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風險防范范文
時間:2023-08-28 17:02: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金融風險防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分析
目前,“互聯網+”與傳統業態之間已實現結合、互動的發展目標。“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尤為迅速,給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很大影響。為增強高職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還需要做好“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生金融風險防范工作。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現狀
高職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仍然存在缺乏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第一,學生缺乏自控能力,未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缺乏對金融風險防范的正確認知,應變能力不足,缺乏對消費的管理,很容易發生金融風險問題。目前,許多家長采用兩極分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對學生嚴加管理,在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忽略對學生的有效管理。大多學生的生活費均由家庭提供,如果缺乏對學生金融風險意識的培養,很容易使學生在互聯網時代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遭遇金融風險問題。一些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可能會非理性消費,未能合理規劃資金,從而涉足校園貸,盲目認為自己后續可以順利還款,一步一步落入校園貸的陷阱。高職學生沒有正式踏入社會,對社會金融和發展等方面缺乏防范的經驗,進而呈現出相關風險意識不足、缺乏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問題。高職學生被誘惑,草率簽下借款合同,這種借款合同不僅隱藏許多風險,還有可能涉及黑惡勢力的套路貸,對學生個體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高職學生在金融風險防范方面缺乏積極性,認為金融風險與自身無關,因此盲目地參與到校園借貸活動中。第二,大部分學生靠家庭獲得固定的生活費用,由于缺乏對生活費用的合理規劃,經常出現超額消費、過度消費的問題,在通過校園貸款平臺借款后,自身缺乏還款能力,出現還款拖欠的情況,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風險問題。另外,個別學生容易受到蠅頭小利的誘惑,缺乏對犯罪分子話語的分辨能力,導致學生出現個人身份證、銀行卡等真實信息泄露的情況,導致其經濟受損。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義
“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高職學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較強,使一些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的學生出現金融借貸和管理等方面的風險問題,影響學生正確財務理念和規劃能力的發展,甚至嚴重的還會出現消費過度、盲目信用消費等現象,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融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就必須加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對校園貸款、電信網絡詐騙等的正確認知,讓其意識到財務風險與自己是有直接關系的,只有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風險,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才能參與到正常消費、自我管理。培養高職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也是目前“互聯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盎ヂ摼W+”背景下出現很多與網絡信貸、借款等有關的平臺,為學生的自我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甚至還有可能使學生面臨財產損失風險。所以,基于“互聯網+”背景,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互聯網支付方式,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這能避免學生面臨網絡借貸等一系列風險問題,防止學生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策略
(一)完善市場和行業準入機制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還存在規范性文件和有關金融法律法規不健全的現象,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市場和行業發展氛圍,會導致市場發展面臨許多金融風險問題。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需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出臺各種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健全市場和行業準入機制,也可以引入行業訪問機制,為學生提供規范的網絡平臺和金融渠道。比如,明確螞蟻借唄、螞蟻花唄等的準入機制,增強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在京東白條等一些金融通服務使用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注意信息安全,加大日常監督和管理力度。在幫助學生解決短期資金需求的同時,避免給學生帶來信用風險,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互聯網+”環境中,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應對能力。
(二)提升高職學生風險防范水平
高職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校園期間學習金融知識、金融風險知識等相關內容,也可以讓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參與到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工作中,定期在學校舉辦金融知識講座,加大金融知識宣傳力度等,切實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消費觀,引導學生充分預防金融風險問題,這對推動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增強學生對金融專業基礎知識的正確認知,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產品,提升對借貸成本的衡量能力,還需要在提升高職學生風險防范水平的同時,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真實的經濟能力和償還能力,避免過度消費,加強對風險問題的有效規避,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結合金融風險等知識,提高學生的金融知識水平,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三)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新時期背景下,政府需要結合“互聯網+”背景,加大政府監督管理工作力度,通過混合監管和分開監管等形式,構建綜合管理模式,增強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的工作效果。高職院校和政府可以借鑒國內外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制定完善的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法律和制度,在制度和法律的引導下,推動高職學生金融風險防范工作的合理開展。同時,“互聯網+”背景下,政府還要加強對各類平臺的合理監督,做到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論壇FORUM力度,推動金融風險防范工作的合理開展。
參考文獻
[1]忻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2):26-27.
[2]陳薇.“互聯網+”金融風險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研究——基于“校園貸”亂象治理的視角[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9,37(4):128-132.
[3]孫麗俊,張詩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J].營銷界,2019(47):140+163.
篇2
一、金融風險存在的問題
(一)產能過剩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高消耗與高排放的企業。一般產能過剩在經濟運行方面容易引發金融風險。為了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我國應對經濟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隨之影響了金融行業發展。首先是由于相關行業經濟效益的下降,影響了經濟活力。大量資金在產能過剩中占據了很大比例。這就導致融資的成本與難度不斷增加,同時,也出現了資金錯配的問題。第二,在經濟發展的高速階段,產能企業為了擴大生產,從銀行得到了大量的貸款用于自身發展。但是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產能過剩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使銀行的不良貸款的存在情況嚴重。因此隨著政策的調整,銀行逐漸取消對相關企業提供貸款。相關企業被迫從影子銀行來進行融資。另外,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轉型,但是轉型不成功造成企業致命性的后果,影響社會安定。
(二)地方債務的問題
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舉債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一種重要方式,甚至成為普遍現象。政府依賴舉債出現了大量問題:違規低壓、高價賣地、管理混亂,不公開透明等問題。部分地方政府依靠賣地和銀行貸款來緩解財政問題。但是賣地的最大問題容易造成對房地產的過渡依賴,但是房地產市場本身存在的不穩定性會對房價與政府財政收入產生波動,由此賣地的方式行不通。銀行貸款的形式短時間可以解決地方財政的問題,但是長此以往會加大銀行的風險,不利于整體管控的建設。
雖然目前不會出現例如西方國家地方政府破產的情況。但是地方政府存在大范圍的債務問題要因此重視,這些問題的累積已經埋下金融風險的定時炸彈,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妥善解決。
(三)房地產泡沫化加劇
我國房地產價格的走高影響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隨著國家加強相關方面的宏觀調控,房價的增長逐?u趨于理性化。但是房地產市場針對金融體系的風險一直存在,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將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因此,房地產的泡沫經濟,會對金融體系資金鏈的斷裂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影響社會的民生問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原因之一便是房地產的資金鏈出現斷裂。
二、目前金融領域的特點
(一)整體放緩
目前全球經濟呈現放緩的情況下,金融行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金融行業的放緩容易導致不良貸款的增加,使不良貸款率呈現上升的趨勢。
(二)投資環境改變
由于經濟新常態的原因,部分投資者開始將存在銀行里的資金取出來,用來投資其他資本領域。但是經濟的增長需要擴大內需以及消費帶動。這樣的現象導致資金的流轉不順暢,使實體經濟的輸血造血功能下降。大量熱錢的涌入,提高了金融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不利于實體經濟與金融行業的正常發展。
三、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建設研究
(一)建立并完善立體式的風險防范體系
針對金融風險的工作,事前防范比事后處理效果更佳明顯,可以避免經濟出現大規模的波動。隨著我國經濟經過長時間的高速發展,并通過不斷的摸索實踐。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風險防范控制體系。但是在體系的建設上,仍然存在著不少缺陷。再加上金融行業的發展是在不斷變化,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而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沒有按照相應的變化進行調整,在監管上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沒有及時管理的灰色地帶有可能是未來金融危機爆發的重災區。
(二)提高風險防控意識
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除了制度設計,更需要人們在觀念上的轉變。提高風險防控意識,有助于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金融行業由于其自身原因,很多工作人員的風險防控意識薄弱。因此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工作人員要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所認識,從根本上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提高風險防控的意識有助于增強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的建設。
(三)加強行業自律
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與完善,要堅持金融行業的自律,金融行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市場機制的原則,同時要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與指導。金融業的自律有助于加強市場監督效果。市場機制最大的優點,引導金融行業的發展步入良性軌道,避免出現不規范的競爭,形成良好的行業發展。通過市場與制度方面的監督,即約束了惡性競爭,又有利于金融行業開展體系建設的深化改革,這樣可以使金融行業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也有利于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保證經濟與金融的安全。
篇3
【關鍵詞】金融;會計;風險
一、金融會計以及功能
金融會計,是我國會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按照會計的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對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治理活動準確、完整、連續并綜合的進行核算和監督,同時也對金融機構的財務信息進行衡量、加工和傳遞,幫助使用者在經營治理以及經濟活動中能夠合理、有效的做出決策。我國的金融會計通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政府銀行會計;第二類是商業銀行會計;最后一類是金融公司會計。金融會計在經濟體系中通常行駛核算和經營管理這兩項功能。一方面直接負責財務管理、損益計算以及經濟核算;另一方面通過對信息的分析預測來進行計劃管理和資金管理,以此調節和控制銀行業務的經營。
二、金融會計風險的產生
(1)理論風險。新時期金融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金融理論不能很好的滿足和契合現行會計模式,這種超前的金融業發展和稍顯落后的金融會計理論的不匹配矛盾,導致會計制度不能全面、及時、充分的評估金融風險狀況,進而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2)核算風險。核算是會計最基本職能,能夠真實確切的反映資金使用情況,是銀行業務活動的有效反映。當會計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程序不當時,就會出現核算風險,進而導致金融風險的產生。在實際操作中,個別單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因而會違反金融政策準則,提供不真實、不充分的會計信息,最終導致不能夠正確、科學的評價銀行的經營狀況,增加風險的可能性,影響金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3)管理風險。金融會計同樣也需要遵循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風險首先是會計監督風險,由于目前金融會計的監督職能較弱,對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經營行為不能起到應有的監督控制作用,影響我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其次是人員管理風險,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勢必吸納更多的從業人員,但是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嚴格執行規程制度、出現違規操作等現象,影響風險的控制和防范。
三、金融會計風險的防范和控制
1.建立正確的金融會計核算體系。會計在進行核算時,必須要依據銀行的相關會計制度和結算制度進行,要正確運用會計知識,嚴格執行記賬規則,并對密押、印章、憑證、帳表等嚴格管理。專屬設備和表件要配備專人管理并追究其行使職責,以真實、客觀、有效的憑證為依據,處理賬務。對記賬、結賬等工作,要做到到賬、賬款、帳據、帳表等全部匹配。正確計算存、貸款利息,使其能夠正確反映各項收入。同時,要推行會計責任制度,將責任具體到人,這樣就可以從細節處預防和控制風險的發生。
2.構建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體系,完善會計監督體系。首先,要將認識從防止會計人員差錯為主轉變為以金融會計風險防范為主,并結合管理操作,構建一個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以金融行業自身的特點和經營方式出發,制定相應的會計內部控制辦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的發生。其次,要完善會計監督體系,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督。事前與其他部門一同建立金融風險防范的動態監控機制對風險進行預防;事中要監督業務的規范性與制度法規的執行情況,避免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事后要針對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見,盡量減少和防范風險的產生。
3.加強金融會計從業人員建設,運用先進科學的技術設備。一方面,金融會計人員金融行業的主要從業者,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會計人員對于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義。會計從業人員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加強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其愛崗敬業、遵章守紀;(2)加強其會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開展崗位培訓以及技能競賽,打造一支業務技術水平較高的會計隊伍;(3)要嚴把會計人員準入關,選擇有使命感、責任心和專業素質的人員;(4)做好領導示范效應,會計主管人員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和能力為其他會計人員提供學習的榜樣,發揮領導示范效應。另一方面,通過運用現代化的電算化會計核算系統,促進會計核算質量的提高,不僅能夠提供及時有效、全面、完整的會計信息,也有利于實現業務處理、業務管理以及決策的有效融合,提高金融會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金融創新;系統崩潰;金融監管;金融系統崩潰;風險防范
一、金融創新與系統崩潰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金融創新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推動力。自1912年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并用它來解釋經濟周期和社會過渡的問題以后,一些西方學者就開始把創新理論引入到金融研究中,并提出了金融創新這一概念,就金融創新的成因、利弊和對策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過度創新與監管弱化是系統崩潰主要產生原因。金融創新與監管弱化是系統崩潰的潛在威脅,由于金融創新的雙面性,它既是金融發展的動力,但是,如果放任自流或過度濫用,必將導致風險高度累積。從美國的20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及隨后涉及到的全球性金融動蕩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金融過度創新及對創新產品監管上的弱化是系統崩潰的重要誘因。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組織形式超越了實體經濟所能容納的空間、范圍和邊界時,這種創新就是過度的,例如借貸消費發展到極限造成信用抵押品管理混亂和資產價格泡沫化就是過度的,正是過度創新才引發了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由于所有的金融創新幾乎都有跨部門的特征,因而均需獲得兩個以上的監管當局批準,監管的不協調便常常成為阻礙創新產品順利推出的障礙。金融上的過度創新,而監管上卻又跟不上,勢必導致金融系統會出現系統崩潰這一現象。就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分析一下過度創新所導致的系統崩潰。
鄧海超教授是研究國際金融方面的專家,他曾表示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主要有五個原因:1)金融監管缺失,金融市場無序;2)是金融創新過度;3)投資者行為缺乏自律,過度投機;4)虛擬經濟過度泡沫化;5)美國實行的超前消費、透支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隱患。
鄧教授還表示如果金融創新不能評估、不可控,其目的只是為了逐利,那么,這種創新活動帶來的肯定是金融市場的泡沫、危機和災難。美國的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行業銀行和房貸公司的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化講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購買,而投資銀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在這個過程中,最初一元錢的貸款可以被放大為幾元、甚至十幾元的金融衍生產品。這樣,衍生層次疊加,信用鏈條拉長。市場主體不去關注資產的質量,而是考慮在購買了衍生品后,如何通過打包、分拆和證化處理,再將衍生出來的新產品賣給下家,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是多少,助長了推動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危機事件同時還暴露出金融監管體系在監管內容、方法和管理體制上的“軟肋”,正是監管弱化才促成了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最終導致金融系統崩潰的局面發生。
二、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
如何正確認識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是我們現階段需要認真去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當前,金融業的高度綜合化,金融活動的國際化。金融衍生產品的復雜化,金融交易的電子化等,在推動著金融創新的同時,金融風險也是不可避免并且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要做到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我們首先要做到如何去認識金融創新,首先,它是一種變革活動,金融有發展就要有創新,實際上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其次,金融創新就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創新和人類中的金融活動是密切聯系著的。金融創新作為實體經濟的衍生品,一旦脫離實體經濟,脫離具體實踐,就很難獲得新的生命力,而金融活動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離開了金融創新就會停滯不前,無法持續發展,兩者相互實際上是起著相互交織,相互推進的作用的。
既然在創新過程中風險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那么我么怎樣才能去更好推動金融創新的又能有效地防范風險呢?首先,我們要去冷靜看待創新問題,要尊重金融創新的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研究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并要勇于探索,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和解決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其次,要加強對表外業務尤其是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調查研究,同時還要抓好市場風險的現場檢查工作。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理財業務的規范化,從而使理財業務市場能健康的發展。當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雖然發展的很快,但是很多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許多銀行沒有合理科學的定價機制和缺少完善的風險管理條例,理財產品同樣化嚴重,產品的層次也上不去,客戶投訴、市場風險等問題或多或少的逐漸顯現出來。這樣的問題給客戶和銀行都帶來了市場的不安全性,因此以后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規章制度,嚴格審查從業人員的資格,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現場和非現場風險監管,切實提高風險提示和信息披露水平。
另外還要加強電子銀行的業務監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防范操作風險。電子銀行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消費者獲取金融產品和服務常用的渠道。加強電子銀行業務的監管,要不斷完善電子銀行業務的監管規章體系,積極引導商業銀行重新整合業務流程,提高電子銀行業務的技術含量,提高對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意識。
隨著近年來世界各國金融監管制度的巨大變革,金融監管制度創新和發展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伴隨著世界經濟國際化、一體化與全球化的浪同時,原來的金融經營管理制度已被人們逐步的放棄,取而代之的是橫跨金融業各個領域的混業經營,并迅速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中堅力量。伴隨著商業銀行綜合業務的擴張,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不能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就有可能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產生很大的沖擊,造成新的金融風險,引發金融監管風險。因此,仿照發達國家金融混業經營的成功經驗及其監管模式,找到適合我國混業經營的有效發展途徑及其監管辦法,是很有極具現實意義的。
另外,加強政府部門的金融監管,發揮行業自律作用以及加強金融創新的主體創新風險的防范也是至關重要的。有效地金融監管可以維護信用,保證金融支付體系的穩定進行。這對金融風險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們在推動金融創新的同時,要注意創新的力度,不能過度的創新了,而不注意它對金融系統所帶來的風險防范,要處理好創新與風險防范的關系,這樣才能保證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盛永志.金融創新、系統崩潰與風險防范[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0.
[2] 黃麗珠.金融創新永恒主題下的監管創新 [N].金融時報,2006.
[3]唐雙寧.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創新[N] 中國金融 2006.
篇5
關鍵詞:金融會計;金融風險;防控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高,經濟發展環境也越來越好,會計和金融產業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近些年,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市場金融風暴的波及,國內金融市場也受到很大影響,現如今,我國會計金融領域的發展受到外界很大的關注,尤其對于金融風險,一直都缺少有效地防控措施。不穩定的金融環境很難為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本文在金融會計的視角上,有效論述了當前金融風險所產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現,并具有針對性的提出防控措施,以此更好的保障金融會計市場的穩定發展。
一、金融會計和金融風險的理論內涵
所謂金融會計是我國市場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產業,掌握著我國國內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向和行業命脈,金融會計在業務上并不局限于經濟活動的核算,同時對于金融市場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于金融會計的理論內涵,深入探究金融風險,其主要是依據金融會計的理論基礎對于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考量和論證。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金融風險的產生和防范都離不開金融會計理論內容,金融風險的防范也是金融會計的一種重要職能。而金融風險也更多的是體現在金融會計的實際核算和管理當中??偠灾?,金融風險與金融會計具有內外在的重要聯系。要想做到合理防范金融風險也要從金融會計角度入手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金融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風險的產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僅有來自企業內部的管理風險,同時也有金融市場諸多外部條件因素的制約,除此之外還有來自于金融會計人員自身的管理水平因素影響。筆者對于金融風險產生原因的論述主要著重于以下幾點:1.不穩定的外部金融環境在我國金融市場上,由于經濟主體和市場交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金融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尤其在現代化經濟環境中,很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出現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復雜,金融環境中不可控的因素也越來越大。不僅如此,很多企業和金融教育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和市場資源,紛紛采取不正常的競爭手段,例如:私自操控資本證券市場、低息放貸以及運用金融工具挑釁金融守則權威等,不僅加劇了我國金融市場的不合理競爭,同時也擾亂了金融市場公平的交易環境,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經濟中的金融風險。2.企業自身監管水平不高,存在管理漏洞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中,雖然各行業都有所涉及金融業務,但是大部分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都尚未認識到金融風險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對于金融風險也缺乏應有的關注,對于金融風險的監管意識不強,不僅如此,也有很多企業為了謀求更高的經營利潤不惜對企業會計核算和賬務處理作假,導致很多企業的金融會計信息不真實,在管理上也存在許多漏洞,這給金融風險的出現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條件。除此之外,很多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對于企業自身的經營風險和市場定位并不明確,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戰略指導,在內部的管理上也缺乏完善的內部監督和管理制度的約束,讓金融風險的發生有了很多可乘之機。3.金融業務人員和會計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現階段縱觀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來看,具備專業化高素質的金融會計人才還比較少,整體的人員素質也不高,不僅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會計人員核算和監督的專業不強,很難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在金融業務中,金融服務人員對現代化的金融工具、金融理論以及金融風險都缺乏系統的認識。人員素質不高,很難為金融風險的識別和防范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在企業管理人員的誘導下,很多金融業務人員和會計人員都成為企業弄虛作假,獲取不正當利益的幫兇,例如:幫助企業管理人員做假賬等,無視會計法規和金融制度的行業底線,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經濟環境,促使金融風險滋生。
三、金融風險的主要外在表現
1.金融會計失信越發嚴重隨著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為了爭奪有利的市場經濟地位,不僅運用現代化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弄虛作假,操作資本市場,同時也為了規避稅負,對企業的財務信息作假。欺瞞市場消費者和投資者,同時也對政府的稅收和管理進行逃避。嚴重影響了企業金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企業自身的信用度。2.會計核算的風險傳統意義上企業的會計核算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對于會計信息的獲取、整理以及輸出都是手工核算,不僅會計人員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手段很難保證會計處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會計核算的效率也不高,不僅如此,在企業的會計崗位設置和人員職能分配上也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這種內部的管理風險也會加重會計核算的風險。3.會計監督與管理職能無法有效開展通過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分析來看,在金融會計視角下很多會計和金融業務人員的管理職能都得不到有效地落實。會計和金融業務人員缺乏對財務信息和金融市場的洞察力和風險的敏銳觀察力,無法有效識別和防范金融風險,使得會計監督與管理職能的發揮得不到有效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金融監管的本來意義。
四、新時期如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1.建立完善的會計法則和金融管理制度針對我國當前宏觀的會計行業發展和金融市場,首先還要積極打造穩定健康的金融環境,建立完善的會計法則和金融管理制度,為金融市場提供有效的監管。對此,還要根據企業的財務核算和金融業務處理建立健全會計法則,例如:運用統一的會計核算標準,定期參加政府的稅務監督和審計監察。加強對企業呆賬資金和庫存的管理,進一步創新和完善會計核算方法。其次,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也要根據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積極制定有效的金融監督管理制度,規范金融市場的交易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切實做到金融市場的公開和透明。2.提高企業對于金融風險的認知和管理水平新形勢下,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宏觀的經濟條件,因此,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對于金融風險的認知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監督管理體系,根據會計崗位的制約機制,合理分配人員崗位工作,例如:做到出納和會計崗位的分離,其次也要強化會計人和金融業務人員的風險認知,保證他們在工作的精細化和科學化。除此之外,企業管理者也要定期根據財務數據的分析,制定企業科學的戰略規劃,有效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3.提高會計和金融隊伍的整體水平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動力的支持,因此企業要積極提高會計和金融隊伍的整體水平,引進專業化的會計人員和高素質的金融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除此之外也要對員工進行崗位和技能的培養,例如:做好崗前培訓和定期學習的舉措。讓會計和金融隊伍樹立足夠的風險意識。不僅如此,在業務技能上會計和金融從業人員也要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強化金融理論知識、法律知識的學習。以此為金融風險的防控提供支持。
五、結束語
金融風險的識別和防范是一項系統的工作,不僅需要政府、企業以及企業內部員工都要做有力的防范措施。還需要用現代化的金融會計理論指導金融風險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1]藍慶新.美國“次貸危機”與我國金融風險防范[J].理論探索,2008,(02).
篇6
一、指導思想
通過制定維護金融穩定工作框架,建立系統完備的工作機制,細化金融穩定工作內容,強化金融穩定工作手段,探索建立維護縣域金融穩定工作的長效機制,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運行,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金融支撐。
二、工作目標
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總量穩步增長,資產質量和結構持續優化,經營效益逐年提升,經營實力逐步壯大,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非銀行融資機構得到持續、常態、有效監管,規范運營,風險得到控制并逐步下降;非法金融活動受到打擊和取締;證券、保險市場規范有序發展;特殊行業、重點區域關聯性風險得到預警和防控。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以高質量的金融體系運行態勢支撐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三、工作原則
維護金融穩定工作遵循“政府主導,銀政聯動,多方協作,內外同防”的原則。
政府主導:維護金融穩定工作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縣金融管理聯席會議負責金融穩定工作的日常組織領導。
銀政聯動:縣人民銀行依據法律賦予的維護金融穩定職能,縣金融辦根據縣政府明確承擔的金融管理職責,共同承辦和協調推動維護金融穩定的具體工作。
多方協作: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政府相關部門、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主動配合,密切協作,形成合力。
內外同防:金融體系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外非銀行融資機構及特殊行業、重點區域的風險防范工作同等重要,同步開展,同樣著力。
四、工作思路
(一)圍繞一個中心
金融穩定工作緊緊圍繞“安全穩定”這個中心,綜合運用監測分析、檢查監督、現場評估、預報警示和聯動處置等多種手段,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實現經濟金融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二)構建兩大平臺
1、協作聯動平臺。以在縣政府統一領導下,由各鄉鎮人民政府、縣金融辦、縣人民銀行及縣各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的縣金融管理聯席會議作為維護金融穩定工作組織領導和協作聯動平臺??h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領導和協管金融工作的領導分別擔任聯席會議總召集人和召集人。聯席會議在縣金融辦設立辦公室,承擔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金融管理聯席會議的主要職能是,嚴格執行國家金融工作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開展定期化、制度化的交流活動,及時充分地掌握全縣金融業發展情況,定期分析研究經濟金融形勢及金融風險狀況,協商處理金融運行中的重大問題,研究指導金融行業監管工作,制定風險處置預案;在發現重大風險尤其是跨部門、跨市場風險時,視情況進行聯合檢查、專項整治和督查,避免監管真空,提高監管效率;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控制和處置風險。
聯席會議要根據金融穩定工作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適時調整充實成員單位,修訂完善各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
2、信息共享平臺。縣人民銀行負責金融體系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保險、信托、財務、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運營信息、重大事項信息、風險信息及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工作動態信息的收集整理;縣金融辦牽頭負責金融體系外擔保、典當、小貸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村民資金互助組織、理財公司、投資咨詢公司、民間融資等非銀行機構,房地產、船舶制造等特殊行業及政府融資平臺等重點領域的業務經營情況、重大事項、風險信息及防范風險維護穩定工作動態信息的收集整理??h金融辦和縣人民銀行要將收集整理的相關信息進行統一匯集,統一建檔,交流共享,并進行業務交叉和風險傳導綜合分析。共同編發《金融穩定工作動態》簡報,在縣委縣政府相關領導、縣金融管理聯席會議相關成員單位間傳遞和交流,指導和督促金融穩定工作。
(三)建立三種制度
1、金融風險監測哨制度。在全縣各鄉鎮,縣金融管理聯席會議縣直相關部門、相關單位,縣經濟開發區,縣臨港產業區,設立若干個風險監測哨點,每個監測哨點所在單位分管領導為監測哨點負責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監測信息員。根據每個監測哨點所在部門和單位性質及職能特點,確定不同的監測內容和監測重點。監測信息定期報送,定期傳遞。
2、金融穩定工作例會制度。金融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監測哨點負責人和監測信息員例會,根據監測哨點監測信息員提供的監測信息,分析研判各領域的情況和風險苗頭,定期作出全轄金融風險狀況的基本定性判斷。研究金融穩定工作中的有關問題,討論下一步促進金融穩定工作的措施和辦法。
3、金融風險預警制度。金融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將金融穩定工作例會分析研判排查出的苗頭性、淺表性金融風險,以金融風險預警意見書形式及時反饋給風險所在部門和單位,提出控制和化解風險的措施和建議,并適時跟蹤監督,掌握風險控制進度和效果。對于風險級別較高的機構,金融管理聯席會議將集合相關監管資源,實施針對性救助和處置。
(四)運行四項機制
1、金融風險處置機制。發生金融風險,嚴格按照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縣突發金融風險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執行。各部門、各應急組織機構要嚴格遵循風險處置原則,進一步明確各自的風險處置職責任務,熟練掌握風險處置各項工作流程,確保發生風險時,政令暢通,處置有序,化解有力,效果明顯。
2、金融業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對金融業發展的正向激勵,按縣政府制發的縣金融機構信貸投入考核獎勵辦法中設置的綜合目標獎、單項指標獎及資金傾斜獎相關規定執行,繼續落實省有關部門關于涉農貸款、小微企業貸款及科技貸款財政獎補政策,發揮財政資金在增強金融機構抗風險方面的獨特作用。對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控制和約束,縣人民銀行要充分行使監督管理職能,切實履行好貨幣政策執行、再貸款管理、支付結算管理、征信管理、反洗錢管理、國庫管理、金融統計管理等各項金融監督管理職責,創造條件探索建立金融機構執行人民銀行政策綜合評價制度,增強金融機構規范經營、規避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3、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工作機制??h規范民間融資活動工作領導小組要繼續發揮其工作職能,在去年末今年初開展的對全縣擔保公司、理財公司、投資咨詢公司、典當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村民資金互助社重點清理規范的基礎上,當前要重點做好分析研判、分類指導和長效監管,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牽頭、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切實履行監管職責,確保在我縣不發生非法金融活動。
4、金融案件執行推進機制。為進一步提高金融案件執結率和執行標的兌現率,縣人民銀行聯合縣金融辦,牽頭縣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縣人民法院建立金融案件執行推進聯動機制,實行金融案件執行季度會辦制度,會辦制度的主要任務是,加強金融機構與人民法院之間的情況交流與溝通,分析前一季度金融執行案件的執行進度、執行效果及存在問題,研究本季度金融案件執行計劃安排和執行重點及加快推進執行的具體措施。會辦會由縣人民法院和縣金融辦、縣人民銀行共同召集,共同推動金融案件執結率和執行標的兌現率的有效提高。
(五)落實五條措施
1、強化日常風險監測,切實防范各類金融風險
縣金融辦、縣人民銀行等部門和單位要充分認識日常風險監測對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性,增強風險監測的責任感和敏銳性。當前,縣金融辦要重點監測小貸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民間融資等業務運行情況及風險狀況;協助縣委扶貧辦,縣公安局,縣工商局,縣商務局,縣經信局等部門,分別開展對村民資金互助組織,非法集資及高利貸,投資咨詢、理財、非融資性擔保,典當,融資性擔保公司等運營情況和風險狀況的監測;配合縣住建局,縣臨港產業區,縣財政局,分別開展對房地產行業,船舶制造業,政府融資平臺等特殊行業和重點區域的經營情況和風險狀況監測??h人民銀行要重點監測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貸款集中度、資產質量狀況、資本充足情況以及大額資金動向;監測非法人金融機構的最大十戶貸款戶的生產經營、資金流向和貸款管理等情況。上述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長效的風險監測制度和部門間的工作聯動機制,評估和研判各自監測領域的業務交叉和風險傳導,以及對轄區金融穩定的影響。
2、探索創新工作方法,穩健有序開展金融穩定現場評估
根據金融穩定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工作手段,探索開展針對機構穩健性的現場綜合評估和針對各類風險點的現場專項評估。今年,縣金融辦、縣人民銀行要安排對小貸公司或村鎮銀行進行現場評估,探索經驗。以后逐步開展針對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在內的全口徑金融機構和典當行、小貸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等非銀行融資機構的現場評估,每年至少安排一至兩家機構的現場評估。
3、嚴格規范重大事項和突發金融風險報告
及時、真實、準確、全面、規范地報告重大事項和突發事件是快速、有效處置各類風險的必要條件。縣金融辦、縣人民銀行等對各自監測的領域建立重大事項和突發事件報告制度。明確報告的原則、范圍、內容、方式、流程、時間及責任等,對相關單位出現不報、漏報、遲報、瞞報和錯報等行為的,要制定相應的懲戒措施。
4、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筑牢金融穩定基礎
要把我縣打造成黨委政府對金融工作更加重視和支持,產業政策與央行貨幣政策更加協調配合;市場體系更加完善,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較高;社會信用環境更加改善;金融執法環境良好;銀企關系更加融洽,各種類型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得到很好滿足;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結構顯著改善,內控體系更加健全;金融秩序良好的金融生態優秀地區。為此,針對我縣實際,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強化司法保護,形成依法維護金融債權的合力。加強金融案件審理和執行方式的創新,有效提高金融案件執結率與執行標的兌現率。二是繼續強化對民間融資的監測、引導和規范??h規范民間融資活動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發揮功能作用,切實組織成員部門和單位依法嚴厲打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地下錢莊等非法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三是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繼續開展信用鄉鎮創建及評比活動。深入開展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創建及融資扶持工作,年內,要創建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不少于500戶,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出臺對農村青年信用示范戶的扶持優惠政策。四是持續開展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五是深入推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督促引導金融機構全面履行金融消費者保護義務。采用多種方式,運用多種資源,突出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和重點產品,大力開展金融投資者教育,切實防范重大投資者風險案件的發生。
5、有效整合金融管理資源,增強金融穩定工作保障
縣金融辦作為政府金融管理的常設機構,要發揮政府部門組織協調作用,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機制,牽頭組織,重點開展銀行業金融機構外的各類金融風險涉險機構的風險防范和處置。縣公檢法、宣傳、財稅、工商、經信、民政等縣金融管理聯席會議成員部門要積極配合,切實履行好各自承擔的金融穩定職責。
縣人民銀行要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維護金融穩定職責,重點做好金融體系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各類風險防范工作。通過“兩管理、兩綜合”的開展,加強內部協調整合,提升系統合力。要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并與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結合起來,推進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工作的協調配合。
縣金融辦和縣人民銀行作為維護縣域金融穩定工作的兩個重要部門,承擔重要的維穩職責,分工各有不同,職責各有測重。要立足全轄金融穩定工作大局,加強工作聯系和協作配合。部門間要建立維穩協調聯動機制,要經常分析金融穩定工作形勢,討論制定風險防范措施,聯動開展風險評估和執法檢查等風險防范工作。要注重金融穩定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和金融穩定崗位人員力量的加強,保障金融穩定各項工作職責落到實處。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領導,落實責任。金融穩定工作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從政治高度充分認識金融穩定工作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強化金融穩定工作的組織領導,落實相關職能部門和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責任,確保金融穩定工作目標明確,任務落實,職責分明。
篇7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有關部門就加強金融宏觀調控作用、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因此,在房地產投資風險分析和風險防范方面作一些思考,具有特定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房地產投資的風險,揭示了房地產金融投資風險的成因,并提出了銀行房地產信貸的風險防范措施。以期在房地產金融風險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鑒。
關鍵詞:房地產投資風險信貸防范
金融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行業,通過它的融資和支持功能,一直產生著加速各行各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房地產業目前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對于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拉動相關行業發展,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都產生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房地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房地產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和投入,而房地產業存在著資金需求量大和自我積累有限的局限性,給金融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如何規避金融風險,積極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將是我國當前十分重要的任務。
房地產投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房地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步走向理性,但是房地產投資的收益與風險并存。在房地產投資過程中,政治環境風險、經濟體制改革風險、產業政策風險、房地產制度變革風險、金融政策變化風險、環保政策變化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均對房地產投資者收益目標的實現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風險。
房地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業的支持。房地產開發投資數額巨大。投資回收周期較長。占用的資金及支付的利息多,企業的自我積累根本不可能保證連續投入資金的需要,如果沒有金融支持,企業就會發生資金周轉困難甚至發生財務危機。房地產個人住房消費也需要金融業的大力支持。國際上房價收入比約為三比一至六比一,而我國這個比率要更高一些,平均大約為八比一至十二比一,個別城市有的甚至更高。這意味著,我國城市一個家庭要在禁絕一切消費的情況下,積累至少8-12年才能買得起一套住房。但是借助于住房消費信貸,家庭的積累過程就會大大縮短,住房消費可以提前實現。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這無異于縮短了銷售時間加快了資金周轉,減少了資金占用和利息支付,從而增加了利潤。
房地產信貸是金融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房地產金融一般可分為開發信貸和消費信貸,據世界各國統計,住房金融有兩個“三七開”之說,一個“三七開”是國內各項貸款中大約有30%是給房地產業,另一個“三七開”是房地產業貸款中的70%是貸給個人買房的,另外30%是貸給開發商。中國房地產金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十分迅速,而且發展空間非常大。
統計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和個人住房消費信貸增長逐年上升。1998年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2028.92萬元,2003年擴大到6657.35億元,是1998年的3.2倍。同時,個人住房消費信貸也快速增長。2003年與1998年相比,個人住房消費貸款增加了11353.58億元,增長了26.64倍。盡管如此,目前我國的房地產金融市場發展還很不充分,存在著明顯的滯后和不均衡現象。主要表現為:
房地產融資渠道單一,房地產開發資金過多依賴于銀行貸款,使房地產投資的市場風險和融資信用風險集中于商業銀行。中國房協副會長顧云昌把房地產與銀行業過去5年緊密合作的時光比作“蜜月”,他說:“我們和銀行之間的這種蜜月太舒服了,所以沒有想到第三者或其他更多渠道,銀行業也樂意為我們服務,但銀行確實也因此承擔了巨大風險?!睋浪?,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商業銀行信貸。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資金鏈中,商業銀行基本參與了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通過住房消費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性貸款和土地儲備貸款等,商業銀行實際上直接或間接地承受了房地產市場運行中各個環節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有關方面資料表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1.4萬億不良資產30%是與房地產相關。
房地產金融市場結構單一,沒有形成完整的房地產金融體系。缺乏多層次的房地產金融市場機構體系,缺乏多元化、規范化的房地產金融市場體系,缺乏獨立、有效的房地產金融市場中介服務體系,沒有形成完備的房地產金融一級市場,尚未建立房地產金融二級市場。據央行研究局的報告,2002年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占全部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來源不足0.5%;房地產債券融資所占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來源中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0.21%,下降到2002年的不足0.01%;近年來,房地產資金信托較為活躍,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上半年推出的房地產資金信托計劃也不過20億元,微乎其微。房地產信托起源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經歷了迅速發展、衰落、復蘇、穩定發展的過程,現在美國大約有300個房地產投資信托,他們的總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大約2/3在國家級的股票交易所上市,已成為美國房地產證券化的主要形式。由于其在產權、資本、經營上具有的優勢,其發展已為世人所矚目,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
對房地產金融市場的監管和調控機制還很不完善。目前,我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的法規建設相對于房地產市場發展而言還是相當滯后的,除《商業銀行法》中有關銀行設立和資金運用規定外,還沒有專門的房地產金融監管框架,房地產金融業務的有關規范也有待制訂。
我國個人征信系統尚未建立,商業銀行難以對貸款人的貸款行為和資信狀況進行充分嚴格的調查監控,個人住房消費信貸的發展可能存在違約風險。目前,中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不良貸款率不到0.5%,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24%,這對改善銀行資產質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按照國際慣例,個人房貸的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年到8年,而中國的個人住房信貸業務是最近3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一般來講,個人信貸業務會給銀行帶來以下風險:一是信用風險,即借款人由于某種原因(如失業或突發事件)而不能按期足額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二是流動性風險,即由于銀行資金過度集中投放于期限較長的個人房貸業務,從而使商業銀行面臨流動性危機;三是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靈的內部程序、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導致損失的風險;四是利率風險,即由于利率的變化而使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情況;五是市場風險,即由于整個房地產市場大幅下滑,從而波及商業銀行并給銀行造成損失的情況;六是政策風險,即由于有關房地產市場或個人房貸業務相關政策的出臺而使商業銀行受到影響的情況。
銀行房地產信貸風險防范措施
政府要增強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改善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督管理,完善調控手段,提高調控能力,促使房地產業穩定、健康、有序地均衡發展,防止大起大落,防范房地產泡沫的產生。為此必須首先加強房地產市場統計工作,完善全國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預警預報體系。通過全面、準確、及時地采集房地產市場運行中的相關數據,并對影響市場發展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公布,政府可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控和指導,以實現對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預警和對房地產投資、消費的引導。其次政府要設計合理、嚴密的房地產稅制,引導土地持有者合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抑制土地的過度投機。比如對土地空(閑)置征稅,以鼓勵持有人積極投資開發,提高囤積投機的成本;征收土地增值稅,土地增值稅能有效地抑制土地投機,且能將由社會引起的土地增值通過增值稅的形式部分返還給社會,體現了社會公正;征收土地保有稅,以刺激土地供給等。
銀監會應加快發揮在社會信用基礎和市場誠信制度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能力,充分發揮其監管作用和服務功能。激勵誠信行為,促使各經濟主體在日常信用活動中養成守信習慣,彼此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信用關系,確立失信成本遞增的違約制裁機制,嚴懲欺騙和違約行為,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起誠實守信的氛圍和環境,促進金融穩定。
我國應當大力發展多元化的房地產金融市場,形成具有多種金融資產和金融工具的房地產二級金融市場,以達到分散銀行信貸風險的目的。房地產對于銀行依賴性過大,不利于自身發展,同時商業銀行過度的房地產貸款,有悖于商業銀行的“三性”原則。因為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是吸收社會存款,投向期限較長的房地產項目,不符合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的要求,容易造成清償危機,產生金融風險。在成熟規范的市場中,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的融資不僅應有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兩種基本形式,在一級市場以外,還應存在著發達的證券化二級市場。在這個二級市場上,各種房地產金融工具同時存在,包括投資基金、信托證券、指數化證券等等。房地產證券化可以促使房地產經營專業化,導致資源的合理配置。
加快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進程,降低銀行按揭貸款風險。隨著我國住房商品化加快,個人住房貸款將迅速增加。當到一定規模時,商業銀行會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以及資金來源的短期性與住房貸款資金需求長期性矛盾,這無疑會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從國際經驗看,一旦經濟不景氣,呆壞帳比例容易升高,而實施住房貸款證券化,可以分散該業務面臨的金融風險。通過實施住房貸款證券化,使整個住房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有機互動,可以擴大商業銀行的融資規模,同時還會帶來良性的連鎖效應,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降低銀行開展住房貸款業務成本。
篇8
關鍵詞:金融危機 企業 外部風險 內部風險 防范體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風險就其內容而言主要包括戰略風險、財務風險、金融風險、資源風險、市場風險、投資風險、技術風險、人才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就其來源而言,包括內部自生型風險或外部導入型風險。企業發展成敗,既決定于企業內部的風險防范能力,又決定于外部風險的作用程度。國際金融危機顯示,在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條件下,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難以防范經濟風險,外部風險在企業風險形成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企業風險防范的理論與制度應該隨著新的環境和特點進行發展和創新。
金融危機下企業風險的傳導分析
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風險日益全球化,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相互傳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互傳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互傳導,經濟危機空間傳播的速度加快,對各個經濟實體的影響加深,企業風險的外部導入性特點不斷強化。深入解剖此次金融危機對企業風險防范的影響,具有十分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一)企業外部風險與內部風險密切聯系
美國金融危機源于企業財務報表缺陷和會計風險防范失控。美國《證券交易條例》規定,金融機構每天都要度量次級抵押貸款證券(MBS)和抵押債務憑證(CDO)的市場價值。但是,傳統的商業銀行不可能每天來評估賬面上所有房貸的價值,于是用ABX指數進行度量,從而導致實際資產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分離,難以及時發現資產的真實價值,不能及時顯現和超前化解企業風險。有著158 年悠久歷史的雷曼兄弟之所以在這次危機中破產,問題就在于該公司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持有大量的次級債金融產品(包括MBS和CDO),以及其他較低等級的住房抵押貸款金融產品。由于資產記賬方法難以及時暴露資產減值信息,以至出現巨額資產減記,形成嚴重虧損時,才采取各種救助辦法,但是已經無法救助,只得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迅速蔓延,在外部風險的沖擊下,全球企業出現金融資產縮水,市場需求萎縮,信用關系紊亂,大量企業停產倒閉,大量勞動力失業,危機由會計財務轉向金融體系,由微觀經濟轉向宏觀經濟。
(二)虛擬經濟風險向實體經濟全方位傳導
此次金融危機有三個特點;一是危機起點于美國金融和房地產業,迅速傳導到全球經濟,從發達國家到新興經濟體,從美國到歐盟,從日本到東南亞,無不受到重大沖擊,創造了金融風險向全球快速傳導的典型。二是危機起因于美國過度消費和信貸膨脹,傳導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外向型生產過剩,進出口額迅速下降,創造了生產信貸與消費信貸同時惡化,虛擬經濟風險向實體經濟風險快速傳導的典型。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9年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下降32.6%,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3.3%,出口額下降17.5%,進口額下降43.1%。三是金融危機與世界產業分工的結構性矛盾相互疊加,集中表現為新興經濟體的加工出口型低端產業生產能力的過剩,從而又導致能源原材料工業和基礎產業需求不足,創造了產業之間風險快速傳導的典型。
(三)會計行為與經濟風險密切聯系
會計制度的根本要求是財務信息報告的準確性、時效性和透明性,使企業管理決策層和社會擁有正確的決策依據。但是,現代財務信息披露的復雜性、曲折性和間接性,導致會計信息的扭曲和滯后。按照現行會計準則,投資公司對金融衍生品在財務報表上的計價采用的是“以市值來計價”。衍生品市值的計算需運用公司內部開發的復雜數學模型,不同模型甚至同一模型的不同假設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衍生品市值,而投資機構對模型信息的披露僅僅在財務報表的備注中提及。更嚴重的是,投資機構還會通過金融工程把衍生品搬到賬面之外,掩蓋了大量的違約信息,使得投資者和審計單位難以判斷衍生品的真正價值和潛在風險,從而使一般的違約危機發展到資產價格危機,從資產價格危機發展到流動性危機,從流動性危機發展為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
(四)金融危機應對政策措施與企業風險防范要求相互背反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為了遏制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個國家紛紛制定了應對措施,從而使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對企業既有積極作用,也有負面影響。金融機構和企業破產倒閉,股市、樓市暴跌,匯率波動,導致大量企業境內外資產損失和縮水;增發國債推動的匯率扭曲、通貨膨脹導致出口生產企業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發達國家促進國內就業和消費需求政策,導致就業限制和貿易保護主義空前加強,例如美國政府制定的救助措施包括購買本國產品和銀行招用本國勞動力的條款,致使企業產品和技術出口更加困難。政府挽救危機的投資措施及有關政策,有可能進一步導致市場信號的失真和市場機制的弱化。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防范企業風險,必須充分考慮各國應對措施衍生的企業風險因素。
企業全面風險防范體系的構建
金融和經濟全球化環境下企業風險發生和防范的特點表明,必須對傳統的企業風險理論及制度進行積極創新,特別是要建立企業外部風險防范與企業內部風險防范相結合的企業風險防范機制。
(一)增強企業防范決策風險的能力
把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防范決策風險的能力。經濟全球化必然伴生風險全球化,全球產業分工、國際經濟貿易、世界金融體系等對我國企業的影響日益加大。實踐表明,中國企業在美國金融危機中的投資和貿易損失是巨大的, 9220億美元債券投資、100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應收賬款,都處在資產縮水之中。企業要從全局經濟戰略的高度,評估外部環境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建立企業決策風險評估機制。企業進行重大戰略決策,特別是進行境外投資、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必須全面評估市場風險、投資風險、技術風險、匯率風險,提高企業外部風險預警、預報和快速反應能力,增強企業防范決策風險的能力。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以貼牌生產為主,從事加工貿易的“三來一補”企業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調整企業經營戰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品牌建設,是防范企業風險的重要戰略選擇。
與此同時,以金融和信息服務業為依托,建立社會化的企業決策風險評估服務體系,為企業防范決策風險構建風向標和防火墻,也是必須重視的措施。
(二)增強企業防范信用風險的能力
把風險防范與企業信用評估機制建設結合起來,增強企業防范信用風險的能力。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信用既是培育和增強企業經營能力的工具,同時也可能異化為市場經濟的對立物,使企業潛在的信用風險被表象掩蓋,從而擴大企業風險。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大量涌現,使企業信用信息的真實性發生扭曲。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一些信用評級機構嚴重失信,它們本應代表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品種的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價。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這些機構作出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如市場出售的CDO中的高級債券類均被評為無風險的AAA,讓投資方遭受了很大損失。
鑒于此,政府要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督促它們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利益。我國市場信用和虛擬經濟發育程度及影響遠不及美國,但是也不可以忽視,近年來股市、匯市、樓市大幅度波動,投資者損失嚴重。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市場信用分析,慎重選擇金融工具,多渠道建立企業征信體系,特別是對相關企業的資信狀況,必須進行全方位的跟蹤分析,對重點合作企業要有針對性的建立信用檔案,增強企業防范信用風險的能力。要努力加強企業自身誠信建設,確立誠信為本、注重社會效益的經營理念,努力構建企業誠信文化,堅持合法經營和正當競爭,加強產品質量、計量、安全、衛生、防疫等方面的標準化管理,依法真實披露企業財務信息,不斷提高企業市場和社會信用評價。
篇9
【關鍵詞】金融;監管;央行;風險
一、引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2011年公布了我國“金融部門評估規劃”成果報告——《我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和《我國金融部門評估報告》。這是IMF對我國金融部門的首次正式評估。報告指出,我國的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但脆弱性在逐漸增加。我國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正在積累,受到的外部沖擊越來越多。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結構和金融環境,潛在金融風險很容易被低估。IMF指出,我國的金融部門面臨著幾個近期風險:快速的信貸擴張導致貸款質量惡化;房價下跌;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這樣的情況如果繼續下去,將帶來進一步的風險。
近年來,我國監管機制與監管方式改革相對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迅猛發展,金融機構業務創新與交叉融合不斷深化,監管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現實環境比較滯后,明顯不適應金融發展形勢要求,金融安全與金融效率均面臨挑戰,監管有效性面臨質疑。2003年,銀監會加大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力度,全年共查處違規經營機構1242家,直接或責令有關單位對3251名違規人員進行了處分。中國下一步金融改革關鍵還在于如何加強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以及金融體制變革。這些都要求我國金融業必須繼續推進改革。我國亟待突破既有的金融監管思路,建立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新監管框架。
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指出:“一個國家的金融制度越落后,一個開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圍就越大”,從金融監管改革歷史看,雖然各國的金融監管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但總體而言,金融監管改革都可以說是程度不同的危機推動與問題導向的,以事后的完善為主,缺乏前瞻性。對于應該如何建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等問題,都需要貨幣當局有新的未來的管理思路。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央行將更多的承擔金融監管和金融調控的職責。金融監管改革的歷史規律決定了我國的金融監管改革更多需要從問題導向入手,需在有較強外部推動力下進行。就目前改革而言,可根據我國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體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趨勢,推進思路,確定金融監管改革具體目標。
二、我國金融監管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建設與改革進展緩慢
金融危機反復證明,系統性金融風險是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最為危險的因素之一。與發達國家不斷加強宏觀審慎金融監管改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建設與改革進展緩慢。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有效應對正在不斷加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壓力。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始終是我國金融管理的首要任務。2003年央行就提出貨幣信貸增長偏快,將會增大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警示。2005年央行再次指出,我國金融業要注重防止金融風險跨行業、跨市場、跨地區傳染,核心是防范系統性風險。我國“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評估體系和處置機制。金融機構尤其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始終是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的關鍵領域。
(二)金融創新發展受到傳統的監管方式制約
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結構的靈活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金融監管仍習慣于行政審批與準入限制等傳統的監管方式,制約了金融功能的發揮與金融創新發展。監管機構不能替代行業創新,但必須為行業創新提供服務,從實際出發不斷推進監管改革,圍繞市場需求不斷開發金融產品,最大限度放大自主經營和發展空間。在政府管制的金融監管體制下,監管部門通過市場準入限制、牌照限制、對創新業務的管制、對直接金融活動嚴格的行政審批等手段,影響金融服務的有效供給,阻礙了金融結構的靈活調整,制約了金融功能的發揮。例如對民營資本進行金融行業限制,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與活力,也制約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與廣度;對股票債券等直接金融工具的發行進行嚴格的行政審批,制約了金融功能的發揮與資本市場的發展。
(三)我國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下存在諸多潛在風險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在行政管制的條件下,形成了以機構監管為重心的分業監管框架,這種體制具有監管專業化優勢,職責明確,分工細致,有利于達到監管目標,提高監管效率,不同監管機構之間具有競爭優勢。但是這種體制也存在監管重復、成本高、監管缺位、難以適應金融創新與金融混業發展需要等弊病,監管規則和監管實踐中的條塊切割、溝通不足,嚴重影響有效金融監管的實現。我國金融業發展與改革“十二五”規劃中雖已明確提出構建健全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目標,但在目前的“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的簡稱)監管框架下,各家監管部門也難以做到有效協調,沒有一家金融監管機構是具備監控市場系統性風險所必需信息與權威的。在現行法律法規下,又難以對混業經營進行實質性突破,監管處于分業的狀態,形成了監管體系中的各種潛在風險。
1.金融機構的功能邊界由于業務創新與產品創新逐漸模糊,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常常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按機構類型分業監管容易產生監管標準不統一與監管真空現象,引起不公平競爭等問題,形成金融體系潛在風險隱患。
2.隨著理財產品、資產管理等領域的開放和創新,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趨勢勢不可擋,跨領域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與產品,特別是交叉性產品的創新日益涌現。不同類型金融機構間業務交叉與融合程度也不斷加深,例如銀行廣泛參與證券基金與信托產品的銷售,并為證券與期貨提供資金結算與存管服務,證券與基金為保險資產與銀行理財產品提供投資服務等。相對分割的監管體制難以識別與有效防范金融風險跨領域的傳遞。單獨來看,相關業務均為無風險的中間業務或資產委托管理業務,但業務交叉后通過相對分割的金融監管體制難以有效識別是否存在損害消費者利益,是否會產生風險傳遞感染等。
3.為適應金融業務交叉和融合趨勢,更有效地發揮協同效應,以控股集團或母子公司等形式開展金融綜合化經營的金融控股集團紛紛出現。而基于獨立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難以識別金融控股集團整體的風險狀況。推行綜合化金融平臺正是目前眾多的國內銀行、保險等機構的發展目標。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在為客戶提供了一條龍式金融服務,提高服務效率與質量的同時蘊含了新的風險,對相對分割的監管體制形成新的挑戰。
4.在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過程中,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的界限也逐漸趨于模糊,但監管方式上信息披露與透明度要求并未隨之提高,金融市場潛在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風險突出。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例,從投融資雙方關系看,銀行理財產品向社會公眾非定向募集資金,投資風險由產品購買者承擔,具有直接金融屬性,投資于債券、貨幣市場工具、項目融資類資產和權益類資產。而在監管上,對銀行理財產品未按直接金融的要求進行持續的信息披露,資金供給方對資金缺乏有效的監督與控制,因此存在一系列道德風險問題。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不當也可能會導致金融風險的累積,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7.4萬億元,超過銀行表內貸款規模的10%。
(四)我國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監管存在較大問題
自2003年農村信用社管理和風險處置交由地方政府負責,2008年又逐步將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監督管理職責交給省級政府后,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職能從最初的風險處置向推動地方金融、管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等方面拓展。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已成立了省級金融辦公室。截至2012年底,全國283個地級以上的城市中已有近240個成立了金融辦,許多縣或縣級市也成立了金融辦。地方政府在金融機構的經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監管法律依據空白,監管方式與手段落后,難以有效控制金融風險。部分地方政府面快速增長的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規模的新挑戰,依然采取事后補救手段。與此同時,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存在的職能分散、職責定位寬泛而矛盾、風險監控不力、人才嚴重缺乏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近年來,我國各地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以及各類地方性股權、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迅猛發展,很多新型金融機構實際上部分扮演了“影子銀行”的角色,承擔了地方企業與政府融資信用中介職能,部分股權交易市場與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具備金融市場屬性,但目前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由于監管力量的限制,難以對眾多的中小型金融機構與分散的地方性市場實施有效監管,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由于法律依據的不足以及監管方式與手段的落后,重視準入環節的審批監管而輕視行為與風險監管,可能成為潛在的金融風險的累積點。
三、改革的思路
(一)明確金融監管改革具體目標
1.增強金融監管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更好地適應金融混業發展要求,有效防范與控制金融風險。為應對金融混業趨勢與金融綜合化經營發展要求,金融監管改革需要降低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成本,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并確定以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與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權益保護為共同監管目標,對金融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業務采取統一監管標準,促進公平競爭,防范監管套利、監管真空與監管重疊,防范與控制金融風險
2.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資本流動的變化,中央銀行要進一步豐富和強化逆周期調節手段,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應當強化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提高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性。近年來,銀監會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包括加強資本監管,要求商業銀行計提儲備資本和逆周期資本;加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引入杠桿率這一新的監管工具;實施動態撥備以及會同其他相關部門采取逆周期信貸政策等。構建適合我國金融體系特征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通過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改革,明確宏觀審慎監管責任主體,并賦予識別、早期預警、防范和處置系統性風險,實施宏觀審慎監管的對應權限,明確宏觀審慎監管部門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直接監管職責。
3.明確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對新型地方型金融機構監管職責,彌補監控空白,防范風險。通過立法或授權制度安排,明確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在統一監管目標與監管標準下對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例如組建地方金融管理局,加強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監管,成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偵查支隊和金融法庭等等舉措。充分發揮地方性金融管理部門分散與靈活性的特點,平衡地方金融管理部門在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責任。
4.形成有利于金融結構靈活調整的監管方式。金融監管改革應放松管制而加強監管,逐步取消對金融機構市場準入限制,減少金融業務與產品的審批,放松或取消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金融行為的行政審批,通過強化信息披露監管與事后處罰,通過推動建立證券民事訴訟制度,形成有利于金融結構調整的監管環境,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發展需求。
5.打破金融監管行政分割的格局,構建有利于金融創新發展的監管體系。為適應金融改革重心轉換以及跨領域金融創新發展要求,金融改革需要打破金融監管的行政分割與利益保護的格局,構建有利于金融市場創新的體制,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應對金融市場開放面臨的挑戰。
(二)從體制、方式以及產品監管三方面推進改革
1.在金融改革的過程中,無論是調整立法與監管等外部層面,還是從產品、服務等金融機構內部進行調整,都會面臨一些難題。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對外的逐步開放和資本管治的開放以及國內銀行業混業經營的發展,監管體制也將面臨從機構型分業監管模式向功能型統一監管模式轉變,從而提高金融監管的一致性與適應性;金融系統的結構性風險有一部分是由內而生的,比如道德風險上升為彌漫全系統的普遍現象,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上升等,由于金融體系特定的機制和體制安排,特別是創新因素,致使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下降。因此也應加強對包括資本充足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等金融體系的監管,從而有助于從內部增進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2.從市場準入監管到行為監管轉變,從合規導向型監管向風險導向型監管轉變,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注重事后監管處罰與建立市場退出機制。通過放松市場準入限制提升金融結構調整的靈活性,通過加強對金融機構行為監管彌補放松管制后的監管空白,防范金融風險。
3.從注重產品審批轉移到注重信息披露監管與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相結合。金融產品的監管與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保護密切聯系。過去習慣于忽視金融產品的信息披露與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建設,而通過對金融產品的嚴格審批來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結果大量不適當的投資者在缺乏透明的市場中盲目投機,嚴重扭曲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未真正保護到投資者的利益。建議逐步取消直接融資行政審批制度,通過建立統一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確保參與主體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與承擔能力,促進市場定價效率提高和配置效率的優化,將監管的重點轉移到信息披露監管與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建立上來。
參 考 文 獻
[1]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監管和法律框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李海濤,孫祁祥,張楠楠.論金融一體化對金融監管提出的挑戰[J].保險研究.2003(8)
[3]王自力.應賦予人行 再監管權力[J].銀行家.2004(11)
[4]楊家才.金融市場需要統一監管[J].銀行家.2005(2)
[5]黃海洲,王水林,蒲宇飛.進一步加強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5)
[6]牛永濤.改革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3)
[7]李江華.論銀監會的有效監管[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7)
[8]李靜.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時期的金融監管[J].金融與經濟.
2004(10)
[9]周俊.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初論[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10]李琴.論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D].西南財經大學.2006
[11]阮玉潔.構建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法律思考[D].北方工業大學.
2006
[12]周敏.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趨勢研究[D].廈門大學.2007
篇10
1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2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 淺析我國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前提條件的完善與發展
4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5 論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監管的分析
6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及其對策研究
7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業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8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應付措施
9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10 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在危險分析
11 人民幣升值后提高我國外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舉措
12 人民幣國際化的現實障礙與對策分析
13 人民幣貶值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14 論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監管的分析
15 淺談我國第三方支付的風險及監管
16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風險防范
17 國有商業銀行縣域支行發展研究
18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創新
19 經濟新常態下的農村小額貸款發展
20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商業銀行影響的研究
21 淺析外匯期貨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22 從日元國際化看人民幣國際化
23 歐洲負利率及其經濟影響
24 我國汽車金融現狀問題及對策
25 ××省農村支付環境現狀及政策建議
26 我國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的發展探究
27 美聯儲量化寬松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
28 ××省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發展現狀
29 民營銀行的發展及問題分析
30 我國綠色信貸的發展問題分析
31 中國外匯儲備問題研究與對策
32 地方債務風險與銀行信貸的關系
33 ××省小額貸款公司問題的研究
34 信用卡風險防范問題的研究
35 我國第三方理財機構調研
36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及對策分析
37 ××省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的發展障礙及對策
38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9 我國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40 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及其防范
41 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難點及對策探究
42 p2p網貸的風險探析及防控對策
43 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與對策
44 我國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控制研究
45 我國外匯儲備的成本與收益及管理建議
46 股指期貨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47 基于P2P網貸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研究
48 當前我國P2P網貸內部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49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抵押物風險探究
50 中信銀行對公信貸貸后風險管理研究
51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52 ××省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
53 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54 在中國推行以房養老的障礙及對策分析
55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違約風險管理分析
56 ××省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研究
57 中小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策略研究
58 P2P平臺與小微企業融資合作可持續性的探討
59 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研究
60 我國商業銀行汽車金融業務的發展路徑分析
61 中小企業私募債信用風險及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