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心電圖范文

時間:2023-03-24 21:1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態心電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態心電圖

篇1

“什么小盒子?”我疑惑地問。

“就這么大。”王阿姨比劃著,“上面還有電線,電線末端用膠布貼在我胸上。”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王阿姨這是接受了動態心電圖檢查,那個小盒子是記錄器,它可以連續監測人體24小時的心電變化,而普通心電圖只能記錄某一時刻的心電改變。

王阿姨告訴我,前段時間她總是胸痛,每次約5分鐘,但休息一下就好。到醫院檢查時心電圖顯示正常,醫生就建議住院觀察,并讓她每天背著個小盒子。住院第三天,她在上下樓梯鍛煉時再次出現胸部不適。我連忙讓王阿姨把動態心電圖記錄給我看看,發現入院第三天時王阿姨出現心肌缺血改變,而且變化很明顯,這是一個明顯的心絞痛提示。

我告訴王阿姨,多虧有了動態心電圖,不然是不會發現心絞痛的。

“這里的醫生也這么說。”王阿姨慶幸地說。

“其實動態心電圖不僅僅用在冠心病的診斷,還有利于很多心臟疾病的診斷和監護。比如,它能協助醫生判斷患者間歇出現的癥狀(如胸悶、心悸、眩暈、黑蒙或暈厥)是否由于心臟疾病引起,并確定其原因和性質;還可檢出隱匿性、短暫和特定情況下出現的心律失常;另外可以檢出心肌缺血時伴隨的心律失常類型及頻率,幫助臨床治療缺血性心臟病時選擇藥物;也能較全面地發現心性猝死的危險因素,有助于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更能幫助心律不齊患者確定是否需要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以及幫助已安裝起搏器的患者評價其效能。”我一股腦地將一些關于動態心電圖的專業知識向王阿姨說出來。

“哦,動態心電圖功能這么強大,那我們還做普通心電圖做什么?”王姨疑惑地問。

我笑著回答說:“其實這兩種檢查手段各有千秋,動態心電圖可以將受檢者24小時靜息、活動以及立、臥、坐位等不同時間、不同狀態的心電波形,連續不斷地記錄下來,但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它就無能為力,只能依靠普通的心電圖。但普通心電圖對于那些間歇發作、緩解一段時間后又可恢復正常的心血管疾病,很容易漏診。”

“你這么一說,我全理解了,下次有什么問題,我還要麻煩你。”王阿姨認真地說。我反到為自己的“賣弄”不好意思起來。

鏈 接

動態心電圖檢查

注意事項

忌帶手機。佩戴期間要遠離手機、電腦、電視等強電場、強磁場物品,不能睡電熱毯,不將手機帶在身上,但遇到急事,接聽一兩個電話是不受影響的。

停藥。停用影響心跳的藥物,比如降壓藥心得安。

篇2

關鍵詞: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24h動態心電圖;冠脈造影;冠心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發病年齡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冠心病的早期確診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首要任務。冠狀動脈造影雖是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但其是一種高費用的創傷性檢測手段,使其應用范圍受限。找到一種新的無創、準確的冠心病檢測手段成為當務之急[1]。筆者通過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用于疑是冠心病患者的診斷,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擬診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齡34-68歲,平均(48.76±6.37)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動態心電圖組、平板運動試驗組和聯合組,每組60例。患者就診前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和胸疼。排除有心臟手術史、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肥厚等疾病的患者。各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身體狀態等方面比較,不具有差異性(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在檢查前一周停用能影響心電圖結果的藥物。動態心電圖組:患者佩戴美林公司生產的世紀3000型24小時動態心電檢測儀,獲取12導聯動態心電圖。陽性標準:缺血性ST段改變:(1)J點后ST段下斜或水平壓低超過0.1mV,且持續時間超過1min;(2)再次發生心肌缺血的時間間隔超過1min;損傷性ST段改變[2]。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組:使用美國GE公司T2100運動心電測試系統,在Bruce方案的指導下,檢測患者12導聯心電圖。陽性標準:(1)有典型的心絞痛發生于運動過程中;(2)ST段下斜或水平壓低超多0.1mV,持續時間超過1min;(3)運動中出現損傷性ST段改變或心率失常[3]。聯合組:使用動態心電圖聯合平板運動試驗進行診斷,患者具體檢測過程參見動態心電圖組和平板運動試驗組。所有患者經動態心電圖和(或)平板運動試驗檢查1周后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及其大分支中存在狹窄超過50%即為陽性。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臨床數據經SPSS 17.0軟件處理,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P

2結果

2.1各種檢測方法的結果比較

動態心電圖組、平板運動試驗組和聯合組患者中冠狀動脈造影陽性的例數分別為36、31、35。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標準,動態心電圖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分別為61.11%、50.00%和60.00%;平板運動試驗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分別為60.00%、58.62%和58.33%;聯合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分別為85.29%、 76.92%和 81.67%。動態心電圖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動態心電圖組和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

表1 各種檢測方法與冠狀動脈造影的結果比較

ST段改變在動態心電圖中的表現:發生和消失都比較突然,一般不伴有心率的改變,一過性基線粗大波動常出現于ST段下移初期。ST段改變在平板運動試驗中的表現:由運動誘發ST段改變,心率上升明顯,疾病程度越重,ST段改變出現越早,壓低程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

3討論

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是冠脈造影,但其是一項有創的檢查方法,難以作為冠心病的早期篩查手段。冠脈造影僅能反應血管形態學的改變,不能對血管功能、心肌缺血的閾值、心絞痛發作的規律等提供有效的信息[4]。近年來,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和動態心電圖因其具有無創、可重復性和便捷等優點,被廣泛用于冠心病的檢查中。

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是利用負荷量的運動使心率加快,引起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縮率增加,使心肌達到最大或接近最大的血液供應能力。如冠狀動脈存在異常,血管貯備能力受損時,心肌就會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引起心肌缺血,心電圖上能反應此類變化過程。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對隱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高,能準確的評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動態心電圖的最大優勢是能清晰的呈現患者在日常生活自主運動中心肌缺血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 缺血程度和心率、 心律之間的聯系,也能反應冠狀動脈舒縮張力與心肌缺血的關聯性。

兩種檢查方法從不同角度反應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狀態,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的診斷,可起到協同作用的效果。在自主生活中通過平板運動試驗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動態心電圖被動記錄的模式發生改變,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診斷準確率。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可以記錄運動和自主神經作用下的心肌供血情況,真實反應心肌的狀態,降低了誤診率的發生。本研究中動態心電圖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組的敏感性、特異性和診斷一致率與動態心電圖組和平板運動試驗組比較,P

綜上所述,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聯合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的診斷,彌補了單一檢測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冠心病的診斷率,是該類疾病的可靠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趙小平,王興. 12導聯動態心電圖與平板運動試驗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比較[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15(4):269-271

[2]施陳剛,張懷勤,黃偉劍,等.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與冠脈造影對冠心病診斷的對比分析與評價[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6,36(4):379-381

篇3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心臟病;診斷

本文主要探討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在臨床心臟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將探討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200例心臟病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對照組,每組各100例。其中觀察組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最小的26歲,最大的65歲,平均年齡(52.3±3.6)歲,病程最短的6個月,最長的7年,平均病程(3.5±1.1)年;對照組100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齡最小的28歲,最大的63歲,平均年齡(53.15±2.4)歲,病程最短的5個月,最長的6年,平均病程(3.19±1.4)年。

3討論

心臟病是一類比較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調節血液循環的神經體液組織構成,循環系統疾病也稱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組織器官的疾病在內科循環中均屬于常見病,其中以心臟病最為多見,能顯著地影響患者的勞動力。心臟病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后天性心臟病,其中后天性心臟病主要由于受到外來或機體內存在的因素作用而致病。心臟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心悸、呼吸困難、發紺、咳嗽、割血、胸痛、水腫、少尿等。

臨床上對心臟病的診斷主要為心電圖檢測。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起搏點、心房、心室相繼興奮,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通過心電描記器從體表引出多種形式的電位變化的圖形,心電圖是心臟興奮的發生、傳播及恢復過程的客觀指標[5]。心肌受損,供血不足、藥物和電解質紊亂都可引起一定的心電圖變化,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和演變是診斷心血管疾病可靠實用的方法。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動態心電圖逐漸被運用于臨床診斷治療中,動態心電圖是利用高科技術手段,對大量心電圖數據進行快速分析、診斷的一種檢查方法。可以長時間記錄并編輯分析人體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可于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并打印出書面報告,這樣可以提高對非持續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對一過性心律失常及短暫性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同時,動態心電圖還可以判斷患者的心悸、頭暈、昏厥等癥狀是否與心律失常有關,如極度心動過緩、心臟停搏、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等,這是其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探討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對心臟病的診斷效果,結果顯示,動態心電圖的檢出率和遠遠高于常規心電圖,對各種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的診斷分析具有肯定價值。

參考文獻:

[1]寇艷,易志.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在臨床心臟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中國傷殘醫學,2014,(21):110-111.

[2]蔡紅梅.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動態心電圖臨床意義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3):1412-1413.

[3]史松,楊麗,易金玲等.老年1萬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縮動態心電圖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0):46-47.

篇4

據統計,在由于心源性猝死造成死亡的患者中,有大約4/5的患者人群曾有過室性心律失常的情況。這種心律失常一般表現為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心室撲動,兩種癥狀獨發或者并況都較為常見。而另外1/5的患者是由于心肌缺血而造成緩慢心律失常或者是心臟停搏。動態心電圖對于觀察患者心律失常病癥發生、發展和終止情況都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因此,對于診斷心律失常有重要促進作用。在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時,首先要確定其是否具有病理學意義。一般來說,正常人的室性期前收縮大約是100次/24h,亦即5次/h。患者在動態心電圖檢測中顯示出來的室性期前收縮次數異常只能說明患者的心臟心電活動異常,如果要證明這種心電活動異常具有病理意義則需要對臨床診斷進行結合。室性期前收縮異常病理學的判斷依據是Lown3級及以上,具體來說,短陣室速、多形室速、持續室速以及成對、多形室早等都具有病理意義。由于交感性或者迷走風暴給患者帶來的猝死通過動態心電圖可以得到有效地揭示。此外,動態心電圖對于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的揭發同樣具備一定作用。

2.在評價起搏器上的應用

無論是由于心室按需起搏系統產生的對患者心肌電位的抑制情況的檢測還是由于起搏器造成的患者心律失常,動態心電圖都能夠實現有效檢測和觀察。對于起搏器造成的心律失常,學術界有些學者將其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起搏器置入后患者馬上發生的心律失常。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心律失常一般是由于起搏系統對于心房或者心室的刺激造成的。在動態心電圖的觀察結論中,人們可以清晰看到起搏器的類型是造成室性或者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原因而不是傳統意義上認為的起搏器失靈。另一種情況是由于起搏器的介入而導致的心動過速。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雙腔非程控情況下起搏器介入造成的心房和心室不應期縮短。在動態心電圖的檢測過程中,解決這一問題只要將雙腔非程控的起搏器改為程控即可。

3.在對灶性房顫進行評價時的應用

在近年來的房顫治療中傳出的令人振奮的消息是在引入導管頻射消融治療法之后,房顫可以得到徹底根治。其中對于灶性房顫的治療中更是由于采取了單點消融的手段使得灶性房顫得到根治。因此而產生的對于房顫的起因以及動態心電圖特點的關注與日俱增。由于一部分灶性房顫患者的心電變化存在著晝夜的差異,一般來說患者房顫白天發生率大于夜晚,而且大部分的房顫發病時沒有明顯伴隨癥狀的出現。因此,在采取導管射頻消融術對房顫進行治療后,引入動態心電圖對患者心電圖進行觀察和檢測能夠有效評價消融是否取得預期效果。

4.在監測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上的應用

所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指的是在正常睡眠過程中出現約5次/h或者是7h共出現超過30次的持續時間為10s以上的呼吸暫停現象,以及由于這種機體缺氧引發的其他臨床表現。這種被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疾病在呼吸系統中是一種常見病癥,并且具有一定的潛在危險性。由于在睡眠中出現的短暫呼吸停止現象,患者的體內血液氧含量不足以及血液二氧化碳含量過多,由此可能造成患者出現包括精神或神經性疾病、心肺腦等臟器疾病、內分泌疾病以及高血壓、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內在的多種心腦血管及周身臟器疾病,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在患者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癥狀時,患者的呼吸從正常呼吸變成“憋氣”到“呼吸短暫停止”再到“呼吸恢復正常”。這種呼吸的變化在一般的臨床監測中很難得到很好驗證,但是在引入了動態心電圖后,通過動態心電圖持續性地對患者陣發性竇性節律的監測可以看到患者的變化節奏一般是“長——更長——最長——縮短”的癥狀。此外還伴隨著竇性過緩或者竇性過速的現象。但是當患者的睡眠從仰臥位轉變成右側臥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到的患者心律不齊的現象逐漸減少甚至最終消失。因此說,在臨床檢測中診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時引入動態心電圖,可以達到良好效果,同時還能為患者減少治療成本。

5.在監測抗心律失常藥物上的應用

在臨床監測中使用動態心電圖對抗心律失常藥物上的主要優勢在于,動態心電圖能準確檢測出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同時明確室性心律失常在患者猝死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動態心電圖還可以對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室性心律失常數據進行監測和分析,從而獲得臨床上對于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標準以及促心律失常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動態心電圖在現階段我國臨床監測心率失常藥物作用的使用上已經漸趨規范化和制度化,而且由于這種方法的操作簡單、監測效果較為直觀對于臨床判斷有重要意義。此外,動態心電圖還能有效檢測出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時容易引發的并發癥。總體來看,動態心電圖目前已成為這一臨床診斷上最為常用也最為重要的手段。

6.結語

篇5

【關鍵詞】 暈厥;動態心電圖;分析

暈厥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由于大腦一過性缺血、缺氧所致的突發短暫性的意識喪失,伴有暈倒、面色蒼白、惡心、眼黑及出汗等一系列癥狀[1]。臨床常見為血管迷走性,其次為心源性。心源性暈厥反復發作,若不及時診治,可導致嚴重后果,甚至猝死。由于發作的突然性,短暫性,間隙期心電圖可如常人,因而給診斷帶來困難。隨著動態心電圖廣泛應用,對暈厥的診斷有著顯著意義,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應用動態心電圖進行分析診斷的暈厥患者168例,經病史、常規心電圖、腦電圖、CT等檢查未發現暈厥的直接病因,排除短暫性腦缺血、癲癇、性低血壓等。其中男108例,女60例;年齡26~79歲,平均48.6歲;病程2 d~9年,平均10.5月。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黑朦、暈厥,最長者達數分鐘以上暈厥發作情況: 66例暈厥發作1次,102例發作大于2次。

1.2 檢查方法 所有病例檢查前停服一切抗心律失常藥物至少3個半衰期。HoIter采用美國3 MRcdD0t型三通道磁帶式記錄盒及586微機行人機對話分析。配以協同處理器。電極類

型為3 m點狀電極。在患者自覺有明顯不適或暈厥發作后馬上應用人機對話裝置記錄突發事件,方便分析暈厥發作時的心電情況,監測結束專人分析其暈厥發作時的心電活動情況并加以告知臨床醫生。

2 結果

168例應用動態心電圖進行分析診斷的暈厥患者,62例患者記錄中發生暈厥,發生率36.90%,106例記錄中未發生暈厥。觀察發生暈厥病例與未發生暈厥心電圖R-R間期的關系,62例患發生暈厥患者中,R-R間期≥3.0 s共51例,占總發生暈厥病例82.25%,R-R間期

3 討論

通常將暈厥分為血管舒縮障礙、心源性暈厥、腦源性暈厥和血液成分異常性4大類[2]。血管舒縮障礙包括:血管迷走性暈厥、頸動脈竇性暈厥、神經病性暈厥、高海拔性暈厥、情景性暈厥等。心源性暈厥在暈厥發生中占非常大的比例,特別是老年暈厥患者,心律失常又是引起心源性暈厥的主驟病因,可稱為心律失常性暈厥,而心律失常引起的暈厥,由于癥狀的發作時間較短暫,大多數患者行靜息心電圖檢查時,均未能捕捉到引起暈厥的心律失常心電圖,容易漏診和誤診。

動態心電圖(dynamic electrocandiography,DCG)是一種隨身攜帶的記錄儀、動態心電圖克服了常規心電圖只能短時間記錄靜止狀態下的心動周期及一過性缺血或心律失常,易被遺漏的缺點,大大提高了心電圖記錄的方便性和持久性[3]。動態心電圖檢測發現,心律失常引起暈厥并非由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引起,大多數由緩慢心律失常,心肌無收縮或心肌電一機械分離引起,動態心電圖可以較及時準確地發現心源性暈厥的病因[4]。

心源性暈厥是由于心臟流出道嚴重阻塞或嚴重心律失常引起心臟血流動力學障礙,導致的突然短暫的意識喪失,伴有昏倒。多數有誘因,且在發作過程中多伴有一過性血壓降低,

心率在40~50次/min,這是由于各種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短暫的身體血管床擴張,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流量下降所致[5]。竇性停搏其機制考慮是由于心臟停搏時間過長,心輸出量明顯減少導致腦部缺血缺氧,引起的暈厥癥狀發作.嚴重的快心室率導致心臟舒張充盈和心搏量降低引起低血壓和暈厥。室性期前收縮落在T波上時(RONT),即落在心室易損期誘發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或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雖發作時間較短但由于其發作時因心室分離。且心室失去了有效搏動能力為無功搏動,從而引發暈厥[6]。

裝有起搏器患者突了暈厥必須考慮息者的起搏器的壽命,起搏導電極位置,感知功能起搏功能能否正常啟動。起搏器電極脫落而出現起搏功能障礙,長時間無心搏引發腦組織的缺血缺氧所致暈厥。

暈厥是一組病因極為復雜的臨床征象,須綜合臨床各種資料作出病因診斷。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對部分因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暈厥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早期識別暈厥或高危心電圖表現,及時采取干預手段,是有效防止暈厥發生或猝死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唐其柱,許家刑.暈厥性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4.

[2] 張開茲.臨床心律失常.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282.

[3] 毛煥元.心臟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30-836.

[4] 陳新.臨床心律失常學.電生理和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903-1908.

篇6

【關鍵詞】  動態心電圖 最長r-r間距 異常發生率

動態心電圖(dcg)中最長r-r間距是指24h發生的最長間歇[1]。它可發生于多種情況,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最長r-r間距以及與dcg異常發生率的關系,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收集我院2007年5月~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查dcg異常者94例,男性43例、女性51例,年齡22歲~88(平均62.2)歲。

1.2 方法 受檢者檢查dcg前做常規心電圖,再采用北京美高儀12導聯動態心電圖儀24h全程記錄,記錄時間22~24h,同時記錄生活日記,回放自動檢出最長r-r間距,出現時間及各類心電圖情況,并經人機對話后確認,再依據最長r-r間距長度分為四組:a組(最長r-r間距<1.0s);b組(1.0s≤最長r-r間距<1.5s);c組(1.5s ≤最長r-r間距<2.0s);d組(最長r-r間距≥2.0s,最長達4.2s)。分析最長r-r間距的發生原因及dcg異常發生情況,比較各組dcg異常發生率。dcg異常診斷依據相關文獻報道[2],結合常規心電圖結果判斷dcg異常發生情況。

2 結果

最長r-r間距發生原因最多見于竇性心動過緩與不齊44例,其次為期前收縮后代償間歇26例,其它依次為竇房阻滯6例,房性期前收縮未下傳4例,心動過速終止后間歇7例,心房纖顫伴長r-r間距5例,二度房室阻滯1例,交接性逸搏1例,竇性停搏1例。最長r-r間距發生在22:00~6:00有63例,占總數的67.0%。dcg異常情況表現為頻發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陣發性與持續性心房纖顫、一度及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二度竇房阻滯、竇性停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陳舊性心肌梗死、st-t改變等。其它情況見表1。表1 最長r-r間距相關情況分析

3 討論

生理情況下,竇房結的自律性通過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不斷地受到中樞壓力反射和呼吸活動等協調控制,使心動周期呈生理性變異。夜間睡眠時,迷走神經張力增加使竇房結的自律性下降,心率減慢,異位起搏點閾值增高,故對心臟起保護作用。因此最長r-r間距多發生在夜間,以竇性心動過緩最為多見,部分竇性心動過緩伴有早期復極,且隨著心率的加快而消失,說明早期復極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有關。竇房阻滯和竇性停搏多為暫時性的,多見于迷走神經張力功能亢進或頸動脈竇過敏者,持續性竇房阻滯和頻發的竇性停搏可見于急性心肌梗死、竇房結變性與纖維化、腦血管意外等病變,還見于高血鉀、洋地黃類藥物、乙酰膽堿等藥物作用。心房顫動伴長r-r間距多為生理性的,合并二度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較少見[3],不要輕易做出二度房室傳導阻滯的診斷。從分組看b組dcg異常發生率最低,d組異常發生率最高,說明適當的最長r-r間距對患者是有益的,心臟受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調節,一旦迷走與交感神經的協調作用失衡,使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時,則可能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最長r-r間距過短(<1.0s),患者總心搏數增加,24h平均心率增加,說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見于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甲亢、貧血、交感神經敏感者以及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等。對于>2.0s的長r-r間距,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并結合患者的基礎疾病,決定治療方案。 d組有1例40歲男性者為家族性竇性心動過緩,最長r-r間距達2.4s,最慢心率為28次/分,24h平均心率為58次/分,運動后心率達85次/分,平素身體健康,無任何癥狀。對此情況只需定期隨診觀察,因為不必要的起搏器植入可能給患者帶來不適和輕重不一的癥狀,以及精神上的不安和負擔。有癥狀的病竇綜合征患者,應接受起搏器治療。總之最長r-r間距可發生于多種情況,針對不同病因,做好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參考文獻】

 

1 盧喜烈,盧亦偉,朱力華.動態心電圖報告的書寫與解讀.實用心電學雜志,2008,17(2):86

篇7

患者入院后行常規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心率55次/分。于3月3日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顯示竇性心律,II度、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最長心室停搏15秒,有交界性逸搏。

于3月4日在介入中心局麻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術.VVI工作方式.起搏閾值0.9V(心室),電極阻抗900歐姆,起搏頻率60bpm,起搏電壓2.5V,感知靈敏度2.0mv,房室延遲325ms.

術后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安裝起搏器術后,VVT工作方式。

患者于3月12日拆線后出院,隨訪至今未再訴頭暈、暈厥、心悸等癥狀。

討論:暈厥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由于患者無法回憶起發生暈厥當時的情況,因此最顯著的問題是缺乏發生暈厥事件時的證據,這種發作隨機性強,診斷非常困難。常規心電圖檢查很難記錄到暈厥發作時的心電圖,而動態心電圖的24小時或48小時持續心電檢測,大大提高了暈厥時心電事件的檢出率。

交界區性停搏合并室性停搏引起的心室電活動喪失,稱為心室停搏[1]。此患者的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可見II度房室傳導阻滯,集中出現在16:00和21:00。并可見一次長達15s的長R-R間期,為較久的心室停搏,出現在凌晨3:36。長R-R間期可見心房電活動的規律P波出現,為竇性心律、不見任何提示心室去極化及復極化電活動的QRS-T波群.為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心室停搏時,心室的生物電活動和機械性收縮完全停止,血液循環中斷[2]。短暫的心室停搏可僅有頭暈、黑朦等癥狀,持續時間較長的心室停搏可以引起阿-斯綜合征發作,較久性心室停搏可導致死亡[3]。此患者此次未出現黑蒙和暈厥等癥狀,可能與較久性心室停搏出現于睡眠中有關[4],其原因可能是凌晨平臥位睡眠時腦代謝處于低下狀態,對氧的需求相對較少。

心室停搏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必須及早明確診斷,一旦確診應緊急進行心室起搏等治療。

本例提醒臨床對于反復發作頭暈、黑朦及暈厥的患者,建議及早反復進行動態心電圖

檢查,以盡快明確病因,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動態心電圖門診

近年來,動態心電圖常被應用于診斷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1]。常規心電圖檢測儀能記錄受檢者在平臥時短時間內的心電圖狀態,對動態時的心電圖變化難以準確記錄。而動態心電圖檢測儀能連續記錄受檢者在動態、靜態狀態下的心電圖情況,對受檢者一過性的心電圖異常均能準確的檢出[2]。因此,動態心電圖是臨床心血管內科重要的心電檢測手段。對2012年4~6月在心血管內科進行心電圖檢查的1450例門診、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與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其動態心電圖檢查特點,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4~6月心血管內科門診及住院患者1450例,男734例,女716例,年齡18~85歲,平均53.9歲。所有患者均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測,在檢測期間患者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胸悶。

方法:使用動態心電圖分析儀對受檢者進行24小時連續心電圖檢測,同時對患者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比較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對受檢者心電異常檢出率的差異。

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結果

1450例心血管內科門診、住院患者中,動態心電圖檢測發現1035例(71.38%)發生心律失常和ST—T改變,其中,房性心動過速260例(25.12%)、室性心動過速161例(15.56%)、竇性心動過緩172例(16.62%)、房室傳導阻滯141例(13.62%)、ST段壓低273例(26.38%)、短暫性竇性停搏28例(2.71%)。1450例心血管內科門診、住院患者中,常規心電圖檢查發現159例(10.97%)患者發現心電異常。動態心電圖對1450例心血管內科患者心電異常的檢出率71.38%,常規心電圖對心血管內科患者心電異常的檢出率10.97%,動態心電圖檢出率顯著高于常規心電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動態心電圖檢測儀能連續記錄受檢者在動態、靜態狀態下的心電圖情況,對受檢者一過性的心電圖異常均能準確地檢出,因此在心血管內科體檢中廣泛應用。對2012年4~6月在心血管內科進行心電圖檢查的1450例門診、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與心電圖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發現,動態心電圖檢出率顯著高于常規心電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心悸胸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病時臨床常見的癥狀,但并非心血管疾病的特異性癥狀。患者若長期反復發作心悸胸悶,則說明患者可能存在某種心臟疾患,進而可導致患者精神壓力增加,而生活質量下降。因此,臨床尋找患者臨床發病原因是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合理有效治療方法的關鍵。動態心電圖檢查能有效分析患者發病的原因。

動態心電圖能有效記錄受檢者在活動狀態時的心電圖變化情況。臨床醫生可通過動態心電圖記錄,結合受檢者所處狀態及其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患者疾病發生的原因。通常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時,可結合以下參考標準:①心率:24小時平均心率參考值59~87次/分。當受檢者處于活動狀態時,心率最高可達180次/分。隨著受檢者年齡的增加,其心率逐漸降低,高齡受檢者活動狀態時心率最高,

綜上所述,動態心電圖較常規心電圖而言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電異常的檢出率顯著增加,對其臨床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培良,袁龍,沈菀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QT間期變異性與室性心律失常的相關性分析探討[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08,2(2):45—47.

2陳葵,黃從新,王唏,等.我國健康人群心率振蕩的初步研究及其與心率變異性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4(34):372—373.

2巴蕾.北京市朝陽區5歲以下流動兒童貧血及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4):357—359.

3季成葉.中國鄉村學生群體營養不良流行狀況20年動態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1):11—14.

篇9

關鍵詞 正常范圍 竇性心率 健康成年人 動態心電圖

心率是判斷病人心血管狀態最直觀和簡便的指標,長期沿用的竇性心率正常范圍為60~100次/分鐘[1,2],但在實踐中發現這一心率上下限均偏高,成年人靜息狀態下心率很少超過90次/分鐘。相反,不少人靜息狀態下心率在50~60次/分鐘,而無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可查。本文旨在利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探討健康成年人靜息狀態下的竇性心率正常范圍。

資料與方法

受檢者為1993年1月~1996年12月在本院行健康體檢、心腦血管疾病篩選檢查和因其他非心、肺、腦疾病而就診的患者。入選條件:①無心、肺、腦血管疾病史;②體檢無心、肺、腦血管異常體征;③常規心電圖檢查正常;④X線胸片檢查正常;⑤心臟M型二維超聲心動描記術檢查正常;⑥動態心電圖監測最高竇性心率≥100次/分鐘;⑦近期未服用心血管活性藥物。

符合入選條件的受檢查356例,男性187例,女性169例,年齡18~85(50.0 ± 17.0)歲。全部受檢者記錄24小時動態心電圖,取MV1及MV5雙導聯記錄。根據動態心電圖檢查時受檢者的記錄日志,選取每例受檢者13∶00~17∶00處于除睡眠及較大活動量體力活動外的一般日常活動狀態下的其中3小時平均竇性心率。計算全組、男性和女性組心率均值,不同年齡組(≤39歲、40~49歲、50~59歲、60~69歲及≥70歲5組)心率均值和95%可信區間。對各性別組年齡與心率之間的關系作直線回歸分析,求出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r,所有數據作t檢驗。

結果

356例健康成年人動態心電圖心率檢測結果顯示:①全部受檢者竇性心率為74.5 ± 11.1次/分鐘。②性別對心率的影響,兩組總的心率差異無顯著意義(t=0.352,P0.05)。③年齡對心率的影響,男性組心率=75.5-0.02×年齡(歲)(r=-0.11,t=1.505,P0.05);女性組心率=75.8-0.07×年齡(歲)(r=-0.41,t=1.827,P0.05),年齡與心率無相關性。

討論

Kannel等對年齡35~40至75~84歲的健康人群的研究結果顯示平均心率為74~76次/分鐘。Spodick對照50歲以上中老年健康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靜息狀態下竇性心率的95%可信區間為46~95次/分鐘。Cupples對2011例男性及2534例女性人群的調查研究顯示平均心率分別為73.8± 10.7次/分鐘及76.9 ± 10.5次/分鐘。本文對356例健康成年人的動態心電圖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類同,靜息心率均值為74.5± 11.1次/分鐘,95%可信區間為53.1~96.2次/分鐘,男女性別組心率分別為75.2± 110次/分鐘及74.0 ± 11.0次/分鐘,較接近而差異無顯著意義(t=0.352,P0.05)。回歸分析表明健康成人靜息心率與年齡之間無相關性。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健康成人實際靜息心率要比沿用的心率正常范圍低,同時表明靜息心率不受性別、年齡影響。

Kannel等的研究表明,人群的總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率隨著靜息心率的增加而漸增,其間并無明確的心率界限。Cupples的研究表明,心率每增加10次/分鐘,則2年隨訪心臟性猝死率增加1.28倍,28年隨訪心臟性猝死率增加1.23倍。Hjalmarson等對心肌梗死患者的多因素分析表明,心率是心肌梗死后病死率眾多因素中唯一獨立預測因素,<50~70次/分鐘者,1年后的病死率未見隨心率增加漸增,尤其>90次/分鐘者明顯增高。提示心率90次/分鐘作為竇性心率上限更具有臨床應用價值。靜息心率與心血管病死率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無論性別和年齡,心動過速均是預后不良的指標。這使得人們對以心率>100次/分鐘診斷竇性心動過速而引起臨床醫師注意的價值產生懷疑。因此,如僅依據心率一項指標引起臨床醫師警惕,那么心率范圍定在55~95次/分鐘可能有助于提高診斷心動過速的敏感性及心動過緩的特異性。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12導聯動態心電圖; 冠狀動脈造影; 冠心病; 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102-01

冠心病(CHD)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 冠狀動脈造影(CAG)作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已被公認。動態心電圖(DCG)是臨床診斷心肌缺血的重要無創檢查手段之一。12導聯動態心電圖能提供24h 12導聯全部心電圖每一時刻的變化,尤其是對心肌缺血的定位及缺血程度作出判斷,對臨床評估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及病變程度提供有價值的參考[1]。本文通過對12導聯DCG檢查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探討12導聯DCG對冠心病診斷的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擇2010年1月 2011年1月收住我院心血管內科疑診冠心病并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及住院期間行12導聯DCG檢查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4例,年齡48-81歲。其中68例合并高血壓,34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DCG檢查采用美國PI公司生產的128兆全息12導聯同步DCG監測。檢查前三天停用抗心絞痛類藥物等影響心率及ST段的藥物,冠狀動脈造影,采用Seldinger法造影并多投照,以通用直徑法估測狹窄≥50%者視為有意義病變。

1.3診斷標準

1.3.112導聯DCG心肌缺血的診斷標準采用“3個1”標準,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1mm,持續時間≥1min,時間間隔≥1min。與癥狀相對應的ST段抬高≥0.20mV,作為變異性心絞痛的診斷標準[2]。

1.3.2冠狀動脈造影標準:采用Seldinger法經橈動脈穿刺并多投照,右冠狀動脈、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其大分支中任意一支狹窄≥50%為陽性[3],分為單支、雙支、三支病變。

1.4統計學處理:所有資料均由專人閱讀評定。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DCG檢查總人數。

2結果

2.1 DCG 12導聯DCG檢查陽性病例90例,65例經造影證實為冠心病(72.7%),其中冠狀動脈單支病變39例中26例DCG陽性,陽性符合率為65.5%。雙支病變33例中27例DCG陽性,陽性符合率為81.8%,三支病變23例中23例DCG陽性,陽性符合率為100%。12導聯DCG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2.7%、78.9%。單只、雙支、三支病變符合率分別為65.5%、90.1%、100%。單支病變29例中,檢出心律失常15例,均為單純性、偶發性心律失常,而雙支病變33例中,檢出心律失常21例,多為混合性、頻發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縮、室上性期前收縮、室上性心動過速同時并存。三支病變23例中有17例檢出惡性心律失常,如成對室性期前收縮、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等。

2.2冠脈造影:116例中陽性者93例,其中單支病變37例(47.6%)、雙支病變34例(26.2%)、三支病變35例(26.2%);陰性者10例。

3討論

自然狀態間歇和勞累活動均可誘發心肌缺血[4],目前冠心病的確診常需依賴冠脈造影才能確定,這項檢查昂貴,存有損傷及一定的風險性。對于不能冠脈造影術的患者,12導聯DCG是診斷CHD無癥狀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唯一方法,且可以定量反映缺血發生的頻率和程度,其缺血發生的導聯與冠脈定位有一定的相關性。

本研究通過對12導聯DCG檢查結果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發現:12導聯DCG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72.7%、78.9%,準確性為76.5%。假陰性24.8%,其是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輕,多為單只病變,狹窄病變遠端缺血不明顯,側支循環建立心肌缺狹窄病變遠端缺血不明顯,側支循環建立心肌缺血缺氧得以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12導聯DCG對3支病變檢出率(100%)高于雙支病變(81.8%)及單支病變(65.5%)檢出率,提示DCG監測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準確性較高,且隨著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增多,其對冠心病的檢出率越高,說明12導聯DCG冠脈病變的診斷及嚴重程度的判斷有一定價值。

12導聯DCG屬于無創檢查,重復性好,費用低,患者易于接受,對冠脈病變診斷及病變嚴重程度的判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5],12導聯DCG以其多通道、大容量的特點,DCG可對心肌缺血的發作規律、頻度、嚴重程度及并發的心律失常變化進行檢測并作出心肌缺血負荷等定量檢測分析與診斷評價[6],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Shimada S,Hirota Y, Onaka H, et al. Jpn Circ J, 1998,62(8):586- 5

[2]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7-88

[3]陳在嘉,徐義樞,孔華宇.臨床冠心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209

[4]周翔,李本富.頭胸導聯與常規導聯心電圖對顯性旁路定位診斷的比較南方科技大學學報,2008,28(10):1975-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