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調整心理健康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教師 心理健康 標準 影響因素 調節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工作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復雜性與創造性,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闊的知識視野、豐富的知識儲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創新精神、精湛的教學技藝,還必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是教師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那么如何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呢?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了解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積極、健康的教師,才能正確地對待不同的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上進、心情愉快,促進學生人格、情感的健康發展。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有以下幾點:
1.對教師角色認同,熱愛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夠積極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能夠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的優點與缺點,預見在教育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心理準備。
2.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具體表現在:(1)了解交往雙方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將相互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礎上,個人的思想、目標、行為能與社會要求互相協調。(2)能客觀地了解和評價別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與人相處時,尊重、信任、贊美、喜悅等正面的態度多于仇恨、疑懼、妒忌、厭惡等消極態度。(4)能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師生互動中表現為師生關系融洽,教師能樹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領導學生,能夠理解并樂于幫助學生,不滿、懲戒行為較少。
3.能正確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制自我。對現實環境有正確的認知,能平衡自我與現實、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在教育活動中主要表現為:(1)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工作目標和個人抱負。(2)具有較強的個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監控,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做出更適當的教學行為。(4)能通過他人認識自我,學生和同事的評價與自我評價較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
4.具有教育獨創性。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特點,富有創造性地理解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使用教學語言,布置作業等。
5.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具體表現在:(1)工作中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2)不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帶入課堂。(3)能冷靜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不良事件。(4)不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先決條件。生理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遺傳、發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證身體健康,保證身體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其中,心理過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則包含需要和動機,氣質、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項心理活動應該處于正常狀態。
3.工作環境因素。學校是教師工作的主要環境,因此教師在學校的工作、人際關系和學校氛圍影響著教師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師的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等都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影響。
5.社會因素。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都生存于社會這個大背景之下。社會的意識形態、風氣等都會對教師心理產生影響。
三、要掌握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與幫助方法
從教師個人來講,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緩解和減輕心理壓力,積極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學會調整自己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觀,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我和周圍環境。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免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要認識到自己的執教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并對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掌握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及時消除不良情緒,避免情緒郁積。如放松訓練法:從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緊張的情緒;合理情緒療法:轉變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轉移注意法:在情緒低落和壓力過大時,通過運動、勞動或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來轉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使人心情舒暢,舒緩壓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把自己的苦悶與煩惱盡情地向朋友傾訴,這是一種極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從外部環境來講,工作環境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學校應充分考慮教師利益,盡量營造和提供和諧、互助友愛的工作環境;不僅要關注教師的工作,還應該關心教師的思想和情緒;不能只關心教師的工作業績,還應當考慮教師所能承受的工作壓力,合理地安排工作量,適當地控制工作負擔;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標準;提供更多的運動、娛樂時間和場所,調劑教師的業余生活;幫助教師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等。
了解教師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分析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一些教師心理健康的調節方法,便于我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隨時對照教師心理健康標準,及時發現教師心理健康的問題,分析影響因素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采取適當的辦法進行調節和幫助,時刻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常抓不懈,從而使教師始終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師心理健康標準嚴格,影響因素多而復雜。因此,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需要教師個人、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篇2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心理素質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出,體育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在認識上也越來越深入。智力發展、品德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競爭能力、自主人格、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新課題。
一、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大多數學生都屬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占20%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為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身心健康緊密相連,沒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沒有真正的身體健康。由于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導入體育課堂,學生們的恐懼、逆反、自卑、妒忌、沖動、排斥、自制力差、心理承受力差等不良心理問題得到緩解,而自信、勇敢、堅毅、團結、合作等品質有所養成。
二、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首先,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其次,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第三,優良的意志品質。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誘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第四,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第五,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征。
最后,合理的行為。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合理的行為是指行為方式與年齡特點和社會角色一致,并且具有一貫性和理智性。
三、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提高體育教師的實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在中美教育比較研究中可以發現,我們還有不少教師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體育教師在學生的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提高教師的心理康教育能力和心理咨詢、輔導水平,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方法的體育教師隊伍,這是學校體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2、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認知、情感、意志等的互動過程。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課堂心理氛圍有利于形成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態勢以及師生情感的互動。因此,在教學中,應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不管是體育“天才”還是體育“弱者”,都給予同樣的關懷、愛護。在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中,學生能保持向心力,而不會因為被忽略有了“離心力”,游離于集體之外,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3、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的體育興趣,滿足現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如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可以得到鍛煉和提高,因為在游戲中,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從而促使學生間的感情交流,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
4、培養學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
現在有很多學生任性、自我控制力差,當他們一時不能完成動作或參賽失利以及遇到種種不順心之事時,情緒很容易會發生波動,甚至會引起過激行為。如迎面接力跑比賽氣氛活躍、競爭激烈,失敗一方學生往往不能正視失敗,或垂頭喪氣,或不從自己這組找原因,而反說勝的一方違反規則。對此,教師應教給他們一些心理調控的方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
5、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其心理健康。要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為使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打下基礎。同時,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有效地調節學生身心矛盾,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它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康意識、主動探索與勇于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展個性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陳進華. 體育教學對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體育世界,2006(7):71.
篇3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紀健康教育的主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本文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和高校體育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徑和方法。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近年來許多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屬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原國家教委曾對12.6萬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和測試,發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到20.23%;更有資料表明,"在我國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面臨著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早日成才。因此,開展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現代大學生的特殊性
由于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過于溺愛,從而養成依賴性過強,自理能力差,強調以自我為中心,面對競爭、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擊缺乏承受力。
2.2人際關系不良導致情緒及人格障礙
在大學中,人際關系比高中要復雜的多,要求大學生學會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逐漸走向社會化。但部分學生不能或很難適應,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際障礙。
2.3未來就業問題產生的心理壓力
隨著教學體制改草、大學擴招及雙向選擇就業等,打破人們以往那種上了大學就如同進了保險箱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質和能力競爭的人才市場,因而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已是個普遍問題,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劇增。
3.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康的心理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體育不僅以其艱苦性來磨練大學生的意志,還在使身體健壯和意志堅強的同時,培育出一個愉悅、開朗、健康的心靈。
3.2緩解和消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
大學生身體活動過程的同時也是自身情緒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其中的表情、行為、意志等都可以真實地反映出來,因而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而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生活緊張,促進大學生的情緒由消極、殘缺、扭曲向積極、健全、正常方向發展,從而可以化解大學生不良的思想情緒,使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獨立的精神需要,從而促進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諧、全面、健康發展。
3.3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發展個體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消除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諸多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4.關于高校體育教學的幾點建議
4.1開設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
體育課程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的影響,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及時而恰當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還可以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從而預防和排除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
4.2結合體育運動的實際,加大高校體育教改力度
篇4
心理健康的內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內外條件許可范圍內,主體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結構,自覺保持心理上、社會上的正常或良好適應的一種持續而積極的心理功能狀態。具體而言主要分為:1)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狀態;2)心理健康為一種內外協調統一的良好狀態;3)社會適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或重要特征;4)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以心理保健為手段達到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以心理適應為重點達到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心理發展為目標達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對全體學生開展預防性與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學校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依據
發達國家所開展的調研結論世界發達國家關于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研究認為:體育活動能促進身心健康。德國公布了73個體育項目的研究,證明大多數處于發展中的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且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水平相輔相成。對體育活動中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專家指出:1)能增強社會的安定感和自發性;2)能提高獨立性;3)能解除緊張;四是有助于形成友誼、聲望和領導地位,以及價值觀。
關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理論研究目前理論界已將心理因素劃分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體育教學屬智慧行為,應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者相結合的結果。智力因素對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具有操作功能。非智力因素能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情感、意志,成為推動他們進行各種體育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也是消除各種心理障礙的有效手段。
我國學校體育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發展。作為青少年學生,必須具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會的挑戰。2008年全國體育工作會議要求學校體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處理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擺正體育衛生工作在整個學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時從實質上加強體育與衛生工作相結合;三是處理心理與德育的關系,即不能用體育中德育代替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體育中德育。體育學科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排除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工具。
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對心理影響的可能機制目前國外研究認為,運動能改善人的心理狀況,其可能機制有以下2個。
1)轉移機制。人類的憂郁、沮喪等不良情緒通常發自左腦半球的思維部份,而產生愉快情緒的區域在右腦半球。人在運動時,左腦半球會逐漸受到抑制,而右腦半球則逐漸活躍從而取得支配地位。因此,運動可使人忘掉憂慮不快,并使人產生愉覺。
2)內釋啡吠釋放機制。適當運動能增加腦血流量,促進人體內啡吠的釋放。這種內啡吠具有類似嗎啡的作用,能使人獲得鎮靜、鎮痛的效果及舒適、歡快的情緒感覺。
體育具有群體性體育教學是以班集體形式進行,教學內容多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來共同完成的,在豐富的交往與積極互動中,實現技術技能的提高、體育知識的轉移、技術動作的創新。這種多向的人際交往與互動,能夠滿往與歸屬的心理需要,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體育具有競爭性積極進取、勇于拼搏的競爭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之一。體育教學比賽以競爭的魅力吸引學生參與。通過體育競賽,使學生增強自信,自我激勵,爭取不斷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獲得奮進向上的積極情緒體驗。體育競賽永遠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可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鍛煉,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等良好意志品質得到增強。
體育具有娛樂味體育、快樂體育、體育游戲能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經常獲得并保持良好的情緒與積極的心態,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樂觀的人生態度。
體育具有釋放性體育運動可以減緩和治療心理疾病,可以使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以調整失去平衡的心理。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體育教學之中
加強和提高教師自身心理素質水平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首先要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發展的首要條件。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教師的人格特征以及不適當的教育態度、教育方法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另一方面,波動期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及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法的改變,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和輔導。教師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當重要角色。
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應積極引導,多進行鼓勵。學校體育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在教學中,由于受到身體素質、身材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使部份學生成績不理想,教師應明確指出這部份學生的缺點和優點,正確面對客觀條件,充分正視不足,利用其他優勢項目彌補不足。另外,鼓勵他們經常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逐漸提高自己的運動成績,有意識地調整學生失衡心理。
進行情感教育,促進心理相容體育教師平時應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個人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狀況、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現狀,并逐一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比較,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因人而異。尤其是對于在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更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和學生建立親密友好關系,使他們生活在和諧氛圍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充分挖掘潛能,促進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促進心理健康。
利用比賽形式培養健康心態教師在布置學生課堂練習時,可以運用競賽及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賽前先讓學生學習,這樣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就會相互督促、互相幫助。進行比賽時,鼓勵學生應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地感情交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個性發展。教師還可以利用集體項目比賽,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和集體精神。
結束語
篇5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輔導;身心健康
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化的科學知識技術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學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和發展青少年時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它蘊涵了豐富而又積極的教育功能,因此,學校體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心理輔導融于體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一、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當前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怎樣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合理進行有效、積極的健康心理輔導,真正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擺在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新課題。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完成練習的成敗、師生交流的沖突等原因,會導致課堂氣氛會生變化,學生可能產生影響心理健康的各種不良問題,如畏難、恐懼、自卑、逆反、焦慮、孤獨及異性心理等,這對學生完成體育學習任務有消極影響,更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學生內部因素,但關鍵還是由學生個人的生理體質狀況、學習成績、體育技能水平、個性心理、心理判斷能力等內在因素決定的。青春期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明顯比成人低,心理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教師只有了解了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體育教學中可能導致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各種不良因素,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因勢利導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導,使其揚長避短,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和心理。
二、體育教學中進行心理輔導的作用
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發展不成熟的階段,外界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導致學生心理的巨大變化,這時就需要進行有效的心理調整。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心理輔導,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能提高其調節情緒的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意志品質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培養集體觀念等。
1.渲泄情緒,緩解壓力。現在的學生所承受的負擔過重,社會和家庭對其的期望過高,升學及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等給大多數學生帶來了極大的生理和心理負擔,學生極易產生一系列消極心理,如果長期下去將會對學生的身心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實踐證明,體育運動具有使人宣泄情緒、緩解精神壓力的作用,國家積極提倡全民體育健身,也正是看到了體育對人們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體育教學是學生參與和學習體育的重要途徑,由于青少年學生特殊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必須要有教師的指導,才能既鍛煉身心又避免受到身心傷害。
2.發展個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體育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實踐性,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練習,才能將運動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經過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過程、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及個性的成長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新穎、豐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變的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心理輔導手段,對不同學生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學習和鍛煉中引導和發展學生的個性,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體育教學中心理輔導的方法
1.激趣表揚法。教師要善于運用教材中的快樂因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興趣和所獲得的愉悅情感體驗是增強教學效果和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學生感興趣的、能夠獲得成功和肯定的教學中,學生才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要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提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要充分考慮個體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消除不良情緒、正確對待自身的不足,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真正愛上體育課。
2.誘導法。學生的個人情況不同,取得的學習效果也會不同。教師要針對學生個體上的差異,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給學生制訂適當的目標,使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能正確看待自己,消除消極心理,建立起正確的進取心和自信心,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實現身心健康成長。
3.競賽法。人在面對適當的挑戰時,會產生愉悅感和強烈的行為動機,反之則會產生焦慮、壓抑、受挫等不良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積極使用競賽法來激勵學生,又要注意調整活動的形式、組織方法等,讓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
總之,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每位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教授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合理有效地運用心理輔導展開體育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為教學和學生的成長需要服務,是每個體育教師應關心的問題和努力奮斗的方向。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教學、體質
傳統的體育教學只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也習慣于發號施令,力圖將全體學生都統一到自己設施的規范中去,其結果是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體的熱情和主體的參與,體育教學難以滲入科學的理念。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因此,我們要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所以說心理健康是現代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健康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一.對心理健康有一理性認識。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
二.正常的認識能力
在體育課上要有正常的認知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知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練習方法和達到效果。但是,不能認為效果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自身素質有關。
三.優良的意志品質
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誘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四.良好的課堂氛圍
體育課堂教學心理氣氛的優化可以發揮其動力和調節的作用,使集體的情緒處于適度的坑奮狀態,每個成員在認知上相近,情緒上相溶,心理上互動,課堂氣氛活躍,教與學的情緒都十分高漲,學生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之下,認知操縱能力一一得到充分發揮和提高,學、練效果得到了最佳優化組合。
五.多樣的群體活動
篇7
一、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會;是圣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著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針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為工作奉獻,并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通過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學習,我也知道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8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對于初中班主任開展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這一活動論題,很多專家學者已對此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并取得成果。該調查研究主要在已有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針對初中班主任展開實施心理健康情況及教育現狀方面進行調查,希望從中能有對初中班主任開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意義的建議,使班主任能更好地為學生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輔導。
一、主要問題
(一)老師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認識存在的障礙較多
調查表明,教師們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熟悉得分僅為2.02,這說明教師們對于這一問題存在的障礙較多,很多班主任老師都不熟悉更不了解這一標準。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學術界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定義等至今仍沒有定論。
造成教師們對心理健康標準不熟悉的另一原因是,理論標準和實際標準不一樣。有的老師雖然對于理論界的相關心理健康標準持贊成態度,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是以感性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多于理性判斷,也沒有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區分學生心理的健康與否。
(二)德育化的傾向問題嚴重
班主任們對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分還存在誤區。第一,很多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單獨實施心理健康的教育,只要再加強德育也就可以達到目的。雖然兩方面都是關于“育人”展開的,但兩者其實是有很多區別的,比如學生觀、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教育原則及方法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學生們的品質道德的形成和他生長的環境、學習環境及其他心理素質的發展方向水平有很大的關系,但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問題的內容、問題的性質還是問題的產生源都不能看作同一類的問題。初中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個體性的,對于涉及與社會法規相關的各類社會道德規范等問題是比較少的。而思想品德的問題卻是社會性的問題,是個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與社會道德規范不符合的行為問題。當今形勢下,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思想道德問題就可能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復雜,所以僅僅靠學校的傳統德育是解決不了這一嚴峻問題的。第二,老師們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看作是思想品德的問題。班主任們都應該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品德教育經驗,而正是這些經驗使他們養成了思維定勢,容易在工作中把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當作是思想品德的問題來處理,這就不能恰當地處理好問題,也不能分清兩者的區別與聯系了。
(三)少數班主任不夠重視全體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夠對所有學生實施心理健康的教育
經問卷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學校的初中班主任都能夠很好地重視所有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但也有少數的班主任還不能做到這一點,不能使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得到滿足,心理的健康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讓學生們學會學習、學會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等。每個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怎么樣認識朋友、認識環境,怎樣調整自己、適應變換的環境等。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應對策略
(一)強化班級管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在調查班級管理一項中發現,經調查的所有班級管理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班級的管理是不容分割的,班級管理工作是班主任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這一工作,并在工作中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及時了解并掌握班級的最新情況,了解學生們的最新動向及動態。班主任也要認真學習研究心理學及教育學,學會根據心理學原理和教育學原理,創造出適合本班級的管理模式,設計出順應社會要求的管理方法,做到不僅使班級的管理情況得到改善,也要使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得到提高,還要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升。
(二)注重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為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的協調人,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與其家庭環境密切相關。父母親和子女的關系、父母親對子女的學習期望、父母的撫養方式,這些都與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解決還需要家庭成員的幫助、配合。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就應該經常和班主任保持聯系,通過雙方的溝通,不僅能使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及思想行為,也能使家長們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及生理、心理的變化狀況。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一起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班主任應該提升自身修養,保持良好心態
教師擁有并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能順利開展實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就是保持健康的心理,這就必須要求班主任提升自身修養,能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去工作,去面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劉秀娥.初中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調查[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95-97.
[2]郝麗.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篇9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體育;策略
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大學期間正常學習、生活、工作的基本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攸關個人的成長,更關系到祖國民族的未來。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校逐年的擴招,大學以及大學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學生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導致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和就業方面更為突出:
對于學習,大學生從高中時的父母老師,學校的三重“壓迫”下走來,到大學因為忽然之間的松懈和自由,就開始放縱自己: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學習不認真,甚至一心沉迷于無聊的活動中。學習焦慮、學習力不足、學習效能感低、學習疲勞和缺乏學習方法、學習沒有計劃性等都是大學生亟待處理的問題。
對于人際交往,存在渴望友誼卻缺乏人際交往技能,或自卑,或自我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總喜歡以投射的方式想當然看待和處理問題。人際關系敏感、人際關系沖突、人際關系適應不良都是常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一旦人際關系不和諧又將影響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戀愛,大學生渴望得到異性的友誼和愛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經驗不足,對戀愛的想象過于理想化,加之對青春期的性沖動和性要求理解不當,常會不能正確對待戀愛,不會處理戀愛問題,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和偏激行為。
對于就業,沒有職業規劃意識和就業的前瞻性行動,而競爭的激烈程度又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從而產生焦慮、沮喪、抑郁的情緒,有的大學生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的心理。
二、體育活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在國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顯著松弛人的緊張神經,改善人們的自我感覺,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今體育作為一種心理療法和康復手段已被廣泛應用,使體育的 “健心”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體育活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體育游戲和運動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消除緊張心理,放松身心,調節心理狀態,從而維持人的心理平衡,促進心理健康。其次,體育活動以群體活動形式居多,是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的最好的一種方式,通過體驗順利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合理與不合理等種種體育情境,對改善人際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起到直接作用。第三,體育行為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尤其在頑強性、自控能力、果斷性、堅韌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有顯著表現。另外,在體育活動中通過實踐鍛煉和陶冶,個性可以得到調整和發揮。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體育策略
1. 用體育方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亟待解決,但是卻充滿重重困難。這種困難首先來源于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接納水平不夠,使得單純的心理咨詢無法成為唯一的解決方式。這種困難還在于目前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師資、物力財力資源的制約,有效地開展相關工作不夠現實。
另一方面體育中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資源,是一種能有效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體育對人們的心理健康能夠起到良好的調節與促進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將使大學生更加自覺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最重要的是體育行為的操作性強,不受時空限制,用來排解心理困惑也不會產生心理顧慮。
可見,將心理健康與體育融合,是一個一舉兩得、相得益彰的好方法。既能夠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臺,又能夠把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積極地滲透。
2. 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體育策略
(1)制定目標。根據心理健康教和育的總目標,參照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確定體育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目標:①培養學生合理積極的自我認識,提高自信心。②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和諧的師生和生生關系。③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④培育優良的意志品質和耐挫力。提高學生的意志力。⑤培養健康的學習心理,發展學生穩定的情緒,提高情緒自控力。⑥開發學生生活體育潛能,培養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2)對癥下“藥”。孤僻的同學多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靦腆的同學建議多參加游泳、溜冰、滑雪、拳擊、摔跤、單雙杠、跳馬、平衡木等項目活動。急躁的同學多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及游泳和騎自行車、射擊等緩慢、持久的項目。優柔寡斷的同學多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拳擊、摩托、跨欄、跳高、跳遠、擊劍等體育活動。急躁、易怒的同學應多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及游泳和騎自行車、射擊等緩慢、持久的項目。缺乏信心的同學建議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活動,如跳繩、仰臥撐、廣播操、跑步等體育項目。
(3)把握原則。用體育手段促進心理健康并非隨心所欲,要根據不同的來訪學生的需要和自身的運動能力來決定具體的運動內容。只有針對某個來訪學生的具體情況,因人制宜地進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實施過程中還需把握持續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4)適時適度。體育活動作為彌補心理缺陷,塑造健全人格的手段,不同于一般的娛樂游戲活動,要想達到心理轉化目的,必須有一定的強度、質量和時間要求。每次鍛煉時間在三十分鐘左右,運動量從大到小,循序漸進,三個月一周期,一般進行2個周期左右。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運動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同時還有防止發生意外事故。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行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極易操作的重要方式。學校體育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健心”功能,通過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有目的進行體育運動或者體育鍛煉,積極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也造就出身體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歐陽金花,課外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3)
[2]龔建林,何秋華,淺議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6)
篇10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4(a)―117―02
本文對護士的人生觀與心理健康的培養作一探討。
1 人生觀的探討
護士的人生觀對護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人生觀是價值觀的核心成分,主要是人們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和對人生觀的認識,它決定著一個人會追求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同時也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及生活方式。人生觀的不同會對人們心境產生長期而穩定的影響,因而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直接的影響。比如,以人類和社會貢獻為主要生活目標的人,會從自己的奮斗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實,從自己的奉獻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他們比較容易保持一種積極進取和愉快平和的良好心態,而那些以索取和享樂為主要生活目標的人,則會經常為自己某些需要不能滿足而耿耿于懷,為個人得失與他人斤斤計較,他們會因欲壑難填而永遠感受不到滿足的喜悅,也會因物質與精神天平的不平衡而經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虛和失落,這種不良心態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調整,勢必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2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的中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而且還要有完滿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當前,國內有關著述中通常采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定義:“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人不論從事何種活動都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同時自身的發展也能達到比較充分的程度。因此,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護士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2.1 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們在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或特征,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反之一個人的智力發育不全,心理健康就無從談起。
2.2 情緒健康
情緒是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反映,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經常保持樂觀、自信的心境,熱愛生活,努力工作,積極向上;同時善于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保持相對穩定。
2.3 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的標準是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總是有目的地進行各項活動。在遇到問題時能經過考慮,果斷解決。
2.4 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完整的主要標志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有正常的自我意識;以積極進取的信念和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2.5 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間的心理關系。心理健康的人能用尊重、平等、信任、友愛、寬容、諒解的積極態度和別人相處.既有廣泛而穩定的人際關系,又有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2.6 與社會協調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與周圍現實的關系.對社會現象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觀念、動機、行為與時代同步發展.言行符合社會規范和要求。在一時無法改變環境之時,能及時地進行自我調整,積極地去適應社會環境。
從以上幾方面敘述中可以概括出:樂觀、豁達、自信、善于交際、合作、樂于助人、責任心強、情緒穩定、熱情、誠實可信、敢于創新、聰明,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寬容、勤奮、意志堅強等性格特征是從事護士這一職業不可缺少的。
3 心理健康的培養
根據各種心理健康理論和人心理現象的自身規律分析.培養護士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尤為重要,并使其自身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為護理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3.1 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是各項心理功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既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環境,又能充分利用開發各種社會資源.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并能在自主性活動中充分滿足自己的各項心理需要。護士的社會角色和職業特點決定了護士不僅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而且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優秀的護士從適應護士角色要求的角度看要具備以下兩個方面:
3.1.1 積極的工作態度,熱愛護理事業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工作,要想干出點兒成績來,都必須具備一項基本素質,那就是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護士.首先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護理事業,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對于護士來說。只有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在社會發展與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偉大。同時,每一位選擇了護士職業的人,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一種平凡奉獻的工作。
3.1.2 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 護士全面掌握所有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是完成護理任務的基本條件,也是合格護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護士對護理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熟悉這門學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發展趨勢,還要掌握本學科的研究方法,要讓學科知識成為最基本的知識,就像所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當然,我們強調了學習和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但要想真正達到較高水平,還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要在護理實踐中對所學理論融會貫通,掌握其精髓,領會其實質.再結合自己的體會加以靈活運用,才能收到實際的效果。只有達到這種程度,才能在護理工作中做到厚積薄發,超越自我。
3.2 培養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3.2.1 讀書明理,完善自我性格既有穩定性,又有可塑性,所以對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個人的努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培養塑造良好的性格,首先要明確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是最理想的,這就要博覽群書,增長見識,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格理想,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論述具有很大的啟發價值。他說: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書的意義不僅在于開闊視野,增長見聞,更主要的是書中對各種人物的介紹和評價可以作為做人的尺子和鏡子,給我們提供各種榜樣,從中可以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一個比較理想的人格模式,這就是人對自己性格塑造的一種追求。也是自我完善的一種理想目標。
3.2.2 內省、慎獨,加強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在通過自我教育塑造良好的性格的過程中,內省和慎獨是自我完善的兩個基本途徑。內省和慎獨都是古人提倡的修養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參就曾使用“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來修煉的。所謂的內省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檢查,自我改進的自我完善過程。用現代心理學的概念說,就是自我監控的過程,這是人所特有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也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最大特點。一個人的修養水平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完全取決于自我監控的自覺性。慎獨的提法見于《中庸》“莫見乎微,莫顯乎微,故君了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人要培養自己的優良性格,就要做到有人沒有人一個樣,即使沒人在場.該遵守的規范一定要遵守,不要因為沒有看見或覺得事情很小就放縱自己。這實際是一個自覺性和自制力的問題。內省能夠幫助我們發現不足,及時改進;慎獨可以使我們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增強行為的自覺性,這些對于良好性格的培養與塑造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