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7:4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眾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眾文化論文

篇1

(一)意識形態概念的嬗變過程

筆者意圖從三個層面爬梳意識形態話語的傳統,即三個主要理論學派中的代表性人物關于意識形態概念或結構等的研究,由此尋繹出大眾文化研究與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的邏輯關聯。首先,關于意識形態的概念流變,大多數研究成果已成為學界共識,正如季廣茂所說:“意識形態是我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國外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研究尤其具有集中性。事實上,概念色彩的不同區分和使用語境中的依據來源,也成為經典與西方對意識形態概念產生歧解的重要緣由。自1797年法國學者安東尼•德斯圖•特拉西始,意識形態作為一個明確的術語出現。特拉西在1801-1815年寫作的《意識形態原理》中提出一種觀念學,并認為它是其他一切科學的基礎。“擺脫宗教或形而上學的偏見,對思想的起源進行理性的研究,這可能是建立一個正義和幸福社會的基礎”;“自然的和社會的是重合的。而這種重合可由思想起源的例行分析,由意識形態解釋出來”;“因而,在它的最初意義上,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是積極的,進步的”。此種具有科學意味且概念色彩表現為積極的含義一直被使用,直到19世紀末結束。拿破侖關于意識形態的解釋成為當下意識形態討論的主流話語:“就是這些空論家的學說———這種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學,以一種不自然的方式,試圖尋出根本原因,據此制定各民族的法律而不是讓法律去順應‘一種有關人類心靈及歷史教訓的知識’———給我們美麗的法蘭西帶來的不幸的災難。”

簡言之,通過拿破侖的解釋,意識形態成為一個被泛化的詞匯。19世紀初期開始,意識形態被視為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在德國,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意識形態的釋界延續了該詞的貶義色彩,并且迅速普及開來。“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說出的情景就像‘暗箱’中一樣上下顛倒,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出于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正如物像在視網膜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物理過程中產生一樣。”對馬克思、恩格斯來說,意識形態是一種抽象的虛假意識。其次,意識形態概念的發展從二元對立到逐漸統一。意識形態概念的發展脈絡基本沿著兩種途徑推移:一種是從特拉西開始的積極的解釋。經過迪爾凱姆到結構主義、經驗主義的豐富、發展,意識形態主要被解釋為一種不同于自然科學認識的社會科學方法。另一種解釋主要從拿破侖開始,經馬克思、恩格斯到曼海姆、哈貝馬斯。他們注重討論認識的真假問題,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幻想,某種程度上對意識形態概念有所誤讀。意識形態作為一個概念的存在與嬗變,經歷了從積極倡導到消極誤讀的過程。最后,在意識形態產生與存在結構上的思考與辨析。“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是貶義的,其貶義主要包括兩種:首先,意識形態與唯心主義聯系在一起,而唯心主義作為一種哲學觀是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任何正確的世界觀在某種意義上都必定是一種唯物主義觀點;第二,意識形態與社會中的資源和權力的不公平分配聯系在一起:如果社會的和經濟的安排受到懷疑,那么作為其一部分的意識形態也會如此。”

(二)意識形態主流話語辨析

首先,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概念的存在語境作了闡述。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中,商品拜物教的出現、人的異化都是意識形態造成的結果。馬克思通過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指出了物質生活關系才是其批判意識形態虛假性的立論基礎,他同時也指出不是所有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產生出相應的意識形態,只有少部分符合統治階級意識的物質基礎才會產生意識形態。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運作機制的分析,抽象出意識形態的結構。然而他只是停留在批判的維度和立場,未能具體指明意識形態的一整套運作方式與構架。其次,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的闡釋具有消極色彩,但是所謂“虛假意識”并非出自其言論。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的表述本身存在矛盾與吊詭處,很多文獻中關于意識形態的表述也往往是相互對立的悖論。但是,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是虛假意識的這一說法未見明確出處。事實上,最早使用此種說法的是恩格斯,恩格斯認為“意識形態是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可見,這種誤讀的理論邏輯首先在于馬克思本人充滿矛盾的意識形態論述,然后是虛假意識的絕對消極性。最后,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的釋讀因為受時代背景限制,因而必然會存在局限和誤差。馬克思闡明了意識形態的消極性,指出了物質生產中人的異化與“商品拜物教”現象,但是馬克思未系統地建構出一個關于意識形態的理論體系。正因如此,西方的產生拓展了馬克思未曾觸及的領域———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論是當代人文學術中意識形態分析的起點。”

二、剝離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研究的關聯性

消費社會的到來使主體成為被符號征象遮蔽的存在,主體不再以鮮明的對抗或態度來掙脫客觀世界的宰制和壓抑。原因在于,統治階級的力量不再以政治壓迫表現出來,而是通過環繞大眾的消費與娛樂文化對大眾進行更內在也更為隱蔽的宰制。

(一)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研究的合理關聯

全球化之后,傳統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力逐步減弱,而新型的社會意識形態影響日益擴大。如女權主義、科技主義、生態主義等不像傳統的國家意識形態那樣關注社會的各個方面,而只是選取一個角度或者一個特殊領域關注社會變化。新型社會意識形態的崛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擴大了意識形態的影響。馬爾庫塞1963年發表了題為《弗洛伊德的人的概念的過時性》的演講,“每一座房子上的天線,每一個海濱上的收音機,每一個酒吧與飯館里的自動電唱機,如同種種絕望的嚎叫———他不會扔下它們不管,他無法與這些現代怪物分離開來,他不會譴責這些東西的無聊或憎而恨之,也不會抱怨它們攪了自己的美夢。這些嚎叫吞沒了其他人,甚至吞沒了那些雖遭譴責但依然渴望實現其自我的人。在龐大的被捕獲的聽眾中,絕大多數人陶醉在那些嚎叫聲里”。不難見出,發達工業社會中的個人業已陷入“失根”狀態。大眾文化在馬爾庫塞看來就是“技術理性”對于大眾的一種新型控制手段,易言之,主體在后工業時代儼然已成為“單向度的人”。

(二)意識形態在大眾文化研究中的滲透

“大眾文化”一詞有兩種常見的譯法:massculture或者popularculture。這兩種譯法已經很能表現出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性。在雷蒙•威廉斯看來,“Mass的詞義復雜難解在20世紀尤其明顯:一個過去與現在皆指涉‘穩固的集合體’的詞(包含正面與負面的意涵),現在同時也指涉‘一大群的事物與人’。這種意指‘一大群、大量’的用法,大體而言已經變得非常普遍通用。”如此,mass主要指數量的表現、品味的通俗化。大眾文化理應是針對多數社會群體的一種以媒介手段為導向的文化模式。而popular則是通俗的、流行的。它更側重社會文化發展的及時性、內容的大眾化與文化模式的時尚消費性。所以,不應該緊抓兩者之間的區別不放,而更應在不同的語境中適時地引入這兩個概念。“文化的這種媒介化過程是普遍的、不可逆的。這一過程中伴隨著現代社會的興起,部分地構成了這些社會,并且部分地界定它們為現代的。而且這種進程在我們身邊繼續發生,并改變著我們今天的生活。”在大眾媒介影響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生活和社會不再是一個消費與文化相分離的獨立體,而是一個消費與文化相互交融、共存互生的多樣整體。正如馬爾庫塞所說:“在非壓抑性生存的環境中,工作時間(即苦役)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而自由時間也擺脫了統治利益強加于它的所有閑暇活動和被動狀態。”

廣告、電視、電影、流行歌曲等大眾文化產品,對于消費主體而言,不僅是外表光鮮、內容輕松的消遣方式,而更成為一種具有主導色彩、潛伏著意識形態因素的新“糖衣炮彈”。在商業電影的消費行為中,類型片成為最具體的意識形態操縱物。諸如愛情片、戰爭片、社會歷史片等,每一段虛擬的光影故事背后都隱匿著某種易變了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意識形態于是在黑暗的角落窺視主體的分崩離析,觀看大眾的愉快接受、狂熱追捧。電影在“窺視”這一手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譬如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每一個窺視鏡頭都可以解讀為一個十分顯豁的意識形態植入。觀影者自以為控制了電影中被展示的角色行為和思想,預設了各種可能展示的具體生活,但是主導和控制觀影者觀看行為的仍是銀幕背后的意識形態的“黑暗之眼”。希區柯克最有代表性的電影《后窗》正是以一扇窗作為媒介來展現不同的觀影可能。意識形態概念在結構主義者阿爾都塞那里亦有深入闡發。在阿爾都塞看來,意識形態通過詢喚主體而植入現實,再通過現實本身誘導主體接受被改造的命運。電影并非我們主動選擇的娛樂方式,而是一種被集體無意識遮蔽了的意識形態植入手段。

(三)意識形態借用文化研究的外衣

傳統中的意識形態植入是教條式、顯性的。經過大時代背景的淘洗,意識形態借用文化這一抽象的外延寬泛的對象來鞏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華美的外表、易于接受的形式等手段,使每一個接受者愉悅地主動成為意識形態的改造對象。至此,大眾真正成為“大眾”,失去話語權,被迫模糊了存在的狀態,只能停留在現實中經歷一輪又一輪意識形態的改造。正如阿爾都塞將意識形態與人類社會的生存相聯系后指出的:“種種事實表明,沒有這些特殊的社會形態,沒有意識形態的種種表象體系,人類社會就不能生存下去。人類社會把意識形態作為自己呼吸的空氣和歷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來。”于是,顛覆傳統意識形態的新媒介開始通過大眾文化進行隱蔽的意識形態植入。技術理性成為虛假意識附著的新外衣,生活方式和社會運作的重新設計也成為“理所應當”的現實需要。“品味”或“趣味”成為大眾消費的競斗場。大眾在這樣“狂轟濫炸”的生活中“心甘情愿”地成為一個個被改造的對象。語言不再與主體相關,而是呈現出控制化的新面貌。語言鍥入現實生活的諸方面,控制每一個可能控制的對象。

三、意識形態超越與大眾文化研究的未來走向

(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研究反思

隨著時代更變,意識形態終結的說法開始出現。1957年,雷蒙•阿隆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一書中提出意識形態時代的終結問題;1960年,丹尼爾•貝爾在《意識形態的終結》中指出意識形態已經失去意義;巨變后,佛朗西斯•福山提出“意識形態終結論”;1993年,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一書中試圖用文明的沖突代替意識形態概念。意識形態話語自身面臨更加嚴酷的現實挑戰。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研究建基于所謂的“批判理論”,其對大眾文化的理解和批判有賴于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試析之,首先,法蘭克福學派成員的階級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等都已經決定他們所處的階層是社會上流的精英階層;他們對于大眾文化的否定基于研究環境的“大轉移”。從保守嚴謹的德國遷徙到自由多元的美國,研究所的研究課題不可能不帶有極大的主觀成分。這種研究的態度一直都存在于研究所的大多數成員身上。其次,法蘭克福學派具有惶恐的“法西斯情結”。國家的分崩離析與自身的命運相勾連,法西斯的強大威懾力早已對法蘭克福學派成員的心理產生嚴重影響。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研究呈現出多層次、多維度的關聯性,正如霍克海默所指出的:“在今天,每個社會階層的意識都有可能受到意識形態的限制和侵蝕,不管它在自身所處的環境里可能多么地專注于真理。”

(二)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性

在日常生活領域,意識形態通過雅與俗之間的轉變來實現自身統治的需要。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是潛在的,難以察覺的。這種意識形態可能會附著于各種艱深的大眾文化理論之上。日常生活中的大眾,因其具體的存在環境復雜多樣,于是劃分、區別成為當務之急。洛文塔爾基于傳記的大眾文化研究,本雅明基于電影的大眾文化論斷都指向了一個新的兩極:雅與俗。在文化層面,雅與俗是一個淵源有自的二元對立式。它存在于鑒賞主體、鑒賞對象,也存在于鑒賞方式中,藏匿于社會現實的諸多面相背后。大眾可以是通俗文化的生產消費主體,也可以是高雅文化的欣賞者與品評者。在社會階級層面,雅與俗的同義語應該是上層階級與底層階級。電影《朗讀者》中的漢娜因為是文盲而始終處于被支配、被統治、被壓抑、被改造的劣勢群體中,而與她相反的是上層階級的米高,因為掌握了文化控制權而始終處于主導大眾的統治階級群體中。底層希望以受教育的方式尋找一個上層階級的“愛人”,但階級之間的對立早就已經割裂所謂的愛情,取而代之的是兩者之間的互相改造與隱形對抗。在心理層面上,雅俗之間的劃分使主體的自我意識被不斷削弱。雅與俗也應該是一種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區分,并非單純物質層面的表現,因為雅俗之間的分明界限讓執守雅俗文化二元對立的創造和接受主體產生相異的心理反應。“在電影院中,觀眾個人的批判態度和欣賞態度已融為一體。這里,關鍵之處在于,沒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在電影院中那樣,個人的反應從一開始就以他置身其中的群眾化反應為前提。”

四、總結

篇2

1樹立休閑體育市場化發展觀念

意識反作用實踐,處于大眾文化背景下,休閑體育的發展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樹立正確的休閑體育發展觀念。那么,對于現階段休閑體育來講,應該樹立怎樣的發展觀念呢?結合以往的體育發展策略來看,傳統的休閑體育發展還局限于實現經濟與體育的融合,發揮體育的經濟效能,很顯然這樣的理念忽視了體育的主導性,難以在促進休閑體育健康發展方面發揮效能。處于社會轉型期間,大眾文化滲透到各個社會角落,此時就需要轉變以往的體育發展策略:不僅僅包括消費需求的滿足,還應該高度重視體育的休閑性的特點,以營造健全的休閑體育市場體系為最終目的,使得休閑體育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為主體,而不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投入去實現寄生式的發展。雖然在調整和轉變市場化休閑體育發展觀念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存在的阻礙因素也比較多樣化,但是,相信隨著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社會轉型與休閑體育發展關系之后,一定可以為積極參與到休閑體育市場化發展實踐中去。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首先,鼓勵企業參與到休閑體育賽事舉辦中去,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在社會范圍內對于休閑體育進行宣傳和教育,以便營造良好的休閑體育市場化發展氛圍;其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使得休閑體育的知名度不斷提升,由此引導休閑體育朝著市場化理念的方向發展。

2健全休閑體育民間化的發展機制

從觀念上應該認識到,休閑體育的發展不能單單依靠政府部門的號召和支撐,更多的是應該積極利用民間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健全休閑體育民間化的發展機制。這是因為,休閑體育本來就源于大眾,有著比較濃厚的群眾基礎,以這樣的方式去進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民間大眾文化資源,使休閑體育朝著民間化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具體來講,在此方面我們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積極探索職業體育的發展道路,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從支持力度上進行強化,以便促進體育自身體制的不斷轉換,從而使得體育在大眾文化時代的關系得以協調;其次,在民間資源融入到休閑體育市場的過程中,應該強化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使得這樣的民間化發展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進行,避免因為過度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了休閑體育的健康發展的行為,否則將難以發揮民間資源在促進休閑體育發展方面的作用;再次,不斷學習西方國家休閑體育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其在實現休閑體育民間化方面,應該積極去總結和歸納,由此實現休閑體育事業理論體系的健全;最后,處理好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化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避免因為過度的行政干預造成民間化發展受阻,也應該避免因為忽視調控而造成民間化發展的混亂狀態。

3不斷完善休閑體育的自我功能

由于大眾文化的多樣化特點,也難免會在其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齊的文化屬性,比如:文化媚俗化、文化濫情等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大眾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休閑體育,就應該不斷調整自我功能,實現自我完善,以發揮其在促進大眾文化發展方面的效能。具體來講:首先,發揮休閑體育在強身健體方面的功能,強化教育和宣傳,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到休閑體育鍛煉中去,以滿足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其次,發揮休閑體育在豐富生活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休閑體育方面的文化因素,以便展現出休閑體育在文化方面的效能;再次,發揮休閑體育在愉悅身心方面的功能,積極通過參與休閑體育娛樂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自己的情緒;最后,發揮休閑體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能,以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方式,找到內心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在此過程慢慢去實現自我升級和自我提升。當然,休閑體育的功能多樣化發展,在不同時間會有著不同的體現,是難以形成固定模式的。隨著休閑體育事業的發展,其功能會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因此,需要在功能發展的時候,應該做到與時俱進。

4結語

篇3

在經濟全球化的年代, 大眾文化,即1種娛樂文化、商業文化的力量正在成為新的文化因素,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變成某種全球性的共同的生活方式。而大眾音樂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1個重要支流,在高科技時代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已成為了社會高峰型和支配型的文化。中國民樂也成為1個新興元素運用于大眾音樂的各個領域。如電影、電視音樂、網絡游戲背景音樂與新民樂等等。但市場經濟下的藝術是1種特殊的商品,市場經濟的優勢促進了藝術的繁榮,而其滯后性與其缺陷,又可能使藝術蛻變為商人的低俗商品,在夾縫中求發展是1個棘手的問題。民樂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應不斷的協調和改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應用于大眾音樂文化市場中。

關鍵詞:民樂;大眾音樂;大眾文化;市場

ABSTRACT

篇4

SWOT戰略分析包括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具體如下:

(一)上海大眾的優勢(S)分析1.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制造工藝。德國的大眾汽車制造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汽車設計制造集團,中德合資的上海大眾在成立之初就開始引進德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制造工藝。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帶來的產品質量無疑給消費者帶來了良好的口碑,上海大眾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同,市場占有率一直很高。2.品牌多樣化。上海大眾旗下有著桑塔納、帕薩特、朗逸、POLO、途觀、途安等知名品牌,包括斯柯達旗下的晶銳、明銳以及昊銳等品牌。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多樣化的子品牌帶來的是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3.完善的售后服務。上海大眾一貫秉承“大眾標準,全程無憂”的服務理念,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售后服務體系,擴大汽車消費市場的衍生業務,在廣大消費者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二)上海大眾的劣勢(W)分析

1.產銷脫節。世界上大多著名的汽車廠商的生產和銷售是一體化的,從而使產品能夠不斷地適應市場的需要,而上海大眾則不同,負責研發和生產環節的上海大眾與負責銷售的上汽大眾是脫節的,缺乏有效的溝通,再加上部門之間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海大眾的與時俱進。2.新產品的投入較少。在2008年推出了新款車型朗逸之后,近幾年來一直沒有新的產品的推出,大都是在原有平臺基礎上進行小改款,被消費者認為是換湯不換藥,影響了上海大眾的進一步發展。3.DSG問題尚未解決。早在2012年3月15日之前,就有許多報道稱大眾的雙離合變速器存在問題。高速時動力突然消失又突然爆發,低速時車身抖動嚴重等現象層出不窮,車主們很快發現升級以后故障依舊,時至今日,許多車主對大眾只是進行技術性處理而不召回的做法耿耿于懷。

(三)上海大眾的機會(O)分析出租車市場商機無限。眾所周知,前些年的出租車乘用市場常年被桑塔納2000、桑塔納3000等大眾車型占據,他們都是由上海大眾為上海出租車改裝的專用車型,屬于出租車的定制產品。

(四)上海大眾面臨的威脅(T)分析1.日系車逐漸回暖。近年來,日系在華進行密集的產能擴張。一方面,2013年匯率高企的日元以及快速增長的中國車市,無形中都加速了日系車企在華的本土化進程。另一方面,自事件爆發以后,棒喝頓悟的日系開始在華反思和救贖,由此看來,日系車的強勢崛起才剛剛開始,是上海大眾未來戰略中的重大威脅。2.發動機動力低于平均水平。2009年,大眾將被神化了的TSI加DSG的動力組合引進國內,然而,在通用、PSA、長城、比亞迪紛紛推出渦輪增壓搭配雙離合的動力系統后,大眾的優勢一去不復返。

二、上海大眾汽車的市場營銷策略分析

上海大眾營銷策略分析包括產品策略、價格策略、分銷渠道策略、促銷策略體。

(一)上海大眾產品策略產品策略是企業市場營銷4P組合的核心,是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的基石。上海大眾的產品線組合非常豐富,涵蓋了AO、A、B、SUV、MPV等所有產品,根據上海大眾的規劃,未來還會推出小型SUV和中型SUV,并且都可能國產,這樣一來,上海大眾基本完成汽車產品線的全面覆蓋。

(二)上海大眾的價格策略上海大眾的定價策略很好地利用了潛在客戶品牌的聲望的心理來確定商品的價格,所以即使定價不低但是仍然能夠刺激潛在客戶的購買欲望。

(三)上海大眾的分銷渠道策略在上海大眾的分銷模式中,廠家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4S店扮演批發商的角色,二級經銷商扮演零售商的角色。在這個模式下,上海大眾嚴格執行標準化的深度分銷管理,教育引導渠道成員承擔部分分銷渠道的職能,取得了不錯的績效。

(四)上海大眾的促銷策略營銷的最終目的是把產品銷售出去并獲得贏利,而促銷就是銷售產品的藝術和技巧。上海大眾的廣告大多突出機械的質感和美感,從機械層面到審美層面再到人性化的設計,從廣告中就能感受到上海大眾不凡的造車工藝,而這些層面正是能被中國大多數消費者所接受的。上海大眾另一個比較關注的是車展,特別是一些國際國內的知名車展,每次車展上海大眾都會為我們帶來新的產品設計和駕乘體檢,但不變的是上海大眾一貫的先進技術和安全的車身制造,雖然上海大眾在車輛的外形以及人性化的配置上有所欠缺,但這并不影響上海大眾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三、上海大眾對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的啟示

面對激烈的競爭,如何在現有的市場走的越來越好,上海大眾要堅持一下幾點:

(一)必須堅持自己的特色上海大眾在這一點就做得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拼接一己之力把所有方面做得都達到同行業的頂尖水平,所以他們多年來保持自己的造車風格。即使后來的日韓系品牌憑借時尚的外觀設計以及人性化的造車理念迅速崛起,但是上海大眾憑借其先進的造車技術和高強度的車身設計仍然保持自己獨有的優勢。

(二)讓模仿成為過去時大眾在成立之初到現在,近三十年的時間,不斷地使自己的產品回歸家族化設計,無論從車身設計到平臺共用,大眾都堅持著自己的特點。借鑒和模仿在發展初期,是各車企最經濟實用的模式,而一些自主品牌堅持的是不斷地模仿和變化。

篇5

[關鍵詞] 東西方 大眾文化理論 對比研究

一、大眾文化內涵

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主要包括主導文化(Dominant Culture)(執政黨和政府倡導的以保持本國、本民族特色為根本目標的主旋律文化)、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代表知識分子理性思維、自覺意識和審美情趣的經典文化),和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工業化背景下由消費意識引導的、以普通大眾為指向的通俗文化)。以普通社會大眾為受眾的大眾文化在工業化背景下異軍突起,在今天全球化跨文化交際增強的大環境下,關于大眾文化理論尤其是跨越東方和西方的大眾文化理論研究更加成為焦點。

大眾文化建立在工業技術和商品經濟體系的基礎之上,反映大眾對日常生活的實踐、思想、體驗和感悟,具有生活化、多樣化、商品化和娛樂性等特征。它是一種借助大批量生產、面向大眾傳播,使大多數人形成一致的生存方式和趨同的需要并凝聚為一個共同整體,最終在趣味、意義、信仰和價值上共享的后現代文化現象。

二、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發展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對大眾文化理論的研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使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研究產生了不同的流派。一是興起于20世紀30~4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 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為西方大眾文化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以霍克海默(Horkheimer )、阿多爾諾(Adorno)、馬爾庫塞(Marcuse )等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史上的所謂法蘭克福模式,提出了分析大眾文化概念比較完整的理論框架。

東方特別是中國的大眾文化理論研究源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形成,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加強的當代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知識分子密切關注著西方國家的文化研究,并從不同層面或視角對大眾文發表見解。但總體趨勢是我國學者更多地對西方大眾文化理論持“拿來主義”,以啟蒙者身份自居,將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簡單橫移,用以批判中國本土的大眾文化理念,必然由于東西方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諸多差異產生西方理論的語境脫離,帶來內容和思想上的雙重錯位。對法蘭克福學派發出補充或反對聲音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葛蘭西(Gramsci)費斯克(Fiske)、旅美華人徐賁等為我們提供了比較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新思路。

三、對比研究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意義

首先,研究大眾文化的意義重大。任何一種體制下、任何一種文化下對于大眾文化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眾文化對民眾的影響巨大,對于大眾文化的正確界定、預測、和建構、改造對于我國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對大眾利益與幸福的人文關懷等意義重大。既然大眾文化的創造者實際是屬于非大眾的文化精英,那么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們完全可以在引領大眾文化向正確健康方向發展的事業上起到精英作用。其次,全球化(globalization)語境下對于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進行對比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將當代文化研究與西方的文化批評理論進行對比研究可以他人為鏡,知己知彼。經濟、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帶給我們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出現某些弱勢文化趨同于強勢文化的現象,尤其是西方生活方式、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等大眾文化向東方的輻射,對于應該在大眾文化中起到引領作用的精英文化的代表者尤其應該保持清醒的自覺意識,探究本土大眾文化的發展格局,并對西方大眾文化發展走向及內部規律進行破解,將本土大眾文化現象放到全球化大語境下進行觀照、解讀,抗爭西方大眾文化的霸權話語,引領本土大眾文化的方向,并最終服務于保持本國、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根本目標。

現今,我國對當代東西方大眾文化進行對比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幾個問題:第一,在中國本土的文化研究或文化批判中,有忽視社會、歷史與文化差別,搬用西方文化理論的話語的現象。不少批評者不是把西方文化研究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繼承過來,用以批判本土語境中的支配性壓迫力量,簡單地把西方文化研究的批判對象當作自己的批判對象;第二,缺乏對中國大眾文化理論的深入、系統的研究與梳理,缺乏對中國大眾文化基本特征和獨特功能的系統分析,更缺乏對中國大眾文化本質內涵的深層次發掘,無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理論;第三,主要是采用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來分析中國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理論上的不足。因為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并不是一種普適性的觀點,它所針對的時代和大眾文化狀況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有一定的區別。

西班牙文學理論家烏納穆諾在其《生命的悲劇意識》中說:“向一個人建議他應當成為其他的某些人,就好像是向他建議說他應該停止成為他自己。每一個人都必須守護他個人的人格,而如果他愿意改變他的事項與感覺的模式,這也只是當這一項改變能夠進入他精神世界,這一項變動必須發生在他個人的連續體之內。”其核心在于為大眾文化推波助瀾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堅持本我文化、思維模式的固守性,如果想要對之進行滲透、引導,只能以進入其精神內核的形式和強度促使其自我潛意識的革命,通過對比研究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并與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則可以改變大眾文化個體精神世界。

基金項目

橫向課題:當代東西方大眾文化理論比較研究

主持人:遼寧醫學院外語部 馬麗娣

資助單位:錦州日報社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根基和發展現狀,[J].徐輝,張貞,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四期.

[2] 大眾文化比較研究——法蘭克福學派與英國文化學派及中國大眾文化的異同分析,[J].王慧博, 《理論界》2006年第三期.

[3] 大眾文化教程,陶東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4]Raman Selden, Practicing Theory and Reading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89.

篇6

自20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西方哲學的研究重心逐步的轉移到了方法論上。此時的哲學家們開始強調知識的確定性與可驗證性。他們對形而上學開始排斥,并試圖將哲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語言哲學也應運而生。語言哲學所關心的范疇主要包括了:指稱、意義、真值、言語行為等等。語言哲學的研究成果為現代語言學的發展,特別是語義學與語用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話語隱含理論也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Grice)對語言使用與會話邏輯進行了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最終提出了話語隱含理論。格萊斯認為會話雙方能夠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并進行交流是因為會話時雙方都遵循了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就是合作原則。合作原則的存在讓會話的雙方能夠在會話的過程中有默契的相互配合,并能夠相互理解對方話語中所蘊含的意思。合作原則的主要內容有四條準則: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以及方式準則。數量準則要求話語內在能夠包含交談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時又不能夠擁有超出所需信息的內容。質量準則要求講話的人所講的話中不能夠包含自知是虛假的內容,同時也不能夠包含沒有足夠證據的信息。關系準則要求所講內容必須要與會話的主題相關,不能夠偏移主題。方式準則要求語言內容必須要清晰明了,防止歧義的產生。然而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采用一些特色的語言技巧或者策略來故意違反合作準則中的一個或多個準則,讓談話者自己的真實意圖能夠通過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會話的過程中,當會話的話語在表面上違背了合作原則時,會話的另一方就需要根據當時的語境等一些內容來推斷出會話所隱含的意義。而格萊斯則稱這種在會話交際中推導出來的隱含信息為“會話含義”。

二、話語隱含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讓大學生能夠運用英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并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為他們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想要利用英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就必須要能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講話者所表明的觀點和態度,并能夠對講話者的話語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和綜合概括。

(一)話語隱含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自2005年2月以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由100分制改為710分制,其中聽力所占比例大大增加。這充分的證明,大學英語將更加的重視學生聽力能力的發展。將話語隱含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去,能夠有效的引導確實去正確的理解會話語的言外之意。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經常有選擇性的避免通過語言來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觀點或者意圖,而是會采用比較委婉間接話語來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達到自己的意圖。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能夠有效的利用話語隱含理論,那么就能夠在交際的過程中了解到對方的弦外之意,而學生在聽力考試時更是能夠“知己知彼”,有技巧的捕獲各種話語發出者的弦外之音,進而能夠正確的解題。由此可知,大學英語教師與高校學生如果能在聽力的教與學中高效的利用話語隱含理論,那么聽力理解的教學工作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話語隱含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許多中小學英語教師都是教完音標就覺得完成了任務。這就直接使得很多學生到大學后在學習英語時不能夠通過語音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意味深長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這樣的后果就使得很多學生即使是過了四級、六級也很難在與外國人用英語交流時通過發音來表達自己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其實就如我們的母語——漢語一樣,通過不同的發音方式往往能起到表達言外之意。在實際交際過程紅能夠表達出會話隱含的言外之意的有語音因素、知識因素。其中語音因素主要包括了重音(stress)、音長(length)、停頓(pause)和語調(intonation),知識因素主要包括了背景知識、情景知識、相互理解這幾方面。在實際交際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重音、音長、停頓、語調可以讓一句話表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Sheisyourgirlfriend.”這一句話,如果是重讀主語“she”,那么就能夠表達出一種疑惑的語氣,表示質疑;如果是均衡重讀,那么就表達一般陳述,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如果是重讀賓語“girlfriend”,那么就包含了肯定、欣賞或驚喜的態度在里面。知識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話語之中的隱含之意十分重要。學生要掌握英語就必須要了解其背景文化,缺乏背景文化的支持,在理解言外之意方面就會存在嚴重的缺陷。會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的,情境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言外之意十分重要,不論是在聽力考試中還是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對產生會話的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而相互理解則是指的會話的雙方必須要明白自己的話能夠被對方所理解。

三、會話隱含理論所帶來的英語教學啟示

在任何一門非母語的語言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理解其所包含的隱含信息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知過程,而能否正確的領會話語中的隱含信息則直接的關系到能否正常的使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英語作為一門學生們學習的第二語言,如何讓他們能夠真正的理解講話人的話語中的隱含意義,是長期以來困擾教師以及學生們的難題。通過話語隱含理論的運用筆者認為要幫助學生學會領會英語會話中的言外之意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材料,為學生播放不同場景中的對話,引導學生們去對其中的談話者的方式、語氣、語音語調等與所表達的意思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提高他們的語境意識;

篇7

一、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主要體現

不同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特征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與地域有關,特定的地域環境是文化形成的溫床,不同地域環境下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現象所采取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即便面對同一詞語,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會對其有不同的語義聯想。比如asummer’sday,對中國學生來說,這個季節是燥熱難耐的,而對于英國人來說,夏季則是一年中最為舒適的季節,因此在看到這個詞組時,英國學生會自動帶入美好,而中國學生則可能理解為厭惡,這種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的結果。如不了解這一中西文化差異則很難正確理解詞語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二)風俗習慣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風俗習慣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風俗習慣也會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為例,我國由于自古重視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飪方法都會精準且對應的詞匯專門表述,如“煎”、“炸”、“炒”等詞匯。而在英語中,“煎”、“炸”、“炒”等則被“fry”統一指代。漢語中的“燉”、“煲”、“蒸”等,在英語中則被統稱為“stew”。這種中西文化差異都是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

(三)思維方式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作為文化和語言溝通的橋梁,思維方式不僅是文化特征的體現,同時與語言的生成與發展有重要關系。雖然人類思維規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圍的不同,各個地方的人思維方式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就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以寫信地址順序為例,中國人在漢語習慣上通常按照國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而在英語中習慣中則是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種中西文化差異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不同而導致的。

(四)價值觀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區別美丑、善惡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持久信念,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每一種價值觀體系中其實都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其中西文化差異的顯著性:比如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謙虛和禮義十分推崇,以和為貴;而在西方,人們則推崇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價值觀影響下。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和判斷,爭強好勝,對個人利益據理力爭,個人價值只為自己服務。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異的滲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語言中詞義、句義等各種語言現象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東方語系,這兩種語言不管在歷史文化還是區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英語學習中可能很難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現象,而思維方式或視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維視角才能形成審視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視角。

(二)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內涵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滲透和傳播文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西方英語語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讓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在了解這些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西方人為什么喜歡恭維、稱贊對方的習慣會有更深的理解,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學習英語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在英語學習中,人們很容易受到自身所處文化背景的干擾,學習到的英語往往不夠地道,如中國的英語在西方看來就只是中國式英語,而非真正的英語。學生在組織英語語言時,仍然會站在漢語的思維方式上進行,表達出來的英語具有濃濃的地方風味。在大學英語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統一起來,通過文化滲透和傳播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背景文化和語言結構的進一步了解,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有利于減少英語學習中本土文化的干擾,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建議

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密切,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語言學習障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視。

(一)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要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的綜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備高文化素養的師資隊伍。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對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全方位地豐富,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換位思維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擺脫中國式英語的困擾。

(二)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語言中西文化差異

英語篇章和詞匯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藍本,在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對詞匯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對英語國家的地理、風俗、飲食習慣等背景進行詳細介紹,幫助學生正確、充分地理解所學的材料,使學生對英美國家和中西文化差異有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

根據所學教材及學生專業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英美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文學作品或報刊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和載體,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使學生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及文化特點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另一方面,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可以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異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實際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開設文化課程及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者鼓勵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進行選修,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中西中西文化差異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文化鑒賞力的提高。其次,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帶領他們參加文化展覽,鼓勵他們多與英語人士交流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對西方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鑒賞力。

篇8

(1)文化建設經費不足。

鄉鎮文化建設中存在建設經費不足的問題,導致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雖然一些鄉鎮使用了拉贊助或者采用鄉鎮補助等方式來增加群眾文化的活躍系數,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經費用于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沒有足夠的經費用于鄉鎮文化的發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設施得不到及時維修。甚至有一些鄉鎮的財政支出中文化建設支出的比例極小,從而使得文化設備出現萎縮現象。

(2)文化建設設備簡陋。

文化設備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條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設備就不會使得文化活動正常開展。受到鄉鎮環境條件的制約和經濟條件的影響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極不平衡。外加領導對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群眾文化的發展。一些文化建設沒有被列入到財政預算的范圍內,導致其工程建設難以正常開展。部分鄉鎮雖然具有基礎文化設施,但是由于設備不夠健全,過于簡陋導致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

(3)文化工作隊伍存在缺陷。

現階段的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文化程度低、專業素質欠缺、從事文化行業的時間相對較少。此外,鄉鎮的文化隊伍中從事群眾文化的專業人員年齡偏大,一些鄉鎮雖然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文化隊伍,但是隊伍中缺少專業文化人員和專職文體人員,通常情況下都是專干身兼多職的現象。大多數鄉鎮群眾文化人員對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即使一些人員對某一類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從事鄉鎮群眾文化以來沒有得到專業的培訓和指導,使得他們的文化發展步伐滯緩。鄉鎮群眾文化的工作是基層工作,工作條件受到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在設備和經費等各個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一些文化工作人員面對雜亂的工作和艱苦的工作環境最終會選擇轉行,從而導致鄉鎮群眾文化的人員流失現象嚴重。國家對鄉鎮群眾文化的重視力度不夠,沒有給予他們技術職稱評判的機會,使得一些堅守崗位多年的工作人員最后還是初級職稱的位置,不利于他們長期的發展。

2加強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促進文化發展

(1)打造特色鄉鎮群眾文化。

鄉鎮群眾文化的發展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性才能促進文化的創新,才能賦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對鄉鎮文化的創新就需要從鄉鎮的具體發展情況出發,根據其歷史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價值取向促進文化的發展。還應該結合鄉鎮環境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文化發展的激勵制度,積極鼓勵鄉鎮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增強他們對群眾文化的認同感,提高群眾文化的參與度就會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鄉鎮文化組織人員應該大力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對鄉鎮的文化資源不斷地進行挖掘,樹立鄉鎮的品牌文化,從而促進鄉鎮文化的繁榮,使鄉鎮文化成為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加強鄉鎮文化內容的創新。

文化內容是文化的靈魂,對鄉鎮文化進行創新首先應該從內容上進行創新。進行文化創新的思想應該標新立異。針對一些民族文化氛圍濃烈的地區,應該注重發展本民族文化,將民族風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內容中,使文化更能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人民群眾打造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可以利用大量優秀的民俗文化創設文化內容。發展本民族文化,將他們的民族風俗習慣長久的保留和傳承下去,從而使得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創新鄉鎮文化內容對于增進人民的團結和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3)加大群眾文化模式的創新。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的發展方向也開始發生較大的轉變,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要求也逐漸提高,傳統的群眾文化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文化發展的需求,為了適應現代文化發展的方向,需要不斷地創新文化發展模式。群眾文化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經濟是必不可少的鋪路石,所以應該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機制,使群眾文化的發展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群眾文化的創新是沒有具體的規定的,所以需要讓人們對文化發展的道路不斷進行探索,促進群眾文化逐漸走向繁榮和昌盛。文化的產生來源于人們的互動,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應該也脫離不了這個特殊的群體,群眾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人們應該在生活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積累更多的文化發展經驗,將其不斷地進行匯總,使用在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促進群眾文化更快更好的發展。

(4)加大對群眾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文化的創新同樣如此,所以在鄉鎮群眾文化的創新過程中應該增加資金的投入力度,建設文化活動中心,對文化演出的場所和設施進行更新,開展文化知識共享工程項目,形成新型的鄉鎮文化網絡體系,為人們的文化活動提供一定的場所,滿足人們實施文化活動的需求。此外,還應該聘請一些專業的群眾文化研究人員對鄉鎮從事群眾文化的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講解和培訓,增加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鼓勵群眾自發組建文化演出團隊,給予他們一定的演出經費,通過舉辦各種活動,讓鄉鎮的文化隊伍和專業的學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使得他們的文化知識能夠快速的提高。

(5)建設系統的文化網絡。

隨著文化的發展,群眾文化的活動形式開始由過去的單一化形式變得多樣化,出現了廣場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統的文化網絡對鄉鎮文化進行引導。文化網絡系統中可以將一些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傳播,促進群眾文化有規則、有組織的發展,也能夠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做好群眾文化的引導和控制工作,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促進群眾文化的全面發展,使群眾文化活動向著深度和廣度的方向發展,形成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3結束語

篇9

【關鍵詞】大文化;縣級;文化部門;支持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表現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上,文化對國民素質提高、社會穩定、民族統一作用巨大,文化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作為軟實力,比較虛,容易被忽視,然而,文化就如同我們呼吸的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文化大環境,不像霧霾一樣讓我們看得見,可是道德滑坡、世風日下就在我們身邊,營造良好的文化大環境,刻不容緩。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已將文化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的高度,但是,縣級文化部門作為國家文化政策工作執行的重要一環,面臨著少資金、少權力的尷尬,往往導致國家的大好政策,執行起來大大折扣,讓發展大文化工作緩慢而又效果甚微。

一、作為縣級文化部門文化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不足

資金不足,文化活動場所等文化基礎設施無法建設;教育培訓開展的次數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工作,開展起來只能蜻蜓點水。

(二)權力不夠

縣級文化部門只對縣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有管理權限,而對鄉鎮文化站、文化大院、村農家書屋的建設與管理只是督促、指導,然而,他們才是文化工作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由于鄉鎮文化站長不歸縣文化部門管理,鄉鎮文化站長也身兼多職,文化部門的工作安排執行力度差,對鄉鎮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縣級文化部門督促工作往往落為一紙空文。

二、國家應加強對縣級文化單位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對縣級文化工作部門的資金投入

提高學生素質,關鍵在提高父母素質,提高父母素質,關鍵在文化建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作用,我們每個父母每個成年人,營造著社會的大環境,離開成人素質的提高,再多的教育投入,對學生再理想化的培養也只能淪為鏡中花、水中月。為了提高國民素質,重視文化工作不是空口號,而是在國家、省、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像重視我們的教育一樣重視我們的文化建設。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2236.23億元,而對文化建設投入僅僅幾十億,政府只有加大對文化工作的投入力度,才能完成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開展送文化下鄉,開展教育培訓,更好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與保護工作。

(二)擴大縣級文化部門的權力

縣級文化部門應該一統鄉鎮文化站、文化大院、村農家書屋的人、財、物工作。鄉鎮文化站曾在90年代以前,一直歸縣級文化部門垂直管理,那時候鄉鎮、村的文化活動紅紅火火。要想讓我們的文化工作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需要過去那樣,讓縣級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到位,只有管理到位,才能將政策執行到位。

(三)文化工作者的考核錄用更要德才兼備,任人唯賢。

近年來,中央、省市不斷加強對文化工作、文化產業工作扶持力度,文化工作者穿行民間,與廣大基層群眾一起搞活動,文化工作者的素質顯得更加重要,像重視醫德、師德一樣重視文化工作者的道德素質。

篇10

關鍵詞:大眾文化;經濟; 效用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4-0104-01

1 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在工業化、商業化在西方社會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以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興盛于20世紀30年代的歐美國家,并以美國為代表,是與嚴肅藝術和精英文化相對立的通俗藝術、流行文化。從本質上說,大眾文化是借助現代傳媒,依照市場運作規則批量生產,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的都市消費文化。

美國大眾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約翰•費斯克提出了“兩種經濟”(即“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的大眾文化理論,并以電視作為文化產業的例子闡發這一理論,即在資本主義社會,電視節目作為商品在這兩種平行且共時的經濟系統中生產和流通。這一理論為大眾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費斯克認為觀眾具有不容忽視的“辨識力”和“創造力”,在接受文化產品的時候,大眾并非是被動的、消極的、無助的,而是主動的、積極的、具有抵抗性和顛覆性的。在消費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大眾也在對文化產品進行利用和轉換。

2 模型建立

我們知道,大眾文化對經濟有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江蘇省統計數據,對大眾文化產值與生產總值做數據分析,研究當代大眾文化對經濟的影響作用。由于江蘇省統計年鑒中的影視娛樂文化數據只有在1989年出現,本文中的數據選取1989年到2009年。本文的大眾文化涵蓋了統計數據中的第三產業的娛樂業,廣播,影視等。

2.1 描述性統計

對江蘇省大眾文化產值和江蘇省生產總值的1989年至2009年的統計數據進行點狀分析,可知自1989年至2009年,大眾文化產值和生產總值的都有了飛速發展。同時,大眾文化產值和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相似,本文將1989年-2009年的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軟件,通過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查看其定量關系。

2.2 相關性分析

2.3 回歸分析

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檢驗是檢驗樣本點數據聚集在回歸線周圍的密集程度,從而評價回歸方程對于樣本點的代表程度。對于一元線性回歸,其擬合優度檢驗采用R平方的統計量。由計算可知,R平方的調整的判定系數為0.992,接近1,說明樣本點數據的擬合優度較高。對于一元回歸模型的線性顯著性的檢驗,我們采用F統計量。由計算可知,其統計量F(2483.119)值足夠大,且P值為0,顯著性水平較高,從而認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

2.4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

對于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系數的檢驗統計量服從t分布。右下表可知,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中的t的統計量的觀測值足夠大,并且對應的概率p值為0,說明顯著性好。

由上述方程可知,江蘇省大眾文化每1元錢的產值,能夠帶動江蘇省生產總值75.469元錢的變化。這說明大眾文化對生產總值的影響作用極為重要。

3 建議

雖然大眾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在很多學者看來大眾文化是庸俗的,但是,在現代社會,大眾文化更易于被人們所接受,更能反映當代的生活狀況,也容易引導人們的價值觀,生活觀,同時也更能創造經濟價值。

首先,堅持大眾文化的正確價值取向。這就要求大眾文化產品的制作者和傳播者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正確處理價值導向與消費娛樂的關系,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統一起來,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然后,加強對大眾文化傳媒和基層文化活動場所的管理。大眾傳媒如何對待和報道娛樂新聞、如何組織大眾文化活動、如何把握輿論導向,直接關系大眾文化發展的方向。

最后,提高大眾文化消費者的辨別力與審美能力。這就要求政府、社會組織、學校、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引導大眾文化消費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文化鑒賞水平,從而實現大眾文化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