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脈畸形范文
時間:2023-04-09 01:2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靜脈畸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肺動靜脈畸形是少見的臨床疾病,是肺動脈與肺靜脈之間的異常交通,又稱為肺動靜脈瘺、肺血管瘤、肺血管錯構瘤等。本病與遺傳性出血毛細血管擴張癥息息相關。臨床上典型的三聯征為:呼吸困難、紫紺和杵狀指。肺部平片和增強CT是重要的首選檢查方法,肺血管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在栓塞和術前是很重要的,以明確病變部位和數目。栓塞治療是比較安全、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肺動靜脈、畸形、臨床、影像學。
1 病因
肺動靜脈畸形多為先天性,約占80%左右,15%與遺傳有關,胚胎發生機制尚不清楚。繼發性與獲得性肺動靜脈畸形少見。后天者其病因與胸部外傷或手術、長期肝硬化、轉移癌、感染、系統淀粉樣變性等因素有關。
2 病理
肺動脈與靜脈相交通,呈瘤狀。先天性者多合并有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常見口唇、鼻粘膜的出血,皮膚毛細血管瘤等。動靜脈瘺內可見血栓形成,壁鈣化、纖維化。動脈多來自肺動脈,亦可來自支氣管動脈或體循環的動脈,很少來自肋間動脈。本病多為單發,約占42%-74%,多位于兩肺下葉,以左肺下葉最為常見,多發者10%位于兩肺下葉。在病理上可分為2型:囊型、彌漫型。前者瘺道部可形成蜿蜒屈曲的團塊狀血管瘤囊,其瘤壁薄厚不均,又分為單純型與復雜型。單純型由一支供血肺動脈及一支引流靜脈直接交通。囊內無分隔,復雜型由二支以上供血肺動脈與引流肺靜脈直接溝通,瘤囊內常有分隔。彌漫型可遍及兩肺或限于一個肺葉,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之間僅有多數細小瘺道相連,無瘤囊形成。受累動靜脈呈彎曲帶狀擴張,靜脈常常有變性或鈣化。
3 臨床表現呼吸困難、紫紺和杵狀指為本病典型的臨床三聯征。當動靜脈瘺,動脈血向靜脈分流,分流量較小時,由于代償機能而吳癥狀。當分流量較大時,則動脈血氧分壓下降,形成慢性的動脈缺氧,可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如動靜脈瘺破裂,可有咯血、產生血栓癥?;顒雍蠛粑щy是最常見的癥狀。體格檢查最常見的是紫紺、杵狀指和肺血管雜音。臨床癥狀與病變大小有關。有12%-54%可無癥狀、一般為小于2cm的單發病變。
4 影像學檢查
本病未經治療的患者中死亡率可達11%,自然轉歸不良,并發癥發生率高。因此及時準確診斷極為重要。
(1)X線:胸部平片是診斷和隨訪肺動靜脈畸形的常規檢查方法。典型X線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陰影,密度均勻、邊緣銳利光滑。更重要的征象是與此瘤影有二支血管陰影與之相連,內側與肺門相連,一支較粗為肺靜脈,另一支較細為肺的動脈。有此特征可診斷為肺動靜脈瘺是非常準確的。此外透視下可見肺動靜脈陰影有搏動也是此癥的依據。
(2)心臟超聲造影診斷肺動靜畸形比較敏感。特別是對右向左分流特別敏感,但不能提供分流量和解剖細節。對無右向左分流的病人,氣泡或染料很快在右房內出現,然后隨氣泡進入肺循環而逐漸變淡。
(3)CT增強掃描是診斷肺動靜脈畸形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與血管造影同樣可作為本病診斷的金標準。但對供血動脈的顯示不如血管造影。
(4)MRI與CT相比在臨床應用上受到了很大限制。一般用于對那些碘過敏而不能做CT增強掃描或有部分性血栓形成的動靜脈畸形患者。MRI比CT更可取。由于MRI適用人群范圍受限,價格較貴、而且需要較高素質的專業人員,所以目前還不能作為常規檢查。
(5)肺血管造影是診斷肺動靜脈畸形的金標準。不僅能診斷本病,還能進一步顯示其供血動脈及引流經脈。但它是一種創傷性檢查方法,多用于栓塞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患者。
篇2
[摘要] 目的:探討腦動靜脈畸形(AVM)的臨床特點和顯微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以提高腦動靜脈畸形的全切率、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方法:本文回顧分析20例腦動靜脈畸形的臨床資料,重點討論腦AVM的影像學特點、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適應證、方法及注意事項。結果:20例病例均顯微鏡下全切,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腫同時切除病灶4例,4例行術前栓塞,然后手術切除病灶,術后均予病理檢查證實AVM。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偏低,無神經功能缺失加重,無手術死亡,出院時療效優良共17例(85.0%),病殘3例(15.0%)。14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部分殘留復發3例,其余均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結論:顯微外科是目前治療腦AVM的主要方法,隨著現代影像學和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結合術前血管內栓塞治療,能夠提高Spetzler-Martin高級別腦AVM的治愈率,降低手術風險;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區的腦AVM的安全、有效治療方式。
腦動靜脈畸形(AVM)是一種先天性疾病,18世紀中葉被發現。腦血管畸形發病率為0.02%~0.05%,可存在于中樞系統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腦半球為主,常引起局部腦組織的盜血、癲癇、頑固性頭痛及局部性神經功能障礙、腦出血等癥狀,其預后欠佳,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高。在顱內血管畸形中最常見。隨著現代影像學的迅猛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未破裂腦動靜脈畸形被發現。同時由于顯微外科、血管內栓塞治療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對腦動靜脈畸形的療效明顯提高,對我科2003年9月~2007年11月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20例腦動靜脈畸形進行回顧分析,并結合文獻對其發病特點、臨床表現、手術入路選擇、手術操作技巧及其并發癥進行探討,以期提高腦動靜脈畸形的治愈率。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3例,女7例;年齡9~71歲,平均40.7歲。首發癥狀為顱內出血15例(75%),癲癇4例(20%),頭痛、頭昏12例(60%),肢體神經功能障礙5例(25%)?;窝芪挥陬~葉、額頂葉7例(35%),顳葉、顳頂葉3例(15%),頂葉4例(20%),枕葉6例(30%);畸形血管屬小型(最大直徑<3 cm)3例(15%);中型(3~6 cm)11例(55%);大型(>6 cm)6例(30%)。S-M分級:Ⅰ級5例(25%),Ⅱ級9例(45%),Ⅲ級3例(15%),Ⅳ級3例(15%)。
1.2 影像學檢查
本組20例行CT檢查,顯示顱內血腫15例;腦內低密度或混雜密度區3例,有明確的條索狀或斑塊狀不規則增強;4例行MRI檢查,均見腦內有迂曲成團的血管流空區。術前16例診斷為AVM并做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另4例行急癥手術,術中明確看到畸形血管團并給予切除,術后予病理檢查證實AVM。
1.3 治療方法
腦AVM的治療有手術治療、血管內栓塞治療、放射治療、保守治療、綜合治療。本組20例病例均行顯微鏡下開顱手術。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腫同時切除病灶4例,4例行術前栓塞,然后手術切除病灶4例,術后均予病理檢查證實AVM。
二、結果
按本組20例病例均顯微鏡下全切,切除病灶12例,清除血腫同時切除病灶4例,4例行術前栓塞,然后手術切除病灶,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偏低,無神經功能缺失加重,無死亡。術后均予病理檢查證實AVM。術后20例病例好轉或痊愈出院,出院時按照史玉泉等的標準評定療效,療效優良共17例(85.0%),病殘3例(15.0%)。14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部分殘留復發3例,其余均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
三、討論
腦AVM是腦血管發育障礙引起腦局部血管數量和結構異常并對正常血流量產生影響的先天性疾病。對于腦AVM的手術適應證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但手術切除AVM是最經典、最常用的方法。根據Yasagil顯微手術治療414例統計資料,死亡率為2.44%,重殘率為5.9%,輕殘率為9.8%,治愈率為81.9%。顯微外科切除仍然是首選的根治腦AVM的方法。隨著放射、血管內栓塞、神經導航、電生理監測、顯微外科技術等診斷、治療及輔助治療手段的不斷發展,顯微鏡下對腦動靜脈畸形手術切除的療效明顯提高。
3.1 腦動靜脈畸形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條件
腦動靜脈畸形的理想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方法應符合以下條件:①切除病變畸形血管團或阻斷供血動脈,消除盜血現象,改善腦供血情況;②能防止病變再出血;③盡可能避免功能區神經及血管副損傷,保持腦神經功能完善;④能解除頑固性頭痛,緩解增高的顱壓。根據AVM的部位,可以經腦表面、顱底、腦室系統等切除病灶。
3.2 切除腦動靜脈畸形的適應證
顯微鏡下手術切除腦動靜脈畸形首選的適應證應包括:①病變遠離功能區,如額葉前部或枕葉,病變小而淺,手術切除對腦功能影響不大;②年齡大于40歲,病變位于運動語言區、胼胝體等重要部位較局限,也可行顯微手術切除;③40歲以下、反復出血有生命危險者;④盜血嚴重,出現進行性偏癱、智力減退者;⑤癲癇反復發作,藥物難以控制者。
3.3 切除腦動靜脈畸形手術技巧
術中首先確定病灶的邊界,然后設法阻斷供血血管,在畸形血管團壓力下降的情況下,逐步分離和切除病灶,對于邊緣分支型及穿動脈分支型的供血動脈應注意保留主干,只可以切斷連接AVM的小分支,完全游離病灶,最后阻斷引流靜脈。手術可以一次性解決畸形血管團再出血,使AVM得到根治。
3.4切除腦動靜脈畸形的并發癥及其防治
顯微鏡下手術切除腦動靜脈畸形的并發癥及其防治:①手術操作嚴格從畸形血管團與腦組織間膠質增生帶分離,不當可損傷正常腦組織結構以及血管,常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對于位置深、處于重要功能區域的AVM尤其如此。②盡量減少畸形血管團出血,預防術中、術后正常灌注壓突破綜合征(NPPB)發生。為了控制出血和增加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患者術中應采取半坐位或頭部抬高,術中應用降壓措施,維持收縮壓在80~90mmHg(1mmHg=0.133kPa)。也可以大劑量巴比妥麻醉聯合控制性降壓,維持收縮壓在90~100mmHg,降溫,維持體溫在30~32℃,但手術殘留病灶是再出血的隱患。③術后發生逆行性血栓形成。④對于巨大、高流量、病變深在廣泛的AVM,不可強求一次性完全手術切除,可采用分期手術或血管內栓塞與手術聯合治療。
3.5結論
腦AVM的治療方法有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血管內栓塞治療、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本組全部采用顯微外科治療。AVM全切除術目前仍是最徹底、可靠的方法[3]。由于顯微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不能手術切除的AVM已越來越少。外科手術的目的在于切除畸形血管團或阻斷供血動脈、解除頑固性頭痛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適于有大量出血、伴有血腫或多次少量出血、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者,藥物不能控制的頑固性癲癇患者;頑固性頭痛不能緩解者;精神智力障礙進行性發展者。對年齡較大的患者(55歲以上)手術應慎重,因手術本身的危險可能超過患者不治療的危險。對于巨大的高流量、位于深部或功能區的AVM,不強求一次性完全摘除,可采用分期手術或術前術后逐步栓塞術,或者兩者并用。據報道,直徑大于2cm伴有深部供血動脈和廣泛引流靜脈的AVM,單純手術切除比栓塞后手術切除的并發癥明顯增多。畸形血管團分次栓塞后,血流重新分布,可防止手術使腦血流動力學突然變化而產生腦水腫和彌漫性腦出血。本組4例先行介入栓塞治療,再行手術全切治療。另外,手術時機的選擇也極為重要。如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內出血(但不危及生命),應等到復查CT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消失和腦內血腫引起的繼發性損傷恢復后再手術。如血腫威脅生命,則應急癥手術清除血腫,可能時將AVM一并切除。此時,可遺留部分畸形血管團,但要注意術中嚴密止血。顯微外科手術能明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顯微鏡下手術切除腦動靜脈畸形是目前治療腦AVM的主要方法,隨著現代影像學和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結合術前血管內栓塞治療,能夠提高Spetzler-Martin高級別腦AVM的治愈率,降低手術風險,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區的腦AVM的安全、有效治療方式。
本研究對20例病例均顯微鏡下全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良好的手術麻醉和暴露,嫻熟的顯微操作,可以減少周圍重要神經及血管的副損傷,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癥。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32-654.
[2]KaderA,GoodrichJT,SonsteinWJ,etal.Recurrent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fternegativepostoperativeangiograms[J].JNeurosurg,1996,85(1):14.
[3]李江.腦血管動靜脈畸形血管內栓塞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1,39(9):677-678.
篇3
[關鍵詞]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腦動靜脈畸形; 血管內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Abstract] Objectiv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 26 cases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during treatment as needed with conventional DSA, 3D-DSA, virtual endoscopy, technology road map, to analyze the feeding arteries, vei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bnormal group.Results 3D-DSA can help choose the right working angle, a clear micro-catheter and out of shape the direction of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f abnormal group embolism; virtual endoscopy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can clearly show the anatomy of the road map technology can monitor and Onyx control the direc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AVM embolization, reflux or timely detection of serious danger to the direction of flow.Conclusion 3D-DSA, virtual endoscopy, the path mapping technology in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in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fers more than conventional DSA image data rich and comprehensiv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o facilitate intervention.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腦動靜脈畸形(AVM)是顱內常見血管病,因胚胎早期腦血管原始胚芽發育分化異常而引起腦血管發育的變異,也就是腦動脈與靜脈之間缺乏毛細血管,致使動脈直接與靜脈相通,形成腦動靜脈之間的短路,產生一系列的腦血液動力學上紊亂的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疾病[1]。組織病理學特征表現為動靜脈之間缺乏正常的毛細血管,形成曲張的動脈和靜脈錯綜集簇的血管團。同時伴有可導致腦出血、腦盜血等而引起一系列腦功能障礙,因此必須進行積極治療。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技術的應用,對AVM的診斷更加全面和精確,目前被認為是診斷AVM與外科及介入放射栓塞治療重要檢查方法。
1 臨床資料
1.1 病人資料 我科在2008年8月-2010年6月期間共進行76例腦AVM的血管內治療,其中男性5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37歲,臨床表現為腦出血53例、癲癇12例、頭痛11例。
1.2 機器設備 GE公司的Innova3100數字減影系統,Advantage Workstation4.2三維圖像處理工作站,MeoRao Mark V高壓注射器,Konika DryView7520干式激光相機。
1.3 方法 患者仰臥位,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插管。行常規雙側頸總動脈及椎動脈常規DSA檢查,再做病變部位3D-DSA檢查,旋轉180度,最大旋轉速度40度/s,先正側位對位并試驗性旋轉,然后第2次旋轉并注射造影劑。對比劑為威視派克(320mg/ml)。對比劑用量:頸動脈25ml/次,速率5ml/s;椎動脈15ml/次,速率3ml/s。X-ray延遲1.5s,造影劑注射時間5s,總旋轉時間6s,參數設置根據腦AVM的大小,流量和流速作相應的調整,所得3D-DSA圖像輸入處理工作站,進行三維圖像及仿真內窺鏡重建[2]。在路徑圖狀態下,選中透視減影(fluoro subtraction)并同時推造影劑,在造影劑最充盈時松開透視即可獲得滿意路徑圖,再透視就只顯示當前操作血管路徑情況和栓塞材料分布情況。
2 結果 全部7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3D-DSA、仿真內窺鏡重建和路徑圖技術結合檢查,均清楚看到新注射進入血管畸形團Onyx膠的分布,避免了新進入的Onyx入畸形團內的Onyx膠所混淆。本組完全栓塞18例(23.68%)近全栓塞或大部栓塞31例(40.79%),部分栓塞27例 (35.53%);沒有重要血管誤栓現象。2例運動區和1例基底核區AVM栓塞后出現一過性肢體運動障礙,經擴容、擴血管等治療后緩解。栓塞后發生出血2例,其中1例保守治療后恢復,另1例行血腫清除術。
3 討論 DSA仍然是目前公認的診斷腦AVM的“金標準”。它可提供比較可靠的異常血管團的大小、供血動脈、血流速度、回流靜脈等影像學資料,但另一方面,由于仍然存在一些成像方面的問題以及有創性、費用高的缺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應用。3D-DSA血管成像技術的發展,克服了普通DSA的成像缺點,它可以從各個角度清晰地顯示顱內各動脈血管的3D動態結構、形態、大小、位置及毗鄰關系[1];仿真內窺鏡重建利用圖像工作站的軟件對空腔器官內表面具有相同像素值的部分進行三維重建,模擬光學纖維內窺鏡效果的方式來顯示其腔內結構的技術必要時可附加偽彩著色,以獲取血管腔道內三維或動態三維解剖學圖像[3]能清晰顯示血管腔內解剖情況;路徑圖技術能很好地監測和控制Onyx的走向。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的放射劑量、造影劑用量和縮短檢查時間,從而提供了比普通DSA更為準確、快速、安全的手段,提高手術介入治療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通過以上資料分析,與常規DSA相比,3D-DSA、仿真內窺鏡重建和路徑圖技術結合檢查可提供更加豐富、直觀和全面的影像資料,使復雜的腦血管疾病又多了一種新的分析手段,是常規DSA的重要補充。
參考文獻
[1] 嚴敏,詹仁雅等.腦動靜脈畸形的研究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06,33(5):421.
篇4
【關鍵詞】 多層螺旋CT; 后處理技術; 肺動靜脈畸形
肺動靜脈畸形(pulmonary artery-venous malformation,PAVM)是指肺動脈與肺靜脈直接相通形成的血流短路,是非常罕見的心臟外右向左分流性疾病[1]。雖然PAVM在臨床上發病率較低,但由于它可能會引起嚴重的臨床后果,如腦栓塞、致命性大咯血等[2],因此即時準確的診斷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MSCT的推廣和應用,因其具有方便快捷,且有強大的圖像后處理技術等優點,為PAVM的診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現筆者通過復習PAVM的MSCT影像表現,探討MSCT對PAVM的診斷價值,旨在提高對PAVM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1年3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10例經影像和臨床證實的PAVM病例MSCT資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齡7~64歲,平均33.5歲。7例無相關臨床癥狀,因體檢或其他疾病行肺部檢查偶爾發現,1例活動后呼吸困難、發紺、胸痛。1例出現咳嗽、咯血癥狀。1例左側肢體無力,意識模糊。
1.2 檢查方法 使用siemen senation 16及philips brilliance 6多層螺旋CT。掃描參數為:120 kV,150~250 mA,掃描層厚5 mm,螺距為1~1.5。于深吸氣后屏氣掃描,掃描范圍從肺尖至后肋膈角水平。增強掃描對比劑為碘海醇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檢查結束后在工作站運用多平面重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術獲得重建圖像。
2 結果
10例經影像和臨床證實的PAVM病例中,9例為單發,其中1例位于左肺,8例位于右肺;1例為多發,兩病灶分別位于左右兩肺葉,9例PAVM畸形動、靜脈均位于同一肺葉,其中8例PAVM畸形動脈來源于相應肺動脈,畸形靜脈匯入相應肺靜脈;1例PAVM畸形動脈來源于相應肺動脈,畸形靜脈匯入臨近胸壁靜脈;1例PAVM畸形動、靜脈分別位于不同肺葉(畸形動脈來源于右上肺動脈,畸形靜脈匯入右下肺靜脈)見圖1。三維重建PVAM可清晰顯示瘤囊、畸形動脈和引流靜脈,見圖2。
3 討論
3.1 PAVM的概況 PAVM是一種臨床少見病,它是指肺血管的發育異常,擴大的動脈經過薄壁的血管囊直接進入擴大的靜脈。動靜脈之間的畸形血管因為經常處于肺動脈壓力的作用下,病變逐漸加重。大多數由先天發育異常造成的,但亦有報道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由創傷、血吸蟲病、感染性病變和腫瘤等原因引起[3]。根據病灶供血動脈及回流靜脈的特點,PAVM分為3型[4]:(1)單純型:最為常見,單個擴張的血管瘤囊,為一支供血動脈和一支引流靜脈,交通血管呈瘤樣擴張,病灶單發占2/3,多發占1/3。(2)復雜型:多個擴張大小不等的動脈瘤囊連接多支肺動脈和肺靜脈。(3)彌漫型:較少見,兩肺內多發小的肺動靜脈瘺為特征,多伴有肺外靜脈的擴張。本組資料9例均為單純型,1例為復雜型。
3.2 PAVM的MSCT表現 病灶為單發或多發,形態呈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密度均勻,邊界清晰,病灶邊緣可見血管蒂征,增強掃描后病灶和肺動脈同步強化,部分肺動脈血液因為肺動靜脈畸形的引流直接進入肺靜脈致左心房早顯影。
3.3 MSCT及重建技術對PAVM的診斷價值 CTA是指利用螺旋CT在檢查者靶血管內對比劑充盈高峰期進行持續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始數據的采集,然后應用計算機后處理軟件重建出靶血管立體影像的技術[5]。MSCT薄層掃描得到軸位圖像,可以發現PAVM的位置,然后再加上后處理技術,診斷PAVM時可以清晰判斷病灶位置,大小、數目,分型和供血動脈來源,數目和直徑,顯示供血動脈,引流靜脈解剖關系,這對于臨床醫生選擇何種栓塞治療方案有重大意義。以往DSA是PAVM的“金標準”,它對細小的血管分辨率高并可以直接介入治療。但DSA價格昂貴,檢查耗時,且屬于有創檢查存在一定安全風險,此外DSA雖能進行多角度觀察,但多角度無疑增加了照射劑量和對比劑用量,而MSCT血管成像只需經外周靜脈注射1次對比劑,進行1~2次掃描,即可對靶血管進行多軸向的觀察,不僅無創而且方便安全。因此DSA在行介入栓塞時是很好的方法,而單純診斷時沒有必要行此檢查[6-7]。胸片對診斷較大PAVM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對較小病灶容易漏診或誤診,且胸片診斷PAVM的特異度及敏感度不高,所以胸片只能作為一種篩選的方法。MRI技術由于在血管影像中有流空現象,有較高的特異性,但其圖像分辨率較低,對小的病灶顯示有一定的局限性。而MSCTA空間分辨率高于MRA,且MSCT強大的圖像后處理軟件MIP、MPR、VR技術,不僅可以追蹤血管來源和歸屬,快速、任意角度的旋轉不同角度顯示PAVM病灶的解剖關系和空間位置,還可以準確測量供血動脈的直徑,明確動脈栓塞的最佳位置有重要價值,其敏感度與血管造影相似[8]。這對肺動靜脈畸形的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后的隨訪復診具有重要價值[9]。近年來,研究認為MSCTA及其三維重組對PAVM的診斷及解剖顯示優于血管造影,可部分取代常規血管造影或DSA,成為確診PAVM的首選檢查方法[10]。
綜上所述,MSCT及后處理技術可以清晰顯示PAVM的血管瘤囊、粗大的供血動脈和迂曲的引流靜脈,對PAVM的診斷有重要價值,可作為首選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程琦,韋瑋,吳國忠.肺動靜脈畸形的影像診斷[J].上海醫學影像,2005,14(2):119-121.
[2] Moussouttas M,Fayad P,Rosenblatt M,et al.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cerebral ischemia and neurologic manifestations[J].Neurology,2000,55(7):959-964.
[3]金建敏,孫永昌,陳東寧,等.肝肺綜合征Ⅱ型肺血管異常合并血胸病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0,9(1):61-65.
[4]周燕發.胸部X線、CT、MRI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96-301.
[5]于寰,張朝陽,段凱,等.MSCTA在肺動靜脈畸形診斷中的應用(附18例病例)[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3):78-80.
[6]黎軍強,劉彪,王麗娜,等.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肺動靜脈畸形的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3):447-449.
[7] Swischuk J L,Castaneda F,Smouse H B,et al.Embolization of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J].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00,17(2):171.
[8]韋建林,郭興.肺動靜脈畸形影像學診斷及治療[J].放射學實踐,2009,24(7):801-803.
[9]王亞瑟,熊麗琴,王俊,等.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動靜脈畸形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6):1061-1062.
篇5
【關鍵詞】胃動靜脈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鈦夾止血法;電凝止血法
作者單位:476300河南省虞城縣人民醫院內五科如果某些患者經常性反復性的出現上消化道的出血現象,并且病因不明顯,無法得到確診,則已證明患者的胃動脈血管出現了畸形。對于該方面的疾病,通過藥物等手段進行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并不顯著,并且即便暫時治愈,復發現象也經常發生。近年來,國內外的醫療機構普遍使用內鏡治療法來對胃動靜脈上消化道的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并且療效顯著,復發率低。其中,內鏡金屬鈦夾止血法的效果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本文將通過對鈦夾止血法和藥物噴灑及電凝止血法所得到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具體論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07年至2011年在我院就診的100例胃動靜脈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為42歲。且全部患者均排黑褐色血便及具有突發性的嘔吐,嘔吐物為咖啡色的胃內物。向全部患者交代治療方法,將100例患者分為A、B兩組(根據患者的自愿)進行治療。
12方法治療所需的主要器械包括Olympus胃鏡,HX110UP型可旋轉式鈦夾夾閉器及Olympus HX610135型的金屬鈦夾。如果患者的黏膜血管出現活動性的出血,且呈斑片狀進行擴張,或者存在著附著性的2~15 mm的血痂,或者有輕度的潰瘍等現象,均可以作為對動靜脈血管畸形的診斷標準。
如果在手術之前患者的脈搏>109次/min,或者患者的血液收縮壓<12 kPa,則必須要對患者采取補液和輸血等相應措施。在患者穩定了生命體征之后,開始執行內鏡的常規插入。對于B組患者,為使內鏡視野清潔,須用含去甲腎上腺素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清洗。若在觀察過程中發現血管畸形病變,并且伴有出血現象,應立即進行電凝止血。對于A組的患者,在內鏡探入后,首先也要進行清洗工作,如果發現和以上相應的病狀,應立即通過鈦夾推送裝置使得鈦夾能夠接觸病灶,并且保持垂直狀態,在將鈦夾進行收緊并且離斷時要注意,鈦夾必須要和出血位置的兩側對準,從而將病灶及其周邊組織進行鉗夾以達到止血的目的。若想增加止血效果,可利用多枚鈦夾。
2結果
A組的止血成功的患者45例,成功率為900%,B組的止血成功的患者為41例,成功率為820%。A組患者治療后復發出血的有3例,復發率為6%,B組患者治療后復發的有24例,復發率為48%。兩組數據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大出血量指的是出血量>800 ml,其中A組患者12例,24%,B組患者15例,30%。兩組數據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中有18例患者通過鏡下觀察出現涌血現象,32例患者出現滲血現象,分別占36%和64%,B組中涌血現象16例,34例患者出現滲血現象,分別占32%和68%,兩組數據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中有3例患者為多發病灶,占6%,B組中有1例患者為多發病灶,占2%,兩組數據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上消化道的出血現象主要是由于胃動靜脈的血管畸形所引起的。由于藥物治療等手段不能很好的對該病癥進行治療,且出血現象的復發率較高,所以內鏡治療已經成為了現今對于該病治療的最主要方法。通過內鏡對患者病變部位及其特征做到直接的觀察,從而能夠有效的結合臨床的表現對患者進行病情的評估,而且內鏡治療法還具有無創傷性和高敏感性等特點,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傳統治療胃動靜脈血管畸形出血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風險性極高的手術治療。激光、微波及電凝等內鏡治療方法雖然較之手術治療危險性略小,但是其導致的出血率仍然偏高。近年來由于內鏡下金屬鈦夾止血法由于其止血率高,且復發率等優點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所以,在對胃動靜脈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時應首選胃鏡檢查,其次為了提高止血成功率,應采取金屬鈦夾這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劉運祥實用消化內鏡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5(9):140.
篇6
[關鍵詞] 平陽霉素;動靜脈畸形;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1-0153-03
The application of selective vessel ligation in operative treatment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HU Zhengxiang CHEN Shijiu YANG Jun FANG Hong LI Zhi LONG Ha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 519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xtremit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by combining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of pingyangmycin with surgical excision after the vessel selectively ligated. Methods 26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ing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of pingyangmycin with surgical excis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angiography before operative treatment. Separating and ligaturing the main nutrient artery during operation in group A(15 cases),but group B(11 cases)not. Observed and evaluat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operation.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12 mouths, in group A, 80.0% were cured(63.6% in group B),13.3% markedly improved(18.2% in group B), and 6.7% improved(18.2% in group B).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Z=-2.975,P
[Key words] Pingyangmycin;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Operative treatment
動靜脈畸形是胚胎血管發生過程中結構異常,血管內皮細胞無異常增殖,隨年齡而逐漸增大,不會發生自然消退。動靜脈畸形可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以顱內、顏面部和四肢多見[1],常嚴重影響局部皮膚、肌體組織的結構和外觀,導致畸形和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外科手術、覆膜支架、彈簧圈栓塞及硬化劑注射、凝血酶和(或)高滲葡萄糖注射、激光及放射療法等[2]。血管畸形的治療方法很多,各種治療方式均有其適用范圍、治療優勢和缺陷。2012年5 月~2014年5月我院采用選擇性血管結扎后平陽霉素管腔內注射聯合手術切除治療肢體動靜脈畸形,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擇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動靜脈畸形患者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齡13~51歲,中位年齡 21歲。分為A組15例,B組11例,病變部位為前臂5例,手部2例,大腿12例,足部7例。主要表現為自幼發現局部有軟組織腫塊,隨年齡增長,局部膚色改變、腫塊增大,病變部位聽診可聞及間歇性或連續性血管雜音,引流靜脈迂曲擴張。其中病變在足部的病例中5例有患趾粗大、相鄰足趾細小畸形表現。所有病例行血管造影檢查,均診斷為動靜脈畸形。病變大小為2 cm×3 cm~10 cm×12 cm。
1.2 術前血管造影
上肢病變造影采用Seldinger技術逆行穿刺股動脈插管,先在主動脈弓造影后,再插入患肢血管造影。下肢病變采用Seldinger技術逆行穿刺對側股動脈插管,先在腹主動脈分叉處和患側髂動脈造影后,再插入患肢血管造影。經造影后全面了解病變部位、累及范圍、供血動脈、引流靜脈及側支循環情況。
1.3 手術治療
所有病例均行手術治療。術前根據造影結果用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定位病灶主要供血血管,均驅血后上止血帶。根據定位及體表皮膚情況綜合考慮設計切口,應盡可能容易找到定位血管。A組術中仔細分離結扎供血血管,待確認結扎可靠,用注射器向結扎血管病灶端注射平陽霉素溶液(平陽霉素針劑8 mg溶于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1~3 mL中;平陽霉素針劑:規格8 mg,哈爾濱萊博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1807)。對于彌漫性病變病例,另于切除范圍之外的病灶內多點回抽見血后注射,根據病變范圍大小調整藥物用量,平陽霉素總量不超過8 mg。注射完成并保持局部壓迫10~30 min,延長平陽霉素反應時間,然后盡量從病灶外周及底部翻剝病灶,如病灶切除后不能直接縫合或有較大組織缺損,用植皮、局部皮瓣轉移或游離植皮修復,也可用擴張器植入擴張正常皮膚以二期病灶切除覆蓋創面。B組除不分離結扎主要供血血管外,余處理均與A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
治療后 1個月進行首次復查,最終療效則在末次治療 6個月后判定。①治愈:病灶完全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②顯效:病灶近全切除或縮小80%以上,隨訪瘤體穩定或生長緩慢,無疼痛等癥狀,肢體功能正常。③好轉:病灶主瘤體被切除或瘤體縮小30%以上,疼痛癥狀減輕,能維持正常生活。④無效:瘤體復發,癥狀無改善或功能明顯障礙,影響正常生活[3]。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非參數檢驗(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對兩組處理方法療效進行統計分析,P
2 結果
國際脈管性疾病研究協會(ISSVA)Schobinger分型將動靜脈畸形在臨床上分為四期[1],各期臨床癥狀如下:Ⅰ期即靜止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紅斑或色素沉著;Ⅱ期即臨床擴展期,主要表現為皮溫高,有搏動、雜音,質硬;Ⅲ期即組織破壞期,主要表現為疼痛、潰瘍、出血、骨損害;Ⅳ 期即失代償期,主要表現為心功能衰竭。
本次26例患者造影后均診斷為動靜脈畸形(附1例造影所攝正側位片,封三圖6,7),與術后病檢結果一致,術中如未能完整切除病灶,則行大部切除并于未能切除病灶內多點、多次穿刺注射平陽霉素。所有患者術后隨訪1 ~12個月,其中3例(A組1例,B組2例)縮小不完全的患者于術后1~2 個月補充硬化治療。除1例(B組)發生局部皮膚壞死行植皮修復外,其余均未見嚴重并發癥,未見局部腫塊復發,生活工作均正常。兩組病例治療療效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非參數檢驗(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對兩組處理方法的療效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Z=-2.975,P=0.03,P
表1 本組26例患者隨訪治療療效[n(%)]
3 討論
血管畸形是胚胎血管在發生過程中的結構異常,不具有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消退行為。血管畸形又分為高流量型和低流量型,而動靜脈畸形屬于前者。足部病變病例中有3例表現為患趾較對側健趾肥大,其可能與畸形血管中血流瘀滯有一定關系,但不一定由病變血管導致而成。動靜脈畸形的男女發病比率為1:1,而本次病例中男女比例為1:1.4,可能原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個人外表和美觀,更有就醫傾向。
血管畸形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超聲對軟組織血管畸形有重要的診斷價值[4],但對較小較深及臨床表現不典型者往往診斷困難;CTA、MRA及DSA等均是可靠的檢查手段,而血管造影對動靜脈畸形的診斷可等同于病理診斷[1],其顯示供血動脈、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靜脈最為清晰,是手術前的必查項目。術中根據造影結果能準確、快速地找到供血血管,與傳統血管結扎相比能縮短手術時間,并能避免術中盲目探查血管增加手術風險。
動靜脈畸形的病變經常被誤診誤治,有時甚至有災難性的后果。有病例報道稱因足部動靜脈畸形經多次手術最終導致肢體高位截肢[5]。由于新生側支循環的形成,穩定性的病變受到機械干擾有可能發生明顯惡化,因此有人建議對動靜脈畸形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僅在并發嚴重癥狀或體征明顯時加以治療。血管畸形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和兩者結合的綜合療法。對于廣泛性病變,由于病灶不能完全切除,單純血管結扎后手術切除治療不完全,而在手術切除前用硬化劑腔內注射可使未能切除病灶硬化,能縮小甚至清除殘留病灶。平陽霉素已被證明是對血管畸形治療有效的硬化劑,黃益燈等[6]用動物實驗表明,平陽霉素鼠脾內注射可引起脾竇內皮細胞凋亡,且細胞凋亡相關蛋白水平隨著平陽霉素接觸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局部注射硬化劑或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畸形有一定療效[7-8],但對于其血管較為豐富,血流量甚大的病例則基本無效或局部藥物注入受到限制,同時藥物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劑量。蘇彤等[9]采用冷凍聯合平陽霉素注射法進行動物實驗,通過組織病理及電鏡觀察血管內皮變化,證明此法能有效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管腔堵塞,但其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張金山等[10]使用32P膠體瘤體內注射治療小兒皮下海綿狀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療效。在所有治療方法中,將病變完整切除是根治的惟一方法[11],但單純的手術治療其復發率較高。卿勇等[12]對15例動靜脈畸形患者行單純手術治療,其中有4例在術后6個月~2年復發。近年來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療法成為治療血管畸形的主流治療方式。趙堂海等[11]應用超選擇性動脈栓塞聯合手術切除治療體表血管畸形取得了良好療效,但超選擇性栓塞技術要求高,費用較昂貴,且同樣有栓塞劑經靜脈回流造成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因此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具有重要價值。
本次所有病例術前驅血后上止血帶,阻斷病變部位血流,經結扎血管腔內注射硬化劑,能有效防止硬化劑靜脈回流的并發癥發生。本組病例無一例發生因硬化劑回流造成的并發癥。術中血管結扎應根據造影結果選擇性結扎供血血管,不可盲目結扎以免造成正常部位缺血壞死或手術失敗,同時應避免結扎該血管近端;如結扎近端血管,在注射平陽霉素時其可通過分支血管栓塞正常部位供血血管,可致臨近正常組織缺血壞死或創面難以愈合。對于病變范圍廣泛者,需多點、多次穿刺注射平陽霉素,不可一次過度栓塞以免出現嚴重并發癥。本組病例中1例出現局部組織壞死,可能與上述情況有關。平陽霉素注射完成后保持局部壓迫10~30 min,延長平陽霉素反應時間,能促進病灶血管內皮的凋亡及管腔閉塞。從正常組織開始翻剝病灶,可清楚觀察解剖層次及范圍,能達到完整切除病灶。本組病例未見Ⅳ期病例,有學者稱Ⅳ期患者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法預后均較差[12]。通過觀察選擇性血管結扎后平陽霉素血管腔內注射聯合手術切除治療肢體動靜脈畸形術后療效及并發癥,證明該方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彥豪,何曉峰,陳勇. 實用臨床介入診療學圖解[M]. 第3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2:690-696.
[2] 李震,汪忠鎬. 血管畸形治療進展[J]. 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3(4):203-205.
[3] 郭媛媛,舒暢. 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治療:附863例報告[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9,18(6):572-574.
[4] 蔣幼華,鄧立強,向素芳,等. 彩超對軟組織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的診斷價值[J]. 四川醫學,2010,31(1):97-99.
[5] Stanley Baum,Michael J. Pentecost,徐克,滕皋軍,主譯. Abrams介入放射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064-1077.
[6] Huang YD,Li P,Xia SW,et al. Proapoptotic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ingyangmycin on cavernous hemangiomas[J].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2014,7(2):473-477.
[7] 劉曉紅,印建國,宋錦文,等. 透視下局部注射平陽霉素碘油乳劑治療體表靜脈畸形[J].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0, 31(6):428-430.
[8] 孔偉東,李彥豪,曾慶樂,等. 平陽霉素碘油乳劑局部注射治療體表靜脈畸形的研究[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07, 20(1):64-66.
[9] Su T,Liu B,Zhao YF. Effect of freezing and pingyangmycin injection on the auricular posterior vein in rabbits[J].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10,35(2):176-181.
[10] 張金山,姚紅霞,鄧詠梅. 32P膠體聯合地塞米松瘤體內注射治療小兒皮下海綿狀血管瘤[J]. 實用醫學雜志,2009,25(24):4219-4220.
[11] 趙堂海,于永山,王海波,等. 超選擇性動脈栓塞聯合手術切除治療體表巨大血管畸形[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12):957.
篇7
李家宏 周學平
患者,女,48歲,突發不醒人事3小時,于2001年12月26日入院。既往頭痛、癲癇病史6余年。查體:T36.4℃,P74次/分,R20次/分,BP160/90mmHg。中度昏迷,左側瞳孔直徑5.0mm,右側瞳孔直徑3.0mm,左側瞳孔光反射遲鈍,右側肢體肌力0級。頭部CT示左側枕頂葉大面積腦出血約70ml,破入腦室系統,左枕頂葉有點狀鈣化影,術前診斷為AVM合并腦內血腫,小腦幕切跡疝。手術在全麻下進行,術中發現左頂枕葉腦動靜脈畸型(AVM)巨大,約5.0cm×7.0cm,供血動脈為腦膜中動脈及大腦中動脈分支、大腦后動脈分支,引流靜脈通向上矢狀竇。夾閉供血動脈見AVM縮小、變軟,由5.0cm×7.0cm變為3.0cm×4.0cm。在畸形血管團與正常腦組織的交界處小心做楔形切除,AVM深部至腦室后角,此處是出血部位,清除血腫約70ml,腦室后角處未發現有異常AVM,最后切斷引流靜脈,骨瓣復位。術后散大瞳孔縮小,右側肢體肌力恢復。病理診斷為AVM。腦血管造影AVM完全切除,住院32天,痊愈出院。隨訪4個月無頭痛及癲癇發作,能正常工作。
討 論
本例AVM巨大,按史氏AVM分級為3級。術前頭皮切口應考慮周全,手術入路由AVM的位置決定,術中的骨窗應足夠大,必須包含整個AVM病變的皮層部分,即應充分包括病變和供應動脈、引流靜脈,直至正常腦組織[1]。本病例供血動脈有3條,大腦中動脈分支、大腦后動脈分支、腦膜中動脈,為多條動脈供血,在切開硬腦膜時應注意內層與AVM粘連及腦膜中動脈供血支,小心電凝腦膜中動脈,切斷供血分離粘連部分。
畸形血管團內有腦組織,屬于“松散”類型,急性動脈和靜脈雜亂無章,動脈和靜脈難以辨認,應仔細耐心尋找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切斷動脈止血要確切無誤,以免造成術后再出血。由于膠質增生帶不明顯,切除AVM時應緊靠畸形血管團分離,盡量減少損傷腦組織,應避免進入畸形血管團內造成大出血。此例由于多條動脈供血,出血量多,術前應充分備血。此例采取楔形整塊切除,使AVM完整切除。完全切除主要病變后,仔細檢查AVM床的情況,任何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出血或異常血管都可能提示有殘余病變,高度懷疑是子病變未處理好。應仔細檢查并清除殘余病變,即使可能會累及大腦功能區也應進行徹底清查[1]。
引流靜脈異常粗大,管壁較薄,呈曲張狀,其內血液動脈化,手術中選擇銀夾將其夾閉。左側腦室后角處血腫腔內反復觀察,未發現有深部引流靜脈。正常灌注壓突破綜合征可發生在術中及術后1周[2],因此對巨大的AVM術后觀察時間應長,隨時保持警惕,一旦發生急性腦水腫、腦內壓升高應及時采取措施。
參考文獻
1 趙繼宗,主編.神經外科手術精要與并發癥.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254-255.
2 王忠誠,主編.神經外科手術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20.
CT見腹部囊腫由左側腹股溝斜疝疝出1例報告
蘇曉艷
患兒,男,17個月。出生后發現兩側陰囊不對稱,左側較右側為大,無觸痛,無紅腫,表面光滑,質囊性,并逐漸增大?;純?個月大時來我院就診,見患兒左側陰囊增大,透光試驗陽性。根據B超所顯示:左側陰囊與腹股溝內可見無回聲暗區,大小約為2.4cm×1.3cm,其外下方可見回聲。超聲診斷:左側精索鞘膜積液。臨床醫生建議周歲后擇期手術?,F患兒17個月大,家長領患兒復又來診。
查體:現患兒左側陰囊較以前明顯增大,呈橢圓形腫物,大小約為10cm×5cm,皮膚不紅,表面光滑,質囊性,無觸痛,站立、哭鬧時增大,平臥安靜時變小,擠壓腫物時體積也明顯縮小,無腸管氣過水聲,透光試驗陽性,位于腫物后方,大小正常。
根據病史和查體,臨床醫生建議應與腹股溝斜疝相鑒別,復查B超。超聲所見:于左側陰囊與腹股溝內,可見無回聲暗區,大小4.3cm×1.1cm,其下方可見回聲。于左側中下腹部可探及6.4cm×2.9cm的囊性回聲,與陰囊、腹股溝處無回聲相同。
超聲診斷:不除外腹腔腫物,腹股溝處改變結合臨床。為進一步明確診斷,患兒做腹部CT掃描檢查。CT掃描見-25~-185mm層,左側中腹、下腹以及延伸到腹腔外尿道旁,前上方,有大小約為16cm×6cm×4cm,邊緣光滑規則整齊的密度稍低影,其CT值為11~17HU,腸管受壓向右側移位,余未見異常(見圖1~5)。臨床根據查體、B超、CT掃描等多個檢查項目結果綜合診斷為腹部囊腫,腹股溝斜疝。
手術所見:腫物位于精索的前內側,深入到腹腔,遠端至陰囊底部。
病理所見:囊腫由纖維結締組織囊壁被覆單層扁平上皮構成。
討 論
精索鞘膜積液,是鞘突管在上極部已閉塞,僅精索部鞘突管與腹腔相通,腹腔液體流注止于以上的精索部位,稱為精索鞘膜積液[1]?;純撼鮼磲t院就診時,由于左側陰囊腫物較小,所以根據臨床及超聲檢查,考慮精索鞘膜積液。當患兒17個月大時,再次來診,見左側陰囊部腫物明顯增大,且站立哭鬧時增大,平臥安靜時變小,用手推扶、擠壓腫物時變小,可有部分回腹,根據病史和現患兒臨床癥狀,臨床考慮不除外腹股溝斜疝。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常見病,它是腹內臟器通過腹股溝管的內環沿著腹股溝管經皮下環脫出[2]。一般??梢姼骨换蚺枨粌热菸锶缧∧c、大網膜等由此墜入腹股溝管和(或)進入陰囊。但此患兒無論是超聲診斷、CT掃描,還是手術下所見,都清楚可見是腹部囊腫延伸穿過疝環進入陰囊。像此患兒單純是腹腔內囊腫穿過疝環而疝出體外并進入陰囊的較少見,很容易造成誤診,所以報告此病例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橈動脈;股動脈
[中圖分類號] R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a)-0195-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危重癥,亦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特點為發病迅速、病死率高,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盡早、充分、持久地開通梗死相關血管(IRA)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關鍵[2]。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療方法是行急診冠狀動脈介入(PCI)。2008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分別應用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兩種途徑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探討兩種方法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發病時間均在12 h內,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明確診斷,且同意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將136例患者根據手術途徑的不同分為橈動脈組和股動脈組,橈動脈組66例,股動脈組70例;橈動脈組中,男43例,女23例;年齡41~76歲,平均(56.6±7.5)歲;其Allens實驗均呈陽性,血流動力學穩定。股動脈組中,男46例,女24例;年齡40~75歲,平均(56.1±7.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排除嚴重肝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術前均給予標準的抗血小板治療(口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經橈動脈途徑入路患者常規選擇右側橈動脈側穿刺,經股動脈途徑入路患者于右側股橫紋下2 cm股動脈搏動明顯處穿刺,兩組均按標準方法及標準行冠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并根據患者病變血管特點選擇指引導管、導絲和球囊支架,按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常規進行介入治療。橈動脈組術后橈動脈鞘管予以立即拔除,止血夾局部加壓包扎,常規4~6 h逐漸減壓,術后8~12 h后完全撒除止血夾。股動脈組術后4~6 h予以拔除動脈鞘管,局部壓迫止血15~20 min后,無菌紗布覆蓋,繃帶加壓包扎6~8 h,于術后12~24 h解除。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血管穿刺時間、穿刺成功率、手術時間、手術成功率、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手術成功標準為:血管靶病變處(IRA)殘余狹窄
1.4 統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橈動脈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股動脈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的血管穿刺時間、穿刺成功率、手術時間及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橈動脈組出現穿刺局部血腫、皮下淤血、橈動脈痙攣、尿潴留各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1%(4/66);股動脈組出現穿刺局部血腫4例、皮下淤血3例、腰部疼痛2例、迷走神經反射2例、尿潴留2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8.6%(13/70);橈動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股動脈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PCI治療能夠盡早、充分、持久開通閉塞血管從而有效限制壞死心肌并激活鈍抑心肌,是有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傳統的PCI術一般都是通過穿刺股動脈的途徑完成,但是由于股動脈需解剖較深至部位,周圍神經、血管多,穿刺時易損傷周圍神經、血管,術后穿刺口局部壓迫時易引起嚴重低血壓或迷走神經反射性緩慢心率等并發癥,術后須延遲4~6 h方可拔除動脈鞘管,且需嚴格平臥24 h,從而造成患者腹脹、便秘、腰部疼痛、煩躁不安及排尿困難等不適感覺。因此,股動脈途徑入路在臨床上應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4]。
近年來,隨著介入器材的改進,介入科醫師技術的成熟和經驗的豐富,以及患者要求的提高,使橈動脈途徑手術成為可能并被患者接受。與股動脈途徑相比較,橈動脈位置表淺,周圍無重要神經、血管,且橈動脈管徑較細而易于壓迫止血,不會對圍術期強化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造成影響[5]。另外經橈動脈途徑手術后能夠立即拔除鞘管,無需臥床制動,使因股動脈途徑長時間臥床制動引起的腰部疼痛、排尿困難及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得以避免[6]。本研究結果顯示,橈動脈組的血管穿刺時間、穿刺成功率、手術時間及手術成功率與股動脈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橈動脈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股動脈組及術后并發癥明顯少于股動脈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經股動脈途徑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同樣能取得與經股動脈途徑PCI治療的優異療效,同時且能夠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但是經橈動脈途徑亦存在不足之處,如容易出現動脈硬化、主動脈擴張、血管痙攣、血管畸形、心腔增大,從而使引導管無法順利到位,以及對慢性閉塞、分叉病變等復雜的冠脈病變往往會使手術的難度增加和使手術的時間延長等。
總之,應用經橈動脈途徑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具有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療等優點,能夠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療選擇的途徑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謝毅,等. 內科學[M]. 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2.
[2] 甘立軍,張春卉,張猛,等. 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行急診介入治療AMI的療效與安全性[J]. 山東醫藥,2010,50(49):30-31.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
[4] 葛恒松,周兵,周長高. 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12):1514-1515.
[5] 梁振月,廖文鳳,鄭小珍. 經橈動脈穿刺急診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體會[J]. 微創醫學,2012,7(1):88-90.
篇9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經皮橈動脈;介入治療;療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Methods In our hospitalin 2012 January to 2014 January,70 cases of AMI patients treated,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by the radial artery PCI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via femoral artery PCI treatment,an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groups.Results The two groups in the time of puncture success rate,operationtime and punctu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Interventional therapy;Curative effect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內科的常見危重癥疾病,具有起病急、發病快的特點,對于該病的治療關鍵在于盡早、充分、持續的開通梗死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肌灌注,挽救瀕死心肌[1]。其中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治療AMI的有效手段,我院近年來急診經皮橈動脈行PCI治療AMI患者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AMI的相關診斷標準,并均經心電圖檢查明確診斷,且所有患者發病均在12h以內,并符合直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指征。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3.2±7.1)歲,梗死部位:前壁18例,下壁14例,下壁+右室2例,側壁1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4.8±7.6),梗死部位:前壁17例,下壁16例,下壁+右室1例,側壁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診接待后給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口服,并送達導管室,按照標準方法和標準行冠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觀察組行經橈介入治療,選擇右側橈動脈搏動最強處穿刺,穿刺成功后導入導絲,并插入6F橈動脈鞘管,將75.0mg劑量的2%利多卡因和200μg硝酸甘油注入鞘管內,以防血管痙攣,側管注入3000U肝腎以抗凝,而后選用超滑導絲、5F多功能造影導管行左、右冠脈造影;對照組行常規經股動脈介入治療。觀察組術后即可搬出動脈鞘管,穿刺點壓迫止血;對照組術后6h拔出動脈鞘管。兩組患者術后均持續給予低分子肝腎,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給予他汀類藥物降脂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術后并發癥進行觀察比較。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P
2結果
2.1觀察指標比較 對兩組患者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兩組患者在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共2例患者發生尿潴留和局部血腫的并發癥,經對癥治療后痊愈,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7%(2/35);對照組術后共7例患者發生尿潴留、局部血腫、迷走神經放射、動脈痙攣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0.0%(7/25),兩組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近年來在我國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AMI患者的治療原則為挽救瀕死的心肌,縮小梗死面積,保護心臟功能,并及時處理各種并發癥。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臨床再灌注治療的一種,可迅速開通患者阻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但PCI治療有兩種路徑,其中經股動脈穿刺由于其股動脈血管粗大、穿刺容易、不易痙攣等優勢,是其成為PCI治療的經典途徑,成功率高達98%,但是由于上述優勢也易造成了容易出血的現象,無論是術中還是術后一旦操作不當,較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2]。
而隨著臨床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橈動脈PCI技術已成熟,與股動脈路徑相比,橈動脈路徑具有穿刺創傷小、血管并發癥少、術后止血方便、恢復快、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勢[3]。而經橈動脈路徑行PCI的優勢是由其局部解剖特點決定的,由于手掌為雙重供血,即橈動脈和尺動脈通過掌深弓和掌淺弓的相互吻合形成豐富的側枝循環,因此即使橈動脈閉塞,也不容易發生手部缺血,且橈動脈周圍無重要血管和神經,因此不易發生神經、血管損傷,同時由于橈動脈的位置表淺,容易壓迫止血,因此術后8~10h后完全拆除止血夾[4],這對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提供條件,進一步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在本組的資料中,對行經橈動脈穿刺的觀察組和經股動脈穿刺的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在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以及穿刺成功率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而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萬輝.急診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160例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6):650-651.
[2]周振.經股動脈和橈動脈兩種路徑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8):42-43.
篇10
中國經濟將經歷由消費取資,成為GDP增長驅動力的轉折點。個人消費增長會持續加速,消費將在2020年以前成為GDP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因素。到2025年左右,個人消費將代替投資成為GDP的最大貢獻者。
在今后5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將由過去長期下滑的趨勢轉變為增長并逐步加速。相反,投資占GDP的比重將從2008-2011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達到的頂峰持續下滑。貿易對GDP的貢獻率也將從2008年的頂峰下滑,盡管出口將仍然作為經濟的重要動力,尤其在沿海省份。
造就這種轉型的關鍵因素是中國勞動力隊伍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以及政府效率的改進,以致工資水平以及家庭收入在國民收入占比的提高。
今后5年內,預計中國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將可能開始回升。家庭收入增長的加速來自三大動力,政府政策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有可能提高工資水平;金融市場改革有可能進一步刺激就業增長,從而產生新增收入;向民營企業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可鼓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
收入增長提振了消費者信心,預計將推動消費增長超過收入增長。到2020年,中國城鎮家庭的儲蓄率預計將從占收入比例的42%分別下降至2020年的36%和2030年的29%,與亞洲其他經濟體發展過程中的模式類似。在2012-2030年期間,中國城市個人消費總量將每年增長9%,全國總體個人消費將每年增長8%,平均家庭消費將增長接近三倍,從2012年城市家庭3.9萬元人民幣和全國平均3萬元人民幣增長到2030年的城市家庭11.2萬元人民幣和全國平均9.2萬元人民幣(以2005年人民幣計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