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學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醫學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I“神”是中醫學的特色與優勢
形神統一觀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內容。“神”是人體系統的一種整體特性和機制。人的這種神來自何方?起于何時?《靈樞·本神》:“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由此看出,“神”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先有人體構成物質精才有了思想意識上的“神”。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性活動;另一類是精神性活動。《養老奉親書》:“主身者神”,說明在人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統帥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各臟器組織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因此,無論是個人養生還是臨床醫療,都必須重視“神”的作用。這一點與現代科學對人體整體健康的觀念相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關于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衰弱。”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中醫歷來強調“神”在健康方面的主導作用,無論是在生理、病因病機、診治養生等各領域都有著重要意義。《素問·移精變氣論》:“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在病因方面,中醫可以分為外感、飲食、情志、先天四個方面。《靈樞·口問》:“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在治療上同樣強調通過“調神”達到養生與治療的目的。《靈樞·師傳篇》:“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便,幵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歷代醫家認為:“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主張心身同治。也就是要清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調動病人積極性,增強抗病能力,改善身心狀況,達到治療目的。《素問·湯液醪醴論》:“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因此,如果不解決“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的情志因素,不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疾病是難于治愈的。《黃帝內經》中針對不同性質的心理過激而產生不同的生理變化,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靈樞·雜病》:“噦……大驚之,亦可已。”由此可知,對于心理而致的噦發不止,可采用心理轉移法來治療疾病。《素問·至真要大論》“驚者平之”的治則,是針對驚悸不安的病癥,采用平肝鎮靜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與《素問·五運行大論》:“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總結出一套獨特而系統的五志相勝理論。中醫凡此“形神統一”、“五臟主五神”、“七情氣機論”、“情志相勝”以及獨特的調養情志手段等內容有著鮮明的特色與完整理論體系,應該加以整理、發展和完善,相信對推動現代心理學發展也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2中醫“神”干預療法應在臨床中加以推廣
中醫把治療對象看作是一個完整人,反對“機械論”,尊重人的精神心理。但目前中醫臨床上對患者的精神心理支持缺乏,甚至有些醫生步西醫后塵,根據化驗結果開處方,對患者病因、病機、誘發因素、治療過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對患者內心的心理感受更是無從顧及。據報道,臨床許多疾病都有精神心理因素在內,有些疾病甚至以精神心理因素為主。因此我們應積極釆用心理干預療法,既提高臨床療效,又能減少因藥物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如消化性潰瘍為常見病,呈慢性經過、常反復發作,系經典的心身疾病之一。有研究運用領悟療法,合并藥物治療,患者采用心理咨詢的形式,每隔(1-2)周咨詢一次。每次咨詢均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患者對潰瘍病進行認識領悟,尋找可能的心理致病因素,對不良心理過程由精神科醫生進行解釋、啟發患者通過認識后領悟。治療(1-2)月后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藥物組。再如,當一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后,即便是一位意志堅強的人,也會產生明顯的心理反應,而不良的心理反應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及預后。醫護人員面對癌癥患者應及時、正確地了解其各種心理需求,應用相應的心理照護方法,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引導患者正視現實,擺脫死亡的恐懼心理,使其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及其彌留之際生存的社會意義。
3中醫“神”的研究應給予足夠重視
盡管“神”在中醫理論體系學中有著重要地位,但在本世紀以前的長時期內,中醫學“神”的研究與臨床干預并未受到足夠重視。近現代很多中醫學研究還處于進行中醫藥“還原論、實證論”等現代微觀下的物質形態研究,這與中醫本身所固有的包括形神統一的整體觀、功能系統觀與鮮明的文化特點并不相符。因此,中醫科研也應充分注意其文化特點,不能僅釆用現在常規學科的范式和方法,而應該在天地整體、古今源流、文理方法等方面全面思考、發展、運用與展開,這樣對于中醫科學的健康發展才更為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獨特的“神”相關研究已經引起了各國醫藥學者的重視。例如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1991年成立的補充醫學中心,是美國在西醫學院成立的第一個以研究中醫藥為主的綜合性補充和替代醫學中心。從1995年起連續被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評為全國中醫研究的杰出中心,其研究除了評估中醫藥、針灸療法外,還集中研究中醫身心療法如氣功、冥想療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機制。
四結論
篇2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我要學” “用數學” “共同探討”
新課程改革使學生通過數學體會到其魅力和活力,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學習從而獲得不同的發展。新的學習方式為: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思考中學、游戲中學、合作中學,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讓身體更多的感官參與學習,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與表達的能力、質疑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教師應借助生活體驗,化難為易;注重實驗操作,培養動手能力;挖掘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發展主動思維,探究創新,讓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我在教改實驗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探討。
一、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重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目標,合理引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比如:在復習方程與不等式的知識時,我用講故事的方法開展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故事內容如下:龜兔賽跑,同時同地出發,全程2000米,烏龜每分鐘爬行40米,兔子每分鐘跑400米,兔子跑了一會就在途中睡覺,醒來后立刻以原速向前跑。
(1)若兔子不想輸給烏龜,則它在途中最多只能睡多少分鐘?
(2)如果兔子在途中睡1.5小時(烏龜和兔子的速度保持不變),且兔子不輸給烏龜,則路程至少為多少米?
分析:本題以寓言故事“龜兔賽跑”為原型,又適當創新,以“兔子不想輸給烏龜”為前提,計算兔子可在途中小憩的時間和最短的比賽路程,聽起來頗為有趣,算起來也不費力,主要考查形成問題的解法和一元方程及不等式的有關知識。
解:(1)兔子跑完全程需2000/400=5分鐘,烏龜跑完全程需2000/40=50分鐘。所以兔子若不輸給烏龜,它中途最多可以睡50-5=45(分鐘)。
(2)解法1:設兔子在第t分鐘趕上烏龜,則有400(t-60×1.5)=40t,解得t=100。所以兔子若不輸給烏龜,則路程至少為40×100=4000米。
解法2:設兔子若不輸給烏龜,路程至少為s米,則有s/40大于等于s/400+60×1.5,解得s大于等于4000。所以兔子若不輸給烏龜,則路程至少應為4000米。
問題解決了,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但學生由于年齡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對股票、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不熟悉,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概率時,創設如下情境:妞妞和他的爸爸玩“錘子、剪刀、布”游戲,每次用一只手可以出“錘子、剪刀、布”三種手勢之一,規則是錘子贏剪刀、剪刀贏布、布贏錘子,若兩人出相同手勢,則算打平。(1)你幫妞妞算算爸爸出“錘子”手勢的概率是多少?(2)妞妞這次出“布”手勢,她贏的概率有多大?(3)妞妞和爸爸出相同手勢的概率有多大?“錘子、剪刀、布”游戲是伴隨孩子成長的常見游戲,讓學生倍感親切,易知每題答案都為1/3。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數學和許多領域有密切關系。在教學中處處留意,進行學科滲透,會大大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篇3
一、明確任務,給孩子講講復習的事
因為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一學期,還沒經歷過這樣的考試,我認為有必要告訴孩子什么是期末考試。既要讓孩子明白期末考試怎樣進行,又要讓孩子們的思想重視認真復習,同時也不能給孩子們過重的負擔,造成孩子害怕的心理。開始復習的第一天我用5、6分鐘從三方面方面給孩子講,期末考試的作用——考察這學期你學習的知識,是不是學會了。期末考試的方式——全年級、全校同學同時開始,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卷子。考試那天咱們班不是鄭老師讀題,換其他的老師,你要養成耳聽題、手指題的習慣,認真讀懂題目要求。期末考試的重要性——考試完就要過年了,你們一定會去爺爺奶奶家,親戚、朋友家走走串串,別人一定會問起你考試的事情,你一定要努力復習,取得好成績,高高興興過新年!
二、回顧整理,我學習了什么?我學會了什么?以后還要學什么
每次新學期開始我都會讓孩子看看目錄,這學期我要學習什么?復習時也應有回應,讓孩子回顧梳理自己學習了什么知識。我會提醒孩子,現在請打開你的便攜式“小電腦”,開始搜索——我學會了什么?看誰說的多?在孩子的交流中,我以提綱的形式匯集梳理出學習的內容。
我認為復習不僅培養孩子由繁到簡的能力,而且要培養孩子由簡到繁的能力,于是我要求孩子進行細致的思考,每個知識你學會了什么?舉出一些例子來說明。課堂上我是這樣說的:假如我現在是位老奶奶,你能告訴我認識鐘表是學啥的呀?孩子說:認識鐘表,我知道了時針、分鐘,會認整點、半點。再比如:還有的孩子說分類我學會了,學習用品分一類,玩具分一類。把兩部分東西合并起來,用加法,從整體里拿走用減法……
三、不能貪多,每天突破一個重點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每天復習的知識不能過多。一天一個或兩個單元的知識就可以了,復習的時間三十分鐘,余下的十分可以用來鞏固練習,或總結今天的復習情況,或布置明天復習的內容,讓孩子預習。所以三十分鐘的時間,就要抓住重點復習,選擇的練習也一定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復習20以內數的認識時,重要的知識點有:數的意義,表示多少、表示順序;數的順序與大小;數的組成。我設計的練習:1.請把左數第五個涂上紅色,右數三個涂成綠色。2.與12相鄰的數是( )和( )。3.( )18 1614( )( )8。4.十位上是1,個位上是3的數是( )。5.看圖寫數。(略)
四、換把勺子,孩子們主動“吃”
“換把勺子,讓孩子主動吃”由我家寶寶吃飯想到的,那天我給他買了一把新勺子,同樣的大米稀飯,他吃了一大碗。我們的學生學習也是一樣的,特別是復習的時候,都是學過的舊知識,如果還是常規式練習很難激發起孩子的興趣。比如:在復習計算的時候,我設計不同的形式練習。單個計算的算式我變換成摘蘋果、送信、找鑰匙、種花等形式。連續計算的式子我變換成跳舞題、火車題、破譯密碼題等。
五、每天總結,爭當復習小能手
復習的時候,獎勵是必不可少的激勵手段,畢竟復習的主體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渴望被認可,期待被表揚。適當的獎勵,會激發起他們復習的熱情。我提前設計了一組小獎章,“數學之星”“進步之星”。每天在復習完后進行復結,從四個大組中各挑出2個孩子進行點評獎勵,每天有8個孩子成為復習小能手。根據孩子們復習的情況,挑選出知識扎實,發言積極,能給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解決問題好方法的孩子——當選“數學之星”,挑選出善于傾聽,善于吸取別人方法,把自己原來遺漏的知識彌補上的孩子——當選“進步之星”。
篇4
1醫學人文學的內涵及概念
醫學人文學的出現既不是文人學士的附庸風雅,也不是書齋里的思辨清淡,而是隨著現代醫學所遭遇的倫理困惑和當代生物醫學遭遇到的種種難題,由社會和醫學本身為解決上述難題和當前醫德醫風問題并思考未來醫學性質及目的而主動提出的。但是其概念較為含糊,人們常常把它和人文醫學作為同義詞,相互取代。其實醫學人文學一詞迄今尚無規范統一的定義,但有一點為學者們都認同,即它是一個學科群而不是一門學科。當代的醫學人文學是以生命倫理學為核心的一個學科群,由于直接促成醫學人文學的興起的原因,是發生在醫學領域中那些生死兩難的問題,生命倫理學首當其沖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但是,倫理問題不是孤立的,常常與社會、法律相連,因而當代的醫學人文學是由醫學社會學、醫學法學、醫學哲學等學科群構成,其核心價值指向是維護人類生命的尊嚴和人的權利。
醫學人文學既然是一學科群,那么到底要涉及哪些核心學科?學術界存在一些爭論,并沒有一致的看法。如湖南醫科大學賀達仁將醫學人文學劃分為6大類4個分支約118門課程,北京大學醫史研究中心張大慶則主張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和醫學法學以及醫學社會學作為醫學人文學的核心課程。一般來說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醫學人文學的內容應涉及或包括醫學倫理學、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法學、醫學美學、醫學社會學、軍事醫學、醫學戰創學、醫學與文學藝術、醫學與宗教等。
2醫學人文的內涵及概念
相比醫學人文學,醫學人文的概念更為含糊,一些學者認為醫學人文一詞不規范、不甚嚴謹,在應用上與“醫學人文學”、“人文醫學”等混淆使用。有學者認為醫學人文包含了兩層意義是指“人道的”醫學,強調的是對待他人的善行,如醫學研究、臨床治療中的倫理價值。另一層意義則是指人類的終極關懷與人性的提升,如批評人類控制自然的傲慢,承認“醫學的限度”;王一方認為醫學人文是一種姿態:關注人,注重人的價值,思考人的價值。它也是—種立場,基于一份學術與良知的平衡,一種理性與情感的張力,通過哲學、歷史、宗教的反思和批評,文學、藝術的滋潤;實現醫學目的不斷廓清,醫學終極價值的永恒追問:那就是“人的醫學”,以避免現代、當代生命價值的迷失。杜治政釋義,醫學人文是醫學技術中凝結的對人類生命關愛與尊重的精神,是醫療保健服務以行善為目的宗旨,它涉及醫學及保健服務的終極價值目標的定位,因而可以認為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靈魂。
綜上所述,醫學人文的概念屬形而上,也可以說是—個哲學的概念,是探討醫學內在的人文性。由于醫學研究探索人的生命規律,是以人為中心的研究領域,這就意味著醫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相比有著極大的特別,就是醫學人文的本質特征,這是因為:①生命運動是人體的物質因素、精神因素的雙重作用,是主客觀的統一。人的心理、意志、情感、性格、意識,乃至人類社會的自我意識、文化等精神要素的運動,是生命運動不可或缺的基本內涵,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決定因素。生命運動不僅僅是人的物質(生理的)運動,同時更是精神(文化的)運動。醫學關懷生命,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極其重要的方面是人文關懷。生命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生存,更多的是尊嚴、價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因而,醫學應當成為求真、求美、求善的整體過程,而絕非僅僅看中人體的器官。③作為個體的生命運動的社會性,決定了醫學本身的社會性。從終極目標和價值而言,任何自然科學都是為人類社會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人類價值追求服務的。而醫學更具特殊的是,它直接以人為研究和服務對象,涉及人的一切,醫學就不能視而不見,自然將其納入自己的思考領域,進而自覺地把對個體的生命運動研究置于人類社會價值的思索一并進行。
醫學人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一是突出醫學人文精神,就是人類關愛生命,在醫學活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二是醫學人文關懷,體現的是在醫學活動實踐過程中除了為病人提供必須的診治和康復,還要為病人提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和情感上的服務,以滿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三是醫學人文價值,體現的是醫學的求真、崇善、尚美和醫學達圣。醫學人文價值的存在,不僅是理論上的,更是實際存在,這種存在是醫學內在的本質屬性。
據此,醫學人文可定義為:人們在整個醫學領域或醫學活動實踐中所涉及、所形成、所追求的精神方面的內容以及驅使人們進行醫學活動的心理指向和意志動力,是對整個醫學領域或醫學活動實踐中關涉醫學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和人文價值以及對人的本質與特性、意義與價值等終極問題的探究。其內涵是:人性之上、生命之重、健康之高、人格之尊、追尋醫學的仁愛;集中體現“以人為本”重視、尊重、關心和愛護人。
3醫學人文學與醫學人文相互間的關系
首先,兩個概念的內涵與屬性不甚相同。醫學人文學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對現代醫學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不斷反思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興起的。由于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工程和醫學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創造了現代醫學的輝煌,但同時也使現代醫學出現了難以擺脫的困惑。醫學人文學以歷史、文化、宗教、哲學的視角,審視醫學的演化、追問醫學的意義、重塑醫學的價值,從而更好地理解健康與疾病,理解病患與治療,重新定位醫患關系,重建衛生政策和醫療服務的基石。因此它具有強烈的學科交叉性特質(學科內部、學科間交叉,其外延(內容)包括醫學美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人類學、醫學法學、醫學社會學、軍事醫學、醫學戰創學、醫學與文學藝術、醫學與宗教等。而醫學人文廣義上是較大的領域,涵蓋倫理、法學、醫德等,談及醫學人文,人們常常將之與人文精神相聯系,比如加強醫學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加強醫學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提升醫學人文精神,所以醫學人文是一哲學概念,屬形而上,側重探討醫學內在、普遍、本質的問題。如關于醫學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關懷、人文價值等,是與醫學科學、醫學技術相對的一個概念。
其次,兩者產生時間、背景各異。醫學人文伴隨醫學的誕生和發展,其生成時間要遠遠早于醫學人文學的出現。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本能)醫學、經驗醫學、現代醫學三個主要階段。醫學自產生之曰起即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散發著濃郁的人文氣息。醫學人文是伴隨醫學的產生而產生的,因為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醫學過去不是、今天不是、將來也不可能是一門純自然科學。
篇5
關鍵詞:大學;經濟責任;概念;公共受托責任關系;分析框架
當前,隨著我國大學規模的擴大、大學的經濟功能顯著增強,大學受托經營和管理的公共資源數量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為提高大學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確保公共資源價值保值和增值,大學必須承擔相對應的經濟責任(Accountability)。這一觀點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人們普遍接受并已形成了制度;而在另一些國家或地區,這還是一個新鮮事,甚至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1]一些學者認為,把工商企業實施的成本效益管理主義思想引入大學,是大學市場化的表現,侵蝕和破壞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傳統[2];另一些學者認為,大學履行可測量的經濟責任是政府放權、擴大大學自治的邏輯后果,對防止大學權力腐敗和濫用,提高大學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3]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們對大學經濟責任履行的理論和實踐認識。然而,由于大學組織的非營利性、產品價值的難測性,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對大學經濟責任承擔的認識較為模糊,一些大學出現責任主體不明、責任內容不清、責任履行不徹底,產生機會主義行為,造成效率損失、浪費較大、甚至公共資源流失和損失的后果。《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要明確政府管理權限和職責,明確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權利和責任……要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和承擔相應責任。這為我國大學經濟責任承擔提供了合法的政策支撐。因此,通過對國外相關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對大學經濟責任這一概念的內涵進行界定,并闡述大學經濟責任產生原因,進而分析大學經濟責任的構成及其表現形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可以解釋真實大學經濟責任履行的分析框架:誰對誰負責、負什么責任、以及如何履責,以期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有啟示作用。
一、大學經濟責任(accountability)的內涵
經濟責任,源于英語單詞“accountability”,它廣泛運用于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在高等教育中,一些學者主要將之理解為“高等教育問責”、“高等教育績效責任”、“責任機制”等。這些理解只反映了“accountability”部分涵義。為全面理解高等教育中 “accountability”的內涵,我們認為將其理解為“經濟責任”更為妥當。大學是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類型較多,為研究方便,本文特指我國公立大學,即以國家或地方政府財政經費資助創辦并維持的大學。
1.國外關于大學經濟責任的不同界定
20世紀70年代,受高等教育財政危機的影響,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把工商企業成本效益觀引入高等教育中。自此,大學承擔經濟責任成為政府及其高等教育研究關注的熱點問題,討論熱烈,但沒有形成統一、明確的界定,其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上述對于accountability涵義的理解,雖各有不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大學公共資源使用情況及其產生結果的責任。這些不同的學者分別從績效、責任機制、問責等某一個視角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但這些理解只反映accountability的部分內涵,尚未從系統的視角對公共資源使用過程及其責任主體與責任對象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更沒有一個適合解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學經濟責任承擔的分析框架。那么,什么是大學經濟責任呢?如何構建大學經濟責任的分析框架呢?
2.大學經濟責任的界定
根據上述國外學者的研究,結合我國大學實際運行情況,我們認為,大學經濟責任是指大學受政府及其它利益相關者委托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職責時,自主管理、支配和使用相應的公共資源,大學應該根據授權規定或委托人的特殊要求,依法對受托公共資源的管理、支配和使用及其產生結果的情況承擔行為和報告的責任、義務,如未能按照授權規定或委托人特殊要求管理、支配和使用公共資源或職責履行不到位而不能實現預期目標或效果,大學應當承擔責任并接受必要處罰。
簡單的說,大學經濟責任就是大學對其管理、支配和使用的公共資源負有保值增值并報告的責任,即行為責任和報告責任的統一。其中,行為責任包括保值和增值。所謂保值是指大學人、財、物等各種公共資源保持原有的價值,無貶值、流失和資不抵債等情況的發生;所謂增值是指人、財、物、信息等各種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確保大學職責的有效履行,實現各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所謂報告是指大學客觀、準確、及時的向政府及其它利益相關者解釋與說明公共資源管理與使用及其所產生結果的情況。而責任則包括應盡的職責或義務與未能盡職責或義務所應受到的處罰兩個方面。大學經濟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大學經濟責任是指大學組織或機構在管理、支配和使用公共資源中所應當承擔的經濟責任,主要包括大學與外部橫向組織、單位之間發生的各種經濟往來所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而狹義的大學經濟責任指大學經濟責任的“人格化”,是指管理、支配和使用公共資源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具體包括大學領導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師。前者指組織責任,后者指個人責任。個人責任是組織責任的人格化和具體化,從而使得責任落實到目標行為人。
篇6
俄羅斯北極科考隊于2007年8月2日完成了北極探險最重要的表演,深海潛水艇成功潛至43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并將一面俄羅斯國旗插在上面,再次向世界表明了俄羅斯對北極宣誓之心。
以上的跡象表明,隨著對資源的需求量的增大,對大陸架的爭奪也愈演愈烈,大陸架面積的增多,也就預示著一個國家所管轄海域面積的增多。現在,國內可能人人皆知我國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這不能不歸功于地理教學。但應明確指出960萬平方千米僅僅只是中國的“領陸”部分,這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臺灣及其包括在內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所有屬于中國的島嶼。地理教學應該適當增加一些有關領土的內容,以便讓學生較系統完整地了解領土的概念。
1 領土
領土是指國家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的總稱。
2 領陸
領陸是指國家國界范圍內的陸地及底土(地面以下的部分)。領陸既包括大陸部分,又包括其所屬島嶼。國家有權對所屬陸地、地表及以下無限深度的資源進行勘探、開采、修建隧道、鋪設管道和經營其他事業。領陸只是領土的一部分。
3 領水
領水是指國家管轄下的全部水域及其底土,領水中的“水”有內水和領海兩部分。因此領海只是領水的一部分。其中內水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內海等水體,如我國的長江、黃河、鄱陽湖等都屬于內水。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內海,它主要指一國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包括領灣海岸屬于一國,灣口距離不超過24海里(1海里=1852米)的海灣和領峽(兩岸屬于同一國家領土,寬度不超過該國領海寬度1倍的海峽)。如我國的渤海、瓊州海峽,日本的瀨戶內海等。
4 領海
領海是指沿海從海岸基線向外伸展一定寬度,并處于該國管轄下的海域,是領水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內水不同,在一國領海內,外國非軍用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不損害該國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全球144個沿海國家的領海為12海里。
在領海的概念中提到“海岸基線”。海岸基線不同于海岸線,它是指沿海國劃定其領海外部界限的一條起算線。在國際實踐中,有三種劃分方法:
(1)低潮基線,在退潮時海水退出最遠的那條海岸線,也稱正常基線。適合海岸線平直的國家。
(2)直線基線,在大陸上和沿海外島嶼上選定適當點作為基點,然后將相鄰的基點用直線連接起來,所構成的連續折線。適用于海岸線曲折的國家。
(3)群島基線,連接群島最外緣各國和干礁的最外緣各點的直線。適合于一些群島國家。
我國1958年9月4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的領海以連接大陸岸上和沿海岸外緣島嶼上各基點之間的直線為基線,從基線向外延伸12海里的水域是中國的領海”。
人們還會經常提到“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專屬經濟區是指該國白海岸基線向外延伸200海里的海域。在專屬經濟區內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露水域及其底土自然資源的。如我國對東海油氣田的開發就屬于在此區內作業,具體圖示如下:
5 領空
領空是指國家領陸和領水的上空,國家有權禁止任何外國飛機在其領空飛行,但是各國可以通過締結雙邊或多邊協定,進行定期空中往業,或允許民用飛機臨時進入和通過。對于領空的上限,國際上還沒有統一規定,大概有以下三種意見:
(1)以不同的空氣構成作為領空的劃分依據(各種氣體比例、成分等)。
(2)以航空器向上飛行的最高度(距地面30―40千米)為限。
篇7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的基礎,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難點。搞好物理概念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成功的關鍵。
一、認真學習教學大綱,深入鉆研物理教材
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廣泛應用。對于物理概念,一般都應使學生理解它的含義,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物理基礎知識教學必須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大綱中這些關于物理概念的精辟論述,應作為搞好物理概念教學的指南。
根據大綱的要求,進行針對性分析教材中出現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學性。既必須明確:物理學中為什么要提出這一概念?概念是怎樣被科學的表述出來的?它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體的說應認真鉆研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弄清與物理概念有關的物理事實(包括實驗事實),既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據。第二,要明確這些物理事實提出了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既明確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對概念的意義要逐字逐句的推敲,從而全面準確的弄清它的物理意義,特別要明確概念的適用條件。對其中物理量的定義式、單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關系密切的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明確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為重點、難點或關鍵。
通過鉆研教材要明確某個物理概念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處理好重點。這樣,物理概念教學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有些概念雖然也很重要,但它們是在重點概念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概念,如簡諧振動、交流電等,它們只能算一般的物理概念。還有一些概念,如雷達、激光等只能作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重點概念來說,也應進一步研究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例如,電場強度和電勢是電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但是按教材要求,必修課中電場強度的要求更高些,應重點教學,但在選修教材中,由于電勢對理解電荷的能量的轉化規律和學好整個電學的作用更大,因此就必須把電勢作為重點概念加以重視。
有的概念直接影響到下一階段學習,關系到對某些知識是否能夠掌握,這些就是關鍵性的概念。教材中出現的重點概念,一般都是關鍵性概念,但有些關鍵性概念并不一定是重點概念,這就要靠教師在鉆研教材中去挖掘。應當在明確重點概念的同時,進一步弄清關鍵性概念。例如"單擺"一節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單擺振動的分析,使學生學會判斷一個物體運動是否是簡諧振動,從而掌握分析簡諧振動的基本方法。這樣,簡諧振動的特征式F=-kx中k的概念就是關鍵。正確理解了k的物理意義,就能為學好有關"單擺"的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
總之,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學綱,領會大綱的要求,并且用大綱的精神去鉆研教材,吃透教材。這樣搞好概念教學才有堅實的基礎。
二、編輯本段生動直觀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引入工作做得好,一開始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路納入正軌,對正確理解和掌握要領有著直接影響。
物理概念是物理現象的本質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引入概念時也應依據這一特點從直觀到抽象。
例如:在講述力的概念時,應首先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實例。如:①手提水桶;②馬拉車;③腳踢足球;④磁鐵吸引鐵塊等。然后對這些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和總結,得出力的定義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使學生明確: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馬和車;腳和足球;磁鐵和鐵塊。更應清楚兩個孤立的物體之間并非一定有力存在,這兩個物體之間必須發生相互作用。
總之,在概念教學中,要針對概念的不同特點引入,或從熟悉的生活實例,或從簡單直觀的實驗,或從新舊知識的銜接,生動靈活的引入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質理解概念
物理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學生理解概念,就必須使學生掌握概念的本質。直觀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礎,但概念不能從直觀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須通過學生的思維才能把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飛躍,是使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一步。為實現這一飛躍,就必須啟動學生的思維。在概念教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歸納等多種,只有引導學生的正確思維,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質,使學生全面的掌握概念。例如:講授慣性概念時,首先,從外力停止作用后的標槍、小車等物體仍能沿原來的方向繼續運動這些事實出發,逐個分析,然后綜合得出:運動著的物體若不受到外力作用,仍能保持直線運動。摒棄了"外力是使物體產生和維持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觀點。然后分析小車沿斜面下滑這一實驗:當小車從斜面上沖下來進入毛巾鋪著的水平面上時,小車通過很短的距離就停下來了;而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進入光滑的水平面時,通過的距離就要長的多。平面愈光滑,小車運動的愈遠。對這一事實比較分析得: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速度減小是由于接觸面對它的阻礙作用引起的。分析結果突出了"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是受到其它物體作用"這一本質,而摒棄了"物體不受其它物體的作用,速度會自動減小"這一習慣看法。再在小車實驗的基礎上,運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維方法,設計一個理想實驗:從斜面上沖下來的小車進入一個絕對光滑的平面,由于不受任何阻礙和牽引作用,可以判斷小車將一直運動下去,既做勻速直線運動。突出了"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這一本質的聯系,而摒棄了"物體要受其它物體不變的作用力才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錯誤觀點。最后舉例說明:不僅小車是這樣,其它物體也是這樣,提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防止認為"慣性是某些物體所獨有"的片面認識。把上面個別現象所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出"慣性"的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質,不但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定義、熟記定義,更為重要的是應以定義為基礎,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且認清概念與其它知識之間的聯系。
四、通過反復練習,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會對概念有較全面深刻的理解。
篇8
(上海市金匯高級中學,201103)
概念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合理準確地建立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對橢圓第一定義教學的多種方式進行分析研究,以說明“實驗型學習”在數學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合理性表達以及數學概念本質的意義揭示等方面的優越性。
一、教學案例
【案例1】
教師打開PPT課件,呈現出一幅天體運行圖,同時說道:“大家對橢圓圖形都不陌生,比如月球繞地球運行或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那么什么是橢圓呢?”見學生沒有什么明確的回應,教師立即開始板書:“橢圓定義:……”然后,教師解釋定義中的“定點”“定長”等要素。
【案例2】
課前,教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塊KT板。課始,教師開門見山地說:“這節課我們學習橢圓,請大家先看我做一個實驗。”然后,教師拿出一根細繩和兩顆按釘,將細繩兩端分別系上按釘。接著,教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這是一根沒有彈性、固定長度的繩子,現在我把它兩端的釘子分別插在KT板上,然后用筆尖拉緊繩子,此時筆尖所在點到兩個釘子所在點的距離之和就是繩子的長度。我隨意拉動繩子,筆尖落在另一點,這個點仍保持到兩個釘子的距離之和為繩長(不變)。看我再不停地拉動……”隨著教師的動作,KT板上出現了橢圓的痕跡。在學生觀察橢圓的過程中,教師提問:“你能準確地說出什么叫橢圓嗎?”在學生描述定義的過程中,教師一邊糾正和簡化學生的語言,一邊標記兩個定點的位置:分別標上字母F1、F2。隨后,教師拔下其中一顆按釘,拉緊繩子,再把這顆按釘插在KT板上,同時問道:“你認為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和繩子的長度應該符合什么關系呢?”經過分析后,教師給出橢圓的定義,并再次解釋定義中的各要素。
【案例3】
教師用手電筒從不同方向照射實物圓錐體模型,讓學生觀察其投影。由此,得到橢圓的“形象”。然后,教師通過案例2中的實驗給橢圓下定義。
【案例4】
教師用幾何畫板課件演示:拖動圖1中的點M,顯示出平面截圓錐面所得截線的各種情形。當畫面靜止在圖1中的情形時,教師提問:“請大家看,圖中的截線是什么曲線?”學生回答:“橢圓。”教師表示肯定后,用課件出示圖
【案例5】
教師打開幾何畫板課件,呈現出一個圓,如圖3所示。教師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學生齊答:“圓。”教師在課件中拖動“圓心”,圖形發生變化:重疊在一起的兩個點(焦點)分離,圖形由圓變為橢圓,如圖4所示。教師提問:“你發現圓變成了什么圖形?”學生齊答:“橢圓。”教師追問:“那么什么是橢圓?如何下定義?”學生紛紛議論:“好像圓變成了橢圓,一個圓心變成了兩個圓心。”“圓半徑不變,但橢圓好像有兩條半徑。”“肯定不能叫圓心、半徑,兩個中心也不對,動點P到兩個定點的連線是變化的。”“不過兩條線段總長不變。”學生討論,教師巡視,并對聽到的簡單問題當即予以回答。然后,教師在課件中將動點P到兩個定點的距離測量出來,并將它們的和計算出來(界面如圖5所示),同時說道:“有些同學認為動點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不變,我們用計算機來驗證一下吧。”接著,教師在課件中不斷移動點P,同時說道:“果然不變。你能準確地給橢圓下定義了嗎?”學生得出包含定點與定長的初步定義。此后,教師又在課件中拖動定點F1、F2,橢圓變得越來越扁平直到消失,并反復演示。學生很快明確了定長和定點之間距離的關系:F1F2≤PF1+PF2。最后,教師將橢圓的完整定義寫在黑板上。
二、案例分類及評價或改進
以上7個案例,形式上都是做數學實驗,但反映出執教者對數學概念形成的認知心理的研究水平以及對“實驗型學習”的理解和態度是不同的。“實驗型學習”所提倡的數學實驗類型,主要是案例5、6、7所代表的“模擬實驗”和案例2、3代表的“實物實驗”兩大類。
案例1是比較普遍的“PPT圖片展示”。但這種方式不屬于“實驗型學習”,因為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看到橢圓圖片與聽到橢圓描述沒有什么區別,都沒有實質性的實驗功能,不能說明任何“原理”,不能有效地調動思維活動。實際上,用PPT、flash等非數學教學專業軟件演示的“實驗”,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實驗,反而具有更強的灌輸、說教性質。
案例2是多數教材都采用,多數教師都用過而且仍在運用的“實物實驗”。但有人認為這種方式過時了,沒有必要了,因為用多媒體動畫制作軟件可以制作出那種效果。另外,案例2的引入不自然,可以用案例3的“實物投影”作為鋪墊。
案例3是在案例2的“實物演示”之前,先用“實物實驗”呈現橢圓的形象。這里暗含了人類發現橢圓的“歷史事實”,即人類是從自然的光學現象中發現橢圓的。這種設計有讓學生經歷初始狀態和發現過程的意圖。不過,這里可以將用作投影的實物改為圓形硬質紙片(或瓶蓋之類的圓形物件),因為這比圓錐體模型更容易獲得,產生的現象更明顯,而且更符合認識發生的原始狀態。
對案例2和案例3的手工畫圖,要注意用動作展示思維。教師演示時,可先將兩顆按釘固定在一起,將細繩兩端分別系在按釘上,將筆套入細繩中,拉直畫圖,一邊畫,一邊讓學生描述畫圖的法則,說出圓的定義。這樣可以讓橢圓概念出現得更自然、直觀,學生體驗得更深刻、透徹,也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參與。
案例4、5、6、7都是運用幾何畫板進行“模擬實驗”(不依靠實物,而用計算機處理數學模型的實驗)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但對幾何畫板的作用和用法有不同的理解。
案例4的課件制作太難,技術要求和時間投入過高,不具有推廣價值。不僅如此,用不同的平面去截圓錐,是已經抽象概括并數學化了的想法,不可能是學生的自然想法;而且教師按這一順序引出橢圓概念,很難避免概念循環的錯誤,即用橢圓解釋橢圓。
案例5的優點是直觀,演示效果好,適合學習能力水平較弱的學生。但這種做法需要事先制作課件,使得兩個焦點可以自由移動,而且已經用到了橢圓的性質,只是玄機暗藏在畫面背后,學生不知道而已。因此,對資質好、能力強的學生,這種方式就會顯得“真實性不夠”,看不到現象的源頭,不如改進過的案例2,用實物演示圓變為橢圓的過程。
案例6是對圓上一個動點作一個變換(橫坐標不變,縱坐標按一定比例壓縮),實驗從學生已知的圓開始,過程明白無疑,現象真實可信,而且解析思想表現得簡潔深刻。但缺陷是,兩個焦點是“構造”出來的,教學過程中若處理不好,會出現因果倒置的邏輯問題。
案例7與案例6-樣,初始問題、條件都很明白,定長線段和定點(焦點)都是現場作出來的,因而后面基于此的各種構造都不會有疑義。優點是幾何本質突出、探究空間大、開放性強(如由“和為定值”很容易聯想“差為定值”“積、商為定值”等等,并很容易做類同的實驗),適合資質好、能力強的學生。但同時這也是缺點,若面對的學生能力不夠,依賴性較強,采用這種方式就很可能出現啟而不發的場面,也可能因部分特別“好事”的學生提出一些教師預料不到的問題或進行想當然的操作嘗試,使得課堂很難把控(當然,把控課堂是一種“中國特色”)。
案例5、6、7的優缺點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固定的標準。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借鑒、改造,即因材施教是基本的原則。由此也說明,“實驗型數學學習”是能從實踐上打破“一個模子的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案例中的關鍵問題研究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學中常談的問題,而信息技術往往能在這方面發揮作用。因為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可以具體地制造視覺、聽覺甚至觸覺和嗅覺信息,創設出設計者想象中的“真實”情境。但教學這一內容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情境是為建立橢圓的概念服務的,因此,要在學生的視野內,先呈現橢圓的形象,再分析它的特征屬性,根據特征屬性下定義。案例1并沒有在視覺上呈現橢圓,而只是用概念“衛星的橢圓軌道”來描述橢圓,對學生觀察、認識橢圓圖形的特征屬性沒有作用;案例4則刻意追求了實驗的形式,而忽視了實驗的目的,操作復雜,理解困難。其余5個案例都注意了概念形成的基本過程,即首先呈現具象,然后動態觀察規律,抽象出本質屬性,最后將其形式化、符號化。
教師與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建立概念的基礎方式也不同。學生在沒學過橢圓之前,對橢圓確切的幾何特征是不清楚的,根本不會想到“距離和為定長”之類,簡單的印象就是“壓扁的圓”。案例5、6就是出于對學生經驗背景和認知心理的思考,由圓說起,過渡到橢圓。案例5不僅是話題過渡,而且通過拖動圓心,使圓變為橢圓的過程自然地表現出圓與橢圓的關系;案例6還同時表現出了代數變換與幾何現象之間的關系。這種順應學生心理的做法,能促進學生新認識的有效建構。而案例4用平面截圓錐面得到橢圓的形象,則是在對橢圓的本質屬性十分清楚的情況下,為了此后與其他圓錐曲線的定義形式保持一致,運用“思維返溯”去構造橢圓和其焦點,然后再解釋這樣構造出來的圖形符合橢圓的定義。這樣是不可能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的,弄不好就只能硬灌,而且是“反灌”。
課件的優劣是相對于具體上課的需要和用法而言的,概念課應特別重視概念從直觀到抽象的形成過程的表現。因此,課件應在概念的形成過程和變抽象為直觀上下功夫,千萬不可“怎樣巧妙怎樣做”,甚至“怎么困難怎么做”。有不少教師的潛意識中存在求難、求巧的傾向,覺得問題太簡單、太直接了,就沒有價值,不夠刺激了。其實,按一般審美心理分析,“難”導致的心理反應首先是“煩”,其次是“玄”;只有當主體真切感受到“明白無疑,簡潔而深刻”時,心理反應才能是“美”“妙”。案例4的設計者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很可能是因為想把一個做得很成功的課件(平面動態截圓錐面)用到課堂上。這個課件所要求的制作技術的確很高,用于解釋圓錐曲線的統一性很好,但卻不適合用于橢圓概念的教學。
四、通過“實驗型學習”建立數學概念的意義探討
造成數學概念教學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應試的功利性動機的驅使下,師生對解題教學的重視遠遠超過概念教學,用于解題訓練的時間與精力遠遠多于用于剖析概念形成的過程。其次,生存環境的快速變化,使得大量無序的信息蜂擁而至,學生已經習慣于用眼睛而不是用頭腦處理信息,追求數量大和速度快,不求理性,也無暇思索。因此,數學概念幾乎成為了“差不多”“有印象”的同義詞,而追根溯源、求本究理的心理機制的淡化,則是數學概念學習的最主要障礙。事實上,數學概念涉及數學的本質,理應給予更多的重視。
對于建立數學概念是否需要運用實驗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1.數學概念離不開抽象思維以及嚴謹的數學語言表述,而抽象與嚴謹正是學生疏遠數學的原因。實驗能將復雜、抽象的原理和計算結果,通過信息技術表達得生動、直觀,甚至借助實物調動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
2.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的數學實驗,只能表現“描述式”的數學內容,而對于表現需要深層思考的數學概念,恐怕是無能為力的。
3.概念是事物本身屬性的規定,并沒有什么道理可說,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需要嘗試、猜想、探究的東西,所以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無需做實驗。
4.把一些需要用抽象形式表達的數學對象表達得太形象,本身就破壞了數學的嚴謹性,這種形象化的做法不利于學生(尤其是“學優生”)學會真正的數學。
篇9
關鍵詞 臨床醫學 課程體系 教學內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7
AbstractTo improve the three-yea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aw and medical trends-oriented,form “a special,three prominent,three reinforc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build compulsory,elective course group,to for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hospitals,community,grass-roots need “the next was to go,stay and useful”,practical ability,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er technology talents.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Curriculum Programm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臨床醫學專業在我國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設歷史,在建國前主要以5年制教育為主,建國后,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根據我國的特有國情建立三年制專科層次人才培養并持續發展。平涼醫專臨床醫學專業是在原蘭州醫學院1988年平涼大專班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按照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院校教學改革的規劃和平涼醫專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為進一步提高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效果,經過認真探討,對現有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改革目標
通過深入研究21世紀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思考實現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充分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特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面向醫院、社區、基層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指導思想
堅持高職高專教育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教醫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積極推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發展以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觀,建立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思想和教學思想,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專業學科發展,帶動師資隊伍建設;以師資隊伍建設,帶動課程、教材改革與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醫學技術應用性人才。
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確立學校醫院合作,形成“一專、三突出、三強化”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與本地區、本行業經濟建設發展相適應的集醫院、社區、基層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醫學人才,本著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的原則,確立“一專、三突出、三強化”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一專”為主修臨床醫學專業;“三突出”為基礎理論突出雄厚性、專業理論突出實用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突出綜合性;“三強化”為強化臨床專業實踐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醫院緊密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體系,建立學生實習就業直通車,實現學校與醫院的無縫連接。
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圍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特色構建理論課程體系。本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合理兼顧的原則建立綜合課程群,既進行學科之間的橫向淡化,也進行學科之間的縱向淡化,適應基礎、醫學、人文社會科學間的廣泛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構建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群。必修課分為:“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群”、“職業能力培養課程群”。選修課分為:“公共、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群”和“專業拓展課程群”,各課程群在時間、順序上相互交叉滲透。
落實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構建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根據專業特點,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定位,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與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本著加強三能力(臨床基本醫療操作、計算機、社會適應),加強人文基礎知識,淡化學科意識的原則進行課程的整合與優化,建立了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根據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結合臨床醫療專業人才教育和國內需求情況及世界醫學教育的發展狀況,構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的理論教學新體系,使必修課總學時變為2121學時;選修課設置可選課學時296學時。
通過課程整合,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病原生物學與寄生蟲學》由原來的《免疫及微生物學》、《寄生蟲學》整合而成;《人體結構學》由原來的一門課程變為《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新增課程:臨床基本技能、常用護理技術:使學生對醫學技術操作形成初步的職業素質和對專業的基本認識。全科醫學:適應現代社會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增加社區衛生保健的知識和能力。急救醫學:適應農村社區基層臨床醫師實際應用的需要。
選修課體系
以拓展知識面,加強前沿、新興交叉學科知識為出發點,構建與素質培養相適應的選修課體系。適當減少必修課,教學計劃修訂過程中我們開設了公共、人文選修課、專業拓展選修課,使這些課程貫穿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使人文學科和醫學學科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增加人文學科比例(如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公共音樂 、公共美術、普通話、醫德修養等),增加醫學相關課程(大學語文、醫學文獻檢索、社區衛生服務、常用護理技術、針灸推拿、全科醫學概論、衛生法律法規)等課程選修;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訓練,畢業實習前集中訓練,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拓展學生選擇空間和創新能力,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在課外舉辦計算機等級和英語四六級、AB級輔導班和競賽活動,增加了知識傳授的整合性、應用性、先進性和實踐性,實現了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廣泛交叉滲透,形成了以專業理論、綜合能力培養課程為主干,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理論教學體系。
先進檢查項目和方法列為自學或開設專題講座、補充講義,如“激素在臨床的應用和進展”、“心血管疾病常用臨床檢查項目”、“艾滋病的臨床診斷”、“醫學論文書寫規范”等講座以實現專業教學適應性和先進性的統一,解決了教材滯后于知識更新的狀況,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過多依附于理論教學的狀況,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素質能力培養的結合,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臨床見習(包括課后臨床見習、床邊教學)、課間實習、社區實習、畢業實習的時間,使試點專業的實踐教學總周數達52周,約占教學周數106周的49%;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課的開出,增加綜合性和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課的開出率,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充分掌握醫療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同時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素質提高的主要渠道和切入點。
按照能力、技能的形成過程,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傳統的按課程門類進行實踐教學為按能力要求進行實踐教學,把各門類實踐課重組為3個部分,即基礎技能實踐教學、專業基本技術實踐教學和綜合應用技能實踐教學。
加強和完善實驗室及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建設本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的功能完備、設施條件完善的專業基本技能實驗室,綜合應用技能實驗室。目前已建成外科手術學實訓室,診斷學實訓室,婦產科實訓室,計劃建立多媒體檢體診斷實訓室。
加強院校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教學醫院建立教學、臨床科研協作,以相互依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原則,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
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緊緊圍繞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開設選修課和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科技衛生三下鄉、預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醫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教學要求的病人越來越多,教學任務加重,教學病人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有院校在教學課程及教學理念的改革基礎上,嘗試了多種教學模式:通過建立標準化病人(SP)庫,建立教學真實病人病例庫和建立教學多媒體病例庫來增加教學資源;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醫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對醫學生臨床學習進行分流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較好地解決了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與臨床教學資源的相對減少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子明,陳志勇,高加蓉.我國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現狀趨勢.西北醫學教育,2003,11(4):642.
篇10
摘要:深入剖析新課程理念,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習主體進行有效的開發、引導、鼓勵和培育。
關鍵詞:新課改理念轉變美術學習方式
在新課改理念下,現代學習方式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因此,在美術教育教學的課堂里,應是探索學習和啟蒙思考,而不是宣傳播放和灌輸知識;是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教師強行指示和命令;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而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信任,而不是防范。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重新認識新課改理念下的美術學科性
作為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通常以內省的方式設想人人都會像我們一樣熱衷于美術,似乎我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感到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所有中學生也應該掌握。其結果是以學科本位看待美術課程,過于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漠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導致“三維目標”顧此失彼。其實,基礎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一種生活教育,學生學的不是專業美術,而是生活美術。誠然,美術課程的學習者大多將來不是從事美術的職業畫家,而是具有基本審美能力社會公民。
未來社會是學習性社會,學會學習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術學習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在美術學科中,選擇對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有利于學生未來生活和身心發展,形成學生的基本美術素養,并形成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此,深入認識和拓展新課改理念下的美術學科性,主能對轉變學習方式指明方向。
二、開發學生的獨特性學習
獨特性學習也稱之為個性學習。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每個學習者的學習方式都有其個性的體現,適合個性的學習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就拿學習中的“記憶”來說,有些學生在記憶時是朗朗有聲的誦讀,有的則是默默地讀寫,有的卻喜歡兩人在一起互問互答,有的干脆寫一遍……。這些都是個性學習的表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許多環節,要給學生以自我展示其獨特個性的機會,如:要學生設計花瓶的形狀,自己選擇喜歡的花和顏色,不著意去強調構圖等,不要求“千人一面”,反倒鼓勵“百花爭艷”,各有千秋。這樣,每一幅作品同樣具有鮮活個性的創意美感。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畫自己想畫的畫,畫自己心中的畫,畫出自己的思維靈感,感悟自己的人生體驗。
三、引導學生體驗性學習
體驗性學習即活動呢、操作、實踐、調查、經歷和探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應該動腦子想,而且還要眼睛看,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用手畫、做,體現出身體的參與,達到親身體驗,心靈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正如宋代詩人陸游詩里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
四、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自主合作學習,即教師下放給學生的學習權利,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通過分享合作探究后的學習成果,形成自己的知識。
學生是活潑的有個性的人,是學習的主體,是有待點燃的“火把”。而不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有探求新知的愿望,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有豐富的智慧,有敏捷的思維,有大膽而奇特的想象。這些在學習上的有利因素,教師如果認識不夠,就不能發揮好主導作用,去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大多數學生的才能只能被束縛。學生的心靈被禁錮了,哪還會有靈性?沒有了聰明才智,能力,創造能力就無從談起。當然,學生在學習上失去了積極的態度,只有渾渾噩噩,哪還會有個人見解?墨守成規,不能創新,既開發不了學生的智力,也培養不出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發展是極大的桎梏。因此教師必須徹底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縛,真正轉變觀念,樹立人本意識,徹底為學生的學習做好服務,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合作學習方法,這也是《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探知,解疑釋難,共同發展。從中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獲得終身的發展,適應社會。
五、重點培育問題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