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7:0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政策法規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政策法規能夠提高行政服務水平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于醫院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醫院能夠在市場中處于不敗之地,醫院一切工作必須以服務患者為重心,行政管理也不例外,他們或者直接服務于患者,或者間接為患者提供服務。而對于患者而言,醫院行政管理中能夠將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等運用其中使患者實實在在地感到醫院帶給他們的溫暖和關心,也就無形中樹立了行政管理及服務的品牌。
1.2政策法規是醫院行政管理的后盾
醫院的行政管理和企業行政管理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在醫院行政管理過程中政策法規則成為了運轉的堅強后盾。在我國醫院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傳達、組織、協調、督促等任務。行政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必須樹立“臨床第一”的服務理念,將相關政策法規熟記于心,并且善于運用政策法規去解決科室間的關系,能夠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盡可能地減輕醫務工作壓力,把行政管理功能發揮到極致[5]。此外,行政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善于發現一線科室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保證一線能夠正常運轉。
1.3政策法規能夠提高醫院整體效益
醫院行政管理在我國現行醫院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政策法規在現代醫院管理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管理人員掌握政策法規并且正確、合理地運用,將直接影響醫療、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運行,它制約著全院的整體效益。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等人曾經在自己的書中說到: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政策法規則是“做正確的事”。醫院的行政管理并不應該背離政策法規而獨立存在,兩者應該共存。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該著眼于政策法規,然后再更好地完善行政管理[6]。醫院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更是一個高技術含量、多專業協作的特殊專業,對從業人員要求較高,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相對較大。醫院應該加強政策法規宣傳力度,充分調動行政人員的管理主動性,讓他們能夠根據政策法規充分激發人力資源潛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從源頭上促進醫院整體效益的提升。
2討論
篇2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外部動力
外部動力因素雖然不能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數據有限,本論文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與外部動力之間的關系,進而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動力因素
1.1 政策法規因素不健全
我國目前針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了以《職業教育法》為基礎,《教育法》、《勞動法》為補充,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地方政策為配套的格局。很多條紋已經不適合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由于政策法規體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領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納入到政策法規之內,造成了無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損者無法維權,嚴重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1.2 社會公眾對中等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公眾更加認可傳統教育體制,絕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傳統教育的模式進行,選擇中等職業教育,孩子便沒有前途和希望。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眾對中等職業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認識有所片面和狹隘,中等職業教育在發達國家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傳統教育,而且為社會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進一步提高,進入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往往被公眾認為學習差,這也帶來公眾對這部分學生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全面否定,這些學生不僅學習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問題,寧愿找關系讓孩子繼續傳統教育,也不遠讓孩子去讀職業教育。
1.3 企業與中等職業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積極互動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為社會創造價值,要將培養出的人才輸送的工作崗位上。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除了少部分繼續考學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會崗位。但是由于企業與中等職業教育兩個環節的銜接存在問題,未能將兩者創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是要進入企業的工作崗位便能創造社會價值的,而實際的情況是好多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再學習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能得到企業認可,職業教育開設怎樣的專業和課程未能了解到市場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也未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將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職業教育中進行培養和鍛煉。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理念落后,直到確實需要人才時,才從社會中尋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
2 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2.1 加快完善職業教育政策法規體系
做好職業教育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是頂層設計的前提和基礎,使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對已經不符合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予以調整或撤銷,對內容重復的政策法規予以整合,通過不斷整合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水平。
2.2 加強中等職業教育道德建設,提高社會公眾的認可
中等職業教育除了完成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勞動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也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為社會輸送的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會輸送的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水平,來樹立中等職業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會公眾對中等職業教育認可的同時,也調動了社會公眾參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愿意將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職業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強校企互動,科學設置專業
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最終要送入社會,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和市場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也要考慮到地區人才結構調整的需求,同時,也要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就業前景良好的專業,這就需要學校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年來學生就業難的壓力,也能夠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術性人才。通過創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參與到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來,使企業成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參與者,對中等職業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在學校中培養相應的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肖化移,賀輝.論職業教育專業與人才培養的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7(1).
[2]辛忠杰.論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平衡機制[J].新華文摘,2007(6).
[3]沈超.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4]鄭蓉芳.關于我國職業教育社會認可的分析研究[D].蘇州大學,2006.
[5]耿金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研究[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6]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餐廚廢棄物;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1
一、選題的背景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到飯店品嘗美食的機會逐漸增多,而隨之產生的問題也愈加令人擔憂。地溝油問題的曝光,到最近央視對餐桌上食品浪費問題的關注,都說明了這點。如何將每天產生的這些大量的剩余食物處理好,使之不被某些人非法利用,或者將它們變廢為寶,應該是引起我們這個人口大國注意的問題。餐廚廢棄物的處理屬于政府應該主導的項目,通過政府的鼓勵和引導,吸引有能力、有資質的企業和個人更多的參與到項目中來,我個人認為,這才是促使此項工作健康有效開展下去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該充當什么角色,該起到哪些作用,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政策的執行、具體操作上應如何去做,這也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二、遼寧省餐廚廢棄物處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從源頭治理的有效規定
要想對餐廚垃圾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從源頭上就要應該以法律規定等強制性手段進行控制。如果僅依靠飯店等餐飲企業自身的力量做到這點是非常困難的。首先,從自我約束的意識上就難以實現。目前餐廚垃圾多是以一定的價格賣給前來收購的養殖等個體戶。即使政府承諾給予免費運輸,他們也難免不會為了利益而繼續買給收購者。其次,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講,僅憑企業自己的力量處理掉每天產生的垃圾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無論是收集、貯藏、運輸還是處理,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讓這些企業無償將垃圾交給政府統一處理都尚且存在難度,何況讓他們自掏腰包來承擔這個事情。綜上所述,我們首先從源頭治理上就應該建立強制的規章制度。比如在管理辦法中要明確說明建立餐飲企業廢棄物回收臺賬等記錄制度,對廢棄物的流向有清楚的掌握和了解。一旦出現非法收購、販賣的情況,也方便對它們進行跟蹤調查。
2.政策法規缺失
政策法規的執行不利是餐廚垃圾收運難的首要原因。目前,沈陽市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適宜的餐廚垃圾的管理法規,只在2002年出臺了《沈陽市餐飲廢物收集運輸及處置管理規定》,時至今日,這項規定仍沒有得到有效執行。餐廚垃圾是一項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沒有統一的機構來負責,造成餐廚垃圾的流行及處理比較混亂。另外,法規的規定沒有與沈陽餐飲行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也是導致法規執行不力的原因之一。不法商販收購餐廚垃圾是有償行為,而環衛部門的收購則是無償的,這就導致一些唯利是圖的商家將餐廚垃圾偷偷賣掉。因此,制定適合沈陽現狀的政策法規并嚴格執行可以從源頭控制餐廚垃圾的流向。
3.部門監管之間配合不力
近年來,每一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都會引發“問責”這一話題,而在討論眾多職能部門究竟誰該負責的時候,往往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找不到真正負責的部門。這說明一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職能分工上面可能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二是各部門在監管上存在縫隙,使得再出現問題時,各部門間可互打球,都把自己的問題推得一干二凈。
三、遼寧省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對策和建議
1.盡快出臺遼寧省餐廚廢棄物的相關法律法規
本人認為,現階段最緊要的任務是制定并出臺一部統一且全面的餐廚垃圾管理規范。因為如果沒有一部正式的制度規范,執法監督部門在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是就無據可依,對餐飲企業、餐廚垃圾處理企業也沒有規范其行為的依據,甚至對違法經營者、不法商販等一系列的違法行為都不能有理有據地進行判定。因此,遼寧省餐廚垃圾處理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盡早出臺一部適合遼寧省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法律規范。
2.加大政府財政支出和支持力度
餐廚廢棄物從產生到最后的利用,歷經收集、分類、運輸、處理等一系列環節,因而無論對各餐飲企業還是處理企業來講,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費用。以目前存在的情況來講,餐飲企業將餐廚廢棄物賣給收購者會得到一定的收益,而且之后的運輸、處理等環節不需要再承擔,即使政府將來會統一對這些廢棄物進行免費的運輸和處理,想要餐飲企業無償提供所產生的廢棄物原料也存在著不小的難度。因為這將直接影響企業在這個環節上的利益問題。對處理廢棄物的企業而言,由于處理后所產生的產品的盈利能力有限,再加上社會認知度有待普及和提高,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收支平衡或者盈利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在這段空白期內,企業所承擔的成本壓力是很大的,這將直接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因此無論是對產生餐廚廢棄物的餐飲企業還是處理廢棄物的技術企業而言,政府都要考慮如何直接從資金上給予扶持和幫助,以逐漸牢固樹立起他們的信念和信息,參與到這項公益事業中來。
3.大力宣傳進行宣傳教育,提高社會責任感
提高社會媒體、民眾的監督能力,可以采取反應迅速形式靈活多樣、百姓喜聞樂見的途徑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向群眾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餐飲單位進行曝光,為監督執法部門查處違法行為提供了線索,同時也對監管部門進行了監督,從而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通道,讓消費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享有參與權和知情權,促使其關心并參與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讓社會各界一起參與到管理餐飲業食品安全中去,通過各界的監督,引導餐飲業自覺管理和自律管理,以達到餐飲業長效管理食品安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巧麗.試論食品安全無縫隙監管的體系建設.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吳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篇4
【關鍵詞】人事管理;溝通;運用
在公立醫院深化改革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大環境下,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存在著諸多難點和困擾,比如如何全面宣傳、貫徹人事政策法規,如何有效落實規章制度,如何切實高效完成人事管理目標任務……總之是人事工作效率和成效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級人員對人事政策法規及規章制度不了解、不理解,或理解不一致、貫徹不徹底等。如有些人事政策沿用時間長,新人不知道,老人已忘記;有些政策更新變化快,需要理解、適應的過程等。作者在實踐中加大了溝通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深度和廣度,運用溝通作為橋梁,助力解決人事管理中的難點和困擾。
一、擴展人事溝通的廣度
人事管理的重點是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醫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參與。溝通是人事管理者的重要工具,從基層員工、班組到院方,都是人事管理流程中的不同環節。通過溝通,既宣傳了政策法規要求,又充分調動科室、員工參與人事管理工作。針對不同的溝通對象,采取不同的溝通方法,意義和作用各不相同。
(一)與單位領導的溝通。通過口頭或書面請示匯報,讓領導了解人事工作的內容范疇、向領導宣傳政策法規。除認真辦理領導批復,還要找機會向領導進一步介紹具體情況,與之交換意見和觀點,讓領導了解員工的真實信息和想法,同時幫助自己更好地領會領導的意圖。有些工作不僅要向分管領導匯報,還要主動向其他領導通報信息、征求意見、尋求指導,以獲得理解和支持。
(二)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征求各科室對人事工作的評價、建議和需求,提出人事管理方面的合理要求。主動與其他部門溝通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去除因渠道不同、信息不對等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理解偏差等不利影響,從而對人事政策法規的認識理解趨于一致,對人事管理目的達成共識,形成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與擬引進人才的溝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大多數人都存在著較高層次的需求。人才正是有條件達到較高層次需求的群體。了解擬引進人才的行為動機和高層次需求,坦陳本單位的優劣、未來戰略發展和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人事部門既要代表院方的意志和利益,同時要搭建橋梁,向有意向人才和院方反饋各自的需求,以求一致,溝通尤為重要。
(四)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專業技術人員是醫院的一線主力軍,他們思想、情感的波動、職業生涯的規劃實施,與醫院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聯。與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要以加強聯系、協調關系、情感交流為主,關心他們的工作,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如事業瓶頸、職稱晉升等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五)與普通員工的溝通。溝通時要做到平等、真誠,注意聆聽,盡量給一些具體指點、要求,能夠切實指導他們的日常工作。通過溝通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被尊重,獲得歸屬感、存在感。
二、擴大人事溝通的深度
溝通的關鍵是要確保溝通對象全面、正確接收到人事部門要傳遞的信息,認同并有所反饋。通過使用多種溝通方式和技巧,反復宣傳,擴大人事溝通的深度,取得較好效果。
(一)上傳下達,當面指導。事業單位人事政策法規很多、很復雜、也很敏感,人事工作者首先要讀懂政策,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擬定執行的方案或提出相應的建議,貫徹執行情況做到公開透明,上傳下達。社會保險政策、勞動合同法對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令基層管理者感到諸多不適,執行的主動性不高;有些新任職的管理者對政策法規的要領掌握不到位。人事部門采取會議集中傳達、布置,會下單獨溝通指導的方式,結合基層實際情況,解讀政策、指導操作。如此上下聯動,基層管理者得到服務和幫助,完善了工作機制,人事管理的質量相應得到提高。
(二)組織培訓,廣泛宣傳。除干部培訓、崗前培訓,還要組織如考勤員培訓等專題培訓,通過培訓,反復宣傳相關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提出人事管理的要求和標準。
篇5
【論文摘要】創新能力培養是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碩士研究生教育自身發展的需求和本質屬性。自我國恢復學位制度以來,國家對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日益重視,法規政策相繼出臺,尤其近幾年,社會和國家大力呼吁創新人才的培養,有關創新人才培養的各種會議、標語、論文和著作鋪天蓋地而來,從現狀來看,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本文就此展開研究。
一、我國高等學校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取得的成績
(1)政策法規方面的不斷改善。對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視與實踐是隨著創新教育思潮的產生而產生,并逐步通過各項法律、政策、文件深入開展,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一育法》、《關于加強和改進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關于加強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管理的通知》、《關于加強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區域合作的意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實施基本要求》等等。這些、法律、政策、文件集中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門對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實施思路與逐步規范的具體措施,屬宏觀的指導性文件。使我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高等學校在提高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一,教育結構不斷優化,培養形式多樣化。近年來實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和發展了一批重點學科、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和科技創新平臺,為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確立了較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門類比較齊全、結構和布局比較合理、覆蓋面較寬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學位體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已累計招生86.5萬人,其中學歷教育招生24.6萬,占專業學位總體招生數的28.4%;在職攻讀招生61.9萬,占專業學位總體招生數的71.6%。目前我國參與專業學位教育的院校總數為431個,占我國博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總數的60%。我國初步建立了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培養了大量應用型專門人才。
第二,高等學校日益重視,積極探索各種途徑提高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高等學校日益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加強研究與實施碩士研究生穿心能力提高的各種途徑:
二、我國高等學校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總體不足。在2002年10月召開的全國碩士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上,參會者一致認為: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 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不強。
已有的許多調查數據也顯示出我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國務院學位辦專項課題“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現狀調查與研究”,從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共選擇7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發放了3500份問卷就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現狀展開了調查,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總體上一般,其中9%和38%的導師認為碩士生的創新能力為“優”和“良”, 53%的導師和47%的教育管理人員認為碩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甚至較差;碩士研究生在這方面的自我評價也較低:碩士生創新能力自我評價“一般”和“差”的分別為51%和34%;用人單位認為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一般”和“差”的比例達68%。我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創新性的高質量論文數目少。學術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因其較強的客觀性而成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近幾年我國高校發表國際學術榜論文的數量有較大增長,但總體而言,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仍然非常明顯。不只表現在學術論文的數量偏少方面,更主要表現在學術論文的質量差距較大方面。即論文的被引用次數。
我國2005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2006年我國的Nature論文被引次數超過期刊IF值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Science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IF值的,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三。”
此外,普遍認為學位論文的創新性是碩士生創新能力的體現。但在我國當下的碩士生培養中,學位論文的質量卻不容樂觀:第一,相當一部分碩士生論文寫作過程中缺乏第一手資料,多是“閉門造車”,由于學生自身水平所限,搜集的資料不全面,很難做出具有創新性的學位論文。第二,部分碩士生的學位論文題目由導師指定,忽視選題過程學生發現研究創新點、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重要性。第三,碩士研究生文獻檢索和資料處理能力不足,嚴重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第四,部分碩士研究生研究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不強,逆向思維與獨立判斷能力不足,對已有的學說或學術成果盲目信任、贊同,而較少的思考、質疑,較少把自己的觀點、看法或實踐表達出來,難以得出嚴密的結論。第五,論文答辯形同虛設,答辯組的成員多為校內相近專業的老師,彼此間互相照顧,論文通過率達到90%以上,甚至100%,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導師以及學生放松了對學位論文重視程度,畢業論文的質量難以保證。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結論,客觀地反映了國內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參與科學研究少。碩士研究生既是學生又是研究者,既要學習又要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有所創造。碩士研究生要在科學研究中培養自身獨立科研的能力,科研是碩士研究生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參與課題研究其實就是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科研實踐過程,它與碩士研究生學習是相互補充的,碩士研究生能在參與課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推動自己進一步擴充知識。我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碩士生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太少。
第三,參與社會實踐少。實踐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創新思維能力可得到鞏固和發展,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得到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掌握和創新能力的形成,最終都將通過實踐活動來體現。碩士研究生要走進社會,了解社會,最終服務于社會,就必須走出校園,以實際生活為基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參與科研實踐活動極為重要。“社會實踐”是碩士研究生接受鍛煉、增長知識、施展才華的舞臺,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頭活水”,也是能更好地將科技新成果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
參與實踐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動手操作能力不強,動手能力水平低歷來是我國碩士研究生能力結構中的薄弱環節。
參考文獻
[1]吳啟迪.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J].學位與碩士研究生教育.2006.1:1一9
篇6
論文摘要:民間體育社團是我國現時體育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發展過程中暴寡了諸多問題,如管理混亂、政策法規滯后、經費短缺等。要通過加快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大政策法規的調控力度、健全內部的管理機制、鼓勵民間體育社團辦經濟實體籌集經費等等措施來加快我國民間體育社團的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的民間體育社團發展較快,大量民間體育組織自發地建立起來,如氣功協會、冬泳協會、棋院、武館、體育活動站等,這對群眾體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組織指導和推動作用。體育社團所能覆蓋的人口是任何其他社團都無法比擬的。可以說,體育社團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體育發展水平、體育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本文在全面調查分析廣東、河南兩省民間體育社團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我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的基本狀況,概括歸納出影響中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以幫助我們清醒地認識中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的方向,看清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風險和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影響中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
民間體育社團組織雖然得到迅速發展,但在我國一些配套的政策法規和管理措施還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從調查的結果看,在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財務制度、決策程序、激勵機制、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督環境等方面均不健全。
(1)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群眾體育的社會化過程發展速度很快,群眾體育的觸角迅速伸向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各種類型的民間體育社團也如雨后春筍,遍及社會的每個角落。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的多樣性建立和發展,暴露出了現行管理體制上的某些不適應,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只有在多樣性和多元化中發展,才能適應不同社會服務對象的各種需要。但政府在政策法規中對社團沒有給予相應的關注,現行管理體制的某些規定也阻礙了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發展,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響到社團的發展速度和自主程度。
一個明顯的因素就是來自登記注冊的影響。《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即要想籌建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必須找到縣以上的政府體育部門作為業務主管部門,經業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承擔主管職責,才能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可事實上一些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為了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有的直接到政府體育部門注冊,有的直接到工商部門注冊。在被調查的10個城市的91個民間體育社團中,45.1%的民間體育社團沒有在任何部門進行注冊,54.9%的民間體育社團有注冊或備案,其中在體育局備案的占62.2%,民政部門注冊的占30.5%,在上級體育協會、教育部門或工商部門注冊的僅占7.3%。還有38.8%的人不知道應該到民政部門注冊。這樣,一方面給管理帶來了混亂;另一方面,一些民間體育社團實際上給自己的組織帶來了額外的負擔,不僅享受不到本應享受的各種免稅優惠,而且還要為莫須有的“營利性”活動繳稅。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還規定:如果“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社會團體”,則對新的申請者不予登記。由于這種規定,使得很多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得不到法律的認可。數量的限制,必定帶來這樣的后果:干脆“掛靠”一家單位,但卻不能獲得法人地位,一旦出現問題,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32%的民間體育社團“掛靠”在其他單位。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歸口管理,自成系統。一個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只要以政府體育部門為業務主管,就只能在其劃定的領域內發展,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會遭到來自不同方面的責難,不僅體育主管部門和登記機關在年檢中會視此為“問題”,而且其他的政府部門也會視其為“違規”。實際上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現象,使得民間體育組織難以更好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健身群體解決困難。另外,體育主管部門也沒有解決民間體育組織管理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問題,這就造成了要么政府部門不愿接受民間體育組織作為自己的主管對象,要么雖然接受了卻難以實施真正有效的管理。
(2)經費問題。
如同人的生命在于運動一樣,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在于其開展活動。開展活動就必須要有經費,經費是民間體育社團組織開展活動的物質基礎。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整體的民間體育社團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緊張、融資困難、財務混亂。有89%的民間體育社團受到資金的困擾。長期以來,我國體育團體的經費來源主要有3種渠道:一是國家行政事業撥款,二是各類組織的贊助,三是會費及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收人。目前,從總體來看,前兩種渠道已非長遠之計。由于政府職能的轉變、事業經費的緊張,給民間體育社團組織撥款已經很不適應形勢的要求。從贊助的渠道看,雖然有時經費比較充裕,但并不穩定。至于會費,無明文規定的收取標準,收繳起來也比較困難。民間體育組織的另一種形式的經費渠道,主要是通過向社會提供服務獲得收人。從現實情況來看,以健身群體為服務對象的體育社團大多數屬于地方性的,而且民間性的特點也比較濃,這些體育組織與體育政府部門的聯系不是特別密切,也很難得到政府任務和經費上的“優待”,這類體育組織基本上也沒有力量建立自己的經濟實體,因而經費問題尤為突出。
(3)社團內部問題
如果說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管理體制和經費短缺的制約主要來自政府,另一個重要的制約則來自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內部。
1)制度不完善。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河南、廣東兩省民間體育社團的財務工作,從總體上看不太規范。大多數不作年度財務報告,只有38.4%的社團作年度財務報告,其中,4.3%的社團每年年終由會計作年度財務報告,并通過注冊會計師等作外部審計;10.7%每年年終由會計作年度財務報告,由內部審計;23.4%的社團每年年終由會計作年度財務報告,但無嚴格審計。目前,我國的民間體育社團組織自律機制不完善,嚴重地影響了作用的發揮。一些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內部的議事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章程履行制度、人員錄用與考核獎懲制度等均不健全,或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問題也同時存在;超出章程規定范圍開展活動、損害會員利益,乃至違法亂紀的問題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在全民健身中作用的發揮。
2)領導班子素質低。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民間體育社團領導班子方面也存在較大問題,一是領導班子不團結。班子成員自認為團結的僅占46%;二是班子成員多系兼職。擔任兩個職務以上的占73.3%,兼職領導不能把工作重點和主要精力放在社團上;三是年齡結構老化,60歲以上的班子成員占67.4%,這個問題在官辦、半官辦體育社團中更為普遍;四是班子配備行政化,體育主管部門把一些行政編余人員、即將離退休人員安排到體育社團高層管理的崗位上,影響了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固有的活力;五是領導班子專業人員明顯不足,接受體育院校教育的僅占26.8%。
當然,上面提到的官辦、半官辦這兩類人員恰恰也是一些民間體育社團組織所歡迎的。因為這些人有政治的、經濟的、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的資源,這種種資源在目前中國的管理體制下有時會給社團帶來好處。但要使民間體育社團不斷發展,就不能偏重于短期的需求,而要對體育社團的發展進行戰略規劃。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建立之初力量一般比較弱小,為了立足,他們十分看重某些資助,從有關部門爭取點“任務”,這些努力無可厚非,并十分重要,但不能長此以往。
2、中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對策
2.1加大法規宣傳力度
握緊《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尚方寶劍,切實組織好3個層次人員的學習。一是加大新聞輿論宣傳的攻勢,借助報紙、電視宣傳的廣度和深度,讓體育方面黨政領導了解有關民間體育社團管理的法規內容和執法程序;二是組織好從事民間體育社團管理的人員學懂法規條款,達到既懂又專,學以致用的效果;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和民間體育社團專兼職干部進行集中培訓,提高他們對民間體育社團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使他們明確民間體育社團的合法性,增強法制意識,維護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的合法權益,從而真正樹立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部門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的觀念。
2.2加大政策法規調控力度
為逐步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服務與管理相結合的民間體育社團行政管理體系,確保民間體育社團承擔全民健身任務并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對其發展和社會行為通過政策法規予以調控。以《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法規頒布施行為契機,結合目前實情,清理、廢止與《條例》精神不相符的文件,對社團章程進行重新核定,抓緊制定與民間體育社團配套的政策法規。加強政策法規調控力度,創建一系列完善的民間體育社團管理體制、監督制度,是我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
2.3加大登記管理機關自身建設力度
目前機構改革將再次啟動或“補火”,民政部門內部機構面臨二次兼并、人員調整,因而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的自身建設問題格外引人注目。鑒于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社會性強、聯系面廣、任務繁重,因此,建議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管理機構予以單設,人員配置合乎現實情況,納人行政編制,辦公經費納人財政預算。
2.4建立自身管理機制
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的自身建設主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明確自身的性質、特點和使命,這是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建設的立足點和首要解決的問題。我國以服務健身群體為宗旨的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應專注于對我國社會影響比較大,且政府感到難辦的問題去積極開展大眾健身活動,以充分證明自身的價值,這樣做不僅會得到政府的鼓勵,也會得到公眾的認可。
二是以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中國民間體育社團組織應選擇適宜的方式發展健身隊伍。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社區民眾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給大眾群體提供健身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健身方面的問題;也可以把大眾健身群體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給上級有關部門。
三是注意提高籌資能力,加大籌資的力度。籌資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我國民間體育社團組織高層管理人員很多不重視籌資工作,缺乏籌資的對策。針對這種狀況,民間體育社團組織必須解決觀念上的問題,把籌資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充分開發籌資的人力資源。隨著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籌資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關注,一些國際、國內的專業籌資咨詢公司會應運而生。應把中國民間體育社團有關人員派出去培訓,多進行交流,通過學習及早提高籌資水平。
四是抓緊建立一套適應自身特點的規章制度和監督機制,做到管理有制度、決策有程序、行為有準則,真正實行民主管理。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人事安排、財務管理上實行公開的原則,定期、不定期地通過各種方式向社會有關方面(如政府、資助方、體育社團成員等)公開,真正體現出工作的透明度和完全公開化,以求真正得到社會的信任。
篇7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12-01
經過多年的擴招,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以千萬計。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生活中較為重要的一項議題,大學生就業難也時常被人提起。在此情況下,全社會理應建立起一套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監測預警體系,能夠有效的反映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從而引導人才的培養與流動。
經過多年的擴招,我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以千萬計。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生活中較為重要的一項議題,大學生就業難也時常被人提起。在此情況下,全社會理應建立起一套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監測預警體系,能夠有效的反映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從而引導人才的培養與流動。
一、大學生就業預警體系的涵義
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難題表現為過剩與緊缺并存。全社會的人才配給體制未進行合理的優化。在本文所研究的就業監測預警領域,主要是通過合理的指標監測,反映需求的發展方面。因此,本文經過梳理認為大學生就業預警體系應該包含高校、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等多個方面,同時輔以重要的技術手段能夠對以上多方面信息進行分類匯總,從而得出重要的趨勢性信息,進而指導行動。
二、預警體系的構建
從參與主體上看,預警體系將有外在的制度法規、信息方的中介服務機構、人才培養的高校及相應協調機制的政府相關機構。同時,在此基礎上添加必要的技術手段,從而有效匯總信息,提示發展趨勢。
1.政策法規體系建設
政策法規是大學生就業預警系統成功的重要外在條件,沒有規則的有效統籌,分類指導將使很多工作難以有效銜接,取得實效。政策法規主要為各參與主體分配角色,制定工作內容和方法。在制度中主要包含大學生就業統計法規、大學生就業預警系統管理辦法、大學生就業形勢制度等。政府從宏觀層面應整體協調政策體系的建設,作為市場重要的參與主體政府應著重該部分的體系建設,從而規范和引導體系的發展方向。
2.組織機構實施體系建設
在整個預警體系中主要由各級人社部門、相關層級的教育管理部門、高校及相關就業服務中介機構。根據初步的規劃,其中人社部門主要負責就業信息的采集、匯總,整體上進行信息系統建設,教育管理機構協調高校內部的培養體系工作。高校主要負責具體培養工作的實施。就業服務機構主要為政府部門提供信息,為企業與高校建立必要的銜接。同時,在整體體系還應建立必要的專家咨詢委員會,為整體體系的完備運行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撐。專家咨詢組織建設也需采用兼收并蓄的態度,廣泛的吸引多方智力力量參與該部分的建設和完善。
3.信息系統建設
在海量的數據面前,信息系統建設也是必要條件之一。通過大量的數據,把握數據的規律和發展方向,對于整體體系的完備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專家咨詢決策體系也需要數據分析的支撐。
三、大學生就業預警指標體系
經過初步的考量,本文總結的指標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構成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監測指標體系(如表一)。就業率指標(1)是最直觀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指標,可以從宏觀上對反映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就業分布指標(2)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不同監測主體在畢業生就業質量上的差異性。創業指標(3)反映創辦事業、自謀職業、自主就業指標。需求指標(4)可以反映出一個區域和行業的工作崗位供給狀況。滿意度指標(5)是監測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就業過程滿意程度的評價指標,是反映就業機會的可獲得性、工作穩定性、工作場所的尊嚴和安全、機會平等、收入、個人發展等有關方面滿意程度的綜合概念,對于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高校就業服務工作績效、供需雙方對接過程及就業質量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篇8
一、稿件內容
本刊特稿:國內外職教領域重大活動的深度報道、國家及各地區職教發展狀況專題研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解析、專家訪談等。
理論與應用研究:職業教育與培訓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研究、職教發展宏觀問題研究、相關研究課題成果、其他重要選題研究綜述等。
高職專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其他有關高職的選題研究等。
中職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其他有關中職的選題研究等。
師資培養:職教教師隊伍建設理論及實際問題研究、職教教師成長問題研究、教師教學能力問題研究、其他有關職教教師培養培訓方面的選題研究等。
職教管理:中、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管理理論及實際問題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學生管理、學校經營等)、管理理念與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隊伍建設研究、其他有關管理問題的探討研究等。
職業咨詢:職業分析與職業指導、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其他相關熱點焦點問題的專家透視等。
基礎教學研究: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基礎課程教材、教法研究。
專業教學研究: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專業課程教材、教法研究。
問題探討:職業教育與培訓及相關領域微觀問題研究、問題爭鳴與討論及個人主張。
經驗交流:具體經驗做法介紹與體會交流。
實驗實訓: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實驗課程、實習課程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中的訓練方法研究與探討。
教育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的應用研究與實踐探討。
海外職業教育:國外及港、澳、臺地區目前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的管理體系、政策法規、措施方法、特點特色、發展趨勢、相關案例等內容的研究與評介。
職業教育史料:中外職業教育發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關內容的研究與評介。
二、稿件要求
內容字數:來稿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謹、數據準確、文字精練,具有創新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篇幅一般不超過6000字。
論文題目:論文題目應簡明、具體、確切,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
作者署名:來稿請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單位全稱、單位所在地和郵政編碼。(格式請參照本刊已發論文)
論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稱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等,不加評論,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們”等作為文摘陳述的主語,字數在100字左右。
關鍵詞:論文應有3~6個反映文章最主要內容的術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應簡練、準確。
章節體例:文內章節層次標題應簡練、明確。一級標題不編號,黑體居中,題末不加標點符號;二級標題分別以漢語數字外加圓括號順次編號,題末不加標點符號;三級標題不編號,用楷體放在相應的文字段首,題末不加標點符號,正文空兩字格接排;四級標題分別用阿拉伯數字外加圓括號順次編號,標題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層次較少,標題可跳級使用。
專用符號:來稿必須采用法定計量單位,專業名詞、術語、數字、單位、符號等,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外文人名、地名和術語需譯成中文,并符合國家標準;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號必須書寫清楚,要分清大小寫;上下角標的字母、數碼、符號位置必須明顯準確。
圖表格式:文中插圖與表格放在相應正文之后,分別按出現次序順次編號。插圖的序號、標題及注釋居中放置在圖的下方;表格的序號及標題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個圖或表時,圖題或表題只標注“圖”或“表”而不標序號。(格式請參照本刊已發論文)
正文注釋: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正文內順次編號,并將注釋號①、②、③等標在相應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別用阿拉伯數字外加方括號順次編號。(格式請參照本刊已發論文)
作者簡介:內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別、籍貫、職務、職稱、學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數民族作者須注明民族。
基金項目:屬于基金項目或立項課題的來稿,請注明項目或課題全稱和編號,名稱和編號必須真實準確。
投稿請登錄我刊網站省略或發電子郵件至;請注明作者真實姓名、工作單位全稱、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15個工作日內未收到錄用通知者,可自行處理。
篇9
英文名稱:Beijing Agriculture
主管單位:北京市農業局
主辦單位: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6966
國內刊號:11-2222/S
郵發代號:2-87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000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北京農業》雜志是北京市農業局主管的1981年創刊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是中國知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AED)統計源期刊。多次獲得全國優秀農業期刊獎、華北地區優秀期刊獎、北京市優秀科技期刊獎;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辦刊宗旨
《北京農業》雜志在2007年經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批準,由月刊改為旬刊。分別為上旬刊(實用技術)、中旬刊(種業動態)、下旬刊(科技論文)。全年36期。《北京農業》具有強烈的生產性、實用性、技術性、知識性。本刊立足華北,面向北方,憑借首都的科技實力和豐富的情報信息資源,先人一招向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及農民提供最新技術和致富信息。內容新,信息量大,是《北京農業》的最大特點。
《北京農業》緊緊圍繞北京市農委、北京市農業局的中心工作,圍繞“三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傳遞農民致富信息、報道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舉措、新模式和首都新農村建設的新典型、新經驗;為種子經營者提供決策參考、行業信息、產品供銷服務,為種業企業構建更寬闊的媒體平臺;為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發表科研論文的園地。 以首都各科研院所、農業大專院校、農業部等農業管理部門為依托,濃縮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和農業政策信息,為農業增產,農民致富服務。
開設欄目
都市農業 專家論壇 政策法規 熱點聚焦 高效模式 蔬菜世界 果樹大觀 致富向導 科技要聞
花卉中草藥生產
畜牧水產 寵物博覽 農機廣角 糧經作物 農村能源 他山之石 決策參考 簡明資訊 食用菌園地 農產品市場信息
投稿需知
1. 請在“郵件主題”里注明論文的標題和姓名,并保證您的每篇文章4000字符;有作者聯系方式和地址;
2. 有題目、摘要、署名單位和關鍵詞的英文翻譯;
3. 有所有作者的簡介,格式為:姓名(出生年份-),性別,籍貫,職稱職務,從事的工作或研究;
篇10
【論文摘要】《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的頒布實施,從政策上明確了對高校后勤企業的有關經營活動實行減稅和免稅,但是,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卻遇到很多問題。因此,研究中國高校后勤領域稅收政策的歷史和現狀,對于深化高校后勤實體社會化改革,加強高校后勤實體稅收管理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高校后勤實體改革稅收政策規范化
隨著高校“教育產業屬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內部一個封閉的特殊市場,正日益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稅收角度來說,這就意味著高校后勤經濟實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納稅人,享受和承擔稅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這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還可以為國家貢獻稅收。同時,高校后勤社會化后,可將主要精力用于教學和科研,減輕我國長期以來計劃體制模式下高校辦學形成的沉重負擔。
1高校后勤實體改革涉及的現行稅收政策
(1)增值稅。對高校后勤實體為高校師生食堂提供的糧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調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稅;經營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現行規定計征增值稅。對高校后勤實體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銷收入,免征增值稅;向其他社會人員提供快餐的外銷收入,應繳納增值稅。
(2)營業稅。對從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剝離出來而成立的進行獨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資格的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經營學生公寓和教師公寓及為高校教學提供后勤服務而獲得的租金和服務性收入,免征營業稅;對社會性投資建立的為高校學生提供住宿服務并按高教系統統一收費標準收取租金的學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營業稅。但利用學生公寓向社會人員提供住宿服務而取得的租金收入,應按現行規定計征營業稅;對設置在校園內的實行社會化管理和獨立核算的食堂,向師生提供餐飲服務獲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3)所得稅。《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2006年8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100號文《關于經營高校學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徹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
(4)房產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收的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對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因建學生公寓而經批準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稅。對于城市維護建設稅和費附加,由于是以實際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稅額為計稅依據,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的同時,也免征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2高校后勤實體改革稅收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法規滯后,政策法規不明確、缺乏連續性,直接了稅收征管工作的有效開展。政策法規不能及時反應和規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來,以高校擴大招生這一政策背景所帶來的高校大發展和引發高校投資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引發的高校資產經營盈利性,在稅收政策層面上開始把高校納稅主體從免征范圍放置于實際征收范圍中去。
嚴格說來,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規,其嚴肅性和剛性都嚴重缺乏。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發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適應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稅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確問題,難以保證稅收征管及時到位。
(2)高校后勤實體自身的改革不規范、不徹底,客觀上為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稅收征管的規范化與否,與高校后勤實體的改革是否規范,是否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表面上看,幾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統的剝離,實現了獨立納稅人的過度,但實際上,有些學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過場,實質上并未發生變化。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我國高校后勤資產的所有權在國家,占有權在高校,后勤實體對后勤資產只有不完全意義上的經營權,沒有對其所經營資產的占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后勤實體不是真正的法人主體,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這一切從根本上妨礙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觀上為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3)稅收征管和手段滯后,管理不及時、不到位,漏征漏管現象嚴重。稅務機關對高校后勤活動的稅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對高校后勤對外服務部分,而對于由學校后勤部門直屬的、專門為學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務的機構,這一部分潛在的稅源,未能進行有效的登記和管理,造成該部分稅源疏于監管,造成稅收征管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服務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實體稅收規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稅收、行政法規,為高校后勤社會化稅收規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關于高校后勤實體的稅收立法,應本著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稅、減少涉稅爭議、加強監督管理的原則進行。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管理,要本著有利于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服務于、服務于社會的原則進行,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稅收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規范化管理,促進高校后勤組織的規范運轉。
(2)改進稅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逐步使高校后勤實體的稅收征管進入正規軌道。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規范化管理必須以信息化管理為手段,把稅收信息化建設作為規范化管理的切人點,完善稅收管理信息系統。稅務機關要積極構建功能齊全、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加強系統管理,確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3)加強相關部門聯合,健全和完善社會綜合治稅機制,全面加強對高校后勤實體的稅收管理。因為高校后勤實體的經濟活動涉及到工商營業執照的領發,涉及到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多個稅種的稅款征收和繳納,涉及到對高校的財政撥款等諸多問題,涉及到國稅、地稅、財政、銀行、工商等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后勤改革,帶動高校發展,完善稅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門之間加強協調與配合,擴大信息交換的范圍,實現社會信息資源共享。
自2000年國家出臺對高校后勤實體的政策以來,幾經變更,形成了對高校后勤實體相關稅收政策的不斷修改和變化,也加重了稅務部門對于高校后勤實體稅收管理的難度。面對這樣的現實,加強對高校后勤實體的稅收規范化管理,亟待解決。這不僅關系到稅務機關對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的稅收管理,更關系到如何發揮稅收調節經濟、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作用。在我國稅收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今天,加強對高校后勤實體的稅收管理作為國家稅收工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