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4:2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生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化企業養生作用
一個企業有沒有生機與活力,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名牌產品和廣闊市場;其次要看其內部是否具有凝聚力和令人振奮的企業精神;最后還要看其是否具有優秀的人才和管理。如果一個企業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那么,它就是有生機和活力的企業;反之,就是不具有生機與活力的企業。
一、文化與名牌
名牌是質量好,知名度與美譽度高,并帶來持續利益的牌號,其附著體一為產品一為企業,當然名牌企業也是以名牌產品為支柱的。擁有名牌產品的企業必定是具有生機與活力的企業。創立名牌則無不與文化息息相關。
首先,從宏觀上來說,要創造一種真正的名牌產品,永久的名牌,就必須調動全員積極性,把名牌意識,一流意識深深地烙在員工的腦海里,把生產名牌產品的技能和規范要求變成員工自己一貫的行為,建立創造名牌的文化氛圍。沒有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作保證,真正的的名牌就不會出現。
其次,從微觀上來說,名牌的創造過程本身,既是物質生產過程,又是精神生產過程。名牌從創意、設計、商標、質量入位,直到產生名牌效應,都體現著一種文化精神。因為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要求從購買產品中獲得物質享受,而且要獲得精神文化享受。故此,產品品種、款式、工藝、審美等諸多方面,就要體現文化時尚,符合人們的文化追求。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名牌的創造是文化的結晶。其結果是,一種名牌便具有獨特的文化形象。可口可樂不同于百事可樂,萬寶路不同于紅塔山,松下不同于索尼。這些風格獨特,神采非凡的名牌產品,從設計、造型、顏色到包裝,都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形式。使人產生"一見鐘情"的文化魅力。名牌的創造不唯在生產領域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銷售領域與服務領域,顧客與社會環境領域,也要求相應的文化契合與互動。唯有如此,才能有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的產生與久存。
二、文化與營銷
一個產品沒有市場或者銷售不旺的企業,很難擁有生機與活力。搞好銷售,首先要自己的產品過得硬,但更重要的手段要高明。現代社會是充滿文化的社會,意欲征服社會中的人,也就必須用文化的手段。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或者迎合消費者的文化價值觀與習俗,或者引導消費者改變文化價值與習俗,在產品與消費者之間尋找與開拓文化契合點,以使得成交成為可能。如前所述,消費者要購買一種產品,除了要滿足他的物質需要之外,還要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這種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有兩方面:一是產品本身的文化內涵要與消費者的內在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促銷手段要能打動消費者的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是人員推銷、廣告、營業推廣還是公共關系,都是打動人心的藝術。其中最有效而且應用最廣泛的首推廣告。豐田公司的一句"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令無數國人倍感親切;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令人想家”使孔府家酒蜚聲華夏。廣告本身包含著許多文化的因素。廣告心理、廣告美學、廣告語言、廣告文化環境,無一不是文化的體現。而同時,廣告又呼喚著文化。至于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和公共關系則進入情感促銷階段。情感溝通屬于精神文化范疇。因此,文化資源的利用便勢之必然。
商業競爭到了一定層次上,便是文化上的競爭。比起裸的價格競爭,商品競爭,渠道競爭,促銷競爭,文化競爭更含蓄、更有技巧、更有意味,也更有效益。文化銷售將成為促銷的必然趨勢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與企業精神
有了過硬的名牌產品和廣闊的市場,這為企業的生存和興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較強的凝聚力和適應環境的企業精神,企業優勢就很難保持,也很難說具有持久的生機與活力。而沒有持久生機與活力的企業。既使一時擁有名牌和市場,也會很快失去。因為產品和市場都是活生生的人創造的。在我們國家,一個象樣的大、中型企業,一般都擁有幾千名,甚至幾萬名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愛好和追求。如果沒有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把大家凝聚起來,企業的工作就很難順利開展。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全體員工共同的心態和追求,它根植在心里而外化在人的外部情態和行為上,形成一種團體精神氛圍。企業員工具有團結向上、拼搏進取的積極精神狀態,那么企業必定充滿生機與活力;反之,如果企業員工精神萎靡不振,一盤散沙,無所作為,那么這樣的企業何來活力?企業精神是企業凝聚力、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活力的源泉。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自于企業文化又沉淀為新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凝合劑,使全體員工產生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以巨大的文化力把全體員工凝聚在一起,在一個和諧的利益共同體中各盡其職,各負其責,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完善人格世界,實現精神的解放與升華。
企業精神與企業文化的確立與培育時,要了解企業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傳統,從中汲取有益的養分和啟發。同時,還要吸收國外優秀企業文化的成果。因此,企業精神文化的培育是世界優秀文化資源與企業個性相結合的完美結晶。
四、文化與企業管理
從泰羅創立科學管理理論以來,世界企業管理理論經歷了近百年的沿革。從科學管理到行為學派,從現代管理叢林到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理論從理性和科學主義逐步呈現非理性化趨勢:從人一一機一一技術系統逐步走向人一一機一一企業文化系統;在價值觀上,也由經濟人走向企業文化人,世界范圍的這一系列變化,必然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根源,但無論如何,它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應該而且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企業文化的實質是要求管理者改變傳統的理性管理觀念與方式,把工作重心轉向文化建設和管理,即實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建立企業價值觀體系。通過有效的建設方式把優秀的企業價值觀內化為企業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在此基礎上,形成本企業的文化規范。通過文化調控機制,實現企業內部結構和外部形象的全面優化。文化管理通過文化整合把企業機體的所有子系統協調為一個統一整體;同時文化管理作為一種靈魂的慰藉,通過大家庭式的情感溝通,使得人們擺脫精神的孤寂,在工作中尋找生存的意義,獲得精神的升華。當人們都帶著這種健康的人格,飽滿的熱情去從事自己心愛的工作時,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便會油然而生。
企業的“企”,去“人”為“止”。沒有人的企業是不可想象的。對于那些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企業,這里的人還更指“人才”。人可以興企,也可以亡企,而那些被稱為“人才”的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廣聚人才,留住人才,如何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便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課題。企業文化通過文化整合,調動全員的積極性,自然便促進了人才的生長,調動了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加了企業的生機與活力。
如前所述,具備了以上幾點,企業便會呈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而這幾點都與文化有著不解之緣。隨著國內外競爭的日益加劇,物質文明的高度增長,人們精神需要的不斷覺醒和提高,文化經濟一體化的不可逆轉,文化在企業養生中的作用便日趨明顯和加強。隨著企業文化理論的傳入和實踐,人們對文化養生的認識便會不斷深化。
參考資料:
[1]王方華等《文化營銷》[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篇2
第一,今日事今日畢,堅決與拖拉懶散的思想習慣作斗爭。孩子之所以表現為拖拉懶散,在于習養,一般都有一些思想根源。我有時在課外與學生促膝而談,找一找學生的思想最近發展區域,試圖從根源上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此外,以學生具體轉變的生動事例作為教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堅持與自我做斗爭,總會有進步。以一些名人故事激發感染學生,例如齊白石“不讓一日閑過”,偶有閑過,必在第二天補上,終成一代巨匠。在實際操作上,要求學生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必要時借助老師、同學與家長的約束力。當天完成作業后,自己整理好學習用具。
第二,勤用功,惜時間,樹立具有自己興趣傾向的遠大理想。“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應知學問難,在于點滴勤”“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好讀書時不好讀書,好讀書時不好讀書”……一句句由中國傳統文化演化而來的名言警句,也是我經常用來告誡學生的話語。結合著合理引導,讓學生學會合理用腦,合理作息的教育,讓學生懂得要科學安排,才能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這里僅僅閃現一個特寫鏡頭:我班的孩子每天上交的家庭作業,我都會親自批改,你發現沒有,交上來的作業都是一本本打開的,拿過作業本,一眼就可以看見本次的作業;每一個小組和下一個小組的作業都是顛倒而放,錯落有致。“志當存高遠”,我每每這樣教育學生,一方面要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在小學的高年級階段,引導孩子把遠大理想同自己的未來和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結合起來,和自己興趣努力方向結合起來,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另一方面要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學好最基礎的文化知識,切忌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既向學生適當傳播國內外重大事件的最新進展,讓學生具有面向世界的知識視野,又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只有腳踏實地,找到實現理想的途徑,并為之不懈奮斗才能最終成功成才,實現理想。
第三,順自然,循規律,以發展的目光看待自己與同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滿足孩子的需要,展示他們的天性,看到他們的笑顏,是我一向最開心的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是成長中的人,而不是小大人。這是客觀規律。他們的合理需求應該能夠得到滿足,得到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事緩則圓”,這個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里的亮點與西方教育中的“暗含期待效應”在我的時域中不期而遇了。今年,我在結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后回到本校,開始了新的教育事業,在新學期開始的這三周左右的時間里,我在一開始就與學生交流說,我們的腳步會比較慢,以致很慢,這之后,會有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出現。其間,一方面是雙方相互適應,另一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不嚴,師之惰”。上課能不能隨意說話,能不能喝水等等,為什么不能,如果有的同學這樣做了,該怎么辦,要有明確的規定。從我努力地放慢語速。咬清每一個字,力爭讓每一個字都浸入學生的心田。到新知識講授前的準備,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茍,拿出八成以上的精力去關注學生的信息情況及其反饋,不斷地調整進度及方式方法。在第一節課上,我工工整整地把“公平”二字寫在了黑板上同時也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公平地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尤其對于一些學習吃力的孩子,首先讓他們樹立自信心,以內驅力和責任感為基點激發上進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多多向同學、家長、身邊的兄弟姐妹等等詢問,形成多渠道的信息來源。每當讓他們回答問題或上臺展示時,我都倔強地堅持讓他們自己或最大限度地由自己獨立完成,我打心眼里深信他們是最棒的,而暗暗地期待他們每一點點的進步。有了發展評價與推遲評價兩把尺子,學生之間關系更加融洽,在我的建議和鼓舞下,大部分孩子逐漸學著稱贊自己和別人,鼓勵多了,進步快了。和自己的過去比,和同學比,和同級更多范圍的同伴比,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自信,防止驕傲情緒的滋生和蔓延。
第四,重氛圍,時交替,適度的緊張和偶爾的放松有機結合。“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以及孟母三遷的故事,都在說明氛圍的重要性,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也很深遠。進入我們的課堂,環境清潔,桌椅整齊,桌面規范,學生坐姿規整。從一尺,一寸一拳的強調,到雙腳平放,上身直立的講解,從細微處見真情。既旨在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在于對學生的身體健康負責。“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加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注意力不可能長久保持。動靜結合,讀寫結合,講練結合,是我經常使用的交替方式。每一堂課,我總是在結合著手勢動作、語言和微笑的贊美自己與別人之聲中開始。在不斷的激勵和鼓舞聲中進行,在戀戀不舍的師生問候中結束。我在鼓勵孩子跳起來摘蘋果的同時,更是讓自己在不斷地跳起來想辦法,一如魯迅先生說:有人說我善于解剖別人,其實我更加善于解剖自己。中國傳統上把“五世其昌”作為對人們的美好祝福,我同樣把以上的五條送給廣大的讀者以及可愛的孩子們,祝大家永遠幸福安康。其實,我深感自己雖然做了不少工作,有了一點點經驗,在浩瀚無邊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面前,尚只是一滴小小的露珠。而我同樣深信一顆水珠可以映照出整個大海,它或許微弱的光芒將指引我向更加深遠的方向繼續前行。
作者:張學炬鞏玉順單位: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中心店鎮老營小學
篇3
人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響著人,滲透于人,塑造著人,所以我們無論是在精神還是在物質的實踐活動中,都必須格外注重文化修養這一問題。文化修養是聲樂藝術的靈魂。
一、聲樂的屬性
從聲樂的文化屬性看,聲樂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尤其是音樂文化的產物。因為從它的形式到內容的不斷變化、不斷充實、不斷升華的過程中,浸透了人的聰明智慧、美學思想、音樂觀念、音樂思維、音樂邏輯。所以,學者們都說一部聲樂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世界音樂思想的發展史、音樂思維的發展史。
什么是聲樂,它是音樂的一種,是以人聲為樂器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人聲的特點非其他樂器能比,它的音樂對人類來說是最先聽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聲音,以人聲的音樂打動人更直接更賦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樂演奏的老師常向自己的學生說:“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樣”。就連演奏曲譜上就有“如歌的”這個表情術語。人聲的音樂有其他樂器沒有的特點,在多數作品中人聲的音樂都有歌詞,于是這部分音樂就有了雙重表現,詞和音樂的結合使內容不確定的音樂帶上了文學給予的相當確定性,又使比較確定性的文字帶上了不確定的色彩,引人去聯想,從聽覺引起的心緒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聲樂的社會功能是極強的,因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動情動容,聽者感人肺腑,藝術魅力無與倫比。
二、文化修養的重要性
正因為音樂有以上的屬性和特點,圍繞著它就產生了大量的聲樂作曲家、歌唱家,產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浩如煙海的作品,使之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聲樂藝術體系,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成為一個音樂王國,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內涵。
既然聲樂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又有濃烈的文化內涵,那么,作為一個聲樂藝術的實踐者,要想駕馭這門藝術,就必然要有強大的藝術能力,而這強大的藝術能力除了有過硬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文化修養的深厚廣博。歌曲或聲樂作品是文學藝術和聲樂藝術的二合體,聲樂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或歌曲音樂創作的文學基礎,形成了聲樂作品的文學性和文學特征。比如,中國歌曲、歌劇中可能涉及的體裁起碼有詩、詞、劇本、小說、散曲、時調等。拿現已知的著名聲樂作品來講,已涉及有古詩數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詩、宋詞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詩詞作者,以及近現代的劉半農、徐志摩、等作家。外國歌曲、清唱劇和歌劇中所涉及的體裁有詩、劇本、小說、神話、史詩等。涉及的作家從英國的莎士比亞到法國的戈蒂埃、魏爾倫,從德國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還有圣經中的故事、贊美詩、經文歌等也進入了聲樂文獻。歌唱與文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歌詞的文學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藝術性,而對歌唱中文學性的認識也同樣反映出一個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現好任何一個聲樂作品,首先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理解透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正確表現出歌曲作品質的內涵,表現作品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的藝術境界。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像《玫瑰三愿》、《紅豆詞》、《陽關三疊》等歌曲,就可能出現內容理解上的難度。另一方面,聲樂演唱不只是對作品的一種傳達的再現,更重要的是一種創作性的藝術活動,即所謂的二度創作。因此,在對聲樂作品的演繹中,就需要通過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學知識和文化修養,對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特征、藝術手法、民族特色等,進行分析和掌握,這樣才能根據聲樂作品的文學內容、音樂風格和表現特征進行最佳的設計和安排,從而使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和藝術表現,更加合乎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養對聲樂藝術的實踐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一點,并身體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養,那我們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單薄乏味,在博大的聲樂藝術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層面而顯得華而不實,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說,深厚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從哲學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觸摸聲樂藝術最深邃、最本質的東西,引領我們從聲樂藝術的必然王國走進聲樂藝術的自由王國。三、聲樂藝術實踐者的“品位”
在中國的文學藝術領域,有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說法。這是因為聲樂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藝術,是關于人的藝術,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體驗的外化,是其藝術觀、審美觀的音樂化。所以,在歌唱的聲音中,常有強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韻味,是演唱者文化修養集合式的音樂體現。因此,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趣味低俗的、氣質猥瑣的人能唱出優雅高貴的歌聲;同樣,我們也不可能設想一個藝術感遲鈍,對音樂缺少本質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動的歌聲。所以,我們要想讓歌聲打動人,震撼人的靈魂,那么,我們必須先從做人開始,做一個愛憎分明、抑惡揚善的人,做一個真誠而又自然的人,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做一個既能被別人打動又能打動別人的人,做一個遠離世俗、遠離浮躁而又貼近現實的人。總之,要做一個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為這樣的人,依然離不開文化的修養。當我們憑借著文化修養真正的成為“美”的人了,那我們的歌聲也就有了內在的魅力,富有美麗的生命色彩,就能撞擊人的心靈。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聲樂大師的身上得到印證。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這些大師的聲樂藝術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程度,代表了聲樂演唱和聲樂教育領域的最高藝術成就。他們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輝煌的藝術巔峰,當然有嫻熟超人的技術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吸取了人類文化的營養,對音樂、對社會、對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體驗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性格,是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內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豐富廣博的音樂修養,而且受過哲學、人文主義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熱愛和平生活,一直沒有停止用音樂來追求真善美,追求藝術的真諦,培養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藝術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紕漏(失聲),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體語言以及他富有神韻的面部表情實現了高度和諧。難怪有人感嘆:“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篇4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高等職業學院的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普遍較差。所以要想轉變傳統的觀念,就要在以往的體育文化研究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大學生的體育文化,同時采取各種方式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在趣味性、健身性、實用性、技術性的條件下實現大學生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體育文化不亞于校園文化,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健身功能、規范功能、導向功能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獨特文化。體育文化對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
校園體育文化是以學生為主、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場所、以校園文明為指導思想的一種群體文化。盧元鎮認為: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于一體的一種文化[1]。楊文軒和陳琦認為體育文化是為了順應人們自身需求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文化[2],而易劍東則認為體育文化是一種利用身體活動來改善人類身體素質到達精神自由的實踐活動,它與語言和符號、規則和制度、知識和技術、行為和價值等等文化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3]。
3校園體育文化及其環境的研究
3.1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
研究者通過大量的書籍和資料中發現,校園體育文化主要有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欣賞和校園體育文化節四個方面構成。(1)體育課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深化改革,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和體育意識,使學生全面的學習體育知識。(2)課外體育活動也很重要,它不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往往這些體育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育知識面,提高體育技能和技巧,增強了學生間的友誼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3)體育欣賞可以通過作品、影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們領略到體育運動中的快樂。(4)校園體育文化節也是豐富學生體育知識的一大方法,通過體育文化節開展各種活動,即豐富了師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體育活動。
3.2校園體育文化環境的研究
3.2.1校園體育文化環境的重要性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是大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和健康水平的外在條件,從教育這個角度來說,是學生德、智、體、美等素質全面發展的平臺,正因為校園文化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才對校園體育文化環境產生良好的影響。
3.2.2高校體育文化環境與學生需求意識的關系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校園體育文化環境是學生們需求意識培養的基礎,所以對學生的需求有著極端的重要性,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決定學生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是學生意識培養的重要保障。
4高校體育文化的作用
高校體育文化在橫向有著傳播和交流的作用,縱向可以發揮傳承和創新的作用。校園體育文化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過程,這即包括著橫向的人與人之間、集體之間、學校之間、國家之間的傳播和交流,也包括著縱向代際之間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學校體育文化是內涵豐富的文化,它具有眾多特點,其交流性和創新性就使得人類的文明不斷得到新的發展。①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學校的廣播、操場、宣傳欄等等構成了體育文化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下,自然而然的養成一種良好的鍛煉習慣,形成體育意識。②學生們要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觀念。在態度,行為和能力上通過不斷自我完善來得到認可。③陶冶情操、提高學習效率。良好的體育文化能夠使人們在體育實踐中受到社會思想文化的熏陶,而學生們也需要通過獨立思考,不斷創新來促進自己身心全面發展。
5校園體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5.1發展中存在問題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轉型,高校體育也不斷的發展起來,但發展過程中有著諸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缺乏整體意識,高校體育文化的目的主要在于培養青年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但有些學生的整體意識較弱,缺乏整體性。②設施不足,隨著學生的不斷增多,校園內大多硬件設施不足,不能很好的滿足學校體育的需求。
5.2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措施體育文化通過社會成員的精神作用得以實現其功能,要緩解目前體育文化發展中的不足就要采取眾多措施來加強體育文化的建設。①加強輿論宣傳作用,提高師生對高校體育文化的重視。例如,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報刊、影像等多種方式傳播體育文化的優越性。②重視課外體育文化活動,課外體育文化活動是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途徑之一,它對學生的鍛煉意識和積極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對提高學生體育文化修養非常有利。③完善學校體育發展的規章制度,在規章制度的保證下發展高校體育文化活動。相關領導加強重視,完善體育制度、提供相對充裕的體育經費。領導對體育的重視、有力的資金保障以及健全的組織機構對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④建立高校體育運動隊,以確保高校之間體育文化的交流,對學校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具有極大的促進和帶動作用。⑤提高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的認識。當前高校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有待提高,學校應廣泛依靠學生開展體育運動社團活動,要把學生的熱情保持下去,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6結語
篇5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 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 培養途徑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各國間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種不可回避的現實。社會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性復合外交人才。如何使英語教學順應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怎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既讓一線的英語教師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對他們的教學提出了高新要求。外語教學已不再是純粹的語言教學,還應包括文化教學,這一點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應該貫穿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一、跨文化意識的定義
跨文化意識是外語教學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但目前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討論還不多。其中漢威(Hanvey)提出了一個比較認同的觀點。他認為:“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自覺性”。
這個定義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從這四個層次可以看出:前三個屬于跨文化意識的認知層面,參與者能夠認識、理解、辨別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異同;而第四個層次則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設身處地,換位思維,從情感角度出發理解對方的文化,達到情感共鳴。由此可見:跨文化意識就是指對目標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差異的意識,對兩種文化異同的敏感性。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的語言,大大擴大了對英語學習運用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成功應對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實現文化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民族之間的友誼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對培養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國際人才是我國英語教育的當務之急,這既符合語言的特性,又是改革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客觀要求。
1.符合英語語言的內在特性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承載和傳播文化的工具,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標記,體現該語言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屬于文化范疇。另一方面,語言的運用和交際規則又要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任何一種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具體運用中,語言因環境、情景、文化等因素表現為不同的言語形式。因此,語言和文化互為依存,互動互促,密不可分。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理解語言也必須了解文化。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該語言文化的過程。就英語學習而言,學生必須要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要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深入學好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改革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迫切需要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通過大學英語教學,最終要使學生具備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的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把英語作為載體,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心靈之語,即其社會文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
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的教學中依然存在重語言,輕文化,語言輸入多,文化導入少,強調表層語言知識現象的講解,輕視深層語言文化內涵的分析,側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等問題,結果導致學生把語音純正、詞匯量大、語法精通作為在大學學習的終極目標,最終就是為了通過各種考試,尤其是四六級考試而學習英語,而且把分數的多少作為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標準。這就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文化差異意識,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對蘊有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理解不準確、不透徹,在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學生往往受母語文化定式的干擾,造成表達不得體,出現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得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強素質教育教學。
3.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客觀要求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賦予了新世紀的時代特色: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主流,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衡量現代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培養具有能與世界自由對話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是我國社會在21世紀得以和平發展的時代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英漢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對比,讓學生具備文化差異意識和文化間的理解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做到跨文化交際中本族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的互動。跨文化交際實質上是兩種文化間的碰撞,沖突和協調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參與者必須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從對方的文化背景出發去調和沖突矛盾,去理解接納對方,從而避免沖突升級,矛盾激化,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具有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際形成的認知標準,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跨文化交際實踐來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此可見,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培養提高的前提基礎和客觀要求,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已刻不容緩。
三、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則是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為前提。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和途徑把英漢兩種語言差異與中西方文化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如何幫助學生通過語言現象分析其文化本質,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靈活運用各種交際手段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成功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這是新時期的大學英語教師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1.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依然是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培養其語言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中也應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獲取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應運用跨文化的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并充分利用挖掘現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以語言為依托,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適時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從而形成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中利用教材進行文化導入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詞匯文化、篇章文化、交際文化和非語言交際文化。具體而言,這些文化內容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傳授:
(1)直觀視聽法
將蘊涵西方文化的形象、標志或實物進行收集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如西方名人的照片、建筑物圖片、西方樂器、西服、西藥、報刊雜志等或播放錄像、影視、磁帶等創造再現真實情景,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感性直觀中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2)實踐討論法
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創造出具有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組織學生在這種特定的語言情景中開展語言交際活動,如讓學生模擬人物、進行角色扮演或兩人對話,能夠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交際能力。或是就反映中西文化現象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問答練習、自由發言等。例如通過分組討論讓學生親身體驗兩種文化的問候方式、閑聊話題、愛情觀、時間觀等,逐步培養學生“入鄉隨俗”的習慣和用英語表達的思維,避免Chinglish和文化沖突,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3)對比分析法
在英語教學中對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應進行比較對比,分析兩種文化的異同,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和對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從而理解尊重目的語文化,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如英語單詞中的“lover”與漢語中的“愛人”在語義上不對等,在西方是“情人”之意。又如:“dragon”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英美國家視“dragon”為魔鬼、撒旦,是貶義,常用來形容兇暴之人,如“a dragon bitch”(惡毒女人);而在中國卻是權利、民族文化的象征,是褒義,歷代中國帝王都自稱為“真龍天子”,用“龍的傳人”來代指中華民族。再如在交際時中西方對恭維、謙虛的態度和款待、送禮的方式都不一樣:中國人習慣謙虛,對別人的恭維常表示“不接受”,而西方人認為謙虛是不自信的表現,喜歡坦率接受對方的恭維。對比分析西方的“Valentine’s Day”和中國的“七夕情人節”的異同,培養學生的文化概念,加深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只有將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深入的對比和探討,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的能力。
2.以豐富的課外活動為輔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多方不足,有限的課堂時間無法完成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文化教育,難以達成從縱深方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則有效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因此,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借助多媒體手段和網絡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圍,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機會,從而使課外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比如舉行英語演講比賽或辯論賽;創辦戲劇節,英語角或英語沙龍;開展英語系列講座或兼有知識味性的英語游戲活動;舉辦影視欣賞或英語課外閱讀,還可開設英語學習園地、播放英語廣播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外生活中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英語文化氣息,加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從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因此,現代的大學英語教學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應充分拓展課外天地,利用課余時間,開辟英語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同時,在英語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對本族語文化的輸入與理解,只有全面深入掌握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與目標語文化進行對比,更準確地找出差異,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對比意識,從而實現跨文化意識的建立。
四、結論
總之,跨文化交流是當今經濟社會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產物,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也是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作為大學一線的英語教師應當正確認識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確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把文化教育貫穿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并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推進教學改革,優化英語教學,最終實現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為培養輸送國際化人才和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賈連慶.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J].中國大學教育,2004,(5).
[4]劉衛東.論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7).
篇6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教育具有:①前瞻性,即創新教育的立足點是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重點是開發潛能,啟迪心智,增強后勁。具體辦法是要教給學生會走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②全面性,創新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和方面。雖然不同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弱和創新能力的大小不同,但每一個正常的學生都具有創新潛能,都能通過創新教育開發出來。③層次性,不同的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異的,創新能力及發展層次也是有差異的。因此創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方法。必須正確把握“講深講透”與“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漸進”與“滲透跳躍”等的創新教育過程。④創新性,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性表現在異中見同,同中見異,平中見奇。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但它是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而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造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
如,在化學的啟蒙篇教學中,增設了《有趣的化學》專題。具體做法是把有關“化學史知識”、“著名科學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學”、“化學與物質”等內容編成講義,制成圖片,部分內容則采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最后,通過“魔棒生煙”、“燒不壞的手帕”、“水上游龍”、“變色魔師”等十幾個趣味化學實驗的演示,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里。由于化學啟蒙篇的教學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在整個初中化學的學習中保持了很高的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化學“催化劑”概念的教學中,補做了一個實驗:在兩個石棉網上分別放兩堆白砂糖,一份混少量香煙灰,一份不混香煙灰,分別用火柴點燃。結果,未混香煙灰的蔗糖不能燃燒;混有香煙灰的蔗糖很快燃燒起來。燃燒結束后,學生可觀察到香煙灰依然存在。結合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取氧氣,其中二氧化錳只“催化”,本身沒有轉化為生成物。學生不難發現上述實驗中香煙灰的作用,它是蔗糖燃燒的催化劑。雖然學生對蔗糖和香煙灰這兩樣物品比較熟悉,但對蔗糖在香煙灰催化下的燃燒卻很新奇,一方面加深了對“催化劑”的認識,一方面引起了對“二氧化錳”以外的催化劑的濃厚興趣。
在“氧氣的制法和性質”教學結束后,讓每一個學生準備一盒火柴。上課后先向學生介紹:火柴頭是用紅磷、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等混合制成,火柴盒側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質的混合物。接著讓學生點燃一根火柴仔細觀察,這時學生發現火柴被點燃時先冒白煙,還聞到一股刺激氣味。結合已學過的氧氣的性質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學生就能分析出火柴燃燒時發生如下化學反應:紅磷燃燒;氯酸鉀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受熱分解;硫磺燃燒;火柴梗燃燒。劃火柴讓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還能總結出紅磷比硫磺易燃燒,硫磺比木條易燃燒。
2.巧妙置疑,培養創新
科學創造,貴在置疑,創新往往是從“置疑”開始。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往往是一個數學技巧而已,而提出一個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標志著科學的進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善疑多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多創設質疑情境。
學完“燃燒”后,可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①生煤爐的時候,為什么先要用紙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使煤發火?
②你能說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區別和聯系嗎?
③有些物質的燃燒有火焰,有些物質的燃燒卻沒有火焰。火焰是怎樣形成的?
④為什么內焰亮,溫度卻低,外焰暗,但溫度高。火焰的亮度是怎樣產生的?
⑤想一想,可做哪些實驗來證明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
由于上述題目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尋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難,就會產生較多疑問。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對問題展開分析。給學生提供蠟燭、紙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學生介紹法拉第表演的蠟燭實驗。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以上問題的解決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篇7
一、音樂愉悅性養生作用的起源
音樂用自己獨有的旋律與語言來表現人類不同的情感。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靈,因此,它在心靈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們可以將其稱為音樂養生。音樂的愉悅性具有養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樂治療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據相關醫學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樂養生已經出現,《易經》上有句話概括的十分準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我國的音樂養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義深刻。春秋時期的醫和是最早的音樂養生專家,他將人的疾病與音樂相聯系,并且采取音樂治療的方式,達到了治愈的目的,醫和也成為推動音樂養生的重要發起人。而我國著名的大家孔子、莊子也對音樂養生有獨到的見解,孔子就曾經提倡:“中聲以節”,莊子的“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也對音樂養生的作用進行了一番闡述。
到了唐宋時期,音樂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養生功能也逐漸被人們熟識,人們開始用音樂去治療疾病。唐宋時期的詩歌是最繁榮的階段,當時很多詩人在詩歌中對音樂養生的效果進行了說明,白居易曾在詩中寫到:“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著重強調了音樂在心里調節上的作用。著名的文學大師歐陽修就親身經歷過用音樂治療疾病的事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愉悅性與養生文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金元時期,張子和用音樂治療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對于用藥其更加提倡用樂器治療疾病,用其愉悅性來降低疾病所帶來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樂療法迅速發展,人們對音樂愉悅性對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其治病機理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清朝的醫書《醫宗金鑒》更進一步深入地將如何發五音,五音的特點與治病的機理作了詳細的描述。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愉悅性在中國醫學歷史上的成就十分輝煌。
二、音樂愉悅性的養生功能與中醫的基礎理論
(一)音樂愉悅養生與陰陽學說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陰陽學說起源非常早,用萬物的對立與統一關系說明事物的屬性,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作用的一種動態平衡關系,而陰陽學說也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礎,其貫穿整個中醫理論,是身心平衡的基礎。東漢時期的《太平經》曾經對陰陽學說的起源于養生意義進行詳細的分析,認為音樂是符合陰陽相生原理的,具體而言:“高為陽,低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木之聲為陰等”。音樂愉悅性的養生功能主要就是從人機體陰陽出發,而音樂的陰陽正好可以彌補其不足,達到陰陽平衡,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樂愉悅養生與五行
在古書中曾經將五行與五音相通,出現“五臟相音”學說,即宮聲入脾,商音入肺,角聲入肝,徵聲入心,羽聲入腎。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結合五音中的對立統一原理。音樂是用來傳達人們情感的,古人曾經將精神效應歸類,“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郁,慘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凈,淡蕩清邈”。這一學說在音樂愉悅性養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內經》中曾有記載:“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一般而言,只要選好有針對性的音樂,其功能是非常明顯的,會收獲不同的養生效果。
(三)音樂愉悅的養生功能與七情
這里所說的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人心靈動態變化的一個總體概括,而在音樂中曲調的變化是與人心靈動態可以產生一定共鳴的,七情的變化是會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時,音樂所發揮的作用就非常獨特,著名的醫學家張子和對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悲治怒,以愴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謔戲狎之言誤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師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動人耳目,易之視之。”只有心情愉悅才能保證人們的健康長壽,音樂正是通過這種意識情感的作用,進而影響病理的變化,用音樂來凈化人們的心靈,達到養生的目標。
三、音樂愉悅性的養生作用
(一)平和人們的心態
音樂愉悅性的平復心態能力早已得到認可,音樂的和諧與適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達到心理的平和。選用合適的曲目與治療方式可以發揮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獻中曾對音樂愉悅性的平和心態進行闡述,歐陽修曾在《書梅圣俞稿后》中對音樂的平和作用進行分析,認為其與人氣達到一種相接,可以緩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書中也曾闡述音樂的平和性。除了歐陽修,司馬光和周敦頤也曾對音樂愉悅性的調和心態功能做過相關的闡述。總之,音樂的平和心態作用不容忽視,其可以增加血脈的暢通,可以讓人們精神愉悅,達到養生的目的。
現代也曾對音樂愉悅性的養生作用進行過分析,舒緩的音樂,和諧的美聲,古樸的音調,悠揚的樂聲都可以讓人們的內心處于一種平衡,達到養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樂還存在著一定害處,因此,要根據生病的機理,選擇合適的音樂,達到養生的目的,只有選擇得當才能發揮養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樂的愉悅性對于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小藝術具有大作用。
(二)現代中醫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分支
音樂愉悅性的養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調和神氣,宣和情志
音樂愉悅性與養生文化最重要的關系就是其對情緒的調節作用,效果十分明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音樂的情緒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作用實現的。在不良情緒的過程中,播放舒緩的音樂可以達到抑制的作用,在無法排泄情緒的時候音樂可以幫助舒緩情緒。在愉悅的音樂中,人們的態度朝著美好的方向轉變,達到節制的目的。美好的音樂可以疏散人們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緒,達到頤養心神,脫離煩惱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開發能力
人們處于疾病的狀態下,反應能力也相對緩慢,音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樂趣,可以增強人們的信心,同時一些音樂可以刺激記憶力,增強人們的智力。
3、提升人們自身的素質
音樂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具有一定的怡情養性作用,其可以增強人們對生活的領悟。在音樂的熏陶中,人們的心靈得到充實,氣質得到提升,人生的價值也會得到提升。
篇8
民族聲樂教學比起普通的聲樂教學難度要高,像語言的學習,小語種的學習比大眾語種的學習難度要高一樣,各個民族的聲樂教學就是在聲樂教學中的小方面教學,任教老師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民族聲樂專研經驗,對本民族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現狀的民族聲樂教學恰恰相反,老師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深度不大,教學難度也不大,把專業的聲樂教學教成了普通的業余教學,這是很不利學生今后的發展的,何況這些學生是將這門藝術當做終身學習的對象,因此,老師在教學模式上要作出改變,深入教學、多樣化教學、趣味教學,力求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二、教學模式多樣化發展方向
(一)教學深入化
專業教學不能再停留在書本理論知識的普及上了,如果老師的教學知識單純的將書本上的內容口頭陳述的話,學生完全可以去自學了,而民族聲樂是一門深不可測的藝術,其文化的根源一般比較久遠,而書本上的考察往往是不全面的,為此,老師應該帶領學生深入挖掘這門藝術背后隱藏的奧妙。而學習一門藝術,首先要學習它的發展和演變歷史過程,如果只是單純的對編演和歌唱技巧的學習,就不用單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了,要想今后學生的表演更加能夠打動人,就要從文化的層面讓學生理解藝術的來源,讓他們將真正的熱情投入其中進行學習和表演,這才是學習民族聲樂該有的狀態。
(二)教學實踐化
只是單純的課堂理論教學恐怕學生也只是聽,卻沒能真正的見證民族藝術的魅力,這也不利于學生對真正民族藝術的掌握,因此,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很有必要的,怎樣實踐?比如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學校就可以就地取材,去民間拜訪老一輩的民間藝術家,向他們學習難以理解的、課本上少有提到的、被遺漏的藝術精華;或者觀看相應的影片或者紀錄片,從中了解少數民族以往的生活狀況從而分析民族聲樂藝術的誕生;再則就是從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中獲取信息,很多民間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為什么民俗各種各樣,那就是反映了各種各樣的人的生活現狀和習慣,而民樂也是人們生活的記錄,因此,在了解人們的生活特色的情況下,民樂的學習將會更加容易。
(三)教學趣味化
學生反感的就是教學方式一板一眼,毫無新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懈怠性和惰性,這將不利于教學的進行,因此,將課堂變的生動有趣也是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和突破,而老師如何將課堂教學變得更有趣呢?首先,在課堂上要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是最起碼的,師生之間要有溝通老師才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困惑和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互動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在課堂上融入新鮮的元素,從二維教學走向三維教學,也就是從簡單的書本教學走向多媒體教學,其實民族聲樂課是最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只有讓學生聽更多、看更多,他們的學習才能夠有所突破和上進,而不是拘謹在自我滿足里。最后,游戲教學,課堂和游戲的結合是近年來學者在教育教學上研究出來的最具實用性的教學模式,對于民族聲樂課也不例外,將民樂知識融入到游戲中,讓學生在愉悅的游戲環節不知不覺的吸收知識,而反復的游戲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
三、教學多樣化對教師的要求
老師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起著引路的作用,學生的學業成績取決于教師的師資水平,而現在在教師行業中出現許多渾水摸魚的人,他們沒有盡到作為人民教師的本分,對學生也沒有負起相應的教學責任,而是得過且過,完全不注重自我價值的提升。作為一名聲樂老師,特別是民族聲樂老師,首先應該對所學的民族的文化進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非本民族的老師,更是要首先對民族文化做一個考察,一切的藝術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對民族文化了解了,教學才會變得輕松和有趣,學生才能真正的學到民族聲樂。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文化修養、聲樂藝術的靈魂
人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響著人,滲透于人,塑造著人,所以我們無論是在精神還是在物質的實踐活動中,都必須格外注重文化修養這一問題。文化修養是聲樂藝術的靈魂。
一、聲樂的屬性
從聲樂的文化屬性看,聲樂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尤其是音樂文化的產物。因為從它的形式到內容的不斷變化、不斷充實、不斷升華的過程中,浸透了人的聰明智慧、美學思想、音樂觀念、音樂思維、音樂邏輯。所以,學者們都說一部聲樂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世界音樂思想的發展史、音樂思維的發展史。
什么是聲樂,它是音樂的一種,是以人聲為樂器演奏(演唱)出來的音樂。人聲的特點非其他樂器能比,它的音樂對人類來說是最先聽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聲音,以人聲的音樂打動人更直接更賦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樂演奏的老師常向自己的學生說:“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樣”。就連演奏曲譜上就有“如歌的”這個表情術語。人聲的音樂有其他樂器沒有的特點,在多數作品中人聲的音樂都有歌詞,于是這部分音樂就有了雙重表現,詞和音樂的結合使內容不確定的音樂帶上了文學給予的相當確定性,又使比較確定性的文字帶上了不確定的色彩,引人去聯想,從聽覺引起的心緒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受。聲樂的社會功能是極強的,因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動情動容,聽者感人肺腑,藝術魅力無與倫比。
二、文化修養的重要性
正因為音樂有以上的屬性和特點,圍繞著它就產生了大量的聲樂作曲家、歌唱家,產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浩如煙海的作品,使之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聲樂藝術體系,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成為一個音樂王國,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內涵。
既然聲樂是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又有濃烈的文化內涵,那么,作為一個聲樂藝術的實踐者,要想駕馭這門藝術,就必然要有強大的藝術能力,而這強大的藝術能力除了有過硬的技術,主要來源于文化修養的深厚廣博。歌曲或聲樂作品是文學藝術和聲樂藝術的二合體,聲樂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文學性強、藝術性高的詩詞或歌曲音樂創作的文學基礎,形成了聲樂作品的文學性和文學特征。比如,中國歌曲、歌劇中可能涉及的體裁起碼有詩、詞、劇本、小說、散曲、時調等。拿現已知的著名聲樂作品來講,已涉及有古詩數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詩、宋詞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詩詞作者,以及近現代的劉半農、徐志摩、等作家。外國歌曲、清唱劇和歌劇中所涉及的體裁有詩、劇本、小說、神話、史詩等。涉及的作家從英國的莎士比亞到法國的戈蒂埃、魏爾倫,從德國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還有圣經中的故事、贊美詩、經文歌等也進入了聲樂文獻。歌唱與文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歌詞的文學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藝術性,而對歌唱中文學性的認識也同樣反映出一個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現好任何一個聲樂作品,首先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理解透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聲音正確表現出歌曲作品質的內涵,表現作品思想內容和文學內容的藝術境界。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知識,像《玫瑰三愿》、《紅豆詞》、《陽關三疊》等歌曲,就可能出現內容理解上的難度。另一方面,聲樂演唱不只是對作品的一種傳達的再現,更重要的是一種創作性的藝術活動,即所謂的二度創作。因此,在對聲樂作品的演繹中,就需要通過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學知識和文化修養,對聲樂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特征、藝術手法、民族特色等,進行分析和掌握,這樣才能根據聲樂作品的文學內容、音樂風格和表現特征進行最佳的設計和安排,從而使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和藝術表現,更加合乎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養對聲樂藝術的實踐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一點,并身體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養,那我們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單薄乏味,在博大的聲樂藝術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層面而顯得華而不實,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說,深厚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從哲學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觸摸聲樂藝術最深邃、最本質的東西,引領我們從聲樂藝術的必然王國走進聲樂藝術的自由王國。
三、聲樂藝術實踐者的“品位”
篇10
關鍵詞:高中化學學生科學品質
化學課程標準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改革的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品質為主旨的新課程理念。”中學化學的教學內容覆蓋面廣,有利于多層次、多渠道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教師無法把科學素養像知識那樣教給學生。
一、教師言傳身教影響學生良好習慣和科學品質的形成教師一方面要處處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學品質感染人,另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學生,對一些涉及科學素養培養的行為和品質要有規章,以規章制度教育約束學生,使他們逐步形成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演示實驗中教師不小心將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師往往會有幾種態度:(1)視而不見,再拿一根繼續演示;(2)踢到一邊或拿掃帚胡亂掃到一邊;(3)將碎片小心撿起,并徹底清掃。教師的操作和行為是否規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科學品質的養成極為重要。
二、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科學品質化學實驗教學是全面實施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化學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它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它又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催化劑。”
因此,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科學品質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在化學教學中充分重視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要規范操作演示實驗,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增補演示實驗,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誘發、拓寬、深化學生的科學思維。(2)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嘗試探究性教學,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3)教師可利用課外家庭小實驗來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和好的習慣。這樣可以使學生不僅有效地獲得化學知識,培養了實踐技能和素質,而且培養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三、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良好科學素養新課標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動機之一。
生活中的化學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如學習煤和石油時,教師可以介紹潔凈能源的開發、目前各國開發新能源的舉措等,學習酸的通性,pH值時,教師可讓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用pH試紙測定肥皂水、食醋、礦泉水、洗發劑等液體的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
四、聯系化學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隨著科學的發展,化學與生物、材料、能源等眾多學科交叉。
滲透、融合,化學已成為高科技發展的強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發展的今天,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面臨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滲透化學前沿知識,使課堂教學具有時代氣息。如學習水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納米技術在凈水中的應用,選擇實際問題情景:無錫太湖2007年5月底藍藻大爆發,引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導致全市人民飲用水困難等。教師可以以此為引導展開教學,介紹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等話題;學習原子結構時,教師可以介紹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能讓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成就及新問題,加強學生對現代化學知識的了解及價值的培養,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又能拓展學生的智力空間和思維廣度。
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形成并非易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教師應該在充分挖掘教材、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有效的科學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