題來引導學生開展對《年輕的古德曼?布朗》、《教長的黑面紗》和《紅字》等作品討論,這樣可以使學生把霍桑的創作與清教思想對霍桑的影響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認真閱讀霍桑的作品。再比如,在講威廉?布萊克的詩歌《老虎》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老虎”的象征意義展開討論,并將之與“羔羊”的象征意義進行比較;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談自己是否也曾經對成人世界懷有恐懼感,或對失去童真有過擔憂。通過這一類的有選擇的重點突破,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跳出在學習英美文學時常會出現的只限于對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品中的事件、作品中的人物、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思潮以及對作品的評價的機械的學習與記憶的藩籬,實現陶冶學生情操、開闊學生視野、促使學生認識世界與人生,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功能。

    2.在對話教學中滲透文學批評理論

    學生是一個思維活躍的群體,他們對傳統教學中使用的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簡介—作品分析“三部曲”式的教學方式往往不感興趣,所以英美文學的教學就要力爭為學生提供一種閱讀與思考的空間。對話教學可以把學生的創造力與創造精神激發出來。20世紀曾經涌現出許多不同的文學批評理論,如新批評、現象學批評、精神分析、神話原型批評、讀者反映批評、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后現代、新歷史主義、女權主義、少數族裔批評和后殖民理論等。這些文學批評理論為剖析作品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維,因而也產生了對經典作品的多樣、富于創見甚至是令人驚奇的闡釋。以霍桑的代表作《紅字》為例,美國文學教材上一般認為它是通過一個新英格蘭時期的陰郁而令人悲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美國早期清教徒的道德歷史的,但在20世紀批評的語境中,批評家們對《紅字》卻進行了多元化的解讀:有的評論家認為霍桑的這部作品是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虛構出來的一個故事,意在通過描寫一些脫離現實生活的瑣事來引導人們對歷史與現實進行對比;有的批評家認為《紅字》反映了作品產生年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中的矛盾性,并以非常浪漫與傳奇的語言表現了19世紀中葉前后生活在美國社會中的人們的困惑;還有人認為它只是作者為取悅讀者而虛構的一種商業動機甚強的媚俗之作。這些來自評論界的不同的聲音,不僅凸顯了該作品的多義性和復雜性,也能激發學生對閱讀這部作品的興趣。教師將這些理論滲透在自己的教學中,無疑能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作品加以審視,能引發出學生的多元審美視角。

    3.在對話教學中融入全新的教學手段

    為了使對話教學能擺脫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限制,教師可以把目光轉向互聯網,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學生建立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網絡上的可供人們共享的資源可以有效地補充教師本人所擁有的資源的不足,更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把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延伸到博客群中去,把教學活動的時間延伸到課后的任何時間。如此延伸以后,教師可以一對多地與學生交流,也可以一對一地對學生進行輔導。這樣做,學生的課外閱讀和做作業也都可以不再占用課堂上的時間,學生的反饋意見和作業也可以通過博客來提交。博客上的自主性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和討論的積極性,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在博客上的積極的參與者,可以使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三、對話教學在培養英語創新人才方面的突出優勢

篇9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價值;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5

英美文學作為高校英語教學的衍生課程,對引導學生興趣、提升語感、培育人文素養及審美價值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做好英美文學的教學價值挖掘,是實施素質教育、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

1.完整的英美文學篇章閱讀,構建起英語學習統一脈絡

英語教學追求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與英語思維能力的雙向提升,而表達與思維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統一的文章閱讀脈絡引導才得以實現。我國英語教學受教學時間與內容安排的客觀限制,文章選取以片斷為主,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只能構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記憶,對文學整體解讀不足。開展英美文學教學,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課文內容,學生在提升閱讀量的同時對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形成連貫的閱讀思路。例如,學習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時,可以通過湯姆?索亞的經歷了解當時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閱讀過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體現出的英勇智慧與人性光輝。

2.打破中文閱讀的思維定勢,把握好英語語法規則

語言背后具有自身獨特的思維表達形式與規則,由此構成有序的詞匯搭配與語法排列。教師依據英美文學的既定思維特點,將英語思維的中西差異與學生詞匯語法的學習進行融會,學生閱讀的同時記憶詞匯,揣摩語法習慣,而語法與詞匯的練習對英美文學閱讀起反向促進作用。英語語系中銜接詞運用較少,與中國的語法習慣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語句構成時往往結果在前、原因說明在后,而中文表達則習慣原因在前結果在后。通過英美文學學習打破學生既定思維,從英語語系語法構成與表達的角度做好詞匯的搭配與銜接。學生在長期的閱讀與思考訓練中,通過對語法規則的體會揣摩、詞匯搭配運用練習,可增強語感并提升閱讀審美水平。

3.英美文學人文色彩的解讀,奠定英語學習的審美基礎

英美文學自身的文學色彩決定了審美層面的教學價值。文學作品作為歷史民族文化的折射與反映,帶有歷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而這種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的體現對學生審美價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情感,自覺地與中國文化進行差異對比,可促進其對情感審美的把握。比如學習《簡?愛》時,學生通過將女主角簡的形象與中國同時期悲劇女性的形象進行對比分析,了解黑暗社會現實下女性正確的情感與人生抉擇,樹立對文學女性的解讀理念,對后期英語學習起到有效指導。

4.掌握文學閱讀的技巧策略,明確英語語言學習突破口

英語學習講究技巧是基于英語語系的構成特點而言。而英美文學則是學生英語學習技巧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英美文學的發展脈絡有著整體的認識與理解,能夠對不同時期的英美文學加以正確區分。在日常英語學習中基于不同時期英美文學的既定特點進行閱讀寫作訓練,對英美文學表達思路的認識更加清晰,對文章觀點的思考更加深刻。學生能自覺把握文體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讀、文本精品等語言學習方法,掌握英語學習的基本技巧,促進英語學習。

5.閱讀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積淀英語文學素養

人文素養培養周期長,見效慢,是英語教學中的核心、關鍵環節。現有教學研究發現,英美文學教學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具有顯著功效。英美文學教學空間自由、靈活,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學習《莎翁戲劇經典》,增強人文關注與關懷意識。學習笛福小說,感受到資產階級文明的啟迪。接觸學習英美文學,學生對人類命運及戰爭歷史的解讀更客觀理性。學生在正確的人文素養指導下,可提高自我道德修養水平和心理素質,提升文化鑒賞能力。

本文通過對英美文學教學價值的分析與解讀,進一步明確了英美文學對豐富閱讀視野、拓展閱讀空間、提升審美價值及人文素養、培養英語學習技巧方面有著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現狀;進對策

前言

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開宗明義的支持英語我能學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作品閱讀與分析,提高學生英語基本功和文學素質,推動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經調研顯示,該課程在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和人文水平方面發揮了正面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上對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的需求大,而英美文學由于其市場經濟效益不明顯被很多人忽視,高等院校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處在種種困境之中。

一、英美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等院校英語專業開設英美文學課程已經有一定時間,該課程內容歷史跨度很大,文學流派繁雜,作家行文風格多樣化,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情況差距明顯等等這些因素使得英美文學課程陷入了難學難懂的境地。英美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閱讀、欣賞英美文學原著的能力,了解英美文化的社會背景。隨著經濟發展,功利思想的普及,人們將英美文學等同于不實用的東西,除特定人群外,英語專業學生中完成指定閱讀量的人極少。這一現象與市場經濟不無關系,另一方面也與該課程教學本身在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的落后有關。

目前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障礙之一就是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文化課程的地位被邊緣化,具有文學背景知識被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是飾物而非必需品。在眾多文獻研究中,英美文學課程被看作是英語學習的工具和手段之一,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普遍認為英美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作品產生于某個特定的時代,是當時社會生活環境的縮影,在閱讀過程中要逐漸培養表層文本中的語言與深層文本中主題的關聯。語言具有隱藏性和藝術性,僅僅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而看不到深層文本意義,使得很多大學生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興趣缺缺,認為作品晦澀難懂。另外一個障礙時,學生閱讀時存在走馬觀花,只讀不批的現象。文學課程的目的之一在于讓學生掌握評判作品的能力,如果僅僅將閱讀內容作為教學素材,而不能讓學生產生應有的閱讀反映,只入不出,英美文學課將局限于欣賞的層面,而無批判精神的產生。然而對業已存在的事務持批評精神,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因素。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大學畢業后很少有人愿意重回大學學習文學課,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英美文學課應當是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歡迎程度不高。這些現象的產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認識存在偏差。調查顯示,學生在正式前接觸英美文學課程前,對課程興趣缺乏;但是在課程學習中,超過半成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比較重要和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該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課程開設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應當開設。同時由于該課程是大學英語專業課程的必修課,為了通過考試,很多同學不得不被迫學習,學習動力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英美文學課是否有利于未來工作的開展持不確定態度。用人單位在選人時看重的是學校的語言能力和證書考取情況,而不論學生的文學素養水平程度。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學生被動接受課程和書本知識,沒有欣賞文學作品的內在動力,從而也無法體會文學作品的魅力。

第二,教師在教學內容選取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一定問題。英美文學作品眾多,教師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畢業慎之又慎,如果課程內容能夠太多,作品實踐跨度過大,涉及范圍過多,將使學生陷入閱讀的浩大海洋之中而找不到出處。老師在有限的課時限制內必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把握講解的主次和詳略,在學生感興趣的作品種類上多下功夫。在教學方法上,很多老師仍沉迷在傳統的滿堂灌方式,將知識點以填鴨式的講解形式要求學生去領悟,而對學生參與課堂的要求不高。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單純地通過考試進行評估,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并沒有真正得到實質提高。當然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英美文學課的作品選擇、學生英語能力、圖書館藏書較少多方面因素有關,這些又使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長時間存在且有呈強勁發展的勢頭。大學生是參與意識較強的群體,如果忽視大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單純依靠簡淡的說教方式是不可能實現預期的教化功能的。

第三,考核方式和自主學習情況差。當前高等院校多將英美文學課程的考試方式定為閉卷考試,考核方式單一,容易使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忽略了學生實際學習能力,這是與素質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的。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注重學生通過考試形式積累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也要注重通過學期論文和讀書報告等能力考核方式,課程討論參與情況可作為考核的預評方式,當然要注意考核必須是合理且有效的,不能頻繁進行,否則將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學生很少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他們了解英美文化和作品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網絡電視或電影,而不是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得的。

第四,多媒體教學情況不容樂觀。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在英美文學課程上使用多媒體文學課件持肯定態度,特別是對那種制作精美、圖文并茂的課件反饋良好。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經濟實力的限制和教師運用多媒體水平的限制,多媒體教學應用還不是很普遍。因此,在今后的課程中,學校和教師應多思考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更好地加強師生互動,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改進英美文學教學的對策

在提出英美文學教學對策之前,教師要考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兼顧英語能力不同學生的需要?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內外自主學習。從上文談及的英美文學課的諸多特點和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從本質上解決英美文學課程的問題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喚起學生對英美文學的熱愛,啟發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自主思考。

(一)改變文學課程的邊緣地位

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英語專業的學生一般都認為英美文學課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各高校的課程表上,英美文學課的課時是較少的。通常英美文學課分為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和英美文學簡史三門,都是專業選修課程,三門課時合計一般占英語專業總課時的4%-5%。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學課程被邊緣化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英美文學課逐漸被貼上了無用的標簽,商務英語、飯店英語等實用英語發展勢頭強勁,擠占英美文學課程的空間,致使英美文化課邊緣化程度加劇。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起到了重要作用。講好英美文學課,要求授課老師既要具備高水平的英美文學修養,又要具有熟悉中西文化和文學作品的能力。老師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和授課激情能夠直接感染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學生們都喜歡上那些學士淵博、經驗豐富、課堂氣氛活躍的老師的課。當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文學課程老師主要由一個老師主講,這種師資隊伍情況繼續加強。學校要多鼓勵青年教師從事英美文學教學研究,在資歷豐富的教師帶領下建成老中青結合的教學隊伍,強化師資力量。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的英美文學教學師資隊伍是英美文學課程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

(三)優化教學內容,注重經典作品閱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密切關注時展和文學的發展,當前的高效英美文學教材多是按照年代順序編排的,但是由于早期作品距離當今社會時間較久遠,作品難度、生詞多的特點,學生在剛開始接觸英美文學時就接觸的是晦澀難懂的文學作品,將挫傷學生對英語文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精心選擇教材,同時要注重選擇那些涵蓋文學批評方法的教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培養學生閱讀體驗和文學能力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閱讀那些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智慧,了解該國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當前快餐式文化令人擔憂,必須加強引導學生閱讀原著,規定閱讀數量,并將其納入課程考核。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和板書為主的形式,課堂氛圍沉悶。而多媒體被應用于教學之中,將能極大地改善這一情況。以圖像、聲音、動畫配合文字的多媒體課件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豐富課堂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綜合采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督促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加深課程內容對學生視覺和記憶力的沖擊,強化課堂學習效果;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進行發散式思維,準確清晰闡述個人見解,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化課的興趣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英美文學課程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非常實用的。如何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對英美文學做出變革,使其走出邊緣化地位,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作者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郭英劍.從文學理論的缺席談起――文學的教學目的是什么?[J].鄭州大學學報.2002(5).

[2]殷企平.文學何嘗不實用J].鄭州大學學報.2002,(5):8-10.[5]

[3]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

[4]牛建偉.重視英美文學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佳木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0).

[5]簡海紅.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中國成人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