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內科范文

時間:2023-03-29 15:4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醫內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醫內科

篇1

關鍵詞:胸痛;病因;臨床診療

      胸痛是指胸部體表、骨骼肌以及內部的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且胸痛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變的部位和嚴重程度相一致。外傷、炎癥、腫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組織損傷刺激肋間神經,膈神經,脊神經后根和迷走神經公分布在食管、支氣管、肺臟、胸膜、心臟及主動脈的神經未梢,均可引起胸痛。其病因多種多樣,主要是有胸部疾病引起,少數有胸外疾病引起,是內科門診常見疾病[1]。由于因病因不同而表現為不同部位、不同性質和程度的疼痛,所以如果醫生缺乏認識,容易延誤診治。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內科門診113例胸痛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發病原因,進一步總結門診診治中的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3例患者選自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急診內科門診,男70例,女43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8.5歲;113例患者均作心電圖、胸部正側位片、血常規檢查,查明病因,明確診斷,正確治療。胸痛患者的病因及構成比見表1。

             

      1.2 治療方法

  胸痛的處理包括病因就只和對癥處理。心絞痛患者立即臥床休息,吸氧,予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適當運動、抗血小板聚集、擴血管的硝酸酯類藥物及辛伐他汀、依那普利和美托洛爾治療,緩解期再做進一步擴冠等處理;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初期大多給予心血管病藥物的治療,待排除心臟器質疾患后,先采取建議的心理治療,如果效果不明顯,在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情況下,再及時給予精神科藥物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予臥床休息、預防感染、上氧、胸腔穿刺抽氣治療;結核性胸膜炎予胸腔穿刺抽液、抗結核、加強營養治療;肺癌或癌性胸膜炎患者均因年齡大、體質衰竭為進行放療和化療,給予抗炎、支持治療、增加機體抵抗力及止痛等綜合治療;大葉性肺炎給予抗炎、對癥支持治療;帶狀皰疹給予抗病毒、營養神經細胞、止痛、預防感染治療;胃食管反流給予制酸、促腸胃動力治療。

      2 結果

  113例胸痛患者中穩定性心絞痛、病毒性心肌炎、氣胸、結核性胸膜炎、大葉性肺炎、帶狀皰疹、胃食管反流病、大多數不穩定性心絞痛等患者經過相應的治療后治愈;癌癥患者死亡;2例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發展成心肌梗死而轉上級醫院治療。

      3 結論

      3.1 胸痛的病因分析 

胸痛是急診常見的臨床癥狀,凡因炎癥、肌肉缺氧、外傷、異物刺激、機械壓迫、內臟膨脹、化學刺激、腫瘤或神經病變造成的損傷,刺激肋間神經、膈神經、脊神經后根和迷走神經支配的氣管、支氣管、心臟及主動脈的神經末梢,均可引起胸痛[2]。致痛物質包括K+、H+、組胺、5-羥色胺和緩激肽等,此外還可因解剖和生理關系引起牽涉痛或放射痛。在做出診斷時要綜合患者主訴、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等全面考慮。本組113例患者中心源性胸痛占63.69%,而非心源性胸痛占36.31%,心源性胸痛所占的比例較高,而且生命危險性較大,因此應引起內科門診醫師的高度重視。

      3.2 胸痛癥狀特點與診斷 

胸痛作為一個主觀感受,是一種常見的非特異性的臨床癥狀,產生就只有簡單的3個環節:致痛源—神經傳導—感知中樞。無器質性病變的胸痛患者通常由精神問題引起,如焦慮、抑郁[3],此類胸痛的特征是主訴較多,出胸痛外可能涉及多個系統,但陽性體征及檢查結果少,與較多的主訴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作為與常見器質性胸痛的鑒別要點。其誘發因素往往是持久的精神緊張,由于內因、外因相互作用,超過了個體心理承受能力。

      3.3治療體會

  胸痛伴休克,急診應立即給予擴容、糾酸等抗休克治療,邊搶救邊診斷;胸痛伴明顯氣促者,胸部叩診為鼓音,基本可診斷為氣胸。且呼吸困難正在加重者,應立即采取胸穿抽氣,建立簡易氣體引流裝置,再做相關檢查,避免在檢查過程中危及生命。能忍受胸痛的患者,最好先明確診斷,再行治療。老年人因多種疾病并存,在用藥方面要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如654-2與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合用后相互拮抗,作用抵消[4]。

  總之,在急診內科門診中,導致胸痛的病因比較復雜,臨床表現呈多樣化,通過對113例內科門診胸痛患者的臨床診療分析,內科門診應該高度重視患者的篩查診斷,使不同的患者盡早得到適當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閆京濤;李文達;楊蓉;胸痛伴ST段抬高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1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年02期

[2]胡大一;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最新處理策略[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92

篇2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對臨床遇到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隨機取樣研究。以40位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男12人,女8人,年齡36~75歲之間,平均年齡(50.7±1.2)歲,患病時間在3年到16年之間,平均患病(5.2±0.6)年;治療組的患者為20人,男性9人,女性11人,年齡在34歲~72歲之間,平均年齡(51.3±1.1)歲,患病時間在1年到13年之間。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為口服二甲雙胍,每次500mg,每天兩次,計劃治療兩個月。

    治療組的治療方法為口服吡格列酮,每次30mg,每天一次,計劃治療兩個月。

    1.3 觀察指標。對實驗的兩組進行監控,查看其病情的治療效果,空腹和餐后兩小時的血糖改變情況。還要對兩組人員糖尿病的治療情況和復發率以及用藥后不良反應進行對比。

    1.4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顯效:血、尿糖監測結果均已經恢復正常,癥狀表現徹底消失;有效:血糖水平能夠維持在8.0mmol/L之內,血、尿糖水平大幅度改善,癥狀表現基本消失;無效:癥狀表現仍存在,血糖水平仍然保持在8.0mmol/L以上,尿糖水平為(2+)以上[1]。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經過二甲雙胍治療后的對照組效果為,5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80%。

    經過吡格列酮治療后的的病情結果為,6例顯效,13有效,1例無效,通過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95%。兩組的治療結果差異明顯。

    2.2 空腹和餐后治療結果。在對對照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的觀察中發現,治療前血糖含量為(9.32±1.61)mmol/L,而治療后血糖濃度為(8.05±1.06)mmol/L,結果差異明顯。餐后兩小時的血糖濃度在用藥前為(18.12±2.19)mmol/L和(14.83±1.76)mmol/L,產生的結果差異明顯。在對治療組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的血糖觀察后發現,使用藥物治療前血糖濃度為(9.24±1.21)mmol/L使用藥物治療后血糖濃度為(7.23±1.31)mmol/L,結果差異明顯。兩小時后血糖濃度,在用藥前為(18.26±2.15)mmol/L,使用藥物后血糖濃度則為(10.37±1.72)mmol/L。兩組結果有差異。

    2.3 復發率和藥物不良反應。經過調查隨訪后,對照組有4人復發,復發率為20%。治療組根據結果統計后,有1人復發。復發率為5%。兩組實驗的復發率差異明顯。兩組均未見到不良反應。

    3 討論

    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在對糖尿病的治療上都有一定的療效,但是通過本組實驗,吡格列酮的效果明顯優于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在臨床上以經應用了50余年,對于兼有肥胖或者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比較好的療效。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受損,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2型糖尿病的血糖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肝糖升高。二甲雙胍在對抗高血糖時的作用是針對肝臟和肌肉的胰島素抵抗。血糖恢復正常可以降低高血糖對胰島的毒性作用,使胰島細胞功能得到改善。體內游離脂肪酸的升高會促進2型糖尿病的發展,同樣也給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帶來更大的危險因素。二甲雙胍可以降低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對降低血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甲雙胍的應用非常適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及非肥胖人群,并且有助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并且適用于所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對降糖藥應用的過程中,有些患者會出現血糖過低的現象,在此方面二甲雙胍的副作用較小,但是二甲雙胍在多年的應用中發現,其副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消化道的刺激上,但是這種消化道刺激持自限性。

    吡格列酮屬于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通過激活過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體γ(PPARγ),降低肌肉、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以達到對胰島素抵抗的減輕。吡格列酮可以增強細胞表面轉運體對糖的裝運能力,從而提高對葡萄糖的攝取,以此達到降血糖的效果。

篇3

1網絡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和意義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是中西醫結合專業一門新興的臨床課程,本教材的使用改變了沿襲多年的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醫內科學》、《內科學》分別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的教學要求與《中醫內科學》和《內科學》不同,要求中西醫并重,尤其側重中西醫教學內容的整合。目前教材編寫體例是將中西醫內容分列,尚缺乏認知理念和思維方法上的交叉滲透及中西醫內容的融會貫通。因此,光靠教材是不夠的,構建內容豐富的網絡課程可彌補教材的不足,有助于優化學生知識結構。

網絡課程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和補充,能夠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靈活、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材料,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服務,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式學習的最有力工具。它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使教學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交互式的雙向活動,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變為主動學習者,向自主化和個性化發展。從而改變過去一直困擾著許多高校的教學媒體“滯后”的問題,彌補了“一支粉筆一張嘴”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的不足。

此外,網絡教學也有助于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教師現代教育理念、計算機操作技能、中西醫醫學知識等方面得以更新和鍛煉,可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的教師。

2網絡課程建設情況

2·1課程內容來源及教學目的

本課程內容主要來源于新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主編:蔡光先、趙玉庸),并參考了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第二版,主編:周仲瑛)和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內科學》(第七版,主編:陸再英、鐘南山)、《診斷學》(第七版,陳文彬、潘祥林)等教材。

課程內容設置按照《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的教學大綱要求進行編排,教學內容的編排與課堂理論教學保持一致。[1]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理論學習、見習、實習及考研、執業醫師考試前后,通用網絡課程進行自學和復習,既能較全面地掌握中西醫內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又能了解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各系統重點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方法、中醫辨證、中西醫治療思路及具體治療方法,同時要深入探討其發病的原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等內容。對于典型病例的診斷正確率達80%以上,能夠準確述說定義,正確闡述疾病的病因病機,熟記病證的證候特征、臨床特點與診斷標準,能鑒別診斷類似疾病或病證,熟練掌握各病證的辨證論治及治療方法,了解各疾病的轉歸預后和預防調攝方法。

2·2課程內容版塊設置

本課程版塊設置分為課程簡介、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授課錄像、多媒體課件、教學拓展資源庫、作業習題、臨床技能指導、參考文獻、科研成果、留言答疑等14個版塊。①教學大綱:將中西醫結合內科每一章節的教學時數、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介紹,明確需掌握、熟悉、了解的內容以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②授課錄像:涉及本教研室多名專家、教授重點病證授課、講座及學術會議、診療、病例討論等視頻資料。③授課教案:收集、整理教研室多年積累的優秀教案,教案按照河北醫科大學制定的統一格式及教學大綱要求編排,包括授課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時間安排、授課新進展及課后總結等內容。④多媒體課件:收集、整理教研室多年積累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課件以教材為藍本,均為本教研室老師課堂授課所用課件。⑤教學拓展資源庫:包括中西醫電子書籍、期刊,X光片、病理圖片、心電圖、解剖圖譜等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內容。信息收集渠道有:學校近年來的教學研究性課題成果;自拍自攝錄像、圖片;購買的音像教材和圖書;相關網站資源下載的電子書籍、電子期刊、Web課件、網絡視頻等;與兄弟學校的交流、互換。⑥作業習題:由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論述題等組成,并配有標準答案,學生可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為了與執業醫師考試接軌,選擇題題型設置為A1、A2、B1三種形式。⑦臨床技能指導:包括基礎操作、綜合見習部分、選修實驗部分三部分。基礎操作部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插胃管、吸痰術、胸腔穿刺術、腹腔穿刺術、腰椎穿刺術、骨髓穿刺術等技術;綜合見習部分要求學會心肺復蘇、急性中毒的搶救措施,并選擇呼吸、循環、消化、泌尿、血液等主要系統重點疾病分小組、分角色進行病例討論,要求對中西醫診斷、鑒別診斷、中西醫治療思路等進行分析;選修實驗部分涉及尿紅細胞形態、紅細胞生長素、血管緊張素Ⅱ等實驗診斷內容。⑧留言答疑:網絡平臺設立師生交流版塊,使學生能夠針對課本、課堂教學或網絡課程等內容提出問題,老師進行答疑或討論,實現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互動,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教學服務。

3網絡課程應用效果

篇4

【關鍵詞】 中醫內科學;教學模式;改革

中西醫臨床專業的培養多以“兩個基礎-一個橋梁-一個臨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醫學基礎、西醫學基礎;中西醫結合導論;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實習。在此教育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中醫內科學承擔了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理論與實踐技能等教學任務,占有主導地位,起關鍵性作用。詮釋中醫內科學在中西醫臨床學科的教學任務中包含了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的雙重教學工作即“兩個橋梁”與“一個臨床”。如果中醫內科學課程的教學目的與目標不明確,甚至不注重處理好“兩個橋梁”與“一個臨床”的相互關系,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在臨床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強調發揮其中醫內科學的兩個橋梁作用,并指導臨床實踐教學,從而將中西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進行教學管理,對于中西醫結合的教與學具有現實意義。

1 中醫內科學的兩個橋梁作用

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計劃是承接兩個基礎(中醫、西醫)課程率先進入臨床教學,開始中醫內科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因此具有中醫基礎與臨床銜接的橋梁課程,將中醫基礎理論融入中醫臨床實踐診治疾病,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教會學生掌握中醫內科課程的普遍規律(病因病機、基本證型、辨證規律)、各系統疾病的辨證規律(各系統常見的發病特點、臨床表現等)、各病證的特點(各病證的特點及辨治的重點難點)、診治特點(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在從事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教會學生以中醫精髓(辨證論治、整體觀)分析處理臨床疾病,起到中醫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橋梁作用,視為臨床課之首。此教學段用一學期的教學時間完成,學生應具備一個中醫師診治疾病的能力,樹立中醫專業思想。中醫內科學科的第二個橋梁作用是中西醫結合臨床診治疾病能力的橋梁作用,學生掌握中醫內科臨床診治疾病的能力,在西醫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完成西醫診斷學,進入西醫內科學的學習,中醫、西醫內科課程同步進行,正是引導學生進入中西醫結合方法與手段認識、分析與診治疾病的大好時機,逐漸學會中西醫結合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深層次地認識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學與科學研究,理解中西醫結合的真正含義在于應用現代醫學的先進科學研究手段將祖國醫學發揚光大。在此,中醫內科學具有的第二個橋梁作用更具深遠意義,此教學任務是永恒的,貫穿臨床教學的全過程,是中醫內科臨床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

2 中醫內科學在“一個臨床”的重要任務

“一個臨床”即”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教學”,包含中醫內科學課間見習、臨床實習,占據學生的三年臨床學習時間,近年由于學生數量增加,基礎教學的實踐見習隨著教學模具研制的不斷增多,模擬教學不斷完善,多數院校的基礎課程見習教學多在實驗室完成,大多數學生對臨床實踐的實質是空白的,學醫兩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臨床見習實習中醫、西醫查體手法、順序不規范、定位不準確、把脈手法錯誤以及匯報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數。所以,中醫內科學臨床實踐見習課程首先是重復與強化中醫診斷學的臨床見習教學內容,教會學生臨床診視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體、病歷書寫規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再進入中醫內科課程的見習教學任務,進一步教會學生如何運用中西醫基礎理論認識、思考、分析臨床上紛繁復雜的各種案例,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完成中醫內科學見習教學任務,這是中醫內科學需要完成的“一個臨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醫結合臨床帶教,這部分臨床技能培養中醫臨床內科的教學任務占據主導地位,是本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中醫內科學》課程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定位于本專業的橋梁課程,具備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學科的橋梁課程,又是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理論與臨床學科的橋梁課程,具有傳授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教學、科研能力培養等教學工作的責任和義務。縱觀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進度,中醫內科教學與臨床實踐課程,占據本專業教學近2年半時間,對學生完成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專業課程,系統掌握中、西醫兩套理論的結合方法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科研創新思維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培養意義。

3 如何處理好中醫內科學課程的雙重橋梁作用

3.1 強化中醫內科理論教學 中醫內科學理論課程是中醫學的主干課程,上好中醫內科學課程是培養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科研人才的前提,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涵蓋七大系統,有60個專業示范病種,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如果就書講書、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講課,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難懂,抓不住重點、難點,更不會舉一反三,真正學懂并掌握辨證論治的精髓。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注重強調內科疾病病因病機的基本規律,如情志致病、飲食所傷、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內科各論中是最多見的,掌握其病因導致疾病的演變規律,基本的臨床表現,結合疾病的基本特點進行分析歸納,舉一反三,靈活變通。辨證論治強調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的重要性,結合傷寒、溫病、金匱等經典著作條文講述,治法方藥注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為基本點,強調方與證合一的內在聯系規律,講述共性;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是特點,講述其個性,譬如具備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納差,舌淡,脈細弱等癥屬于心脾兩虛(氣血虧虛),歸脾湯證的定義,即可用此方治療,在中醫內科疾病中,既有39個疾病選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暈、郁證、血證、癲證、癡呆等),但在藥物加減中則以各病癥的特點選用相應的藥物,如郁證則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機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與病機見于36個病癥,同時又有郁證專篇講述,但發生的病癥卻不一樣,如不寐、癲證、狂證、郁證等都與情志致病有密切關系,而且女性為多,分析病因與先天稟賦(遺傳基因)、性格暴躁有關,病機落實到氣機郁滯,治療除了解郁疏肝理氣,還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療。

3.2 增加臨床實踐教學是保障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臨床學科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是從疾病的病名定義開始講述,由此展開其病因病機、因臨床表現、診斷要點、鑒別診斷、證型分類及治療等的討論;實踐教學則是針對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輔助檢查資料齊備后再進行分析診斷,再確定治療方案。因臨床表現與書本知識存在偏差,且學生臨床經歷太少,出現只會按圖索驥,刻舟求劍的現象,這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譬如一次考試病案水腫病機分析,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但教材對水腫分型為脾陽虛、腎陽虛而無脾腎陽(氣)虛,有不少學生就提出教材上沒有此證型,應如何診斷,再如心脾兩虛與氣血虧虛二者的聯系,心脾兩虛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礎上導致氣血生化乏源所致,屬因果關系,治療應補益心脾,健脾益氣恢復氣血生化之源以達治療目的。如果學生臨床實踐見習機會多了,臨床思維開闊了,則可逐漸適應臨床診治疾病的規律與特點,縮短臨床與理論的差距。應對增加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機會可利用課外輔導、導師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帶教、科技興趣小組等多種形式實現多臨床、早臨床的目的,給學生更多的實踐見習、技能操作與訓練的機會, 對鞏固理論知識大有好處。

3.3 強化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醫結合學科以“診斷和療效評價的規范化,醫藥并重和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相結合”的模式涉及臨床醫學各學科領域,國內外著名的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沈自尹、吳咸中等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教授的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陳竺教授等對中藥砒霜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藥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療腎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藥研究及劉耕陶教授的中藥研究等。中西醫結合已引起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在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紛紛成立中醫學院及其各種團體,所以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已逐漸形成世界潮流。

目前,中西醫結合研究學術動態已經形成以流行病學的調查、“證”實質的深入研究、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三方面;形成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證論治與微觀辨證論治相結合、同病異證異治、異病同證同治等的”病證結合”治療模式。研究成果:(1)活血化瘀理論:活血化瘀療法的基礎、臨床與藥物實驗研究內容廣泛涉及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等方面。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疾病;(2)清熱解毒學說:清熱解毒藥物具有解毒、抗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調節交感神經、腎上腺功能,保護實質器官功能的作用已被廣泛應用于中西醫結合各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治療;(3)補益藥物的研究:注重脾虛-腎虛-脾腎兩虛的研究,根據“腎主骨、藏精、生髓”、“血為精所化、精足則旺血,精虧則血虧”的理論,診治各種虛弱性疾病研究取得顯著成績。將中醫科學化、現代化,建立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新型的民族醫學。因此,中西醫理論教學必須將這些成果灌輸給學生,了解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和科學性、可行性,開設中西醫結合內科課程,講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經典案例、科研成果、診治特色優勢,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技能、樹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專業思想。

篇5

關鍵詞:資格考試;西醫內科學;PBL教學;

西醫內科學是中醫類專業課中現代醫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高職高專院校的中醫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三年制專科,對西醫內科學的相關內容(包括傳染病學)有所涉及,在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中占有10%的比重。故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可顯著提高執業資格考試的得分率,從而有利于醫學生取得執業資格。

《西醫內科學》為一門臨床專業課,是各中醫類專業醫學生應掌握的最基本的課程之一,要求掌握內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能在畢業時承擔適當的臨床職責,而課堂教學則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通過對西醫內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以此來提升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內容既需要對教學病例的選擇有效運用,也需對多媒體技術積極落實,以此來實現對現有教學方式的優化升級,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得以顯著提升。研究者在開展西醫內科學教學時,結合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要求與PBL教學法,對高職中醫專業進行改革嘗試,總結分析如下。

1.教材選取,確定大綱

目前執業醫師資格證考試過關率的高低已經成為判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高低的指標之一,且執考是每一個從事醫生職業必須的入門考試,故教學內容要根據其需妥而定。在大綱制定及修改時,根據國家考試中心所確定的內容,并不斷補充修訂。課程安排要考慮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特點與要求,就教學內容而言,常見病、多發病是教學重點,這是以后臨床工作所需要的,也是執業醫師考試的重點,但僅掌握這部分內容,又達不到所要求的成績。就考試范圍的設定而言,要求全面覆蓋,涉及到考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涉及到每一個病種并合理分布。

我校選用的《西醫內科學》教材為李相中、李廣元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年5月第二版,此教材為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學類專業用教材。內容結合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結合PBL教學法的實際需要,選定教學內容(表1),修訂教學大綱。

2.結合執業資格考試要求,把握重點內容

盡管執業醫師考試覆蓋面很全,沒有明確的重點,在講解疾病過程中,要結合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西醫內科學考試歷年真題,對各種題型逐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復習、總結本次課的重難點。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發病的關鍵機制如胃炎、胃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治療中首選的藥物等要重點強調,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在見習過程中親身體會,從而加深印象。對于這些知識,要反復提醒,同時在平時考試過程中也要適當突出。

3.教學組織與PBL教學法

PBL的基本特點是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法優勢明顯: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從教師自我思維轉向學生群體思維;從追求學習的結果轉向注重學習的過程;從教師的“一言堂”轉向學生的“群論臺”。在講授時就需要大量的臨床病案,在講解每章節某個疾病之前,按PBL教學法將設計好的病案先提前下發至學生進行討論。教學過程為:展示需要討論的病案,按臨床實際與資格考試要求設計的內容包括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與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等7大部分進行討論,之后再強調授課重難點、需要掌握的內容等,在教學過程中,邊講解、邊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講解。每堂課均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歷年真題,復習本次課的重難點。待講解完畢后再次回顧該病案,分析病案以達到鞏固的目的。研究者將PBL教學法應用到《西醫內科學》的教學中,是對《西醫內科學》教學改革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4.教學效果

通過組織教學,運用問卷調查法對教學滿意度進行調查,發出問卷121張,收回問卷113張,空白或答題不完整8張,問卷總體有效,結果統計見表2。

5.分析總結

在問卷調查中,對基本知識點掌握促進程度包括是否是否貼近臨床與資格考試、加深理解與記憶兩方面;對臨床綜合分析思維促進程度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兩方面進行分析,效果闡述如下:

5.1貼近臨床與資格考試以執業醫師為導向的PBL教學法在《西醫內科學》的應用,使學生上課時就能夠輕松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有目的地學習資格考試的理論知識、積極思考,在既緊張又充滿趣味的課堂和實訓中掌握基礎知識、操作技能與辨證思維能力。這樣使學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扎實地掌握考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能貼近資質考試的要求。

5.2加深理解與記憶使用PBL教學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有關問題盡可能多的當場暴露,能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中可以加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便于記憶,學生的記憶牢固性較高。

5.3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PBL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創造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本領。在《西醫內科學》教學中使用本教學法,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5.4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通過學生為主體對一些臨床問題及病案進行分析討論,反復對學生進行臨床醫療的模擬和實踐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活躍思維、強化所學知識都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關于肝硬化疾病診斷的方法,臨床學習中教師啟發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從病史、癥狀、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幾個方面去獨立地分析、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PBL教學法在《西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了教學狀況,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之能盡快的融入臨床,起到了由理論到臨床的完好過渡作用。

篇6

關鍵詞:以傳統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心血管內科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e-based learn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 128 cardiovascular medical inter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deical Hospital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PBL group(n=63)and the LBL group(n=65)and received PBL or the LB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and the fine rat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PBL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BL group.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B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BL, and PBL should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Problem-based-learning;Lecture-based-learning;Cardiology

心血管內科是專業知識繁多,專科性強的臨床科室,如何在教學中把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聯系起來,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方式和臨床實踐是重要的課題。以傳統授課為基礎(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單向教學方法,是目前我國醫學教學中的主要模式。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研究的熱點[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本研究比較兩種教學方法在中西醫結合心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實際效果,以更好的提高中西醫結合心內科的臨床教學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實習的128名五年制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本科實習生,在心血管內科的實習期均為6w。其中男生76人,女生52人。年齡23~25歲,平均23.7歲。將128名實習醫師隨機分為PBL組和LBL組,PBL組63人,LBL教學組65人。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1.2.1.1 PBL教學法 教師在授課前將典型的臨床資料、教學目標及問題交給同學,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有關資料和相關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2.1.2 LBL教學法 以傳統教學為基礎的教學法,并以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以課堂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記,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記憶及模仿,解決實際臨床中的問題。

1.2.2教學效果評價

1.2.2.1專業考試 實習結束時進行閉卷出科考試,百分制,考試時間為1h。

1.2.2.2問卷調查 以匿名方式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以一般、滿意、不滿意為3個等級,以百分比計算。

1.2.3統計學方法 用SPSSl3.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比較兩組間均數。當P

2 結果

2.1考試結果 比較的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PBL組分數顯著好于LBL組(P

2.2問卷調查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結果比較,實驗組對教學度達81.25%,而對照組僅有40.96%,差別顯著(P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PBL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明顯高于LBL 教學法。

傳統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重在知識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并記憶;而在PBL 教學法中,學生作為主導者,教師起引導作用,由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2],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醫學知識,學生由被動的記憶知識變為主動的應用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開發學生的新能力[3]。心血管內科發展迅速且與多學科聯系緊密,而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內科更是難中指南,不但要求掌握西醫基本知識,還要將中醫辨證結合其中,加之中醫辨證較為抽象,難以理解,更加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故對帶教教師要求更高。所以擔任PBL教學的教師要具有豐富的臨床知識,在授課前制訂好詳細的教學計劃,認真規劃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解決真實性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主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它已在發達國家醫學臨床教學工作中得到廣泛認可并被普遍采用[4]。

總之, PBL 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顯著比LBL 教學法好, PBL 教學法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發展方向, 有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2]Corrigan M,Reardon M,Shields C,et al.Surgent-student e-Learning for realit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images to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surgery[J].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2008,65(2):120-125.

篇7

方法: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治療的53例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濕疹程度的差異進行不同的中醫內科治療,以15d為一個療程,觀察患者接受3個療程的治療效果。

結果:53例患者在接受3個療程的中醫內科治療后,重度、中度和輕度濕疹患者分別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療效顯著,5例、9例和7例有效患者,總有效率為98.1%,1例無效患者,無效率為1.9%。

結論:中醫內科治療的方法治療濕疹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治療濕疹患者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中醫內科 濕疹治療 應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9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313-01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 [1],濕疹的病因較為復雜,濕疹既可以由人體的內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環境因素引起。濕疹在發作時不僅有大量的溺水滲出,還會引起人體難以忍受的強烈瘙癢感。濕疹易反復難以根除,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來,我院采用中醫內科治療方法治療濕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選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醫內科治療的濕疹53例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中醫內科治療的臨床資料,分析中醫內科在治療濕疹上的應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者均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在7至61歲,平均年齡28.15±8.44歲;最短病程11d,最長病程3.5年;重癥濕疹13例,中度濕疹24例,輕度濕疹16例;頭部發病患者37例,全身發病患者9例,下肢發病患者7例。

1.2 方法。根據患者濕疹程度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重度濕疹患者、中度濕疹患者和輕度濕疹患者。所有患者的基礎藥方為金銀花、桑皮、甘草、梔子花、蛇床子、白鮮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參、生地黃等11種中草藥,并依據患者濕疹程度酌情增減藥物用量。將所有藥物綜合并用水煎熬,每日給患者服用三次。15d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都接受3個療程治療,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控制飲食。

1.3 療效判定。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判定患者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無瘙癢感,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很大程度的消失,有瘙癢感,對生活和工作還有一定的影響;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并出現病情加重情況,仍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2 結果

53例患者在接受3個療程的中醫內科治療后,重度、中度和輕度濕疹患者分別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療效顯著,療效有效的重度患者、中度患者和輕度患者分別有5例、9例和7例,總有效率為98.1%;1例患者治療無效,無效率為1.9%。

3 討論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濕疹的病因較為復雜,濕疹既可以由人體的內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環境因素引起。濕疹易反復難以根除,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濕疹的發病機制多有患者不科學的日常生活所致。例如患者飲食不規律,過多飲酒或食用辛辣或刺激性強的食物,患者脾臟和胃臟嚴重受損,并出現濕熱內蘊癥狀,一旦患者外感風濕熱,內外兩種因素同時對患者產生作用,從而導致患者身體虛弱,肌膚失養,血虛風燥,最終形成濕疹 [2]。從濕疹的臨床癥狀來判斷,濕疹可分為三種:慢性濕疹、急性濕疹和亞急性濕疹 [3]。三種濕疹都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瘙癢感,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旦治療不及時,病情會進一步擴散而加重。而且病毒在皮膚內可以存活多達數年之久,患者治療不徹底,病情容易反復。在治療濕疹患者時,臨床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病情的差異以及患者其它臨床資料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消除患者皮膚瘙癢、出水等癥狀,減少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的痛苦。雖然西醫有治療濕疹的藥物,但是西醫藥具有治療時間長、消除患者時間短的特點,患者治療的時間也增加,患者需承受更長時間的痛苦。而中醫內科治療則可以快速消除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給患者使用的金銀花、桑皮、甘草、梔子花、蛇床子、白鮮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參、生地黃等11種中草藥在改善患者病情重分別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如梔子花具有清熱利尿功效,花粉為患者提神,增強患者抵抗力,同時還能幫助患者快速消除疲勞和美容的功效 [4];苦參清除患者體內的熱燥感和濕氣;蛇床子可以燥濕溫腎;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且對患者的胃臟沒有副作用,可以祛除患者體內的毒素 [5]。將所有藥物混合使用,具有疏風解毒、利濕涼血的作用,從而消除患者的癥狀,改善病情。本次研究中的53例患者在接受以3個療程治療后,有98.1%的濕疹患者具有顯效或者有效的治療效果,而只有1例濕疹患者的治療效果為無效,無效率為1.9%,本次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治療的方法治療濕疹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治療濕疹患者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士兵.中醫內科治療內科濕疹的臨床探析[J].中外醫療,2013,21(11):118-119

[2] 王國穎.濕疹的治療概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7(03):163-165

[3] 董世松,李繼民,劉永濤.清熱涼血解毒方治療濕疹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07(12):23-24

篇8

【關鍵詞】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中醫內科;治療效果觀察

臨床腎臟疾病常見類型中, 腎病綜合征(NS)占有較高的發生比例, 指因多種腎臟病理損害誘導的嚴重蛋白尿及相應表現, 包括高脂血癥、大量蛋白尿、水腫、低蛋白血癥等。原發腎病綜合征(PNS)指有腎病綜合征臨床表現及原發病變在腎小球者[1, 2]。本病癥狀較重, 病因機制復雜, 藥物治療不良反應較大, 病情控制比較棘手, 若治療效果不佳, 長期蛋白尿易加快終末期腎病進程。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對本病論治的經驗, 預后較為理想[3]。本次選擇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患者, 隨機分組就中醫內科治療與常規西醫治療比較, 現回顧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共選擇研究對象80例, 男59例, 女21例, 年齡15~69歲, 平均(37.5±3.4)歲, 平均病程(13.8±4.5)個月。均與《內科學》相關診斷標準符合, 即:①低蛋白血癥。②大量蛋白尿。③臨床以高脂血癥為基本特征的一組綜合征。④水腫。并排除心血管、血液系統嚴重疾患者合并尿路感染者,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等。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劃分, 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

1. 2 方法 西醫:應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案, 包括對癥支持、給予標準激素應用、利尿、降血脂、抗凝等。觀察組采用中醫內科辨證治療, 脾腎陽虛水泛型:中藥組方為補骨脂10 g, 焦白術15 g, 菟絲子20 g, 熟附片10 g, 益母草15 g, 茯苓15 g, 仙靈脾15 g, 山藥40 g, 澤瀉10 g;肺脾氣虛濕盛型:中藥組方為防已10 g, 生黃芪20 g, 大腹皮15 g, 焦白術15 g, 薏苡仁30 g, 炙黨參15 g, 山藥30 g, 茯苓15 g。均1劑/d, 分2次水煎服用。水腫加重者, 可加茯苓皮、桑白皮、豬苓、陳皮、生姜皮等消腫利水藥物, 必要時與激素配合應用。為預防西醫激素至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 可加三棱、補骨脂、赤芍等預防。

1. 3 效果評定 治愈:腎功能正常, 尿蛋白(-), 血清白蛋白>35 g/L, 膽固醇

1. 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 計量資料行t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2 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 顯著高于對照組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泌尿系統疾病中, 腎病綜合征較常見, 采用西醫方案治療多預后不理想, 應用中醫辨證施治為有效救治開辟了新的途徑。中醫將腎病綜合征定義為“腰痛”、“尿濁”、“水腫”范疇, 其本在腎、標在肺、制在脾。對本病病機特點加以總結, 具休包括, 風邪襲肺, 導致肺失宣降, 進而造成通調失職, 有風水證出現;脾虛濕盛、脾氣虛弱, 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脾運化水液能力, 水液于肌膚泛溢, 促使水腫形成, 呈肉上可見征象;腎為水腫、腎虛水泛, 患者表現為腎氣虛時, 降低主水功能, 誘導水腫形成;同時, 瘀血也可引發水腫發生, 患者病程較長, 病情遷延, 脈絡易被侵及, 造成水腫瘀血。病機多夾雜出現, 單純出現較少, 臨床需辨證施治, 以達到綜合治療效果[4, 5]。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針對肺脾氣虛濕盛型, 依據患者水腫、氣短、腹脹、體倦、脈弱、苔白等征象, 行中藥健脾、補氣、利濕治療;針對脾腎陽虛水泛型, 依據患者水腫、面黃、尿少、苔白、腰膝酸軟、脈沉細弱等征象, 行中藥化氣行水、溫補脾腎治療[6]。同時選擇針對性中藥, 針對應用激素患者行預防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治療, 如三棱、菟絲子、益智仁等;針對高凝傾向者, 應用川芎、赤芍等, 顯著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 高于對照組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采用中醫內科辨證治療, 可顯著改善預后, 消除臨床癥狀, 促進病情康復, 保障患者生存質量, 具有非常積極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殷獻軍. 探討糖尿病腎病的中醫治療思路和方法. 當代醫學, 2012(29): 156-157.

[2] 王建萍. 126例糖尿病腎病中醫辨證分析. 光明中醫, 2010(2): 252-253.

[3] 吳東蛟. 論腎病蛋白尿的中醫病因病機. 吉林中醫藥, 2011(3): 195-196.

[4] 丁英鈞, 王世東, 傅強, 等. 糖尿病腎病中醫證型文獻評價.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0(2): 183-186.

篇9

【關鍵詞】 中醫內科;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114

慢性支氣管炎作為一種常見的老年呼吸系統疾病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且近年來在臨床中發病患者逐年呈上升趨勢[1]。該病的臨床發病率較高, 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或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難, 該病的癥候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中。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為咳嗽咳喘、痰多、呼吸困難, 呼吸時常伴有喘息聲, 且該病反復發, 患者一般病程較長。該病患者多為中老年患者, 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 該病還可引發患者的心肺等方面的疾病[2]。因此選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采用中醫內科中醫辨證論治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療效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00例, 其中男55例, 年齡35~65歲, 平均年齡(47.3±6.7)歲, 病程4~9年, 平均病程(5.6±3.5)年;女45例, 年齡32~66歲, 平均年齡(49.2±5.9)歲, 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3±3.7)年。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每組50例。

1. 2 診斷標準 參照陸再英的《內科學》(第七版)內對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為診斷標準:主訴咳嗽、咳痰且反復發作, 呼吸時有喘息聲, 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 發病時間持續≥2年, 并排除其他慢性氣道疾病。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用抗生素結合糖皮質激素及支氣管舒張藥結合進行西醫對癥治療, 治療時間為35 d。治療組患者給予中醫內科的中醫辨證論治治療, 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分為4種證型。根據每種不同證型給予不同治療, 治療時間為35 d。

1. 3. 1 肺虛證 患者表現為脈搏細弱, 舌苔薄白。治療方劑為:半夏、厚樸各15 g, 茯苓、蘇子、桔梗、陳皮、炙麻黃、百部、杏仁各12 g, 炙甘草、紫菀、白前各6 g。

1. 3. 2 腎虛型 主要癥狀為患者動則氣短, 痰較多, 脈象較細,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軟癥狀。治療方劑為:淮山藥、黨參各25 g, 附子、熟地黃、半夏、澤瀉、白術各15 g, 陳皮、肉桂、茱萸、甘草各10 g。

1. 3. 3 脾虛型 患者的癥狀表現為連聲咳嗽, 痰液較多且稠, 食欲不振。治療方劑為:黃芪、山藥各20 g, 黨參12 g, 白術、茯苓、五味子各9 g, 防風6 g, 甘草3 g。

1. 3. 4 肺腎兩虛型 主要癥狀為患者干咳無痰或少痰, 患者頭暈目眩。治療方劑為:太子參30 g, 茯苓、甘草、半夏、陳皮、五味子各6 g, 熟地黃12 g, 枇杷葉10 g, 麥冬15 g。

1. 4 療效評定標準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記錄,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治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適癥狀完全消失, 且患者的肺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明顯緩解, 肺功能檢查明顯改善, 患者病情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有所減輕, 肺功能改善程度不明顯;無效: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無改善, 甚至有加重情況, 患者肺功能檢查無改善甚至有加重情況。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愈15例, 顯效15例, 有效10例, 無效10例, 患者治愈率為30%, 總有效率為80%;實驗組患者治愈25例, 顯效12例, 有效10例, 無效3例, 患者治愈率為50%, 總有效率為94%。實驗組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常見的老年性呼吸系統疾病, 該病的臨床發病率較高, 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或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難。目前該病的具體發病原因仍不完全清楚, 與多種致病因素有關[3]。慢性支氣管炎作為一種常見的老年呼吸系統疾病其發病率較高且近年來在臨床中發病患者逐年呈上升趨勢。常見的臨床癥狀為咳嗽咳喘, 患者痰多, 呼吸困難, 呼吸時常伴有喘息聲, 且反復發作, 一般病程較長[4]。如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空氣中顆粒、微塵及細菌等都可能是誘發該病發病的原因[5]。慢性支氣管炎在臨床中通常采用西藥治療的方法對病情較易控制, 但缺點是易反復發作。在中醫中普遍認為慢性支氣管炎隸屬于咳喘范疇, 一般該病的發病機制主要在肺, 其功能與相關臟器的功能性失調有關。該病極易受內外邪的侵害, 使患者病情反復發作, 在臨床中針對患者的治療就越發困難[6]。但是在目前臨床中認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若正處于急性時期時治療應以抗感染藥物治療為主, 若患者的病情較重時再加以平喘止咳的藥物進行結合治療[7]。慢性支氣管炎對患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患者的呼吸系統方面, 故平時應對誘發源進行隔離清除。

綜上所述, 慢性支氣管炎可采用中醫內科治療的方法, 運用中醫中的辨證論治的思想對慢性支氣管患者進行治療, 通常采用桔梗、橘皮、白術、黃芪, 對于陰虛的患者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加入適量麥冬等中草藥, 對患者體內五臟進行調理。特別是針對中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治療, 效果明顯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重視并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劍波. 中醫內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分析. 北方藥學, 2013(5):92-93.

[2] 趙志環. 中醫內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4, 10(18):77-78.

[3] 劉素紅. 中醫內科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探究. 中外醫療, 2015(9):179-180.

[4] 陳壽艷. 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內科治療分析. 大家健康, 2015(5): 82-83.

[5] 馮耀文, 馮而標, 伍尚偉. 中醫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6(12):66-67.

[6] 徐海.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治療臨床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3(33):171.

篇10

關鍵詞: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2-0098-02

一、PBL教學法

PBL也稱問題式教學法,是一種提倡與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為目前國內外醫學教學領域最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在中醫內科學理論教學中,由教師預先根據所要講授的章節內容進行臨床問題(病例)設計,依據具體病例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分組討論,小組成員要從既有的知識與問題情境出發,去分析問題,表達自己對該問題的知曉程度、想了解的程度,再針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提出假設,查閱資料,在既定的時間內學習研究,返回小組、報告研究結論并重新反思問題,最終給出明確診斷和診療方案。采用PBL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近年來,PBL教學法被廣泛應用到《中醫內科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及臨床見習、實習帶教、小講課中,一改以往“填鴨式”、“灌輸式”的課堂講授法的枯燥無味,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圍繞老師給出的PBL案例情景,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對給出的案例情景進行分析、推導,最終總結出該案例情景所對應的《中醫內科學》具體章節的病證,以及該病癥的概念、病變臟腑、病因病機、診斷要點、鑒別診斷、治療大法、各個具體證型的治法方藥、疾病的預防調攝以及該病證的西醫學對應的相關疾病、鑒別等相關知識,還涉及到該病證的源流、范圍及診療進展等。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方法能讓學生在對給出的問題進行認識、分析、討論、解決的整個過程中始終精力集中,這樣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充分理解教師給出的案例情景所對應的《中醫內科學》病證的病因病機及證治規律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要比教師單純課堂講授,學生靠單純聽課去進行記憶要穩固、持久得多。在整個從給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擔任的角色只是“引導員”和“記錄員”的角色,為學生圍繞所給出的案例情景而進行的分析及討論指明方向,并把學生分析和討論問題的成果分階段進行記錄。這樣反復訓練,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自主、有效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日后成為合格的臨床中醫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CBL教學法

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學習)教學法也稱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方法最早由哈佛大學提出,近年來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中醫院校接受并廣泛運用于中醫內科學的教學中。中醫內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中醫內科臨床上的大量經驗和知識,必須由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臨床實踐及經典案例中接觸與學習。因此,有必要在《中醫內科學》具體章節病證的理論教學后,及時安排學生到相應臨床科室去進行臨床實踐,以加強學生對中醫內科病證的感性認識,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中醫內科學》理論課程所涉及的病證較多,內容復雜,連慣性、邏輯性不強,講授起來內容枯燥乏味,加上《中醫內科學》的課時少、內容多、難記憶等問題,學生普遍反映《中醫內科學》難學,并因此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通過病案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臨床實習或生活中進行現場病案討論,讓學生通過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所遇到的案例的病因病機、證型,確定理法方藥,同時把臨床治療過程及效果展示給學生。通過案例教學能大大增強學生學習《中醫內科學》的熱情和信心,能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感受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中醫內科學》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臨床見習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地從病史采集、體格檢查、中醫四診查體訓練入手,再進一步指導學生根據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去查閱文獻、充分準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派代表總結發言,指導學生引經據典,闡述該病案的中醫病機及證候特點;鼓勵組內其他學生時時進行質疑和補充,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提高學生口頭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及分析病例和綜合歸納的能力,加深學生對該案例所涉及的中醫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引導學生用中醫思維進行辨證分析,制定治則、治法及診療方案,在解決具體病案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最后教師分析點評,通過具體病案的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中醫臨床能力。

三、多媒體教學

《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內容既豐富又龐雜,包括臨床各個內科病種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等內容,是一個復雜的知識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是無可比擬的。在中醫內科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章節內容和教學目標,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結合文字、圖片、有聲讀物、動畫、視頻資料等多種媒介來展示教學內容,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以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形象生動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教學通過緊密聯系的圖、文、聲、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把抽象、單調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形象的多媒體材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講授具體章節病證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通過板書與PPT結合,通過PPT的圖表形式和分級顯示的特點,使學生把握所學病癥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等,配合講解逐步明確所學病證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機等,講解完病因病機后把所有病因放在一張幻燈片上歸納總結,以加深學生對該病證的病因病機印象;并對病證的分型論治進行重點、詳細的講述,分析各證型的主要表現、治法、代表方藥的選擇,將關鍵詞使用紅色或黃色標注,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多媒體展示,將該病證所涉及的重點內容標注并投影出來,最后利用PPT將本章的重點進行總結、強化,使學生把握所學病證的定義、源流、范圍、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除了上述教學方法外,中醫內科學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另還有TBL(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LBL(以講座為基礎的學習)、討論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演示式教學法等。《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單調,病證較多,又與學生已學的中醫基礎課程多有交叉重復,從而易使學生認為本課程只是這些基礎課程的簡單組合,而不加以重。目前國內大部分中醫院校仍主要采用教師講授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一味地單向灌輸,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有必要根據具體情況以及授課章節的特點進行教學模式方法的創新,結合授課的具體章節內容以及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的情況來靈活地運用上述各種教學方法,將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結合應用中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使其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其由醫學生向臨床醫生的角色轉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