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圖形設計課程總結范文
時間:2023-10-07 18:0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態圖形設計課程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動態圖形的概念
從整體方面來說,動態圖形集合了平面圖形、動態圖形設計以及電影視聽語言等幾大方面的內容,制作手法形式種類豐富,對于藝術風格沒有限定。是一種在時間軸上進行圖形藝術表現的方式。
動態圖形是傳統平面圖形設計與動畫設計之間結合的產物,動態圖形在圖形表現上運用的是平面設計的方法,在技術上使用的是動畫制作手段。傳統的數據統計針對的是靜態的數據分類,數據圖形化,而動態圖形則是將數據圖形進行動態化使其產生更多的數據深度、擴展數據容量。在結合動態圖形的同時介入交互就可以將圖形數據進行更清晰的分類。動態圖形設計與動畫影片最大的區別是動態圖形多數在于設計視覺表現形式,動畫影片是利用圖形圖像來進行敘事
2.動態圖形表現課程的特點
(1)二維以及三維的圖形結合使用
在動態圖形表現課程中,首先需要設計的是平面的圖形,將平面圖形進行形態、色彩等設計后,再結合動態視頻的制作將原有圖形進行動態變形。變形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平面空間上進行形態上的變化,展現圖形變形。一種是三維空間上的形態變化,將平面圖形進行立面變形,展現圖形變化的深度。在動態圖形課程中,通過逐步練習將二三維圖形進行結合。
(2)將傳統紙質承載體轉換為屏幕
數字多媒體硬件軟件的大范圍應用后,動態圖形信息在世面上得到越來越快的普及。數字媒體的應用在屏幕上使得觀眾對于傳統紙質媒介增強了三維空間的感受程度。屏幕作為數字化的承載體已經成為大眾習慣的信息接收平臺,他能夠將傳統視覺傳達設計的所有內容包含在內。對于觸屏的使用使靜止不動或無法執行交互的影片又增加了層級的應用,所以交互式屏幕對于數字化時代信息的承載體,大大改變了傳統圖形的應用深度,所以在動態圖形表現課程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重點在于交互式層級的設計以及動態圖形的指向性。
(3)由配圖變成了主要展示
傳統的圖形視覺傳播在傳達信息的時候一直處于利用圖形來表達文字含義的地位,讓人可以更直觀清晰的吸收內容。在傳統視覺傳播的時代,圖形一直作為輔助文字的作用。而在新媒體傳播時代到來之后,當圖形進行動態化的設計處理后并介入交互手段后,將圖形、視頻、聲音等一系列人們所能直觀吸收的內容綜合起來,為信息傳播增加了更多的易讀性以及趣味性。 所以在動態圖形表現課程中,將所有信息進行有效的整理以及歸納是動態圖形表現課程的關鍵所在。
動態圖形表現課程的應用領域
1.在電影電視領域的應用
在傳統的電影電視中,越來越多的增加了動態圖形的表現,例如各大綜藝節目,加入動態圖形對節目進行后期加工后,生動性以及趣味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廣告短片的領域中也開始大量運用動態圖形來進行廣告的制作,將傳統的廣告拍攝手段又添加進了新的元素,新的方法。
2.在交互設計領域的應用
在交互設計領域,動態圖形對傳達產品功能拓寬用戶體驗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互領域中動態圖形設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在產品需要進行讀條或等待的時候,優秀的動態圖形能夠使得用戶減輕焦躁感,增加趣味性。讓復雜的程序語言通過動態圖形的美化后變得更加的人性化。由于現在的交互載體都有著體積上的限制,所以能夠進行移動的空間非常有限制。動態圖形的引導就起著特別大的作用了。動態圖形在界面中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數字媒體的交互性使得大眾的使用產品的時候有了更多的主導權利,人性化得到進一步的增強,人們在信息傳播的過程當中已經能夠直接參與進來,這個就是現代數字媒體中動態圖形表現的最好的例子。
3.在信息可視化領域的應用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容量已經充斥著整個時代。圖形化、動畫化的數據相對更加的生動,參與感更強,使用戶在冷漠的數據面前也能進行參與、交流。讓數據不再枯燥是動態圖形的重要任務之一。信息可視化是將數據進行視覺化傳播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需要選擇和設計合理的動態圖形,通過視覺元素對數據進行準確的表達。在視覺元素上再增加時間的概念,突破二維三維的限制,能夠將數據信息利用可視化的方式表達更加精準,直觀。
在數字媒體應用廣泛的今天,傳統的圖形已經無法滿足大數據充斥下的需求,傳統的圖形圖案的設計已經開始由呆板的靜態圖形變為的動態圖形,在動態圖形表現這門課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制作載體以及應用范圍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設計,將復雜的信息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結合傳統平面設計才能制作出優秀的動態圖形設計,利用動態視覺來結合交互內容對受眾進行良好的引導,增加讀取的信息量以及趣味化的交互才能讓受眾在復雜的信息環境下接受到想要接受的信息。
篇2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領域,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以及被動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機械地、盲目地、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很多教師均致力于運用微課。下面就分析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什么是微課
何為微課以及微課的作用,現今已深入師心,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且潛力無窮,但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有多少? 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挖掘、創造、發揚微課的作用,最終讓學生達到人人都能學好數學的目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微課?"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 重點難點疑點) 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一春教授總結的微課四微特點,詮釋了什么是微課:微課"位微不卑"。微課雖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課程宏大豐富,但是它意義非凡,效果明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微課"課微不小"[1]。微課雖然短小,但它的知識內涵和教學意義非常巨大,有時一個短小微課比幾十節課都有用。微課"步微不慢"。微課都是小步子原則,一個微課講解一兩個知識點,看似很慢,但穩步推進,實際效果并不慢。微課"效微不薄"。微課有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過不斷的微知識、微學習,從而達到大道理、大智慧。
2.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的策略
2.1 預習階段運用微課。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之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實施預習和自學,以便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圖。微課應貫穿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每一個階段。在預習階段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微課視頻來幫助學生預習數學知識,微課視頻要短小、精煉,還要概括整個課堂的重要知識和精華[2]。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可以明確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大大提升預習的有效性,避免預習環節低效率和流于形式,降低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更為開展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課前導入微課程。此部分的內容往往是以前學習的舊知識點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場景,用于導入新的學習內容,讓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跟隨教師一起進入學習的狀態。此部分內容主要是激發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來引入新知識,通過舊知識的引入,形成一個新刺激、新問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微課程導入課堂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符合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也符合學生個性學習的需求,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交互。
2.3 利用微課創設動態圖像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傳統的教學,遇到抽象的概念,教師就反反復復地講述,有的時候越講述學生越聽得糊涂。如果利用微課演示將抽象的知識變為形象具體的知識,那樣學生更容易理解。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重難點已經不是什么問題。例如,利用微課,輕輕點擊鼠標畫出各種正多面體,然后對畫出的圖形進行各種各樣的操作,一邊操作一邊觀察,平移時圖形會怎么變化,旋轉時怎么變化,縮放時怎么變化,分割圖形時它又會怎么變化,取截面時圖形怎么?化,在電腦上一一顯示出來,學生看得清清楚楚;微課還可以把圖形的表面展開后,觀察圖形怎么變化,把立體的多邊形放到平面上看,會是什么樣的等,如果拿實物進行演示,那可是比登天還難。數學的學習,往往是數和形的結合,通過數的變化看形的變化,通過形的變化看數的變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平移、旋轉、分割、縮放、截取、展開等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也是數的一個變化。
2.4 講解試題階段運用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講解試題是重要的環節,通過講解試題,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和鞏固[3]。但是,很多教師講解試題時十分枯燥,學生盲目記筆記,根本無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因此,在講解試題階段,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微課,把具有代表性、綜合性試題的解題過程形象化,運用動畫或者色彩、圖形等來描述解題過程,學生可以直觀、形象、生動地了解到解題思路和方法。同樣,學生也可以運用業余時間來完成解題思路的抄寫工作,不僅提升了解題能力,更提高了復習的質量。
篇3
【關鍵詞】科學課程;探究導向;演示型課件;結構設計;內容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5―0041―04
新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探究中存在教學內容選擇、學習情境創設和教師引導等方面的問題。隨著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應用條件的改善,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課件成為學校中使用最頻繁的課件類型。Powerpoint演示型課件融合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元素,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在科學課程中合理的應用可以優化課堂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和思考。但由于許多教師往往注重制作的技術而忽視課件的結構和內容設計,使課件只是成為信息傳遞工具,不能很好地促進科學探究學習。
本文以小學三年級科學課《養蠶》為例,介紹探究導向的演示型課件的結構和內容設計。《養蠶》是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的內容。課件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動地體驗“養蠶”的活動,經歷科學觀察的過程,對我國養蠶抽絲的發明、發展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
一 探究導向課件的結構考慮
演示型課件是在課堂中與教師和學生的活動配合使用的,基本屬于直線式順序教學。設計課件時可以在直線式程序的基礎上添加簡單的跳轉和鏈接,設置探究問題的目錄頁,產生選擇分支的效果。目錄頁既是教師設疑的起點,又能啟發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思考。本文范例課件《養蠶》的結構如圖1所示。
從課件結構圖可以看出,《養蠶》課件總的結構是自上而下順序播放,開始時呈現本課件要探究的問題,分為六個欄目,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始探究活動,并通過超級鏈接將每個欄目與該欄目下的首頁內容做跳轉,學生可以通過超級鏈接直接定位到要探究的欄目。頁面效果是如圖2所示的目錄頁。
在每個探究活動欄目的末頁,通過添加動作按鈕,并通過動作按鈕添加超級鏈接的方式,將課件的流程返回到目錄頁。如圖3所示是在抽絲活動介紹結束時,在該幻燈片上添加了動作按鈕,并給該動作按鈕設置鏈接到目錄頁的超級鏈接。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各個欄目間隨意切換。
二 課件的內容處理
探究導向課件的內容處理,是指對主要來自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的內容進行選擇、改造和加工,把授課材料轉變為探究學習的內容,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設計演示型課件時,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處理內容。
1 選擇符合學生需要和適合課件呈現的內容
《養蠶》課件從教學內容中選擇了關于蠶和養蠶過程的圖文描述,這些都是許多學生想知道,又能發揮課件表現優勢的內容。例如用日記形式描述科學觀察的結果,用典型圖片對我國養蠶抽絲的發明、發展介紹,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討論問題,以及在此過程中滲透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探究方法。圖4所示為采用觀察日記的方式展示蠶寶寶出生的課件頁。在該頁的右側,分別順序呈現蠶卵三張圖片。教師先呈現和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張圖片,提示學生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該圖片,然后日記上出現第一段話“蠶卵是橢圓形的,淺灰色,中間有些凹下去”;然后單擊出現第二張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討論后,呈現日記中的第二段話“剛出殼的蠶,外形像螞蟻,所以叫做蟻蠶”;最后出現第三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蟻蠶的身長,隨后在日記中出現“蟻蠶的身體大概有兩三毫米長”。
2 分解和概括教學內容
課件呈現的文字是支持學生活動的線索,以及對內容的結構的展示,不是供學生閱讀的材料,要避免整頁整頁地呈現文字。設計時要對教學內容的文本進行分解和概括,提煉出要點,進一步簡化成為有序或無序列表或表格,以便層次清楚的呈現。這個過程示意如圖5所示。
在《養蠶》課件中,交流養蠶過程中的發現時將教材的文字內容概括提煉,簡化為表格,說明不同時期蠶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直觀地呈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使學生更容易歸納總結。如圖6所示。
3 把文字內容轉為圖形
對教材的文本內容提煉概括后,用圖形呈現出來。在教學中用圖形把學習內容的結構轉變為可見的形式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這種圖形稱為認知組織圖,在演示型課件中認知組織圖能做得更為生動鮮明。認知組織圖包括層級圖或流程圖樣式的結構圖、幾何形狀與線條連成的圖形組合、文字和線條構成的綱要圖等。
在這種形式中,圖是基本信息,文字是補充說明信息,設計得當的圖形,能夠揭示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增加學生的興趣,容易理解,記憶深刻。例如圖7所示。
4 用圖像解釋教學內容
科學探究學習的普遍困難是學生不能積極地建立起文字描述與科學現象之間的聯系。呈現能夠說明和解釋文字材料含義的圖像,能引導學生嘗試建立言語和圖像心理表征之間的聯系,積極參與到信息加工活動中,提高加工的深度。相比較之下,如果只使用言語,學生的參與程度會降低,對于缺乏感性經驗的學習者,言語符號因為抽象程度較高,而不能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
在這里強調使用能夠幫助理解言語的解釋圖像,而不是代表圖像和裝飾圖像。代表圖像是與頁面內容相關的但沒有解釋作用的圖像,例如關于科學家介紹的頁面上出現人物的照片。裝飾圖像是與頁面內容無關只起美化作用的圖像,例如計算機組成結構原理的頁面上出現計算機剪貼圖案。代表圖像和裝飾圖像無助于信息加工,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尤其是當濫用動態圖像時。課件設計要避免濫用與頁面內容無關只起美化作用的裝飾圖像,注意慎用與頁面內容相關的但沒有解釋作用的代表圖像。
在學習《養蠶》一課時,針對許多學生缺乏養蠶的感性經驗的情況,課件使用了幫助理解言語的“解釋圖像”。例如在圖8“認識蠶的變態”課件頁中用圖片作為主要的媒體元素,呈現蠶的各種形態,構成解釋圖像。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蠶在各個時期的變化,然后通過疊加文字概括給出學生探究的問題。
在目錄頁和提綱頁使用了“青蛙”卡通圖像,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圖3所示。在探究我國蠶絲業的歷史時,在絲綢之路的頁面插入了沙漠駝隊圖,屬于“代表圖像”,見圖9所示。只有確屬必要,才能使用這類圖像。
5 相關信息接近
頁面元素都不是孤立的,例如文字與其解釋圖像、圖像與它的局部的文字注釋、總圖與分圖、標題與其內容等是相互關聯的,所傳遞的信息有相關性,在時間或空間上應該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向學習者傳遞完整的信息,以提高認知效率。因此要分解教學內容,減少每頁的信息量,使文字與相關圖像能放在一個頁。例如在《養蠶》課件中,在“觀察蟻蠶”課件頁中將蟻蠶照片、思考問題和觀察提示都安排在一頁。如圖10所示。首先給出蟻蠶的圖片,然后提出學生要探究思考的問題,此時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把自己從圖片中觀察到現象記錄下來。最后,在圖片上覆蓋文字,提示學生注意。
三 內容動態顯示的設計
在設計課件的放映效果時,要恰當利用Powerpoint的頁內動畫,使靜態內容動態化,這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形成特定的呈現效果,引導觀察和思考;二是示意科學現象或規律的動態關系。
在設計演示內容的動態顯示時,教師需根據動態顯示的意圖做好設計,即設計每張幻燈片中各個對象間怎樣動態顯示才能有助于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確定各個對象出現的先后次序。然后通過添加“自定義動畫”效果的方式實現設計,包括動畫類型的設置、動畫播放時間的控制、多個對象動畫的播放順序等。
1 利用動畫效果的暗示作用
通過圖文之間、多圖之間的交疊或覆蓋,暗示科學現象或規律之間的遞進、關聯、強調、概括、引申等含義。例如在“觀察蠶卵”課件頁,在同一位置先后疊加三幅圓形圖片, 用左側的非常快速“擦除”動畫,暗示通過放大鏡觀察的效果,如圖11所示。
又如“認識蠶的變態”頁先用動畫的“向內溶解”效果分步呈現蠶在變態各個階段的形態,最后疊加文字圖形作為概括。如圖9所示。
2 設置動畫引導思路
通過對象呈現的順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的順序。例如為了清晰地表達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的過程,本課件采用先動態出現信紙,然后出現觀察日記標題,接著出現觀察的對象(蠶卵、蟻參等多張圖片),最后呈現出要寫的日記內容,這樣使用頁內動畫,使學生更清晰地知道觀察日記的寫法以及科學觀察的學習方法。如圖12所示。
3 示意進程和演變
應用動畫產生沿一個方向或路徑漸進流動的效果,能夠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例如工藝流程、生態鏈、物態變化、活動步驟等。課件中為了直觀地表現出蠶的一生的變化情況,用“階梯狀”分段顯示,產生沿著圓周漸進的動態效果,示意蠶的生命周期。如圖13所示是給“成蟲”組合圖形設置階梯狀單擊后自動出現的漸變動畫過程。
四 結束語
科學課程教師制作和使用演示型課件要著眼于創設學習環境,用來引導和指導探究學習,而不僅僅是解決看得見和看得清的問題,也不是僅作為提高信息呈現效率的工具。因此首先應該注意課件的設計,使課件的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概括和思考,使內容及其呈現方式能激發學生探究和參與。
參考文獻
[1] 張軍征,劉立云等.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基礎[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張軍征.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謬亮,郭剛,李捷等.多媒體CAI課件制作基礎及實例教程(職業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篇4
作為一個“全民皆網”的網絡時代,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逐漸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和生存方式。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也迫切地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
新形勢下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豐富的信息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實踐創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需要。數學課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術所引發的變革,就必須在數學課程理念、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中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關鍵詞】
整合信息技術中學數學優化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快,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也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教學。過去比較單一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什么將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能夠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呢?如何能將信息技術更好的與中學教學進行整合,將數學課堂教學進一步優化呢?筆者就這兩個問題與大家作一下簡單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1.將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整合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不足。
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能很好的解決中學數學教學中某些抽象的概念,特別是不能明白地展現出關于幾何圖形 “動”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使用常規作圖工具(如圓規、三角板等)作圖,有時繪制的圖形達不到一定的準確性,從而影響了學生在探究圖形時的幾何規律;再則手動畫圖不能讓畫出的圖形顯示出平移、旋轉、縮放等變換的動態效果,也不能讓立體圖形的直觀圖旋轉起來以便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些問題常使我們數學教師要講清一個數學知識點時顯得力不從心,課堂上的寶貴時間耗費了不少,但收效甚微。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后,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動態的、直觀的數學圖形與數學規律,由一個靜止圖形到引入“無數個”圖形,這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注入了無限的活力,恰恰彌補了中學數學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
2.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可以優化傳統的課堂教學。
傳統的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弱點,例如:教學內容表達方式較為單一,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語和板書來表達教學內容,全班學生被迫以同樣的速度學習同樣的內容;教師無法了解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無法向學生提供針對性的練習和及時的反饋等等.利用網絡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輔助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化抽象為直觀,改善認知環境,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3.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是教育手段進化的必然發展。
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的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一直是我國中小學教學改革中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深化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突破口”。《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必須“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二、如何將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效整合,為課堂教學進行優化呢?
1.利用CAI課件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CAI(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集音、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的注意與創設教學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運用CAI課件輔助教學,能有效地營造學生研究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勵學生猜想、想象和聯想,開拓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比如,講“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時,可以設計如下環境:屏幕上給出一個三角形并用三種不同顏色突出三個角,再設計“平移”、“旋轉”、“反射”等按鈕,不管選中哪個按鈕,三角形都能產生相應的變換,出現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同學們在觀察實驗過程時,不但高度集中了注意力,而且還很好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接觸到了變換的思想。這樣借助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學情境,激起學生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2.利用CAI課件呈現過程,引導自主參與。
CAI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隨著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聲音,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CAI課件這一優勢,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尋求解答問題的最佳途徑。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素材。如,在推導圓與圓位置關系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分組進行討論、操作等活動,把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總結出來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別得出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嘗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這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CAI課件的優勢,逐一展示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樣使學生達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學生的思維提高到一個新臺階。
3.利用CAI課件突破難點,發展學生思維。
CAI教學的優勢在于既能提供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態圖像,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又能伴隨著圖象的變化、動聽的音樂,誘發愉快的學習情緒。中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中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例如,在講“中心對稱”重點概念時,若用傳統教學方法,拿一些教具比劃演示,教師總是難以講清、講透,學生難以理 解、掌握,利用CAI課件讓兩個圖形各自繞著定點旋轉180°,運動過程保留在屏幕上,在旋轉的同時配以適當的聲響、鮮艷分明的色彩,促進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極有興趣地觀察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同時也使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得以豐富和加強。當演示完備后再作點撥性的敘述,學生就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對稱” 的概念了。
4.利用CAI課件聯系生活,培養數學意識。
利用CAI課件聯系生活,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為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現實性,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同時,也為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創造了良好的課程環境。
5.利用CAI課件化靜為動,感知知識形成。
應用CAI課件輔助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能直觀生動展示圖形的變化,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使學生學得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視線、水平線、鉛垂線、仰角、俯角”時,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后,從亮點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線,使學生看后馬上就能悟出水平線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別在射線上閃爍出第二個亮點和兩亮點間的一部分,使學生認識到這就是視線,將上邊一個端點向上延伸,就形成了仰角;將視線向下適當延伸后,得到一個俯角。通過這樣直觀教學,將那些看似靜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動起來,使學生較容易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獲得正確、清晰的幾何概念。通過這樣的動態顯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化靜為動,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概念。
當然,我們在談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也不要“矯枉過正”,如果在教學時能用板書、板演等方式很容易講清楚的問題,就不必非得刻意地去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始終注意“輔助”二字,根據各種教學媒體的基本特征和特殊功能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去選擇、設計和優化組合,同時還要適時地使用傳統教學,兩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穿行,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另外,在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中,我們還要設身處地的為所有學生著想,結合不同程度學生的基礎、能力,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從數學教學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創設具有豐富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有彈性且具有創意的學習空間。
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新,來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從而提高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而正是因為信息技術融進課堂教學,使得傳統的數學課堂增加了色彩,借助于現代的信息技術的支撐,學生的思維插上了翅膀,這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夯實了根基與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希文 多媒體輔助小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軟件導刊,2007
2.孫眾余勝泉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誤區分析
3.許興業 幾何畫板與中學數學微型課件制作
篇5
關鍵詞:高等數學;多媒體技術;教學課件
一、新形勢下高等數學教學中需注意的特點
(一)高等數學的課程性質和特點
高等數學是理工科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課程覆蓋面大,全校絕大多數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高等數學學分比較高,課時比較多,也是考研必考的一門課。高等數學課有著定義、定理、性質及題型繁多、解法多樣、難度大、每節課的內容信息量大、課程內容抽象、邏輯嚴密、應用性強、數形結合較多的特點[2]。該課程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高等數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課程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數學基礎[3]。因此高等數學課程非常重要,提高高等數學教學質量對于學校和學生本身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學生特點
二本院校學生由于初、高中數學基礎較差,升入大學后數學肯定也學不好是他們普遍存在的想法,甚至對高等數學的學習開始就有著恐懼,排斥的心理。許多學生,特別是大一學生還認識不到為什么要學習高等數學,覺得和專業沒什么關系,今后在工作崗位上也用不上,所以對高等數學學習有著抵觸情緒,興趣不高,主動學習和鉆研能力不強,接受能力也參差不齊,這給高等數學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和目標。
(三)多媒體教學的特點
在多媒體的教育教學方面,國外的研究和應用都相對較早。我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較晚。這幾年微課,慕課才剛剛興起,還沒有普遍應用于課堂上,多媒體課件是目前教師上課經常應用的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教學有著時效性、直觀性、生動性、互動性和反復性的特點[4]。多媒體在高等數學教學應用的現狀是除了在課堂中輔助教學外,學生還可以在課后隨時通過課件來復習學過的內容,預習新內容,查看每節留的作業和相應的練習題,同學們也可以通過上網查看其它學校的多媒體課件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的手段。
(四)傳統教學的特點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在固定的時間、地點、有規律有紀律地組織學生進行的課堂教學。傳統課堂教學沿用至今是因為它有著無法取代的優點,但仍然有弊端,以下是目前高等數學課程中只應用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1)乏時效性:完全靠教師在黑板寫不能有效節省時間。(2)缺乏空間性:黑板空間有限,教師寫的內容有限。(3)缺乏生動性:一些動畫、聲效教師是很難完成的。(4)缺乏翻轉性:黑板擦掉的內容想再看是做不到的。綜上,由于高等數學的課程性質和二本院校學生的特點,完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會覺得高等數學課就是老師每次課講定義、定理證明、例題,對于這個過程學生很熟悉了,毫無新意,長時間學習學生會有厭煩心理。而多媒體教學形式新穎,合理應用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在高等數學課堂中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是必要的。
二、求旋轉體體積的多媒體教學案例設計
根據高數數學的課程性質和二本院校學生的情況,以高等數學第七版上冊第六章第二節“定積分在幾何學上的應用——求旋轉體的體積”為例[5],探討在高等數學課堂上如何應用多媒體教學,才能使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優點有機結合,真正地做到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筆者選這節課是因為這節課在高等數學上下冊中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和能夠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一)旋轉體定義的給出
在講旋轉體定義時,傳統教學是教師只是說出一些旋轉體的例子,學生自己去想象,現在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生活中旋轉體的例子,比如燈籠、陀螺、皮凳,還有一些建筑物等,讓學生們直觀地看到旋轉體,對旋轉體的定義有自己初步的理解,這就是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然后給出旋轉體的定義,定義可以在黑板上寫,邊寫學生們可以邊考慮和以往自己對旋轉體的理解是否一致。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圓柱、圓錐、圓臺的形成過程,這是動態的過程,過程連貫,真實生動,學生很清楚地看到旋轉軸,代替以往黑板上靜態圖,必須通過語言描述引導學生想象這個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旋轉體定義的理解,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二)引出課的主題—求旋轉體的體積
定義理解好之后,學生們知道在初、高中已經會求圓柱、圓錐、圓臺這些旋轉體的體積了。這時教師可以說這些旋轉體是一些規則的旋轉體,會求它們的體積只是“小兒科”,還有一些不規則的旋轉體,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展示,比如燈籠,花盆,花瓶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能夠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才是“真本事”。通過課件上規則與不規則旋轉體的對比,使學生清楚了這節課的主題,學生們很快抓住這節課的主題,學生覺得這節課有用,有意義自然就會往下聽。相反如果是傳統的教學,老師在黑板上畫出這些圖形,一是浪費時間;二是黑板空間有限;三是對老師的畫工也有要求。多媒體課件的時效性、長期保存性、反復應用性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三)求旋轉體體積的方法
當老師講到求旋轉體體積的方法就是上節課講過的定積分的元素法的時候,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必須在黑板上重新寫一遍元素法的條件及步驟,沒有其它方法。如果應用課件,這些內容可以直接展示出來。高等數學各節之間存在著聯系,每節復習上節課內容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可以節省很多時間,有效解決了每節課內容多,講不完的問題。
(四)如何應用元素法求旋轉體體積
這部分老師要講如何應用元素法的三個步驟,求曲邊梯形繞x軸和y軸旋轉所得旋轉體的體積。元素法三步解題過程應該用傳統的模式在黑板上書寫,教師可以控制講解速度,學生可以模仿書寫步驟。曲邊梯形繞坐標軸旋轉過程要在課件中展示,特別是為什么用圓柱體的體積作為體積元素,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態過程,學生看得很清楚,曲邊梯形近似看作矩形,矩形旋轉一周是什么呢?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加深圓柱體的體積作為體積元素的理解。元素法共三步,每一步老師先用課件展示圖形,然后在黑板上寫出這步的書寫步驟,這是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結合,講課形式不單一,重點突出,和學生有很好的交流。
(五)例題講解及解題步驟歸納
這節的例題求拋物線“y=x2,直線x=2及x所圍成的圖形,分別繞著x和y旋轉一周所得的旋轉體的體積。”例題內容可以用課件展示,既節省時間,又可以節省黑板空間。第一個問繞x軸旋轉,旋轉之后的圖形是什么呢?如果用傳統教學方法,老師只能在黑板上畫圖,而且是靜態的,用課件展示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動態圖,是一個喇叭口形狀的立體,學生們很清楚知道下面就是求它的體積。接著就是按照元素法三步解題,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展示每一步的圖形情況,在黑板上寫出相應的解題步驟。特別是體積元素的講解過程在課件上,從一個曲邊梯形,先變成矩形,矩形再旋轉一周得到的圓柱體的體積作為體積元素的,這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在課件上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來,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但是解題過程必須是在黑板上完成,教師分析題意,帶動學生一起思考逐步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到是和老師共同去做這個例題,而不是在課件中找答案。這個過程是多媒體課件代替不了的,特別是對于二本院校學生,應用多媒體課件講例題學生跟不上,寫作業時不會寫解題過程,所以教師在黑板上邊講邊寫步驟,有利于學生培養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把解題步驟規范化。
(六)總結、思考題、作業
課程內容講完后要對本次課的內容做個總結:(1)旋轉體的定義;(2)定積分的元素法;(3)利用元素法求旋轉體的體積。最后留兩個思考題及作業:1.在例題中x軸是旋轉軸我們就選x為積分變量,y軸是旋轉軸就選y為積分變量,一定這樣嗎?2.例題中的旋轉軸都是坐標軸,如果旋轉軸不是坐標軸而是平行于坐標軸的直線或者是平面內的任意一條直線能否用元素法來求旋轉體的體積呢?第287頁12、15、21.這部分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是老師說,學生瞬間記,學生記不住.現在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件可以展示一,兩分鐘,學生一目了然,作業也不會出現漏記題和記錯題的現象。學生通過課后完成作業來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這樣,這節課就講完了。可見根據高等數學的課程性質和二本院校學生特點,教師可以在講定理的來源,數學家的介紹,定義,復習之前內容,圖形展示,總結,布置作業方面應用多媒體課件。在定理證明、例題講解方面應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充分將二者的優點結合起來。
三、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要求
通過這節課發現,高等數學課堂上不是僅依靠多媒體教學,也不是僅依靠傳統教學,而是它們之間合理的結合。完成這一過程對教師有以下要求:(1)教師要能獨立完成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學習掌握多媒體制作技術。(2)多媒體課件不能只注重外表,華而不實。(3)教師要制作出符合授課學生情況的課件,不能“拿來主義”,把外校的課件拿來就用,因為學生情況不同,講授方法是不同的。(4)在課堂中多媒體課件和傳統教學銜接要自然,連貫,游刃有余。(5)對于每一節課的內容要熟悉,和有經驗的教師討論多媒體和傳統教學的應用情況,多聽意見和建議,反復琢磨,制作出合理的課件。
篇6
論文關鍵詞:物理 多媒體 課堂演示課件 功能要求 開發原則類型
論文摘要:為解決某一具體的物理問題而設計開發的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就是物理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它可分文本演示類、現象再現類、過程模擬類、原理示意類、計算繪圖類等.文章指出了物理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的基本任務和功能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開發的基本原則.
1物理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的概念及類型
1.1物理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的概念
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Al)系統,由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和課件3部分構成,其核心是課件的開發與應用.所謂課件,是指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表現特定教學內容,能反映教學過程、體現一定教學策略的計算機教學程序,通常稱為教學軟件,又稱課件(Courseware).根據課件輔教、助學的方式和作用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授課指導型、課堂演示型、操作練習型、問題求解型和教學游戲型等幾種主要類形.不同類型的課件施教的過程、教學策略及開發要求均有所不同.
針對教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而開發的,用于課堂演示、輔助課堂教學的課件,稱為課堂演示課件(Classroom Courseware).由于它是針對某一知識點、某個具體問題而開發設計的,因此,軟件規模一般不大,也不必體現CAI軟件的多種特性,開發周期也比較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計開發的,集文字、圖表、圖形、動畫、視頻圖象和聲音于一體,具有極強的信息表達能力和人機交互功能的課堂演示課件,稱為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為解決某一具體的物理問題而設計開發的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就是物理多媒體課堂演示課件(Physics Multimedia ClassroomCourseware),簡稱PMCC.
1.2 PMCC的常見類型
根據PMCC的內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文本演示、現象再現、過程模擬、原理示意等幾種常見類型,現分述如下.
1.2.1文本演示類
文本演示類是按照預定的順序和特定的動作效果逐步呈現文字、公式、圖表的.它的作用是以生動的顯示方式代替傳統的板書、板圖,提高信息的傳輸效率和接受效果.
1.2.2現象再現類
根據操作指令,以錄像片段或模擬仿真方式再現自然界中可以見到但又不便于演示的物理現象,如日食、彩虹、氣旋、潮汐、磁暴、極光、波動、共振等,屬于現象再現類.它的作用是代替傳統的教學電影或某些演示實驗,把物理現象搬進課堂.
1.2.3過程模擬類
過程模擬類是對超越人類視野的微觀或者宇觀世界的物理現象作合理而形象的模擬,或者是對人類視覺無法捕捉的高速、瞬間的過程進行延緩處理,以便于觀察和分析,如布朗運動、微小形變、核外電子的軌道躍遷、碰撞、重核裂變等.其作用是化微觀為宏觀、化高速為低速、化瞬間為永恒、化抽象為具體,代替抽象的語言描述或者高難度的物理實驗.
1.2.4原理示意類
將書本上靜態的、不可變的原理圖設計成可變化的動態原理圖,可以根據講解需要自由控制和調整,在課堂上進行靈活使用,屬于原理示意類.例如,力的合成與分解原理圖、波的疊加原理圖、彎曲變形等.它的作用是代替傳統的掛圖、模型、示教板等,相當于“動態電子掛圖”.
1.2.5計算繪圖類
將物理計算的中間數據和計算的過程、結果都用生動直觀的動態圖象或者圖形、圖表等實時地顯示出來,為計算繪圖類.如質點振動圖象的動態描繪、拋體運動軌跡的動態描繪、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徑跡的動態描繪等.它的作用是將計算的過程轉化成動態可視的圖象、圖形,代替傳統的數據的計算和處理方法.
1.2.6綜合類
既有文本演示,又有現象的再現或者過程的模擬等,是上述各類PMCC中兩種或者多種類型的綜合,稱為綜合類.
2.PMCC的基本任務和功能要求
2.1 PMCC的基本任務
概括地說,PMCC的基本任務就是在物理課堂上,或者是根據教學的即時需要和操作指令,按照特定的順序和效果,逐步呈現文字、公式、圖表、圖形等教學板書內容,或者是依據輸人的參數生動地再現可視的物理現象,形象地模擬不可視的物理過程,或者是用動態示意圖分析物理現象,剖析物理原理,或者是用動態直觀的可視圖形顯示物理計算的過程和結果,與此同時,結合教師的啟發與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深化學生對抽象的物理概念、過程、規律、原理的理解,使學生掌握新的物理知識,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從而突破物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
2.2 PMCC的功能要求
依據PMCC的基本任務,可對其提出如下功能要求:
2.2.1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
這對課堂演示來說十分重要.美觀的界面,清楚明了的功能提示和便靈活的操作控制,便于教師的操作,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把精力集中于師生交流和教學本身,而不是分神于微機的操作.
2.2.2便于實現教學內容的跳轉與切換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活動,教學的進程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隨時可能需要調整方向、轉換內容,因此在PMCC的運行當中應能夠方便地實現內容的跳轉與切換.同時,快捷的響應,也是課堂演示的必然要求.
2.2.3能以多種媒體呈現教學內容
以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呈現教學內容,輸出相關的教學信息,這是多媒體課件的基本特點和要求.對課堂演示來說,這更為需要.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為生動,使現象的模擬更加逼真,才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思維.
2.2.4能實現物理過程模擬的參數控制
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模擬是PMCC的主要任務.但任何物理現象和過程都是在特定的物理條件下發生的,不同的條件決定了物理現象和過程的不同情形.為了得到不同條件下的物理現象和過程,要求解決這類問題的PMCC能夠方便地實現物理過程模擬的參數控制.
2.2.5能實現計算結果的動態顯示
物理教學中常會遇到物理計算問題,解決這類問題的演示課件必須能夠實現數據的靈活輸人和計算處理,并能將計算的過程和結果即時動態地顯示輸出.
2.2.6具有便捷的操作幫助和軟件使用說明這是一般的應用軟件都應具備的常規要求.
3開發的基本原則
3.1與物理課程相關的原則
3.1.1開發題材的針對性
PMCC的開發的題材必須針對物理教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內容,而且這一內容所涉及到的物理現象很難用實驗來演示,或者物理過程、原理的分析用傳統的板圖、掛圖或模型等信息傳輸效率受限,示教效果不夠理想,而借助計算機的交互功能和多媒體技術制作成PMCC則可以生動地模擬該物理現象,或者用動態的原理圖,方便靈活地展示物理過程,剖析物理原理,能有效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和示教效果.必須說明的是,有些感性材料的呈現,如果用簡單的實驗就可以實現,而巨效果很好,就不宜強求使用微機來實現,如音叉發聲、自由落體運動等.
3.1.2演示內容的科學性
這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物理內容(包括文字、符號、公式、圖表)必須正確、規范.二是物理現象的模擬必須符合物理真實,即不能為了追求動畫的藝術性而脫離物理現象的真實性、合理性;更不能為了說明觀點而背離物理實際拼湊數據制造出虛假的現象.
3.1.3呈現順序的合理性
這也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要按照物理課程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呈現媒體信息一般應當先模擬物理現象,呈現感性材料,再呈現分析物理原理的動態示意圖,通過啟發、引導、分析、總結之后,再呈現概念、規律等文本內容.二是物理原理圖的動態變化應與物理內容的教學思路一致.
3.2與多媒體特征相關的原則
3.2.1媒體運用的豐富性
要力求綜合運用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表現教學內容,使教學信息的呈現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3.2.2媒體設計的科學性
顏色、聲音及動畫的搭配與設計要符合心理學、美學原理,力求含義明確、自然得體.要注意發揮聲音的調節(如背景音樂)、提醒、警示、渲染、過渡等功能;要注意運用色彩改善視覺效果、分層、歸類、吸引、強調的功能.
3.2.3聲色渲染的適度性
媒體的聲色渲染要恰到好處,適可而止,不能追求花哨、貪多求全、濫用一氣.否則,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結果是徒勞無益,適得其反.
3.3與課堂演示功能相關的原則
3.3.1明顯直觀原則
要求演示的文字、圖形、圖表大小適當,色彩、線條明晰,物理現象明顯,過程演變快慢適中,清楚直觀.這樣便于學生觀察,這是課堂演示最關鍵的一點.
3.3.2美觀生動原則
不管是文字、圖表,還是動畫過程都要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多媒體功能,盡量做到文圖美觀、色彩悅目、聲音和諧.這樣能夠營造出輕松怡人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得到感官上的愉快體驗,達到愉快教學的境界.
篇7
關鍵詞:維度 圖形設計 教學研究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10-0034-06
一 圖形設計的維度思考
圖形一詞的英文為“graphic”,圖形的概念主要指按照現代視覺傳達規律所創作的圖形符號。設計一詞的英文為“Design”,意味著在一般的計劃和設計中,對構成藝術作品的各種構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間或者部分與整體的結構關系上,組織成一個作品的創意過程。圖形設計(Graphic Design)即是有創造性意念的圖形設計,是在圖形設計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設計可以廣泛應用于現代視覺傳達領域的圖形符號。如海報、廣告、電視、網頁、標志、書籍、包裝等。圖形設計的結果是產生二維形式的圖形,但是在圖形設計的過程中,圖形設計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二維,而是向三維、四維空間發展。當前,社會不斷發展變化,新技術不斷涌現,設計教育需要在圖形設計教學中進一步強調維度的觀念,使學生在圖形設計中能夠不斷突破二維局限,向多維發展,在維度中找尋最合適的思維方式、創意方式、表達方式、呈現方法、開闊眼界創新設計。例如,荷蘭藝術家埃舍爾(圖1)對維度、空間的理解很獨特,運用令人折服的反向思維方法創作了許多存在與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創造了圖形視覺語言中的新空間。
二 基于維度圖形設計教學研究的意義
基于維度進行圖形設計教學,國內外高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與實踐。基于圖形設計教學現狀,國外高校的圖形設計教學具有先進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的特點,要求學生要了解對象的層面,從維度入手去認識與理解,通過不同維度的定位,有針對性地去進行設計,全面解決設計中的問題。學生則通過維度設計基礎訓練,在設計思維上創造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清華美院辛華泉教授所著《形態構成學》,對圖案的“寫生變化”和簡單的“組織法則”,突破平面構成的純理性幾何形式的局限進行了研究,闡述了把具象形和抽象形的創造融合起來,導入空間與立體思維,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和綜合表現能力。中國美院王雪青教授所著《圖形語言》、《二維設計基礎》、《三維設計基礎》,提出“維度”的基本概念。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的維度設計基礎教學理念和模式,不斷創新設計基礎課程,在教學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由此可見,在圖形設計教學中,基于維度進行設計和轉換訓練,能夠實現用新的理念去創造豐富的圖形設計與表現形式。圖形設計課程是設計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橋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橫向中可以使學生從維度方面去認識與理解設計,通過不同維度的定位和轉換,有針對性地去進行設計,全面解決設計中的問題。在縱向上,可以很好地解決設計基礎、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相對獨立、缺少關聯的問題,通過維度遞增課程訓練,使課程、各專業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效性,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提高圖形設計理論,總結圖形規律,擴展視覺思維空間,探索設計學生維度訓練方法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三 基于維度的圖形設計教學內容
1基于一維的圖形設計教學內容
(1)一維的概念
一維只有長度,是由點組成的線,沒有寬、高。在幾何學中,點的運動軌跡形成線。線形態或被知覺為線的面或體所占的空間被感知為一維空間。由于它只有上下或左右一個維度,因此也稱為“線性空間”。最典型的一維空間為直線所占據的空間。一維空間的表現在實際運用中會因與其他形式要素的不同組合,產生特定的審美意象。哲學觀點認為,一維是邏輯性的思考,可以理解為時間的線性變化。在圖形設計中,人們對圖形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不同的思考點,把這些思考點作線性聯系,進行邏輯性的思考,可以形成時間上不斷遞進的對圖形的認識過程,可以看作是思考在時間上的線性變化。
(2)一維教學的課題設置
課題一:從大師的作品中形成對圖形維度設計的認識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初步圖形維度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圖形設計的維度表現手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了解一維與圖形的關系,學習、了解觀察與表述、思維與創意、維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初步涉及維度理論的學習,向大師學習,向生活學習,引發學生進行圖形維度設計的興趣。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熟悉與掌握中外優秀的具有明顯維度特征的圖形設計作品,這是認識圖形維度設計首先要學習的關鍵點。在教學中采取討論的形式,要求學生對“圖形”、“維度”的認識進行闡述,有步驟地列舉所分析圖形的維度因素,另外要求比較圖形內容形式處理手法及表現技法在不同維度中的異同,最后用作業的形式表現出維度變化過程。如圖2~4。
課題作業:
圖形的維度分類訓練
內容:按照不同維度對圖形分類,對“維度”進行初步的了解。
訓練目的:通過對不同維度的圖形進行分類,進行集體討論,學生個人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對圖形維度的認識進行分類,增強對圖形的維度屬性的理解,強化邏輯思考能力。如圖5。
一維的練習
內容:圖形的一維理解
訓練目的:通過對同一圖形在不同維度中的不同表現手法用文字表述、討論等手段,增強對圖形的維度屬性的理解,增強邏輯思考能力。如圖6。
2基于二維的圖形設計教學內容
(1)二維的概念
二維是平面,有長度和寬度,呈一種相對的面形狀況。二維空間是面形態所占有的空間,具有上下或左右兩個維度的限定空間被稱為二維空間。采用圍合和在體表面截取的方法獲得二維空間。將一條線平移,其軌跡既是一個占有二維空間的平面。二維空間也稱“面性空間”。
(2)二維教學的課題設置
課題二:二維觀察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尤其是從二維的角度進行觀察,提高學生對實物的整體形態特征的把握,強調觀看的方式和內容,改善已有的觀察固有模式,建立新的觀察模式。通過訓練,提高學生運用工具、材質進行圖形表現的能力,要求學生對肌理及其視覺和觸覺傾向的感覺辨別能力進行練習,要求學生對審美能力進行練習。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從二維的角度出發,熟悉與掌握細致的觀察和分析方法,對簡單的物體作出準確的視覺表述。在對物的整體形態特征進行圖形表現時,要對最適合在二維中進行表現的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在實踐教學中,要求學生注意比較圖形內容、形式、處理手法及表現技法的不同。
課題作業:
內容:視覺觀察練習
訓練目的:主要是對實物的認識,表現對象為植物、日用品、工具、家具等。表現工具為鉛筆、炭筆、毛筆、水粉筆、油畫筆、墨汁、水粉黑等。通過圖形來再現肌理效果,包括對明和暗、大和小、粗和細所構成的關系進行把握。如圖7。
課題三:圖形表述
課題目的:
訓練學生圖形表述的能力,讓學生從二維角度出發,使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將現實物體轉化為圖形。
教學要求:
在圖形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圖形的形式語言、設計手法、工具的應用要符合二維的屬性要求,要與二維緊密結合。在訓練中,要求學生使用拓、印、刻、剪貼、折、撕等不同的表現手法、工具、材質將實物轉化為圖形,多手段地達到所需要的表現效果。同時,對實物的具體特征,能夠更進一步地進行表述。如圖8圖11。
課題作業:
內容:圖形表述練習、小圖放大練習、對比練習
訓練目的:訓練學生運用不同工具、手段進行圖形表述的能力。
課題四:二維創意
基本元素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圖形設計基本元素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基本元素深化的認識與感知。加強學生的形態創造力,促進形態的開發與組織,加強質感肌理的研究。訓練學生思維想象的速度和創意表現能力。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熟悉與掌握基本元素的形態開發與組織。教師可以多進行思維引導,在實踐教學中,要求學生形態特征,形式,處理手法及表現技法的獨特、鮮明、審美性。要求學生根據點、線的不同形態特征進行聯想,結合不同的材料、顏色、表現手法進行設計。
課題作業:
內容:點、線的形態和聯想練習
分別以10種不同形態的點、線為元素完成作業,結合生活,進行聯想。
訓練目的:了解點、線的形態,激發學生靈感,提高想象力,對物體進行連貫思維的能力。如圖12圖15。
2符號元素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幾何圖形符號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幾何圖形符號深化的認識與感知。加強學生的形態創造力。訓練學生的思維想象的速度和創意表現能力。
教學要求:
以固定的正方形、矩形、圓形等幾何圖形符號為始形;通過加入最少的點、線等形態,使抽象的符號轉換為具象的圖形,從而完成形態聯想。
課題作業:
2-1符號的聯想
內容:對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進行形態聯想。
訓練目的:培養學生對幾何圖形符號的形態聯想能力。如圖16。
2-2文字、概念元素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圖形設計基本元素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基本元素深化的認識與感知。加強學生的形態創造力,促進形態的開發與組織,加強質感肌理的研究。訓練學生思維想象的速度和創意表現能力。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在概念表達時,廣泛地運用技巧和暗示在設計中,文字和概念可以作為圖形的主體而進行創意設計。深刻理解和追求概念表達的境界。
課題作業:
2-2-1數字、文字聯想
內容:找出一個數字或者文字展開聯想。
訓練目的:培養學生對數字、文字符號的形態聯想能力。圖17-18。
2-2-2概念聯想
內容:培養學生對概念的形態聯想能力。
訓練目的:遵循圖形創意的原則,將生活中復雜的現象簡單化,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最深刻的含義。通過概念訓練,尋找相關的對應關系,拓寬學生思路。如圖19。
3具象元素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圖形設計具象元素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具象元素深化的認識與感知。加強學生將具象元素轉化為圖形的創造力、想象力。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結合現實世界中的具象元素(動物、植物、民間工藝品、名勝古跡等),運用不同的手法、材料進行聯想和創意。訓練中,要注意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
課題作業:
3-1水果的想象
內容:香蕉的想象。
訓練目的:訓練學生進行豐富和自由的圖形創意。如圖20。
3-2動物的想象
內容:狗的聯想圖形
訓練目的:從動物身上取得聯想。如圖21。
3-3人物的想象
內容:以一個公眾熟知的人物形象為原始形,展開想象。
訓練目的:訓練學生圖形想象的能力。選出政治人物、文學人物、戲劇人物、電影明星等。在這幾類人物中間中間任挑一個作為概念來源來完成作業。如圖22。
3-4創意明信片
內容: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實物為源形設計創意明信片
訓練目的:從傳統形象身上取得聯想。讓學生用一個自己認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形象進行視覺化創意表述。引導學生學會尋找創意切入點,從形態、從文化、從藝術、從習俗、從地域等多角度反映不同的形象。如圖23。
四 基于三維的圖形設計教學內容
1 三維的概念
三維是立體的,三維空間簡單說就是具有前后左右和上下的空間,三維有長度、寬度與高度,呈一種體積或空間的狀況。圖形呈現的是現實中的物體在二維中的表現。立體圖形表現為三維空間,是物體的立體造型的表現形式。圖形設計過程中,為了圖形的豐富,為了特定的形態需要,往往也有表現三維空間的意象。圖形設計的三維空間是豐富設計結構,增強設計活力,擴大畫面容量的一種手段。
2 三維教學的課程設置
課題五:圖形的三維想象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的想象力突破二維局限,走出平面,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實現創意、想象力的二維到三維的轉換。
教學要求:
盡管圖形本身是一個“二維”的平面概念,一般意義上,獲得圖形的方法是通過二維手段。但是,作為思維來講,不應該只是二維的,而應該向多維發展。二維的圖形設計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局限于二維平面中,這對于圖形設計、應用是不利的,在圖形設計教學中需要通過圖形的三維想象訓練,開發學生的多維度想象。獲得更多圖形表現的可能性。
課題作業:
椅子的三維想象
內容:椅子等物體的三維想象
訓練目的:訓練學生對三維空間、立體的理解,開發學生的三維想象能力。教學中,應注意二維和三維含義的把握,特定空間的想象范圍和切入點的把握。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感興趣的物體為載體進行三維想象。如圖24圖25。
課題六:平面――立體――平面的轉換練習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走出二維,走出平面,尋找平面以外更大的空間,再回到平面,應用于二維范疇。
教學要求: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多樣造型的手段,采用不同的材質和工具來進行半立體、立體造型。同時借助復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電腦等現代化工具,對所作的半立體、立體化造型進行圖形化處理,使其轉換成二維的平面圖形,使表現圖形的方法多樣化。
課題作業:
1 平面到立體造型
內容:學生自行選擇材料,對所選的實物進行半立體或立體的塑造,可以是人物或物品、商品。
訓練目的:使學生掌握不同材質、不同手段的造型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擺脫二維的局限,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如圖26圖28。
2立體造型回到平面
內容:以再造的人物、物品、商品為主角,設計故事情節、角色、場景,塑造立體畫面講述故事,對再造的立體畫面進行平面化圖形處理。
訓練目的:尋找靈感,借助于現代化的工具、手段,如復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電腦等的幫助,將立體造型轉換為“平面”的圖形。如圖29圖30。
課題七:立體圖形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目的是向學生提供三維圖形的設計訓練,以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為載體,進行圖形的三維設計,在訓練中,從不同的角度提高學生三維圖形設計的能力,培養學生圖形三維設計的創造性,通過創意,設計圖形在空間中的應用。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打破二維的圖形定型,在訓練中,嘗試將二維圖形與三維圖形結合應用,體驗從平面到立體的不同效果。將二維效果與三維效果比較,分析圖形在三維形體中的光影效果、圖形在不同材質上的應用、圖形與形態有機結合的效果。如圖31.
課題作業:
1香蕉創意
內容:用香蕉進行創意,體現香蕉與人的結合。
訓練目的:主題主要是選擇香蕉和材料的有機結合,通過雕刻、粘貼、分解、重組等方法,在香蕉上創作,尋求圖形在三維物體上的表現形式,研究圖形與三維、材質的關系,把握三維圖形設計的法則和規律。如圖32。
2維度變化創意
內容:選擇維度有變化的物件進行創作,充分考慮使用物件維度的變化特點。
訓練目的:一是選擇維度有變化的物件和圖形的有機結合,發揮創造力,創造三維圖形。二是選擇概念,通過創意和材料的有機結合,發揮創造力,創造趣味圖形,實現二維圖形到三維圖形的轉化。如圖33、34。
五 基于四維的圖形設計教學內容
1四維的概念
空間本來是由視覺、聽覺和觸覺所感知的。一般來說,一維、二維及三維空間都具有被限定的物理性。時間要素與空間的融合,必然會改變限定空間的固有維度。人們把具有時間要素的空間表現稱為“四維空間”,又稱“動態性空間”。如今新媒體技術結合聲音、圖形、文字等,將視覺經驗帶向新的領域。這種動態的圖形視覺形式刺激觀眾觀賞過程與創作2四維教學的課程設置
課題九:圖形的四維訓練
課題目的:
本課題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的想象力突破二維局限,走出平面,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將二維圖形與多維空間結合,體驗二維、三維、四維圖形的不同效果。通過實驗教學,以網絡、視頻、裝置為載體,讓學生將前面學習的知識有效融合,充分體驗設計與人、思維、情感、自然、環境、空間、人文的關系,使圖形真正的“動起來”。如圖35。
教學要求:
保證在系統設計基礎上的合理與明確。任何的設計都要理性與感性思維相結合。設計一定要在正確、系統的事實和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嚴密地理論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要有四維空間的運作觀念。一件作品不僅是二維的平面或三維的立體,也要有時間與空間的變換,情感與思維認識的演變等多維因素;
設計因素多樣化,在創造性思維與方法的過程中獲取有效信息,為設計帶來豐富的資料和依據;
界面設計強調交互過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傳達,另―方面是人的接受與反饋,把握協調統一,功能、情感、環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圖形的位置、面積、數量、形式、方向等直接關系到設計的成敗。在圖形的選擇和優化的同時,要最終達到和諧整齊,保證統一、悅目和突出重點。
課題作業:
1瞬間與時間
內容:巧妙地把圖形的“瞬間性”在運動中轉換成“時間性”。
訓練目的:將二維圖形與多維空間結合,體驗從平面、立體到空間的不同效果,嘗試載體和圖形的有機結合,突破原有圖形的展示模式。如圖36、37。
2時間與運動
內容:動態圖形創意
訓練目的:體驗圖形在非靜止狀態(或運動過程)中的表現。克服以瞬間捕捉動感、以靜止示意形態的暗示和假設,建立在時間中認知事物、描寫事物的習慣,訓練使用恒常與變化、過程與速度等有關概念的圖形設計可能。如圖38、39。
3綜合訓練
內容: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物,把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選擇適合的材料或媒介,以適合的形式表現出來。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從觀察入手,注意自身的感受,從維度出發進行設計。
訓練目的:訓練學生綜合設計的能力。如圖40,是平面大師黑格曼的學生設計的作品一“目標器”,結合電腦畫面,裝置和游戲的課題。男子小便器中裝上電腦感應裝置,在小便時由于力量和接觸點的不同,小便器上端的電腦屏幕便開始顯示不同的畫面。這個作品,結合了圖形、電腦、空間等,是對圖形、空間、科技的完美結合。
六 基于維度的圖形設計教學的評價原則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把學生視為有豐富個性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不斷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主體,將教學過程視作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主體性原則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時間和空間,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自主和主動意識。基于維度的圖形設計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樂于探究圖形的維度設計。
2建構性原則
建構性原則要求教育主體對教學中學生認知結構和學習結構進行再認識。這一觀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知識結構在教學中的作用,指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的知識與抽象的結構性知識結合起來,把零星的知識納入完整的知識體系之中。注重學習策略的指導,讓學生探索并掌握特點的學習過程,形成自己特有的學習方法。
3差異性原則
教學要促進每個學生得到盡可能全面的發展,承認每個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和獨特性,承認每個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基于維度的圖形設計教學是具有豐富個性的教師和學生共同開展的活動,它需要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展現每一個人的特點和個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一個成員受益。
結論
篇8
關鍵詞:計算機;數學教學;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299-02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的新興產業順理成章的走進了課堂,并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逐漸得到應用。它不僅可以創設開放式的教學情景,使教學情趣盈然、豐富多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計算機的高分辨率的動態圖像演示功能、繪圖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規模的數據處理能力,為數學演示教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拓寬了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渠道。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計算機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輔助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體驗數學探究過程、訓練思維
數學思維是在數學的探究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這個過程展現得更加清晰充分,使學生得到更完善的思維訓練,更深刻地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例如教學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時,發現結論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一個由任意三角形變為等腰三角形的動畫,讓學生觀察三線的變化過程,找出規律,發現定理,從而使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的性質昭然若揭。又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條角平分線、三條中線和三條高線分別相交于一點時,傳統教學方式都是讓學生作圖、觀察得出結論,但許多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種種誤差,導致三條線沒有相交于一點,即使交于一點了,也會心存疑惑,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利用計算機就不同了,在幾何畫板中,只要畫出一個三角形,用菜單命令畫出相應的三線,就能觀察到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然后任意托動三角形的頂點,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三線交于一點的事實總是不會改變的。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親身經歷,大大增加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在上面的認知環境下,學生學習更積極主動,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二、有利于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點與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學“頻率分布”時,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著學生在“55名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但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了,把55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了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領會數學方法和思維方式,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增加課堂容量和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有利于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四、有利于用動態方法展示靜態問題
由于多媒體計算機的介入,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中數與形的關系,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旋轉與平移,分割合并,以及慢鏡頭的分解動作,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變隱形為顯形,從而達到拓寬教學時空維度,降低抽象思維難度。如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運用《幾何畫板》來展示這些圖形之間的聯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用《幾何畫板》來演示“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象“垂徑定理”、“圓心角、弧、弦、弦心距關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和“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
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如初一年數學“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和互聯網資源,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發與引導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然后教師提供盡可能多且邊長相等的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幾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激活課堂氣氛,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 ,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
六、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數學學習中,現代信息技術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反復觀察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形成猜想、發現規律、探究結果。如在學習《探索勾股定理》時,有的教師用幾組特殊數值來說明,這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在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強大的作圖功能,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度量各邊長度的平方值并進行比較,學生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產生感性的認識,通過觀察與交流,學生發現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勾股定理的認識、理解和應用。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還可為創新思維的形成打下基礎。由于學生參與熱情十分高漲,學習方法由接受式轉變成探究式,大大增加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構建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的可能性,學習效果就非常理想。
總之,利用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時產生有利的方面還很多,但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象,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中學數學的課程教學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雷體南,李鴻科.提高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績效的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
[2]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J].中國電化教育,2005.
[3] 高文祥.幾何畫板在中學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J].教育革新,2007.
[4] 何足興.中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機技術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09.
篇9
關鍵詞:初中數學 信息技術
一、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有意注意時間有限,持久性差,會影響到課堂的學習效果。教師是教學工作的服務者,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一個和諧、開放、富有情趣的學習新知識的探究氛圍。多媒體具有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優勢,運用多媒體圖、文、聲并茂的特點以及悠揚的樂曲、生動的畫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在最佳狀態下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借助微機展示“圓圓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黃河之中”的動畫圖片,從而展現了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通過欣賞美倫美奐的景色,學生大膽猜想,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營造了探索問題的氛圍。學生把實際問題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逐步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在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加以解決,達到“樂學”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構,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
多媒體的融入有利于創設新穎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實驗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中學數學實驗由于受到實際器材的限制,有些實驗往往只能是“紙上談兵”,很難在真實的環境中展開。而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數學課堂轉為“數學實驗室”,對一些幾何量(包括動態圖形的幾何量)進行及時的度量和計算,于是許多圖形的幾何性質、某些條件對圖形性質的影響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了。
例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數中y隨x變化的規律時,可以演示幾何畫板課件——正比例函數的圖像:k任取不同的數值,觀察圖像的位置,給出圖像上任意一點測量出此點的坐標,拖動此點變換它的位置。觀察此點的橫縱坐標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歸納出正比例函數的性質。幾何畫板課件的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在動態中去觀察、探索和發現對象之間的數量變化關系與結構關系,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展示了“形”與“數”的轉化。
三、巧借多媒體的豐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初三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兩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四、上網查閱資料,讓課堂跨越時空界限
計算機和互聯網蘊涵了無窮的學習資源,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一強有力的工具去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使他們樂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
比如學習統計知識時,教材中呈現的數據反映了近幾年來我國經濟領域的飛速發展情況。這些內容在互聯網上都能查閱到(可以直接進入國家統計局網站),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去查一查相關的數據,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篇10
【關鍵詞】環境微生物學;多媒體課堂;教學實踐
環境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也是各種污染控制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1]。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以多媒體技術為主的教學手段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教學的各個領域,對推動教學改革,增強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種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開發與利用,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融為一體,聲色并茂地傳播了比傳統教學方式大的多的信息量,克服了傳統教學的乏味與教條,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2]。文章結合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特點,闡述了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勢,提出了在環境微生物學多媒體課件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值得注意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并為進一步完善傳統教學模式提供思考。
一、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勢及遵循原則
環境微生物學課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觀的、描述性的內容,按傳統的口頭講述加板書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不易直觀理解和接受,對于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學生聽過之后很難做到心中有數,并且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頻繁板書,不但浪費了大量時間,而且使得講課思路的連貫性被破壞。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無疑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的多媒體信息要素,并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和控制,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闡述性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感性素材,通過增強和豐富教學過程的外部刺激,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3]。此外,利用多媒體進行環境微生物學課堂教學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利用圖片解釋問題。筆者在長期講授環境微生物學的過程中,利用網絡等資源積累了上千張微生物的圖片,多媒體授課中用大量的圖片解釋問題,盡量少用文字。在講述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時,配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生活污水、生物濾池處理有機廢氣、垃圾填埋場處理城市垃圾、堆肥法生產有機農肥等圖片,使學生對小小微生物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及對污染物的處理效率驚嘆不已,也使學生認識到掌握微生物知識在環境工程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增加了學習責任感。
2、采用動畫解釋知識難點。在細菌遺傳變異一章中,基因轉移和重組的方式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講授過程中配以精美的動畫畫面,使原來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變為生動的畫面,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又提高學生興趣。在講述噬菌體侵染細菌時,采用多媒體技術,用動畫描述噬菌體吸附、入侵、復制、釋放過程,形象生動。在細菌遺傳變異一章中,使用動畫演示微生物遺傳的三個經典轉化實驗,使原本抽象難懂的概念變為生動的畫面,讓學生立即記住了核酸是負載遺傳信息的真正物質基礎。
此外,教師在課下還需做好講授的課件,把課程要點、難點、思路、授課過程設計好。上課時針對所列條目展開講解,學生在聽取講解的同時,才能把握問題的整體性。采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把實驗儀器、課本、教材、實物等各種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綜合運用起來,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識和某些抽象的過程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方法
環境微生物學多媒體課程體系改革主要包括課件研制,依據新的課程體系內容及課程特點,研制了界面友好、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從事多媒體教學,要掌握豐富的課程資料。通過收集、整理、制作獲取大量課程相關的圖片,參考國內外一些優秀教材的多媒體內容,通過閱讀、整理歸納,不斷提高和創新改進,形成了一個體系完整、結構簡明、重點突出、內容先進、形象化、具體化的多媒體腳本。目的是把優真和動感的畫面及清晰的、環環相扣的圖表和文本,展示給學生,使課程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和整理,建立一個環境微生物學教學的多媒體庫。多媒體庫中收集制作了多幅圖片、通過靜態拍攝自制的典型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食用真菌的標本片、采集的多張圖像;通過電鏡拍攝的細胞亞顯微結構,如細菌細胞壁結構、酵母菌固定化顯微結構等圖像;通過熒光和倒置多媒體顯微鏡、電視錄像、多媒體連接等手段拍攝的微生物真實動態圖片,如孢子萌發、細菌二等分裂繁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按示意圖、光鏡圖、電鏡圖、動態圖等分門別類進行收集、整理和處理。然后進行圖片組合、布局、處理,將圖片用掃描、屏截、掃描儀引入或數碼相機拍攝等方式引入于計算機內。最后通過photoshop、flash和3Dmax等軟件進行圖片修飾處理,獲得可插入的靜圖片、圖像、動畫等。制作的課件具有優真、動感的畫面及清晰的、環環相扣的圖、表和文本,展示給學生。教師教學更加形象、生動、直觀、簡潔,啟迪學生的多方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再加上課堂上老師的指點,使學生對感性知識加深了理性認識。同時,使環境微生物學的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多媒體課件教學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目前已成為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多媒體從其使用功能上講僅僅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而非替代手段。教師過多地依賴多媒體反而會給教學效果帶來負面影響――在我校近幾年的教學交流討論會上總是有學生反映教師在授課時過多依賴課件的問題,甚至有的教師整堂課沒有一點板書,而是長篇累牘地對著課件念,有對教學不負責任的嫌疑。學生們戲謔這種教師為“電影放映員”。由此看來,教學工具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學生首先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不認可既而會對課程產生排斥[4]。
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學后,學生一直反映的問題是不能隨堂做好筆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及時采取了改進措施。課前先將本堂課所要講的內容大綱或某些重點內容提要列出來,將備課筆記經過整理后作為課堂講授的文字材料發給學生,還可以把教案經過適當整理后拷貝給學生,這樣便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課而不是記筆記上[5]。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使得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學生的滿意率也有了明顯地提高。
結 語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適應時代與科技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良好手段。它不僅調動了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積極性,優化了教學過程,使得教學過程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而且能適應學生個性差異,易于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教與學的效率能得到同步提高。教學既要與時俱進,做好、用好多媒體,也不能生搬硬套,完全依賴。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力求做到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避免濫用,要重視教學主體的參與性,重點在于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和教學設計質量。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并深入研究多媒體教學,將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取長補短,必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祖華,張柯,張浩玉,等.《環境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廣西輕工業,2009(7).
[2]王君,于智勇.多媒體手段在“環境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評價[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姚曉華.多媒體在環境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