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22:19: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態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一般資料
將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住該院120例婦產科患者納入試驗,其中6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年齡年齡17~34歲,平均年齡(27.50±8.37)歲,同期護士30名,年齡19~35歲,平均年齡(27.55±6.34)歲。其他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17~35歲,平均年齡(26.81±8.55)歲,同期護士30名,年齡19~37歲,平均年齡(27.43±6.45)歲。排除心、肝、腎嚴重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不服從醫囑患者,患者情況穩定,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實驗。這些患者在習慣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配合治療,參與研究的護士年齡,學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運用普通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試驗組采用動態管理與績效管理,在護理過程中每月末統計護士所護理患者的滿意程度,進行詳細統計,持續記錄九個月,作為不同護理管理機制對護理效果影響的依據。管理層護士嚴格監督實護士,參與考核的護士之間互相監督,相互學習進步,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動態管理與績效管理摸式,具體內容如下所示。績效考核主要是通過護士工作質量,患者滿意程度,工作能力和知識水平,紀律,參與病室管理工作的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將護理考核具體量化,績效總分為100分,根據不同方面所占不同比例進行統計,利于觀察并比較。護士工作質量占50分,患者滿意程度占15分,工作能力和知識水平占25分,紀律方面占15分,參與病室管理根據貢獻程度加分1~5分不等。根據9個月的考核,計算平均分,并進行比較分析。護士每月工作獎金,是根據考核成績計算和工作量情況計算所分配的。
1.3療效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非常滿意:評分≥85分;滿意:評分在60~85分之間;不滿意:評分<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連續評估9個月,計算護士考核的平均成績,進行比較。
1.4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時采用SPP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
2討論
大量臨床資料顯示,婦產科臨床護理面對很多問題,具體情況如下:①婦產科護士整體素質不高;②妊娠婦女的心理變化;③新生兒護理工作不及時。經過動態管理與績效管理模式的運用后,科室護士素質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工作質量也有提升,護士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因此,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也有所加強。在進行動態績效管理模式后,每月進行績效考核,并與科室獎金掛鉤,提高婦產科護理質量,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妊娠婦女的心理護理,對妊娠婦女進行心理疏導,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安慰患者,消除患者孤獨情緒,進行音樂療法,促進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該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加強新生兒護理具有較高的價值,加強新生兒的皮膚護理,避免皮膚濕疹的出現和臍帶感染。由于進行公開評分的績效考核政策,護士對自己成績有很大程度上的重視,從弗洛伊德心理學說上將,在人類不斷成長進步的過程中,逐漸養成了自尊和與他人比較的上進心,在評比中采取激勵管理制度,通過對表現成績高者,有突出貢獻者和有的護士頒發獎金,獎狀和公開表揚的充分鼓勵,對于表現較差的護士給予扣除工資,但是同時給予心理上的安慰,發現護士的不足之處,工作中大家共同發現,協助護士改正,在護理過程中逐漸提高自主能力工作能力,以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該研究顯示,經過根據動態管理與績效管理的實驗組護士考核分數(96.85±25.5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護士所得分數(89.07±25.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2
關鍵詞:冰漿動態特性蓄冷空調
1前言
冰漿是由微小的冰晶和溶液組成,而溶液通常是由水和冰點調節劑(如乙二醇、乙醇或氯化鈉等)構成。由于冰晶的融解潛熱大,使得冰漿具有較高的蓄冷密度;同時由于冰晶具有較大的傳熱面積,使其具有較快的供冷速率和較好的溫度調解特性。它不象傳統的盤管式(內融冰、外融冰)和封裝式(冰球、冰板)蓄冷系統的冰凝結在換熱器的壁面上,增加了冰層的傳熱熱阻,使其傳熱效率較低。
冰漿蓄冷系統現已被用于空調系統中,夜間低谷時蓄冷,白天高峰時供冷,冰漿蓄冷空調系統的容量一般只有高峰冷負荷的20%—50%,使其整個系統小巧、緊湊。由于冰漿蓄冷空調系統具有低溫送風特性,使得整個空調系統的風管、水管尺寸減小,冷量輸送的功耗也大為降低,運行成本減小。
2冰漿發生裝置
常用的產生冰漿的方法有如下幾種:過冷法、刮削法、噴射法和真空法等。
2.1過冷法
如圖1所示為過冷法冰漿發生系統。在過冷換熱器中,水被過冷到-2℃,當其離開過冷器時,大約2.5%的過冷水變成冰晶,其余大部分仍是液相,產生的冰晶落入蓄冷槽,在蓄
冷槽內由于冰、水的密度差,冰晶聚集在蓄冷槽的上部,而水儲存在蓄冷槽的下部,其水溫仍保持約0℃。夜間低谷時,蓄冷系統產生冰晶,使蓄冷槽內的冰晶濃度達到20%—30%;白天高峰時,蓄冷槽底部的冷水被送到空調末端換熱器中向房間供冷。
圖1過冷法冰漿發生系統[1]
1—制冷機組2—載冷劑(乙二醇溶液)泵3—冰漿發生器4—-2℃過冷態水5—過冷態釋放裝置
6—噴嘴7—水層8—冰層9—0℃水10—水泵11—預熱器12、13—調節閥
2.2刮削法
如圖2所示為刮削法冰漿發生系統,它由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殼管式蒸發器構成,制冷劑在殼側蒸發吸熱,乙二醇溶液(6%—10%)在管內被冷卻,當溫度降到其凝固點以下時,溶液中產生微小的冰晶(約100μm),為了防止冰晶粘附在管內壁上,安裝了一個旋轉刮削板,將內壁上粘附的冰晶刮下隨溶液一起送出蒸發器、進入蓄冷槽,冰漿的濃度可以根據其運行條件進行調節,一般為0%—35%。
圖2刮削法冰漿發生系統[2]
1—壓縮機2—冷凝器3—節流裝置4—蒸發器5—吸氣儲液器6—載冷劑
7—冰漿8—制冷劑液體9—制冷劑氣體10—攪拌器
2.3噴射法
如圖3所示為噴射法冰漿發生系統,它是利用兩種互不相溶流體間的換熱來產生冰晶的,由制冷系統將不溶于水且比水重的流體冷卻到水的冰點以下,然后由泵將流體送入噴射器產生高壓并從溶液罐的上部抽吸水,由于在噴射器中產生了足夠的擾動和冷卻效果,使得普通的水產生冰晶。一旦冰漿混合物到達溶液罐內,較輕的冰晶漂浮在中、上部,而較重的傳熱流體則沉降在底部,并用于系統再循環。
圖3噴射法冰漿發生系統
1—制冷劑進2—制冷劑出3—換熱器4—噴射器5—冰漿發生器6—溶液進7—冰漿出8—循環泵
2.4真空法
水的飽和溫度是隨壓力變化的,水在壓力為0.0061bar、溫度為0.01℃時達到其三相點。如果在真空室內噴入水,并將由水滴表面產生的水蒸氣連續地抽出,被抽出的水蒸氣由于吸收了液滴的熱量,結果使液滴溫度下降直至變成冰粒子,由液滴表面產生的水蒸氣由機械壓縮裝置抽走,被壓縮的水蒸氣再由凝結器冷凝成水。
如圖4所示為真空法冰漿發生系統,它由水供應系統、真空室、蒸氣壓縮機、蒸氣凝結器和真空泵構成。水供應系統是由水罐、水泵和噴嘴組成,水泵將水加壓至0.7MPa后供給噴嘴,真空室實際上是一個蒸發器,在真空室的上部空間布置有中空錐形的噴嘴,壓縮系統是由兩級壓縮機組成,水凝結器采用殼管式換熱器,用自來水作冷卻水,真空泵用來抽出系統中的不凝氣體。
圖4真空法冰漿發生系統[3]
1—真空泵2—排氣3—冷凝器4—冷凝罐5—冷卻水進6—冷卻水出7—第二級壓縮裝置
8—第一級壓縮裝置9—真空噴射室10—冰晶11—水泵12—水罐13—水
3動態冰漿蓄冷空調系統
如圖5所示為自然循環式冰漿蓄冷空調系統。該系統采用了供熱、供冷兩個循環回路,每個循環回路都由冷凝器、蒸發器和調節閥組成,供冷回路的蒸發器和供熱回路的冷凝器安裝在空氣處理箱內,用于調節向室內供應空氣的溫、濕度。
由冰漿發生器產生的冰漿儲存在蓄冷罐中,然后由泵輸送到供冷回路的冷凝器中,來自蒸發器的制冷劑蒸氣在該冷凝器中冷凝成液體,并利用重力流回到蒸發器中,蒸發冷卻通過空氣處理箱的空氣。
在供熱回路中,由冰漿發生器產生的熱量供給制熱回路中的蒸發器,來自空氣處理箱中冷凝器的制冷劑液體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蒸發器,在蒸發器中以較高的蒸發溫度氣化吸收來自冰漿發生器產生的熱量,氣化后的制冷劑蒸氣然后進入空氣處理箱中的冷凝器放熱加熱流入的空氣。
如圖6所示為熱回收式冰漿蓄冷空調系統。在蓄冷運行模式時,制冷循環中的風冷冷凝器工作,二元溶液從蓄冷罐被泵送到冰晶發生器,產生的冰晶再輸送到蓄冷罐的底部,在蓄冷罐內冰晶聚集在其上部。供冷運行時,二元的冰漿溶液被送到中間換熱器,將冷量傳遞給來自末端機組的冷媒水;從中間換熱器返回的溫度較高的溶液被噴灑在罐內上部的冰晶上,
圖6熱回收式冰漿蓄冷空調系統[2]
1—冰漿發生器2—蓄冷罐3—循環泵4—換熱器5、6—空調末端機組
7—水冷冷凝器8—風冷冷凝器9—壓縮機10—循環泵11—供冷12—供熱
冰晶溶化后,溶液溫度再下降。在熱回收運行模式時,風冷冷凝器不工作、水冷冷凝器開始工作,水冷冷凝器釋放的熱量傳遞給末端機組,適用于既需要制冷、又需要制熱的多功能建筑。在供熱運行模式時,制冷劑流動換向,原來的風冷冷凝器現在作為蒸發器使用,制冷循環向水冷冷凝器提供熱量,再由水冷冷凝器將熱量傳遞給末端機組。
4冰漿動態特性
在常規的空調系統中,6℃/12℃的供/回水溫度所產生的冷量約為25kJ/kg,這主要是由于水的顯熱容量較小,而采用冰漿作載冷劑可以減小所需要的循環量。
如圖7所示為冰漿與冷水的供冷量比較。冰漿的供冷量是隨著冰晶的濃度而變化的,如當冰晶的濃度為20%、冰晶的供/回水溫度為0℃/13℃時,其冷量比為4.8,則其提供的冷量為120kJ/kg。
如圖8所示為冰漿的壓力降隨速度和冰晶濃度的變化。冰漿的壓力降與其摩擦系數、冰晶流動速度和冰晶濃度有關。在低速流動時,冰漿溶液出現了相分離,冰晶漂浮在通道的上部,這將增加不同濃度冰漿溶液間的壓力降變化。從圖8中可以看出,在低速流動時,不同濃度的冰漿溶液間的壓力降差別變化較大,這是由于低速流動時冰晶漂浮在通道上部,引起冰漿有效流通截面積減小,從而使其流速增加,阻力變化較大;同時通道上部聚集的冰晶也使其摩擦阻力增大。在高速流動時,不同冰漿濃度溶液與冷水之間壓力降差值變化較小,這是由于高速流動使得冰漿溶液成為均勻流動。
圖7冰漿與冷水的供冷量比較圖8冰漿的壓力降隨速度和冰晶濃度的變化
如圖9所示為冰漿溶液的傳熱系數隨其流量和濃度的變化。從圖中可知:傳熱系數是隨著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隨著冰漿濃度的增加而減小。這是由于冰漿濃度的增加減小了溶液的擾動,通過換熱器的流動是層流而不是紊流。盡管在較高冰漿濃度下,其傳熱系數下降,但由于微小的冰晶增加了其傳熱表面積,以及具有較大的傳熱溫差,仍然使其具有較高的傳熱量。
圖9冰漿溶液的傳熱系數隨其流量和濃度的變化
5冰漿的其他潛在應用
冰漿溶液除了用于舒適性空調、工業生產過程、食品處理與保存外,還可用于以下方面:
5.1用于管道和換熱器清洗
傳統的清除管道和換熱器污垢臟物的方法常采用機械方法,但對于形狀復雜的換熱器,該方法很難完成去污。采用10%的冰漿溶液能夠完成復雜幾何形狀管道和換熱器的清污工作[4]。
5.2用作冷藏汽車的蓄冷劑
在冷藏汽車的四周保溫夾層空間內充入冰漿溶液,使車廂內保持所要求的溫度,它與普通運輸車輛相比,能保證冷藏食品的新鮮。冰漿的充入和更換可在專門的充冷站進行。
5.3用作滅火劑
現有的滅火裝置和噴嘴仍然可以輸送濃度為30%的冰漿溶液,采用冰漿溶液滅火可以使滅火時間減少一半,同時使室內溫度急劇降低。與水相比,采用冰漿滅火所需的量較少[5]。
6結論
動態冰漿由于具有蓄冷密度大、流動性和傳熱性能好等優點,現已被用于蓄冷空調系統中用于用電負荷的“移峰填谷”,還有用于工業處理過程和食品工程領域中。隨著對動態冰漿技術的深入研究,其設備成本將降低、運行效率將提高,潛在的應用領域將進一步擴大,動態冰漿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新技術。
參考文獻
[1]I.Bellas,S.A.Tassou.Presentandfutureapplicationsoficeslurr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2005,28(1):115-121
[2]M.J.Wang,N.Kusumoto.Iceslurrybasedthermalstorageinmultifunctionalbuildings.HeatandMassTransfer,2001,37:597-604
[3]H.T.Shin,Y.P.Lee,J.Jurng.Spherical-shapediceparticleproductionbysprayingwaterinavacuumchamber.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00,20:439-454
篇3
對于當前報名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初中學校,因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基礎性的教學。但是,隨著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日漸擴大,90后、00后的生長環境與80后存在很大的區別,讓這些新進學生對鍵盤類樂器的掌握、興趣多樣化發展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從而,導致了在對這些學生進行鍵盤的理論知識教學之后,其鍵盤彈奏技巧訓練掌握程度不一,致使當前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面臨了巨大的障礙。因此,應當依據學生所具備的不同家庭生活背景、不同專業技巧掌握程度、不同鍵盤樂器學習的基礎等多個指標對學生采用摸底的形式將他們進行分類,讓具有相同樂器愛好、相關成長背景的學生產生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的興趣,為培養合格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在進行大致摸底分類之后,可以對現有中職學前教育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潛力等因素進行初步判斷,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還要注重其自身愛好的發展。
二、動態管理
動態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在摸底分類之后進行的,因為即使有些學生對某個定向樂器感興趣,但是隨著課程進度的推進,有些學生會對當前所學樂器失去情趣,而對課程當中的其他樂器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還可能存在這樣的現狀,一些從來沒有學習過鍵盤樂器的學生其在天賦方面強于其他受過正規鍵盤教學的學員,而有些學生的天賦不足讓其慢慢落后,從而產生與其現在培訓進度不相符的現象發生。因此,應當在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當中采用動態管理的模式。這一模式的采用一般是在摸底分類之后,并且進行正常教學工作之后的一個月后采用,此時學生的潛力和興趣已經可以準確統計。具體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式:(1)對學生進行統計調查,設置學習情況、對學習樂器的感受、對其他樂器的理解等多個開放性問題,從而了解學生當前的興趣,對興趣發生改變的學生或者是主動申請調換組別的學生進行充分安排;(2)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定期考察,通過現場考核、導師考核制度了解其對日常教學當中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對動態管理下學生正確學習方向、課程安排進度進行適當的調整。
三、激發興趣
激發興趣也是當前中職學前鍵盤教育的重要一個環節,其主要是為了開發學生多樣化的鍵盤樂器的興趣。興趣的培養不僅是為了提高學前教師的專業化技能,與此同時也是為了鍛煉學生與學前兒童相互接觸之后的教學技巧。對于此方面,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進行學員興趣激發的培養。(1)帶領學生走入與當前與學校有合作的學前教育機構,讓學生以實習生的方式參加正式教師學前教育課堂,讓尚且處于學習階段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了解以后將要工作的環境,培養其與小孩子之間進行互動,對小孩子進行教學的興趣;(2)在日常教學當中應當注意對學校的學生教學方式、技巧、態度的教學,其可以通過學校教師通過采用溫馨、指點、細心的授課方式,并且日常對學生生活、家庭等多種狀況進行訪談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教師的職責,能夠從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身上學習到教師教授的方法和方式。通過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讓日后這些學員步入工作崗位之后能夠擔當起作為幼兒教師正確的工作和責任。
四、結語
篇4
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風險管理環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065-01
引言
在國外,最早提出“風險社會”這一觀點的是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他在《風險社會》一書中,開門見山的指出,當今人類社會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風險社會與中國—與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對話》一文中,貝克提出“生態、金融、軍事、、生化和信息等方面的各種風險,在我們當今世界里以一種壓倒性的方式存在著”。由此可見,“風險社會”已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但是目前專門針對土地征收過程中可能引發社會風險的研究還很少,本文正是基于此,從土地征收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對土地征收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進行管理,從而避免社會穩定風險事故的發生,進一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促進社會的發展。全文介紹了土地征收流程的階段劃分,分析了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內涵及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動態管理模型,最后引入實例對該模型加以論證。
1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動態管理模型
1.1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內涵。 社會穩定風險是指由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以及社會性因素的原因,危及到大多數公民的利益,從而可能引起人民不滿,引發,造成社會動蕩,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及健康發展構成威脅的潛在性因素。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即土地征收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是指在土地的征收過程中,當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權益造到侵犯而得不到合理的補償,造成失地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存得不到保障時,引起失地農民的不滿,而可能采取群體上訪、與政府對抗、聚眾游行等措施,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威脅社會和諧的潛在風險因素。
1.2 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特點。 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除了具備一般風險的特點之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有隱蔽性、復雜性和快速擴散性。隱蔽性指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難以發現、難以判斷;復雜性指引發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快速擴散性指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一旦爆發,短時間內會引發大量農民參與其中。
1.3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分類。 社會風險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社會風險是與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風險并列的;廣義的社會風險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各類子系統。社會風險最大的危害是影響社會穩定,結合土地征收項目自身的特點,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可以把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可以分為四個子風險為經濟風險、政策風險、自然風險和其他風險。
2實證研究
3.1案例介紹。 陜西省西安市某區某批次項目需征收集體土地18.0601公頃,其中耕地1.6970公頃,果園14.9358公頃,其他農用地0.2581公頃,建設用地0.6320公頃,未利用地0.5372公頃。涉及村組1個,該村總人口976人,其中勞動力488人。征地前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務農,人均年收入5825元。
3.2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識別。 詳細整理并分析從當地農民調查到的資料以及從當地國土局、局、街道辦事處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邀請相關的土地征收工作人員、土地估價專家、村民代表等,運用頭腦風暴法,進行風險識別,最終確定了該項目的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子風險主要包括經濟風險、自然風險、政策風險、其他風險。其中經濟風險包括地面附著物補償標準較低、征地補償資金未落實、社會保障資金未落實、失地農民再就業困難;自然風險包括項目建設過程中可能產生噪聲污染、項目建成后可能會污染當地水源;政策風險包括政府公告宣傳不到位、征地行為不規范;其他風險包括異地安置導致農民生活不便、該村村組存在內部矛盾。
3.3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分析
4結論
本文在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通過構建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動態管理模型,對土地征收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穩定風險進行了定量化評價,客觀的判別風險等級從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或者避免該風險的發生。具體來說,本文主要研究了:
4.1對土地征收項目流程進行了階段劃分,定義了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對其特點進行了簡單闡述,并對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進行了分類,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動態管理模型。
4.2運用頭腦風暴法對土地征收項目的社會穩定風險進行識別,引入模糊綜合評價法、熵權法、等風險圖法,求取土地征收社會穩定風險的風險系數。
篇5
參考文獻的寫作是為了方便讀者在進行同一學術研究時指引正確的參考方向,也為了方便讀者在論文的閱讀過程當中對文中論點的核查。來看看學術參考網的小編采編收集的關于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孫天琦.合作競爭型準市場組織的發展與產業組織結構演進[J].中國工業經濟.2001(03)
[2]王薔.論戰略聯盟中的相互信任問題(上)[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04)
[3]高艷.中國汽車工業產品創新戰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
[4]周斐斐.我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湖南大學2005
[5]鄧麗娜.中國汽車工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相關分析及需求預測[D].西南交通大學2005
[6]周軍.提升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郭樣.基于時變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我國汽車工業增長因素研究[D].湖南大學2008
[8]郭強.中國汽車工業二次技術創新的戰略抉擇[D].河北大學2007
[9]馮仕.X企業戰略聯盟模式的設計、實施和控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
[10]羅智波.中國汽車企業的跨國戰略聯盟對策[D].四川大學2005
[11]劉振.案例-3A公司戰略聯盟策略的分析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4
[12]王瑛潔.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13]丁寶才.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14]張景輝.新民采油廠精細量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吉林大學2009
[15]袁文博.基于生態足跡的南寧市生態安全評價[D].吉林大學2010
[16]宋婷婷.基于“資源詛咒”理論的山西省產業結構演進研究[D].s吉林大學2010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劉斐.建筑企業如何迎接加入WTO帶來的挑戰[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2]周斌,郭軍勇,薛梅.加入WTO對中國建筑業的影響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2(04)
[3]劉志斌.加入WTO后中國建筑企業的戰略抉擇[J].建筑.2002(10)
[4]陳江.建筑業應對WTO的主要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02(09)
[5]楊東波.論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6]田權魁.大型建筑企業綜合實力評價研究[D].武漢大學2005
[7]曾憶陵.國有特大型建筑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的對策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8]劉維慶.我國大型建筑企業資本經營與運作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1
[9]鄭曉玲.基于熵理論的大型建筑企業核心決策團隊的構建[D].浙江大學2013
[10]李尚民.我國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競爭戰略研究[D].復旦大學2011
[11]汪志剛.中國大型建筑企業戰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12]石昕川.我國大型建筑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參與基礎設施PPP項目的角色分配研究[D].重慶大學2012
[13]黃運祥.加入WTO后地方建筑企業的發展對策[J].建筑.2002(08)
[14]王璞等著.戰略管理咨詢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15]黃強編著.建筑企業管理與改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16]張秀玉編著.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7]孫班軍等編著.企業集團管理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18]陳朝陽,林玉妹編著.中國現代企業制度[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19]許曉明主編.企業戰略管理教學案例精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0]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學會編.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若干問題[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21]黃耕.加入WTO對我國建筑業的一些影響[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2(02)
[22]陳建國.進入WTO影響建筑市場的基本因素及其分析[J].基建優化.2002(02)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陳雄輝.技術創新的人文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謝旭光.基于復雜網絡的企業競爭力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
[3]刁玉柱.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企業戰略延伸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4
[4]包玉澤.技術能力視角與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企業升級[D].武漢大學2010
[5]蔡利軍.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分布式創新研究[D].武漢大學2010
[6]趙永杰.基于企業家精神的動態能力生成機理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7]馬鶴丹.基于區域創新網絡的企業知識創新系統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8]李福成.新型國有企業定位與效率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9]畢楠.基于聲譽資本的企業社會責任價值創造機理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0]王雅娟.基于組織間信任的知識鏈演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1]韓文海.基于隔離機制的競合效益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12]李澤建.企業持續創新過程中重大風險識別與動態演進規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4
[13]張瑾.顧客參與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江蘇大學2014
[14]熊磊.技術資源與國際技術許可排他性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5
[15]鄭祖婷.基于引進式技術跨越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研究[D].天津大學2014
[16]張健.企業聯盟能力、技術中介與創新績效的關聯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3
篇6
論文關鍵詞: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
一、建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制度的背景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改革總體思路,并將其明確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目標。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互分離。然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最終也導致了委托問題的產生。國有企業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組成部分,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那么,在如今的這種情況下,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代表即“大股東”定位的國資委應該如何正確的評價與考核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以實現出資人財富的最大化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成了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對于經營性國有資產而言,沒有國企負責人經營業績的考核,也就無所謂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代表的國資委,必須通過考核國企負責人的經營業績來掌握國有資產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狀況,實現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的業績考核,是為了提高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國有資產運營質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國有資產經營的責任落實到企業負責人,對國有出資企業實現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進行考核。
二、相關的理論依據
(一)委托理論
信息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把整個社會經濟關系歸結為委托—關系。即在執行契約的過程中人獲得某種私有信息企業管理論文,而委托人無法獲得這些信息,導致人的行為對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國有企業出資者并不直接支配資本的運用,而是委托專門的管理人員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決定其資本營運。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經營者的財務目標會偏離出資者的目標。為了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經營者激勵機制,而激勵機制的基礎問題就是業績評價。
(二)超產權理論
泰騰郎(1996)、馬丁和帕克(1997)等學者,以競爭理論為基礎提出超產權論(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產權理論認為企業效益主要與市場結構有關,即與市場競爭程度有關。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顯著提高;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顯。國有企業是一種適應適應市場經濟制度的產權安排,效率的決定與產權形態、組織形式無關,只與信息的充分程度有關,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產權決定的,而是由競爭決定的。競爭可以讓企業經營者的努力與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開,從而做到更有效的監督經營者。
因此,根據超產權理論的觀點,只有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經營業績評價,將其置于一個相互競爭的環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確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使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終的考核結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將國有企業處于一個競爭的環境當中。如果沒有競爭,高效率企業的負責人和低效率企業的負責人都不會被淘汰,最終只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停滯不前以及國有資產的流失,也無法實現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勵理論
哈羅德·孔茨認為,激勵是指揮與領導工作的一項重要摘要把企業負責人的報酬和公司的經營目標聯系起來企業管理論文,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為股東創造財富。
三、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的現狀
2004年1月1日,國資委頒布實施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二號)國資委按照此《暫行辦法》以出資人的身份對中央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考核。這一業績考核制度體現了:明確了評價主體是國資委———它行使國有資產出資人角色;考核對象是企業負責人;確定了“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評價相統一、考核結果與獎懲相掛鉤”的制度規范;考核內容為年度經營業績與任期業績相結合。其中,年度業績核心指標為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任期業績核心指標包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等。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結束了中央企業負責人“有任命沒有明確任期,有職務沒有嚴格考核,薪酬同業績不掛鉤”的歷史,使業績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規范化和良性發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國資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從而擴大了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的發那位,促進了地方國有企業的發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訂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第17號令)。該辦法中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指標中的基本指標都沒有變化,分類指標由國資委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點,綜合考慮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增加值將被引入業績考核。新的《暫行辦法》更加突出發揮業績考核在國有資產監管中的導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導向的重點放到提高目標管理水平、推動戰略管理、引入價值創造理念、提升可持續發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頒布實施了新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第22號令)。年度經營業績指標仍然包括基本指標和分類指標,但基本指標有所變化,包括利潤總額和經濟增加值,正式將經濟增加值作為一項業績考核的指標。分類指標由國資委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點,針對企業管理“短板”,綜合考慮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
四、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財務指標,忽視非財務指標
一般情況下,財務指標無法涵蓋影響企業業績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蓋那些對企業業績具有重要影響卻又難以量化的因素。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業財務報表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企業會計信息發生嚴重異常的情況(如數據失真等)或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程度提高的情況下,如果只偏重財務指標,所得的結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標為主企業管理論文,這會刺激管理者操縱盈利指標,比如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在利潤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管理者有動機操縱分母,通過發行更多的債券和回購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凈資產收益率。財務指標過分依賴會計數據,容易引起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的不實。而采用非財務指標進行評價,可以從外部環境和非財務角度對財務指標評價結果進行修正和補充。
(二)考核程序不夠完善
考核指標確定后,如何科學地確定目標值是考核能否達到效果的關鍵環節。實際工作中,考核目標確定主要依據企業歷史數據,進行環比,并沒有真正與企業戰略、年度預算相掛鉤,更不用說向行業標準、國際標準靠攏。為確保完成業績指標,企業存在“雪藏”部分業績的可能性很大。此外,還缺乏嚴格的動態監管機制,對企業經營的具體過程缺少關注。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資人履行權利,落實資產經營責任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僅是對考核期經營情況算總賬,更要加強日常的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好企業經營業績動態監控,對于促進企業完成和超額完成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體系不夠科學化
各地國資委對其管轄地區的國有企業都采取了統一辦法,統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業所處行業不同,規模不一,發展階段千差萬別企業管理論文,所有企業共同運用一個考核辦法,按照統一的考核體系和標準進行業績評價,很難做到合理科學的考核。處于不同環境的國有企業業績其結果的差異可能來自于行業差異,而不是管理者的經營能力和努力程度差異。如果國資委不區別所轄企業在壟斷性領城與充分競爭性領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標來獎懲,科學公正的目標肯定會打折扣。現有考核指標容易出現“鞭打快牛”的問題,各個企業行業、規模、現實條件、市場環境和業務起點等都不一樣,但面臨的基本考核指標都是一樣的。實際考核的結果,往往出現效益好的企業因起點高而達到的績效得分不高、起點低的企業績效得分反而高的現象。
五、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的改進建議
(一)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改進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對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滿足的一個度量,可以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了好處。國資委所轄的各個國有企業有其自身性質、所處行業以及競爭狀態等的差異,同時目前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評價基本上都采用了統一的考評辦法,缺乏差異化的評價,很多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有一些就職的偏向,導致一些沒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出現了人才缺乏的現象。因此,國資委只有對當前的業績評價體系做進一步的改進,才能夠讓在不同國有企業中任職的負責人獲得的效用在同一條無差異線上,使其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獲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國有企業人才缺乏的現象,促進國有企業全面健康持續的發展。
(二)改進的建議
1、重視對非財務指標的運用
非財務指標可以彌補財務效績評價導致的短期行為,有利于實現企業長遠利益最大化。非財務指標的設定考慮了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等與企業戰略密切相關的因素。同時,非財務指標受會計政策的干擾較少,也能夠更加順應現代經營環境的需要。非財務指標的外延比較寬,但大致可分為客戶、員工、市場、內部業務流程、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在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評價時可以引入一些諸如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技術創新、社會生態環保等的指標,將其與財務指標相結合,才能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給出綜合全面、科學嚴謹的評價,克服國有企業短期行為。
2、完善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程序
國資委應對國有企業負責人報送的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建議值嚴格把關,了解是否存在低報目標值的現象。國資委在核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值的過程中,應根據“相同行業、相同尺度”的原則企業管理論文,結合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所處的行業發展周期、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等,對其目標建議值進行嚴格審核。此外,應加強對考核具體過程的監督與控制,建立相應的動態監控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激勵被考核者超額完成目標。
3、促進考核體系的科學化
了解各個行業以及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情況是國資委對國有企業進行業績評價的前提,國資委在制定國有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引入差異化業績評價的策略。在制定具體的考核方式時應當考慮被考核企業的特點、發展階段、戰略目標等因素,并結合行業的差異,建立能夠滿足不同需求主體、體現行業差異的多重權重的評價體系。與此同時,應明確規定每種具體權重指標體系的適用范圍及適用情況,并要求評價者在公布企業績效評價結果時,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權重體系。
4、構建基于EVA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
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種符合資本效率有效發揮的新型激勵機制。即要在保證所有者財富增加的前提下,將價值創造的部分獎勵于經營者。EVA是經濟增加值的英文縮寫。它是公司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投入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反應管理價值的所有方面,是為股東創造財富的關鍵驅動因素。目前新出臺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標中引進了EVA指標,使對國有企業的業績評價進一步的客觀化、合理化。各地國資委也應根據當地的情況積極的引入EVA指標,在對其經營業績做客觀、公平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以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王化成.企業業績評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毛程連.國有企業的性質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分析[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國資委.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Z].2009,(12).
篇7
論文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將工學結合詮釋為:“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與思考。”[1]工學結合就是在人才培養方式或途徑上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通過“做中學”、“學中做”、“做中創”的培養方式,幫助學生完成職業技能基本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聯合辦學,共享教學與企業資料,互惠互利,共同合作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技能的辦學模式。這種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為導向,學生先在學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然后到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把課堂所學知識與企業實踐經驗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教育管理論文,畢業后能夠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
頂崗實習是指學生到企業的具體工作崗位上工作,一邊學習理論,一邊進行實踐,與傳統意義上的實習不同,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有正式工作崗位,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更是深化校企合作,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
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 工學結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走向社會、深入企業的機會。實習實訓基地及企業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學生們親臨現場接受職業指導、經受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開闊了知識面,擴大了眼界,極大的提高了自身的職業技能、專業實踐能力,并對現代企業職工的基本要求、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其勞動紀律、吃苦耐勞和共同協作的意識等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主動調整心態、進行自我定位,增強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健全發展。
(二)校企文化對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既包括校園的硬件設施,如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龍源期刊。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并且為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組織特色的價值觀念、團體意識、工作作風、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的總和。[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學生與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觸,加深了對社會和人類的認識,體會到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教育管理論文,有助于他們將職業知識轉化為現實的職業行為,內化為學生的職業信念,使其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如對員工職業道德的要求,注重對員工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等方面的考核,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加速提升職業道德素養。
(三)頂崗實習,有利于實現教育、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學生在校期間,主要針對“崗位群”,以掌握知識和技能為主,到企業頂崗實習,則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崗位”,培養專項技能,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蘊和了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優勢,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可以得到互補,一方面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學校中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工作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進入企業實習,學生對企業的流程以及生產管理模式,有了親身體驗和明確認識,切身感受到專業知識、所學技能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內動力,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和工作作風,有利于學生成才成長。
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認為,構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主要因素有四個,即教育者(主體)、受教育者(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介體)、社會環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撐條件(環體)。[3]這些因素都是動態性變量,這些變量的組合會因其中一個或多個因素的變化而呈現出復雜多樣的局面。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下,上述四個因素都發生了一定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一)教育者的變化
教育者從學院式教育模式下的單純由學校專兼職教師、輔導員擔任轉變為工學結合模式下專兼職教師、輔導員、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實習指導師傅、企業全體員工交替擔任。由于企業、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等因素的不同,學校教師和企業員工在很多方面的教育、培訓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另外,部分教師對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學生頂崗實習,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應由企業負責,而企業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其可能會不愿或不會投入過多的精力和財力對學生進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時間多了,在校時間少了教育管理論文,在實習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情況就成為“真空地帶”。
(二)受教育者的變化
受教育者從單純的學生身份轉變為學生與“準員工”雙重身份,對學生來說,學校的人際關系相對單純,有同學的幫助、老師的關愛,但到企業之后獨立處世,一些學生不能適應,缺乏主動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神,適應能力較差,容易與單位領導、同事發生摩擦,還有些學生認識不到實習對于自身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認為實習和專業知識沒有太大的聯系,容易在實習中產生抵觸情緒,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思想波動大,體力透支大,精神壓力大,給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三)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變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涉及到學生政治素養、為人處世、公民意識、品德修養、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經濟常識、法律法規等與學生社會生存、日常生活相關的所有內容,比較系統全面,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的目標更加側重于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仍然適用,但在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上有所調整。再加上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后,人員的安排是很分散的,學生原有的建制被打亂,一切依實習單位的生產情況、人員配備、產銷的淡旺季而定,盡管有輔導員跟蹤指導,但很難象在學校一樣對學生有較多的關注,在實習中也更多的關注實踐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思想政治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四)教育環境的變化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要由在單純的校園環境里學習轉變為在校園和企業兩個不同的環境中交替接受教育和培訓。學校和企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機構,各自的運行規律和目標不同,學校以育人為宗旨,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學生到企業實習教育管理論文,接觸外界社會的機會增多,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會增加,由集中管理變為相對分散的管理,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干擾,如對權力和利潤的更強烈的追求,以更現實的思想看待一些社會問題等,復雜多樣的企業文化、社會思潮、思想觀念、人際關系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等產生正面或負面的作用。所以在這種動態的情景中,要想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難度。
四、“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完善相應的制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在確定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之后,高職院校應著力制定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如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時間、指導人員以及目的、內容、效果的評估都應做出詳細的規定,使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有章可循,從而有效的緩解學生下企業的抵觸心理。
校園文化對學生素質和氣質的塑造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除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應該注重專業社團、專業活動以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相關辦學理念方面的建設龍源期刊。這些實踐性的活動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我,對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判斷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有些學生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培養模式思想認識不清楚,容易產生一些抵觸情緒,要求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系統介紹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如組織講座和參觀,召開相關研討會等,讓學生深入了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業觀的教育,教育學生及時調整心態,盡快完成由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化,做好充分思想準備來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這樣即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有助于減少學生在企業工作的盲目性。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側重學生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法律常識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內容。要把現代企業文化引入教學內容中,注重突出敬業、勤奮、責任、創新、守時、溝通、協調、吃苦、細心等職業態度的教育和培養。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運用傳統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邏輯思維訓練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利用典型情景、典型案例和典型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熏陶,同時根據“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的特點教育管理論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會較長時間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頂崗實習,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覆蓋面大、形式多樣、便利及時的優勢,在校企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搭建網上交流平臺。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廣泛收集各種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及古今社會成功人士的個人信息,特別是企業優秀員工的信息資料和有關國家發展的輿論和宣傳信息,并針對學生關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給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引導。通過網絡建立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的平臺,教師網上答疑,突破了時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既為學生解除思想困惑,又可促進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形成。
總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給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創新工作方法與思路,適應高職教育發展需要,堅持教學改革,不斷探索,細心觀察且耐心地對待學生的思想問題,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途徑,科學地引導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林為群.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N].人民日報.2008-6-25.
[2]威廉?A?哈維蘭著.文化人類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1-1.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101.
篇8
論文關鍵詞:供應鏈聯盟,知識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節點企業通過供應鏈聯盟這樣一種組織形式,根據所處產業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知識整合模式,實現聯盟內的知識整合,獲取知識整合的創新價值,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聯盟內實施知識整合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整合成本。所以供應鏈聯盟內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整合將是一個知識整合成本與整合創新價值的博弈過程。本文假設在核心企業與節點企業之間互相了解特征、戰略空間效應函數的基礎上,實行多階段的動態博弈。在博弈中,尋求成本與知識收益的平衡點。
二、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設條件
在博弈過程中,為了簡化分析,主要研究一個核心企業和一個其他節點企業間形成知識整合共享的過程,而多企業之間的這種知識整合共享關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廣。基于此,提出假設條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行為理性;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雙方有對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動態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業為C,其他節點企業為E,博弈模型為(C,E)。在動態博弈中:第一階段,其他節點企業面臨兩難選擇:由于知識的獨有性和時效性的矛盾,導致知識創新價值的機會收益和知識學習成本的矛盾選擇。其他節點企業此時有兩種策略:即不共享知識或共享知識。
第二階段,其他節點企業如果選擇不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自學或不自學。如果核心企業不自學,各自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根據知識的學習成本,如果核心企業花費自我學習成本(U0),獲得這項知識工商管理論文,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整合創新價值的回報。此時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選擇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與其他節點企業分享收益,此時,其他節點企業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為U2,核心企業從其他節點企業處學習知識的學習成本為U1,則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為(1-λ)Q-U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為λQ-U2。核心企業的另一種決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時,核心企業又有兩種選擇:自學或不自學。要么根本不學這項知識,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要么自己學習這項知識,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三、博弈雙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價值分析
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則選擇在按λ比例獲得回報的條件下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共享知識的成本U1和U2與知識整合創新價值Q與其他節點企業的機會收益P0的大小關系不確定,使尋求納什均衡解的過程變得非常困難。我們通過變量大小關系的變化,推出納什均衡,進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脅策略的納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根據以上效用價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不共享知識,無論核心企業選擇自學或不自學工商管理論文,都達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創新價值的回報。核心企業如果接受這個要求,那么兩者的收益函數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從而得到兩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
解1:當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解2:當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核心企業對于某項知識的自學成本與知識整合共享過程中雙方耗費成本的大小關系,成為實現知識整合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雙方通過交流,確定合適的λ值,促使其他節點企業知識共享過程的發生,實現知識的整合創新價值。供應鏈聯盟各節點企業間,尤其是核心企業與其他節點企業之間的知識整合,目的在于促進各自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顯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其他節點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知識整合博弈過程中,明確各種知識學習成本的關系,是判斷能否達到博弈均衡,實現知識整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漪,王志剛.知識管理的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J]. 管理現代化, 2008,(04) .
[2]牟紹波.論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陳紅麗,郗英.基于過程分析的知識共享對策研究[J]. 情報雜志, 2007,(07) .
[4]吳冰,劉仲英.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價值鏈模型[J]. 軟科學, 2007,(04)
篇9
論文關鍵詞: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測度,創新鏈,兩階段分析
1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高新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核心,世界各國都在搶占高新技術的制高點。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998年的7110.6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0461.17億元,年均增長24.1%,成為我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保持較快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完成增加值11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當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為34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部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28.6%[1]。目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一些核心領域缺乏原創性技術,導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近年來,中國政府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作為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試圖通過技術創新、科技進步來提升產業結構。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投入持續攀升,R&D經費從1998年的56.45億 元,增長到2007年的545.32億元,年均增長28.44%;R&D人員總量也有大量增長,從1998年的70879人年,增長到2007年的248228人年,年均增長14.94%。但與此同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從1998年的1207.254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0303.222億元,年均增長只有26.68%,比R&D經費年均增長率還低[1]。由此可見,增加創新資源投入只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中國在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創新資源的總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問題,特別是在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科技創新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效率問題就變得更為突出論文提綱怎么寫。
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R&D測評系統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國外學者做過相關研究。Brown和Svenson(1998)提出了最著名的R&D系統框架模型——B-S模型,認為R&D系統方法由輸入、處理系統、輸出等八個主要的單元組成[2]。Kerssens-van Drogelen(1999)從影響R&D績效的權變因素、測度方法和技術等構建了R&D績效測評系統[3]。Bourne(2000)等認為,實施一個完整的績效測度體系應包括績效測度的指標設計、測度指標的選取等四個步驟[4]。Begemann(2000)提出一個動態的績效測度體系框架[5]。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運用參數或非參數方法從不同視角對高新技術產業效率進行了測度。余泳澤(2009)基于價值鏈的視角,將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分為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兩個階段,并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各階段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6]。官建成、陳凱華(2009)綜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松馳測度和臨界效率測度模型,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度[7]。朱有為、徐康寧(2006)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測算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及影響因素[8]。
綜上文獻,國內學者從不同側面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的績效測評及影響因素,對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理論與實踐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專門研究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評,并分析其效率高低的關鍵影響因素的文獻很少。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如何界定?創新效率如何測評?其關鍵影響因素有哪些?找準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對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并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加快發展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政府的產業結構優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文通過界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范圍,基于創新鏈視角,運用DEA方法從兩階段測度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效率,并分析影響效率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提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政府和企業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決策提供參考。
2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及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1.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
在創新的產出方面,專利是一個被經常采用的指標(Griliches,1990[9];池仁勇等,2004[10];官建成、何穎,2005[11];劉樹、張玲,2006[12])。在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中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發明專利技術含量高且申請量很少受到專利授權機構審查能力的約束,更能客觀反映一個地區原始創新能力與科技綜合實力(Liu & White,2001[13];Guan & Gao,2009[14];劉鳳朝,2006[15] ,白俊紅等,2009[16])。新產品銷售收入是衡量創新產出的另一個指標,但其中的新產品,若源自于三種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技術含量沒有發明專利高。鑒于此,本文放棄“新產品銷售收入”而以“發明專利”相對近似衡量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始性。
由于原創性產業的界定在國內尚無先例可循,到目前為此,學術界難以找到比發明專利更好的反映原創性替代指標。本文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擁有發明專利數占三種專利申請總數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對較好地反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水平。為研究問題的方便,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樣本容量大小對實證結果的影響,以及中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的現狀。本文從1999-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里以“發明專利占專利總數百分比(臨界值暫定為70%)”從高新技術產業的17個行業中篩選出反映相對原創性較高的中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12個行業。需要說明的是,原創性是個相對概念,如果是原創性相對發達的國家,臨界值可適當放大。
2.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測度同類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相對效率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由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10],現已廣泛應用于銀行、高校、醫院、保險公司以及制造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的效率評價。現有文獻中,有關區域創新效率的測度亦基本上是基于DEA方法展開的,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每個行業為基本決策單元測度其創新效率。對于任一決策單元DMU0,其對偶形式的CCR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為決策單元的個數,和分別為輸入與輸出變量的個數,為投入要素,為產出要素,為決策單元DMU0的有效值。若且,則決策單元DEA有效;若,且或時,則決策單元為弱DEA有效;若,則決策單元非DEA有效[17]論文提綱怎么寫。
3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兩階段測度及其分析
完整的技術創新鏈包括: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生產四大環節。由于生產環節涉及的要素太多,由于篇幅所限,為簡化起見,本文只研究原創性高新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鏈的兩個階段,即: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兩個階段(見圖1),分別測度兩階段的創新效率。
3.1 兩階段的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技術開發階段
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指標:R&D經費,R&D人員。產出指標:擁有發明專利數,屬于一種中間產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它是指將研發投入轉化為知識產出的能力,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原創性科技產出。
數據處理方面,主要考慮三個因素:數據的缺失導致采樣不全面;技術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時滯性;價格因素導致數據的虛增或虛減。(1)在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處理方面,本文采用了移動平均法和線性插值法彌補了部分產業在某些年份數據缺失的問題。(2)科技從研發投入到新專利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時各種創新活動周期存在較大差異性,例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幾個月到醫藥制造業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幾年不等,且時有交叉,使得投入和產出數據不對應。本文選擇滯后期1 年,投入數據選擇1998-2007年,產出數據選擇1999-2008年。(3)有關研發經費的平減方面,首先是要確定R&D價格指數來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的有關數據,構造R&D價格指數如下:R&D價格指數=0.75*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0.2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其中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基年均定為1998年。然后計算出R&D經費1998-2007年的年平均增值率,即,關于R&D存量的折舊率,參考已有文獻通常采用的折舊率,基年1998的R&D存量,這里用所有時期的R&D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代替1998年之前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長率,則1998的R&D經費存量用公式表示為,以后各年的R&D經費存量通過永續盤存法的方法推導得:。
2.成果轉化階段
成果轉化階段的投入指標:技術投入為技術開發階段產出,即擁有發明專利數(反映原創性科技產出),經費投入為技術改造經費,人員投入為科技從業人員。產出指標:考慮到要求能直觀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成果在商業上使企業獲利的能力,以及市場通過吸收技術創新而帶來增強競爭力的能力,因此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作為成果轉化階段的產出指標。
數據處理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數據的缺失、時滯性的處理方法與技術開發階段相同。價格指數方面,成果轉化階段的技術投入指標技術改造經費選用的平減指數采用R&D價格指數,而在產出指標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的平減指數的考慮上,將高新技術產業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醫藥制造業中的三個細分的產業;另一類屬于機械電子行業即其余的四大產業。因而在這兩個產業的指數選取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選用化學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后者選用機械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技術改造經費的數據處理在年平均增長率,折舊率以及基年和以后各年的存量處理方法都同研發經費的處理。
3.2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整體分析:基于技術創新鏈視角
根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的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測算兩階段創新效率值(如表1).
表1 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
行業
技術開發效率
成果轉化效率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209
中成藥制造
1
0.055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104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501
航天器制造
0.042
0.282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531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0.266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557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516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0.103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157
平均值
0.466
0.357
由表1知,技術開發階段效率(0.466)的平均值大于成果轉化階段(0.357),說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
綜合表1的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行業)的數據結果,得出各個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中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的二維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兩階段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矩陣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12個行業中只有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1個行業處于高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的C區域;落在高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B區域的有5 個行業:中成藥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儀表儀器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和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位于低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D區域的有4 個行業: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其余的2個行業都落在低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的A區域。
由圖2可進一步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效率的原因及其相應的調整方向,具體如下:
A類行業——低開發低轉化
航天器、化學藥品制造,這些行業的研發階段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收效卻不顯著,同時在成果轉化階段盲目投資,對投資的質量(消化吸收、技術引進等)重視不夠。對于這類行業應該兩階段同時加強,既要提高技術開發效率又要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B類行業——高開發低轉化
儀器儀表、醫藥類、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行業等,屬于國家相對比較傳統行業,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并且近幾年國家加大研發投入,技術開發效率高;但由于經濟不可行,技術不確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缺乏轉化資金等,導致成果轉化率低。這類行業應當在不降低技術開發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加強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
C類行業——高開發高轉化
這類行業屬于發展比較成熟的行業,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和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都比較高, 是其他類型行業發展的目標。這類行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投入與產出發展比較配套,經濟發展基礎好,屬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鋒論文提綱怎么寫。
D類行業——低開發高轉化
電子類、飛機與雷達類,說明此類行業的發展基礎比較弱大多是引進后轉化,缺乏技術開發,技術開發效率不高;在成果轉化階段,技術比較成熟,實現了較高的成果轉化效率,總體上限制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這類行業應在不降低成果轉化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提高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圖2 整體可看出,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可能的原因是:1、研發項目缺乏市場導向,導致技術轉化比較困難。高校、科研院所許多研發成果技術含量高,但生產成本很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或者不具備行業生產能力,導致轉化困難。二是許多技術不成熟、不穩定,不具備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在技術轉移中存在很大的風險。2、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是為了“科研”而不是為了企業的需求,成果無法迅速轉化,科研的重復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導致成果轉化效率偏低。3、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不強。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術屬于落后技術、傳統技術和限制技術,從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技術轉移。3、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不足。技術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通常是技術開發的10倍。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由于高風險性,很難取得商業銀行貸款支持。由于受條件限制,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扶持的也很少。5、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一是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缺乏政策扶持。三是缺乏合理的評估機制。四是缺乏風險投資。五是雙方信息不對稱[18]。
針對以上四類不同的行業,可以采取不同的提升渠道:單邊突破式提升:。即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各個行業不同的情況,保持住原先的效率高的階段,以其效率低的階段為突破口,加強投入和產出的配比,以提升B、D類行業的技術創新的整體效率。
漸進式提升:例如或者。對于A類行業的效率提升方式有多種渠道,就是先集中精力將某一項優勢發揮至最大,同時再極力彌補劣勢,通過B或D區的過渡,最終成功進入成為C類行業。
跨越式發展:,A類行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并且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技術開發效率和成果轉化效率兩手抓,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現的跳躍式發展渠道是有可能的。
2.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如下 (見表2).
(1)效率分析
表2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擁有發明專利數
R&D人員
R&D經費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324
1
-
100
0.0
中成藥制造
1
1
1
-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738
0.731
irs
6139.5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099
0.991
irs
1131
0.0
航天器制造
0.042
0.307
0.136
irs
23
8883.5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396
0.324
irs
14
52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1
0.53
irs
0.0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435
0.999
-
25944.0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288
0.997
irs
241
0.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0.563
0.985
irs
91780.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1
0.99
irs
0.0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66
0.999
irs
2622
0.0
平均值
0.466
0.568
0.807
3
346
11062.3
從表2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crste):
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創新效率較高;而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3 個行業的創新效率分別為0.099,0.042,0.128,創新效率較低論文提綱怎么寫。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731,0.136,0.324,0.53,0.99,分別小于相應行業的純創新效率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效率主要來自規模無效率,可能的原因:這5個行業規模擴張過快,內部協調管理能力不足管理費用增加幅度大于規模擴張帶來的成本降低的幅度。其它行業(除中成藥制造外)的規模效率分別大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是源于純技術無效率。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技術開發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466,創新效率較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追求技術開發的投資規模而忽視了技術開發效率。這為各行業技術開發階段效率低找準癥結所在,并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為了探討1999-2008年間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效率的特點并且尋找未達到有效值的根源,用基于產出導向的DEA模型CCR度量了各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從投入角度看,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這4個行業都存在研發經費冗余,分別為6239.5萬元, 8883.5萬元, 25944萬元,91780.1萬元;相對而言,研發人員顯得不足。化學藥品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這5個行業都存在研發人員冗余,分別為100人,1131人, 52人,241人,2622人,相對而言,研發經費顯得不足。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效率最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松弛。從產出角度看,航天器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產出松弛分別為23個,14個,存在擁有發明專利總量不足。這些行業需要加大技術開發的原始創新力度。這為進一步調整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技術開發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從規模效應來看,除了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這3個行業處于規模效應不變外,其它行業處于規模遞增,這些行業可進一步增大研發資源的投入以提高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2.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成果轉化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見(表3)
(1)效率分析
表3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新產品銷售收入
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
擁有發明專利數
技術改造經費
年平均就業人員
化學藥品制造
0.209
0.222
0.904
irs
0.0
586274.6
221151.2
62714
中成藥制造
0.055
0.17
0.322
irs
0.0
211811.9
39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104
0.69
0.15
irs
0.0
18150.0
27
0.0
飛機制造及修理
0.501
0.534
0.938
irs
0.0
906360.1
390404.7
102711
航天器制造
0.282
1
0.282
irs
0.0
0.0
0.0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531
1
0.531
irs
0.0
0.0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266
1
0.266
irs
0.0
0.0
0.0
電子器件制造
0.557
0.565
0.985
irs
1415025.5
0.0
264215.0
114122
電子元件制造
0.516
0.533
0.968
irs
918319.9
0.0
235985.1
46475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1
1
1
-
0.0
0.0
0.0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103
0.4
0.258
irs
0.0
54444.3
16
0.0
儀器儀表制造
0.157
0.184
0.855
irs
0.0
188935.1
0.0
10241
平均值
0.357
0.608
0.625
194445.4
163831.3
7
92646.3
62878
從表3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的創新效率(crste):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的成果轉化效率(為1.000)達到最佳外,其它行業效率都較低;而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化學藥品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和儀器儀表制造4 個行業的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分別為0.055, 0.104, 0.103, 0.157。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15, 0.282, 0.531, 0.266, 0.258,分別小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來源于規模無效率;其他行業的無效率均主要來自純技術無效率,純技術無效率可能是因為這個行業既定的投入資源提供相應產出能力比較弱。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在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357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創新效率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的追求投資規模,不注重投資效率造成的。這為各行業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找準癥結所在,為有效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從產出角度看,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2 個行業的收益性產出不足,相應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1415025.5萬元, 918319.9萬元。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6個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586274.6萬元,211811.9萬元,18150.0萬元,906360.1萬元,54444.3萬元,188935.1萬元。這些行業要加大科技成果商業化,同時加大新產品出口的競爭性力度。從投入角度看,造成我國高新技術行業成果轉化階段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投入冗余上。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擁有專利發明數與技術改造經費的冗余分別為39個,27個,16個;相對而言,技術改造經費、年平均就業人員顯得不足。儀器儀表制造中年平均就業人員的冗余分別為:10241人,相對而言,擁有專利發明數的技術性投入、技術改造經費顯得不足。這為進一步調整其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成果轉化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4.1 結論
本文運用DEA方法測度了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各行業創新效率、規模效應、投入與產出的冗余與松弛狀況。研究結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論文提綱怎么寫。第二,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第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技術開發階段,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較高,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效率較低。相對于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投入,技術開發階段的原創性產出(擁有發明專利數)不足。第四,成果轉化階段,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創新效率最高外,其它行業效率較低。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等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第五,從投入產出角度看,兩個階段的不同行業創新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規模無效率,有的源于純技術無效率。從規模效應看,兩階段的大部分行業都處于規模遞增階段。
4.2 政策啟示
其一,各個行業應根據本行業創新活動是否達到生產前沿、兩個階段的實際投入產出的冗余與松弛、規模性等進行改善,有針對性調整各行業的兩階段的科技投入或產出的方向與幅度,使創新效率盡可能向生產前沿移動。
其二,不同行業根據本行業目前技術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狀況,分別單邊突破式、激進式、跨越式渠道提升各自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
其三,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的成果轉化率。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研發項目缺乏市場導向、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加大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加大風險投資。完善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的法律法規、政策扶持、合理的評估機制、雙方信息的對稱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1999-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Brown,M.G., Sevenson,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3]Kerssens-van Drogelen,Cook. R&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J].R&Dmanagement,1999,29(1) :35-46
[4]Bourne M.,Mills J.,Wilcox M.,Needly A.,PlattsK. 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J].2000,20(7) :754-771
[5]Begemann C. Dynamic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6):692-704
[6]余泳澤.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科學,2009,(4):62-74
[7]官建成,陳凱華.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19-33
[8]朱有為,徐康寧.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38-45
[9]Griliches,Z..Patents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0,(4):1661-1707
[10]池仁勇等.我國東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效率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8):128-131
[11]官建成,何穎.基于DEA方法的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5,(2):265-272
[12]劉樹,張玲.我國各省市專利發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統計研究,2006,(8):45-48
[13]Liu Xielin, White S. An exploration into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21(1-2):114-129
[14]Guan J C ,Gao X.. Exploring the H-index atPatent Lev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60(1):35-40
[15]劉鳳朝.基于專利結構視角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研究[J].管理評論,2006,(11)43-47
[16]白俊紅等.應用隨機前沿模型評測中國區域研發創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篇10
論文摘要:知識管理是當前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對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進行了綜述和對比分析,發現國外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已趨于和成熟,而國內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
從人類社會開始,知識就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而不斷積累。因此廣義地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知識發展的歷史,一部知識管理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正規的商務實踐,知識從上世紀50~60年代才開始植根于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中。知識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務實踐中。而中國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和研究起步較晚。中國知識管理理論研究始于1998年。
一、國內外知識管理理論的演進
1.國外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知識管理作為人類的一個活動,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識管理”這個詞來形容企業的知識活動過程,還得始于美國的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1959年,彼得·F·德魯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書中創造了“知識工人”(knowledgeworker)這個新詞匯,他認為產業工人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勞動力階層,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規教育,具備獲得與應用理論和分析知識的能力。同時,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還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萌芽階段。彼得·F·德魯克是公認的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宗師,也是最早提出知識社會和知識管理的人。
盡管上世紀50~6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提出“知識經濟”、“知識工人”等概念。但是國外對知識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國成立了知識資產管理研究會,對知識管理專項進行深入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的一些咨詢公司知識非常密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內部知識管理活動。這一時期,國外學者寫了許多關于知識管理的論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發表了《知識創新型企業》。在該著作中,他指出:在一個“不確定”是唯一可確定之因素的經濟環境中,知識無疑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那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識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為了總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識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識資本研究課題的權威領導,代表作有《發掘隱藏的智力,實現公司的真實價值》。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們開始認識到知識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很快被當作企業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2.國內知識管理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末期,知識管理理念開始在中國傳播。從那時起國內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和實踐發展迅速,知識管理成為國內企業家和學者關注的焦點。
樸素的知識管理階段:1997年兩會召開之前,兩會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個報告《知識經濟與中關村》。這份報告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995年開始,經過兩年的關于知識經濟的討論,在1997年的兩會上,關于知識經濟的探討直接引申到中關村關于風險投資、知識型企業、知識資產等中國實際問題的探討。在這些探討中,知識管理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
進入1999年,關于知識經濟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從宏觀層次轉向了微觀領域,學術界開始研究知識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知識管理等問題,企業界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1999年,許多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譯出版,國內不少學者也敏捷地投入該領域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科學部將“企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作為2000年鼓勵研究領域為標志,國內學術界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掀起一個,并將波及到企業界,引發一個企業知識管理實踐的。
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在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上提出了樸素的知識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義是:在企業中,認為企業業務運作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處理、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無處不在。第二,知識能夠不斷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創造新的知識。企業要不斷地提煉自己的知識,要不斷地推導積累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不斷地整理已有的知識,使得知識在重用中創新。樸素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三個方面:組織分析、信息技術、人。
《IT經理世界》、計算機世界、《首席財務官》雜志、計算機世界網等媒體與國內知識管理領域的領頭羊深圳藍凌公司在京共同舉辦了“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本次論壇獨家推出了“2005中國知識管理調查報告”。該報告重點調查研究了中國企業知識管理的成熟度現狀分析以及中國知識管理調查趨勢的分析。報告顯示,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水平并不樂觀。“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的召開成為中國知識管理發展歷史中一個里程碑,對知識管理應用和實踐將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改革開放30年和中國知識管理10年的節點上,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威脅的情況下,2008年中國知識管理論壇年度盛會的召開,將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動力支持。會議探討了知識管理實施和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并探討了知識管理的評估問題。
知識管理方面的論著大部分是國內學者翻譯國外知識管理研究學者的著作。國內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烏家培的《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王德襪的《知識管理:競爭力之源》以及王方華的《知識管理論》等。
二、國內外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1.國外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如: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識別、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和過程,這個動態過程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創造、發現和收集公司內部的知識與技能,第二階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來的知識與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階段主要是修正這些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于新的環境中。
Wiig認為:知識管理是有計劃地、詳盡地、慎重地對知識進行架構、更新以及應用,以將組織內部知識相關的效率以及知識資產的獲利最大化的過程。CarlFrappaolo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通過集體智慧的杠桿效益達到增強響應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科。
2.國內關于知識管理含義的解釋。國內關于知識管理的內涵有多種表述。王方華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把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創新和傳播、知識交換及企業內部知識的分享和共享的結構、知識水平的提高進行管理,發揮企業員工和集體的智慧,在知識創新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江文年,楊建梅等認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系統體系,具體地說就是管理者通過創造一種協作和學習的環境,使得企業中的每位員工能夠方便和快速地獲取、共享、重復使用企業中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以形成個人知識和組織知識,并由此推動企業中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充分肯定知識對企業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支持、激勵個人將知識應用、整合到企業產品和服務中去,最終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陳銳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綜合了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通過系統管理組織的知識資源來提高組織效率、反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資本價值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人類信息管理活動迄今為止最高級的形式和最新的發展階段。
三、國內外知識管理會議
1.世界知識管理會議。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學家和管理學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第一、二、三屆世界知識管理會議分別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集中于技術問題;第二次會議則主要重視和強調管理問題;第三次年會的主題是:利用最佳的技術和管理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評估知識管理對組織的影響。
2.國內知識管理會議。在1997年的兩會上,國內學者和專家首次對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進行了探討,當時還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思想。2003年中國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專家研討會勝利召開。研討會上專家們主要研討了知識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的實踐及信息化等幾個方面的問題。“2005知識管理&創新高峰論壇”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內企業知識管理的應用水平進行了探討。此次高峰論壇側重于研究國內知識管理在企業和經濟實體中的應用和實踐。
“2008知識管理實施論壇”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順利舉辦。論壇總結了中國知識管理十年的成敗得失。就知識管理實施的經驗、問題和未來的發展進行總結、展望,推動中國知識管理的實施。知識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2008中國知識管理論壇”于2008年12月27日順利舉辦。會議主要探討中國知識管理的未來路徑和發展軌跡,涉及到知識管理戰略、知識管理實施、知識管理案例、知識管理評估等多個方面。
四、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述評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外的知識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提煉出的。而國內的知識管理研究則更多的是在基于引進國外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外知識管理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20世紀80~90年代達到高峰,而中國則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和探索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國外不僅學者非常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識管理研究機構。而中國的知識管理還停留在學術研究上,企業對知識管理的實踐少之又少。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取代傳統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源,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從管理緯度來看,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優化和提升企業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論對知識經濟持何種態度,在管理領域中,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知識管理成為現代管理的主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對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研究,包括學者、專家、企業家等,為知識管理理論的發展和促進知識管理的具體實施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美]卡爾.弗萊保羅著.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魯克.楊開峰等譯.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哈佛商業評論》精粹譯叢),2004
3.陳銳.公司知識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
4.[美]卡爾·弗萊保羅.徐國強譯.知識管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