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動靜脈瘺范文

時間:2023-03-14 18:2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肺動靜脈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肺動靜脈瘺

篇1

1 一般資料

男8例,女5例,年齡7~38歲,平均19歲。其中發生于右肺野9例,上葉1例,右中肺野2例,右下肺野6例;4例發生于左肺野。1例為左上肺野,3例為左下肺野。13例中有4例無明顯癥狀,體檢時發現本病。另外9例中,7例主要表現咯血,量多少不等,2例表現為胸悶、氣短,5例病人有青紫、杵狀指,1例聽診可聞及右胸壁有雜音。

2 X線表現

(1)透視及平片:13例病例X線表現病灶均呈圓形或橢圓形,有輕度分葉,密度均勻,病灶邊緣清晰。透視下觀察10例有搏動現象,3例搏動表現不明顯。做乏薩乏氏試驗均為陽性改變。(2)體展攝影:13例病例中,10例體展平片上顯示有2條粗大的肺血管陰影與病灶相連,3例顯示有3條粗大的血管陰影與病灶相連。(3)血管造影:其中3例做肺動脈插管造影,均顯示有2條粗大的血管影與肺動脈相連,內有造影劑充盈,且均有靜脈引向肺門。(4)支氣管造影:其中10例經支氣管造影均表現為支氣管樹不與病灶相通。

3 討論

動靜脈瘺乃肺部少見病,多數學者認為是胚胎發育期中胚葉血管形成不全,致肺動靜脈之間短路造成,出生后短路血管逐漸受動脈壓作用而擴張變形,以至形成瘺,是一種進行性病變。在先天性的病例中,約有30%~40%的病人同時伴有皮膚黏膜或其它內臟的毛細血管擴張,故有人認為肺動靜脈瘺是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的肺部表現。從本文所收集的13例病例中,右肺的動靜脈瘺較左肺多。

在影像學診斷上,胸透及血管造影是診斷肺動靜脈瘺較為常用的手法。本組13例病例作乏薩乏氏試驗胸透法,陰影均有大小改變,這種動態改變是動靜脈瘺較為典型的表現,其中有2例除病灶外,粗大的引流血管在透視下也可見搏動。肺血管造影顯示此病更為清晰,它能夠較為清晰地分辨出與病灶相連的粗大的肺血管。這不僅有診斷意義,而且對外科手術也有指導作用。但檢查手段復雜,病人有一定痛苦。

篇2

患者,女,30 歲;患者因“突發呼吸困難伴右側胸痛3 小時,暈厥一次”入院。既往身體健康,否認有肝炎、結核、心臟病病史。體檢:T:36 ℃ ,P:138 次/分,R:26 次/分,BP:80/50 mmHg,發育正常,營養良好,急性痛苦貌,神志清楚,檢查合作;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及出血點,淺表未觸及腫大淋巴結;頭顱無畸形,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口唇無紫紺;頸軟,頸靜脈無怒張,氣管居中,甲狀腺未及腫大;雙側胸廓對稱無畸形,胸骨無壓痛,右肺呼吸音消失,左肺呼吸音清,雙肺未及干濕性啰音。心前區無隆起及凹陷,未觸及震顫及心包摩擦感,心率138 bpm,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明顯雜音;腹平軟,右肋緣下有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雙腎區無叩擊痛;脊柱無側彎,雙下肢無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心電圖示: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QRS(I,III)改變。血氣分析:

PH 7.398,BE(ecf)-6.4 mmol/L,pCO2:30.6 mmHg,p O2:84.1 mmHg,O2sat 96.4%,HCO3act:18.5 mmol/L;血分析:WBC17.5 G/L,NE% 73.9%,RBC 2.91 T/L,HGB 83 g/L,肝,腎功能及電解質檢查正常范圍;凝血功能:PT8.9 秒,APTT20.7 秒,PTR 0.85 秒,Fbg4.69 g/L,INR0.82,D二聚體0.15 ug/ml。心肌酶譜正常范圍。心臟彩超示:左室舒張功能減退,三尖瓣少許反流,右側胸腔積液(中量)。立即給予右側胸腔閉式引流,引流血性液體約2000 ml,引流后行肺部CTA檢查示:右肺上葉血管畸形(動靜脈畸形);右側胸腔大量積液(畸形血管破裂、積血?)。診斷為:①肺動靜脈瘺并自發性血胸;②失血性休克。迅速給予輸血,擴容,改善微循環等治療,并積極術前準備,急診行剖胸探查術,選擇.右胸后外側切口,經第6 肋間進胸,探查胸腔見大量積血并凝血塊,清除積血及凝血塊約3000 ml,胸腔無粘連,葉間裂發育不全,右肺上葉見一壓力高、流速快的出血點,寬約0.8 cm,鉗夾出血點處,肺組織出血點處深部肺內異常血管團與右肺中葉相連,右肺上葉背側一粗大靜脈血管與左心房相連,游離右肺上葉動脈、前后靜脈,給予雙重結扎并離斷,游離中葉動靜脈,結扎并離斷,游離上中葉支氣管,切除右肺上中葉,術畢。術后給予預防感染,止血對癥治療,患者痊愈出院。

下圖為術前CTA圖片資料。

篇3

【關鍵詞】 靜脈;導管;血液透析

建立長久、有效的體外循環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療方法實施的前提條件。目前國內普遍采用動靜脈內瘺作為常見的血液通路。但隨著目前老年患者數量上升,糖尿病、腎病造成的慢性腎衰的比例增高,這類患者肢體血管條件差,行動靜脈瘺手術的可行性小、成功率低。因此,長期血透患者應用帶滌綸環的頸內靜脈雙腔導管的比例也逐年升高[1,2]。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應用帶滌綸環的長期深靜脈雙腔留置導管作為該類患者的長久血液透析通路,臨床應用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研究對象 洛陽東方醫院血液凈化中心從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共有20例患者行長期留置導管術,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5~82歲,平均59.6歲。原發病為糖尿病腎病9例,慢性腎小球腎炎8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均為自身血管條件差,無法行動靜脈內瘺手術或多次動靜脈內瘺手術失敗或內瘺閉塞的患者。

1.2 導管和插管方法 20例患者均為右側頸內靜脈置管。采用美國Quinton公司生產的Permatch帶滌綸環長期雙腔管,插管在手術室進行。穿刺時患者取平臥位,頭部盡量后傾,并轉向左側。取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和鎖骨頭與鎖骨圍成的三角形頂點為穿刺點。常規碘伏消毒、鋪巾,用2%利多卡因2~5 ml作局部浸潤麻醉后,朝著右側方向,用5 ml注射器向下外方緩緩進針以試穿,邊進針邊回抽,保持負壓,當有刺入靜脈的感覺后,有暗紅色血液抽出,證實針尖已刺入頸內靜脈,試穿成功。拔出注射器針頭,換連接注射器的穿刺針沿試穿的方向和深度進針至暗紅色血液抽出。輕柔地放入導絲20~25 cm,拔出套管針按壓。在鎖骨下1.5 cm與鎖骨外1/3線交界處做皮膚切口約1 cm(鎖骨中點是肺尖的位置)與頸內靜脈穿刺點呈自然彎曲做一皮下隧道,從隧道插入已預沖肝素鹽水的雙腔導管。此時沿導絲放入導管擴張器,退出擴張器,然后將導管沿導絲插入頸內靜脈。拔出導絲,立即用血管夾夾住動靜脈端,分別打開動靜脈端,用注射器回抽,見有暗紅色的通暢靜脈回血,證實頸內靜脈雙腔留置導管插入成功。將導管內的血液用生理鹽水沖凈,用肝素鹽水封管。本組所有患者手術過程均順利,未出現局部出血、血腫及周圍組織損傷等并發癥。

1.3 導管使用 常規消毒雙腔導管的動、靜脈端接頭,除去肝素帽,先抽出保留在管內的肝素和部分殘留血液或少許凝血塊,用生理鹽水抽吸動、靜脈端暢通后,注入首劑量肝素,接上透析管路,進行常規血液透析。透析結束時動、靜脈端導管內分別注入生理鹽水5 ml,并保證管腔內無血液,再分別注入2.5 ml含濃肝素(20 mg/ml)的生理鹽水,并以肝素帽封口,導管出口處用無菌紗布覆蓋。

1.4 并發癥的處理 ①動脈端血流不暢或導管內血栓形成時,采用尿激酶10~25萬U加入生理鹽水注入導管內,保留20~30 min后,回抽出血凝塊,此方法可反復進行;②導管感染時及時血培養加藥敏,并靜脈滴注敏感抗生素7~14 d,一般從留置導管動脈端或靜脈端注入或透析結束時用抗生素加肝素封管。

2 結果

2.1 置管手術情況 20例患者中,19例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血液透析時血流量達250~300 ml/min,其中1例血流量低,X線示:導管插入位置過深。進行手術校正后透析順利進行,總成功率100%。

2.2 置管并發癥 本組1例糖尿病腎病患者反復出現動脈端血流不暢,每次采用尿激酶10~25萬U不等,加入生理鹽水注入導管動脈端內,保留30 min后,癥狀好轉。2例發生導管內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1例感染得到控制;1例雖經積極抗感染治療,仍不能控制血透時寒戰、發熱等感染癥狀,給予拔管后改做腹膜透析;1例出現局部皮膚過敏,改用紙膠帶后癥狀消失。

2.3 透析充分性評價 透析充分性是評價血液透析通路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組以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為間接指標。同時觀察以尿素清除指數Kt/V值為客觀指標,評價其透析效果。經檢查20例患者透析后食欲、精神均明顯改善,尿素氮下降率為65%~71%,Kt/V達到1.20~1.40,能夠滿足尿毒癥患者長期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需要。

3 討論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一種重要手段。血管通路是保障血液透析成功的必備條件,是患者生存的生命線。長期雙腔留置導管對維持性血液透析內瘺很難建立的患者提供了長期的血管通路,而且不存在動-靜脈分流,不加重心臟的負擔,有利于減少心衰的發生[3]。長期留置導管采用硅膠制成,組織相容性好,動靜脈開口均在頂端,動靜脈兩個開口相距2 cm以上,有利于保證充足的血流量又減少再循環,保證了透析的充分性(本組患者尿素氮下降率為65%~71%,Kt/V達到1.20~1.40)。

長期留置導管使用滌綸套埋于皮下可防止細菌感染和導管移位,延長使用壽命。長期導管使用國內已有超過72個月的報道[2],國外已有超過84個月的報道[4]。本組20例患者使用長期導管最長達2年且仍在使用中,平均7.5個月。危及長期導管使用壽命的并發癥是感染和血流不暢、不通。為了避免感染,每次透析前均要檢查出口情況同時更換出口敷料,連接血路管應先鋪無菌巾嚴格無菌操作,采用一次性封帽。透析結束肝素封管對于避免導管內血栓形成很重要。應注意的是封管前動靜脈導管內應分別注入10 ml生理鹽水,以保證管腔內無血后再用濃肝素封管。長期使用出現血栓形成或管尖、腔內纖維蛋白膜形成,導致導管功能不良,也是導管感染的一大原因。應用尿激酶25萬U 20~30 min后可以有效治療腔內纖維蛋白膜[5]。對于導管感染,在積極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同時給予靜脈抗生素應用治療2周,Jean等[6]報道抗生素治療3周。

總之,對于糖尿病病腎病及多次動靜脈內瘺閉塞的患者,頸內靜脈長期留置導管不失為一種安全、有效、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王梅,楊云芳,左力,等.持久性頸內靜脈插管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中華內科雜志,1999,38(6):403.

[2] 葉朝陽,付文成.長期深靜脈留置雙腔導管血液透析的臨床應用.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4,13(6):231-234.

[3] 王質剛.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與心功能的關系.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1,10(1):78-82.

[4] Dilori B,Lopez T,Procida M,et al.Successful us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 permanent hemodialysis access:84-month follow up in lucania.Blood Purif,2001,19(1):39-43.

篇4

【關鍵詞】彩超;子宮絨毛膜癌

【中圖分類號】R737.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474-01

絨毛膜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滋養層腫瘤,對于子宮絨毛膜癌,它常發生在葡萄胎清宮術后、流產或足月妊娠分娩后,它與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同屬于妊娠滋養細胞疾病。早期及可發生血行轉移,故早期診斷非常重要。本文對18例絨毛膜癌的彩超圖像特征作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彩超對此病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8例子宮絨毛膜癌患者中,年齡均在18~41歲,平均年齡為26.3歲,均伴有不規則陰道出血及腹痛,血液β-HCG增高;其中發生于早期妊娠流產后16例,足月妊娠分娩后2例;化療14例,手術4例;其中有3例發生肺轉移。

1.2 儀器和方法:采用GE Vivid Five彩超診斷儀,探頭頻率3.0~5.0MHz,患者膀胱適度充盈,經腹壁探查,取縱切、橫切、斜切,常規二維測量子宮、卵巢大小,觀察子宮形態、結構、內部回聲、宮腔內有無孕囊或水泡狀回聲、宮腔厚度、雙側卵巢有無異常回聲包塊,再用CDFI及PW,觀察子宮內異常回聲區血流分布情況及頻譜形態、子宮動脈血流情況等。

2 結果

二維圖像特征:患者子宮不規則增大,形態飽,宮壁不均勻厚,有不規則的點狀、團狀或索條狀回聲,其中9例于子宮底部或體部肌壁內局限性區域內可見多個大小不等的低回聲或無回聲區,呈蜂窩狀,腫塊呈“圓頂帽狀”或與宮體連成似“葫蘆”狀[1],嚴重時可達子宮漿膜層。部分患者雙附件可見黃素囊腫。

彩色血流顯示:病灶區域可見豐富血流信號,五彩鑲嵌呈“馬賽克”征或“彩球”征,部分病例顯示宮旁靜脈叢血流異常豐富。

頻譜多普勒顯示:子宮動脈RI相對較高,一般在約為0.6; PW呈典型的收縮期中、高速低阻型頻譜,RI最低0.18,最高0.45。平均0.33(0.33=-0.03)并可見豐富的靜脈頻譜和動靜脈瘺頻譜[2]。

3 討論

絨毛膜癌是一種高度惡性腫瘤,早期就可侵及子宮肌層或轉移至其它器官,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非常重要,這樣加強產后、流產后、宮外孕后、葡萄胎清宮術后患者常規復查超聲等檢查是非常必要的。絨毛膜癌的特點是癌細胞大片侵犯子宮肌層和破壞血管,造成子宮肌層內出血及組織壞死,肌層血管構筑異常,即子宮內血管數量增多,走向異常及動靜脈吻合形成,在肌層形成單個或多個子宮壁腫瘤[3],使子宮表面或轉移部位出現紫藍色結節。曾有學者采用血管造影和子宮碘油造影對絨毛膜癌進行影像學檢測[4],因創傷和操作復雜且不便反復檢查而限制應用,彩超可顯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態及侵犯周圍組織程度,病灶內異常豐富血流及PW顯示呈典型的收縮期中、高速低阻型頻譜,且無創傷地反復檢查。彩超顯示絨毛膜癌的收縮期中、高速低阻型頻譜特點是由于子宮肌層動脈廣泛受到滋養細胞侵蝕而開放,形成多個大小不等的血竇,灌注增加、血流豐富,血管阻力減低所致。

絨毛膜癌需與其它疾病相鑒別:(1)子宮肌瘤變性:子宮肌瘤可見肌瘤結節樣低回聲,其邊緣較清,血流呈環形或半環形血流信號包繞,不如滋養細胞疾病患者豐富[5],無同時發生的不規則陰道出血、腹痛及血β-HCG增高征像。(2)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絕經前后的婦女,子宮腔內回聲不均勻、紊亂,可侵及子宮肌層,但血β-HCG不高,無滋養細胞疾病血流豐富特征。(3)葡萄胎:典型完全性葡萄胎子宮增大,子宮肌層內回聲尚均勻,早期宮腔內呈實性為主而無典型的水泡樣結節,邊界欠清晰,雙側附件區無黃素囊腫;不完全性葡萄胎子宮可增大,子宮肌層內回聲尚均勻,宮腔內可見變形妊囊,囊內可見不符合孕周胎兒,且胎盤較正常妊娠增大,其內布滿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區,內無黃素化囊腫;與侵蝕性葡萄胎鑒別時,兩者超聲圖像特點極為相似,很難區分,可結合臨床考慮,侵蝕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清除后半年內出現,絨毛膜癌則多在葡萄胎清除半年以后或產后、流產后、宮外孕后出現,但也有例外,本研究誤診1例及為葡萄胎清宮術后9個月發生的侵蝕性葡萄胎被我們誤診為絨毛膜癌。(4)胎盤殘留:有妊娠分娩史,殘留胎盤回聲較強,邊界清楚。(5)子宮局灶性腺肌病:肌層內可見灶性不均回聲區,CDFI見星點狀血流,PW為子宮動脈性頻譜,呈中等阻力,無低阻力頻譜及動靜脈瘺性頻譜。

4 結論

彩超對絨毛膜癌的診斷、鑒別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美蘭等.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超聲對流產后繼發絨毛膜癌診斷的應用.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8,24(2):183~185

[2] 翟瑞華.彩超診斷妊娠滋養細胞疾病31例分析.山西醫藥雜志,2008,37(2):160~161

[3]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19

篇5

【關鍵詞】肺;曲菌病;影像學

【中圖分類號】R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114-02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 肺菌病(PulmonaryAspergillosis,PA)有增多的趨勢。PA后期治療效果差,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診斷十分重要。PA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對臨床早期診、治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就PA的影像學進展作一綜述。

1 PA分型

肺曲菌病(PulmonaryAspergillosisPA, )主要是由煙曲菌,黃曲菌等感染引起的。該真菌常寄生在上呼吸道,患者免疫力嚴重低下時才出現侵襲性曲菌病。曲霉所致的肺部疾病統稱為肺曲菌病。

肺曲菌病分四型:侵襲性肺曲菌病、肺曲菌球、變態反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和慢性壞死性曲菌病。

2 PA的影像學表現

PA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異性。根據其分型不同其影像學表現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影像學表現的差異性對于診斷不同類型的肺曲菌病有很重要的價值。

胸部X線表現 早期胸片可能正常,隨著病情發展可表現為游走性、一過性、反復出現的斑點、斑片狀浸潤影,常見于兩上葉。本組13例均有上述表現。當支氣管擴張形成后,胸片表現為雙軌征、不規則柱狀及環狀影。晚期表現為肺葉收縮、空泡、纖維化、肺大泡形成。

CT表現 自肺門向外,沿支氣管走行分布高密度類圓形、柱形、牙膏狀、指套狀、“Y”或“V”字形陰影,密度均勻,邊界清楚,CT值約為85~110 Hu,增強后無強化。此為擴張的支氣管內充滿痰栓所致。當其周圍有滲出性病灶時,則可見斑點、斑片狀浸潤影。少數病灶內可見點、片狀鈣化。當痰栓阻塞氣管可見三角形不張影。通常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或經支氣管鏡檢查后,痰栓排出,肺內高密度陰影及肺不張消失,近肺門處較大支氣管呈囊、柱狀透亮影,遠端支氣管顯示正常(即中心性支氣管擴張),但痰栓常在同一部位反復出現。我們認為CT是顯示ABPA支氣管和肺部變化的最好檢查方法,螺旋CT診斷的敏感性明顯高于普通平片的檢查,它對估計支氣管擴張的程度和范圍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綜上所述,游走性肺內浸潤影和中心性支氣管擴張是ABPA的典型影像學表現,因此掌握ABPA的影像學特點,結合臨床檢查,可有效降低ABPA的誤診率。

3 PA的鑒別診斷

PA的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但有些疾病如肺 念珠菌病、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轉移瘤等的影像學表現與 PA類似,容易誤診,需進行鑒別。

3.1 與肺念珠菌病的鑒別

肺念珠菌病是由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肺炎。念珠菌在肺內的大片浸潤可相互融合,自肺門向周邊擴展成空洞。念珠菌可在空洞內繁殖,形成菌道絲塊。影像學表現菌絲塊形態規則、密度均勻、邊緣光整, 孤立性,且具有活動性,與洞壁形成“空氣半月征”。其表現類 似于PA,但肺PA早期往往有“暈征”這對于鑒別兩者有重要意義。

3.2 ABPA與支氣管擴張的鑒別

支氣管擴張患者兩肺紋理增多紊亂,可見不規則囊、柱狀透亮影,病變往往以兩下葉多見,常發生于遠端支氣管。APBA則顯示中心性支氣管擴張,而遠端支氣管正常,病變以兩上葉多見、ABPA早期主要表現為支氣管黏液嵌塞和嗜酸粒細胞肺炎,晚期表現為廣泛纖維化及瘢痕形成。ABPA的支氣管黏液多見于兩肺上葉且多發于近側支氣管而支氣管擴張多見于兩肺下葉,多為遠側的支氣管,左下葉比右下葉多見。

3.3 PA與肺動靜脈瘺的鑒別

肺動靜脈瘺的患者約1/3該病為多發性,多位于肺門附近內帶,表現為圓形或輕度分葉的致密影,增強掃描后明顯強化。ABPA胸部CT表現與其相似,但增強后無強化。因此,通過增強掃描可鑒別。

3.4 PA與肺結核的鑒別

肺結核:患者往往反復咳嗽、咳痰,低熱、乏力、咯血,痰涂片抗酸桿菌陽性,PPD檢查往往呈陽性或強陽性,抗TB治療有效。ABPA臨床癥狀與其相似,但痰涂片抗酸桿菌陰性,PPD檢查陰性,肺部病灶呈游走性、反復性改變,抗TB治療無效或療效差

3.5 PA 與腫瘤的鑒別

一些 PA患者 CT平掃肺部出現多發結節或腫塊實變影,應與肺轉移瘤相鑒別。后者邊緣光整,且多分布在肺外帶,有原發腫瘤病史。結節融合成腫塊影時應與肺部癌性腫塊鑒別癌腫邊緣見短毛刺征且有縱隔淋巴結腫大等征象。

3.6 PA與其他肺部疾病的鑒別

一些非特異性PA的X線表現為兩肺多發斑片狀影者需與支氣管肺炎相鑒別 支氣管肺炎多見于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支氣管肺炎好發于兩中下肺的內、中帶,病灶沿支氣管分布,呈多發散在、小的斑片狀形態,常合并阻塞性肺氣腫或小葉肺不張。

4 PA影像診斷的局限性

“暈征”是肺曲菌病早期的特異性表現,早期出現率雖然很高但隨著時間的延長也很容易變化 而且在影像上大多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表現,易于其他疾病混淆,且PA易繼發于一些疾病。因此,在原發病灶的基礎上,影像學檢查發現其他肺部多發變化較快的病變時,應當想到繼發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5 小結

隨著近年來多層螺旋CT的發展與應用,影像學方面對PA的臨床診斷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CT相對于X線平片,密度分辨率高,并能進行多層面重建(MPR),可以多角度觀 察病變與相鄰組織的關系。多層螺旋CT的應用將會提高“暈征”等PA特異性征象的顯示能力,為PA的準確、早期診斷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總之,PA影像學表現對其早期診斷意義重大,而且隨著多層螺旋CT等多種新技術的應用,一定能進一步提高我們診斷PA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華明,韓鐵錚,張軍華,等.侵襲性肺曲菌病的早期CT特征[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2,21(9):690.

[2] 吳恩惠,白人駒,肺曲菌病[J].醫學影像診斷學,2004(117):495-496

[3] 顏建輝,張愛平,趙乃康.肺結核空洞合并肺曲菌球34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6(8):1520-1521.

[4] 余厚軍.數字化X線攝影新進展概要[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5,3(23):270-274.

[5] 蘇毅 13例變態反映性支氣管肺曲菌病臨床分析與影像學討論,安徽醫學雜志,2009(8):377

篇6

全腸外營養治療在臨床中應用日漸廣泛,隨之而來相關并發癥也不斷出現,常見有氣胸、鎖骨下動脈損傷、創傷性動靜脈瘺、空氣栓塞、靜脈血栓、導管移位、糖代謝紊亂、導管相關感染等[1]。其中糖代謝紊亂亦非少見,包括高血糖、低血糖。低血糖常出現在全腸外營養過慢或中斷時,但本例患者多次在持續勻速全胃腸外營養(TPN)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79歲,因突發神志不清1小時并大小便失禁入院。頭部CT檢查示:左小腦半球出血并破入腦室。入院后行“后顱窩去骨瓣減壓腦內血腫清除術、右側側腦室外引流術、氣管切開術”。術后第12 d出現呼吸困難,血氧下降,血壓下降,胸部CT示:兩肺肺炎,痰培養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生長,給予抗感染、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治療,5 d后成功脫機,復查胸部CT示:病灶明顯吸收好轉,在治療過程中行經鼻置入胃管營養支持治療,但鼻飼過程中反復出現食物返流嗆入氣道,為避免吸入性肺炎,患者行股靜脈置管TPN治療,TPN營養袋總量2100 mL,其中葡萄糖225 g,24小時勻速滴入,并按每6 g葡萄糖:1 U普通胰島素,監測血糖,1次/ h,血糖平穩后改為1次/ 4h。TPN第4 d凌晨4:00出現低血糖,末梢血糖為:3.1 mmol/L,患者意識清楚,無明顯不適,立即給予50%葡萄糖20ml 靜推,10%葡萄糖靜滴處理;調整胰島素用量為7 g葡萄糖:1 U胰島素,繼續監測血糖,第5天凌晨4:00血糖仍低至3.7mmol/L,再次調整胰島素用量為10 g葡萄糖:1 U胰島素,但于第10 d上午8:00再次出現低血糖,為2.8 mmol/L,遂調整胰島素用量為20g葡萄糖:1 U胰島素,此后未再出現低血糖,血糖波動于4.6-7.8mmol/L。

表1 臨床資料表

2 討論

該患者既往無糖尿病史,在持續TPN過程中反復出現低血糖原因可能有:(1) 高濃度葡萄糖進入血液中,促進人自身分泌胰島素,人類胰島素分泌受多種因素調節,其中血糖調節功能最強,當血糖升至5.56 mmol/L時,胰島素的分泌量可達基礎水平的10-20倍,持續腸外營養過程中自身胰島素分泌一直處于亢奮狀態,這時如不減少外源性胰島素用量,可導致低血糖出現;而氨基酸及脂肪也參與調節胰島素分泌,當營養液中同時有氨基酸及脂肪存在,尤其在血糖高時,氨基酸能導致胰島素分泌加倍增多,進一步導致低血糖發生。(2)腸外營養時,葡萄糖在胰島素作用下可以很快被氧化,而外源性胰島素半衰期長,也可導致低血糖發生。(3)營養袋中胰島素可能分布不均,且營養袋對胰島素可能有吸附作用,而附著在袋壁上胰島素在輸注快結束時隨營養液進入血液,此時胰島素濃度突然升高可導致低血糖[2],該患者低血糖多發生在三升袋輸注已過大半的凌晨4:00至8:00,此原因可能性較大。

TPN過程中低血糖發生突然,進展迅速,病情兇險,致死率高,因此預防低血糖發生至關重要,應采取積極措施:(1)嚴密監測血糖,該患者出現低血糖時,均無明顯多汗、心慌、全身冷汗、意識障礙等,如未及時監測,血糖進一步下降,有可能出現嚴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在TPN時一定要嚴密監測血糖,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該患者胰島素與葡萄糖比例一直降至1:20后血糖維持于正常范圍,可見根據血糖監測結果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非常重要。(2)在配制TPN液時,要盡可能混勻胰島素,避免局部胰島素濃度過高。另外在TPN時,加強護理,可每隔一段時間輕輕搖動營養袋,防止胰島素吸附在袋壁上。(3)作者思考,患者在TPN時,由于高血糖刺激,可導致自身胰島素分泌處于亢奮狀態,需不斷調整胰島素用量,在血糖波動較大時,可將胰島素單獨應用微量泵泵入,從而能夠根據血糖監測靈活調整胰島素使用。總之在TPN時,低血糖時有發生,需臨床醫生、護士嚴密仔細觀察病情,嚴格監測血糖,避免由低血糖造成的傷害。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經橈動脈;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臨床療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8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43-0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中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心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嚴重者可能猝死。臨床上常采用經股動脈介入冠狀動脈治療老年冠心病,但是此術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本文就經橈動脈介入治療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并對其安全性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在65歲到81歲之間,平均年齡77.3歲,其中高血壓患者43例,糖尿病患者21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行經橈動脈途徑PCI治療,對照組患者行經股動脈途徑PCI治療,并且所用患者均符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適應癥。

1.2 方法 觀察組:術前3d囑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每天0.1-0.3g,并且于術前負荷量為300mg的氯吡格雷。經橈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然后靜脈注射8000-10000U肝素,每隔一小時追加2000U。然后行常規PCI,手術結束后,每天2次皮下注射4000-6000U的低分子肝素,持續6d左右。術后持續1年,每天服用一次75mg氯吡格雷,同時每天服用一次0.1mg阿司匹林。對照組:行常規經股動脈途徑PCI治療。

1.3 判斷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成功率、X線曝光時間、平均臥床時間、并發生的發生率、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急性左心衰發生率以及體循環栓塞的發生率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系統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應用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 果

2.1 手術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40例患者中,39例(97.5%)患者手術成功,1例患者手術失敗,并改行經股動脈穿刺。對照組40例患者中,37例(92.5%)患者手術成功,3例失敗,失敗病例均改行對側股動脈穿刺,兩組成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手術相關情況和并發癥的比較 其中穿刺引發的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左心衰竭發生率、體循環栓塞的發生率以及肺栓塞的發生率的比較中,觀察組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目前經皮冠狀介入治療(PCI)是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主要方法,它是指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且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在臨床上通常有兩種路徑,一種是股動脈路徑,一種是橈動脈路徑。股動脈比較粗大,穿刺的成功率較高,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如術后的臥床時間較長,且與穿刺相關的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而經橈動脈路徑的介入治療,位置表淺,沒有重要神經和靜脈的相伴,有效的避免了神經損傷和動靜脈瘺等并發癥的發生,且術后無需臥床,有效的減少了下肢血栓并發癥的發生,因而目前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本組的資料中,對兩者手術情況的比較,其中穿刺有關的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急性左心衰的發生率以及肺栓賽的發生率的比較中,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觀察組的患者明顯低于經股動脈介入治療的對照組的患者,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在手術所需時間方面的比較,觀察組手術平均時間略高于對照組,這主要是因為經橈動脈介入治療的操作手術比經股動脈介入治療的手術操作復雜,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橈動脈容易發生痙攣,并且上肢血管易解剖變異,但是隨著臨床的不斷應用,手術者的臨床經驗不斷增加,手術的操作時間和曝光時間將會明顯較少。在本組的治療中,兩種介入路徑分別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中,兩種手術方式成功率方面無明顯差異,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戴啟明,馬根山,馮毅,等.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介入治療[J].江蘇醫藥,2009,31(10):776-777.

[2] 羅建平,劉惠亮,韓瑋,等.老年人無保護左主干病變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5):347-349.

篇8

【關鍵詞】 原發型肝癌; 多層螺旋CT; 增強掃描; 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4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1-0003-02

原發性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及健康,及早發現病灶以及明確病灶性質、范圍和周圍組織、血管關系極其重要。多層螺旋CT作為先進的檢測設備,能夠一次快速地對肝臟進行掃描,準確獲得肝臟動脈期、靜脈期和平衡期的掃描時相,通過觀察掃描結果可以對肝病患者的病情作出合理的判斷,提高肝癌的診斷率和鑒別診斷水平[1]。本文總結了2012年3月-2013年3月來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78例原發型肝癌患者多層螺旋CT多期掃描的表現,進一步探討多層螺旋CT掃描技術在原發型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行多層螺旋CT檢查的HCC患者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齡41~67歲,平均(40.5±4.56)歲,平均體重(61.28±16.45)kg,平均身高(170.6±2.6)cm。臨床常見癥狀為上腹部的疼痛和發熱,常有消化道出血,少數患者無相關癥狀和體征,69例患者中在行B超檢查后檢出有61例患者肝內有異常回聲。

1.2 診斷依據

48例患者經手術后病理檢查診出,17例患者手術經肝臟穿刺活檢診出,13例患者經AFP或影像學診斷診出。

1.3 CT掃描方法

78例患者使用GE Brightspeed 16層螺旋CT掃描機進行檢查,21例患者行多期增強掃描,57例患者在進行平掃后,進行多期增強掃描。造影劑用碘普羅胺300(廣州先靈)1~2 ml/kg,其碘離子濃度為300 g/L,注射時以(3~4) nlL/s為準。注射造影劑按照一定的時間段對動脈期、始靜脈期和延遲期進行分別掃描[2]。掃捕條件120 kV、200~250 mA,矩陣512×512,層厚5 mm,間距5 mm。

1.4 圖像觀察

經放射科兩位醫師對CT圖像的觀察,記錄病變情況,包括病變的強化方式、所在的部位大小、供血情況、及是否存在門脈癌栓或者腹腔轉移等情況。周智鵬等[3]將強化等級分為低度、中度和高度強化,強化值50 HU為高度。

2 結果

2.1 影像學分型

影像學將HCC分為巨塊型、結節型和彌漫型三種。通過對掃描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巨塊型所占的比例較多(56.4%),結節型次之;巨塊型的直徑最大為5.5~17.8 cm,而彌漫型表現為多發小結節灶,大小接近一致,詳見表1。

2.2 多期增強影像學表現

(1)動脈期表現:15例(19.2%)輕度強化,47例(60.3%)中度強化,16例(20.5%)高度強化。高度強化的腫瘤區經檢查發現69例患者(88.5%)有動脈有病理性改變,經CTA重建檢測發現有8例患者的肝總動脈、肝左動脈、肝右動脈起源于腸系膜上動脈處發生病理性改變。動靜脈瘺或動門脈瘺巨塊型10例、多結節型3例、彌漫型1例,共14例患者。(2)門脈期表現:病變強化值低于鄰近正常肝組織且輪廓較動脈期顯示清楚的有68例(87.2%);病變密度接近鄰近肝組織密度且輪廓不清楚的有8例(10.3%);病變密度仍高于鄰近肝組織密度的有2例(2.6%)。78例中發現門脈癌栓42例,其中巨塊型29例,彌漫型13例。(3)延遲期表現:68例患者肝密度為低于鄰近肝組織密度,10例為等密度表現,主要為小肝癌或結節性肝癌。(4)其他伴隨征象:7例伴隨肝硬化或脾腫大、43例伴有假包膜征象、5例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結轉移,2例伴有肺轉移。

3 討論

原發性肝癌是指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腫,死亡率高,在惡性腫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主要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飲水污染、黃曲霉毒素和遺傳因素等引起[4]。原發性肝癌的在早期約有70%的患者沒有明顯癥狀,難以發覺[5],然而在發現有明顯癥狀或體征時,就說明肝癌已經接近或處于晚期。另外肝癌的病情發展極為迅速,患者被診斷為肝癌后若沒有積極的就診,通常會由于肝破裂、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或肝腎功能衰竭等原因,在短時間內死亡。目前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局部消融治療、介入治療、放療、藥物治療等。由于HCC發現時多數屬于晚期,治療效果欠佳,同時預后較差[6]。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HCC患者生存率的最理想方式。

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肝癌的診斷日趨成熟,在AFP檢測、B超、CT、MR及肝血管造影等影像診斷技術相繼出現和發展的情況下,我國肝癌臨床診斷準確率已超過90%[7-8]。但由于肝癌早期癥狀不易察覺,中、晚期癥狀又多種多樣,AFP雖對原發性肝癌具有特異性的診斷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為AFP陽性[9]。所以,在進行肝癌相關的檢查時,醫師不僅要了解患者的體格檢查結果、各項檢測結果及影像學的檢查結果,更要詢問患者的既往史,以此來更準確地為患者做出診斷。多層螺旋CT作為先進的檢測儀器,能夠較好地檢測出肝病患者的患病情況,及早地進行治療。

多層螺旋CT能夠根據肝臟雙重供血的特點,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不同時相的肝臟掃描,分別得到肝動脈和門靜脈強化的最佳圖像。有研究者在動脈期的3個階段為患者進行掃描,研究HCC的強化程度與各期的關系[10-11]。通過本組資料的研究可以發現,動脈期HCC輕、中、高度強化所占比例分別為19.2%、60.3%和20.5%,其中以中度強化多見,并且88.5%的病例可觀察到腫瘤血管;門脈癌栓的表現主要是巨塊型和彌漫型,并且多數沒有成型的假包膜,其發病率為53.8%。故增強多層螺旋CT掃描HCC不同時期時,會顯示出不同的征象,分析總結肝癌各個時期的強化程度和特征,對HCC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金平.多層螺旋CT灌注參數對肝癌血流變化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1,17(4):377-380.

[2]王現鋒,邱維加,周智鵬,等.多層螺旋CT低劑量技術在肝癌患者腹部掃描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3):388-391.

[3]周智鵬,張輝陽,邱維加,等.64排螺旋CT軸掃節段掃描對降低腹部CT檢查輻射劑量的作用[J].廣東醫學,2012,3(7):929-932.

[4]管宇,范麗,夏藝,等.輻射劑量對256層iCT肺實質灌注圖像質量研究的影響[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5):758-759.

[5]陳文軍,程明,王恩鋒,等.多層螺旋CT對微小肝癌的診斷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1,45(1):67-69.

[6]Tsim N C,Frampton A E,Habib N A,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liver cancer[J].World Gastroenterol,2010,16(8):927-933.

[7]林志東,文寵佩,符孔,等.肝癌肝外血管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19(8):607-609.

[8]張華山,鄧建永,注小舟,等.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2,24(6):1170-1172.

[9]張虎,秦東京,曹新山,等.彌散加權成像與多層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癌檢測的比較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0):1720-1723.

[10]丁作鵬,鄧克學.多層螺旋CT圖像后處理技術在原發性肝癌合并門靜脈癌栓中的診斷價值[J].安徽醫藥,2010,14(1):55-57.

篇9

關鍵詞 微創經皮腎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 泌尿系結石并發癥

2006年3月~2006年12月,我們應用微創經皮腎鏡下氣壓彈道碎石術治療泌尿系結石123例,效果滿意,并對其并發癥的出現進行分析探討,提出預防意見,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123例。男77例,女46例,年齡20~70歲,平均44歲。腎結石88例,輸尿管上段結石35例。結石直徑0.5~4 cm,合并患側腎積水57例,其中3例雙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合并梗阻、雙腎積水,腎功能不全。

治療方法首先取截石位,采用8.0~9.8F輸尿管鏡,經尿道進入膀胱,找到患側輸尿管開口,插入輸尿管導管約25~30cm直到腎盂,固定輸尿管導管防止脫出,然后取俯臥位,腎區腹部下墊一小枕使腰背部成一平面,c臂x線機定位后于患側腋后線至肩胛下角線10~11肋間,與身體平面呈30度~60度角,與脊柱近乎垂直進入18G腎穿刺針,拔出針芯有尿液流出。放入0.035英寸斑馬導絲,Fr8~18筋膜擴張器擴開通道至腎盂及輸尿管上段,找到結石后經輸尿管鏡插入碎石桿(0.8、1.2mm)抵住結石,應用Wolf氣壓彈道碎石機,單個脈沖或連續脈沖法將結石擊碎,一股碎石≤2mm者直接利用逆行導管和灌注泵高壓脈沖往返灌注沖出,>2mm結石鉗夾取出。術后常規放置雙J管及相應口徑腎造瘺管,1周后拔出。腎造瘺管,4~8周后取出雙J管。碎石時間10~120min,平均50min。

結果 123例1次徹底清除率97.5%(120例)。3例患者術后IVU復查見腎盞內殘留結石殘渣,2例結合體外震波碎石,1例二期取石將殘石取出。其中3例雙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合并梗阻、雙腎重度積水,。腎功能不全,肌酊明顯增高,行雙腎造瘺術,2周后肌酐下降后行經皮腎鏡氣壓彈道碎石術,123例均無穿孔、感染并發癥。

討論

氣壓彈道碎石技術原理是將壓縮氣體產生的能量驅動碎石機手柄內的子彈體,子彈體脈沖式沖擊碎石桿,打擊結石而將結石擊碎。其能量轉換無電能,不產生熱能,且沖擊前后振幅不超過2.0mm,對黏膜只產牛輕微而短暫的損傷,無長期影響。現就其常見并發癥及注意事項討論如下。

術后出血:本組術后有4例發生出血,其中1例患于15天內3次出血,腰痛,排尿困難,有凝血塊,保守治療無效,經腎動脈造影見腎動靜脈瘺,行選擇性腎動脈栓寒術治愈,其他3例均保守治療成功。輕微的出血或血尿多由引流管或支架管刺激或手術碎石損傷黏膜所致,適當的抗炎、止血可以緩解。術后突然的較大量出血稱為繼發或遲發出血,可在500ml以上,往往可在保守治療后出血停止,約1周后待血壓升至正常后再次出血,血色素可降至6g/L以下。

術中出血:術中出血影響視野及操作,可暫封閉通道,使用止血藥物如立止血,待10~20min后出血停止繼續手術。如出血未能停止,最好的方法是終止手術,經Peel-away鞘插入相應口徑的腎造瘺管,夾閉30~60min,出血可白行停止。

篇10

作者簡介:溫淑英(1961.12-),女,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CT室,副主任醫師。

【摘要】目的:提高老年性肺結核CT診斷與鑒別診斷。檢查方法:采用我院西門子 seimens sensation64 機器掃描,收集65例老年性肺結核的CT片,進行分析。結果:老年性肺結核病變比較廣泛,雙肺分布多見,新老病灶并存,滲出,增殖,空洞為主,常有慢性支氣管病變。

【關鍵詞】老年肺結核;CT診斷;分析

肺結核是最常見的胸部疾病之一。近年來肺結核的發病率明顯提高,尤其是老年性肺結核,病情復雜,并發癥多,臨床癥狀多不典型,與中青年肺結核多有不同,收集了我院近年來的65例進行分析,為提高老年性肺結核的CT診斷正確率,做好鑒別診斷。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65例患者資料,年齡60-75歲,平均67歲;男47例,女18例;60-65歲 36例,66-70 24例;71歲以上5例。臨床主要癥狀有咳嗽、咳痰、咯血、消瘦、乏力、發熱、胸悶氣急,部分無癥狀。

1.2檢查方法:患者使用西門子seimens sensation64 CT機,常規CT掃描,根據病變形態進行影像分析。

2結果

2.1發病部位:病變以雙肺廣泛為主,65例 雙肺發病者 33例 右肺上葉26例 右肺下葉8例 左肺上葉24例 左肺下葉7例

2.2病理分型:滲出為主 31 增殖為主 5例 干酪性為主6例 空洞為主17 結核球6例

2.3CT表現:①雙肺多發病變,范圍廣泛密度不均,病變邊緣可清或不清。②新舊病變同時存在,易造成空洞且為多發,甚至可液化出現液平面。纖維條索、網狀結構、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空洞多發及毀損肺,并有活動性病灶及復發的征象。③中下肺病變常為大片滲出性病變,其邊緣清楚似團塊狀陰影,其中可見空洞。實變影中有多處低密度蟲蝕樣空洞影。④常出現支氣管播散,斑片狀模糊影且易融合。⑤胸膜明顯增厚,并可掩蓋肺內空洞及肺內纖維性改變。⑥易合并感染,空洞內可出現較大液平面。⑦有典型的粟粒型肺結核改變,不典型粟粒型肺結核改變為陰影分布不均,集中在兩中下肺野,少數粟粒狀陰影散在分布。

3討論

3.1近年來,隨著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結核病人數逐漸上升。老年結核有上升趨勢。由于老年人呼吸器官結構和功能改變,免疫力受損害影響到老年人防御機能,當結核桿菌進入肺內后易引起擴散,所以老年肺結核中浸潤型多見:(1)由于老年肺結核病程較長,臨床癥狀不典型。許多小病灶X線很難發現,尤其老年性肺結核,下葉背段,后基底段多見,病灶被縱膈、心影、膈肌遮蓋。CT掃描分辨率高,能提供較X線更多的信息。CT可以明確顯示其形態及大小,對其內部鈣化、空洞、支氣管擴張、扭曲等顯示更清晰。(2)因此CT檢查非常重要,CT檢查應該為常規檢查。

3.2老年性患者常為多器官病變同時存在的特點,常有合并癥。本組病例中并發糖尿病 17 例,肺大泡15例,肺心病 21 例,高血壓 27 例,冠狀動脈鈣化 16 例,老年人有動脈鈣化,要警惕冠心病與心肌梗死的發生。老年性肺結核常合并肺癌,老年患者病程較長,如出現胸痛或癥狀加重,痰中帶血和體重減輕,要警惕肺癌的發生,復查CT前后對比,注意病灶是否增大,密度增濃,有無新病灶,腫塊內有鈣化者,不應排除腫瘤可能,淋巴結增大時要想到惡性腫瘤。干酪型肺結核合并肺不張或實變,易形成假性腫塊,肺結核型腫塊或周圍性結節,主要為纖維組織包裹后形成干酪壞死灶和增殖灶,大多數直徑在2-3CM,少數大于4CM,圓形,類圓形多見,其內有空洞,鈣化,增強無強化或環形強化,周圍有衛星灶及索條影,部分胸膜有粘連。老年性肺結核要與肺炎鑒別,干酪性肺炎型結核,易發生壞死,常有鈣化,周圍有衛星灶。有時較早的出現纖維化,相鄰葉間裂可移位。如果抗炎后治療無效者,要考慮結核。

3.3對于老年性肺結核除與上述疾病鑒別外,還需與下列疾病鑒別,肺囊腫、炎性假瘤、轉移瘤、動靜脈瘺鑒別;肺門結核要與淋巴瘤鑒別。老年性肺結核病變廣泛,CT表現多種多樣,并發癥較多,要多結合臨床病史,做出正確診斷。參考文獻

[1]黃志英,等.5050例肺結核患者病理學觀察、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