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利益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5:4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者利益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消費者利益論文

篇1

一、國外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訴訟救濟方式

由于消費者訴訟與通常一對一對抗式訴訟的顯著區別,為了充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有效打擊違法經營者,各國針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都規定了特殊的訴訟救濟方式。

1.集團訴訟。就語意而言,所謂集團系指成員間彼此利害關系相同的團體。此種集團并非由受害人刻意組成,而系純因利害關系相同,法院為求一次實現多數人利益,而使其在訴訟上結合為團體,但此種集團的成員對其他成員的長相姓名甚至完全不知。集團訴訟制度肇端于英國,植根于19世紀英國的衡平法。除1966年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對集團訴訟的規定外,美國的很多州也都以該規則為基礎制定了自己的集團訴訟規則。此外,英國、加拿大也都相應地設立了自己的集團訴訟制度。它具有兩大優點;(1)與消費者個人單獨提訟相比,能簡化訴訟程序,節約時間與費用,給予消費者程序的保障;(2)因集團人數眾多,聲勢較大,容易引起公眾注意,從而喚醒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威懾違法的經營者。但同時,集團訴訟存在著當事人的適格、當事人范圍的確定以及法院的通知能否保障程序的正當性等問題。

2.團體訴訟。此處的團體系指相對穩定的,有一定組織形式、章程的社會團體。例如,消費者保護協會以及其他福利性社團。團體訴訟是指為了使某一團體組成成員的利益能夠得到司法保護,法院規定該團體組織有權代表成員或應訴,其判決對團體組織的成員有拘束力的一種訴訟制度。團體訴訟的意義在多數人受害的場合,最能顯現。(1)能有效地實現司法保護。團體訴訟以團體為他人利益之代表或代辦人來操作訴訟程序,不僅可以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也可以使加害人受到民事制裁;(2)使多數人訴訟更加經濟。它將因同一事實或法律上的原因而有共同利害關系的多數人分別提起的多個訴訟變為由團體統一提起的單一訴訟,大大減少了訴訟開支,節省了法院和當事人的人力、物力和時間;(3)團體訴訟避免了因適用代表人訴訟而帶來的大量的復雜的訴訟技術問題。團體訴訟以團體組織為當事人,訴訟實質上仍是一對一的結構,只存在對外的單一關系,不存在內部關系,避免了代表人訴訟中遇到的通知、送達、訴訟費用的分擔、和解、上訴等方面的問題。但團體訴訟也存在著對損害賠償的救濟無能為力、適用范圍過于狹窄以及團體資金籌措方面的難題。

3.選定當事人訴訟。選定當事人制度系利用英國法之訴訟,以信托法之原理而制定之制度。我國臺灣地區消費者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因同一消費關系而被害人之多數人,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選定一人或數人請求損害賠償者,法院得征求原被選定人同意后公告曉示,其他之被害人得于一定之期間內以書狀表明被害之事實、證據及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并案請求賠償。其請求之人,視為已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一條選定”。此項規定要求受訴法院,應更積極對于因同一消費關系而被害的多數利害關系人,賦予相當機會,使其能及時參與訴訟程序,即利用選定形式上當事人之方法,使自己成為訴訟進行實質上當事人,以防免自行時所可能蒙受之程序上不利益,而平衡追求實體利益,致力于克服消費者訴訟所遇勞費上障礙及訴訟進行資格短缺等難題,并且與消費者保護團體賠償訴訟制度并存,擴充了消費者選擇程序的機會,可被評價為同時具有認知程序選擇權法理的意義。但因其以每一消費者個人損害賠償請求權分別構成訴訟標的并轉讓訴訟實施權為前提,引發了同團體損害賠償訴訟中同樣存在的資訊不足、證明困難及勞費負擔過重等問題。

4.小額法庭。最早倡議建立小額索賠法庭的是美國社會法學派的法學家龐德。目前,美國、加拿大的很多州都建立了小額索賠法庭;創立小額索賠法庭的原意是為了幫助消費者,但是在實際審理中卻出現了兩大問題。(1)商店和公司反而利用這種法庭來催收賬單,它們成了原告,消費者反而成了被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的一些州、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以及澳大利亞的一些州完全禁止工商業主在小權利索賠法庭;(2)小額索賠案中,消費者一般沒請律師,而工商業主則聘請了律師,因而消費者在訴訟中處于不利地位、能言善辯、諳熟法律的律師出庭肯定會影響到審理的最終結果。因此,有些國家禁止雙方當事人在小額索賠法庭中聘請律師。

除了以上幾種制度以外,為減少訴訟上的障礙,方便消費者,一些國家還進行了其他一系列訴訟程序上的改革,如允許檢察長或官方的消費者保護機構代表消費者提訟等,使消費者索賠權的實現要有法律上的保障。

二、我國的消費者訴訟救濟方式

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對消費訴訟作特殊規定,實踐中解決消費爭議除單個消費者提起的普通民事訴訟之外,主要適用的是代表人訴訟。

代表人訴訟制度比較活躍的領域就是消費及消費者保護。由于在消費領域,經營者面對的是不特定多數的消費者,如因商品或服務質量問題而經消費者造成損害,受害者可能是不特定的多數人,人數可多至幾十、幾百甚至幾千。例如,1992年5月至10月間河北省邯鄣市磷肥廠出售1000多噸對農作物有害的劣質磷肥,結果造成4個縣17個鄉鎮的2.69萬畝小麥冬苗枯死,涉及數千戶農民;對這類受害消費者眾多且小額的案件,一方面法院無力承擔單個,另一方面消費者自己也得不償失。在解決這類消費者糾紛中,代表人訴訟可以實現糾紛一次解決,以達到訴訟經濟的目的。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制度適應了主體數量眾多的民事訴訟的要求,體現了法律對民事權利的全面保護。然而,代表人訴訟在實踐中卻很少得以利用,我國現行民訴法關于代表人訴訟制度只作了粗線條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尚有不少問題需要作出理論上的探討和技術上的處理。

篇2

【關鍵詞】召回;企業信譽;成本;動態博弈

一、理論介紹

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利益,我國建立了產品召回制度。因為召回有高額的成本,企業不愿意主動實行產品召回。而隨著消費者要求企業及時召回有缺陷產品的意愿卻日漸強烈。這就涉及到了企業和消費者的一個博弈過程。博弈論是研究一些個人、一些團隊或組織面對特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制約下,依靠所擁有的信息,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策略進行選擇并加以行動,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支付的過程的理論。動態博弈是指博弈的規則是有多階段、有先后順序的。本文將利用動態博弈理論,分析在產品召回過程中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博弈模型構建

當企業不選擇主動召回時,消費者可以通過法律等手段申請強制召回。論文提出如下假設:(1)企業和消費者都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企業主動召回信譽會增加;(3)企業不主動召回要承擔信譽損失;(4)訴訟所有的成本全部由失敗的一方承擔;(5)訴訟成功的概率φ;(6)訴訟成功消費者還有額外的賠償。根據假設,我們設定博弈過程中企業和消費的損益情況,如表1:

表1 博弈過程中的參數設定

為了簡化模型,本文根據成本、賠償、收益的實際情況,作出如下合理的假設:(1)產品維修成本為S1,訴訟成本為S2,消費者申請的額外賠償為S3;(2)T1=C2=Q2=C3=Q3=T4=0;(3)S1=C1=Q1=T2;(4)T3=-(S1+S2);(5)C4=-(S1+S2+S3);(6)Q4=S1+S3;(7)企業各種情況下的信譽關系如下:W4=4W3=4W2=2W1=4W。根據進一步的假設,可以得到修正后的參數設定,見表2:

三、博弈均衡分析

按照逆向歸納法,首先考慮最下面的子博弈。當企業不主動召回,且消費者選擇申請訴訟時,消費者的期望收益:V3=φ(S1+S3) -(1-φ)(S1+S2)(1)。企業的期望收益: U3 =-φ(S1+S2+S3+4W)-(1-φ)W(2)。

如果消費者選擇不申請,則消費者的期望收益為:V2=-S1(3);企業收益為: U2 =-W(4)。因此,如果消費者要選擇V3,則應當滿足: V3>V2 (5)。由(1),(3),(5)可得,臨界條件:φ> (6)。所以當(6)式被滿足時,消費者的期望收益為(1)式,此時企業的期望收益為(2)式;否則,消費者的期望收益為-S1,企業的期望收益為-2W。根據上面分析可得:p=P(φ>■),即p為滿足(6)式的概率,所以綜合起來,當企業不主動召回時,消費者的期望收益為V’=(pV3+(1-p)V2),企業的期望收益為U’=(pU3+(1-p)U2)。再回到第一個博弈,當企業主動召回時,企業收益為:U1=2W-S1 (7);消費者收益為: V1=S1(8);如果企業選擇主動召回,則應滿足: U1≥U′ (9);此時是一個均衡點。

四、結論

根據上面的分析,如果很看重自身的信譽,企業會傾向于主動召回的。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應該通過企業征信體系等措施讓企業更加注重企業信譽,降低消費者訴訟的成本,讓消費者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 考 文 獻

[1]劉昱洋,李.產品召回制度及企業應對措施研究[J].企業活力.2006(1):16~17

篇3

【摘要】“余額寶”作為一種新興的第三方貸款銷售平臺,剛剛出現就對我國的金融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網絡化的 21 世紀,投資網絡化也將必然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隨著我國金融領域在網絡方面的創新,也對法律法規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人應當順應網絡化發展趨勢,彌補我國法律在網絡投資這一方面的空白,本文僅從經濟法簡論之。

【關鍵詞】余額寶,證券投資,法律,網絡化

2013 年 6 月 13 日,余額寶正式推出“余額寶”這一業務,余額寶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內,既可以隨時用于余額寶消費、付款等支出,同時也能夠購買貨幣貸款投資收益,獲得增值。余額寶的操作流程并不復雜。用戶將自己余額寶中的資金轉入余額寶用戶,后者中的資金平時用于投資金融產品,而當用戶需要用錢時,可直接從余額寶用戶提取。

余額寶實際上是將貸款機構的貸款直銷系統內置到網站中,用戶將資金轉入余額寶的過程中,余額寶和貸款機構通過系統的對接將一站式為用戶完成貸款開戶、貸款購買等過程。而目前僅有天弘貸款“增利寶”一家貸款機構作為余額寶的對接貸款機構。

用戶存在余額寶的投資所獲取的利益并非是銀行利息,而是投資貨幣貸款的收益,銀行利息至少在國內是無風險的,而投資貨幣貸款盡管投資風險極小,但并不屬于無風險投資。貸款機構抵御流動性風險的能力較弱,一旦貸款出現大幅縮水或投資者集中贖回投資的情況,而貸款手中所持流動性資產又不敷支出時,曾在 2006 年就出現過這種現象,這將是對貨幣市場貸款重要一擊。貨幣市場貸款必將面臨嚴重的被動局面,這種情況在 2006 年就曾出現過。

T + 0 交易適用于用戶的不固定性,同時余額寶可以給用戶貸款,使用戶可以用此筆錢投資、消費,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使用余額寶。以前對于現金的管理一直以傳統貨幣獨占鰲頭,但是因為傳統貨幣不夠方便,在 2012 年,貸款機構就要用投資者擁有或借用的資金來替客戶先墊付資金,此時是最早的 T +0 產品的贖回過程。

雖然省略了傳統貨幣帶來的不便捷,但如果銷售量增加,對于中小型的貸款機構的資金流動量是重大壓力,此時需要貸款機構提出高效的營銷方式來度過難關,不論是哪里信用體系沒有 100%完善的,雖然淘寶推出天貓利用成交數建立信任度,但是對于信用體系依然不是完全靠譜的,信用體系需要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如此看來,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買小額價值、數量較少的商品后由作為第三方的直接余額寶墊付,操作流程簡單、方便,快捷。而增利寶則是作為一種貨幣貸款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直接被消費者購買。

相對于用余額寶購買商品只能在網絡上進行的局限性,用戶將資金存放于銀行零風險,以及購買商品的平臺不受約束。由此而來,更多的人信賴有實力的貸款機構名而非排名 50 名左右中小型貸款機構,大型貸款機構介紹的產品也更受歡迎。

證券投資貸款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貸款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貸款托管人托管,由貸款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炒股、債券等金融手段投資。人們平常所說的貸款主要就是指證券投資貸款,它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投資者通過購買貸款的方式來間接投資于證券市場。

證券投資貸款的設立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通過發行貸款股份成立投資貸款機構的形式設立,通常稱為機構型貸款; 二是由貸款管理人、貸款托管人和投資人三方通過貸款契約設立,我們通常將其稱為契約型貸款。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證券投資貸款基本都是契約型貸款。

隨著網絡在社會應用中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大眾化的工具,網絡也逐漸深入到金融行業中,銀行銷售的產品也將目光轉移到互聯網上,其中也包含貸款。銀行以往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于儲戶的存入銀行的錢來獲得利息差額,像余額寶這樣的新式業務漸漸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響老百姓傳統的投資、理財理念,雖然現在這種新的網絡貸款形式沒有像銀行的存蓄業務一樣被大眾完全接受,但是作為網絡的金融界勢必會對傳統的商業銀行造成嚴重沖突,同時網路上的金融行業一定有更加開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必將成為金融 IT 及大數據挖掘機構的新寵兒。

雖然我國在證券方面法律不斷加強如《證券法》、《證券投資貸款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規,但是依然不及貸款業法律。liuxue86.com

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依然不夠完善,沒有以此為主導的相關法律法規,甚至連較為相配套完善的規范性文件都沒有,沒有一套完善的證券投資貸款法案,對于在貸款中產生的問題,政府即使參與進去監管,但是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保障,政府也很難有效擔任起監管的重任,監管的操作性差,監管力度便跟不上去,國外的證券投資貸款具有延續性,法律法規相對健全,而我國到現在為止,監管貸款行業的機構如中國證券業協會主要要求大家以自律為主,沒有行政處罰的權利,一次監管的力度一定會受影響。

目前,我國網絡證券投資貸款的法律制度還處于空白狀態。我國2012 年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貸款法》,及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相關部門規章均未出現與證券投資網絡化相關的條文,這也讓目前的網絡證券投資者的利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缺乏相關保障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投資現狀。

這要求有關國家權力機構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章的制訂,彌補我國法律在這方面存在的空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盡量規避法律的滯后性。從而,為調控證券投資網絡化中出現的各種法律關系提供法律上的支撐。同時,我們也應當完備相關執行、監督體系,確保相關法律得以準確適用、實施。

余額寶的一經投入市場,便以驚人的迅猛速度發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未來網絡證券投資貸款將會為我國金融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我國金融界發展創新的同時,法律應當與時俱進,跟進時代的發展步伐,適應社會的廣泛需求。

參考文獻:

[1] 歐麗君,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評價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2] 王怡,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3]大智,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2

篇4

論文關鍵詞:農藥濫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安全,市場失靈,政府失敗

一、引言

近期發生的“毒豇豆”、“毒豆芽”、“毒韭菜”、“毒大米”等等諸多食品源頭安全事件引起了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的極大擔憂,并且使政府在食品安全領域管控效力備受質疑和指責。因此,如何有效防止類似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防止農藥的濫用,重新樹立公民對我國食品安全的信心成為全社會關心的話題。

西方發達國家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大多采用加強機構設置、制定完整法律措施和充分發揮第三部門的積極作用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大規模推行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及可追溯系統來對食品安全進行全方位監控和明確責任。近幾年,我國學者結合國際成功經驗從本國具體國情出發,對此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具體研究和有益探討,比如,范春光認為,應當借鑒國外經驗,建立起全過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實現食品安全的監管目標[1];學者劉亞平從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破解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困局,不只是監管機構撤并的問題,而是要重構政府與市場關系, 反思現有監管模式[2];沈紅則通過近幾年對市場隨機抽查的結果匯總分析得出,要在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和的網絡體系[3]這四個方面入手進行解決,除以上四個方面畢業論文提綱,學者徐曉新認為應充分發揮中介組織作用、促進消費者的參與[4];劉為軍等人指出,由于外部性、人的有限理性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市場本身無法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必須通過政府管制來解決[5]。

以上研究及實踐表明“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是政府實現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而農產品則始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食品的質量安全也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保障[6],因此農田管理理應成為我們監管過程中首要高度重視的問題,然而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相關研究較少。根據2008年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的數據,至2006年末,我國共有農業經營戶2億多戶,農業經營單位39.5萬個[7],全國耕地面積約18.2574億畝[8],戶均耕地面積僅有9畝左右,小規模經營農戶在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此多的散戶經營,使農田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顯然,如果沒有良好的農田管理,食品安全后續監管過程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因此,對農田管理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意義重大,而農田管理的一個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農藥的使用。

二、農產品安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原因分析

(一)農產品源頭的安全隱患——農藥的使用

農藥作為一種可以增加產量的藥劑為各國所普遍使用,關于它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最重要的是農藥濫用問題,盡管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資料客觀反映這一情況,但每年農藥中毒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的事實不可否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相對于我國建國后才開始推廣使用農藥而言,國外使用農藥的歷史較早,因此,對農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認識更為深刻。澳大利亞學者Clevo Wilson和Clem Tisdell通過數據分析認為,農藥的使用不僅對人體會造成一定的損害,而且對環境的污染是長久的,其成本大于收益,最終將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9]。美國學者JohnS. Wilson和TsunehiroOtsuki則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出發認為糧食生產必須在安全和經濟之間的進行適當取舍,要全力清除農藥濫用及制定更為嚴格的農藥使用標準[10]。加拿大則大力推行有機農業,盡量避免使用農藥[11],由此可見,農藥的負面影響是確定無疑,發展生態農業是趨勢。

但是,根據相關專家的說法畢業論文提綱,通常情況下施用農藥后因病蟲害引起的農作物的損失會保持在35%左右,而不施用農藥則損失可能會達到70%左右[12],因此,一方面,農藥的使用在保證我國糧作物供給上功不可沒,就目前來說農藥的大規模使用是必須的;另一方面,如果減少或不使用農藥,農民損失是相當大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民收入還非常低的情況下不可能讓其自覺的控制農藥的使用,但這也成為了農產品安全的最大隱患。徐曉新甚至指出由于農民的素質比較低和利益趨使,農民購買并使用劇毒的農藥,這是食品安全問題最初的源頭[13]。

就我國國情而論,農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大范圍使用是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如何保證農藥的使用在安全的范圍之內以及如何鼓勵農民去生產綠色有機產品從而逐步擺脫農藥對農民收入的制約,使農民保證農產品安生的情況下利益仍然能得到保障或補償。

(二)市場失靈原因——不能區分農產品品質的好壞

眾所周知,市場之所以能發揮其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生產能力,消費者在消費之前必定通過市場來獲取與之相關的可用信息來確定其是否購買某種商品。但是就我國農產品市場來說信息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從而產生了賣者和買者的信息不對稱,其結果是不能以質定價。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就農產品本身而言,其產品本身是具有經驗品和信用品的雙重屬性[1],也就是說,從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食用后有不良反映)、口感、新鮮程度等方面的品質特性來說是經驗品,因為這些方面消費后是可以明顯感知的;但是如果從其農藥殘留(食用后人無明顯反映,但確實對人體有傷害)狀況、是否含有激素、內部營養元素的構成及含量上講又是信用品,消息者消費后一般不可感知。農產品所具有的這兩種屬性,特別是其具有信用品的特點是有利于生產者隱瞞一些負面信息而使購買者事前不能獲取與商品相關的全部資訊,從而導致信息不對稱情況的發生,出現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一方面使得消費者難以區別農產品品質的好壞;另一方面促使農戶使用各種農藥去提高農產品產量、改變產品外觀觀感和提高口感度等等,而忽視其真正的內在品質,諸如高營養,無公害等等,使優質與劣質農產品相混淆,使得農民因生產安全農產品所付出的代價不能得到補償,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發生。

就消費者而言,與其它商品一樣畢業論文提綱,對農產品品質及食用安全的評價是根據其價格[14],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偏向“價格優先”,綠色消費意識不強[15]。對于一些農產品,消費本身并不能從外觀上或其品質上區別孰優孰劣,從而視為同一檔次,所以也出現了以價格優勢為標準進行選擇的行為,盲目追求所謂的“性價比”,使市場失靈現象更為嚴重。總之,消費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從而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政府失敗原因——不能有效監管

政府作為市場主體之一,其主要職責便是監督、糾正市場的失靈,對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市場失靈進行內部性政府管制,消除信息不對稱,使市場機制能夠順利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頻頻出現的食品特別是農產品安全問題反映了政府在管制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 管制成本過高。

從理論上講,對每一種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全面監控,是最完全的監

控,但相關的監控成本將是政府所承擔不起的[16]。因為政府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就必須實現對農產品的全程監督、就必須對農產品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和要求農戶及時的信息披露,但是上文已經指出我國小農經濟的分散性使得各地方政府不可能做到到家到戶的監督,政府所做出的種種監管決策不能真正有效落實,農藥濫用現實仍較為普遍。而西方發達國家則早已完成了農業產業化轉型,大模型標準化生產成為其一大特點,加之各類第三部門的廣泛存在,使得政府監管對象集中、監管壓力較小,決策易于落實,所以其政府監管也較為成功。

第二,處罰執行成本過高。

對于一些違反食品安全的行為,政府都有相應的法律處罰措施,但是,我國農產品銷售渠道非常靈活,根據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不論村莊多么偏僻,都會有小商小販開車進村收購,然后再集中賣給其它中間商。就整個農產品收購過程來說大多沒有實現對農產品安全的檢測畢業論文提綱,即便是進行了檢驗,也是集中收集后再檢測,導致出現了問題也很難區分具體責任人,追溯到農戶個人的難度較大,從而使不少人懷有僥幸心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也正是因為這樣,國外流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以及HACCP在我國難以大規模推行。此外,緊縮農藥的使用,會減少農民的收入,其后果可能會使農民與政府監管部門產生較大摩擦,甚至會演化成對抗問題,使農產品安全更加不能保障。

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政府真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落實對農產品的全程監督及對每一違法行為進行懲戒,其結果則很可能將高昂的監管成本轉嫁到農產品成本上,這反而促使農民想各種辦法人為去增加產量以實現預期收入,其中最為主要的辦法就是使用各種不安全的農藥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有效組織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建立中介組織。這個組織不但可以使分散的小農聯合起來,統一管理、合作經營、共同面向市場,又能夠代表農戶利益,使農戶利益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統一,這個組織形式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17]。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解決市場失靈

首先,合作社可以通過注冊商標品牌來將自身與他人相區分。

農產品市場是一個近似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中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每一個人所生產的產品基本同質,這樣的產品市場使單個農戶不可能去宣傳自己所提供的商品的優越性,因為不僅效果不佳,而且成本過高。但是合作社則可以發揮其規模大、標準化生產、安全高效等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商標注冊,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反過來又促使合作社更為注重其品牌聲譽,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內在品質;另一方面讓消費者掌握更多的購買決策信息,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所帶來的決策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失靈給消費者和農戶造成的損失,實現優質優價。

其次,合作社能實現對農戶的利益補償,推進綠色產品的生產。

保證農產品安全,盡量少使用農藥是全社會的共識畢業論文提綱,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最緊迫的任務。經濟主導型的特征是行為主體的經濟行為以獲取最大收益為目的。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所創造的額外利潤是驅使他們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的最根本動力,因為誰也不愿意為了提高農產品安全而去放棄本可以獲取的利益。只有當一部分農民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得到更大收益時,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就會使得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推動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而從更大程度上保障農產品安全。而合作社就可以做到保證綠色農產品生產的同時,補償農戶由于減少農藥的損失,并提高農民的收入。它通過為農戶提供農資產品購買、農業技術和產品銷售服務來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銷售收入等方式彌補農民為生產綠色產品而產生的損失;它可以聯合農戶開發地理標志產品、地域著名產品,注冊登記農產品品牌,通過優質優價,或獲取品牌收益,來提高農民收入;而大型合作社還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使農民在農產品銷售鏈上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到合作社中進行綠色產品的生產。

案例:隆豐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是甘肅省民勤縣的第一家注冊合作社,該合作社主要從事的是洋蔥的生產和銷售,并且是當地最大的一家洋蔥產銷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生產,統一購銷。為了便于與其他洋蔥生產者相區別,合作社不僅注冊了商標,而且將其商標品牌印刷在其專門定制的紅色包裝袋上,在洋蔥的銷售過程中必須用這種包裝袋。在市場上不僅中間商很容易將其識別,而且據了解,其品牌也在消費者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認可程度逐年上升。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有利于緩解政府失敗

首先,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有機相聯,減少了監督及執行成本。

各農戶通過合作社易于迅速集中,使得政府的農業服務部門透過合作社向農戶進行監管,節省了政府機構與分散農戶聯系的成本,而合作社進一步通過統一農資采購、統一技術規范、統一使用肥料、統一治蟲施藥和統一農產品檢測及銷售來實現對合作社成員生產全過程監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確保所生產出來的是綠色、無公害的優質產品,使政府難以靈活實施的各種監督舉措內部化畢業論文提綱,極大降低了政府監管的成本,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摩擦所帶來的爭執,將政府在農田管理上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得到較為有效的解決。

其次,利益相關者的一致壓力從很大程度上遏制成員農藥濫用。

雖然政府機構無法掌握分散農戶使用農藥的情況,但處于同一村莊的農戶對鄰居生產用藥情況有較為充分的信息。同時,處于一個相對狹小范圍內的農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熟人社會”關系:如果某合作社成員隱瞞了使用烈性農藥的情況,極有可能出現的農產品安全問題會使整個合作社的聲譽和收入遭受損失,該農戶不僅受到來自于合作社的懲罰,而且還要承受周圍人群施加的道德譴責,其社會地位受到嚴重削弱。總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具有極為廣泛的聯系基礎,能夠糾正農藥濫用問題中政府監管失敗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案例:民勤縣金光高效農業產銷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該合作社主要從事的是蔬菜的產銷。為了保障農產品安全,合作社嚴格掌控農藥的使用,統一農藥采購及使用,并對農藥的使用請專家進行指導;合作社本身有育苗中心,一直積極探尋更為優質的品種。上級主管部門每次只隨機抽檢部分農戶便可以掌握全部成員使用農藥情況,政府也經常利用合作社定期及不定期的社員大會來宣講各種農業政策,加強與農民的聯系與溝通。

四、多中心治理——政府、合作社、其它社會組織三者缺一不可

由奧斯特羅姆等一批學者發展的多中心治理理論認為:對公共事物的良好治理不僅僅依靠于政府,而且還需要吸納更多的社會組織(第三部門)參與其中,強調自主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對于農產品安全,政府、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它社會組織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明確各方職責,相互配合在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的調節作用才能解決農產品安全的源頭問題。

三者關系如圖一:

圖一

政府應該在法律法規上進行完善,其主要職責是制定相應的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標準以及違反該標準的嚴厲懲罰措施,使安全生產成為農戶的自律行為;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引導和強化其在安全生產上以及將分散的農戶聯合為一體的優勢,讓合作社成員形成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從而更利于政府的監管,并積極推進合作社的品牌建設;定期食品安全檢測公告,推優警劣;扶植其它社會組織的發展等。為農產品安全生產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合作社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組織,更應該發揮其貼近治理對象的優勢畢業論文提綱,成為農產品安全保障的主體,發揮其在產供銷上的一切影響力,保障農產品生產源頭的安全,將政府在農田管理中管不了、管不好的方面盡量內部化,并積極擴大其影響力,帶動更多的農戶,追求更高品質;合作社也應該配合政府的監管行為,積極提供便利,自覺帶頭遵守《食品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并且應該加強與其它社組織,如合作社聯合會、消費者協會等等協會之間的聯系,共同為農田管理出謀劃策、承擔起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主力軍。

其它社會組織,如消費者協會、養豬協會、蔬菜協會、金融保險機構等等。消費者協會應該發揮其聯系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功能,探索調節二者之間矛盾的積極解決方案,成為聯接雙方的橋梁;各種行業協會則應該積極探索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以及推廣,彌補政府在食品監管中的死角,分擔政府的工作壓力,并且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各種培訓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生產技術能力,以及介紹引進品質高、效益高、無農藥依賴的優質農產品品種;此外,應該充分利用保險機構的風險保障機制,將一部分保質期短、易變質、產品運輸風險大的綠色農產品進行投保從而確保農戶利益并生產出更多的市場信息以利于消費者選擇。

五、總結

農田管理作為農產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農田管理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農藥濫用及殘留問題。但是存在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現象使農產品安全問題更為突出,農產品不能因其品質高低而獲取相應的社會認可及收益。本文認為必須明確政府、合作社、其它社會組織在確保農產品安全中的職能定位,特別是要發揮合作社為作為一個主體在解決該問題上的獨特優勢,三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職才能解決在食品安全中難于解決的瓶頸問題——監管及農民利益補償問題。

參考文獻

[1]范春光.國外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及其借鑒——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信息披露制度[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3):96-98.

[2]劉亞平.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痼疾及其糾治——對毒奶粉卷土重來的剖析[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3):84-93.

[3]沈紅.食品安全的現狀分析[J]. 食品工業,2011(5):89-91.

[4][13]徐曉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45-48.

[5]劉為軍、潘家榮等.關于食品安全認識、成因及對策問題的研究綜述[J]. 中國農村觀察,2007(4):67-74.

[6]王華書、徐翔.微觀行為與農產品安全——對農戶生產與居民消費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23-28.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EB/OL].

篇5

關鍵詞:電視購物;消費者權益;法律規制

一、 電視購物的概述

(一) 電視購物的發展歷程

電視購物是以電視臺的專門購物頻道或節目為平臺, 不間斷地以直播或錄播的方式播出商品信息, 為觀眾提供全新的視聽感受與多樣性選擇的―種家庭購物方式。消費者可以坐在家里, 哪都不去, 只要看看電視就可以知道商品信息,打個電話就可以買到所需的商品。①電視購物作為電視媒體與零售業的一次結合,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國際國內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被譽為零售業的第三次革命。

電視購物起源于美國,1982年全世界第一家電視購物公司美國家庭電視購物網HSN(Home Shopping Network)創辦于美國佛羅里達州,1986年,另一家美國電視購物公司“克維思”(Quality, Value and Convenience, 簡稱QVC)在賓夕法尼亞州成立,它迅速成長為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購物頻道。其后電視購物在歐美及亞洲的韓國、日本取得了長足的發展。②相比較而言,電視購物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國電視購物的發展從90年代起步至今共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年至1998年,起步及發展階段。我國的電視購物率先起步于1992年,廣東珠江電視臺和廣州電視臺在國內首先推出了電視購物節目 “美的精品TV特惠店”。③隨后電視購物節目在我國逐步發展起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到1998年,我國已有數百家電視臺開辦了電視直銷節目,年銷售額達到了幾十億。④1999年至2002年,低迷階段。在電視購物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節目中宣傳的產品和實際產品不符、產品質量低劣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得電視購物在這一階段產生了信任危機,從而使電視購物在這段時期遭遇了“滑鐵盧”。2003年至今,復蘇階段。受國外電視購物經營模式的影響以及我國電視購物節目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得電視購物在市場中又復蘇起來。其代表就是成立于2004年的上海東方CJ家庭購物頻道及2006年成立的CCTV中視購物頻道。

(二) 電視購物的特點

電視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營銷和消費模式與傳統的銷售模式及網絡銷售模式相比較具有一下特點:

1、 無店鋪銷售。與傳統的銷售相比,電視購物無需特定的商鋪進行經營的模式。2004 年, 經國家質檢總局、 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并的新版的《零售業態分類》國家標準, 正式將電視購物與郵購、 網上商店、 自動售貨亭、 電話購物作為無店鋪銷售的五種形式規定下來。

2、 虛擬性。和傳統銷售相比,在消費者拿到商品之前其所接受產品信息的方式,訂購以及支付等行為都具有虛擬性。

3、 方便、快捷性。電視購物無需消費者到商場等地方,只要坐在家里,打個電話就可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足不出戶即可完成交易,比傳統的銷售方式更為方便、快捷。

4、 覆蓋范圍廣、受眾廣泛。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視在我國已經有了很高的普及率,有電視信號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電視直銷節目,所以說電視購物的覆蓋范圍很廣,受眾廣泛。

5、 權威性。媒體、報紙、電視等都被稱為是政府的喉舌,因此和網絡上各種各樣的信息等相比較電視購物具有更強的權威性,所以電視購物比網絡銷售更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6、 商業信息的展示方式不同。雖然在網絡購物中商家可以通過播放視頻圖片、巨幅廣告、按鈕廣告乃至流動媒體廣告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但是電視購物節目的現場性是網絡購物無法比擬的。主持人現場主持、受眾熱線電話、拍賣商品的存量展示能更廣泛地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如在美國的藥品電視購物節目中,往往會有醫生或藥劑師在現場為消費者解答疑問、提出建議,這種方式比起網上只能靠消費者個人搜尋相關信息更加迅速、互動性更強。⑤

二、 我國電視購物的模式

根據經營者間的不同關系可以將電視購物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 以電視臺為主體,開發相關產業。這種模式即由電視臺自己組織貨源或者是生產商品,自己拍攝相關的節目,在自己的頻道播出,由自己的公司進行銷售。這種電視購物的模式以北京的BTV電視購物為代表。

(二) 傳統電視直銷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是以專業直銷公司為主體,直銷公司自己組織貨源并制作成廣告,通過購買電視臺的頻道和時段進行播放來銷售商品,公司負責商品的運營,節目制作,物流配送等。此種模式以橡果國際等專業電視購物直銷公司為代表。

(三) 電視購物直銷公司與電視臺合作、 合資成立專業的電視購物直銷公司,多為合資經營性質。這種模式以 2005 年 4 月由韓國 LG 與重慶電視臺成立的重慶 GS 購物有限公司為代表。⑥

從我國電視購物的模式和主體來看,電視購物兼具公司和媒體的雙重性質,行業界定不是很明晰。

三、 我國電視購物存在的問題及對消費者的影響

通過以上對電視購物的分析可以看出電視購物在我國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損害電視購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 虛假宣傳現象嚴重

虛假宣傳是指在商業活動中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或者服務做出與實際內容不相符的虛假信息,導致客戶或消費者誤解的行為,這種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原則,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在我國的電視購物過程中,商家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顧產品的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不符實際的描述,夸大產品的實際功效,使得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沒有獲得充分的知情權。

(二) 產品質量低劣、信任危機突出

眾所周知,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產品質量低劣將嚴重打擊消費者對電視購物的信心,在產生電視購物的信任危機的因素中產品質量低劣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在電視購物中,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完全建立在賣家對產品的描述、介紹上,這種特殊的服務方式就使得消費者不能貨比三家,也給一些賣家假借電視購物知名出售假冒產品,蒙騙消費者提供了便利。在電視購物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多次因為產品質量問題而使得消費者對電視購物敬而遠之使得電視購物的發展一度出現低迷狀態。此外,電視購物中承諾的“三包”無法兌現,銷售商對出賣出去的產品質量問題能推就推。

(三) 售后服務不到位

一些電視購物公司只看重商品的出售率,其目的就是將產品賣給消費者,而不顧售后服務, 造成消費者維修商品難、 換貨、 退貨難, 投訴率很高。當今社會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商家間的競爭往往就是商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的競爭。電視購物在這方面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由于供貨不及時、售后服務跟不上等出現糾紛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電視購物商品甚至是“三無”產品。這主要是有些商家沒有固定的營業地,當產品出了問題的時候,消費者找到電視直銷,但電視直銷商已找不到供貨商了。此外一些電視購物體系不健全,市場覆蓋能力很差。電視購物所擁有的合作銷售網絡是一種短而窄的渠道模式,多采用“專賣店”的形式,也有的采用在商場中直接租賃專柜的形式。一般來說,直屬銷售網點只有一家。此外,還有送貨上門的方式。但電視購物公司對外宣傳時一般都聲稱有幾十家分銷網點,分布各大商場,可實際上,大型商場一般很少有電視直銷銷售網點,即使有,不是商場人氣不旺,就是柜臺位子極差,很難形成有效覆蓋,市場覆蓋率低。所有這些,都使得消費者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沒有具體確定的對象,不利于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四) 市場準入門檻低,政府監管不到位

從電視購物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電視購物中的人員魚龍混雜,行業競爭不規范,許多商家為了盈利不顧條件肆意進行電視購物公司的組建。一些公司既沒有精良的制作,也沒有新產品的開發,僅靠寥寥幾部電話,幾個送貨員,花錢買點電視時間段就打個“廣 告 ”掛牌起家,完全背離了電視購物的 “軌道 ”。⑦這一現象的存在說明在我國的電視購物過程中,什么樣的企業都可在電視購物中出現,政府在監管的過程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也沒有相應的法律對其做出規定,對進入電視購物領域沒有確定明確的準入標準。

四、 電視購物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對策

(一) 遏制虛假傳

電視購物作為一種無店鋪銷售形式,消費者對產品、產品質量及售后服務狀況的認識、了解完全取決于電視節目中的宣傳。電視購物過程中所傳遞給消費者的信息對于促成交易的成功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所以說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就要對那些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的經營者作出相應的處罰,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也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懲處虛假信息的廣告經營者。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提高商家的信譽,促進整個電視購物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規定反悔期

電視購物消費合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在電視購物節目播出時,商家在節目中已將待售商品的樣狀、價格等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展現在受眾的面前,因此可以將電視購物視為一種要約行為,一般消費者通過節目打完電話,訂購行為完成后,即可視為一種有效承諾,此時合同已經成立。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與電視購物經營者雙方地位具有不對稱性,對于商品的性能、質量等問題雙方的認識程度是不相同的,在要約、承諾過程中雙方在交易中所掌握的信息也是嚴重不平衡的。面對電視購物的大力推薦,消費者往往是在沒有得到有關商品的確切消息和充分考慮,喪失了充分知情權的情況下做出的承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按照一般對要約、承諾的規定去調整電視購物合同而沒有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和對經營者的優勢地位做出一定限制,那么對消費者是極其不利的,更進一步說對電視購物的健康發展也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說,規定一定時期作為消費者的“反悔期”對于彌補消費者和電視購物經營者在地位上的不平衡是一種很有效的做法。“這一做法在國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歐盟《遠程銷售指令》規定的“猶豫期”。消費者在猶豫期內試用商品有無條件解除合同的權利,而由此產生的費用,除了返還原物的直接費用由消費者承擔之外,其他一切費用由經營者承擔。除此之外,臺灣在《消費者保護法》立法時,將電視購物列為郵購的一種,臺灣《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賦予了消費者以“鑒賞期”和“特殊解約權”,依照該條規定,郵購消費的,包括電視購物收受商品的,可以在收受商品后7日內,退回商品或解除買賣合同,并且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美國法律也規定購銷交易在3天之內,消費者有權退貨并收回全額退款。從歐盟、臺灣和美國關于消費者退貨權實現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法律規定都是傾斜保護消費者利益的。”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定一定的“反悔期”,在反悔期內允許消費者單方面解除合同是必要的。

(三)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

市場準入制度是有關國家和政府準許公民和法人進入市場,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條件和程序規則各種制度和規范的總稱。⑨從目前我國電視購物的現狀和模式來看,電視購物中人員復雜,良莠不齊,因此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加強政府監管勢在必行。設立市場準入的標準,應當首先明確電視購的物經營主體,作為兼具媒體和企業雙重性質的電視購物公司既要進行工商登記,又要經過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的審批。這就要求國家廣電總局應設立明確的電視購物頻道標準,國家工商總局對電視購物公司在資金、 規模、 信譽上也要設定一定的標準。從監管上來說,也要這些部門結合起來共同進行監管。

(四) 完善電視購物保證金制度

眾所周知,在電視購物中,相比較而言消費者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各國在立法上也傾向于保護消費者,因此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出發,在電視購物中設立保證金制度是對于電視購物的健康發展是有益的。這種制度要求電視購物的經營者在進入該行業時,要提前預交一定的保證金,當商家和消費者發生糾紛時,如果消費者權益被損害有證據證明而商家卻拒絕賠償時,可以就這部分保證金對消費者進行先行賠付。通過這樣的制度,既可以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而且還有助于提高電視購物公司的信譽,這對電視購物公司和消費者來說,是一種達到共贏的好方法。這種制度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定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橡果國際在電視購物保證金方面做了有益嘗試,設立‘橡果國際保護消費者權益先行賠付保證金’。實踐證明,以保證金為基礎的先行賠付是一種對事實清楚、賠償額度認可的消費糾紛進行及時解決的有效機制。”⑩

結語

在經濟、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電視購物作為一種順應經濟發展出現的無店鋪銷售模式,鑒于其方便、快捷,權威性強等特點迎合了現代的消費理念,但是我國的電視購物行業卻一直不盡人意,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本研究結合電視購物發展比較完善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對我國電視購物行業的完善以及在此過程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以期對我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提供有益的建議并促進我國電視購物行業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參見:聶晶磊,《我國電視購物節目的現狀與對策》,載《新聞界》2009年第3期,第26頁。

②參見:熊倩,《電視購物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經濟法專業2010年3月,第4頁。

③參見:聶晶磊,《我國電視購物節目的現狀與對策》,載《新聞界》2009年第3期,第27頁。

④參見:石憲法,《我國電視購物發展的幾個新趨勢》,載《中國電視,業界視線》,第79頁。

⑤參見:彭慧,《電視購物商業模式的法律風險分析》,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法學理論專業,2009年3月,第14―15頁。

⑥參見:朱建華、何文景,《電視購物中相關法律法律問題及對策探析》,載《法治在線》第42頁。

⑦參見:姚彬,《我國電視購物的現存問題與對策》,載《新聞知識》,2005年5月第53頁。

⑧參見:王克權,《關于電視購物經營的案例分析》,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法律碩士專業,2010年4月,第21頁。

⑨參見:朱建華、何文景,《電視購物中相關法律法律問題及對策探析》,載《法治在線》第43頁。

⑩參見:王克權,《關于電視購物經營的案例分析》,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法律碩士專業,2010年4月,第25頁。

參考文獻:

[1]聶晶磊,《我國電視購物節目的現狀與對策》,載《新聞界》2009年第3期.

[2]熊倩,《電視購物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經濟法專業2010年3月.

[3]石憲法,《我國電視購物發展的幾個新趨勢》[J],載《中國電視,業界視線》.

[4]彭慧,《電視購物商業模式的法律風險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法學理論專業,2009年3月.

[5]朱建華、何文景,《電視購物中相關法律法律問題及對策探析》[J],載《法治在線》.

篇6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十多年前四川的傳奇民營企業劉氏兄弟的希望集團開始涉足肉制品行業推出火腿腸時使用的是希望品牌,而不是現在所使用的“美好”。稍微年長一點的人都知道,那時的“希望”品牌幾乎就是動物飼料的代名詞。后來“希望”火腿腸改名“美好”火腿腸,其中原因我不得而知,但當時希望品牌與飼料的高度聯想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另一個記憶中有趣的例子是浙江的日化產品生產商納愛斯公司。納愛斯公司以雕牌洗衣粉和肥皂聞名,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是市場上的領導品牌之一。在我的大腦里,雕牌就是洗衣粉,是肥皂,是拿來洗臟衣服的。對我來說有些搞笑的是,大約是2001年,納愛斯居然推出了雕牌牙膏。對于牙膏,我奉行的原則是多樣化,往往是家里放著至少三個品牌的牙膏換著用,對品牌也沒有特殊的偏好和忠誠,因此市場上常見的牙膏品牌我幾乎都買過。但那時,在超市里看到雕牌牙膏,我沒有買,想起如果用雕牌牙膏刷牙可能會引起把洗衣粉放進嘴里的感覺(盡管我不知道洗衣粉到底是什么味道),我就轉頭買別的品牌了。當時還有一個感覺是很好笑,大概寶潔公司不會出“汰漬”牙膏吧!很快,雕牌牙膏就退出了市場。2004年,在牙膏市場上沉寂了幾年后,納愛斯公司又開始出品“納愛斯”牙膏,透明的罐體,健康的訴求,我買過。雖然“納愛斯”品牌下還有香皂,但畢竟,我沒有“納愛斯”就是香皂這樣的奇怪想法。

品牌延伸是指一個利用一個已建立的品牌推出新產品或服務。在經典品牌管理教科書《戰略品牌管理》中,該書作者凱文?萊思?凱勒把以某種方式使用現有品牌與將一個新品牌與一個現有品牌結合使用這兩種新產品命名策略都稱為品牌延伸;而就產品的品類特征來說,品牌延伸又可分為產品線延伸(Line。Extension)與跨品類延伸(Cateaory Extension)。產品線延伸,是指在原產品品類內部的延伸,延伸產品與原產品相比往往具有不同的成分、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形式和尺寸、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用途或不同的市場定位等;而跨品類延伸,顧名思義,是指母品牌被用于與原產品不同類別的新產品。

品牌延伸是企業最廣泛采用的新產品策略。不同來源的統計表明,在成熟的歐美市場,有70%~80%的新產品是利用已經存在的品牌推出的。中國市場上,由于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企業的“年齡”都比較年輕,再加上國內企業重視品牌建設也就是十多年,相比成熟市場,品牌延伸的比例可能要低一些。但隨著市場的發展、產品生命周期的演進和企業的逐漸成長,品牌延伸在中國市場上將會越來越多。

品牌延伸的失敗率也很高。安永與AC尼爾森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快速消費品(FMCG)領域,品牌延伸的失敗率將近80%。雖然企業用已有品牌推出新產品的初衷之一是節約營銷成本,但畢竟不是完全沒有成本;即使沒有成本,至少還有機會成本。失敗,意味著成本付之東流,也意味著喪失機會。因此,在推出新產品時,企業是否進行品牌延伸和怎樣進行品牌延伸,是品牌經理們必須深思的問題,品牌經理們并應該盡量采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新產品品牌決策。

大量的研究為營銷研究者和品牌管理實踐者提供了豐富的關于品牌延伸成敗的驅動因素方面的真知灼見。然而,這些知識相對來說又是零散的,對于分散研究于不同文獻中的十幾個品牌延伸成功的驅動因素,還較少有知識告訴我們對于那些造成品牌延伸成功的眾多因素,哪些更為重要呢?這些因素是否直接導致品牌延伸的成敗,還是通過更加間接的途徑?

德國漢堡大學的營銷學者Franziska Volckner與Henrik Sattler試圖解答上述問題,獲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將研究成果以“品牌延伸成功的驅動因素”為題發表在了美國營銷學會旗F@-術刊物《營銷學報》。

兩位作者從自1985年到2001年發表于7個國際頂級營銷學術期刊且影響較大的品牌延伸實證論文中總結出了15個推動品牌延伸成功的因素。由于已有研究表明延伸產品的生產難度、消費者關于延伸產品品類知識、公司規模這三個因素對品牌延伸的成功影響較小,該文作者把這三個因素排除于大規模實證研究之外;同樣,作者還排除了在消費者調查中難以測量的兩個因素:過去品牌延伸的順序和方向、消費者情緒。并且,前期調研的證據表明,很少有消費者能確切回憶起某一特定品牌過去進行延伸的順序和方向,故這一因素在品牌延伸評價中只起著次要的作用。最終,作者指出,4大類型共10個因素(見表1)最有可能預測品牌延伸的成敗,這一觀點也得到了21位品牌經理和研究者的認同(所有經理人員都在德國主要快速消費品廠商任高級管理職位,而研究者都來自于數家德國大學的市場營銷系)。

該論文作者使用了德國快速消費品行業1998年至2001年66個真實品牌延伸(22個品牌,每個品牌3個延伸)來考察消費者對于品牌延伸的評價。通過入戶調查,作者最終獲得了由2426個德國消費者評估的6668份品牌延伸評估數據。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統計分析,作者為我們呈現了許多具有實踐意義的結果。

母品牌特征對品牌延伸成功的影響:

母品牌質量與消費者品牌信念對品牌延伸成功具有正面影響。

消費者的母品牌經驗對品牌延伸成功沒有直接影響,但消費者母品牌經驗與消費者的品牌信念有非常強的關系,即消費者母品牌經驗正面影響品牌延伸的成功,這是由于消費者的品牌經驗高度影響消費者的品牌信念。

過去的品牌延伸歷史對延伸品牌評價有負面影響,作者把這一負面影響歸因于品牌延伸帶來的品牌形象淡化。然而,如果考察各驅動因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過去的品牌延伸歷史對品牌信念、品牌質量與零售商接受度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即品牌延伸歷史通過正面影響上述3個變量間接正面影響消費者對延伸品牌的評價。

品牌延伸的市場背景對延伸成功的影響:

營銷支持對品牌延伸成功的影響既有直接效果,也有復雜的間接效果。延伸產品獲得的廣告等營銷支持越多,消費者越容易接受延伸產品。營銷支持力度越大,不僅零售商越容易接受延伸產品,消費者也將感知更高的延伸產品與母品牌的匹配度,從而越容易接受延伸產品。延伸產品與母品牌的匹配度越高,零售商越容易接受延伸產品。

零售商對延伸產品的接受程度高度影響品牌延伸的成敗。零售終端的鋪貨率越高,品牌延伸成功的概率越大。

延伸產品與母品牌的關系:

消費者感知的延伸產品與母品牌的匹配度高度影響消費者對延伸產品的評價。

母品牌與原始產品品類的功能屬性的連接對消費者評價延伸產品沒有顯著影響。

延伸產品的品類特征:

消費者感知風險和消費者創新對品牌延伸成功只有很小的影響。

該論文作者還用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向我們展示了各個成功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其中,母品牌與延伸產品的匹配度、營銷支持、消費者對母品牌的信念、零售商接受程度與消費者的母品牌消費經驗是影響品牌延伸成敗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該論文作者還發現這些成功因素之間的一些結構關系,如果忽視這些關系,將導致對這些成功因素的顯著性、重要性和邊際效果的錯誤估計,最終導致在延伸實踐中低效率的營銷資源配置。

關于在品牌延伸實踐中營銷者該如何影響這些因素并進行營銷資源配置,該論文作者建議如下:

1,對母品牌與延伸產品品類的適當選擇將有助于提高消費者感知的母品牌與延伸產品的匹配度。延伸產品廣告也有助于提高關鍵品牌聯想的突出性從而有助于消費者推斷延伸產品的特征與利益并理解延伸產品與母品牌的匹配。當廣告能夠證明母品牌的屬性可以幫助延伸產品提供利益時,消費者會得出母品牌與延伸產品是相配的和一致的。消費者重復觀看能夠引發合適的母品牌聯想的廣告也能夠幫助消費者建立起延伸產品和母品牌的連接,提高消費者感知的延伸產品與母品牌的匹配度。

2雖然品牌名稱并不能保證延伸的成功。但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母品牌的特征,如母品牌經驗與信念在品牌延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營銷者一般很難在短期內影響這兩個因素。然而,研究結果表明建立基于消費者的品牌權益或者擁有強勢品牌是非常好的策略,因為他們代表著利用已有的品牌作為杠桿獲得更多收益的前提條件。當擁有多個品牌可供選擇時,營銷者應該選擇在這些因素上更為合適的選擇。

3,有很多可以影響零售商接受新產品的途徑。比如過去的研究顯示進場和上架補貼有助于零售商接受新產品。促銷補貼有助于降低零售商告知消費者在某一零售店可獲得某一延伸產品的成本,從而提升店內競爭。廣告支持也可以提高零售商對延伸產品的接受。

4,在快速消費品行業,延伸產品獲得的營銷支持是延伸成功的關鍵。品牌經理對這一因素最為感興趣,因為這在他們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且,一般來說,可以短期見效。然而,公司的財務狀況將是延伸產品能夠獲得的營銷支持的限制條件。

篇7

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是流星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企業追求盈利最大化是其原動力,但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事關企業最終盈利目標的實現,事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事關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的和諧,事關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僅應該,而且是必須的。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盈利構建科學發展

近幾年來,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話題,日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還存在不少差距,有些企業甚至逃避社會責任,見利忘義、違規違法,由此導致了假冒偽劣泛濫、產品質量不過關、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和員工利益沒有受到保護等諸多問題,有的甚至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全面建設小康和諧社會的重要經濟組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沒人能夠否認企業作為“經濟人”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始動力。但是利潤最大化追求卻被一些企業家誤讀,甚至和社會責任對立起來。中國的一些企業家仍然將利潤追求作為企業經營的行動指南,認為企業活動就是追求利潤,向社會提品和服務;甚至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的負擔,逐利的心態使二者之間形成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樣的心態導致的結局就是,當西方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搞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的企業卻仍然在為利潤而喪失基本的商業道德,之前被頻頻曝光的污染、礦難等觸目驚心的事件,無不向人們展示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也使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公民”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獨立的市場主體,不僅是經濟活動中的經營主體,在社會活動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企業除了盈利的目的以外,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義不容辭的義務,應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然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不可避免地讓企業處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歷史階段,過分的利益追求使其很難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從西方國家經驗看,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解決資本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企業與消費者的矛盾,也就是實現社會利益群體的利益協調。當大量企業尚以利益為追求目標的時候,主導性標桿型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行動,能夠起至關重要的榜樣帶動作用。

當代社會的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是互相影響的。企業的經營行為不可避免的會對個人、社會以至全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企業有義務回報社會和承擔社會責任。由此引出一個責任鐵律,就是那些不承擔社會責任而一味追求企業利益的企業最終將失去利益乃至倒閉。

時至今日,企業社會責任已不是企業可做可不做的小事,已經是企業不可回避的話題。美國約有60%、歐洲約有一半的大公司設有專門的倫理機構和倫理主管,負責處理各種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行為提出的質疑,使用各種社會責任履行計劃、系統項目設計、科學決策機制和執行程序與控制系統等手段來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當得知一家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有消極舉動時,高達91%的美國人會考慮購買另一家公司的產品,85%的人會把這一信息告訴親朋好友,83%的人會拒絕投資該企業,80%的

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是流星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人會拒絕在該公司工作。由此可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才能為企業贏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當今世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在由單純的硬實力向硬、軟兩種實力協調并重的方向轉變。軟實力,主要表現為企業社會公信力、品牌影響力、產業凝聚力和供應鏈控制力等。擁有這些能力的企業,在資源配置、開拓市場、獲得貿易機會、低成本融資等方面會處于優勢地位。而這些都是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分不開的。

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可以吸引勞動力資源,激勵他們創造更多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再造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獲得美譽度和信任度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據有關調研資料顯示,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三分之二的公民要求企業不但謀求利潤、納稅、守法,更要履行社會責任。五分之一的消費者表示他們都是有道德的消費者,要求企業遵守社會道德,并拒絕購買不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的產品和服務。

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對“人”的認識由“經濟人”、“社會人”、“復合人”到“自我價值實現人”的不斷深化,企業管理也從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發展到文化管理階段,要求“以人為本“管理成為潮流。而人恰恰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以人為本,也就是以人與社會為本。

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更有經濟方面的回報。雖然會有比較大的初始投入,但可以通過技術革新減少生產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可借此降耗減排、節約資源、減少企業供應鏈和流通環節,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從而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進而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多的銷售收入。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積極舉動還會得到政府的各種鼓勵和優惠措施及政策扶持,消費者也更青睞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的產品。20世紀90年代,美國對21家履行社會責任較多的企業的研究分析表明,因履行社會責任而最終提升財務績效的12家,占比57.14%:財務績效未升也未降的8家,占比38.09%;只有1家顯示了盈利減少,占比4.76%。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生存與發展過程中,資源制勝是初級階段,資本制勝是中級階段,技術和人才制勝才是高級階段。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環境保護的日益嚴格,中國企業必然要走技術和人才制勝的道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企業,有可能留得住人才嗎?

中國企業正在打造企業文化,但企業文化的內涵說到底就是一種留得住人的機制,一種讓員工無限忠誠于企業的文化氛圍,一個讓員工自覺為企業出謀劃策的和諧環境。企業文化不是靠企業的中高層嘴上講講就能實現的,必須有切切實實的行動。如果企業不對普通員工負責,員工們怎么可能產生認同感呢?企業文化其實也是企業責任的一種表現,不負責任的企業不可能孕育優秀的企業文化。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社會責任可分為四點: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經濟責任是指企業要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資、福利、保險等各種保障和帶薪休假,法律責任是指企業要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和勞動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倫理責任是指企業應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是流星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企業社會責任的構建與實現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努力消除自己的運營活動、產品及服務的消極影響,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力發展綠色制造企業,盡量促進就業。慈善責任是指企業支援社區教育、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城市建設等項目的發展,幫助社區改善公共環境。

科學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平衡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涵和基本理念,正是對科學發展觀精神實質的詮釋和體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企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行動。

推行企業社會責任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天然的聯系。和諧社會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而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和諧社會的“縮微版”,是一種小范圍的和諧社會。

篇8

論文關鍵詞:本土化,營銷,戰略,解讀

 

一、引言

本土化戰略,是指一些跨國企業、公司為了在所在國或地區獲得最大市場利益,充分滿足本地市場需求,適應本地區文化,利用本地經營人才和經營組織生產、銷售適應特定地域的產品和服務,而實行的一系列生產、經營、決策的總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使得國際間經濟依賴性加強,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合作不斷擴大,跨國公司應運而生,但能夠發展成為市場“常青樹”的卻并不多。且這些為數不多成功經驗顯示,只有實行“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的戰略,國際營銷才能成功。

二、國際營銷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國際營銷戰略的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長足發展,使得跨國公司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即:他們不僅要與當地的公司爭奪市場份額,而且還要和同在一國市場的其他國競爭對手搶占有限的市場資源。因此,對東道國市場和文化習俗的了解和熟稔,勢必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從產品細分市場、個性化方面等來看免費論文,為滿足不同社會文化對產品的需求,企業很有必要調查研究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2.有利于跨國公司進行全球資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著企業融入當地,對東道國的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調配得心應手,從而有利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對各類資源進行配置。

3.從哲學的觀點看“本土化”問題—營銷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本土化營銷成敗就在于企業是否注意到了東道國市場的特殊性,并能順勢而為,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正是“本土化”的要義所在。迥異的國家人文因素,像其自身的特點,民風習俗、價值觀念、禁忌愛好、消費觀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都會給目標市場的開拓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差異使得世界各國消費者對商品持有不同的的態度和價值觀,進而導致購買行為也相應地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企業只有重視目標市場的本土化調研,做到“入鄉隨俗”,才能在拓展市場空間上如魚得水。

三、百思買“水土不服”和家得寶“中國失利”

今年年初,美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BestBuy)百思買宣布關閉中國所有的9家門店,實際上,百思買自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就一直未能形成全國性影響,店面多集中在華東一帶,其間還多次被傳言將退出。知情人士透露,百思買采取自己購買物業,購買商品,自己員工銷售的模式,甚至連促銷贈品都是自行采購,產品陳列也是以品類和尺寸為標準,而不是以品牌為單位,但國內家電賣場的上述資源均由廠家承擔,產品均是以品牌專區形式出現。如此一來,前期投入較大,承擔更大經營風險的同時必然需要更高的利潤來支撐。然而,在國美、蘇寧等規模化擴張競爭下,百思買進入中國近六年,主打中高端品牌,卻一直無奈地在“價格戰”和“保持高端形象”之間苦苦掙扎。而對中國消費者而言,他們最在乎的是“低價”,只有低價才是實實在在的實惠,“更嚴格的品類管理,更合理的購物引導”在“低價”面前都變得有些無足輕重。

無獨有偶,年初早些時候免費論文,世界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終于以一紙“致顧客聲明”畫上了打拼中國市場的句號。至此,家得寶進駐中國的時間僅有4年。2006年底,家得寶高調收購天津家世界12家家居門店,成功登陸了中國市場。當時,家得寶中國的門店版圖遍及北京、天津、西安、青島、鄭州等7省市。由于進入市場的時間晚于百安居,家得寶一開始就把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定位為收購現有網絡。東方家園、家世界家居等本土企業都曾和家得寶談判。然而,收購家世界進入中國市場的家得寶,并未打開局面。頻繁的人動和水土不服的盈利模式加上財務問題,家得寶的中國之路異常艱辛。

四、對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啟示

企業走出去,在東道國市場上參與競爭,勢必要解決營銷手段和策略的適應性,更離不開對當地市場消費文化以及消費者心理的了解和把握。為此,海外生產企業與當地經銷商之間要從單純的利益關系上升為品牌共創、成功共享的戰略伙伴關系,及時融入當地文化,盡快實現市場營銷本土化戰略。國際市場營銷實踐中流行著一句話:“寧愿要一個第一流的經銷商,第二流的市場;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場,第二流的經銷商。”百思買可家得寶這兩個鮮活的實例,以及沉痛的教訓,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生動的教材,望本文能為我國企業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大做強,不斷培育中國的民族品牌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甘碧群.曾伏娥.全球本土化營銷及其邊界界定.經濟管理.2003(24)

[2]胡左浩.國際營銷的兩個流派:標準化對適應性觀點.南開管理評論.2002(5)

[3]張穎.對本土化營銷的思考.商業研究.2004(19)

篇9

論文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淺析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

古典學派和自由主義學派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獲得最大的利潤”的傳統經營觀念很容易誤解或曲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這一階段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有待補充和擴展。根據經濟學家彌爾頓·弗里德曼的觀點,我們應該以歷史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傳統的社會責任觀有其合理的內核,但由

現代企業契約理論認為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企業是在契約的基礎上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制約與利益調和的關系體,而契約理論的前提仍然是產權理論。在企業產權明晰的特征下,以物質資本所有者為核心,以產權基礎上的契約關系為紐帶,以企業行為影響為判斷標準,企業主體的獨立性行為對契約關系及交易關系中各個體利益及外

經濟學對外部性問題的研究,有助于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意義的思考。科斯定理給出了這方面最著名的結論。根據科斯定理,無論最初的權利如何分配,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的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么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私人市場就將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并有效配置資源

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者們一直致力于探索超出經濟目標以外的企業行為目標的努力雜志網。韋斯利·K·米切爾強調理性經濟決策,把經濟決策建立在人類行為理論的基礎之上[17]。米切爾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通過使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分析與制度分析相結合,道格拉斯·諾斯解釋了社會制度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而經濟決策又如何改變著社會制度[18]。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從企業“創生”之初就存在了。代表企業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中所有利益相關人的利益,被以企業制度的形式約束固定下來。在固化了的企業制度中,企業經濟責任、法律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

管理學一般認為“權力”與“責任”是對等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不需要承擔責任的特殊權力實際上是極少有的。泰勒、韋伯、法約爾、巴拉德等管理大師都討論過企業權力問題[19]。一般而言,在企業內部一般存在法定權力、利益誘導權力、處罰權力、技術權力和個人魅力五種權力。而在企業外部,企業對政府的權力和企業對社會的權力一起構成了企業的“外權

對于企業內部來說,法定權力是企業因擁有資本而由企業法或公司法規定“與生俱來”的權力,企業行使法定權力必須承擔對股東的責任。同時,企業也因為擁有資本而雇用職工、生

而在企業外部,企業對政府的權力是由企業對政府的義務為基礎而獲得的。企業向政府納稅,自然就取得了政府“保護企業”的權力雜志網。這些權力包括企業財產安全、生產經營正常秩序不受干擾和破壞、參加公開透明的市場競爭并擁有一個有序的競爭秩序、依法進行民事訴訟并獲得合法權益保護等。企業對社會的權力也是由企業對社會履行的義務為基礎而獲得的。包括企業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而獲得消費者的喜愛、對社會公益事業的關心而獲得公眾好評、對社區的建設而獲得良好的社區環境、對員工關愛而獲得員工“忠心”、對各利益相關者誠信而獲得“有效合作”等。相反,如果企業不承擔對政府的納稅之責、不顧及社會責任,那么企業對社會、國家的影響作用將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性。例如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跨國公司利用其靈活的“內部定價”機制,規避所在國的關稅約束和其他市場監管行為、企業使用童工進行“血汗工廠”生產、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等。當企業不承擔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時,國家和社會也將剝奪企業相應得“外權力”,企業必將受到國家法律法規或社會公眾無情的制裁。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外權力”雖然在一定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但從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來看,隨著政府“善治”體制逐漸建立,企業對國家的義務呈現縮小之勢,而國家對企業的服務質量卻不斷提高,但從根本上講兩者間仍然是對應關系。另一方面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卻呈現擴大之勢,主要是由于原來的基礎較差,企業對社會的責任覆蓋面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企業的要求。

產產品、采購原材料、半成品、借款等,因此需要支付工資、對消費者、供應商和銀行等負民事法律責任。這些都可以概括為企業為生產經營需要而對利益相關者承擔的責任。

力”雜志網。有時企業對政府的權力大,有時企業對社會的權力大,但企業對政府和社會的權力之和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上保持穩定性。但在企業“外權力”之外,企業還需要承擔一定的義務,而卻沒有與之相應的權力區域,也就是企業權力“鞭長莫及”之處,也就是企業權力與責任的“差域”。任何的企業都希望“差域”的面積越小越好。

管理學分析

責任和社會責任之間所形成的制度關系處于一種納什均衡狀態。納什決策可能被選擇的原因是納什系列決策是相互的、最好的、擁有戰略穩定性的決策[19]。沒有企業僅僅改變自己的決策就可以做得更好。事實上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這種均衡結果是一種非合作博弈的結果,在這一博弈過程中人們往往選擇放棄社會責任的行為理性。而且這種固化的企業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性。所以,今天當人們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之后,人們要改變企業放棄社會責任的行為“慣性”也是不容易的。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

雜志網。不過,“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討價還價”實際上是很困難的。雖然外部性往往使市場沒有效率,但解決這個問題并不總是需要政府行為。在一些情況下,私人市場中的外部性也可以內部化。例如,有時外部性問題可以用道德規范和社會約束來解決。

界環境均會造成非平等性或非對等性影響。因此,從企業行為主體的角度和企業產權控制特征來看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為企業對股東及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企業納稅的責任、企業捐款的社會責任、企業自身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等。

于現實的經濟世界要實現完全自由競爭還缺乏很多條件,市場制度雖然是不可替代的,但仍有不足之處。而且整個社會的各項制度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制度間的閉合鏈條關系更重要,正確而全面的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內涵及其深刻意義,才是企業社會責任落實的前提基礎。

經濟學分析

參考文獻

[1]李立清,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05

[2]李玲玲.企業業績評價--方法與應用[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陳立勇,曾德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績效與社會責任[J].湖南社會科學,2002,7

[4]古麗娜.公司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與公司績效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6

[5]胡孝全.企業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6

[6]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2001,4

[7]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中國企業家現狀分析及企業家對企業經營環境的評價[J].管理世界,1993,6

[8]王艷飛.企業戰略性業績評價探析[J].財會月刊,2000,2

[9]朱錦繡.非財務指標考核與企業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02,7

篇10

論文摘要:綠色營銷是21世紀營銷發展的主流,是追求消費者、企業和社會三者利益和諧而統一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營理念。企業實施綠色市場營銷戰略是當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在新形勢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綠色營銷是指企業在整個生產、營銷過程中充分體現環保意識和社會意識,向消費者提供科學的、無污染的、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符合良好社會道德準則的商品和服務。這種新型營銷觀念是以環境保護觀念作為其經營哲學,以綠色文化為其價值觀念,以消除或減少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中心,以滿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出發點,并采取適宜的營銷手段獲取盈利和謀求發展的。綠色營銷觀念強調企業利潤、消費者利益、社會利益特別是環境利益的統一,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自上世紀}o年代初發表《人類環境宣言》拉開人類環境保護的序幕以來,綠色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并席卷全球,將把21世紀變成一個綠色世紀。綠色浪潮的興起帶來綠色需求的迅速增長,推動綠色市場的蓬勃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2000年,世界綠色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美元,到2010年將增至12000億美元。綠色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必然要求企業以綠色營銷觀念為指導,盡力滿足各國消費者的綠色需求。綠色營銷觀念強調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要把市場需求與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力開發綠色產品,盡量減少乃至消除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

1綠色營銷是新世紀營銷發展的主流

1.1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呼喚綠色營銷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同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相聯系,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以保證社會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長遠戰略。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問題。80年代是逐步樹立環保意識的年代,被稱為“環保崛起的十年”。90年代則將環保付諸于行動,稱為“環境行動的十年”。至今,世界各國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掀起了制定“環保標志”,實施“環保意識”的戰略及方針。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從宏觀上要求政府重視制定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方針及具體辦法,又要從微觀上要求各類企業將營銷活動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發展相聯系,使企業營銷活動有利于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也就是說,要求企業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來開展綠色營銷。

1.2綠色消費正在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消費者趨向于綠色消費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經濟發展在為社會及廣大消費者謀福利的同時,造成惡劣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已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迫切要求治理環境污染,要求企業停止生產有害環境及人們身體健康的產品。二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廣大居民個人收入迅速提高,他們迫切要求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及高質量的消費,亦即要求綠色消費。

1 .3政府更加重視制定和嚴格實施規范企業營銷行為的立法

政府對企業立法調控行為日趨嚴厲,既囿于保護消費者利益運動及保護生態平衡運動的壓力。同時,市場經濟日益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亦促使政府宏觀調控手段更加成熟。

1 .4傳統經濟為現代經濟所替代,為企業開展綠色營銷奠定了基礎

傳統經濟只重視勞動力和資本在經營活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土地等自然資源的重要作用。過去,人們認為自然資源是無價值的。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甚至掠奪式開發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今,現代經濟已取代傳統經濟,現代經濟不僅重視勞動力、資本,而且同樣重視自然資源在經營活動中的作用,強調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同環境相協調,從而為企業從傳統營銷轉化為綠色營銷提供了理論基礎。

2綠色營銷的功能

2.1綠色營銷能夠倡導綠色文明

通過綠色營銷活動,協調了企業利益保護環境社會發展的關系,使經濟的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對后代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和威脅,即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綠色營銷有利于企業占領市場和擴大市場銷路

隨著消費者“綠色意識”的增強,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成為時尚和明智之舉。特別是在國外,綠色消費占有很大的市場,我國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實施綠色營銷戰略。

2.3綠色營銷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和優化企業行為

綠色營銷促使企業采取防治和防止污染技術或使用無污染技術,在企業內部營造清潔和安全的工作環境,有利于企業職工的身心健康,在企業外部通過綠色營銷,樹立企業“綠色形象,促進產品銷售和企業發展。

3綠色營銷組合實施要點分析

3.1制定綠色計劃

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和生產真正綠色產品的先決條件是要有一個適宜的綠色計劃。在企業綠色計劃中,應明確企業的環境事務的方針和方向,不僅要闡明企業自身應當承擔的研制和營銷綠色產品的義務,還要具體說明環保的努力方向以及如何嘗試,并用以指導日常決策。此外,企業綠色計劃還必須與企業長期戰略計劃相組合,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

3,2綠色產品策略

開發綠色產品,要從產品設計開始,包括材料的選擇、產品結構、功能、制造過程的確定、包裝與運輸方式、產品的使用及產品廢棄物的處理等都要考慮環境的影響。綠色設計是本階段的關鍵,它強調對資源與能源的有效利用。在產品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材料選擇、產品制造品牌、功能、包裝、回收安全無污染等。

3.3綠色價格策吟

利用人們的求新、求異、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費者心目中的“覺察價值“來定價,而且消費者一般都認為綠色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愿意為此支付較高的價格。綠色產品價格上揚的幅度不僅取決于綠色產品品質提高的幅度和環保費用支出的多少,而且還取決于消費者對綠色產品價格的理解。在工業發達國家,綠色產品價格上揚幅度較大,消費者也樂于接受。在我國,由于消費者的綠色意識較弱綠色產品價格上揚幅度不宜過大,在大中城市市場價格可略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