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1:2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方法
項目課程的教學組織過程中各項目的工作任務均以認知相應的實訓場地作為起始,培養學生營造規范、整潔的工作環境和科學的工作素養。繼而學習相應的測試儀器并完成儀器操作技能的訓練,同時理論實踐相融解決工作任務的問題、難題,然后擬定實驗實施方案,完成測試工作。第一次課的教學首先向同學們介紹建材化學分析項目課程性質、定位標準,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入手,讓學生了解與本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及工學結合的課程特色。從知識能力、職業素養多方面讓學生認識課程的設計和培養目標。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知曉課程的過程考核方式。然后讓學生們例舉出質量優劣的建材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國外罕見的特大建筑事故。如:巴黎的夏爾─戴高樂飛機場倒塌事故,是因為部分水泥質量低劣,拱頂穿孔造成混凝土質量逐漸退化所致。還要向同學展望建材的發展前景,如:奇特功能水泥、透明水泥及其功能的研發等。拉近學生與該課程的距離。另外利用多媒體,帶領學生到施工工地實驗室,參觀建材檢測工作崗位化驗人員的工作過程(如:路面建材實驗室中化驗員如何對路基材料石灰石的化學分析等)。通過范例,讓學生了解與本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充滿著信心,開始建材化學分析課程的學習。課后,讓學生寫出對第一次課的感想,寫出自己存在的疑惑。教師通過第一次課后的作業批改,了解學生的心態,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與學。基本技能的教與學對學生進行基本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培養,是建材化學分析實踐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根據本課程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使學生會操作常規分析儀器、設備,學會化學成分檢測方法,必須完成若干個學習型工作任務(見表1中項目一、項目二)。學習型工作任務教學做的教與學過程:第一步,借助多媒體演講儀器及操作技能、檢測原理;第二步,教師邊講邊演示給學生,同時設計問題與學生互動;第三步,指導學生教學練做完成學習型工作任務。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團隊的合作,增強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例如:檢測水泥化學成分Cl-含量的教學做,必須先教會學生掌握沉淀滴定方法和操作技能,再教會學生配制、標定標準溶液以及檢測Cl-的方法原理及要點。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要求自行選用或設計檢測方案并完成工作任務。3.3建材化學組分檢測的教學做在課程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設計若干個綜合任務(如表2中項目三)。例如高效減水劑中甲醛含量的測定,即混凝土外加劑原材料的檢驗的教學做: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各種條件和形式開展學生間的交流、師生間的互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結果的記錄與分析,鼓勵學生運用口頭、書面、討論各種形式進行交流。在學生之間營造積極活躍的氣氛,培養學生提出質疑。引導學生放棄錯誤觀點,接受科學合理的解釋。
構建網絡平臺輔助教學
建立建材化學分析項目課程網站,為學生提供建材化學分析教學的網絡學習平臺。將該項目課程的教學標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習題庫以及建材化學分析相關的網站,以網絡的形式提供給學生,用于增大教學信息量,便于學生復習和歸納課堂所講授的內容,起到助教輔學的作用。利用多種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和錄像等。課件內容精練、形象直觀,可明顯提升教與學效果,通過ppt、flash等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理論知識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積極利用電子書籍、期刊、數字圖書館等各大網站等網絡資源,讓教學內容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使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拓展得以實現。
篇2
在藥學專業的教育中,分析化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在藥物分析、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藥劑學等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分析化學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基本的定量和定性觀念,熟練地進行滴定分析操作,掌握常用儀器的操作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儀器分析迅速發展,不斷豐富分析化學的學科內容,也使分析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各種光譜和色譜技術層出不窮,滿足更多復雜樣品的分析需要。因此,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該將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教學與分析化學前沿相結合。分析化學涉及理論十分廣泛,從經典化學分析法到現代儀器分析法,但是課時有限,并且結合專業需要,我們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突出重點。在經典化學分析的教學中,做到講清基本理論,讓學生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各種滴定方法在講授時突出特點,講出特色,不拖泥帶水。
現代分析中,隨著儀器分析的迅速發展,應用日益廣泛,并且在很多藥物的質量控制、工藝設計、生產研究中大量使用。中國藥典2010版比2005版進一步擴大了新技術的應用,除了在附錄中擴大收載成熟的新技術方法外,正文品種中進一步擴大了對新技術的應用,藥典化學品種采用了分離效能更高的離子色譜法和毛細管電泳法,紅外光譜在原料藥和制劑鑒定中的應用進一步擴大,氣相色譜法全面用于溶劑殘留檢查,總有機碳測定法用于注射用水的質量控制中,含量測定中僅HPLC這一種方法,藥典一部中采用的品種從505種增加到1138種,藥典二部中從359種增加到694種,由此可見儀器分析方法在藥學學科學習中的重要性。我們在教學中,學時適當向儀器分析部分轉移。在制訂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到儀器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我院在開設分析化學課程的基礎上,在后續學期開設儀器分析作為選修課,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理論和實驗基礎。該部分內容作為很多學校考研的必考內容,為以后學生的考研復習也提供了巨大幫助。
2結合學科特點,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
當前,科技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這就需要提高課堂效率,在授課時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多媒體課件教學相結合,大大增加了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信息量,而且使內容準確生動,便于理解。分析化學教學中一些公式推導、計算等采用傳統板書教學;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論,如滴定分析中的滴定曲線,儀器分析中的儀器結構、基本原理,色譜中的塔板理論等,僅通過課堂講解學生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認識,如果通過多媒體課件以圖形、動畫等形式向學生提供各種知識信息,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3強化學生實驗技能,培養應用型人才
針對專業特點和學科要求,我們提出培養應用型綜合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嚴謹科研作風的培養。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熟練基本操作、掌握基本方法、嘗試科學研究。我們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學時設計開設了各種實驗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在化學分析部分,開設酸堿滴定、配位滴定的實驗項目,讓學生掌握滴定管的正確使用,熟悉實驗條件的選擇,能準確控制滴定終點,能對滴定結果進行相應運算,建立起定量的思維方式,通過這些最基本的實驗技能訓練,使學生對分析化學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在儀器分析部分,結合儀器分析的特點,采用小班上課,實驗人數控制在每組8-12人,教師先講解儀器操作方法,在短時間示范實驗操作后,讓每位學生都能夠親自動手操作儀器。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真正與實踐相聯系,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驗項目的選擇上,我們結合專業特點,增設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新實驗,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如碘量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紫外法測定維生素B12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等,讓學生在實驗中了解藥物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去學習鑒定假藥或劣藥的分析方法。
4改革考核制度
篇3
一、促進教學思想的更新,提高教學技術現代化的認識是開展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教育現代化不僅要求在設備、技術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觀念、思想內容和思想方法等“軟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學改革的深層目標。它意味著對科學文化、教育傳統的繼承、轉變和創新,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落后于時代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基本宗旨的,傳授知識是教學的根本目標。這種舊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不符合化學教育的規律,阻礙學生的化學素質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其具體表現是重教輕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會”輕“會學”、重方法輕思路等。傳統的教學觀念遠遠落后于現代的教學思想,難以達到我國目前對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紀迎接挑戰的、全面發展的、潛能大、素質高的現代化人才。因此對于舊的傳統的教學要在繼承和借鑒其經驗與長處的同時,必須改革那些陳舊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引進新的現代化教學技術。
善于揭示化學的本質和化學的思維過程,提煉化學的思想方法,既是現代化學教學的要求,又是化學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現代教學思想有別于傳統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教學的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等方面。專家們通過研究和實踐證明,運用或不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計算機輔助教學向著多媒體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必將大大促進對未來一代化學的教育。如果說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在提高學生能力和化學素質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學手段,那末從現在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將會異軍突起,在體現和實現教學目的觀、結構觀、質量觀和發展觀方面將成為不可多得的形式。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既會使常規課堂教學、某些實驗教學相形見絀,又會使常規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如虎添翼。
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人類已經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信息高速公路時代,近30年來世界科學技術90%以上的發明、發展都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連。可以說掌握計算機知識是未來人才的必備素質,對未來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們已經儲備的知識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們索娶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多大。計算機及軟件是智慧的結晶,是一種有價值的知識產品。把計算機引進課堂教學、引進家庭輔導,作為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學的時代性、競爭性和開拓性,有利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對他們今后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的結合是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化學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潮流也將勢不可擋。
二、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促進教學技術現代化的進程
化學教學方法是化學教師工作方式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集合,而教學方法是屬于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教學思想的更新必然導致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現代教學論已把化學教學的目的提高到“知識——能力——思維——實踐”的高度,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智能。通過輔助常規教學手段、實驗教學手段并與其它教學媒體有機結合,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整體優勢,計算機輔助教學必將帶來一場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改革。CAI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形象化、多樣化,它有嚴謹的科學性、統一的適用性和及時的交互性,有利于實施個體化教學。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化學過程的微觀實質,展示化學思維的形成路徑,描述化學思想的產生,化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計算機輔助教學都有其獨到之處。
(一)突破教學難點
現代計算機技術對圖形處理能力高超,利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對瞬變搞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學習障礙”的存在是教學難點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維的障礙、邏輯思維的障礙、語言表達的障礙等在計算機技術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聲畫之精彩而耳目一新,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比如,在課件《離子鍵與共價鍵》中,利用微機模擬核外電子運動和化學鍵的形成就很成功。這一內容抽象、枯燥、難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給學生以動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計算機的二維及三維的圖像與動畫模擬達到了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或很難達到的效果。形成離子鍵時的電子的轉移、陰陽離子的形成、離子間引力與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能較科學準確地理解化學鍵的實質和特征。
又如,課件《原電池》利用微機把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電極反應這一微觀變化模擬成宏觀圖景加以演示,彌補了化學實驗也難以展現的微觀世界的動態變化。軟件的運用交錯穿插在學生實驗、老師講解之間,教學效果達到了最佳狀態:理解透徹、掌握準確、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改變,因其信息傳輸通道狹窄單一、信息容量孝傳輸速度慢、效果差,單純的文字板書、聲音都遠不如畫面圖像易于人們對信息的接收,過去靠老師說、靠比劃、靠表格、靠掛圖、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學一經和微機課件比較,立刻相形見絀。有機化學中烷烴的同分異構體及其命名的教學,因學生初學,概念生疏頭緒多,又缺乏空間結構意識和空間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書無論如何也難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利用CAI從容不迫地把一種烷的結構進行多種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變換角度旋轉,對比與復原,關鍵部位放大,正誤對照剖析……。逼真的主體畫面、清晰的比較鑒別、精練的規律歸納,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二)加大教學密度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地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聲、光、電的多媒體軟件因其信息傳輸通道寬闊多樣,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學密度并非難事,這是因為45分鐘的課堂時空被計算機拓寬和延長了。
《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的課件是用于高三復習課的。40分鐘內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一人一機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充當了學生探求知識規律的向導。借助于軟件中三套氣體發生裝置的實物錄像,配合教師的精要剖析,讓學生確認了氣體發生裝置選擇的原則與規律,為今后的遷移性練習(創造性學習)作好鋪墊。軟件中常見錯誤的幾種裝置類型及其糾正方法被高度集中展示,可有效地調動學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維上的信息處理。在正反兩方面認識對比的基礎上,通過單人單機獨立完成了兩組共28個在新情境中的遷移性練習,并由主機監控及時反潰這種高密度教學是常規教學難以實現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復習課一反過去實驗復習的單調復現模式,不再是板書的遷移與活動、課本的再現與組合、舊知的重復與羅列,而是通過軟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學生由模仿思維到程序思維再發展為創造性思維,體現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卓越功能。
(三)反饋教學成果
建立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特定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一人一機操作,可進行教學、練習、檢測等。重要的是,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溝通。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將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迅速地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我校化學教研組的老師在使用《溶液中離子共存問題》《氣體的制取與發生裝置》兩個課件的實踐中深切地體驗到及時反愧迅速調控的必要性與優越性。在練習或檢驗過程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了解任何學生(或全班學生)的進度、成績及任意一題的通過情況,這是過去常規教學中難以實現的;常規教學往往是:要么耗時費力,時過境遷;要么望洋興嘆,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的課件還能隨意調出需要重新講解或答疑解難的問題,重點剖析,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計算機聯網中CAI信息處理系統的使用,為知識反愧釋疑和進一步深化的及時性創造了條件,縮短了反饋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置于教師主機的監控之下,加強了調控的針對性,形成了課時內講、練、評一體化。
(四)優化教學過程
現代教學方法的根本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展。我們進行計算機軟件研制和教學實踐是從我國、我校的實際出發,無論是單機自學的學件,示教演示的課件,交互式,VCD視盤均把握以下方法論的原理:堅持整體觀點,重視多樣化;貫徹綜合觀點,力爭最優化。
在《原電池》一課里,通過人人動手實驗已經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利用化學反應產生電流的事實。在學生急切渴求解決疑問——電流究竟是如何產生時,計算機屏幕上以鮮艷的彩色圖像展示出銅鋅兩種金屬的自由電子的濃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動的動畫效果模擬出自由電子在電位差的作用下沿著導線從低電位向高電位的定向移動。畫面中H+得電子成為H原子,兩個H原子結合為分子,H2氣泡在銅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動畫效果、聽覺效果與視覺效果的融洽,學生眼耳手腦的全部調動并聚焦于一點,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在課件《烷烴的系統命名法》里,一個繁雜的多支鏈的長鏈烷烴的結構式,通過計算機的圖形轉換功能、閃爍提示功能很容易比較出“最長碳鏈”的位置及碳數;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別也很容易比較出碳鏈編號的起迄端的正確抉擇。教師在軟件的配合輔助下使學生順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會”到“對”(正確),再到規范的全過程。
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境,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教師通過計算機教懂、教準、教活、教精,又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我校化學教研組編制的教學軟件正在逐步從單課件走向系統化,從無聲彩色動畫走向多媒體,從順序執行走向多項選擇,從群體教學發展到個別教學,向著具有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后輔導、學生自學的多功能方向發展。
三、幾點思考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認識到計算機技術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主要用于教學信息的呈現、教學效果的分析和教學過程的控制。在教學中它已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這方面特別符合我國國情的可資借鑒的現成經驗并不多,必須加強研究。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教學進程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師生相互作用的條件趨于多元化,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特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成為可能。值得關注的是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更有效地推動教學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實現為因材施教個別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空間,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一)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其它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堅持不可取代性原則,盡可能地避免或縮短形式上的追求過程。
(二)一切能夠用實驗去研究的教學問題就絕不能脫離實驗,可以通過微機解決其局部放大模擬或微觀變化宏觀展現。鑒于實驗教學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學生在實驗中所經受的思維、操作、分析、觀察能力的鍛煉,在實驗中對情緒、意志、毅力等品質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驗來實現。因此,不能因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展而削弱實驗教學,即堅持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
(三)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獨特功能去作最佳結合,即功效最佳原則。從生理學及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無論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變換方式最有效果。如果不是特別必要,盡量避免一課時的40或50分鐘全程計算機教學。否則學生的視覺疲勞、心理疲勞將會抑制大腦對信息的接受。研究最佳結合點是開展CAI的一個核心問題。有的課雖然只用了2分鐘的軟件輔助,卻解決了最難突破的關鍵點,說得上是畫龍點睛、雪里送炭,堪稱好課件。今后開發的多媒體軟件是否應具備以下功能和特點:1.交互性能好;2.及時診斷與反饋;3.模擬實驗(極危險、大污染、無法實現的條件、高科技、微觀世界)及宏大生產過程;4.題庫系統(有助于進行診斷,達到形成,作出評價);5.可以從其它信息資源中裁下與化學有關的內容進行分類、貯存和備用。
篇4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分析化學任務驅動
分析化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對后續的專業課程如藥物分析等的學習起到了支撐作用。由于該課程理論知識多且雜,內容抽象,教學課時較少,學生普遍感覺學習困難,教學效果有限。如何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利用新的教學手段,實現有效教學,成為我們的關注點。數字化時代,信息化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人們生活與學習的習慣,也在深刻地推動著課堂教學的轉型與突破。當學生和老師處在同一個信息環境中的時候,以傳授知識、答疑解惑、習題演練為主的傳統課堂,與學生們持續學習的激情與向往漸行漸遠,僅僅依靠在課堂吸引力、策略方法上做改進,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運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來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開發大腦的潛能、學會透過知識獲取智慧、學會有勇氣面對未知世界的未知問題,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文以藥物分析課程重點內容色譜法概述為例,探討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學分析
第一,目標分析。色譜法是現代分析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應用非常廣泛,在《中國藥典》中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是課程的重點內容。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包括使學生掌握色譜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色譜法的理論基礎;能進行簡單的色譜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第二,學情分析。授課班級的學生為藥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高職二年級,具有一定的理論學習的基礎,動手操作能力強,有一定的團隊協作意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學習方法欠佳,想學不會學,且很難隨時得到幫助。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我們建立了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互動平臺,依托該平臺和網絡學習環境,運用信息化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及手段,采用任務教學法,加強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力求實現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學實施
“講給別人聽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為了使學生能學會自主思考,主動學習,根據本節課特點,并結合翻轉課堂理念,我們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技術,把任務和任務準備置于課前、評價拓展留在課后,集中寶貴的課堂時間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支持。1.學習任務。為了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本節課內容有具體了解,不浮于課本中的文字,需要有具體的學習任務書。因為首次介紹色譜法,學習任務的確定對以后教學的展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任務書需要考慮到學生基礎,既能通過任務書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又不會出現因為太難不知從何下手的情況,便于學生具體操作。教師提前把任務書上傳至課程的教學平臺,督促學生按照要求開展自主學習,同時利用平臺與學生就困難問題展開討論。2.實施學習過程。第一,任務分解,學生分組。把本節內容分為色譜法分離原理和分類、色譜法基本概念、色譜法定性分析、色譜法定量分析4個學習項目。每10人左右組成一個小組,每組學生認領一個學習項目。第二,確定組長,分析任務。小組成員確定后,選出組長是關鍵。如果只是通過學生選舉,通常組長都是綜合素質較為突出的學生,承擔組內的大部分工作,但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因此,教師綜合每次小組活動情況指定組長,為每位學生提供鍛煉綜合能力的機會。各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分析任務并初步制定學習策略,做好分工并詳細記錄上傳至教學平臺。第三,搜集資料,互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活動多是課堂上的老師教和學生學。色譜法理論知識多、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數字化教學資料的出現,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材內容成為完成任務所需的骨架,而所需要的血肉則需要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和圖書資源搜集補充。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適時在教學平臺上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料,比如企業液相色譜儀培訓資料、重點內容微課、圖庫、案例庫等,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自學理解程度;推薦的一系列優秀學習網站和圖書資源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充分利用教學平臺的手機版APP,保持師生間的有效溝通,隨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對于各組的進度,教師也是通過互動教學平臺及時了解。各組在規定時間上傳學習進度,教師及時進行反饋,保證學生各司其職,都能得到鍛煉。第四,準備課件,深入理解。課件制作,不僅督促學生深入研究關于色譜法的新知識,也是對可能涉及的舊知識的應用。學生在前期搜集到的各項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課件的制作。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小組的討論修改,學生都能在現有分析化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做到直觀形象、利于理解。例如,有的小組利用專業色譜網站上制作的動畫,說明色譜法重要的基本概念的定義,擺脫了此前枯燥的文字介紹。對該節教學難點色譜法分離原理,學生利用PPT的動畫功能自制了動畫,演示了混合物在色譜柱中的分離過程,使原本通過描述不能理解的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在眼前,突破教學難點。而色譜法的定量分析是色譜法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DryLab軟件模擬了用色譜法進行分析的實驗過程,不僅突出了這一教學重點,而且啟發了學生的思考。第五,課堂展示,總結提高。經過充分的準備,在教師的把關下,各組派出代表進行授課,展示本組的任務完成情況。第一組在分類的介紹中,通過思維導圖軟件清晰地列出了色譜法的幾大種類,還展現了現代色譜的發展歷史和重要作用。第二組結合實例,形象地介紹了各個重要概念。為了避免知識過于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學生充分利用了搜集到的動畫軟件,模擬色譜原理,展開實時互動和現場講解,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第三、四組把應用于藥物的分析實例相結合,介紹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并通過模擬軟件的輔助進行現場分析,使知識形象化。各小組的展示內容猶如一粒粒珍珠,需要教師的總結作為一根線把它們串在一起。在總結中教師對各小組的展示進行評價,對不當內容如給予糾正,對忽略的內容進行補充,保證學生對色譜法基本概念這一節內容有完整清晰的理解。通過總結講評,學生收獲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興趣。第六,應用拓展,查缺補漏。學生有了前期運用信息資源自主學習的基礎,教師進而提出具體藥物的色譜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項,既讓理論知識得到了延伸,又為相關專業知識的討論做好了鋪墊。學生通過在文獻數據庫的檢索,發現色譜法在現代藥品檢驗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細讀相關論文,并撰寫筆記上傳到學習平臺的討論空間,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加強了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有效銜接。學生在教學平成本節內容的測試,查找薄弱點,有針對性地鞏固提高。而教師根據測試情況,對薄弱環節加強指導。3.評價學習效果。課后各小組上傳課件和總結性材料,交流學習心得。最后,學生在教學平臺上針對本小組成員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自動形成小組互評成績;教師根據學生承擔的任務和完成情況、自測成績等給出教師評價成績;教學平臺自動記錄學生參與討論的活躍度、電子資料學習程度等情況形成過程性評價成績。這三者構成了本次學習的綜合成績。平臺上的成績排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性學習氛圍。
三教學效果反思
分析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理論多而且抽象,學生學習困難。通過引入演示動畫等多種信息化資料,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增加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教學平臺,實現了學習資料共享、師生和生生的實時互動和教學效果的多元高效評價,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經過實踐證明,把信息化技術合理地應用于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吳志芳.依托慕課理念探索我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5(21)
[2]劉颯.翻轉課堂及其在中國應用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6
[3]李爽,鐘瑤,喻忱,等.基于行為序列分析對在線學習參與模式的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7(3)
[4]朱宏潔,朱贅.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8)
篇5
一、教好學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化學科學素養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學素質。
初中和高中化學教學大綱都明確要求: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教好學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兩個觀念需要更新:
其一,強調化學“雙基”教學,不只是為了升學需要,不只是為學生考進高一級學校進一步學習化學打好基礎,還要考慮到學生畢業后未能升學(事實上大多數學生是不能升學的),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作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化學基本知識和初步的化學科學素養;另外,“大綱”提出的“進一步學習”也不單指“升學”,還包括在實際工作需要時,以中學化學知識為基礎,對化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如自學或業余進修等。
其二,“大綱”在提出要重視“雙基”教學的要求之后,緊接著就強調化學“雙基”教學必須同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密切聯系,要使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重要應用。要“教育學生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等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中學是基礎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為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德、智、體等方面的素質基矗中學開設的課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課程,目的是要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厚的文化、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學化學教學必須改變那種以應考、升學為目的,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的脫離實際的傾向。
將新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和即將投入實驗的新編高中化學教學大綱與過去的舊大綱相比較,我們會發現明顯的區別是:新大綱都一致強調:在化學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培養他們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說,化學教學的任務是,既要用化學基本知識武裝學生,也要使他們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發展。這些教學目的,是主張“分數至上”、“片面追求升學率”、迫使學生埋頭于應考練習的“應試教育”所不能達到的。
二、設計好“教”與“學”的兩種過程,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
“應試教育”偏面強調灌輸,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教的過程,不重視學的過程。教師習慣于把課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講給學生聽,唯恐因某一點沒講到而造成考場上的失分。學生的學習被老師包辦代替,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功能,實施發展性教育行為。在課堂教學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主動地獲取知識。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現代教學論的根本觀點。
科學發展的基本過程是:明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化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化學實驗的優勢,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問題,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
第二步:觀察實驗(教師演示或學生親自動手),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第三步:啟發學生思考,把生動的直觀引向抽象思維;
第四步: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互啟發,得出結論;
第五步:組織課堂練習,達到學以致用。
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觀察、實驗、思維、自學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變只有必修課的單一模式和課堂教學的封閉格局,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成才渠道
“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設置單一的必修課程,只有課堂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強調跟應考指揮棒對口接軌。教學視野封閉、狹隘。對全體學生不加區別的統一要求,忽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其結果是扭曲和束縛了人才發展;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構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的課程結構。重視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展,主張人才資源的多樣化、多層次。
篇6
課前預習,我們絕大多數化學教師都非常重視。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則往往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難以落實。為此,我們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課前閱讀的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進行閱讀,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要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在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時,可結合課文,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提幾個有吸引力的問題或做幾個現象十分明顯的實驗,從而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在心理上對要閱讀的課文產生興趣,并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學生閱讀“燃料燃燒”一節時,可先給學生講一講下面的史實:云南的元謀人通過學會利用火,從而向人類文明邁進了一大步。這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在課前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
其次,要循序漸進,不斷地提高閱讀要求。閱讀要求要十分明確具體,不僅要使學生明確閱讀范圍,更要使學生明確通過閱讀要解決什么問題。在開始階段,可將這些要求編成具體的問題并印成講義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完成。一段時間后,可將講義縮簡成閱讀提綱,寫在小黑板上布置給學生。等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就不必再發講義和布置閱讀提綱,可逐步要求學生通過歸納課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從而自己提煉出閱讀提綱。
再次,要加強檢查,使學生逐步養成閱讀習慣。為了使學生在課前能認真閱讀并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嚴格檢查是必不可少的。等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習慣后,教師可采用學生自我檢查、教師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檢查學生的課本及閱讀筆記,也可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這樣,經過一個時期的嚴格要求,學生的閱讀習慣就會逐漸養成。二、課堂教學,重在教會閱讀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一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已廣泛地被我們廣大教師所接受。那么,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又怎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
1.要重視文字敘述,但更要重視表格、插圖。不少同學在閱讀化學課本時,往往對課本中的文字敘述十分重視,能仔細閱讀,但對課本中的表格、插圖就不太重視,眼光一掃而過。而實際上,化學課本中的表格卻十分重要,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數據、材料,而這些數據、材料往往是說明化學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據。化學課本中的插圖則由于簡單明了,突出重點,比起實物來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從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學的化學知識。所以,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中的各種表格、插圖。此外,我們還應給學生介紹各種化學工具書,并教會他們在閱讀中能正確查閱化學工具書中的各種表格、插圖。
2.要重視普遍性,但更要重視特殊性。在課堂閱讀指導中,我們教師要十分重視讓學生通過閱讀認識事物的規律。例如,(1)在學習氣體的物理性質時,可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空氣中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氣體的顏色是無色的這一規律;(2)在學習酸溶液的化學性質時,可指導學生找出可與酸溶液的通性,這樣的普遍性規律十分重要,然而,對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學生在閱讀時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們教師在閱讀指導中更應要求學生引起重視。例如,上面講的例(1)中,臭氧就不符合上面講的一般規律,通常情況下臭氧的顏色是淡藍色的。上面講的例(2)中,濃硫酸就不能與金屬反應制得氫氣。這些問題的特殊性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所以,我們在閱讀指導中,應要求學生學會使用比較的方法,對同類事物不僅要比較它們的相似之處、聯系之處,更要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特殊之處。
3.要重視結果,但更要重視過程。許多學生在閱讀化學教材時,十分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主要表現在對化學概念、化學原理能熟記,但對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的引出過程、推導過程不清楚;對化學實驗的結果能夠了解,但對化學實驗的操作過程及操作原理記不清楚等。我們教師在閱讀指導中,必須要求學生十分重視對化學過程的正確理解,看書不僅要知道結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過程。
三、課后閱讀,重在提高閱讀能力
課后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它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我們教師同樣也要十分重視對學生課后閱讀的指導,并著重把握好下面三關。
一是歸納總結關。學生課后閱讀的第一關是對已學化學知識的歸納總結。在一般情況下,學生在上完一節新課后都必須在課后認真閱讀課文,并對本節課文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從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節課文的知識重點、難點。在學完一章后,必須對全章知識進行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的總結,從而使知識條理化、網絡化。要注意的是,我們教師在布置學生做這樣的閱讀作業時,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書面練習,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思考、歸納。
二是發散思維關。學生課后閱讀指導的第二關是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這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指導。一方面,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點、發現問題。另一方面,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要多聯想、多角度思考。這樣,通過在閱讀中提出疑點、發現問題、多聯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也使他們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得到增容,思維過程也逐漸立體化。
三是分析應用關。學生課后閱讀的第三關是分析應用關,讓學生從知識的掌握過程逐漸過渡到知識的應用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仍要十分重視循序漸進。一般情況下,應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上的習題,然后再利用有關課外閱讀材料及信息給予題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配合有關教材內容,讓學生閱讀、練習這類題目,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這些題的求解,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斷、推理等心理活動,從而提高了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閱讀能力是化學教學中一項長期的工作。從以上三方面,我們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訓練會逐步使學生的化學閱讀能力得到穩步提高,對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進行培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篇7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設計思路與開發步驟
1、系統的設計思路
網絡化是指用Internet(包含了數字化、多媒體)聯成統一的信息空間。“Inter”的含義是“交互的”,“net”是指“網絡”,Internet是一個計算機交互網絡,又稱網間網。它是一個全球性的巨大的計算機網絡體系,它把全球數萬個計算機網絡,數千萬臺主機連接起來,包含了難以計數的信息資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務。大學教學管理網絡化資源的開發必須符合國家《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標準》,教學管理網絡化資源的屬性標注必須清晰合理;同時,為了減少資源的重復開發,必須盡量做到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共享;為了系統易于普及,在成本上必須講究經濟實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大學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定位在基于軟件實現的“應用層”上,在大學現有教學網絡化資源和教學管理網絡化平臺上作二次開發。
2、系統開發的步驟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開發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必須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來進行。首先是系統分析。要明確系統的功能與任務﹑擬建設系統的基礎與條件。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該項目的可行性進行科學分析(主要指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并嚴格按評審程序進行評審。
第二是系統設計。根據系統的總體功能,設計系統的總體結構(包括系統布局結構﹑系統硬件結構﹑系統軟件結構等),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設計各相關子功能與實現途徑。因為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是采用計算機作為主控設備來構建的,所以,在系統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以下主要指標:系統的可靠性,數據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系統的響應和處理速度,系統的可擴展性等。
第三是系統實施。將第二階段所形成的系統物理模型轉換為實際系統的過程即系統實施。主要工作有:硬件的安裝,軟件開發,系統的局部調試與整體調試(聯調),系統的試運行與運行。在系統實施階段,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可能是分析階段未考慮的問題,也有可能是設計階段考慮不周的問題,都需要及時修正。
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應對項目進行驗收,對系統進行評價。采取有效措施,對系統進行維護,確保系統正常運行。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工作流程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由制作端、管理端、客戶端三部分組成,其中制作端用于將實況或存儲的音頻和視頻編碼為流、流文件或兩者兼有,為系統用戶提供點播或廣播的流,其輸入可以是攝像機,攝像頭等采集設備或衛星電視,也可以是存儲的可轉化的網絡化文件;采編工作站為加工單元,用于網絡化數據的編碼,形成特定的實況流廣播流點播流或智能流。制作端生成的流格式文件存儲于流文件倉庫中,供用戶點播或作為廣播源進行廣播。
管理端由視頻管理器和中心管理器兩大部分組成。視頻管理器既要存儲網絡化節目(課件)也要完成網絡化節目(課件)的發送;每一個視頻管理器端上都運行有由一系列的組件管理組成的視頻管理平臺,這組管理用來將音頻和視頻內容通過單播和多播等形式發送到客戶端和其他管理端。
中心Web管理器也屬于管理端,其主要作用是對用戶的請求進行分發并提供WWW管理,對網絡化節目(課件)的組織邏輯和大學教學管理的業務邏輯進行控制和管理,使之適合大學教學管理的特點。客戶端是系統的用戶界面,包括Web管理和管理頁面,播放器可以使用獨立的播放器,也可以嵌入到瀏覽器或其他應用程序中。客戶端為用戶訪問和管理系統的網絡化節目(課件)提供了便捷的接口。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體系結構與功能
1、系統的組織結構
根據管理內容和管理對象的不同,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體系結構按照影視廳、音樂廳、語音室、教學管理廳、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臺、監控中心、管理中心、社區等部分進行組織。
2、系統的功能模塊
教學管理系統在具體實現上,需要開發一系列的功能模塊,獨立或協同地為上述組織模塊提供支持和管理。系統通用模塊有節目(課件)錄制﹑節目(課件)入庫﹑節目(課件)搜索﹑節目(課件)評價﹑收視率分析﹑網絡化點播﹑負載均衡調度﹑數字權限管理等,它們為影視廳、音樂廳﹑語音室,教學管理廳,電視臺,廣播臺等部分提供支持。一些主要的功能模塊簡要介紹如下:
(1)負載均衡調度模塊。該模塊用于動態調整各視頻管理器的負載量,和系統狀態監測模塊相互配合,使用戶的請求總是在負載量最輕的視頻管理器上得到最快的響應,從而使整個集群的管理效率和用戶的響應速度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通過負載均衡調度模塊能夠實時獲取各視頻管理器的負載參數,包括總連接數,可用內存,可用CPU,網絡連接狀況等信息,同時根據一定的負載均衡算法,進行實時的負載統計和排名,根據各視頻管理器的負載總量,實現視頻流的動態重新定向。
(2)數字權限管理(DRM)模塊。教學管理網絡化資源只有經過允許的用戶才能夠使用,因此必須對網絡化資源進行權限管理,該模塊采用的是一種以安全方式進行媒體內容加密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它允許內容提供商在其的媒體或節目(課件)中指定的時間段、觀看次數及其內容進行加密和保護。通過該模塊,管理器鑒別和保護需要保護的內容,支持媒體靈活的訪問權限控制,同時支持對這些權限的動態修改。
(3)網絡化點播模塊。網絡化點播是最目前最常見的交互式多媒體應用。該模塊主要為系統提供媒體網絡化的點播功能。除提供一般的點播功能外,系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提供智能流視頻管理,﹑動態節目(課件)列表,﹑故障自動轉換等功能。視頻源采用多速率智能流節目(課件)源,能根據網絡情況,實現自適應速率傳輸;能夠采用多種協議提供視頻管理,并能實現協議間的自動翻轉,保證視頻流順利到達客戶端;對節目(課件)由多集或多部分組成的情況,動態生成整個節目(課件)的播放列表。用戶可點播整個節目(課件)列表中的所有或部分段落,點播次序無限定。當視頻管理器集群中的某一系統或應用程序發生故障時,系統能夠自動將工作從故障節點分散到其余節點上,實現故障的自動轉移和恢復。
(4)作業模塊和測試模塊。是語音室和教學管理廳特有的功能模塊,用于對學習者進行訓練和測試;教師可以根據某一個或一組視聽材料的內容布置作業,或組卷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評分,給出反饋;允許對題量和分值進行自定義,同時支持對試題的再編輯。
(5)媒體課件制作和媒體課件編輯模塊是教學管理廳的核心功能模塊,媒體課件制作模塊用于為教師制作媒體課件提供便捷的向導和工具。支持用戶對媒體課件進行在線編輯,通過插入視頻時間線的方式,可以進行標記(Marker)和腳本的插入,﹑移動,﹑刪除等功能,教師可以在標記處進行插入教鞭﹑播放動畫﹑切換頁面等操作;支持教鞭的插入和編輯,系統提供四種教鞭工具支持,移動教鞭、下劃線、方框、閃爍字體,教師可選任意一種進行標記,系統能自動錄制標記代碼,并與錄制的視頻同步,播放時能放出同樣的標記效果。
(6)網絡化廣播模塊。為校園電視臺和校園廣播臺提供節目(課件)源;配合視頻捕捉卡,實時廣播的視頻源可以來自任何影音設備的信號,如攝錄放影機、影碟機、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也可以是存檔的任何流式文件;在同一個頻道中可以有多個節目(課件)源,循環播放;采用多線程機制,在廣播多路節目(課件)時能實時存取視頻數據;基于流式(Stream)的廣播技術;采用UDP及網絡無沖突技術,保證數據通暢無阻地在網上傳輸;采用多址廣播技術,大大減輕網絡負載,消除“廣播風暴”;每路節目(課件)允許“無限多”使用者(網上所有用戶)欣賞。
(7)實時監控模塊。主要是為系統授權用戶(如校長、實驗室管理員、圖書館管理員等)提供遠程監控相關公共場所的功能;系統管理員可設置密碼,確定使用監控模塊的許可、優先級和使用權限;通過對攝像頭的底座進行編程,可以遠程控制攝像頭的焦距,攝像角度等參數;攝像頭傳遞的圖像送到采集/轉換設備,或者是采用專業的直播機,供用戶遠程訪問;也可以實時存儲備份,將監控畫面錄制到硬盤或其他存儲設備上,供日后查看,存儲的文件也可以通過網絡調用。
(8)系統狀態監測模塊。是管理器狀態監測器的核心功能模塊,用于收集各視頻管理器的狀態信息,如可用CPU,可用內存,﹑可用硬盤,﹑當前網絡狀況等,并根據負載均衡算法,計算出當前的負載總量,發送到中心管理器上,這些數據作為負載均衡模塊進行負載均衡調度的依據。同時,通過該模塊可以動態添加視頻管理器,保證系統的可擴展性,并記錄該視頻管理器的系統運行日志。
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的可拓展性
以上構建的教學管理網絡化系統在只有一個視頻管理器集群的局域網應用上有著很好的適應性,能夠提高整個系統的響應速度,但對于跨校區,甚至跨地區辦學的大規模應用,由于用戶規模比較大,覆蓋范圍比較廣,單管理器集群已經不能夠滿足要求,系統必須考慮向廣域網過渡,對原有方案進行擴展。一個可行的方案如圖3所示。
整個管理系統由中心管理器集群﹑各區域管理器集群組成;在各區域管理器集群又包含至少一臺Web管理器,一臺視頻管理器。中心管理器集群作為用戶訪問整個視頻管理器系統的門戶,維護Web頁面內容和系統的中心數據庫,在此數據庫中,記錄各區域管理器集群的總負載量(負載總量,可繼續提供視頻管理的視頻管理器數量等)。區域管理器集群為本區域提供視頻管理,維護本區域數據庫(包括本地視頻管理器數量,各管理器的負載量,是否處于活躍狀態等)。各管理器集群是一組通過網絡連接起來的管理器,每一臺管理器都存儲相同的信息用于客戶訪問,所有的管理器都有單獨的IP地址,都可以單獨對外提供視頻管理;但管理內容需要通過中心Web管理器的解析和指向。
在管理器端,各區域管理器集群的Web定期向中心Web管理器發送集群信息(該信息已存儲在中心數據庫中)。在區域內部,各視頻管理器都運行客戶端程序,定期向區域Web管理器發送該視頻管理器當前的信息。
篇8
【關鍵詞】荊芥;揮發油;氣相色譜質譜
Abstract:ObjectiveTheessentialoilsfromNepetacatariaL.wereextractedbysteamdistillation.Meth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ereanalyzedbyGCMS.ThenthepercentagecontentofcompositionofessentialoilwasdeterminedbyGCnormalizationmethod.ResultsTheconstituentswereidentifiedbyGCMS.58componentswereseparated,identifiedandaccountedforover86.23%.ConclusionByanalyzingtheessentialoilofNepetacatariaL.,thescientificfoundationswereprovidedforfurtherdevelopmentoftheplantnotonlyasakindoffoodbutalsoakindofmedicine.
Keywords:NepetacatariaL.;Essentialoil;GCMS
荊芥NepetacatariaL.為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產于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阿富汗、印度、日本、美洲南部也有分布[1]。荊芥在河南主要以鮮嫩的莖葉供作蔬菜食用,也可作佐料,具有特殊的香味,富含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重要的藥食兩用蔬菜。荊芥在整個生長期間幾乎不會受病蟲危害,是一種經濟效益高、很有發展前途的無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多為人工栽培,在伏牛山區和太行山區也有野生。在我國東北地區多以多裂葉荊芥SchizonepetatenuifoiaBrig的地上干燥部分作為荊芥入藥,廣西各地以同科的薺苧屬(Mosla)及香薷屬(Elsholtzia)多種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土荊芥”為名代替荊芥[2]。
在對同科裂葉荊芥屬植物荊芥(SchizonepetatemuifoliaBrig.)揮發油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發現,化學成分主要是薄荷酮(30.8%)和2甲基6異丙基2環己烯1酮(38.98%),另外還有香芹酮、月桂烯和檸檬烯等含量較少成分。藥理作用具有鎮痛、抗炎、擴張支氣管和抗過敏等功效[3~6]。筆者用GCMS首次分析了河南省開封市產荊芥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將所得質譜圖與標準圖譜對照鑒定化合物,并用GC測定了各化合物在其揮發油中的相對百分含量。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材料GC/MSQP500聯用儀(日本島津)。荊芥樣品200512采集于河南省開封市,經鑒定為唇形科荊芥屬植物荊芥(NepetacatariaL.)。
1.2揮發油提取將切碎后的荊芥地上部分鮮重380g用揮發油提取器提取2h,取油待檢測。
1.3揮發油成分分析荊芥揮發油的分析在GC/MSQP500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上進行。
氣相色譜條件:色譜柱為OV17(30m×0.25mm);升溫程度為60℃(保留2min),以速率6℃/min至260℃(保留8min)。進樣口溫度280℃,界面溫度250℃。進樣量為1.0μl,分流比為35∶1;載氣為高純He(φ=99.999%),載氣流量為1.0ml/min。質譜條件是:離子源EI源;離子溫度250℃;電子能量70eV;倍增器電壓1.35kV;接口溫度280℃;掃描質量范圍33~440amu。
2結果與分析
2.1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新鮮荊芥揮發油,揮發油占鮮重0.05%。應用GCMS法對荊芥揮發油成分進行分析,經NIST數據庫與標準質譜圖庫對照,并經過有關文獻人工圖譜鑒定,從中鑒定出58種成分(表1),已鑒定成分的總含量約占全油的86.23%。
表1荊芥揮發油成分及相對百分含量(略)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河南產荊芥揮發油成分主要是萜類、萜醇類、醛類、酯類及烷烴類化合物等,其中含量較高的成分為反-檸檬醛(17.80%)、順-檸檬醛(15.39%)和對烯丙基茴香醚(14.76%),這與文獻報道同科不同屬植物藥用荊芥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和消旋薄荷酮有很大的差別,與相同功效的薄荷主要的成分為薄荷酮區別也較大。
2.2萜類是存在于植物界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一類化合物,是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如在荊芥揮發油中的主要萜類順-檸檬醛和反-檸檬醛具有殺蟲、抗曲霉菌和真菌活性,對烯丙基茴香醚有抗真菌活性。檸檬醛是一種廣譜性的殺蟲劑,它可殺滅蚊子、蒼蠅、蟑螂和臭蟲等傳染疾病的害蟲,以及危害糧食、蔬菜的常見害蟲,包括幼蟲、蛹等在內,而對人、動物和植物均無毒性,且殺蟲效果好。因此荊芥揮發油可望開發為環保型殺蟲劑,對人、動物和植物均無毒副作用,從而有助于生產真正無污染的綠色果品。
2.3含檸檬醛的揮發油別具調味風味,制成粉劑后使用方便,易溶于水。在湯粉、粉末飲料中添加這種油性調味粉,則檸檬清香四溢。在脫水奶、香料、香料和著色劑中添加這種油性調味粉能顯著增加香味,提高質量。通過對荊芥揮發油化學成分的分析及含量的測定,對開發和綜合利用荊芥食用藥用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丁寶章,王遂義.河南植物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8.
[2]周麗娜.荊芥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4,22(10):1935.
[3]袁久榮,袁浩,周方敏,等.山東荊芥揮發油的GCMS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1996,31(10):618.
[4]張麗,馮有龍,丁安偉,等.荊芥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藥材,2001,24(3):183.
篇9
知道化學概念和理論的歷史背景、來龍去脈,可以增進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化學史既是化學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是化學科學思想的演變和再現,有助于培養學生思想品德;運用化學家的故事、生平、軼事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新異的情境,提高教學效果;化學家們堅持實踐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科學態度,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如在介紹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時,把老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中關于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100年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元素不斷地被發現,有關元素分類的假設——三素組、八音律、門氏周期表的相關內容(詳情略)打印在學案上供學生閱讀與體會。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原子的結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們發現,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本質原因不是相對原子質量的遞增,而是核電荷數(原子序數)的遞增,也就是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這樣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為現在的形式,同時對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許多改進,如增加了0族。
學生通過以上閱讀,明白了科學家也走過彎路,進而減輕了對概念和理論的陌生感和畏懼感。此時,再加上教師的講解與提示提問,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誕生發展的較完整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實質,而且可以體會到前人在科學方法、創新意識方面的努力,進而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動力。
2實驗“形象化”:原來概念與理論是形象實在的
在對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質遞變”進行教學時,我們不僅安排學生分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規實驗,還設計了它們對應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測定實驗。通過直觀的現象的鮮明對比,學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學活潑性的差異。而通過定量的pH值的測量,學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漸活潑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動!”
在對氧化還原反應進行教學時,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其電子轉移的實質,一直困惑著我們。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礎上,為了解決“通過實驗來證明電子轉移”的問題,我設計了Zn-Cu原電池的實驗,電流表指針的偏轉表明了電子轉移的結果——電流的產生。再配上精心選取的FLASH動畫演示。在此基礎上,還補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還原指示劑”實驗:“把4g葡萄糖和4gNaOH加入一個透明帶蓋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亞甲基藍試液(一種氧化還原指示劑)。加蓋后振蕩,溶液呈藍色,靜置后溶液變為無色,再振蕩溶液又變為藍色,靜置后又變為無色,這個顏色變化過程可以多次重復。”學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氣是氧化劑,葡萄糖顯還原性。
3適時穿插練習:原來概念與理論的應用是有規律可循的
在講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應用”時,從教學目標的確定開始就注意貼近學生實際,注重知識的應用與做題的反思體會,使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有對應的達成措施,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為了講解“位—構—性”的關系,我們設計了如下練習:
[練習1]:2004年,某甲宣布發現了一種比F2氧化性更強的單質,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種比HF更穩定的氣態氫化物。試判斷其可信度并分析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是F,鹵族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屬性最強的。2.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體現在物質的化學性質上:①單質與氫氣反應的難易;②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③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
[練習2]: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OB.金屬性:Na>Mg>Al
C.穩定性:H2O>H2S>H2Se
D.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B、C
[分析]:A應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B應用同周期元素金屬性的變化規律。C、D應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
[練習3]:填“>”、“=”、“<”
A.堿性:Mg(OH)2__Ca(OH)2
B.酸性:H2CO3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__Ba(OH)2
體會: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A、<,B、<,C、<,D、<
[分析]:A、應用同主族元素金屬性的變化規律。B、應用周期性知識無法解答,可從已知知識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強酸解決。C、比較元素非金屬性強弱應用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而不是無氧酸的酸性強弱;HF與HCl的酸性強弱不知,但可從第六主族氧與硫的氫化物的酸性強弱推出規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但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已知Ca(OH)2微溶,Mg(OH)2難溶,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規律進而做出解答。
[點評]:通過新舊知識的整合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創新。
[練習4]:下列可以說明硫的非金屬性比氧弱的是
體會:應用了什么知識?
[解答]:A、B、C、D
[分析]:判斷元素的性質強弱,不僅可以應用周期律知識,還可以應用氧化還原知識。
[練習5]:按半徑從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組:S、Cl、K、Ca
[解答]:Cl[分析]:影響元素原子半徑的因素
①電子層數。例:O<S
②核電荷數。例:S>Cl
應用以上得出的規律解答B組:
S-2、Cl-、K+、Ca2+[解答]:Ca2+[分析]:先比較電子層數,電子層數相同再比較核電荷數。
[補充]:③(同一元素不同離子)電荷高半徑小。例:Fe2+>Fe3+
通過對教師精選練習的解答與分析,再加上同伴和教師的補充,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達到了預期的程度。
4聯系STSE:原來概念與理論是實用的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與社會(Society)教育,即“STS教育”是當代科學教育實踐的重要理念,環境(Environment)教育則是公民科學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由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構成的STSE教育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是指導和實施學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顯著特征是把當今與科技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及具有地方影響的問題納入教育特別是科學課程之中,包括科技的應用問題、科技發展動向問題和科技的社會倫理問題等。當學生看見所學知識在許多方面都有應用時,就會涌現出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學學習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如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時,我們選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網”上的一條信息作為素材:
用于汽車尾氣處理的催化劑
專利申請號:03120993.9
授權公告日:2005.02.16
該催化劑是消除汽車尾氣中NOx(如NO)的催化劑,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質的情況下,將污染物質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轉化為無毒氣體,達到對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綜合處理的目的。該催化劑對NOx的轉化率最高可達55.6%,而且穩定性好,壽命長,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車尾氣中含有CO和NO,它們在轉化成無毒氣體時,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看分別表現了什么性質。
學生在順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結論:可以利用物質中元素所處的價態,推測它可能具有的氧化還原性。同時,學生感慨:原來概念與理論真的是實用的!我一定要學它!
5聯系對比:原來概念與理論是相聯相通的
通過小結,學生“發現”了金屬與非金屬的對應規律:同周期從左向右,元素的金屬性越來越弱,而非金屬性則越來越強;同主族元素的性質也有一定的遞變規律。不僅如此,元素對應的單質、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有各種各樣的對應關系。受此啟發,學生對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釋。
學生解釋為:Na是金屬單質,能與非金屬單質反應,Cl2是非金屬單質,能與金屬單質(與非金屬單質相反)反應;Na能與酸反應,Cl2能與堿(與酸相反)反應;水、鹽無相反概念,故Na、Cl2都與二者反應。唯一不對應的是非金屬單質能與非金屬單質反應,而金屬單質與金屬單質不反應,對應得似乎不夠工整。實際上,兩種非金屬單質反應時,必有一種較弱的非金屬單質顯金屬性,而兩種金屬單質不能反應的原因是因為金屬單質不能顯非金屬性。
在此基礎上,學生對金屬的知識主線:
單質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對應鹽
對應鹽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對應水化物對應鹽
如:NaClHClCl2Cl2OHClO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價較多,還可以把Cl2右邊的知識主線寫出更多的來。如:Cl2??KClO3或Cl2ClO2??等。從知識主線看,由于金屬沒有負價,金屬知識主線比非金屬知識主線少了左半邊,對應得并不工整。雖然也有的題目中會出現金屬氫化物如NaH,但Na仍為+1價,H為-1價,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氫化物(二元素組成,氫為+1價)。
6嘗試創造:原來概念與理論是可以由我發展的
對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師不應滿足于學生只掌握書本和教師提供的知識。在做題的實踐與反思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學習推導出“自己的規律”。如通過Mg、Ca、Ba對應的堿和硫酸鹽的溶解性的比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對應的堿在水中的溶解性從上往下越來越大,而硫酸鹽的溶解性從
上往下越來越小;通過課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屬性從上往下越來越弱”,不僅可以推出課本上提供的“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越來越弱”,還可以導出其對應的“無氧酸的酸性越來越強”,如HBr的酸性比HCl強;凡此等等,不一一贅述。通過這些嘗試與創造的體驗,學生感慨:原來概念與理論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發展!
化學實驗新奇有趣,學生接觸化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較多地用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更應及時揭示化學概念與理論的迷人魅力,幫助學生感受化學概念與理論的優美與實在。唯有如此,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才會持久,才能從化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學習化學也就成了學生一種持久的樂趣、一種幸福的享受、一種自覺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典型的問題是“高分低能”、“聾啞英語”。這與我國英語教學長期注重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對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這種“重語言形式,輕文化導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教學狀況正在得到改變。
二、語言和文化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一種語言的習得都不僅是對該語言系統知識的掌握,還應包含對該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有一個全面的學習和領悟。例如兒童在本族文化的環境中學習母語時,既能學會按本族語的習慣說出符合語法的句子,也能在恰當的場合和語境中使用所學到的語言形式。其中,在恰當的場合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被人類學家、社會語言學家Hymes定義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它是人類社會文化能力的體現。
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長期以來,傳統外語教學把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外語知識體系(其中包括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義等內容)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在Hymes“交際能力”的理論提出后,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開始受到“交際教學法”的沖擊并顯現出弊端,“就語言而教授語言”的外語教學模式受到質疑,隨之“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三、文化導入的內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它可以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就英語教學而言,它涉及到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每個方面都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并遵照“相關、實用、循序漸進”幾項原則,對文化導入的內容作必要的取舍。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有文化偶合也有文化差異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
文化導入應側重知識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為主,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以及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等。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語言符號的表層,還應向學生傳授語言符號下面的深層文化,只有這樣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才會從文化知識過度到文化意識。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四、文化導入的方法
現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干擾是公認的教學“難題”之一,有人甚至認為它比不理解更為可怕。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文化導入的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實踐法、比較法、專門講解法、文化講座法、利用圖片展示法等。
實踐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讓學生自編對話進行表演,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學習一種外語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及導入的內容。
[關健詞]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導入方法
參考文獻:
[1]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2]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NewYork:Harhcourt,Brace.&Company.19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