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手術范文

時間:2023-03-18 01:0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直腸癌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直腸癌手術

篇1

在我國,直腸癌是前五位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治療上多采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根據癌腫在直腸的位置不同,有以下幾種術式:

①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se手術):傳統的Milse手術適用于距7cm以內的直腸癌。切除范圍包括乙狀結腸下部及其系膜和直腸全部、肛管與肛周5cm直徑的皮膚、坐骨直腸窩組織等。乙狀結腸近端在左下腹做永久性人工。

②經腹腔直腸癌切除術(直腸前切除術,Dixon手術):適用與直腸癌下緣距10cm以上者,經腹切除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部,作直腸和乙狀結腸腸端吻合,保留正常。近年來,在直腸癌病理組織學研究與吻合器廣泛使用的基礎上,原來適用于中上段直腸癌的保留肛管括約肌的切除式,延用到距5~7cm的直腸下段癌。

③拉下式直腸癌切除術:適用與直腸癌下緣距7~10cm之間的病人。腹部操作與上述手術基本相同,經在齒線上切斷直腸,將乙狀結腸從拉下,固定于。10~14d后切去處多余直腸。此手術雖保留,但控制排便效果不滿意,手術徹底性差。

我科2009~2011年共收治低位直腸癌患者68例,均成功實施(Milse手術),行永久性乙狀結腸造口。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就手術護理體會介紹如。

1 臨床資料

本組6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齡46~75歲。術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腹瀉,黏液血便、大便變形、排便不盡感等癥狀。確診后均施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手術順利。術后經治療和護理,均早期康復。

2 護理方法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與溝通:創造良性環境,即將做腸造口的病人會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作為外科醫生、護士以及家屬,要和病人一起共同參與,幫助病人解決心理問題,充分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病人的焦慮和恐懼情緒,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使病人能夠接受腸造口。由于病人的心理壓力較大,非常痛苦,認為造口后會失去尊嚴,同時造口以后還要進行各種煩瑣的檢查、化驗;另外病人難以忍受和懼怕的心理主要是對未來的擔心和死亡的恐懼。術前醫患之間要建立融洽的關系,有良好的溝通,病人愿意向醫護人員進行咨詢,并且主動尋求一些幫助;還有就是充分解釋有關的知識,讓病人了解結腸造口手術只是將排便出口由原來的處移至腹部,對消化功能并無影響。造口雖然會給病人生活帶來不便,但如果處理得當,仍能正常生活、工作;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全面的了解;探討對即將擁有造口的感受,醫護人員可向病人介紹以往造口病人的經驗,也可通過已做造口的病人來直接和將要做造口的病人進行交流、溝通、傳授經驗;讓患者的家庭也參與護理,得到所需的相關信息,給予病人最有利的支持;造口協會、造口聯誼會、造口治療師能夠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造口訪問者可以會見經歷相同手術的造口病人,這樣可對即將做造口的病人從心理上給予極大的支持和疏導。

2.1.2 術前腸道準備:包括調節飲食、服用瀉劑、灌腸、口服抗生素等。

無腸道梗阻癥狀者:術前3d進少渣半流質飲食,術前2d起進流質飲食。術前3d給番瀉葉6g泡茶飲用,每日上午1次。手術前2d晚用1%~2%肥皂水灌腸1次,手術前1d晚清潔灌腸。口服腸道不吸收抗生素,如甲硝唑、卡那霉素等。也可用20%甘露醇500ml稀釋至1500ml左右于術前1d午餐后0.5~2h內口服,但對年老體弱、心、腎功能不全者禁用。有腸道梗阻癥狀者:術前準備時間需延長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的一般護理:術后應指導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血壓穩定后取半臥位,以利腹腔引流。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評估造口黏膜的顏色,正常為紅色或粉紅色,類似正常人嘴唇的顏色,表面光滑濕潤。妥善固定胃管、尿管及會引流管,詳細記錄各種引流液的量、色、性狀,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堵塞。胃腸減壓管一般放置2~3d,至排氣或結腸造口開放即可拔除。尿管留置2周后拔除,拔前先夾管1~2 d以訓練膀胱張力。

2.2.2 飲食指導:2~3d排氣或結腸造口開放后可進流質飲食,如無不良反應,改為半流質飲食,術后1周可進少渣飲食,2周左右可進普食。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低渣飲食。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進食刺激性氣體或脹氣性食物,如豆類、大蒜、洋蔥、山芋等,避免服用引起便秘的食物,如堅果、玉米、巧克力、油炸食物等。指導患者調節膳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需多樣化的均衡飲食,進食需細嚼慢咽,多食新鮮水果、蔬菜等; 1 d內避免攝入過多的高纖維素食物,以免引起結腸造口的阻塞。由于大腸回收水分的功能降低,所以結腸造口患者需注意水分的補充,當腸功能恢復后,可恢復術前的飲食規律與習慣。

2.2.3 活動:早期鼓勵病人深呼吸、咳嗽、翻身、和床上作肢體活動鍛煉。一般術后1周可離床活動,要根據病人耐受力,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活動量。

2.2.4 造口護理:結腸造口又稱人工肝門,是近端結腸固定于腹壁外而形成的糞便排出通道。

2.2.4.1 造口開放前應外敷凡士林或生理鹽水紗布,及時更換外層滲濕敷料,防止感染。并觀察有無腸段回縮,出血,壞死等現象。

2.2.4.2 造口一般與術后2-3天,腸蠕動恢復后開放,觀察有無腸粘膜顏色變暗,發紫,發黑等異常,防止造口腸管壞死,感染。

2.2.4.3 造口開放,病人應取造口側臥位,防止造口流出物污染腹部切口敷料。用塑料薄膜隔開造口與腹壁切口,保護腹壁切口。

2.2.4.4 造口開放初期,保持造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及時用中性皂液或0.5%氯已定(洗必泰)溶液清潔周圍皮膚,再涂上氧化鋅軟膏;觀察造口周圍皮膚有無紅,腫,破潰等現象。每次造口排便,以凡士林覆蓋外翻的腸粘膜,外蓋厚敷料,起到保護作用。

2.2.4.5 正確使用造口袋:選擇造口袋,測量造口大小,在將造口袋開口剪至合適大小,袋口對準造口蓋緊,帶囊朝下,用有彈性的腰帶固定好造口袋。當袋口內充滿三分之一排泄物,須及時更換,注意將造口袋貼緊,預防發生糞便滲漏,造成造口周圍皮炎。可備3~4個造口袋更換,使用過的袋子可用中性洗滌劑和清水洗凈,擦干、晾干備用。

2.2.4.6 預防并發癥:觀察造口粘膜的血液循環,造口有無回縮、出血、壞死等。造口處拆線愈合后,每日擴肛1次,防止造口狹窄。觀察病人有無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等梗阻癥狀。進食后3~4天未排便,可用導尿管灌腸,一般插入不超過10cm,常用液體石蠟或肥皂水,但注意壓力不能過大,以防腸穿孔。

2.2.4.7 幫助病人正視腸造口,并參與造口護理:鼓勵病人及家屬說出對造口的感受和接受程度。以正向且接受的態度處理造口,避免出現厭惡的表情。護理過程中注意病人的隱私。鼓勵家屬參與病人造口的護理。逐步協助病人達到獨立護理造口的能力。先讓病人正視造口,討論自我照顧的注意事項,教導處理的步驟,當病人達到預定目標時,給予正向鼓勵及贊賞。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當造口成形之后,可恢復正常生活。

2.2.4.8 造口排便的護理

2.2.4.8.1 自然排便法:將造口袋直接貼在腹部造口皮膚上收集糞便,每日更換1~2次,結腸造口一般于術后2~3 d,腸功能恢復后開放,開放時宜取左側臥位。

2.2. 4.8.2 結腸造口灌洗:為促進定時排便習慣的建立,術后1~2周,可定時經造口注入溫熱等滲鹽水500 ml,每隔24~48 h定時進行,灌腸時間在晚飯后1~2 h最為適宜,連續灌洗10次左右,以訓練腸道規則地蠕動,達到和正常人一樣的排便習慣。定時排便不僅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可減少造口袋的消耗,減輕經濟負擔。

3 出院指導

篇2

關鍵詞: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老年;療效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直腸癌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青年人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1]。直腸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關系復雜,手術不易徹底,術后復發率高,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很難保留及其功能是手術的一個難題,也是手術方法上爭論最多的一種疾病[2]。隨著對直腸癌研究的不斷推進和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保肛手術成為越來越多的醫師和患者的追求目標。近年來,我院對直腸癌患者行保肛手術,療效顯著,現將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7月~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2.6±4.1)歲;觀察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0.5±3.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1.2.1術前準備 由于老年患者群體的特殊性,必須在術前做好充分檢查和準備,減低手術風險。①在術前詳細詢問患者有無病史,對患者做全面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檢查,正確評估老年患者在手術中的耐受性,及時發現并存病。對于高血壓患者在手術前應把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下,才能實施手術。而對于存在肺部功能障礙的患者,在手術前應正確評價,主要以肺部功能檢測、血氣分析等檢測為主,指導其戒煙戒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呼吸功能鍛煉,抗炎治療呼吸道感染,加強監護,保證所有患者在術前各項指標符合手術標準,降低手術風險。

1.2.2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行非保肛手術,即行常規Miles,進行永久性的傳統造瘺。

1.2.3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行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 患者取截石位,用電刀直視下分離直腸骶前筋膜與固有筋膜間隙,全系膜切除,切斷兩側直腸側韌帶并清除腸系膜根部淋巴結和相關脂肪組織,分離直腸至肛提肌平面,在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切斷近端,切斷腸管在腫瘤上方10cm及下方2~3cm處,將直腸遠端和近端用吻合器吻合[3]。

1.3評價方法

在患者治療后對其進行隨訪5年,采用定期復查法,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術后并發癥以及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和1年、3年、5年的生存率,最后采用SCL-90量表評分對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敵對、憂郁癥、焦慮等方面。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1年、3年、5年的生存率比較,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比較,詳見表2。

2.3比較兩組患者的局部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詳見表3。

3結論

直腸癌(rectal cancer)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占65%左右),絕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占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4]。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癥排行榜中躍居第二位了,所以飲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癥的禍根。由于成因和癥狀的相似,直腸癌通常和結腸癌被一同提及。目前,低位直腸癌在我國直腸癌所占的比例較高,占直腸癌的65%~75%,而低位直腸癌的定義是位于腹膜返折以下,距肛緣7cm以內的癌腫[5]。因此,一直以來臨床上對癌腫手術的要求是力求根治和長期生存。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局部解剖和直腸癌轉移特性的不斷發展,患者對低位直腸癌手術治療的要求已從簡單的根治療法轉向治愈疾病兼對功能的保全。

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是較為傳統的Miles手術治療,但是在術后卻給患者留下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和永久性的生理創傷,并沒有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抑制腫瘤生長以及有效延長生存時間的目標,同時也增加了患者家屬的負擔,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障礙。與傳統Miles手術治療相比,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無需切除會陰和盆底組織,也不用行結腸造口術,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出現較少的優勢。其手術適應征的選擇應為[6]:直腸癌的病理學特性、癌腫距肛緣的距離、浸潤深度和淋巴轉移狀況是低位直腸癌選擇保肛手術的客觀標準,指診是最簡單的判斷方法。通過指診可以較為準確的判斷腫瘤下緣距肛緣的距離;通過CT等辦法,可以了解癌腫的浸潤程度、肉眼類型、環周情況及周圍淋巴轉移狀況等,結合其他輔助儀器檢查,可以合理選擇手術適應征。最近有研究表明,對于肉眼未見浸潤跡象、已有轉移但局部病灶仍可根治者作為手術適應征,不僅不增加局部復發,還提高了生存率。因此,可以認為保肛手術不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患者的戰勝疾病的信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3年、5年生存率與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沒有顯著差異,但是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綜上所述,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老年直腸癌,既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又不影響生存率和復發率,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梁天偉,盧永剛,孫軼等.86例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臨床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1):30-31.

[2]李岡櫛,羅文君.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分析(附96例報告)[J].四川醫學,2011,32(5):721-722.

[3]陽君武.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對老年直腸癌患者的療效評價[J].海南醫學,2012,23(8):53-54.

[4]黃有群.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42例應用觀察[J].山東醫藥,2011,51(2):72-73.

篇3

【關鍵詞】直腸腫瘤;外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R735.37【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5-043-02

一、直腸癌手術治療

在直腸癌治療的諸多方法中,以外科手術為中心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已經顯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提高保肛率和降低局部復發率。但是直腸癌尤其中下段直股癌的因解剖位置以及懷周圍組織的關系密切,手術治療比較困難、功能性損傷較常見、并發癥較多、復發率較高。同時雖然放療或放化療在直腸癌中的應用能夠顯著降低直腸癌的局部復發率,但是其對延長患者生存的價值較小。

二、手術術式的選擇

一)保肛手術APR和LAR是直腸癌切除后直腸重建的兩種方式。在根治切除的前提下合理選擇腸道重建的方法對于降低復發率、提高術后生活質量意義重大。目前有觀點認為,人的個體條件差異可能比腫瘤與間的距離更重要,有些女性患者腫瘤距3-4CM處也可保留。通過術前直腸指檢、直腸腔內B超和盆腔CT檢查進行正確的、全面的評估,決定手術方式和治療方針,盡量保留健全的控便功能、避免永久性腹部經腸造口是改善術后生活質量時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因而在保證直腸腫瘤根治的前提下,盡量提高LAR的成功率是當今外科發展的方向。這里包含兩個要求,一是盡量降低局部復發率和提高5年以上生存率;二是控便功能健全,最終具有正常肛直腸功能。

二)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是英國學者Heald于1982年首次提出,可是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至1992年他們披露了100多例行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局部復發率僅為3%左右,才引起了外科醫生們的關注。目前,TME作為一種標準的直腸癌根治術被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采納。直腸系膜是外科醫學名詞,解剖學上并沒有這一名稱,是指盆筋膜臟層所包裹的直腸后方及兩側的結締組織、血管和淋巴組織、脂肪組織。曾有報道約30%以上的直腸癌病例直腸系膜中癌細胞沉著,還有20%在直腸系膜的遠側癌細胞擴散。如果醫生按傳統方法進行鈍性分離,即用手指將直腸從骶前筋膜分離,不但系膜切除不完全,更重要的是癌細胞可能殘留、擴散和種植,成為術后復發的禍根。

三)直腸癌局部切除術。直腸癌局部切除術目前在國內尚未普及。直腸癌局部切除的關鍵是要針對合適的患者,即使是非常適合直腸癌局部切除術的患者術后仍有較高的復發率。一般認為腫瘤直徑>3CM時復發率即明顯升高。目前直腸癌通用的局部切除標準是腫瘤直徑最大一般不超過3CM,組織學分級G1或G2,TNM分期的T1-T2,N0,M0。

四)保留盆腔自主神經的直腸癌根治術。有關文獻曾報道傳統的直腸癌根治術后平均半數男性患者發生生殖器功能障礙,并喪失功能。擴大的直腸癌根治術因廣泛的淋巴結清除,術后男性和排尿障礙發生率高。為了改善直腸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近年來保留盆腔自主神經的直腸癌根治術已逐漸開展。PANP技術的發展使男性患者在不降低生存率、維持較低水平的局部復發率的同時,顯著降低了障礙和排尿障礙的發生。熟悉盆腔自主神經的解剖和功能是提高PANP效果的關鍵。國外報道PANP術后有大多數患者可保持正常的生殖器功能,得以保存。

三、直腸癌外科手術討論

一)直腸癌的外科治療

1、開腹直腸癌手術的治療難點,直腸癌的手術有3個難點:保肛、膀胱的損失、較高的局部復發率,近年來中高位直腸癌比例明顯增加,同時隨著人們對直腸腫瘤的認識的增加、同時醫療器械的發展,對生存質量的要求的提高,保肛手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目前接近80%以上的直腸癌手術為保肛手術。

2、腹腔鏡直腸癌切除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的主要優點是:手很少進入腹腔,腹腔臟器的漿膜的損傷減少,從而降低了粘連的機會;手術局部創傷小,如切口小減少了腹腔臟器的的暴露;由于超聲刀的應用極大的減少了出血量。手術全身反應輕,較小的創傷使免疫功能的損傷小、機體的應激反應輕、胃腸功能恢復快。

二)直腸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1、直腸癌的術前分期,在制定直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計劃時,需要通過術前分期提供局部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侵犯腸壁深度和遠處轉移情況的信息。目前是否對直腸癌進行常規術前分期是表明治療水平的重要標志。常用的術前分期的手段有螺旋CT、直腸內鏡超聲、直腸PET和MRI。

2、放化療在直腸癌中的應用價值,對于進展期直腸癌,術前或術后化療或放療成為直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TME手術的開展使得直腸癌根治性術后的局部復發率顯著降低,但是目前公認結合放化療或放療能夠進一步改善無病生存率和降低局部復發率。

三)直腸癌治療的研究方向

1、直腸癌放療達到完全緩解患者的治療,經直腸MRI和直腸內鏡超聲對接受術前放療的患者,由于難以準確區分腫瘤侵犯和纖維化使得其應用價值進一步降低。許多研究報道即使放療達到完全的緩解,仍然有少數的患者存在淋巴結的轉移,因此在沒有合適的判斷放療術前分期的手段時,對完全緩解的患者僅局部切除或密切觀察尚缺乏足夠的數據,而最確實的達到根治的治療方法只有TME。

2、控制直腸癌遠處轉移和改善總的生存時間的方法,盡管放化療或放療在直腸癌中的應用能夠改善無病生存時間和降低局部復發性,但是這些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的應用對于直腸癌總的生存時間的改善仍然不是很理想,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目前尚無還沒有很好的方法控制直腸癌向遠處轉移。因此尋找改善總的生存時間和控制直腸癌遠處轉移的方法可能是直腸癌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而通過對直腸癌轉移的研究可能是改善其總的生存時間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郁寶銘.直腸癌復發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06).

2.孫明霞.腹腔鏡下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護理,2006,(07) .

3.楊強,王勁松,余正,周四海,陳太忠,李中福.直腸癌術后局部復發的預防和治療[J].重慶醫學, 2009,(05).

4.顧晉.直腸癌手術治療的熱點問題[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06).

5.汪建平,楊祖立.直腸癌外科治療的現代解剖學基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06).

6.池畔,黃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常見并發癥及中轉開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09).

7.毛一雷,盧欣.從腸粘膜屏障角度評價結直腸手術前腸道準備[J].中國醫學科學院報,2004(05).

8.朱曉華.62例中晚期結腸癌首發癥狀與術后病理對照分析[J].河南腫瘤學雜志,2002,(01)

篇4

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每年以2%的速度增長,在我國中、低直腸癌占全部直腸癌的70%[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直腸癌淋巴引流以及遠端浸潤規律的深入了解及雙吻合技術的廣泛臨床應用,低位保肛手術正逐漸取代或部分取代傳統Miles術的地位。我科是較早開展雙吻合法進行保肛手術的單位之一,由早期使用的進口吻合器逐漸過渡到國產吻合器再到荷包鉗單吻合器法,在保證手術安全、有效的基礎上,給予積極的圍手術期護理,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我科自2008年3月~2010年12月共為65例低位直腸癌(腫瘤下極距肛緣≤10cm)患者施行保肛手術,其中男42例,平均年齡(56.00±13.32)歲,女23例,平均年齡(53.43±14.24)歲。術前均行結腸鏡或直腸鏡檢查并行組織活檢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常規行直腸指檢、B超或CT檢查無明顯盆腔或肝臟等遠處轉移。

1.2手術方法在氣管內麻醉下,取截石位,下腹部正中繞臍切口,切口常規縫合治療巾作保護。游離乙狀結腸及其系膜,并在距腸系膜下動脈主干起始處1~2cm處結扎并切斷之,保留乙狀結腸部分血管弓,然后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操作原則,即在腹主動脈分叉下,骶骨前方顯露骶前神經,直腸后方在直視下用電刀在骶前間隙、盆筋膜壁層和臟層之間進行銳性分離,前壁在Denonvillier筋膜間隙分離,兩側切斷直腸側韌帶,即將左右腹下神經內側的臟層筋膜包繞的腫瘤及直腸周圍系膜分離至肛提肌平面,清除遠端直腸周圍脂肪組織后可行切除吻合術。

2結果

本組病例無手術死亡,但在術后24h內發生吻合口出血2例,后經輸血、應用止血劑等得到控制。術后4~7d發生吻合口瘺4例,經過通暢引流、局部沖洗、抗感染、支持、對癥等治療后,都延期愈合。而吻合口狹窄的發生都在術后1~3月,其中2例為膜狀狹窄,后在腸鏡下行膈膜切開,另2例為吻合口瘺愈合后疤痕狹窄,囑其堅持長期手指擴肛,半年后大便通暢。本組65例病人雖大部分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失調,但多在半年到一年內得到恢復,無一例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術前認真評估患者的恐懼、焦慮程度,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好安慰、解釋工作,耐心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勵患者與家屬、朋友及相同經歷的病友溝通,幫助患者尋找可靠的心理支持系統,使患者術前有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對術后的早日康復大有益處。

3.1.2術前準備術前3d給予流質飲食,常規口服腸道抗生素并在手術前一天口服20%甘露醇500ml+1500ml溫開水、清潔灌腸作腸道準備,在灌腸時應先了解癌腫部位及大小,選擇合適的肛管,插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腫瘤組織。囑患者禁止吸煙,練習深呼吸,有效咳嗽,熟練掌握胸式呼吸及床上排便的方法,防止術后呼吸道并發癥[2]。對于病情較重、體質較差的患者,給予少量血漿靜脈滴注。

3.2術后護理

3.2.1一般護理術后去枕平臥6h,若血壓平穩,可取半臥位以減少腹部切口張力,緩解疼痛,并利于盆腔引流,24h內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同時應做好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注意防治呼吸道感染,術后1d起每天2次霧化吸入,做到霧化器一人一用一消毒,減少交叉感染,本組病例無呼吸道并發癥發生。

3.2.2飲食護理術后禁食至腸蠕動恢復,排氣(術后3~5d)之后方可進食,飲食應循序漸進,少量多餐,先喝少量溫開水,無不適后方可進全流質飲食,宜進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少渣食物,如酸乳酪、精細五谷類、去皮去筋的等,注意衛生,防止消化不良[3]。

3.2.3管道護理因為此類患者術中需放置各種引流管及引流條,患者麻醉清醒后會感到極度恐懼,應向患者解釋術中放置各種管道是根據病情選擇的,是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病情的好轉,是可以拔除的,不會留下任何隱患,以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緒。保持各引流管通暢和維持有效負壓,防止管道受壓、扭曲、堵塞,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1)術中放置骶前引流管的目的是徹底引出盆腔積血、積液、預防吻合口瘺,一般引流5~7d,待引流量少、色清方可拔除,引流管周圍敷料潮濕時應及時更換。為防止引流管脫出、扭曲、引流管口疼痛,我們應該妥善固定,本組病例中無引流管脫出。(2)胃腸減壓管,一般放置2~3d,至胃腸功能恢復,排氣即可拔除。(3)尿管的護理:直腸手術對膀胱刺激較大,術后引流液較多,活動不便,所以術后留置尿管時間較長,大多在1周左右。因此,要加強尿管的護理,避免尿路感染。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并定時,有利于恢復膀胱擴約肌的自主排尿功能。(4)肛管護理:有時為了減輕腸道的壓力而放置肛管,肛管極易滑落,應妥善固定,還應注意肛管內是否有新鮮血流出,如有此情況則說明吻合口出血,應及時處理。本組發生吻合口出血兩例,后經輸血、應用止血劑等得到控制。及時發現和處理引流管堵塞現象,若出現肛管引流不暢,可反復順向擠壓引流管,若被血塊、糞塊堵塞,可遵醫囑給予生理鹽水低壓沖洗[4]。

3.2.4排便護理術后早期患者控制排便的能力差,排水樣便次數多,易引起肛周皮膚潮紅、糜爛、疼痛。告知患者排便次數增多屬正常現象,囑保持肛周清潔,每次便后溫水沖洗,沖洗后用柔軟的毛巾抹干,保持皮膚干爽,并使用護膚粉和皮膚保護膜進行護理。頻繁排水樣稀便者可選用底板柔軟的—件式造口袋收集大便,減少大便對肛周的刺激。拔除肛管后,指導患者早做提肛練習,每天2~3次。另外,要定期擴肛,以免狹窄[5]。

3.2.5并發癥的護理(1)吻合口瘺的護理:術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并作出正確診斷,一般術后3~5d最易發生吻合口瘺,在此期間要注意患者體溫及引流液的變化,吻合口瘺患者容易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術前充分的腸道準備,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術中污染、術后感染,以利于吻合口愈合[6]。重點觀察神志、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皮膚溫度及彈性,觀察腸蠕動、腹脹程度,可行生理鹽水加抗生素持續低負壓沖洗,負壓為0.2~0.4kPa,注意沖洗量及速度要適宜[7]。動態監測水、電解質、腎功能和血氣變化。本組發生吻合口瘺4例,均經過通暢引流、局部沖洗、抗感染、支持、對癥等治療后,都延期愈合。(2)吻合口出血的護理:術后24~48h是手術出血的高峰期,應重點觀察患者有無出血的并發癥,注意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的改變,及時發現有無出血的情況。如患者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引流液為鮮紅色且引流量大于50ml•h-1,需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本組2例患者發生術后吻合口出血,經輸血、給予止血藥治療后出血停止。#p#分頁標題#e#

3.2.6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導術后出院患者建立隨訪登記本,每周與患者進行電話聯系1次,了解患者出院后排便康復功能訓練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向患者介紹保持衛生和保護肛周皮膚的方法;飲食注意多食清淡、易消化、易吸收、高營養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不易消化食品,戒煙酒;有便秘的患者要可作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必要時服用緩瀉劑;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收縮舒張運動;加強心理護理,鼓勵家屬及患者建立信心。

篇5

【關鍵詞】 結腸癌;直腸癌;手術治療

結腸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呈進一步上升的趨勢。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診治46例結腸直腸癌患者,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有結腸直腸癌患者46例,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9.5歲。病程:發病至就診時間最長11個月,最短10天,平均病程6個月。腫瘤部位:結腸癌21例,直腸癌25例。主要臨床表現:腹痛、腹脹9例,大便習慣及性狀改變29例,腹部包塊8例,大便帶血10例,腹腔積液2例,消瘦36例,急性腸梗阻樣表現6例。

1.2 手術治療方法 本組46例患者全部在全麻下手術治療。其中行根治性手術治療42例(占91.3%),行橫結腸切除術4例,行左半結腸切除術10例,行右半結腸切除術5例。姑息性腫塊切除術3例,造口術1例。所有患者術后均經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

2 結果

術后44例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自動出院。本組46例中,共有25例(占54.3%)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術后切口感染6例,切口裂開,2例,切口感染伴部分裂開1例,肺部感染5例,泌尿系統感染4例,腹腔感染3例,肺栓塞1例,腸道感染1例,腸梗阻1例,心功能不全1例。術后隨訪40例,失訪6例,隨訪時間1-3年。其中死亡16例,死亡原因均為術后腫瘤廣泛轉移、惡病質及并存疾病,死亡原因均與手術本身無關。

3 討論

3.1 結腸直腸癌的臨床特點 結腸直腸癌患者有著其本身的臨床特點:①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高。②結腸直腸癌臨床表現不典型,易漏診誤診:結腸直腸癌病程長,大多數患者感覺不到病情的變化,但實際病情常常比表現出來的癥狀嚴重。相關文獻報道,一旦結腸直腸癌患者發生腸道梗阻,其淋巴結轉移率和手術死亡率均會明顯增高,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增加。③結腸直腸癌患者基礎疾病多:結腸直腸癌患者大部分伴有一種以上的合并癥,其中以心血管和肺部疾病占多數。伴有并存癥的患者通常體質弱、抵抗力差、術后愈合能力差,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

3.2 結腸直腸癌的圍手術期準備 有效的圍手術期處理對減少患者并發癥和降低病死率非常重要。①全面評估患者病情:針對結腸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特點,術前醫師要全面評估患者的心肺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壓等情況。及時糾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準確估計患者主要臟器的生理功能,掌握好手術時機。②腸道準備:入院后給予少渣飲食。術前前一天清晨可口服導瀉藥幫助導瀉,下午四時左右可飲入甘露醇+500ml生理鹽水清洗腸道。③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結腸直腸癌患者抵抗力差,術后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而患者一旦發生感染則治療時間明顯延長,且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均明顯升高,而術前預防性的短程使用抗生素,可明顯降低術后感染率、減少術后抗生素的用量,因此應引起醫師的高度重視。④合并癥的處理: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60/110mm/Hg以下;口服利血平或阿司匹林腸溶片的患者,應停藥10天后再予手術,因為利血平會發生應激性胃潰瘍,而阿司匹林腸溶片會引發圍手術期出血;糖尿病患者術前應常規監測空腹血糖、尿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術前應將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6.6-8.9mmol/L。

筆者認為結腸直腸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死亡率及術后生存質量均與術前的并存疾病密切相關。而急診手術的患者入院時病情危急,并存病不能得到充分處理,從而增加了手術風險及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對結腸直腸癌患者,醫師要盡量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盡量避免發生腸梗阻或腫瘤破裂時才進行急診手術。

參考文獻

[1] 曹志新,楊傳永.結直腸癌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5):6.

篇6

[關鍵詞] 結直腸癌;根治術;腹腔鏡;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35.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3(b)-187-02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生率比較高,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是常見惡性腫瘤死亡主要病種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有增高趨勢,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1]。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國內外主張以手術根治術為主,尤其伴隨腹腔鏡的應用,其術野充分暴露、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被臨床醫生和患者所接受,但不少學者提出腹腔鏡下進行結直腸癌根治術存在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應用需謹慎。本文通過與傳統根治手術比較,分析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48例患者采用腹腔鏡下進行結直腸癌根治手術為腹腔鏡組,50例采用傳統根治手術為傳統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進行常規檢查,做好手術有關準備,并對并發癥進行糾正,穩定患者病情,為手術打下基礎。

1.2.1 傳統組手術在全麻下進行,參考《手術學》普通外科卷(人民軍醫出版)的手術步驟進行。

1.2.2 腹腔鏡組采用全麻,取截石位,術前置導尿管。于臍部下方做一小孔,置入10 cm Trocar,建立氣腹,氣腹壓控制在14mmHg。臍部孔為觀察孔,通過觀察腫瘤部位,在相應的部位作不同的輔助操作孔,一般選取4孔。

1.2.3 左半結腸選取右側中、下腹,左側中、下腹為輔助操作孔,解離左半結腸系膜,游離結腸脾區及左側橫結腸,清除側腹壁和盆腔淋巴組織到直腸上段,通過左側中或下腹操作口,用塑料套將切除的腸段及系膜組織取出。參照腫塊的位置和手術方法選擇合適的吻合器于腹腔內進行橫結腸與直腸端-端吻合術。

1.2.4 右半結腸輔助操作口選擇臍部和恥骨聯合中點連線,用超聲刀沿右結腸旁溝切開腹壁,沿腎包膜表面切斷肝結腸韌帶,并游離結腸肝區和橫結腸右半部分,同時結扎回結腸血管、右結腸血管,根據腫瘤的位置選擇右半結腸切除術,從上腹正中切口取出切除腸段,通過器械將末端回腸與橫結腸左端進行吻合。

1.2.5 乙狀結腸切斷乙狀結腸系膜、腸系膜下血管,完成后切除直腸系膜及側韌帶,于左下腹作孔將乙狀結腸拖出,將上段切斷,遠端包裹后置回腹腔,經會將切斷物取出,近側斷端行人工成形術。

1.2.6 直腸患者取頭低腳高位,輔助操作孔選擇臍中、下部和中、下腹,將乙狀結腸、直腸系膜游離,并將相應血管根部夾閉后切斷,在腫瘤下端進行切割,通過閉合器閉合直腸,從左下腹做一保護切口,將近端結直腸取出距離腫瘤10 cm左右切斷病變結腸。再建氣腹,通過置入管狀吻合器,在腹腔鏡監視下進行結、直腸吻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輸血人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淋巴清除數目、復發率、轉移率、死亡率。

1.4 統計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和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術中出血量、輸血人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腹腔鏡組優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其他指標的比較

腸功能恢復時間、淋巴結清除數目、復發率、轉移率和死亡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結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對手術有嚴格的要求,必須達到切除范圍必須包括腫瘤所致的腸襻、系膜及局部淋巴結、切除結腸必須距離腫瘤10 cm以上、淋巴結清掃總數達10個以上、操作必須保證癌細胞不轉移等要求。基于此,以往常采用開腹手術進行切除,眾所周知,開腹手術創傷大,存在較大的風險,對于以老年患者為主要發病人群的結直腸癌患者來說,開腹手術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Jacobs首次采用腹腔鏡切除右半結腸以來,因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被臨床廣為推廣,采用腹腔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疾病已被臨床公認,但由于惡性腫瘤病情復雜,手術難度較大,對人威脅更大,因此腹腔鏡手術用于結直腸癌的治療仍存在爭議。

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在腹腔鏡下進行結直腸癌根治手術,能夠滿足傳統開腹手術存在無法完全達到第3站淋巴結清掃和全系膜切除的要求,原因在于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術野可以被放大,尤其是超聲刀的使用,在清掃淋巴結和切除系膜時更為有效[2]。此外,腹腔鏡手術能夠避免因手術需要而不斷擴大切口造成更大損失的弊端,術中只需要轉動鏡頭就能夠滿足手術需求。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術野較傳統開放術更清晰,如此能夠更好地解剖組織,降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傷,特別在低位直腸癌手術中,還能夠清晰地顯露被保護的骶前神經、精囊腺、陰道直腸間隙、前列腺直腸間隙,從而減少手術損傷,降低出血量,而且對清掃界限和區域也能很好地辨認和處理[3]。從本組研究中可以看出,術中出血量、輸血人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腹腔鏡組優于傳統組,而腸功能恢復時間、淋巴清除數目、復發率、轉移率和死亡率卻無差異,說明腹腔鏡下進行結直腸根治術既能保證療效,又能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損失,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但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手術雖然有諸多優勢,但其優勢的發揮還必須做好以下幾點:①手術熟練度。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腹腔鏡手術時間要長于傳統手術,但無統計學差異,同時也有臨床實踐證明,例數越多,手術時間越短,說明手術時間與技術嫻熟度有密切關系,提示臨床醫生要不斷提高手術的操作技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②手術效果的發揮,還與手術適應證的掌握有密切關系,筆者認為其適應證包括早期大腸癌、直徑在6 cm以下的進展期癌和需姑息性切除的癌;而對于手術耐受性差、伴有高壓癥和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應謹慎使用,最好不用[4]。③種植轉移的預防。無論是傳統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均會發生腹腔內和腹壁切口種植轉移情況,筆者認為在手術中避免接觸腫瘤、腫瘤取出時用無菌袋裝好、先處理血管再游離腸管、術后用無菌蒸餾水沖洗等方法可以有效預防種植轉移。

[參考文獻]

[1]杜燕夫,謝德紅,李敏哲,等.腹腔鏡下直腸癌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2):141-143.

[2]薛彥俊,湯東,傅文杰,等.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應用研究[J].武警醫學,2009,20(8):710-711.

[3]張忠濤.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循征醫學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1):15.

篇7

方法:選取2010年01月~2013年01月我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25例,全部患者均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過程中為全部患者應用手術配合,觀察臨床配合效果。

結果:25例直腸癌患者手術時間在130~170min之間,平均為(152.2±0.5)min.術中出血量在60ml~250ml之間,平均(162.2±0.4)ml,住院時間4~15d不等,平均(8.2±1.1)d,治療結束后患者均順利出院。

結論:在直腸癌患者術中應用手術配合法,可獲得較佳的手術效果。

關鍵詞:腹腔鏡 直腸癌 根治術 手術配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14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149-01

直腸癌為惡性腫瘤,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有效方法,為直腸癌患者行腹腔鏡輔助根治術,創傷小,出血量少,恢復快[1],在腔鏡下直腸癌根治過程中應用手術配合,可提高手術效果,改善預后。本研究為2010年01月~2013年01月25例直腸癌患者術中應用手術配合法,取得了較佳的效果,配合要點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隨機抽取2010年01月~2013年01月我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25~56歲不等,平均(31.2±2.5)歲,腫瘤直徑1~5cm不等,平均(2.2±0.5)cm;腫瘤下緣距肛緣4~12cm不等,平均(6.2±0.9)cm,其中10例患者為高分化腺癌,15例患者為低分化腺癌,經病理切片檢查及纖維腸鏡檢查,確定全部患者均符合直腸癌疾病診斷標準[2]。

1.2 一般方法。全部患者均簽署臨床同意書,均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確定全部患者無手術禁忌證),術中為全部患者應用手術配合,詳細如下:

1.2.1 術前訪視并準備手術物品。值班護士訪視患者,向患者介紹直腸癌相關知識,介紹腹腔鏡器械及設備的先進性,減輕患者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告知患者術前注意事項,為患者準備超聲刀、電子鏡、氣腹機、高頻電刀、穿刺器、吻合器等手術器械。

1.2.2 術中配合。①系統放置:在患者左上肢留置針補液,防治腹腔鏡系統,連接三通開關,在患者左下肢床尾部放置顯示系統,將高頻電刀、超聲刀放在患者右側,為醫師手術提供方便。②配合:全部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保證頭低腳高,手術床向右側傾斜10度,外展左手,右手塞于床單下面,放低右腳,左腳放在腳架上自然下垂;③麻醉配合:全麻,為全部患者行氣管插管術,在鎖骨處靜脈穿刺;④儀器連接配合:洗手護士應檢查器械的完整性及有效性,多次清點器械數目,連接二氧化碳與氣腹機,擰開開關,連接冷光源與電子鏡,打開電源,連接工作站信號,將病人臨床資料輸入工作站,點擊采圖進入系統。⑤其他手術配合: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會及腹部放置消毒鋪巾,保持連接管無菌,保持導尿管通暢,觀察患者尿量及顏色,為患者準備70~80度的無菌生理鹽水(因為腹腔內熱氣會在冷鏡頭表明形成水汽,水汽會造成視野模糊,影響手術效果)。

2 結果

本科室的護理人員都進行過專業的技能培訓,具備較高的手術配合水平,25例直腸癌患者的跟至手術均順利進行,無1例患者中轉開腹手術,經臨床統計,手術時間在130~170min之間,平均為(152.2±0.5)min,術中出血量在60ml~250ml之間,平均(162.2±0.4)ml,住院時間4~15d不等,平均(8.2±1.1)d,全部患者身體恢復后均順利出院。25例直腸癌患者的手術配合效果,詳見表1。

3 配合體會

直腸癌為消化系統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有效方式。

有學者[3]為我院209年10月~2011年09月24例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應用了手術配合,取得了較佳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全部患者無1例患者中轉開腹手術,經臨床統計,手術時間在130~170min之間,平均為(152.2±0.5)min,術中出血量在60ml~250ml之間,平均(162.2±0.4)ml,住院時間4~15d不等,平均(8.2±1.1)d,全部患者身體恢復后均順利出院,近似于相關研究結果[4],提示做好直腸癌患者的手術配合工作,可節約手術時間,提升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手術配合過程中應正確安放患者,防止保證患者安全,腹腔鏡設備及器械精細,價格昂貴,使用時應避免碰撞,遵循輕拿輕放的原則,為避免電子鏡受壓,應單獨放置,用紗布擦拭鏡面,保持視野清晰,超聲刀具有止血效果好、對周圍組織損傷小、視野清晰、煙霧少的優點,使用前應檢查工作膠粒是否完整,預先做好超聲刀的測試,為避免受損,使用過程中應避免超聲刀與其它手術器械碰撞,使用后應及時清潔刀頭,認真刷洗腔內器械,后將其放在有活性酶的超聲機里清洗,此外,還應做好中轉開腹手術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王菊紅,楊雅婷.20例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配合體會[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06(05):94-96

[2] 譚變霞,曹彥.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21例的手術配合[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32(14):7992-7992

篇8

四川省達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達州 635002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腹腔鏡直腸癌(TME)圍手術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價值。方法 隨機選取2010年4月—2014年5月該院接診的90例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45)及觀察組(n=45);對照組進行腸胃營養支持,觀察組則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結果 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的對比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的對比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直腸癌(TME)圍手術期行腸內營養支持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腸胃功能、降低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復速度,故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

關鍵詞 ]腹腔鏡直腸癌(TME);圍手術期;腸內營養

[中圖分類號]R735.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4(a)-0003-02

直腸癌在我國臨床上屬于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該病癥的發病幾率有明顯增長趨勢。大量臨床資料顯示30%以上的直腸癌患者會伴有營養不良的情況[1]。早發現、早治療是提高該病癥預后效果以及生存幾率的關鍵因素。該研究以隨機選取2010年4月—2014年5月該院接診的90例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腹腔鏡直腸癌(TME)圍手術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接診的90例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及觀察組45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8.2±2.1)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68.7±2.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采取組間對比,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該次研究具有可行性。該次研究目的均已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其均為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手術前3d開始進行半流食-流食-禁食補液,手術前晚為患者口服2L的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溶液,要在2h內服完,待患者大便4~6次后,糞便為稀水便則為合格;若有患者腸道仍未達到標準,則要進行灌腸,術后早期仍然禁食,待腸胃功能恢復后可適當進食流食,之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術后第2天開始經由外周靜脈輸注營養液,直到患者恢復正常飲食為止。

觀察組:手術前3 d開始口服腸內營養混懸液,直到手術前晚,使用1.5~2L,分3~4次口服,除此之外患者不得進食其他食物,腸道準備工作同對照組,術后2d內對患者滴注濃度為5%的糖鹽水,同時利用輸液器勻速泵入短肽型EN混懸液,速度控制在0.01L/h(可適當增量,但不得超過0.08L/h),每日的泵入總量控制在1.5~2.0L之間。待以及造瘺口排氣后可適當進食流質食物,并根據患者的進食情況逐漸降低EN泵入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c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幾率以及并發癥發生幾率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幾率以及并發癥發生幾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的對比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以及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的對比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直腸癌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因為直腸癌的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故在圍術期需要長時間禁食,這是導致該病癥患者營養不良發生幾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如何解決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營養支持問題一直是臨床醫學上的熱門問題。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在腹腔鏡直腸癌圍手術期進行一定程度的營養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可在極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營養不良癥狀,同時其也可在極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并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降低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2-4]。

以往臨床上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多采用腸外營養支持形式,但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該種方式若長期應用則很容易造成腸粘膜的萎縮以及腸道形、功能的異常。另外長期的腸道準備工作也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腸粘膜吸收功能,造成患者電解質紊亂、營養吸收效果差等不良情況[5],該種情況在該次研究中也有一定體現。

現代臨床研究發現行胃腸手術患者其在術后幾個小時內小腸就可以恢復蠕動、消化以及吸收功能,而大腸功能也會在手術3d后恢復功能,故對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具有可行性[6]。有研究表明進行早期的腸內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患者腸道粘膜細胞功能、促進腸胃以及膽囊的蠕動性,從而提高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7]。另外腸內營養也可在極大程度上促進機體蛋白質的合成,故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8]。在該次研究中筆者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分別為(12.4±3.4)d、(50.5±4.2)h,而對照組分別為(19.7±4.2)d、(75.4±7.3)h。

該項研究結果也證實了如上研究觀點。

另外從該次研究中筆者總結得到以下經驗:腸內營養支持要嚴格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適應過程,同時也要嚴密觀測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患者術后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癥狀多于營養劑輸入速度以及輸入量存在較大關系。尤其是老年患者更要特別注意,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要及時調整輸注速度。

綜上所述,腹腔鏡直腸癌(TME)圍手術期行腸內營養支持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腸胃功能、降低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同時也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故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

參考文獻]

[1]陳思曾, 劉新, 黃宏雙, 等.胃癌和結直腸癌病人術后不同途徑營養支持的比較[J].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2, 16(4):225-227.

[2]于康, 周曉容, 郭亞芳. 惡性腫瘤住院患者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足發生率及營養支持應用狀況調查[J].腫瘤學雜志 , 2012, 17(6):408-411.

[3]陳國棟,賀更生,黃秋林,等.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病人圍手術期腸內營養的臨床研究[J].大家健康,2012,6(12):2-3.

[4]畢榮欣.胃腸道腫瘤患者圍手術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7(3):133-134.

[5]張麗婭,尹群芳,蘇惠崧,等.術前營養支持對結腸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況$并發癥發生率影響的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1(4):288-390.

[6]吳愷明,馬晉平,王亮.早期腸內營養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應用的療效觀察[J].消化腫瘤雜志,2012,9(12):231-232.

[7]汪建軍.腸內營養對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3(9):720-721.

篇9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雙器械吻合技術(DST)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2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373-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我國多以低位直腸癌多見,約占全部直腸癌70%,目前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其手術方式已逐漸微創化,從單純追求手術切除轉向根治,并兼顧生活質量。保留的手術方式已逐漸增多,并逐漸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使中、下段直腸癌的保肛率達到69.8%[1]。隨著外科技術的改進和雙吻合器技術(DST)的應用,低位直腸癌的保肛術,已占據低位直腸癌手術治療的主導地位,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35例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患者,均是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普通外科收治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最大的70歲,年齡最小的36歲。所有患者均在術前經腸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其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14例,狀腺癌3例,黏液腺癌2例。Dukes分期:A期2例,B期21例,C期12例。腫瘤下緣距≤6cm的20例,≤8cm的13例,≤9cm的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雙器械吻合術,術后所有患者均隨訪半年。

1.2 方法 患者腹部手術切除范圍均按Miels術的要求進行,距腫瘤近端11-15cm切斷結腸,切除全部直腸系膜和部分乙狀結腸,將游離的直腸至盆腔底部判斷是否可行吻合,注意保持臟器層筋膜的完整性,擬定直腸切斷處用關閉器關閉腸管,將腸管緊貼關閉器上端切斷,移走標本。在術中根據剩余結腸的長度,應用管狀吻合器行結腸、直腸或肛管吻合,吻合成功后將吻合器退出結腸斷端,由術者經觸摸吻合口內壁是否光滑完整,直視檢查吻合口外壁吻合是否完整、有無滲出,確定完整無誤后關閉結腸殘端。用大量熱蒸餾水加抗腫瘤藥物的生理鹽沖洗遠端腹腔、盆腔。

2 結 果

在35例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患者中,未發生出血、吻合口瘺及吻合口狹窄等嚴重并發癥,未發生一例手術死亡。腫瘤下緣距≤6cm的20例,≤8cm的13例,≤9cm的2例。病理報告:術后切緣無腫瘤殘留,無大便失禁,功能均恢復良好,排便順暢,部分患者有排便次數增多的現象,但均在可控制的范圍內,隨訪半年,其中局部復發2例,占總數的5.7%,1例經手術治療治愈,1例經保守治療治愈。

3 討 論

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我國多以低位直腸癌多見,約占全部直腸癌70%,我國直腸癌的兩大特點是低位、高發[2]。自1908年Miles首創腹會陰聯合根治術以來,已有90余年的歷史,使低位直腸癌的根治率、生存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Miles手術已成為外科治療低位直腸癌根治的金標準。然而Miles手術使患者腹部形成永久性結腸造口,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使患者在思想上增加了負擔,在工作和生活上造成不便。所以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們的觀點發生了轉變,由單一的癌腫根治、保全生命,轉變為根治疾病、改善生活。

目前,保肛手術已成為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經腹會陰聯合根治的Miles手術已從“金標準”降為最后一種選擇[3]。自從1982年Heald等提出的直腸癌全系膜切除手術原則[4],并在臨床中給予實踐證實,同時保肛手術被越來越多的直腸癌患者所接受。自90年代以來,雙吻合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5],使低位直腸癌的保肛率大大提高,局部復發率從原來30%-50%降低到10%以下,使低位直腸癌保肛術患者達到“治療疾病、改善生活”的雙重標準,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低位直腸癌保肛術不僅要徹底切除腫瘤,還要保留正常排便的控制功能,控制排便的良好功能主要是:具有良好的、健全的括約肌功能;有完整的感覺反射功能和貯存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患者術后的正常排便功能,所以保肛手術必須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術(TME)的原則,注意保持臟器層筋膜的完整性,保留括約肌、肛管肌層及神經的支配,從而使的括約功能及感覺功能得到保留,使患者術后達到較滿意的排便功能。

參考文獻

[1] 郁寶銘,沈耀,周錫庚.直腸中、下段癌術式選擇探討.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89,9(11):628.

[2] 郁寶銘.直腸癌見;王吉甫,主編.胃腸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09-1126.

[3] 郁寶銘.低位直腸癌外科治療的新理念和發展趨勢.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3):129-130.

篇10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肛腸三科,山東青島 266035

[摘要] 目的 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開腹探查后是否符合保肛手術標準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和對照組67例,分別采用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和非保肛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兩組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和29.85%,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意義 (P<0.05);術后 1 年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結論 在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并發癥;復發;TME原則

[中圖分類號] R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a)-0066-02

直腸癌系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據我國惡性腫瘤統計調查顯示[1],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并逐漸向年青化轉變,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醫療技術水平及外科手術研究的不斷成熟,保肛手術越來越成為醫生及患者追求的目標[2]。為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選取該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直腸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保肛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68例,并與非保肛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研究,重點探討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治療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135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根據臨床表現、病歷調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及病理學檢查聯合確診,入組標準:年齡18~75歲者;低位直腸癌者;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遠處轉移;精神病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無化療、放療史等。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行保肛術;男48例,女20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7.11±5.46)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5例,縮窄型者15例,腫塊型18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7例,中分化者31例,低分化者16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對照組:67例,行非保肛術;男46例,女21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48.02±4.97)歲;TNM分期Ⅱ~Ⅲ期。直腸癌大體分型為潰瘍型者34例,縮窄型者14例,腫塊型19例;組織學分型高分化者16例,中分化者30例,低分化者17例,黏液腺癌者2例,腺瘤癌變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直腸癌大體分型、TNM分期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術前及時評估、調整患者身體狀態,以避免手術過程中發生風險,對于合并高血壓患者術前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前應將血糖穩定控制在8.8 mmol/L以下。兩組患者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開腹探查后確認可行根治術,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和無瘤原則進行手術[3],對照組采用Miles手術,選擇腹部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脂肪、腹白線,向下切開錐狀肌,根據術前檢查綜合判斷采用根治性術式的切除范圍。觀察組采用Dixon術式,首先切除直腸系膜距離腫瘤下緣至少5 cm,切除腸管距離腫瘤下緣約 1~3 cm,避開盆腔的自主神經,病灶全部切除后行吻合器吻合,術畢行負壓引流及常規輔以化療。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隨訪,隨訪方式采取電話隨訪方法,每月2次隨訪。

1.3療效評價

術后隨訪1年。①觀察兩組患者生存率、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②功能評估[4]:術后3、6、12月及3年行對觀察組患者功能進行評估。優級:排便功能與正常人相近;良級:排便反射基本正常,但控便能力較正常人下降;中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均明顯低于正常人;差級:排便反射、控便能力幾乎喪失。

1.4統計方法

應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包對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共計135例低位直腸癌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均隨訪1~3年,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及局部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但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4.71%,對照組為29.8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觀察組患者排便功能分析

術后1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89.55%;術后3年排便功能達優良級患者占到了97.67%。見表2。

3討論

直腸癌系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也均構成嚴重的威脅[5]。其中病灶離齒狀線≤5 cm的被稱為低位直腸癌,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主要方式,長久以來,Miles 手術一直是被認為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標準術式,但該術式所行永久性造口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目前,隨著我國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及民眾醫療理念進一步由“生命保全”向“功能優化”轉變;保肛手術以其排便功能恢復快、控便良好及生活質量高等三大優勢成為了廣大醫患的共同選擇。

Dixon術式是治療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療效最為理想的術式,研究顯示[6],該術式可將近端結腸、遠端直腸有效吻合,并保留患者括約肌、肛提肌及其支配神經,術后患者排便、控便功能良好,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表2結果顯示,68例患者術后1年排便功能幾乎全面恢復至正常。表1結果顯示,該術式患者遠期生存率、復發率均與 Miles 手術相近,但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Miles 手術,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雖然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的療效得到了有效證實,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適合采用保肛手術進行治療,通過該研究,得出以下認識:①面對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只有在確保癌癥病灶能夠成功根治的情況下才可考慮行保留手術,切不可一味地行保肛手術。②決定行保肛手術的關鍵是癌癥病灶距肛緣的距離應在5 cm以上[7-8]。該研究中6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病灶均距肛緣超過5 cm。③行保肛手術應遵循TME原則,TME規范化操作是降低術后局部復發率,有效保證手術的根治效果的前提。④術后應常規化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降低復發率;同時給予營養支持,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在遵循TME原則及保證癌癥病灶能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手術是治療低位直腸癌的首選術式,可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龍晨蒙.老年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 河北醫學,2012,18(1):55-57.

[2]魏娟,雷金華,曹鳳軍.伊立替康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觀察[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8(5):1012-1012.

[3]Derbal-Wolfrom L,Pencreach E ,et al. Increasing the oxygen load by treatmwit with myo-inositol trispyrophosphate reduces growth of colon cancer and modulates the intestine homeobox gene Cdx2.0ncogene.2012,8(10):1038.

[4]郭基珍,王曉俊,王向.老年患者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 2349-2350

[5]白東林.腹腔鏡下Mile&acute;s手術和改良Bacon&acute;s手術治療直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3,24(7):1038-1040.

[6]葛磊,王海江,趙澤亮,等.腹腔鏡中下段直腸癌根治手術的近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2): 98-101.

[7]許宏,生.低位直腸癌患者保肛根治術的臨床體會[J].江蘇醫藥,2012,38(18):2208-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