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2:5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調整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中國需要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一)經濟開放度的國際比較
如果用出口與GDP的比率和占世界出口的份額來衡量,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確實比20年前有了明顯的提高。1978年中國的出口僅相當于GDP的5%,而1998年這一比率已超過了20%。中國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0.78%,提高到了1988年的3%。不過,除了1994年,中國的出口依存度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周邊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大國經濟由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國內市場和資源,貿易依存度一般要比小國低。國內一些學者也認為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高于美國、日本、印度和巴西,如果繼續提高開放程度,會因貿易條件的惡化,造成資源外流。不過,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有可能被高估,據世界銀行專家分析,中國的非貿易產品價格被低估了,按購買力平價對GDP進行調整后,中國實際的貿易依存度應下調10個百分點,高于印度,相當于巴西的水平。
(二)市場過度保護的代價
1994年以來,中國實行了以人民幣匯率并軌為核心的外貿、外匯體制改革,宏觀政策的調整使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明顯加快,進口關稅連續下調后,目前平均關稅率已降到17%,實行數量限制的產品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降到了20%。
然而,目前發達國家的加權關稅水平在3.8%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加權關稅水平在12.3%左右,而我國不僅關稅水平高,實行數量限制的數量較多,而且管理制度不夠透明。這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提高的消極作用非常明顯。
目前我國對大宗資源性商品進口,實行的關稅稅率相對制成品較低,但同時實行進口配額和許可證限制。進口數量和分配由計劃和生產管理部門決定,透明度不高。由政府代替市場平衡商品供求,缺乏靈活性,往往更多地照顧了國內生產部門的利益,而犧牲了用戶部門的利益。
對國內能夠大量生產或暫時不能大量生產,但將來有發展可能的中間投人品、資本品仍實行較高的市場保護。這種進口替代政策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政策,其成本是要國內用戶承擔的。長期實行這一政策會使受保護的部門喪失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技術創新的動力,形成“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例如,目前國內設備制造業低檔次的產品生產過剩,而技術水平、質量要求較高的產品仍主要依靠進口。
直接用于居民消費的產品一直占進口總額的20%左右,其中農產品又占較高份額。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外國品牌消費品絕大多數是在我國境內生產的。這與我國對消費品征收關稅有直接關系,例如,1996年我國平均關稅稅率為23%,而消費品關稅為35.7%。在我國已成為消費品出口大國之后,繼續對消費品實行高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其消極作用非常明顯。一方面,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這不僅表現為消費者要支付更多的費用,而且消費的選擇性也受到限制。據調查,目前我國市場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商品種類只及發達國家的20%。另一方面,高關稅政策并沒有增加政府的收人,只是給走私者和繞過關稅壁壘在國內生產的外國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
目前我國關稅平均稅率為17%,但實際征收率(關稅收人/進出總額)不到8%。其主要原因是免稅的加工貿易進口占進口總額的將近40%。我國一方面對國內工業部門實行過度的保護,另一方面又希望通過加工貿易發展出口和增加就業。這種進口替代和促進出口并行的政策,使加工貿易的溢出效應受到限制,因走私造成兩個工業體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三)吸收外商投資的政策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在過去20年里,中國累計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特別是在90年代,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然而,從1996年開始,外資流人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放慢,1999年,首次出現協議金額和實際投人同時下降的情況。外資流人的減少固然受到國際因素和國內需求不足的影響,但政策環境方面的消極因素也不容忽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規體系缺乏透明度。近年來中國在涉外稅收、外匯管制、加工貿易等方面的政策調整頻繁,但政策制定程序、法律體系和金融制度往往缺乏透明度。例如,一些政策的出臺,事先未向企業披露,甚至由于缺少信息渠道,外商投資企業直到在經營中遇到了問題,才得知有關政策、法規已經改變。另外,有些法規和政策在各地執行時不統一,給投資者造成疑慮。
2.在市場準人方面存在較多的限制。外商投資的市場準人規定主要體現在《產業指導目錄》和有關的法律法規中。根據指導目錄,投資的領域分為鼓勵、限制和禁止三大類。屬于政府鼓勵的一些投資領域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保障和配套政策,投資者感到很難操作。制造業的許多限制類項目仍在執行計劃經濟的原則,如國內已經能夠生產并滿足需要的產品,限制外商新的投人。這種政策抑制市場競爭,保護了既得利益者,對新產品的開發和技術進步往往會產生消極影響。限制和禁止類的項目中有許多屬于服務業,如銀行、保險、分銷、電信以及專業服務等。市場準人限制中還包括投資方式、股權比例、地理位置、業務范圍限制等。過度的保護不僅使一些新興行業喪失發展機遇,減少就業機會,而且落后的服務業阻礙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
3.國民待遇和數量限制問題。外商投資企業與本地企業相比,在所得稅和開設外匯帳戶等方面享受了更優惠的待遇。但有些政策法規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更多的限制。例如當地含量要求、貿易平衡要求、與出口相聯系的進口數量限制、外匯平衡要求、出口數量限制等。
二、政府增加貿易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實施統一的經貿政策
(一)及時對外公布貿易政策
WTO要求各成員的貿易制度和政策盡可能透明和公開,或將這些政策和做法通知WTO.以保障成員之間貿易活動的可預見性。
加人WTO之后,中央政府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徹底清理現行的各種政策法規,該廢止的要廢止,與WTO規則相體的要修改,凡需要實施的都必須在指定的公開刊物上,并明確實施這些政策的機構和執行的程序。
通過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對各國貿易政策進行定期監督,是WTO敦促各國增加政策透明度的另一種重要方式。這一機制不僅要求我國的貿易政策是透明的,而且要求經貿政策符合國際規范。
(二)實行關稅約束,逐步降低關稅水平
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成果之一,是大幅度增加了約束關稅比例。約束關稅構成了關稅稅率的上限,一國要改變約束稅率,必須與其貿易伙伴談判,要對貿易的損失做出補償。
我國加人WTO,也必須承諾對貨物進口關稅的約束。例如,目前在農產品領域,WTO成員國100%的產品為約束關稅,根據中美達成的雙邊協議,在未來5年里,農產品的約束稅率將由80%逐步降到65%。
我國自主降低關稅計劃是2000年將平均關稅稅率降到15%,到2005年將平均關稅稅率降到10%。根據中美談判的結果,農產品的平均關稅將由目前的21%降到17%左右,工業品平均關稅稅率將在2005年降到9.44%。其中某些產品關稅降低的幅度較大:
1.轎車現行關稅稅率是3.0升排氣量以下的為80%,3.0升排氣量以上的為100%。經過談判,我國承諾2006年7月1日可降到25%,分年度降稅方案為:3.0升排氣量以下的轎車第一年降到63.5%,第二年降到51.9%;3.0升排氣量以上的轎車第一年降到77.5%,第二年降到61.7%,2005年所有轎車一律降到30%。
2.信息技術產品(包括半導體、計算機、電信設備和其他信息技術產品)現行的平均關稅稅率是13%。我國已承諾大多數產品到2003年實行零關稅,部分產品在2005年實行零關稅。
3.化工品現行平均關稅為10.57%,根據烏拉圭回合部分國家達成的《化工品協調關稅協議》,對化學原料、中間體和制成品分別實行零和5.5%、6.5%的關稅稅率。我國已承諾在2005年將2/3的化工中間體和制成品降到協調關稅水平,部分制成品的降稅實施期延長到2008年。化學原料在2005年降到2%。到2008年我國化工品的平均關稅將降到7%。
4.紙和紙制品的現行稅率為15—25%,到2005年降到5—7.5%。
5.發達國家實施零關稅,我國未來降稅幅度相對較大的產品還有蒸館酒、啤酒、鋼鐵、藥品、建筑機械、醫療器材、玩具、家具等。
從總體上看,關稅總水平的降低在我國工業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內,可以減少高關稅引發的走私壓力和企業為獲得關稅減免而采取的“尋租”行為,降低關稅給消費者和進口國外相關產品的企業帶來直接的利益,同時,來自外部競爭壓力的加大,也有利于我國工業按照比較優勢調整產品結構,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來提高競爭力。
(三)取消工業品的進口數量限制
目前我國對385個稅號的產品保留著配額、許可證和特定招標等非關稅措施。由于WTO的規則禁止使用這些數量限制,我國將經過5年的過渡期逐步取消。同時我國還承諾了24類產品的基期配額數量和過渡期內每年的配額增長率。
非關稅措施對我國汽車、石化、化工等工業部門的保護作用并不亞于關稅,例如,列人進口配額目錄的汽車產品共76個稅目,約占全部配額產品稅目的60%。雖然承諾的市場準人量只是提供了進口的商業機會,不是必須進口的數量,但隨著國家對企業經營直接干預的減少,價格競爭將對這些過去依賴貿易保護的工業部門產生相當大的壓力。
(四)對大宗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
我國是農業大國,目前也是農產品的凈出口國,但由于耕地資源不足、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生產單位細小、技術水平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大宗農產品生產方面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因此,我國將對小麥、玉米、大米、棉花、豆油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同時承諾逐步增加配額量。按照WTO農產品協議的規定,配額量要達到近三年實際進口的平均量或國內消費量的3一5%。這沒有超過我國在《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中關于將糧食進口量控制在國內生產總量5%左右的規劃水平。
目前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水平,同時由于生產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出現了農產品相對過剩的情況。短期內適當增加進口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從長期看,提高我國農業部門的競爭力,取決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以及農業生產、流通和服務體系的制度改革。
(五)逐步放開進出口經營權的限制
我國已承諾逐步開放分銷服務,除原油、成品油、化肥、糧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和煙草等8種大宗產品由政府指定的少數公司專營外,其他商品的進出口將在3年里逐步放開經營,即國營貿易不再作為國家控制進出口的主要措施。目前由國有獨資外貿公司占主導地位的外貿經營體制,將逐步向包括國有、合資、外資、股份制、集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經營體制過渡。進出口貿易與批發、零售等分銷活動之間的聯系將更加緊密。這將推動國有外貿公司的改革,盡快通過資產重組、兼并、破產、承包、租賃等方式,改變目前許多公司經營虧損、負債率過高、冗員過多、服務質量較差的局面。
三、完善吸收外資的法律法規,逐步放寬外商投資領域
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普遍取消數量限制是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的兩項基本原則。我國有關國產化政策要求外商投資企業購買一定數量的當地產品作為生產投入,例如,汽車產業政策規定國產化與進口散件的關稅稅率掛鉤。貿易平衡規定限制外商投資企業購買或使用進口產品,限制程度與當地生產產品掛鉤,例如,要求外商投資的商業企業出口必須大于進口,進口不得超過銷售總額的30%。這些規定違背了國民待遇原則。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平衡要求和出口產品的配額、許可證限制,違背了取消數量限制和原則。加人WTO后,我國將修改現行政策法規中與WTO有關協議和條款不相適應的內容。同時,要改革外商投資審批制度,增加審批透明度。除定期向WTO通報本國外資政策變動情況外,還需建立政策機制,指定媒體公布外資政策,并保證外商投資企業隨時可以獲得政策法規方面的信息。外資審批將根據公布的法律法規進行,審批程序力求簡單、公開和有效率。
擴大外商投資領域主要體現在服務貿易的市場準人方面。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我國將允許外商進人銀行、保險、分銷、電信、運輸、法律咨詢和會計等服務行業。不過,開放程度的擴大在各個部門都有過渡期,同時保留了審批程序。
電信服務。中國將參加WTO基礎電信協議》,取消各類服務地理限制的過渡期分別為尋呼和增值電信3年,移動通信5年,國內有線服務6年。但在外商股權、管理控制權、國際通信出人口局方面,仍受國家限制。
銀行服務。中國將加人《金融服務協議》,承諾在5年內逐步取消外資行經營外匯和人民幣業務的客戶和地理限制。
保險服務。中國將在加人WTO后5年內分階段取消對外國保險公司經營業務范圍和地理范圍的限制。人壽保險公司的外資股權比例不得超過50%。
證券。允許外商參股證券基金管理公司,但必須由中方控股,業務范圍限于A股的承銷,B股、H股及境內外政府、公司債券的承銷、自營買賣和買賣,不允許從事A股交易。
分銷。分銷包括貿易、批發、零售、維修、運輸、倉儲和其他輔助服務。除少數商品外,中國將在3年內分階段取消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經營品種、數量和地理限制。5年后除鹽和煙草外,外商可以經營幾乎所有的工業品。
1998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32.9%,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多數服務部門發展相對滯后,或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逐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引人資金、專業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規范的市場運作,有利于培育和發展新興的服務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但開放市場不僅對各類服務部門產生競爭壓力,同時要求政府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防范金融風險,確保經濟安全。
四、實行更加積極有效的宏觀政策
加人WTO后,國家對經濟貿易的管理方式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將大大減少,同時又要承擔維持經濟穩定的職責,因此,盡快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將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
(一)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機制將成為平衡國際收支的主要經濟杠桿。
在降低關稅水平、取消數量限制、普遍實行國民待遇后,人民幣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方面的作用就變得更為重要。1994年的外匯制度改革,已經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但目前外匯市場還不夠健全,主要表現在交易主體過少,外匯供求主要由中央銀行控制,遠期外匯市場尚未建立,企業缺乏回避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外匯風險的手段。因此中央銀行不得不承擔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全部責任。為了使人民幣匯率真正浮動起來,需要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制度,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一是要放松外匯管制,二是要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三是要實行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四是要建立遠期外匯市場。
目前,我國已積累了15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民外匯存款超過了300億美元,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已經具備了逐步放松外匯管制的條件。另外,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加快,中央銀行已經取消了信貸規模總量限制,國有銀行通過補充資本金、實行債轉股、健全風險管理機制也加快了商業化經營的進程。在具備了這些基本條件之后,為了讓中資銀行盡早熟悉利率市場化環境中的競爭規則,適應銀行業擴大市場準人的挑戰,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在近期內有突破性舉措。據此,我們可以預計在各方面條件日趨成熟的情況下,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所設定的目標將在未來5年里逐步實現。
(二)逐步改革稅收體制,實現本地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公平稅負
目前,外商投資企業與本地企業之間的稅收差異表現在進口設備的關稅減免、出口退稅和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方面。隨著關稅水平的大幅度降低,關稅減免作為吸引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的作用將逐步削弱。
我國目前17%增值稅率過高。(新加坡為3%、臺灣省5%、加拿大7%)。一是增加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成為阻礙外商投資企業采購本地成品和零部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高稅率導致普遍的欠稅、逃稅和出口退稅中的騙稅行為;三是增加了已交給高關稅的進口貨物的成本,容易引發走私行為;四是不能照實征收與出口退稅之間時常產生矛盾。如果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同時加強征管,不僅不會減少財政收人,反而有可能規范稅制,降低依法納稅的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目前,所得稅減免仍是我國吸引外商投資的主要優惠政策。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這會造成本地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從長遠看,所得稅減免作為國家實施產業優先發展政策和地區發展政策的重要手段,對本地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實行同等待遇。
(三)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將更多地發揮市場的作用
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時期,國家的產業政策主要根據優先發展的產業和產品目錄,來安排政府投資、國有銀行的貸款、稅收減免,貿易政策(包括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和外資的市場準人政策也是實施產業政策的重要工具。加人WTO后,受有關規則制約,市場保護只限于幼稚產業和少數例外產品。國家產業政策調控的范圍將會相應縮小,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也會減少。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將大大加強。在市場開放的過渡期內,政府將主要通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補充資本金、債轉股、鼓勵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和實現規模經濟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將根據有關保護幼稚工業的條款,在過渡期內對少數產業提供合理的保護。另外,中國目前近有8億人生活在農村,在較長時期內,國家將根據WTO《農產品協議》,穩定農產品價格,加大農業投人,特別是用于農業科研、技術推廣、改良品種、調整結構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投入。
中國政府將繼續實行以維護國家安全、防止不符合中國習慣的文化產品進人、保護生態環境等為目的的準人限制。
五、鼓勵強者,保護弱者是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市場開放程度提高后,將引起不同利益群體收人分配格局的重大調整。目前,在勞動力市場上,外商投資企業與本地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異常激烈。無論是在工業還是在服務領域中,都存在高素質的技術、營銷和管理人才向外商投資企業流動的趨勢。政府正在推進收人分配、人事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制度改革。高素質人才在創造價值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多地被企業和政府所認識。政府將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允許本地企業采取多種收人分配形式吸引人才。
對于在結構調整中出現的下崗或失業人員,國家將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救濟制度,向他們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時,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和培訓,鼓勵再就業。
六、完善法律體系,充分利用多邊規則維護我國的經濟權益
市場開放也會帶來風險,因為貿易自由化并不能完全保證公平競爭。國家仍需要通過立法和必要的干預,克服市場缺陷。我國將根據WTO的有關協議,補充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進一步開放市場,有可能出現某些進口產品大量涌人的情況,為了防止國內相關產品的生產企業和勞工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國家除了運用既有的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外,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國將根據WTO保障措施協議》,盡快制定《保障措施法》或《保障措施條例》,建立產業投訴機制和規范的調查程序。
篇2
一、以“三效”為目的,高揚水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1.提高對農業發展的減災效應。水利建設投入巨大,效益顯著,投資回報率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直接的經濟效益,如灌溉農業和水產品生產;另一方面間接以隱性方式轉移到其他行業的效益,如防洪減災等。宿遷地處淮沂沭泗流域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稱,又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這種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加之黃河奪淮造成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尚未徹底根除,成災頻率較高。建國后,宿遷人民通過堅持不懈地大搞水利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基本上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防洪、排澇、灌溉、降漬四大工程體系。從歷史的角度看,50年來修建的水利工程是全市農業發展的基本標志。建市后,宿遷抓住黨和政府重視水利建設的機遇,制定了三步走的規劃方案,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設。首先抓好重點工程建設,主要有懷洪新河疏浚工程、黃墩湖滯洪保安工程等。其次是抓好地方基建工程。再次是以建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目標,以集中連片改造中低產田為重點,以水源工程建設和發展節水灌溉為契機,開展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這些水利工程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作用:戰勝了1997年的春旱夏澇,抗御了1998年的洪澇夾擊,平抑了1999年、2000年的特大干旱,其減災效益達15.76億元。
2.突出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應。建市4年來,隨著水利投入增加,通過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設施,已經初步建立了有效的良好的水利工程運行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健康、穩定的環境。特別是隨著現代化社會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各地區各行業對水利的發展有了新的取向,對供水保障有了新的要求,水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進一步轉變,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進程的加快,水利已擺到了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在這新的條件下,水利只有搶抓機遇,以結構調整為契機,深化改革,更新觀念,實現轉變,充分提高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切實為全市的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增強對社會發展的拉動效應。隨著社會的進步,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個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已經從過去單純的量的需求向量和質的統一需求轉變。面對新形勢下新的問題,要保證在有限的水資源量的前提下,實現對質的需求的滿足,就必然要求水利強化新的職能,從過去單純的工程管理向全面管理轉變,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該市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位置,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可供利用,加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逐步實施,水環境良性循環的局面已經形成。只要充分利用新建市的后發優勢,積極實施城鄉水務管理一體化,合理調配水資源,協調水資源與農業、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就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逐步、穩定地調整治水思路,確定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治水方略,必然會增強水利建設對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
二、以“三點”為媒介,發揮水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載體作用
1.找準切入點,即找準水利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座標。水利要充分發揮行業優勢,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就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從深層次看,水利其實是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隨著農村產業結構和農產品結構的調整,對水利的要求也隨之起了一些變化。比如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就要改變過去的灌溉模式,采用新的灌溉方法來取得高效益。再比如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水資源“農轉非”的比例增加,鄉鎮工業和農業爭水的現實存在,水資源優化配置顯得更為重要。這些也是水利所要研究的新課題。找準了水利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切入點,自然可以更快、更好地發展水利這一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為全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夯實基礎。
2.選好著眼點,即要實現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發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在農業發展中,它所發揮的作用主要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傳統農業中,僅是單純地依靠灌、排來保障農業生產,也就是說,只能利用水利工程措施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單純依靠工程措施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了。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水與生態環境的休戚與共,水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等現念,使工程水利必然要向資源水利轉變。當前,僅僅靠做工程,水對農業生產已經不能夠產生十分的保障了。所以,水利要為農業生產服務,關鍵要在思想和行動中,實現水利的這一轉變。要用全局的、綜合的、超前的關于水的理念,指導我們發揮水利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這樣,我們就不會以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來換取眼前的農業的經濟利益了。
3.抓住啟動點,即要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服務。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新形勢下對水利提出的新的要求。專家曾經預測,21世紀將會有一場環境的革命。水利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相協調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我們要把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龍頭的生態農業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建設,力求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我們要以“十五”規劃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做到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并舉,溝渠田林路全面規劃;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進度,加大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提高植被覆蓋率。針對宿遷實際,實施崗坡平原綜合整治,應用科技創建高效農業,加大深度開發的力度,創出精品工程,以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體系,發揮現代化水利的作用。最終實現糧油豐收,林木蔥郁,花草繁茂,山青水秀,六畜興旺,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三、以“三新”為契機,探索水利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性思路
1.拓展新空間,準確定位水利發展的新思路。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水利要制定新的發展路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我們當前要做的事情是:①依法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②抓好現有水利設施的完善配套、更新改造,以便更好地發揮其作用;③抓好節水灌溉;④抓好水源工程建設,改造好中低產田。要堅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同時抓;要堅持建設與管理同時抓,確保水利工程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要堅持服務社會與發展自身經濟同時抓,以資源為依托,以改革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目的,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事業。
篇3
從歷年的財政收支情況來看,鄉鎮幾乎所有財力,縣直大約三分之二財力,用于行政事業單位人員論文工資發放及辦公經費的開支。可以說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業單位“花”出去的。目前,盡管縣財力狀況還不能完全滿足行政事業單位的開支需要,部分單位經費開支還十分緊張,但從全縣總體情況和資金的總額來看,涉及所有的鄉鎮和縣直八十多個單位,資金數千萬,面廣量大,這就不容忽視地存在財務管理的問題。為此,我們展開調查,試從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角度,尋找一些突破,以規范管理、節約和有效使用資金,促進財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況近幾年,為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利津縣相繼出臺了《預算外資金管理辦法》、《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若干規定》、《關于加強鄉鎮財務管理的若干規定》等規章制度,同時,結合上級要求,推行和落實了“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政府采購、試編部門預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結合當地實際,大力開展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一是從基礎工作抓起,自2003年開始,財政部門在全縣范圍內對行政事業單位開展了會計幫扶達標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監督管理,每年都由縣財政監督局負責,對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類檢查,如:預算外資金管理大檢查、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等;三是每年財政部門都組織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開展各類業務培訓,如:會計電算化培訓、會計人員上崗培訓等。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全縣所有獨立核算的行政事業單位都配備了專職的財務管理人員,都制定了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規定完成了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一)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工作開展不力1、部分單位領導認識存在偏差。一是認為行政事業單位不同于企業,不搞經營,抓不抓財務管理無所謂。二是認為抓內部財務管理是“作繭自縛”,捆了自己手腳,開支卡嚴了,得罪干部職工。三是認為抓管理是單位領導的事情,會計人員只要把數字搞準就行了。領導認識存在偏差是導致單位內部財務管理工作開展不力的關鍵所在。2、審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堅持財務審批“一支筆”制度,這項制度是對領導決策事項合理性的規范,但缺乏科學性。一是權力比較集中,開支不管是否合理,單位領導說了算。二是凡是領導簽字就能開支,直接把財務人員排除在管理范圍之外,不利于財務人員進行核算。三是單位領導對財務規定不一定熟悉,缺少專業財務人員的審核和把關,簽批質量難以保證。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監督。盡管有的單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但落實明顯不夠到位。有的單位以成立民主理財小組、設定財務公開欄等形式進行監督,但由于單位內部千絲萬屢的利益關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類外部檢查不及時、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監督,處罰的力度也不夠,有的單位屢查屢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沒有真正的第三者參與,僅靠自我監督,零星的檢查,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很難落實到位。(二)會計人員作用難以有效發揮。1、會計人員的撤換領導說了算。會計人員是單位根據需要設定的,撤換是單位領導說了算。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法規和領導之間該遵循那一個?違反法規,處罰的一般是單位,違抗領導,影響的一定是個人,權衡利弊,會計人員往往只能是傾向于領導。自身難保的境地,會計人員的作用確實難以發揮。2、會計人員的職責不明確。調查中發現,很多單位的會計人員是兼職,會計人員可能是打字員,也可能是檔案管理員,或是其他崗位,身兼數職,更有甚者身兼要職,會計業務成了附帶工作。個別單位違反規定設會計和出納員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較弱。財政、稅務、審計等業務管理和監督部門,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之間,多是部署工作、監督檢查,對于出現的問題,或批評、或通報、或處罰,真正深入單位幫助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統的專業培訓組織開展的少,而且培訓多為業務基礎工作培訓,不注重加強單位財務管理的要求,使會計人員在參與管理上產生惰性。(三)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偏低調查中發現,縣直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業務素質明顯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共計125人,第一學歷為財會類院校畢業的13人,占總人數的10.4%;具有會計系列初級以上職稱的22人,占總人數的17.6%;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11人,占總人數的8%;從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知識水平明顯偏低。調查中還發現一種現象,部分單位會計人員對核算內容及會計科目的應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續了一種“師教徒”的做法,前任會計怎么記,后任會計就怎么學,照貓畫虎,不問對錯,新的會計制度實施了,也不會運用,依舊是老一套。從此可以窺見一斑,單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素質問題成為制約會計作用發揮的內在原因。
三、措施與建議調查分析中我們認識到,搞好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僅僅依靠單位本身是無法實現的,有些問題單位解決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財政部門負責,全力抓好單位內部財務管理1、合理是界定單位財務管理內容。區分哪些是應該由政府管理的內容,哪些是單位財務管理的內容;哪些是單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無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區分責任,區別情況,有的放矢的開展管理。2、制定監督考核機制,對單位負責人實行責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單位負責人的重視。把對單位財務管理的考核納入縣委、縣府對單位的綜合考核和單位領導的政績考核。3、認真修訂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在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管理經驗,廣泛聽取各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科學論證,按照“統一尺度,統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認真修訂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真正實現有章可循。(二)財政部門參與,支持會計人員作用的發揮1、做好會計人員的保護者。《會計法》盡管對會計人員的保護做了明確規定,但僅限于受到打擊報復的,對會計人員的撤換和任用沒有明確規定。受到打擊報復才去保護,“亡羊補牢”,這項規定不全面。我們認為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任用與撤換,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經過財政部門的審批,不能單位自己說了算。2、做好會計人員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會計隊伍的建設,保障會計隊伍質量。必須堅持持證上崗的做法,同時嚴把會計證的發放關,不合格人員一律不能從事會計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對現有會計人員定期進行考核,建立會計人員檔案,對于優劣情況進行評議和獎懲,對于不勝任人員進行撤換。(三)加強繼續教育,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一是通過一年一度的繼續教育,幫助會計人員盡快提高個人業務素質和參與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培訓要形成制度化,要嚴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扶活動。
篇4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經濟周期與人力資源戰略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經濟周期下人力資源戰略的調整策略。經濟周期的變化,將直接導致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的調整。人力資源戰略作為企業總體戰略中重要的職能戰略之一,也必須與動態的經濟周期變化保持一致。
關鍵詞:經濟周期人力資源戰略經濟上升周期經濟衰退周期
一、經濟周期與人力資源戰略
(一)人力資源戰略的內涵及類型
根據美國學者舒勒和沃克(Sohuler&Walker,1990)所給出的定義,人力資源戰略是程序和活動的集合,它通過人力資源部門和直線管理部門的努力來實現未來的績效及企業的戰略目標,并以此來提高企業競爭優勢。而庫克(Cook,1992)則認為,人力資源戰略是指針對員工發展以及處理對員工具有重要和長期影響的決策,它表明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為企業人力資源計劃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戰略指企業管理者從組織全局、整體和企業長遠的根本目標出發,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所設計的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性的、可操作的人力資源管理與方法的謀劃、方針與策略。
從國內外研究情況看,關于人力資源戰略的分類尚無統一標準,本文根據經濟周期的波動將其劃分為兩類:吸引累積型戰略和效用穩定型戰略(見表1)。
(二)我國經濟周期的特征
經濟周期反映的是需求和供應之間的矛盾變化,經濟周期的一般運行機制是:當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時,為了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企業著重于加大投資力度。由于固定資本投入的沉淀性、不可逆性和風險性,使得其所有者在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的比重越來越大,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相對下降,最終形成了超過需求的供給能力,企業利潤和產出能力大規模下降,而企業還不得不承擔全部產出能力的固定資產投入所產生的折舊和利息,這些沉重的負擔勢必進一步擠壓工資,使消費水平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經濟周期進入衰退階段。當倒閉的企業越來越多時,整個社會的供給和需求在一定階段時又重新達到了平衡,隨著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新的巨大需求,經濟又開始步入新一輪上升周期。
縱觀我國經濟發展,從1978年到2008年,經濟周期的平均長度約為9-10年,其運行曲線(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若按波峰年計算,從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共完成了3個周期,周期的平均長度是9.67年;若按波谷年計算并且假定2009年是谷底,那么從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中也完成了3個周期,周期的平均長度是9.33年。1999年我國經濟完成了上一輪周期的筑底之后,從2000年開始進入復蘇階段,2003年以后進入繁榮階段,經濟從冷到熱,再到過熱,到2007年已經持續了8年的擴張期。
(三)經濟周期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的關系
企業的總體戰略必須與動態的經濟周期相一致,體現在總體發展態勢上就是進、退還是守的問題。一般而言,企業在經濟處于上升期時,應加快發展,實施擴張性戰略;經濟處于衰退期時,企業應在穩固現有業務的基礎上,適度或大規模地進行業務收縮,以規避風險和渡過難關。
人力資源戰略作為企業的職能戰略之一,它服務于企業總體發展戰略。人力資源戰略必須匹配于企業總體戰略,即人力資源戰略必須根據企業總體戰略的特點來制定相應的策略,從而滿足特定的企業戰略目標的要求。經濟周期變化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關系(見圖2)。
二、經濟周期波動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選擇
(一)經濟上升時期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選擇
經濟上升時期,市場需求旺盛,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主營業務不斷擴展并快速增長,各種資源全面緊張,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如何使企業獲得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為順利實現該階段的企業發展戰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策略為:吸引和獲取企業所需的關鍵人才,制定鼓勵關鍵人才的激勵措施和辦法,充分發揮關鍵人才的作用,加速企業發展;完善培訓、考評和薪酬機制,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工作激情;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促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化。
1.招聘和獲取企業所需要的各種關鍵人才。要獲得關鍵人才,一般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內部挖掘培養,一種是外部獲取,即把社會上的優秀人才或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內部挖潛,往往時間較長,所以,從外部獲取關鍵人才仍然是重要的途徑。因此,一方面要廣泛建立同高級人才市場特別是專業的人才介紹機構的聯系,掌握人才供應信息;另一方面是關鍵人才的招聘,企業可以花較多時間與費用仔細挑選最合適的人才。除了以高薪等優厚的物質報酬來吸引人才,良好的職業前景、工作的挑戰性也是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
2.加強員工培訓以提高其崗位技能和素質。面對激勵的市場競爭,企業需要能夠應對各種競爭變化的人才,這就需要對各層級員工不斷的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素質和工作技能。對一般員工來說,主要為崗位培訓,培訓的目的在于能夠讓員工更快地進入工作崗位,獲得成效;對基層和中層管理者來說,主要加強其管理等軟技能的培訓,使其能夠作為公司某些部門的核心力量,帶領其他員工一起成長;對于高層管理者而言,培訓主要集中在戰略、人力資源、財務等方面,主要提高其規劃和決策能力。
3.完善激勵制度以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為快速發展企業,需要建立多元化、有效的激勵制度。對員工的激勵需要“以人為本”,根據員工不同的個性心理、需求偏好、成熟度采用相應的模式。除了物質激勵外,還可以采用晉升激勵、榮譽激勵、培訓激勵、授權激勵、情感激勵、工作環境激勵等多種方式。
對核心人才、關鍵人才以長期激勵為主,考慮采取股權激勵措施。
4.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以促進人力資源管理規范化。人力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僅是人力資源的競爭,更是企業人力資源制度的競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必須與企業的遠景規劃、戰略目標、文化理念以及獨特的人力資源狀況相適應,這樣建立的制度才能被組織接受,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一般而言,需要重點建設的核心制度有崗位管理制度、招聘與培訓制度、績效考評制度、薪酬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等。
(二)經濟衰退時期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調整
經濟衰退時期,隨著市場的不景氣、消費下滑,企業市場規模縮減,贏利能力全面下降,危機開始顯現,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是尋求企業重整和再造,使企業獲得新生。在這一階段,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人心不穩,核心人才流失嚴重,一般人員嚴重過剩;人力成本凸顯,企業人力資源經費銳減。為應對企業發展戰略變化的需要,這一時期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的重點是:妥善裁減多余人員,嚴格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組織運行效率;調整企業人事政策,吸引并留住關鍵人才,為企業重整創造條件。
1.優化組織結構,減少人力配置。為了安全渡過經濟環境低迷的經濟周期,保證利潤不下滑,企業所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尋找壓縮空間。而成本控制中,削減人力資源成本是重要的對策之一。
人力資源部門應會同決策層和各業務部門,根據業務量和工作流程需要,調整或合并組織,減少管理層,使組織扁平化,優化人力配置,減少冗余人員;對于原有的工作流程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對原先的流程進行優化,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提高整體工作效率,重點關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避免因組織內部溝通不暢而導致工作量增加。
同時,對工作崗位重新進行分析,裁并一些工作職能雷同的崗位;對儲備人員和普通崗位的招聘計劃,一律嚴格控制,通過減少招聘次數、縮短招聘周期來控制招聘開支。
2.調整薪酬結構,適當縮減福利和津貼。對于原有的薪酬結構進行優化,設計和實行更能體現以績效為導向的薪酬分配方法。即通過增加績效收入的比例,調整固定和津貼部分的比例,從而實現有效控制企業的運營成本,把企業經營業績受危機影響的程度降低到最低點。同時,通過增加績效考核周期的頻度,全面加強業績監控,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于有些福利方面的設置,可以采取不取消但是降低總預算的方式來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
3.積極溝通,做好裁員管理。裁員管理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最艱難的工作之一。企業既要面對經費嚴重不足,感情難于割舍的困局,又要面對國家法律、政策的種種制約。做好企業的裁員管理,關鍵在于有效的溝通和裁員策略的選擇。
首先,企業必須在充分了解目前企業實際情況、效益和產量的基礎上,按照先定崗后定員的原則,分析企業的人力需求情況;其次,要向員工說明企業現狀及企業策略,以得到員工的理解,以便裁員工作的開展;第三,企業必須明確裁員標準,且標準必須公平、公正、公開;第四,為保證裁員策略的順利實施,要完善考評系統,依據考評成績和綜合評分競爭上崗,選出企業最需要的員工,予以保留,將對企業無關緊要甚至對企業失去意義的員工列入裁員名單,避免裁員不公,“裁能留庸”;第五,企業實施裁員的具體手段要豐富化,可以包括臨時解聘、凍結招聘、提前退休、工作分擔、轉崗分流等等。研究表明,與臨時解聘相比,提前退休、工作分擔等替代性的裁員方式對員工的負面影響較小。
4.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防止關鍵人員流失。由于經濟環境惡化和行業不景氣,企業效益下滑,企業將直接面臨關鍵人員流失的問題。為了防止關鍵人員流失,這個時期的激勵方式應以非物質激勵為主。對于關鍵人員而言,其工作熱情主要來自于自我實現的需要,企業需讓其在工作中獲得充分的成就感,并保證其社交和權力的需要,比如給予足夠的發展空間以施展其才能比一些短期的、經濟上的激勵更有效。
5.調整培訓方式,增加內部培訓。經濟衰退時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管理要有所側重,重點在可能影響企業發展的員工身上加大投資,對他們加大培訓力度,讓其知曉企業目前所面臨的經營困境,要明白擺脫這一困境需要什么樣的策略,而要落實這一策略又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外部培訓,建立企業內部的培訓師隊伍。這樣做不僅可以減少培訓費用,而且可以釋放出企業對這些員工非常重視的一個信號,對于穩定員工隊伍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是企業增加員工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業凝聚力的最好方式,能為企業日后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梅洛著,吳雯芳譯.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張連城.中國經濟波動的新特點與宏觀經濟走勢.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3)
篇5
論文關鍵詞:從百年大計看當前建筑管理中的項目控制
在施工項目工程工序的建設中,施工項目工程工序質量控制,是企業中最經常、最大量的質量管理活動,是企業實現百年大計和質量目標的基本保證。其實,施工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質量,應該從影響工程質量的全過程進行工程控制。所以,在工程實施的全過程中,我們還應該認真總結出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單位的共同參與和控制的質管理經驗,探討更加科學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確保施工項目工程工序建設的工程質量。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從百年大計的角度,針對建筑管理中的項目控制問題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實施項目控制的必要性
項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的中間結果可能與預期目標不符,甚至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及時調整人力、時間及其它資源,改變工作方法,以期達到預定目標。如果這樣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調整或修改目標。這個過程就稱為項目的控制。我國基本建設中浪費現象十分驚人,由于建筑工程項目投資失控、工期失控、質量失控的情況相當嚴重,給國家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項目管理論文,因此加強項目控制對保證項目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影響建筑工程項目目標實現的干擾因素很多,據國內外的研究資料表明,這些干擾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設備的因素、機具因素、地基因素、資金因素、環境因素。在國內,一般認為人的因素對實現項目目標的干擾最大,如項目主管單位負責人用行政手段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于項目,使項目失誤;或者工人技術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責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設備因素的干擾,如材料價格上漲,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應跟不上,延誤工期;設備制造企業不履行合同,設備質量低劣;設備不能按時到貨等。如果我們能設法找到項目干擾因素,試圖預先控制中間結果對預期目標的偏差,就可以對項目實行主動控制。項目控制的主要內容是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二、項目控制的主要內容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生產人員人身安全的目標管理,應給予高度重視論文怎么寫。確定安全生產責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企業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類人員在施工生產活動中應負的安全職責,是最基本的一項安全管理制度。近年,建筑企業安全管理的生產實踐表明: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使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負起責任,建立健全安全專職機構,加強安全部門的領導,嚴格執行安全檢查制度,這是搞好安全生產有力的組織保證體系。通過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安全生產“事事有其主,人人有其責”。每個施工項目應根據項目的性質、規模和特點,成立以項目經理為主的安全生產委員會或領導小組,并配備規定數量的專職和兼職安全管理員項目管理論文,做到按專業、崗位、區域等包干負責。同時隨著項目的推進開展文明施工競賽活動,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考評、有獎懲。
2、合同管理
施工項目成本的控制,不僅是專業成本人員的責任,也是項目管理人員,特別是項目經理的責任。要按照自己的業務分工負責,圍繞生產經營這個中心開展工作。要建立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項目成本控制體系,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就是要求項目經理對施工進度、質量、成本、安全和現場管理標準化全面負責,特別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建立項目成本管理責任制,不同于工作責任,工作責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責任完成。如:單方面強調質量,忽視了成本;單方面做到供貨及時,但忽視昂貴的價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責任的同時,還應考慮成本責任的實施,進一步明確成本管理責任,使每個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識,做到精打細算。對施工隊實行分包成本控制,項目部與施工隊之間建立特定勞務合同關系,項目部有權對施工隊的進度、質量、安全和現場管理標準進行監督管理,同時按合同支付勞務費用,并確保工資發放到工人手上。
3、信息管理
由于施工管理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各部門和單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斷擴大,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頻度也在增加,相應地對信息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還是傳統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從它的產生、整理、加工、傳遞到檢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紙介質進行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種較為緩慢的速度在流動。這往往影響到獲取工程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將各種信息化技術引入項目的管理工作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市場上有著各種各樣關于進度、合同、材料、預結算、工程資料等的項目管理軟件項目管理論文,通過這些軟件將項目部的各個職能部門變成一個端口,利用Internet將各端口相互連接并匯總到一個終端(項目經理)。即有信息的互通又有集中的管理使項目運行的每一環節符合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
4、進度控制
進度控制是指對工程建設項目的各建設階段的工作順序和持續時間進行規劃、實施、檢查、協調及信息反饋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以周密、合理的進度計劃為指導,對工程施工進度進行跟蹤檢查、分析、調整與控制。進度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確保項目動用時間目標的實現。為了工程項目有計劃地進行施工,需要制定進度計劃,并按計劃進行施工。計劃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即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的過程,是對將要進行活動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說,控制是在項目進展的全過程中,定進度計劃,并按計劃進行施工。計劃是組織或個人為達到即定目標制定行動方案的過程,是對將要進行活動所做的事先安排。對于工程進度,項目管理中主要是督促承建單位,在開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個工程的進度計劃,檢查其合理性。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要求承建單位按季、月安排實施計劃,檢查其執行情況,與此同時對原材料、設備、勞動力的實際情況也給予充分的注意,及時掌握其動態,當發現某一環境脫節時,除在有關的人員參加例會上加以闡明外,同時還應及時向承包單位計劃部門及至上級計劃部門提出,以便采取補救措施。因此,承建單位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從最初的報價到項目竣工、驗收,應始終抓住計劃這個環節,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進度控制,以實現合同對項目建設的進度要求。 5、質量控制 項目的質量控制項目管理論文,是為了確保實現合同商定的質量要求,質量標準而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論文怎么寫。建設項目的質量不僅僅取決于施工質量,而且還取決于勘察、設計質量、材料、設備的質量以及項目投入使用過程的質量。因此,它是由建設全過程中各階段質量組成的一個整體概念。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都有質量控制的任務。 6、成本控制
在施工階段,應充分運用企業自身優勢盡量提高經濟效益,以取得最大利潤。施工階段資金需求投入量、資金籌措、資金分配等方面應有計劃、有措施地協調運作,努力達到合理穩妥地控制投資。項目部相關部門應充分了解工程單價或總價的構成,掌握施工中的資金流動。施工過程的資金運動不是資金簡單地循環和周轉。在施工過程中,資金不僅發生價值形態的變化,而且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從成品資金的形態最后轉變為貨幣形態—最終結算和支付。在流動資金形態轉變中分離出利潤,給工程帶來生產能力,通過工程運行獲取收益。
7、組織與協調
組織協調是指在一個工作系統內,通過信息交換、會議溝通、函件往來、感情聯絡和研究討論等方式,消除系統內機構運行產生的矛盾、問題和障礙,確保系統內各個組織機構能夠正常運行的手段。利用會議進行協調。工程例會是進行協調的重要方法,參加會議的各方對工作的前一階段工作進行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安排。除例會之外,專題會議也是協調的方法之一。
項目管理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管理,也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是古今建筑業的結晶,其形象狀態從古代人居住的石穴、草房過渡到當今的高樓大廈以及地下建筑。施工管理科學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積累中不斷的得到發展,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工程建設管理者應不斷積果經驗,學習高效的管理技能,努力實現項目管理的科學化。
參考文獻:[1]陳恒.工程項目成本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太原大學學報.2006(01) [2]吳向東.鐵路施工企業成本管理新理念—戰略成本管理[J].2002(01) [3]王生謙.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04)
[4]田世宇.工程建設質量控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5](日)藤井隆雄編著.控制理論[M].科學出版社.2003
篇6
論文關鍵詞:生態足跡模型,碳足跡產值,碳足跡效率,對策,巖溶地區,貴州省
0前言
全球的氣候和溫室效應發生的變化已經嚴重地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發展低碳經濟是各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應對方式,而提高碳足跡效率是重要的環節。貴州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動態變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減少其環境壓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該項研究從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碳足跡產值的歷史過程分析研究,把握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變化規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對策,對貴州巖溶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理論基礎簡述
1.1 生態足跡理論模型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簡稱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經濟學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種用以衡量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態足跡是衡量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系統所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項目管理論文,它是人類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占用量。生態足跡的定義為“生產人們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消納這些人所產生的所有廢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2]。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性公頃”。一個單位的“全球性公頃”相當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產量的生產力空間[3]。也就是說,生態足跡主要用于計算在一定區域一定人口與經濟規模條件下, 維持資源消費和廢物消納所必須的生物生產面積。生態足跡可以分為資源生態足跡和能源生態足跡兩部分,前者指生產所消費資源而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包括耕地足跡、林地足跡、水域足跡、建筑用地足跡;后者指吸納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生態足跡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評價自然資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跡與碳足跡效率
碳足跡的概念來源生態足跡;但是,對于“碳足跡”的準確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各國學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認識[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態足跡[6]。由此可見,碳足跡指的是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足跡;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跡是指化石燃料燃燒時所釋放的CO2總量;另外,有的學者指出,碳足跡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溫室氣體轉化的CO2 等價物。自2001 年以來,國外一些學者陸續以生態足跡的方法對碳足跡進行研究,但國內對能源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多見[4]。總體來說,國外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內的碳足跡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5]。而關于化石能源足跡方面國內已有少數學者的研究。但是對西南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研究還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生態足跡作為碳足跡加以研究。
就碳足跡,也就是能源足跡而言,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當地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積[8]。也就是將化石能源消費轉化為吸收其燃燒后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所需的森林面積[9]。具體來說,是將各類能源的消費實物量轉化為標煤量,再將各類能源的標煤量轉化為相應的熱量,再通過熱量與CO2吸收率的比值計算出各類能源消費所占用的足跡。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積,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態足跡(碳足跡)。區域能源(碳足跡)生態足跡具體計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為區域能源生態足跡(hm2 ) ; rj為均衡因子; Aj為各類土地的生態足跡。
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為:ef = EF/ N (3)
式中: ef 為人均能源生態足跡( hm2/人) ; N為總人口數[9] ; Pj為第j項消費項目的總生產量;Ij、Ej為第i項消費項目的進口和出口量。
由于貿易的影響項目管理論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足跡可以跨越地區界限,所以需要進行貿易調整。貿易調整是考慮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而對當前的消費額進行調整,出口為負值,進口為正值。能源的貿易調整計算采用的計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為中國第i種商品貿易的凈價值量,Hi、Gi為中國該類商品的凈貿易的實物量和價值量,Mi為該類商品的能源密度,Ni為第i種商品的能源攜帶量[10]。
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 目前生態足跡效率的計算方法, 主要有生態足跡產值與生態足跡強度。能源生態足跡產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體現單位能源生態足跡產生的經濟價值, 定義為人均GDP 與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比值。通過VEF 分析, 可將某一國家(區域) 經濟與能源、生態環境發展定量化處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與發展趨勢。當VEF 較高時, 對分析區域的意義為: 經濟發展較良好; 單位土地面積產值較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較高等[9]。所以,碳足跡產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計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為碳足跡產值;GDP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f為人均碳足跡。
1.3 數據處理與說明
運用貴州省的歷年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縣份的統計年鑒等。根據歷年的統計資料計算煤、石油、天然氣、電力和焦碳等幾種能源的足跡,計算時將能源消耗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面積。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確定的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的全球平均土地產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貴州巖溶地區碳生態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分析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計算結果見表1,由表1看,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呈逐年遞增趨勢(圖1),由1978年的0.1008萬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萬元GDP/hm2,凈增加0.1326萬元GDP/ hm2,年平均凈增加0.0041萬元GDP/hm2。進一步分析認為,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可分為3個演化階段(圖1):1978-1987年為第一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008萬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萬元GDP/hm2,屬效率平緩增長階段;1988-2002年為第二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585萬元GDP/hm2到0.4786萬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萬元GDP/hm2,是第一階段增長量的11倍,屬碳足跡產值的過渡階段;2005-2009年為第三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4332萬元GDP/hm2增加到0.845萬元GDP/hm2項目管理論文,年平均增長約0.0129元GDP/hm2,是第二階段增長量的1.3倍,第三階段屬于碳足跡產值的快速增長階段。
上述的研究結果, 它說明貴州巖溶地區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間貴州巖溶地區能源的利用向著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逐步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也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單位: 萬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跡產值
年份
碳足跡產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貴州巖溶地區與全國的碳足跡產值的比較分析
將貴州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產值與全國的進行動態比較研究,其中全國的碳足跡產值主要來鄒艷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過相關計算得出。1978-2009年,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一直低于全國(見圖2),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288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23%,而全國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6947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56%。可見,貴州巖溶地區多年平均的碳足跡產值只有全國的2/5,增長比較緩慢。與全國差距在1978-2006年之間逐年加大,差距從1978的0.0012萬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萬元GDP/hm2,2006年達峰值后,差距呈現減少趨勢,到2009年降為1.0743萬元/hm2 。可見,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比較低,提高比較緩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對策
根據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時段,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呈遞增趨勢;但是,與全國相比,一直低于全國項目管理論文,并且差距比較大。如果繼續保持此勢頭,與全國的差距還將繼續拉大。然而,貴州巖溶地區本身的生態環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跡效率較低,嚴重地制約貴州巖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特別提出如下對策。
4.1建立節能型的社會經濟消費體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
從研究結果表明,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比較低。貴州巖溶地區除了生產性能源消費外,生活性能源消費2005年占總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提高貴州碳足跡效率,必須從社會和經濟系統的各方面進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產業節能、節約資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環境友好型的消費體系,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活生態化。同時,必須有制度的保證,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強有力的管理體系。
4.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貴州長期以來,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業一直是我省的支柱產業,2003 年度我省電力、燃氣等生產和供應、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采礦業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約62 %[12]。由于高能耗的產業比重大,到2005年生產性能源消耗占總消耗的84%,能源消費仍以工業為主, 工業能源消費占比達到67.7 %[11]。所以,應該積極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產業方向發展。
4.3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水電等的比例,發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貴州能源消費品主要為原煤、電力和天然氣,2005年分別占49.60 %、35.30 %、1.20 %[11],而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然而項目管理論文,貴州水能資源總蘊藏量1874.5萬KW,居于全國第六位。可開發水能資源1324.95萬千瓦,居全國第七位[13]。按單位面積占有量計, 擁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國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貴州水能可開發量1683萬KW, 占全國可開發總量的4.4%[11]。目前開發程度不高,開發潛力很大,應該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資源潛力,發展水電。所以,應該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資源開發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電等的比例份額。
4.4 采用新的節能技術和低碳產品,并且加強碳回收
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低碳產品,在工業企業內部推行清潔生產。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輕、經濟效益高的先進工藝設備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經濟效益低的工藝設備。加強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改進企業的生產工藝,用“綠色”生產工藝重組,最終達到治根。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時,在接納吸收東部地區所轉移來的企業時,應該把環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證低碳性。
參考文獻
[1]陳中景、徐中民、程國棟等,中國西北地區的生態足跡[J],冰川凍土,2001,23(2):164-169.
[2]陳東景、李培英,基于生態足跡和人文發展指數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以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利用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5):96-102.
[3]溫曉霞、魏俊、楊改河,陜西省生態足跡動態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劉偉,邵超峰,中國1996年~2005年能源生態足跡與效率動態測度與分析,資源科學,2007,29(6):54-60。
[5]王微,林劍藝,崔勝輝,吝濤,碳足跡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來龍,福建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J],能源與環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陸玉麒,南京市生態足跡實證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3):12-14.
[10]鄒艷芬,中國能源生態足跡效率估計[J],中國礦業,2009,18(8):57-64.
[11]趙先貴,高利峰,馬彩虹等,中國生態足跡的動態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149-152.
[12]韋艷,貴州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初探[J],理論與當代,2007(5):22-24.
篇7
主要欄目
中國宏觀經濟論:主要刊登國家權威部門、著名學者所做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宏觀管理熱點問題的實證性研究,具有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前瞻性的特點。
中國金融·財政研究:本著理論性和實證性相結合的辦刊方針,對中國金融、財政體制改革、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資本市場發展等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并及時探討現實中出現的難點問題。為國家職能部門的決策、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和有關社會研究機構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信息。
中國對外經濟關系論壇:主要刊登圍繞中國對外貿易、FDI、對外經濟合作等方面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成果。
中國公共管理論壇:主要圍繞中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進行理論性研究,以及針對中國公共管理現實問題進行實證性的案例分析。推動公共管理的理論研究向規范性、實證性的方向拓展。
中國就業·分配論壇:主要刊登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所面臨的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了解問題所在的基礎之上,尋求解決中國就業、收入分配問題的方案。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論壇:主要刊載中國區域發展、區域性經濟結構以及區域發展比較研究的學術論文。
中國農村經濟論壇:主要刊載有關中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問題的理論探討、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以期加快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并使其成為政府了解中國鄉鎮企業的紐帶和橋梁。
中國產業發展論壇:針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現實狀況,本欄目著重關注有關中國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前景分析、國家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的調整等方面研究成果。
工商管理理論論壇:結合中國工商管理的實際狀況,以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為主,著重研究、探討切實符合中國工商企業管理實際的管理理論、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
中國上市公司研究:以中國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體制、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的關系等方面問題,以求全面、準確掌握中國上市公司的發展狀況,促進中國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續發展。
中國工商管理評論:以中國企業管理的案例分析形式,探索、總結、推廣符合中國企業管理實際的經營理論與經營戰略、組織結構與組織行為,以及管理方法等。
投稿須知
1、論點明確,文字精煉,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每篇論文(含圖、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但必須依次包括:文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及郵編,中文摘要,關鍵詞(3~8個),中圖分類號,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文稿首頁請在地腳處注明: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學歷、職稱、主要研究方向、E-mail;資助基金項目(若有的話,并注明項目號)。
2、文題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正文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為宜。摘要分為三種: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報道-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側重寫本項研究的最具價值和創造性的結果和結論,指示性摘要主要寫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內容范圍,報道-指示性摘要則介于兩者之間.研究性論文應寫成報道性摘要或報道-指示性摘要,少數綜述性論文在不便于寫成報道性摘要時才考慮寫成報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對應(即應為譯文),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作者單位、摘要正文、關鍵詞。
5、圖、表要精選,切忌圖、表、文字間的重復.表格須有表序和表題,插圖須有圖序和圖題,圖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須有所指向(如引用,如"見圖1"或"見表1"),一般緊隨所提到的文字排放。
篇8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國企,上市,重組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現狀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歷史進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先后走過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試點等階段;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朝著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方向邁進,公司治理結構開始融入到改革的進程中;21世紀,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如何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而以中國神華為代表的眾多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自己的上市實踐,成功探索出一條依法治企、規范運作的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準確地講,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應該既包括子公司上市,又包括國企集團整體上市。但由于在過去,最流行的國企上市模式是子公司上市,以至于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本身大都指的是子公司上市。我之所以特別強調國企集團整體上市,是因為子公司上市和集團整體上市的差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在現實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子公司上市通常是將不良債務、富余人員等歷史包袱剝離給國企集團,這種做法對證券市場微觀基礎改造確有積極作用,但此時的國企集團卻往往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形成了國企上市最典型的“小船逃生、大船擱淺”現象。實際上,小船也不能輕易逃生,許多集團無法生存時,就通過關聯交易等各種方式掏空上市公司,最后小船大船一起沉沒,這樣的歷史教訓已非常深刻。因此,只有整體上市,才能避免過去大量存在的不正當關聯交易,促進國企的整體搞活和長遠發展,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和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
(二)上市國企的現狀
1.行業覆蓋面寬
目前,共有92家國有集團公司的157只股票進行上市交易,在數量上占A股總數的8.1%。上市國企主要集中在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汽車、重型機械、有色鋼鐵、航運、地產、農業、旅游、紡織、建材、醫藥等14大行業,覆蓋面較寬,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是上市國企較多的5大行業。
表1 上市國企行業分布情況表
行業
航天軍工
信息技術
石油化工
電力煤炭
汽車
重型機械
有色鋼鐵
其它
股票數量
36
19
14
17
9
13
16
行業
航運
地產
農業
旅游
紡織
建材
醫藥
2
股票數量
9
7
2
2
1
6
5
2.發行規模不大
國企上市公司的發行規模普遍不高,總發行股本557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32017億股的17.4%,總流通股本254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22471億股的11.3%;總股票市值56799億元,占A股總市值238740億元的23.8%,總股票流通市值26502億元,占總股票流通市值152413億元的17.4%。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汽車、建材、醫療等行業以中小盤股居多,大盤股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航運、地產等行業。由表2可見,國企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主要集中在200億元以下,其中100億元以下的為109只,100億元—200億元之間的為28只,200億元—1500億元之間的為20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表2 上市國企流通市值分布情況表
3.盈利能力較低
截至2011年3月(一季度)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上市國企中虧損企業家數為24家,占總數的15.3%,平均靜態市盈率為124倍,遠遠超于A股30倍的水平。由表3可見,有67%的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下,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表3 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分布情況表
二、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目標
(一)數量精簡
國資委計劃在2010年將現有的129家國企減少至100家,這為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定下了減量的基調,但這并不是唯一指標和最終目標,減量是為了整合那些規模較小、微利、效益差、應退出市場和主營業務不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產業布局調整和升級換代要求的國企,從而促進國有資產的優化合理配置。
(二)質量提高
有針對性地剝離不良資產,合理注入優質資產,使重組后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得到較大改善,資產負債率達到50%以下,資產收益率達到10%以上。
(三)模式轉變
十二五后,國企“集團公司+上市公司”的經營模式將被顛覆,國資委未來的目標是要消滅集團公司,逐步消化包袱,只保留中間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運作。
三、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路徑
(一)上市國企之間進行整合
國家直接監管的100多家企業中,少數壟斷行業外,多數企業是處于同一競爭行業,國企之間橫向聯合、 縱向重組的空間很大。 國企之間合并的模式有三種:
1.主營業務整體上市。
第一,主營業務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公司,著力整合旗下子業,發揮主業拉動作用,如中化集團,在能源領域,已發展為具有國際化經營特色、營銷能力突出的國家石油公司,承擔著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任務,并走出國門在海外開發油氣資源。
第二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殼資源重組。尋找殼資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集團中定位不清晰,國資委所持股權比例低的公司。(2)集團內部整合難以提升價值的公司。(3)當前涉足主營業務與政府產業政策相違背的公司。(4)負債比例低、訴訟少、沒有B股的公司。如上海國企重組中可關注的殼資源就有上海金陵、飛樂音響、飛樂股份、金豐投資、錦江投資、中西醫藥、上工申貝和*ST二紡等。2010年11月,友誼股份以每股15.57 元向百聯集團發行3.024 億股,收購集團持有的八佰伴36%股權和投資公司100%股權;并以1 股百聯股份換0.861 股友誼股份之比例吸收合并百聯股份,合并組建新百聯。
第三,全行業合并重組。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設定了節能減排的一系列量化指標,其中鋼鐵、電力行業等是實現全社會、各行各業減排的重要橋梁,為此鋼鐵、電力行業實現全行業重組迫在眉睫。
以電力行業為例,其重組的趨勢有三:一是基于國資委已經明確提出未來央企的整合要求從150家減至100家左右的政策導向以及目前電力行業結構過于分散的事實,未來第一、二、三梯隊各發電集團有可能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進行整合,以提高行業集中度。二是各大發電集團公司為降低經營風險、加快業務擴張而對外的收購兼并活動。具體包括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比如煤炭企業以及對中小電力企業(電源點)的收購。三是各大發電集團內部,以整體上市為目的、以資產注入為手段的集團內部資產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正在醞釀將旗下電力、煤炭板塊的兩家上市公司國投華靖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電力”)和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新集”)合二為一,其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成為國投整體上市的資本平臺。
(二)地方國有企業合并重組
國務院國資委于2011年4月18日公布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辦法》,與同時廢止的2006年《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令第15號)相比,此次公布監督辦法細化了指導和監督的具體事項,并進一步完善指導監督的方式和途徑。新辦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由于地方國有資產的總量大于中央企業,因而可供注入上市公司的地方國資潛在數量更加驚人。新辦法的出臺有利于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改制上市步伐、推動不同地區和層級國資監管機構監管企業按市場化原則進行合并與重組,隨著新辦法的施行,地方國資將再掀重組熱潮。
(三)民營、外資企業收購國企。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如何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優化外部環境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改善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明確鼓勵民企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目前,民企對國企進行整體并購主要有兩類方式。一類是“協議轉讓法”,就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雙方“一對一”談判訂協議實現產權交易。另一類是“市場拍賣法”,即讓民營企業在自由競標的狀況下收購國企。
此外,中國在“十二五”時期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的水平。在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有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內容包括,要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優化投資軟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做好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等等。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以平常心態,以全球視野看待外資并購。既不要把它妖魔化,也不要輕視它。首先要加強對并購的研究,完善并購的法律法規,健全產業安全和反壟斷預警機制。其次,要促進公平競爭、營造有利于并購方式發展的投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占濤,利用外資并購提升我國國有企業綜合競爭力,企業技術開發,2009.11
2.李棟,跨國并購對我國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1
3.張晗,試析國企重組改制中資產流失的原因和對策,法制與經濟,2010.5
篇9
選題注意三點:
1、符合專業方向,理論與實際結合、實操性強。
2、自己有興趣的。
3、自己熟悉的。
4、自己已掌握了較多資料的。別瞎撞闖。下面是結構(與你們須進入的系統內的結構完全一致。建議先別進系統,先按規范寫好,經導師審閱通過后再拷貝入系統。)學號 姓名 研究方向 論文類別 論文題目 研究目的研究設計方案、預期結果所需條件和完成時間 (附細化到三級目錄的論文綱要)下面是各欄如何填學號 姓名 研究方向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類別 應用研究性論文 或 管理(設計)論文題目 用自己定的題研究目的(“目的”是在理由、原因基礎上說清楚自己最終想實現的東西,可在介紹研究對象簡單背景基礎上說明為什么要選這一題目(的原因或必要性),然后指出論文設計目的。研究設計方案、預期結果研究設計方案:應該寫你的研究思路、方法、技術路線,先作什么、再作什么。
預期結果:畢業論文完成、尤其論文研究得到的東西或設計的方案所需條件和完成時間(附細化到三級目錄的論文綱要)常見所需條件為:(結合你的選題修改)
1、獲得導師的指導和幫助;
2、查閱相關的圖書期刊資料,掌握XXX方面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廣泛閱讀相關的實證研究案例;
3、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對科學院相關的薪酬制度進行了解和熟悉;
4、需要對本地區、本行業的薪酬水平進行調查;
5、全面了解目標單位在薪酬體系方面的情況,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相關的書面調查或面談,希望得到單位相關領導和員工的支持和幫助。
完成時間(例):
完成論文開題。
完成文獻調研,撰寫文獻綜述
完成問題調研、原因分析
模型構建,對策分析
完成論文中期報告
完成論文初稿
論文修改,完成論文定稿
遞交答辯申請準備答辯(附細化到三級目錄的論文綱要):即附上你的論文的“章、節、目”三級寫作提綱。
二、MBA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下面提供一份具體的例子:
學號 姓名 研究方向 人力資源管理 論文類別 管理(設計)論文題目 S研究所薪酬體系設計研究目的薪酬體系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向員工傳達了在組織中什么是有價值的,并且為向員工支付報酬建立起了政策和程序。一個設計良好的薪酬體系直接與組織的戰略規劃相聯系,從而使員工能夠把他們的努力和行為集中到幫助組織在競爭環境生存和發展的方向上去。S研究所作為科學院下屬的一個研究所,MBA論文開題報告是高技能、高學歷和高層次人才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目前共有各類工作人員1000多人,其中知識員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S研究所先后執行過以資歷為中心、以崗位為中心的薪酬制度。2019年~2019年,國家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分配制度進行了改革,明確提出我國的科研事業單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S研究所根據相關文件要求,目前已對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按國家統一的工資政策和標準進行了調整,但沒有對績效工資、津貼補貼、激勵性薪酬(獎金)和福利等部分進行優化設計和調整,還沒有形成完全體現以崗位績效為中心的完整薪酬體系。本次研究主要從S研究所人員結構及特點入手,在借鑒國內外科研機構薪酬體系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S研究所實際從薪酬結構、崗位職務設計、崗位價值評價、崗位績效考評和績效獎勵分配等方面對整個薪酬體系進行優化設計,以期形成一套符合研究所實際情況和時展潮流的完善薪酬體系。
研究設計方案、預期結果研究設計方案:本文以現代薪酬管理理論為指導,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堅持理論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以S研究所為研究對象,結合該所的發展戰略,在對該所舊有的薪酬體系的問題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規范、科學方法設計一套適合該企業目前發展狀況的薪酬體系。研究設計詳細思路還可見三級大綱(附后)預期結果: 通過對國內外科研機構薪酬制度的對比分析并結合S研究所實際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該體系應該能體現足夠的內部公平性、激勵性,并具有一定的外部競爭性。希望工作人員能夠通過該薪酬體系了解自己的薪酬具體與那些因素密切相關,從而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組織的價值傾向以及努力方向,同時對工作人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些參照和啟發。
所需條件和完成時間(附細化到三級目錄的論文綱要)常見所需條件為:(結合你的選題修改)
1、獲得導師的指導和幫助;
2、查閱相關的圖書期刊資料,掌握薪酬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廣泛閱讀相關的實證研究案例;
3、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對科學院相關的薪酬制度進行了解和熟悉;
4、需要對本地區、本行業的薪酬水平進行調查;
篇10
論文關鍵詞:后危機時代,高新技術產業,湖南
當前,來勢洶涌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消退,經濟復蘇跡象日益明顯,“后危機時代”已悄然來臨。從國際以及國內各地區的政策動向中不難發現,新一輪以新興戰略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競爭正在孕育,爭奪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的競爭將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廣東、深圳、蘇州、武漢等地在金融危機以后都出臺了加快本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科技部全國創新城市評價結果顯示,深圳、蘇州、上海、北京等地創新指數在全國處于前列,而湖南的長株潭地區仍處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對高新技術產業戰略競爭格局、發展態勢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將直接影響“后危機時代”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乃至湖南經濟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競爭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高新技術產業企穩回升,規模不斷壯大。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遇到了較大困難,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該產業企穩回升較快,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億元,增長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4283.99億元,實現利稅471.66億元,分別增長29.5%和30.6%[1]。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3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4個企業管理論文,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6家,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7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635家。一批骨干企業快速發展,長豐與廣汽集團實現戰略重組,廣汽菲亞特轎車落戶湖南,比亞迪汽車落戶長沙,陜汽重工長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產,北汽福田、吉利汽車快速發展,長株潭有望成為全國又一個重要汽車產業基地;湖南有色控股與中國五礦集團戰略重組,有望進入世界500強。
2、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近年來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10%以上。按當前的增速估計,到2015年,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量將達到50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將超過20%[2]。與國家敲定的九大戰略性新型產業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尤其是先進裝備制造業、文化創意產業,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其中,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等3大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支柱產業,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4大產業成為全省經濟的先導產業。特別是湖南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同類行業中處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廣電、出版、動漫三大優勢板塊為龍頭,演藝娛樂、文博會展、工藝美術為第二梯次,電視購物、網絡、手機報等新興媒體集群為補充的多層次產業體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湖南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了以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電子與信息產業、生物與醫藥產業、現代農業產業為代表的五大優勢產業集群。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方面,以長沙為中心的現代工程機械產業群,以株洲、湘潭為中心的現代電力機車、輕軌地鐵產業群,和以衡陽為基地的高壓、超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等產業群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地位;新材料產業方面,重點企業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電池材料四氧化三錳、氫氧化鎳產量和市場占有率居全國之首,鈷酸鋰電池材料產銷量居世界第三;電子與信息產業方面,重點企業有摩托羅拉、思科、諾基亞、湘郵科技、長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軟件企業,原創動漫制作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生物與醫藥產業方面,重點企業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雙鶴藥業、九芝堂等一批醫藥重點企業,具有全國重要的中成藥研發、生產和物流配送基地;現代農業產業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亞華種業、金健米業等十多家重點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群。
4、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布局呈現聚集態勢。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長株潭、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等地區,集聚效應日益顯現。截止2009年,長株潭地區擁有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743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47.0%,實現的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個百分點[3]論文格式范文。在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崛起的帶動下,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等5市的高新技術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企業管理論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487.81億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為36.9%,比2005年提高6.6個百分點。
5、創新體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撐逐漸增強。金融危機以來,湖南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數控機床、儀器儀表、機械裝備等方面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為推動湖南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全省新增2個國家級、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4個國家級、6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湖南技術轉移中心啟動運轉;全年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982項;完成省級及以上新產品開發項目2841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0項,居全國第3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2件,位居中部第1位;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1.6萬件和8309件,增長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號”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目標取得重大進展;大功率機車、高壓電抗器、220噸電動輪自卸車等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新產品成功投產[4]。
二、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高新技術產業整體規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雖然在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發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從總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4500.90億元,全省的總量比深圳、蘇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還低,如深圳、蘇州、上海、廣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就分別達到:8710.95億元、6510.8億元、6041.98億元、3981.3億元[5]。從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為10.9%,而同期山東省、廣東省的比重均超過20%。近年來,湖南一些欠發達的市、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度緩慢,制約了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的擴大,如大湘西地區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為206.66億元,比重僅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個百分點。
2、高新技術產業結構仍不合理。高新技術產業是跨三次產業的企業集合,產業內既包括工業和建筑企業,也有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活動的企業。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湖南高新技術產業呈現一業獨大的局面,第二產業占據絕對地位,高科技農業和創新服務業總體規模不大,部分新興產業規模小增長慢。2009年,第二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值4403.76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97.8%。農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很低,分別僅為1.0%和1.2%。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六大裝備制造行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六大高耗能行業產值的比重為33.2%,達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點明顯[5]。目前,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中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如航空航天、資源與環境等行業的規模小,發展緩慢,2009年,兩大行業完成的產值分別為26.43億元、58.75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分別僅為0.6%、1.3%,增速分別為19.5%和13.5%企業管理論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6和9.6個百分點。
3、開發園區尚未形成具有較高關聯度的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構建產業鏈和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平臺,但湖南高新技術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還處在雛形階段,發展滯后。一是區內企業的聚集度比較脆弱。湖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創辦之初甚至到現在仍然是通過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以及勞動力價格等優勢吸引企業進區而形成的空間聚集,企業入區的主要動因是享受政府給予開發區的優惠政策,而不是開發區本身所產生的聚集效應,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仍未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必須具備的科技環境、金融環境、物流環境和人文自然環境等,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困難重重。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普遍缺乏集群成長的公共關系網絡。因而,湖南高新區高新技術產值在產業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2006年,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益陽、郴州七個高新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省的比重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長沙、株洲、湘潭三市3個國家級高新區的高新產值占三市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也出現下降,從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資難,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風險投資體系。高新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點。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一直處于資金短缺狀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風險投資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高新技術產業資本融通渠道狹窄,多數企業的發展依靠銀行貸款,容易受宏觀政策的影響,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很難從銀行貸到款,而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企業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體系,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不足,影響著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5、創新動力不足,科技創新體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企業主體大部分是脫胎于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習慣于模仿,沒有自主創新能力,而不少龍頭企業也沒有擔負起帶頭技術創新、引領轉變發展模式的重任,從而導致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企業效益不高、發展速度偏慢。同時,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人才隊伍不夠,在很大層面上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專業技術人才緊缺,且流失嚴重。另外,科技創新體系整合不夠,產、學、研相互脫節,一方面,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和合作氛圍,另一方面,大學和科研院所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脫節,其科技研發與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需求脫節,導致大學或科研機構并未較好地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重要外部力量來源和科技創新始發性資源的重要供應源。
6、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政策氛圍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是重大輕小。即重視對大型國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相對缺少對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導,信用擔保體系以及綜合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二是重過去輕未來。即偏重于對業已發展起來的前景比較明朗、風險比較小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缺少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較大風險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三是政策資源不夠聚焦,政策效果減弱。現有政策中,無論是大企業、成熟企業,還是小企業、新興企業都予以扶持;無論是成熟產業領域,還是新興產業領域,政策都顧及。但政策資源有限,政府服務能力亦有限,最后導致“普惠式”政策變成了“撒胡椒面”,“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業管理論文,政策效果不盡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湖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政策氛圍上的偏差,這實際上反映的是體制機制問題。目前,湖南正在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下階段,湖南應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契機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要落實各項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從財政投入、土地規劃、投資融資、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并將優惠政策由原來的向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爭取重點支持100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行業龍頭論文格式范文。加強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積極開展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強化政府采購對本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2、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高新技術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也面臨自身結構調整問題。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態勢下,湖南應結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利用湖南省現有產業基礎,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以長株潭國家高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將省內科技創新資源較為豐富,投資環境相對較好,民間資本投資積極性較高等有利因素,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各類資源向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集聚,大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利用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節能環保意識逐步提高的趨勢,積極推動太陽能光伏發電、電動汽車、節能環保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試點示范,促進新興產業應用市場的拓展。
3、以服務平臺和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強各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
加快構建產業化生態體系。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中試轉化基地,擴大專業化高新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規模,滿足企業專業化共平臺需求。轉變高新區發展方式,引導園區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產業基礎,選擇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由“大而全”轉為“少而精”,加速產業集聚。具體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園區,長株潭以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業為主導,岳陽以石化工業為主導,衡陽以綜合制造業為主導,常德以農產品深加工和制造業為主導,益陽以新能源工業和休閑旅游業為主導,婁底以能源、原材料工業及配套工業為主導。構建婁底、衡陽原材料工業與長株潭先進制造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長株潭不再新建、擴建火電廠,在周邊地區發展火電、水電以及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為長株潭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撐。將煙草、食品工業引導至常德、湘潭,農產品物流和商貿產業調整至湘潭、衡陽、常德,將湘鋼的擴建調整與岳陽、婁底的鋼鐵產業調整相結合,將株洲的石化工業部分調整至岳陽[5]。
4、優化風險投資機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資本是產業發展的血液企業管理論文,湖南省應積極培育和引進風險投資機構,壯大風險投資規模,緩解企業融資難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大力推進多元化風險投資體系建設,適當擴大政府風險投資引導資金的規模,建立財政風險投資補償資金,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民營資本為主體的風險投資體系。要擴大高新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渠道,促進和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上市,或者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要擴大風險投資領域的對外開放程度,鼓勵組建中外合資風險投資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資風險投資基金,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風險投資機構來湘建立分支機構。
5、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要加強技術創新的源頭建設。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鼓勵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中介機構和政府等各方面優勢,鼓勵產、學、研各方在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共同開發關聯平臺技術、聯合研究制定技術標準、聯合培養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職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二要完善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投入機制,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經費,增加財政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原始性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扶持,支撐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三要建立企業家創新能力培訓的長效機制,通過組織考察學習國內外企業自主創新經驗,邀請國內外研究企業自主創新的專家來湘指導,幫助湖南企業家不斷提高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戰略創新與組織創新融合的實現力。四要優化創業環境,匯聚各類創新人才。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才是關鍵,湖南要堅定樹立“人才立業”的觀念,堅決貫徹“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構筑創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參考文獻
[1][2][3]湖南省統計局.2009年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M]. 湖南統計信息網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M].湖南省門戶網站
[5]張世平等.加快湖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思考[J]. 咨詢與決策報告,2010(45),湖南統計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